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微生物学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微生物学发展范文1
发挥时间空间优势,开展生活课程研究
前门小学实施寄宿、走读双轨制办学模式至今已有20年。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为孩子选择了寄宿学校,他们不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更关注孩子的个性发展和人格的形成,特别是在心理状况和生活自理能力等各方面,有着很多期望和要求,这给寄宿制学校提出了新的课题。
寄宿学生,周一至周五全天候在校园中过着集体生活,没有了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自然而然地要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生活课程,是以“第二家庭”教育模式引领,教会学生基本的生活技能,培养学生自理、自立、自强的生活理念,提高学生自觉、自护的生活能力。其重点在于对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积极自立的生活态度的培养。而生活课程的研究,就是为落实这一培养目标而开发、完善相应课程载体的过程。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置年段课程重点
小学阶段从一年级至六年级年龄跨度较大,不同年段学生,有不同的认知水平和需求,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能力水平,低中高三个年段的课程目标、培养侧重点各有不同。
1.低年级——注重自理能力的提高
低年级特别是刚入学的孩子,只有六七岁,我们会对他们进行生活训练,让孩子尽快熟悉学校,适应住校生活。对于他们的训练不仅包括穿衣服、叠被子、系鞋带、洗漱等生活技能的指导,还包括了团结友爱的品德教育、自己事情自己做的劳动教育、不做危险动作的安全自护教育、盐水漱口饭前洗手的防病知识教育等多个方面。生活技能的传授课程化,是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有效途径。
2.中年级——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
培根曾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他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应该自幼年就通过教育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中年级的孩子从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有研究显示,从中年级开始,学生进入少年期,开始独立地自我评价,并出现分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依赖性逐渐减少,但自控能力又尚未发展,自制力和坚持性呈下降趋势。此时,积极处事、理解合作、珍惜时间、勤劳节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待人接物有礼貌等良好习惯的培养和强化就成为了生活课程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在于细化和坚持,这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非常重要。
3.高年级——注重心理生理的辅导
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发展的骤变期,易产生烦恼和焦虑情绪。此阶段教师应将更多的精力转向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注和及时的心理调适,通过心理课程和对学生个体的关注,让学生感受到赏识、师爱、信任,引导学生做到不讽刺、不挖苦、不抱怨,帮助学生建立群体意识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高年段也是多数女生和少部分男生逐渐进入青春期的阶段,生理上的一些变化,也会使他们产生焦虑、自责、恐惧等反应。适时开设生理卫生课,由校医老师对男、女生分别讲授青春期的生理卫生常识,引导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正确看待身体的变化,对于消除紧张心理,放松心态,以及身体的健康成长都非常有益。
除了按不同年龄安排不同的课程,我们也会安排通识课程。营养健康课程就是面向所有学生的,由校医有针对性地主讲膳食营养,意在帮助较胖和较瘦的学生消除挑食、浪费的不良习惯,合理搭配膳食。
采用多种有效途径,推进预期目标达成
课堂教学是知识传授最有效的、最基本的途径之一,生活课程既可以采取集体授课的形式,在指导中给学生讲清要领,也并不拘泥于这种单一的模式。
学生是活泼好动的,一切学习活动都必须让学生亲自参与,任何能力的形成都是在学生实际操作和活动中完成,低年级的“快乐贝贝”穿衣比赛、叠被子比赛、整理床铺比赛,中高年级内务评比,“好棒餐厅”的评选等体验活动都是生活课程实施的平台。
在生活课程推进的过程中,为了使知识的传授规范化,促进预期目标的达成,还应细化指导,设定量化的评价标准,如学生宿舍内务要做到“三齐两平一净”,即被子齐、推拉箱齐、脸盆齐、床、枕头枕巾平、地面净;推拉箱内物品摆放整齐、有序;包内的脏、净衣物分开叠放好;毛巾要分类叠好挂放整齐等。
微生物学发展范文2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合作
一、让数学课堂变为学生活动的“舞台”
小学生的年龄小,活动是他们的天性。他们乐于游戏,大家有目共睹。数学教学应该结合游戏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给学生充裕的遐想空间,使他们自主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游戏的同时获取数学新知,可谓一举两得。例如,在讲授“统计”的时候,抓住学生乐于游戏的个性,我设计了超市购物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购物、收集信息的同时,对统计知识细致理解,掌握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形成统计的概念。这样的游戏活动方式学生乐于接受,喜欢参与。在游戏活动之中,加深了学生对统计思维、概念的认识。数学游戏活动既可以说是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又是数学知识巩固加深的过程。
二、让数学课堂变为学生合作的“舞台”
新课程标准理念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中应该有合作学习方式,它是十分有效的学习方式。小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可以把学生通过小组的方式,将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在一起,使学生优差互补,形成良好的学生关系,促进学生团体意识的良性发展。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周长”的时候,设计了几个测量小组,小组成员自己选出小组长,组长进行分工,选取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小组操作活动。有的小组选择滚动法,有的小组选择绳测方式,从实际操作中看到圆的周长与圆的大小息息相关。合作学习不仅让学生学会了分工合作,还明确了活动操作的规则性,懂得了小组成员中只有人人参与,人人动手,任何的困难与险阻都可以克服,更增加了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为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努力为学生创建一个合作学习的“舞台”。
三、让数学课堂变为学生生活的“舞台”
微生物学发展范文3
摘要 阐述了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的影响和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应认真挖掘教材、研究教法,制定科学的教学实践方案,正确认识生物课堂教学的价值与目标,关注人文化生物教学的价值,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本的生物教学目标。
关键词 生物学教学 人文价值 能力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基础教育新课改应全面、系统地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新课改把“在活动、实践基础上通过交往促进学生发展”作为课程实施的基本思路,从而使课程实施体现出“参与、合作、体验、探究”为特征的发展性特点。新课程注重强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综合创新思维的习惯,主要通过课堂教学的设计与价值目标的达成来体现。
1 生物课堂教学的人文价值
生物学作为人类认识自然的伟大成果,一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文化力量,同时人类文化的进步又极大地促进了生物科学的大发展。生物教育不应仅是知识的传播、科学精神的培养,更是一种课程文化的浸润与陶冶。生物学教学如何倡导包括人文精神教育在内的完整生物科学文化教育,如何实现“生物学的人文教育价值”,是现代生物教育面临的新课题。认真研究教材、了解学生、研讨教法、细心备课是生物教师的基本功,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生物教学的人文目标的构建与达成,体现生物教育的人文价值,突出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目标。
高中生物新课标理念是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本,重视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教育,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生物学新课程表现出一种人性的回归,一种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彰显了人的生命价值,强调人的生命意义。对学生而言,生物课堂教学是认识地球最美好的时光,每一位热爱学生和生活的教师都不应该轻视作为生活实践组成的生物课堂教学。教师要激发学生自觉上好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都能得到生活中不倦的满足感,这样才能体现生物课堂教学的人文价值。
2 生物课堂教学的目标构建
生物课堂教学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认识方面的发展。生物教师必须突破原有的认识,用动态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并在改革中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在研究课堂教学时教师更要注重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方面是生物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以求整合的效应;另一方面是生命活动等诸多方面的内在联系相互协调和整体发展。
2.1 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实现生物教学的生命价值
“学生学习”可以从“人”的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三个层面来解读:一是掌握生存的常识和技能,提高独立生存能力;二是遵从生活的规律与规则,以便和谐地与人相处;三是探索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以便有尊严地立于社会。学生是一个个有鲜活生命力的个体,是有尊严的个性存在。教师应怀着期待的目光积极引导,应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对学生这部刚刚打开的“书”的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坚信所有学生发展的潜力是无限的,以极大的热忱和耐心去阅读和感受其中丰富的内涵。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各种需求,兼顾具体的教学情景,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活跃的思维状态。另一方面,教师以一种欣赏和积极的态度与学生一起去建构完美的人生,共同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例如,在学习“生物与环境”时,笔者带领学生参观南京中山植物园和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植物园里四季葱绿,呈现出盎然的生机,师生参观了300多年树龄的古银杏,珍贵稀有的银杉,含苞待放的睡莲,并听取了植物学专家的解说,了解到我国植物栽培和育种方面的辉煌成就。特别是我国“神舟五号”飞船进行的植物育种研究更激发了学生对我国航天事业的兴趣,对宇宙探索、航天发展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在古生物研究所,学生了解了我国在考古方面的重大发现,无不被科技工作者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科研精神所折服,无不为伟大的祖国而骄傲。通过这一活动,理论联系实际,既解决了课堂上照本宣科难以解决的问题,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使学生了解到生命的意义在于探索、拼搏、为祖国奉献。考察后,学生又写了参观日记,使学生的认识再上一个台阶。由此可见,学生在发展对外部世界的感受、体验、认识、欣赏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通过教学创新,教师也在不断创造新的自我,从而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2.2 关注学生的生活实践,实现学生的能力发展目标 任何学校的教育活动都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影响,因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以生命的整体而不是生命的某一方面投入到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所以每一项教育教学活动都应顾及学生的多方面发展。生物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学的基本活动形式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生物新课程特别关注科学理论和生活实践的关系。对学生来说,他们很有可能在课堂上邀游于科学世界,局限于书本,远离现实;而在课外活跃于现实生活,远离书本,书本中的科学理论知识与现实中的生活实践成为两条平行的轨道。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如学习“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时,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能有更深刻的理解,笔者有意让学生在校园附近――南京秦淮河流域,进行水体污染调查实践并写出环境治理的可行l生设计报告,学生四个人为一组进行环境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的分析研究,还进行了论证、评比,他们由书本结合实践,经过一番讲解、辩论,评出了最佳设计方案。可见一旦教师将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融会贯通起来,学生就会感觉到书本知识学习的重要,学习不再枯燥无味,而是一种有趣的活动。因此教师在集体备课中,应多思考一下学生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技能等方面已经积累了的经验,应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的已有经验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
2.3 关注学生的文化底蕴,达成生物教学的情感目标 学生文化是指学生特有的价值观念、一方面表现为与成人相异的一些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反映其要求自主独立的需求;另一方面他们也在一定程度上认同成人的价值观念。因此,学生文化既与以教师为代表的化有相通之处,又在一定范围内与其相矛盾。新课程生物教学应给这种学生独特性文化展示的时间和空间,同时在与教师文化的双向互动中,使学生文化服务于教学。例如,动画片“铁臂阿童木”和“超人奥特曼”是学生特有的文化,在“新陈代谢与酶”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就可充分利用学生很感兴趣且耳熟能详的奥特曼来说明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了少数的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
用。这是人类对酶的认识发展的里程碑。在讲解“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时,教师用“新铁臂(阿)童木,猛”来记忆组成生物体的6种微量元素(即:zn、Fe、B、cu、Mo、Mn),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记住了该知识点。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知识点,灵活运用学生的特有文化,进行知识的有效迁移,增强学生学习生物的趣味性,还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生物,增加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4 尊重学生的人格。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生物教学氛围
长期以来,人们把生物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个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最根本的缺陷。这样既忽视了处于不同状态的教师与学生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与潜在的能力,又忽视了作为共同活动体的师生群体。而活动中多边、多重、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应扼杀学生不断提出为什么时的猜想和冲动,不磨灭学生与生俱来探索世界的热情,教师只是一个教学情景的创设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对话教学的引导者、学生表达独特见解的倾听者、学习障碍的咨询者、学习过程的组织管理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习效果的评价者,是学生游戏的伙伴和可信赖的朋友。
例如,在进行“光合作用”一节的教学中,笔者为了说明光合作用的意义,提出一个讨论题“绿色植物除了为我们提供有机物以外,还具有什么作用?”经过一番讨论、分析,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总结为:可以维持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使地球上进行有氧呼吸的生物得以发生和发展;大气中一部分氧转化为臭氧,在大气上层形成臭氧层,能够有效地滤去太阳辐射中对生物具有强烈破坏作用的紫外线,使陆生生物的出现成为可能;绿色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大量的植物能阻挡粉尘、消除噪音、遮荫纳凉等。
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就能大胆发表见解,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只有七嘴八舌才能说出新和异,讨论、辩才能碰撞出火花,才会有创新,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有的可能不符合事实,或离题万里,或观点幼稚、离奇可笑。教师决不能冷嘲热讽,而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因为没有大胆的想象便没有创造。
生物教师的创造能力、主导作用能在处理这些活动的情境中得到发挥。这些活动的情境向教师的智慧与能力提出一系列的挑战:
生物课堂中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
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以启迪?
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们的力量?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
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新?
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
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找出错误?
你能否用不同的语气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
微生物学发展范文4
一、引入性实验启发学生开展思维
物理教学中强化物理实验教学的启发性,用引入性实验来激励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引入性实验主要以演示实验或师生协同实验方式出现,它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双边活动,并能为学生接受新知识建立深刻的感性认识。做这类实验时,操作要尽可能简单些,现象要力求明显,要能启发学生思考。如在讲压强时可以用鸡蛋来做实验,将鸡蛋往桌上敲,鸡蛋很容易破了;但让学生手握鸡蛋捏碎却怎么也捏不碎,这就为学生认识压强与受力面积的关系提供了感性材料。如在讲物体的浮沉条件时,可用雪碧瓶和滴管做一个浮沉的演示实验,先让学生猜想,用手指捏压瓶的下部时,将看到什么现象,不少同学会认为滴管向上升起,然后教师演示,学生看到的却是滴管下沉的现象,这种与学生观念相悖的现象,能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启发学生考虑物体所受的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关系影响物体的浮沉。
二、探究性实验拓展学生思维
探究性实验教学是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它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活动,主张学生自主地去获取知识。学生通过搜集、查阅大量的资料和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设计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案,然后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最后将问题解决。探究性实验不仅强调获得实验结果和亲自经历实验过程的统一,而且更加注重学生对实验过程的理解。如在讲浮力时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引导他们进行“科学猜想”;提出:1.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2.浮力的大小还可能跟液体的密度有关。教师因势利导,指出这些猜想是否正确还需要实验验证,接着引导学生从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上设计实验装置,并通过实验验证上述猜想的正确性,从而弄清浮力的定性规律。在得出有关浮力的定性规律的基础上再拓展思维,进一步提出猜想,考虑浮力大小与被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的关系。让学生自己运用已有知识去设计实验开拓科学思维,得出浮力关系式。
三、测量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这类实验主要用来测物理量。因此,在设计这样的实验时,必须注意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正确使用,尽可能减小由于实验操作粗糙或仪器本身不完善而造成的误差。物理实验大多是动态的过程,考虑到因素往往是多个方面的,所以在测量过程中不仅要完成实验任务测量物理量,还可充分发挥想象空间。如在测定小灯泡功率实验后,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用本实验的器材能不能测定小灯泡的灯丝阻值?2.用本实验的器材能不能测定小灯泡正常发光时滑动变阻器的电功率?3.为什么不能过高调高灯泡两端电压?联系自己家里的实际照明灯泡再想一想。这样,让学生充分地沉入想像讨论之中,既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又不知不觉地形成了了解和解答有关问题的思路。如做“伏安法测电阻”实验时,可向学生讲,若该实验中,只允许选用一只电压表(或一只电流表),但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已知,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测出未知电阻的阻值?同学们就会想很多行之有效的办法完成实验,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四、观察性实验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善于观察是科学探究和学习物理的必备条件。凡是实验都要观察,但观察性实验则是强调以观察物质现象为主的实验(如观察水的沸腾、光的折射等)。这类实验在对实验条件和现象的观察上都要求较高的可见度,在仪器的选择和操作上也要尽可能让学生连续观察、分步观察、综合观察和对比观察,力求让他们透过物理现象弄清物理原理。而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的速度,有了它就能及时利用实验现象思考原因。如在做水的沸腾实验时,除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加热初期、中期和沸腾时气泡上升过程中体积的变化和水温的变化外,还要让学生主动认真思考其气泡大小变化的原因。
五、课外实验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学生在课外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要求和方法,用一些简单的器材或自制仪器独立地进行实验和观察,是物理教学的一种很有效的补充形式。如教材后面的“小实验”,习题中的“实验”,老师布置的课后“动手做”等等。这类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教师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磨炼”,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动手能力。自制的仪器设备虽然比较粗糙,精确度不高,但都是学生亲手制作,对仪器的构造和性能熟悉,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有感情,实验效果好、收获大。如制作“潜水艇模型”、“船闸模型”、用纸盒和小平面镜制潜望镜等等。大多数学生会对完成课外小实验的积极性都很高,任务就会完成得比较好。这样学生成了知识的探索者,才智有了进一步发挥的余地,思维有了发散,丰富了课外生活,培养了青少年热爱科学的好习惯。
微生物学发展范文5
昌乐二中课堂的印象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教师工作的阵地,也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基石。理想的课堂是学生把学习求知真正当成自愿,自动、自主的一种生活的需求,就像一个生命体需要进食、睡眠一样,是一种本能与自然的活动,而绝不是一种外加的,说服的、强制的活动。怎样才能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产生出一种强烈的欲望,走进昌乐二中的课堂我们看到: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让学生学会的课才叫好课,让学生学会的老师才叫好老师;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并非“精英式”现象,也兼顾到了弱势群体;学生在课堂上语言表达流畅,情感投入,板书整齐工整……,总之,昌乐二中的课堂和谐,民主,学生敢说敢问敢爬黑板,敢下桌讨论,形成了一种积极主动,紧张活泼,重视能力培养,课堂效率高的高效课堂模式。
走进昌乐二中的每个教室,都粘贴各个学习小组的成长的足迹,倡导的是“你追我赶共赴前程”、“合作探究互助共赢”;倡导“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课堂我主宰”。学习就像到超市买东西一样,根据自己的需要,根据自己的个性,自主地去寻找,自主地取来,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比较和评价,从而培养学生自主自信、创新求异的能力。这种被形象地比喻为“超市”型的学习方式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主自信地求取知识,使学习具有了满足需要的快乐。
昌乐二中的课堂充满了民主。在这里没有师道尊严,也没有教师善意的“呵护”、“关爱”、“题海战术”等,一改过去课堂上老师“满堂灌”,有的是教师成为学生学习中的首席朋友和教师对学生的人格引领,心灵感染、智慧启迪。更有的是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灵放飞,无所顾忌。
课堂上思考的批判性,思维的独特性,思想的创造性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像卸了闸门的洪水,像脱缰的野马,像出笼的小鸟,没有约束,没有羁绊,回归了天性。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心灵的门户不再封闭,身心不再倦怠,创意得到了苏醒,灵感得到了萌发。
昌乐二中的课堂充满了尊重。在这里师生相互尊重,生生相互尊重,师与生、生与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互相倾听、互相点评、互相容纳,令人耳目一新。使得这里的学生有强烈的表现欲,也非常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赏。每节课学生都有表达、有表现,有表演,有展示,也有收获。它们是学生学习和交流的场所,是学生表演和展示的舞台。更多的是及时、客观、真诚、欣赏的分析评价,充分挖掘、发现其亮点,既鼓励学生,又取悦自身。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在感受成功、体验快乐中学习、成长。
昌乐二中的课堂是归还。即把学习的空间、时间、机会全部还给学生,让学生全身心的动起来,陶醉于学习的快乐中。课堂上学生敢说、会说、能说、能写、会作;讲解、分析、点评、辩论、表演、板书、绘图无所不能。使得课堂真正成为了孩子们的课堂,同时也正是“归还”造就了学生,课堂才变得如此精彩。
昌乐二中课堂的思考
微生物学发展范文6
以校本课程为抓手,构建三级课程整体推进体系
为了积极探索和建设能够展现我校办学特色,能够展示教师创造才能,能够切实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并且具有基础性、开放性、科学性、实用性的校本课程,我校于2005年引入了“CORT思维训练”课程。选择此课程的目的是改善学生的思维现状,使其变惰于思维为乐于思维、变不会思维为善于思维、变低效思维为高效思维,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能力。
思维训练工具与国家课程的有效整合,使学生养成了善思的习惯,学会了思维的方法,提高了思维的能力,从而夯实了国家课程的质量。2007年,我校开设了小学舞蹈地方课程,通过精选舞蹈教师、建设舞蹈教室、强化备课研讨、提供交流机会等途径,为教师搭建成长平台。2008年我校舞蹈教学代表顺义区接受了北京市的视导;自编的舞蹈《我和小鸟是朋友》获2009年北京市舞蹈大赛少儿组表演一等奖,这是我区18年来首次在舞蹈方面取得成绩。《写字》《可爱的家乡》《攀登英语》等地方课程的实施也为全区提供了成功的范例。2011年,王秀华老师执教的“书法实践写福字”一课获北京市中小学专题教育与三级课程整体推进创新实践活动一等奖。
为了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我校开设了五大系列校本课程:乒乓球、篮球、羽毛球等体育类课程;未来工程师、仿生动物模型设计与制作、航模海模、机器人等科技类课程;舞蹈、书法、合唱等艺术类课程;趣味数学等学科拓展类课程和思维与口才等语言类课程。系列校本课程的开设为学生提供了宽广的选择空间,充分体现了我校“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
研训一体,促进课程高效实施
学校以校本课程“CORT思维训练”为抓手,以校本教研、科研、培训为途径,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构建三级课程实施模式,促国家、地方及校本课程的高效实施。
与科研结合,校本课程课题化。我校“运用CORT思维工具,促学生有效思维的研究”成为市规划办“十一五”重点立项课题;“十二五”期间,结合“思维与表达”校本课程确立了《培养农村小学生好口才途径与方法的研究》课题;此外,还参加了《依托学案实现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研究》《青少年科技、艺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选拔基础工程研究》两项市级课题的研究。
与教研结合,校本教研多样化。课程的顺利实施离不开校本教研,我校通过一课三上、同课异构等多种形式扎实开展校本教研,让教师在比较中学会选择,在互动中分享,在分享中提升。
与培训结合,课程培训制度化。我们把“CORT思维训练工具”融入到学校的办学体系的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即本土化课程化课题化整合化。首先由学校骨干教师接受培训,然后由获得讲师认证的教师对学校所有干部教师进行培训,使所有人对CORT工具都有所了解,为实施校本课程奠定基础。经过这四个阶段,我们逐渐将“CORT”从独立校本课程过渡转化为学校的整体性的特色工作,提升了学校工作质量,使学校形成了富于思考气息的文化底蕴,为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注入了“思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