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措施

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措施范文1

(一)金融本身作为一种虚拟经济(基本特点是“以钱生钱”),其存在的意义就在于服务实体经济――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是社会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一个平台。一个健康的金融市场能够引导社会上庞大、分散和无序的资本自动流向那些最有效率的产业和企业,从而产出最大的生产力。

(二)中国当前最引以为傲的资本,依然是我们“世界工厂”的地位

这个名词明确告诉我们,无论是经济的增长率还是劳动力的就业率都仰仗于坚实的实体经济基础,而金融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巨大的支持。第一,活跃的金融市场为实体经济提供巨大的融资平台,满足实体经济的资金需要,使企业获得长期资本,确保企业的生产动力。第二,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发行交易公司股票或债券等虚拟资本,作为发行主体的企业能够筹集到常规积累难以在短期内获得的充足资本,并带动技术、劳力及其他自然资源的配置,通过产权重组和股权的置换、分割、减持、购并等虚拟资本的运作,优化企业的产权组织结构,提高资本配置效率,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第三,分散市场主体的经营风险。通过资本运营和企业产权制度多元化重组等与虚拟资本相关的运作,控股企业的资金会更加雄厚,决策的透明化和科学化程度会进一步提高。伴随着资产证券化进程的加快,从而不断增强避险和抗险能力。

(三)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实现金融业长远发展的保证

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金融作为一种虚拟经济,其长远发展自然也离不开实体经济。从银行和证券业的角度来看,我国银行的盈利模式依旧依赖于传统的利差盈利模式,商业银行贷款主要还是面向实体经济中的众多企业。因而实体经济的发展程度、企业的盈利状况决定了银行的资本收益率,决定着银行的利润。股票和证券市场更是直接产生于企业的融资行为,以股票、债券为代表的有价证券的价格主要取决于企业的未来收益和社会货币的信用状况。宏观经济形势好,实体经济越发展,企业的经济效益就较高,货币信用状况就比较宽松,利率水平也会比较低, 证券市场的行情就会比较红火;反之,证券市场的行情就会比较低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金融是必须服务实体经济的

二、当前我国金融不能充分服务实体经济的原因

(一)资本总是逐利的,对于金融业来说,不必通过巨大的劳动就能获得超额利润是最大的追求

与虚拟经济相比,实体经济往往投入成本较高、产出周期偏长、利润空间有限,从而不受金融业的重视。在虚拟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金融业越来越显示出脱离实体经济的倾向。金融精英们通过创造金融衍生产品等各种投机行为,获取了天价的利润,同时又完全割断了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的联系。金融投机就像吸血行为一样将资金带离实体经济,当大部分资源都流向虚拟经济时能够用于实体经济的资源自然就相应减少,实体经济就失去了循环发展的动力。美国的金融危机就是金融业过度逐利的反例,值得各国政府警觉。

(二)当前中国的金融业面临着严重的资源分配错位的问题

一方面是各种各样的“炒”,还有众多垄断性的国企财大气粗;另一方面却是众多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嗷嗷待哺,温州金融危机倒下的众多企业就是鲜明的例证。这个问题的源头就在于中国畸形的金融体系。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时期,金融业也不可例外带着转轨的特征,一种计划体制和市场经济混合的特征。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承担着为国有经济输血的功能,又处在行业的垄断地位,行政力量取代市场成为资本的主导,利率的非市场化确保国企以极低的利率从银行取得贷款和银行获取暴利;另一方面却是众多中小民营企业从银行贷款不得不承担比民间高利贷还要高的利率。例证就是2011年定期存款年利率是3.5%,而1―3年的贷款利率却高达6.65%,这当中就有高达3%的利差。而这个利差是由国家规定的,国家给银行较高的利差,银行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收入,就可以赚更多的钱。在资金紧张情况下,银行议价能力提高,资金市场进入卖方市场,为获得有限的信贷资金,中小企业还必须被迫接受利率高达30%-50%的上浮幅度。尽管如此,银行信贷资金仍然主要流向了政府投资的项目和效益较好的大中型企业,“贷大户、贷垄断”现象突出,中小企业借贷环境并未得到根本改善。

(三)金融业之所以不能充分服务实体经济,最根本的源头还在于我国金融制度建设的落后性,金融行政垄断力量强大,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

我国金融垄断最大问题便是银行业的垄断,而银行的垄断实际便是行政权力的垄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国有控股的银行资产占国内90% 以上的份额,存款、贷款比重分别在80%和70% 以上,企业获得资金必须从这些国有银行借贷。联系上面论点也就不难发现,中国的金融业为何不能服务好实体经济了。如果说银行业的垄断还只能说是抽象行政垄断,那么证监会、银监会就是裸的具体行政垄断。证监会发审委的股票发行审批制度就是最大的行政垄断,发审委如何审查那些动辄部级的超级国企,只能利用其手中的权力来阻止中小企业上市,使众多效率低下的国企用天价股圈走股民的血汗钱。目前中国的G D P和就业当中有2/3以上是由民营和外资企业贡献的,国有企业仅贡献了不足1/3,众多中小企业因为IPO审批制度失去了从证券市场上融资的机会。从这个角度看,证监会的行政垄断对于实体经济根本就是百害而无一利。这个根源性的问题不解决,金融便不能充分服务于实体经济了。

三、金融业改革措施

(一)金融业改革最根本在于打破国有金融的垄断,依靠体制内外金融制度的调整

1.体制内金融制度的调整。第一,应该建立健全我国的政策性金融体系,我国目前的政策性银行仅有3家,远远不能满足众多行业的融资需求。应当根据新的经济形势,设立新的政策性银行。第二,国有商业银行应当加快自己的市场化步伐,完善银行监管法规,通过组织体系重构,内部管理强化,使国有商业银行追赶市场经济的步伐。第三,取消发审委,取消IPO审批制度,使符合条件的企业都可以通过股票市场进行融资。

2.体制外金融制度的改革。第一,应该建立民间资本的内生金融机制。放开民营银行,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第二,积极支持金融组织创新,建立与完善我国国有融资体制外金融组织体系。一是实行有差别的金融机构设置管理制度, 适当降低设置区域性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条件,大力促进各类金融机构的发展。二是积极支持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如城乡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以弥补国有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空缺。三是引进外资银行及兴办中外合资银行,增加金融市场竞争机制。第三,扩大上市公司规模,扩大企业证券市场的规模。

(二)缓解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实现利率市场化,减少管制存贷款利率在金融市场上的比例

将利率决定权下放给银行,银行围绕着服务实体经济,优化服务和信贷结构,根据企业的信用和发展状况,评价风险结构,通过不同的风险定价体系,向企业发放不同利率的贷款。

(三)民间融资已成燎原之势

央行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2010年,民间借贷市场的资金存量已超过2.4万亿元,占当时借贷市场比重5%以上。以温州为例,温州89%的家庭、个人和59%的企业都参与了民间借贷。在这种情况下“堵不如疏”,国家应当承认民间融资的合法地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民间融资透明化,同时进行适度的监管,建立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减低民间借贷潜藏的信用风险,确保资本充分服务于实体经济。

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措施范文2

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于2012年1月6日至7日在北京召开。国务院总理出席会议并讲话,他要求金融部门做到五个“坚持”,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按惯例约每五年召开一次,此前在1997年、2002年底以及2007年初共召开过三次,每次均对中国下一步一系列重大的金融改革政策和方向“定调”,并都推出金融改革及相应的机构改革等重大举措。而此次金融工作会议中,关乎纺织行业的关键词尤其引人关注,为正处在转型升级关键发展期的我国纺织行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五个坚持”定调经济

此次会议上,指出,中国金融领域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潜在风险。金融机构经营方式总体粗放,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仍存在不少问题,农村金融和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相对滞后,金融监管能力有待提升,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结合得还不够紧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还不够及时有力。特别要看到,国际金融危机没有结束,必须增强忧患意识。

强调,做好新时期的金融工作,要做到“五个坚持”:

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从多方面采取措施,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有效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

坚持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改革导向,进一步明确政府作用的领域和边界,做到该放的坚决放开、该管的切实管好,激发各类金融市场主体的活力。

坚持创新与监管相协调的发展理念,支持金融组织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提高金融市场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同时要防止以规避监管为目的和脱离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

坚持把防范化解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生命线,加强金融监管和调控能力建设,严厉打击金融犯罪,加强金融机构网络信息安全。

坚持自主渐进安全共赢的开放方针,在确保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的基础上提高金融对外开放水平。

确保资金流向“实体经济”

在此次金融工作会议的众多关键词中,与纺织行业密切相关的无疑是“实体经济”。

纺织服装行业作为实体经济制造业,在经历了几度发展低谷及承受了“夕阳产业”这样的舆论压力之后,终于在此次为新时期经济发展定调的金融工作会议上找到了自己应有的位置。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的可期,在此关键词中弦音已现。

总理特别强调:“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让更多的资金流向实体经济,避免实体经济出现融资难。”对此,金融专家赵庆明表示,这既是中国从西方发达国家爆发金融危机中吸取的教训,也是出于对自身经济发展需要的考虑。如今的世界经济风云变幻,金融危机对各国的冲击不尽相同,但带来的教训却达成共识,即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要均衡发展,否则隐患无穷。

国内现实同时也敲响了警钟。根据央行的数据,2011年,我国代表货币需求的狭义货币(M1)增长7.9%,代表货币供给的广义货币(M2)增长13.6%,M1与M2增速之间的剪刀差表明社会资金的活跃程度仍不低。然而,这些资金的流向却令人担忧。近几年,我国经济中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脱实向虚的现象,相当数量的社会资金进入了房地产、股市等“来钱快”的投资领域。而由于创业成本提高等问题的存在,一些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却面临着资金匮乏的窘境。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指出,近年来,企业融资成本较高,实体经济难以获得回报,使得企业利润率较低,进而出现了以钱炒钱等现象,这存在很大风险,要控制这方面风险,就必须防止资金从实体经济流向虚拟经济。

赵庆明认为,对于“实体经济”关键词的解读还在于,在外部经济环境严峻的形势下,今年我国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国内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尤其是农村地区、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更为迫切,这更需要金融业把握好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原则,确保经济“稳中求进”。

讲话中还有三个关键词:防风险、强监管、优服务。防范风险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是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另一方面是系统性的金融风险,通过防范风险加强监管,才能让金融服务针对中小微企业来提供更加多样化,多层次的优质服务。

刚刚走马上任的建行党委书记王洪章表示,对于银行来说,服务实体经济,有“保”必有“压”。“对国家调控的房地产行业,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等,建行将继续控制信贷投入。”王洪章说,“银行是逆周期行业,别的行业冷时银行不能冷;别的行业热时,银行要保持冷静。要深入研究、细分市场,业务精细化才能防范风险。”

银监会主席尚福林指出,未来银行业要积极稳妥推进金融创新,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主动贴近市场,贴近企业,敏锐把握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从提高效能和降低成本两方面入手,积极创新产品、改进服务、减少借款人财务负担,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持续关注“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

此次金融工作会议上另一个与纺织行业密切相关的关键词就是“中小微企业”,在中国纺织业里,96%以上都是中小企业。“要优化信贷结构,加强对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型微型企业,对企业技术改造的信贷支持。”这一强调便基本上明确指向了整个纺织行业内的企业。

2011年4月,江南皮革董事长黄鹤失踪,引发了温州民企老板跑路事件,几乎导致温州经济大出血,温州高利贷危机在2011年总爆发。10月,在温州考察时强调,要明确将小微企业作为重点支持对象,支持专为小微企业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同时要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监管,采取有效措施遏制高利贷化倾向。之后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相关政策及敦促,各大银行及金融机构也都随之有所行动。

但是时至今日,温州借贷危机实际上仍然未能完全解除,不仅在温州,全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状况仍然处于不乐观乃至艰难的境地之中。愈演愈烈的企业资金链危机,尽管政府颁布了多项解救措施,但仍显乏力。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政策中针对民间借贷的多项举措仍浮于表面,离真正的民间借贷阳光化、规范化还有很大的差距。

近年来,我国推进金融机构改革,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改革可谓波澜壮阔。相比之下,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一直相对滞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说:“金融业原来过高的准入、管制,使民间资本很难进入。如果没有社会资金进入,只靠国有控股的大型金融机构,将难以完成支持小微企业、农村金融的任务。”

目前来看,银行信贷资金有着严格的产业政策导向,资本市场融资则流向了具体的实体经济项目,但是民间资金却始终缺乏有效的引导机制。专家指出,民间资金如能顺利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可通过有组织的渠道,获得长期而稳定的回报,既解决了民间资金投资出路问题,也让金融企业获得新的发展资金,成为当前中小企业急需的源头活水,增强为实

体经济服务的能力。

此次金融工作会议的一大亮点就包括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推进股权多元化,切实打破垄断,放宽准入,鼓励、引导和规范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参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改制和增资扩股。中小企业在企业数量、解决就业、支持经济增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市场普遍的解读是要继续加大对中小企业、“三农”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

今年监管机构将继续通过窗口指导来引导银行合理进行信贷投放,优化信贷结构。与2011年信贷环境总体偏紧不同,2012年将鼓励银行适度加快信贷投放步伐,特别加大对小企业、“三农”、保障性住房、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在建和续建项目的信贷支持。

此外,会议提到,要“建立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这将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专家指出,考虑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最核心的瓶颈是“信息不对称”,而国内一些小微企业贷款做得好的银行的经验是:不看财务报表看“三表”(水表、电表、煤气表),如果此类信息也能进入征信系统,就将有更多的银行能够更好地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支持。

德勤管理咨询的《中国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业务》白皮书指出:未来商业银行在业务模式的探索中,要确立以客户定位为核心的营销模式和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信贷技术模式。首先,要确立以客户定位为核心的营销模式,包括明确中小企业业务的目标客户,并设计相应的产品、服务和渠道:其次,要确立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的信贷技术模式,包括风险的识别和控制。

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2012年要持续加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积极推进机构准入、存贷比考核、资本计量以及不良贷款容忍度等方面的差异化监管政策“落地”;确保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服务继续实现“两个不低于”目标。

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将是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另一着力点,也是战略转型的必然。建行党委书记王洪章表示,“小微企业客户是建行稳定发展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建行成立了专门的小企业业务部,近3年,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年均增长40%,已累计为16万家小企业客户放贷1.4万亿元,中小企业授信客户占企业客户总数的90%。

“2012年建行信贷规模较上年将略有调整,这对于重点建设项目和小企业都将是好消息。”王洪章说,下一步,建行将积极推广“成长之路”“速贷通”“小额通”“信用贷”等为小微企业量身定做的信贷方式,尝试扩大中小企业集合债和集合票据发行规模,帮助其拓宽融资渠道。此外,建行还探索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带动社会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

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措施范文3

一、中小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意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成了更加完备的工业体系,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实物生产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近年来,中小银行作为一股新晋力量,它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小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一部分,中小银行已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面对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资金流动性管理、成本控制以及风险管理是我国当代金融行业发展的关键,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已成为现代中小银行发展的重要内容。实体经济作为一国经济的基础,是真正创造财富的经济形态。面对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我国经济要想健康、稳定的发展,就必须重视实体经济,大力创造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环境和制度,进而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小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策略

(一)支持民间资本创办中小金融机构

就我国当前金融行业发展现状来看,各种各样的垄断行为以及市场壁垒,使得民间资本很难进入到金融结构中。而民进资本的涌入不仅可以带来可观的投资回报,缓解我国金融机构的资金压力,同时还可避免因房地产投资和铁路投资下降而引起的投资快速下滑,有助于稳定投资。为此,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创办中小金融机构

(二)健全法律制度

中小银行支持实体经济作用的发挥需要依靠健全的法律法规。就我国中小银行发展来看,如果没有一套有效机制促进中小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中小银行数量再多,其实体经济的作用也会大打折扣。因此,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为中小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增强其稳定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从政策上鼓励中小银行要创新金融产品和信贷管理方式,推动其拓宽业务种类和服务范围,使其功能从单一融资向为客户提供支付清算、金融理财、风险管理等多方面金融服务转型。

(三)加大信贷支持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我国产业也逐渐向着劳动密集型、服务型的转变,这些产业的发展需要依靠充足的资金来提供保障。中小银行通过加大产业的信贷支持,不仅可以促进这些产业的发展,同时还能更好地拉动内需。在加大信贷支持的同时,对整合过剩产能的企业定向开展并购贷款,严禁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建设项目提供新增授信。另外,要鼓励和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实行有差别的监管。信贷业务要考虑到企业的资本规模、资本补充渠道、业务服务对象、应对风险能力等诸多方面,进而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四)优化金融服务

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做好优质金融服务工作非常重要建设。中小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业务的一部分,中小银行要积极推进服务零售化转型,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有市场、有技术、有诚信、促进就业、成长性好的创新型和创业型小企业;针对当前企业特点,研发专门信贷产品,近年还推出“信用贷”,解决企业缺乏抵押物的问题;根据企业财务信息特点,对企业制定专门的信用评级模型,并实行以行为特征为重点的评分卡模式进行评价;继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五)优化银行结构体系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高,在一些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受经济条件、交通条件的限制,中小银行的金融服务水平不高,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金融资源禀赋、交通通讯条件等和经济发达地区差距很大,再机上缺乏独立的金融标准,进而增加了金融风险,为了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针对这些地区的中小银行,应实行更为宽松的监管政策,以体现地区差异,增强这些地区中小银行的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如,近期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进一步明确了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方向,积极鼓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三农”、教育、卫生、文化产业、海洋经济等行业,我国中小银行应积极响应这一政策的号召,优化金融结构体系,不断完善银行的金融服务职能。

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措施范文4

以“大象经济”著称的山东。虽然实力不俗,但经济结构偏重,国资氛围浓厚,资本化和证券化程度都较薄弱。如何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让笨拙的大象跳出轻盈的舞步,是山东省历任执政者孜孜不倦求解的老课题。

郭树清――这位“整体改革派”出任山东省长以来,首先从自己的老本行做起,从金融入手,对山东这个庞大而笨重的经济体动刀。一向靠落后的传统发展模式堆积GDP的山东省,即将面临着结构化调整的整形手术。山东省即将实施的金融化改革将从哪里入手?金融化改革的长远意义是什么?

为“大象”注入“金融魂”

海尔集团、山东电力、山东钢铁、山东魏桥、海信集团、中国重型汽车、兖矿集团、潍柴控股、中国烟草山东省公司、山东六和集团。

以上是山东省2012年企业前十强的名单,“大象经济”在这份榜单中得到充分体现。而在广东、江苏、山东三省的2012年民营企业排名前十强中,也能明显看出三省经济结构组成的不同。国有资本主导的大企业占山东省经济结构的主导地位,这些大企业销售额高、GDP拉动效应明显。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山东已经坐上全国经济总量的第二把交椅,GDP增速以1.78个百分点的微弱优势领先江苏。金融危机爆发后,2009年山东GDP同比增幅11.9%,落后于江苏的12.4%。此后,两省之间GDP总量差额不断拉大,2012年,江苏5.4万亿元的经济总量超过山东5万亿元八个百分点。山东有色、化工、造纸、工程机械等一大批高污染高耗能的重化工企业,将在“转方式、调结构”的过程中面临巨大挑战。

经济总量大,但金融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强。山东省已经意识到自己的短板,进入“十二五”以来,山东省的金融增加值以高于GDP五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2012年更达到了19%,高于GDP增速―倍。尽管如此,截至2012年底,金融业占GDP的比例也仅4%多一点。

日前,山东济南召开“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共赢中的政府责任”交流会。中国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在会上直言:“山东GDP总量占全国比重10%左右,但存款余额占全国比重不足6%,贷款余额占全国比重不足6.5%,金融总量与经济总量不匹配。”

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增量离不开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增长方式等的影响,杨凯生分析:“山东金融的特点是项目投资一次投入大,回收周期长,对贷款需求量大但也延长了存款回流周期,较高地占用了商业银行经济资本,限制了商业银行放数据来源: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人员计算贷能力。”随后他分析,山东资源禀赋决定了产业结构偏重型化、企业类型偏大型化、增长方式倚重投资,这些因素都会作用于一个地区的经济总量,进而从更深层次上影响该地区的发展。

山东金融办主任李永健也表示:“如果山东省实体经济的优势能够转化到资本层面,经济发展就会得到质的提高。”

郭树清的到来让笨重的“大象”有了灵活的希望,不仅仅因为这位省长懂金融,还因为这位省长在金融部门中的影响力。

“每个地市配备一位懂金融副市长”,从7月19日山东省《关于加快全省金融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讨论通过的前后算起,据媒体核实信息,目前已经赴山东报到,或者已经公布任命的官员包括:

7月12日,山东证监局新业务监管处处长邵珠东挂职担任淄博市副市长;7月19日,此前担任国家开发银行规划局高级策略规划经理沈继奔被任命为临沂市副市长;8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港澳台处处长樊来法被任命为威海市副市长;8月22日,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证券期货业数据中心)数据服务部总监冯艺东被任命为聊城市副市长;8月26日,证监会发行部综合处处长张望军被任命为潍坊市副市长;8月27日,证监会行政处罚委处长董文媛被任命为日照市副市长。8月29日,山东省政府公布一批任命名单:证监会国际合作部处长庞魁霞挂职担任山东省商务厅副厅长、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副司长阮健弘挂职担任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中国工商银行山东分行营销专家刘光海挂职担任山东省国资委副主任。此外,据了解,保监会新闻处处长张忠宁,已经被保监会选定,可能赴山东出任菏泽市副市长。

如此大规模的选派“懂金融副市长”,“整体改革论”者郭树清的改革决心可见,一斑。在郭树清看来,“未来内容广泛的社会变革将取代狭义的经济改革成为推动中国发展的主要动力。”从金融入手,以唤起山东省更深^的社会变革动力。

如同国务院总理9月11日在2013夏季达沃斯论坛(新领军者年会)上说的那样,金融改革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已进入攻坚阶段,“我们不是仅做巧事,但我们还愿意出一招能够影响全局,满盘皆赢。”

改革“补短板”

此次金融改革核心并不是单纯扩大金融产业的规模,而是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的情况。

《意见》中的一些内容有许多在以前已被提及过,但如此完整清晰的金融创新规划和路径却是第一次提出。

《意见》围绕支持和推动金融市场创新发展、发展和规范各类地方金融组织、做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金融服务、加快金融业对外开放、营造金融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五个方面提出多项改革措施。

这也被金融业者、官员、学者评价为一次“路径清晰,亮点颇多”的改革方案。

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措施范文5

近年来,我省金融业发展的形势可以用十六个字来概括:“规划科学、思路明晰、措施有力、成效显著”。

规划科学体现在《贵州省金融业十二五规划》的制定,该规划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首次将金融业作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等大事来考虑谋划,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我省金融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发展目标,提出了建立健全五大体系、十大工程、突出十个重点的战略要求,并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规划特色鲜明、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措施具体,符合贵州省情、勾画贵州金融业未来五年发展的蓝图,是集理论性、实践性、可操作性为一体的科学规划,对于我省“十二五”时期以至于更长时期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思路明晰体现在省委、省政府对于全省金融业发展的宏观战略布署高屋建瓴、大气磅礴,特别是在全省金融会议上明确了金融业发展的战略思路、主要任务、主要目标,提出为全省经济社会提速转型、后发赶超提供更强大的金融支撑的明确要求。主要任务是:加快推进全省金融业改革发展,形成主业鲜明、功能互补、融资便利、运作良好、治理规范的金融服务体系和风险防范体系,建立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体制。主要目标是,全力推动“三个打造”,确保实现“三个高于”,力争达到“四个翻番”、“两个全覆盖”。

措施有力体现在突出抓好“五个着力”:一要着力巩固和扩大融资规模,保障全省发展融资需求;二要着力加强地方金融体系建设,发展壮大金融产业;三要着力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提速转型;四要着力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增强金融可持续发展能力;五要着力改善地方金融生态,营造金融发展的良好环境。

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近年来,特别是省政府金融办公室成立以来,贵州金融业发展出现的大好形势、呈现的历史性变化。全省金融业整体实现快速发展。2011年全省新增存贷款连续三年双双超过千亿元,今年4月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增速分别排全国第2位和第9位,全省保险业保费收入增速在全国排第4位,金融业主要指标在全国赶超进位的态势明显,金融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2010年以来,我省已由早些年的资金流出省转变资金流入省。

在看到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困难与挑战:我省金融资产和业务规模总量和人均占比在全国都很小,金融发展水平不高,融资渠道单一,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多样化、多层次的融资需求不相适应。

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措施范文6

11月22日,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下称“广东金融高新区”)金融创新发展大会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举行。会上的《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跨界创新行动计划》(下称“《创新行动计划》”)提到,广东金融高新区将全面推动跨界创新与共享,探索建立金融信用示范区,进而打造全国金融创新示范区。

转变“抵押为主”局面,

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局

未来3年,地处佛山市南海区的广东金融高新区,将紧紧围绕“信用是金融之本”的战略核心,努力探索一条从“抵押为主”升级为以“信用为本”的新路子,在“信用”这一关键环节上做文章,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让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创新行动计划》提到,围绕推进金融创新和规范金融发展双主线,培育适合金融创新发展的优良土壤,建立起既完善又具特色的金融信用体系与监管体系,力争经过3年的信用建设与跨界创新发展,至2018年底,金融高新区集聚金融机构及知名企业超过450家,总投资额超800亿元,吸纳10万名中高端人才就业创业,对地方税收贡献超50亿元。

届时,广东金融高新区将构筑起前后台呼应、上下游集聚的金融服务产业链,金融后援基地影响力辐射全球,并通过多方合力打造成为全国金融创新示范区,全国“互联网+”众创金融示范区核心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核心区,以及广佛都市圈核心区。

实际上,自2007年广东金融高新区由广东省政府授牌成立以来,已将近10年。在“金融后援基地”及“产业金融中心”的双定位下,截至今年10月,广东金融高新区核心区已吸引293家金融机构及知名企业落户,总投资额约584亿元,其中私募创投类项目154家,注册及募集资金额305亿元,吸引中高端人才数量达3万人。

“我们要在‘信用’这一环节上做文章,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促进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措施。”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发展促进局党委书记、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黄志豪说。他认为,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就要推动跨界合作共享,例如政府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的合作、金融业态内部的合作、各个部门之间协同合作,通过跨界共享优化信用环境,推动金融和经济发展。

率先探索 “信用为本”

金融服务模式

广东省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张晓山表示,广东金融高新区是广东金融改革创新的重要平台,近年来,积极推进信用体系建设,推动金融、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在金融创新方面开展了许多有益探索,为全省金融创新发展做出很好的表率,有力地支持了广东金融强省的建设。

近年来,南海区及广东金融高新区一直着力促进金融跨界合作。其中包括政府部门之间促进金融创新的协作;金融业态之间,包括资本市场、信贷市场、保险市场以及金融新业态之间的合作;金融与非金融行业之间的跨界融合以及金融、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创新。

以“信用为本”的金融创新是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是降成本,降成本的主要抓手在于改革创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方式方法。

“信用缺失,直接导致了金融交易中过度注重抵押,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金融的功能。我们通过强化地方信用体系建设、全面加快政府部门的数据统筹、紧密与人民银行的征信中心相配合,全面增强社会信用水平,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金融合作效率。” 黄志豪说。

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通过信用建设和跨界共享来降低成本,是南海金融创新的突破口。黄志豪认为,“信用体系建设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的重要举措,信用体系建设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建立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信任,信用为本就是要打好这个基础。”

围绕“金融后援基地”与“产业金融中心”的双定位,南海将继续深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用,积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引导企业从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手段向债券融资、新三板挂牌、上市等直接融资手段拓展,促进优势企业上市融资。

目前备受关注的探索莫过于佛山市南海区“政银企”征信云项目。据介绍,“政银企”征信云基于南海区数据统筹成果,在涵括71个部门及公共企事业单位、覆盖20万家市场主体、累计长达22年历史数据的基础上,汇集了银行、保险、融资担保、小额贷款、股权交易中心等各类金融机构数据,以及企业所提交的用于补充完善其自身信用情况的数据,最终建立起南海区企业信用数据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