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简述企业的社会责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简述企业的社会责任范文1
【关键词】企业 社会责任会计 信息披露制度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45-01
企业是一个多方面利益的综合体,它必然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环境的日益恶化,社会信任缺失等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提出来新的要求。社会责任成为了衡量企业精神面貌的重要标志之一。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所有者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消费者、员工以及环境的社会责任。包括环境保护、保障生产安全和员工的健康以及合法权益等。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即使企业满足社会要求的需要,成为了企业吸引投资者和消费者的重要渠道。
一、社会责任会计的简述
社会责任会计是在传统会计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分支学科,它是会计学与社会责任结合的产物。以研究企业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为对象,以会计特有的方法与技术对企业经营活动所带给社会的利益与损害进行控制与计量。其主要目的就是记录企业的社会成本和企业的社会效益,真实的反映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和损害。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功能有,反映和监督企业收益分配的合理性;记录、计量和反映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的情况;向所有利益相关者提供有助于决策的会计信息。
二、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相关介绍
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内容针对的是特定经济环境中的企业,因为企业的性质不同,社会责任也不同。按照信息能否用货币量化,可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分为社会责任会计要素信息和社会责任会计绩效信息。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原则主要有灵活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和及时性原则。在进行社会在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时,要遵循原则进行。
三、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
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起步比西方晚,但是总体来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比如说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更越来越丰富,形式也越来越多样,企业社会责任也越来越强。但是因为企业受到了多方面利益的影响,企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还存在不少问题。首先,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具有片面性。社会责任的涵盖范围是广泛的,包括遵守商业道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环境保护等,但是企业在进行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时,选择一些有利于企业的形象的信息,而对自己没做到的方面或者是有负面影响的信息则选择避而不谈。不少公司回避对环境信息的披露,或者只陈述了环境的现状,但是对具体的做法并没有实质性的建树。其次,缺乏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独立报告的意识。由于传统的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没有独立报告,是依附于其他报告而存在的。再次,是缺乏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监管。会计信息中存在虚假信息的问题,我国并没有相关的法律对此进行了规定,这造成了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得不到保障。他们会以虚假的信息来吸引消费者和投资者。
四、完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相关建议
(一)完善社会责任会计的相关法律法规
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因为缺乏法律的约束,而有诸多的漏洞。改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就需要有法律来进行强制性的约束。社会责任会计法律法规的建设,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付诸实践具有指导意义。能够减少企业在社会责任上所出现的问题与错误。
(二)加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意识
一般来说社会责任不强,通常都是在思想上不够重视,采取一种可有可无、视而不见的态度。思想决定行动,如果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不强,那么让他们承担责任,无疑是纸上谈兵。要加大社会各界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关注度,迫使企业重视社会责任。尤其是要加大网络媒体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督。提高企业自愿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意识,并将其付诸行动。
(三)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需要会计人员进行落实,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决定着会计报表的质量和社会责任会计性能的发挥。因此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要转变会计人员的观念,认识到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其次是要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着重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
小结: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起步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人中而道远,还需要国家和企业的重视与努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各种困难,需要构建完善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需要企的社会责任意识的加强,相信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简述企业的社会责任范文2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文化;融入;企业价值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作为社会单位的历史地位不断提高,然而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其社会责任行为却严重缺失。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将其融入企业文化中,将有利于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文化概述
20世纪50年代后,学者们逐步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针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有关问题纷纷从不同学科领域、不同角度阐述了各自的理论观点。博文将企业的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家按社会的目标和价值向相关政策靠拢,做出相应的决策,采取合理的具体行动的义务。”哈罗德・孔茨和海因茨・韦里克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认真地考虑企业的一举一动对社会的影响。”周祖城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应该承担的,以利益相关者为对象,包含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在内的一种综合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具体体现在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theory)认为,任何一个企业都有许多利益相关者,如投资者、经理层、供应商、分销商、员工、顾客、政府部门、社区等等,他们都对公司进行了专用性投资,并承担由此所带来的风险。因此,企业不仅仅为股东服务,也应为利益相关者服务。20世纪70年代末,一场日美管理比较研究的热潮催生出了企业文化理论。一般来说,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和遵守的价值观,并借助一定的媒介在企业中代代相传。企业文化的灵魂与核心是精神文化,通过企业的理念展现出来,主要包括企业的价值观、目标、宗旨、道德伦理等。每个企业,都具有其特殊性,因此形成各自特定的、有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对企业、管理者及企业员工发挥战略性的巨大影响,因而企业文化也必将影响到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
二、基于企业社会责任构建企业文化的意义
在企业内部强调社会责任,在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的基础上构建企业的文化,增强企业的软实力:以企业的文化推动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从而树立良好的形象,得到公众的认可,为企业长远发展奠定基础。许多专家学者对企业社会表现(Cor-porte Social Performance,CSP)与企业经济效果(COrporate Fi-nancial Performance,CFP)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证分析,研究结果不断表明:CSP与CFP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强调社会责任往往都有良好的经济效果。而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是把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内化到企业实体中去。如果企业文化中没有社会责任的价值观,企业文化不能有效促进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则企业可能不能积极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更不可能将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纳入到企业的战略和运行目标之中。结果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必定是被动的、少量的和短期的,这样的企业行为很难为企业增加软实力,并且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因而在增加企业成本的同时,并不能给企业带来太多的差异和优势。相反,如果企业能够从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的高度认识和接受企业社会责任,并将企业社会责任的思想纳入企业的运行过程和战略,具有这种企业文化特点的企业,其行为是企业自发表现出来的一种自觉的行为,而不是一种受到外界压力即他律的情况下的行为,则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将是积极主动的、系统的和长期战略性的。因此,能够使企业较大程度增加软实力,并且竞争对手很难在短时期内模仿,企业能够获得相应的差异化和优势。基于当前时代背景,在我国提倡建立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
1.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维护社会和谐的调节机制。“和谐社会”的建立不仅要依赖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还需要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包括企业在内的全社会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如果说法律法规是刚性的,它从外在的角度为社会提供了一个规范性的行为准则,那么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则是柔性的,它从内在的角度规范了企业更多更好的行为的可能性,它注重的是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的长远目标与长期利益及其对社会的贡献。它有利于为企业带来良好的声誉,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生存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受各个利益集团的影响,如股东、职工、工会、顾客、供应者、债权人和政府等。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能提高企业的声誉,利于企业吸引和保留优秀的员工并形成忠诚的客户群,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带来长远的经济效益。大量的企业实践也表明: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的盈利具有积极的意义。
2.它有利于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中国加入WTO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参与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国际市场竞争必然要求国际通行的规则,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就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参与国际竞争的中国企业若达不到SA8000等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标准,就很可能失去客户和订单,国际知名跨国企业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切实履行其社会责任,它们追求多种目标,而非单纯的经济目标。这些目标从长远来看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促进的。中国企业如欲成为国际市场中的一员,就必须遵守国际竞争的游戏规则,必须注重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企业文化,也即是以社会责任作为企业文化构建的基点,这是中国企业迈向国际巨头的必经之路。
三、基于企业社会责任构建企业文化的思路
1.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由官方或半官方机构,借鉴国际通用的现有社会责任标准,结合中国国情,出台相应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标准。现有国际标准,虽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状况,但不足之处也较为明显,且该标准常常成了贸易壁垒等不正当竞争手段。新评价体系应当从经济、社会、环境三面入手,包括以下几方面评价要素:(1)法律。包含企业违法违规情况,企业偿还借贷归还情况等。(2)环境。包含企业所从事的各项日常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企业对环境影响采取的补救措施及其投入,企业主动治理环境的情况等。(3)员工。包含员工工作环境、工资、福利、工作时间,是否雇佣童工或非法劳工,员工是否被迫长期加班,工作是否有害员工健康等。(4)工会。包含是否已组建工会,工会是否具有不受企业干扰、独立自主运作的权利,工会在与企业谈判中的地位等。(5)社区。企业对所在社区的贡献情况,企业对所在
社区的负面影响,企业在所在社区的受欢迎程度等。(6)关联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利益分享、契约执行情况。(7)捐赠。企业对社会的捐献,对弱势群体的捐助等情况。(8)其它。包含企业是否存在歧视性的行为,企业做出的其它有利或有害于社会的行为等。
2.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社会责任奖惩办法。由相关机构制定具体制定、执行奖惩办法,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良好的企业,给予适度经济或政策奖励。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较差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惩戒。对无视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严厉惩罚,乃至取缔其经营资格,追究法律责任。
3纠正企业文化认识的误区。(1)责任意识的认识误区。强烈的企业责任意识是企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若企业及其员工没有责任意识、特别是社会责任意识,企业的诚信、相互的信任和依赖就缺乏基础。部分企业以眼前利益为导向,无视企业责任。必须走出责任意识的认识误区,才能真正形成现代企业文化。(2)表现意识的认识误区。一是以不切实际的空洞甚至虚假的口号作为企业精神,缺乏特殊化与实际内容,企业员工也不知如何来具体贯彻这些理念,根本谈不上真正企业文化。二是把企业文化当作“花瓶”,不是认真贯彻要它发挥作用,而只求好看。(3)目标意识的认识误区。企业目标是企业文化实践的落脚点,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没有目标就没有动力。要建立起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共同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社会价值高于企业的短期利润价值的企业文化。那些能够持续成长的公司,始终保持着稳定不变的超越短期利润最大化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目标。因此,树立正确的企业目标和价值观,是企业长期发展的文化基础。
4.树立社会责任意识。企业要从其文化的基本假设和价值层面出发,自上而下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强化自律精神,促进企业社会责任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形成。这样才能更好地使企业全体员工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认识统一、行动一致,进而将企业社会责任融入到企业文化当中。
5.社会责任投入长期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投入过程,通过长期不懈地履行社会责任,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企业应当在完成自身的基本任务,生产优质产品或服务,承担好经济、法律等基本责任的前提下履行社会责任,根据企业的具体发展状况、资源和条件,量力而行,分层次逐步去落实。企业的发展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相辅相成的,尽可能找到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运营发展的最佳结合点,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效率和效果都实现最大化。
6.对企业绩效进行科学评价。对企业绩效的评价必须将财务绩效与非财务绩效综合考虑,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回报社会,促进社会财富第三次分配,将使企业从社会获得无形的价值如社会认同感、美誉度、品牌效应等,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综合绩效。
简述企业的社会责任范文3
在ISO26000标准的语境中,社会责任是指一种意愿(Willingness),强调组织愿意就其决策和活动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承担责任;其次,社会责任是指组织行为的性质,通过透明和合乎道德的行为表明对社会负责任的组织行为;最后,社会责任是指组织融合社会责任的运作模式,即通过什么样的运作模式确保组织行为对社会负责任。
社会责任是ISO26000的最重要和最主要的术语,也是影响ISO26000标准主要内容的核心概念。它是ISO26000标准制定过程中理解最不一致,争吵最为激烈的内容之一,也是正式的标准内容中最不容易理解的部分。本文拟从解读社会责任定义着手为读者准确客观地掌握ISO26000标准贡献绵薄之力。
一、对ISO26000标准的社会责任定义的两点论断
一是标准对社会责任的定义经历了一个讨价还价的演变历程。就基本定义而言,标准似乎比较早就形成了共识,社会责任是指,“组织通过透明的和合乎道德的行为,为其决策和活动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而承担的责任”,但是就完整定义而言,标准每一稿都对内嵌于社会责任定义中的其它术语及注释等内容进行了不断地修订。从这些修订不难发现参与制订标准的各方对术语内涵的理解,特别是对组织决策和活动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的性质、范围、内涵与形式的理解,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来自NGO组织的代表倾向于无限扩大组织的影响范围;而来自产业界的代表则认为必须限定组织的影响范围,组织承担责任是有边界的,不能将社会责任无限化。此外,对“透明的和合乎道德的行为”的理解同样存在着巨大差异,诸如什么是国际行为规范,国际行为规范与各国法律法规的关系;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福利的关系等内容都进行了反复修改。
二是社会责任定义是ISO26000标准的最重要语境。ISO26000标准对社会责任的定义,与公众对社会责任的直觉理解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大众语境,特别是中文的背景下,组织社会责任往往是指组织应该承担哪些社会责任,如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等。而在ISO26000标准的语境中,首先,社会责任是指一种意愿(Willingness),强调组织愿意就其决策和活动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承担责任;其次,社会责任是指组织行为的性质,通过透明和合乎道德的行为表明对社会负责任的组织行为,即行为不但要以遵守法律义务为底线,遵守适用的法律并与国际行为规范相一致,而且必须要超越法律义务,最大限度地贡献于可持续发展;最后,社会责任是指组织融合社会责任的运作模式,即通过什么样的运作模式确保组织行为对社会负责任,包括要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遵守适用法律和国际行为规范及考虑利益相关方的期望为原则,以覆盖组织全部决策和活动及全面融入组织为路径,以在自身及影响范围内的活动与关系中得到践行为验证。
二、对ISO26000标准的社会责任定义的理解
(一)定义的具体内容
社会责任是指组织通过透明和合乎道德的行为,为其决策和活动①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而承担的责任。这些行为:
――贡献于可持续发展,包括健康和社会福利;
――考虑利益相关方的期望;
――遵守适用的法律,并与国际行为规范相一致;
――全面融入组织,并在其关系②中得到实践。
注①:活动包括产品、服务和过程。
注②:关系是指组织在其影响范围③内的活动。
注③:影响范围是指政治、合同、经济或其他关系的范围/程度,通过这些关系组织有能力影响个人或其他组织的决策和活动1。
(二)解读定义必须充分联系定义中内嵌的术语
ISO26000的社会责任定义包括自身在内共嵌着14个术语,超过标准所列27个术语的一半。因此理解社会责任定义的内容,必须联系着所有涉及的术语进行理解。
ISO26000标准的27个术语可以划分为两类:非直接与社会责任相关联的通用术语;直接与社会责任相关联的特定术语。前者包括13个术语,其中内嵌于社会责任概念中的通用术语有4个,分别为组织(2.12)、产品(2.15)、服务(2.16)和环境(2.6);后者包括14个术语,其中内嵌于社会责任概念中的特定术语有10个,分别为社会责任(2.18)、组织影响(2.9)、担责(2.27)、透明度(2.24)、合乎道德的行为(2.26)、可持续发展(2.23)、利益相关方(2.20)、利益相关方参与(2.21)、国际行为规范(2.11)、影响范围(2.19)。
(三)对定义内容的具体解读
1.社会责任是组织为其决策和活动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而承担的责任
一是社会责任是基于因果链条的“担责”,在逻辑上是组织为其决策和活动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而承担的责任。“担责”作为术语的涵义是“就决策和活动对组织的管理机构、合法当局以及在更广泛意义上对其利益相关方承担责任的状态”。“担责”作为标准的社会责任原则的涵义是“组织应当为其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担责”。“担责原则建议,组织应当接受适当的监督,并还接受一种对这种监督作出回应的义务”。环境术语的涵义是“组织运营所处的自然环境,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和太空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标准还在注中明确指出,“环境泛指从组织内部到全球系统。”
二是社会责任涵盖组织的所有决策和活动,组织的任何行动都是决策的结果,如果在“决策”中不将社会和环境因素考虑在内,就无法保证对社会负责任的组织行为;组织行动可被社会观测到的就是组织的“活动”,活动既包括产品、服务,也包括提品、服务的过程。因此决策和活动意指组织的所有行为。在标准语境中,组织的决策和活动可以划分为七大“主题”,实际上就是七大领域或方面,分别包括组织治理、人权、劳工实践、环境、公平运营实践、消费者问题和社区参与与发展。
三是社会责任的核心是为“影响”担责,必须全面理解“影响”一词,“社会、经济或环境的积极或消极变化,全部或部分地来自组织过去与现在的决策和活动”。它包括直接影响(组织活动的直接影响)、间接影响(比如价值链);潜在影响(只是在决策的思考过程中存在)、现实影响(组织活动的真实影响);社会影响、经济影响、环境影响;积极影响(产生社会、经济、环境方面的正面效果)、消极影响(产生社会、经济、环境方面的负面效果);社会整体影响(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利益相关方影响(与特定利益相关方的关系);单方面影响、综合影响;历史影响和当前影响。
四是社会责任针对所有“组织”,但不包括行使职责时的政府。组织是指“对责任、权限、关系做出安排并有明确目标的实体或人与设施的集合。但就本国际标准目的而言,组织不包括行使制定法律、执行法律、行使司法权,履行职责以制定符合公众利益的政策或遵守国家的国际义务等职责时的政府”。社会责任术语是对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超越,ISO26000标准期望对非政府组织或非营利组织、企业、作为一般性社会组织的政府机构都适用。
2.社会责任是透明和合乎道德的行为
一是社会责任是指组织行为的性质,就是“对社会负责任的组织行为(socially responsible behaviour)”,隐含着要求基于社会价值考虑组织行为的过程和结果。
二是对社会负责任的组织行为必须具备“透明度”,“透明度”作为术语的涵义是“影响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决策和活动的公开性以及以清晰、准确、及时、诚实和完整的方式进行沟通的意愿”。“透明度”作为标准的社会责任原则的涵义是“组织在其影响社会和环境的决策及活动方面应当透明”。“组织应当以一种清晰、准确和完整的方式在合理和充分的程度上披露它对之负责的政策、决策和活动,包括它们已知的和可能的对社会及环境的影响”。“以使利益相关方能够准确地评估组织决策和活动对他们各自利益的影响”。
三是对社会负责任的组织行为必须是“合乎道德的行为”,“合乎道德的行为”作为术语的涵义是“符合在特定背景下关于正确或良好的行为的公认原则并与国际行为规范相一致的行为”。作为标准的社会责任原则的涵义是“组织的行为应当合乎道德”。“组织的行为应当基于诚实、公平和正直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意味着对人、动物和环境的关切及对重视组织活动和决策对利益相关方利益影响的承诺2”。
3.社会责任是组织最大限度地对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的意愿、行动和绩效
一是衡量负责任的组织行为的绩效标准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涵义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事关高品质生活、健康和伴随社会正义的繁荣等目标的融合以及维护地球支撑生物多样性的能力。这些社会、经济和环境目标是相互依存和相辅相成的。可把可持续发展视为从整体上表达对社会的更广泛期望的方式”。ISO26000标准还明确提出“当探讨和实践社会责任时,组织的总体目标是最大化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很明显标准所指的可持续发展,除了保留代际利益平衡的概念以外,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目标的统筹兼顾,并致力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维护健康和社会福利等全社会的利益。
二是社会责任是组织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意愿和行动。“社会责任的基本特征是组织将社会和环境考虑融入其决策并对其活动和活动决策对社会及环境造成的影响承担责任的意愿。这意味着对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的透明和符合道德的行为”。
4.社会责任的重要原则与标准是考虑利益相关方的期望和利益
一是“利益相关方”的识别与参与是组织社会责任两大基本实践。利益相关方是指“在组织的任何决策或活动中有利益关系的个人或团体”。利益相关方参与是指“为创造组织与其一个或多个利益相关方的对话机会而开展的活动,目的是为组织决策提供信息基础”。
二是利益相关方的“利益”(interest)来自于组织决策和活动的影响(impact)。影响构成了利益,有影响就有利益,有利益就形成了 “关系”。“这种关系无需是正式的。无论各方认识到与否,由此利益产生的关系都存在。组织可能并非总是意识到它的全部利益相关方,虽然其应当试图对其认定。同样,许多利益相关方可能没有意识到组织可能潜在影响其利益”。
三是社会责任的重要原则是尊重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即“组织应当尊重、考虑和回应其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包括确认利益相关方,认可并尊重其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及合法权利,并对他们所表达的关切做出回应,考虑利益可能受到组织决策或活动影响的利益相关方的观点,即使他们在组织治理中没有正式角色或尚未意识到这些利益。
5.社会责任的重要原则与标准是遵守适用的法律并与国际行为规范相一致
一是遵守适用的法律,坚持“尊重法治”的社会责任原则。“组织应当认同尊重法治是强制性的”。法治意味着法律是至高无上的,特别是指任何个人或任何组织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政府也必须服从法律的观点。尊重法治意味着组织应当遵守所有适用的法律法规。这意味着应当采取步骤了解适用的法律法规,告知组织内的人员有关遵守并执行它们的义务。
二是与“国际行为规范”相一致,坚持“尊重国际行为规范”和“尊重人权”的社会责任原则。国际行为规范,是指“按照国际习惯法、普遍接受的国际法原则、普遍承认或接近于普遍承认的政府间协议而对‘对社会负责任的组织行为’的期望。其中政府间协议包括条约和公约。尽管这些由国际习惯法、普遍接受的国际法原则和政府间协议衍生出的期望主要针对的是国家,但它们表达了所有组织可以期望达到的目标和原则。国际行为规范会与时俱进”。尊重国际行为规范原则是指“组织在坚持尊重法治原则的同时,也应当与国际行为规范相一致”。尊重人权原则是指“组织应当尊重人权,并承认人权的重要性和普遍性”。
6.社会责任是指组织融合社会责任的运作模式
一是透明和合乎道德的行为要全面融入组织,也就是说所有的组织行为都要符合“透明度”要求且合乎道德。
二是组织要全面采取有效措施和实施变革以将社会责任全面融入组织。ISO26000标准建议组织应当利用第7章中提供的指南,努力将社会责任全面融入组织的决策和活动中。这涉及到如下实践:“使社会责任成为组织政策、文化、战略和运营的组成部分,在组织内部开展社会责任能力建设,在组织内、外部开展社会责任交流以及定期审查社会责任行动和实践”。
7.社会责任要求透明和合乎道德的行为在组织关系中得到践行
一是要深刻理解标准语境下“在组织关系中得到践行”的真实涵义。这要求深刻理解“关系”一词,它是指“组织在其影响范围内的活动”。所谓“影响范围”是指“政治、合同、经济或其他关系的范围/程度,通过这些关系组织有能力影响个人或其他组织的决策和活动”。必须认识到ISO26000标准语境下的影响范围,包括企业自身及其有能力施加影响的范围,与中文语境有较大的不同。所谓“活动”是指“产品、服务及其过程”。可见所谓“在组织关系中得到践行”,就是指要在组织自身及影响范围内的所有活动中得到践行。
二是参与ISO26000标准制订的产业界代表坚持要将社会责任限定在特定的边界内,因此标准又在“影响范围”术语和相关章节内强调“有施加影响的能力本身并不意味着有施加影响的责任”。因此,对“影响范围”和“活动”的不同理解,会导致对社会责任的范围、性质和程度产生重大影响。ISO26000标准分别在第五章中的5.2.3条目和第七章中的7.3.2条目对组织影响范围的内涵以及具体实践进行了阐述,限于篇幅,本文不再进行详细剖析。
三、ISO26000标准是对社会责任定义的扩展与具体化
如能通读和综观ISO26000标准,不难得出一个结论:标准是对社会责任的定义的详尽扩展和具体的阐述。ISO26000标准除前言与引言外,共有七章内容。下面分别就各章与社会责任定义的关系予以简述。
第一章范围,强调本国际标准为所有类型组织提供指南,无论其规模大小和所处何地。这同时就是强调社会责任的定义适用于任一组织,除行使职责时的政府以外。
第二章术语与定义,介绍了27个术语,中心是社会责任术语,它内嵌了超过一半的术语,并且其他术语仍与它有紧密联系。
第三章了解社会责任,回顾了社会责任的发展历史和当前趋势,特别是介绍了社会责任的特征以及社会责任概念与可持续发展概念之间的关系,核心是对社会责任定义的进一步阐述。
第四章社会责任原则,介绍了担责、透明度、合乎道德的行为、尊重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尊重法治、尊重国际行为规范、尊重人权七大社会责任基本原则,实际上是对定义的具体阐述。
第五章社会责任两大基本实践,无论是理解社会责任,还是利益相方的识别与参与,都是对定义的深化和具体化理解。
简述企业的社会责任范文4
关键词:特色型MBA;培养模式;北京物资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269-02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院校商学院在MBA培养上模仿美国的办学模式,通过大量案例教学进行培养,培养模式雷同化。因此,学校品牌成了衡量MBA教育实力的主要指标,在近年来生源持续减少的情况下,北京地区MBA培养院校竞争日趋激烈,规模和品牌实力较弱的特色型院校处于劣势地位。为此,特色型院校需要扬长避短,采取差异化战略,在特色化办学上大胆探索,形成竞争优势,这样才能外部避免威胁,实现可持续发展。北京物资学院是一所以物流和流通学科为特色的行业特色型院校,MBA教育办学时间短,MBA培养特色尚未形成。尽管现有研究可以为北京物资学院发展特色MBA教育提供较多的借鉴,但是由于院校品牌差异、立足行业基础不一以及学科特色不同,北京物资学院更需要结合自身特色来探索MBA培养方式创新问题。
一、北京物资学院MBA发展现状和MBA培养存在问题分析
1.北京物资学院MBA发展现状。北京物资学院MBA项目于2010年获得专业学位授权,2011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有5年的办学历程。目前北京物资学院MBA项目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已经初步形成特色较为鲜明的MBA教育培养模式。MBA项目培养目标定位为物流和流通领域的企业培养中高层的实战型管理人才。在培养方案上重视课程教学、实践教学、能力培养。课程设置上,重视基础课,在MBA核心课程之外的专业方向课的设置方面,推出专业模块课程,突出学科专业特色,拓宽基础知识范围。在MBA的师资力量建设方面,已经形成一只较为稳定的具有一定经验的教师队伍;MBA课堂教学形成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并重,侧重管理问题的识别、分析和提供解决方案等实战能力的培养。在论文写作环节,引导学生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侧重实践问题的理性分析并提供解决方案。
2.北京物资学院MBA培养存在问题分析。北京物资学院MBA培养模式主要借鉴北京地区兄弟院校MAB办学经验,并结合自己特点进行适当调整而形成。MBA培养体系与多数院校同质化,特色并不明显。目前,MBA培养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①MBA师资力量主要以校内教师为主,校外教师为辅助力量。②授课方式偏重于理论知识传授,管理实践与能力培养方面的内容少。③在学生培养方面,基本上沿袭传统教学的大班授课,规模化培养的方式,抹杀了MBA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课堂教学虽然按照要求使用案例教学,自编案例少,所用案例来源多样,能够体现物流与物流的案例库没有形成。④由于目前国内各高校MBA教学均高度重视技能培养,忽视了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教育,导致MBA学生人格培养方面的缺失,不符合培养德才兼备的管理人才的目标。
二、MBA教育的发展趋势与物资学院MBA项目的优势和机遇
1.当前MBA教育的发展趋势分析。①MBA教育的专业细分化趋势,MBA教育专业化的细分化趋势日益明显,以美国为例,MBA的培养模式基本上分为三大流派:A:综合型MBA,为企业或其他组织培养中高层的全面管理者,而不是职能型管理人员,以哈佛商学院、斯坦福商学院等为代表;B:专业型MBA,以芝加哥大学管理学院和斯隆商学院等为代表的为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培养专业管理人员;C:介于两者之间的MBA,多数美国管理院校均属于这种培养模式。我国的MBA教育也正在向这一方向发展,如上海交大已开始按专业进行细分,并把MBA的培养类型细分为如国际MBA、技术MBA、金融MBA,正酝酿推出的还有医药管理MBA和农业MBA等。东北大学培养技术型MBA,培养的目标是使这些技术人员成为能够适应当前这个快速变化技术环境的管理者。②MBA教育的特色化发展趋势,竞争战略表明,寻求差异化是实现提高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鉴于目前MBA教育同质化办学和激烈的竞争,各MBA培养院校纷纷开始围绕自身特色探讨新型的培养模式,走特色化发展之路。对于服务于特殊行业的院校来说,立足自身行业背景,体现MBA教育特色尤为重要。在北京地区,中国政法大学立足于自身学校的法学优势,提出“法商”培育理念;第二外国语学院围绕旅游特色和外语特色打造MBA培养模式。③MBA教育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培养趋势,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科技进步,社会对MBA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分层次、分行业的多样化MBA开始出现并日益发展,如EMBA教育、MTA教育等。在培养方式上,按照学生个人发展需求开始出现多样化和个性化培养趋势。如课堂教学法上,美国MBA教育普遍都很强调“做中学”的教育哲学,哈佛大学商学院在努力把案例法继续做得精益求精,沃顿商学院主推团队学习法。而欧洲的商学院则在教学法的问题上赋予教师更多的自由,让教师自主决定使用自己所擅长的教学法。国内的一些院校也在MBA学制、教学方法、项目类别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④MBA教育的社会伦理学价值的凸显,MBA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解决现实问题,其终极目的是为了推动社会发展,因此伦理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必不可少。今天,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提出的挑战促使重新思考商学院考虑管理教育的目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企业与社会利益保持一致并同步发展,企业管理者必须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这需要在MBA教育中加强人文教育,特别是领导力和社会责任教育。随着MBA教育发展,原来单纯以技能培训为主的培养模式将难以为继,以塑造管理者品质的人文教育将成为MBA教育的另一支重要利器。
2.北京物资学院开展特色MBA教育的优势和机遇分析。近年来,社会经济对行业性、专业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传统的综合性MBA项目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基于专业细分的MBA比泛化的MBA更有竞争力。特色MBA强化了专业知识,针对性强,有利于培养中高层的管理者,既吻合学员的年龄特点,又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结构的需求。①行业声誉,北京物资学院自建校以来,一直致力于为物流和流通领域培养各种专业人才,经过3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物流管理、物流工程、供应链管理、采购管理、期货证券、财务管理等优势专业为核心学科群,物流及相关学科在学术界和产业界均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②地域优势,北京物资学院地处通州区,是北京地区唯一毗邻天津和河北的区县,处于京津冀的核心地带,区位优势优越。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北京物资学院MBA可利用区域优势为毗邻北京的河北、天津地区物流与流通领域提供优质的专业MBA教育。③时展机遇,信息革命促进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物流业迎来大规模发展的机遇,物流管理人才需求较大。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势必推动物流与流通行业的巨大发展,需要物流人才保障。在京津冀一体化实施进程中,物流业作为先导性、基础性产业,势必优先发展,人才缺口极大。此外,北京市政府东迁带来城市功能与布局调整的重大变化,随着运河CBD的建设,以及通州工商业的发展,均需要高层次的管理人才。
三、北京物资学院MBA教育发展思路及建议
1.鼓励管理创新。招生是人才培养的首要环节,因此要加大招生管理方面的创新力度。针对现状北京地区生源竞争激烈的状况,在北京地区巩固现有招生局面的同时,借助京津冀一体化建设良机,进一步向河北和天津区域延伸,打地域牌,扩大招生渠道。另外,利用学校在物流与流通行业内的优势地位,与企业进行人才培养合作实行定向培养。
2.人才培养以社会需求为准绳。MBA项目是为社会提供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故在人才培养上应以社会经济发展为准绳,培养方式应以动态发展为主。培养单位应保持与企业界的动态联系,了解其对MBA人才需求状况。此外,在MBA人才培养定位上,MBA培养院校应摒弃目前以仅仅注重能力培训的教育模式,还要加强MBA人才的社会责任、企业伦理和管理使命方面的人文教育,为社会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有领导力的工商企业管理者。
3.建立强大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结合学校自身特色和校外各种资源,一方面加大力度培养校内优秀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要加大校外优秀导师的引入,强化企业家进课堂的力度,依托院校联盟共享优秀MBA导师,通过对外交流合作,引进校外优质教师资源,组建一支强大的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校内外教师队伍。
4.进一步丰富教学手段。鼓励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手段,提高案例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同时,加强案例库建设,鼓励教师编写高质量案例,突出物流与流通特色,并在实际教学当中实施并进一步提高。此外,鼓励教师在教学手段方面的创新做法,对于效果好的做法予以推广。
5.联合办学。在知识爆炸和社会专业分工细化的经济发展趋势下,MBA教育需要走出关门办学的传统模式,MBA培养院校需要进行联合办学,优势互补,共同承担起为社会培养实战人才的任务。学校应开展MBA国际化办学,与国外合作院校开展MBA联合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佚名.MBA的专业化细分是大势所趋[J].科技创业,2002,(08):102-108.
简述企业的社会责任范文5
企业绩效评价是检验企业目标完成情况的重要手段,同时为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提供目标和方向,为企业的利害关系人提供有效的信息。然而,传统的评价体系并不能反映企业的日常行为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仅仅是以企业利润或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准绳,不利于调动公司和社会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积极性。随着资源的日益匮乏与环境的日趋恶劣,当前社会已认识到经济的发展不能再忽视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并提出本文由收集整理了“可持续发展”与“低碳经济”模式,被世界各国所认可和采纳。基于这种形势,企业有必要将环境因素纳入到公司战略与经营决策中去,并在绩效评价体系中予以体现,以促使自身及社会长期健康的发展。近年来,我国企业业绩的评价大多采用的是财政部、国家经贸委等于2002年颁布的《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订)》,该评价体系由基本指标、修正指标、评议指标三个层次共28项指标构成,主要用于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发展能力等。由于其方法成熟,依赖的指标易于理解和获得,得出的结论也较为明确,使该评价体系在较长时间内受到企业普遍采纳。但该种方法未考虑企业的经营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未从自然环境的视角考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当前对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已然变得不合时宜。所以,如何在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中体现出环境因素,是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对此,笔者引入坏境会计中的相关理论以解决这个问题。
一、环境会计简述
(一)环境会计概念 国内学者孟凡利在其专著《环境会计研究》中把环境会计的本质归纳为:“环境会计是企业会计的一个新兴分支,具体地说,它是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采用多种计量手段和属性,对企业的环境活动和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和现象所作的反映和控制”。从而环境会计的工作体系也就大致地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提供信息包括外部使用的信息和内部使用的信息;二是参与企业的环境管理,从而促使企业在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环境会计核算特点 环境会计是现代会计的一个分支,与传统会计的区别主要在于环境会计的核算对象是企业应承担责任的环境活动,并非企业所有的财务活动。企业的环境活动与财务活动是两个相互交叉的领域,凡是与财务活动相关的环境活动都应纳入环境会计的复式记账系统,并保持与现行财务会计核算体系的兼容;凡是与企业财务活动无关或者暂时无关的环境活动,因无法采取确切的货币计量,若达到重要性要求,应在报表附注中给予披露。
(三)环境会计六大要素 在环境会计中,企业使用“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所有者权益”、“环境收入”、“环境支出”、“环境收益”六要素对其所进行的环境活动进行归纳核算。其中,环境资产是以货币计量并可能带来未来效用的环境资源和为降低企业对环境的影响而采取措施的资本化成本,包括碳排放权、废水排污权在内的有关环境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环境负债是指企业因环境污染和消耗形成的负债,如应付的环境损害赔偿;环境所有者权益指与企业所有者有关的环境投入,并作为对企业享有的投资权来记录;环境收入是反映企业在保护环境中所得到的收入,包括出售环保资产、利用“三废”生产的产品所取得的收入以及企业在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所取得的社会收益;环境支出是指企业在进行环境活动中的各种支出和生态保护的社会成本,按资本化条件分为环境费用和环境成本两部分;环境收益为环境收入减去环境费用的差额,反映企业的环境绩效,类似“本年利润”账户,企业设置“环境收益”用于结转会计期间内的环境收入和环境费用。
二、基于环境会计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一)指标体系的综合性 现代社会提倡“低碳经济”,企业在选取绩效指标时,应与低碳环保的理念相挂钩,从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环境状况两方面同时入手,全方位评价企业的经济行为。同时也应注意各指标之间权重的分配情况,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有所侧重,既不可重蹈过去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又要保证公司的生存和发展。
(二)指标的可获得性 选定的指标应具有真实性、可靠性,同时也要考虑相关数据收集的难易程度,以及是否便于企业或利害关系人做出正确的决策分析。一般来说,在环境会计的核算体系下,相关的环保指标可以通过企业年报,统计报表、报表附录等会计资料中找到,也可以通过一些定性的描述加以补充说明。
(三)指标的相关性 企业在绩效评价时提供的数据应与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相关,如,作为政府和公众更关注企业污染的排放情况以及环境污染对公众造成的伤害程度;投资者更关注企业因注重环境保护而给企业财务带来的影响;而经销商更关注企业生产的环保产品是否能让顾客满意。所以,纳入环境绩效的指标应满足利益相关者对信息相关性的需求。
(四)指标的现实性 选用的指标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同时要结合我国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实际情况。国外的环境绩效指标发展要比我国早很多,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但与国外相比,我国在文化、经济发展程度、法律、公众环保意识、资源利用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所以,指标的选取、考核和评价的完善需要一个过程。
从环境会计的核算特点可知,部分环境活动可以通过相关的财务行为得以反映,因此,企业的环境绩效体系与经济绩效体系也并非是两个独立的概念。对可以通过财务活动记录的环境影响,其环境绩效指标可部分并入经济绩效体系中,另一部分可在社会责任绩效体系中体现;对财务活动无法描述的环境影响,其指标则应全部归入社会责任绩效体系中,以体现企业在环境治理和保护中所履行的社会职责。原理如图1所示:
为了使同一企业可以在不同时期纵向对比,不同企业在同一时期横向对比,所以,笔者在选择指标时,以相对指标为主,绝对指标为辅,便于报表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三、基于环境会计的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一)综合经济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1)对传统企业盈利能力的改进。传统反映企业盈利状况的一级指标主要是对企业取得的净利润所运用的净资产、总资产数量进行评价,二级指标主要是从资本保
值能力、主营业务获利能力、净利润带来的经营现金净流量、利润总额与费用的关系等方面对基本指标进行修正。为了加强企业的环境管理,在一级指标中增加了环境资产报酬率,在二级指标中增加了环境成本费用收益率,这两项指标能分别反映企业环境资产的获利能力及因加强环境管理而对当期经营成果产生的影响。同时,企业环境资本的运营效益与安全状况也是投资者重点关心的问题,参考资本保值增值率,企业也应在二级指标下设置环境资本保值增值率。
环境资产报酬率=(环境收益÷环境资产)×100%
环境成本费用收益率=(环境收益÷环境成本费用)×100%
环境资本保值增值率=(年末环境所有本文由收集整理者权益÷年初环境所有者权益)×100%
(2)对传统企业资产运营能力的改进。传统资产营运状况的一级指标主要是从资产的周转速度来评价企业资产的营运状况,二级指标主要是从存货的周转速度、应收账款的流动速度及不良资产的比率方面对基本指标进行修正。上述指标均没有单独体现出企业环境资产的周转效率,为此,本文在一级指标中添加了环境资产周转率,该指标可以衡量企业环境资产的周转速度。此外,在低碳经济环境下,企业尤其应关注碳排放的问题,这就涉及到碳排放权的核算和计量。在环境会计中,企业将获得的碳排放权记入“环境保护资产——碳排放权”科目中,随着二氧化碳的排出,该项资产也继而摊销,转入“环境费用”或相关的“环境成本”中,为了反映碳排放权的周转状况,在二级指标中增加了碳排放权周转率,与传统资产的运营观念不同,该指标的数值越低,说明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碳排放量越少,在环保上取得成绩也就越理想。
环境资产周转率=(环境收入÷平均环境资产)×100%
碳排放权周转率=(环境成本费用÷平均碳排放权)×100%
(3)对传统企业偿债能力的改进。传统偿债能力状况的一级指标,主要是从负债与资产之间的比例关系、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之间的比例关系上,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状况。二级指标主要是从经营现金偿还负债的能力以及速动资产的变现能力方面对基本指标进行修正。但这些指标不能反映企业因环境问题而发生债务的情况,也不能反映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面临的环境风险水平。为了突出企业的环境行为对偿债能力的影响,在一级指标中增加了环境负债比率,二级指标中增加了流动环境负债比率、非流动环境负债比率。环境负债的比率较高,表明企业的负债多数是由环境活动引起的,企业应加强对环境活动的管理,尽量避免因环境问题而致使企业出现财务或公共关系方面的危机。
环境负债比率=(环境负债÷负债总额)×100%
流动环境负债比率=(流动环境负债÷环境负债)×100%
非流动环境负债比率=(非流动环境负债÷环境负债)×100%
(4)对传统企业发展能力的改进。传统的发展能力指标主要是从企业销售额和资本方面判断企业的发展能力。从目前我国的国情看,一个企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除了应具备良好的销售业绩和雄厚的资本外,还应具备资源利用效率高、对环境影响小的条件,只有这样才能符合科学发展要求。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事实表明,环境友好型企业和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在一级指标中增加了环保产品销售增长率,在二级指标中增加了三年环保销售平均增长率。
环保产品销售增长率=(本年环保产品销售收入增长额÷上年环保产品销售收入)×100%
三年环保销售平均增长率=()×100%
环保产品取得的销售收入根据环境会计的核算方法,应计入“环境收入——环保产品销售”中,因此,该数据可以从“环境收入”账户的明细账中取得。
(二)综合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构建 经济绩效评价体系旨在为企业的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服务,而忽视了其他利害关系人,现代社会责任理论对其进行了改进。该理论认为企业是为社会创造价值的经济实体,除股东、债权人投入的资本外,企业的投资元素还包括诸如人力资本等其他经济资源、社会资源、自然资源。这些资源不是被企业占有或利用的,而是一种投资关系,所以企业也要给予这些资源要素的所有者相应的回报。因此,笔者从社会、国家、员工、消费者、环境五个维度具体分析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1)企业对社会的责任。企业对社会的责任主要指企业在社会公众和慈善活动中所履行责任的情况,主要包括企业为国家提供的就业机会以及为社区建设、希望工程和困难人群发生的慈善捐款等。因此,其一级指标可以设计为社会贡献率,二级指标为就业贡献率和社会所得贡献率。
社会贡献率=(社会贡献总额÷平均资产总额)×100%
就业贡献率=(支付给职工或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平均资产总额)×100%
社会所得贡献率=(企业对外的公益性捐赠÷主营业务收入)×100%
其中,社会贡献总额包括工资、劳保退休统筹及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利息支出净额、应交或已交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有关销售税金及附加、所得税及有关费用和净利润等。“支付给职工或为职工支付的现金” 可以从“应付职工薪酬”、“其他应收款”等账户的明细账中得到。企业对外界的捐款等均通过“营业外支出”科目进行归纳核算,因此,相关数据可以从该账户中获取。
(2)企业对国家的责任。企业对国家的责任主要体现在企
业的利税情况、税款征缴情况以及企业为国家或社会创造或支付的价值总额。其一级指标可以选为资产纳税率,二级指标可选为销售利税率和税款上缴率。
资产纳税率=(企业应纳税款÷平均资产总额)×100%
销售利税率=(利税总额÷销售净收入)×100%
税款上缴率=(已交纳税款÷应纳税款)×100%
其中,“企业应纳税款”可以通过“应交税费”账户中得到。利税总额包括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缴纳的流转税、所得税及税后可供分配利润;销售净收入是指企业销售收入在扣除销售折让折扣及销售退回后的净额,在进行实证研究时可用利润表中“主营业务收入”指标代替;已交纳税款以现金流量表中“支付的各项税费”近似代替。
(3)企业对员工的责任。企业对员工的责任主要表现为企业给予员工劳务的回报,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在基础层面上,反应为企业提供给员工的工资和福利,有无绝对值和相对值的增长;在更高层面上,指公司还应关注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基于此,一级指标设置为员工所得贡献率,二级指标为员工人均收入增长率、单位员工利润额。
员工所得贡献率=(支付给职工或为职工支付的现金÷主营业务收入)×100%
员工人均收入增长率=(年末人均收入÷年初人均收入)×100%
单位员工利润额=净利润÷平均员工人数
其中,“年末人均收入”、“年初人均收入”可通过企业上年和本年发放给员工工资及福利费的总额与公司总人数的比值得到。
(4)企业对消费者的责任。消费者是企业最终的服务对象,企业在制定战略和实施计划时无一不是以顾客为重心的。然而目前,顾客在日常消费时经常与企业发生摩擦,主要体现在产品质量、价格、安全、广告、人格尊严等问题上。企业应意识到,失去了消费者的信赖,自身就没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因此企业必须重视对消费者的责任。指标选取时,可将顾客满意度设为一级指标,顾客流失率、产品质量合格率设为二级指标。
顾客流失率= {(期初顾客人数-期末顾客人数) ÷期初顾客人数}×100%
产品质量合格率=(合格产品的数量÷产品总数)×100%
其中,顾客满意程度取决于顾客对其购买产品或服务的预期(理想产品)与顾客购买和使用后对产品或服务(实际产品)的判断的吻合程度。相关的数据不易从企业的财务报表中获取,应设计顾客调查问卷,再通过其独特体系加以量化。
(5)企业对环境的责任。企业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上,作为环境问题的主要制造者,企业应主动承担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的责任,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到企业日常的行为活动中,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该项指标的选取可以从污染治理、环保投资、节能减排三个层面考虑。一级指标可以分别选用污染治理投资率、环保投资率、材料利用率、产值能耗率及三废排放达标率。其中污染治理投资率是从污染治理角度入手,衡量企业对环境治理的重视程度及实施力度;环保投资率是从环保投资角度入手,衡量企业在保护和优化企业外界环境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如购买环保用资产、种植植被等;材料利用率、产值能耗率、三废排放达标率是从节能减排角度入手,衡量企业的资源(原材料、水、电、煤)使用效率以及在环保上所取得的成效。
污染治理投资率=(污染治理投入总额÷销售收入)×100%
环保投资率=(环保投资额÷销售收入)×100%
材料利用率=(单位产品中所包含的材料净重量÷单位产品耗用材料重量)×100%
产值能耗率=(能源消耗量÷工业总产值)×100%
三废排放达标率=(工业三废排放达标量÷工业三废排放总量)×100%
值得注意的是,对企业的环境绩效分析时,应考虑企业的可比性原则。同一行业或业务性质类似的企业相互可比;不同行业、业务性质的企业因对环境的作用机理和影响效果不同,不具有可比性,否则会导致评价结果失真,对决策者没用参考价值。有鉴于此,笔者将国内企业分为四种类型:高污染高能耗型、高污染低能耗型、低污染高能耗型、低污染低能耗型。不同类型的企业在进行绩效评价时,选取的指标也应各不相同。对高污染型行业,如钢铁业,除对环境的上述三个层面做具体披露外,还可设置包括水复用率、气体回收利用率、吨钢尘/废渣排放量、吨钢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内的二级指标;对高耗能行业,企业则应重点披露节能减排的情况,如目前国家大力开发和推广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新能源,为响应国家政策,敦促产业升级,企业可设置新能源使用率为二级指标;对低污染低能耗型行业,与前两者相比,对环境的破坏较小,承担的环境责任也较小,以娱乐业、金融业为例,在评价时应侧重于企业在环保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如绿化场地、举办环保教育周、开展员工节约意识培训等,为考察其成果,二级指标可选取企业绿化率、月耗纸量/水量/电量等。
水复用率=﹛(水的总需求量-外部进水量)÷水的总需求量﹜×100%
气体回收利用率=(废气中可回收利用的部分÷已回收的废气)×100%
新能源使用率=(新能源使用量÷总能源使用量)×100%
企业绿化率=(企业绿化面积÷企业土地面积)×100%
由此得出,环境绩效指标的选择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定,这就需要国家各行业的监管部门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结合专家意见,制定行业内部的规范指标,并以法令条文的形式颁布,方便信息使用者的分析和判断。
(三)综合指标体系图 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为满足相关性原则,各指标的权重可以参考对信息使用者的重要性来分配。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体系是在环境会计的框架下建立的,有关环境方面的指标仅依靠财务报表无法取得,还需借助环境
会计报表、社会责任报告和可持续发展报告等。但就国内现状而言,环境会计报表尚未成形,政府也没有强制要求企业对外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即使企业能够自愿对外公布,但由于环境会计这门学科还不够成熟,检测计量技术也不够发达,使得披露的信息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格式上都缺乏统一的规范,因此指标的可获得性也是本文研究的另一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相关学者继续完善该门学科,制定环境会计报表(环境资产负债表、环境利润表、环境现金流量表等)及环境报表附注的编制方法,使企业对环境所造成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均能在报表中予以充分反映;同时国家也应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从法律层面上对环境报告的公布做强制性要求,这样不仅有利于开展社会审计工作,提高指标的真实性、可靠性,也为利益相关者获取信息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简述企业的社会责任范文6
关键词 地下管网;暗漏;测漏;漏水量
中图分类号:TU9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07-0124-01
石化企业将工作重点放在节水减排、系统优化和中水回用上,而很多企业忽略了地下管网的泄露损失,由于地下管网部分铺设较深,漏水点不易发现,会形成暗漏,长时间的泄露会造成大量水资源的浪费,应及时发现和处理管网漏点,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1 测漏工作概况
1.1 公司管网现状
XX公司地下供水管网由生产水、消防水、生活水和循环水管网组成,大部分为建厂初期投用,2010年开始新建扩能项目,对部分管网进行更新,利旧部分生产水系统,但是仍存在腐蚀较为严重的问题,每年堵水漏达10~20处,泄露的出的水流入地下或就近的下水井、暗沟,造成了水资源的极大浪费和不好的社会影响。
1.2 测漏采用方法和工作思路
1)采用方法。我公司主要采用音听法和相关仪检漏法。
2)工作思路。工作思路为先使用听音杆确定可疑漏水点,再使用相关仪进行排查和定位。
以公司生产水管网为例:
3月20日~3月22日利用听音杆及听漏仪等设备,结合地表特征,从纬二路开始由北向南排查进行全厂新鲜水管网的排查,计划排查循序为:
20日 纬二路、纬三路、纬四路、纬五路、纬六路(均包括内部纵向连接,以下相同)。
21日 纬七路、纬八路、纬九路、纬十路、新建南罐区。
首先确定部分可疑处,认真做好位置记录。
3月22日 利用相关仪对可疑处进行准确定位,定位过程中观察地表特征,使用听漏仪等反复确认,最后结合图纸再使用管线定位仪确定可疑漏点处是否有支线,如果没有,上报机动处,由机动处支持帮助,及时联系相关单位进行挖掘,堵漏。
2 测漏结果统计分析
2.1 测漏结果简述
通过本次测漏,共查出漏水点6处,泄露消防栓为6处,其中3处漏点为隐蔽漏水点,总计漏水量为13.2 t/h。修复后年节水115632吨,按呼市自来水单价3.5元/吨计,年节约费用404712元,为公司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2 测漏结果分析及建议
1)漏水点结果分析:漏水原因分析,见表1。管网类型分析,见表2。
2)结论:①测漏工作不应以按季度进行的测漏工作为重点,应仍以日常巡检为主;②公司目前管网中,循环水管网使用状况较好;③我公司管线较为密集,这种管线排布方式会影响测漏仪的使用及漏点的定位;④新鲜水管网漏点较多,新鲜水管网应为公司测漏重点。
3 总结
通过本次测漏,共查出漏水点6处,既为公司节省了大量费用,又很好的履行了公司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