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发展问题及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发展问题及现状范文1
[关键词]政策性农业保险;种植业;养殖业;渔业;江苏省
我国幅员辽阔,耕地面积不足,因此农业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各类自然灾害会对农产品的生长和收获造成严重影响,农业保险专门针对由气象灾害、病虫害等原因导致的农作物减产或绝产,以及渔牧业损失和农业机械损失,为农户提供经济保障[1]。2015年,国家提出要让农业保险在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发挥显著作用。2016年,两会指出要进一步提高农业保险的保障程度,设计出带有地方特征的农业保险产品。江苏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试点政策性农业产品在各市县得到广泛推广。下面着重分析江苏省内主要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江苏省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设计农业保险产品,为促进江苏省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
1江苏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专门针对农业灾害损失的保险可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简称“新国十条”),为整个保险行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广阔空间。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将保险市场机制和政府的政策导向结合起来,分散农业风险,降低遭遇自然灾害时农户遭受的经济损失,保障农户利益[2]。近年来,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取得了显著成果,江苏省作为试点地区,从2014年开始推广政策性农业气象保险,省银保监会和保险公司结合省内气象条件和主要灾害类型设计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保险产品。目前,江苏省联合3家保险公司: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紫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及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对省内的农户承保政策性农业保险,并建立了专门的农业保险网站“江苏农险”向农户推广各种政策性农业保险产品。为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对乡村振兴的助推作用,2018年江苏省农险办印发了《关于调整部分农险险种条款费率和新增中央财政补贴型农险险种的通知》,对17个险种进行了调整优化,同时新增3个中央财政补贴型农险险种。通过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险金额、优化保险条款等方式,降低自然灾害对农户的影响及经济损失,让农业保险惠及更多农户[3]。现阶段,江苏省政策性农业保险产品主要针对种植业、渔业、养殖业、农机农具及高效设施农业。
1.1种植业保险
种植业保险,主要是指农作物保险,包括粮食作物保险、经济作物保险、收获期农作物保险、林木保险和果树保险等类型。江苏省针对省内7种主要农作物分别制定相应的种植保险条款,详细规定了保险费率、保额、损失原因等条款(见表1)。表1对比了江苏省内7种主要农作物的种植保险条款,分析可知7种作物保险理赔时的损失原因和损失率要求相同。当农作物遭遇上述灾害且损失率超过10%时,农户可以向保险公司申请理赔。不同农作物品种对应的保额及保险费率有所区别,其中花生的保额最高,667m2可达800元,相应的保险费率也最高,达到损失额的6%,即667m2保险费48元。小麦和大豆的保额较低,最低667m2只有400元,其中小麦的保险费最低,667m2只有16元。不同农作物品种的保险金额有不同选项,一般由当地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档次,原则上一个县只能选择一个档次。
1.2渔业保险
2016年,江苏省渔业互助保险协会印发了3项有关渔业保险的条款,主要涉及内陆渔民人身平安互助保、渔业雇主责任互助保险和渔船互助保险。表2汇总了这3种保险条款的保险费率、保险理赔条件及保额情况。由表2可以看出,渔业保险在承保渔业雇主及员工的身体及生命安全的同时,对渔船的损失也进行了承保,最大范围内保证了江苏省渔业从业者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作为重点推广的互助型保险产品,渔业互助保险的保险费率充分考虑渔业雇主及从业人员的承受能力,以保额20万元为例,渔民人身平安互助保险的年保费仅为500元;雇主责任互助保险中,船员和其他人员死亡保险保费分别为700和360元,船员和其他人员伤残保费分别为100和40元。互助保险的保险费率明显低于商业保险中死亡和伤残保险的费率。
1.3养殖业保险
江苏省养殖业保险主要针对表3中的三类大型牲畜,对其保险费率、保障范围、损失原因和保额制定了保险条款。通过表3可以看出,养殖业保险条款专门针对奶牛、育肥猪和能繁母猪制定了相应的保险投保及理赔政策。总体来说,奶牛的保额最高,可以达到每头1万元,育肥猪的保额最低,每头600元。同时,育肥猪的保险费率最低,每头只需24元。而能繁母猪的保险费率最高,达到7%,保费金额为每头70元。
1.4农机农具保险
江苏省农机农具保险主要包括3种:粮食烘干机保险、农业机械综合保险以及政策性兼用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人员意外伤害保险。针对不同类型的农机农具,对其发生保险事故时造成的财产损失、操作人员伤残或死亡损失以及第三者责任的赔偿限额及保险费率做出了相应规定。操作人员伤残损失赔偿比例按照损失程度,参照《人身保险残疾程度与保险金给付比例表》进行赔付。1.5高效设施农业保险江苏省高效设施农业保险涉及的保险标的种类较多,包含鸡、鸭、鹅、鱼、虾、螃蟹和小龙虾等养殖业保险以及苹果、梨、桃、芋头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保险。针对经济作物,保险条款主要规定了不同经济作物的保险费率及在经济作物生长的不同阶段遭遇灾害损失时的赔偿额度。养殖类保险条款主要针对不同养殖物种的保险费率及不同养殖时长内由于自然灾害遭受经济损失时的赔偿额度[4]。近年来,江苏省政策性农业保险业保持快速有序发展,发挥了农业保险对乡村振兴的积极推动作用。江苏省农险办和保险公司合作,多举措并行地推进农业保险工作有序开展,并结合江苏省实际情况开拓创新,积极设计推广符合各县市实际情况的优质农业保险产品。
2江苏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农民保险意识淡薄
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公众对于政府灾后补偿的依赖性较强,自身防灾减灾意识薄弱。目前,江苏省部分农民投保意愿依然不足,虽然近年来江苏省保险业得到快速发展,但是农民保险意识的提升较为缓慢,对保险业务员的业务推广存在抵触心理。
2.2数据收集困难
保险产品的设计和理赔离不开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保险公司对于气象、灾害、降水量等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能力较为薄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国外再保险公司的数据及分析模型,制约了保险公司因地制宜、因灾制宜进行农业保险产品的设计[5]。
2.3理赔额度低
当前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推行主要通过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扶持,通过保费补贴的方式鼓励农户进行购买。例如,2019年某农户花费4万元为其种植的133.33hm2小麦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667m2保费仅20元。受自然灾害影响,当年小麦产量降低、品质下降,给农户造成了近50万元的经济损失,但保险公司经过测算的赔偿额度仅为6万元,赔偿金额与实际经济损失相差很大。农民投保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较低,但保险公司对理赔额度的制定和测算标准导致理赔金额普遍偏低,也是农民投保不积极的主要原因之一[6]。
2.4理赔时效得不到保证
由于农业保险的特性,当保险区域内大面积受灾时,保险公司勘察理赔人员不足,农户需要保持现场等待勘察,对农时延误严重。很多农民尝试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后由于勘察和理赔时效冗长而选择不再继续购买。
2.5保险产品覆盖品种较少
政策性农业保险在种植、养殖领域存在保险产品覆盖范围不足的情况。对于一些特色农产品的地区,这种情况尤其严重。由于保险产品覆盖范围限制,很多农户愿意参保,但保险公司没有将相应农产品纳入承保范围,导致农业保险普及效率降低。
3促进江苏省政策性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3.1加强保险宣传,提高民众投保意识
改变普通民众对保险行业的误解需要从保险教育做起。我国现在的保险教育主要针对在校大学生,通过投资、理财等相关课程的课堂讲解,学生了解保险行业,这样的保险教育并不能快速扭转人们对保险行业的偏见。从义务教育开始加强保险教育,使民众逐步接受并理解保险存在的积极作用,扭转现阶段对保险行业的误解[7]。另外,加强媒体对保险行业的正面宣传引导,让民众了解保险、接受保险,对提高民众保险意识可起到推动作用。
3.2加大气象灾害宣传力度,增强农民防御意识
气象部门可以与保险公司合作,到农村进行实地宣传,普及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及造成经济损失的严重性。利用实际案例使农户了解气象灾害发生对其自身可能造成的影响,增强农民对气象灾害的防御意识。
3.3提高气象预测预报水平
气象部门要不断提高气象灾害预报水平,利用先进的卫星、雷达等设备提高气象预报的精准度和及时性,为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设计和理赔方案测算提供数据支撑。气象部门可以与保险公司合作,因地制宜、因灾制宜进行保险产品设计。例如,根据历史数据分析江苏省各市县主要面临的自然灾害种类及农产品种类,设计符合当地特点的农业保险产品[8]。
3.4利用现代科技,提高赔付效率
保险公司可以利用现代科技,采用无人机、网络直播等现代手段方式与现场勘察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工作效率,缩短理赔时效[9]。此外,现代科技的采用可以帮助保险公司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利润率。
农业发展问题及现状范文2
关键词:彰武县;农业;发展现状;发展建议
1农业概况
近年来,彰武县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升级,农业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收入逐年递增。一是,总产值逐年提高。二是,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据统计,全县人口为41.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3.3万人,占总人口的80%。彰武县农业人口所占比例较大,农业生产占有重要地位,是彰武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2农业结构分布
目前,彰武县已按照“建设现代农业基地”的发展模式和思路,立足区位优势,围绕市场需求,积极引导农民按照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培育了一批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专业乡镇。现初步形成了以苇子沟、西六、章古台、东六、五峰、两家子为主的花生基地6.67万hm2,以五峰为主的保鲜玉米基地666.67hm2,以满堂红为主的青贮玉米基地3333.33hm2,以四堡子、哈尔套、丰田为主的杂粮基地1.33万hm2,以大冷、冯家、四合城、后新秋、大德为主的水稻基地5333.33万hm2,以哈尔套、后新秋和公路沿线为主的蔬菜产业基地6666.67hm2,以满堂红、前福兴地为主的烤烟基地1333.33hm2。同时建设了以大冷、大四为主的果品基地,以双庙为主的甘薯基地,以双庙、大四为主的红干椒基地,以冯家为主的金盏花基地。目前,各基地的建设规模、质量及效益不断提高,即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已基本形成。
3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
3.1加大了“三品一标”的认证力度,提升品牌效应
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彰武县产地及农产品品牌效应的有效途径。截至到目前,全县“三品一标”认证产品51个,面积13.12万hm2,其中,无公害农产品22个,涉及企业4家,面积10.74万hm2;绿色食品16个,涉及企业7家,面积3160hm2;有机食品7个,涉及企业1家,面积666.67hm2;地理标志农产品2个,认证品种为彰武黑豆和彰武花生,涉及企业1家,面积7.33万hm2。建设绿色食品原料基地2个,其中绿色食品原料黑豆基地6666.67hm2;绿色食品原料花生基地1.67万hm2。
3.2依托基地建设,增强企业的主力军作用
按照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积极引进农业产业化、深加工企业,依托花生、水稻、金盏花、保鲜玉米、果品、蔬菜、烤烟、干椒及薯类等特色、优势农业基地,引进并扶持了阜东花生、阜新苏鲁克米业、金谷实业、申博生物有限公司等27家加工种植企业,并有9家企业被评为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
4农业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4.1人员及机构设置情况
全县24个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仍为一乡一站发展模式,即每个乡镇设置一个农科农机站,隶属于所在的乡镇政府管理,24个乡镇农科农机站现有人员258人,其中全额编140人,自理编118人。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文化程度均在中专以上学历,基中本科14人,大专91人,中专153人,分别占总数的5.4%、35.3%和59.3%;就职称而言,其中副高级农艺师3人,农艺师76人,助理农艺师96人,技术员83人,分别占农技推广人员总数的1.1%、29.5%、37.2%和32.2%。乡镇农科农机站均为全额拨款单位。
4.2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目前,24个乡镇站中9个乡镇站有自己的办公用房,但有7个乡站办公用房需要扩建维修,15个乡镇站没有自己的办公场所,各乡镇站均缺乏开展工作必要的办公、试验、培训、通讯、交通等设备,没有用于开展试验示范的试验田和试验经费,由于培训经费不足,农业技术人员参加进修培训和知识更新的机会很少,严重制约了新技术、新品种在彰武县的进一步推广应用,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有很大差距。
5农业科技推广情况
5.1选育推广优良作物品种
彰武县积极在选育、引进、推广优质高产的作物新品种,并做了大量试验示范工作。目前,彰武县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已达到95%以上,2012年推广了辽单565、良玉66和东裕108等密植高产玉米品种6万hm2,占全县玉米总播种面积的75%,年增产玉米7万t。推广了阜花12号、唐油4号等花生新品种5.33万hm2,占全县花生总播种面积的78%,年增产花生5万t;推广了辽星20、锦稻104、锦丰1号等水稻新品种4333.33hm2,高产新品种增产效果显著。
5.2集成推广高产栽培技术
彰武县重点推广了合理密植、测土配方施肥、机械单粒播种、花生地膜覆盖、病虫害综合防控及机械化作业技术。大力推广了增密种植技术,实现依靠群体增产,玉米已由2004年的种植不足3000株/667m2增加到了现在的4000株/667m2以上;花生已由原来的14000株增加到了现在的2万株。自2006年以来,推广普及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012年已覆盖了全县24个乡镇近10万农户的17.67万hm2耕地;推广了玉米机械单粒播种技术6万hm2,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9.33万hm2,花生地膜覆盖面积2.33万hm2,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2666.67hm2;同时还推广了机械化作业技术,大型玉米收割机收获面积1.33万hm2;推广了滴灌节水技术1.2万hm2。
5.3加大培训指导与服务力度,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本着“面向农村、立足农业、服务农民”的宗旨,彰武县开展“百人包百村”科技服务行动,全面推进科技进村入户。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年举办科技培训班期以上,培训农民10.5万人次,编印并发放《农作物栽培技术知识问答》《彰武县粮油作物高产栽培技术手册》《农作物膜下滴灌种植技术讲义》及各作物明白纸等科技资料10万份以上,确保了全县农业高产高效实用技术落实到位。
6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
6.1建立和完善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随着农产品质量安全日益受到关注,彰武县积极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县级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办公室为农业局内设机构,并于今年年初正式挂牌成立;成立了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隶属于农业局,副科级事业单位;乡(镇)级农科农机站加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牌子。
6.2积极开展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及农产品定量检测工作
自2008年以来,彰武县开始承担市省农委下达的蔬菜农药残留速测工作,全年检测样品2000个。截止2012年,共检测蔬菜样品9500个,检测合格率达99.1%,通过开展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工作,为彰武县的蔬菜产地及广大群众的食用安全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同时,彰武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将于2013年正式投入使用,在开展速测的同时,可以完成定量检测的任务,这将使彰武县的农产品检验检测工作进入县级乃至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前列。
7存在问题及解决建议
7.1产业链条短,农业产业化发展不均衡
农业是一个产业链,农业产业化要形成产业龙头,没有龙头企业就谈不上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目前彰武县农业产业化发展龙头企业数量较少,规模较小,处于发展初期,带动能力有限。建议出台相关政策,围绕产业优势,大力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营销、技术服务等多种类型的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实现多环节增值,提升产业开发效益。7.2经营规模小彰武县人均耕地面积少,而且不集中,经营规模小,降低了土地的利用率、制约了农业机械化进程,进而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速度。建议实施土地合理流转政策,引导农民转变传统发展模式,转向产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扩大生产规模,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全面推进。
7.3农民基本素质低,急待提高
目前,彰武县农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偏低,导致目光较短浅,科技创新意识淡薄,对新的品种、技术、政策不能理解到位,因此出现好的技术推广困难、好的政策实施不畅,严重影响了彰武县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必须加大培训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素质,才能真正实现彰武县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7.4农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彰武县农业发展的突破口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一个生命线,农产品的质量和内在品质已成为市场竞争的核心,现如今消费者对食品的安全话题越来越敏感,作为沈阳的米袋子、菜篮子、后花园,农产品质量安全无疑是彰武县农业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建议彰武县重视并利用好农产品质量安全这张牌,利用彰武县环境优势和现有检测条件优势,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加大检测力度,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产品,有效提高农产品质量;及早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准出,一方面控制外来农产品质量,保证本地群众的食品安全;一方面加强本地产地管理,让彰武农产品成为公认的放心农产品。
农业发展问题及现状范文3
为加快西宁市设施农业发展,提高现代农业的物质装备水平,进一步推进蔬菜产业,保障市场供给,从2010年开始,市政府加大投入,高标准,大规模建设设施温棚。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温棚5.5万栋,其中冬暖式是1.14栋,设施蔬菜面积占蔬菜种植总面积的17%,但产量占到蔬菜总产量的20%,产值达到蔬菜总产值的35%。我市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一线一川一带”发展格局,一线是以大通双新公路沿线为中心,逐步扩展周边乡镇,形成精细蔬菜生产基地;一川是以湟中西纳川为中心,包括城北区,逐步向湟水河沿岸延伸,形成综合型蔬菜生产区;一带是以三县为主的高位水浇地和浅脑山为主的山地生态蔬菜生产带。设施农业已成为西宁市积极培育的重要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西宁也已成为全省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示范区。
1.设施农业的发展拓宽了农业结构调整的路子
设施农业的发展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的转变,带动了生产方式的转变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带动了蔬菜、花卉和菌类等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了农业由单一的粮、油种植向蔬菜、水果、花卉等多样化、高效益方向的转变,优化了种植业结构,增加了品种,提高了质量。
2.设施农业的发展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推广步伐
西宁市在设施农业建设过程中,结合气候条件,重点以防低温、抗暴风、大雪、暴雨和以深冬季节精细蔬菜生产为目标进行了改进与创新,统一进行温室建设。同时加快现代机械的示范推广应用,温室墙体建设采用机械碾压、使用微耕机进行棚内操作、改人工卷帘为机械自动卷帘、智能变频水泵等应用,既节约了劳力和成本,又加快了建棚进程。设施农业科技技术的运用,有效促进了农民自身劳动素质的不断提高,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普及和推广,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有利于设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设施农业在产业培育、经营上实现了新发展
近年来,各地按照“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的原则,通过务实推进,形成了一批具有特色的新产业,全市建成百栋以上的产业村有集中连片温室基地共有71个,其中500~1000栋的有15个,1000栋以上的有8个。如大通塔尔镇台其庄村,凉州庄村,湟中多巴镇班仲营、拦隆口黑嘴尔村等,已经形成规模,常年生产辣椒、西红柿、黄瓜、茄子等精细蔬菜。通过发展设施农业,进一步促进了全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目前从事设施农业生产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有31家,从事种植业的专业合作社有200个,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技术、品种、销售等各个环节提供服务,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得到有效提高。
4.设施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一栋普通日光节能温室平均年收入约为6000~8000元。如湟源县日月乡克素尔村是全市海拔最高,种植区域最高的脑山村,近几年集中发展日光温室,全村164栋温室主要生产食用菌,每栋温室产生效益6000元左右,全村销售收入达100多万元,人均增收2000多元。大通县黄家寨镇黄西村馨缘基地通过土地流转,建成深冬温室207栋,确立了以温室蔬菜生产的高效生态园区,目前生产黄瓜、西红柿、人参果、辣椒等精细蔬菜,新建温室第一茬生产,蔬菜每栋产生效益1.5~3万元左右。同时,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和就地在农业企业受雇就业,年收入达到1.5万元。设施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调查中60%的种植户对设施农业的发展前景看好。
5.设施农业的发展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
西宁设施农业的发展促进了销售方式的转变。政府有关部门在保留传统营销路子的同时,依托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搭建产销桥梁。开展“农超对接”试点、示范。采取定点供应,超市专柜等方式。并利用“一站通”推进农产品网上销售。发挥全市170个专业合作组织近500名经纪人的纽带作用,扩大了农产品营销半径。
二、存在的问题
1.用于设施农业建设的土地资源趋紧
因城市发展和建设需要,川水地区大量优质耕地被占用,现有土地资源受土壤、水肥等限制,设施农业发展受到极大制约。全市适宜建设温棚的区域建设用地逐年减少。
2.资金投入达不到现代设施农业发展需要
在设施农业建设中政府投入资金仍显不足,农业经营主体承担的资金部分大,融资渠道不畅,制约设施蔬菜的发展。
3.经营机制和管理模式有待创新
部分温棚生产基地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没有有效的经营机制和管理模式,产销脱节、人工费用快速增长等因素,入不敷出,效益不佳,影响生产的积极性。
4.生产的组织化水平不高
尤其是2010年以前建成的温棚由农户自主分散经营,生产中缺乏统一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从而影响了标准化生产进程,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产品的市场销售难度较大。
5.科技支撑能力不能适应设施农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相应的科研力量、设施设备、科研经费等科技支撑体系未能随设施农业发展而相应提升,传统观念、传统品种、传统技术仍在生产中占主导地位。产存在着实用新技术推广应用不快、科技普及程度不高、群众创造的经验深入总结上升不够、生产管理平均水平较低等现象。
三、推进设施农业发展的建议
1.提高设施温棚生产能力
通过扩大规模和基础提升,着力提高设施温棚的生产能力。改善温棚建设质量,鼓励建设标准化温室和高标准深冬温室,通过走规模化推进的路子,实现设施农业总量的扩充。同时加快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及时发挥新建温棚的生产效益。实施旧温棚改造提升,通过改造恢复一些废旧温棚的生产功能,通过提升使一些温棚能够在冬春季节生产精细蔬菜。
2.依靠科技,促进设施农业增长方式转变
一是改善生产条件,提高设施装备水平。加强设施的标准化建设,提高设施生产机械化操作水平。二是强化设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优化人员结构,增强服务能力,积极探索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的多元化组织形式。三是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工厂化育苗、嫁接、生物防治、组织培养等高新技术。四是加强品牌培育。依据自然地理和品种优势,打造地方特色品种,加大宣传和推介力度,打造地方品牌。五是强化农民技术培训工作。与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紧密结合,采取多种形式,切实提高农民对设施蔬菜、果品栽培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能力,充分发挥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的作用,带动农民应用各项新技术,提高栽培管理水平,做到棚棚都有“明白人”。六是发挥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组织园区内农户组成生产、销售合作组织,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生产和销售。
3.壮大龙头,促进产业升级
积极采取“政策和资金扶持、组建新加工龙头企业、招商引资”三项策略,着力扩大加工型龙头企业群体,不断提高企业深加工度,加强对农畜产品的综合利用和深度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综合效益。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结机制,更好地发挥助农增收作用。争取到“十二五”末龙头企业及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户达到全市总农牧户的90%,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5%。
4.培育市场,顺畅流通渠道
坚持多种经济成份并存,鼓励各类专业协会、生产合作组织、经纪人、技术服务组织参与农畜产品流通,充分发挥他们外寻市场搞对接、内带农户扩规模的作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加强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坚持季节易与常年交易市场同步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培育农畜产品专业市场。完善冷藏保鲜体系,以规模基地为依托,分区域建设蔬菜保鲜库,以保障淡旺季调剂、冬季市场供应,确保农民从事设施农业的收益不断增长。
5.加大设施农业发展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政府投入,提高省、市建设补助资金,同时区县可根据自身财力状况,提高建设资金补助;二是提供贷款贴息补助,对从事设施农业建设和生产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提供贷款贴息补助。三是建立风险防范机制。针对设施农业高投入、高回报、高风险的特点,积极倡导建立设施农业保险制度,鼓励保险公司开展设施农业保险业务,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设施农业保险补贴,降低生产者的种植风险及市场风险,保护生产者的积极性。四是鼓励土地合理流转。在维护农民基本利益的前提下,本着“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积极探索股份合作、统建分管等多种经营模式,促进土地合理流转,加快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建设。
农业发展问题及现状范文4
关键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状;问题;障碍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5-0037-02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内涵及特征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内涵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一概念是在中央文件中第一次被提到,所谓的“新型”,是相对于传统经营方式而言,是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和发展,具有相对较大的经营规模、较好的物质装备条件和经营管理能力,劳动生产,资源利用和土地产出率较高,以商品化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分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和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
专业大户是指专门从事农业中某一产业的专业化生产,主要包括家庭副业自营户和承包经营户,其经营领域较为集中、生产规模较大。家庭农场是以家庭为单位,以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的目标,从事适度规模、标准化的农业生产,并销售品牌农业产品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互助经营为特征、社会化服务为内容的一种新型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其发展经历了由技术协会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转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指企业通过订单合同等方式将农户与市场想联系起来,实行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的经营。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是指产前、产中、和产后等环节为农业生产提供市场化,专业化服务的经济组织。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为农业生产提供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已经成为解决农户分散经营困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特征
主要特征包括:一是适度的规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高于传统的农业家庭经营规模,无论是专业大户还是家庭农场,其经营规模都高于一般的农户,并且能够实现对自身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取得较好的规模经济效益;二是集约化经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传统的小规模家庭经营相比,具有优良的物质装备,比较高的生产技术,具有现代的管理意识,对资源要素进行集约利用,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的利用率都很高;三是专业化生产,专门从事农业生产,能够实现对自身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投入要素的使用率;四是市场化程度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动按照市场的需求安排农业生产活动,能够实现和市场有效地衔接,商品率经济效益明显高于传统的农户。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现状及问题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现状
随着外出务工数量的增加,土地流转规模的扩大以及政策上的调整和支持,使得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持续上升,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和农业产业化的经营。
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的发展方兴未艾,农村出现了大批的专业大户。由于农产品的市场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大量的养殖散户退出,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快速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土地股份合作、联合社、资金互助合作、加工等多种合作社形式,成为组织农户生产、发展农产品加工、对接龙头企业、开展市场营销的有效方式。
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实力不断增强,国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流通、建基地、强产业、培育合作经济组织、坚持把培育龙头企业群体作为促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
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发展进入新阶段。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产前农资生产、购销企业和产后农产品运销企业开始大举进入农业生产的领域,提供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农户成为独立的生产经营主体,一大批的农户提供农资和产品购销等服务的组织迅速地发展起来。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存在的问题与障碍
农业发展问题及现状范文5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 F30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2-09-1
1 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状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重要内容,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经过近20年的探索实践,吉林省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组织实力不断增强,带农惠农能力不断提高,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民就业增收。“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机遇期。到2012年底,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断提升,呈现产业升级、质量提升、效益增长的良好态势。
1.1 带动型龙头企业达到一定数量规模
带动型龙头企业是带动农户增收致富、解决就业和发展地方经济的主要力量。近十年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的增幅都在10%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蓬勃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1.2 龙头型企业集群集聚发展
龙头企业立足我省资源优势,确定发展方向,吉林省围绕优势农产品基地已形成了粮食加工业、畜禽加工业和特产加工业三大主导产业。
1.3 科技支撑作用明显
科技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如要在激烈竞争的市场大潮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走科技兴企之路。
1.4 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2年底,仅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获得的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名牌农产品等国家级品牌就达90多个。
2 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
2.1 原料基地建设相对滞后,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近年来,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快速发展,加工转化能力和水平逐年提升。但是,与企业加工配套、衔接紧密的基地建设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发展壮大,已成为制约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做精的主要瓶颈。
2.2 融资能力较弱,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资金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命脉,吉林省部分龙头企业尚处于资本原始积累过程,规模相对较小,资产总量相对较少,可抵押物品少,加上企业实力相对较弱,融资渠道单一。企业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积极扩大规模,谋划项目,但融资难问题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企业发展壮大的主要障碍。
2.3 科技研发能力较弱,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科技创新是提高竞争力的核心,是企业扩大市场份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然选择。而吉林省龙头企业中民营企业居多,松散管理比较普遍,高科技人才短缺、科技研发投入有限、研发能力不足,致使加工的产品科技含量较小、附加值较低、产业链条较短、市场占有率较少。
2.4 品牌创建意识不够,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品牌是企业开拓市场的利器,是企业占领市场的关键,品牌代表着企业的信誉和产品的质量。而吉林省多数龙头企业仍然属于粗放型和人员密集型加工企业,产品也只是简单的粗加工。品牌培育和创建意识不强、品牌建设投入不足、品牌经营战略不深、品牌保护意识不强等问题普遍存在。
3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措施
3.1 建设规模化、标准化原料基地
加大配套基地建设力度,搞好规划布局。鼓励支持龙头企业通过租赁、承包、股份合作、土地流转和订单等形式建设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优质原料生产基地。
3.2 积极搭建融资平台
充足的资金是企业发展的强劲动力,要积极沟通协调各金融部门,为龙头企业广开融资渠道,设立贷款担保机构和产业发展基金等,逐步建立和完善中介服务体系,搭建银企对接服务平台,鼓励企业走多渠道多形式融资并举,加快发展企业资本市场,积极推进已上市公司做大做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进而推动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蓬勃发展。
3.3 提高科技研发能力
加快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多元参与的科技创新体系,增强科技支撑产业发展能力。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加工程度深、产业链条长、增值水平高、出口能力强、符合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要求的产品和产业。支持企业吸引高科技人才、开发新产品、引进新成果、谋划新项目,不断延“深”产业链条。
3.4 强化政策扶持
农业发展问题及现状范文6
关键词:庄河;现代农业;问题;路径对策
中图分类号:X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1
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保证农民持续增收,庄河确立了“一城两带”的发展格局,北部山区的绿色经济带与沿海区域的蓝色经济带将并肩发展,共同绘制庄河现代农业发展的宏伟蓝图。但是,在庄河,现代农业才刚刚起步,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相互交融,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拟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梳理出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为庄河经济发展助力。
一、庄河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对发展现代农业有顾虑
尽管广大农民知道发展现代农业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但内心仍然存在不少顾虑。一是由于对现代农业缺乏整体认知,因此对发展现代农业项目心中没底。二是由于现代农业项目成本高,市场风险较大,因此很多农民不愿意自己发展项目。三是担心土地流转出去,将来无地可种,因此对其他人发展现代农业项目有抵触情绪。这些顾虑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经营理念落后,市场意识不强
现代农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增产的主要手段是靠现代生产要素的综合投入。而庄河许多现代农业经营户却始终没有摆脱传统农业经营理念的束缚,主要还是把产量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增产的主要手段靠加大劳动的投入,通过精耕细作来提升利润的空间,这是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在这种经营理念的影响下,许多经营户的市场意识也比较淡薄,不能很好把握市场规律,经营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导致部分农产品的市场销售不容乐观。
(三)规模化经营比例过低
高利润率、高商品率、高技术含量,是现代农业的内在特征,这些特征要求现代农业必须进行规模化经营。但截止2013年底,庄河形成规模化经营的农村集体土地只有12.7万亩,仅占耕地总面积的8.3%。规模化经营比例过低,难以促进现代农业的全面发展。
(四)经营粗放,技术依存度过低
现代农业是以技术为主导高效农业,科技依存度非常高,而庄河的现代农业大多是建立在资源优势的基础之上,“资源依存型”特征非常明显,草莓、滑子蘑、水产品等农业产业项目皆是如此。在资源依存度过高的氛围下,粗放经营比较普遍,一些先进技术难以应用。
(五)经营模式不合理,成本过高
在庄河,农业大户普遍采取企业化自主经营模式,成本过高。比如,大连来宝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经营的来宝农业产业园项目,每年的经营成本在1000万元左右。成本过高,导致产品价格压不下来,在市场上,很多产品还竞争不过以家庭作坊式经营的散户。
(六)市场体系不健全,销售渠道不畅
庄河尽管有许多名牌优质农产品,但由于市场体系不健全,缺少大型专业的批发市场和综合性农产品交易中心,导致许多农产品的品牌效应没有很好发挥出来。在庄河,只有一个草莓批发市场,覆盖面明显不够。市场销售体系的不健全,使农业经营户的销售压力过大,许多经营户只能自己联系批发商。
(七)产业链条过短,产业间互动不足
在庄河,大多农业经营户都是单纯放眼于种植或养殖上,只有少数开发出自己的深加工产品,导致自己的发展后劲不足。而且,在自身工业化加工组织和商业化销售组织没有很好发展起来的时候,产业间互动也不足,许多经营户与生产企业、销售市场的对接能力较差,导致生产具有盲目性。
二、庄河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一)加强宣传,增强农民对现代农业的认知水平
提高农民对现代农业的认知水平,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性工作。政府和相关组织应当高度重视,通过农校、职校、新闻媒体、农业大集等各种平台或中介加强宣传,让广大农民了解现代农业的内涵、要素、技术、政策等知识;通过典型引领、搭建平台等形式,促进广大农民对具体项目的熟悉。这样,才能提高广大农民对具体项目发展前景和市场变化的预测能力,增强大家发展现代农业项目的信心。
(二)转变经营理念,提高技术依存度
庄河现代农业要持续高效发展,必须摆脱传统农业经营理念的束缚,通过不断提高技术含量,增加综合要素的投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现阶段,庄河应在不断加强设施农业技术含量的同时,广泛应用现代技术,加强对传统农业的技术改造,提高农业的技术依存度,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
(三)提高规模化经营比例,发挥规模效应
小规模经营难以实现现代农业的高利润率和高商品率,也难以为新技术的应用留有空间,因此,庄河现代农业应不断提高规模化经营比例,充分发挥农业企业和大户的引领作用,提升规模化经营水平,以规模效应带动现代农业全面发展。
(四)转变经营模式,建立“公司+农户”的连锁机制
农业大户自主经营模式成本太高,许多农业大户在成本的漩涡中被拖得筋疲力尽;散户分散经营,利润率、商品率、技术应用率都难以得到提高,而且缺乏市场竞争力。因此,这种经营模式必须加以改变。最好的解决途径是走“中庸”之道,建立“公司+农户”的连锁机制,充分发挥农业大户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辐射作用,实现育苗、品种、技术、收购、销售的区域整合,发挥集团优势,以规避市场风险。
(五)健全市场体系,发挥品牌效应
庄河经认证的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共有213个,省级以上名牌共有15个,庄河蓝莓、庄河草莓、庄河滑子蘑、庄河山牛蒡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庄河大骨鸡被国家工商总局确定为地理证明商标。为了充分发挥这些农产品的品牌效应,庄河需要加强专业化市场体系的配套建设,通过专业化的批发市场和综合性农产品交易中心建设,进一步增强品牌产品的市场集聚和辐射效应。
(六)实行“纵横结合”的发展战略,提高产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