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微生物学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微生物学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微课选题;教学设计
微课是一种最近兴起的新型教学方法,当前已经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普遍认可,涌现出数不胜数的微课资源。中小学的微课包括丰富的资源,其主要表现为微视频,是利用网络传播的,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下载微课课件开展自主学习。笔者从事初中生物教学工作多年,结合自身实际教学经验论述了初中生物微课的选题与教学设计的主要应用手段。
一、关于微课选题
一个微课重视表现一个主题,因此微课选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求其选题做到简明扼要,微课的关键就是“微”,其在内容、问题、研究等过程中普遍要求“微”,要求其内容以解决核心问题为主。微课重视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在此基础上确定合适的主题。主题可以以实际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为主,也可以涉及实验操作、实验观察、探究实验、模型制作、学习方法等,要以“小而精”为核心内容,有着独立、完整的特点。可以解决教学活动中的重点问题与难点问题,同时结合多媒体的特点确定主题。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意识到,七年级学生在学习“呼吸运动”一节时,大多学生不能顺利理解此部分内容,这种现象牵涉到学生掌握的物理知识。假如设计宽泛的主题,包含多个知识点,详细讲解教学内容,可以将全部内容制作成一系列微课资源。如关于洋葱切片的观察就存在着多个方面的知识,也要求学生对此开展实验,制作成微课专题当然也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因为微课的应用对时间有着严格的要求,因此在明确主题后就需处理其表现内容,达到“微”的目的。如一旦确定“呼吸运动”的主题,则应深入学生中间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了解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才能使微课设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一旦整个选题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成果,那么就会迅速吸引全体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会始终保持最佳学习状态,此节课必然是成功的。所以在微课选题过程中可以应用合理的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手段,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在此,教师还需为微课的应用创建一个与主题相符的教学情境,才能使微课发挥最大的作用。
二、关于微课的教学设计
在数据显示,一半以上的教师认为做好微课的教学设计就意味着教学的成功,其在微课制作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微课中的教学设计与制作技术的比例是7∶3,微课中的教学设计是微课教学的关键,要始终坚持微课就是一种“学习型资源”,要善于站在学生的视角考虑微课的教学设计,可以应用设计问题、引入活动等多种设计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为核心,使学生的学习上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教学设计也代表着教师的教学意图、设计思维、教学特点,其中应该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方法、总结等内容。生物课的微课教学设计还应该融入生物学课程标准、课程理念与学科特色等内容。
1.关于微课的教学过程设计
利用微课进行教学首先要强调“微”。第一,利用一个有趣的故事或问题导入,在此环节要求题材新颖、能够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第二,在顺利导入后保证课堂讲解不脱离教学主线,有着较强的层次性,重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全体学生的提高;第三,教师还需在每节课的结束环节做好总结,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对本节课形成牢固记忆,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如关于主题“呼吸运动”,笔者在深入研究学生特点、学习内容、学习重点难点的基础上,设计了下面教学过程。首先,设计了导入情境,播放人工呼吸图片,提问:人工呼吸的原理是什么?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其次,以“呼吸运动”为主线开展课堂讲解,要求全体学生做呼吸运动,体验呼吸运动过程中身体的变化,并将身体变化设计为动画,结合动画讲解人身体的构造,要求学生在呼吸过程中感受不同部分骨骼的运动与身体的变化,帮助学生掌握呼吸运动的概念,从而对深入研究胸廓容积变化产生的原因产生兴趣。胸廓运动的原因是什么?要求学生在认真观察呼吸过程中胸廓变化动画的前提下,结合自身感受情况,如为了模拟肌肉收缩会产生力量可以播放拉开的弹弓图片,为了模拟膈肌的舒张与收缩情况可以播放手背自然隆起和用力伸直手指的图片,由此得到呼吸肌收缩与舒张是导致胸廓容积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再次,探究躯干容积的变化是否会引起呼吸的变化。提问:一旦躯干容积产生扩大或缩小的情况时,肺的容积会不会发生变化?鼓励学生使用提前准备好的塑料瓶模拟实验装置,在反复思考演示方法后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最后对实验现象进行研究,得到:胸腔扩大时,肺同时也会扩张,气体进入肺部,是吸气过程;肺容积扩大时,气体进入肺的原因是什么?利用演示挤压塑料袋,帮助学生理解如果气体总量不变,那么气体容积变化与气压之间具有什么关系,得到:肺容积扩大的情况下,整个胸腔气压降低,外界气体进入肺部,是吸气过程。最后,对呼吸运动的学习进行总结,在观看动画过程中为学生设计概念图。整节课设计成功之处是融入了学生的亲身体验、模拟图片、模型、实验、推理等活动,最后顺利突破学习难点,将学习难点转换为形象的内容,帮助学生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
2.关于微课的教学资源应用
微课虽然以“微”为主要特点,但其包括完善的教学环节。其主要以视频文件为主,同时融入了与教学主题相符的备课、小测、学生意见、名师指导等各种内容。其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的当属PPT课件制作质量,在制作过程中要注意:PPT只涉及重点内容,不需录入全部教师讲解内容;设计背景要与学生认知规律相一致,不可强调花哨设计;处于相同页面中的文字与图片要把握恰当的比例,字体颜色不宜过多,字体与背景颜色搭配要强调自然,字体大小要合适。
3.微课中的语言和媒体
微课课件要使用简单的、生动的语言,教师语言要兼顾学生的特点,不宜过难过繁,要有响亮的声音与节奏感,语速不宜过快,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讲解过程中防止出现错误语言。教师可以提前写下自己要说的内容,但不要照稿宣读,那样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能挫伤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影响教学质量。媒体设计在微课应用中具有重要作用,提高媒体设计质量才能使微课收到较好的效果。当前微课视频媒体纷繁复杂,要求教师在设计微课过程中科学选择合理的媒体,结合实际教学需求运用有利于收到较好效果的媒体。
三、生物微课的反思
1.教师要重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
“呼吸运动”的学习重点是复习与拓展,笔者在考核中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不能完全掌握学习内容,可以确定其选题具有一定的意义。在制作中要兼顾各种细节,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教学思路可以确定为“导入新知、复习、讲解例题、分析失误、巩固练习”。
2.发挥其可重复播放的优势
微视频只需较短的播放时间,因此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下载观看,是对教师教学的有效补充,微课选题通常都是学习中的重点或难点,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多次研究与探讨。
3.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有的学生可以利用微课发展自己的思维水平,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有的学生不具备较高的学习能力,利用微课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还需借助教师的单独指导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开展个别辅导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争取得到家长的配合
可以利用家长QQ群与微信群鼓励家长帮助学生利用微课开展自主学习,微课主要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观看,因此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必然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四、结语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引入微课技术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其在实验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效补充,为学生创建了生动、平等的学习气氛。生物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应用微课教学,及时做好反思与总结,认真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在实际教学中大胆改革,才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提高生物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徐佳.初中生物学微课设计思路及反思[J].生物学教学,2015,40(3):48-50.
[2]梁春玲.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初中生物教学的应用研究———以《细菌》课为例[J].教育信息技术,2015(7):25-28.
微生物学教学设计范文2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我国信息技术领域出产的科技产品层出不穷,这些产品给日常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有效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因此,为了更好地进行高中生物教学,教师可以适时改变一下教学模式,在教学课堂上合理运用各种先进的科技产品,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微课程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凭借良好的实用性和灵活性,被广大一线教师关注和重视,它的有效运用可以切实引导学生和教师良好地沟通和交流,使生物课堂上无法演示的教学实验以视频方式展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将以如何更好地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设计和应用微课程为主要内容,并进行相应的策略探究。
关键词:
高中生物;微课堂;设计应用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将所要教授的内容通过微视频方式播放给学生,不仅能直观帮助学生掌握生物实验技巧及各种生物演化过程,还能打破时空的限制,使学生随时随地地学习,实现高效教学。
一、积极遵循微课程设计原则是关键
为了更好地发挥微课程的教学价值,以及更有效地实现生物教学的高效性,教师在设计和制作微课程的时候要积极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学习水平,遵循微课程设计原则,多角度出发,力求设计出适合学生发展的微课程。那么需要遵循的原则有哪些呢?首先,短时课程原则。就微课程而言,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微”,即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实现教学目标。微课程的应用能切实将传统生物教学时间和内容浓缩,少了花哨的教学设计,更清晰地将知识点显现出来,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高中生较小学生而言,自控力、注意力都要更强一些,却无法完全保证在45分钟的课堂内保持精神集中而不分神,因此,需要教师人为控制教学时间,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核心知识点,不仅符合学生认知和发展规律,还能有效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实现教学效率提升。其次,内容单一原则。从学生认知特点来看,每次学习少量而单一的知识有助于对知识的吸收和内化,同时可以清楚地知道,微课程的优势是“微”,正是这一优势限制了生物教学内容。由此种种可见,在微课程教学时,教师要积极遵循内容单一原则,即一个微课程只讲授一个相关知识点,即使某些知识点之间相互联系,也不要将其放在一个微课程中,以避免欲速则不达。最后,趣味性原则。打破课程中只有文字、符号的枯燥教课方式,积极在微课程中引入动画、图片和风趣幽默的语言等,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有效使学生更投入地学习,进而实现教学效率提升。
二、合理开展微课程制作过程是保障
良好的微课程制作过程是提升生物教学有效性、充分发挥微课程教学价值的必要措施。首先,对课程进行分析。即要明确教学目标是什么?重难点是什么?微课程的重要内容是哪些?知识点应如何分布和设计?如何借助微课程达成教学预设?等等,从而合理选出课题,同时教师还要注意的是课题教学一定要细化,最好10分钟以内讲清一个知识点,以突出重点。其次,微课程设计。教师在制定学习目标、学习指导时要以选题为依据,并制定一份相应的课程导学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方式。根据信息技术、网络资源来看,微课程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当根据具体生物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录制方式,具体录制方式有:教师讲课式、PPT播放式、课件讲解式等。教案的编写与普通教学方案有所不同,微课程的课堂教学教案主要体现的是教师讲解过程,即力求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出详略有度的生物知识。然后,收集材料与视频制作。对于前者,教师要结合微课程特点,并多选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元素,以增强微课程的生动性。对于后者的主要来源,可以分为原创和利用已有课件进行改造。最后,微课程录制。在录制过程中,教师要多注意光线选择,如果需要用到屏幕录制软件,则要注意对麦克风的使用,以保证录制声音的清晰度。在录制讲解时,教师还要注意看镜头,确保与摄像头进行眼神交流。
三、科学应用微课程生物教学是根本
高中生物包括各种各样的知识结构、知识类型及或详细或抽象的知识点,而且随着学生所上年级增加,知识点难度随之加深,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在学习生物过程中感到困难,进而降低学习积极性与热情,为此,教师要针对这一情况,充分利用微课程,合理加入图片、视频等,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从而达到降低学生学习难度的目的。如“细胞的呼吸”这一课,教师主要讲解的内容就是柠檬酸的循环过程,因为这一过程经历变化的环节较多,教师可以借助微视频,以动画方式,将柠檬酸的变化过程表现出来。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融入新课之中,教师在课前可以利用微课程,让学生看完本节课讲述的知识内容,然后提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概念,并让学生试着想一下细胞是怎样呼吸的,以此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光看课本,学生是无法真正理解的,这时,教师就要再次播放有氧呼吸中的糖酵解和柠檬酸循环过程内容的微视频,如果学生还无法理解这一概念,教师就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补充讲解,直到学生将这一知识点完全理解内化。微课程在高中生物教学课堂中的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思考能力,同时它的出现切实帮助教师管理课堂和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进而促进教学效率提升。
总而言之,对生物教学而言,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及教学大纲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微课程模型设计,对不同教学内容设计的微课程,教师还要认真分析和探究,只有这样,高中生物教学水平才会有实质性提高。
作者:董巧红 单位:江苏省泗阳致远中学
参考文献:
微生物学教学设计范文3
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精心设计问题,力图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为他们发现疑难、解决疑难提供平台,引导他们一步步走进探究知识的殿堂。然而,并非所有的课堂提问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那些肤浅、平庸的提问,零敲碎打、毫无联系的提问,单调、陈旧、八股式的提问,都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那些随心所欲、突然袭击、以问代罚式的提问,不仅不能起到提问的作用,反而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使师生关系形成僵局,阻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由此可见,课堂提问既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和重要手段,又是一门教学艺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提问的功能,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和谐,课堂提问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问。
一、创设物理情境,层层深入式提问,导入新课。
这是一种常用的提问方式,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教师要提问与本课有联系的旧知识为传授新知识铺平道路。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在知识联系的“挂钩点”设计好问题,使学生思维有明确的目的性,启发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战胜一个个困难。
例如在讲解串联电路的特点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亮度可调节的台灯的亮度(或收音机音量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答:与电流强度有关。)改变电流大小有哪些方法?(答:改变电阻或电压。)改变电阻有哪些方法?(答:改变导体的材料、截面积、长度,以及温度。)我们学过什么仪器可调节电流的大小?(答:滑动变阻器。)滑动变阻器如何连接在电路中?(答:串联。)进而提出滑动变阻器串联到电路中后,各部分电路的电压、电流如何?自然导入了新课。这样设计问题,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联系生活中物理现象进行列举式提问。
在单元或综合复习时,由学生联系所学的物理知识,列举日常中的实例,来说明物理现象或原理。例如:“举例说明分子式运动的”,这类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搜寻记忆中的生活知识,在相互启发下,可举出更多的例子。我处理这一类问题的方式,一般将学生举的例子简要记在黑板上,再由学生分辨哪些例子是对的,哪些错了,最后把对的进行分类。
例如上面举例中的第一题可分成气体、液体、固体三类分子运动现象,第二类可按省力、费力、既不省力又不费力的杠杆分类。
三、物理知识应用性提问。
学生如果在教师的启发下,运用学过的知识成功解释或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不但会感到一种学以致用获得成功的喜悦,而且能调动思考的积极性,培养运用所的知识动脑动手解决问题的好习惯。热水瓶是如何防止热传递的?这是教师提问的一般形式,学生对此也能做出正确回答。我尝试改成这样的问题:热水瓶外层玻璃破碎为什么不保温?新买的热水瓶不保温可能是什么原因?对照实物让学生对不锈钢保温杯与常见的玻璃保温杯的保温原理进行分析比较,并引导学生做出正确回答。
四、激疑性提问。
孔子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有思,无疑则不能释疑。设疑、释疑是人生追求。由于中学生缺乏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教师若能在其似懂非懂时提出问题,然后与学生共同释疑,就势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浮力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搞清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遵从什么规律,可用学生熟悉的例子问学生:为什么木块浮在水面上而铁块沉入水底?用钢铁制的轮船可以浮在水面?类似的问题使学生产生疑问,从而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五、探究性提问。
这种提问能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对于物理概念,不直接让学生回答,而是让学生应用概念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围绕重要的物理过程、理论与实际关系,深究细问。向学生发问、追究的问题要经过周密、科学的设计。这样提问,就会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并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六、发散性提问。
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教师若能在授课时提出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正面和反面多途径去思考。纵横联想所学知识,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大有好处。这种提问难度大,必须考虑学生知识的熟练程度。例如:在讲完一个例题后,启发学生一题多解地提问或题目引申性提问,这样的提问很自然把学生带入积极思考、讨论、探究等生机盎然的学习境界之中,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能力无疑是有益的。
七、激趣性提问。
富有趣味性的提问,往往能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以愉悦的心情去积极思考,直到问题得到圆满解答。例如,在讲热传导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在装水的试管底部放一条小鱼,用酒精灯对试管上部加热,当上部的水沸腾了下部小鱼为什么却安然无恙?像这类“煮金鱼”及纸锅烧开水等生动有趣的问题,会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在主动、轻松的心态中进入探究新知识的境界。
八、巩固性提问。
微生物学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环境微生物学 开放设计实验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b)-0197-01
环境微生物学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科学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是以普通微生物学为基础,并在研究微生物学的一般规律的同时,更注重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课程[1]。目前教学主要是以传统的经典微生物实验技术,如微生物的显微观察、染色、纯种培养分离及土壤微生物计数等内容,基本上都是验证实验,使得学生在做这些实验时,因为内容陈旧加之没有有效的考核激励方式,学生的实验积极不高,掌握的基本实验技能较差,针对目前许多环境问题的应用显示出一定的局限性[2]。那么,如何充分调配环境微生物学实验的内容、授课方式及考核机制,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出具备扎实理论基础知识、操作执行力强且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创新能力的学生,一直是环境微生物实验教学思考和努力的方向[3]。设计性实验具有研究性和探索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应用知识主动性与动手积极性,因此开展设计性实验将是实验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4]。本文根据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开放实验室为平台的自主设计实验改革几点心得。
1 坚实基础实验教学环节
1.1 编写实验指导
环境科学专业计划规定环境微生物课程是在二年级第一学期开设,在此之前学生相关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验能力都比较匮乏,基于这一实际情况,编写详细和实用的实验指导书,包括基础实验篇和设计实验篇两大块内容,基础实验篇由显微镜的使用、微生物的染色、培养基的配制、微生物的分离筛选纯化及微生物的计数等实验,每一个实验都要有翔实的目的要求、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原理、功能和操作说明、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及实验考核点等,便于学生作为实验教材使用;设计实验篇则列出相对较粗的几个实验方向,如资源微生物的分离筛选、极端微生物的分离筛选、污水处理中微生物的应用、土壤修复中微生物的应用、环保型微生物制剂的开发、微生物与废物资源化研究等,供学生自行选择。
1.2 强化实验预习过程
每次实验课前为学生播放教学实验录像,将有关的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现象全部展现在学生面前,再由教师详细讲解实验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加深学生对实验的过程了解,遇到复杂实验还可以把录像反复播放,把实验的每一个步骤让80%的学生掌握。同时在每一组实验学生中选一名学生与教师一起准备实验,在带实验教师演示指导下,准备实验的过程全部由学生自行完成,目的是让同学们懂得每做一个实验不仅要花费很多的物力财力,而且还要付出大量辛苦的劳动,让每一位同学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每一个实验动手操作机会,进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1.3 严格实验技能的考核机制
基础实验篇的每一个实验完成后,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并依据实验指导的考核点进行考试,对于不能通过考试的实验组,可安排一次进行开放补做实验的机会,对于有些基础实验无法顺利过关的实验组不准许进入设计性实验阶段。
2 拓展设计性实验教学环节
2.1 准备设计性实验
以基础篇实验的学生分组,每个实验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设计性实验的题目放向,首先需在实验开始前一个月查阅相关文献,并通过到环境污染治理的企业的实地考察,确定设计性实验具体实验内容。比如在“污水处理中微生物的应用”实验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城市污水处理厂考察,通过观察曝气池进出水情况,使同学们找到活性污泥处理污水中的提高净化能力的原理,对于活性污泥的生物相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确定兴趣点。进一步明白设计性试验的目的,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研究设计性试验的可操作性,经过老师与学生的共同讨论后形成可行的实验步骤,并做好分工,准备相应的实验材料。
2.2 灵活实施设计实验
进行设计性实验的时间和地点可以自行确定,可以在课外做也可以在课内做,能是微生物实验室或相关实验室的多处场所。实验周期可弹性规定在两周内完成。在实验实施过程中各实验组可以独立完成也可协作完成。
2.3 展现设计性实验结果
鼓励学生将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结果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共同讨论实验取得与预期结果的相符性,分析成功的关键和经验。对于未取得预期结果的,分析导致实验失败的原因。对于每个实验小组提交的实验报告,由各设计实验小组同学交换后讨论批改,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方案。
3 结语
设计性实验教学打破传统性实验教学的局限性,是师生共同参与完成的实验教学过程,在加强基础实验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对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理念都提出了较高的挑战,给学生提供了相对自由的空间发挥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自由、主动、全面的发展,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对于教师要求必须有创新性思维,要精心设计、周密策划指导整个实验教学过程,要不断探索、改革、完善设计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5]。
参考文献
[1] 李靖,周玉林,关杰.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09,36(11):1766-1771.
[2] 高冬梅,张民生,洪波.环境微生物综合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1,14(3):53-55.
[3] 都韶婷,宋英琦.互动教学为核心的环境微生物实验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73-74.
微生物学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微生物学;分级式教学;创新;互动式;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56-03
微生物学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之一,涉及细胞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真菌分类学、病毒学、环境微生物学及环境生态学、土壤学等多种学科领域。作为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生物学发展越来越迅速,是生物学领域的一门比较前沿的学科。微生物学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①传统的教育理念比较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②传统教学中“教师主体”的师生观和“传承性教学”的教学观,使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其主动性得不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③在考核办法方面,不能体现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素质,仅以试卷、实验报告的优劣决定学生的最终成绩。这些现象不利于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在创新素质教育下探讨微生物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与实践是十分必要的。
一、在创新素质教育下探讨微生物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背景
国内外高校十分重视高素质创新生物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如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内容设计与创新、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改革等等。这些教学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然而,由于地域、层次、政策等因素,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各具特色、实践效能亦各有千秋,外加高等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比较死板,学生自由选择权较少,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为加快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必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创新素质下探究微生物教学体系改革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主动性为目的的,立足教学,从实际问题和背景出发,将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学生自身主动的探究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素养。
二、微生物学课程体系采用分级式教学方式
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主体”的师生观和“传承性教学”的教学观,采用分级式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对培养的学生创新素质有一定的益处。
1.一级内容为微生物学科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以“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吃什么,怎样吃,怎样给微生物做饭,微生物应用价值”为主线讲解微生物基础知识,使同学们思路清晰。
2.二级内容为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包括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块,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块,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块。
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块——形态观察。在该模块中,主要是观察微生物的形态,让学生通过实验总结细菌、霉菌、酵母菌等在个体形态、繁殖方式等方面的区别,让同学们掌握微生物革兰氏染色技术、制片技术、微生物大小的显微镜观察测量技术等。让同学们总结实验成功的关键和找出出现假阳性、假阴性的原因,并绘图表示各个微生物的形态。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块——培养、分离微生物并分析。在这个模块中,以学习培养、分离微生物并分析为主要内容,由每个单独设立的实验组成一个综合性实验,不仅掌握单个实验技能,而且也锻炼了同学们的数据统一分析与整理的能力。根据综合性实验内容的要求,我们设立了多管发酵法测定水中大肠菌群、平板菌落计数法分离纯化土壤微生物、细菌的分解物质能力与生理生化鉴定等。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块——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独立完成实验。班里的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查阅相关文献,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自由分组,自由设定实验方案来达到预期的实验目标,完成实验并分析、进一步再处理实验结果,交流实验结果和体会。同学们可以在实验中充分发挥创新性想法去设计实验,这些实验由于贴近生活,进而引起了学生的普遍兴趣,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三级内容为微生物学科相关的拓展性知识,通常以学术讲座的方式介绍本学科相关领域内的研究前沿、发展进展趋势和创新性等;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深科研思路,培养同学们独立完成科研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开展课程论文形式来总结国内外前沿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主观能动性。
三、创建互动式的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模式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建互动式的教学模式:
1.授课与自学相结合。倡导启发式教学,包括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按照提纲思路引导性自学、自己归纳自学等几种方式,融知识传授和能力为一体。教学中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调动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愉快、主动、积极获取知识的过程。
2.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理论与实验结合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而且通过实践,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实验内容更加系统完整和先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鼓励学生多参加老师的科研课题并且自行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
3.讲解与讨论相结合。讨论既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和消化,又对培养学生协作精神、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有益,使学习的过程从被动接受变为自觉研究。推演方法是教师提供讨论的问题学生围绕问题,查阅文献分析并提出结论讨论教师总结讲评。
4.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可有效增加教学的信息量,使教学过程具有趣味性、直观性、生动性。教学中恰当运用传统教学手段与电教教材、网络技术,对提高教学效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改革微生物学课程考核方式,注重学生实验技能与创新素质的培养
微生物学课程考核,是作为一种评价微生物课程教育过程的主要手段,可以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能和锻炼了科研思维的能力等。我校生物科学基地班微生物学理论40学时,实验课单独设课32学时,生物技术64学时,理论40学时,实验24学时。针对不同班级采用了不同的考核方式。微生物学实验课的考核成绩由验证性实验模块和综合性实验模块的实验成绩(占70%)和设计性实验成绩(占30%)组成。自从采用了这种考核方式以后,学生都比较重视实验课的学习,这对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大有益处。学生在设计性实验模块中收获较大,成绩评定包括文献调研、方案选择、实验操作、论文撰写和实验结果汇报等方面,使得学生有意识地培养团结协作意识、思维能力、科研严谨态度、语言表达能力等。理论课的考试是检查学生掌握本学科知识的重要手段。我们认为闭卷考试+撰写论文+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综合性的考试这种综合性考试方法最好。
五、微生物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效果
1.改变了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式教学,使高校教学活动真正成为能够启发学生心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效行为。建立了一个系统性强、框架清晰、与国际接轨的微生物学知识体系,提出创新素质教育下微生物学教学模式改革的策略。
2.促使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打造了教学、科研双优的师资队伍。
3.微生物学模块式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使学生掌握了微生物研究的实验方法和技术,训练了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使学生成为在创新素质、研发思维、人格品质等方面均优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
以上是我们在微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中总结的一些体会和做法。通过对微生物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我们建立了适应学科发展趋势的微生物学分级式教学课程体系,在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强调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在“模块实验”教学中强调实验的综合性和探索性,培养学生提出、分析、解决和评价问题的能力,达到授课内容的国际化、教学理念的前瞻化,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和进行有效的学术交流。根据理工类学生的特点,通过理工结合进行教学设计,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在教学中调动本科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培养了创新性能力。
参考文献:
[1]葛菁萍.普通高校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初探[J].微生物学通报:2010,37(10):1537-1540.
[2]徐启江,李玉花.分子生物学分级式课程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5):158-161.
[3]黄夏.高职食品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广西轻工业,2011,(8):171-172.
[4]姜立春,李俊刚,阎秋洁,等.微生物学实验创新教学改革与实践初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6):64-66.
[5]易力,,陈万光,等.推进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J].实验室科学,2010,13(1):10-12.
基金项目:东北林业大学教育研究课题项目(DGY2011-15),东北林业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1101411),黑龙江省教育厅项目(JGXM-HLJ-2010010)
微生物学教学设计范文6
一、精心设计实验内容,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体验乐趣
微生物学实验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细菌、霉菌、酵母菌和放线菌四大类微生物的分离、培养、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分析和其相关应用等,如何选择实验内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是做好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在实验内容选择上,应与微生物学教学重点一致,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微生物学实验技能,如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微生物的培养和菌落形态观察、无菌操作技术、微生物计数技术、微生物染色鉴定技术和无菌操作技术等,这些是研究微生物的最基本实验技术。在内容设计方面,除包括基本的实验原理、目的、材料方法、步骤和实验结果外,还应突出实验的意义和重要性,让学生感受实验内容与自身的息息相关性,并且在实验过程不能过于呆板,给学生一定的发挥想象空间,使其体验过程自身的乐趣[1]。
二、改变教学方法,增进师生交流
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就是板书讲解和操作示范,虽然在过去能起到一定效果,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不能满足当代学生的需求。微生物学实验本身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非常生动的学科,然而过多的板书会给学生一种课堂教学一样的枯燥感,易使其失去学习乐趣,并且传统的操作示范只能满足小班教学。在大班授课中受教学空间小、学生视野有限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会造成部分学生看不清、听不清及对授课内容和操作要点不理解等,甚至会出现操作安全问题。为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应采用PPT教学并配合相关实验视频。PPT教学可以更直观、生动地将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更易吸引学生眼球,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在关键环节、要点作出提示或标注,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有一个认识,促其找到解决办法。同时增进师生交流,除授课时保持互动外,整个教学过程都要做好与学生沟通,并鼓励学生对遇到的问题及时发现,并敢于提出问题。实验允许失败,但一定要找到问题[2]。
三、鼓励学生实事求是,培养良好科学习惯
在实验过程,受对实验内容、原理和方法等理解不充分,及细节把握不好等影响,常常会导致实验结果失败,尤其对本科生来说更是如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严格要求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包括实验对象的选择、试剂的配制、培养过程样品的变化、检测方法、结果记录和分析等。鼓励学生实事求是,切记不可抄袭。很多学生会因为实验结果失败或数据不完美而故意编造数据,甚至抄袭别人的数据。因此,事关诚信和今后的工作、学习态度,及时发现并纠正这一问题至关重要。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要获取知识和技能,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才是实现此目的的重要途径,并且这有利于培养今后的良好科学习惯。
四、不断总结,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人无完人,尤其是年轻教师。年轻教师有由于刚刚参加工作,对教材的把握和熟悉程度不够,在实验内容选择和教学设计方面存在不足,并且对教学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缺少足够的认识。因此,年轻教师需要不断的总结问题,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和效果。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是做好教师的基础。青年教师需要不断总结学习,提高教学水平,在夯实多学科基础的同时,还要经常听取其他教师的公开课,从而加深对这门知识的了解,同时汲取其他教师的授课方法,领悟微生物学中潜在的逻辑思维,博采众长、精益求精[3]。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