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改良的必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土壤改良的必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土壤改良的必要性

土壤改良的必要性范文1

关键词:园林绿化;养护;技术要点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相互影响的问题日益严重,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成为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趋势,如何创建宜居的生存环境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 在打造地方特色园林工程的同时,保证工程质量显得特别重要,这除了在施工过程中对工

程质量把关,更重要的做好成品保护,即对工程的后期养护重点控制。 正所谓“创业难,守业更难”,做好园林绿化工程的后期养护成为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石。把握好养护工程中的技术要领,对绿化苗木的施肥、浇灌、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采取适当的措施,是做好园林绿化养护的前提。

二、园林绿化养护的技术措施

1、制定合适的养护计划方案

养护是好比一场长期的攻坚战, 要在分析施工后植物的生长状况、土壤条件、周边环境等,制定详细而具体的计划方案,才能在后期养护中循序渐进,巩固施工效果的基础上让植物的生长环境逐步形成。 周期性是养分的最大特点,不同的植物品种有其独特的生活习性,制定相应的养护计划,落实到实处,根据短期的养护效果进行调整,对采用措施、使用材料等方面作分析,作为日后常规养护的参考数据。 坚持用科学、有效的养护制度指导工作,能使园林绿化工程的质量得到提升。养护计划方案的编写应该包含工程概况、施肥、修剪、浇灌等方面养护措施的应用。

2、土壤管理措施

土壤的肥力你是植物赖以生存和循序生长的基础, 土壤的好坏直接影响植物的长势, 养护过程中一般采用不同的土壤改良技术来提升土壤的肥力,优化土壤结构。 最基础的土壤改良就是除草松土,杂草对植物吸收的肥、水、光等养分进行抢夺,导致长势弱、容易生病的情况出现,所以要根据季节和气候,周期性进行杂草清除工作,通常在每年的秋末或者盛夏进行一次。 除草完成要及时进行松土,其深度要根据根系树木的深浅来确定, 通常在靠近主干部位时应逐渐地降低松土的深度,相反在远离树干的部位要逐渐的加深。一般养护时间越长, 土壤的肥力随着植物的吸收变得越来越低,也随着周边环境的变化变得贫瘠,定期对土壤进行改良对植物生长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改良土壤可以通过深挖扩穴对进行熟化处理, 根据分析土壤肥力的实际情况选择局部深挖或者全面深挖。 深挖以后,发现土壤的质地是过沙过粘,都不利于植物根系的生长发育,黏性重的土壤易板结、通透性较差,容易使植物的根发生腐烂,沙性重的土壤容易漏水、干旱,这就要对土壤进行结构性改良,在原土混入熟耕土、高效基质营养土进行换填,提升土壤的综合性能。

3、灌溉管理

植物的正常生长离不开水,对园林植物进行有效的灌溉,既可以保证植物生长所需,也可以改善土壤结构。 不同植物的习性、气候、季节、土壤条件不相同,也影响选用的灌溉方法。科学合理的方式有两种:①喷灌,属于较为常用的灌溉方式,其工作的效率高,用水量小,灌溉范围比较小,但由于喷灌需要安装全套的输水管道和喷灌设备,前期投入耗费的人力、物力较大;②滴灌,属于较为先进的灌溉方式,其渗透力好,更为节约用水,减少人力的投入,主要是采用的小水流对植物根区进行浸湿灌水,更有利于植物的吸收,同时实现智能化、机械

化结合的自动化养护管理。 做好植物灌溉的同时,要防止洪涝灾害,同时要做好园林绿化的排水处理。

4、施肥管理

种植阶段基肥处理的处理好坏直接影响后期养护的管理,植物生长的前期、后期需要的养分是最多的,在这段时间要进行必要的追肥。 前期的追肥包括植物开花前追肥、高峰生长期追肥、分化期花芽追肥等阶段,但由于各类植物生长阶段

不同,不同的时期需要的肥料也不一样,就要根据植物生长状态,分析调控,慢慢把植物生长需要的肥料进行周期性施放。通常施肥主要在早春、晚秋进行,夏季不进行施肥,尤其不适合在仲夏进行施肥。 根外施肥要在室外温度较高,空气较干燥的晴朗天气下进行,最好在每天上午 10点前或者下午4点后进行。 为了使树木更好的吸收养分,施肥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要点,小树要结合松土进行施液态肥,大树要在冠幅内的地面均匀开穴进行干施后覆土, 三年以上高大的树木原则上可以不施肥。

5、树木修剪

经常性树木修剪有利于植物的再次生长, 但是园林植物的整形修剪是不能够随心所欲的, 不但要考虑到园林植物的生长特性及季节的变化, 还要掌握修剪得相关技术规范及植物生长的特殊要求,同时还要进行实地勘查,对其周边环境进行分析,因地制宜进行适当修剪。 修剪的顺序一般是从植物的树冠上部开始,遵照由大到小、逐步向下,由内向外的原则,同时要将折断的交叉枝、死枝、病虫害枝等无用的枝丫剪除。 树木修剪的切口要保持干净、平滑,对于枯死枝、病虫害枝要切至健康的组织分支处,并对伤口处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防止病害侵蚀。 修剪尽量要选择植物的生长期或者休眠期进行,对于抗寒性较差的或者易发生抽条的植物要在早春季节进行修剪养护, 对于常绿的植物一定要避开其旺盛的生长期进行修剪, 不同植物的生活习性不同, 其修剪的方式和要求也不一样,一般有以下几种:

(1)对绿化乔灌木的修建要有稀有密,有型有款,错落有致;

(2)对花卉的修剪要在花芽的分化前对其进行修剪,在花谢后要把残枝剪去;

(3)对绿化草坪的修剪要做到整齐平整;

(4)对绿篱和花坛的修剪一定要充分考虑其平整和协调性进行修剪。

6、病虫害防治

植物病虫害不仅仅影响园林植物的正常生长, 而且还会影响人们观赏的心情,因此,必须加强园林绿化养护中常见病虫害的防治。 常见的虫害有天牛、木虱、潜叶蛾以及金龟子等,主要的病害有根腐病、白粉病、炭疽病等。 对于园林绿化养护过程中遇到的病虫害:①要以“预防”为主,通过精细化管养,全面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虫能力;②要经常对其进行检查,一旦发现病虫害要马上进行处理;③要对其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以及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的方法, 进行全面地防止病虫害的蔓延,进而降低病虫害对植物正常生长的影响。 生物防治

就是科学地利用以虫治虫、以生物治虫、以激素或者菌类治虫等方式进行防治的,进而达到很好的防治效果;物理防治方法则是采用灯光诱杀、饵料诱杀、热处理以及采卵块虫等方式进行防治;化学防治方法是选用低毒害、高效的、无污染的、保护天敌安全的相应药剂进行防治。 不同的防治对象需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但在采取防治方法时要尽量选用环保的方法,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三、结束语

养护管理在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后期是非常关键的, 除了做好常规的养护工作,保证植物生长需要的基本需要,更重要的是需要对其生长状态进行对比分析,及时调整土、水和肥的含量,对其进行必要性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形成周期性的养护方案,使植物从工程建设中尽快恢复,达到预期设计效果,为城市添上亮丽的一抹绿。

参考文献:

[1]赵秋莲,赵伟法.城市园林绿化树木的养护管理[J].魅力中国,2010(10):79~82.

土壤改良的必要性范文2

关键词 农业废弃物;处置;资源化利用;现状;展望

中图分类号 X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209-01

农业废弃物是指农业生产和再生产链中资源投入与标的产出在物质和能量上的差额,是资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和能量流失份额。农林废弃物是农业和林业生产与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数量巨大,具有可再生、再生周期短、生物降解、环境友好等优点,是重要的生物质资源[1]。随着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作物产量提高、畜禽养殖量增加、农产品加工产业快速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不断展开,农业废弃物总量和种类呈上升趋势,特别是近10年来,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农村青壮年劳力的流失和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土地流转已大势所趋,对于可用作燃料和肥料的农业废弃物利用率越来越低,导致农业废弃物随意遗弃的现象日趋严重。

1 农业废弃物的主要特点及处置现状

我国农业废弃物主要由4个部分构成,分别是养殖业废弃物、种植业废弃物、农村生活垃圾和农业加工业废弃物[2]。养殖业废弃物包括畜禽粪便和栏圈垫物等;种植业废弃物包括农田、食用菌种植及果园残留物,如作物的秸秆、菇渣、蔬菜的残体或果树的枝条、落叶、果实外壳等种植业废弃物;农村生活垃圾包括农村居民生活废弃物,如人粪尿和生活垃圾等;农业加工业废弃物包括农副产品加工后的剩余物,例如稻壳、麦麸、玉米芯、锯末、秸秆、树皮、果壳、蔗渣、畜禽粪便、菇渣、酒糟渣、中药渣等,来源于动植物,主要是由碳、氢、氧、氮、硫等元素组成。

目前,我国每年畜禽粪便产生量约25亿t,农业生产中植物性废弃物排放量逾20亿t,而浙江省畜禽规模养殖巨大,仅生猪饲养量就高达3 150万头,占肉类(畜禽)总量的76%,且规模化饲养量达70%以上,估计畜禽养殖废弃物的排放量高达3 500万t左右,仅浙江省每年农业生产中植物性废弃物总量约1 000万t,仅瓜果蔬菜的设施栽培面积已近13.33万hm2,产生植株残体逾500万t;作为浙江省农业支柱产业之一的食用菌年产约70万t,每年约有50万t食用菌生产废弃物,其中丽水地区食用菌产业产生的菌菇渣约25万t;农产品加工废弃物更是量大面广,各地均有分布。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食用菌栽培菇渣及农产品加工等农业废弃物产生量大且比较集中,其中富含有机物和多种矿质元素,而氮、磷、钾等植物需求的养分较高,并具有一定的持水、透气和吸附能力,这些有机废弃物利用率不到30%。浙江省农林废弃物数量多、利用方式简单、利用效率低,农林废弃物引发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传统生产模式的稻油秸秆,由于二茬种植间隔时间短、还田效果差、劳动力成本高等原因,废弃物往往被丢弃在田边河岸或烧掉,近年来蔬菜残体产生量大而集中,既没有专门的场地堆放和处置,又没有简便易行的处理方法,一些农业园区周边田间地埂及河道堆积如山、焚烧非常普遍,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环境污染,农林加工废弃物的随意堆放,更易造成病原菌和蚊蝇害虫的滋生繁殖,增加农村生产及生活环境中病原菌和害虫的数量,对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污染周边空气、水体和土壤,导致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如何有效地充分利用这类庞大的自然资源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2 农业废弃物研究、处置及利用技术

2.1 作为生物质能源材料

农业废弃物作为生物质能源的一部分,其开发和利用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是能源研究和环境领域的新热点。农业废弃物多数为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及其衍生物,与化石能源如石油、煤炭、天然气等相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可再生性,其来源于动植物,可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行再生,与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都属于可再生能源;二是通过合理的利用、科学的规划可以实现其可持续性;三是作为农业大国,生物质种类多样、分布广泛、资源丰富;四是利用方式多样性,目前农林废弃物的利用主要是采用热转化、生物转化等方法,将其转化为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等含氧燃料以替代化石燃料;将木质废弃物经高压,压缩成棒状、颗粒状的质地坚硬的成型物,该成型燃料可以用作锅炉、家庭取暖等;还可以通过直接气化,将其转变为电能进行利用。因此,农业废弃物再利用不仅具有可行性也具有必要性。大力提倡农业废弃物的再利用,不仅可以节约化石能源,缓解能源供给矛盾,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同时也是保护环境实现环境友好社会的需求。

2.2 农业废弃物通过堆肥化处置回归到农业再利用

2.2.1 畜禽养殖废弃物堆肥化处置生产有机肥及其专用肥。基于农产品安全生产对有机肥的巨大需求、高蛋白饲料源短缺等现实情况,结合畜禽养殖排泄物的特点和特性,通过猪、鸡粪繁殖蝇蛆养殖生物脱水处理工艺、牛粪添加吸水的农林废弃物纤维素类辅料,高温好氧发酵堆肥化处理及有机肥产业化方式,快速使这些废弃物腐熟、稳定,经干燥、粉碎等工艺获得优质的蝇蛆生物蛋白和商品有机肥料(符合NY525-2012),在作物施肥、土壤改良及耕地地力提升、农产品品质提高和中低产田改造中发挥积极作用,并进一步开发多种功能有机肥、多种作物复合专用肥等产品。

2.2.2 农林生物质废物堆肥化生产土壤改良剂、育苗及栽培基质。将山核桃壳、锯末、枯枝落叶、菇渣、药渣等农林废弃材料经过机械粉碎处理,并进一步经堆肥化发酵腐熟和消毒处理,这些废弃材料经发酵腐熟后,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富含有机物、氮、磷、钾及多种矿质元素,并且具有良好的持水、透气和吸附能力,可以改善黏性土壤的团粒结构,使土壤疏松,增强土壤的通透性、透水性和持水能力,利用其吸附作用可以减少养分的流失,作为优良的土壤改良剂;不同农林废弃物腐熟稳定化后按照一定的配比配制成不同配方的育苗及栽培基质,可在原有草炭营养基质配方基础上替代草炭等不可再生资源50%~100%,降低了成本,在多种瓜果、蔬菜及花卉苗木上应用表现良好,是今后城市道路绿化、边坡绿化、市民阳台绿化及屋顶绿化的优质土壤替代品。

2.3 农林废弃物在环保废水、废气处理中的应用

农林生物质废弃物(如花生壳粉、木屑、椰壳、甘蔗渣、玉米芯、树皮、茶叶等)分子结构多样,分子内活性基团选择性大(如壳聚糖、木质素纤维等),易于采用不同的改性工艺来制备结构多样、针对不同废水、废气的吸附剂,吸附废水、废气中的染料、重金属、颗粒及有毒、有害物质等,农业废弃物具有来源丰富、可再生、无毒性、成本低、可生物降解、制备工艺简单等优点,其最显著的特点是环境友好,使用后的生物吸附材料排放到环境前,不用做进一步的处理,可以在吸附操作后进行焚烧而不造成环境污染[3],是环境保护中一类经济实用、来源广阔、可再生的优选材料。

2.4 农林废弃生物质炭化技术及生物炭开发利用

生物炭在土壤固碳、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中的双重作用成为当前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4]。利用农林废弃物进行生物炭开发利用是当前国际农业土壤固碳、废弃物环境治理、资源循环利用和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的绿色低碳农业核心国际竞争技术。该技术是研究开发各类农林废弃生物质炭化技术并推动生物炭产业化,可有效缓解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碳排放增加、环境污染加剧和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等一系列现实生态环境问题。《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已将农林生物质综合利用技术列入优先发展的研究领域之一。《浙江省农业生物技术科技专题方案》(2011—2015年)指出,农业废料和能源植物等成为产业创新的焦点,生物工程技术成为主导的技术创新路径。以生物质炭化技术及生物炭高效生产及系列生物炭产品开发应用为抓手,生物炭具有多孔性、巨大表面积及羧基基团,因而具有较大的离子交换量(CEC),具有较强持水能力及更高的养分保持能力,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能改变土壤的生物质种类、生物活性,提供肥料利用率,必将促进土壤固碳减排,提高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农业废弃物利用的发展前景及展望

近10年来,各级政府对农业废弃物处理利用技术的研究和投入逐年增加,但集中处置的基础设施和技术规范还远没有到位,不仅使大量农业固体废弃物可再利用资源白白的浪费掉,而且还造成了农村环境污染,加大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压力,更不能适应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农业废弃物日益增多与处理技术滞后的矛盾,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生态建设的瓶颈因素之一。我国还是一个农业大国,开展农林废弃物的再利用,不仅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减轻农林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促进农村生态环境改善,还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有助于解决环境问题和“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的可持续发展,对建设“美丽中国”具有积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前景美好,必将成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之一。

4 参考文献

[1] 田赟,王海燕,孙向阳,等.农林废弃物环保型基质再利用研究进展与展望[J].土壤通报,2012,42(2):497-502.

[2] 陶思源.关于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问题的思考[J].理论界,2013(5):28-30.

土壤改良的必要性范文3

##市2007年度土地治理项目建议书

一、 项目基本情况:

1、 项目区所在位置

项目区位于##公路以西,##镇内,涉及新碰、野为、征拖、七氦、周开、平垛、蒋论、南可、四还、董是、小袁11个行政村,总人口2.0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209人,耕地总面积26427.82亩,2003年农业总产值7874.91万元,其中:种植业6369.32万元,渔业896.2 万元,林牧业109.6万元,养殖业498.7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4008元。

2、 项目区农业资源情况

项目拟建区属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全年雨量充沛,总降雨量1000mm左右,日照充足,常年2305.6小时积温较高,日均气温13-16℃,无霜期较长,达220-240天。该地区地势高低洼不等,水网密布,河沟面积3198亩,80%左右的耕地面积地面增高1.8—2.5 米,其中涝渍型低产田面积达9200亩,因此,在前几年农业结构调整时,开发了近380亩提水养殖鱼池,区域内土壤属勤泥壤种,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生态环境优良,灌溉水质较好,无污染,是发展稻渔共作无公害农业的理想基地。

3、 项目区农业生产状况

项目区涉及5个防洪联圩,现有联圩基础较好,骨干水利工程完好率40%,联圩内有圩口闸42座,活口门15个,排灌动力苏Ⅱ泵5座,50泵5座,贯流泵2座,灌排总动力660千瓦,现有机耕路56条,机耕桥14座,基础设施已具一定规模,设施基本配套,农田灌排率达 100%,渠系水利用系数100%,有效灌溉面积2.42万亩,这些为项目区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项目区产业结构以稻麦连作为主,提水养殖为辅,其中稻麦种植面积近2.1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6.8%。近年来,由于市场行情的不断变化,加之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全,良种推广未能全面的种种原因,特别是今年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大量发生,农民的种植效益大幅度下降,尤其是遇水灾年份,形势更是十分严峻。今年的武育粳三号水稻有三分之一绝收,三分之一亩产仅有200公斤左右,还有三分之一的最高产量也不过400公斤左右,另有少部分生产的稻谷为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十分畅销,由此可见,实行中低产田的改造,完善基础设施的配套,大力推广优良品种,确保农民增产增收,发展无公害农业势在必行。

4、 项目区建设条件

——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交通条件非常优越,##公路、##河从##镇内腹部穿过南北长27华里,###公路从镇域的中部横穿东西长13华里,四通八达,水陆交通十分便利,而且##镇又是位于##市的较东部地区的家禽养殖重镇,东与陶破镇相靠,南有戴跨相邻,西与和垛接壤,北与昌还镇交界,辐射周边较多乡镇人气,财气比较旺盛,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因此##镇是发展优质种植业和无公害农业的有利区域。

——基础设施初具规模。项目区内2.64万亩,虽有部分低产田和部分提水养殖,但灌、排、防等生产设施相对齐全,规范化程度较高,种植条件很好,条田方整化面积较大,十分有利于农业的综合开发。

——生态环境较好。项目区无工业污染和环境污染,东临靖盐河,南靠蚌蜒河,西近唐港河,北有车路河,中有梓辛河、界河,水系条件十分优越,水质清淅,空气清洁,是发展稻鱼共作和农业综合开发的理想区域。

——科技力量较为雄厚。有丰富的农业种植、提水养殖,包括家禽养殖的多年历史经验,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种植、养殖的新技术,有强大的农业科技队伍,农技、农机、水产、水务等主导职能部门均在项目区内。今年省下达实施的优质弱筋小麦项目建设就在该项目区内,并正在进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整体推进工作。全省水稻机插秧的试点工作就在我镇进行,省长###亲自来我镇视察和指导,插秧机达50台套,实施机插秧面积达1万亩以上。

二、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建设的依据

土地治理、低产田改造是国家重点农业开发项目,##市是个农业大市,在全省及至全国都有较高的知名度,是典型的“鱼米之乡”,农业的模式是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的新亮点,改造产田,强化设施配套,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对推动我市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农业质量,加速产业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建设的必要性

项目区内有 亩涝渍型和设施不够配套有低产田,严重影响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效益,必须进行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从而提高这类低产田的综合生产力和抗御片段灾害的能力,提升农业质量,所以既是农业发展的需要,又是农产品市场竞争的需要,也是农民增长收入的需要,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三、 项目规划设计

㈠设计标准

项目区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较大提高,通过项目建设,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加快项目区农业现代化进程。

项目区有明显区域范围,按流域或灌区统一规划,并符合本地区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采取综合措施,集中整治,连片开发。

项目区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实现园田化。

㈡水利措施

灌溉工程:灌溉系统科学规划,田间灌溉设施、桥、涵、闸等建筑物配套齐全,性能与经济指标达到有关规划标准要求。

排水工程:做到排水系统健全,排水出路畅通,渠系、桥、涵、闸等设计合理,建筑配套。

㈢农业措施

① 农田工程:做到田(地)块要按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和田间管理要求格田化,以有林道路或较大沟渠为基准形成格田。

② 田间道路:做到布局(规划)合理,循环畅通,机耕路建设分干道、支路两级,干道要与乡村公路连接,满足中型以上的农业机械的通行,宽度为5m以上,支路能保证农机通行,晴雨天畅通,并配套桥、涵和农机下田(地)设施,便于农机进出田间作业和农产品运输,宽度3.5m以上。

③ 土壤改良:通过农家肥的施用,秸秆还田等土壤改良措施,土壤耕作层有机质含量提高0.1个百分点以上。

④ 良种繁育与推广:项目区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在100%,在有条件而又需要的项目区建立优质良种繁育基地,修建种子晾晒场和仑储设施,配备必要的种子加工检测设备。

⑤ 农业机械化:做到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化作业,主要作业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

㈣林业措施

项目区内主要道路、沟渠、河流两侧,要适时适树进行植树造林。

人工造林苗林要达到二级以上的标准,造林当年成活率和三年后保存率要达到85%以上,林相整齐,结构合理。

农田防护林建设,要达到林业部门规定的标准。

㈤科技措施

农技服务体系:做到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完善项目区农业服务体系和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强化科技服务功能。

技术推广:在项目建设期间,推广一定的先进适用技术,大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等方面的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项目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与非项目相比,至少提高3个百分点。

技术培训:做到在项目建设期间,对项目区基层干部、农民技术是和科技示范户先进适用技术培训,做到每个行政村有3—5名农业科技骨干,每10户有1户科技示范户。

㈥建设目标

项目建设坚持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实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来改造低产田,提高农田综合生产力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通过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实现高产高效,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形成地方特色,促进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田间建设实现农田标准化、方整化改造低产田,通过路、桥、渠、站、电及小型建筑物的配套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

培植支柱型农业产业,改善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开发适销对路的定型产品推向市场,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支柱型生态农业产业,并带动有关产业的发展。

土壤改良的必要性范文4

关键词:造林;养分;综合管理

我国从70年代末开始林木施肥试验,80年代以来,林木施肥主要研究杉木、桉树、竹子、杨树、国外松和泡桐等主要速生树种的施肥效应,特别对Ⅰ-214杨、杉木、Ⅰ-69杨施肥效应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到90年代,在杉木、桉树、欧美杨、国外松和马尾松等主要用材树种适生地区,提出了各树种优化施肥方案。

国际上为了解决持续农业建设中的施肥问题,提出了称为“综合植物养分管理系统”的概念。基本内容:把所有养分资源的最佳方式组合到一个综合系统中,使其适合不同农作制的生态条件、社会条件和经济条件,以达到保持和提高土地肥力,增加作物产量的目的。这一概念在某种程度上提出了一个解决农业持续发展中肥料问题的途径。这一概念的基本特点是把多种养分来源的土壤养分化学肥料、有机肥料、微生物的生物固氮、降雨中的养分等所有养分资源统统在农业肥料管理体系中,加以综合考虑和应用,发挥最大的效率。所考虑的不仅是土壤肥力因素,而且扩大为生态条件,甚至包括社会经济条件。

一、施肥的意义

1.施肥的必要性

①用于造林的宜林地大多比较贫瘠,肥力不高,难以长期满足林木生长的需要;②多代连续培育某些针叶树纯林,使得包括微量元素在内的各种营养物质极度缺乏,地力衰退,理化性质变坏;③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影响,归还土壤的森林枯落物数量有限或很少,以及某些营养元素流失严重;④森林主伐(特别是皆伐〉、清理林场、疏伐或修枝等, 造成有机质的大量损失;⑤为使处于孤立状态的林木尽快郁闭成林,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⑥促进林木生长,减少造林初植密度和修枝、间伐强度及其工作量。施肥具有增加土壤肥力,改善林木生长环境、养分状况的良好作用,通过施肥可以达到加快幼林生长,提高林分生长量,缩短成材年限,促进母树结实以及控制病虫害发展的目的。

2.林木所需的營养元素

林木生长过程中,需要从土壤中吸收多种化学元素,参与代谢活动或形成结构物质。林木生长需要碳、氢、氧、氮、磷、钾、硫、钙、镁、铁、铜、锰、钴、锌、钼和硼等十几种元素。植物对碳、氢、氧、氮、磷、钾、硫、钙、镁等需求量较多,故这些元素叫大量元素;对铜、锰、钴、锌、钼、硼等,需要量很少,这些元素叫微量元素。铁从植物需要量来看,比镁少得多,比锰大几倍,所以有时称它为大量元素,有时称它为微量元素。在这些元素中,碳、氢、氧是构成一切有机物的主要元素,占植物体总成分的95%以上,其他元素只占植物总体的4%左右。碳、氢、氧从空气和水中获得,其他元素主要从土壤中吸收。植物对氮、磷、钾3种元素需要量较多,而这3种元素在土壤中含量又较少。因此,人们用这3种元素作肥料,并称为肥料三要素。

二、林木营养诊断方法

林木营养诊断是预测、评价肥效和指导施肥的一种综合技术,包括DRIS法、土壤分析、叶片营养诊断、缺素的超显微解剖结构诊断法等。

1.DRIS法

植物生长发育的状况,不仅取决于某一养分的供应数量,而且还与该养分与其他养分之间的平衡程度有关。1973年Beaufils提出了诊断施肥综合法(简称DRIS法)。该法是在大量叶片分析数据的基础上,按产量(或生长量)高低将这些数据划分为高产和低产组,求出各组内养分浓度间的比值,用高产组所有参数中与低产组有显著差别的参数作为诊断指标,以被测植物叶片中养分浓度的比值与标准指标的偏差程度评价养分的供求状况。

2.叶片營养诊断

叶片营养诊断是通过分析测定植物叶片中营养元素的含量来评价植物的营养状况,这一方法也称为叶分析法。各树种叶片营养元素缺乏所表现的症状不同,现以杨树为例,采用叶片营养诊断的方法,对其营养元素的缺乏所表现的症状归纳如下。

缺氮整个叶片由绿色变为黄褐色,一般从下部叶开始黄化,逐步向上扩展。严重时叶片薄而小,植株生长缓慢。

缺磷根系发育不良,次生根形成少,地上部分表现为生长缓慢,茎叶生长不良,叶片深绿色、发暗、无光泽,下部叶片和茎基部呈紫红色,严重时叶片焦枯而脱落。

缺钾植株开始表现生长速度缓慢,叶脉和叶缘之间出现黄绿色,甚至出现溃疡。严重时整个树冠叶片变黄。

缺钙植株根系生长不良,茎和根尖的分生组织受阻。严重时幼叶卷曲、茎软,叶光有黏液,逐渐萎蔫枯死。

缺锰叶片失绿,出现杂色斑点,老的叶片叶脉之间变成鲜明的黄色,但叶脉仍为绿色,并出现溃疡块。

缺铜叶呈深绿色,叶脉之间黄色,叶绿素含量减少,叶片停止生长,逐渐枯萎。严重时分生组织出现溃疡,高生长停止,长出过多的侧枝。

缺铁生长在碱性土壤、右灰性土壤中的青杨派无性系,易发生缺铁现象。叶片会褪色呈现淡黄色,但叶脉仍为绿色,有时叶缘发生褐斑,致使枝条生长不良,新梢次端的幼叶脱落。

缺硼杨树在生长末期,有时会出现缺硼现象。叶形不整而厚,停止生长,茎与根的生长率下降,枝条尖端易枯死。

缺镁一般表现为叶绿素含量低,叶色失绿,叶肉变黄而叶脉仍保持绿色。严重时叶片全部黄化,并从基部的叶片开始向上脱落。

缺锌叶片失绿,枝条尖端出现小叶、畸形、卷曲,节间缩短,根系生长差。缺硫叶绿素含量降低,叶色淡绿,幼叶开始黄化,叶脉先缺绿;严重时老叶呈黄白色,但叶肉仍呈绿色,叶片易早脱落;茎、根生长受到抑制较小。

3.土壞分析法

分别在某树种生长正常地点及出现缺素症状的地点,各取5~25份土样进行营养分析,有时还需在同一地点分别不同季节取样,对比两地土样养分含量差异,即可推断土壤中某营养元素低于某含量水平时,可能出现某树种的营养亏缺症。

4.缺素的超显微解剖结构诊断法

土壤改良的必要性范文5

关键词 道路;造林绿化;技术

中图分类号 S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1)122-0094-01

近几年来,我国道路交通发展迅猛,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道路建设运营过程中影响和破坏环境的问题也逐渐显露。所以在加快道路建设的同时,搞好环境保护日显重要。做好道路两侧的造林绿化是道路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交通安全性和舒适性,保护自然环境及改善生活环境等都具有重大意义。

1 做好道路两侧造林绿化的必要性

道路建设过程总伴随着对地形地貌的改造。特别在丘陵石山地区,道路建设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劈山开路,大量开挖土基,少则几十万立方米,多则上百万立方米。自然植被和动物生存环境因此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道路通过各种珍稀物种保护区时其损失不可估量;填方或挖方形成较多大小不一的边坡,易受雨水冲刷,造成水土流失,甚至塌方堵塞交通或致使路基毁坏,危及行车安全。道路在建设中产生的扬尘和在道路通车以后车辆排放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气体对周围的空气污染不断;施工期间各种施工机械产生的噪音和运营期车辆在道路上运行所产生的噪声,对附近居民身心健康的影响较为严重。道路对自然景观的影响在穿越旅游区或旅游景点时尤为突出。这就不仅要在道路设计中运用美学,提高道路现行设计质量,同时应当通过道路两侧的绿化和美化处理,来协调、改善道路及其周围环境,增进交通安全,为司机、乘客提供舒适的行车环境,减少对原来自然景观平衡和谐的破坏。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道路造林绿化的水平在不断提高,美化行车环境,提高行车质量;吸收有害气体,维护生态平衡;降低地表温度,延长道路寿命,保护路基、防风固沙、诱导视线、减噪防尘等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保护了道路生态环境。道路的各种树木以及点缀其间的各种花草,给人们以优美、舒适的享受。

2 道路两侧造林绿化的特点

1)绿化战线长,管护难度大。通常一条短的道路要跨越几个县城,长则连接几个省份,长距离的线状绿化,少则是几千米的县、乡级道路,多则是上千千米的国道、省道。不同范围内路段的造林绿化,都受到当地气候条件的制约,对种植苗木的施工管护较为困难。

2)土壤立地条件差。道路建设过程中,较多的开挖不同程度地破坏了原有土层结构。如路基一般经分层碾压而成,具有较高的压实度,所取土质也多为不利于植物生长的生土,甚至沙土或黏土,且掺有基底石灰土以及碎石沥青水泥等废弃料,不能完全满足植物生长要求。

3)易遭受人畜破坏。道路多穿越山林、农田或村落,周围群众素质的高低、人为或放牧直接影响着植物的保存率。另外,交通事故的发生也可能对植物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4)污染较严重。道路上车流量较大,行驶中的汽车排放大量有害气体,污染周围的环境。沿道路兴建的各种大小工厂所排放的各种有害气体,也会对植物生长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3 道路两侧造林绿化树种选择应把握的方向

1)选择耐干旱瘠薄、易管理的树种。由于道路周边的土层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加之车多风大,土壤易干旱,且营养条件差,植物生长环境恶劣,所以在树种选择上必须选择那些耐干旱瘠薄、适应能力强、容易管理的树种,如:夹竹桃、紫薇、玉兰、金叶含、马尾松、含笑等。

2)选择抗病虫能力强,具有净化作用的树种。道路绿化带狭长, 范围广,受汽车排出各种废气的污染严重,要求选择抗病能力强,对一些有毒气体能够吸收化解,对粉尘有吸附功能,能更好地起到净化空气,保护环境功效的,如:高山榕、阴香、桂花、香樟和大叶榕等。

3)选择不影响行车视线的树种植。根据不同树种生长特性,在不同道路位置种植不同的树种。尤其是一些村庄和路口附近,极易发生交通事故,在树种选择时要选择不影响行车视线的低矮树种,尽可能使用颜色搭配,减轻司机眼睛疲劳。

4 道路造林绿化的设计与施工

规划设计的原则: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景观协调,易于管护。

为确保规划设计更具有可行性,首先要对绿化路段的自然情况、社会情况、立地条件等因素进行详细的外业调查,特别要掌握降水量、风、温度、光照等影响道路交通和绿化效果因子的确切资料,然后根据绿化路段特点设计绿化方案。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尽可能做到点、线、面兼顾,整体的有机结合,使道路绿化与景观相协调,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对道路绿化应采取规则式与自然式相结合,绿化、美化、净化相结合,实行花、草、树立体交叉,讲究本土自然风格,体现乡土风情。

就整条道路的规划设计及绿化施工而言,道路的区域不同,功能有所不同,就形成不同的设计和绿化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种景观绿化方式。

1)路基的绿化。为保护路基,保证行车视距,树种不宜采用乔木,特别是一些生长迅速根系庞大的乔木对路基具有潜在的破坏性。一般情况下在路基边台上栽植常绿灌木,并且每两株常绿灌木之间栽种两株花灌木,以密集绿化的方式进行绿化,从而减少光线的变化对司乘人员的影响,起到防止眼睛疲劳的作用。

2)边坡绿化。护坡方法应紧紧抓住边坡的坡度、地质、水文、气候等特点,灵活采用不同的防护方式,在保证道路边坡稳定、安全的情况下,优先考虑采用植物防护,当土质不宜植物生长及难以保证边坡稳定时,要考虑经济性、施工及效果,采用工程防护或相应的辅助设施,实现景观本地化、特色化,达到观赏美化效果。植物防治应选用根系深且发达,耐贫瘠、耐干旱、吸水力强的植物为主,可选择喷播草种和铺植草皮方法进行。为防止上边坡、路堑边坡的侵蚀和风化,在原有野生植物覆盖的基础上,布置低矮的地被植物、色彩鲜艳的低矮灌木和蔓生攀援植物,如:爬山虎、常春藤等,最好是层次式的布局,配置成简洁、优美的图案,提高安全,减少事故发生。

3)互通立交区域的绿化。道路互通立交的匝道包围着一大片空间,是一个可展现绿化美化亮点的地方,应反映设计者的独特风格,做到主题内涵清晰,并充分地融入本地整体绿化景观,给过往客人深刻的印象。因此,在设计上应以植物造景为主,适合采用自然式的绿化组合方式形成景点。可适当配合一些观景石,例如黄硝石、太湖石,并通过各种乔、灌、草植物的配置,组成优美图案。宜以常绿植物为主,适当点缀一些不同颜色的观叶树种和花果植物,形成乔、灌、草相结合,花色和叶色变化不同配置的立体式景观。

为确保苗木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基质,应积极做好土壤改良,以达到快速绿化效果。通常道路需要绿化部位的土壤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一些是母岩,石渣及其他建筑垃圾混杂,直接种植苗木难以成活,即使成活也会出现生长不良或发病率较高等现象,故应先挖大坑换入适合树种生长的肥沃泥土。一些边坡则可将中上坡的泥土往中下坡推积,一是改良了土壤,二则是降低了坡度。

在完成苗木种植工程后,要抓紧抓好养护管理。对树木、花草进行定期修剪,保持观赏性。对道路服务区和立体交叉中分割出来的绿块及开阔的草坪要适时修剪,林地的杂草要有选择的保留在一定高度,以达到层次参差、季相丰富、色彩多样的景观效果。在日常管护过程中要重视病虫害防治工作,采用生态型农药且轮换使用,以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从而保证道路生态安全,以确保长期的绿化美化,为国家、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土壤改良的必要性范文6

塘么沟村标准化茶园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塘么沟村标准化茶园建设;

2、项目建设地点:紫阳县城关镇塘么沟村;

3、项目建设性质:茶园建设;

4、项目实施单位:塘么沟村茶叶专业合作社;

5、项目总体设计规划单位:紫阳县茶叶局、城关镇人民政府、塘么沟村委会;

6、项目负责人:张成勋(村支书、茶叶产业协会会长);

7、项目技术指导:县茶叶局、镇林业站;

8、项目总投资:270万元。

9、建设内容及规模:改造低产茶园1500亩,利用“紫阳茶种”无性系茶苗实施零星茶园补植,推行茶园机械化管理,配方施肥和茶叶指导技术。

10、项目主管单位:县茶叶局

二、项目背景(基本情况)

塘么沟村位于汉江以南紫阳县城以西—塘么子沟,村中心位置距县城及镇政府所在地6公里,平均海拔高度约780m。全村总面积9.6平方公里,山大沟深,土地瘠薄,平均土层不足20厘米。全村共有耕地3054亩,林地4995亩,共有茶园3800亩,人均占有茶园面积2亩以上。全村耕地以旱坡为主,坡度大,不宜农作物耕种,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极差。全村有4个村民小组435户1743人,现有劳力870人;村民以种养业为主,201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5301元,整个农业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全村3800亩新老茶园是塘么沟村的支柱产业,也是村民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塘么沟村种茶历史悠久,茶叶是塘么沟村的支柱产业,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全村现有茶园3800亩,百分之七十是上世纪七、八十年前种植的老茶园,百分之三十是汉江绿化,退耕还林时种植的幼林茶园,茶园分布面广,相对零星分散,老茶园全部种植在山坡地带,坡陡土薄,水土保持能力差,茶树营养低,且管理粗放,老传统的经营模式,只问茶园要收入,不向茶园投入,老茶园茶树零星稀疏,缺株断行严重,树冠覆盖度小,土地利用率低,且茶树品种混杂,导致采摘时间不一,品质良莠不等,茶园寄生物严重等原因,影响茶叶产量,影响茶农收益,因此只有通过对低产茶园进行改造才能增加茶园产量,提升茶叶品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所以,建设标准化优质茶园,对老茶园进行改良改造,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产业建设的需要,市场竞争的需要,农民增收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之下,对低产茶园进行改造,建设标准化茶园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四、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一)较好基础条件

塘么沟村有着悠久种茶历史,丰富的茶园面积资源和种、采、加工经验,有茶园3800亩,有大小茶叶加工厂8家,使项目建设有着很好基础条件。

(二)良好的建设环境和区域优势

1、地理位置优越,村委会位置距县城不足5公里,为项目建设提供了较好市场条件和经济技术上的依托方便。

2、交通不便,塘么沟村临汉江边上,有县城通往焕古的公路穿越,有村组级公路4条20公里,且有2条8公里的硬化为水泥路面,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必要的交通运输条件。

3、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7℃左右,有效积温4670℃,年平均降雨1128mm,日照时数1607小时,无霜期2700天以上,适宜茶叶生产与发展,有利于标准化茶园建设。

(三)广泛的群众基础

塘么沟村的村民有着传统的勤劳品德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都有想致富、想发展的强烈愿望。而建设标准化茶园、改造低产茶园又涉及茶农的切身利益,改变经营理念,进行低产茶园改造建设绿色无公害高效茶园,是广大茶农一直期盼的心愿,积极性高。只要发动充分,组织得力,广大茶农不仅能够大力支持,而且会积极参与并承担起项目建设任务的。

(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低产茶园改造项目,首先得到了县茶叶局,茶叶协会的大力支持,专门选派了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规划设计、技术培训,并将全程跟踪指导,镇林业站技术人员全程参与项目的实施,使项目实施有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证。

(五)得力的组织领导

强有力的村两委工作组,切实可行的规划设计,深入细致的工作态度,扎实的工作作风,敢拼敢干的精神是项目实施的保证。茶叶产业是塘么沟村的支柱产业,标准化茶园建设项目得到村两委的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协调引导项目的实施。

(六)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全村有劳动力870人,项目建设涉及到每户茶农,工程所需人工工资农户可以自行解决,工程所需材料可就地取材,可以节省开支,这样,就大大降低了项目建设成本。

五、项目规划及主要措施

(一)改土:一是对茶园进行松土(冬耕);二是通过使用农家肥和有机肥料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地的有机质含量。

(二)改树。一是台刈;二是修剪。首先在春茶采摘后(5月份)集中时间对密度低、树势衰老的茶园茶树进行台刈,台刈后封园一年进行蓄养;其次是对具有一定密度的茶园进行重修剪,清除茶园寄生物和病虫害,对修剪的新梢去弱留壮,通过二至三次定型的投入采摘;再次就是在秋茶采摘后,对茶园进行轻修剪,剪除凸出枝梢,给茶树定型。

(三)改园;一是整改土地,把坡地改为梯地,生土垒埂,熟土覆面,提高茶园保水保肥能力,培肥土壤,达到增产高效。二是补植茶苗,对茶树稀疏的茶园进行补植,规范开带,合理密植,要双行栽植,成行成路,建成密植高产高效茶园。三是追肥,春季追施催芽肥,以氮磷肥为主,冬季追肥以农家肥、饼肥等有机肥料为主。四是茶林间作,在茶园内进行规范栽植林果树。

六、项目建设内容

按照县茶叶产业建设要求和山地茶园旅游观光设想,塘么沟村标准化茶园建设主要以富塘公路为主线,以塘么子沟为主要地带,改造茶园1500亩,补植紫阳无性系茶苗200万株,规范栽植林果树木5万株。

七、项目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

(一)投资概算

本项目计划总投资270万元。其中,茶苗:300万株×0.35元=70万元,林果树苗:5万株×5元=25万元,肥料:1000亩×10袋×60元(平均价)=60万元,购采摘修剪机械等20万元,人工工资95万元。其中:整地(开带挖坑):500亩×6工日×80元/工日=24万元。栽植茶苗500亩(20万株)×2工日/亩×80元/工日=8万元。老茶园改造:台刈修剪(机械)1500亩×2工日/亩×100元/工日=30万元。追肥1000亩×3工日/亩×80元/工日=24万元。林果树木栽植50000株×1.8元/株=9万元。

(二)资金筹措

村民自筹180万元,申请上级扶持90万元。

八、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经济效益:塘么沟村现有茶园面积不少,但老劣茶园较多,年平均亩产不足30公斤(细茶鲜叶)。该项目实施后,全村所有茶园就达到了高产密植茶园标准,一年后,茶园鲜叶产量将由现在的9.6万公斤,增加到12.5万公斤,可增加产值290万元。人均可增加收入1660元;三年后新补置的200万株茶苗开始贩产收益,茶叶总产收入达到6.9万公斤,总产值将超过1000万元。标准化茶园建设完成,不仅茶农可直接增收,还可促进茶叶加工业的发展,同时我村将与富家、瓦房沟连成一片,形成山地茶园观光带,可带动我县山地观光旅游的发展。

(二)社会效益:通过低产茶园改造,土壤改良,设施配套,茶林间作,农业投入品质规范可保持水土环境、生态环境,减少农业污染,有利于保护和提高土壤肥力,提高农业与安全效益,推动我村茶叶产业化建设进程和生态环境旅游业,促进我村农业产业化持续健康发展。

总之,塘么沟村标准化茶园建设项目,条件成熟,不仅有好的基础条件,自然环境,更有好的群众基础,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有专业部门、技术人员的精心指导,精心的组织实施,所以项目实施是可行的。

 

                               紫阳县城关镇塘么沟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