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1
关键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TV 文章编码:
众所周知,农业大国的背景下,其农业人口规模大,比重高,农业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促进农业发展,不仅仅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还将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为了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健康发展的政策与法规,尤其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加大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学审视目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保证合理的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将成为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
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发展之间关系
毫无疑问,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农业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也渐渐的显现出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的地区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过低,相关的配套设施不全,相关的资金投入难以到位,工程耗时太久,缺乏相应的维修体系等。由此角度出发,注重理解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争取合理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将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点。
1.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农业发展起着保障作用
我们知道,农业对于基础设施建设要求比较高,无论什么时候,农业的发展,其前提就是需要健全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古时候的都江堰,现代的云南梯田。其都是水利工程,在区域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更加需要我们去健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使之最大限度的去服务于现在的农业发展。其基础性的保障作用,将在未来的农业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1.2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对于农业结构起着调整作用
随着国家对于城镇化建设的重视,要求我们现在的农业发展做出实时的改善与调整,尤其在农业结构方面。我们知道在城镇化程度不断加强的背景下,农村人口势必会渐渐的融入到城市中去,由此导致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失,这就要求农业的产业结构做出实时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其二,农业规模化的形成。这两者的顺利完成都有赖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就是说,农业结构的调整需要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
1.3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农村消费起着激发作用
显然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部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激发农村地区的消费,从而扩大内需,实现国民经济的发展。微观上来讲,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源,使得农村地区的资金需求不断增加,另外一方面基础设施的完备,势必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与质量得以显著提高。
二.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通过对于实践经验的总结发现,我国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取得重大进步的同时,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首先表现为,其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质量处于低下水平,难以保证长期的服务于现在的农业发展;其次,国家对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不大,在农田水利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所需的资金来源于人力来源有限,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其三,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的维护意识差,难以保证水利设施能够长久的服务于农业发展,这主要是因为维护体制的不完善。其四,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工程的融资问题明显,一时之间难以得到解决。若果上述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将导致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滞后,难以适应现代市场对其需求,不利于农村地区的稳定,不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策略
综上所述,关系到我国农业发展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系列问题与缺陷,由此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归纳经验,总结教训,保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效机制,使得其充分的服务于我国的农业发展。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的几个角度出发:
3.1加大对于农田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
我们知道,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隶属于公益性质的基础工程范围,需要公共财政给予大量的支持。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到每一户,其经济效益低,却能够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对于农田基础设施的受惠者来说,其是弱势产业,是弱势群体,需要公共财政予以扶持;综合历史来说,工业反哺农业的时期到了,加大对于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其应尽的职责。由此三个角度来讲,从各个方面加大对于农田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使得其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充分的发挥作用,这一点是很明确的。也应该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将其纳入到公共财政的支出范围,是现实需求。
3.2加强对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力度
以良性的工程管理制度去促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成果,这是是整个建筑过程中的关键点。对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审视:其一,重视工程建设的质量,对于使用劣质材料,违规操作的建设行为,要进行严厉的惩罚,保证整个工程开展的顺利,从根本上保证农田基础设施的质量;其二,不断总结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对于工程管理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相关的调整与改革,明晰工程的所有权,强化其责任意识,保证工程建设的正常运行;其三,结合国家对于水利工程建设的相关规定,开展全面深刻的改革,实现办事效率与管理水平的提高;其四,建立责任体制,以此来管理与维护农田水利工程,坚持谁投资,谁治理,谁负责的原则,使得工程所有权进一步明晰,保证其长期的运行下去。
3.3保证对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职权分明
长期以来,小型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都处于资金缺乏的局面,主要原因是其筹资主体涉及面太广,相关的部门太多,其中甚至出现了很多的交叉行使职权的时候,这不利于其资金的有效使用。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不断加大对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支持的同时,明确其各个职能部门的权责,保证其能够合理的分配其专项资金和其他方面的资金,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保证整个农田树立基础工程的顺利开展。
3.4建立以政府为主多元化的农田水利筹资渠道
在农田水利的资金问题上,需要以多元化的角度来审视问题,积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筹资体系,使得农田水利的筹资渠道进一步扩展。对此我们需要从以下角度出发,其一,对于政府来说,应该积极创造有利于农田水利事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发挥其招商引资的作用,使得资金流融入到农田基础设施上;其二,对于农户来说,积极引导农户以投资主体的身份进入到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去,充分发挥其自身的能量,从而保证农村地区经济内需的扩展;其三,积极鼓励金融机构进入农田基础设施领域,在筹资贷款的时候,以担保人的身份去协助农业获取资金来源。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与缺陷。对此,我们应该积极探索与发现,实时总结目前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问题,在对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发展关系的研究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去解决问题,争取在科学策略的引导下,能够促进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健全,从而充分发挥其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毫无疑问,这将有利于极大程度的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农户生活水平与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覃桂鹏,蒋志胜,谢俊莹.浅谈办工自动化系统(OA)在测绘生产管理中的实践应用[J]. 科技创新导报. 2010(23)
[2] 励剑. 秦山三核GIS系统的建立及完善[J]. 中国核工业. 2010(06)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2
关键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S2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052
1 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具体而言,我国大部分地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以下普遍问题:
1.1 资金问题
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会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起到决定性作用,政府部门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供了大部分资金。而改革开放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以来,传统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资金问题就突显出来。
1.2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计划经济时代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主体是农村主要劳动力,由于土地集体所有,故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与维护也是通过强制动员机制要求农村劳动力来完成,这种管理机制虽然存在人员浪费、劳动效率低等问题,但是可以支持农田水利设施最基本的低水平运转。
1.3 农村群众未充分认识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作用
一些基层干部、农村群众缺乏发展农业水利的意识,缺乏大兴水利、主动参与水利建设的积极性,甚至一些基层干部也只是被动参与水利建设。并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居民外出务工、经商已成为农业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这种现象势必导致农业生产劳动力数量锐减,且农村留守劳动力普遍存在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等现象。这类人群对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更加缺乏积极性,也不具备节约用水、发展水利的意识。
2 提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性的策略
不可否认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上述现实问题,实际工作中要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以促进农业水利的良性发展。
2.1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力度
资金是阻碍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政府政策性支持资金无法满足现有农业生产需求的现实条件下,各地方政府要积极引导,多方拓展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来源。比如可以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相应的比例用于水利建设,全面发展民营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在不损害国家利益、不妨碍国家统一规划建设的基础上,本着“谁投资谁所有、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吸引来自社会各界的水利设施建设投资。提高农民主动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通过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愿出资、投资建设水利工程,并将农田水利作为一项产业进行投资经营,由政府部门提供技术及政策方面的支持。此外,政府部门还要增加水利专项资金的金额,并做到专款专用,保证水利专项资金全额、合理的应用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2.2 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制度
农村地区农田水利设施“有人建、无人管”的问题十分突出,针对这种情况,可采取下列措施:政府部门作为一些大中型水利设施的管理主体,实行集中权管理制度,水利设施的管理、应用、维护等责任均由政府相关部门承担;针对一些市场价值较高的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公共水利设施,可采用拍卖经营权的方法,遵循市场规律签订经营合同,确定管理及维护主体;针对一些经济效益不明显但具有较高社会效益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可采用专户或专人承包的办法,将管理权承包出去,新建水利项目则可全面开放其经营权,鼓励农民个体积极、主动参与水利设施建设。
2.3 创新管理办法,增强水利建设意识
行政执法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针对破坏水利设施、妨碍经营者正常经营的违法行为予以严厉打击,以保证水利设施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相关部门、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重要意义及紧迫性,在日常工作中将农田水利建设作为重要任务来抓,研究、完善水利改革发展规划,细化管理细责,并保证管理制度的落实执行;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成效作为乡镇基层干部的绩效考核内容,将考核内容作为乡镇发展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加强农村水利建设的考核力度;加强水利建设的宣传,利用网络、电视等新媒体宣传相关知识,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营造一个全民参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社会氛围。
3 结语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3
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农业基础设施是指从事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中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是在农业生产完成的各个环节所使用的劳动材料、劳动对象等生产力要素的总和,按其内容可分为物质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两大类型。前者包括供应生产资料的产前环节的基础设施、生产农业初级产品的农业产中环节的基础设施、加速农产品流通的农业产后环节的基础设施;后者包括农业综合教育方面的基础设施、农业科研方面的基础设施、农业推广方面的基础设施、农业政策及法规方面的基础设施、农业信息方面的基础设施。不论是物质基础设施还是社会基础设施,其作用都是为了扩大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二者互为条件,互相补充,只有各方面基础建设综合发展,协调配套,相互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才可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 1.资金投入不足
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每年投资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不少,但相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对基础设施的要求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以重庆市万州区为例,2002年,重庆市万州区政府捆绑项目资金150万元,重点支持解决了响水镇、小周镇、太安镇等15个乡镇、30个村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让农民喝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但要完全解决万州区农村人畜饮水困难的任务还相当繁重,仅万州区就还有近14万人没有解决饮水困难的问题,何况其条件更差,解决起来难度更大。
2.缺乏资产经营管理
对农业基础设施的管理主要是实物管理和设备管理,目前还谈不上资产经营管理:其现状为:无偿服务,无偿供给,无偿消费;供给越多,需求缺口越大,实现扩大再生产就愈是步履维艰。
3.保障能力下降 4.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在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中,由于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性质和作用认识不清,没有明确的目标要求,缺乏统一科学的规划以及强有力的措施保证,没有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步发展,致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基础设施不仅在存量上与新时期农业的发展不相适应,而且在增量上也不能满足新时期农业发展的要求。如重庆市万州区水利工程规模小,骨干工程少,大型水利工程还是空白,中型水库也仅有2座,小型水库181座,蓄水能力弱,灌溉能力十分有限,致使万州区农田保灌面积较低。
5.布局不合理
缺乏统筹规则,设计也不尽科学,因而合理布局不够。如没有存放农用车辆的地方,导致农村乱搭乱建、挤占街道和公共用地现象比较普遍。
6.效益不高
政府免费供给,需求无度,不讲节约,造成了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益低下甚至无效益。如重庆市万州区有三分之二的“病塘”、“险库”需要整治,大部分渠道渗漏严重,输水效率较低,稻田保灌面积仅为46.8%,绝大多数早地和占四分之一的稻田没有灌溉设施,中低产田地所占比重较大,占耕地总面积的70%以上,水土流失面积高达55.3%。虽然万州区耕地的有效灌溉面积还不到总耕地的一半,但是许多水利基础设施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能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不能满足提高农民收入的需要,已是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的一个“瓶颈”。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水平,笔者认为:
1.提高认识,树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意识
要改变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切实解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就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发展的“先行资本”;认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因此,应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来抓;作为改变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工程”来抓;作为为农民办实事、为农民办好事的“民心工程”来抓;并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
2.探索农业基础设施经营管理的新体制
国家和集体投资的基础设施,在确保安全、有效运行、发挥效能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可以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由当地企业或农民承包经营,改造成公司制,实行企业化管理和商业化运作,企业还可以收取服务费,并努力引入竞争机制,以克服垄断经营带来的低效率问题,其服务收费不宜过高,亏损由财政补贴;对一些投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的农村各类小型基础设施可改建成各种合作经济、股份经济、股份合作经济等形式。不论是全国性的农业基础设施,还是地方性、区域性的农业基础设施,也不论是经营性农业基础设施,还是非经:营性农业基础设施,都要朝着与市场经营运行机制;相一致、相适应的方向发展,最终成为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3.探索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新路子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是要解决投入问题。在投资方式上,要改变过去由政府、村集体大包大揽的做法;要创新机制,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两只手”的作用,以优惠的政策吸引个人、集体、外资等各类经济主体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如重庆市万州区段家村“联村建自来水工程”、朝元村四组“联户建自来水工程”,实行共同管理、共同经营、共同受益,是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发展和深化;又如重庆市万州区天星水厂实行政府搭台、业主开发、农民参与、滚动发展,探索出了城郊地区及农业园区自来水供应走城市化的新路子。国家、集体和农民应各尽所能,同时按照谁受益、谁出钱(或出工)的原则和方式,鼓励和引导企业、个体大户或富裕的农民以独资或股份制的形式投资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项目业主化、筹资方式社会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局面,使其成为具有一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的基础产业。
4.促进部门协调及相互配合,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向纵深发展
农业基础设施基本建设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单靠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聚集各个方面的力量,促进部门有效配合,齐心协力,才能收到成效。实践证明,在目前任务艰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部门协调配合,齐心协力,是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向纵深前进的重要因素。
5.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
目前,我国农村正在进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这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绝好机会。因此,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应抓住这一契机,努力与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开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思路。
6.应从群众要求最迫切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入手
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时,应坚持和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各部门、各地区应结合实际,抓住影响农民生产生活的关键问题,发动群众进行集中治理,并从群众要求最迫切的建设项目入手,做到乡乡有重点、村村有特色,杜绝面面俱到,泛泛而抓。要突出主攻方向,采取缺啥补啥的方法,如在旱片死角缺水严重的地方,以兴修水利为主,加快人饮工程建设和现有塘库的整治配套和清淤;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地方,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加强生态环境的治理,在有水有林、交通不畅的地方,则以解决交通为重点,新修乡村公路,确保交通便利。
7.择优扶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凡属国家下达确定的退耕还林项目、水土保持项目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应由区县统一规划和组织实施;凡属村、乡、镇辖区范围内事关改善生产、生活、生态的项目,应由当地党政依据社情民意,搞好规划,组织实施。对群众积极性较高,成效显著的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在资金上应优先安排,按建设的实绩、成效来确定扶持的力度和额度,采取“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走不脱”的择优扶持办法。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4
摘要: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对1985-2004年间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经济增长与农业基础设施投资长期存在唯一稳定的关系,但从短期来看,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不显著。主要原因在于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增加与经济增长长期不同步所致。需要采取积极措施,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实现经济增长与基础设施投资增加的良性互动。
基础。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要实现传统自给性农业向现代商品性农业的转变,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发达和完善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与之相配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消除贫困、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等有着重要的作用。Patrick2Bond指出,农业基础设施对于经济生活具有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直接效应包括工作机会、生产率提高等;间接效应包括农村环境改善和农民福利水平的提高。石爱虎、霍学喜认为,农业基础设施在农业发展中的经济效应体现为物质基础效应、效率提高效应和结构变动效应。[1]樊胜根研究发现,降低扶贫率和提高农业生产率起作用的13项因素中,增加基础设施(尤其是道路)投资的作用居于第3位(教育和农业科研居前2位)。
林毅夫指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将使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长期受益,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而可以扩大全国的市场规模,不断为全国经济增长提供新的空间,提升经济发展水平。[3]有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已有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共识,而关于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性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利用1985-2004年农业基础设施投资额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性检验,以期说明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有效性检验
(一)单位根检验
(二)协整检验
为了检验LnGDP和LnFund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利用Engle和Granger于1987年提出协整方法[7],用Eviews软件对残差进行ADF检验,以判定其平稳性。对经济增长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进行最小二乘法回归,其结果为:
LnGDP=7.65+0.66LnFund+μR2=0.9089ADR2=0.9032F=159.7045采用ADF检验法检验方程残差μ的平稳性,结果如表2所示。μ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假设,表明残差为平稳的时间序列,经济增长与农业基础设
施投资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两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
(三)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因果关系检验主要是说明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它确定的是一个变量能否有助于预测另一个变量,即如果变量X是变量Y的格兰杰原因,那么X的过去的和现在的时间序列数据有助于改进对变量Y的预测。其数学检验模型为:
其中εt为零均值非自相关随机误差项;α,β为系数。原假设为:H0:βj=0(j=1,…,n),若原假设成立则有:
令非限制性变量(4)式的残差平方和为SSE1,限制性变量(5)式的残差平方和为SSE2,则F(SSE2-SSE1)/nSSE1/(T-n-m-1)应服从自由度为(m,T-n-m-1)的F分布,其中T为样本数量;n、m分别为根据AIC准则和SC准则决定的X和Y的滞后阶数。如果接受零假设H0,则X是Y的非格兰杰原因;而如果拒绝零假设H0,说明X是Y的格兰杰原因。
对经济增长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之间的关系进行因果检验,其结果如表3。其中,F值为检验统计量,P值为检验的概率值(P≥0)。若P值小于0.05,表示因果关系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成立;若P值小于0.1,表示因果关系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成立,否则,因果关系不成立。表3中P值一个大于0.05,另一个小于0.05,意味着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经济增长与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增加只存在格兰杰意义上的单向因果关系,即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增加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而经济增长是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增加的原因[5];但由于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经济增长与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增加存在格兰杰意义上的双向因果关系,因此,从长期来看,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可以与经济增长互相促进。
二、原因探讨
基于有效性检验,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都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数据,它们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即协整关系。虽然从短期来看,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明显,但长期来看,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与经济增长是互相促进的。这与世界银行1994年给出的基础设施存量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正相关的经验性结论并不完全一致。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之所以不能验证这一结论,除了战略选择失当、投资效益低下、布局不尽合理且忽视技术进步的原因之外,主要在于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增加与经济增长长期不同步。
(一)财政支农资金长期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基础设施主要由国家和地方各级财政投资建设。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1985-2003年间,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在“八五”时期为3%,“九五”时期为5.6%,2002年为7.3%;财政支出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农业支出的绝对量在不断增加,从1978年的150.7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1456.7亿元,但财政支出中农业基本建设支出的比例却不断下降,1978年为13.4%,20001年为7.7%,下降了5.7个百分点。
(二)信贷资金不足
现阶段主要由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承担对农业的信贷任务。由于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周期和回收周期较长,收费较低有时甚至是无偿服务,商业性银行不愿意提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大量资金。出于自身稳健经营的要求,农业金融机构普遍存在着“慎贷”和“惜贷”现象。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1995-2003年农业贷款占银行总贷款的最高比例仅为7.1%。
(三)乡镇负债严重,无力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中小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由县乡(镇)财政负担,然而,由于我国县乡(镇)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在逐年下降,同时乡(镇)的财政负债已十分严重,依靠乡镇集体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投资不足的问题。农业税制改革,取消“两工”(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一些乡镇对农业公共事业所需资金实行“一事一议”制度。根据有关规定,“一事一议”仅限于村级,而且必须是由村里兴办的农田水利设施、人畜吃水设施、村庄道路建设、植树造林工程等全体村民直接或间接受益的公共性设施和项目。而这项资金根据有关规定,年人均不能超过15元。由于农民小规模和分散式的经营方式,决定了农民投资能力十分有限,要求村民自筹资金或举债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议案难以被认可,即使有些村社开展议事,也大多是“议而不定”或“定而不行”,造成急需建设的农业基础设施无法兴建,过去利用主渠道“两工”兴建的农业基础设施严重毁坏后又无力修复和管理。
农业基础设施长期投入不足,导致:(1)农业基础设施长期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难以发挥出它应有的“社会先行资本”的本质特征。(2)由于资源约束,不能同时或在短期内建成农业基础设施体系,而只能有选择性地建设某些子项或小规模的农业基础设施,农业基础设施的规
模效应不能得到有效和充分发挥。(3)农业中的许多重要基础设施本来就依赖于城市和工业基础设施,或者本身就是城市和工业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或者是城市和工业基础设施在农村和农业生产领域内的延伸。在现行城乡二元制度或非制度性的障碍下,农业基础设施的关联效应和投资乘数作用无法充分发挥作用,致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小。(4)伴随着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相对重要性的变化,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在整个基础设施投资比例不可能有大幅度增加,甚至趋于下降,在投资结构不尽合理和投资效率不高的情况下,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难以发挥。
三、政策建议
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不足不仅构成了农业生产的瓶颈制约,而且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因此,政府有必要采取措施,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并制定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早日实现经济增长与基础设施投资增加的良性互动。
(一)提高对农业基础设施重要性的认识
基础设施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社会赖以发展的“先行资本”,农业基础设施则是农业和农村赖以发展的“先行资本”[6];仅仅认识到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是不够的,必须扩大基础设施的认识范围,在计算农业基础设施的贡献率时,要充分考虑到农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能单纯着眼于农业经济效益,要充分考虑农业基础设施的经济和社会性意义。总之,只有高度认识到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才有可能在实践中给予其应有的发展地位。
(二)明确划分事权,发挥各投资主体的积极性
明确划分事权就是要真正严格地划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村社区、乡村集体和农民个人的投资责任和投资范围。(1)全国性的、跨农业区和跨流域的农业骨干基础设施应由中央政府负责投资和管理;区域性的农业基础设施应以地方政府作为投资和管理主体,中央政府可给予必要的支持和补贴,受益区内的所有单位和个人都应适当分摊投资成本;小流域和社区范围内的小型农业基础设施应主要由社区集体和农民个人负责投资和管理,地方政府可以给予必要的支持和补贴。(2)县级以上各级政府都应设立水利等各项专项建设基金,以用于本区域内一些较大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3)政府主要运用经济手段、经济杠杆和经济政策,引导和诱使农户投资建设自用为主的小型工程,并依法处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按投入要素进行补偿与分配等问题。
(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打破国家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渠道唯一来源的框架,逐步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多渠道筹资模式,保证有充足的资金来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并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1)在制定和执行国民经济计划和规划方面,统筹城乡经济和工农业经济发展,逐步调整国民收入和社会资金的分配格局,保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需要。(2)要逐步增加财政资金对农业的投入比重,中央政府基本建设计划安排的预算内农业投资比重应由目前的17%提高到20%以上。国家对农业的补贴,应逐步转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来。(3)要逐步增加信贷资金用于农业的比重,保持农业贷款增长率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长率,银行新增贷款规模中农业贷款的比重达到10%以上。
(四)积极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农业基础设施
按照受益范围和排他成本的大小,农业基础设施可划分为竞争性和非竞争性两大类,对竞争性项目,由于受益范围不局限于农村社区,外部性大,原则上应由政府供给,但在政府财政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通过产权改革,将其外部收益内部化,民间资本也可介入。政府建立财政贴息制度,把一部分财政拨款或财政信贷转为对基础设施项目的贴息资金增强民间资本介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引诱对有竞争性项目,由于排他性成本不高,收取一定的服务费可以补偿投资成本,应放开市场准入,民间资本采用多种方式介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五)探索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管理体制
按照“谁投资、谁管护、谁受益、谁所有”的原则,加快农业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清晰归属,明确权责,建立起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激励机制。(1)对于农户自建或自用为主的小型工程,产权归个人所有,由乡镇人民政府核发产权证;(2)对受益户较多的工程,可组建合作管理组织,国家补助形成的产权归合作组织所有;(3)对经营性的工程,可组建法人实体,实行企业化运作,可拍卖给个人经营;(4)对业主开发建设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地方政府要予以扶持,并规范其收费标准和服务行为。
参考文献:
[1]石爱虎,霍学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效应分析[J].科学•经济•社会,1996(2):35-38.
[2]樊胜根,张林秀,张晓波.经济增长、地区差距与贫困———中国农村公共投资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18-120.
[3]林毅夫,林毅夫发展论坛[EB/OL].2003-11-19..
[4]J.M.伍德里奇.计量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5
【关键词】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BOT模式 必要性 可行性
一、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投资者,也是经营者。从资金来源看,主要依靠政府的公共预算和发行债券,渠道单一,资金严重短缺。从投资方式看,主要采取直接投资方式,企业投资主体缺乏风险约束机制,普遍存在着重复投资、管理落后、投资回报率低、经济效益差等问题。实践证明,仅靠政府以独立投资和直接投资的方式无法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更无法缓解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相对于几万亿元的社会资本,政府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力是有限的,难以持久。BOT模式的引入充分调动了社会民间资金的积极性,吸引民间资金投资基础领域,才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同时也为国内企业开辟了新的投资领域。
二、农村基础设施应用BOT模式的必要性和意义
随着农业企业群体的普遍兴起,特别是产品市场由供不应求向供过于求逆转之后,一般竞争性行业的资本投资回报率已越来越低,而且投资风险不断攀升,寻求新的投资领域是当前民间资本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农业作为第一产业,随着技术水平提升和商品市场化程度提高,不排除其中也有些领域具有良好的投资回报率。而BOT模式的应用正好引入政府信用,为农业企业涉足基建投融资领域提供机会,有利于建立完善的农业企业信用体系。因此,我国农业企业应用BOT模式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意义。
1、农村基础设施应用BOT融资模式的必要性
面对农村基础设施目前的融资困境,BOT模式的引入有其一定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减轻国家财政负担,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优先发展基础设施是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通过对农业总产值和总投资的分析表明,农业产值与投资业具有极大的相关性,特别是农业基建投资。但目前,农村的教育、水利设施、交通通讯和电力等基础设施落后,是“三农”问题的瓶颈所在。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建设都十分重视,从1980年到2002年,共安排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基本建设投资达2610亿元,是改革开放前26年(1952-1977年)全民所有制单位投资总和的近10倍。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为了实现现代化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中都明确地对农村能源、交通、邮电通信、电力等重点行业的建设做出了具体部署,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大大加快,单靠政府已无力承担如此巨额的投资。而BOT模式的应用吸引了民间资本对农业和农村基建的投入,从而使国家回避风险,减轻财政负担。
(2)促进农村投资体制改革,改善投资结构。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体制单一,政府是唯一的投资主体,导致产权结构单一,维护费用居高不下。随着BOT方式的推广,不仅国外公司,国内大型集团以及民营经济组织都可以参加投资,特别是当今世界有数以万亿计的可供流动的国际资本,为了保值增值,正寻求投资合作伙伴。这无疑给农业企业开辟了新的投资领域,为企业融资提供的了一条新出路,同时使基础设施投资主体由单一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3)拓展社会投资空间,加快制度创新。目前我国农村能源、交通、邮电、教育等经济性基础设施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政策性原因,即对非政府、非国有资本投资基础设施的限制;二是政府财力有限,投资不足。要缓解这个矛盾,光靠政府的单一投资已经不能满足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实施BOT战略,不仅弥补了政府财力投入不足的缺口,而且引进了竞争机制,有利于加快制度创新。打破目前存在的单一投资体制形成的严重的行业和部门垄断局面。
(4)加强民间资金对农业的投资力度。由于经济的多元化和单一财政资金的不足,我国未来投融资的改革方向:财政资金将主要集中于基础产业、公益事业的投资,并逐步退出盈利性产业领域,这些领域将以社会资金介入为主,农业和农村基建方面的投入也是如此。BOT模式的引入不仅促进了农业投资体制的改革,使农业投资主体多元化。而且农业投资的不断增长,逐步完善了农业生产体系和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提升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农村基础设施应用BOT融资模式的意义
农业企业利用BOT模式的特点,在基建领域中进行投融资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开辟稳定赢利的新领域。BOT模式具有独特的定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确保农业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市场份额和资金回报率;BOT方式具有独占性的市场地位,可以使项目投资者有机会涉足于我国的基础设施领域,为将来的其他投资和采购活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带动农业企业自身产品的推广和开辟市场。通常可以带动投资者的产品特别是大型农业成套设备的销售,从而有助于开拓其产品市场。同时,在项目运营期满之后,农业企业可以通过提供持续,继续取得服务收入,继续扩大产品设备的推广等。
(3)引导农业企业走股份制联合的道路。我国农业企业发展相对于别的企业还停留在较低层次,而参与BOT项目投资非常有助于引导农业企业克服盲目发展、不规范经营的缺陷,为其拓展市场、开发投资机会,为其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走上不同行业的企业股份联合的道路,实现企业集团化、规模化和现代化,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培养力量。
(4)搞中国特色的BOT模式。尽管全世界的BOT模式有其共性,但各国的BOT又各具特色。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BOT模式是BOT在我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内有相关资历的农业企业投资于农村BOT项目,可以发挥该企业在经营经验、社会关系以及熟悉中国国情等方面的优势,反过来又大大改善农业企业的生产环境,从而促进农业企业自身的发展。
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用BOT融资模式的优点
首先,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扩大融资,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一部分资金,有两个好处,首先是弥补财政投入的不足,运用多渠道的融资方式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筹集财力,在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和中部某些地区首先具有的可能性在欠发达的地区。一方面可以利用民营企业的自由资本,另一方面通过民营企业向银行贷款等方式融到更多的资金,还可以引导农民自愿出工出力进行基础设计建设,这样有利于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其次,有利于提高农村及时设计的经营管理效率。过去农村基础设施在十分缺乏的同时,已建设的基础设施往往没有很好地加以利用和保护,常常出现有人使用而没有人管理的情况,管理效率低下是一个普遍现象,主要由于责权不明晰导致的结果,如果采用BOT管理模式建设并管理农村基础设施,农民的管理效率则有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用BOT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现阶段,我国农村基础设施采用BOT方式已具备非常有利的条件。利用外资方面,我国政治经济稳定,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也在逐步健全,这为利用外资进行BOT融资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利用内资方面,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也有着广阔的前景,改革开放的20多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为BOT融资创造了有利条件。
1、国内资金宽裕
这可从我国的对外贸易状况和国内储蓄状况得到体现。在对外贸易方面,从1990年开始,中国国际收支由逆差转为顺差,外汇储备年年增加,现已达到1400多亿美元,成为世界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之一。在国内储蓄方面,国有经济自1994年出现3000亿元存差开始,已连年出现存差,1996年已达7000亿元。全社会资金相对宽裕。
2、非国有经济尤其是民营经济成长迅速,已具相当实力
根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到1995年,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非国有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为70%,60%,50%。据统计,2002年仅民营经济在整个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已达到48.5%,近两年来呈稳定发展趋势。另外其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市场竞争力也都有了长足发展,这为开展内资的BOT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国内金融市场发展迅速,已具备相当规模
BOT方式的突出特点是负债比例高,它的发展需要有能够将充裕的资金有效的转化为投资的机制和市场。而近几年来中国金融市场发展迅速,尤其是随着人们投资意识的提高,证券市场已具备相当的规模,资本市场逐渐规范成熟,市场运行的效率和效益不断提高,这些都为采用BOT方式建设农村基础设施进行融资创造了便利条件。
4、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对私人有一定的吸引力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额巨大,经营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垄断性,长期收益较稳定,风险相对较小,对私人投资者有一定吸引力,国内、外私营部门愿意采用BOT方式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5、有国内外BOT项目的成功案例及山东省众多BOT项目的经验或教训可借鉴
国外利用BOT方式建设的项目已经很多,如著名的英吉利海峡隧道工程、澳大利亚的悉尼过海隧道工程等,在我国,自从1984年的广东省沙角B电场第一个采用BOT方式以来,我国也进行了多起BOT试点项目,其中不乏成功案例,这为我们利用BOT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做了良好的铺垫。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供给,但基于政府有限的财力和我省农村区域的广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迫切需要寻求一种新的融资方式。BOT作为一种适合基础设施建设的新型融资方式,既可以弥补财政投入的不足,又有利于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经营管理效率,对亟待发展的我省基础设施建设而言,具有特殊的意义。在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运用BOT融资方式,不仅存在必要性,而且存在可能性。但由于其操作相对复杂,相关经验不足,人才缺乏,投资环境不够成熟等原因,致使BOT方式目前在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还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如何利用BOT模式参与农业和农村的基础建设,利用BOT模式进行投融资,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学术界研究的热门课题。本文正是从这些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本文从山东省农村基础设施发展的现状出发,结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缺口及融资瓶颈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市场潜力,分析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用BOT融资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具体应用BOT模式过程中,还应提出相应的融资方案及融资结构设计以及BOT融资模式的风险及防范措施。这些留待以后继续讨论。
(注:本文系课题《山东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创新研究》的一部分,课题编号:B2006056)
【参考文献】
[1] 刘家伟: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5).
[2] 梅鹏:浅析BOT融资在我国的应用及发展[J].山西建筑,2004(15).
[3] 孙良: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农业经济,2002(4).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6
论文摘要:面对德州市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调查分析,结合小城镇发展扫建设实际,提出了几点有针对性改进意见。
1、前言
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事关小城镇消防安全和农村城镇化发展战略实施大局,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城镇化建设总体水平比较低,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欠帐问题十分突出。我们通过对德州市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状况的调查分析,提出几点对策意见,供大家参考。
2、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消防规划不落实,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无章可循,存在盲目性和不科学性
消防规划是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前提。目前大多数小城镇缺少消防规划,有的虽在小城镇总体建设规划中提及有消防内容,但缺乏深度,内容不完整,可操作性不强。目前,德州市126个小城镇中,只有6个城镇编制有专门的消防规划,在总体规划中形成了消防规划专篇的不足30%0消防规划不完善,导致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无序、混乱和欠帐。
2.2城镇消火栓建设缺口大、到位差
许多小城镇消火栓建设还没有起步,现有消火栓安装普遍存在安装数量不足,管网管径小,压力低等问题,加之,日常管理维护保养差,完好率低。目前,德州市126个乡镇中,安装有消火栓的仅88个,占总数的69.8%,其中38个乡镇尚未安装消火栓,每个乡镇平均消火栓数只有2.2具,欠帐率80%。全市供水主管不到100mm的乡镇53个,相当一部份供水主管不到50mm,一半以上供水压力不足0.25Mpa,其中还有近35%的不足0.1Mpa。目前,大多乡镇白来水厂(站)通过改制已私有化,加之,政府专项维护经费不到位,城镇消火栓、消防供水管网日常维护保养不落实,许多消火栓年久失修,无法正常开启。
2.3灭火救灾的基本装备缺乏,城镇自我救灾能力十分薄弱
小城镇大都离公安消防队比较远,火灾时关键要立足自我救护。各地小城镇普遍存在重组织队伍建设,轻装备配备问题。目前,德州市90%以上的小城镇依托乡镇干部、基干民兵和志原者等组建有兼职的抢险救灾应急小分队,但是,从调查情况看,大都空有一个组织,而没有配备消防手抬泵、水带、水枪、消火栓钥匙等基本的灭火救灾和其它抢险救灾装备。火灾时,主要靠的还是锅、碗、瓢、盆、桶等端水、递水灭火这种最原始和简陋的手段,一方面使小城镇现有消火栓等消防设施无法取用灭火造成浪费;另一方面也使应急分队的组建缺乏真正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2.4自然、天然水源取水设施不完善,可借消防水源利用率低
各地小城镇大都有极为丰富的自然或天然水源,这是小城镇灭火救灾的重要储备力量。黄河流经本市62公里,年可引水25亿立方,目前,德州市126个乡镇中,89个在镇区500m范围内有江河、水塘、湖泊、水库等自然、天然水源达186处,但真正能直接作为消防给水之用的不足30%,普遍没有因地制宜建立供消防车取水用的码头、取水井或取水口,消防车无法直接取水灭火,白白浪费了本就紧张的小城镇消防水源,火灾时,往往只有望火兴叹,望水兴叹。
3、加强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的几点意见
3.1搞好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规划,做到有章可循
搞好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是必须编制切实可行的小城镇消防规划。各地政府应当按照《消防法》、《山东省城市消防规划编制办法》等法规要求,将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镇总体规划,并组织有关主管部门具体实施和落实。小城镇消防规划的编制,必须与城镇总体规划相配套,与城镇发展相适应,具有可操作性,特别要结合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小城镇总体建设水平还不发达的现状,注重实用,正确处理好需要与可能的关系,重点从城镇功能分区和安全布局、市政消火栓、消防通道、消防基本装备等几个方面人手,不宜面面俱到,宜粗不宜细。
3.2加强小城镇消火栓建设和消防基础设施的维护管理和保养工作
消火栓是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基础内容,是小城镇灭火救灾的基本武器。在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中,必须把消火栓建设作为重点,切实按照国家规范要求进行规划和建设。对于新开发建设的区域,要按照城镇消防规划要求,坚持路修到哪里,消火栓就安装到哪里的原则,努力保证消火栓开始就建设到位。对于原有镇区消火栓欠帐问题,要认真制订计划,及时补充安装,尽快还清旧帐。另外,城镇消防基础设施维护保养工作环节多,任务重,要求高,必须从组织机构,责任制度,维护经费等方面予以保障。要落实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维护管理和保养工作的归口部门和责任单位,解决谁主管问题。要制定完备的消防设施检查、维护、修理、验收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落实严格的奖惩措施,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3.3加强灭火救灾基本装备配备,提高小城镇自我救灾能力
小城镇火灾自我救护能力的提高,除了加强组织机构和救灾队伍建设以外,更为重要和关键的还在于救灾装备建设,否则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强化抢险救灾应急小分队等多种形式救灾队伍建设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基木灭火救灾装备的配备。要配备一定数量的消防手抬泵(轻便型)、消防水带、水枪等最基本的灭火救灾装备,对干条件较好的地方,可以配备一定数量的轻便消防车,组建专兼职多功能消防队伍,并配备一定数量的灭火救灾个人防护装备等。要加强灭火救灾基本装备管理,组织开展经常性的应用性训练、演练,提高实战水平,保障火灾情况下能随时集结,快速出动,有效灭火。
3.4因地制宜,抓好自然、天然水源取水设施建设,提高后备消防水源灭火救灾利用率
从各地小城镇现有河流、湖泊、水塘、水库等自然、天然水源情况来看,其水质、水量大都可作为消防给水使用。要加强消防取水设施建设,保证火灾时消防车或消防泵能够及时、方便取水灭火。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自然、天然水源的情况,有计划地修建一定数量的消防车用取水码头,开辟供消防车或消防泵用的取水井、取水口。可根据城镇发展建设的需要,有计划地在镇区主要建筑区域修建一定数量的景观水池,既美化城镇景观,又可作消防水源之用,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