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管理与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管理与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管理与研究

金融管理与研究范文1

一、有关学者对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实践教学方面的研究

中外各界人士和学者围绕实践教学问题纷纷发表了观点和看法,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的研究:

1.关于对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

我国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如下:一是从课程改革来研究,有些学者提出了金融实务课程应进行项目化改革研究,遵循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以任务驱动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二是从教学方法来研究,普遍认为,案例教学法能加深学生的综合运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从教学体系来研究,对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提出了“工学结合”改革的思考,“学中做”、“做中学”,培养学生对技术技能;四是从教学模式方面来研究。如基于校企合作的模块式实践教学模式探讨,等等。

国外高职院校普遍重视能力培养,主要观点有:第一,建构主义理论,即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二,CBE理论,即强调学生职业所需能力的学习和运用;第三,JITT模式,该模式是建立在“基于网络的学习任务”和“学习者的主动学习课堂”二者交互作用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模式。高职金融课程教学也不例外。

2.关于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研究

一是关于金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重设计问题研究,如理实一体化安排的合理性研究。二是关于金融实践教学方法的研究,有的学者提出了拓展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有的学者认为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银行柜面业务教学中的实践运用很好;有的学者则认为问题引入法和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实践中经常被运用,等等。三是金融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吴双(2012)认为“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符合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要求。四是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问题研究。五是实践教学的评价考核问题研究。六是具体金融课程的教学实践研究,刘革、邓庆彪(2008)[2]对金融专业提出了课程参与式教学的实践;朱维巍、董瑞丽(2011)[3]对高职《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加建荣、刘艳(2010)[4]对《证券投资分析》、杜继勇等(2011)[5]对高职《人身保险业务》等课程项目化课程改革与实践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3.关于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由于专业的特殊性,一般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仅限于模拟实训上,或使用软件的操作和运用上,最为普遍研究的的是证券方面的课程,也有商业银行或金融方面的课程。至于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问题的研究,一般仅限于学生假期实习或毕业实习,普遍认为问题较为突出的是商业银行实习基地的建设。

总体来说,高职教育对实践教学非常重视,理工农医类的实践教学成熟度相对来说高于文科经济类的实践教学,目前虽然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不时也有文章发表,但还缺乏全面深入细致的研究,特别是基地建设这一方面还比较薄弱。

为了深化高等职业院校金融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我们按照能力培养的模式,针对目前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拟从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方法、课程设计、基地建设的构建等,进行探讨和研究。

二、能力培养模式下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实践教学对策研究

1.能力培养模式下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研究

按照能力培养模式的要求,我们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但是目前关于高职金融实践教学及基地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重教轻学;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校内实训不到位;校外实习基地薄弱;教师实践能力不强,等等。

2.能力培养模式下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教师与学生实践能力研究

教师应多多加强与金融企业的定点联系,寒暑假应到金融企业去挂职锻炼,积极参与行业与企业高级别的金融专业研究会,加强与金融行业的联系和互动。

学生应强调职业资格认证与文凭挂钩,发挥职业资格培训的重要性。第一,学校成立金融实践培训基地,应将学生金融专业职业资格考试的培训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作为其考核的重点内容。第二,学校应与金融企业密切协作,实现订单培养,学生在毕业的最后环节都要顶岗实习。

3.能力培养模式下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及方法研究

按照能力培养模式对高职金融的实践教学来说,主要从四个方面来研究:一是实践要素的多元化,二是师生关系的民主化,三是实践教学的情境化,四是实践教学的交互性。

按照能力培养模式的教学方法,其一是运用支架式教学,设计实践教学的五环节: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其二是运用抛锚式教学,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展开教学,主要运用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以及讨论教学法以及真实演练来进行。其三是运用随机进入式教学,即对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时间通过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模拟方式、并配以真实的情境等不同的角度来随机进入。

4.能力培养模式下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实践课程设计研究

按照能力培养模式的高职金融实践教学设计原则,本课题的具体构建方案如下:一是以学生为主,辅之以教师引导,完成实验实训实习的各个环节和任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运用校内实训,模拟情境,创设情境,为学生建构知识意义提供帮助,通过身临其境的角色扮演,使学生加强对学习的领悟力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是强调“协作学习”,不论是实训周,还是课程模拟实训或是校外实习,都要强调整体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四是强调利用各种信息技术资源来支持“学习”,如多媒体课件、资源库、现代信息技术、APP学习空间等,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五是强调高职学生学习过程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以师生互动、就业率和用人单位完成评价考核体系,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5.能力培养模式下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校内实训教学建设研究

第一,学校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长效运行机制;第二,完善基于“金融服务”理念的“银校合作项目+仿真金融超市”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三,建立基于仿真金融超市的“131”的教学模式,即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单元项目实训、课程综合实训、专业综合实训)模拟操作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第四,借鉴新加坡等国的公共教育机构、学校与企事业组织的职业训练、由企业参与的职业学校的董事会等等管理模式,鼓励私人和企业参与学生的金融培训,建立学校实训基地。

金融管理与研究范文2

    论文摘要:金融舆情对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声誉有着重要影响,并进而影响金融机构的经营绩效和业务发展;影响金融机构声誉的金融舆情主要有金融机构评价舆情和金融机构事件舆情等类型,其对金融机构声誉的影响也具有一定差异性;金融机构应建立基于声誉管理的金融舆情监测调查、分析研究机制,并充分重视和运用金融舆情信息营造良好的金融机构声誉环境、防范声誉风险尤其是突发性的声誉风险。 

 一、引言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人言可畏”;“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等成语和概念均说明了社会舆论的影响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舆论酝酿和传播渠道早已超出了传统街头巷尾、田间地头的范围,伴随人们社交范围的扩展、网络通讯技术的进步,舆论影响力正呈现日益增强的趋势。甚至当一些突发性的风险事件发生时,通过舆论的传播,会演变成需要着力控制的大的社会性风险。舆论成为民众意见表达,一致性意见形成,社会力量汇聚的一种渠道。因此,舆情日益受到政府、企业和学术界的关注,如何使信息正确传播、舆论的正确引导也成为各界关注的主题。作为以信用、信誉、声誉为基础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这类存贷款金融机构,更容易受到舆情的影响。如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投诉门”、证券业“忽悠门”、保险机构“高保低赔”等金融舆情事件,无不显示了社会舆论对金融机构业务的意见。尤其在金融机构突发风险事件情况下,相关舆情会对金融机构造成较大的声誉影响,甚至引发“挤兑”等更为严重的危机。因此,作为声誉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金融机构应重视并建立起常态化的金融舆情监测调查、分析研究与管理应对机制。 

 理论研究对舆情的关注在2006年以后开始增多,主要是由于网络、手机等新型舆论传播媒体的广泛使用而引起,在理论与实证研究领域都尚未成熟,尤其对于金融舆情的理论研究几乎为空白,通过中国知网文献检索系统使用金融舆情主题词进行文献检索,只有12篇文献,而且均为央行、监管机构和商业金融机构近期的工作实践总结,因此,基于商业性金融机构声誉管理对金融舆情这一专业舆情领域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管理实践意义。 

 二、金融舆情影响金融机构声誉的作用机理研究 

 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商业性金融机构以信用、信誉和声誉作为其各项业务开展的基础性条件,而舆情是影响金融机构声誉的重要因素。对商业性金融机构而言,金融舆情可以分为金融机构评价舆情与金融机构事件舆情两类,其影响金融机构的作用机理有所差异。 

 (一)金融机构评价舆情的声誉作用机理 

 金融机构评价舆情即有关金融机构业务能力、经营效率、服务质量等的评价。主要包括基于专业评价的舆情和基于客户体验的舆情两种。 

 1、基于专业评价的金融机构舆情。一些专业的评价、评估、评级机构以及媒体、专家学者等会定期、不定期地通过专业模型、数据调研、关联者调研等方式形成对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评价、评级。其结果会通过一定方式公布,随后便会形成有关的舆情传播。这种舆情会影响金融机构的声誉,影响客户、潜在客户的交易选择,从而对相关金融机构的业绩产生影响。 

 2、基于客户体验的金融机构舆情。在金融机构客户与金融机构的业务交往过程中,会不断积累客户在业务活动中的体验信息,这些信息在舆论交流过程中会不断汇聚成较为一致性的舆情趋势,从而表现特定金融机构的声誉特征。 

 (二)金融机构事件舆情的声誉作用机理 

 在金融机构发生特定事件,尤其是突发风险事件的情况下,相关舆情的受关注程度会大大强化,并引发相关金融机构的声誉危机,传播速度会大大加快,传播范围大大扩展,如果没有有效的金融舆情管理应对机制,及时有针对性地处理声誉风险,甚至有引发“挤兑”的危机。 

 三、金融机构舆情监测调查 

 (一)模式与主体 

 1、模式。获得金融舆情的模式可以有被动的金融舆情监测模式与主动的金融舆情调查模式两种。 

 2主体。我们这里的金融舆情监测调查与管理的主体指各类商业性金融机构,即主要包括各类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以及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风险投资公司等。可以由金融机构各自根据业务范围和特点建立自己的监测调查系统,也可以由各金融机构共同建立共享的平台机制。 

 (二)方式与工具 

 1、传统金融舆情监测调查方式、渠道和工具。包括:(1)传统媒体信息渠道。如公共媒体的期刊、报纸、书籍,广播、电视。(2)舆情调查。如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公众意见、手机信息传播情况等。 

 2、新型方式。主要是公共互联网渠道,通过专业的监测调查软件系统开展金融舆情的监测调查工作。包括:(1)互联网舆论平台。通过微博、博客、bbs等信息内容进行的舆情监测;(2)互联网调查。通过专业网站和软件系统进行舆情调查。 

 四、金融舆情信息整理分析 

 对收集到的金融舆情信息可以从定性、定量两种方法角度建立研究分析机制。 

 (一)定性分析 

 1、金融舆情主题分类分析发现有关金融的舆论信息中所关注的主题,并进行分类 

 2、金融舆情观点归纳整理:基于各个主题会有不同观点出现,将这些观点进行归纳和分类 

 (二)定量分析 

 1、统计方法。包括:(1)基础数据统计。如各类主题、各类观点数量等。(2)信息指标。如各类主题、各类观点的占比等,以把握舆情方向、趋势。 

 2、计量方法。基于基础数据运用计量分析舆情变化的影响因素分。如分析各类金融事件舆情变化影响因素;以及金融形势趋势舆情变化的影响因素等,以便引导舆情基于真实信息向有利于金融稳定运行的方向发展。 

 五、基于声誉管理的金融舆情监测调查与分析研究结果运用 

 (一)业务类型调整与服务质量信息交流反馈 

 使金融舆情监测调查成为金融机构了解和把握客户金融需求、业务需求,获得服务质量反馈,实施业务管理的一条重要信息交流渠道。在进行业务调整时,通过金融舆情信息预测业务实际效果和社会接受程度;在业务推出后,通过舆情信息了解业务效果好服务质量,从另外一方面印证业务实际运行信息。 

 (二)金融创新活动的信息交流反馈 

 金融机构开展金融创新活动前,通过舆情信息了解民众需求、预期;在之后把握其效果,以利于金融创新能够真正符合客户要求。 

 (三)突发风险性金融事件的应急处理 

 突发金融事件往往是通过舆论传播而最终演化成为风险事件,甚至会通过舆论传播影响金融机构信用和金融价值链的正常运行,从而诱发更大范围的风险发生。因此,建立健全的应对与引导机制及早和及时发现危机发生、蔓延的苗头,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应急管理措施是控制、化解突发金融风险事件的一个关键点。在这方面需要建立商业金融机构之间、商业金融机构与金融管理机构之间的协调机制,以及相应的舆情引导机制。 

 另外,即便对于金融市场、机构的正面事件舆情,金融机构也要关注和引导适度传播,以免被过度利用而引发一哄而上的泡沫性金融投资。 

参考文献: 

[1]赵惠春、吴滋兴、张职瑄,《人民银行舆情调查制度建设构想》,《福建金融》2007年第11期。 

金融管理与研究范文3

2007年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对世界各国的金融市场造成了巨大的打击,经济危机导致全球经济的发展遭到严重的影响,可以说到今天为止其影响还未完全消失,不管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从危机爆发之后的情况来看,都表示了传统的金融监管理论上有着各种为题,其监管模式没有起到监管的作用,导致人们不得不对先行的监管理论进行反思。传统金融江源理论是以“理性人”假设,这种假设认为投资者在进行投资行为时有用无限大的理性,能够准确的分析现有的所有信息,并选择最优的方式。但是,许多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在实际生活中所谓完全理性的人是不存在的,每一个人类在进行不管什么样的选择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并不能达到完全的“理性”,而且因为羊群效应、从众心理等问题,这种不理性的决策行为会进一步扩大到整个社会,造成社会中非理性现象的存在。

另外,发展及其快速的新金融产品与服务对我国现行的分业监管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因为网络金融、民间借贷的盛行,许多社会民众也开始加入到金融行业里来,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保障社会民众的切身利益,很大程度上会对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要从消费者个体的行为出发,建立合适的监管体系。

二、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现状

最近几年,我国金融创新的势头异常快速,尤其是在网络金融的快速发展之下,线上与线下的新金融产品非常多。金融和产品的类型也在不断的变化,情况也随着复杂,金融市场的规模正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壮大,逐渐开始涉及一些全新的领域,将过往完全没有关系的两个领域联系到一起,共同创造利益,使得各行各业之间得以高度的联系。但是,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对我国金融的监管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在我国成立之初的计划经济时期,中国人民银行对我国当时拥有的金融机构实施统一的监管,它不仅是监管者还是经营者,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深化改革开放,我国人民的生活品质不断的改善,对金融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至此,四大银行相继从中国人民银行中脱离。90年代末,我国证券行业一时间风声大起,导致中国人民银行对证券的业务监管已经无法满足证券行业的需求,因此,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建立,为中国人民银行分担一部分监管权力。这次事件也代表着我国初步形成了分业监管体制。1998年,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开始实施对保险行业的监管工作,又一次的分担了中国人民银行对保险市场的监管权力,这也代表着我国基本确定了分业监管体系。2003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体制在我国正式成立,并一直延续至今。

三、新金融的发展概述

所谓新金融就是有别于传统银行且具有新型交易形态的金融产业。随着进入实体经济时代,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升,再加上我国正处于深化金融市场的市场化改革,新金融所表现出对我国金融业有益的创新和强大的发展活力。新金融的发展不仅减少了交易的成本、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有利作用,因此,新金融的发展对我国来说算是一件好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

第一,网络金融发展潜力巨大。对我我国民众来说,新金融的盛行,最受益的就是网络金融,民众可以切身的感受到网络金融带来的便利,比如网上银行转账、一定金额内免去手续费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的线上理财产品等,这些都是网络金融为我们带来的便利。同时,传统金融机构也相继推出了线上服务。现在,网络金融已经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

第二,民间金融的盛行。2014年,浙江温州颁布了《温州民间融资管理条例》与《实施细则》,这是我国第一部针对民间金融出台的法律法规。这也变相的说明了我国不再制约民间金融的发展,使其合法化,这也间接弥补了正规金融体系,并推动了民间金融的发展。

第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随着企业集团化、金融业务多元化等快速发展,许多信托企业、汽车金融企业、金融租赁企业、货币经济企业等费劲航金融机构得到快速的发展。

四、我国实施行为金融监管的现实挑战

(一)行为金融监管的经验不足,法律法规不完善

虽然我国成立了各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许多金融机构也主动的配合消费者的保护工作中去,但是我国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制度还处于起步状态,随着新金融的不断发展,行为金融的监督管理上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因为现行的行为金融监督管理理论体制并没有形成一套健全的体制,许多国家都在凭借自身的国情对其进行不同程度的筛选和改善,对于行为金融监管能够起到其应有的效果,还需要长时间实践的检验,因此,我国缺少相应的经验可以参考。

“一行三会”各自成立的金融消费者保障机构,都拥有其相应的政策制度,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将其科学合理的进行整合,以及整合之后的如何维持相关政策的有效性。比如,现行的率政策以及行为金融监管政策之间的矛盾点应该怎么样解决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时间的积累和不断的社会时间来研究。另外,不同种类的金融产品需要通过什么样的检测等这些都需要一套健全的法律来制约。

(二)金融消费者的认知不够

理性的金融消费者是以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为前提的,只有当消费者可以进行真正的理性消费,且盲目的消费行为越来越少时,才能真正的帮助市场进行良性的发展阶段。那些盲目的投资,只会导致资源浪费,造成一定程度的金融泡沫。但是因为我国金融也整体发展情况还处于起步阶段,社会民众也缺少一定的金融维权意识、投资意识以及风险意识,造成投资行为欠缺长久性。另外,我国各个地区之间的发展并不平衡,比如北上广这些城市,其金融业的发展状况要比偏远地区更加快速,城市人民的教育水平相对较高,在进行消费时也就相对理性,相反,偏远地区民众的盲目投资行为就会比较常见。

五、对实施行为金融监管理念的对策

(一)提高系统性研究,将强对行为金融监管的认知

虽然最近几年我国在行为金融监管方面的经验和认知有所提高,但是面对的挑战依然不小,对其的认知和界定还需不断的提升,因此,我国需要提高对行为金融监督管理的研究,提高对其的理解,只有在顶层设计上,认清行为金融监管的含义,才有利于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监督管理政策。监督当局需要制定出符合我国金融市场的政策,使消费者的保障工作有法可依,确定消费者保护的具体措施和方式,提高对金融机构履行相应保护行为的监管管理,切实的保障我国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加强对消费者的金融教育

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是行为监管的根本目标,不管是从国际方面金融监管以及各个国家的监管经验来看,提高对消费者的金融教育,培养其理性消费观念,对于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来说都占有重要的以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产业也在不断的革新,金融产品的类型也朝着多样性快速发展,因此消费者对于金融产品的相关信息的渴求度也越来越高。“一行三会”虽然不停的在进行宣传和推广活动,但是为了提高教育的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提高对金融产品的宣传和教育程度以及覆盖范围。对金融消费者的教育和宣传活动不单单涉及已经参与到金融业内的消费者,也需要涉及到那些没有参与到其中的潜在消费者,提升这些消费者接受金融服务的起点,从大的范围内提高社会人民对金融的认知水平,另外也需要注意在地域的选择上需要做到公平原则,不能因为地区发展程度相对落后就忽视对其的教育。第二,金融消费者应该培养自身科学合理的消费理念,增加自身的维权意识。现在,就是因为对金融产品的不了解、怕麻烦等因素造成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不足,进而导致金融机构违法成本减小,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因此,提高对金融消费者的教育,以维持消费者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易平衡。第三,消费者保护教育工作者应该与其他机构保持交流互动,凭借最新的金融机构发展情况进行有效的教育,而不是形式主义,制作无用功。

金融管理与研究范文4

[关键词]农村金融服务 探析 研究

农村金融服务是指正式或非正式金融机构,为县及以下地区提供包括存款、贷款、结算、保险、期货、证券等在内的各种金融服务。加强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可以为服务“三农”,实现农民增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金融保障。本文试图通过透视农村金融服务现状,探求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的对策。

一、透视农村金融服务现状

(一)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缺失,金融创新能力不足。尽管农村存在多种金融组织,但并没有形成有效的竞争格局。农业银行开始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工商业。各种形式的非正规金融组织,不受国家法律和政策保护,游离于正规金融市场之外。农村信用社几乎成为农村金融市场内唯一的正规金融组织,但其经营活动存在着明显的地域限制,只能提供基本的存、贷、汇“老三样”服务,业务品种缺乏,服务方式单一,结算手段落后,难以满足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二)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弱化,农村资金大量外流。近年来,为了减少成本,降低风险,各类银行包括“农”字头银行纷纷远离农村,银行基层网点几乎是“只收不放”,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成为将农村资金输向城市的“抽水机”。

(三)农村信用社功能不足,风险规避机制不健全。目前,农村信用社虽然是正规金融机构中向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主体,但其没有参加全国联行结算体系、没有实现通存通兑,为企业交易结算和资金周转带来很大不便。再加上政府干预、管理落后、历史包袱沉重等多种原因,导致其供给总量不足、金融产品单一、服务功能欠缺。

(四)非正规金融发展迅速,民间借贷风险难测。民间借贷的迅速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资金的供求矛盾,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管理和适用的法律法规支持,且民间借贷具有高盈利、高风险的特点,加重了农民和中小企业的负担。

二、探析制约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的原因

(一)创新不足是制约农村金融服务的关键因素。农村金融仍维持“存贷汇”老三样的现状,未能给贷户提供管理和信息上的服务,连接城乡的农村信用社还未在全国实现资金存取的通存通兑。

(二)供需矛盾是影响农村金融服务的决定因素。农户和乡镇企业具有巨大的金融服务需求,但小额、零星的农户信贷增加了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和风险控制难度。

(三)信用缺位是影响农村金融服务的内在因素。按照现行的《担保法》规定,农户所拥有耕地的使用权不具备抵押效力,农民的住房不能办理房产证,也不能作为抵押品。“抵押难,担保难”,严重影响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

(四)政策欠缺是影响农村金融服务的环境因素。目前,银政、银企间存在的“条块”矛盾,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协调难度,严重影响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平衡和优化。

三、探求增强农村金融服务的对策

(一)积极推进农村金融创新,丰富农村金融服务产品。一是要积极拓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在贷款额度、期限、利率和审批程序等方面更好地满足农民需求。二是要创新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机制,大力推广和发展农村各类“联保”模式,因地制宜地探索农村宅基地、经济林权、土地使用权等抵押方法,探索建立农村小额贷款与小额保险的联动机制,降低信贷交易成本,分散交易风险。三是逐步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工程延伸至县及县以下中心建制乡镇,加快发展各类电子货币和网上银行以及网络化证券交易终端,不断发展收费类和服务类中间业务。

(二)增加农村金融有效供给,健全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商业性金融应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之间形成相容共生的良性互动机制;农业银行要坚持为农服务的方向,稳定和发展农村服务网络,把坚持服务“三农”和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紧密结合。农业发展银行要拓展支农领域,完善功能定位和运行机制,加大对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中长期信贷支持;农村信用社要继续深化改革,加快推进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发挥好为农民服务的主力军作用。同时,要稳步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在切实加强监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小额信贷组织、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引导民间金融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竞争主体。

金融管理与研究范文5

随着金融业务的突飞猛进,网络上的流量不断增加,流量模型日益复杂,网络应用对网络管理和决策提出了挑战。本文通过分析目前网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摸索出一种网络运行维护精细化管理方案,提高网络管理效率,最大程度的满足各项业务、科技创新对网络支撑平台的要求。

【关键词】网络 精细化管理 拓扑管理

目前,大多数网络的管理方式以拓扑管理为基础,以轮询为手段去了解网络现状,或者再结合一些网元管理器的实时报警,这种模式无论从信息搜集的全面性还是信息处理的实时性以及业务关联性方面都已远远落后于实际管理需求。且网络中众多的服务器、复杂的业务流量,尤其是音视频应用、P2P、软件下载等非业务流量挤占网络带宽,得不到有效监管,使得关键业务应用的带宽得不到保障,带宽资源利用率低。通过现行的网络管理方式很难及时了解到网络中承载的业务和网络流量特征,以便使网络带宽配置最优化。

1 网络精细化管理解决方案

网络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保障网络的安全,这也是业务的保障。我们必须掌握被管理对象的故障和性能状况,包括网络设备(交换机、路由器),链路状况,前置设备,数据库,安全产品以及各种应用,由于被管理对象之间存在相互连接的关系,必须集中地处理被管理信息以便找出其中的关联关系并在第一时间了解到真正对业务产生影响的故障情况。因此必须建立一套以提高网络服务质量为目标,以保证网络安全生产为前提,以网络事件管理为中心的网络服务质量管理系统。因为只有以网络资源实时发生的实际事件为管理基础,才能及时准确的了解到网络环境的真实情况,才能方便地建立与业务层面的关联关系,达到网管为业务服务的目的,具体要求如下:

1.1 基础监控

实现对网络设备的实时监控,对目前众多的应用系统在网络上使用情况的监控。因此,需要深入了解网络承载的业务,掌握网络流量特征,以便减少网络管理的盲区,使网络带宽配置最优化。对网络系统进行流量分析,全面掌握全行网络系统特别是核心网络的运行状况,识别各类网络应用是网络精细化管理的首要任务。可以通过流控设备实现全网流量的监控、识别、控制等工作,保障关键业务应用的带宽,解决网络带宽资源的利用率的问题;对流量进行优化,解决P2P等应用对带宽的过多占用问题;解决多出口链路的均衡问题等。执行基于策略的骨干网带宽分配,限制P2P、软件下载等非业务数据对网络带宽的冲击,保证和改善关键业务系统网络带宽的使用,优化加速网络。

1.2 主动和预警管理

根据对网络事件的采集、分类、处理,实现对网络状况及时、高效、准确的了解,实现主动处理和预警功能。该管理模式下可以实现网络流量动态及网络事件的主动预警与管理。对于潜在的网络风险与网络威胁进行主动控制与防范,将风险因素控制在最小事态内。其中针对不同的网络事件具有提前分析与干预能力,将不同的网络事件按照一定的区分标签进行对应划分、归类,为网络信息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保障。其中干预作用比较明显的模块是网络流量的干预与分析,根据数据流量速度及总流量使用情况进行专业的流量控制设备进行前期监控,根据监控所获取的数据进行对应的研究分析,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后期的干预与管理中,为后期的流量使用情况合理控制提供数据参考与操作依据。

1.3 技术支持全网联动

在完成网络监控与预警分析后,积极做好技术全网联动,形成以网络故障事件为核心的综合性网络联网系统,该系统在任务执行与程序运行的过程中遵循严格的操作流程,基于网络中心故障事件向外辐射衍生,由此确定相关区域的专业网络服务人员,其中服务人员涉及到多个方面,既有网络管理技术专员也有技术支持辅助人员,既有熟练的业务操作管理人员也有网络故障受理专员,对核心网络故障事件进行记录与统计,并计入网络管理档案,为后期同类网络故障事件的解决提供参考与指导。每一次网络故障的成功解决都预示着网络解决故障的经验增加。技术支持全网联动,第一时间汇聚专家力量,综合克服专业难题,实现故障的全力解决。

1.4 资源的主动管理

资源主动管理主要包括对网络基础资源的信息了解与整合,对全网的各类设备型号及端口有着明确清晰的认识,有效了解掌控包括VLAN划分等资源分配情况。资源主动管理以全辖统一的网络资源管理角度进行规划与设计网络。借助网络资源应用的网络接口进行网络实时监控系统的瞬间对接,网络运行操作流程系统的平滑对接,该技术管理主要针对实时监控功能与运行操作流程功能的功能辅发挥,更好地促进网络信息的有效与网络健康稳定运行。

1.5 服务质量管理

在做好上述四个方面的同时,更需要积极做好服务质量的有效管理。其主要是指在现实时监控网络运行状况和规范网络运行操作流程的基础上,实现网络服务水平管理的目标。旧当前我国网络管理系统的发展水平,其质量管理目标主要划分为三大内容,首先是实现对网络设备本身的服务水平管理;其次是实现面向应用系统的网络端到端服务水平管理;最后是实现对网络运行服务人员(包括操作人员、技术支持人员及相关管理者)的服务水平管理。三大管理目标层次逐步递进,多重管理做好服务质量维护。

2 结束语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管理成为新兴的重要行业领域。此外,网络流量的大量使用、流量模型的日益复杂多样,网络管理威胁因素的层出不穷都要求我们积极做好网络技术的有效管理与维护,我国目前网络精细化管理相对滞后,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发现存在问题,深入研究探讨,开发新型网络精细化管理与研发软件、模型,更好地实现网络技术的维护与管理,最大限度满足网络业务需求,推动网络技术的新时期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其标.一种综合网络管理方案及其实现[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0):360-361.

[2]马强,许建.几种Ad-Hoc网络管理方案的探讨与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学术),2007(11):85-86+127.

[3]刘明隽.浅谈我国光纤到户(FTTH)的网络管理方案[J].科技致富向导,2012(33):253.

[4]党魁.WirelessHART网络调度及管理方案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2.

[5]宁建廷.无线传感器网络密钥管理方案与密码算法研究[D].扬州大学,2013.

金融管理与研究范文6

金融产品的创新是一把双刃剑,能够起到分散金融风险的同时,也可能导致新的金融风险产生和扩散,特别是由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就充分的说明了金融产品过于创新的所产生的金融风险。次贷危机所引发的抵押担保贷款机构和相关的投资银行相继破产和倒闭,股市出现大幅度的震荡,这促使世界金融产业的格局当占据主导地位的发达国家们纷纷陷入困境,促使很多发展中国家真正意识到了虚拟经济当中潜藏的风险。所以针对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必须加强对其金融产品创新所带来风险的识别能力,同时也应当建立起相应的风险和防范模式。

1. 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概述

产品创新的风险可以将其定义为企业对新产品进行开发过程中内外环境的估计不足或者是无法适应等,从而促使产品创新的过程当中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导致新产品开发出现失败的可能性大大提升。新产品开发当中可能具有的风险主要有(1)技术风险,技术风险是由于金融产品在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其本身的技术够成熟以及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等原因导致金融创新的措施没有如期的出台,甚至出现流产的情况[1]。(2)市场风险,新产品的推出必须完全符合顾客们的要求,而且要保证能够在短时间内被市场所接受,如果在市场还没有成熟的阶段就过早的将产品投入市场的话,其进行新产品开发的资金一般都很难收回,金融产品也将直接变得无效,从而对银行的经验资源造成严重的浪费。(3)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则是由于合同双方中的某一方没有按照合同来履行所出现的风险。(4)流动性风险,这种风险通常是由于一些金融衍生工具的持有者在市场没有找到竞争的对手而导致其只能以低于市场的价格来将金融衍生的工具进行出售处理。

2.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管理的现状

2.1 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的管理水平低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管理水平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信用风险管理方面,我国的商业银行对于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评价主要是以定性分析的方式为主,一般定量分析的方式比较少,主要是通过决策管理人员的经验来识别和评估相应的风险。在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具备了较为成熟的内部评价技术,而且都倾向于内部评级当中的高级评级法。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在信用风险的管理方面较为落后[2]。(2)市场风险管理方面,多数发达国家都是通过都是通过压力测试以及敏感测试等来作为其核心的管理方式来作为对市场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和测量,我国多数商业银行则无法实现这一要求。

2.2 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管理平台落后

金融产品进行创新的过程比较复杂,需要获得银行的各个平台资源的支持,而平台资源则是指那些有形的组织结构和无形的风险企业文化,还有管理系统设备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等。如今我国多数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管理平台建设相比发达国家明显较为落后,这种落后性主要体现在(1)各个商业银行互相之间虽然设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但是许多高层管理人员仍然没有对风险管理起到足够的认识,缺乏高效的风险管理手段。(2)多数商业银行其风险管理文化没有完全形成,管理理念较为落后。(3)各个银行都比较重视硬件方面的投资,在管理信息系统方面的建设却较为落后。

2.3 金融产品创新监管力度不足

我国于2003年成立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从而确立了中国人民银行与银监会和保监会以及证监会的“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体制。如今我国金融产品创新监管和以往相比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1)金融产品创新监管理念比较落后,我国的金融监管部门大都只是偏向于对机构方面的监管,从而忽视了对功能意识方面的监管,各个监管部门运作简单,出现各自为政的情况。(2)金融产品创新监管技术不够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颁布了多数有关金融产品的创新业务风险管理指向,但是量化的管理水平仍然较为低下,缺乏较为完善的产品监管信息系统以及相关的数据库等[3]。(3)金融产品创新方面的信息披露工作不够全面和规范,多数金融机构的产品创新信息披露都仅仅局限于财务报表方面的披露,这就直接影响力监管部门对其风险的评估,最终将导致其声誉遭受破坏。

3.商业因为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管理对策

3.1 加强金融产品创新内部风险的控制力度

这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建设稳定可靠的技术平台,以计算机通信技术为核心,将这类技术充分的融入到商业银行的各个方面当中,以实现为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提供有效的支撑作用。(2)提高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定量分析能力,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对于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评估主要是以定性的分析方式为主,而在定量分析方面则比较少,通常都只是依赖于决策管理层所具有的经验来进行评估和识别,针对这个问题就应当提高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管理量化分析水平。(3)制定科学合理的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管理战略,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商业银行其主要的利润来源主要还是在传统的存贷以及中间业务当中,而在表外业务方面,特别是金融衍生创新产品方面的业务则相对较少,因此要想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就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战略。

3.2 构建和完善商业银行风险监管体制

完善风险监管体制的构建需要做到(1)强化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监管力度,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商业银行所承受的损害相对较少,然而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创新,我国所面临的风险必将不断的增加,所以为了避免往后发生巨大的损失,就需要强化对商业银行风险的监管力度。(2)需要完善风险将协调机制,金融创新产品特别是金融衍生产品等都具有跨机构和市场的特点,根据我国金融市场监管的现状分析得知,有必要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监管协调机制,以防止其出现监管重叠以及真空的情况[4]。

3.3 优化金融产品风险管理市场的约束制度

优化金融产品风险管理市场的约束制度需要做好以下几点(1)完善金融产品创新的信息披露,金融产品创新的市场信息披露能够有利于投资者对风险状况的判断以及其自身所具有的风险抵御能力,促使监管机构能够有效的分析市场的运行状况,从而防范相应的风险,并起到相应的管理作用。(2)完善银行自律机制以及第三方监督机制,银行自律机制的存在主要是为了防止各个商业银行间出现过度竞争的行为,以此来规范市场竞争,从而降低相应的监管成本,有效的减少金融风险的发生,所以银行自律机制的建立比较重要。(3)完善银行信用评级机制,银行信用评级机制主要是由于一些金融创新产品本身设计过于复杂,而导致参与者无法做出全面的认识,因而需要进行评级来作出评级结果,这样才能有效减少市场信息不对称而出现的系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