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系统科学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系统科学体系范文1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工程教育;系统能力;系统课程
1.计算技术发展特点分析
计算技术在20世纪个人机普及和Internet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从初期的科学计算与信息处理进人21世纪的以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计算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网络时代。在这一过程中,计算技术的发展特点呈现出“四类新型计算系统”和“四化主要特征”,这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与创新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1.1四类新型计算系统
1)嵌入式计算系统。
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智能家电、三网融合等行业技术与产业发展中,以嵌入式计算为主要形态的计算系统——嵌入式计算系统有着举足轻重和广泛的作用,并日益呈现网络化的开放特点。
2)移动计算系统。
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智能家电以及新型装备中,均以移动通信网络为基础,移动计算成为关键技术,它将使计算机或其他信息智能终端设备在无线环境下实现数据传输及资源共享,其作用是将有用、准确、及时的信息提供给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任何客户,这将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3)并行计算系统。
随着半导体工艺技术的飞速进步和体系结构的不断发展,多核/众核处理机硬件日趋普及,这使得昔日高端的并行计算呈现出普适化的发展趋势;多核技术对计算系统微体系结构、系统软件与编程环境均有很大影响;同时,云计算也是建立在由廉价服务器组成的大规模集群并行计算的基础之上,因此,并行计算将成为各类计算系统的基础技术。
4)基于服务的计算系统。
无论是云计算,还是其他现代网络化应用软件系统,均以服务计算为核心技术。服务计算是指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SOA)和面向服务的计算(Service oriented Computing,SOC)技术,是标识分布式系统和软件集成领域技术进步的里程碑。服务作为一种自治、开放以及与平台无关的网络化构件,可使分布式应用具有更好的复用性、灵活性和可增长性。Web服务技术是当前SOA的主流实现方式,已经形成规范的服务定义、服务组合以及服务访问。
1.2“四化”主要特征
1)网络化。
当今的计算系统必然与网络相关。尽管各种有线网络、无线网络所具有的通信方式、通信能力与通信品质有较大区别,但它使得与其相联的计算系统能力得以充分延伸,更能满足应用需求。网络化对计算系统的开放适应能力、协同工作能力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多媒体化。
多媒体具有计算机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的集成性、实时性与交互性特点。计算机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处理人类生活中最直接、最普遍的信息,从而使计算机应用领域及功能得到极大的扩展,使计算机系统的人机交互界面和手段更加友好和方便,非专业人员也可以方便地使用和操作计算机。
3)大数据化。
从各种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的能力称为大数据技术。大数据具有体量巨大、类型繁多、价值密度低、处理速度快等特点。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给各行各业的数据处理与业务发展等带来重要变革,也对计算系统的新型计算模型、大规模并行处理、分布式数据存贮、高效数据处理机制等提出新的挑战。
4)智能化。
智能化将影响计算系统的体系结构、软件形态、处理算法以及应用界面等。例如,智能手机的智能搜索引擎是结合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新一代搜索引擎,不仅具有传统的快速检索、相关度排序等功能,还具有用户角色登记、用户兴趣自动识别、内容的语义理解、智能信息化过滤和推送等功能,其追求的目标是根据用户的请求,从可以获得的网络资源中检索出对用户最有价值的信息。
2.系统能力的主要内涵及培养需求
2.1主要内涵
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系统能力核心是在掌握计算系统基本原理基础上,熟悉如何进一步开发构建以计算技术为核心的应用系统。这需要学生更多地掌握计算系统内部各软件/硬件部分的关联关系与逻辑层次,了解计算系统呈现的外部特性以及与人和物理世界的交互模式。系统观的教育体现出工程教育特征,相比较其他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和应用能力,计算机专业更强调对学生计算机系统能力的培养。因此,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不仅需要更新与扩展,而且其系统设计创新能力必须得到强化与提升。
2.2培养需求
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产业形态发生重要变化,新型计算系统应用日益深化,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也必须“与时俱进”,体现计算技术与信息产业发展对学生系统能力培养的需求。教育思想要突显系统观教育理念,教学内容要体现新型计算系统原理,在实践环节中展现计算系统平台技术。
我们要深刻理解系统化专业教育思想对计算机专业高等教育的影响。系统化教育和系统能力培养要采取系统科学的方法,不但要夯实系统理论基础,使学生构建出准确描述真实系统的模型,并能够用模型预测系统行为;而且要强化系统实践,培养学生有效地构造正确系统的能力。从系统观出发,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应该注意教学生怎样从系统层面思考(如设计过程、工具、用户和物理环境的交互),应该讲透原理(基本原则、架构、协议、编译以及仿真等),强化系统性的实践教学培养过程和内容。
3.相关研究
3.1ACM/IEEE CS2013重视系统能力培养
ACM/IEEE最新公布的CS2013是在组织众多计算机教育专家深入调研分析、开展专题研究的基础上,给出的新的教学调整方案。它不仅对原有14个知识域进行适度调整,还增加了4个新的知识域,分别是系统基础SF、并行和分布计算PD、基于平台的开发PBD、信息保障和安全IAS。这些都涉及系统级内容,由此可见,ACM/IEEE CS2013的重点是进一步强调系统知识和系统能力的培养。
3.2专业教指委已开展相关研究
教育部计算机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已经组织了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能力培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重点是如何使学生增强系统能力,全局地掌控一定规模系统。研究提出:①教学必须树立系统观,培养学生的系统眼光。学生学会站在不同层面上去把握不同层次上的系统,并全面考虑系统各部分及其与外界的逻辑与联系,完成一定规模的系统设计。②明确了计算思维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以及系统能力为4大专业基本能力。其中系统能力占总能力的75%,包括系统认知、系统设计、系统开发和系统应用能力。
目前国内少数高等学校,如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正在不同程度上积极进行这些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4.系统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在PC时代背景下所设置的课程体系、教学及其实验内容,对学生的系统能力培养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体系中缺乏一门独立的能够贯穿整个计算机系统的基础课程。有些学校虽然有计算机系统概论课程,但是,课程内容太散太多,没有系统性,并没有围绕一个完整计算机系统框架组织内容。
(2)课程之间的衔接和关联考虑不够。目前课程设置大多按照计算机系统不同层次上的内容独立开设课程,相应的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内容中很少体现本层次的内容与其他层次内容之间的关联,学生难以形成对计算机系统的全面认识。
(3)教学内容比较陈旧,较少涉及近年来出现的多核/众核处理器、分布式和并行计算模式等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内容,特别是对于后PC时代的学生所需的关于嵌入式系统、移动终端系统、大型数据中心云计算系统等的系统知识体系的教学还很薄弱。
(4)课程体系缺乏对系统设计和应用能力培养的整体考虑,如公共的计算机系统基础课程及内容的设置,计算机系统核心课程及内容的设置,对于不同应用系统和相关平台所需的设计和应用人才的培养应设置哪些课程(包括课程实验)等。
由于教学中对系统能力培养重视不够,所以学生在系统能力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大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建立计算机系统完整概念,缺乏系统观,只能解决局部的编程和应用问题,对于系统层面问题的解决无法胜任。
(2)大部分学生对于计算机系统的核心内容掌握不够,难以胜任复杂的涉及软/硬件协同设计的任务。
(3)由于没有很好地建立课程之间内容的关联,学生对于很多核心内容通常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其综合分析、设计和应用能力也较差,对于需要综合运用多个跨课程的概念才能解决的问题一筹莫展。
(4)教学缺乏系统性的综合实践环节,这使学生理论上一知半解,实践动手能力较差。
5.系统能力培养课程体系设置总体思路
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新技术发展的、具有系统设计和系统应用能力的计算机专门人才,我们需要建立新的计算机专业本科教学课程体系,特别是设立有关系统级综合性课程,并重新规划计算机系统核心课程的内容,使这些核心课程之间的内容联系更紧密、衔接更顺畅。
为此,我们调查了若干国外高校的本科生教学在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方面的一些做法和思路,借鉴国外大学的经验,结合我国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的特点,提出了适合于我国高等教育计算机专业系统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总体设置思路,并对相关的主要课程内容及其实验内容进行了规划。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如图1所示。
我们建议把课程分成3个层次:计算机系统基础课程、重组内容的核心课程和侧重不同计算系统的若干相关平台应用课程。
第1层次核心课程包括:程序设计基础(PF)、数字逻辑电路(DD)和计算机系统基础(ICS)。
第2层次核心课程包括:计算机组成与设计(COD)、操作系统(OS)、编译技术(CT)和计算机系统结构(CA)。
第3层次核心课程包括:嵌入式计算系统(ECS)、计算机网络(CN)、移动计算(MC)、并行计算(Pc)和大数据并行处理技术(BD)。
基于这3个层次的课程体系中相关课程设置方案如图2所示。
图2中左边部分是计算机系统的各个抽象层,右边的矩形框表示课程,其上下两条边的位置标示了课程内容在系统抽象层中的涵盖范围,矩形的左右两条边的位置标示了课程大约在哪个年级开设。虚线框、实线框和粗线框分别表示第1、第2和第3层次核心课程。
从图2中可以看出,该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是:先讲顶层比较抽象的编程方面的内容;再讲底层系统具体实现的基础内容;然后再从两头到中间,把顶层程序设计内容和底层电路内容按照程序员视角全部串起来;在此基础上,按顺序分别介绍计算机系统硬件、操作系统和编译器的实现细节。至此的所有课程内容主要介绍单处理器系统的相关内容,而计算机体系结构主要介绍不同并行粒度的体系结构及其相关的操作系统实现技术和编译器实现技术。第3层次的课程没有先后顺序,可以是选修课,课程内容应体现第1和第2层次课程内容的螺旋式上升趋势,即第3层次课程内容涉及的系统抽象层与第1和第2层次课程涉及的系统抽象层是重叠的,但内容并不是简单重复,而是讲授在特定计算系统中的相应教学内容。例如,对于嵌入式计算系统(ECS)课程,虽然它所涉及的系统抽象层与计算机系统基础(ICS)课程涉及的系统抽象层完全一样,但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上不重叠,前者着重介绍与嵌入式计算系统相关的ISA设计、操作系统实现和底层硬件设计等内容,后者着重介绍如何从程序员的角度来理解计算机系统设计与实现中涉及的基础内容。
与传统课程体系设置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新的课程体系中有一门涉及计算机系统各个抽象层面的能够贯穿整个计算机系统设计和实现的基础课程——计算机系统基础(ICS)。该课程讲解如何从程序员角度来理解计算机系统,可以使程序员进一步明确程序设计语言中的语句、数据和程序是如何在计算机系统中实现和运行的,让程序员了解不同的程序设计方法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性能等。
此外,新的课程体系强调课程之间的衔接和连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系统基础课程可以把程序设计基础、数字逻辑电路2门课程之间存在的计算机系统抽象层中的“中间间隔”填补上去并很好地衔接起来。这样,到2年级上学期结束时,学生就可以通过这3门课程清晰地建立单处理器计算机系统的整机概念,构造出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框架,而具体的计算机系统各个部分的实现细节再通过后续相关课程来细化充实。
(2)数字逻辑电路、计算机组成与设计和嵌入式计算系统3门课程中的实验内容能够很好地衔接,可以规划一套承上启下的基于FPGA开发板的综合实验平台,让学生在一个统一的实验平台上从门电路开始设计基本功能部件,然后再以功能部件为基础设计CPU、存储器和接口,最终将CPU、存储器和I/O接口通过总线互连为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硬件系统。
(3)计算机系统基础、计算机组成与设计、操作系统和编译技术4门之间能够很好地衔接,构成了一组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最基本的核心课程。新课程体系中计算机系统基础和计算机组成与设计2门课程对原来的计算机系统概论和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内容进行重新调整和统筹规划。计算机系统基础、计算机组成与设计、操作系统和编译技术的关系体现为:
①计算机系统基础课程以Intel x86为模型机进行讲解,它为操作系统课程(特别是Linux内核分析)提供了很好的体系结构基础。同时,在计算机系统基础课程中为了清楚地解释程序中的文件访问和设备访问等问题,会从程序员角度简单引入一些操作系统中的相关基础知识。
②计算机系统基础课程会讲解高级语言程序如何进行转换、链接以生成可执行代码的问题。
③计算机组成与设计中的流水线处理等也与编译优化相关,而且以MIPS为模型机进行讲解,而MIPS模拟器可以为编译技术的实验提供可验证实验环境。
从计算机系统基础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目标以及开设时间来看,位于较高抽象层的先行课(如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等课程)可以按照原来的内容和方式开设和教学,而作为新的计算机系统基础和计算机组成与设计的先导课数字逻辑电路,则需要对传统的教学内容,特别是实验内容和实验手段进行修改和完善。
有了计算机系统基础和计算机组成与设计课程的基础,学生将更容易从计算机系统整体的角度理解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后续课程。这些后续课程在内容方面不需要大的改动,但是操作系统和编译器的实验要以先行课程实现的计算机硬件系统为基础,这样才能形成一致的、完整的计算机系统整体概念。
6.结语
系统观教育对于计算机专业的所有培养方向均适用,它对专业核心课程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必须强化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培训工作,特别是重视以系统观为核心的新教材的编写工作,以便使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和教育跟上学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步伐。
本系统研究组由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有关教授组成,他们共同进行了关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系统知识、系统能力和系统课程的研讨。本研究得到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The Joint Task Force on Computing Curricula of ACM/IEEE,Computer Science Curricula 2013 Ironman Draft(Version 0.8)[EB/OL].[2013-03-26].http://ai.stanford.edu/users/sahami/CS2013/.
系统科学体系范文2
人事部门践行科学发展观,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改革创新,强化服务,不断开创服务科学发展的新局面。作为一名人事工作者,只有深刻掌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才能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坚持正确的科学发展,指导自己的工作和学习。
一、要努力提高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自身素质。每一位人事工作者,不仅要深入学习理论业务知识,用理论业务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而且要将学习成果贯彻到日常的工作中。在学习中,既要有目的、有方向,又要进行系统的思考和安排,还要与推动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在实践中要注重解决学习不够重视、功底不够扎实、工作成绩不明显等问题。要有一种学习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确实把学习知识、提高素质作为生存和发展的紧迫任务抓紧抓好。要把学习当作一种工作和追求,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争当学习型干部。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提高知识层次,增强自身综合素质。
二、要努力提高工作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本领。新形势下,人事工作者尤其要具备综合分析研究的能力,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并根据人事工作的发展趋势,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超前采取防范措施,把工作做在前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要树立团结务实、爱岗敬业、开拓进取、热情服务、乐于奉献的精神,真正为人事工作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要努力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工作实效。随着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人事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动向越来越多,任务将会越来越重,难度也会越来越大。在此前提下,要使人事工作再上新的台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提高创新能力,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人事工作发展的新思路、新机制、新方法,不断开拓人事工作新局面。要继续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埋头苦干、自觉奉献的优良和传统作风,坚持说实话、办实事、鼓实劲、求实效,勤于政事,真正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工作和事业上。
系统科学体系范文3
查新项目的学科分布表4显示了查新项目的学科分布情况。可以看出,5年来查新项目均以电气电子自动化学科为主,占到查新总量的67%,这是和华北电力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国家级重点学科的专业特色分不开的;机械类查新排名第2,占查新总量的6.7%;农林牧渔类在5年中稳步增长,这与国家近年来逐渐加大农业类课题的科研投入有很大关系;计算机技术类查新在5年中有增有减。2006年和2007年有部分学科领域科技查新尚未涉及,2008年开始查新学科已覆盖至生物医药、石油化工、建筑科学和轻工纺织等各个领域。说明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各学科的研究项目在逐渐增加,相关课题在不断发展,这为科技查新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空间。查新项目的委托单位数量表5显示了查新项目的委托单位数量统计情况。可以看出,委托单位数量从2006年的28个增加到2010年的85个,5年中翻了2番;2007年委托单位数量增幅最大,较2006年相比增加了75%。从忠诚单位数量及其所查新量来看,2007年忠诚用户数是5个,2010年较2007年相比增加了14个,对应的查新量增长了115件。委托单位数量、忠诚单位数量及对应查新量的变化,一方面说明了查新站的知名度在提高,影响范围在扩大;另一方面说明查新站已经培养起了一批忠诚用户。华北电力大学的科技查新工作赢得了越来越多用户的信任和支持,这为查新业务的不断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6查新项目的委托单位性质表6显示了查新项目的委托单位性质统计情况。可以看出,5年来查新项目主体以高校为主,其委托查新数量达到773件,占查新总量的58.6%,表明高校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的不断增强,成为查新项目的主要来源;企业委托查新项目逐年增加,5年累计完成416件,企业和高校成为查新源的依靠力量;科研院所在5年中委托查新项目变化不大;2009年中学委托查新项目数量是2006-2008年总和的2倍,中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竞赛在激发中学生发明或技术的创造性思维的同时,也为查新机构带来了利好。
查新服务存在的问题
宣传力度不够,查新项目数量相对较少根据教育部部级科技查新工作站年检情况通报上显示,2008年和2009年连续2年指出存在的问题中都包括未能对校内科研人员和社会进行很好的宣传。发生在我站的一个真实情况就是如此:有一位河北农业大学的教师直到2010年才知道我校具有查新站资质。这说明我站在宣传力度上亟需加强。再看查新课题数量,从纵向上看,该站接受查新项目逐年增加,尤其校外查新数量增加很大;但从横向上看,与其它院校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以江南大学为例,2008年其查新课题达到824件,高于我校2009-2010年查新课题的总和。由此可见,如何通过多途径、多渠道的宣传来改善查新数量不足的状况是我站摆在面前的头等大事。查新人员管理体制不健全我站查新人员中,硕士以上学历占69.2%,副高及以上职称的占61.5%。知识性员工的结构特点决定了查新人员在个人特质、心理需求、价值观念及工作方式等方面存在特殊性,他们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倾向于拥有宽松、高度自主的工作环境,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和自我管理。因此,当前传统的人事管理方式显然不能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寻求如何从薪酬制度、绩效考核、培训教育、休息制度和工作环境等方面着手建立一整套适合查新人员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方法势在必行。查新员与查新用户关系管理亟需建立在当今“客户是上帝”的市场经济社会,查新用户即是我们的上帝,查新员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如同商家与客户的关系[2]。在我站查新数量不理想的情况下,需从建立和完善用户档案信息,分析识别查新用户、开展个性化查新用户服务,对查新用户反馈信息进行管理并对服务效果进行评估等4个方面着手进行查新员查新用户关系管理,有利于识别不同查新用户特征、了解客户研究方向和信息需求、改进查新服务方式、判断查新服务水平、提高查新项目数量。查新质量缺乏标准控制查新质量是指从用户委托查新开始到报告完成的整个工作过程的质量。包括查新流程是否顺畅、查新员与用户沟通交流是否得当、查新报告整体水平和查新档案归档的完成程度和自动化程度。目前我站对查新质量尚无明确的评价标准,查新人员工作随机性大,产生失误的可能性也大,审核员对查新报告的审核也只是凭主观经验。因此,如何减少查新工作的随意性,使查新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成为提高查新质量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系统科学体系范文4
(一)课程设置和学分比例有欠合理
独立学院建校时间短,人员大部分来源于母体学校,有些到目前都没有达到教育部“独”的规定,而且设置的专业大多是根据某一行业、某一岗位群的人才需求,以及对通识教育概念理解的偏差,广立学院通识教育在课程设置等方面与母体学校存在同质化倾向,由于近年招生人数猛增,疲于增加课程数量(新增课程或者多开重复班)满足学生的选课需求,为达到一定数量来满足学生的选课需要,课程开设较为随意,盲于追求数量化,部分学院已经尝试开通网上课程满足学生。目前有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等4所独立学院开设网上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如尔雅通识教育)。广立学院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总学分一般为50学分左右(按总学分160计算,通识课程所占比例为31.3%)。其中,通识必修课程基本按照教育部的相关指示文件设置,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职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体育、安全教育、军事训练等,课程学分大都达到40学分左右(占总学分的25%)。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即公共选修课程,一般仅占通识10分左右(占总学分的8.3%),与其他公办院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占总学分15%左右)相比,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学分比例明显过小,不能体现“培养全人”的教育理念。
(二)课程内容和效果未如人意
广立学院鉴于师资等方面的原因,对于通识教育课程显然并没有花太多精力去研究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课程体系,加上学生人数的激增,同时相当部分的通识教育课程在教学内容侧重三点:一是按照专业课程的标准选取教材或教学内容,严格按照专业知识体系上课,将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化;二是将通识教育课程庸俗化,表现为把专业课程中最简单的、学生最有兴趣的内容挑选出来糅合在一起,使课程内容变得支离破碎。三是不能根据广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授课,存在教学耗时过大、教学方法和上课形式不灵活、学生不感兴趣等。因此通识教育出现:必修课程课时量太大,学生上课选修课程中但仍旧出现“想上的课程选不上,选上了的课程不想上”,导致学生把通识教育课程当做“鸡肋———食之无味,弃则不能”,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出现学生课堂出勤率低的现象。同时,师生对待通识教育课程也出现偏差。据调查,学生对通识课程的学习从学习目的、学习方式到学习内容的选择都充满了强烈的功利色彩。学生选择通识课程的重要标准是“课程是否有用”,仅次于自己的兴趣。教师在通识教育课程中习惯以蜻蜓点水般的方式简述某学科内容。比如艺术类通识课程多以听、看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艺术作品赏析或者评论,可试想学生根本不了解有哪些艺术风格或者流派,更无从了解流派对应的特征,所谓艺术评价和赏析,只能是流于形式,学生对通识教育课程留下要么枯燥无味,要么云山雾罩,引起学生的共鸣、陶冶学生性情、提高人文素养更无从谈起,教学效果无法尽如人意。
(三)课程组织和管理不够规范
除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立思政部(或社科部)专门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及相关课程活动的开展以外,目前广立学院的通识教育均没有设立专门的通识教育课程管理机构,基本是由学校的教务处(或者教务部)之类的行政部门对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设计、排选课、课程设置审查、成绩管理等进行管理,而教务处(或者教务部)由于本身承担着学校繁重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甚至负责常规的科研管理任务,很难分出多余的精力对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进行严格的审核和论证,使得独立学院通识教育管理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课程审核不严,缺乏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论证,教学信息反馈机制不健全(教学信息员是按专业进行设置,而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是全院性选修课程,没有信息员),未能及时收集学生对通识教育课堂的评价意见;二是课程时间安排“被边缘化”,常常是在专业课程安排完之后才开始进行“穿针插缝”安排,时间常常是在学生上课效率较低的下午或者晚上,甚至是周末。三是课程组织由多个部门一起完成,比如广立学院通识必修课程中思想政治课由社科部负责;大学语文由中文系负责;大学英语由外语系负责;计算机课程由理学系负责;体育课由体育系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等由学工处负责,通识选修课程由教务处负责。这种组织形式有利于发挥各系、部的专业优势,保证通识教育必修课程的开设质量,但是通识选修课程只有教务处负责,缺乏与其他系、部的有机联系,不便于交流沟通和资源共享。
二、转型发展中广立学院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策略
广立学院通识教育如果仍然盲目跟母体学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显然无法凸显自己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从而导致学生在就业市场中因为缺乏核心竞争力,往往被迫置于母体学校学生的背后等候用人单位的挑选。因此广立学院应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具有广立学院特色的通识教育教育课程体系,显然更有助于转型发展背景下学生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一)深层认识本质,明析通识教育目标
李曼丽在《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中从通识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三个角度来界定“通识教育”内涵的表述获得国内众多学者的认可“就其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可见,通识教育本质在于完善知识结构、陶冶个人情操、培养合格公民,进而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全人”。基于对通识教育本质的正确认识,广立学院应摒弃“通识教育只是专业教育的附庸”和“按人设课”的陈旧观念,转而应该以“全人”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进而确立通识教育课程目标:通识教育课程目标不在于如何培养学生成为某一学科领域的专家,而是学生学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艺术类课程、人文类课程以后,在他成为某一学科领域专家或者某一行业优秀人才的同时,也成为一名具有一定明辨是非、人文关怀、审美能力的完整的、合格公民。因此,广立学院应加大对通识教育概念理解的普及力度,让师生充分认识通识教育的本质,从而有利于: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全局上构建多层次、合理化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授课教师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及教学方式能够积极进行调整,学生在修读通识教育课程中能够认真对待,并积极参与课程活动。
(二)确立设置原则,构建合理课程体系
为改变广立学院通识教育的现状,设置具有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首当其冲。首先从“可开设”与“应开设”进行双方面的考虑,从课程框架上完善“应”开设课程体系,各系在“应开设”课程总体框架指导下,从“可开设”课程入手,逐步创造条件,并配套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向“应开设”课程靠拢。其次,以知识的普及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为原则,改革通识教育教学内容,将原系统课程改为核心专题,合理缩减学时。对于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以教育部相关文件为指导精神,把握“不变”与“可变”的尺度,对教学方式进行调整和改革。其次从学情需要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广立学院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够扎实,学习自主性不够强,容易造成对前途的困惑和自我否定等心理负担,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其接受的考验会更加严格,因此在通识教育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设置能够培养他们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自我调整能力的课程,在课程中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道德素质、个体素质得到多方面提高显得尤为必要。相比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中设置大学外语、计算机、思想政治、大学体育等课程的统一,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中,除了设置传统的以拓展人文视野、培养审美情趣的“人文艺术模块”以外,应开设“心理健康模块”、“协调沟通模块”、“生涯规划模块”“自然科学模块”等有助于学生打破“就业困境”获得提升。同时积极开展通识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通识教育氛围,扩大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学分比例,允许学生跨系跨专业修读专业课程转换为通识教育学分等,给予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和兴趣选择课程修读。
(三)完善课程内容,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广立学院理应从培养“全人”的教育理念出发,鼓励教师打破知识体系的限制,将大学分课程以“专题教育”或“问题中心”方式设置小学分系列课程,使更多的课程可以实现一个学期内循环开设,既缓解通识教育课程过少而引起的“无课可选”的现象,也满足了学生最大限度实现多学科知识综合的需要。一是鼓励年轻教师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将传统的课堂讲授与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相结合,同时重视加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将课堂教学与课外生活实践结合。二是利用企业办学的优势,采取“请进来”方式,由学院邀请著学者、行业专家到学院开设就业、创业讲座,创造条件开设网上课程(尔雅通识教育、网易公开课)等,增加学生与名师、名人接触的机会,开拓学生的视野,然后由管理部门统计学生听讲座的情况而认定学生的通识课程修读情况。三是以“契约化管理”形式寻求具有高职称的外聘教师(包括退休教师)或者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行业人员开设特色系列课程,并适当安排本院年轻教师以助教方式参与教学、听课、管理等,以此培育具有学院特色的经典课程,帮助年轻教师逐步成长。
(四)重视制度建设,规范教学管理职能
系统科学体系范文5
【关键词】数学学习评价;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心理价值取向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我们不仅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还要搭建师生情感的桥梁,刺激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中,分享学习的快乐。
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去收集学生的信息,作好数学学习评价与反思,是很容易弥补和创新我们的教学。因为教师在每天的教学中,尤其是在新知识传授之后会很自然地提供一些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和任务。通过观察学生对这些问题和任务的解决和讨论,教师所获得的有关数据将会比通过一次正规的单元测试所获得的数据更丰富和更有用。它不仅能帮助教师看到学生可能在什么地方出错,在哪些地方还不清楚或没有牢固掌握,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帮助教师发现导致错误答案背后的原因,找到解决学生学习困惑的症结所在,在错误被学生当成一个事实,或发展成一个习惯之前及时地弥补和调整自己的教学。因此可以这么说,要保证有效的教学设计,日常的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是至关重要的。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是一个有计划、有目的的过程。针对学生而言,评价表现为以下几个目的:反映学生数学学习的成就和进步,激励学生的数学学习;诊断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及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历程,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在解题策略、思维方法或学习习惯上的长处和不足;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预期,形成对数学积极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关于数学学习评价我主要包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一、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树立长远的目标
学生刚刚升入初一,在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学习要求、生活方式都与小学有很大的不同,还没有适应中学的老师、中学的学习时间、中学的学习要求,这时表现出来的学习品质不一定就是他最终的结果,所以我们老师这时不要过早的对学生进行定性的平价。譬如当学生作业不尽如意时、当学生回答的问题不是我们想要的答案时,当学生茅塞不开的时候、当学生上课没有投入的时候、当学生因为宿舍关系没有处理好影响上课效果的时候,我们不要轻易的说“你不行”、“你真差”“你肯定考不上”“你真是朽木不可雕”这样的话说的多了学生会丧失学习的信心,我们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仔细观察他们在课堂及课下的表现,丛中挖掘他们的优点,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质,一块石头聚焦的光束多了也会闪闪发光的,所以我们要多关注学生,了解学生,从而给孩子确定发展目标,我们自己也要制定培养目标。
二、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独到之处,弥补和创新教师的教学
教学相长,教学的过程中,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们常常是在拿自己一个人的智慧去置换五十多个学生的智慧,如果我们能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独到之处,弥补和创新我们的教学,那么教学就可以达到双赢的效果。不论在课堂上还是在作业里,只要我们善于发现一定会有收获。记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收集的好的解题思维和解题方法,是创新我们的教学方法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三、对学生的心理价值取向进行评价
教师不仅要悉心研究自我的教学行为,而且还要悉心揣摩学生的心理价值取向。应该说,教师教学方法得以实施,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很大的关联度;教师在课堂所有活动的取向性与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性也是相互关联的。例如,我们发现几何证明的教学相对较难开展,学生配合性较差。但近两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其中的原因与我的作业评价有很大关系。每天课前我都会利用两三分钟的时间对前一天的作业进行评价。如:哪些同学作业书写工整,令人赏心悦目,哪些同学解题方法独特、新颖,如果时间容许我会让他(她)站在讲台上给大家讲解,让孩子的好方法的以推广,让孩子有成就感。哪些同学作业准确率高,哪些同学作业书写有进步,从以前会做一道题,到现在会做两道题,等一些积极的方法,而我每天的作业评价,就成了学生的一顿大餐,老师评的津津有味,学生听的积极向上,在课堂上,我会把课后的习题作为现场作业,然后让同学们评价,同学们评的非常仔细、认真、精彩,即发现了别人的优点也发现了别人的缺点,而且经过实践我发现学生很在乎同龄人对他(她)的评价,一些爱面子的同学也认真起来,成绩自然有所提高。作业本也可以成为师生交流平台,老师可以把自己想对学生说的话,学生可以把自己想对老师说的话写在作业后面,譬如:一次考试之后,一位同学考的不理想,我忙于日常工作,没有找她谈心,该生就在作业后面写道:老师我考得这么差,你没有批评我,是不是放弃我了,看到后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疏忽了对孩子的关心,其实孩子很在乎老师,哪怕是对她的批评,我亡羊补牢,给孩子写下了“老师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学生,除非你自己放弃自己”,通过观察我发现孩子脸上有了笑容,学习主动了许多。
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不同的评价
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所以作为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同水平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不同的评价。教学中问题的设计、练习题的安排等尽可能地让所有的学生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的策略,不管学生回答的对错,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的态度,然后给予引导,不要表现出不屑一顾和不耐烦;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以鼓励和帮助,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错误及其原因,鼓励他们去改正及时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也要通过评价让他们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并确立自己的发展目标。
五、数学学习评价的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
要将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相关人员的评价结合起来。评价方式应当多种多样,既可采用书面考试、口试、作业分析等方式,也可采用课堂观察、课后访谈、合作作业、数学活动、数学小论文等方式。
六、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评价要定性、定量、长期化
定性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从哪些方面评价学生,如对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的参与程度、作业完成的情况等进行评价,对于这个评价指标,可让学生参与制定;定量就是对评价指标给予一定的操行分,每一项的分值可让学生参与制定;长期化就是评价不能随心所欲,要制定落实方案,譬如每学期制定一个操行表,一直累积到初三,参照此操行分,给学生毕业证上给等级,有凭有据,学生心服口服,同时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有一个长期约束。
七、真诚的与学生分享学习的快乐,用心的给予语言的评价
系统科学体系范文6
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优化教学课堂,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关键词】: 情境教学 教师素质 学习效率 激发想象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一、英语课堂情境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直观教学原理
直观情景是指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量使用实物或直观教具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启发学生的思维。其中包括通过实物、动作、图片等方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有利于抽象知识的具体化。
(二)情知对称原理
情知教学论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把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成分分为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这两类因素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内心需求等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景,以激发绝大多数学生学习语法的渴望和热情,促进语言地正确使用。
(三)寓教于乐原理
“寓教于乐原理”是一条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教学规律。情境教学依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就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乐学”问题。情境教学讲究强调学生的积极性,强调兴趣的培养,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教学情境,是学生乐于学习之“境”。情境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习的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 创设英语情景教学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在创设英语情境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创设氛围。在教学的“舞台”上,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与学生共演一台戏。教师的功夫在于教师的教学艺术,为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创造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创设具体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不能超出学生实际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二)注重形象性。
实物和模型、图片等可以把需要的资料展示给学生,通过感观的刺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与想象,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以及素质教育。 强调情境创设的形象性,其实质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形象的、具体的教学情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既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事物,又能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互动发展。
(三)把握动态生成的情境。我们的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知识的生成过程也应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情境应是能够体现学科知识发现的过程、应用的条件以及学科知识在生活的意义与价值的一个事物或场景。但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我们教师在备课是所不能预料的,可能在我们教师预设的情境之外还有无法预料的动态生成的情境,我们教师要有足够的教学机智来把握这种动态生成的情境,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三、实施英语情境教学的基本策略
(一)营造诱导学生主体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言的交际性注定了英语教学必然是参与型的教学。学生只有在参与的过程中才有机会运用语言知识,才能形成交际能力和发展其他相关素质。在所创设情境的诱导下,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大胆参与交际活动,在参与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领悟语言知识的规律,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参与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学习动机,他们会主动进行交流并积极进行自我评价。从学生口中主动说出来的英语,远远胜过被动灌输的现成的语言知识,因为这是学生自主思维和创新运用语言知识表达思想的结果。只有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学生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课堂的主体,才能在参与过程中发展英语语言素质。
(二)创设激发想象的教学情境
人的想象过程就是创造力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实现英语教学情境的重要途径之一。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想象力是创造思维能力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创造性人才必须具备的智能素质。投影、录有、录像、微机的演示,扩大和改变视觉和听觉途径,提高视听效果。再现场景与情境吸引学生的主意力,让学生在情感的熏染中,在情境的氛围中,感知历史,陶冶性情,激趣,活跃思维。
(三)构建开放的任务型的英语教学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