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古迹调查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物古迹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物古迹调查报告范文1

(历史博物馆,江苏 南京 210001)お

摘 要: 本文结合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对堂子街壁画艺术馆建设中壁画保护所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理念梳理和实践探讨,冀以在尊重独特性和探索普适性的交融中,有效保护珍贵文物,合理利用文化资源。

す丶词: 壁画;保护;利用;文化遗产保护原则

中图分类号:J20-05,TU87文献标识码:A

Thoughts on Relevant Problems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Fresco in Tangzijie

MAO Xiao-ling,WANG Guo-xiuお

南京堂子街108号的五进古建筑内有18幅题材新颖、构思巧妙、设色工巧的壁画,是南京地区保存现状最好、数量最多的壁画,也是1988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存世不多的文物,其丽辉煌的艺术魅力在中国绘画史上留下光彩夺目的一页,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物、研究和艺术价值。而作为壁画载体的古建筑,在前期是总理朝政的东王杨秀清属官的衙署,后期为某小王的王府,布局有序、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同样承载着那段人类历史上的真实记忆。壁画和王府古建筑,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体现着一定时代的价值观、艺术观和风土人情,对史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拓展以及实物的佐证、资料的补充都十分有益。

随着文化多样性带来遗产保护哲学多元化的发展,如何在堂子街壁画艺术馆的建设中,尊重壁画与古建的独特性,探索普适性的理论和实践,以合理有效地保护壁画和古建筑,挖掘文物的珍贵价值,并充分发挥艺术馆的多重功能,都有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试就涉及文化遗产保护原则的部分论题略作粗浅的探讨。

一、壁画、古建的科学修复与原真性

壁画和古建筑迄今已有150余年。由于江南地区雨水丰沛,作为壁画载体的建筑年久失修,壁画常年处于潮湿的环境中,而南京的酷暑寒冬也使壁画经受着温差考验,空气污染、雨水侵蚀、可溶性盐析出、自然风化以及生物侵蚀,昔日色彩绚丽的壁画已多处出现霉变、粉化、空鼓、开裂等病害,木板壁画也出现了颜料层龟裂、起翘、脱落、变色等残损。现存的古建筑同样是日益不堪岁月的消磨,除中轴线前两进保存有壁画而维护尚好外,其余院落由于年久失修,结构破损,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虽然自1952年发现以来,各级政府多次拨款加以维护、修缮,但壁画和古建的现状都不容乐观。

毋庸置疑,任何文物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朝着损毁的方向发展。在壁画艺术馆的建设中,壁画和古建筑作为独一无二的历史遗存,对其进行科学保护和修复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我们知道,文物古迹保护的目的是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其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与之密切相关的就是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作为遗产保护的灵魂,原真性既是遗产保护的对象,也是衡量遗产保护质量的标尺,直接决定着文化遗产所表征的“文化身份”。

如何在保护和修复中保持壁画和古建筑的原真性?

首先,要遵循在尊重历史遗物原有状态、风格前提下对文物进行修复保护的原则。这其中的原有状态是体现历史延续和变迁的真实“原状”,而非文物古迹完整的“原状”。此外,文物的原状还涵盖着从形态到地点,物质到非物质,本体到时空联系,价值到功能等广泛的文化人类学范畴,并且相关的认识仍在发展中。

其次,原真性作为遗产保护技术的理论基石,其概念源起于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最重要的应用也首先是指导这一实践,因此,在理解与运用上离不开技术层面,涉及保护技术类型以及保护方案选择等。

一方面,遗产的知识层面原真性信息是一切保护技术实施的基础。要使用先进仪器和设备,对壁画的材料成分、结构、性质,材料的老化机理、规律,温湿度、光辐射、空气污染、有害微生物、地质环境等进行分析、检测;以详细的文字和照相,记录文物的大小、尺寸、质地、损伤状况、微观构造、原有修复状况等,并尽量做到分析结果的数据化和图像化。对古建的基础构造和垒砌形式,斗、梁架等大木构件的墩接,椽飞、望板的间距与铺钉方法,以及勾栏、门窗、天花的形状、规格、图案、线角等,也都要有全面、真实的信息反映。然后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文物本体对象的不同,编制详细的可行性保护方案。

另一方面,壁画依托于古建存在的特殊性对壁画物质层面原真性信息的切实保护有更为具体和实际的要求。要制订严密而完善的管理机制,在古建维修之前,要对壁画表面进行清洗和加固,支搭壁画保护架木,覆盖架板、篷布等防护层,拴绑牢固,钉压坚实,上下留通风孔,做到防砸、防压、防雨、防风、防潮。如遇风雨或震动,要及时检修与纠正。

再者,具体修复时遵循以下一些原则,也是保持文物原真性的关键:其一,做到最小干预。在壁画加固、清洗、修复的基础上,不刻意去弥补表面的残缺,只将附加部分用于最有必要补全之处,以免造成历史赝品。对于古建,尽可能保留原件及原有结构部分,并按照原物的艺术风格、形式进行相邻部分的修复。正如2007年5月通过的《北京文件》所倡导:材料和结构的替换或更新应保持合理的最小的程度。其二,补全所采用的材料与工艺最好是原材料、原工艺,但要做到可辨别哪些是原始保留部分,哪些是后补部分,达到“远看一致,近观有别”的效果。其三,修复后的文物具有再修理的可能性,即可逆性。因为若干年后,为更有效地长久保存文物,必然要对已修复但效果不是最理想的部分,代之以新材料和新技术。而有的虽然效果较好,一旦老化,也必须重新处理。因此,无论处理方法还是选材都要充分考虑可逆性。其四,补全材料与文物原材料在物理、化学等性能上必须相接近、可兼容,具有安全性、持久性和抗老化性,不会造成新的损害。

最后,要通过文字和图像记录建立修复日志,将每一阶段及所使用的材料、方法记录归档,保存与文物有关的一切原真信息和资料。在修复完成后,将调查报告、修复方案、修复日志综合整理,形成修复报告书,并建立档案,对今后的研究和再修复起指导作用。

二、壁画、古建的内外环境营造与整体性

任何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不仅有自身存在的适宜环境,还有与文物遗存共同存在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文物依赖于周边环境而存在,体现了东方哲学讲求和谐的思想,也代表了中国文物保护的一贯原则,具体表现就是把文物及其周边环境作为一个完整系统来保护。因此,对壁画进行保护,不仅要通过科学观测和研究创造良好的可调控环境来保护它的本质,还要保护它的周围,包括整体建筑格局、空间形态、历史名称、标志物等重要肌理,尺度、风格、色调、装饰等风貌基调,甚至延续到其间的名人、名事等非物质文化内涵。

1、文物保护小环境的调控和监测

文物都有相对来说最合适的保存环境,壁画由于客观存在的空间、自身内在的特质等多重因素,对环境有更高的要求。采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手段对壁画保护与环境因素的关系进行多学科、综合的系统研究十分必要。可以通过对环境质量评价、气体成分分析、污染源调查、小气候观测、霉变菌种分离鉴定等,探讨引起壁画病害的环境因素。在壁画修复完成后的长期保存和展示中,设立环境监测点实测馆内小环境的气象要素及温度、湿度、墙温、地温、气流等。制定和实施一些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控制相对稳定的温湿度;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控制光源,避免紫外光侵害;保持壁画地仗及其含水量的稳定;隔绝地下毛细水携带可溶盐对壁画的侵蚀;防止地震等引起壁画脱落;抑制霉菌、苔藓的生长;在观众入口处设防尘及防有害气体地带等。虽然有些环境条件存在冲突,如良好的温湿度也正好是霉菌、苔藓生长的适宜环境,这其中就更需要综合的调控与合理的防护。

日常还要做好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环境控制的管理。要预防重点区域和隐患、脆弱部分病变及新病害的发生,保证维护设施、技术设备的有效性,确保供电正常、排水通畅、防治白蚁的毒土沟有效,同时监控由于保护修复所引发的不良影响等,做到定期检查,规范记录,即时发现问题,有效解决难题。

2、历史环境的保护和营造

2005年10月21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通过《西安宣言》,建议世界各国加强对古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区域周边环境的保护。我们知道,环境是孕育文物的母体。文物的周边环境有自然与人为的,平面与立体的,动态与静态的,有形与无形的等等,与文物本体一样,他们既是历史的产物,又是历史的载体,既能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学技术、、风俗民情等,又记载了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各种信息。

在历史环境的保护中,一方面要保持保护范围内原有建筑的风格特色,以及因特殊需要所建新建筑物在形式、高度、体量、色调、用途等方面与原有建筑的协调。另一方面是整体空间和环境的保护以及氛围营造,根据《文物保护法》规定:在建设控制地带,要“保护文物单位的环境风貌”,“它具有时代的特点和风格,与文保单位的环境氛围基本上是协调的”。虽然由于多重原因,很多文物古迹的历史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但“亡羊补牢”总为时未晚,尽最大的努力保护历史环境是当代人的职责。而在有据可查、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根据现有的历史遗存做部分适当恢复也是营造历史氛围的重要途径。另外,在城市或街区的整体规划中要充分融入文物保护的理念,以更长远的、科学的、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决策来延续城市的历史文化脉络。

三、壁画、古建的历史展示与可读性

博物馆是人类为保护和利用文化、自然遗产而创造的一种形式,核心功能是展示。“看”展览是公众去博物馆的基本目的或首要目的。展示也是体现遗产价值和功能的最主要方式,是遗产与社会、政治、经济联系的最重要渠道。因此,文物陈列具有可读性对发挥博物馆功能至关重要。

壁画艺术馆由于保存有珍贵的壁画和较为完整的古建,通过几种不同形式的安全有效展示,将使文物更具可读性。在新建展厅中可通过文字、图像、模型等非物质展示方式,以数字化虚拟成像为技术支撑,展示壁画的艺术魅力,使观众在讲解员的引导下了解整体而精确的壁画艺术知识,生发探索兴趣,并具有多维、立体的想象空间。在没有壁画的古建中,一方面可以确凿文献史料为依据复原当时的陈设,复制部分壁画,完整表现古建筑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另一方面,由于古建筑具有上层建筑和物质资料的二重性,在不损害其原有价值的前提下,也可以将部分古建作为物质资料加以利用,像乌镇的蓝印花布作坊就是典型一例。此外,可将一些已不具备原地保存条件的壁画集中于此保护,但对于这一类展示就要与壁画现场观赏同等对待了。对壁画艺术的现场观赏,其亮点在于“现场”的开放。“原物”永远比复制品具有更高的完整性和更丰富的细节。观众可以领略壁画独有的艺术魅力,感受浓郁的现场氛围,观察更多的历史文化印记。在新展厅中较全面了解壁画知识后再进行的现场观赏,虽然参观时间短,但会给观众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能收到“百闻不如一见”的效果,尤为重要的是,对壁画保护内部小气候等环境条件的干扰可以尽量减小。

不可移动的历史原物陈列,涉及作为载体的文物建筑的修缮,两者都存在着是否要“修旧如旧”这一国内外人士多年来争论和探讨的问题,也与文物的可读性紧密相关。保护文物理所当然是第一位的,但保护的意义也部分在于发挥文物的研究、教育、旅游、文化等社会价值。如何融汇文物保护基本理念进行文物修复保护与对外展示的具体实施,既要有理论的支撑,也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目前业界主要做法有:一是随旧,即在不损坏文物、不改变文物原状,保持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的前提下,将破了的部分修复,缺失了的重新补上,并随色做旧,使新旧部分在修缮后比较协调。二是不做旧,即缺失部分按传统工艺和材料恢复原状,但不做旧,新旧有别,有一定的反差。三是强调“保”,尽量不进行人为干预,以免大规模修缮给文物带来建设性破坏。

在壁画展示中,不同的修复方法可以增强文物的可读性,将保护与利用有机结合。如壁画本体与作为载体的古建,安全最重要,应注重“保”,而不追求焕然一新;其他古建的修复则可根据不同需要和现状作不同选择,做旧的可以与复原陈设取得协调的观赏效果,不做旧也同样可以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印象,并使其心灵得以深刻而长久的文物保护理念的浸润。

四、壁画、古建的合理利用与可持续性

在文物古迹的利用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的定义就是:“满足现在的需要,同时不牺牲满足下一代需要的能力”。世界各国的经验都证明:对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起决定因素的不是资金而是观念,科学的观念、决策、体制和方法是文化遗产成为一种长久资源的基本保证。

文物古迹调查报告范文2

一、参与的引领者

美国科学教育家兰本达曾说过:“学习是在学习者自身内部发生的过程,他越是卷入得深——他越是有动力——也就越能积极地和这一过程合作。”因此学生在语文活动过程中,只有当他真正地积极地参与学习者自身内部所发生的过程,他才有学习的动力。正如教育家皮亚杰说过的“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语文教师应在语文活动课中充当参与的引领者,学会创设良好的教育情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为儿童“自主参与”提供充分的条件。结合语文教学的语言交际训练的要求,在一次活动课中我根据学生的要求安排了“语文文艺会”这一活动形式。在活动之前教师首先进引领学生民主讨论,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决定文艺会内容和形式;然后同学设计活动游戏,排演童话剧相声,布置文艺会会场等。这些内容和程序的组织,完全由学生自主安排和决定,这样就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合作的引导者

“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目标得到尽可能的发展,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行为,但应更多地视为是一项人际互动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活动课程之中,教师应坚持“在活动过程中关注的不仅是学生已学知识的巩固,更应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习能力的提高程度”;在语文活动课程之中,教师应成为组织学生自主分组合作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通过合作促使语文知识和学习能力的同步提高。在语文活动课程之中,教师一定要改变把学生禁锢在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口耳相授、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上网、读课外书、询问、讨论,在课前、课后搜集资料,组织新闻会,故事会,朗诵会,讨论会,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编习作集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在讲述、讨论、交流、品评、操作等活动中促进发展,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并且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创新的点拨者

《语文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小学语文活动课程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课程。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在语文活动课上重视激发学生展开想象、联想和幻想,当好创新教育的点拨者,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比如,为了鼓励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发现问题,写成建议书,向有关部门提出改进的建议。又如,指导学生就“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有所提高”的问题,进行调查访问,然后整理调查所得,写成简单的调查报告。再如,指导学生围绕“爱护益鸟”“保护环境”等主题,搜集资料,写文章,办小报。这样既能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又能增长才干,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一定会被激活,创造性思维一定会得到发展。

文物古迹调查报告范文3

[关键词]联合国;丝绸之路;区域合作;旅游开发;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6-0011-02

一、旅游促进区域合作与经贸发展

地区合作是帮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消除人类贫困和促进发展和平等的关键。早在2000年和2005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就推出了第一期和第二期丝绸之路合作项目。第三期项目也正在酝酿之中。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中国代表马立克说,希望这个项目和论坛能够成为一种催化剂,促进中国和中亚各国的合作。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曾因为货物、人员及思想的自由流动而繁荣。而沿线各国的参与,不仅有利于促进地区的稳定,还有利于通过经贸、文化、思想交流与融合,促进丝绸之路沿线的基本建设,加快发展的速度。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5年3月在北京发起的“丝绸之路倡议”,论坛重点探讨的领域是贸易和旅游,涉及国家包括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的市场、资源和教育水平较高的劳动力,将使中国受益。而中国迅速发展的经济无疑也将使中亚各国直接受惠。这个论坛计划每年召开一次,参与者包括丝绸之路沿途中亚各国政府代表、工商界代表和民间社会的代表,目的是探讨丝绸之路沿线的投资机会。

2007年,马立克在兰州举行的新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合作国际研讨会上表示:“新丝绸之路沿线地区贸易和旅游业能否得到较好的发展,将关系到丝绸之路复兴的成败。如果沿线地区的贸易和旅游得不到发展,那么它们的经济就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的目标是帮助它们突破制约这两个产业发展的各种因素。”新亚欧大陆桥因其走向基本上与2100多年前的古丝绸之路一致,它东起江苏省连云港、山东省日照等沿海港口城市,西至荷兰鹿特丹、比利时安特卫普等欧洲口岸,全长1.09万公里。又被称为“新丝绸之路”。新亚欧大陆桥连接着亚欧4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多座知名城市,它的畅通将为这些国家和地区以及那里的人们带来巨大的经济发展机遇。

尽管当前的国际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但丝绸之路沿线的地区和城市,仍以自身的优势在困境中逆势而上,克服了许多困难和障碍,使本地区的旅游、文化、投资、基础建设等得到了改善和发展。

二、甘肃丝绸之路和长城有独特优势

丝绸之路是国家旅游局对外重点推介的九条热点旅游线路之一,也是中国最具吸引力的主题旅游线路。有“丝绸之路黄金路段”之称的甘肃省,自古就是东西方文化交融、汇萃之地。古老的丝绸之路从东到西横贯甘肃全境,沿途分布着璀璨的自然、文化珍宝。除了著名的兰州、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历史名城外,绵延1000余公里的汉、明代长城,更是穿行于历史画卷之中有待进一步开发的最佳旅游资源。

国家测绘局和国家文物局2009年4月18日联合的数据表明,长城全长8851.8公里,其中人工墙体长度为6259.8公里,天然险长度为2232.5公里,壕堑长度为359.7公里。最新的长城测绘表明,长期以来人们形成的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裕关”的认识,最终以国家行为重新考证和明确,长城东部起点在辽宁省丹东市虎山乡虎山,途经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6个县城,西部终点在甘肃省嘉峪关。

很少有文物像长城这样承载了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解读长城,不仅要从观念层面入手,也离不开物质层面的探索。而嘉峪关作为长城文化和丝路文化的交汇点,使长城有了新的内涵。作为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新的长城调查报告把山险墙也纳入其中,就明确地向社会表明山险墙也是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祖先巧妙地利用山险、河险,是修建长城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人类运用智慧对自然条件的合理利用。这一新观念对长城的定义产生了很大影响,也为把嘉峪关建设成为闻名西北地区的丝路文化研究中心和长城研究中心,壮大甘肃旅游经济规模,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甘肃的黄河风情、丝绸之路和长城全景旅游线路,是一条饱览大漠戈壁、冰川雪峰、森林草原等自然美景的风光旅游线,也是一条了解哈萨克族、蒙古族、土家族以及甘肃独有民族――裕固族民族、民俗、风情的旅游路线。

甘肃作为全国旅游开放最早的地区之一,虽然投入了很多人力和物力,但受观念、区位条件、资金、在世界范围内知名度不够高等多元因素制约,与国际、国内旅游业的高速发展相比,仍处于投入期和发展期,在区域合作中的地位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旅游业仍是未来经济的增长点

在和平环境下,各国都把发展旅游业作为经济的增长点。在新形势下,充分利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目前正在运作的丝绸之路新的区域合作项目,以加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城市之间的合作,复兴这一古老而闻名的贸易通道,是发展甘肃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重要途径。

丝绸之路甘肃段是一个东西长1600多公里的狭长地带,旅游资源虽然富集,但景点分散、规模小,旅游淡、旺季差别明显,很多旅游产品的开发都缺少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支持,缺乏按照市场运作模式的产品营销方式。而甘肃省的丝绸之路旅游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用于促销宣传的费用严重不足,成为旅游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官员认为,让丝绸之路沿线的城市发挥各自所长,增强地区内及地区间合作,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必须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树立区域共同发展的观念。只有各个部门积极参与,围绕丝绸之路共同举办旅游宣传和促销活动,才能实现旅游业发展的区域良性互动和共赢格局。

文物古迹调查报告范文4

关键词:汉画像砖;博物馆;旅游开发;荥阳市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2-0155-02

国际博协(CIOM)于1995年第十八届全体大会上对博物馆给出了如下定义[1],即“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非盈利的永久性机构,并为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1979年国家文物局公布的关于《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条例》中,对博物馆的性质和任务也给出了明确表述,即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与实践表明,博物馆是现代旅游业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类旅游吸引物。从旅游业发展初始,博物馆就以其浓缩文化的旅游产品,成为众多旅游者偏爱的旅游目的地,其中不乏享誉国内外的博物馆,如故宫博物院、陕西秦始皇陵兵马俑、河南三门峡虢国博物馆等。另外,中国现在对文化产业发展给予极大关注,而文化旅游产品的迅速成长,为博物馆发展旅游带来了新的契机。

一、汉画像砖及其文化艺术价值

画像砖,是两千多年前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其内容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近些年以来,汉代画像砖(以下简称汉画像砖,下同)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这不仅是由于它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巨大的艺术魅力,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包含着极为广泛的内容。其中有历史上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有反映农业、手工业生产劳动的画像;有天文星象图;更有关于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方面的画像,包括音乐、舞蹈、杂技、游艺等方面内容。此外还有与汉代意识形态相关的画像以及各种常见的动物和奇禽瑞兽形象等等。无奇不有,包罗万象,再现了汉代社会的容貌,为研究汉代的政治、思想、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诸方面提供了实物资料,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

河南省是全国画像砖主要分布地区之一,该省内主要分布于南阳、洛阳和郑州市辖地域,而荥阳又是郑州地区画像砖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从荥阳及整个郑州地区而言,画像砖题材内容涉及面很广,大致可分以下六类:(1)属于现实生活方面的有:官吏、车骑出行、狩猎、乐舞、斗鸡、格斗。(2)属于建筑方面的有:庭院图、门阙、楼阁。(3)属于神话故事方面的有:羲和主日、西王母、东王公、玉兔捣药、羿射九日等。(4)属于历史故事方面的有:狗咬赵盾、孙自(子)六博、孔子问童子等。(5)属于辟邪祥瑞方面的有:铺首衔环、熊(方相氏)、白虎、龟、龙、凤、鹤。(6)属于装饰图案的有:钱形百乳四方连续纹、四乳五铢钱纹、柿蒂纹与变形云勾旋涡纹、柿蒂旋涡纹、变形虫纹与乳钉纹、方形云朵纹、变形柿蒂云朵乳针纹、山禽树纹、菱形回字纹、变形山树纹、双禽套索纹等。

荥阳画像砖艺术作品,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再现了当时社会面貌,也反映了文化上的成就。因此,它为我们研究汉代历史和中国艺术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有不少直接描写现实生活方面的题材,也是通过独具特色的艺术手段来表现的,对人物和动物的刻画上,能通过形体和动作的整体描绘,使其内在精神和性格特点呈现面前,且赋予情感。这些画像的出现,进一步奠定了古代现实主义艺术基础,为后来的绘画、雕刻艺术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本研究建议筹建的荥阳汉画像砖博物馆将成为保护画像砖艺术与考古珍品尝试之一。

二、汉画像砖博物馆建设的现实性

关于画像砖的研究分布在中国各地,研究人员逐渐增多,其中有考古工作者、历史工作者、美术工作者、科技史工作者、音乐工作者、舞蹈工作者、杂技工作者、体育工作者、戏剧和电影工作者等,具有一定的研究深度和广度。

博物馆是“文明的窗口”、“文化的缩影”。它不仅能使人们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参观受到教育,获得知识,同时又是不同层次的旅游者(或参观者)“终生的学校”,是人们在工作之余得以接受文物、艺术和历史知识的熏陶。而且,由于博物馆对于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社会优良风气的形成,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引起普遍的关注,尤其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博物馆成为中外旅游者的主要参观对象。凡具有名胜古迹、名优特新产品的地方,无不运用当地的资源,创造条件建立各种类型的博物馆。既能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又能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所以博物馆也被称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阵地”,“开发和利用地方资源的突破口”。因此在此建设画像砖博物馆十分必要,现实意义明显。

三、荥阳画像砖博物馆建设的条件分析

荥阳画像砖博物馆拟选址于荥阳市豫龙镇郝家寨村,具有优越的开发条件。

1.区域旅游资源丰富、烘托效应明显。荥阳地势险要,南依嵩岳,北濒黄河,自古就有“东都襟带,三秦咽喉”之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地上地下古文化遗存遍布市域,风景名胜众多,现有各种文物古迹181处,列入省、市、县级文物保护的61处。较有代表性的有:著名古战场汉霸二王城、驰名中外的虎牢关、有“天中三林”之誉的洞林寺及浮戏山环翠峪等。另外,郝寨村东1.5 公里有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襄城古遗址”,它是春秋时期的郑国京城。此地是研究春秋时期郑国城郭建筑及有关历史的重要依据。北有兴国寺和明原武温穆王壁画墓。壁画墓之壁画,规模较大,构图严谨,色彩鲜艳,线条娴熟,硬似铁线,柔如游丝,内容非常丰富,人物、珍兽,栩栩如生,堪称明代墓葬壁画优秀作品。

2.汉砖分布密集。郝寨位于古郑国京城东郊,村南200 米处有三十亩地,即古传的老郑坟,再向南700米,是一处庞大的墓葬群,战国时期墓葬约有上千座。据文物部门探测,一亩地内就有战国墓十多座。郝寨村现存画像砖约3 000块左右,随地可见,发现有汉砖图案多达200多种。因此,在此“实地真迹”之地筹建画像砖博物馆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3.郑氏寻根之热土。据荥阳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及郝寨古文化研究管理组《郑家庄遗址调查报告》资料 [2],古时的郑家庄是当时郑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区之一,是具有历史影响的郑国要地,此地有很多古建筑遗址和春秋战国时古墓,郑庄公庙、土地神祠、老郑坟、马氏墓及共叔段之墓皆在此地。郑家庄的地望正是今日郝寨村,这里有望成为海内外郑氏寻根拜祖的热土之一。

此外,拟建博物馆还有当地群众保护文物热情高,交通便利等条件。

四、画像砖博物馆建设的指导思想及基本思路

1.指导思想。博物馆类型很多,各个博物馆活动的内容更是千差万别,由此汇成博物馆百花园中的万紫千红,争奇斗艳,吸引广大群众在这里吮吸知识的营养、得到智慧的启迪。拟建的荥阳画像砖博物馆,其指导思想应立足荥阳,以当地丰富的画像砖为基础,放眼郑州地区,通过各种方式广泛收集(包括复制),使其成为一处民办的独树一帜的文物保护、展览和研究汉代文化的窗口。使旅游者在此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2.博物馆命名及管理体制。根据博物馆建设的指导思想,考虑到其影响广度及内容设置,建议将1995年10月挂牌成立的“荥阳市汉砖馆”更名为“荥阳画像砖博物馆”。管理体制为民办公助、自筹自支的文物保护及管理单位,隶属于政府文物文化管理部门。力争通过科学管理,把画像砖博物馆建成民办公助的基层文物保护单位的典范。

3.资金注入机制。画像砖博物馆的建设资金要多渠道筹集,以当地自筹为主(包括个人集资),国家扶助为副,可申请国家文物保护适当数额的经济支持。同时要积极引进外资,由于区域内郑氏宗迹的客观分布,可吸引域外郑氏宗亲投资、联办,资金注入机制要灵活。在有一定旅游规模的前提下,可实行滚动发展,不断地充实完善,以便与周围旅游点形成烘托效应。进而提高画像砖博物馆的知名度与吸引力,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增强博物馆的参与性。博物馆坐落于郝寨村南,占地面积约十余亩,建议将博物馆建为仿汉建筑,外型为精美的汉砖图案。据文物部门探测,馆址所在地有古墓较多,均为春秋至汉代墓葬,可以对这些古墓进行科学发掘,向游客展示,使旅游者身临其境地体会古代人民创造的画像艺术,增强游人的参与性和娱乐性。以汉画像砖实物陈列为主,还可以增设专馆征集全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不同历史时期的砖、瓦实物,形成系统的古代砖瓦展示室。

5.加强与专家的联系,强化科学管理意识。由于画像砖博物馆文化内涵的特殊性和严格的文物保护要求,建议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博物馆的顾问,以便对博物馆的建设、使用、保护与科学管理进行科学指导。

6.重视旅游产品的开发。画像砖既是文化又是艺术,可以通过出售精美的画砖拓片、图片、书籍或复制小比例的画像砖进行多渠道开发,以满足不同旅游者的需求。有可能的情况下,可对部分实物进行出售,所得资金再进一步投入建设,拓展旅游市场。

7.推荐旅游专线,适度规模开发。汉画像砖博物馆是富有个性的旅游产品,属于较高品位的旅游文化载体,具有一定规模的客源层次,建议在河南省省级旅游专线中增加荥阳京襄城文化旅游专线,并在该省省会郑州及省内外相关城市设立旅游专线窗口,进一步扩大画像砖博物馆在海内外的影响力。同时,考虑到画像砖的文化艺术含量,客源层次相对有限,画像砖博物馆的建设应适度发展,规模也应保持在中小尺度的水平上。

参考文献:

文物古迹调查报告范文5

南京本土文化内容丰富、蕴含富足,是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但它也是纷繁复杂的,不可能也不应该尽数罗列于课程之中,需要经历筛选、组合、归类和选取等加工过程。因此,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南京本土文化课程资源,在筛选机制上需要树立“一个中心”、坚持“三把标尺”。这样,南京本土文化课程资源方显其语文教育价值,才能体现校本课程的特色。

一、一个中心

一个中心,即以学习者全面发展为中心。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智力、体力、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等充分、统一的发展。建立学习者合理的智慧结构,全面发展心理品质和人才品质,应该成为课程资源筛选的首要因素。只有人全面发展,才能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地发展,才能创造出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三把标尺

(一)选择有利于体现学校办学宗旨,代表社会进步方向的资源

笔者任教的学校(南京三中)是一所百年老校,校训从20世纪40年代的“格物致志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50年代的“诚朴友爱勤学向上”,到80年代“五有一和谐”的办学蓝图和90年代的“教学生学会做人,教学生学会学习”,学校始终贯穿着一个“治学做人”的办学理念。我们要继承三中百年优良传统,根据新时期的要求赋予“治学做人”新的时代内涵。

开发南京本土文化语文校本课程正是秉承学校办学的宗旨,通过发扬南京优良的传统文化,摒弃糟粕,不仅让学生学会学习,更学会如何做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推动社会的进步。

(二)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发展要求的资源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建立“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把情感、知识、能力有机整合在一起,顺应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对人全面发展的整体关怀。

在选定南京本土文化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内容时,笔者正是从语文新课程理念出发,选择那些更能增长学生丰富多彩的文化知识,更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调查研究、合作探究、动手实践能力,更能激起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的资源。

1.选择能增长、丰富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课程资源

南京有六朝怀古、大明胜迹、民国文化、秦淮风情,有萧衍、王导、邓廷桢、王昌龄、林散之等名士,有独特的节日风俗、婚嫁、禁忌。像这些知识,通过多种途径传达给学生时,他们爱家乡的情感就会被激活,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所以,向学生介绍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掌故,成为南京本土文化语文校本课程的首选材料。笔者编写了“走进家乡”“民风民俗”“历史长河”“名胜文化”“人文荟萃”等单元。对于南京本土文化中的文学部分,笔者主要结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从而重点选择了与南京相关的诗词歌赋,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

2.选择能发展个性,全方位培养学生能力的课程资源

南京本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通过一些研究性活动,例如分小组现场走访、社会调查、开辩论会、撰写小论文、动手制作民间传统工艺品等,让学生学会筛选、处理信息,交流合作,通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人文修养和综合能力。

例如南京手工业发达,剪纸、秦淮灯彩、金箔等独具特色,云锦更是闻名遐迩,可是它们有的已经不被人们所了解,有的在慢慢消亡,传承和创新更是很难实现。在教学民间工艺篇时,笔者就让学生参观当地的云锦博物馆、金箔展览、夫子庙面塑、雕刻、大成殿灯展、南京民间艺术展览馆等,了解制作过程和艺术价值,体验南京民间艺术的丰富。接着教学生如何亲手制作荷花灯等简单工艺品,体会其中的精妙和动手的乐趣。让学生想一想如何让“养在深闺”中的工艺品走出南京,为政府企业献计献策,开展旅游纪念品创新设计,结合调查报告撰写探究性小论文。把知识与能力、动脑与动手、个人与家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增强学生作为一个南京人的自豪感,培养学生保护、继承南京特色工艺的意识。

3.选择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的课程资源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对本土文化有着很高的认同度,对通过校本课程的途径了解家乡文化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和热情。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为本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文物古迹调查报告范文6

【关键词】初中 语文 教学 实践 开发

一、对语文实践活动教学资源的认识

语文实践活动教学资源是活动的因素来源和实施条件,其中,教师决定了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程度和利用水平,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学资源。

由于不同的教育情境,语文实践活动资源的分布,特别是在需要较大经济投入的条件性资源方面有着地区的差异而不平衡。我国的一般情况是中西部地区资源状况比经济发达的东南部地区落后,农村比城市落后。造成落后的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缺乏识别、开发和利用语文实践活动资源的的意识与能力,从而造成了许多资源的闲置与浪费。

二、初中语文实践活动教学资源的开发

从目前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来看,凡是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与和谐发展的资源都应该加以开发和利用。语文教师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中,蕴藏着丰富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实践活动资源,语文教师应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地开发。

(一)自然性资源开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宇宙万象是语文实践活动取之不尽的源泉。自然性资源主要指:(1)自然世界中的自然形态,如日月星辰,风霜雨雪,名山大川,等等,(2)人工形态,如农田水利,园林花卉,城市景观,等等。

各地的自然景观多种多样,适合开发的自然资源也多种多样,这就需要教师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开发具有自己地域特点的自然性资源。例如笔者的家乡南康市就有南山森林公园、文峰塔、莲花山、苏子步行街、旭山烈士陵园、陈赞贤烈士墓等自然人文景观。

(二)社会性资源开发。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社会性资源指的是生活中的生产劳动和人际关系,如果学生仅仅被关在家里校内,两耳不闻窗外事,什么“荣辱兴亡、科技兴国、国际风云”等等一概与他无关,那么他们又从何而来“爱憎观”、“是非观”、“荣辱观”,又从何而来民主、合作、竞争、进取等现代意识?语文学科以认识社会为主线,沿着“家庭――社会――祖国――世界”的思路,语文实践活动正可以以此作为资源,让学生去工厂、农村、部队、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不同的地方,接触不同的人,体验不同的生活。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人文性资源开发。所谓人文,指的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性资源,指文化世界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都可以成为语文实践活动中的人文性资源。

三、初中语文实践活动教学资源的利用

语文教育实践性的特点,是对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个重大突破。教师是语文实践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充分考虑初中学生形象思维活动活跃、表现欲旺盛、好胜心强等特点,遵循学生亲历亲为、自主发展、探索发现、交流合作等原则,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实践活动资源,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有目的的、循序渐进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学校资源的利用。学校语文实践活动资源包括语文教师、课代表、文学社、图书馆(藏书、画册、音像资料、报刊杂志、网络资源)、校园文化环境,等等。

这些资源的利用可以多种形式,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外,只要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就行――动口、动手、动脑,在实践中全面发展听说读写能力。讲故事、演讲,辩证、答辩等,可以训练学生说话的生动性、鼓动性和敏捷性;口头评讲作文、课文试讲等,可以训练学生说话的组织能力和分析能力;写字比赛,可以在书写与比较中得到写字的秘诀,了解写错别字的原因;查字典,能掌握各种检字法,懂得字典凡例,探索出一些文字编排的规律;词语接力赛,可以训练学生的联想力;警句收集、报刊剪摘注评等,可以训练学生概括能力及辩证思维能力;手抄报、演课本剧,可以发挥学生个人专长,发展个性……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图书馆、阅览室、电脑房、网络空间等都成为学生学习的场所。

(二)自然、社会资源的利用。自然、社会语文实践活动资源包括:语文教育人才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社会文化等等。其中社会文化可以有文化艺术场馆(如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文化艺术设施(如布告栏、黑板报、读报窗、宣传廊等),文化艺术环境(如建筑雕塑、园林花卉、标牌广告、书画走廊等)。

1.联系生活学语文。教师有意识地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充分利用自然、社会资源,增加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机会。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一切未知的、可望不可及的领域都是他们兴趣的触觉所在,他们渴望自己独立,渴望体会预想中的人生,自然科学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有他们无限的遐想。这时不妨鼓励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一分为二地评价人物和事件,发现问题学写建议书;指导学生进行调查访问,学会整理调查报告,进行调查汇报、答记者问,开新闻会等。这样的活动,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位老师的带领下,他们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在活动中他们还学会团结合作、勇于挑战,学会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及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2.服务社会用语文。学的目的是为了用,学而不用等于没学,教师要帮助学生运用语文为社会服务。比如“调查用字的混乱现象”,一改以往局限于教室“黑板上纠正错别字”的单调、沉寂,把学生整个推入“社会用字”的实践活动中,去翻阅书报杂志,考辨大街小巷的用字,区分正误,各自根据已学知识编订《勘误表》,汇总,分类,交有关部门。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增长了知识与能力。

(三)家庭资源的利用。家庭语文实践活动资源包括:家长和亲友、家庭藏书、报刊杂志、音像资料、电脑材料,及家庭文化环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