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对健康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对健康的理解范文1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个性化健康管理;社区高血压;行为模式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5(b)-0151-03
Influence of treatment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combined with individualized health management on blood pressure control and behavior pattern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in community
YANG Wei-dong LI Yang-chun RONG Jian-qing
Heshuikou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People′s Hospital in Guangming New District of Shenzhen City,Shenzhen 518106,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fluenc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combined with individualized health management on blood pressure control and behavior pattern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in community . Methods 120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in our community from June 2011 to May 2014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n=60) and control group (n=60) by drawing lots method.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whil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individualized health management on the basis of control group.Blood pressure control and behavior pattern improvement in patients between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 effective rate of blood pressure control in observation group (86.67%)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56.67%) (P
[Key words]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Individualized healthy management; Community hypertension;Behavior pattern
我国目前高血压患病率约为18.8%,高血压患者已超过1.6亿[1],与其高发病率和较广的患者群体相比,患者自身对高血压的知晓率低,控制能力较差。高血压是引发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可能导致冠心病、脑卒中、心力衰竭等高致死、致残率的疾病,对我国社区群众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2],因此,寻求正确的治疗方法及管理措施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本研究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联合个性化健康管理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及行为模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社区2011年6月~2014年5月的120例高血压患者,其中男74例,女46例,年龄52~84岁,平均(70.6±11.5)岁,病程3~21年,平均(11.2±5.6)年,除高血压外无其他严重脏器障碍或疾病。以抽签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治疗包括以下两方面。①饮食指导:多摄入瓜果、菜叶、根茎等降压植物,鼓励患者食用益于控制血压的食物;②自我保健穴位按摩,肝阳上亢证患者取太冲、合谷,辅以曲池、内关、太溪;心肝两虚患者取内关、太溪,辅以合谷、太冲、曲池,以大拇指指肚或借助旋转揉动并向下按压,力度由轻到重,自我感觉轻度刺激为宜,1~3 min/穴,5~15 min/次,1~2次/d。西医治疗: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包括利尿剂、阿司匹林肠溶片、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个性化健康管理:①定期在社区内开展“高血压健康知识问答赛”或“社区医生高血压防治知识小品比赛”等活动,以趣味性吸引患者前来观看,并由社区医生上台宣讲高血压日常防治注意事项,加强与高血压患者的互动,由典型案例患者分享治疗经验;②定期在社区内设点监测血压,对于血压偏高患者,医师应与其面对面沟通,强调血压监测、长期用药、平稳控制血压的重要性,对于部分行动不便的患者,社区医师应上门服务,进行监测血压和其他生命体征的相关服务,防止并发症发生;③由医师带头引导患者开展多样化的运动,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稳定血压。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参照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3]诊断标准,评定血压控制情况,分为良好、一般、不良3个水平。良好:血压处于正常水平(SBP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血压控制情况的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的血压控制总有效率为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6.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血压控制情况的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χ2=13.297,*P
2.2 两组行为模式的比较
干预后,两组行为模式各项指标的合格率显著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近年来,高血压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已成为诱导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高血压和其并发症对心、脑、肾等多器官有损害作用,严重可直接导致患者死亡[4-5]。另外,高血压治疗周期长,故患者接受治疗过程的行为模式对病情好转有重要影响[6]。健康管理是基于人性化理念的现代化社区管理理念,其本质是让医生走入社区,与患者零距离接触,完成对患者生活的全方位指导[7-8]。本研究中观察组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基础上采用个性化健康管理,结果显示,患者血压控制情况及治疗依从性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社区是高血压防治的重点,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基层医院中开展高血压防治工作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9]。目前社区以基础干预为基础治疗方式,中医应用较少[10],而本研究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医饮食及穴位治疗,血压控制效果良好,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在社区高血压患者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中西医药物的治疗优点各不相同,西药起效快,而中医药性缓和,联合使用可强化降压效果,同时中医侧重机体各方面的调节,可实现标本兼治的治疗效果,且无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11-12]。
社区高血压常用药物以钙离子拮抗剂居多,其他包括如复方降压药、ACEI等药物使用率同处于较高水平,而联合用药现象普遍存在,缺少有效的健康管理,导致用药紊乱、重复用药等情况普遍存在,因此,有必要采取个性化用药指导,使高血压患者用药更加规范[14-15]。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个性化健康管理,消除了社区医生与患者之间的隔阂,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提高社区医生在高血压群体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发挥社区医生在高血压防治第一线中的重要作用,因此,社区医生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制订个性化健康管理干预方式,从而提高社区高血压管理的覆盖面与实际效果。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联合个性化健康管理可提高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稳定性和治疗依从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梁小华,顾东风,张欢,等.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药物治疗和直接医疗费用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1, 45(8):732-736.
[2] 李虹,张洁,陈贤梓,等.高校社区高血压患者个性化健康管理效果评价[J].广东医学,2009,30(12):1905-1907.
[3]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7):579-616.
[4] 陆峰,杨传华,范晓艳,等.山东省县级社区高血压与正常高值血压流行病学调查[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学与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会议暨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179-184.
[5] 常佩芬,王燕宁,周涛,等.知己健康管理对改善社区高血压患者不良生活方式的评价[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8(7):868-870.
[6] 马春红,马鹏涛,韩晶颖,等.饮食及运动量化行为干预在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1):19-21.
[7] 黄宝华,钱金霞.社区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管理[J].中国基层医药,2009,16(11):2107.
[8] 王蒙,叶凌佳,李永旗,等.上海市某社区高血压患者第四医学行为干预效果[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 47(4):571-572.
[9] 田爱红.知已健康管理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09,16(9):1677-1678.
[10] 宋艳,耿桂灵,卢海霞,等.基于信息平台的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J].江苏医药,2012,38(12):1483-1484.
[11] 许津,周正n,周菊芬,等.探讨综合防治健康管理模式对社区高血压患者治疗的效果[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1,5(5):284-287.
[12] 梁俊.喀什市高血压和糖尿病人群基线调查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5):115-116.
[13] 王燕宁.“知己健康管理”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5(8):708-710.
[14] 李美婷,黄志钢,叶慧玲,等.社区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合并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9,6(32):117-118.
中医对健康的理解范文2
北上,探索中医的奥秘
气功——中国人所独有的一种以中医理论内容为核心指导的“调神”的实践活动,早早地存在於中国的历史中。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气功”二字才通过刘贵珍的书被确定、传播开来。
气功是以调息、调形、调心为手段,以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潛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古老的气功,透着神奇,其玄妙处引来诸多中医师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兴趣的人,一探究竟。麦燕琼博士恰是其中之一。
麦燕琼博士是香港註册中医师,从1982年起,频繁地往来於香港与内地之间,在与气功一次次的接触中,兴趣渐起,燃起学习的念头。1984年,中国气功日开启,北方,尤其是三北地区(东北、华北、西北)开展态势良好,而麦燕琼博士亦是随之一路北上,探索、学习、尝试。这一年,她在河北省保定参加了第一个气功大会,她回忆说:“这是中国第一个气功交流大会,甚至还是世界上的第一个气功交流大会。”
这次大会,让麦燕琼博士受益匪浅,她得以认识很多气功大师,随後,她一个个去拜访,袒露一片虔诚之心,跟随他们学习气功。也就是从1984年开始,麦燕琼博士决定踏上推广气功的征程。她常租借位於中环的大会堂以及太空馆演讲厅,举办与气功有关的讲座,向民众推广健康。1988年,她亲自编著图书和录影带,开创香港出版社的新一页,其中的《太极气功十八式》图书及录像带帮助了许多不同地区的人士脱离病魔重获健康,更令出版社名成利就。2002年,《太极气功十八式》修改出版,内附VCD,风行全球十多个国家,使世界各地拥有平面和立体教育的教材,与世人分享毕生所学。
她的努力,她的真诚,她对健康的重视,无论是哪一方面,都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敬佩之情,那是一个中华文化的虔诚者、一个健康的代言人,在用行动,兑现一个许在心里的承诺。
健康,愿意为之守护一辈子
有的人,做一生的梦;有的梦,要人用一生的时间来追寻。麦燕琼博士是有梦追梦的人。只是,她的梦里,装着的不是个人,而是整个人类的健康。在这样一个忙碌的社会,麦燕琼博士也是忙碌的,她努力地跟随着自己的心,迈出坚定不移的步子。因为心中的梦想,连步子都是飞快的。
1982年,麦燕琼博士第一次提出了“疗能”的概念,1984年,她倡导成立了国际自然疗能研究学会。“自然疗能”较之“自然疗法”还稍显陌生,麦燕琼博士说:“很多人都知道自然疗法,‘疗法’重点在於方法,还有就是一个‘疗’字,可以理解为当你的身体已经出现了状况,然後再给你一个好的方法。”
“人体有两个‘能’,一个是‘本能’,一个是‘潛能’。人的本能是能吃、能睡、能笑、能哭、能走等。”麦燕琼博士接着说,“很多疾病的产生是因为我们的本能出现了问题,现在,很多成年人,想吃的时候没有吃,当吃的时候卻吃不下,这就是人的本能出了问题。如今,人的压力越来越大,当每天晚上放下所有工作入睡的时候,总是发现自己睡不着,当睡眠出了问题,一些疾病便会趁虚而入。”
创办国际自然疗能研究学会旨在与众人探讨如何修复人体的本能,让其达到正常、平衡的状态,进而将人的潛能发挥出来,提升自己的竞爭力,更好地创造价值。健康,是任何人所希望的。纵观所有的人,但凡成功、优秀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健康”,麦燕琼博士说:“当一个人的身体出现了状况,何来精力创造成功?”一语中的,直击健康的重要性。
“养生术即是现代的预防医学,但绝对不是把单纯的化学物质注入人体的预防医学,是通过享受型来达到少病少痛的目的,终其一生能享尽天年,不会毁其肉体的任何一部分,爭取每一天都活得健康舒适,爭取做到寿终正寝。”麦燕琼博士说。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每一代人都曾有过一些特殊的经历,或战爭,或天災,传递至今,今天,几乎全球每一个国家都有华人,华人适应於每一个地方。这很大程度上取决於中华民族特有的思路和较强的适应能力,而这个过程中,“饮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单从“民以食为天”这句话中便可得知。这些年来,麦燕琼博士开始向着食疗方面发展,通过饮食,改变人的体质,增强健康因素。
中医对健康的理解范文3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2-350-01
影响健康因素很多,早体检、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是使人生健康的关键一步。随着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地富裕起来,人们对健康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对体检也越来越重视和认同。但由于目前体检市场较为紊乱、使体检流于形式,起不到健康体检作用;有部份人意识薄弱,或没有定期体检、或没有做个体化体检、或从不做体检,有的甚至轻视体检;就算重视体检的人,也盲从现代机械的体检,没有做到“中西医结合”体检,没有做到辩证体检。
健康观念更新:“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与虚弱,而是在躯体、精神和社会交往方面的完美状态”。可以说健康是人类社会及自然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根据医学发展,新的医学模式是“生物-社会-心理”,整体医学模式理念由来已久,21世纪的医学将不再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而是以人的健康为研究对象,健康医学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在人们的身体中,有的脏器代偿能力非常强,如肝脏、肾脏,一旦有不适时才来体检,往往迟矣。4 年前某单位在我院体检,发现一位才38岁的男性体检者,平时无不适感,而B超检查结果示:“肾癌”,并已明显有邻近器官如骨质破坏,后在某肿瘤医院确诊,并及时进行了手术等治疗,现健在。还有一位51岁男性农民,平时也无不适,可进行各项生产劳动,有一次在用牛耕田过程中,因牛不听话用力拉索,突然即觉右上腹部痛而来就诊,来院体检发现右上腹平脐处触及一如前额头硬的肿块,B超检查结果示:巨块型肝癌,已晚期矣,半个月后便死了。
可见,健康体检的重要性,我们不能忽视体检。但我认为健康体检可分为传统中医体检、现代西医体检二大块。只有二者完美配合,才能做到合理体检,并且能减轻体检者的费用。因现代西医体检仅引进了先进技术,没有引进健康模式,且体检设备的更新,必然引起体检费用的昂贵。因它们的医学本质不同:现代西医是生物医学,是服务病的人、解决疾病问题、注重部份、强调对症。而传统医学是服务人的病、解决健康问题、注重整体、强调辩证诊治。它通过“望、闻、问、切”四种诊察体检方法,能见微知著,辨出人们九种体质,或其它毛病,做到“因人、因时、因地、因性别、因年纪”等提供健康保健意见,指导养生,使人体阴阳平衡,病安从来?只有体检才能找到健康危险因素、只有健康体检了才能评价健康危险因素、只有健康体检了才能化解危险因素。
传统中医体检是通过“望、闻、问、切”四种诊察体检的方法,简称四诊。望诊是对患者的神色、形态、五官、舌象以及排出物等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以了解病情,测知脏腑病变;闻诊是从患者语言、呼吸等声音以及由患者体内排出的气味以辨别内在的病情;问诊是通过对患者及知情者的询问,以了解患者平时的健康状态、发病原因、病情经过和患者的自觉症状等;切诊是诊察病人的脉象和身体其他部位,以测知体内变化酌情况。在四诊之中,以望神、望面色、舌诊、问诊、脉诊为要。四诊各有其特定的诊察内容,不能互相取代,必须四诊合参,才能系统而全面地获得临床资料,为辨证提供可靠依据。
“有诸内者形诸外”(《丹溪心法》),审察五脏之病形,可知真气之虚实。因此,正气的盛衰可以从面色、形态、声音、神志、脉象等方面表现出来。其中以神志和脉象尤为重要。神气的存亡是生命活动的标志,神以精气为物质基础,是脏腑气血盛衰的外露征象。故曰:“神者,正气也”(《四诊抉微》)。“神气者,元气也。元气完固,则精神昌盛无待言也。若元气微虚,则神气微去;元气大虚,则神气全去,神去则机息矣”(《景岳全书・传忠录・虚实篇》)。故望气色又可知内脏之盛衰、气血之虚实、邪气之浅深。
传统中医体检有它独特的优势,它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乎人”(《素问・宝命全角论》)。
我院开展体检以来,不盲从高科技体检,始终以中西结合来体检,实际上是做到辩证体检、合理体检。首先每一位顾客来到体检科,指引给主审医师,进行“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即中医体检,得到第一首资料,再根据年龄、经济条件来选择套餐进行现代体检,针对性强,不会眉毛胡须一起抓,节约医疗成本,顾客也乐于接受。而单位群体体检也根据它们的性别、年龄分布、单位的预算,合理选择项目,再免费送中医体质辨识,更丰富体检资料,为健康管理打好可靠的基础。所以来我院做体检的顾客,对我们的健康总评非常满意,尽管我们起步较慢、办公条件也较差,但能坚持每年选择我院体检的单位、个人都不少,能达60%以上。
现代西医体检,大家都能接受,都能理解,其实它是以高科技来完善体检过程的,而且把人体机械的分割体检,但人是有机的整体。天人合一,形神与俱。这样就露出了西医体检的缺陷性,也只有中医体检的补才完美。
在体检过程中,根据中医理论,四诊合参,辩证体检,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的体质分类标准,我们可以辩出人体有九种以上的体质: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虚质和特禀质。在生活上、饮食上、精神上、运动上进行指导,可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
无论做什么体检,一定要做到定期体检、个体化、人性化体检。应根据体检者的年龄、毛病、经济条件而定,即应“量身定做”,不是越多越好的。这需要体检单位、被体检单位、个人的配合。定期体检是建立健康档案的前提,而个体化体检、中医“四诊”体检是完善健康档案的保证。
中医对健康的理解范文4
顾医学”的任务与使命;三是承担重朔医生形象,推进卫生改革的任务与使命。全科医师的服务对象是社区中的全体居民,包括既病者和健康者,与专科医生只关注来就诊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古老的中医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与需要专业训练才能掌握的现代医学不同,中医在防病、治病、养生等人文文化方面,更易于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普及和为民众所接受,其作用在中国颇具先天优势,应加以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 中医 全科医师 社区卫生服务 作用
1在承担个体与群体的预防服务与使命中的作用
个体与群体的预防服务,是指在关注个体健康的同时也关注社区人群(含家庭成员)整体的健康。社区卫生服务是基层医疗,它面向社区,关注既病者也关注未病者、关注就诊者也关注未就诊者,由于贴切居民,被称为社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代言人和管理者,因此运用中医理论提高社区居民预防思想,实现预防服务非常有利。
1.1认识健康
即帮助居民认识健康是一种“状态”。
在社区,“没病就是健康”等是百姓普遍的健康观,常常导致他们在生活习性、求医行为、遵医性等方面的偏歧,缘由于对人往往波动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的认识不清,特别是对许多病理基础不明的疾患或功能问题、心理欠衡问题等这些在生物医学领域中仍不能定义或称作疾病的状态无法甄别,却与生活习性、求医行为、遵医性等方面长期不良密切相关。因此帮助居民正确理解“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的健康概念,是个体与群体的预防服务思想的重要策略。中医“治未病”、春“发陈”夏“蕃秀”秋“容平”冬“闭藏”之“四气调神”、“整体观念”等理论,可帮助社区居民加深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健康观的理解和认识,改善不良生活习性、求医行为、遵医性等,并自觉承担自我保健的责任具有积极意义,而且这些理论简朴、贴切生活、哲理丰富,易于理解和强化。
1.2结合中医理论开展疾病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是依据疾病周期进行的综合性预防措施,社区卫生工作的重点是慢病管理,
需提供长期、综合、持续、协调的照顾,其中改善不良生活习性至关重要。中医思想在日常生活习惯中有很好的指导教育意义。王蕊芳等[2]从精神防御、运动防御、饮食防御、卫生防御及药物防御总结概括了民俗文化中的中医预防思想,五大防御思想归纳出生活常见良好和不良的风俗习惯,并援引了诸如“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怒则气上……思则气结”、“五谷为养……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等中医经文,颇具说服力;梁承志[3]引用了复方丹参滴丸对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的防治作用,对“治未病”包含未病预防和已病防变进行了说明,尤其对心血管疾病不同发展阶段,从微观药理到临床实践结论,充分阐述了中医药毒副作用少,便于长期运用的优势地位;赵贵军等[4]阐明亚健康与治未病的关系等,均论述了中医对“无病防病”、“有病早查防变”和“限制残障、减少后遗症,改善生活质量”的现代三级预防措施的作用。
2在承担发展“照顾医学”的任务与使命中的作用
“照顾医学”[5]源于对“医学目的”的讨论,通过“审查医学目的”,敦促从对“治愈
和高科技”医学的优先选择转移到重点为公共卫生和预防的“照顾医学”上来,提出“预防疾病损伤,促进维持健康、解除疾病引起的痛苦、治疗照顾患病与无法治愈者、避免早死、追求安详死亡”,为此需要在医院以外的广大社区发展“照顾医学”,用主流医学和替代医学为手段,实现为慢病患者解除痛苦和改善生命质量。在国外,“世界各地很多病人转向选择医学,原因就在于正统医学不能满足病人的需求……2002年为了回应日益高涨的使用选择医学的浪潮,WHO创立了第一个全球战略规划,分析传统和选择医学治疗,力图推进其成为卫生保健服务的一个部分”[6]。“照顾医学”的提出,说明了当现代医学对治愈无望时,以其他替代(选择)医学的手段加以补充是极为必要的,我国中医学有着几千年临床实践形成的完善理论体系,是社区“照顾医学”中不可或缺的医学手段,针灸、中药、推拿、太极、气功等疗法多样,经济实用,广受欢迎,况且中医乃我国主流医学之一,应在社区卫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3在承担重朔医生形象、推进卫生改革任务与使命中的作用
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医改的重要部分,由于全科医师是接受立足于社区的全科医学
的专门训练,在服务模式、重点、对象、内容、主动性、连续性、服务单位、处理问题特点、诊疗手段与目的和医患关系层面上与专科医生有着很大区别。回顾全科医学马鞍式的发展历程;当“治愈和高科技”等弊端使社会的负担过重、民众对医疗的不满、医者疲于应付时,就无不怀念通科“郎中”在民中的和谐互惠时代。要重朔过去郎中下社区的服务形象,而不要冰冷的“高科技”来替代一直以来的温馨言语和肢体触摸的温暖,全科医师任重而道远。中医的诊疗技术是望闻问切,体系的独特性,要求在诊疗中收集大量的信息,使得医患交流更充分,了解更深入,体念更深刻,因而拉近了医患距离,成为长久以来患者对中医颇具好感的原因之一,这为中医在促进改革、缓解医患矛盾,重树“白衣天使”形象中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我国提出发展中医药的根本原因之一是要缓解看病难和看病贵的矛盾,中医药历来以其经济实惠等广受民众的欢迎,为此全科医师应当注重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地位并加以探索运用。
参考文献
[1] 梁万年, 郭爱民主编.全科医学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9-20.
[2] 王蕊芳, 于恒, 曹瑛.论中国民俗文化的中医预防思想[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9):20-21.
[3] 梁承志.从复方丹参滴丸对心血管疾病的作用看中医治未病的理论[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3):643-644.
[4] 赵贵军, 李品明, 韩如刚.以中医“治未病”思想防治亚健康[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9):14-15.
中医对健康的理解范文5
从现代心理学回归中国传统文化
刘志超老家湖北,因早产而自幼体弱,上中学时还有神经衰弱。由于接触武术较多,为了强身健体,他从小就开始练气功、武术,大一点以后开始关注生命和健康,这些与他后来学习心理学并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不无关系。中学毕业刚到福建上大学时,刘志超水土不服、饮食不习惯,而且神经衰弱、慢性咽炎、肠胃炎比较严重,加上长期练习散打导致的伤痛,他吃不下、睡不着,异常痛苦。逼着自己吃东西的同时,他感受到散打这种运动过于剧烈,开始思考有没有更好的健身方法。在老师的指引下,他开始练习太极拳和静坐。一两年后,他惊喜地发现,自己的很多老毛病都不知不觉地消失了,由此更激发了他坚持练习的信心和决心。
毕业后,刘志超成了一名职业心理咨询师。工作中,他越来越强烈地认识到:心理是健康的重要方面,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之间相互影响。在面对心理问题时,西方心理学有很多方式方法去改善、去疗愈,但有时也收效甚微,远远不足以解决问题。在对生命和健康进行深入探索、对传统文化重新认识和学习之后,2008年他明确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所体现出的整体健康观更吸引他,更加深了他对健康的理解。从那以后,他将中国的传统养生保健方法与西方的心理学相结合,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应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太极加静坐,修身养性
刘志超介绍,太极拳、静坐、按摩等传统养生方法,注重呼吸、动作、意念相配合,从而保持人体气血通畅,达到由内而外的一种和谐状态,起到健身健心、修身养性的效果。
多年来,刘志超一直坚持锻炼,一般每天早晨5点起床,静坐一小时,练太极拳一小时,以达到动静结合;晚上则以静为主,静坐一小时,9点就入睡。对于常人来说,这样的锻炼很难做到。其实,时间长短并不是最重要的,哪怕只有三五分钟闲暇时间,也可用来静坐,让自己呼吸缓慢、均匀、柔和,大脑排除杂念、安静、专注。同样地,太极拳对场地、时间的要求也不高,完全可以利用零碎时间进行。
除了动静结合,刘志超也非常注重睡眠和饮食。睡眠方面,早睡早起,尽量回归朴素自然生活。饮食方面,荤素搭配、以素为主,注重营养丰富全面,尽量每天吃到20种食物,早餐、午餐七八分饱,晚餐少吃或不吃。
推广养生知识,传播健康
因工作关系,刘志超经常接触社区居民,他借此推广传统文化和简单易行的养生方法,主要内容包括自我保健按摩、太极拳、茶道等,很多居民从中受益。如:有一位阿姨肩膀不舒服、腿疼,刘志超教给她几个简单的按摩方法,她坚持一个月左右,症状就得到了明显改善。刘志超说,当初他和居民分享这些按摩方法时,很担心这些方法太简单,大家不重视、不坚持,结果很多中老年人都能够坚持,效果相当好。对于太极拳,刘志超想提醒的是,很多人对太极拳有一种误解,认为太极拳似乎就是表面所看到的太极操、太极舞,其实太极拳是一种内在的气血运动,练习时不仅要注重动作,更要注重呼吸和心态的配合。
中医对健康的理解范文6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和工作环境条件的改善以及医疗保健工作的全面普及,亚健康问题逐渐受到关注。亚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中间的一种状态,无明显疾病特征,或有病症感觉而无临床检查证据,但已有潜在发病倾向的信息,处于一种机体结构退化和生理功能减退的低质与心理失衡状态,并伴随一系列如:易疲劳、食欲差、失眠、健忘、情绪不稳定等症状,故又有“次健康”、“第三状态”、“中间状态”等称谓。[1]目前西医学虽然缺乏诊断标准及有效调治,但中医辨证在此方面却取得了很大进展。
2 中医经典中提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黄帝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2]开创了中医对这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丹溪心法》中也有记载“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3]均反映出古人在很早就意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3 “未病”有以下三层含义
一是“未病”为“无病”即机体尚未产生病理信息,也就是没有任何疾病的健康状态,治“未病”就是未病先防;二是“未病”为病而发或病而未显,即健康到疾病发生的中间状态,“治未病”就是防微杜渐;三是“未病”可以理解为已病而未传变,“治未病”就是已病防变。
3.1 中医讲“治未病”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未病先防”。使机体阴阳时时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人体就无病、就安康。这是中医养生保健的重要内容。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也不会不走向衰亡,但延年益寿并非梦想,关键在于养生有道。养生保健的原则就是顺应自然,保持身体内外环境的平衡。精神状态是衡量一个人健康状况的首要标准。《黄帝内经》很注重精神情志异常变化对健康的危害,指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怒则气上,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2],情志活动的失常可以影响五脏功能,导致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因此“志意和则精神专注,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4],这就说明了保持良好的心态对健康的重要性,因此中医始终把精神心理调治作为防病健身,治疗疾病的第一步。
3.2 饮食调理。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之气血、津液、精血均来源于脾胃的生化。饮食合理则不病或病轻;反之则多病或病重。罗天益在《卫生宝鉴》中就提醒大家“饮食无务于多,贵在能节,所以保冲和而遂颐养也,若贪多务饱,饫塞难消,徒积暗伤,以召疾患”[6]。所以饮食要以适量为宜,不可饥饱不均,否则易伤脾胃导致疾病发生。另一方面也要合理地调节饮食品种,不可饮食偏嗜,使人体能够全面获取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因此,中医养生要以食为本,食在药先。食物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食物、药物均有四性五味,药食同源,一般食养为先。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专设食疗篇:“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7]。也就是说高明的医生能用食物治愈疾病,解人忧愁,所以调摄饮食是防病祛病、延年益寿的上策,是最高水平的“治未病”之术。
3.3 强身健体。运则立,动则健,机体正气的强弱,血液循环状况的良否,新陈代谢质量的高低,抗病能力的大小,疾病恢复的快慢等均是运动产物的不断积累。若长期不劳动,也不运动,易使人体气血不畅,脾胃功能减弱,出现食少乏力、精神不振,或发胖臃肿,动则心悸,气喘汗出等。防疾病的发生。“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经常运动形体,则精气流行,恶无由生。华佗的五禽戏,孙思邈的导引术和现代的各种健身方法无不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和应用。另外,孙思邈在《养性序》中曰“不欲甚劳,不欲甚逸”、“体欲常劳,劳而勿极”[5],就是提醒人们避免经常进行一些超时间、超体力、超规律、超能力的活动,以免耗阴伤气从而影响健康,强调有规律的生活和作息,劳逸结合使活动有益于身心。“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2]。
此外,临床报道的亚健康用中医干预措施还有五音疗法、刮痧、走罐及导引等,其形式多样、疗效显著。综上所述,中医“治未病”思想对亚健康状态的干预措施可谓得天独厚,潜力无穷。探讨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证候治疗规律已被列入“中医现代化科技发展重大技术和关键问题”之一。21世纪是预防医学的世纪,我们可以预见中医“治未病”思想无疑会成为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其在亚健康状态的研究领域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宋为民,罗金才.未病论.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
[2] 印会河.中医基础理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30
[3] 陈丽芬,朱一飞,郑延年.医文精华.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4] 程士德.内经讲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66,175
[5] 华明义,金维良.古今中医养生精要.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1,2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