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战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外贸易战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外贸易战略

对外贸易战略范文1

一、国际环境的变化

1、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经济全球化是各国经济对外开放和国际化的结果,同时也是各国经济体制市场化的结果。经济全球化使大部分国家融入世界经济的整体运行之中,而且深刻地影响着各国经济的发展。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和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跨国公司已经把生产、经营和发展的空间扩大到了全球,在全球范围内规划投资、配置资源,并以此来带动贸易的快速发展。据联合国统计,1990年各国出口总额占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16.2%到2000年上升为20%,全球年平均贸易增长速度达到5.86%。在贸易量迅速增加的同时,贸易结构也发生变化。过去西方发达国家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进口原材料,经济落后国家主要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现在,发展中国家的汽车、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也大量进入发达国家,发达国家除了出口高科技产品,工业制成品外、钢铁、化工等生产原材料外,农产品也大量进入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垂直型分工逐步向水平型分工发展,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跨国公司以市场为中心,以越过贸易障碍、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和增加利润为目的,综合全球各地资源、资金和劳动力,力求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的生产经营全球化。

2、世界经济发展水平大大提高,传统出口面临愈来愈激烈的竞争。世界经济发展水平低的时候,寻找海外市场压力较小,实行进口替代或出口替代比较容易,但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走向了由一般制造业为主的出口导向战略,国际竞争激烈,出口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

3、产业内分工已成为对外贸易基础。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国际分工出现了一种新的模式――产业内分工。过去分工主要是由要素禀赋所制约,现在科技足以减轻甚至摆脱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以至于同一行业内各部门或同一企业内各个分工车间和工艺流程,都可以分散到全球部署定位,实现最优配置。这种变化的结果是国际分工不再简单地和主要地表现为初级产品、传统制造业和现代制造业之间的分工,发展中国家已开始参与现代制造业的分工之中,甚至发展出一批新兴产业来。

4、国际产业结构调整。随着全球范围内高新技术的扩散和应用,各国为在新的竞争中确立领先的发展地位,竞相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结构性调整带有越来越强的全球色彩。中国2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就是很好把握了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从而在扩大进出口贸易,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促进了国内经济高增长,成为经济全球化受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面临着国际产业结构调整这一机遇,如何适时制定合适的对外贸易战略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国内环境变化

1、加入WTO,中国对外开放面临全新的形势。一方面我国可以在WTO确定多边、稳定、无条件最惠国待遇原则下,享受WTO成员贸易投资自由化的便利,获得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和进入别国市场的权利,促进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发展对外贸易,参与国际合作,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我国也必须履行我国的对外承诺,必须严格遵守世贸组织的规划,中国将进一步放开市场,逐年削减关税,消除非关税壁垒等。大部分的措施将在五年兑现。

2、整体经济水平大幅度提高。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的总体经济实力有了很大提高,我国经济也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以资源约束型转向需求约束型。我国经济出现相对过剩,既包括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过剩,也有生产能力的闲置。人多数企业及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约在70%以下,而一些附加值高、商品性能好的技术密集型产品无法满足国内需求。我国工业发展出现新的特征:一是速度下降,亏损增加;二是结构失衡;三是资源型产品价格大幅度回落,1993年原煤等主要原材料价格回落30%―40%。这与二十年前经济发展时面临短缺经济环境完全不同,以前的发展是通过数量扩张来完成,而现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缺乏短缺经济时期对资源性产品开放的投资拉动力。我国经济正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我国对外贸易战略调整必须从全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出发,要有利于全国产业结构升级。

三、全球对外贸易战略的提出

全球化战略是从全球化的高度来发展我国的对外经济关系,就是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组织生产,全面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并带动更大规模的对外贸易和资本流动,实现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在生产层面的对外开放。这一战略是更深层的对外贸易战略。

一是跨国公司投资成为生产出口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在传统的出口导向和内撑外开型战略下,出口能力的提高更多地取决于本国比较优势和要素优势的发挥。在全球化外贸战略下,生产出口能力的提高一方面取决于跨国公司对东道国优势要素的利用,另一方面成为跨国公司全球市场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是要素的充分调动使国际分工深化。在出口导向和内撑外开型战略中,充分利用本国的优势决定了本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其结果是发展中国家更多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随着生产要素流动性的增强,产业内分工已愈来愈成为对外贸易基础,充分利用本国优势要素不是惟一发展战略,充分利用要素的国际流动,发展非本国优势要素密集型产业出现了新的可能。

三是全方位经济分工的参与。国际分工的深化和扩大使分工不再只限于工业、农业领域,而广泛地延伸到广义的第三产业。随着国际服务贸易的扩大和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从作为简单劳动力密集型的劳务承包工程到作为高级复杂知识的研究咨询服务都成为国际分工的组成部分。因而,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国际分工地位定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出口上,也不能仅仅注重重工业的发展,而应当广泛地注重服务业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参与。

全球化外贸发展战略将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增长,有利于我国经济大发展,具体来说:

1、有利于我们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国内外两种资源。传统的进口替代和平衡型贸易战略以国内市场取代对外贸易,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出口导向型注重国外市场但忽略国内市场,但国内市场广阔毕竟是发展中大国的重要优势。新环境下实行对外贸易战略必须充分发挥国内市场的作用。全球战略则是对国内市场、国际市场不偏不倚,一视同仁,有利于充分发挥国内外两个市场、国内外两种资源。

2、突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限制。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各国关税逐步降低,非关税壁垒不断减少。但与此同时,采取种种方式实施贸易保护主义如技术壁垒、环境壁垒等有增无减,针对中国出口产品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中国产品越来越成为国际反倾销目标,2001年9月止,对中国反倾销案件达452起。严重阻碍出口进一步不扩大,实行全球化外贸发展战略,可以变国内征税国外销售为国外生产国外销售,绕过国外诸多壁垒。突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限制。

对外贸易战略范文2

一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的渊源与现状

西部地区是我国对外开放较早的地区,有着悠久的贸易传统。在历史上曾经作为我国古代的“经济特区”,发挥了对外(特别是对中亚地区)交流的窗口作用。中国西部地区与中亚地区的经贸合作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著名的“丝绸之路”使得我国的西部地区与中亚地区的经贸关系非常密切。日本早稻田大学长泽和俊教授曾指出:“丝绸之路是古代罕见的国际贸易通道,是联结欧亚大陆的动脉、世界发展的主轴、现代文明的母胎,它为欧亚广大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自汉代以来,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当时西北地区与中亚地区诸国的贸易往来达到空前规模。至清朝,西北地区与中亚出现了颇具规模的自由贸易。只是到了近代,西部地区的沙漠化倾向以及其它一些因素,致使“丝绸之路”辉煌不再。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一跃成为世界第十大贸易强国。但是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一度低迷,一直在低水平、低层次上徘徊,对外贸易依存度长期偏低,1996年,整个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仅为9.4%,而全国平均水平为35.55%,东部则高达48.49%;其贸易绝对额只有109.75亿美元,约为广东省的1/10,仅占全国贸易总额的3.78%。

在进出口商品结构与地理方向上,首先从进口来看,西部地区处于能源、矿产资源大规模开发的前期,原材料供给较为充足,因而主要进口机电产品、钢材、化工材料、汽车及其配件、化肥、农药等物资生产资料,且主要是从发达国家和地区进口,如美国、德国、意大利、香港等。其次,从出口来看,西部地区主要出口原材料、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近年来工业制成品比重逐步上升,出口商品结构已初步完成了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向出口工业品为主的第一梯级转换。以较具代表性的甘肃为例,1998年该省出口初级产品比重占11.5%,工业制成品占88.5%,其中,工矿产品占78.4%,农副加工品占12.6%,农副初级产品占9%。迄今为止西部地区出口遍及7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对香港、日本、美国、独联体、德国、意大利、英国、法国、瑞典等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就占西部地区出口总额的80%以上。近年来中亚和西亚地区在西部地区出口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也开始加大。

二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比较优势分析

(一)与东部相对的劳动生产率、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的理论及实证分析

传统国际贸易产生的理论基础是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和俄林的资源禀赋学说。国际贸易的根源是国际分工,国际分工使得各个国家专业化生产本国最具比较优势的产品,并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交换而形成国际贸易。比较利益学说指的是:不同国家生产的不同产品存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或成本差异,各国生产各自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双方获取最大利益;资源禀赋学说指的是:各个国家的资源禀赋,即劳动、自然资源、资本等要素的丰裕程度不同,因此,各国在生产使用本国最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并参与国际贸易时,可以获得最大利益。这些理论不仅是西方全部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它们同时也构成了大量经验验证的理论基础。

通过几十年的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极大提高,但同时其原来具备的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却日渐削弱,以致于在国际市场上逐渐丧失了其比较优势。那么,相对东部而言,西部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及劳动力成本又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呢?表1显示了1996年东西部地区及全国的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成本差异,表2则对他们在该年度的单位工资产值和单位产值工资额进行了比较。

表11996年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及全国的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成本

地区省份国内生产从业人口从业人口人均职工平均

总值(亿元)(万人)年产值(元)工资(元)

64.53115.6756118930

四川42156464.96519.85010

贵州719.831783.2040324758

云南1491.622186.268236231

陕西1175.381762.766684937

甘肃714.181521.4646945882

青海183.57247.2074266513

宁夏193.62245.3678915635

新疆912.15——5098

西部地区8757.7314326.696112.885888

东部地区37903.223906.4115854.87229.9

全国67795688509846.86210

注:(1)本表根据1997年《中国经济年鉴》编制;(2)劳动力成本用(地区)职工平均工资来代替;(3)劳动生产率=从业人口人均产值=(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地区)从业人口

表21996年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及全国单位工资产值和单位产值工资额

地区/省份单位工资产值(元)单位产值工资(元)

西部地区1.030.96

东部地区2.190.45

全国1.590.63

注:本表根据表1编制

由表1可知,西部地区的劳动生产率比全国平均水平要低约38%,比东部地区要低61%,而劳动力成本仅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2%,比东部地区低18.56%。更具体一点说,西部的工资产值偏低,在西部每获得1元的工资只需生产1.03元的产值,而在东部需2.19元的产值,全国平均需1.59元的产值;而同时西部的单位产值工资额偏高,在西部每1元的产值就可获得0.96元工资,而东部为0.45元,全国平均为0.63元。可见西部地区在劳动力成本上虽然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此优势还不足以弥补西部地区劳动生产率低的劣势。

(二)西部地区资本、资源的现实比较优势分析

1.资本。由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市场不完善,竞争不足,“瓶颈”约束严重等原因,所受到的投入约束往往特别紧,资本不足是这些地区的常见特征。对西部地区而言,一方面由于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实行了非均衡的地区发展战略,国家投资大幅度向东部地区倾斜,使西部的资金短缺问题更加突出。1981年~1995年,东部沿海地区国有单位固定投资占全国比重由45.91%上升到54.27%,15年增加了8.36个百分点,而西部地区由17.49%下降到14.27%;另一方面,在1985年~1995年整个地区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中,东部沿海地区占87.3%,西部地区只有4.2%。与此同时,在优惠政策和市场力量的综合作用下,中西部有相当一部分资金通过银行存贷差、横向投资和股票投资等多种形式流向了沿海地区。

2.资源。在劳动力、资本、资源这几大生产要素中,资源应该说是西部地区目前唯一的丰裕要素和优势所在。(1)能源等矿产资源。西部地区地上虽然贫穷,地下却很富饶。据勘察,西部地区主要的矿产有天然气、煤炭、石油、镍、铜、铅等,其中煤炭保守储量达3009亿吨,占全国总量的20%左右;石油储量为5.1亿吨,占全国陆上总量的23%;天然气的储量为4354亿立方米,占全国陆上总量的58%;全国近62%的镍、57%的铂储量集中在甘肃,97%的钾盐分布在青海。(2)农牧业等物产资源。西部地区由于具备诸多农林牧物产所要求的特殊的生态条件,如光照、温差、土质、水质等,从而使得其物产资源具有其它地区不可替代、不可比拟的天然垄断性。西部的瓜果、药材、皮毛等特产久负盛名,如能深度加工、开拓市场,极有可能成为西部地区的希望产业。(3)旅游资源。西部地区以其悠久的历史与复杂奇特的地形地貌,形成了丰富多彩、得天独厚的人文、自然旅游资源。在人文资源方面,西部地区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有着众多的人类遗址、王朝故都、陵寝墓碑、宗教胜地、石窟城墙等,加之多民族聚居,民风民俗特色突出,由此形成了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在自然资源方面,西部地区大川名湖、奇峰险山、高原盆地、雪峰冰川等自然景观构成了西部地区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基础。以上对西部地区劳动力的分析是在与东部地区的比较中进行的。而东部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的比较优势(尽管这种优势正在削弱)在对外贸易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西部相对于东部更为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将使西部的这种优势在国际市场上更为突出,但其低下的劳动生产率、严重的资本约束将极大地制约着其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发挥。西部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虽然较为明显,但是资本“瓶颈”、市场约束、技术条件等各方面的原因使得该优势在目前仅能成为一种潜在的优势,而难以演化为商品优势和产业优势。综上所述,依据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分析,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存在着现实比较优势上的不足与缺陷。因此,如何选择一种正确的贸易战略便成为西部开发与开放中的重要课题。

三西部开放中的贸易战略选择

诚然,比较利益论是一种静态理论,以上对西部地区比较优势的分析也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的。但是劳动、资源和要素禀赋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在客观上的确是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贸易战略的基础性因素。因而上述对西部地区比较优势的静态分析并不是要拘泥于静态利益的获得,而是旨在通过对这一影响贸易战略的基础性因素的分析,为西部地区贸易战略的选择提供思路。

(一)西部地区贸易战略选择的原则和标准

各国和地区在选择贸易战略的时候都有一定的原则和标准,这些原则或标准有共同之处又有各自的特性。笔者认为,西部地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欠发达地区,既有着自身经济发展的特别区情,又有着发展中大国的特殊国情,因此在选择贸易战略的时候应该遵循下列原则和标准:

1.有利于动态利益的获得和可持续性发展。西部地区多年来处于低度开发状态,若在开放中只强调单纯的贸易静态利益,忽视长期的动态利益,那么在短期内可能会由于其资源禀赋、劳动力的成本(尽管因劳动生产率的低水平而被削弱,但仍具备一定相对优势)方面的优势而获得一些贸易静态利益,在长期内却丧失了贸易促进产业演进、技术进步、制度创新等方面的动态利益。同时,过度的、掠夺式的开采资源又会造成对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因而西部地区贸易战略的选择应有利于获得动态利益,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取得优势资源和优势产业开发联动效应的开发性收益,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2.有利于东西协调,发挥国内市场广阔的优势,创建外向型区域经济网络。我国地区经济结构很不合理,二元经济矛盾突出,而西部、东部地区既要支撑广阔的国内市场,又要共同面对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这就要求西部地区在选择贸易战略时要避免与东部的发展战略和政策相冲突,也不能把东部的问题转移到西部,而应该在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的前提下,通过分工协作、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促使东西经济协调发展,充分利用广阔的国内市场,创建外向型区域经济网络。

3.有利于充分适应、利用国际经济大环境。在经济全球化、全球多边贸易制度日益自由化的趋势下,西部地区如果不能抓住机遇,不逐步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其经济发展的步伐将十分艰难。而且如果其所选择的贸易战略过分倾向于保护,则可能招致贸易伙伴国的报复或贸易冲突,同时也可能给我国加入WTO的进程设置故障,或者在加入WTO以后因违背WTO的原则和精神而招致制裁。因此,如何顺应和利用国际经济大环境,是西部地区在制定贸易战略时应着重考虑的基本问题之一。

(二)几种贸易战略在西部地区的适用性分析

贸易发展战略的基本类型主要有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两种。学术界对这两者孰优孰劣的争议颇多,但对贸易战略选择的客观基础和条件缺乏深入的分析,而离开了客观制约因素来讨论贸易战略的优劣是不现实的。应该说各种贸易发展战略都有其自身的有效性和局限性,都有其在特定现实情况下的优越性和适用性。那么,对于西部地区这样一个贸易水平和层次低、现实比较优势不很明显、潜在比较优势较难发挥的落后地区,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贸易战略呢?

1.进口替代贸易战略。

进口替代型贸易战略是指以国内生产和保护替代进口、以内销代替出口的贸易战略。进口替代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发展的战略途径之一,它主要以保护来求得本国比较劣势产业的发展并实现工业化。

进口替代战略具有明显的政策特点:在关税水平上,高关税是进口替代实现保护下发展的基本手段。国产进口替代在高关税的保护下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通过保护国内市场建立自己的产业和工业体系;在关税结构上,进口替代对资本产品和部分投入品实行较低的关税,甚至进口补贴,以降低国内生产的投入成本;在外汇、汇率方面,进口替代战略一般对汇率进行高估以降低进口投入的生产成本,同时往往对外汇的供给实行较为严格的管制以控制进口的总量和进口的商品结构、地理方向;在政府管制方面,进口替代是一种典型的政府统制和保护型的贸易战略。非关税壁垒的设置、关税及汇率水平的规定、特殊优惠的提供等都是政府干预或管制行为的体现。

对于西部地区这样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经济贸易水平严重滞后的欠发达地区,工业化进程无疑仍是其必经之路。一方面由于其建立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各种资源要素投入约束较松,另一方面由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国内市场都比较大,当一些资源被用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后,其余的资源用于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这样一来,其产品在满足国内市场后可能就没有多少用于出口了。因此,西部地区的进口替代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国内市场广阔的优势,在现阶段仍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从而获得工业化发展的长远、动态利益。但是进口替代在关税、汇率等方面的政策要求极有可能与东部经济逐步外向化、国际化的趋势相冲突,不利于创建外向型区域经济网络,而且进口替代对比较优势的忽视和明显的保护倾向又不利于顺应、利用国际经济大环境,还可能导致贸易冲突和制裁。

2.出口导向战略。

出口导向贸易战略是指通过扩大制成品的出口来带动工业化和整个经济发展的贸易战略。它是许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韩国、香港、新加坡等实现经济起飞的重要途径。

出口导向贸易战略的政策特点主要有:在关税水平上,出口导向所要求的平均关税水平较低,以有利于降低进口投入品的成本,同时也使进口替代不能在过高的保护下发展;在汇率上,出口导向贸易战略实行比较适当的均衡汇率,有时还实行低估汇率,以促进和鼓励出口;在补贴方面,出口导向的首要政策工具就是出口补贴,补贴的形式主要有出口退税、出口信贷、出口信贷担保等;在政府管制方面,出口导向客观上要求实行自由的贸易体制,要求政府放松管制,取消贸易壁垒特别是非关税壁垒。

出口导向战略重视比较利益和贸易利益,特别是贸易所带来的动态利益,这有助于充分发挥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或潜在比较优势)。出口导向是一种典型的外向型经济战略,西部地区若采用该战略有助于更好地协调同东部的关系,从而创建整体外向型区域经济网络。而对出口的鼓励和扩张则为西部地区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提供了信息交流的渠道和足够的竞争压力,有利于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促进西部产业结构的转变、升级。出口替代主张积极参加国际分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经济大环境。但是对出口的过于重视会导致依赖国际市场而忽视广阔的国内市场,出口过度将造成西部地区贸易条件的恶化甚至贫困化增长,西部在资源方面的潜在优势使得其主要出口资源密集型产品,这极有可能造成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从而不利于可持续性发展。另外,出口替代所极为强调的出口补贴也可能引致贸易摩擦和违背WTO的规则。

3.混合型贸易战略。

鉴于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各有其有效性和局限性,有人提出把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既通过进口替代保护国内市场发展独立自主的工业化,又采用出口鼓励政策发挥比较优势,促进经济发展。这就是所谓的“混合型贸易战略”。如果这种有效结合在理论和现实上都行得通的话,那么显然这是西部地区最为理想的贸易战略。然而,尽管许多国家都没有实行单一彻底的进口替代或出口导向战略,但上述理想结合的难度极大、可行性极低。原因在于保护政策会通过经济关联的过程形成对出口行业的转嫁,加重出口的压力和负担。这种转嫁系数据统计低者达0.43,高者达0.95。进口替代既提高了可进口商品的相对价格,又可能提高了不可贸易商品的相对价格,这会使得进口投入品和国内投入品的价格上涨,这相当于对出口产品征税。而出口鼓励政策的实行又会抵消进口替代的保护效用。总之,保护政策的“反出口倾向”决定了出口导向与进口替代战略是不可能结合的。对西部地区来说更是如此,因为西部需进口的大多是资本品,技术含量、价值含量较高,对出口产品的转嫁系数更高。

4.内撑外开型贸易战略。

内撑外开型贸易战略就是“以国际比较优势为依据,以国内市场为依托,以适度保护为辅助,全面对外开放的贸易战略”。(1)这种战略强调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走外向型发展道路。西部地区尽管现实比较优势不太明显,但还是具备一定的相对比较优势,特别是其巨大的潜在比较优势。因此在世界经济的广阔背景下挖掘、利用、发挥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建立自己的出口产业和主导产业,可以保证贸易经济的持续发展。(2)内撑外开型贸易战略重视发挥国内市场的作用,以国内市场支撑对外贸易的发展。国内市场广阔不是拒绝对外贸易的理由,但毕竟是发展中国家的优势所在。目前西部地区的市场虽然只占国内市场很小的一部分,但市场潜力很大,东部沿海的一些大型公司和企业甚至一些跨国公司现在都开始把目光投向西部。若西部地区的潜在市场得以开发,将和东部、中部共同组成层次更深、范围更广的国内大市场,为发挥规模经济效应、支撑工业化和对外开放、提高国际竞争力提供更多支持与保障。(3)内撑外开型贸易战略主张政府适度保护下的自由贸易政策。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此过程中离不开政府行为,离不开对一些落后幼稚产业进行保护,但整个贸易倾向是自由的,总体上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由此可见,内撑外开型贸易战略属于开放型贸易战略,追求贸易的静态利益和动态利益,对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一视同仁,适合西部地区现实特点与经济发展需要,总体符合前述的西部地区贸易战略选择的原则和标准,有利于发挥西部的潜在比较优势,获得动态利益,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有利于东西协调,创建外向型区域经济网络;有利于遵守WTO基本框架和规则,适应、利用国际经济大环境,从而把西部地区的发展潜力转换为现实生产力,把资源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并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强大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白光主编.西部大开发丛书[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0.

[2]杨圣明主编.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王耀中主编.国际贸易学[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

对外贸易战略范文3

一 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的渊源与现状

西部地区是我国对外开放较早的地区,有着悠久的贸易传统。在历史上曾经作为我国古代的“经济特区”,发挥了对外(特别是对中亚地区)交流的窗口作用。中国西部地区与中亚地区的经贸合作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著名的“丝绸之路”使得我国的西部地区与中亚地区的经贸关系非常密切。日本早稻田大学长泽和俊教授曾指出:“丝绸之路是古代罕见的国际贸易通道,是联结欧亚大陆的动脉、世界发展的主轴、现代文明的母胎,它为欧亚广大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自汉代以来,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当时西北地区与中亚地区诸国的贸易往来达到空前规模。至清朝,西北地区与中亚出现了颇具规模的自由贸易。只是到了近代,西部地区的沙漠化倾向以及其它一些因素,致使“丝绸之路”辉煌不再。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一跃成为世界第十大贸易强国。但是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一度低迷,一直在低水平、低层次上徘徊,对外贸易依存度长期偏低,1996年,整个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仅为9.4%,而全国平均水平为35.55%,东部则高达48.49%;其贸易绝对额只有109.75亿美元,约为广东省的1/10,仅占全国贸易总额的3.78%。

在进出口商品结构与地理方向上,首先从进口来看,西部地区处于能源、矿产资源大规模开发的前期,原材料供给较为充足,因而主要进口机电产品、钢材、化工材料、汽车及其配件、化肥、农药等物资生产资料,且主要是从发达国家和地区进口,如美国、德国、意大利、香港等。其次,从出口来看,西部地区主要出口原材料、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近年来工业制成品比重逐步上升,出口商品结构已初步完成了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向出口工业品为主的第一梯级转换。以较具代表性的甘肃为例,1998年该省出口初级产品比重占11.5%,工业制成品占88.5%,其中,工矿产品占78.4%,农副加工品占12.6%,农副初级产品占9%。迄今为止西部地区出口遍及7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对香港、日本、美国、独联体、德国、意大利、英国、法国、瑞典等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就占西部地区出口总额的80%以上。近年来中亚和西亚地区在西部地区出口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也开始加大。

二 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比较优势分析

(一)与东部相对的劳动生产率、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的理论及实证分析

传统国际贸易产生的理论基础是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和俄林的资源禀赋学说。国际贸易的根源是国际分工,国际分工使得各个国家专业化生产本国最具比较优势的产品,并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交换而形成国际贸易。比较利益学说指的是:不同国家生产的不同产品存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或成本差异,各国生产各自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双方获取最大利益;资源禀赋学说指的是:各个国家的资源禀赋,即劳动、自然资源、资本等要素的丰裕程度不同,因此,各国在生产使用本国最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并参与国际贸易时,可以获得最大利益。这些理论不仅是西方全部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它们同时也构成了大量经验验证的理论基础。

通过几十年的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极大提高,但同时其原来具备的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却日渐削弱,以致于在国际市场上逐渐丧失了其比较优势。那么,相对东部而言,西部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及劳动力成本又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呢?表1显示了1996年东西部地区及全国的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成本差异,表2则对他们在该年度的单位工资产值和单位产值工资额进行了比较。

表1 1996年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及全国的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成本

地区省份   国内生产  从业人口  从业人口人均

职工平均

总值(亿元) (万人) 年产值(元) 工资(元)

西藏    

64.53

 

115.67

5611

  8930

四川  

4215

   6464.9

 

6519.8

  5010

贵州

 

719.83

 1783.20

   4032

  4758

云南    

1491.62

  2186.2

  6823

  6231

陕西    

1175.38

  1762.7

  6668

  4937

甘肃

 

714.18

 

1521.46     4694

  5882

青海

 

183.57

 

247.20  

 7426      6513

宁夏

 

193.62

 

245.36  

 7891  

5635

新疆

 

912.15

— 

  5098

西部地区 

8757.73

 

14326.69  

6112.88 

 5888

东部地区  37903.2

  23906.41  

15854.8  7229.9

全国

 

67795

68850  

9846.8  6210

注:(1)本表根据1997年《中国经济年鉴》编制;(2)劳动力成本用(地区)职工平均工资来代替;(3)劳动生产率=从业人口人均产值=(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地区)从业人口

表2 1996年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及全国单位工资产值和单位产值工资额

地区/省份

  单位工资产值(元)   单位产值工资(元)

西部地区

1.03

 

0.96

东部地区

2.19

 

0.45

全国

1.59

 

0.63

注:本表根据表1编制

由表1可知,西部地区的劳动生产率比全国平均水平要低约38%,比东部地区要低61%,而劳动力成本仅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2%,比东部地区低18.56%。更具体一点说,西部的工资产值偏低,在西部每获得1元的工资只需生产1.03元的产值,而在东部需2.19元的产值,全国平均需1.59元的产值;而同时西部的单位产值工资额偏高,在西部每1元的产值就可获得0.96元工资,而东部为0.45元,全国平均为0.63元。可见西部地区在劳动力成本上虽然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此优势还不足以弥补西部地区劳动生产率低的劣势。

(二)西部地区资本、资源的现实比较优势分析

1.资本。由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市场不完善,竞争不足,“瓶颈”约束严重等原因,所受到的投入约束往往特别紧,资本不足是这些地区的常见特征。对西部地区而言,一方面由于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实行了非均衡的地区发展战略,国家投资大幅度向东部地区倾斜,使西部的资金短缺问题更加突出。1981年~1995年,东部沿海地区国有单位固定投资占全国比重由45.91%上升到54.27%,15年增加了8.36个百分点,而西部地区由17.49%下降到14.27%;另一方面,在1985年~1995年整个地区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中,东部沿海地区占87.3%,西部地区只有4.2%。与此同时,在优惠政策和市场力量的综合作用下,中西部有相当一部分资金通过银行存贷差、横向投资和股票投资等多种形式流向了沿海地区。

2.资源。在劳动力、资本、资源这几大生产要素中,资源应该说是西部地区目前唯一的丰裕要素和优势所在。(1)能源等矿产资源。西部地区地上虽然贫穷,地下却很富饶。据勘察,西部地区主要的矿产有天然气、煤炭、石油、镍、铜、铅等,其中煤炭保守储量达3009亿吨,占全国总量的20%左右;石油储量为5.1亿吨,占全国陆上总量的23%;天然气的储量为4354亿立方米,占全国陆上总量的58%;全国近62%的镍、57%的铂储量集中在甘肃,97%的钾盐分布在青海。(2)农牧业等物产资源。西部地区由于具备诸多农林牧物产所要求的特殊的生态条件,如光照、温差、土质、水质等,从而使得其物产资源具有其它地区不可替代、不可比拟的天然垄断性。西部的瓜果、药材、皮毛等特产久负盛名,如能深度加工、开拓市场,极有可能成为西部地区的希望产业。(3)旅游资源。西部地区以其悠久的历史与复杂奇特的地形地貌,形成了丰富多彩、得天独厚的人文、自然旅游资源。在人文资源方面,西部地区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有着众多的人类遗址、王朝故都、陵寝墓碑、宗教胜地、石窟城墙等,加之多民族聚居,民风民俗特色突出,由此形成了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在自然资源方面,西部地区大川名湖、奇峰险山、高原盆地、雪峰冰川等自然景观构成了西部地区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基础。

以上对西部地区劳动力的分析是在与东部地区的比较中进行的。而东部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的比较优势(尽管这种优势正在削弱)在对外贸易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西部相对于东部更为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将使西部的这种优势在国际市场上更为突出,但其低下的劳动生产率、严重的资本约束将极大地制约着其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发挥。西部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虽然较为明显,但是资本“瓶颈”、市场约束、技术条件等各方面的原因使得该优势在目前仅能成为一种潜在的优势,而难以演化为商品优势和产业优势。综上所述,依据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分析,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存在着现实比较优势上的不足与缺陷。因此,如何选择一种正确的贸易战略便成为西部开发与开放中的重要课题。

三 西部开放中的贸易战略选择

诚然,比较利益论是一种静态理论,以上对西部地区比较优势的分析也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的。但是劳动、资源和要素禀赋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在客观上的确是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贸易战略的基础性因素。因而上述对西部地区比较优势的静态分析并不是要拘泥于静态利益的获得,而是旨在通过对这一影响贸易战略的基础性因素的分析,为西部地区贸易战略的选择提供思路。

(一)西部地区贸易战略选择的原则和标准

各国和地区在选择贸易战略的时候都有一定的原则和标准,这些原则或标准有共同之处又有各自的特性。笔者认为,西部地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欠发达地区,既有着自身经济发展的特别区情,又有着发展中大国的特殊国情,因此在选择贸易战略的时候应该遵循下列原则和标准:

1.有利于动态利益的获得和可持续性发展。西部地区多年来处于低度开发状态,若在开放中只强调单纯的贸易静态利益,忽视长期的动态利益,那么在短期内可能会由于其资源禀赋、劳动力的成本(尽管因劳动生产率的低水平而被削弱,但仍具备一定相对优势)方面的优势而获得一些贸易静态利益,在长期内却丧失了贸易促进产业演进、技术进步、制度创新等方面的动态利益。同时,过度的、掠夺式的开采资源又会造成对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因而西部地区贸易战略的选择应有利于获得动态利益,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取得优势资源和优势产业开发联动效应的开发性收益,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2.有利于东西协调,发挥国内市场广阔的优势,创建外向型区域经济网络。我国地区经济结构很不合理,二元经济矛盾突出,而西部、东部地区既要支撑广阔的国内市场,又要共同面对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这就要求西部地区在选择贸易战略时要避免与东部的发展战略和政策相冲突,也不能把东部的问题转移到西部,而应该在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的前提下,通过分工协作、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促使东西经济协调发展,充分利用广阔的国内市场,创建外向型区域经济网络。

3.有利于充分适应、利用国际经济大环境。在经济全球化、全球多边贸易制度日益自由化的趋势下,西部地区如果不能抓住机遇,不逐步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其经济发展的步伐将十分艰难。而且如果其所选择的贸易战略过分倾向于保护,则可能招致贸易伙伴国的报复或贸易冲突,同时也可能给我国加入wto的进程设置故障,或者在加入wto以后因违背wto的原则和精神而招致制裁。因此,如何顺应和利用国际经济大环境,是西部地区在制定贸易战略时应着重考虑的基本问题之一。

(二)几种贸易战略在西部地区的适用性分析

贸易发展战略的基本类型主要有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两种。学术界对这两者孰优孰劣的争议颇多,但对贸易战略选择的客观基础和条件缺乏深入的分析,而离开了客观制约因素来讨论贸易战略的优劣是不现实的。应该说各种贸易发展战略都有其自身的有效性和局限性,都有其在特定现实情况下的优越性和适用性。那么,对于西部地区这样一个贸易水平和层次低、现实比较优势不很明显、潜在比较优势较难发挥的落后地区,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贸易战略呢?

1.进口替代贸易战略。

进口替代型贸易战略是指以国内生产和保护替代进口、以内销代替出口的贸易战略。进口替代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发展的战略途径之一,它主要以保护来求得本国比较劣势产业的发展并实现工业化。

进口替代战略具有明显的政策特点:在关税水平上,高关税是进口替代实现保护下发展的基本手段。国产进口替代在高关税的保护下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通过保护国内市场建立自己的产业和工业体系;在关税结构上,进口替代对资本产品和部分投入品实行较低的关税,甚至进口补贴,以降低国内生产的投入成本;在外汇、汇率方面,进口替代战略一般对汇率进行高估以降低进口投入的生产成本,同时往往对外汇的供给实行较为严格的管制以控制进口的总量和进口的商品结构、地理方向;在政府管制方面,进口替代是一种典型的政府统制和保护型的贸易战略。非关税壁垒的设置、关税及汇率水平的规定、特殊优惠的提供等都是政府干预或管制行为的体现。

对于西部地区这样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经济贸易水平严重滞后的欠发达地区,工业化进程无疑仍是其必经之路。一方面由于其建立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各种资源要素投入约束较松,另一方面由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国内市场都比较大,当一些资源被用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后,其余的资源用于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这样一来,其产品在满足国内市场后可能就没有多少用于出口了。因此,西部地区的进口替代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国内市场广阔的优势,在现阶段仍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从而获得工业化发展的长远、动态利益。但是进口替代在关税、汇率等方面的政策要求极有可能与东部经济逐步外向化、国际化的趋势相冲突,不利于创建外向型区域经济网络,而且进口替代对比较优势的忽视和明显的保护倾向又不利于顺应、利用国际经济大环境,还可能导致贸易冲突和制裁。

2.出口导向战略。

出口导向贸易战略是指通过扩大制成品的出口来带动工业化和整个经济发展的贸易战略。它是许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韩国、香港、新加坡等实现经济起飞的重要途径。

出口导向贸易战略的政策特点主要有:在关税水平上,出口导向所要求的平均关税水平较低,以有利于降低进口投入品的成本,同时也使进口替代不能在过高的保护下发展;在汇率上,出口导向贸易战略实行比较适当的均衡汇率,有时还实行低估汇率,以促进和鼓励出口;在补贴方面,出口导向的首要政策工具就是出口补贴,补贴的形式主要有出口退税、出口信贷、出口信贷担保等;在政府管制方面,出口导向客观上要求实行自由的贸易体制,要求政府放松管制,取消贸易壁垒特别是非关税壁垒。

出口导向战略重视比较利益和贸易利益,特别是贸易所带来的动态利益,这有助于充分发挥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或潜在比较优势)。出口导向是一种典型的外向型经济战略,西部地区若采用该战略有助于更好地协调同东部的关系,从而创建整体外向型区域经济网络。而对出口的鼓励和扩张则为西部地区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提供了信息交流的渠道和足够的竞争压力,有利于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促进西部产业结构的转变、升级。出口替代主张积极参加国际分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经济大环境。但是对出口的过于重视会导致依赖国际市场而忽视广阔的国内市场,出口过度将造成西部地区贸易条件的恶化甚至贫困化增长,西部在资源方面的潜在优势使得其主要出口资源密集型产品,这极有可能造成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从而不利于可持续性发展。另外,出口替代所极为强调的出口补贴也可能引致贸易摩擦和违背wto的规则。

3.混合型贸易战略。

鉴于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各有其有效性和局限性,有人提出把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既通过进口替代保护国内市场发展独立自主的工业化,又采用出口鼓励政策发挥比较优势,促进经济发展。这就是所谓的“混合型贸易战略”。如果这种有效结合在理论和现实上都行得通的话,那么显然这是西部地区最为理想的贸易战略。然而,尽管许多国家都没有实行单一彻底的进口替代或出口导向战略,但上述理想结合的难度极大、可行性极低。原因在于保护政策会通过经济关联的过程形成对出口行业的转嫁,加重出口的压力和负担。这种转嫁系数据统计低者达0.43,高者达0.95。进口替代既提高了可进口商品的相对价格,又可能提高了不可贸易商品的相对价格,这会使得进口投入品和国内投入品的价格上涨,这相当于对出口产品征税。而出口鼓励政策的实行又会抵消进口替代的保护效用。总之,保护政策的“反出口倾向”决定了出口导向与进口替代战略是不可能结合的。对西部地区来说更是如此,因为西部需进口的大多是资本品,技术含量、价值含量较高,对出口产品的转嫁系数更高。

4.内撑外开型贸易战略。

内撑外开型贸易战略就是“以国际比较优势为依据,以国内市场为依托,以适度保护为辅助,全面对外开放的贸易战略”。(1)这种战略强调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走外向型发展道路。西部地区尽管现实比较优势不太明显,但还是具备一定的相对比较优势,特别是其巨大的潜在比较优势。因此在世界经济的广阔背景下挖掘、利用、发挥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建立自己的出口产业和主导产业,可以保证贸易经济的持续发展。(2)内撑外开型贸易战略重视发挥国内市场的作用,以国内市场支撑对外贸易的发展。国内市场广阔不是拒绝对外贸易的理由,但毕竟是发展中国家的优势所在。目前西部地区的市场虽然只占国内市场很小的一部分,但市场潜力很大,东部沿海的一些大型公司和企业甚至一些跨国公司现在都开始把目光投向西部。若西部地区的潜在市场得以开发,将和东部、中部共同组成层次更深、范围更广的国内大市场,为发挥规模经济效应、支撑工业化和对外开放、提高国际竞争力提供更多支持与保障。(3)内撑外开型贸易战略主张政府适度保护下的自由贸易政策。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此过程中离不开政府行为,离不开对一些落后幼稚产业进行保护,但整个贸易倾向是自由的,总体上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由此可见,内撑外开型贸易战略属于开放型贸易战略,追求贸易的静态利益和动态利益,对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一视同仁,适合西部地区现实特点与经济发展需要,总体符合前述的西部地区贸易战略选择的原则和标准,有利于发挥西部的潜在比较优势,获得动态利益,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有利于东西协调,创建外向型区域经济网络;有利于遵守wto基本框架和规则,适应、利用国际经济大环境,从而把西部地区的发展潜力转换为现实生产力,把资源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并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强大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 白光主编.西部大开发丛书[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0.

[2] 杨圣明主编.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 王耀中主编.国际贸易学[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

对外贸易战略范文4

关键词:比较优势;比较优势陷阱;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3004802

18、19世纪,从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后来的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以及经过里昂惕夫的综合扩展,比较优势理论体系形成,并被当成主流的国际贸易学说,以及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指导依据。但是,知识经济的巨大影响,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促使世界贸易环境发生显著变化,比较优势理论的缺陷也随之暴露,因此而造成的后果就是比较优势陷阱出现,并对以此理论为指导的国家产生深远的影响。

1 比较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陷阱

对外贸易理论中,比较优势理论是阐释贸易发生和生长的导向标,比较优势理论经过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赫克歇尔-俄林以及里昂惕夫等著名经济学家的研究扩展,形成了完整的贸易理论体系。

1.1 比较优势及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可以概括为:国与国之间,任何产品的生产效率的差距并不是都相等的。任何国家集中产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即“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衡取其轻”),各个国家都可以节省资源,取得由专业分工带来的利益。

其理论重心是:各国在进入世界经济市场时,都遵从比较优势原则,促进世界贸易中比较优势结构的建立。发达国家利用自己资本和技术优势,生产出口以资本、技术为导向的产品;发展中国家则利用劳动力和资源优势,生产出口以劳动、资源为基础的产品,如此以来,每个国家均可以从世界贸易里获益,进而提升国家经济水品。而且从比较优势理论关联推断上出发,它是较为成熟的。但是,实际的世界贸易中,比较优势理论也有没办法说明的状况,例如“里昂惕夫”之迷等此类现象,影响更深的是,有的发展中国家虽然以此为方针,实施比较优势贸易策略,反而造成贸易形势更严峻以及贫困化不减反增的现象,落入了比较优势陷阱。

1.2 比较优势陷阱

“比较优势陷阱”,是说一国对外贸易绝对遵从比较优势理论,依靠劳动力、资源等优势,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且以此进行对外贸易,在与经济大国合作时,尽管可以获取到利润,但是,造成的结果就是贸易产业结构不稳定,并且长期处于被动的劣势地位。这样称之为“比较优势陷阱”。

下面介绍两种比较优势陷阱的类型:其一,初级产品比较优势陷阱,其二,制成品比较优势陷阱。

初级产品比较优势陷阱。它指的是经济欠发达国家一直实施比较优势战略,以此来寻找世界分工时的位置,一味的遵从机会成本的孰重孰轻,单纯的依靠劳动力、资源的优势确立分工位置和对外贸易,以此只取得非常低的初级附加值利益。并且,长时间执行比较优势战略还会则会持续强化这种效果,造成发展中国家很长一段时间处于世界贸易的低效益层面。而且,初级产品的刚需变化不大,初级产品的产出技术愈加完善,生产成本的下降,使得世界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下降,发展中国家贸易形势变得严峻不可避免,出现贫困化不减反增的局面也是不足为奇。

制成品比较优势陷阱。由于初级产品市场形势的严峻,一些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开始寻找新的出路,以出口制成品来代替初级产品,以先进科技来促进产业转型。但是,由于自身技术的局限性,只能靠模仿、借鉴世界先进科技或者是直接购买发达国家的成熟技术,以此来提高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促使进入高附加值阵营成为可能。然而,这只是比较优势战略的改进,而且,在运作的过程中太过依靠别国技术引进,又造成自身创新能力被限制甚至是长时间得不到发展,基本无法取得预期效果,只得依靠别国的科技进步,从而导致在世界经济中,虽然进入了高附加值阵营,却依然处于受制于人得不到快速发展的尴尬境地。

2 我国的比较优势战略现状分析

我国是贸易大国,运用比较优势战略对国际贸易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并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1 传统产业结构改善

历经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的贸易产品结构现已走出了低效益的阴影,并且转变成为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导。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初级制成品在对外贸易产品中的占有率逐年降低,且工业制成品的占有率逐年升高,而且经过深加工的工业制成品,其中的科技产品已经替代了初级制成品的主要出口地位,我国独有的优势正在显现,对外贸易产品结构得到了极大优化。

2.2 大国经济效应影响世界

我国参与世界贸易近40年,对外贸易不断成长,已具有大国规模。我国贸易规模的扩大,对世界经济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我国的初级制成品已经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生活必需品,并且劳动力、矿产等一些资源的价格变化也对世界价格产生不小的影响,大国经济地位可想而知。

2.3 成为新的“世界工厂”

由于我国独有的的劳动资源优势,世界各国以此为基础的外资企业不断向我国聚集,带来我国发展需要的资金、技术、项目等资源,使得我国生产业一片繁荣,大大的发展了我国的对外贸易,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综合分析,比较优势战略使得我国改善了产业结构,促进了大国规模经济的形成,并且确立了世界经济中的大国地位。

3 比较优势陷阱对我国的影响

伴随世界经济不断深化、国内市场形势的波动,比较优势战略显现出不足。

3.1 传统比较优势效果减弱

改善了对外贸易产品结构,但是,初级产品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市场占有率和效益反而降低,说明传统比较优势所起的效果越来越小。其中作为初级产品的代表――轻纺织品,其比较优势也在降低。初级产品无法继续发展,核心原因是我国劳动效率提升甚微,薪资涨幅过高致使单位产品成本增加;而且世界市场上此类商品价格也出现了降低的苗头,并且这类商品的价格变化区间不大,多数国家采取薄利多销的销售手段,以增加售额,更使得价格大幅降低。而且,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深也阻碍着这些产业的成长。虽然国内区域存在差异,初级制成品产业依然存在不小的发展空间,但是长此以往,滑入比较优势陷阱不可避免。

3.2 大国经济效应限制了比较优势的发挥

我国的外贸规模虽然逐渐扩大,但是扩张难度也持续加大。由于对外贸易基数很大,继续扩大的话,就会不断地出现贸易摩擦,最典型的就是国际贸易中越来越多的针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调查事件。此外,我国进口流量也十分可观,巨大的进口量很容易造成世界市场价格增涨,致使我国进口成本升高。同时伴随着初级商品价格降低,我国的外贸前景不容乐观。

3.3 外资引进方向与产业结构升级出现偏差

由于比较优势战略,省市更多的关注初级产品产业的成长,侧重点虽重在运用外资。但是,初级产品产业却吸收了大多数外资,反而造成外企抢占我国出口配额,压制了本土的产业出口。并且,外商企业还挤入了抢占本国市场的行列。这与我国意在运用外来资源改善本土产业结构得想法背道而驰。另一方面,我国第三产业开发程度不高,甚至比一些发展中国家还低,第三产业急需发展,但是,在引进外资方面却做的不够好。而且,第二产业中外资的大部分也被初级加工产业所接收。造成目前现状的首要因素就是比较优势战略,一味的注重劳动力优势,致使想尽办法运用外资扩大初级加工产业规模,却不注重外资中的先进技术、优势资本对产业结构的改善。这样,虽然外资企业在我国贸易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但是实际上变成外资企业去完成原本由国内企业完成的工作,而且产业结构却没有根本上的转变。

4 战略选择与对策建议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世界贸易环境,在世界贸易的浪潮中寻求立足之地,我国优化贸易发展战略势在必行,撕破传统束缚,对传统优势重新定位,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同时发掘新的竞争优势,执行竞争优势战略。

4.1 发展竞争优势,兼顾比较优势

竞争优势概括为:产出商品中所包含的别人所不能创造的、独特并且经久不变的属性。所以实行竞争优势战略,同时要继续发挥我国独有得比较优势,又因为产品得竞争优势必定是从其比较优势升级而来,而以独有得比较优势升级后得竞争优势也必将独一无二。我国初级制成品在世界市场上已处于领先位置,要想持续提高市场份额,更进一步,就必须重新审视市场形势,寻求市场新需求,以此为导向,致力于高精尖技术在产品中的运用,把传统工艺做精做细,提高商品的精致度以及先进技术的使用度,提高产商品的使用价值,以这样的要求来做,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投合消费者需求;而且,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也可搭乘科技发展的快车,投入到资本密集型产品甚至是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阵营当中,继续发挥比较优势。

4.2 合理运用跨国公司等外来资源

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如何通过跨国公司来发挥我国比较优势转化的“竞争优势”显得至关重要,而我国最大的优势就是劳动力优势,而且,这个优势不仅是跨国公司降低生产成本的必需,还是我国在世界先进科技产业贸易中立足的重要力量。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的主力军,通过与跨国公司合作,以此来近距离的接触世界市场,这样既能发挥我国的劳动力优势,又可以汲取世界市场中的外溢技术、管理经验,提高整体劳动力素质,减少学习的成本,为我国产业结构的改善、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升级积累必要的人力、技术等资源,同时把劳动力比较优势升级为竞争优势。

4.3 科技创新,提升竞争优势

我国现在正处于比较优势陷阱的边缘,急需完成竞争优势战略的实施,而竞争优势的核心就是产出产品中包含别人所不能创造的的独特属性,实现这一属性的最根本办法就是创新,创造出所有产品都不具有的,那么,这样的产品一定具有竞争优势。我们现在需要的就是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开拓创新,技术立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必须提高技术水平,把不能生产的、低生产效率的产品变成可生产的、高生产效率的产品;把别国产品具有的优点也同样让出现在我国的产品上,甚至做得更好;把原本一些产品消费者需要的但是不具有的功能通过科学技术使之拥有,抓住市场利益的最终源头。

对外贸易战略范文5

【关键词】对外经济贸易 战略选择 趋势研究

一、前言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国际经济贸易在全球部分国家得到了重视并积极开展,这不仅促使各国在全球经济活动中有效地参与了国际分工,也从不同程度上优化了自身对内对外的竞争机制。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逐步成为一个贸易大国。加入WTO对我国来说既是机会又是挑战,虽然我国的经济结构得到了优化和调整,但其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足,跟世界某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如何使我国成为世界贸易强国,就得从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战略现状入手,分析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战略方向,让我国能够尽快适应世界经济贸易新规则,向着合理、科学的方向发展。

二、对外经济贸易战略概述

(一)对外经济贸易

对外经济贸易,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看,就是本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在经济及商业等领域进行的交换、合作活动,包括进出口贸易、利用外资、对外承包、劳务合作及对外咨询等业务。它实现了各国之间技术借鉴、资源共享、商品及劳务活动的互换等,同时也加强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优势互补与合作:发达国家凭借自身先进的技术与丰厚的资源,聘用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动力;而发展中国家则需引进利用发达国家国家的技术和资本。随着各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各项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合理分配及有效共享,社会生产力也得到了较大提升,促进了全球经济的良性发展和平衡。

(二)对外贸易战略

对外贸易战略,是指根据本国国情及国际环境,基于本国国民经济总体的发展状况,制定的在相对较长一个时期内对外贸易发展全局性、长期性的决策和规划。正确的对外贸易战略不仅体现政府对贸易发展长期的规划导向,也能很好地促进民族经济的良性快速发展。从理论上看,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战略主要有初级产品出口战略、出口替代战略、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四个内容。从历史来看,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前的进口替代战略到改革开放后的出口导向战略,一直到加入WTO之后,我国面对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冲击,终于认识到必须改变当前的贸易战略,探索新的结构优化的战略方针,以快速适应和跟进新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步伐。

三、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现状

加入WTO以来,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迅速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绩。这期间,我国为应对新的国际经济规则不断改善对外贸易结构,优化对外出口产品质量,制定推动发展策略,从而使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走出了一条良性健康的道路。这不仅促使我国不断加重在国际经济业务中的地位,增强了国际竞争力,也使我国的出口规模大幅度上升,为国民经济创造了可观的外汇收入。

从近日世贸组织公布的各成员国贸易量统计数据看出,中国的贸易总额已仅次于美国,而贸易出口额却赶超了美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出口大国。然而在随后的报告中预测了包括国际新型经济体的崛起、服务型及供应链贸易的发展、大宗商品的价格不稳及伴随人们对贸易与环境、就业之间关系的深入了解等因素可能成为未来十年影响全球国际经济贸易的几大主要因素。而作为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成功案例的中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在未来几年所要面临的内外环境都有可能会越来越好,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严重,中国也要面临劳动力流失的内部因素和国际经济整体处于缓增长步伐的外部因素。

从国际看,从次贷危机之后又遇欧债危机,各国相应加强了宏观调控力度,从而逐步稳定了经济复苏态势和提升了市场信心,发展预期也大多趋于利好。即使在全球经济发展有所改善的环境下,发达国家的债务问题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经济恢复增长的潜力和空间,因此在政策不断干预下的经济复苏难免出现了副作用,导致新兴产业和经济体发展困难重重,加之国际贸易投资保护主义的阻挠,全球经济难以明显改变增长缓慢和风险居高不下的态势。国际经济的整体低迷造成国内的出口加工产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经济也遭受了重大创伤。

从国内看,随着国家不断并施行的扩内需、稳外需的一系列政策,我国经济总体运行趋于平稳。党的十会议和三中全会决策更加激发了各领域积极地发展和整体经济平稳发展。但同时由于产能过剩和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力流失,我国部分企业生产经营仍步履维艰。因此,我国开始规划重点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

然而事实却是,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企业不断向发达国家转移,而重污染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却大量涌入发展中国家,显而易见的非公平贸易活动屡屡出现。鉴于对外贸易的现状,我国很有必要深刻总结反省当前的对外经济贸易战略已经不太符合目前国情及发展,应积极转变政策方向,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创新技术和改革制度,充分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转变劳动密集向资本、技术密集,选择新的对外经济贸易战略方向,争做世界贸易强国。

(二)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存在的问题分析

基于上述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显:

1.规模小。由于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较晚且基础不稳,GDP贡献不突出,整体规模比较小。

2.竞争力不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开始多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即使后期改为大量出口创汇战略,但产品大多也是低技术含量和低价格,难以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缺乏国际竞争力。

3.对外服务贸易发展滞后。虽然我国货物贸易出口量居世界首位,但服务贸易规模较小。

4.技术性贸易壁垒加剧。我国每年都有50%以上的企业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货物金额占总金额的比例超过20%。涉及商品的生产及加工、金融和信息等服务领域。

四、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战略选择与趋势研究

针对目前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战略的现状及发现的问题,我国有必要认识到只凭当前的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已不能符合我国国民经济和国情发展、不再满足我国有效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必须从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角度重新调整对外经济贸易战略,优化对外经济结构,选择正确、适合的具有竞争优势的新型对外经济贸易战略。

(一)基于出口导向战略,创新优化进出口结构

长期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的进出口结构为:出口劳动密集型为主,进口技术密集型为主,随着我国对科学技术的不断重视和加大投入,国内科技技术迅速发展,并增强了综合国力,最终导致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结构的调整:进口技术密集型逐渐减少。同时,由于我国经济的强劲发展以及不断被消耗的几近匮乏的能演矛盾导致我国在未来较长时期内将成为能源进口大国,如铁矿砂、原油等能源性产品进口比重将大幅上升。

因此,我国应基于出口导向战略下,根据国际经济形势和市场需求变化,不仅要充分挖掘国内市场,还要将对外贸易的产品结构调整为需求高技术含量和高价格产品的发达国家的高端消费市场。出口企业要不惜加大科研资本投入,加强与发达国家间技术协作,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品牌意识,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经济贸易高端路线,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能够在国际经济活动总充分发挥竞争优势。

(二)逐渐完善对外经济贸易相关政策

首先,在保证当前的对外经济贸易稳定政策切实落实的同时,也要协调各地区将结构性减税、退税政策真正能够落地实施,不断完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有效解决我国企业在国际争端中遇到的纠纷,维护和稳定企业在国际经济中的合法权利,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创造一个良性发展的环境。其次,要将市场自由调节与政府部门的宏观和微观调控政策有力结合,解决目前诸多企业遇到的融资难、成本高等问题,帮助改善企业的经营环境,尤其加大力度投入扶持具有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为期发展创造良好机会。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提供了基础保障。研究发现,由于我国东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差距,导致了东西部地区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差距。建立便利的交通基础设施,创造良好环境吸引优秀企业前来投资将成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一大趋势。另一方面,可以针对某些竞争力和经营管理能力较强的服务贸易企业加大境外投资,如对外承包工程、建筑及中餐等企业。

(四)大力扶持民营企业

在完善各项政策和建立健全服务重点体系的前提下,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引导其大力开展中介服务、电子商务等现代贸易方式,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另外,选择好载体,如某些工业园区及加工贸易龙头企业等,建设好电子口岸,努力推动多部门联动的口岸通关、服务和协作机制。使我国实现对外经济贸易跨越式发展。

(五)大力引进国际化人才

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外贸易同样需要人才与国际贸易接轨,复合型的国际化经营人才更是外面企业所需要努力培养的。这就要求外贸企业本身要有针对人才培养的必要的合理的奖励制度,只有创造了良好的培养环境,人的才能才可以得以施展。

(六)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协同合作,共同发展

经济全球和技术互联的不断发展,促使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业务联系愈加紧密。由于我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我国应注重与其他各国之间的技术互换、资源共享等协作,加强合作共同发展。

伴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得到了跨越式发展,对外经济贸易战略也有了不同时期的调整。针对当前日益发展的国际经济贸易业务和趋势发展,我国必须在当前贸易战略基础之上开拓出新的适应国际经济新规则并符合我国国情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创新战略,优化对外经济贸易结构,加大自身高新技术产业投入,不断引进人才,提高我国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严格按照WTO的有关规定,实现贸易自由。同时加强与其他国之间的协调合作,积极开拓与国际经济新兴市场和有发展潜力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

参考文献

[1]索毅.浅析当前我国国际经济贸易战略与趋势[J].经贸论坛,2014(9):171~172.

[2]汪晓红.我国国际经济贸易战略与趋势研究[J].流通经济,2013(46):130~132.

对外贸易战略范文6

关键词:河南省;对外贸易;发展研究

1河南省对外贸易的现状

1.1外向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河南省对外贸易处在平稳较快的发展过程当中,除2009年因为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而出现短暂下滑之外,其他历年对外贸易都呈现增长态势。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尽管进出口占比处在不断的波动当中,但是整体上仍然趋于稳定,大致为“六比四”。河南省在对外贸易中历年都处于出超状态,以2014年为例,出超额843.26亿元。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给河南省带来的直接经济收益十分明显,但是长期的高额入超也会招致贸易伙伴的不满,给河南省未来的对外贸易埋下一定的隐患。而且,这种现象在我国各主要外贸省份都存在,致使我国的对外贸易长期保持高额出超水平,针对我国的反倾销调查以及其他抑制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事件也层出不穷。

1.2对外贸易增速明显放缓

自2005年以来,河南省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持续减慢,2009年一度出现负增长,2010年出现短暂回升之后,2012年增速继续下滑,2013年以后河南省对外贸易基本饱和,2014年和2013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基本相同。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和2011年的增速出现短暂回升的重要原因是2009年的负增长使得当年对外贸易额陷入低谷所致。如果去掉这一低谷,就平均增速来看,2010年的增速仍低于2008年之前的水平。整体看来,河南省对外贸易增速明显放缓。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状况,与近年来世界经济整体放缓的背景密切相关。河南省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是东南亚国家和欧美国家,而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它们中许多国家并没有很快地从金融危机的打击中复苏过来,压低进口以求更快的复苏经济,使河南省出口额增速放缓。同样,我国也大力拓展内需,积极鼓励民族工业做大做强,在许多政策上向国内民族企业倾斜,降低进口额度,增强民族产品的竞争能力,使河南省进口额增长趋于停滞。

1.3对外贸易出口结构分析

河南省作为我国最主要的工业集中加工区,其对外贸易出口一直以来都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进入新世纪以来,河南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对外贸易出口中,工业制成品占比不断提升,初级产品占比不断下滑,而且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不断增加,几乎占据了河南省整个工业制成品出口市场。2011年以来,初级产品占比逐年下降,2014年不足1%。由此可见,河南省出口贸易中工业制成品几乎垄断了整个出口市场,且所占的比例仍保持持续上升的趋势。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河南省加大了科技投入力度,从而使河南省工业制成品出口增多,而初级产品出口相对减少。河南省工业制成品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比例处在波动上升的状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的不断增长,使河南省对外贸易出口的商品结构有了明显改善,科技的价值不断获得提升。河南省出口贸易结构出现如此变化,体现出其出口商品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经济实力和科技市场的提升,中国制造正在被中国创造潜移默化的改变。

1.4对外贸易进口结构分析

河南省进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的比例不断下降,与之对应的是,初级产品的比例不断上升,这一方面表示河南省进口贸易仍旧以进口工业制成品为主的现实状况,另一方面也表示河南省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比例不断下降,而相应需要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则增加。在进口的工业制成品当中,机电产品的比重处在波动之中,与2005年相比,2014年河南省机电产品在全部进口工业制成品中比例下降了7.6%。但是,高新技术产品在所有进口的工业制成品中的比重却不断上升,2014年达到5.9%,比2005年高4.6%,增速十分明显。

2河南省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2.1外贸企业的组成及比例不利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积极鼓励非公成分参与到公有制企业的改组中来,在对外贸易领域,河南省积极贯彻国家政策,推行对外贸易多元化,在河南省参与对外贸易的企业中,既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等公有制企业,也有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但是,私营外贸企业增长过快,占有比例虽大,但外贸总额却不多,毕竟民营企业参与对外贸易的竞争力弱。虽然民营企业中三全和天方企业得到一定的成就,但普遍的民营企业并不是很成功。单从这一点来说,河南省对外贸易对我国实际的贡献力远远低于预期。故而,民营企业需要大力发展自身实力,努力贯彻科学发展观,早日成为河南对外贸易的中坚力量。对作为台资外企的富士康而言,其外贸金额将近河南省外贸总金额的十分之七,其在外贸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客户群居多,适应于经济发展潮流。但是河南省的外资企业过少,导致整体外贸水平低弱。这些企业占有的比例严重阻碍了该省的外贸水平。

2.2进出口市场多元化程度较低

河南省对外贸易的合作对象国分布在全球各地,这与当前全球化的大趋势是分不开的,但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因素,河南省进出口市场仍存在着相对集中的弱势,主要集中于欧美、日本和东南亚地区。以2012年为例,当年河南省进出口贸易额有56%在亚洲、18%在欧洲、16%在北美,三者的总和高达90%;也就是说,河南省与非洲、大洋洲和南美洲各国的贸易额仅占全省对外贸易额的10%左右。从国别来看,河南省对外贸易额分布集中程度也可见一斑,主要集中在欧盟、美国、港澳台地区、日本和东盟,分别占16%、14%、14%、14%、11%,总和将近七成。如此高度集中的对外贸易市场,使河南省对外贸易的依存度更高,上述区域一旦发生经济不稳定现象或者政府主观的限制进出口贸易的情况,就会给河南省对外贸易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严重损害河南省对外贸易活动。另外,对外贸易市场过分集中,就会导致外贸摩擦频繁出现,从而增强了对外贸易的不稳定性。2.3外贸进出口商品和贸易结构不合理从对河南省对外贸易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分析中可知,河南省进出口贸易的商品主要是工业制成品,但其中的科技含量很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并不高。另外,河南省对外贸易主要是加工贸易,但加工贸易并不发达,其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处在全球生产链的最低端,是国际分工体系的下游部分,资本和技术的含量不足,科技含量低直接导致河南省在贸易中获利远远低于处在国际分工体系上游的国家和地区。如果河南省进出口商品和贸易结构长期保持如此状态,对河南省对外贸易健康发展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3加快河南省对外贸易发展的措施

3.1积极培育民营外贸企业

当前,河南省对外贸易企业的比例不协调,这种局面的存在虽然可以给河南省对外贸易带来平稳的发展,但是就长期来看,隐藏着较大的危机。如果私营外贸企业不求进一步的发展,可能会导致其竞争力越来越低下,甚至倒闭。如果外资企业因经营不当而或迁离,那么对于河南省对外贸易的打击是不言自明的。所以要想保证河南对外贸易长久健康发展,就必须积极培育和指引民营外贸企业。这样做的好处有三个:其一,改变河南省对外资贸易依赖的程度,避免因外资企业出现运营问题时,河南省对外贸易坍塌面积过大的危险;其二,积极培育民营外贸企业,有利于引导我国民族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把国家战略真正的落实到企业层面上来,让更多的企业有机会参与到国际竞争当中,大大提升民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其三,提升我国对外贸易水平,积极培育民营外贸企业,不断提升其国际竞争能力。

3.2加快进出口市场的多元化

当前,河南省进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日本和东南亚地区,这种进出口市场相对集中的现象给河南省对外贸易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桎梏。由于河南省在对外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状态,这就使欧美和日本不断加强对华贸易壁垒,反倾销措施也更加严厉,这就给河南省扩大出口带来很大不便。另外,在产品竞争力上也存在很大问题。与欧美和日本相比,河南省对外贸易中的产品科技含量较低,尚不足以与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展开大规模竞争;而对于东南亚国家,虽然在产品的科技含量上低于我国,但是由于其土地和人力资源成本较低,使其产品的总成本较低从而拥有较大的价格优势,亦给河南省出口产品带来竞争压力。因此,河南省政府和各从事对外贸易的企业,应当主动的拓展进出口市场,推动进出口市场的多元化。

3.3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

目前,河南省仍旧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出口商品也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由于河南省拥有天然的人力资源优势,使得这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低于欧美国家,从而具备较强的价格优势。但是,它们价格低廉,并不能在长时间内有效推动河南省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因此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加快出口商品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和升级,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是十分必要的。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第一,坚决贯彻党和政府的“科技兴贸”战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开发新产品,努力提升产品的资本和技术含量,政府要对具有自主知识品牌的企业加大支持力度,引导民族企业不断深化创新力度。第二,深化贸易体制改革,推动对外贸易主体多元化进程。河南省应不断降低外贸企业的门槛,使更多的中小企业进入外贸行列,提升民族企业资本在河南省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以期将来逐渐上升为主导地位。第三,加大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力度。高新技术产品作为新时代国际贸易的新兴军团,目前虽然实力有限,但将来必定是影响外贸企业发展的关键力量,因此必须加大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在这一点上,河南省必须积极贯彻“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针,确保国外的高新技术产品大量进入我国,以提升我国产品的高新技术含量,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然后推向国际市场,以增强河南省外贸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作者:王菲 单位: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胡艳荣.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2012(19).

[2]牟光宇.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5(08).

[3]陈亮,舒兵,季晓芳.河南省对外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4(01).

[4]刘尧飞.基于聚类分析的区域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