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生态修复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湿地生态修复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湿地生态修复方法

湿地生态修复方法范文1

【关键词】水体污染生物修复生态塘人工湿地

水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构成生态循环的基础。人类生活生产活动改变了天然水体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组成性质,其直接结果是造成水体污染和淡水资源短缺。污水也将成为淡水资源之一通过生物修复技术使污水得以有效净化并最终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再生资源。

1水体污染的概念和类型

1.1 水体污染的概念

水体污染是指某种物质进入水体,而导致水体的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体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水环境中的污染物常见的有四种,持久性污染物、非持久性污染物、酸和碱、热。

1.2 水体污染的类型

水中的污染物种类大致分为固体污染物、需氧污染物、营养性污染物、酸碱污染物、有毒污染物、油类污染物、生物污染物、感官性污染物、热污染等。

2生物修复技术在水体污染方向应用

生物修复又称生物改良,是它利用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吸收、代谢及降解等功能,对环境中污染物的降解起催化作用,加速去除环境中的污染物。这项技术正被用于清除土壤、地下水、废水、污泥、工业塑料和气体中的污染物。生物修复与传统的物理化学方法相比,具有经济;环保;修复时间短;操作方便等方面的特点。

3.水体修复的主要处理方法

水体修复技术包括以微生物为处理功能核心的生物处理技术、具有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塘处理技术、以植物和微生物为主要处理功能体的湿地处理技术、土壤处理技术和河湖等自然净化能力的处理等。

3.1生物处理技术

生物处理技术包括好氧处理、厌氧处理、厌氧—好氧组合处理。其主要原理是人工驯化、培养适合于降解某种污染物的微生物,通过控制室和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以稳定和加速污染物的降解。生物处理技术起步较早,现在已有很多成熟的工艺,比如SBR、氧化沟等。

3.2生态塘处理法

生态塘是以太阳能为初始能源,通过在塘中种植水生作物,进行水产和水禽养殖,形成人工生态系统。在太阳能的推动下,通过生态塘中多条食物链的物质迁移、转化和能量的逐级传递、转化,将进入塘中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降解和转化。最后不仅去除了污染物,而且以水生作物、水产的形式作为资源回收,实现了污水处理资源化。

人工生态系统利用种植水生植物、养鱼等形成多条食物链。其中不仅有分解者生物、生产者生物,还有消费者生物,三者分工协作,构成纵横交错的食物网生态系统。若在各营养级之间保持适宜的数量比和能量比,就可建立良好的生态平衡系统。污水进入这种生态塘中,其中的有机污染物不仅被细菌和真菌降解净化,而其降解的最终产物,一些无机化合物作为碳源、氮源和磷源,实现并从低营养级到高营养级逐级迁移转化,最后转变成水生作物,从而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3.3人工湿地处理技术

人工湿地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水体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可处理多种工业废水。人工湿地的原理是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共同作用来实现对污水的净化。这种湿地系统是在一定长宽比及底面有坡度的洼地中,由土壤和填料(如卵石等)混合组成填料床,污染水可以在床体的填料缝隙中曲折地流动,或在床体表面流动。在床体的表面种植具有处理性能好、成活率高的水生植物(如芦苇等),形成一个独特的动植物生态环境,对污染水进行处理!

人工湿地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其对有机污染物有较强的降解能力。废水中的不溶性有机物通过湿地的沉淀、过滤作用,可以很快地被截留进而被微生物利用;废水中可溶性有机物则可通过植物根系生物膜的吸附、吸收及生物代谢降解过程而被分解去除。

由于这种处理系统的出水质量好,经济而美观。英、美、日、韩等国都已建成一批规模不等的人工湿地。

4 总结

目前国内外有很多水体修复的成功工程。例如日本渡良濑蓄水池的人工湿地,运用生物技术达到对水体进行自然净化的目的,是世界最大人工湿地。再如李正魁研究了固定化氮循环细菌技术(INCB)在贵阳红枫湖物理生态工程(PEEN)实验区的除氮、抑菌效果,结果表明,应用PEEN—INCB技术应用于红枫湖试验区总红枫湖的非离子氨均

参考文献

[1]陈玉成. 污染环境生物修复工程.北京.2002年8月.1-3

[2]韩阳李雪梅朱延姝.环境污染与植物功能.北京.2004年10月.132-148

[3]夏北成.环境污染物生物降解.北京.2001年12月.373-375 377-379

[4]蒯圣龙.水污染与水质检测.2010年8月.合肥.207-218

湿地生态修复方法范文2

[关键字]:GIS空间分析;生态修复;景观修复;适宜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TD88 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1.1矿区生态修复的问题

煤炭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约占一次能源构成的74%,但长期以来“高投入,高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煤炭资源“不可再生”的特点,人类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促进自身的生存发展、社会进步与物质繁荣的同时,对矿区及周边的生态环境的产生了严重破坏,如矿区土地采空渗透、土地塌陷空气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矿区自然景观被破坏等,并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闭坑矿区的污染源、采矿遗留的地质灾害都将继续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矿山废弃地数量众多,造成土地资源极大的浪费,对资源枯竭矿区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景观的恢复成为共识。矿山生态恢复实际上是指对矿区植物和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和保护,不仅是持续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时又是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

矿区生态修复不仅包括生态系统的重建,还包括景观结构修复、生态过程修复、生态服务功能修复、人文生态修复和生态经济修复以及社会经济修复等各个方面,是调节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共轭生态修复。我国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主要集中在工程和生物方法上,并均具备了较为成熟的修复理论体系。但是在矿山生态系统修复评价和景观结构构建上还存在系统性不足,缺乏直观性和连续性等问题。

1.2 GIS在生态领域的应用

墨尔本大学的Turk A指出生态环境修复保护是一项需要一系列规范来约束的科学性和程序性的复杂任务,而GIS 技术为这个复杂的多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和巨大益处。相对于传统的纯数值评价方法,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在数据收集、管理和分析方面具有十分强大的功能,GIS与模型软件有效结合时,就能得到一个有效的空间决策支持系统,进而真正实现该生态系统的整体稳定性,而且这个系统的成果能以可视化的方式表现出来,极大地提高了评价效率。本文将利用GIS技术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和景观安全格局分析,从保护城市生态多样性的角度为矿区生态修复和景观安全格局的构建提供技术支撑。

2. 评价原则与体系

评价过程中指标的选取和标准化、权重的确定以及如何将GIS和决策过程结合是研究的重点。具体原则包括:生态优先、综合性及因地制宜等。本文以长治陶清河风景区总体规划为研究对象,探究GIS技术在矿区生态修复和景观格局分析及恢复中的应用,研究其在矿区环境因子的提取分析和生态治理规划辅助决策中的具体应用方式,并制定研究区生态修复方案和景观安全格局构建。GIS将使得矿区生态环境现状因子的获取和分析更为快速准确,通过对矿区三维景观模型治理模拟规划,可以为矿区生态修复和景观安全格局决策工作提供科学手段和依据。其技术流程如下(图1)。

图1 矿区生态修复和景观安全格局决策工作技术路线

3.生态修复和景观安全格局分析实例

3.1 生态及景观现状分析

研究区域位于山西省长治县,太行山脉中段西麓,居上党盆地腹地,长治县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县境内地表水年径流量8693万立方米,河流由东南向西北注入浊漳河,属海河流域。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储采量5950万立方米。该县矿物资源充足,区域内地面有采空塌陷,范围较大。该段河道水体较充足,沿线湿地景观较好该段开挖水塘较多,湿地植被以芦苇为主,距村庄较近,湿地易受人为干扰,河道周边人工痕迹较重,部分生态环境受人为影响较严重,耕地侵占河道,煤矿向河道内排污,河道受矿区和生活区污染严重。

3.2 生态敏感性分析

本研究进行的城市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以GIS为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管理工具并将其应用于小尺度的生态敏感区划,分析了敏感区域的空间分布规律,使生态敏感性因子空间叠加分析变得高效准确。

综合考虑规划区存在着生态结构压力过大、环境污染严重和地质条件特殊等生态环境问题,选取对规划区建设影响的关键因素作为因子,总共包括地质、生境质量、地表水、高程、道路(图2) 。

图2单因子分析图

按照各评价因子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将其分为多个生态适宜性等级,并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权衡比较不同评价因子间重要性程度差异的作用。本研究中不同的评价指标在矿区不同的部位所造成的影响程度是有差异的。因而根据各指标权重在不同的区域所处的不同评价标准,将敏感性分为3级,即高度敏感、中度敏感、低敏感,由此得出生态敏感性分析图。

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分析对于规划区建设进行指导和建议,由以生态环境指标为主的单一层次、单一要素评价向多层次、综合性评价发展。如图所示(图3),规划区沿陶清河基本为生态敏感区,低敏感区面积较大,分布在规划区大部分区域,生态破坏严重,为生态修复重点区域,生态高敏感区域和生态中敏感区域为生态保护利用重点区域。

图 3 生态敏感性分析图

3.3景观安全格局分析

现在的景观规划不再单纯以追求视觉效果为目标,而是需要构建兼有生态保护的意义的景观安全格局,本研究运用 GIS技术,增加新的景观要素到一些具有很好的生态、观赏价值的景观中,设立生态廊道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以此恢复因交通设施建设造成的两个或多个破碎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链接,进而恢复破碎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提高生态系统群落演替速度,防止生态功能退化,最终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稳定性。在工程建设中,使得原本是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被切割成零散的小块,破坏了原有的整体性,造成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降低。因此,规划区需要设立生态廊道以使得规划区生态系统重新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本次规划区景观基质为旱地(农田为主),景观斑块主要包括水塘、湿地(芦苇地)、菜地、果园。通过防洪分析、采矿塌陷区、河流廊道、生境质量等单因子景观安全格局分析,构建广域景观格局,并考虑特殊地段景观要求,构建综合景观安全格局(图4)。

图4景观安全分析技术路线图

图 5 景观安全格局图

从现状景观类型的斑块个数来看,水塘的斑块个数最多,从面积角度看,斑块总面积最大的,景观类型是芦苇,但是,破碎化程度较高,受人工痕迹干扰明显,生态作用明显降低。依据景观大斑块打造生态核心源。在源周围建立缓冲区,减少人的干扰,并建立景观廊道增强生态连通性,在廊道交汇处和较为脆弱的区域建立斑块战略点,构建完整的景观安全格局。

4.生态修复与景观格局恢复策略

4.1生态修复策略

根据GIS的分析结果得出,陶清河规划区存在着生态结构压力过大、环境污染严重和地质条件特殊等生态环境问题。在遵循自然规律和防洪要求的的前提下,采用工程和生物手段,重建受损退化的河流生态系统,恢复河流泄洪、排沙等重要自然功能,维持河流资源的可再生循环能力,促进河流两岸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良性循环。采用“多自然型河流治理法”。并在河道整治中采用“近自然施工法”。多自然型河道治理方法是以保护、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与自然景观为建设前提,不是单纯的环境生态保护 ,而是在再生生物群落的同时,建设具有设定抗洪强度的景观河流。并经行以下生态修复工程:河床断面修复道形态修复、重建生态型护岸、再造丧失的河岸植被和湿地群落、保障水质的人工湿地构建、湿地保护与生物栖息地的营建等。

4.2景观安全格局恢复策略

由GIS分析得知,本次规划区景观基质为旱地(农田为主),景观斑块主要包括水塘、湿地(芦苇地)、菜地、果园。通过对规划区河沿岸植被带、道路沿线植被带将风景区内绿地野生植物斑块与周边绿化区域相连。将野生植物廊道与水库—河流—湿地—绿地的多层次的生态网络相连。

消除人为干扰,使区域内个景观斑块联系起来,使物质和能量交流联通起来。大型斑块可以有效维持和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可以成为大型动物的生存场所;小型斑块可以作为小型物种的避难场所,其占地小,灵活,可以出现在建成区的景观中,具有跳板的作用,皆需采取保护措施。

河廊道作为规划区内最重要的一条生态动植物廊道,在保护区内湿地生境连续性,维持环境功能完整性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更要重点保护。

5.结论与展望

GIS在生态修复及景观格局中的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优势:第一,利用已有的模型,在GIS帮助下,将会使得计算更方便和快捷。第二,利用GIS提供了传统的环境评价方法无法实现的功能。第三,利用GIS建立矿区生态环境评价新模型,及对原有的传统模型进行改进。本研究在生态调查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到矿区用地的自然、社会、生态等因素,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选取评价指标。采用了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减少了权重评价的主观性。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对城市矿区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划分基本生态控制区域和建设控制区域,从保护城市生态安全的角度提出城市土地利用建议,对城市建设用地的科学评价以及今后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霈琳 胡振琪 资源枯竭矿区生态修复规划及其实例研究[J],中国环境学报,1009-6000(2009)07-0028-05。

[2] 冯东梅。闭矿后环境地质灾害分析[J]。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2,21(4):526-527。

[3] 刘大翔;许文年;黄晓乐;孙超;郭萍,GIS 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应用研究。灾害与防治工。2009,66(21)。

[4]刘康,李团胜,生态规划——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5] 杨宇鸿。GIS 在生态环境评价中的应用[D],长安大学,2006 :1052110。

[6]唐宏,盛业华,陈龙乾 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中若干技术问题[J],中国土地科学,1999,13(6):36-39。

[7] 李苓苓,3S技术在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中的应用研究一以银孤洞景区为例(硕士论文),首都师范大学。

[8] 杨修。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研究—以德兴铜矿1号尾矿库为例,[博十后出站报告],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1999。

[9] 孙艳青,刘厚风,兴隆庄煤矿塌陷区生态修复措施探讨,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山东济南,25001。

湿地生态修复方法范文3

2013年4月19日,第八届中华慈善奖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老牛基金会的“内蒙古盛乐国际生态示范区”项目从275个优秀公益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奖项。

地处北部边疆的内蒙古,是保障我国生态安全的一道重要屏障。然而,在过去的数十年中,由于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的双重影响,植被退化严重,生态系统愈加脆弱,屏障功能日渐削弱,已严重威胁到了我国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的盛乐镇及周边地区,是土默川平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在很早以前,这里曾经是一片水土丰饶的乐土,被鲜卑人确立为“北都”,当时建都时的人口达到二十几万人。在保持游牧经济的同时,鲜卑王朝在盛乐地区,采取“息众保农”、“计口授田”等措施,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使盛乐地区经济繁荣,创造出令人称羡的灿烂文明。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和人类掠夺式的开发,这里的环境越来越不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从拓跋鲜卑时代的王都衰退到清代仅剩二十户人家。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环境问题亟待解决。

为了修复中国土地退化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老牛基金会联合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内蒙古林业厅发起了“内蒙古盛乐国际生态示范区”项目;从2010年8月项目启动至今,老牛基金会已为此捐资达2.62亿元,仅仅在2014年,老牛基金会就捐资8547万元。

老牛基金会希望通过这一项目,开展包括适应气候变化的生态修复方案探索、植被恢复示范、绿色产业发展示范和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示范四个方面的实践,致力于探索出适应气候变化的内蒙古干旱及半干旱地区关键生态系统的综合生态修复方案,打造一套“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相平衡”的可持续生态修复模式。

“内蒙古盛乐国际生态示范区”项目占地面积近4万亩,将投入数亿元人民币,历时数十年,在退化的土地上重建自然而稳定的生态系统,为社会发展提供不可估量的生态效益;截至2014年底,项目在生态修复方面已经完成超过2000公顷的造林项目,并成功将其打造成内蒙古第一个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注册的林业碳汇项目,开了内蒙古碳汇项目的先河。下一步,项目将通过开展沟壑治理及引入动物干扰进行草地修复等方式,不断尝试和突破生态修复的新方法。

在社区发展方面,通过加强与社区的紧密合作,在让当地百姓体会修复带来的生态利益同时,享受环境改善所带来的经济利益。预计,项目将直接为当地带来近3亿元的经济收益;并为当地解决近114万个工作日的临时就业机会及18个长期工作岗位;截至目前,该项目已使4个乡镇13个行政村的2690个农户万余人受益。此外,项目地正深入开展生态旱作农业的示范及推广工作,为社区发展提供新思路。

从2010年开始,经过4年的生态修复,环境的变化逐渐显现,在不断增长的葱绿中,野兔、赤狐、斑翅山鹑、石鸡环颈雉等多种动物出现越来越频繁,冬季扬起的风沙和夏季冲出的洪水都减弱了,指示出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正在逐渐建立中。

湿地生态修复方法范文4

关键词:皎口水库;水体富营养化;防治实践

Abstract: the eutrophication is China water environment faces one of the main problems, have been threatening to urban residents drinking water safety and sustainabl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mouth reservoir in ningbo Jiao pollution wource was investigated, and briefly analyzed the Jiao mouth reservoir in the eutrophication control work on the project and the results. Similar to the water source for reservoir eutrophication and providing the scientific reference.

Key words: Jiao mouth reservoir; Eutrophication; Control practice

中图分类号:TV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宁波城区供水的92%来自于水库,水库水源地已成为宁波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皎口水库是宁波市城区供水的重要水源地之一,承担着大约30-35%的宁波城区供水任务。水库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定位于防洪、灌溉、发电及渔业养殖发展等,由于水库功能转型,水库上游遗留着诸多与水资源保护不相和谐的问题,特别是上游村镇发展与水质保护的矛盾,给水库水源地的水质保护带来巨大压力。其中水源地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是近年来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对水源地水质影响最大。连续多年的监测数据显示,水库水体的总氮年平均含量在2.5mg/L左右,总磷年平均含量在0.03mg/L左右,且有继续上升的趋势,这样的总氮总磷含量比国际公认的湖库贫营养化标准(总氮0.5mg/L、总磷0.025mg/L)高出5-6倍。2010年9月份,水库首次发生轻微的蓝绿藻现象。氮和磷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因素[1 ],因此,保护皎口水库水质的工作应该主要集中在控制水库总氮及总磷含量,从而防止水体富营养化进一步的加剧。

[]1皎口水库流域概况及污染源调查分析

1.1皎口水库流域概况

皎口水库的总库容为1.198亿立方米,年入库水量2.98亿立方米,年平均径流系数约为0.44,流域集雨区内人口密度平均为80人/平方公里。大皎溪和小皎溪是皎口水库的主要入库溪流,其中大皎溪与上游的周公宅水库相连,形成周皎水库流域,水库集雨面积259平方公里,流域内的植被以森林和农业经济作物为主,农业作物主要是贝母、果蔬及竹笋经济林种植等。在大皎溪流域内没有工业存在,而在小皎溪流域上游存在家庭作坊式的食品加工业。水库氮磷污染物主要来自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及食品加工作坊产生的氮磷排放,水库水体总氮常年维持在 1.81~2.68mg/L之间,多数月份甚至在2.3mg/L以上,总磷在0.03mg/L左右,水库处于中营养到轻度富营养的状态。

1.2小皎溪流域主要污染源分析

小皎溪上游流域内存在高度集约化的种植业及部分食品加工业,导致肥料增势和污染排放加大,结果是氮磷营养盐和农业环境激素随溪流输入水库,加剧了饮用水源水质的恶化。根据 2009年的监测数据显示,小皎溪入库水质的CODcr为 18.70mg/L,总氮为 5.42mg/L,氨氮 1.29mg/L,亚硝态氮 0.38mg/L,总磷 0.214mg/L。这些水质指标来均反映了皎口水库的入库水质处于中度到重度富营养化水平,从防治皎口水库水体富营养化和保障宁波市居民供水安全考虑,对皎口水库进行水体富营养化防治十分必要。

1.2.1食品加工业和农村生活污水

皎口水库上游分布有多家竹笋加工企业,17个自然村,18664多人口,175480多只家禽。其大部分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最终进入皎口水库,成为皎口水库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据皎口水库流域 2008年环境容量分析报告显示(见表1),小皎流域入库的总氮每年为 497.98吨,总磷为 16.19吨。

表1小皎滩地入库区间流域污染物入库量汇总表(吨/年)

类别 工业 生活 畜禽养殖 农田 合计

CODCr 1.42 204.37 161.56 214.12 581.46

氨氮 0.34 24.22 17.19 39.17 80.93

TP 0.274 2.04 7.74 6.13 16.19

TN 0.68 34.06 97.38 365.85 497.98

1.2.2农业面源污染

小皎溪流域共有农业生产总面积为 18722亩。其中有 3412亩为菜地,复种指数高,化肥农药使用量较大。在雨季,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加大,将大部分的氮、磷、泥沙、农药和少量有机污染物等污染物冲刷进入水库。据有关资料显示坡度>15°以上坡地,发达国家的肥料利用率为 50%左右,发展中国家一般为 30%,如果以此比例推算,每亩每年使用化肥 15公斤,那么 18722亩一年向环境丢失化肥 140-200吨。显然,农田径流是水库营养盐和环境激素的主要贡献者。

1.2.3内源污染及降尘、降雨污染

水库已经经过了多年的运行,多年的水产养殖与流域污染的输入积累,使底泥含有过量的污染负荷,特别是磷的内源积累对富营养化的发生起到了关键作用。此外,在现代工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大气的粉尘、烟气、颗粒物、脱氨的氨气、闪电合成氮化物等,随着大气迁移,特别是在多山地区形成空气冷热交换,形成峰面雨,常常在多山地区沉降,如天目山常下酸雨等。据研究表明在美国部分地区雨水中氮素年均浓度在0.28-2.8mg/L之间[2-6],北京地区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年均雨水带入的氮素量已达30kg/hm-2[7],范志良等[8]的研究表明,氮沉降的输入是长江流域氮输入的主要来源之一,1998年长江流域通过降水输入的总氮为160.2万吨。因此,降尘、降雨污染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污染源之一。

2国内外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技术现状

控制水体富营养化首先应该从预防做起,控制外源营养物的输入是关键[9],稳定内源污染是基础。一旦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目前的修复技术主要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态法三类。物理法主要是底泥疏浚,引清冲污,机械除藻等,其中引水冲淤仅适于用小范围的景观水体富营养化修复。化学法有化学除藻,絮凝沉淀,重金属固定等,化学方法主要是采用化学物质对富营养物质进行去除但是并没有彻底根除,在合适的条件下营养元素在微生物或者其他生物的作用下可能重新被释放到水体中,从而存在一定的风险。此外,考虑到化学物质的使用,化学方法很少被应用到饮用水源保护上。生态法主要有以微生物为主导的氮磷污染物去除法和以植被为主导的植物修复方法及生物操纵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方法。特别是以植被为主导的植物修复方法,由于是利用氮磷污染物的营养资源属性,通过构建较为稳定的植物生态系统,一方面利用系统对水体中的氮磷污染物进行高效吸收转化并从水体中脱除,降低水体中的总氮总磷含量,抑制藻类生长;另一方面利用新构建的生态系统有助于恢复水体的自净能力,是水体富营养化标本兼治的最佳途径,也是应用前景最好的方法。在饮用水源地水体富营养化防控上,比较成熟的植物生态系统工程主要有生物截除工程、生态浮岛工程及人工湿地工程。

2.1 库岸物理生物截污工程

沿库岸因地制宜建设环库生物截污工程,种植多年生适合本地生长草本植物和树木,吸收水土和雨水冲刷造成肥料流失,减缓山区直接入库的地表径流,形成截污的缓冲带和生物屏障[10]。

2.2生态浮岛工程

人工生物浮床技术是按照自然界自身规律,人工把高等水生植物或改良的陆生植物,以浮床作为载体,种植到富营养化水体的水面,通过植物根部的吸收、吸附作用和物种竞争相克机理,削减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氮、磷及有机物质,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同时又可营造水上景观[11]。人工浮岛具有可移动式运行,无动力,无维护,使用寿命长等特点正日益收到普遍关注。到目前为止发现可以用于水体富营养化的植物有近百种,有些植物是不能够直接漂浮于水面或者是植根于底泥中,利用人工浮床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难题。利用人工浮床可以将许多的陆生经济植物和粮食作物在水面种植,这样既可以起到对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作用,又有经济效益,是当今治理富营养化水体的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但生态浮岛技术目前在相对干扰较小的河道湖泊应用较多,而且技术比较成熟,对于深水域、干扰较大的湖库上的使用尚处于探索阶段。

2.3人工湿地工程

人工湿地系统充分利用植物-土壤复合系统的综合净化功能,对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盐进行高效脱除。人工生态湿地技术是土地处理技术与植物系统相结合的一种复合系统,国内外研究最多,技术应用最为成熟。人工湿地技术充分利用太阳能,设计水势动力梯度,无需外加动力使水流沿着水势梯度进行,在流进的过程中充分与基质、植物、土壤接触,使水体中氮磷营养盐及有毒物质被吸收利用或吸附分解、沉淀,通过净化水质达到水体富营养化防治目的。其优点是投资少,运行管理方便,操作简便,系统所须仪器、设备简单,系统本身无需额外动力,不存在二次污染问题,而且兼顾景观效益。缺点是土地限制其处理水量,需要引水工程等配套设施。此外,处理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需要在设计人工复合湿地中合理选择受限条件并加以改造,使处理量和效果同时放大。另外,对于水库型饮用水源地水体富营养化防治,充分利用水库淹没区(不占用耕地)的废弃地进行人工复合生态湿地工程建设,对于保护饮用水源地水质,防治水体富营养化具有重要意义。

3皎口水库水体富营养化控制实践

3.1水源地源头污染控制工程

宁波市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和财政支持,着力处理水源地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问题,建设了农村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及垃圾收集清运处理系统,全面收集处理水源地生活污水和垃圾。生活污水经过处理达标排放,垃圾处理已形成“村保洁、乡集运、县处理”的三级清运处理网络,严格控制水源地上游污染排放[12]。

3.2水源涵养林生物截除工程

在皎口水库库岸地带种植水杉,形成水源涵养林生物截除带。水源涵养林生物截除带强化水库库岸土壤的固持,并对入库水源起到污染物吸收吸附等截除效果,同时又有水源涵养的功能。

3.3高效复合生态湿地工程

皎口水库在小皎溪流域,利用水库淹没区的鱼塘,建设入库口复合生态湿地65亩,日处理水量6万吨。湿地以陆生、水生、湿生等三个大类20余种高等植物为主,综合运用了附着生长接触氧化稳定塘工艺、潜流湿地工艺、吸附性基质滤除工艺、浮床大型陆生、湿生植物高效脱氮除磷工艺、生态沟深度净化工艺、植物滤床工艺等多项工艺,构建植物生态湿地系统。通过植物及其对环境微生物的激发对来水中氮磷等污染物进行吸收及转化脱除,而且系统异植物分泌的化感物质对水体中浮游植物起到抑制作用,从而达到水源地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功效。湿地建成运行以来, 据2011年7-10月的检测数据显示,对来水中的总氮、总磷、铵态氮、硝态氮及CODM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70%、36%、36%、71%和21%[13]。

4结语

皎口水库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实践是坚持“源头控制与末端治理”相结合原则的具体体现。其防治实践不仅对宁波市居民的饮水健康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而且为类似水库水源地水体富营养化提供了直接的借鉴作用。当然,控制水源地水体富营养化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既需要全面源头污染物输入的控制措施,也需要局部的重点治理以控制污染物的大量输入。只有集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有望控制住饮用水源地水体的富营养化趋势,真正实现供水和饮水安全。

参考文献:

[1]Daniel J. Conley, Hans W. Paerl, Robert W. Howarth,et a1. Controlling Eutrophicati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Science. 2009, February,20:1014-1015.

[2] Scudlark JR, Russell KM, Galloway J N, et a1. Organic nitrogen in precipitation at the Mid-Atlantic US. Coast:methods evaluation and preliminary measurement [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1998, 32: 1719-1728.

[3] Russell KM. Wet nitrogen deposition to the Chesapeake Bay: concentrations, fluxes and sources. M.S. Thesis, University of Virginia, Charlottesville, VA, 110, 1997.

[4] Peierls BL, Paerl HW. Bioavailability of atmospheric organic nitrogen deposition to coastal phytoplankton [J]. 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 1997, 42: 1819-1823.

[5] Keene WC, Montag JA, Maben JR, et a1. Organic nitrogen in precipitation over Eastern North America [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2, 36: 4529-4540.

[6] Jordan TE, Correll DL, Weller DE, et a1. Temporal variation in precipitation chemistry on the shore of the Chesapeake Bay [J]. Water, Air and Soil Pollution,1995, 83: 263-284.

[7] Liu XJ, Ju XT, Zhang Y, et a1. Nitrogen deposition in agro-ecosystems in the Beijing area [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 2006, 113: 370-377.

[8] Fan ZL, Liu Q, Zhang SM, et a1. A nitrogen budget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catchment [J]. Ambio, 2003, 32: 65-69.

[9]Smith V.H, Tilman G.D, Nekola J.C. Eutrophication: impacts of excess nutrient inputs on freshwater marine, and terrestrial ecosystems[J].Environmental Pollution 1999.100:179-196.

[10] Maurizio B, Elisa B. Abatement of NO3-N concentration in agricultural waters by narrow buffer strips[J].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02, l17: 165-l68.

[11]井艳文,胡秀琳,许志兰等,利用生物浮床技术进行水体修复研究与示范[J].

水利科学研究,2003 ( 6): l8-19.

[12]张松达,王文成,郝虎林,宁波市主要饮用水源地水体氮磷变化趋势及控制.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8(增刊2):36-41.

湿地生态修复方法范文5

关键词: 生态智慧;生态城市;意义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ty has become a consens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 in China. Although the "ecological city" concept of less than 30 years, but today many of the familiar ecological ethics idea in China's ancient ecological philosophy can be found in the shadow. Ancient Chinese ecological philosophy of "unity between heaven and man", "take account of chi, with ideas, not only for current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in China provide footnotes, also give its enlightenment.

Keywords: ecological wisdom; Ecological city; significance

中图分类号:TU984.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生态城市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是自然、城市与人有机融合的互惠共生结构。笔者认为,在建设生态城市已成为城市发展共同追求的背景下,我们可以从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中汲取智慧,不断增强生态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城市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

一、敬畏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伦理思想的精华之一,也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最宝贵、最重要的道德准绳。“天人合一”观认为自然界具有生命意义,自然界不仅是人类生命和一切生命之源,而且是人类价值之源,具有自身的内在价值;肯定自然界和人的统一,强调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主张人类应采取措施, 善待自然, 爱护自然,与自然共生共存、和谐相处。

“天人合一”思想内容十分复杂,的确有神秘主义和宗教迷信的成分存在,但我们不能据此完全否认这一思想的现代价值。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始终坚持确立人与自然平等的环境道德观,赋予自然应有的道德地位,爱护、尊重生态自然环境,建立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伦理关系,摒弃傲慢态度,给予自然万物道德关怀。

以太湖为例,长期以来我们对太湖缺乏应有的敬畏之心,杀鸡取卵似地过度开发利用,一味强调“靠水吃水”,只讲索取,不讲反哺,任由工农业和生活污水排向太湖,使得太湖已不能承受污染之重。2007年5月,太湖蓝藻突然集中暴发,无锡部分地区自来水发臭无法饮用,严重影响到了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这就是大自然以其特有的方式对人类的贪婪作出的强烈抗议和无情报复。

近年来流行的“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观点,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善待自然、敬畏自然的生态理念。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就是要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治污模式,实行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确保流域及周边地区新上项目符合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的要求,严控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严控污染增量,从而逐步实现水体的自我更新、自我净化。

二、加强资源节用管理,实现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中国古代封建统治阶级、思想家和广大人民群众已经认识到,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生产生活中,唯有遵循爱物惜物、节用有度的原则,才能获取最大的生产量,满足人类的长期生存需要,并保持各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使生态系统得到最大保护,实现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我们应汲取中国古代的生态资源节用观和对可再生资源保持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态伦理思想,积极主动地对大自然投以伦理关爱,珍惜资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利用科技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发可再生资源和非耗竭型资源,发展环保产业,维系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

1、节约集约用地,合理开发利用土地

《管子》有“理国之道,地德为首”的命题,即治理国家的法则,是将土地道德居于一切道德之首。土地道德,简单来说就是保护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土地,保证土地的永续利用。从先秦诸子到历代的农学家,无不强调集约经营、少种多收。这种主张的产生不单纯因为人口增加、耕地紧缺和小农经济力量薄弱,更主要是因为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认识到,集约经营、少种多收,比之粗放经营、广种薄收,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人力财力的使用上,都是更为节省的。

无锡土地资源稀缺,仅有耕地200万亩,按常住人口统计,人均耕地仅0.34亩,且土地资源利用程度低,土地浪费现象较为严重。因此,必须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优良的土地道德传统,进一步提高对土地资源的战略认识,积极推进土地利用由外延粗放型向内涵集约型转变,以科学的方法充分挖掘土地生产潜力,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坚持布局合理、城镇集约、用地节约发展的路子,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加快农村“三集中”,推进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都市农业规划区集中,乡镇工业向开发园区和工业集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

2、有节制、有计划地利用生物资源

《论语・述而》里有“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观点。孔子主张用竹竿钓鱼而不用渔网捕鱼,用带生丝的箭射鸟却不射杀巢宿的鸟,这是因为他认识到:用网捕鱼固然可以一次性捕捉到更多的鱼,然而鱼无论大小都会被一网打尽,射杀巢宿的鸟虽然能带来眼前利益,但同时也牺牲了远期利益;用渔网捕鱼,射杀巢宿的鸟,会破坏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造成资源枯竭,使靠捕鱼狩猎为生的百姓彻底失去生活来源,是一种不仁的行径。

无锡市水域面积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31.4%,无锡拥有太湖水面面积的30%,水产资源较为丰富。但如果不在“节用”上下功夫,不计代价,不问未来,竭泽而渔,水产资源将很快耗尽。令人欣慰的是,“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的生态道德思想和可持续发展观点,在今天已受到普遍重视和实践发展――有关方面规定太湖每年实行为期7个月的春夏季禁捕期,太湖常年禁渔区全年禁止渔业捕捞生产作业,以保护、增殖和科学利用太湖渔业资源,维护水生生物资源的多样性。

3、加强资源循环,促进废物利用

在解决蓝藻、淤泥的处理难题上,无锡动足了“资源节约、废物利用”的脑筋:在沿湖地区规划建设藻水分离站,采用藻水高效快速分离和藻浆脱水核心技术,对打捞上来的蓝藻进行高效规模化处理,既减少堆场压力,还可变废为宝,制成优质有机肥和发电原料;通过运用粉煤灰、废石膏等工业废料为主组成的固化材料,对淤泥进行固化,使固化的淤泥满足工程填土、公路路基、堤岸护坡、营养栽培土、农业用土等需要,不仅能避免河道湖泊清淤产生的淤泥再次造成环境污染,还能解决建设需要的大量土方。

城市垃圾被誉为“城市矿藏”,是唯一在增长的资源。关于垃圾处理,通常的办法是填埋和焚烧,而填埋处理存在二次污染的危险,并受填埋场地限制。目前无锡已确立了生活垃圾以焚烧为主、填埋为辅的处理原则。但焚烧处理对垃圾低位热值有一定要求,不是任何垃圾都可以焚烧。垃圾中可利用资源被销毁,是一种浪费资源的处理方法,即使回收热能也只能做到废物一次性再生的目的,无法实现资源的多次循环利用。焚烧产生的大量烟气,带走的热能又是一种很大的损失。产生的烟气必须净化,净化技术难度大、运行成本高。焚烧产生的残渣还必须消化。对此,可借鉴工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垃圾处理工厂,对垃圾进行回收再生等综合利用,从消极地局限地销毁垃圾阶段,走向积极、合理地利用垃圾的新阶段。

三、尊重和运用生物链,重建生态平衡

我国古代很早就知道在生产生活中运用生物链知识,如在池塘边种桑树,用桑叶养蚕,蚕的粪便倒入池塘养鱼,鱼的粪便就肥了塘泥,塘泥又挖出来养桑树……各种生物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一种互相依赖、缺一不可的关系,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果没有人类的无知干预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改造自然,大自然会按照自己的内在规律,发挥生物链的作用,维系生态平衡。

水积则鱼聚,木茂则鸟集。在极度重视经济建设的今天,《淮南子》里的这句话,常常被我们用来强调“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对于招商引资的重要性”。而我们却一度忽视了“水积鱼聚,木茂鸟集”的本来含义――要想得到鱼,首先得治理好水域,要想引来鸟儿栖息,必须得先种树吸引它,反过来,鱼翔鸟栖,又会促进水清木华,由此实现生态良性循环。“水积鱼聚,木茂鸟集”,可以看作是一种运用生物链进行生态修复的思想,对于我们重塑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指导意义。

湿地生态修复方法范文6

关键词:富营养化;生物修复;生态浮床;微生物强化技术

中图分类号:X52;X1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4-0660-04

近年来,我国农业、工业和城镇化建设加快,大量含有氮、磷元素营养物质的工业、生活和农业废水以点源和面源形式不断排入河流、湖泊中,使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恶性循环,加剧了水质下降及富营养化进程,水体中化学耗氧量(CODcr)、总氮、总磷、氨氮等主要富营养化污染指标普遍劣于相应标准1~2类[1,2]。

水体富营养化后,首先危害水产养殖业,水体透明度降低,藻类大量繁殖,水中溶解氧降低,导致鱼、虾、贝类大量死亡;再者,水体生态系统严重退化产生的过量亚硝酸盐和硝酸盐、藻类致病毒素对人体健康产生很大的威胁,水体散发的腥臭味更影响到周边水环境和人文景观[3,4]。所以解决城市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恢复河流湖泊的生态和社会功能问题,日益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乃至限制性因素。

1水体富营养化控制的方法

消除富营养化的关键在于削减水体中氮、磷的负荷,从而消除水体藻类疯长的基础,达到降低水体中藻类生物量、提高水体透明度的目的,实践中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防治。

1.1外源性营养物质控制

通过减少或者截断外部输入的营养物质,使水体失去营养物质富集的可能性。实践证明,对工业废水、农业生产及生活污水的有效控制是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措施之一[4]。

1.2内源性营养物质控制

外源性营养物质减少后,对内源性营养物质的控制是消除富营养化、恢复生态系统的关键[5,6]。目前常用的方法有工程性措施、物理化学措施、生物措施等。

工程性措施如底泥疏浚、引水置换和底泥覆盖等,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工程量巨大,成本高,因此一般仅适用于小型水体[7]。

物理化学措施如利用湖底深层曝气、絮凝沉淀、化学药剂杀藻等达到减氮除磷杀藻的目的,主要的问题是短期内使用易造成二次污染,生态系统不能有效恢复。

相对于传统的工程、物理化学处理方法,生物措施则成本低廉、综合效益高、不易造成二次污染,在消除富营养化及生态修复方面优势明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主要是利用水生生物通过代谢活动去除水体营养物质、抑制藻类生长,研究应用集中在水生植物修复技术[8,9]、微生物强化技术[10]等方面。

水生植物修复技术机理是植物和根区微生物共存,产生协同效应,经过植物吸收、微生物转化、物理吸附和沉降作用,一方面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净化可有效削减营养物质负荷,另一方面对浮游植物产生竞争抑制,同时沉水植物能够促使悬浮或溶解在湖水中的污染物向底泥转移,澄清和净化水质,在生态系统恢复中起到了关键作用[11]。其中,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和生态浮床技术(也称人工浮岛、生物浮岛)在工程实践中应用广泛。人工湿地利用基质-微生物-植物这个复合的生态系统,实现对废水中有害物质的去除[12],国内学者开展了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净化,总氮、总磷去除等方面的研究[13,14]。而生态浮床技术利用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对水体中氮、磷等元素的吸收及植物根系微生物和浮床基质对水体中悬浮物的吸附,富集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国内外在浮床植物的筛选、浮床的机理、浮床材料应用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

微生物强化技术主要利用微生物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通过氨化、硝化、反硝化作用将氮转化成气体,加快水体中氮的循环;参与有机磷的分解作用,促进水生植物的吸收利用,使磷元素从水体中去除。国内学者在脱氮菌、去磷菌、复合光合细菌、有效微生物群(EM)、溶藻菌以及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微生物制剂等的应用上做了许多研究。

2生态浮床研究动态

生态浮床是近年来一种新型的水体生物修复方法之一,特点是不需要搬运或输送污染水体(包括底泥和岸边受污染的土壤),直接利用水生植物、微生物对水体中氮、磷元素进行有效吸附、转化和降解,在受污染区域进行原位处理,最具经济和技术合理性,所以运用的也最为广泛。

2.1浮床植物的筛选

目前已用于或可用于人工生态浮床净化水体的植物主要有:美人蕉、芦苇、荻、多花黑麦草、稗草、水稻、香根草、牛筋草、香蒲、葛蒲、石菖蒲、水浮莲、凤眼莲、水芹菜、水蕹菜、芝麻花、灯心草等[15-22]。在提高浮床植物应用效果的研究上,郭沛涌等[23,24]对冬春季不同植物盖度的浮床研究发现,在黑麦草覆盖率为30%时,系统对NH3-N、TN和TP的去除率都达到最高。周晓红等[25]通过水培试验发现,重度刈割有利于黑麦草生物量的累积,且能有效提高系统对TN、TP等的去除能力。

2.2浮床的机理

林东教等[26]研究发现,浮床净化是一个漂浮植物、微生物、水体及植物根区生理生态特性相互作用的结果;周小平等[27]的研究表明,植物组织累积的N、P量分别占各自系统去除量的40.32%、63.87%,其吸收同化作用是其去除的主要途径;浮床在一定程度上调控了受污染河道中浮游藻类群落种群结构和生物量,明显改变不同水层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数量,提高了水体的自净功能[28,29]。

2.3浮床材料

浮床材料的应用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第一阶段,是植物水上种植的一种方式,材料以泡沫塑料板、竹排、椰壳、渔用网片、玻璃钢等为材料,无论材料和水生植物都易造成二次污染;第二阶段,重视了成本和材料两个方面,但在耐腐蚀、牢固性及氧的传输功能等方面严重不足;现阶段,浮床制作大多有气体交换区,提高了水体的表面复氧作用,通过水生动物、根际微生物等来提高植物的水质净化能力。

2.4生态浮床应用

国外生态浮床在城市暴雨污水、生活污水、工农业废水的净化上都有应用。我国生态浮床方面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初逐渐增多,在工农业废水以及河道、湖泊污水治理中都有应用,如应用于北京永定河引渠罗道庄河道、杭州南应加河道、上海华漕杨树湾河道、无锡五里湖工程、上海七宝宝华小区河道、上海青浦区府前河道、巢湖湖水、合肥环城河水、苏州重污染河道、太湖五里湖示范区等,均取得了良好效果[30-33]。

3微生物强化修复污染水体研究进展

3.1微生物修复污染水体

微生物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对污染物的去除和养分的循环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已有的研究表明,通过对氮的氨化、硝化、反硝化作用,脱氮菌(主要包括硝化菌和反硝化菌)驱动着水体中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其中硝化作用是指氨经过硝化细菌氧化为亚硝酸和硝酸的过程,是脱氮中的关键环节,但自然界中的硝化细菌是一类好氧化能自养的细菌,特点是自养、好氧和生长速度慢,在高有机物浓度条件下很难形成优势菌种,严重影响其硝化能力,因此高效异养硝化菌、好氧反硝化菌、高效氨氮降解菌等新型脱氮菌群成为最新研究的热点[34,35]。

磷元素对水体环境富营养化程度改善和恶化的影响往往比氮元素更大,微生物参与着有机磷的分解作用,可以促进水生植物的吸收利用,已有研究主要通过植物过滤、吸附、共沉和各种絮凝微生物絮凝沉淀作用,去除效率低下,有研究利用反硝化聚磷菌在好氧条件下摄取磷合成聚磷酸盐而储存于细胞内来达到除磷目的,解决传统利用物理絮凝作用去除磷效率低下的问题[36]。

光合细菌、复合光合细菌可去除富营养化水体的有机质和氨氮[37];有效微生物群(EM)由筛选出的优势乳酸菌、酵母菌、放线菌及光合细菌等功能性菌株组成,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研究表明可显著抑制“水华”藻类生长,去除水体富营养化[38],采用溶藻菌控制蓝藻[39]。

3.2固定化微生物技术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是用化学或物理手段将游离微生物定位于限定的空间区域内,并使其保持活性、反复利用的方法,能够提高微生物密度、稳定性、耐毒害和抗冲击能力等,被广泛应用。

在氮循环菌中,硝化菌为自养细菌,其生长缓慢,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对低温异常敏感,固定化硝化菌能够提高硝化菌群浓度,增加硝化菌对温度的抵抗力和有毒物质的耐受性,取得较好的硝化效果[40]。如张爽等[41]采用聚乙烯醇-硼酸包埋法固定经常温富集培养的含耐冷菌的硝化污泥,处理常温和低温生活污水,10 ℃以下氨氮去除率可稳定在80.00%左右。应用固定化氮循环细菌技术(NICB)对富营养化水体原位修复,并在镇江金山湖进行湖泊水体氮污染净化实践,结果表明,总氮和氨氮去除效果明显[42,43]。常会庆等[44]用伊乐藻和固定化细菌共同作用研究表明,对水体中的几种形式的氮素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作用。蔡昌凤等[45]在传统的PVA固定化方法中加入麦秸粉末,混合固定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对厌氧酸化后的焦化废水进行脱氮,经过12 h的曝气处理后,氨氮浓度去除率高达94.30%,COD去除率为63.15%。

固定化技术除磷研究主要是利用固定化聚磷菌除磷,采用固定化技术,可以提供厌氧和好氧交替的环境,使聚磷菌成为优势菌群,达到除磷的目的[46]。

3.3微生物制剂修复富营养化

近些年兴起的微生物制剂作为以改善环境状况和强化处理系统稳定、高效为目标,通过菌群构建等科学方法得到的具有特殊功能的生物制品[47],在水体修复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如美国Alken-Murry公司开发的系列微生物制剂Clear-Flo,除了用于修复污染河流外,也用于修复富营养化的湖泊,在国内也有应用[48]。美国生态实验室研发的液可清是一种由32种专性活菌构成的混合微生物制剂,已获得美国环保局、卫生部和农业部的认证,在我国云南昆明城市西南部西坝河进行的水体修复中有应用,3周后,修复河段内的BOD5、总氮、总磷和浊度分别有不同程度的下降[49]。

在富营养化水体的生物修复中,以植物-微生物为基础的原位生物修复体系不但可以降低水体中的营养盐水平;而且还可同步实现生态系统结构的改善与经济效益的获得,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实践中。

参考文献:

[1] 吴宇.富营养化:中国湖泊面临的治理难题[J].生态经济, 2008(9):14-19.

[2] 付春平,钟成华,邓春光.水体富营养化成因分析[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5,27(1):128-131.

[3] 高爱环,李红缨,郭海福. 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J].肇庆学院学报,2005,26(5):41-44.

[4] 鄢恒珍,龚文琪,梅光军,等. 水体富营养化与生物修复技术评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17003-17006.

[5] 张志明. 高原湖泊富营养化发生机制与防治对策初探[J].环境科学导刊,2009,28(3):52-56.

[6] 秦伯强.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的技术对策[J]. 环境保护,2007(19):22-24.

[7] 秦伯强,杨柳燕,陈非洲,等. 湖泊富营养化发生机制与控制技术及其应用[J]. 科学通报,2006,56(16):1857-1866.

[8] 杨,吴小刚,张维昊,等.富营养化水体生态修复中水生植物的应用研究[J]. 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30(7):98-102.

[9] 李先会.水生植物―微生物系统净化水质效应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08.

[10] 郑焕春,周青.微生物在富营养化水体生物修复中的作用[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17(1):197-202.

[11] 厉恩华. 大型水生植物在浅水湖泊生态系统营养循环中的作用[D]. 武汉: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

[12] 张志勇,方向京,周跃. 人工湿地防治湖泊富营养化污染探讨[J].污染防治技术,2007,20(4):38-41.

[13] 刘红,代明利,欧阳威,等.潜流人工湿地改善官厅水库水质试验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03,23(5):462-466.

[14] 唐静杰,周青.生态浮床在富营养化水体修复中的应用[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9,34(2):24-26.

[15] 卢进登,陈红兵,赵丽娅,等.人工浮床栽培7种植物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的生长特性研究[J].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6,7(7):58-61.

[16] 余俊任,林聪,张新平,等.水生植物在猪场废水净化中的耐污性研究[J].猪业科学,2006 (12):64-66.

[17] 付子轼,邹国燕,宋祥甫.适应近郊污染河道治理工程的生态浮床植物筛选[J].上海农业科技,2007(5):19-20.

[18] 张丽萍,梅朋森,程加丽,等.人工浮岛栽培蔬菜及花卉对水质的净化作用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0(1): 93-96.

[19] 黄田,周振兴,张劲,等.富营养化水体的水芹菜浮床栽培试验[J].污染防治技术,2007,20(3):17-19.

[20] 黄婧,林惠凤,朱联东,等.浮床水培蕹菜的生物学特征及水质净化效果[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33(12):92-94.

[21] 胡细全,李兆华,王春秀,等.复合生态浮岛处理重度富营养化水体的静态试验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0(3):309-312.

[22] 孙连鹏,刘阳,冯晨,等.不同季节浮床美人蕉对水体氮素等污染物的去除[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7(2):127-130,139.

[23] 郭沛涌,朱荫湄,宋祥甫,等.浮床黑麦草去除富营养化水体总氮的试验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7,24(2):33-35,40.

[24] 郭沛涌,朱荫湄,宋祥甫,等.陆生植物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对富营养化水体修复的围隔实验研究―总磷的净化效应及其动态过程[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7,34(5):560-564.

[25] 周晓红,王国祥,杨飞,等.刈割对生态浮床植物黑麦草光合作用及其对氮磷等净化效果的影响[J].环境科学,2008,29(12):3393-3399.

[26] 林东教,唐淑军,何嘉文,等.漂浮栽培蕹菜和水葫芦净化猪场污水的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25(3):14-17.

[27]周小平,徐晓峰,王建国,等. 3种植物浮床对冬季富营养化水体氮磷的去除效果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15(4):102-104.

[28] 陈立婧,顾静,张饮江,等.从浮游藻类的变化分析人工浮岛在治理上海白莲泾中的作用[J].水产科技情报,2008,35(3):135-137,142.

[29] 吴伟,胡庚东,金兰仙,等.浮床植物系统对池塘水体微生物的动态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08,28(9):791-795.

[30] 刘士哲,林东教,何嘉文,等.猪场污水漂浮栽培植物修复系统的组成及净化效果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26(1):46-49.

[31] 邢广彦,万晓丹.水体富营养化及其生物―生态修复技术[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9(1):50-51.

[32] 杨婷婷,操家顺,周勇,等.原位围隔耐寒高羊茅浮床对苏州重污染河道水体的净化[J].湖泊科学,2007,19(5):618-621.

[33] 李英杰,金相灿,年跃刚,等.人工浮岛技术及其应用[J].水处理技术,2007,33(10):49-51,77.

[34] 刘芳芳,周德平,吴淑杭,等. 养殖废水中异养硝化细菌的分离筛选和鉴定[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0,29(11):2232-2237.

[35] 朱伟,李娜. 高效氨氮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降解能力测定[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2):9361-9362,9474.

[36] 陈磊.反硝化聚磷菌培养驯化分离方法及菌种特性的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8.

[37] 郭秒,慕跃林,黄遵锡.复合光合细菌对热带鱼养殖水质净化作用的研究[J].水产科学,2004,23(2):30-32.

[38] 王平,吴晓芙,李科林,等.应用有效微生物群(EM)处理富营养化源水试验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4,17(3):40-43.

[39] 史顺玉,刘永定,沈银武.细菌溶藻的初步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04,28(2):219-221.

[40] 冯雅男,李军, 王立军,等.包埋固定化技术去除水体中氨氮的研究进展[J].辽宁化工,2010,39(2):164-168.

[41] 张爽,姜蔚,徐桂芹,等.固定化硝化菌在不同温度下对氨氮的去除效能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33(5):36-39.

[42] 胡绵好,袁菊红,常会庆,等.凤眼莲-固定化氮循环细菌联合作用对富营养化水体原位修复的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09,

3(12):2163-2169.

[43] 李正魁,张晓姣,杨竹攸,等.基于固定化氮循环细菌技术的镇江金山湖生态工程效果研究[J].环境科学,2009,30(6):67-72.

[44] 常会庆,杨肖娥,方云英,等.伊乐藻和固定化细菌共同作用对富营养化水体中养分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5,19(3):114-117.

[45] 蔡昌凤,梁磊.混合固定化硝化菌和好氧反硝化菌处理焦化废水[J].环境工程学报,2009,3(8):1391-1394.

[46] 常会庆,杨肖娥,濮培民.微生物除磷研究与工艺技术的发展前景[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5,24(增刊):375-378.

[47] 马放,杨基先,金文标,等.环境生物制剂的开发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