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健康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幼儿心理健康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幼儿心理健康总结

幼儿心理健康总结范文1

1、背景

随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到来,给幼儿园的生源带来了后备军,但随之也带来了很多麻烦:各地的外来孩子聚集在一起最大的障碍就是语言不通,特别是有些偏远的山里的孩子,不会讲普通话,也听不懂普通话,使孩子很难适应环境,并表现出反应迟钝、孤僻、不善言辞、攻击性强等不良的行为习惯,造成孩子的不良心理,这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以前老师们对班级里的那几个特殊的外来孩子,经常会闹出一些笑话或造成尴尬,没办法老师们只能抱以无奈而任其自然。如我园小班的一个男孩子叫赵杨,一次午睡时他突然捂着肚子叫“爸爸”,老师以为他肚子疼,就帮他揉肚子,可揉了半天也没用,(实在憋不住了)只见他往厕所冲去,老师这时才恍然明白他“爸爸”之意,如果是小便早就解在身上了。孩子的需要经常得不到理解和满足的话,将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孩子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

2、意义

(1)适应当今社会教育发展的要求

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当代幼儿园的孩子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和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孩子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因此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

(2)全面实施新纲要精神的需要

新《纲要》第一部分的第五条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它首先强调了我们幼儿园的教育要尊重幼儿人格和权利,外来孩子也是我们大家庭中的一员,他有权利接受早期教育,有权利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有权利得到全面和谐发展。所以我们老师就不能因为棘手就舍弃对他们的教育;另外它还强调了我们幼儿园的教育要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我们必须一视同仁,认真对待每一位孩子的发展,真正做到促进每个幼儿的发展。同时在纲要的第二部分提出: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它把幼儿的心理健康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用了“高度”两个字来强调它的重要。为了使新《纲要》精神落到实处,在我园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而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是迫在眉睫。

(3)幼儿园自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计划生育”这个口号已根深蒂固于人们的脑海中,使我们农村孩子的出生数比较少,而且现在的家长择校心理强烈,使区域内的学校生存面临危机。但一支强大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到来,使我们幼儿园的入园率大幅度增长,随即也带来了许多的问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攻击性行为多、不喜欢与同伴交流等等,适应过程比较长,这给幼儿园的教育带来了困难,给外来务工人员的心理造成了压力,带来了困绕,不能安心工作。所以对外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但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刚刚起步,他们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我园全体幼儿生动活泼和谐发展,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 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总目标

通过课题的研究,针对我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主要心理问题及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一条开展区域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子,为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园成功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主要目标

(1)探寻在我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积累切合我园实际的、有自己特色的开展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

(2)研究我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不同年龄、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外来孩子心理现状进行科学的测查分析,掌握基本情况,并针对本地孩子的心理现状进行比较,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3)对个别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外来孩子和本地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咨询与辅导(与家长一起),一方面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摆脱心理障碍,调节自我;另一方面,也积累个案,为个案研究提供素材。

(4)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教师,搞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保障和推进我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

(二)研究内容

1、通过调查分析,掌握所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现状,找到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因素。

2、进行实验、观察本地幼儿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现状进行比较,找出差异,御用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研究。

3、根据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的突出障碍,进行排除,使他们活泼健康地与本地幼儿同成长。

4、各班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成长档案,进行个案跟踪研究。

5、不同年龄段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时在环境适应过程中不同表现,研究各自的对策。

6、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合理安排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三)实施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在研究过程中,要以如何引导幼儿自我体验、自我感知、自我探索、自我完善为主线,以他助、互助、自助等手段,构建幼儿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体系。要把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科学辅导与幼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参与有机结合起来。

2、整体性原则

要以面向全体幼儿,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并以心理素质教育的发展为实践的价值目标。

3、可行性原则

在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教育体系过程中,要明确区别不同区域、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不同幼儿,注意切实根据自己幼儿园和幼儿的实际,重在针对性、实践性、操作性。

4、灵活性原则

各子课题实验时要根据原有的心理健康基础和发展目标,指定体现纲要和幼儿个体的灵活的实施方案和计划。

(四)预期突破的难题

对区域内不同地域、不同族别、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测查、建模,以及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具体方法的探寻。

三、 课题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1.方法

(1)调查法

课题研究将通过有关量表测查,掌握所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基本状况,建立幼儿心理档案,把握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因素。

(2)个案法

建立成长档案,对孩子进行三年的跟踪研究,观察外来孩子通过三年的培养,与本地孩子的差异程度。

(3)经验总结

根据幼儿的特殊心理表现,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大胆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创新研究,积累总结经验,为以后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便利。

2.途径

(1)全面渗透在幼儿一日活动的全过程中。在各项活动、家长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2)除与原有健康教育等相关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进行外,还可利用一日活动中的游戏、娱乐等活动,帮助幼儿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3)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幼儿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一般在咨询时要由家长带着)

(4)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幼儿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

四、 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阶段目标

1.周期:三年

2003年11月-2006年12月

2.主要步骤和阶段目标

(1) 2003年11月—2004年1月 制订方案,组织宣传。2004年1月申请立项。

(2) 2004年2月-2004年7月

①理论学习,师资培训;

②做好宣传,落实分工;

③选取小班和中班各班进行研究,列出各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作为研究对象,在全园开展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基础上,开设每周一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保存好资料;

(3)2004年8月-2006年8月

①新小班加入研究,其它各班继续做好个案跟踪研究。

②全园开展深化研究,总结经验,在全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展示活动,邀请联合课题组成员参加,研讨研究情况。

③召开中期研究成果汇报会,交流经验,出论文、个案、读本。

(4)2006年7月-2006年12月,

完善资料,形成成果,申请结题,同时借鉴研究成果,进行第二轮研究工作。

五、课题研究措施

1、进行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关于幼儿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幼儿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可以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我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分为一般性能力和特殊性能力。一般性能力包括:培养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培养情绪情感的能力,培养意志力的能力,培养个性心理特征的能力;上好心理教育活动课的能力;进行心理咨询的能力;在主题活动和游戏活动中培养一般心理素质的能力;对家长进行心理教育的能力;对孩子心理素质发展进行评估的能力;培养创造能力、交往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能力。特殊性能力包括语言能力、科学能力、艺术能力、体育能力等。

幼儿心理健康总结范文2

【论文摘要】心理健康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方面,幼儿心理健康尤应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概念标准、种类、影响因素以及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矫治策略等方面研究的综述,力图把握当今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幼儿心理健康对人的一生发展影响很大,一个人健全的心理要从小培养。精神分析学派十分强调早期经验对个体一生发展的重要性,如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等都对这一问题作过深入研究。幼儿期是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主要表现为幼儿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个性特征逐步形成,各种社会性需要及行为迅速发展。幼儿期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正常发展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基础和保证。同时,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也能促进儿童健康个性的形成及社会交往的正常发展。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目前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mentalhealth)的描述缺乏统一的标准。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年)最早提出心理健康的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1〕概念的套用与“最佳状态”的难以把握使得该定义含糊不清。许多学者不满于此,尝试从其他方面来界定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

ArthurS.Reber在其编著的心理学词典中指出:“心理健康(或称心理保健),一般用来指明一个人的行为和情绪是在良好的调节和适应中起作用的,而不只是精神上没有疾病就行。”〔2〕ArthurS.Reber主要强调了行为和情绪的调节和适应性在心理健康上的重要作用。

郑日昌、陈永胜等总结了心理健康的两种含义,一种是指没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弗洛伊德学派大多持这种观点。我们可以把这种对心理健康的消极理解称为“生物医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模式。另一种是指心理状态稳定,具有抵御挫折、迎接挑战、适应环境的良好人格素质,使人的潜能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展,更好地实现人的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大多持这种观点。这是对心理健康的一种积极理解,也可简要地概括为“发展取向”的心理健康模式。〔3〕

关于心理健康还有其他几种理解。〔4〕心理学家卡兹那切夫等人主张从身心功能角度来界定心理健康。他们提出,心理健康既是个体保持和发展生理和心理功能的过程,也是个体持久地保持劳动和社会积极性的条件。

社会学家波姆(W.W.Boehm)主张从社会行为角度来界定心理健康。他认为,心理健康就是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

日本学者松田岩男主张从环境适应角度来界定心理健康。他指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又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这样一种心理状态。

从临床心理学上讲,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是心理正常范畴内的一对概念,而心理正常又与心理不正常相对,所谓不正常心理是指有典型精神障碍(俗称“精神病”)症状的心理。有鉴于此,并根据以上几种对心理健康的描述,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是指没有临床精神病症状,身心都符合正常发展标准,具有良好的自我认知与适应性并能为社会所接受的一种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

二、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

虽然目前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没有提出统一的标准,但国内外有关资料把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5〕

1.智力正常。正常的智力是从事一切活动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智力低下的人不能产生正常的情感反应和认知活动。

2.情绪健康。情绪稳定、心情愉快是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与成人相比,幼儿的情绪不太稳定,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常常时而哭、时而笑,这并非情绪不健康。但如果幼儿每天的消极情绪太多,如过多地发脾气,经常哭闹或精神萎靡,不爱说笑,行为被动,则应被视为情绪不健康。

3.意志健康。健康的意志一般表现为行为有明确的目的性、持久的坚持性、明智的果断性、较强的自制力等。对于幼儿来讲,如果本应由他自己做的事或完成的任务,却总让父母代做或帮助;遇到一点点困难,如扣不上扣子、系不上鞋带,就哭鼻子;当产生某种需要时,如想要某件玩具或想吃某种食物时,就急不可待,稍有怠慢就大发脾气;做事完全凭兴趣或受外界刺激支配,漫无目的,等等,则表明其意志不健康。

4.思想和行为协调一致。心理健康的人的思想和行为是协调一致的,做事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幼儿具有注意不稳定、做事的坚持性差等年龄特点,这是正常表现。但如果与同龄儿童相比,某名幼儿过分地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和做事有头无尾等问题行为,则应及时予以矫正。

5.人际关系的适应。就幼儿的年龄特点而言,他们是活泼好动的,喜欢与同伴嬉戏,不愿独处,即使是性格内向的幼儿亦然。如果发现幼儿不喜欢与同伴交往,讲话甚少,胆小羞怯,或过分胆大妄为,攻击性强,这是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表现,应引起成人的高度重视。

6.反应适度。人对刺激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有的人反应敏捷,有的人反应迟缓,这种差异在一定限度内是正常的。如果幼儿表现为对刺激反应的异常兴奋或异常冷漠,则是心理失常的表现。

这些都是描述性的、不可进行量化的评定标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发展标准、临床标准以及社会标准等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作出判断。

笔者试图通过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相比较来归纳出幼儿心理健康标准的特点。北京友谊医院宣教科提出目前公认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为:(1)智力发育正常(IQ大于70)。(2)情绪稳定而愉快。(3)意志力强。(4)行动协调,反应适度。(5)有良好的人际关系。(6)心理特点与年龄相符合。〔6〕从幼儿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标准来看,两者的衡量标准基本一致,但幼儿心理健康标准又具有其独特性,主要表现为:

1.适度性。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强调与心理特点和年龄相符合不同,幼儿心理健康标准的最大特点便是强调反应的适度性。显然幼儿在情绪、意志、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发展不足,但如果与同龄儿童相比,幼儿在行为上反应过度或有过分表现,则应引起父母和教师的足够重视。根据反应适度标准,心理不健康主要与反应不适度有关。幼儿的不适度反应总体上看更多的是反应过度的问题。

2.发展性。幼儿期是儿童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幼儿心理健康标准也表现出这一特点。分析幼儿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可以看出,不管是从智力、情绪、意志、思想和行为的协调性还是人际关系的适应性来看,青少年都要求达到很高的水平,而幼儿则只要求情绪健康、意志健康以及人际关系适应,更注重发展本身。另外,发展性的特点也表现为幼儿的部分心理和行为问题(如幼儿的不良习惯和社会行为问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

三、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种类及其原因

幼儿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指幼儿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由于其生理机能失调、环境适应不良或心理冲突等导致的心理方面的障碍及不适应行为,是幼儿在身心发展过程有的问题和障碍。〔7〕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有些问题会自行消失,有些问题却会日益严重,最终造成严重后果。

杜代章(1995)总结出目前我国幼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1)儿童多动症。(2)社会行为问题,包括爱发脾气、好打架、争吵、说谎、嫉妒、以强欺弱、恶作剧、不能和别的儿童友好相处、破坏行为、偷窃等。(3)性格和情绪问题,包括任性、自私、固执、娇气、胆怯、退缩、易哭泣、懒惰、自卑、过分敏感、过度幻想等。(4)神经功能障碍,包括排泄机能障碍、言语障碍、睡眠障碍、强迫行为、神经紧张等。(5)不良习惯,包括吸吮手指、咬指甲、眨眼、皱额、挖鼻孔、耸肩、咬衣服、玩弄生殖器等。(6)学习上的问题,包括注意力不易集中、反应迟钝、厌学等。这些问题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它们严重地阻碍着幼儿潜能的发挥,阻碍着幼儿健康个性品质的形成以及社会交往的正常发展,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DavidGilliland等人认为心理问题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遗传影响(包括气质)、家庭因素(父母的心理健康问题、父母婚姻不和、教养态度不一致)和环境因素(住房和经济不利)等。〔8〕通过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生理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病菌或病毒感染、大脑损伤、母亲怀孕时抽烟酗酒等。如儿童多动症、神经功能障碍等受生理因素影响较大。

2.心理因素,包括气质和性格、情绪、自我意识等。如自卑和过分敏感等性格和情绪问题通常主要受心理因素影响。

3.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指社会生活环境、家庭和幼儿园环境等。大多数社会行为问题、不良习惯以及学习上的问题都是由社会环境因素引起的。

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通常会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也各不相同。但家庭是幼儿生活和成长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环境,家长的教养方式、教养态度、心理品质以及家庭的气氛、父母之间的关系等都会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对幼儿心理问题的干预更多的是对父母家庭教育的指导,是一种家庭干预。可见,家庭因素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最主要因素。

四、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矫治

研究(Garmezy,1985;Rutter,1989,1990)显示,有三个关键因素可以预防幼儿心理健康问题:首先,要培养幼儿的自尊心、社会性和自主性;其次,家庭成员要温和,教养态度要一致;最后,要有鼓励幼儿个人竞争技巧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9〕幼儿的社会依赖性强,独立自主能力差,因此要预防幼儿心理健康问题,一方面要培养幼儿的自尊心以及社会性和自主性,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幼儿个人竞争技巧的发展,进一步增强其自信心。父母的教养态度对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影响很大,教养态度粗暴或不一致都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因此,预防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家庭成员的教养态度不仅要温和,更要一致。父母和幼儿园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包括物质和心理环境),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成长。此外,父母和幼儿园教师还应加强自我心理卫生保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幼儿园要建设良好的幼儿园班集体,促进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重视对幼儿问题行为的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与能力;开展心理辅导(主要包括人格辅导、学习辅导和生存辅导几个方面),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矫治有行为矫正、游戏矫治、家庭治疗、动物辅助治疗等几种比较常见的方法。

1.行为矫正法。这种方法是根据学习原理,运用奖罚方法去改变或消除幼儿的不良行为或症状,并教给幼儿顺应社会的良好行为。这一方法在幼儿的补偿性教育中已被广泛使用,特别是对儿童自闭症的治疗,相关研究均表明行为矫正法有良好的效果。〔10〕

2.游戏矫治法。游戏矫治法是指为幼儿创设一个特别的游戏室(角),通过游戏,让幼儿自发地、自然地将自己的心理感受与问题充分表现出来,获得情绪上的放松,最终认识自我,并在幼儿园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控制自我。其中,个体性的游戏矫治对解决由幼儿本身的情绪而导致的问题比较有效,而集体性的游戏矫治则对解决由社会适应困难而引起的问题较为有效。高峻岭总结出游戏治疗对幼儿的各种环境适应不良、攻击和反抗行为、焦虑或恐惧、情感调整障碍、自我意识异常、智力低下、残疾或学习困难以及精神障碍疗效显著。〔11〕

3.家庭治疗法。家庭心理治疗是一类以家庭为单位,通过治疗性会谈、行为作业及其他非言语性技术来消除心理、病理现象,促进个体和家庭成员心理健康的心理治疗方法。家庭心理治疗首先对幼儿进行心理障碍的评估与诊断,再对问题幼儿进行家庭干预,对幼儿心理—行为障碍的治疗有良好效果。〔12〕

4.动物辅助治疗。动物辅助治疗是以动物为媒介,通过人与动物的接触,使病弱或残疾个体身体状况得到改善或维持;或者使个体通过有动物参与的活动,加强与外界环境的互动,进而能适应社会的一种以目标为导向的干预方法。动物辅助治疗有助于缓解幼儿的焦虑,促进幼儿社会化进程,尤其是可减少智力落后、注意缺陷、脑瘫等儿童的问题行为并促进他们的发展。〔13〕

五、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虽然目前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起步较晚,有关这方面的理论比较薄弱,能够参考借鉴的文献比较少,相关的理论积淀不够深厚,因此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另外,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很少应用于实践。有资料显示,美国有11%的儿童存在心理健康损伤,然而他们却只能依靠并不有效的健康护理系统进行治疗。〔14〕不仅美国有这种情况,其他国家幼儿心理健康的研究也基本上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缺乏实践的研究与应用。与此同时,受弗洛伊德学派“生物医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模式的影响,国内外有关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和研究长期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上,还没有实现向生物—心理—社会—教育协调整合模式转变,形成了只重“治病”不重“发展”的消极研究思路。

综合国内外相关资料,笔者发现当前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大致有以下发展趋势。这些发展趋势可以有效推动幼儿心理健康研究的发展。

1.研究对象全面化

心理健康研究最初关注的只是问题儿童,后来才对普通儿童进行研究,现在又加强了对天才儿童的研究。美国在1978年通过了《天才儿童法案》,各州开始关注天才儿童的需要,并为他们提供特殊的教育和有针对性的指导,但那时指导的范围较为狭窄和集中,仅仅涉及优生的学业跳级或者学习内容的丰富性、特定的社会心理问题、学业成绩不良等方面。现在学者开始从认识—学业需要、个人—社会需要和经验需要三方面来关注天才儿童的心理健康,为天才儿童提供心理指导和咨询。〔15〕

2.理论研究与实践服务相结合

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仅体现在理论研究上,最重要的是应用于实践,真正为恢复或维护幼儿心理健康提供服务。随着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认识的深入,研究者逐渐意识到心理障碍会对幼儿的未来发展造成重大影响,于是,为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幼儿提供服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英国的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机构(CAMHS)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实施建议,为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幼儿提供了很好的心理健康服务。〔16〕

3.研究本土化

目前学术界普遍注重本土化的研究,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也不例外。美国和英国在这方面研究成果比较显著,我国以及俄罗斯、巴西等国家也都通过修订量表等方式,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对本国幼儿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本土化研究。

综上所述,关于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为幼儿心理健康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相关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实践与应用研究以及相关研究的本土化方面,需要研究人员作进一步的尝试与拓展。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284.

〔2〕ARTHURSREBER.心理学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493.

〔3〕〔4〕郑日昌,陈永胜.儿童心理辅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7-38.

〔5〕张丽莎.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J〕.中国健康教育,2001,(3):154-155.

〔6〕蒋月容,孟庆玲.目前公认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J〕.小读者,2005,(2):57.

〔7〕邓萍.浅谈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EB/OL〕.〔2007-01-20〕..

〔8〕〔9〕DAVIDGILLILAND,PETERGALLAGHER,JOHNGROWCOTT.Developmentsinchildandadolescentmentalhealthservices〔J〕.ChildCareinPractice,2005,(1):51-61.

〔10〕黄伟合.关于儿童自闭症行为矫治法的几个理论问题〔J〕.心理科学,2003,(3):475-478.

〔11〕高峻岭.游戏治疗儿童心理障碍〔J〕.中华儿科杂志,2002,(5):271-273.

〔12〕JOELLENPATTERSON,LEEWILLIAMS,CLAUDIAGRAUF-GROUNDS,等.家庭治疗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9.

〔13〕宋玲,王雁.动物辅助治疗与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89-93.

〔14〕GLIED,SHERRY,CUELLAR,etal.Trendsandissuesinchildandadolescentmentalhealth〔J〕.HealthAffairs,2003,(9-10):39-50.

幼儿心理健康总结范文3

(一)教师的教育行为是影响幼儿心里健康的重要因素

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经过长期对幼儿的观察和研究,总结出了儿童具有吸收性心智的理论,在生命的头六年里,儿童具有下意识的感受吸收能力,是形成健康的独立意识的关键时期,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习得与成人直接接触中感受最为直切、最为深刻的社会。在这一时期,如果成人能积极鼓励儿童的独创性的想像力,就有助于培养其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的目的和勇气。在我教的班里就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富博涵小朋友是一个非常内向的男孩子,从不愿意跟我讲话,我也从来都接近不了他。有一天就把他饭扣在地上,他特别紧张地看着我,惊慌的拣起了掉在地上的碗,嘴里不知道在说什么,我上前去,摸摸他的头,说:“没关系,下次注意,我把它扫起来就行了,来,老师再给你盛一碗。”他感激的看了我一眼,继续吃了起来,从那以后,我发现他爱在我身边转来转去了,并且还跟我主动讲了他家里的事情,现在已经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了,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事情,竟能让孩子们接近老师,我想这对我跟他的态度是有很大的关系的,如果换个方式,我去批评他,可能他这一辈子都不会跟我讲话的,而且一辈子都会内向下去,可见,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行为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是相关当关健的。

(二)教师对幼儿的关爱是滋养幼儿健康心里的最好营养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小孩的体力和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应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否则创造力就会被削弱,甚而至于夭折。”这里所说“营养”,尤其是“心里需要适当的营养”,显然是指教师对孩子的关爱。关爱会给幼儿带来自信、安全、信任感,同时也会形成幼儿对教师的依赖关系。

我班幼儿磊磊小朋友每次来幼儿园的时候都是大叫大闹,我们给他接过来,他就直接进入娃娃家,对着娃娃说话,谁都不理,针对这种现歇脚,我就在美术课上让孩子们画了三个表情脸,一个是器脸,一个是笑脸,一个是普通脸,然后让他们每天来幼儿园前选择一个卡通脸塞进他们的袋里,这样我就能一目了然的指导了每个孩子的心情了,如果连续三天以上都是器脸的孩子我就开始专注了,通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深切体会到,以关爱幼儿为出发点,以“表情卡片”为切入点,准确掌握孩子的心理状态,结合其他的辅助手段,可以很有效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入到幼儿的一日活动当中去。

德国现代教育家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人与人之间通过教育〈活动〉而平等交流就是驱逐愚昧和塑造人格的最有利的形式。”没有交流、没有沟通,教育便无法实现。我们为劳务扩大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本着“让幼儿快乐每一天”的保教目标,在幼儿一日活动中增设了“心情播报”和“精神十分钟”两个活动环节。“心情播报”就是在“表情卡片”的基础上,利用原来的晨间谈话时间,让幼儿“播报”自己的心情,一方面培养幼儿表达情绪的能力,对心情欠佳的幼儿来说,有一个宣泄的机会;另一方面,幼儿由间接表达心情到直接表达心情,使教师及早了解每个幼儿的情绪,以便给予及时的关爱和疏导,让幼儿愉快地开始一天的生活。“赞美十分钟”是在幼儿结束幼儿园一日活动前,利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启发幼儿互相赞美,培养幼儿关爱他人的美德,善于发现自己和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增强幼儿的荣誉感和自信心,让幼儿快乐地回到父母身边。

(三)无形渗透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

目前大多数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问题:自私、任性、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的不良心理,更谈不上去关心他人,照顾他人。因此,为了更好的纠正他们的毛病,我总结了几点:

首先,幼儿园教师应该从幼儿早晨入园的那一刻开始,为他们营造一种温暖、关爱、民主的心理气氛。而这又建立在教师无条件爱孩子的基础上。无论孩子美抑或丑,也无论聪明抑或愚钝,我们都应该无条件的平等对待他们,只有这样,才能在与孩子的交往中保持温暖,亲切、关爱的态度,给幼儿以安全感和亲近感,使幼儿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

其次,充分地接纳和尊重幼儿。教师与幼儿的接触中,要通过积极的带鼓励性的语言,对幼儿的注视、微笑、点头、肯定性手势以及身体接触,使幼儿有一种充分的被重视和接纳感,淋浴在温馨和谐的气氛里。有了前面营造的一种健康和谐的氛围,我们就可以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心理健康总结范文4

近年来,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为了对此问题有充分的认识,通过一份调查问卷对昆山市102名一线教师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当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好。因此,通过本研究,让广大幼儿教师了解自身的真实情况,并为提高幼儿教师心理素质提供参考意见,从而促进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调查研究

一、研究意义及方法

(一)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对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展开研究,能够丰富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理论,为幼儿教师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并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加以补充和概括,使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理论更完善。为了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我们首先就要了解、解剖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

2.实践意义。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从以往的研究中可以发现,许多幼儿教师都有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因此,本研究的实践意义之一是通过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找到缓解幼儿教师心理问题的方法,以此促进幼儿教师工作效率的提高、人际交往和谐,以及幼儿教师幸福指数的提高。另外,还有利于幼儿园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自身而言,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对于即将成为幼儿教师也有一定的帮助和指导意义。

(二)研究方法

1.访谈法。与幼儿教师的访谈:访谈幼儿教师,了解他们对工作的态度及是否有职业压力。

2.问卷法。由所选幼儿园的幼儿教师填写,主要针对幼儿教师当前心理健康状况提出相关问题。如是否觉得受到社会尊重、是否实现个人价值等问题的提出,旨在了解当前一线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真实情况。

3.文献检索法。借助网络、图书馆等渠道,查阅各类幼教专业书籍和杂志,获取关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资料。

二、调查结果和分析

(一)调查结果

通过对昆山市102名一线教师的调查、采访,研究者做了一定的归纳总结,对问卷设计中的13个问题,回答“是”的占比情况如下:1.是否觉得教师职业的社会意义重大,占65.69%;2.是否感到没有受到社会的尊重,占72.55%;3.是否感到社会、幼儿家长、幼儿园的要求过多,占60.78%;4.是否感到付出太多,所得报偿太少,占87.25%;5.是否感到社会地位低下,难以找到自信,占50.98%;6.是否觉得教师应该多奉献少索取,占6.86%;7.是否感到教育理论与实践热点变化过快,占50%;8.工作最大愿望是否是受到尊重和重视,有归属感,占70.44%;9.是否感到幼儿教师这一职业无法充分体现个人价值;56.86%;10.是否对从事幼儿教育职业曾经后悔或一直后悔,50.9%;11.是否希望得到进修机会,98.04%;12.是否感到进修机会很少或总是轮不到自己,90.20%;13.平均日工作时间是否在八小时以上,占80.39%。

(二)结果分析

第一项结果显示,65.69%的幼儿教师认为这一职业社会意义重大,而与此同时感到没有受到社会尊重的竟有72.55%,两项比例都如此之高的主要原因就是一方面认为从事的职业社会意义重大,另一方面却得不到社会给予的足够肯定,这一落差造成幼儿教师心理上的极度不平衡,从而产生不自信感。在第6项“教师应该多奉献少索取”这一点上仅有6.86%的人同意,由此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也在不断追求个人价值的体现。同比第一项,这表明绝大本部分幼儿教师在追求个人价值的同时,渴望自身社会价值的实现,以至于造成第9项有56.86%的教师认为这一职业无法充分体现个人价值。对比第11、12项希望得到进修机会和认为平时进修机会很少轮不到自己的比例竟如此之高,都高达90%以上。这“两高”的出现,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部分幼儿教师都认识到了职后进修的重要性,也渴望获得进修深造的机会。而第7项50%的教师认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热点变化过快,正是因为职后教育的严重缺乏。

三、思考与对策

(一)造成原因

从上面的调查结果与分析不难看出,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确实非常严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例如工作落差大、工作压力大、工作太过琐碎、幼儿园内男女比例不当,等等。种种原因使幼儿教师在工作中常常感到乏力,继而成为心理压力。

(二)研究对策

对此现状,研究者为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提供了三条参考意见:

1.转变教师对工作的态度。法国著名作家、教育家罗曼•罗兰曾说:“要播散阳光到别人心里,首先自己心里要有阳光。”作为幼儿教师,首先自己应怀揣着一颗爱孩子的心出发来教育孩子。幼儿园在提升教师的自身素养、给教师布置任务的同时,可采用一些更具吸引力的方式提出,使教师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烦琐的工作。

2.分享好办法,高效完成工作。在幼儿园中,各个教师的教学水平、业务水平是各不相同的,但工作量却相差不大。这时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就显得至关重要。除去自身的能力以外,好方法也十分重要。幼儿园可经常组织老师们交流、分享工作中的一些好方法、小技巧等,共同提升工作效率。

3.给予机会,达到自我实现。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要多为教师们增强多方面的自我实现的机会,让教师们的自信得以提升。在评价的过程中同样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多一点鼓励、多一点机会,给教师充分表达的机会。

作者:蔡书娴 单位: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锦华幼儿园仁宝分园

参考文献:

[1]刘漪.154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9).

幼儿心理健康总结范文5

【关键词】心理健康;幼儿;健康教育

以后孩子的身心健康是否能健康成长,关键是在幼儿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幼儿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最主要的,这是每个孩子进入教育的初级阶段,也是引导孩子对教育的一个认识。当前,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认知上,许多教师与家长都相对欠缺,以此,加强家长和教师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和认知具有重要性、必要性、迫切性。下面结合案例来谈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发展。

一、鼓励孩子,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一个孩子的自信是尤其重要的,孩子缺乏自信,在面对很多的事情时候都会因为自信而受到影响,特别是在生活上,学习上,也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与人相处交流时候也会遇到困难。因此,家长与教师对儿童的鼓励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主要加强儿童自信的关键。如:在某所幼儿园,某个小班的小朋友莫名的在哭泣,老师连忙跑去问小朋友怎么了,小朋友一边哭一边说:“小璇子欺负我”,其他小朋友看见他在哭,就跑过来凑热闹。此时,又有小朋友告诉老师:“小璇子也欺负我了”。可是,小璇子还是一副无所谓的态度。因此,从以上行为我们就可以分析这个小璇子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有点自私的一个孩子,把玩具都只能自己占着,不让其他朋友玩,不然就打就咬,让其他小朋友都吓的哭。这是一种潜意识自我保护的意识,可能在家里做错事的时候父母用打骂的形式来进行教育,从而形成一种怕受伤害的潜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由此,遇到这种情况,首先教师要和家长经常交流,指引家长树立正确的观念,告诉家长幼儿的心理健康的重要。这就需要家长与教师的合作,帮助孩子改掉这个心理问题,对孩子要多鼓励,多去发现孩子的优点,帮助孩子发现不足之处,要及时给予指导,而并不是教育孩子时就用打骂方式,这样只会给孩子带来心理阴影。要用恰当鼓励的方式,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成就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

二、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勇敢承担责任

如今的很多小孩都因为家长与教师觉得孩子小就帮他们做很多的事情,从而使孩子在责任心上就比较缺乏,不管什么事都是依赖家长,长时间下来在自信上面就会受到影响。因此,教师与家长在根据孩子的年龄情况,适当让孩子做些年龄上可以做到一些事情,让孩子在潜意识里学会担当责任。有这样一个案例:某个幼儿学校中午吃过饭后,按照平时的情况,陈老师带着吃过饭的孩子们到玩具室,安静地玩着自己喜欢的玩具,随着午睡的铃声响起,就可以通过观察看到:很多的孩子马上放下手里的玩具,就准备去睡午觉,只有少部分孩子把自己的玩具放回到玩具原来指定的地方。老师在查看时,发现有少许的玩具散落在地上,后来,在老师与同学讲起时,有些孩子就会跟老师说:“妈妈有跟我讲过,会有人来帮忙收捡的”。我们通过此案例分析,就能了解到现在的小孩都有这种“不负责任”的心理,是因为现在的家长对孩子太过疼爱,而把什么事情都往自己身上扛,从而才有现在孩子严重缺乏责任心的后果。因此,家长对孩子的责任心的教育上有很大的一个误区,总是觉得孩子还小,什么事都做不好,对孩子太过疼爱,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一种教育。以此,加强孩子的责任担是对孩子未来负责,所以,教师和家长要从小就重视儿童担当责任的教育。家长要给予儿童适当的空间,让孩子自己从生活中的小事慢慢做起,如:在穿衣、吃饭、喝水、系鞋带等事情都可以让孩子自己做,只要是孩子喜欢的都可以让孩子自己做。家长与教师在孩子做的对或做的好时,要表扬孩子,这样就能加强孩子的自信,也能坚持继续做下去。以此,从小就重视儿童的责任教育,是对孩子一生负责。

三、减轻孩子的负担,让孩子快乐成长

现阶段,孩子在幼儿阶段就参加了不同的培训,家长并没有顾及到孩子的感受,一直认为,孩子从小就应该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孩子们在诸多的压力下,很难吸收到更多的知识,使孩子不能在健康的心态下成长。家长要经常与孩子进行交流,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并建立起和谐沟通氛围,同时,要尊重孩子们的想法,才能减缓孩子的心理压力。有这样一个案列:据调查某实验幼儿园,园长对调查员说,幼儿园对大、中、小班的孩子进行考试,由业务园长、各年级组长出综合测试题,园长把关,各班老师交叉测评,最后老师要对班级情况进行总结。不仅学期末要考试,平常的幼儿园教学也成了小学翻版。通过收集多家幼儿园的相关资料,发现在实施幼儿教学时,融入了太多小学阶段的教育,在此涉及到了同语数外相关的一些知识。当我们走进幼儿园的大门,就能听到孩子们的朗读声,就能看到老师在引导孩子们学习。根据这个现象我们就能了解现在的幼儿不比以前,幼儿园的生活本应是孩子童年时期最快乐的一段人生,就是因为家长这种“输也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心态,让本来应该属于孩子的欢乐笑容从脸上消失了。这也就是说,孩子应该有自己的空间,有属于自己喜爱的东西,在幼儿时期就应该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孩子在幼儿时期就应该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才能使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下去。教师与家长在幼儿身心健康教育上要格外重视,要注重幼儿心理健康工作的教育,与家长要通力合作,为幼儿创建一个良好的身心状态。幼儿在三岁到六岁之间,心理状态是不稳定的,所以,对于三岁大的幼儿我们应该十分关注。因此,幼儿在这个阶段在自我认识的程度上是很缺乏的,这就需要家长与教师来当引导者,才能保障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姚本先.邢贯荣.高英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2004.(5).45-47

幼儿心理健康总结范文6

关键词:教师性格;幼儿心理健康;幼儿人格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8-0232-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8.150

教师的性格及心理健康会直接影响幼儿的心理发展。而幼儿教师性格健康是其心理健康的一项最主要标志。为此,我将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实践以及相关资料具体分析幼儿教师性格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现状

在平时的生活当中,幼儿教师也有情绪上的喜怒哀乐和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幼儿教师的性格、心情也会对幼儿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幼儿面前,幼儿教师的一举一动。甚至情绪上的变化都躲不过幼儿的眼睛,幼儿会根据自己的观察,作出相应的判断和行为。所以幼儿教师的性格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认为教师性格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作上的不断磨难困扰

我园有50多名女教职员工,其中青年教师有30多名,省幼师毕业的只有1/3,好多教师都是从乡村小学调入幼儿园的,他们刚调入幼儿园也是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分配的岗位,对幼儿和家长充满了信心和期望,一旦在教学活动中遇到幼儿不听话,家长有意见或班内教师合作不默契等,就会出现心理上的不平衡;再加上现如今的幼儿园工作任务过于繁重,社会活动过于频繁,家长对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教师的工作量过大,不仅要负责日常教学,可有时晚上还得加班抄笔记、填各种表册,这样就会使有的教师在体力和精神上感到不堪重压,过快的生活节奏会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影响心理健康。

(二)外界对教师过高的期望

现如今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同行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幼儿教师每天面对五十多个孩子,事无巨细。弹、唱、跳、画、说样样都要精通,所以幼儿教师的心理压力是相当大的。如果幼儿教师脾气暴躁,情绪变化无常,极有可能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幼儿教师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情绪,调节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极力避免将个人的不良情绪带给幼儿。

(三)不良的人际关系也会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

幼教职业有着它的特殊性,一个班里最少要三个老师,基本都是一保两教,从教二十年的经验总结出如果一个班的老师搭配不当、性格、志趣不同,看法和想法不一,并没有及时的沟通和解决,长期处于这种不良的人际关系中,就会产生对立、消沉等不良情绪。

二、幼儿教师应具有良好的性格特征

(一)幼儿教师性格的影响力

教师有许多性格品质是幼儿喜欢的,也有一些特征是幼儿不喜欢的,很多调查实例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因为幼儿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天真、可塑性极大的幼儿,每天大部分的时间在幼儿园中度过,与教师朝夕相处,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游戏都由教师指导、管理和培养,幼儿教师不仅是幼儿智慧的启蒙者,更是幼儿情感、个性的塑造者。正是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幼儿教师的性格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幼儿教师的性格必须是真实可靠的

记得去年我园分配来一位刚从省幼师毕业的王老师,王老师性格开朗,说话、走路较快,有时还做鬼脸,当时园长对其教学比较担心,因为她年龄只有二十一岁。园长为了检验目前家长对老师的选择,在开学第二周安排王老师和我园性格安静、处事稳妥的张老师放在一个平行大班,每个班有50多个幼儿。一个月以后,有好几个家长私下里和园长反映,想给孩子转班。园长就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一个星期的观察,经常进出两个班,王老师班上孩子活跃、好动、好说,而张老师班上一个个都安安静静,像没人似的,孩子都像个小大人似的,各玩各的,即没吵闹声、也没讨论声。其实这件事也是我们后来开主班老师会时才知道的,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论经验,张老师工作了二十几年,论教学水平,张老师是县级骨干,而王老师是刚毕业不久,工作还不到1年的教师,从家长中了解到,越活泼的老师教出来的孩子也活泼,他们的孩子说喜欢大三班的王老师,说王老师每天上班时笑嘻嘻的,脸上总洋溢着笑脸,对班里的孩子就像对待朋友一样。别的班的孩子看着都羡慕。“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孩子性格本来就孤辟、任性,如果老师性格再一安静,那孩子这种性格就得不到改善。在孩子心中,身教重于学教,老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感染孩子,教师活泼开朗,孩子就活泼开朗,老师安静内向,孩子就更孤辟内向。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一个活泼开朗、热情大方的孩子和一个性格古怪、孤辟的孩子,哪一个更博得别人的喜爱呢?回答肯定是显而易见的。

三、教师性格对幼儿人格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幼儿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因为一次不经意的谈话,一个不符合常规的举动,都会成为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这一点恰恰是许多幼儿教师没有意识到的,他们总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在幼儿园里采取惩罚、训斥、冷处理的方法,幼儿问题还时有发生。有的幼儿就是遭到教师的训斥、惩罚等而不愿意上幼儿园,早上来园时总是哭闹。像这样的例子在幼儿园举不胜举。所以说幼儿教师对自己的言行、做法都应该作深刻的反思,避免不经意中使儿童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

四、结语

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幼儿教师的性格对幼儿形成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为和幼儿成长阶段接触时间最多的幼儿教师,我们应该学会缓解自己的工作压力,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用最好的状态去教育孩子,影响孩子,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健康、健全人格的好孩子,让教育之花更鲜艳,教育之果更丰硕!

参考文献:

[1] 车寿琴.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c途径[J].科教文汇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