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手工艺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服饰手工艺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服饰手工艺设计

服饰手工艺设计范文1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雕漆工艺在服饰设计中的应用,概括和总结雕漆工艺的基本特征,在了解其特征的基础上,进而研究雕漆工艺在服装配饰中的应用,分析雕漆工艺所能带来的多种价值,并发现其应用中的局限性,思考出合理的创新方式,使雕漆工艺与服饰能够更好地融合。在参考古代与现代手工艺与服饰设计相结合的案例,进而明确传统工艺与现代服装配饰的关系,并为雕漆工艺在设计上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关键词:

雕漆工艺 服装配饰 传承 创新 应用

一、绪论

当今的时尚圈,服装配饰已经成为诸多品牌时尚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西方古典宫廷服饰的精致手工技术所呈现出的奢华与夸张,对现代国外诸多服饰的设计有着重大的影响。宫廷服饰中那些精致花纹刺绣,大量的钻石珠宝的串连,昂贵面料与皮革的缝纫,立体的剪裁,全部都是纯手工制作完成,在当下都是绝对的精致工艺品。

雕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从各个方面彰显了中华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的精湛之处。雕漆本身作为一种精美工艺品,借助服饰这个载体进行设计实践。中国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发展现在面临严峻的考验,必须要时刻沿着现代设计的发展道路,与时俱进,将这种精致工艺运用到其他领域的设计中,充分地展示出其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服饰便是作为一种设计媒介,为雕漆工艺展示其自身价值提供了一个平台。

本文旨在研究雕漆工艺在服饰设计的应用,通过分析当今中西方传统工艺与服饰设计相结合的案例,进而明确传统工艺与现代服饰的关系,并为雕漆工艺在设计上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二、雕漆工艺与奢华风服饰的典型特征

1.雕漆工艺的特征

1.1雕漆的制作过程

雕漆的制作过程分为六个步骤,全部为纯手工制作,充分体现了雕漆工艺作为传统手工艺的价值和意义。雕漆制作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便是设ito雕漆设计实际上是对整个制作的统筹计划,需要考虑到很多内容,从题材、功能、整体画面、造型、锦纹和后期的一些制作细节,设计所担当的角色绝对是整个制作过程的中的重中之重。第二个步骤就是要根据第一步所制作出的整体设计进行胎体的制作,当今的雕漆作品中,最常用的是木质胎体,但制作好的木胎还不能直接使用,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处理,将漆灰刷在木质胎体上,目的是为了修补胎体上的缺陷,从而得到一个平整的木胎,也正是为下一步鬃漆做好充足的准备。鬃漆是雕漆制作的又一重要环节,也是主要的一步,想要髹漆便先要制漆,制漆就只是调制罩漆和色漆,髹漆则是要在制作好的木质胎体上进行一层层的鬃漆,直至达到雕刻所需的厚度。想要制作1毫米厚度的漆,则需要鬃大约16道左右的漆,然而髹漆也是相当费事的工序。接下来就是画工,就是将之前制作好的设计图转绘到髹好漆的胎体上,需要一定的经验积累和绘画水平。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文乾刚大师发明了一套自己独有的画工方法,然后将打印好的图纸直接贴在漆体上,从而大大减少了工作量,还提高纹样的精准度。接下来就是至关重要的雕刻,雕漆的雕刻过程有别于其他硬质材料,对于雕刻的工具和手法有着极高的要求,需要一步到位,及其精准。雕刻完成后,需要在自然条件下晾4-6个月,进行表面的硬化,待达到一定硬度时,便可以进行打磨工序。最后一步就是烫蜡,这一步是为了使雕漆表面更加细腻柔润,还可以填补一些小裂纹,并改善颜色。雕漆工艺的整个制作过程是由时间和财富构成的,在传承的基础上还要不断的创新。

1.2雕漆的色彩

雕漆工艺工艺品的色彩主要以红色为主,也会有黑,黄,绿,紫等。但并不是不能调制出其他颜色,主要是受中华民族生活习惯的影响,也是长期的工艺选择,从而确立了其色彩认知,以黑色和红色为基调,这也是一种外在物质对于民族精神的表露。也进而体现了雕漆色彩的专属,使其具有鲜明的色彩特性,具有其他材质虽不能替代的色彩特性。

三、雕漆工艺在服饰的应用研究

1.雕漆工艺在服饰中的作用

1.1雕漆工艺所能带来的经济价值

作为中国传统民族艺术,雕漆艺术横跨中国千年的历史,由于其鲜明的色彩专属性,更是受到皇室贵族所推崇,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和文化内涵。近几年,雕漆慢慢走进人们的视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喜欢以及探索雕漆。从深藏宫苑的收藏品,逐渐变成投资界的新宠,雕漆技艺虽已经历了千年的历史,但其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依然令人着迷。在2006年,我国正式将雕漆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让这门古老而又精湛的工艺重现光彩,政府加大了对其的保护力度。雕漆之所以珍贵与其材料有密切的关系。一棵生长16年的漆树,一年才只有产250克的漆,然后一棵树每隔五六年,就要休养一年。漆的采集也是一项相当费事的过程,需要用贝壳或树叶陵在树上划开的小口下,一滴一滴的收集,最后再一起汇总到木桶中,这样极低的产量从而奠定了雕漆原材料的珍贵性。所以将这种昂贵的材料运用带服装配饰中,将大大提升其经济价值,注定将在不久的将来受到各大奢侈品牌的青睐。

1.2雕漆工艺所能带来的文化价值

在人类发展历史进程中,雕漆技艺便是积累下来的活态文化遗产,是历史与文化的融合。雕漆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一种换汇工艺品而存在,并不只是在商品和经济的前提下被人认知,更是传统文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有别于文字和记忆,雕漆所表达的是一种更广阔、更深邃的东西。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虽然带来了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时也带来日益严峻的环境和资源危机,全球化也加剧了经济和文化的矛盾与冲突。这种冲突和矛盾所造成的人类心理失调,并不是单纯的一个方面的危机,而是整个人类文明的危机。想要拯救这次危机,传统手工艺充当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雕漆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运用到服装配饰中,给人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进一步实现了民族保护,文化复兴的新高度,也是对于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雕漆作为一种具有无限张力和魅力的民族语言,本身就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神秘、醇厚、含蓄、温润,皆是中华民族风格的最好体现,雕漆是体现中华文化认知和精神品格的艺术形式,培育了中华人民独特的审美观和思想情感。

当今时尚圈,越来越推崇中国风,然而雕漆技艺便能将中国风体现的淋漓尽致,传统的手工艺,名族文化的传统,蕴含的丰富的名族文化,与现代服装配饰相结合,必定会带来强大的视觉冲击的同时散发出其独有的文化价值。

2.雕漆工艺在服饰中应用的局限性及创新方法

2.1应用的局限性

2.1.1雕漆的用途

古代雕漆作品的用途多为观赏品和器皿。元代的雕漆器形就是比较传统,并没有什么大的突破,多为盘、盒、碗等。明代早期的雕漆作品大体沿袭了元代的器形。到了中期的时候,雕漆的造型则有了较大的突破,在具有观赏性的同时又更加注重雕漆作品的实用性。明代晚期的雕漆作品经过前两个时代的积累,在器形上有了较大的创新,最为著名的便是各种造型的套盒。无论在哪个朝代,雕漆都只是作为一种物品被人们使用或观赏。然后想要创新,就必须打破传统。

随着时代的发展,雕漆的用途也日益丰富,渐渐出现了首饰作品,但由于其样式还是过于传统,很难被大多数人接受。其用途还不够贴近生活,不能让大众了解雕漆作品的魅力所在。

2.1.2颜色的局限性

雕漆的色调,是有一定的传统习惯,雕漆的颜色,是在大漆中加入了不同的颜色。传统的颜色是红、黑、黄、绿,最常用为红色。但由于颜色用量的不同,各种颜料的配比也有差别。雕漆工艺不同于其他的手工艺,并没有金银的耀眼夺目,也没有刺绣的五彩斑斓,所以在画面的呈现上,就必须要通过精湛的雕刻技艺才能吸引人的眼球。所以想要在色彩想有所突破,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和实验。

2.2应用的创新方法

雕漆工艺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传承受到了国家的重视,想要更好地传承,就必须在沿袭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让更多人去认识、接触、喜欢雕漆工艺。

2.2.1雕漆用途的创新

传统的雕漆作品其用途有限,在大多数人眼中就是一种传统的工艺品,所以必须在用途上有所创新,但又不失雕漆自身的魅力。所以服装配饰便是一个很好的载体。近些年,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对中国元素产生了兴趣,中国元素也成了时尚界的新宠。然而雕漆作为中国的传统工艺,本身就是一种精湛工艺,将其运用带服装配饰中更是再适合不过了。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工艺品,将其更好的服装融合在一起,成为服装的一部分,传统的中国红,让人眼前一亮,也让更多人了解雕漆工艺。也使雕漆在传承的道路上进一步创新。

2.2.2与其他材质相结合

传统的雕漆制品多为木胎和脱胎,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胎体上也有所创新,出现了金属胎和皮胎,将雕漆与金属结合更能体现其奢华。但在于其他材质相结合的同时,需要有主次之分,雕漆作为其中的主体,需要占整体的大部分,不能让其他材质的比重超越雕漆,这样就会喧宾夺主,从而让雕漆成为一种附属品,失去其自身的艺术特点。

四、分析中国传统工艺与服饰的结合

雕漆工艺作为传统手工艺的一种,与其他传统的手工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共同点,所传达的名族精神也是相通的。从古至今很少能见到将雕漆运用到服饰中的设计,所以只有通过分析其他手工艺与服饰结合的典型设计,从中吸取经验,进行总结,并结合雕漆工艺的自身特点进行创新,从而设计出适合雕漆这一工艺的服装配饰。

1.中国古代服饰手工艺解析

传统服饰手工艺走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青涩走向成熟,从单一走向丰富多彩。中国传统服饰普遍趋于保守,更多注重的是局部的装饰美化,没有大胆的创新,所有的服饰都过于传统,材料单一。最为典型的服饰便是传统的宫廷服饰,其设计精巧,工艺细致。

在手工艺服饰方面最为出色的便是皇帝最长戴的金丝翼善冠,其精湛的制作工艺技巧,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炉火纯青的地步。全部是由技术熟练的工匠制作而成,上面所有的花纹不仅疏密均匀,焊接更是出神入化,看不出任何接头和断丝,让人看不清来龙去脉,犹如翼翼罗纱轻盈透明。这样绝妙的技艺令^叹为观止。

由此看来,中国古代的服饰更注重的是奢华,大量的金属运用,结合以精湛的手工技艺,便可制作出令人惊叹的服饰设计。所以雕漆技艺想要运用到服饰设计中,与金属相结合便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其精致的制作通过各类贵金属的衬托,定能设计出奢华大气的服装配饰。

2.现代服饰解析

有“中国爱马仕”之称的《上下》品牌,是将中国本土的精致工艺与服饰设计完美融合的典型事例,正如爱马仕标志性语言一样“爱马仕不是奢侈品,而是手工艺品”。《上下》,是一个源于中国化的当代雅致生活艺术品牌,其品牌的宗旨便是通过创新,将中国的生活化美学和精湛的传统手工艺相结合,使其重新在当代生活中发挥其无限的魅力。将这些传统手工艺至置于当下生活语境中重新审视,令其发挥出无限的可能。《上下》相信“时间”与“情感”之于物的意义,每一件《上下》的作品都选取上等的材料,精雕细琢,专注于每一个细节,呈现本来中国制造品质的上乘与精妙,由内而外的体现出服饰的独特风味。

现代的设计不同于古代的设计,不再一味地追求奢华,生活化和简约风才是现代服饰设计所崇尚的,所以单纯的雕漆,不需要过多的纹样和其他材质的映衬,只需要通过独特的造型和更贴近生活化美学的设计,必定能够在当代时尚圈受到无数追捧。

五、结束语

经过一段时期的学习与研究,对雕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无论是从文化还是工艺方面都令人着迷。雕漆绝对是中国工艺美术中相当具有代表性的一项技艺。

服饰手工艺设计范文2

【关键词】苗族;侗族;传统工艺;开发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252-03

苗侗民族传统工艺是苗侗民族特有的工艺,其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并代代相传,有完整工艺流程,采用自然界天然材料制作,具有鲜明的苗侗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苗侗民族传统工艺是苗侗历史和文化的载体,蕴涵了苗侗工艺文化,是苗侗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苗侗民族传统科学技术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不仅具有很大的文化价值,同时还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等。苗侗民族丰富的传统工艺文化资源,广泛渗透在苗侗民族世代生活之中。

一、苗侗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源现状

苗侗民族是两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创造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在贵州省的清水江、都柳江流域,以及黔东南一带,苗族侗族分别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由于生活习惯、语言、服饰的不同,传统工艺又各有特色,因此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资源,其物质和精神文化形态完整、内容丰富、多姿多彩、特点鲜明、底蕴深厚。苗侗民族传统工艺文化多为族群集体潜意识行为,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并在族群中约定俗成。苗侗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主要是指苗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苗侗民族基本的识别标记和文化基因,是维系苗侗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源泉之一。

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的苗族,多居住在高山地带,以农业为主,种植棉、麻,自己纺织。苗族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主要有刺绣、挑花、蜡染、剪纸、银饰制作等。苗族服饰多达二百多种,其艳丽的色彩、繁复的装饰承载了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内涵,显示出鲜明的本民族艺术特色。服饰图案内容上,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具有表意及识别族类、支系的重要作用;制作技艺上,苗族服饰中至今保存了中国服饰发展史上的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等五种类型;用色上,对比强烈,色彩浓郁、厚重艳丽,一般为黑、红、白、黄、蓝五种。苗家银饰的工艺精美、华丽、考究,一直以“大、重、多”影响着自身民族的审美观,组合部件多的有数百种,繁复重叠,呈现出繁缛之美。

苗族蜡染风格古朴、粗犷、奔放,纹样多以变形的动植物为主,既抽象又不失具象。蜡染除大量用于服饰外,还用做被面、床单、枕巾、帐沿、手巾和挂包中。丹寨地区的苗族祭祖时,穿着特制的蜡染衣并挑起数丈长的皤,皤上的蜡染纹样多为复杂的龙纹。黄平地区苗族蜡染工整、细密、精致,构图严谨,面积较小,图案是由经过高度提炼和程式化处理的人物、动植物以及几何纹样相互组合而成,记录了苗族祖辈们对原始生活的认识和理解,表达了苗族祖先对本民族图腾标志的特殊情结。这些图案上幽远、神秘的符号记录了苗族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精神。

F州省的黔东南州也是全国最大的侗族聚居地。侗族的传统手工艺文化丰富多彩,民间手工艺主要有刺绣、织锦、彩绘、剪纸、藤编、竹编等。刺绣图案花纹形象生动,色彩绚丽;侗族银饰有颈圈、项链、耳环、手镯、戒指、银簪、银花;纺织品有侗锦、侗帕、侗布。侗族擅长建筑,木结构建筑精巧,形式多样,鼓楼、风雨桥、吊脚楼是侗族的主要建筑。鼓楼下部分呈方形,瓦檐呈多角形高耸于寨中,飞檐重阁形似宝塔。

苗侗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手工艺文化,体现了苗侗民族独特的审美价值、艺术情趣和文化心理,由此折射出苗侗民族原生态文化特质。

二、苗侗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的问题

苗侗民族传统手工艺承载着苗侗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由于社会发展,苗侗族人民很多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传统手工艺的地位也跟着发生变化,在传承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苗侗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后继乏人。苗侗传统手工艺产品历来是自然经济形态下广大苗侗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品,然而,随着各种工业产品的出现,在性能和价格等方面的种种优势,使苗侗传统手工艺品受到冲击。当今多数苗侗传统手工艺人收入不高,市场前景不好,无法靠技艺谋生,一些传统手工艺人的子女不愿继承老行当,很多工匠也不希望自己的后代像他们一样靠手艺吃饭,因此,苗侗传统手工艺普遍出现后继无人的状态,面临着传承困境。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泥哨代表性传承人吴天和,自幼随父学习泥哨技艺,并独具特色,由于泥哨技艺无法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他的儿子和孙子都不愿像祖辈一样传承技艺,老手艺苦于后继无人;再如雷山土陶、三穗竹篾等传统手工艺也面临着技艺传承的困境。由于缺少继承人,市场逐渐萎缩,手工艺作坊从以前的上百家缩小到现在的寥寥几家。

家庭传承曾经是苗侗传统手工艺传承的重要形式,但现在这种方式越来越少,家族传承断档情况严重。有的手工艺非常复杂,学起来费时费力,当今的苗侗青年也一样追求高效快速,不再自觉喜爱,他们情愿放弃祖祖辈辈留下来的传统技艺,离开家乡进城务工或外出求学,很少有年轻人再愿意继续跟老艺人学习和从事传统手工技艺。

在调研中笔者发现,苗侗民族传统社会中曾经作为衡量一个女子是否优秀的刺绣、织锦或蜡染等传统手艺,在如今已经显得不再重要,大多数80、90后苗族侗族女孩已经不再跟随母亲、外婆、奶奶学习刺绣、蜡染了,除了少部分在大学学习外,多数苗侗族女孩初中毕业便离家外出打工。这些因素让苗侗传统手工艺濒临失传的险境,令人担忧。

(二)苗侗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人社会地位不高,文化不自信。因为苗侗民族传统手工艺收入低,地位不高,还很辛苦,加之外来文化的渗入和影响,很多苗侗手工艺人内心不自信,觉得是过时的技术,迫于生计,在日复一日的生产中变得有些麻木,对自己的手艺已没有了感情,他们只注重传统的技艺,而技艺背后的民族文化内涵却没有认真了解,只知道是祖辈传下来的。不够了解自己所从事的手工艺背后的文化价值,所以当他们遇到现代文化的冲击时,就盲目地效仿,放弃了本民族自身的文化和传统。一个民族一旦失去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其后果不堪设想。

(三)苗侗民族传统手工艺生产上面临的窘境。苗侗民族传统手工艺作坊具有生产规模小、加工时间长、产品生产周期慢等特点,与机器生产相比造价高昂,随着现代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大量价廉物美的新产品涌现在苗乡侗寨,如苗侗群众生活必须的各种竹编、土陶器件已经被不锈钢、塑料器件代替了。传统手工艺人因生意不好纷纷转行,目前只剩一些苗侗老传统手工艺人还在坚守,他们有的是对自己的手艺充满激情,将它作为一种乐趣延续下去。如丹寨杨武的土陶,曾经的辉煌已不复存在,现在只剩几家土炉生产作坊,勉强维持生计,老工匠们也不愿开发新产品。而银饰行业的年轻工匠既想发展保护好自己祖传的技艺,又想赚钱谋求更大发展;刺绣行业大量引进绣花机,使得手绣产品与机绣产品的价格相差了很多倍。面对传承与发展,这些因素往往使苗侗民族传统工匠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如果长此这样下去,传统的文化资源就会慢慢丢失,也将丧失一个弘扬苗侗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市场。

三、加强苗侗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源保护的措施建议

苗侗民族传统手工艺作为蕴含独特的文化艺术,是苗侗族先祖们勤劳智慧的体现,作为后人有必要做好保护传承工作,在快速消费、破坏式创新的今天,如何保护、传承和发扬苗侗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不让它们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失传,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要提高民间手工艺人自身素养和民族文化自信,提升民间手工艺人的社会地位,重新审视其价值,充分利用好苗侗民族手工艺文化,重视传统手工技艺的发展,弘扬其艺术和文化内涵,将苗侗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和经济发展相结合。

(一)多形式的保护发展方式,建立有效的扶持和激励机制,加强州、市、县有关部门、行业的联系。苗侗民族民间传统工艺文化保护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需要各方面的协调配合,近年来尽管从中央到各级地方政府对苗侗民族传统工艺保护发展做了许多工作,但是面对日渐消失的民族传统工艺文化,政府及相关文化部门协同工艺行业协会、企业、家庭作坊、传承人等,根据苗侗民族传统工艺濒危程度和历史文化价值,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应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全局出发,对苗侗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文化资源进行充分研究,深入挖掘,从整体性、抢救性、生产性出发,把传承、经营与产业化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探索多种有效方式,建立完善的保护发展体系,遵照市场规律要求,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和高效的运营机制,进行保护、合理开发。借助专业协会和专家力量,加大挖掘、整理、研究、宣传力度,让保护工作成为苗侗民族人民自觉的行动,使苗侗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建立相关扶持和激励机制,采取一定的补助、扶持措施,保护好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优秀项目、传承人和优秀作品,挖掘培养传承人,进行抢救性保护。

政府对苗侗民族传统手工艺生产、经营企业和传承人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鼓励苗侗青年传承人创业,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愿意接受新鲜事物。这样既能推动苗侗民族文化产业的繁荣,又能促进苗侗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二)做好宣传教育传承,开展丰富多彩的苗侗民族民俗节庆活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苗侗民族传统手工艺因为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但是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技艺,为不让它们失传则需要我们去保护。加强苗侗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文化的教育,让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后继有人。一是把苗侗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文化引入学校教育,组织民间手工艺传承人进校园,开设民间手工课程,渗透到一些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之中,对学生进行民族素质教育;二是利用传习所、文化站、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知识讲座,让苗侗年轻一代了解和欣赏本民族的民间工艺,延续苗侗民族信念,维系苗侗民族感情,参与传统手工艺保护工作。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培养苗侗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要充分挖掘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潜力,在苗侗传统节日中,利用苗侗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开展有价值的庆祝活动,使之成为了解苗侗民族传统手工艺绝活、弘扬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的“窗口”,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苗侗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文化。

(三)争创文化品牌,保护苗侗民族民间传统工艺文化的多样性,走产业化发展之路。苗侗文化是苗侗民族的身份象征,保护苗侗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民族经济发展,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任务。对于正在逐渐消失的苗侗传统手工艺,我们应保持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地方特色,对有价值的苗侗民间传统文化项目进行保护的同时,开发其历史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创造条件,使其成为村、镇、县的一个文化品牌。在打造文化品牌的同时,进一步挖掘苗侗特色鲜明的文化艺术形式,推出适当的文化活动、文化宣传、文化旅游的项目,促进品牌的形成。

苗侗民族民间传统工艺虽然具有原生态和本真性,但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引导传承人,让传统手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尽可能发掘市场价值和文化价值,让某些不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的手工制品重新适应人们的需要,有的项目可以从实用性向观赏性转变,从而打开市场。用传统技法、纯手工做出来的产品虽然价格昂贵,但传统手工艺的价值如果被社会广泛认可,使传承人获得高额报酬,他们就能将苗侗传统技艺传承下去。同时引导年轻手工艺传承人与现代科技、工艺元素、流行时尚相结合,在图案的造型、设计、原材料运用和制作技艺方面努力创新发展,在生产中不断调整,研发出与现代生产生活相适应的产品,被市场认可,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

以品牌为基础,向民族产业化发展,与苗侗传统村落及旅游景点相结合,促进苗侗民间传统手工艺文化消费。整合资源,产销结合,厂店合一(前店后厂),集中传统工匠和产品,以门店为依托,集中展卖形成规模,激活传统手工艺传承人的创新精神和市场意识,提高民间传统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和效应。

当然,在手工艺生产中,必须保持苗侗手工艺产品的特点,不能盲目追求机械化生产。苗侗民族有很多传统技艺项目生命力比较强,只要把握创新和市场就能做到继承传统、追求创新和推进产业化。

四、结语

苗侗民族民间传统工艺文化有着苗侗民族的精神特质和独特的艺术气息。创新乃苗侗民族传统工艺文化保护、发展的必由之路,长期的思想禁锢和种种束缚,使生活在贵州边远山区的苗侗民族传统手工艺人缺乏创新意识、创新意愿和创新的能力。合理开发和利用苗侗民族民间传统工艺文化资源,不断总结传统民间工艺保护与利用的经验,挖掘一批传统民间工艺项目,将其发展为民族特色手工艺产业,寻求有现实意义的保护措施以及创新发展的策略,培养苗侗民族传统手工艺创新传承人才,为地处边远山区的苗侗族人民提供在当地就业的机会和条件,不用为了生存而M城打工,从而也避免了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这对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有一定的作用,引导他们向创新和振兴传统工艺方面做努力,创造更多、更好的展示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关注苗侗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文化,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正文.苗族服饰文化[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

[2]张锦华.苗族民间美术研究[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

[3]张建世,杨正文.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源的保护[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

[4]曾梦宇,胡艳丽.黔湘桂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跨区域保和传承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6.

[5]龙佑铭,吴建伟.贵州传统村落与文化遗产保护文论集[D].重庆:重庆出版社.2016.

服饰手工艺设计范文3

守,不是保守,固守;守,意味着长久地等待和坚持。守,是手艺人对传统手工技艺精髓的坚守,是他们对传统在内心所存的一条底线的遵守。

守住手艺的温度

国家级非遗项目云锦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金文

虽然“传统工艺振兴”“工匠精神”已经提出有一段时间了,但是在我看来,目前社会上的手工艺产品还是太少。现在大众都在追求品质生活,需要更多有温度、有情感的手工艺品,因为它们会给我们的认知及感官带来更多内在的感动。所以,我希望手工艺品能走进大众的生活、得到更多的认可,这也正是我想通过云锦传递的一种理念。而未来我们要做的,一是还原传统工艺,比如通过云锦技艺复制古代经典的云锦作品;二是让作品更现代化、生活化,将云锦推向市场,让手工艺活态地传承。

坚守不等于保守

泸州老窖国窖酒类销售股份有限公司粤东片区总经理 王卓彬

传统手工技艺不仅是地域民族文化的表征、情怀的载体,更是古代手工业的积淀,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窖1573传承了泸州老窖酒的传统酿制技艺,怀着对传统的敬畏,至今已经传承了23代,并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项技艺在我国酒类行业中享有“活文物”之称,即使是科技发达的今天,也难以用现代技术替代,这就是我们一直坚持传统酿制的原因。但这份坚守并不代表保守,因为古法酿制里有些细微的东西,只能通过人工技艺来实现,这些东西是他人无法探究和模仿的。我们对传统技艺持之以恒地坚守,也是国窖人对品质精益求精的体现。

走近手艺人,走进手艺

四川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 郑川

传承文化不仅是传统企业、手艺人的使命,也是我们艺术院校的基本责任。这种责任首先需从学科发展的角度考虑,需充分吸收传统文化;其次,四川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作为西南地区唯一的手工艺术院校,通过传承文化,给学生传达“传承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这一观点。我们要求学生实地走访,扎根民族文化,做地域性的文化调查,去和手工艺人面对面地访谈、接触,从他们的日常生活、手工技艺中学习。这是我们向众多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习的基础。而且,我希望对传统里有益的、重要的、根本性的东西进行充分吸收和掌握,使得我们的创意、创作更符合当代人的生活。

打破老观念,注入新意识

北京工美集团宣传部部长 张辉

我们老祖宗的手工制作水平曾经让世界惊叹,对工艺品精益求精的程度也不亚于德国、日本。如今很多传统手工艺失传,其中一个原因是大家所接受到的信息都是“从事传统工艺创作很艰苦”,所以造成许多手工艺爱好者“望而却步”;还有一点,发达国家对纯手工的物品和手工艺人都是非常尊重的,而且纯手工的东西一定比机械的要昂贵,这就需要社会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观念上的教育。希望未来中国从事手工艺的人有被尊重感,待遇水平也得到大幅提升,才能让更多人参与到传统工艺振兴这股浪潮中来。

学院预重新确立手工文化理论体系

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研究助理 陈聪

对于当前的手工艺来讲,我们需要冷静下来深入思考手工艺生产的转型问题。我认为不论是传统还是创新,都是在自然而然中产生的,不是生搬硬套的。目前,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正在筹备启动中国手工文化系统工程项目,系统化地梳理手工艺文化,重新确立手工文化的理论体系,为国家振兴传统工艺战略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我们也会组织专家学者赴偏远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组织开展手工艺的保护和实践指导,设立教学研究基地,从实践到理论再到教育,全方位地为国家传统手工艺的振兴保驾护航。

没有突破就没有传统的今天

一得阁有限公司董事长、每日传播集团董事长 孟繁韶

对于传统文化和手工艺的创新发展,我们始终存在一个误区,就是大家提到传统文化、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字号这样的话题时,总是与“呆板”“死气沉沉”“固步自封”这样的形容词挂钩,孰不知这些传统的东西从创建到发展至今,一直在不断突破自我。例如百年品牌一得阁在上世纪90年代,由于机制、技术、人员等问题,企业的发展遇到了瓶颈,加上假冒伪劣产品的冲击,使品牌受到极大损害。在这种情况下,一得阁突破传统束缚,成立一得阁文化公司,恢复传统的制墨技艺,坚守“大料、大工、大师、大器”的宗旨,逐渐赢得市场,“擦亮”了“一得阁”这块金字招牌。

时尚设计让传统服装年轻化

衡韵雅序运营总监 万晓霞

突破传统,使我们的设计更符合当代人的设计,这也正是衡韵雅序所追求的目标。从一开始,我们就以一种回归和敬畏之心去对待每一件出品。衡韵雅序区别于传统中国风,可以说是时尚中国风。我们把传统服装年轻化、时尚化,却又不失韵味和文化。以我穿的这条裙子为例,衣领的对称点缀是苏绣,左肩是纯手工绣出的传统吉祥纹样,袖口则是莨绸,用传统的东方元素传递中国韵味;而设计上,则以现代时尚的款式、廓形来把握,让服装年轻化,并呈现出尊贵感。这些非遗传统工艺让服饰透露出古香古色的东方韵味,淡雅宁静、婉转悠长。

乐趣是创作的最大动力

广东电视台知名主持人、跨界艺术家、桃花湖文创硅谷总裁 马志海

对于传统手工艺,我是一个闯入者,一直提倡以“玩”的心态来做手工艺。中国文化强调吃苦,强调某种严肃性,但所谓艺术一定是“闲人”才玩得起的。闲才是创作的基础,而乐趣是人的最大动力,内心苦的人难以做出美好的东西。所以我们要纠正这一概念,乐趣才是吸引年轻人的王道。以我所做的“拈花一笑・壶”为例,当初我接触泥巴尝试做第一把壶的时候,完全没有任何基础,其中的曲折可想而知。可我就是以“玩”的心态完成了第一把壶,并一直“玩”到现在。我希望通过我的实践告诉大家:我能做出壶来,你、他照样能做出来。

手工艺是一粒破壳而出的种子

观澜湖集团执行董事 李佳琦

我们所从事的事情也许不太一样,我们打造了观澜湖艺工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传统手工技艺带给大众,更希望以此为载体,播种工匠精神和文化自信的种子,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朋友都能感悟到手作的意义。这颗种子虽小,但它蕴含的生命力是生生不息的。我认为“国匠荣耀・第二届手工艺创新盛会”也是一颗刚刚破壳而出的种子,它让300多位手工艺人、手工艺爱好者聚集在一起,为手工艺的传承发声,为手工艺的创新助力。让我们相信这样一句话: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立,意味着在颠覆中重新发现,找回自我。不破不立,只有当破茧成蝶后才能看到另一个全新的自己,达到更高的境界。

手工制作让匠心盛放

紫丁香品牌总设计师、浙江天合雨具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 贾勇

传统并不代表永恒不变,最初的传统也是因为那个年代的匠人用自己的传承、思考、突破而形成的。所有的传承没有传承者的创新,会距离人类和科技发展越来越远,从而失去存在价值。就像雨伞,从华盖至斗笠,到油纸伞,再到今天的现代雨伞,这些都建立在传承的基础上。作为紫丁香品牌的孕育者,我们对传统技艺了然于胸,进而思考改良,最终形成紫丁香特有的伞文化。我们的很多工艺保留了手工制作,就是为了让客户与消费者认知到手工的韵味与价值。同时,我们投入了大量资金在紫丁香的匠人文化、品牌经营及血统传承中。现代社会飞速的生活节奏使匠人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因此我们花了很多精力,努力向大众介绍匠人文化和我们的手工匠人,扩大他们的活动空间,甚至让他们走向大众。同时,我们也计划联合全球的伞业匠人一起维护雨伞传统工艺的法则和标准,让这个世界能有为人们带来力量、信心、爱的优质手工伞,而不是现在流水线上重复机械式操作而得来的产品。

现代科技无法取代手工艺的温度和情感

重庆工艺美术协会会长、重庆山神漆器创始人 蔡泽荣

其实振兴传统工艺这个思路早在10年前就开始提出,传统工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创新是这场浪潮中绕不过的话题。创新并不仅仅只是指工艺方面,辅助工具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山神漆器的制作,从底胎、装饰、打磨到抛光,每一道流程都由数十种以上工序组成,每完成一道工序,漆器都要在25℃左右的环境里阴干7天。这是一个漫长的等待过程,而现在我们借助现代科技可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缩短制作周期,提升工作效率。比如山神漆器从生产之初,会在漆器的表面注明商标,过去没有设备,只能用笔写,现在激光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工效,而且不影响产品的品质。如果量大,我们也会采用数控车床,把形状规格标准化。但这并不违背手工艺的初心,因为山神漆器的材料是纯天然的,漆器的研发和制作主要还是靠手工精雕细琢。借用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只是手段,并不会因此扼杀手工的温度和情感。

以手作传播传统文化

壹秋堂创始人 綦涛

10年前,为了把夏布带给大众,我们创立了壹秋堂。壹秋堂以夏布为载体,在保留原汁原味的传统工艺基础上,与现代时尚生活相结合,除了开发日常服饰外,还有夏布艺术品、夏布家居饰品、家居工艺品等高品质的夏布产品。此外,壹秋堂还设置体验空间,让大众通过做手工来体验我们的传统工艺,从而将文化传播出去。目前,我们正着手创建一个闭环的生态链,从原材料的生产、改造、保护,到创意设计、文化旅游,再到出口,全部纳入这个生态链。未来我们会进一步完善这个生态链,让夏布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

让产品融入生活与主流市场

上海匠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 薄向伟

作为一个对红木情有独钟的品牌,我们希望把红木带给大众,让更多人了解红木文化。谈到红木,可能大多数人想到的是工艺品或文房四宝,而匠艺却希望用红木创作出贴近生活的小件器物,因为我们坚信木的生命可以通过器物得以传承。至今,我们做了,也参加过不少设计展,虽然有时候连我们自己也难以定义我们的产品是设计品还是手工艺品,但有一点我们始终不会动摇:把a品融入当下的生活和主流的市场。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更多喜欢红木的人有机会拥有一件属于自己的红木产品,切身感受红木的魅力。

振兴需与大众链接

《中华手工》总编辑、手艺网&手艺工场CEO 白昆鹏

作为媒体人,有些人认为我们讲的比做的多,但现在我们正在做一些事情,希望大家改变对我们的这一看法。2015年,《中华手工》和观澜湖集团共同打造了手艺网和手艺工场,把一群喜欢手艺的人聚在一起。手艺网是一个线上的平台,手艺工场是一个线下的平台。现在,我们把它做起来了,而且成长得非常好。所以,接下来我们准备将这样的平台带到贵州,希望把手艺工场线下的空间复制到更多的景区,替代园区门口同质化的旅游商品,并将手工艺体验空间开设到商业空间里面,让城市的人能够体验手工艺,可以自己动手做一件真正意义上的手工作品。未来,我们希望向全国拓展空间,和大众建立更多文化和商业上的连接,希望我们分享的不仅仅是情怀与商业,更多的是对这个行业的思考和探索。

合,是结合,融合。当所有的传统技艺融会贯通后,才能在传统与现代、经典与时尚、艺术与生活之间自由转换,才能将它们有机结合,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创作新时代作品需适应当代审美

中国・匠人谷创始人、河北云乡居文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路景涛

中国的传统工艺非常多,但大多散落在民间。我希望把这群人聚集起来,所以我们先建立了一个互联网平台,聚集了1 000多位手艺人,而且保持常态联系。而匠人谷就是将这个虚拟平台“物化”的一种形式。匠人谷是一个以匠人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特色小镇,我们希望这里能够聚集更多手艺人,并给他们提供一个相互学习的平台,同时邀请专家学者、院校老师、行业先锋代表等给这些民间艺人“补课”,让他们适应当代的审美,了解当下的市场需求和变化,促进他们创作出更多新的作品。

振兴是对传统文化审美的再发掘,也是实用与工艺的再结合

广誉远中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何世光

传统手工艺能够流传下来,是因为它符合诞生时期的审美与实用性。所以,我所理解的“振兴”,是对传统文化审美的再发掘。广誉远是一家传承了400多年的国药企业,一代又一代的老药工,成就了三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不管企业怎么发展,朝代怎么变更,古法炮制是广誉远一直在坚持的事。但是我们同样注重实用与工艺的再结合,例如我们小时候吃的大蜜丸,这是最传统的药丸形态。小孩子难以下咽,妈妈就把大蜜丸搓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分几次吃。一切的创新都是基于需求。现代人越来越讲究,广誉远开发了水蜜丸、口服液、胶囊等新的中药剂型,方便携带和服用。

振兴传统工艺需赋予其艺术性、实用性和流通性

玖申文化创意(上海)有限公司执行总监 高欢欢

我认为,振兴的最好方式,就是在艺术性之外,赋予其实用性和流通性,通过市场经济的方式,让大众主动与手工艺产生关系。而引导这些变革的因素,来自体制、工艺、审美……所有的变革都存在它的必然性,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在这个必然中去寻找它的出路,在传袭的同时顺应这个时代的变化,对于旧的东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例如搪瓷,从钢板搪瓷、工业搪瓷,到后来的日用搪瓷,它就是顺应时代变化的一种材料。而玖申,就是将搪瓷与设计、艺术相融合,使其具备日用功能的同时,也兼具艺术观赏性。

与时尚、生活结合,传统文化才能走得更远

孔雀窝创始人 杨丽燕

孔雀窝的诞生缘于2003年的舞台剧《云南映像》巡演。为了达到最佳宣传效果,我决定亲自为姐姐杨丽萍设计表演服装。一直以来,孔雀窝主打手工刺绣,一部分是从乡下搜集的老绣片,一部分是参照老绣片进行的“老款新绣”,它们聚集了中华民族民间服饰文化精粹,传达一种东方的婉约之美。同时,我们也在传承中进行创新。以前孔雀窝设计的服装只能在舞台上穿,但现在,我们与现代时尚结合,服饰更偏向生活化。比如旗袍,我们不做那种传统开叉的旗袍,只在主体上加一点刺绣,在生活中也能穿。如果把传统手工艺看成一艘帆船,手工技艺是帆,日常生活便是船体,只有将它们结合,传统文化才能走得更远。

市场经验可加速手工艺品走向大众

蕊工坊创始人 谢晓蕊

孔雀窝是做服饰的,而我们是从做箱包开始的,从这点上说,我应该有许多共同点,但我们又是不一样的。蕊工坊以贵州侗寨的侗族文化为发源地,依靠最初的手艺人资源和文化氛围,充分地还原和完美地诠释侗族文化;其次,我们的产品呈现形式都是经过现代设计师以时尚的眼光设计、剪裁、制作而成,把精美的侗布运用在产品中,呈现出来的独特感非常受欢迎。而且我本身做企业,相对来说更具备销售渠道和管理方面的优势,因此我将带有侗布元素的作品通过营销模式输入市场。我希望这门小众又神秘的手艺得以延续,并且把侗布带到更多人生活中,让大众见识到中国传统工艺的光彩。

传统工艺需突出民族元素和时尚元素

服饰手工艺设计范文4

【关键词】民族文化 手工艺 教师 学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B-0048-02

民族文化和民族手工艺中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教育资源,通过在工艺美术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使学生掌握工艺美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对民族手工艺和民族文化的兴趣,促进民族文化和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如何让学生在一种文化情境中理解民族艺术,并通过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感受和学习,进而参与到文化和手工艺的传承、表达、创造上,推进民族文化和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是我们工艺美术老师需要不断努力和探索的方向。

一、民族手工艺文化进课堂的现状及意义

(一)现状

近年来,很多地区、学校都在尝试民族文化、传统手工艺在各学科中相互渗透的课堂实践活动,美术及手工艺教学作为一种手段和方向,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积极作用。然而,在很多学校的美术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往往把重点过多地集中在培养学生的传统民族文化知识认知和单一的学习某些民间工艺制作,却忽视了让学生把这些传统民族文化和民间手工艺技术与专业技能和实用性联系在一起;还有的教师对本地区传统手工艺形式过分推崇,没有将本民族的传统手工艺品置于现代多元文化背景中进行综合考量和客观评价,回避和忽略传统手工艺中存在的缺陷,没有很好地将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相结合,使传统手工艺品焕发出现代气息,古为今用。

(二)意义

传统文化中的知识和民间工艺只是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表现形式和载体。我们要发掘传统、继承传统、立足现实、面向世界,着眼于提高学生对民族手工艺文化的审美素养和情趣,依据工艺美术学科的特点及学习特点,吸取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结合时展的新元素,通过工艺美术这个载体,不断创新民族手工艺美术,让民族手工艺美术与当代艺术发展接轨,跟上世界艺术发展的步伐。在实践工艺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充分挖掘、整理、利用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其作为一种工艺美术教学资源,适时渗透,让传统文化为教学服务,开辟工艺美术教改的新天地。让学生对艺术的学习不仅仅是技能技巧的学习,而成为一种文化渗透下的学习,让学生在一种文化情境中理解民族艺术,并通过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感受和学习,进而参与到文化和手工艺的传承、表达、创造上,推进民族文化和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

二、本地区民族手工艺文化进课堂的多种途径

(一)将传统文化有机渗透到工艺美术课堂教学中

我国幅员辽阔,每个少数民族各自的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各具特色的艺术和文化资源,在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从中汲取相关传统文化内容中的艺术精华、精神积淀和审美情趣,通过在工艺美术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工艺美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作为文化的渗透,作为工艺美术教师,不但需要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讲解、教学,在平时的德育课和基础课程中同样可以随时渗透。特别是在德育课上,对于本地区民族文化和重要节日的内容以参与活动设计为形式进行游戏式的教学,学生会更有参与感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二)让传统手工艺注入新元素

我国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丰富的各种特色手工艺,各民族的传统手工艺中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教育资源,我们可以汲取其中的艺术审美情趣,通过在工艺美术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使学生掌握工艺美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对民族手工艺和民族文化的兴趣,促进民族文化和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手工艺只有不断地创新和改进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在当代社会对艺术发展的进程中不断被需要。我们一直希望通过创新使传统手工艺及文化恢复活力,创造性地使之更加具有现代气息,转为现代型,使之成为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民族文化传播形式,并使之生生不息,世代绵延。

1.民族人物形象变卡通图案

广西少数民族人物形象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壮族少女头戴三角帽的形象。对于老一辈来说,这些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体现和现实代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的学生所生活的环境就是一个充斥着卡通、漫画的时代,电视银屏上播放着大量的卡通剧,生活中到处充满着卡通形象的图片,对于民族服饰,现在的孩子实在是太遥远了。所以,将壮族人物形象设计成年轻人容易接受的卡通图案,就可以更容易的让他们去接受和喜爱,从而对这一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有新的认识和兴趣,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

2.在产品设计艺术中,民族符号与现代设计有机结合

在广西,大多数学生都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家里多少都遗留着一些民族文化的印记。一套母亲亲手缝制的蝴蝶衣、一只竹编的渔篮、一顶漂亮的银头饰、一对妈妈手中的绣花鞋、一块家里织布机上的织锦……当每个学生把一件件自己平时身上穿的、生活用的各种物品汇聚在课堂上的时候,整个课堂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小小的民族文化博物馆。这样的活动,是让他们发现民族文化及手工艺在生活中最直接的途径。

通过从家中发现的民族文化用品,将它进行再设计,让产品能够与现代美学设计相结合,从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是我们工艺美术课堂在进行民族文化渗透教学中应该达到的目的。

3.民族手工艺融入现代美术课堂

如何在美术课堂里结合教材渗透家乡的民族艺术,把当地的陶艺、银器制作纳入雕塑造型课,剪纸、木雕p编织纳入手工课,刺绣、扎染、织锦纳入图案设计课,木楼、歌会成为绘画创作课的素材,并且定期地开展走进民族手工艺人工作室,与民族手工艺人们一起玩泥巴、织织布、试着剪剪纸、唱唱山歌,亲身体验民族艺术的创作过程。通过这样形式多样丰富的课程融合,不仅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更重要的是创新性的为民族艺术的推广和传承走出了一条新的途径,同时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做到了有序性和长效性。

(三)走进自然去寻根,走进节日去体验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我们的学生大多数都来自少数民族地区,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充满着民族文化的元素。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不断发现民族文化艺术的身影,随时用手机收集、记录隐藏在我们生活中的民族艺术。哪里有木楼飞檐,有石刻木雕,有竹子水车,有侗寨山歌,有织布纺线……把生活变成我们的民族文化大课堂,这也是学习民族文化艺术最有效的方法。

另一个从生活中学习民族文化艺术的有效途径莫过于走进节日去体验了。节日的热闹、节日的欢庆是所有人热爱的。广西有很多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这些都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民族艺术的大荟萃。走进节日,参与各种民族活动,亲身去体验民族艺术在这些节日中最具特色的东西,莫过于“过大年”,唱山歌、做祭祀、抢花炮、斗马、吹芦笙……活动丰富多彩,简直是民族艺术的“满汉全席”。

服饰手工艺设计范文5

关键词:布依族;传统技艺;蜡染;传承与创新发展

布依族是贵州的土著民族,并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其中,具有悠久历史的蜡染技艺是布依族最有特色的代表之一。蜡染技艺以素雅的色调、复杂的工艺流程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贵州民间艺术中独树一帜,蜡染及蜡染制品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通过去贵州实地调研以及对布依族蜡染技艺资料的查询与搜集,完成了本文对蜡染技艺和现如今蜡染技艺发展困境以及解决办法的相关研究。

1布依族蜡染技艺概况

布依族在历史发展中,由于并没有形成自己民族的文字,所以便将本民族的一些文化通过符号这种特殊的方式记录下来,久而久之,一种符号化的艺术便在布依族的布帛上代代传承下来,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印染的技艺,与绞撷、夹撷、灰缬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印花技艺。蜡染起源于秦汉时期,到隋唐时期更是跃居当时的“时尚前沿”。

1.1布依族蜡染技艺的流程

蜡染即将“蜡”作为一种纺染道具,制作起来较为繁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道工序:前期准备、练布、安排底样、点蜡绘制图案、染色、脱蜡和清洗。在蜡绘工具上,一般使用铜蜡刀。蜡染的布料也需要通过反复的浸泡、揉搓等步骤将杂质与色素去除,才可以达到蜡染的标准。当布变得更加白净细腻后便可以安排底样,一般先按照服饰所用的大小裁剪出合适的尺寸,在确定好位置与造型后,手工艺人便用指甲刀画出大致轮廓,有其自身高超工艺的支撑,在布帛上即可信手点蜡。在点蜡绘制图案时需要用蜡刀蘸着融化的蜡,在布上创作图案,对温度的把控有着严格的要求。待蜡冷却凝固后,再放到染缸里浸染,将染完的布放入开水中去煮。漂洗完之后,这个被蜡封住的地方就为白色,剩下被染的地方就变为蓝色,最后得到图案清晰、蓝白分明的布片[1]。

1.2布依族蜡染技艺的传承

在古时,布依族重视伦理道德,传承方式更有讲究:传女不传男,传内不传外[2]。布依族用生动的艺术语言表现出了蜡染工艺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古朴典雅的图案、清新雅致的色彩和精湛卓越的工艺体现了布依族人民最为淳朴的审美追求及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布依族的蜡染经历了漫长的形成过程,在此过程中布依族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以及审美意识都在其蜡染图案、色彩、工艺中有所反映,这也是蜡染技艺在布依族世代相传的重要原因。

1.3布依族蜡染图案介绍

布依族蜡染具有写实性强、生动形象、纹样丰富等特点,因布依族的生活长期与山水相伴,所以其图案大多取材于现实中的自然生活。其中包含着对图腾的崇拜或“天人合一”的思想,所以其排列方式也受其影响,呈现出“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其图案较为自由,几何图形居多。布依族蜡染的图案多呈横向分割,整体结构较多变,层次分明,整体结构较为均衡,每一个花纹中都透露着丰富与饱满,其中极具布依族特色的是“漩涡纹”,其中还包含各个宗族之间大团结的寓意[3]。

2布依族蜡染技艺的发展困境

布依族蜡染多分布于云贵高原地区,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地形封闭,受外来文化冲击较小,因而布依族蜡染技艺在封闭性较强的生活中得到了长期的发展与保存,具有较为朴素、淡雅的风格。布依族蜡染虽在岁月变迁中留存下来,却依旧面临着很多发展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2.1知名度小,难以打开市场现存的布依族蜡染染坊均是分散经营的模式,难以形成规模,导致市场化程度不高,且宣传力度较小,知名度偏低,且与当下所流行的时尚品牌相比又缺乏品牌效应,致使布依族蜡染在市场中很难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2.2缺乏生产力

现今蜡染的传承者均是老一辈的手艺人,年轻人多外出务工。布依族蜡染的图案大多关乎布依族的古老故事与神话传说,然而或许只有老一辈人对此熟知,年轻人对此的认知正在逐渐淡化,因此缺乏新的生产力。

2.3制作较为繁琐

布依族蜡染多为手工制作,制作工序与当下时装相比较为复杂,耗费时间较长,不能像其他成衣一样用机器大批量生产。

2.4时尚元素的冲击

服饰的种类在市场上可谓是琳琅满目,时尚元素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的审美眼光也在不断地改变,各种服饰充斥人们的眼球,而布依族蜡染的工艺虽好,但与时尚元素相比图案等较为单一,缺乏市场竞争力。

3布依族蜡染发展困境的根源

“刀无刃,封住初心不染尘。”这是罗易成写给蜡染手工艺人的一句话,传统手工艺人的坚守值得被时代铭记,优秀传统工艺值得被传承下去。布依族的蜡染技艺是本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曾走出国门名扬海外,记录下了传统文化史中青山不朽的一页,如今却正在淡出人们的视野,传统技艺的衰落值得我们深思。从查找的一些文献中可以得知,笔者认为布依族发展困境的根源在于以下几点:

3.1缺乏市场和创新性人才

地形的封闭与依山傍水的环境虽使得布依族的蜡染技艺得以保存,但也正是因为其与外界的沟通较少,知名度也较小,仅限于本地内部的消费,并没有广阔的市场,其工艺品品质虽好,但难以形成规模,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且近几年村寨中的年轻人大多去往城市中务工,对民族文化缺乏重视,传统蜡染技艺的继承性较差,甚至使得布依族的传统工艺濒临失传。

3.2缺乏市场监管

市场上布依族蜡染工艺品的质量问题亟待解决。许多粗制滥造的商品均是用喷绘制成,却打着布依族蜡染技艺制作的旗号,这对蜡染的招牌带来了一定的损害。社会中还有一种现象就是踏踏实实搞设计的人很少,盗取原创者创意,搞仿制的人很多,甚至使得一些优秀的蜡染技艺的匠人不敢将自己的蜡染作品投放进市场,如:1999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十大民间艺术家”称号的洪福远,由于自己设计的蜡染图案被大量仿制并售于市场,他从1993年打官司到1998年,旷日持久,无果而终[4]。现在这种现象仍没有被改善,严重影响蜡染产业健康有效地发展。

3.3缺乏文化科技创新

布依族蜡染与市面上的普通衣服相比,并不是用机器生产,而是使用手工制作,这就使得布依族蜡染的产量较低。布依族蜡染的图案样式等难以融入当今的时尚潮流,逐渐与市场脱轨,故步自封,与新颖的时装相比,难以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审美需求[1]。

4布依族蜡染技艺发展的建议

4.1立足传统,推陈出新

求新求变是新时代文化艺术发展的刚需,要根据大众审美与流行元素的不断变化为其注入新鲜血液。蜡染作为布依族文化的重要成分,经过历代传承,保留至今。如今文化市场日益繁荣,其背后所隐含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美学价值正在逐步显现[5]。贵州地区的蜡染工艺厂也随之在近几年兴起,手工艺人和设计师在传统蜡染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利用艺术表现手法的互通性,将其与刺绣艺术相结合,进行两种艺术门类之间的沟通实践,打造出图样更加丰富、色彩更加鲜明的手工艺品,如服饰、窗帘等,让传统手工艺真正的“活起来”[6]。

4.2加大对布依族蜡染的宣传力度,厚植品牌优势

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审美、观念等变化日新月异,产品的传播与宣传渠道能够影响手工艺的发展,所以在对布依族蜡染进行创新的同时,也需借助大众传媒的支持,在宣传与建设过程中将传统特色与现代传播理念相结合,加大宣传力度。并进一步打造品牌效应,加强知名度,在文化的市场上加强优势。我们应该注重蜡染技术品牌意识的建立,并不断维护发展,促进品牌的运营并有效推动产业持续发展。

4.3加强政府支持,开发旅游经济

布依族蜡染在记忆的长河中犹如一个“老字号”,这门古老的技艺发展至今除创新求变之外,还依靠的是它品质的支撑。政府也应加强对布依族蜡染技艺的扶持,出台相关政策。避免文化市场因竞争而造成扭曲发展,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调动手工艺人积极性,对于粗制滥造的工艺品应进行严厉的打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美学艺术的追求也随之加强,可举办相关的艺术文化节等,例如1992年安顺地区成功举办的第一届“蜡染文化节”同时也可以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在当地的染坊开展蜡染体验活动,延长产业链,增强人们的体验感,增进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既是对蜡染技艺的弘扬,也为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助力。

4.4加强各染坊之间的合作

俗话说:“独木不成林”,布依族生活地区的染坊如今数量已不如从前那般多,且都是分散经营,难以形成规模,也就很难大批量的去生产蜡染工艺品,所以应加强各染坊之间的合作与联系,促进产业化发展。把传统手工艺也同市场相结合,用生产性的保护实现传统手工艺的自救。

4.5传统技艺进校园

现如今很多学校都注重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开设美育课,弘扬传统文化。现在蜡染技艺的传承仍旧以祖辈传承为主,受外来传承影响小。如果使布依族的蜡染技艺进校园、进课堂,促进高校师生与蜡染技艺传承人开展交流协作,让传统工艺的种子在青年一代心中萌芽,将会有更多的人投身于此,促进蜡染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5结语

传统手工艺既属于过去与当下,也属于未来。布依族人恬静的田园生活以及自身的信仰等都通过一匹匹的布帛反映出来,对我们研究民俗、历史等均有一定的价值。如何让布依族传统的蜡染技艺代代流传,历久弥新,使蜡染技艺更好地得到保护是我们应该重视的问题。同时也需要我们青年一代对蜡染技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被掩盖的价值重新焕发光彩!

参考文献:

[1]李丹.布依族蜡染研究及其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D].北京服装学院,2015.

[2]周启萌,田艳.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布依族蜡染技艺的传承和保护———基于贵州省镇宁县石头寨的调研分析[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1,3(04):109-115.

[3]冯小艳.从民艺学的角度对贵州苗族蜡染图案的分析与传承教育研究[D].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7.

[4]艾凌珊.积极保护蜡染的知识产权[N].经济日报,2005-09-19(015).

[5]牛宏宝.美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服饰手工艺设计范文6

关键词:鱼皮艺术;发展因素;创新效果

赫哲族是我国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古老居民,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中一半以上聚居在黑龙江省同江市的街津口、八岔、饶河县的四排三个民族乡和佳木斯市郊区的敖其镇。由于他们生活的三江流域属于北温带较寒冷地区,无法种植棉、麻等用于纺线织布的作物,故历史上赫哲族在长期的捕鱼生产中创造了灿烂、独特的鱼皮文化艺术,素有“鱼皮部落”之称。

一、鱼皮艺术

赫哲族逐水而居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自然条件的限制,使得鱼皮制品广泛的为勤劳的赫哲族人所用。赫哲族鱼皮艺术系由鱼皮服饰工艺发展而来,传统上分为生活鱼皮服饰和萨满鱼皮服饰两种,生活鱼皮服饰主要有鱼皮衣、手套、}B、烟荷包等。萨满鱼皮服饰有神裤、神裙、神帽、神鞋等。鱼皮服饰是赫哲族重要的文化标志。在这些服饰上带有寓意性的装饰图案,鱼皮上特有的天然花纹,明暗深浅的变化拼接配以鱼鳞剥落的凹凸痕迹,使鱼皮服饰呈现丰富的肌理美,是中华民族图案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鱼皮除了用于制作服装服饰,还可以运用黏贴、镂刻、缝绣等技艺做鱼皮画和鱼皮工艺品。然而,随着社会发展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赫哲族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鱼皮服饰也由过去占主导的生活用品变成让人们在展馆欣赏的工艺品。经过艺人对鱼皮艺术的创新,逐渐丰富了鱼皮艺术的应用范围,使古老的鱼皮文化延伸到旅游、艺术等领域,为赫哲族传统鱼皮文化的继承发展开辟新路。

二、发展因素

赫哲族鱼皮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在现代社会条件中日渐完善,其形式主要有:

(一)政策支持,成效显著。

现阶段,赫哲族鱼皮艺术整体呈现积极的发展方向:2004年国家审核通过了国家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业性试点项目“黑龙江省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其中一项主要保护内容为民间艺术中的鱼皮工艺。2006年《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位列其中。尤其对赫哲老艺人尤文凤作为鱼皮手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身份予以认可,这给赫哲族鱼皮文化的非物质遗产保护带来了一丝曙光,也提高了赫哲人对鱼皮文化艺术的保护意识。

政策支持表现在:

1.鱼皮原料供应有保障。在鱼皮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中,最重要的是鱼皮原料问题,近几年同江市与饶河县两政府针对目前的生态环境以及市场供需情况,制定系列方案,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例如同江市目前已经建立一个鲟鳇鱼养殖基地及四个渔业养殖小区,饶河地区目前水产养殖面积达405.3公顷,这让从事鱼皮艺术事业的人员有信心和力量,进行传承与创新!

2.旅游业拉动经济效益。旅游业很大程度地带动鱼皮产品的营销状况以及推动鱼皮文化艺术的传播。这带动了赫哲族经济发展,提高了传统鱼皮艺术的继承人和从事鱼皮艺术的创作者们的经济收益,这对鱼皮文化成果的传承起到了积极辅助效应。

3.为传承搭建交流平台。政府职能部门的宣传推广、相应文化研究机构的成立、文艺研究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与、相应的鱼皮文化研发产业的创立、形式多样的民间文化活动的举办,对于赫哲族鱼皮文化的传承都起到重要的辅助推动作用。

通过以上几种政策的支持,赫哲族鱼皮艺术得到很好的创新与发展。

(二)艺人领先,效果突出。

尤文凤作为赫哲代表性传承人,制作出超短裙式样的鱼皮舞台装,收到很好的效果。这种古老鱼皮工艺和现代时尚的结合,是针对赫哲族鱼皮服饰的改革创新,她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发扬与创新,同时也带动赫哲族鱼皮艺术的发展。

刘升是黑龙江省民间工艺美术家,她根据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书中有关萨满帽的图片和描述,挖掘复制出了赫哲族萨满教江神派、河神派和独角龙派三个派别的共20顶萨满帽,并因此获得了2004年首届中国工艺品博览会民间工艺的金奖。此外,她还创作了系列的鱼皮手工艺品,如鱼皮手工传统服饰系列;鱼皮袖珍型萨满宗教祭祀系列;鱼皮手工饰品系列;鱼皮萨满宗教镂刻图腾系列;鱼皮图腾剪纸系列等。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归纳创新,形成系统的范例,为鱼皮艺术的传播注入力量。

李宏伟是牡丹江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是亚洲惟一能掌握鲟鱼皮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他的彩色鱼皮制作技艺还包括鲑鱼、雪鱼等其它多个鱼种。他制作出精美的鲟鱼皮画及五颜六色的鲟鱼皮腰带、皮鞋、皮包等多个种类,填补了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上鲟鱼皮产品的空白。这一研究成果提升了鱼皮制品的档次和附加值,为国内外彩色鱼皮艺术品拓展了新的空间。

正是这些艺人的领先与推动,才使鱼皮艺术在继承的同时开辟新路,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创新效果

鱼皮艺术的“推陈出新”是指在保持传统手工艺的技艺、材料、表现技法极度完整的前提下,只是在题材上进行切换,做了局部的改良。事实证明,在现代社会,传统手工艺或者以既定的样式显示历史的深远;或者使技艺和风格分离,经过与现代元素的重新组合,才能融入工业化社会的环境中,从而获得“再生”。

以鱼皮画为例,在传统的内容上它多是表现赫哲族人传统的日常生活画面,也有一部分表现赫哲族人的,随着时代的需求,设计者们根据鱼皮材料的特点把其黏贴成风俗或山水画,鱼皮字画,质地优雅、意境深远,富有诗意和哲理。在表现形式上,传统的鱼皮画在黏贴时是平面的,利用鱼皮自身颜色的变化对比在画面上形成立体感和空间感。而一幅由设计师完成的用鱼皮制作的浮雕式(在鱼皮和卡纸之间作填充)的关公像,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民族技艺的创新与突破。如今这幅画已被天津齐白石艺术馆以万元的价格收藏。这也给从事鱼皮艺术创作的人员予以信心和肯定。

鱼皮柔软有韧性,对于艺术创作就提供最大程度的艺术可塑性,二胡演奏者刘正辉也开创了乐器环保时尚的先河,把各类传统乐器的蒙皮由野生的蛇皮换成鱼皮,既保护野生蛇类又不失器乐的共振的效果,成功地申请到国家专利。

2003年,赫哲族大马哈鱼皮服饰在法国中国文化年中展出,而且同年在香港文化博物馆“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展”中展出。独具风情的赫哲族鱼皮文化艺术,吸引了众多的目光,鱼皮服饰因此揭开千年的面纱,登上时尚的快车。世界级的品牌迪奥,纪梵希等相续使用鱼皮材质,运动品牌耐克、天马也走鱼类皮革的环保路线。各国的设计师都相继选用鱼皮为原材料使用,世界大舞台为赫哲族的民族鱼皮艺术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展示空间。

也正是这些创新的力量加强了对古老的鱼皮艺术文化的传承。吸引更多的设计艺术人士或专家进行设计创新,使“旧艺”焕发“新颜”。让赫哲族鱼皮得以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不断探寻新路。

参考文献:

[1]孔德明.试论赫哲族鱼皮服饰审美与手工技艺的传承和保

护[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2]刘敏.对赫哲族历史文化传承与演变的认识[J].佳木斯大

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5).

[3]赫哲族(黑龙江同江市街津口乡调查)――中国民族村寨

调查丛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4]王锐,田丽华.赫哲族鱼皮文化艺术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

会科学学报,2007,(5):108-110

作者简介:

孙熠,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黑龙省佳木斯市佳社科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