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饮酒与酒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饮酒与酒文化范文1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国文化;引入;方法
文化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文化的学习。随着跨文化交际的发展,语言理论工作者和众多的在外语教师开始意识到文化教学的必要性。然而,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着重于英美等英语国家文化的导入,而忽视中国文化的输入和传播。2000年,从丛在《光明日报》上提出“中国文化失语”这一概念。这说明,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忽略已经影响了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十多年过去了,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忽视并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
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3(第三版)》教材为例,作为学习和教学的主要来源,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是学生学习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最直接和重要的方式,是影响学生对中国文化用英语表达是否成功的重要原因。但这本教材的8个单元中包含母语文化且介绍相关知识的只有1个单元。因此,学生很难通过教材直接学习有关中国文化的正确英语表达,久而久之,必然会产生文化误读和文化负迁移,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既缺乏必要的中国文化知识,又无法掌握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现象的能力。
由此可见,在当今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必须融入中国文化的教学,实现英语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双向沟通和交流,从而达到真实意识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在学者们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多年的英语教学经验,重点讨论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引入中国文化教学的方法及策略。
一、直接导入法
语言的输出首先需要足够的输入。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直接导入中国文化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课题的中国文化,从而学会用英语正确的表达和介绍某一主题的中国文化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既需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具备向学生传授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现象的能力;又应尽可能多的向学生直接提供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材料。
以笔者所授综合英语3为例,该课程采用《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3(第三版)》为教材,以15级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为授课对象,本学期授课一共采用书中的六个单元。该教材中介绍中国文化及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内容较少。因此需要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单元主题直接引入中国文化的介绍以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用英语表达相关中国文化的内容(表一)。
根据表一所列,笔者在授课中根据每个单元的不同主题引入中国文化的介绍。如第一单元中白鳍豚的引入,介绍其生长环境和灭绝原因,不但有意识的向学生输入中国特有的珍惜动物白鳍豚,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英语词汇和句型,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及写作能力。第八单元世界冲突的主题则引入,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采用直接导入法教授母语文化知识应避免课堂的讲座化,导致教师一人讲授学生沉默听讲的现象。教师应利用现有丰富的网络资源,结合报纸、杂志、视频等,讲授与讨论结合,使学生现学现用,活学活用,当场巩固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相关词汇和内容。
二、差异对比法
英语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差异涉及到各方各面,想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两者文化间的差异进行系统和全面的比较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将英语文化和中国文化放在一起就具体的主题进行对比教学不但不会干扰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和掌握,反而会帮助和促进学生对其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通过差异对比法,分析中英文化的异同,有助于学生学生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心,培养民族文化自豪感,提高文化平等意识和鉴别能力,从而避免产生盲目的西方文化至上心理或者民族文化自卑心理。
以第二单元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诺贝尔奖的重要性,但很少有学生知道中国有哪些科学或者综合性的奖项。因此,教师可提前让学生收集整理有关中国奖项的资料以及对比与诺贝尔奖之间的区别,并思考为什么中国的杰出学者难以获得诺贝尔奖以及中国是否需要诺贝尔奖。通过这个任务,学生一方面加深了对诺贝尔奖的认知,另一方面对中国奖项的设置也有了基本的了解,填补了他们在这方面知识的空白。在对比差异的过程中,学生对中国文化更容易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对其民族文化意识的培养有促进作用。
在讲解文章第一段 “Young Albert was a quiet boy. “Perhaps too quiet”, thought Hermann and Pauline Einstein. He spoke hardly at all until age 3”,除了让学生体会课文意思之外,可以让学生继续思考,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方式。这种在课文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差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文内容,同时也有助于他们结合语言环境,对不同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之间的差异进行更好的解读,避免因不自觉采用母语文化理解目的语文化而产生的误解和曲解。
因此,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从日常用语、俚语习语、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差异入手,作为学生对比、讨论和思考的教学话题,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英语文化和了解中国文化。
三、情景教学法
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从而更好的开展课堂教学,情景教学法能通过准真实性的具体场景为语言功能提供充足的实例。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仿等方式将学生置于模拟的实际场景中,使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体验与感受不同文化的差异,提高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
第六单元主题是环游世界,课文以一个单身女性的视角描绘埃及开罗的一位女出租车司机。在该主题下,笔者课前建议学生自行观看《80天环游世界》以及《环游中国2015》等与旅行相关的影视作品引发学生对该话题的兴趣。在授课第一部分Listen and Talk,笔者利用多媒体设置不同场景,如罗马假日中的搭车,环游中国中的遭遇车祸,127小时中的自救等,引导学生利用听力部分所学的英语知识思考和解决旅行中出现的问题。第二部分课文理解,笔者从两个方面引入中国文化。一方面根据文中对开罗城市的介绍,要求学生角色扮演导游和游客,利用相关词汇和句型介绍中国的任一城市;另一方面,总结文中对开罗女出租车司机的介绍,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中国任一文学或影视作品,对其中的女主角从外表和性格两方面进行描绘和总结。通过这两个活动,学生在该单元的学习中不仅掌握了课文,更学会用英语对中国城市和女性进行描绘,提高了他们的跨文化综合素质。
情景教学法重在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教师应尽量选择具有代表性并设计接近真实的场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英语词汇和句型表达中国文化现象。
总之,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树立和中国文化的引入能促进学生对英语的掌握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了达到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引入中国文化,教师应首先“学贯中西”,提高自身中国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其次中国文化内容的引入应与学生所学的内容紧密联系,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避免抽象空洞的讨论和对比。除了课堂引入之外,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面,通过大量的阅读提高中国文化素养,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用英语正确表达不同文化现象以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 光明日报, 2000.
科学饮酒与酒文化范文2
【关键词】酒文化;中国;西方;文化;价值观;差异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Western Values from Alcoholic Culture
Xu Ying
【Abstract】“Wine” is the key factor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e and country. Both its brewing process and drinking habits are closely connected to the cultural values of that country. There are great and fundament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as well as alcoholoc cultures. This paper gives a further discussion on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values by comparing three aspeacts: brewing materials, phylosophy connotation and functions and habits. In this way, we can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Key words】alcoholic culture; Chinese; western; culture; value; difference
【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3-0030-02
作者简介:徐颖(1983-),女,汉族,黑龙江大庆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英语语言与英美文化,英语教学。
“酒”是个很有意思饮品,都说“音乐无国界”,酒也一样。全球任何国家,任何地方都有酒的存在。只是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酒,而不同的酒又渗透出不同的酒文化。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酒是故乡醇,陶醉在这芳醇中也是人生一大乐事。
要想比较酒文化,就应先知道酒文化的定义。酒文化是以酒为物质载体。以酒行为为中心的独特文化形态。广义的酒文化蕴涵丰富、自成体系,包括几千年来不断改进和提高的酿酒技术、工艺水平、法律制度、酒俗酒礼、形形的饮酒器皿以及文人墨客所创作的与酒相关的诗文词曲等等;而狭义的酒文化则是一般消费者心目中的酒文化,多指饮酒的礼节、风俗、逸闻、逸事等。
下面将从酿酒源头、酒文化中体现的哲学内涵,以及功能和饮酒文化三个方面来比较中西方酒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1 酿酒材料
一个地区的土壤、水质、气候等自然条件决定了该地区农产品的种类与质量。
中国地大物博,以农业为主,自古就是如此,因此一切政治、经济活动都以农业发展为立足点。而中国的酒,绝大多数是以粮食酿造的,“酒是粮,越喝越年轻”虽是俗语,但也整理确实精辟。
酒,是我国的国粹,可以推它为中国对世界的“第五大发明”。中华五千多年起伏跌宕的历史,附带着有四千多年酣畅淋漓的酒文化。酒紧紧依附于农业,成为农业经济的一部分。不论是猿猴造酒说、仪狄造酒说、尧帝造酒说还是杜康造酒说,都是以粮食来酿酒,与农业密不可分,与自然密不可分。而且中国酒文化已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阶层。这与中国一直以来信奉的“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哲学观点相吻合。儒家讲究“酒德”。追求向往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古代酒文化的精髓所在。
西方文明源于地中海,位于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及其周边地区法国、德国成为世界上的葡萄酒工业大国,同时德国因地处中欧地区成为啤酒之国。西方酒文化也因此成为了葡萄酒,啤酒文化。
而且,西方文化的基础是《圣经》。其中有个叫做诺亚方舟的故事。诺亚带着挑选出来的世上所有的动物、植物,带上他的三个儿子,登上了诺亚方舟。方舟来到了阿拉拉特山,诺亚开始耕作土地,他种下的第一株植物就是葡萄植物,后来,他又开始酿酒。所以西方酿酒技术和宗教紧密相连。西方的酒神精神以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之神狄奥尼苏斯为象征,由于欧洲人信奉基督教,基督教徒把面包和葡萄酒称为上帝的肉和血,把葡萄酒视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饮料酒。所以,西方人一直相信未来是充满希望的,相信自己的拼搏会带来美好的生活,相信信上帝的永生。这些都是西方主要的价值观之一。
2 哲学内涵
在中国,文人墨客简直就是从酒罐罐里面泡出来的,可谓是无酒不成诗。
万世师表的圣人孔子就是个豪饮之士,孔夫子不仅在饮酒方面是实战家,而且是个理论家。在他的经典之作《诗经》中,里面有短短三百来篇诗歌,结果有酒的就占了三十篇。翻开《诗经》就有浓冽的酒香散出,读多了还会醉在其中。
孔子还把饮酒上升到了政治哲学上。他强调礼乐治国,而“百礼之会,非酒不成”。没有酒,礼就失去了存在的形式;有音乐无酒,不能形成欢乐的气氛。可见中国人喝酒讲究气氛,三五成群,呼朋引伴,开怀畅饮。这是典型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的体现。
西方价值观念能够追溯到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文化。在古希腊悲剧中,西方酒神精神上升到理论高度。无论是酒神精神还是悲剧精神,它们都以高扬意志的坚强和生命的欢畅为主题。具体来说,是一种面对痛苦甚至死亡仍然能大笑的英雄主义精神,是在对人生悲剧深刻体认基础上对人生悲剧的超越。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饮酒意味着情绪的发泄,是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人类在消失个体与世界合一的绝望痛苦的哀号中获得生的极大快意。
追本逐源,可以看出西方讲究的是个人主义,个人本位,凡事以自己为出发点。自己的快乐很重要,所以有时就会看到有人浅尝独酌。同时他们还信奉“人性本恶”,所以总是希望自己能够控制自己,通过自己努力超越自己;希望有“超人”来解救自己;凡是向前看,相信未来是美好的。
综上所诉,中国人喝酒一般是典型的集体主义,呼朋引伴,开怀畅饮,在遇上喜庆节假时尤其如此。除非借酒消愁或者是嗜酒如命,否则很少见到单独饮酒作乐的。人们更倾向于制造饮酒的气氛。而西方酒文化是个人主义,虽然也有群聚而饮,把酒狂欢,却更注重个人对于酒的浅尝独酌;他们注重酒的多样化、个性化。
3 交际功能与饮酒文化
(1)抒情与享受:中国,酒文化的极盛地,饮酒的意义远不止口腹之乐。在许多场合,它都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用来表示一种礼仪,一种心境,酒与诗,从此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中国,酒常常被当做一种交际工具,饮后抒发感情的媒介。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人”、在于“情”。如青梅煮酒是为了论证谁是英雄;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为了送别远去的故人;竹林里狂歌的七贤,为的是借酒避难。不同的感情,不同的意境都可以通过酒来传递出来。
在西方,饮酒的目的往往很简单,为了欣赏酒而饮酒,为了享受美酒而饮酒。当然,在西方葡萄酒也有交际的功能,但人们更多的是追求如何尽情的享受美酒的味道。
可以看出,西方的酒文化明显地更注重于酒本身,而我们中国人似乎更注重酒精挥发或升华之后精神上的感受。西方人品酒的习惯是用舌头来品味,而我们中国人更多的是用心和大脑神经来感受酒的真味。
(2)浅啜与牛饮:中国人讲究“浅酌”。所谓“浅酌”既酒杯在手,边饮边啜,浅斟低唱,徐徐而进,旨在追求一种“酒趣”,追求进入一微醺的境界。所谓的微醺者,即似醉非醉,似醒非醒,亦悟亦迷,亦真亦幻,激情与幻觉共生,恍惚与明察,具在一种颇为奇妙的飘飘然的境界。
酒能助诗情。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欧阳修的“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 试看这些诗人,他既能“对影成三人”又能“忆天涯万里人”,想必都绝非烂醉,想必都又止于微醺。
而西方人讲究“喝”。所谓“喝者”亦可谓之“牛饮”,即一瓶酒也罢,一杯酒也罢,通通是一仰脖子喝它个底朝天.只求一醉而不知酒味,更不能知那“ 浅斟低唱”的微醺之味。
西方人喜欢牛饮,渐至狂欢无度,结果是成千上万以至上千万的酒精中毒,所以英国作家福勒说:“溺死在酒杯中的人多于溺死在大海中的人。”英国作家乔叟说:“醉酒是埋葬人们理智的坟墓。”西方人难得微醺之妙处。
(3)男性主义与女性主义:中国酒文化是偏男性主义的。自古以来,“酒”永远都是男人们运筹帷幄、消遣娱乐的幌子。借“酒”之力,行意愿之事。曹操以酒试人,浅探刘备。皇叔将计就计,顺酒推舟,谁是真英雄,世人便是一目了然了。“醇酒美人”都不过是把女性当做男人舒怀、消愁的玩物。当然,伴随着封建伦理道德的瓦解,女性已经不再是男人的附庸,但在多数整理情况下女性对于酒往往还是敬而远之。
而西方酒文化更多加入了女性主义的因素,偏于中性。在西方不仅有适合男士引用的烈酒,还有适合女性饮用的鸡尾酒和香槟,偏甜或带有果味,其颜色漂亮、鲜艳。女性饮酒被社会所接受,因而总体上趋于中性化。
4 小结
酒的魅力在于它总和各种文化相伴相随,也因各自赋予了不同的文化色彩而张显出其各不相同的个性。西方酒文化可以说是葡萄酒,而中国的酒文化是米酒。
中国和西方的酒文化各不相同。喝酒是喝文化,喝醉了就更有文化了。凡醉,各有所宜。中国人的酒文化实际上是喝酒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西方的酒文化则是喝酒时人与酒的关系。中国是一个极其讲究“酒”文化的国度,讲究的是其外在的形式、寓意、礼仪、功能。而西方酒文化更关注酒本身的风格特点和消费主体在饮用过程中的视觉、嗅觉、味觉以及食品的搭配等个性化的内在感受上。这反映出西方餐饮文化观中注重内涵,以人为本的心理情结。
中国人喝酒一般是典型的集体主义,呼朋引伴,开怀畅饮,人们更倾向于制造饮酒的气氛。而西方酒文化是个人主义,虽然也有群聚而饮,把酒狂欢,却更注重个人对于酒的浅尝独酌。
总之,中国酒文化与西方酒文化各有特色。只有遵守中西方酒文化的异同,才能更好的了解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在与西方民族交往时充分发挥酒在交往中应起的作用,以更好、更快的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争平.《中国酒文化》[M].时事出版社,2007
[2] 吴克祥.《酒文化与酒水管理》[M].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5
[3] 江丽容.中西饮酒文化差异探析[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科学饮酒与酒文化范文3
刘这也是酒文化涵义所包含的具体内容。酒文化产业涵义的理解是在酒文化涵义及概念的理解基础之上的,并且建立在产业经济基础之上的。因此,酒文化产业可以理解为满足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而从事相关酒文化产品及酒文化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为此提供相关服务的一种产业,其为文化传播而进行各种商业活动。现代酒文化产业与科学技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且履行着文化传播功能,通过商业动机的刺激以及经济链条的作用,对传统酒文化进行传承或者创新,但是整个过程是建立在知识产权的保护的基础之上的。
酒文化产业本身不是独立的,它涉及的内容较多,涉及到酒文化的方法面面,而且酒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不仅涉及到酒文化相关内容,更是涉及到旅游业、农业等各种相关产业,其发展所涉及的产业较多。因此,要全面理解酒文化及酒文化产业,就需要理解酒文化的相关产业,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酒文化产业,以便更好的发挥酒文化产业的价值。自有酿酒历史以来,酒文化就相伴随而产生。中国酿酒历史悠久,酒文化传说中就有杜康发明造酒(距今约4100年)、仪狄发明造酒(比杜康早1000年),可见历史之悠久。1983年10月在陕西眉县杨家村二组考古出土了在5800一6000年左右的新时期时代的陶质酒器(见《宝鸡日报》1988年9月1日周末文化版),这也说明了在几千年前酒出现了人工谷物酒,酒文化也随着而伴随产生。学者们普遍认为商代酒出现了谷物酿酒的技术,这一点已经可以考古中得到证明。西周更是我国酿酒技术快速发展时期,这是代表性的就是酒曲的发明,并出现了对酿酒技术的概括,这就是“五齐”(即泛齐、酸齐、盎齐、堤齐、沉齐)、“六必”(即林稻必齐、曲萦必时、湛炽必清、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这也就构成了我国用曲酿酒工艺技术的基础,这就是世界酿酒科技的一个重要进步。粮食蒸馏酒产生的时间虽然存在着争议,但是在我国出现也有千年的历史了,可见,中国酒文化的历史悠久且博大精深。
我国酒文化是上述的酿酒历史与传统文化相关互动及融合的结果,因为酒与传统文化是在统一基础上产生并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中国酒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甚至能在世界酒文化中有其一席之地,其原因就是其根植在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并汲取其所深刻的物质和精神营养,这也为酒文化及相关理论的基础和根本。酒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可以从酒与儒家和道家文化、酒与制度文化、酒与文学艺术、酒与社会风俗等各个方面去进行考察。酒在某种程度上是文化的象征之一,酒文化产业发展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酒文化与儒家文化的政治教化相结合,使得中国酒文化一般沿着法制化、礼仪化方向发展,这也使得酒文化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有助于解决目前社会中存在的不良饮酒习惯,以及酒类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酒文化及相关理论正是在此基础上,这也更加有利于酒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国多民族特性也使得酒文化具有各种特色,目前所谈的酒文化多是以汉族为主体,包含各民族在内的酒文化的集合体。中国饮酒文化是各民族的共有财富,具有较为丰富的内涵,并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可持续的生命力。
科学饮酒与酒文化范文4
酒类品牌连锁专卖店卖的不仅仅是酒。酒只是载体,专卖店承载的是浓浓的氛围、深邃的文化,能够令消费者反复回味的一种全方位的精神、心灵愉悦享受。
因而,专卖店要准备比较全面的围绕本品牌和产品的外围商品,真正达到推广酒品文化的效果,使目标消费者能更具体、更系统地理解、接受、传播产品的品牌文化,从而在市场上形成良好的消费循环。
专卖店卖的是文化
事实上,酒企可以通过挖掘和提炼特色酒文化,强化品牌的竞争力。企业的核心文化除了通过产品包装等进行表现和传播外,邀请目标消费群体到企业参观也是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但是,面对庞大的目标消费群体,邀请所有人进入企业参观是不现实的,而专卖店就成为一个展现企业核心文化内涵的良好载体。
笔者发现,很多酒企的专卖店除了摆放企业的宣传册及该企业的高层与政商界知名人物的合影外,其他展现企业文化内涵的形式少之又少,专卖店在设计上也并无新意可言。这样的专卖店,很难吸引消费者驻足并文章来源华夏酒报形成重复购买。
在专卖店的文化展示和体验功能上,河南仰韶酒业有限公司的仰韶国陶酒道馆就做得很好。因为仰韶文化就是彩陶文化,仰韶酒业的专卖店就在专卖店里融入了陶吧功能,消费者到店后不但可以欣赏、了解彩陶文化,而且可以在技师的指导下,进行陶艺体验。
消费者通过文化体验加深对彩陶文化的了解的同时,也加深对品牌的认识和了解。而文化的差异化,无异是提升高端品牌附加值的不二法门。
以专卖店为载体,强化消费者对企业文化和品牌特质的理解,是发挥专卖店核心功能的重要方面。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专卖店设计和装修时,要把文化元素一一体现出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强化品牌美誉度的传播。
搭建消费体验的平台
在产品同质化的今天,消费者在狂轰乱炸的广告和琳琅满目的产品面前,有些无所适从。酒类连锁专卖店则建立了一种可以让消费者亲身体验的良好平台。
那么,该如何充分发挥专卖店产品体验功能?
品牌故事化
国际知名品牌无不具有让人津津乐道、回味无穷的故事。好的故事不但可以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品牌,而且可以增加品牌的粘性。企业把发生在品牌上的事件进行故事化处理。一方面,在店面装修中加以体现;另一方面,把故事印如成小册子,便于顾客阅读和了解;另外,导购员要成为讲故事的高手。
产品品鉴精细化
很多企业在广告投入上可谓大手笔,但就是不愿意在专卖店里为顾客提供品鉴酒。为了便于顾客对产品的了解,专卖店里可以增加品鉴内容和环节,顾客进入专卖店可以对产品进行品鉴。
企业要对导购员进行品鉴知识培训,还要增加顾客品鉴的专用酒具。如今,不少企业专卖店设有专门房间,用于邀请目标消费群到店内进行品鉴和用餐,甚至配置了专门的厨师和厨具,这一做法很有推荐价值。
生产工艺模拟化
消费者对具有几千年酿造历史的白酒具有浓厚兴趣,专卖店可以给消费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和体验的平台。企业完全可以在专卖店进行生产过程和工艺的模拟,让消费者能够进行生产工艺的体验。
更重要的是,要让专卖店“动”起来,开展或协办一波又一波的推介品尝活动、公益活动,开拓维护固有的消费群体,形成特定的圈子。
从而使消费者能更具体、更系统地理解、接受、传播企业的品牌文化,并在市场上形成良好的消费循环。
消费者体验多样化
要让消费者在专卖店里详细进行体验,需要为顾客提供一个休闲和沟通的场所,增加顾客停留的时间,增加产品成交的机会。
现在,一些企业的专卖店开设了茶台,为顾客提供休息场所和品茶的服务内容。但是,很多企业只把它当作一个摆设,并没有专业的服务人员,很难真正吸引顾客。很多企业和专卖店加盟商认为添加这些专业用具和服务人员,会增加成本,而无助于销售,其实这是一种短视和片面的看法。
虽然,专卖店的生意在店外,但是,专卖店的管理水平和硬件、软件设施却代表着一个企业和品牌的形象,它是企业和品牌形象甚至管理能力在一线市场上最直接的体现。一个连专卖店管理都做不好的企业,能指望企业管理是优秀的吗?它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吗?它能打造出优秀品牌吗?如果这些疑问总在消费者的脑海中盘旋,他还会认为这家企业的产品和品牌能走远吗?
重视专卖店的现场管理和提供必要的硬件和软件设施,是企业打造品牌、发挥专卖店功能必要条件。
倡导健康酒文化的场所
与前面提到的让消费者体验企业的酒文化不同,倡导健康酒文化,是企业从行业发展和消费者利益出发所做的公益之举。只有行业的健康发展和消费者掌握科学饮酒的常识,企业才会得到更好的发展,而且这种公益行为,会树立企业和品牌的正面形象,更有利于培养消费者的忠诚度和品牌的美誉度。
企业利用专卖店进行健康酒文化的宣传,应做到以下两点。
宣传文明健康的饮酒文化
很多人对白酒存在偏见,是因为不科学、不文明的饮酒方式,让他们产生喝酒伤身、误事的看法,甚至闻酒色变。通过科学文明的饮酒文化的宣传,让更多消费者全面了解白酒,引导消费者科学消费。
宣传博大精深的白酒文化
除了白酒知识和饮酒文化,中华几千年的酒文化博大精深,这些文化已经融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脉络,对白酒消费群体的扩大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企业营销的前沿阵地
科学饮酒与酒文化范文5
关键词:中国;酒;文化
我国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独特的“酒文化”。其中,藏族作为“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的好酒民族之一,其“酒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渐渗透到民俗、宗教以及藏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藏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从我国藏族酒文化(以下简称“藏酒文化”)的发展过程以及功能价值两个层面,简要分析藏酒文化的产生、存在目的、社会价值以及发展现状,使之历久弥新、再生新蕴。
一、藏酒文化的发展过程
藏族早在1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酿酒。在古代,藏族所饮酒类品种众多,据记载,主要包括:米酒、小麦酒、葡萄酒、蜂蜜酒和青稞酒等。随着汉藏联姻,使得藏族接触并逐渐掌握了内地传入的复式发酵酿酒法。其中,青稞作为藏民主要粮食作物,通过此种酿酒法被酿制而成青稞酒,从此青稞酒得到了藏族同胞的普遍喜爱。由于藏民聚居地大多自然条件恶劣、资源匮乏,人们获取食物和抵御危险的能力有限。为了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与发展,人们逐渐形成了团结成群、共同劳动、互助合作、自由豪迈、及时行乐的价值观念。而藏酒文化比较充分地显示了这一特征。
藏酒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是喝法、酒歌和酒器。首先,在藏酒文化中最典型的喝法是“三口一杯”。“三口一杯”是连续喝三小口,每喝一口,敬酒者就会给喝酒者的杯子里添上新酒,当添完三次酒后喝酒者就要把杯里的酒喝干。而喝酒时,喝酒者应双手接酒,用右手无名指尖蘸上一点酒,向上空弹三下后才可以开始喝酒。其次,酒歌是藏民喝酒时最具意义的一个习俗。每逢重大节日,每个人都要敬酒并唱祝酒歌。祝酒歌由敬酒者即兴编唱且歌曲不能重复,唱完祝酒歌后,喝酒者必须一饮而尽。有时,伴随唱酒歌存在的还有跳藏舞。人们在酒酣之际,点燃篝火,围成圈跳锅庄舞,这也是烘托气氛、赞美生活、及时行乐的表现,彰显了藏酒文化的超凡魅力。最后,酒器也是藏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时候,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大多使用陶制酒器,并在器壁上刻画能够体现本民族传统风俗与特色的纹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雪鸡酒壶”。随着藏传佛教的传入与发展,酒器也体现了藏民对佛教的热爱,人们开始在酒器上纹刻莲花并使用银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僧帽壶”、“莲花花纹酒壶”、“吉祥八宝酒壶”。由于高原地区气候寒冷干燥,藏民普遍喜好饮烈酒,由此,高度青稞酒的酿制改变了酒器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牦牛的角和皮毛并搭配符合藏民喜好的纹饰,由此制作而成的扁壶得到了广大牧民的喜爱。
二、藏酒文化与互动功能
酒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促进人们情感的交流。藏民喜欢欢庆和聚饮。大家聚在一起举杯共饮,忘却了平日劳作的辛苦,借着酒兴表达心中的情感,这已然成为藏民通常的习惯。同时,酒也是划分人生阶段的重要标志。藏民把酒作为一种标志,用以象征人的生命从一个阶段进入另一个阶段。比如,孩子出生后父母都要在家里办酒宴;孩子成年后则可以饮酒;孩子订婚、结婚时,酒也是必不可少之物。藏酒文化体现了藏民热情好客、平等相待、朴实大方的特点。在与藏民交往互动的过程中,拜访、迎客、致谢、消仇都需要酒。酒逐渐成为藏民人际关系的强力胶。
三、藏酒文化与媒介功能
婚姻生活是藏族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族群世代相传、繁衍生息的重要方式。而结婚作为婚姻关系确立的基础,其仪式十分隆重。藏语中把结婚翻译成“喝酒的地方”。可见,藏民把酒作为一种助兴的重要媒介,使其贯穿于整个结婚仪式过程当中。而在宗教活动中,酒同样发挥了巨大的媒介作用。人们在祭拜护法神和地方神时,将头道酒或还未饮用的酒首先献给神灵,以此表达对神灵的崇敬之情。而在藏历新年初三祭祀山神时,人们也会献上美酒,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另外,在其他宗教活动中,酒也是不可或缺的供品。同时,对于欢迎宾客、恭贺长辈、朋友聚会等活动中都离不开酒这个媒介。
四、藏酒文化与当代价值
藏酒文化也是时代的产物,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当社会发生变化时,藏酒文化也会随之改变。改革开放至今,藏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酒的种类也趋向多样化。如今,在藏族青年中,啤酒和红酒受到了广泛喜爱。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青稞酒等酒类的酿制技术得到了完善,其口感更加香醇饱满。同时,观念的变化也是藏酒文化发生改变的一个原因。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藏民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藏酒文化受到了广泛传播,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新观念与旧观念的融合,使藏酒文化不断吸收新元素,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但是,藏酒文化也具有些许弊端。藏民酷爱饮酒,甚至“不可一日无酒”,多饮容易使人“乱性”,容易影响健康,甚至容易发生争执与战争,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综上所述,酒就像一把双刃剑,骂酒扬酒,酒功酒过,全在于饮者自身对酒的一种把握程度。因此,建立一个积极向上、健康有度的、无功利性的、能够融入到藏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和有着生活情趣的“酒德观”,就更够扬其酒的积极一面,抑其酒的消极一面。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怀特有一句名言:“文化的目的就是满足人的需要。”藏族的酒文化正是在满足青藏高原人们的需要中诞生、形成、发展的。它也必然会随着藏族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而向前发展。
五、藏酒文化的简要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藏民在社会过程中自主选择适应自身发展变化的酒文化,使得藏酒文化在发展变迁中不断完善,创造并形成了一种最具特色与价值取向的文化形式,被广大藏民以及非藏民津津乐道。同时,藏酒文化作为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涵盖藏民生产活动和生活实践过程的方方面面。因此,藏酒文化也具有互动功能、媒介功能、当代价值等重要的社会功能。酒本身并无功过,全在于饮者自身对酒的一种把握程度。尽管藏酒文化有些许弊端,但对整个藏族社会的持续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六、附录
过程分析:社会形式和文化价值是靠个体之间的交易和反复的决定综合而成的。当人们觉得进行同样的选择符合他们的策略利益时,文化和价值就继续存在;当人们觉得他们必须做出新的选择才符合他们的利益的时候,文化和价值就会被改变;当人们选择的模式和交易发生改变时,正式的规则和价值就发生改变甚至被取代,在过程理论与分析中,社会制度和文化价值并不能决定人的行为。反过来,是人的行为创造了社会制度和文化价值。
功能主义:想要发现一个社会群体内部各种制度之间的功能性联系,比如一种习俗、一种实践在更大的社会空间中扮演什么角色,起什么样的作用。所谓“功能”包括两个方面:1.各种文化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2.为整个社会的持续和存在而承担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旦增卓嘎.试论藏族酒文化[D].西藏,西藏大学,2013,5.
[2]杨碧嫦,陈远贵.对嘉绒藏族酒歌〈阿拉呛色〉、〈尕尔觉忠则〉的辨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
[3]边巴琼达.试论藏族“酉仓”文化[J].西藏大学学报,2014,(4).
[4]裴玲.试论藏族酒文化[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22).
[5]向琛子,陈春.藏族酒歌文化析微[J].四川戏剧,2011,(5).
科学饮酒与酒文化范文6
关 键 词:酒信;祭祀;神供;占卜;祈禳
中图分类号:G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7)02-0100-05
人类对酒的文化信仰,源于对神的观念的产生。而这又与生产力水平与人类认知水平的低下分不开。在先人看来,天地万物都有意识、神圣和威力,可以降福,也可以降灾。神降福或降灾,关键在于饮食,所谓饮食不供,神灵不安,必然降灾。祭祀、神供、占卜、祈禳,构成了民间酒事信仰,成为增强信心以把握自然的神秘的心理手段,延续几千年。
一、祭祀:酒的沟通人神的作用
祭祀,是古代政治生活和民间风俗中的头等大事。根据《孝经》“守其祭祀”疏:“祭者,际也,人神相接,故曰际也;祀者,似也,谓祀者似将见先人也。”[1]祭祀是古人敬事鬼神的原始宗教仪式,其关键是抓住“神嗜饮食,使君寿考”(《诗经・楚茨》),通过物美(主要是酒肉美食)致于鬼神,获得鬼神的保佑与赐福。这不仅是因为酒代表“物美”,迎合“神嗜饮食”的欲望,更重要的是酒能使人在醉酒状态下,醉眼朦胧、醉情恍惚时置身于人与神共处的幻觉氛围,仿佛真的使人神相接达到“似见先人”的出神入化的效果。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饮酒出现在商朝。商人尊鬼事神,周人祭祀程序发展得完善、健全。根据周礼,祭祀一般要经历预备、入埸、降神、朝践、馈献、加事、加爵、绎祭等阶段。每祭必设元酒,但不酌用,只酌用郁鬯酒、醴酒、盎齐:降神,礼迎神用郁鬯;朝践,迎牲荐血用醴;馈献,荐熟进食用(盎齐);加事,即加荐逗笾,卒食尸,参加者饮酒;加爵,行归胙礼,每人可得一份酒食;绎祭,正祭毕,宴飨宾客,后来演变成纳福宴。自始至终,处处有酒在。酒事鬼神的关键是降神、馈献之礼。降神行礼,又叫灌祭,就是用圭瓒酌郁鬯酒献给“尸”,“尸”受祭而灌酒于地。周人尚气臭,因此祭祀奠酹时,酒要选择芳香浓烈的郁鬯酒,酒器要选择带有玉柄的瓒(含有玉气),甚至连缩酒用的茅草也要选择南楚茅草,捆扎成束,立于祭前,浇酒于茅上,酒顺茅梗慢慢渗下、缩小,渗土而入,表示其气臭随酒达于渊泉,权当神祗饮了一般。神既饮酒,附体于“尸”,由“尸”代神接受“六献”(既六次向鬼神献酒)之礼,然后进食熟馔,奏乐“侑尸”,这就是馈献之礼。这个“尸”实际上是代表神灵受祭的活人,是人神相接的信使,一般由臣下或晚辈充任。
祭祀用酒,主要有玄酒、郁鬯、五齐、三酒、酎等。太古无酒,以水祭祀,后世造酒,才改水祭为酒祭,但重大祭祀场合仍要设水,专称为“元酒”。郁鬯用于宗庙之祭,甲骨文中常见,可知盛于商代。《周礼・天官・酒正》说:“凡祭祀,以法共(供)五齐三酒,以实八尊,大祭三贰,中祭再贰,小祭一贰,皆有酌数”,就是说五齐三酒,根据祭祀规律、对象不同,用量酌数都不相同。酎,三重酿酒,味厚,用以荐宗庙,盛于汉代。虽然同是祭祀用酒,但在祭祀中的地位轻重不同,设置也不同。《礼运》说:“元酒在室,醴在户,粢醍在堂,澄酒在下。”这里,玄酒传达祭礼重古不忘本的信息,因此设在室内近北的位置;醴酒、盎齐是后世酿制,次于玄酒,设在室内稍南近户处;粢醍,红色酒,又贱,列于堂上;澄酒是五齐中沈齐,在祭酒中属最下等,设在堂下。“醴酒之用,玄酒之尚”,醴酒等酒,用于酌献,排列在玄酒之下,体现了“礼也者,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者也”的宗旨。
可见祭祀中,酒代表“物美”,是祭祀的主要礼品之一,充当沟通人神的媒介。然而,“天(神)道远,人道迩”,随着西周、春秋时代中国发生从神本走向人本的变化,不仅事神之礼逐渐推衍到人伦关系上,就连酒――作为祭礼的礼品也由敬神发展到敬人,成为人际关系的礼品;又由于祭祀有定期,祭后人们参加饮福宴也有了定期,中国的许多节日文化也因此诞生。其文化意义又不仅限于酒信了。
二、神供:酒文化中的偶像崇拜现象剖析
对酒神的祭祀供奉、顶头膜拜、祈福报功和虔诚信仰,是中国方术、道教和佛教的偶象崇拜在中华酒文化上的反映,构成了民俗的一个内容。古往今来,各民族也有各自酒神,如古希腊以狄奥尼斯为酒神,中国汉族供祭的酒神也很多,根据埸合不同,大致分为三类:
1、酿造神供。酿造行业,包括酿酒作坊、酒家酒楼、酒库酒窖,普遍尊杜康、仪狄、刘白堕、焦革为酒神,又叫祖师。此外,各地还祀有葛仙、李白、酒仙童子、二郎神、祠山神、无名仙女、阿美、关羽、司马相如、龙王等。从世界范围来看,没有任何其他民族象中国酿造行业对于酒神的崇拜这样突出,这样富于民族特色。这种信仰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发展成造神活动,包括建酒神祠庙、铸酒神图像、设酒神牌位,作酒仙祠对联。而杜康的死日(相传是酉日),成为中华饮酒者的忌日,不能饮酒,也表现出对酒神杜康崇拜活动的虔诚、信念。
王绩是著名的造神者。他甘为太乐署下僚,是为了拜酿造大师焦革为徒;焦革死后,他总结了焦革酒法,整理成《酒经》;又采摭杜康、仪狄以来历代酿造事迹,编成《酒谱》一书,时号为“酒家南董”。值得注意的是,这位酒专家不仅著书立说、在中华酒的精英文化高层次上精心研究,而且设祠造神、着力于中华酒的“大众”层面上趋世随俗。他在住宅东南磐石上构筑“杜康祠”,尊杜康为祖师,以焦革为配,按时供奉、祭祀。[2]如果说他的《酒经》是“酒族”的经典,他编修的《酒谱》是“酒族”的“族谱”,那么,他建设的杜康祠就是“酒族”的祠堂。《酒经》、《酒谱》、酒祠就是他的“酒文化系列工程”了,从精神上(包括经典、档案――酒谱)和物质上(祠堂)训导“酒族”“尊宗敬祖”,这种文化现象是中国特有的宗法家族制度在酒文化上的移植,可见宗法家族制度在中国社会文化生活领域的无孔不入和强大影响。
2、制曲神供。不仅酿酒要供酒祖,制曲也要祭“曲王”。晚唐皮日休《奉题屋壁》之三有“尽日留蚕母,移时祭王”之句。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七描述了当时民间祭祀曲王的活动情形:在童子小儿和曲完毕后,开始供神祭祀,祭祀选择在一间干燥的草屋中进行,先打扫干净,划地为阡陌,曲饼随着阡陌纵横布设,周成四巷,让制曲人安置巷中;又假设曲王五人(即五方五土之神),每人端碗,盛着满脯汤饼之类礼品;又推主人家一人为主人,宣读《祝曲文》三遍,各再拜,完毕。《祝曲文》的内容是:一个是禳(除殃),让兽类绝踪,(虫匿迹;一个是祈,祈火、祈香、祈味,让人们造出美好的神曲饼酒来。末“急急如律令”是道教咒语的翻版,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方术、巫术、道教对酒文化信仰活动的影响。
3、饮酒神供。酒以成礼,饮前必拜;酒以享神,饮前必祭,表现出对酒的神秘观念和虔诚信仰。由于酒是神圣物,饮酒看成神圣、庄严的事情,因而饮前宗天、祀地、敬祖先成为礼俗规范。饮前必祭,在汉代就被归纳到《礼记》中。随着宗教发展,饮酒同酿造一样,也逐渐发展成神供。根据袁宏道《觞政・八之祭》,饮界饮酒之前供奉孔子为“酒圣”、“觞祖”、“饮宗”:“凡饮必祭所始,礼也。今祀宣父曰酒圣,夫无量不及乱,觞之祖也,是为饮宗。四配曰阮嗣宗、陶彭令、王无功、邵光夫。十哲曰郑之渊、徐景山、嵇叔夜、刘伯伦、向子期、阮仲容、谢幼舆、孟万年、周伯仁、阮宣子,而山巨源、胡毋彦、毕茂世、张季鹰、何次道、李元忠、贺知章、李太白以下祀两庑。至若仪狄、杜康、刘白堕、焦革辈,皆以酝法得名,无关饮徒,姑祠之门垣,以旗酿客,亦犹校宫之有士主、梵宇之有伽蓝也。”“饮神祠堂”里,祖(宗)、配、哲及其他供奉对象的排列,室、户、堂上、两庑、门垣的方位设置,正体现了中国祭祀特点和佛教、道教及民间神像崇拜的影响。
也许,现代饮前拜祭已经罕见了,但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仍然保留这一文化传统,如蒙古人饮酒前,要用右手中指蘸酒少许,向上、向下各弹一次,以示敬天祀地,然后才可饮酒;羌族人饮咂酒之前,要在神台下或火塘上举行开坛仪式,由巫师或长者致开坛词,一边将竹管插入坛内,连蘸三滴咂酒洒向天空,表示向天地神灵致敬,一边唱歌,然后由长及幼依次用竹管吸一口咂酒,即“排子酒”,饮酒、敬酒才正式开始;毛南族人饮酒前,客人要先用手指或筷子蘸一下酒,弹几滴酒到地上,敬主家祖先,祝愿主家万事如意,然后主客才碰杯说彩话,如果遇上婚筵,客人到主家时,带队的人要先到主人家屋檐下的一张迎亲神龛桌上以酒敬主家祖先,然后才登梯入屋饮酒,表达祖先保佑席间平安无事。
酿神、曲王、饮宗的祠祭,成为酒文化信仰神化、物化的重要象征。
三、占卜:酒的神秘预测的文化功能
中国“礼”还有一个“定嫌疑”的内容,而“卜筮者,先圣王之所以使民信时日、敬鬼神、畏法令也,所以使民决嫌疑、定犹与也”(《礼记》卷三《曲礼上第一》)。当人们嫌疑不定、犹豫不决时,人谋之不足,则必借助神谋,先卜而后行事,于是中华原始的未来学――占卜学应运而生了。
占卜,就是通过物象和征兆来预测未来、判断行止的一种巫术。占卜的范围广泛,无所不占,无事不卜,举凡年岁丰歉、居行吉凶、平安危险、病情轻重乃至国家兴亡,甚至连有没有酒喝,也在占卜之列。《东方朔传》曰:“朔门生三人俱行,乃见一鸠,一生曰:今当得酒,一生曰:其酒必酸,一生曰:虽得酒,不得饮也。三生皆到,须臾,主人出酒,即安樽於地而覆之,讫不得酒。乃问其故,曰:出门见鸠饮水,故知得酒,鸠飞集梅树,故知酒酸,鸠飞去,所集枝折,故知不得饮之。”[3]其实这完全是附会巧合,占卜最讲附会巧合,缺乏科学根据。人们最初向天神人鬼卜问吉凶福祸的方法主要有龟卜、筮占,发展到后来,几乎许多动物、植物、星辰都可用来占卜,而酒作为人情神达、神意人受的神圣物、吉祥物、中间物,更是不可多得的占卜用品,被广泛用于占卜吉凶、狩猎、婚姻、风水乃至神判、星占上。
主凶吉。《说文》谓酒“一言造也,吉凶所起告也。” 酒作为神灵物,往往被认为可以代神告知吉凶,因而用于占卜。我国独龙族盛行酒卦“抛碗”,即将盛酒的竹碗抛向高空,竹碗落到地面上,如果碗口朝下即主吉,碗口朝上即主凶。这实际上体现了巫术观念和选择意向的结合,正是由于这种结合,人们在饮酒时往往选择一个自然物象与之结合形成一个好的兆头,进行自我满足。如《武昌之嫁娶》提到武汉一带过年风俗:“年酒,必于东方将白时缓缓食之,取愈食愈明之兆。”其实,东方渐明,与人事何干?但巫术借助饮酒之题进行发挥,达到某种神秘结合。又如吉林宁古塔风俗盛行“猪占”,即捆绑一头猪,用酒灌猪耳、猪鬣,如果猪耳、猪鬣摆动,即主吉(《宁古塔风俗杂谈》)。酒,在这里仿佛代表神的意志,附耳与猪语,让猪采取耳、鬣摆动与否的方式来传递、表述神的旨意。这也体现了对酒的一种神秘观念和信仰。
占狩猎。酒在独龙族人手中也用于占狩猎。在狩猎前要用酒祭祀兽神,方法是:狩猎者在山林地上铺一块麻布毯,毯上放一筒酒和少许小米,然后祈祷多猎。祷告完毕,再看酒筒,是否有昆虫之类东西落入。若有,意味着兽神同意,宜于出猎;若无,那就是出猎不宜了。
卜婚姻。酒以成礼,在婚姻礼节上也具有举足轻重、决定成败的作用。如相亲时,男方到女家,礼品必须有酒;女方以酒答聘,这就是肯酒或凭证酒,这样才有权威性;如果不允,那么男家送的酒,一滴也不能饮,酒代表神圣,来不得半点戏言。正是由于酒有这种神秘性,在广西一些地方盛行以酒占卜婚姻成败与否,如《镇安府志》记载:“婚姻得庚帖,或凭鸡卜,或酿酒验甘苦,以决成否”,酿酒味甘,决定婚姻可成;酿酒味苦,只好告吹。
卜居。我国景颇族人建筑新房,按传统方式就要选择屋基,由酒行卜风水而定,即:择一吉日,将水酒注入竹节内,把竹节酒埋到事先看好的地基下面,几天后取出,如果酒味不变,则视为好地基;如果酒变味,只好用同样方法另卜地基。《续齐谐记》引晋束皙说:“昔周公卜成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波流。”反映了中国人对酒的一种崇拜。
星占。“天垂酒星之耀,地列酒泉之郡,人著酒旨之德”(孔融《难曹公表制酒禁书》),天人对应,天人感应,成为酒、星互代的神话思维基础,酒也因此作为某些星精象征,如天有北斗星,酒器有“斗”,象北斗之形,以致让人产生“细斟北斗,尽吸西江,万象为宾客”(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的联想;人间设有掌管酒的官职,如周朝的酒正,掌管王朝的宴飨活动。酒官司酒,必有令旗,即酒官之旗。凡是人间有的,天上必有,即“酒旗”一星,主宰人间宴享活动。在古代,饮食活动常常与政治联系在一起,因此,封建王朝特别注意利用酒旗星来占朝廷的兴亡得失,《宋史・志》第四《天文四》:“酒旗三星,在轩辕右角南,酒官之旗也,主宴享饮食。星不具,则天下有大丧,帝王宴饮,沉昏非礼,以酒亡国。星明,则宴乐,谨五星守之,天下大,有酒肉赐宗室。萤惑儿犯之,饮食失度;太白犯之,三公九卿有谋;客慧犯,主以酒过,为相所害;赤云气入,君以酒失。”酒旗星,属于柳宿,以通占镜。酒和星或形同(如斗与北斗),或职类(掌管宴乐),一在人间,一在天上,风牛马不相及,但在精神文化领域(星占学)里却可以奇妙地发生同感而互通、相合又相约的关系。
酒占也好,酒旗占也好,着重点放在神谋,是神占。与神占相联系的还有神判,在盟誓中尤为明显。盟誓主要通过面对神灵歃血饮酒宣誓,作出遵守诺言的保证和违背盟誓的神罚,以此增强凝聚力和信心。此事多见《左传》。因为出于对神鬼力量的极力迷信和极端恐惧,对酒、血的原始信仰,一旦发现理屈或是内奸,往往也要依靠对神饮酒歃血,由神来判断人们行止,因为理屈或内奸,往往害怕受到神罚而不敢对神饮酒歃血,如云南怒江傈僳族、湖南苗家等地方流行饮血酒(刺牲血滴入酒中)神判法,正是这种原始信仰的反映。
四、祈禳:酒信的意向选择
祈福与禳灾、趋吉与避邪,是不可分割的,而酒在民间祈禳活动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1、祈福。润《轧赖机酒赋》中说:“酒者元醴,天之甘禄。时和岁丰,家给人足,曲蘖以时,湛炽洁熟。以之享神,神降之福;以之祈年,年登五谷”。可以说有祭必有祈,有祈必有酒,酒作为天赐给人类的神圣物、吉祥物,广泛用于祈福活动中:(1)祈平安。旧俗,年终酒祀床母,茶祀床公,祈祷常年安寝(《清嘉录》)。不仅如此,许多祭祀活动都有祈祷平安的内容。(2)祈多获。如《史记・滑稽列传》载,齐国东方农民,携带一盂酒、一只猪蹄禳田,以酒祝道:“瓯窭满篝,污邪满车,五谷蕃熟,穰穰满家”,祈望通过酒、肉通神满足生活欲望,虽然正如淳于先生所说“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那样滑稽可笑,但正表达了农耕民族的朴素愿望。(3)祈多猎。如宋叶隆礼《辽志・国土风俗》载契丹早期风俗,父母死后,挂尸于树,三年后取骨焚烧,并酌酒而祝曰:“冬月时,面阳食,我若射猎时,使我多得豕鹿。”祭祀亡亲,融进了酒祝祈猎内容,反映了游牧民族的生活欲望。(4)祈多渔。渔业地区、沿海地区存在这种风俗。《聊斋志异・王六郎》记载山东一个姓许的渔郎,每晚都要携酒到河边祭溺鬼(俗称水鬼),酹酒祝道:“河中溺鬼得饮”,以求鱼量大获丰收,曲折地反映了民间信仰和风俗习惯。(5)祈多子。主要表现在腊月祀灶活动上。灶神祝融相传最初是个女性(郑康成《礼器注》),因而民间出现男子以酒祀灶求子、妇女回避的情况:“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且莫嗔”(范成大《祭灶词》),反映的正是这一风俗。
苏辙《既醉备五福论》提出:酒不仅具备寿、富、安、德、考终命五福,如果运用得当,可以产生百福(所谓“百福之所由生”)。人们祭祀各种神,祈求多种愿望的实现,总少不了酒作为媒介,人情神达。如果说百礼社会,非酒不行;不妨补上一句,百福社会,非酒也不行。
2、禳灾。就是中国特殊的“却变异、去恶祥”,化凶为吉、化险为夷的一种原始巫术手段。有的通过言语避邪(即禳术),有的通过诅咒制胜(即厌术),有的通过镇物除殃(即镇术),形式多种多样。
酒祝就是通过言语禳灾、化凶为吉的一种巫术活动,如《宋史》卷三百九列传第六十八,记程德元度淮河时,风波凶恶,大有翻船之势,于是酒祝而行,风浪遽止。厌术,又叫厌胜,也可用酒进行。如《济南采风记》:“新人出彩舆,必从马鞍过,以作厌胜之术。外用一火盒,烧兽炭,俟交拜时,用火酒数瓯,浇于火上,以取将来家兴旺如火也。”设镇物以禳灾,在酿酒过程中时或有之。如江西南昌渡头风俗,民间酿酒时,必须在酒坛上放置一把刀,以镇鬼尝酒,因为根据民间说法,鬼尝过的酒一定会变淡或变酸。
以酒禳灾,源于人们对酒能辟邪的原始信仰。一切灾害,无非因邪而生。酒之除殃禳灾,主要表现在辟邪、禳病上。辟邪出于对酒的神秘信仰,是民间对酒文化功能的一种超现实的神秘创造,其形式多种多样:或内服,如民间元日饮屠苏酒、椒柏酒,上巳饮禊酒,端午饮雄黄酒、艾酒,重阳饮酒、茱萸酒,都是出于酒能辟恶这一功利动因;或外洒,如端午民间用雄黄酒遍洒屋角,谓能辟邪;或画符,来源于道教符制邪之术,如《岁时琐记》载江苏风俗,端午用雄黄酒涂小儿额上,作“王”字形,以辟邪恶。这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然流行,如我国哈尼族人饮酒前,主人嘴里轻轻诵祝酒词,祝毕,将食指蘸酒,在桌面上或脑门上划“一”横,表示除邪,祝全桌人安康,其他人也如法蘸酒划“一”字,表示与主人血气相通。辟邪,除辟邪恶之气外,还用以对付鬼魅、制伏妖魔。民间广泛流传的白蛇故事,就提到许仙听从法海之言,用雄黄酒灌醉白素贞、使其显露出白蛇原形。因之,民间认为,妖邪最怕雄黄酒,道士们作法驱邪,往往也用雄黄酒作为镇物。
禳病实际上也是从辟邪发展而来的一种巫术手段。因为在民间信仰中,病因就是出于邪恶攻心。以酒禳病,也是出于先民们对酒的神秘认识,把酒当作巫药,利用附著在它身上的超自然、超现实的神性、神力,驱病赶魔,对病痛施加影响,尽管效果往往适得其反,但又往往以其神秘巧合,获得愚昧而善良的善男信女们的迷信,表现出文化功能中的选择意向。《吕氏春秋・勿躬》说:“巫彭作巫”,巫、同源,巫、(医字从酉,也说明与酒的关系)不分,成为中医发展特点之一,酒作为神圣物,被巫当作巫药,广泛用于禳病活动之中。
以酒禳病形式很多,可以夸张到治疗诸种“奇”疾,获得多种“奇”效。或内服,如《本草纲目》引《梅师方》说:“虎伤人疮,但饮酒,常令大醉,当吐毛出”;或外用,可治“鬼排”之症,如《肘后方》:“鬼击诸病,卒然着人,如刀刺状,胸胁腹内切痛,不可抑按,或吐血、鼻血、下血,一名‘鬼排’。以醇酒吹两鼻内,良”;或以酒下药,《别录》所谓酒“行药势,杀百邪恶毒气”;甚至许多道士也借助巫术,用酒服食以求长生成仙。巫术中,用酒禳病的方法就更多了:有的以禳术祛病,如《粤东笔记》载:“人有病,则以八字问巫。巫始至,破一鸡卵,视其中黄白若何,以知其病之轻重。轻则以酒馔禳,重则画神像于堂。”有的举行“做鬼”仪式,设饮福宴以禳病,如《溪蛮丛笑》记湖南苗族风俗:“苗人畏鬼信巫,人病则曰‘有鬼’,延巫祈祷,酿酒割牲,约亲邻饮福,名曰‘做鬼’。”有的伴随着咒语以酒禳病,如《外台方》记治疣(一种肉赘)方法:“身面疣目,盗酸酒,浮洗而咒曰:‘疣疣,不知羞。酸酒浮,洗你头。急急如律令。’咒七遍,自愈。”盗酸酒洗患处,对于消除肉赘,或许可以取到消毒效果;但也可能念一百遍咒语也不见效。这说明,以酒禳病,同酒祭、酒占、酒祈一样,充其量只能说是一种意念,信仰成分占主要地位,表现出酒文化的选择与改造功能,融进了民间风俗、信仰、生活之中。
中国的酒事信仰,是一种酒的精神文化现象,是附着在农耕、狩猎、节日及国家政教、军事等生活中的,作为增强自信心以把握自然的心理手段,起过认识与组织的作用。它是一种原始信仰,具有物质、精神、行为及制度等文化形式的内涵,以及敬天事神、探凶测吉、辟邪消灾、祈福求丰等文化功能,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技术、文化习俗和宗教等许多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且随着社会生活及文明程度的提高而变化。厚人薄鬼的发展趋向逐渐导致中华酒文化神秘性的弱化,现代科学的发展也将导致人们对制曲、酿酒等微生物科学上的神秘观念的式微,或转向酒俗,如在饮食、祭祀等少数民族民俗生活方面遗风犹存,然而,总的趋势是逐渐消亡的。
参考文献:
[1]宋邢. 孝经士疏. 卷第二・士章第五[M]. 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2548.
[2]新唐书[M]. 卷二百九列传第一百二十一《隐逸・王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