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西方酒文化的差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西方酒文化的差异范文1
摘 要:语言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中西方国家因文化差异而持有不同的语言系统,而不同的语言又传递着中西方国家特有的传统文化。这种独特的文化差异导致大学生形成了英语语言理解上的障碍。所以,教师要研究电大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使大学生更好地熟悉和适应英语的语言环境和交流习惯,说一口原汁原味的地道英语。
关键词:语言;中西方文化差异;英语教学;电大
中图分类号:G728.8;G7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8-0016-02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最重要的方式,同时也传递着独有的文化内涵。各种复杂因素的共同作用,比如历史条件、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使中西方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过于重视语言方面的知识,而忽视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教育,导致大学生将英语讲成并不符合英语习惯用法的“中式英语”。这种脱离了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的英语很难真正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所以,要想W好英语,教师就必须让大学生了解英语这门语言形成的文化背景,提高大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使语言恰当得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语言中的具体表现
(1)价值观差异。价值观差异使中西方形成了截然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西方人个性张扬,中国人则谦虚恭谨。受西方人文思想的影响,西方人崇尚个性的自由和解放,注重人生价值、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取得荣誉或者是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时,他们会非常开心地与人分享并期望获得所有人的祝福。他们甚至会兴奋地大喊:“Congratulations to me!I won the first prize!”同时,他们对他人的优点或成绩也不吝赞美之词:“Oh!Look you!You are so beautiful!”面对他人的赞美,西方人一般会坦然接受并回之以“Thank you”就可以了。而中国人受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推崇中庸思想,视谦虚谨慎、低调内敛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中国人面对他人的赞美时,往往会回答“没有,没有”“还行”“一般”等谦逊之词。在与西方人交流的时候,这种中国式的谦逊会使西方人产生误解和困惑,给双方的交流造成阻碍。
(2)差异。西方国家大多是宗教之国,人们普遍有自己的。尤其是基督教,对西方国家文化影响深远,并由此衍生了很多相关词汇与俗语。比如,在英语中大家经常会听到西方人用“Oh,my God!”“Thank God!”等词语来表达惊讶、惊喜、焦急、伤心或者愤怒等心情。甚至西方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如Christmas Day(圣诞节),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就是与宗教相关的节日。在语言交流过程中,大家要本着的原则,维护自己信仰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信仰。例如,与外国友人一起用餐时,看到他正在虔诚地祷告,这时候你不妨与他一起祷告,只是简单的一句“Amen”就可以无形中拉近你们的距离。在日常交流中,如果不了解宗教方面的知识,最好不要轻易谈论。
中西方酒文化的差异范文2
关键词:酒文化;中西方文化;文化交际;比较
中西方酒文化差别一、酒起源不同
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长河中,很多事物都走在世界的前列,酒也是一样,有着它自身的光辉篇章。在我国,由谷物粮食酿造的酒一直处于优势地位,而果酒所占的份额很小,因此,酿酒的起源问题主要是探讨谷物酿酒的起源。
我国酒的历史,可以上到上古时期。其中《史记・殷本纪》关于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的记载,以及《诗经》中“十月获稻、为此春酒”和“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等,都表明我国酒之兴起,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
(一)中国酒文化起源说
1.仪狄造酒
《战国策》中说:“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钦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这一段记载,较之其他古籍中关于杜康造酒的记载业,就算详细的了。根据这段记载,情况大体是这样的:夏禹的女人,令仪狄去监造酿酒,仪狄经过一番努力,做出来的酒味道很好,于是奉献给夏禹品尝。一种说法叫“仪狄作酒醪,杜康作秫酒”。这里并无时代先后之分,似乎是讲他们作的是不同的酒。“醪”,是一种糯米经过发酵工而成的“醪糟儿”。性温软,其味甜,多产于江浙一带。现在的不少家庭中,仍自制醪糟儿。醪糟儿洁白细腻,稠状的糟糊可当主食,上面的清亮汁液颇近于酒。“秫”,高梁的别称。
杜康造酒说
还有一种说法是杜康“有饭不尽,委之空桑,郁结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代,不由奇方。”杜康原是黄帝手下的一位大臣,管理粮食。他将粮食,放置在桑园的树洞里,但没想到两年后,树洞里的粮食,经过风吹、日晒、雨淋,慢慢地发酵了。周围的山羊、野猪和兔子都因为发酵的酒味醉醺醺的,举止怪异。杜康由此才发现了这种甘味而醇美有芳香的气味传出。这就是酒的作法,并无什么奇异的办法。魏武帝曹操《短歌行》曰:“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自此之后,认为酒就是杜康所创的说法似乎更多了。
(二)西方酒文化起源
酒神说酿酒始祖,在西方,受古希腊、古罗马神话影响,酒被认为是酒神赐予人们的礼物,也是人们丰收的象征。在西方,酒文化和希腊、罗马神话相互影响、相互交融。酒被认为是酒神赐予人们的礼物,也是人们丰收的象征。
古希腊的酒神
古希腊神话里的酒神狄奥尼索斯(Dionysus)是葡萄酒与狂欢之神,也是古希腊的艺术之神。据最流行的传说,他是宙斯(Zeus)和西姆莱公主(Semele)所生的儿子。早在公元前7世纪,古希腊就有了“大酒神节”(Great Dionysia)。每年3月为表示对酒神狄奥尼索斯的敬意,都要在雅典举行这项活动。人们在筵席上为祭祝酒神狄奥尼索斯所唱的即兴歌,称为“酒神赞歌”(Dithyramb)。与比较庄重的“太阳神赞歌”相比,它以即兴抒情合唱诗为特点,并有芦笛伴奏,朗然起舞的酒神赞歌受到普遍的欢迎。到公元前6世纪左右,酒神赞歌开始负盛誉,并发展成由50名成年男子和男孩组成的合唱队、在科林斯的狄奥尼索斯大赛会上表演竞赛的综合艺术形式。伟大的酒神赞歌时代也是伟大的希腊抒情合唱诗盛行的时代,井导致了古希腊戏剧、音乐艺术的发展。古希腊的悲剧、喜剧和羊人剧都源于“大酒神节”。
2.罗马的酒神
罗马帝国时期的酒神是巴克斯(Bacchus),他是葡萄与葡萄酒之神,也是狂欢与放荡之神。在罗马宗教中,有为酒神巴克斯举行的酒神节(Bacchanalia)。这个节日从意大利南部传人罗马后,起初秘密举行,且只有女子参加,后来男子也被允许参加,举行的次数多达一个月5次。节日期间,信徒们除了狂饮外,还跳起狂欢的酒神节之舞。这种成了狂欢酒宴的节日使罗马元老院于公元前186年命令,在全意大利禁止酒神节。但多年来这一节日在意大利南部却没有被取缔。
中西方酒文化差别二、酒种的不同及其成因
中国的酒文化渊远流长,造酒原料主要是豆类、稻类、黑黍和稷等,决定着中国酒的种类。虽然历史最长的当属黄酒,但最能代表中国酒的莫过于白酒了,从某种角度可以说中国的酒文化酒是白酒文化。虽然历史最长的当属黄酒,但最能代表中国酒的莫过于白酒了,从某种角度可以说中国的酒文化酒是白酒文化。因为在中国的诸多酒种中,她历史悠久、工艺成熟、至今为止仍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蒸馏酒。中华文明产生在黄河流域,这里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很早成为农业大国,早在一万多年前中国就与西亚、中美洲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三个农业中心。中国五谷类粮食产量大、品种多,粮食在满足了人们食用的功能,还有剩余,这为粮食酿酒奠定了基础。
而被称为西方文明摇篮的希腊地处巴尔干半岛,三面环海,境内遍布群山和岛屿,土壤相对贫瘠,属于典型的地中海式气候。不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谷类作物产量低,仅能满足食用,很难有富余的用来酿酒。而更喜欢沙砾土壤的葡萄,以其耐旱性和对地中海式气候的适应性而在希腊广泛种植,葡萄酒满足了西方人对酒类的需求。因此西方的酒种主要是指以葡萄为原料酿造的香槟、白兰地等酒。
中西方酒文化差别三、饮酒礼仪的不同
从饮酒礼仪上来看,中西方的酒文化有大差异。仔细琢磨,可以发现这样的一个规律,中国人饮酒重视的是人,要看和谁喝,要的是饮酒的气氛;西方人饮酒重视的酒,要看喝什么酒,要的是充分享受酒的美味。
中国的饮酒礼仪体现了对饮酒人的尊重。谁是主人,谁是客人,都有固定的座位,都有固定的敬酒次序。敬酒时要从主人开始敬,主人不敬完,别人是没有资格敬的,如果乱了次序是要受罚的。而敬酒一定是从最尊贵的客人开始敬起,敬酒时酒杯要满,表示的也是对被敬酒人的尊重。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敬酒要主动敬酒,而且讲究的是先干为敬。“罚酒”是中国人“劝酒”的另一种独特方式。而行酒令、划拳等饮酒礼仪,也是为了让饮酒人喝的更尽兴而应运而生的。
而西方人饮用葡萄酒的礼仪,则反应出对酒的尊重。品鉴葡萄酒要观其色、闻其香、品其味,调动各种感官享受美酒。在品饮顺序上,讲究先喝白葡萄酒后喝红葡萄酒、先品较淡的酒再品浓郁的酒、先饮年轻的酒在饮较长年份的酒,按照味觉规律的变化,逐渐深入地享受酒中风味的变化。
综上所述,由于中西方各自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和不同的思维模式,造就了两者之间极大的文化差异,也直接形成了中西方在酒文化上的不同。在中西方文化不断交流,各方面都趋于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方的酒文化也在不断地相互融合渗透,了解中西方酒文化的差异,能够更恰当地使酒这一媒介更好地为我们服务。需要承认的是,虽然中西方酒文化有着巨大差异,但也都具有各自的内涵与特色,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如璀璨的明星,光彩熠熠,源远流长。而分析和比较中西方酒文化的差异更有助于我们了解酒文化背后所隐藏的风格迥异、丰富多彩的文化和民族意义,有助于人们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和文化交流,更好地为英汉国家的文化交流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最终更有利于整个世界人民的和谐和发展。
参考文献:
中西方酒文化的差异范文3
关键词 酒文化 对比研究 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TS971 文献标识码:A
1 不同的酒文化
1.1 不同酒类
黄酒和白酒是中国酒文化的中心文化产物。“黄”和“白”仅代表酒的颜色。黄酒通常由大米制成,酒精度数大约在10~25度之间;白酒主要由高粱制成的蒸馏性酒,其酒精度数大约在30~50度左右。黄酒与白酒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点,并紧紧跟随中国传统酒文化的发展脚步。
在西方酒文化中,酒的主要类型是葡萄酒。葡萄酒的原材料不同于黄酒和白酒,主要由果汁,通常是葡萄发酵而成,酒精度数大约在8~15度。葡萄酒的美味及其对人们精神所产生的神奇力量使得葡萄酒成为了一种流行的饮品,并激起了人们对它的渴望。因此,葡萄酒在人类社会开拓了市场,成为了最早的流通商品之一,并逐步融入了西方文化。
1.2 不同的意义
从西周起,酒开始与礼结合,并成为礼表现与传播的载体。在中国文化中,饮酒有着礼仪的重要性,这使得中国的酒文化不同于西方的酒文化。酒礼的基本元素包括君与臣,长与幼,主与客等等。不同的礼仪应用于不同的场合以帮助人们实现他们在社会中的不同地位,并履行他们维护社会秩序与和谐的职责。这些礼仪通常通过座位的安排,酒器的选择,服务的次序及敬酒与饮酒的习俗来体现。正式宴会上,每个人都必须将“礼”铭记于心,以保持自己的行为得体。伴随着历史的进程,一些包含严格等级区分的礼仪被摒弃,而一些表现主人热情好客的礼仪沿用至今并成为中国酒文化的一部分并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行为。
在西方国家,饮酒与宗教意义紧密相联。在西方,酒的意义与宗教相联系起源于西方文明的摇篮——希腊,从对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崇拜开始。通常认为是狄俄尼索斯发现了酒的制作方法,教会人们如何制作葡萄酒,并以周游世界的方式传播他的信仰。酒与早期的希腊宗教习俗相联系,在古代西方对人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得人们在精神上从苦难的世界中解放自己,充分体验生活的愉悦。西方人享受生活、追求自由的信仰都源自对狄俄尼索斯的崇拜。
1.3 不同的功能
中国文化,包括中国酒文化是建立在家庭之上的,而家庭是社会基本组成单位。在家喝酒,酒总是先敬给先人,以表达对他们的崇敬与思念,并祈求保佑子孙。亲人团聚时也要通过喝酒来分享团聚的欢乐。因此,酒成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纽带,在维系亲情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此外,酒还与友情相联系。酒令人身心放松,人们能够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以促进朋友之间的相互理解。在现代社会中,酒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有着不可替代的交际功能。
西方人认为酒是最珍贵的东西。酒对西方哲学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哲学家们丰富了西方的酒文化。哲学家们对于酒的思考包括酒的属性、饮用以及鉴赏等等。酒被认为是满足审美要求的“艺术品”。然而有一些哲学家则认为酒是“见仁见智的事”。哲学家们的不同观点引出了这样一个结论,酒不仅包含了化学成分,还包含了人的主观反应以平衡或加强酒的功能。因此在哲学上的反映将促进了人们对酒的理解。
2 产生不同的因素
2.1 自然环境不同
中国领土广内陆深,复杂的地形,多样的气候,丰富的水系有利于粮食作物的种植与生长,中国的黄酒与白酒主要由粮食酿造而成,因此优越的自然环境为白酒和黄酒的生产提供了便利,并促进了酒文化的发展。
西方文化主要起源于欧洲。欧洲三面环海,大部分欧洲国家资源短缺。因此,在古代欧洲人唯一的选择只有开发海洋并且对外扩张。由于地处山区,土壤养分少,希腊可耕种土地面积有限。位于地中海沿岸,冬湿夏干的气候不适宜粮食作物生长。但葡萄却适合在这种环境下生长,葡萄只有生长在这种条件下才能酿出最好的酒。因此,葡萄成为了希腊最重要的农作物。通过贸易和扩张,葡萄和酒传到欧洲的其它地区并融入西方文化。
2.2 信仰不同
在中国,最早的酒是由粮食酿成的黄酒,其颜色与土地的颜色相同。土地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生活的来源,是中国人崇拜的对象。此外,酒与土地相联系赋予了酒神圣的力量, 酒在古代中国被认为是上天赐予的礼物。在中国人的思想中,所有的珍贵物品都应该用来祭拜天地以祈求福运。因此,酒与的关系最终建立起来。
而在基督教的信仰中,万能的上帝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创造者。上帝与人有着特殊的关系,因为上帝能够听到并看到,能够奖励并惩罚。他们有一个契约,只有在耶稣最纯洁的鲜血前的忏悔和信念才能洗净罪孽,进入耶稣死后建造的天堂。因此西方人将葡萄酒视为耶稣的鲜血。通过喝酒,人们履行与耶稣的契约,以纪念耶稣的牺牲,体验超越生命的意义。
2.3 不同的价值观
在中国,以“仁”为核心思想的儒家思想受到人们的推崇。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饮酒被当成对家人表示关爱,对长者表示尊敬,对朋友表示真诚的方式。酒被视为维系家人,朋友以及所有社会成员之间的情感纽带。
相反的是,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强调智慧与理性思考。传统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对西方酒文化有着很大的影响,西方人更注重酒本身而不是饮酒者。饮酒时,人们更喜欢探寻酒的属性以及酒给人思想带来的影响。这些探索促进了人们对酒的了解,并为人们进一步享受酒所带来的欢愉提供了条件。
中西方酒文化的差异范文4
从法兰西到苏格兰,在科涅克的葡萄园中饮酌干邑白兰地,于苏格兰海风吹来的风笛声中品尝格兰菲迪麦芽威士忌。从2005年至今,水井坊一直在持续推出着“美酒之旅”活动,将文化营销视野从历史寻根扩展到了追逐国际时尚的维度。
从“中国白酒第一坊”到“中国高尚生活元素”,水井坊通过一系列的营销操作,成为相对茅台、五粮液而言的新晋高端白酒品牌。不过,也许因为年少轻狂、青春意气,水井坊在品牌文化定位上却未能做到持之以恒。如果说,起初定位“中国白酒第一坊”是水井坊在为自己需求中国式文化根基的话,那么接下来其理应进行相应的深化延展。但为了在众多标榜历史文化的白酒品牌中寻求差异化,以及获得“年轻新贵”这一细化人群的青睐,水井坊很快就将“中国高尚生活元素”作为了新的品牌传播语,这虽然做到了标新立异,但却陷入了口号的迷失。市场营销专家齐渊博认为,白酒文化不仅仅是辞藻的堆砌,而是要和现代社会人们生活的对接,通过一定的讲述使品牌成为人们思想和生活的一部分。什么叫“高尚生活”?又如何定义“中国式高尚”?显然,空洞的品牌主张难以获得目标人群的认可。路在何方?善变的水井坊又一次迈出了差异化的步伐――留洋,寻求国际化。
中国白酒、苏格兰威士忌、法国白兰地、俄罗斯伏特加并列为世界四大蒸馏酒。不过,由于工艺、包装、口味以及消费心理取向等因素,中国白酒始终没能在国际市场以及国内夜场消费中被认可。上述的现实透露着遗憾但同样闪现着机会,这也正是水井坊实施国际化的又一背景。 2006年,世界最大烈酒公司帝亚吉欧从全兴集团大股东成都盈盛投资手中成功受让了全兴集团43%的股权,以第二大股东的身份为水井坊带来了“国际化”的基因,而与收购事件相行不远的“美酒之旅”活动,对水井坊而言,是其向“世界品牌”目标迈进的更为具体的一步。而在2005年,水井坊的文化营销还正沉醉在风雅颂的国乐艺术之旅中。据水井坊品牌推广部杜经理介绍,自2005年举办“带一瓶酒去法兰西”活动以来, “美酒之旅”已经成为水井坊最具品牌代表性、最具大众知名度与参与度的专属活动。而为了对2010年的“苏格兰美酒之旅”活动进行广泛传播,从2010年元旦开始,水井坊在《中国国家地理》、《嘹望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等杂志上进行了广告投放,同时还与新浪、网易、搜狐、凤凰网、人民网合作策划了活动宣传专题。
在对酒的精神体验上,中西方的认识是一致的。不过,在酒文化的具体形态发展上,中西却差异较大。在中国,酒往往被作为社交的工具,有谓“醉翁之意不在酒”、 “青梅煮酒论英雄”等诸论;而于西方,酒则被进行了系统化的科学研究,饮酒在更多的时候是为了单纯的享受。所以,中西白酒品牌如何进行文化交流?需要先行思考,切莫流于噱头与形式。 早经媒体披露,水井坊将借助帝亚吉欧的国际化优势,开发西式的新口味白酒品牌,以配合国际市场开拓和迎合中国80后的夜场消费,而不知为何此举迟迟不见进展?目前看来,一方面,在与茅台、五粮液争夺传统“权贵”型消费群体上,水井坊的“中国白酒的第一坊”缺乏必要的品牌积淀,而在吸引新锐“奢侈”一族上尚未树立起足够的时尚魅力。如此看来,水井坊目前的“国际化文化营销”策略在继续着自我否定的同时转入了新的迷失。
中西方酒文化的差异范文5
近几年,我参加了两届“长江酒文化”论谈。朋友告知,近日要举行第三届。其实,文化一词在我心目中是很崇高的,但要我说还真说不出个所以然,这几天,又是翻书,又是上网,又是请教,才稍微明白了一点点,原来文化一词来源于《周易》中的一句爻辞:“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就是刻下痕迹,打下烙印;化就是慢慢地、日复一日的浸润、渗透,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习惯和行为模式。酒文化就是以酒为媒介,说白了,就是通过喝酒,来影响我们的情感、思想和行为。
酒能抒怀,酒能激发灵感,酒能酿造出多彩的情趣和快乐,当我们端起酒杯的时候,能出现一种慷慨与豁达,一种情操与境界,一种风貌和风骨,一种优雅与潇洒。
喝酒不同于吃饭吃药。丰子恺先生认为:“吃饭吃药,是功利的。吃饭求饱,吃药求愈。吃酒,性状就完全不同。吃酒是为了兴味,为了享乐”。饮酒之乐与趣,全在饮酒过程中。
我喜欢酒,喜欢和朋友们一起饮酒话酒,在我的生活圈里,有一支喝酒的基本队伍,在这支队伍中,有三个人既有酒品,又有酒量,还会用脑子喝酒,他们既会酿造故事,又会品酒,还善于总结喝酒的体会,给我印象最深。
我们喝酒,不讲究场合,也不讲究下酒菜,两个人,一盘花生米,一颗生红薯也可干掉一瓶酒,当然不是啤酒,也不是葡萄酒,而是有一定酒精度的白酒。
酒能展露男性的阳刚之气,酒能表现神勇侠士的豪爽之情。基本队伍中的骨干成员甲既有李白“会须一饮三百杯”的冲天豪情,又有李清照“酒意诗情谁与共”的相依情怀。他是我的好兄弟,也是我的好战友,他爽直爽快,旷达豪放。常常喝得脸红脖子粗时还要抑扬顿挫地吟诵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每当此时,我就会感叹:自古中华大地英雄辈出,真不知气贯长虹的精神,有几分是热血铸就,有几分是美酒酿成?酒,酿就了这位战友的精神,也酿出了很多精彩的故事。
有一次,我们千里野营拉练来到了苏北淮安的涟水,住在朱码镇。是夜,热情的朱码乡亲请我们喝酒,那是我们第一次喝今世缘,主人一番燃情的开场白就把我们搅得热血沸腾、意气飞扬。“今天我们有缘,今生我们有缘,今世我们有缘,为了我们的缘,来,干!”先是一杯一杯的干,接着两杯两杯的干,后来是四杯四杯的干。如醉如痴间,这位战友端起了碗,走到主人跟前:来,我再敬您十八杯!话一说完,满满一碗,一饮而尽。主人见状,便说起了闭幕词:“时间是有限的,空间是有限的,我们的鱼水之情永远是无限的!撤!回去休息!”说完也一饮而尽。走出餐厅,这位战友怎么也不肯进屋休息,执意要送主人回家。主人没法,只好绕着我们驻地转了几圈,说:“我到家了。”战友“噢噢”了几声摆了摆手:“您当心!我……我……我就不进……家了,嫂子看到了形象不好,明天再……再……喝”。
那是他在当参谋,我在当干事期间,他因工作出色,荣立了三等功,表彰大会后,硬是拉着我们几个走进了一家小菜馆,好友相聚,把酒言欢,饮着醇美佳酿,说着人间世事。我们聊弗洛伊德,我们聊马恩列斯,我们聊教学改革,我们聊南京今昔……聊着聊着,已过寅时。结了帐,我们便往宿舍走,一到家,我才发现没带钥匙,在外徘徊了一会,我就推出了自行车,干脆上街买菜,免得打扰妻子休息。一出营院大门,我就听见一位熟悉的声音。回头一看,是战友。我问他:“你怎么也来啦?”他乐不可支地跟我说:“我回到家,一想反正今天是星期天,上床休息一会,补补觉。谁知我刚脱下上衣,裤子才脱下三分之二时,我老婆醒了:‘几点了?你怎么才回来呀?’我赶忙又穿上了裤子:‘天亮了,我去出早操。’我老婆迷迷糊糊啊了一声,一个翻身又睡着了。我想,干脆去买点菜回来,这样讨得老婆高兴,我们以后更可以尽兴地喝酒了。即使喝得天翻地覆她也不会怪我们,是吧?”真是难得的知己!
朋友乙不但会喝酒,他还会品酒。时不时还一点关于酒的“新消息”。他有一个观点:好酒靠品,懂得享受生活的人也一定懂得像专家一样去品酒。
那天,我们桌上摆着洋河蓝色经典系列之一“天之蓝”。大家问他,这个酒怎么品?
“我先给诸位透露个最新消息。”大家竖起耳朵一起把目光投向了他:“世界在变,酒也在变,酒的格局也在变。中国高端白酒的‘铁三角’———‘茅(台)五(粮液)剑(南春)’已被‘茅(台)五(粮液)洋(河)’所取代。近年来洋河股份(苏酒集团)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努力寻求白酒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把延续几十年的‘甜绵软净香’风格做了‘绵柔’革新,使‘高而不烈,柔而不寡,绵长尾静,丰满协调’的‘绵柔’品质成了现代人快节奏生活的调剂品。”
接着,他就像演说家一样演说着品酒的要领和技巧。
品酒,首先是看色泽,比如这天之蓝,首先这个瓶子,形状颜色就很好看,如梦如幻。酿酒的水是来自苏北大地的纯天然水,清澈透明,没有污染。酒的颜色,有点发黄那酒肯定不错。其次是看挂杯,你看,我把酒杯慢慢地倾斜过来,请注意一定要很轻柔很缓慢,你会发现,酒从杯壁流下来的时候,留下了一道道酒痕,还有一滴滴水珠一样的小珠,这就是酒的挂杯。再次是闻香味,现在,我们应该动用自己鼻子的功能了。闻到没有,这酒香气浓郁,风味协调,深吸一下,舒服极了。
品酒就是品人生,人生如同一杯绵绵的、柔柔的酒,意味深长而悠远……
前不久,我们几个有缘的好友又在一起开怀饮酒,那天,大家很开心,没有目的,没有功利,就是在一起喝酒。酒过三巡,善于总结、善于动脑琢磨酒文化、绰号“一斤不倒”的基本队伍中的成员丁对他的喝酒生涯做了一次小结性的侃谈,有点像做报告。
翻开历史的画卷,酒伴随着人类,走过了悠悠岁月,酿出了充满智慧的酒文化。从东方的诗仙李白到西方的葡萄酒之父巴斯德,东西方不同地域的人对酒的喜爱虽然不同,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却多少造成了中国人和西方人欣赏酒的角度有所不同,也就延伸出中西方文化的种种不同。
中国人饮酒重视的是人,要看和谁喝酒,讲喝酒的形式和敬酒的礼仪,要的是气氛。西方人喝酒要的是酒的美味。
中国人喝酒,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外国人喝酒醉翁之意就是酒,不在山水之间也。
中国人喝酒,牌子多,品种多,其实仔细想想,我喝了近40年的酒,也就是喝了四种酒。
一是应酬酒。不喝也得喝,讲层序,讲礼仪,讲辈分,讲上下级,讲传统伦理文化,一杯一杯喝,一个题目一个题目喝,直至醉。
二是感情酒。战友、同学、好哥们在一块,端起酒杯就干。感情深能喝八两喝一斤,感情铁喝出血,这叫酒逢知己千杯少。其实我觉得,过去是酒逢知己千杯少,现在不同了,现在是酒喝千杯知己少。
三是功利酒。为了单位利益,为了个人名利,不服输,不放弃,从豪言壮语喝至不言不语,从端起酒杯干脆利索到摇摇晃晃找不到北。
四是糊涂酒。一叫就去,一去就喝,一喝就醉,结果是不知道和谁在一起喝酒,不知道喝的什么酒,不知道喝了多少酒……
中西方酒文化的差异范文6
[关键词]英语翻译 文化因素 处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G14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1-0203-01
在当前国际交往日益密切的背景下,翻译成为重要的连接沟通的方式。翻译不能局限在语言表面,要在语境中进行翻译,而语境就包含着文化语境。从文化角度来看,翻译也是一种文化活动,缺乏对所翻译的语言的文化了解,就无法真正的将原文内容转化传播。英语翻译在我国有着极大的需求,在对外交往层次的提高下,对翻译的要求逐渐提高,翻译教学也要注重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并指导英语翻译专业学生学会对文化因素进行处理。
一、英语翻译中包含的英语与汉语文化差异
1、词汇上存在翻译空缺
两种不同的语言各有其特色,有的词汇在一种语言中存在,在另二种语言中可能就不存在,这种词汇空缺有着特定的文化因素的原因,因为在其特定的文化背景中,由于生活方式的不同或者文化信仰的不同都有特定的词汇应用,一般只能采用直译,例如过去翻译的咖啡、因特网,渐渐已经成为汉语中的一部分,英语中也有从汉语中借鉴的词汇,包括 gongfu 等,但是也有一部分词汇在翻译中也要特别注释,例如汉语中的属相,就是我国文化中的独有内容,直接翻译会产生较大的问题,需要在翻译时特别予以注明。
2 、词汇延伸存在着翻译差异
英语和汉语在词汇的含义延伸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对英语翻译是存在着较大的影响的,同一词义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会有不同的延伸或者联想的内容,例如英语中的rose一词,汉语里的 “龙、凤”等,都各 自在 自己的文化中有着特定的联想和情趣,这种词汇联想上的含义难以通过直接翻译展现,也难以被另一种文化背景中的人理解。
3、词汇上下范围表达上的差异
在汉语和英语中都包含着一些具有上下词义的词汇结构体系,在具有上下义的词汇中会涉及词汇的同义,有时也会涉及到一词多义以及词汇包含性关系。在英语翻译教学中就存在着汉语和英语在上下词义之间无法对应而造成的错位现象,这种错位有时是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例如中国的酒文化具有着丰富的内涵,酒作为上义次,下面包含着白酒、啤酒等词,但是在英语中只有啤酒(beer)、葡萄酒(w ine)、威士忌(w hisky )这类下义词,没有与中国的酒一词相对应的上义词,因此在英语翻译 中遇到 “酒文化”、“买酒 (但不要求买何种酒)”这类词汇翻译时就无法找到对应的英文词汇,使用下义词作为翻译中的替代,就会造成词义的错位。汉语和英语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差异,这种文化差异也给翻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明确英汉语言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以及影响,对于更好的认识翻译和处理翻译都是有益的
二、英语翻译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处理
汉语和英语之间语言文化上的差异是英语翻译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教学中要对文化差异进行分析,但是更重要的是教授学生处理这种文化因素的方式。从英语翻译的基本原则上来看,对于汉语和英语之间存在的文化因素造成的语言上的差异,作为翻译人员要在翻译时考虑到文化以及读者能够理解的范围。英语翻译教学中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处理文化因素进行指导。
1、英语翻译教学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原则指导
在英语翻译教学中针对文化因素的影响,要在教学中强化基本的词汇和句法教学,了解汉语和英语之间的语言文化差异,奠定翻译处理的基础。要在教学中强化英汉互译的练习,进行文化要素的对比研究。同时为了更好的处理语言文化差异,还要在英语翻译教学中强调汉语言的学习,把握汉语的文化特征,并应用到翻译中,力求形成经典的语言翻译。有意拓展荚语翻译专业学生的视野,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学习其他学科领域的专门知识,为翻译处理提供背景知识和文化影响的支持,同时也是进行翻译处理的有效的辅助。
2、英语翻译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具体处理方法
第一,语言移植的方法。语言中带有文化特性的词汇,在翻译中直接移植是翻译的一种形式,实际上移植不但能够保留语言中的文化内涵,也提供给了读者了解另一种文化的可能,在移植的翻译中,翻译起到了文化传播的作用,对于丰富语言内容也是一种积极促进作用。但是需要注意汉语文化博大精深,在翻译一些成语、谚语、有经典出处的句子中,就要考虑到我国文化背景和文化信 息的传递,除 了要让外国读者领会其含 义,还要注意到句子 中所包含的文化 。
第二,语言借用的处理方式。英语语言中也包含着诸多的俗语、谚语,在翻译中可以借用中国的成语和俗语来表达其含义。借用法在翻译 中的应用要注意必须是在英语和汉语所表达的内容相近,在形象上也存在类似之处时,例如在英语中有“L ike father like son”,在汉语中可以找到 “有其父必有其子”这样的对应。此外在汉语中有这样的表达,在英语中不存在形同,也可以用形异的方式表达。英语翻译教学中对文化因素的具体处理方法还有很多,在此不做一一赘述,无论哪一种处理方式,都要翻译人员反复推敲适用,力求达到含义与文化的同步传递。
翻译是一项集合技巧和多门学科知识的应用型学科,尤其是在社会交往之间加深的趋势下,语言丈化交流之间,除了语义上的基本理解要求,越来越强调深层次的理解,这一深层次的理解,必然包含着文化因素的影响。在英语翻译教学中必须看到对翻译人才的这一需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的了解中西方文化,了解文化在语言中的影响以及体会文化影响下的语言差异,在翻译时渗透进文化因素,应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翻译,加深语 言上的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 张辉,闫怡恂.口译网络资源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6)
[2] 李晗佶,闫怡恂.《青衣》英译本的翻译整合适应选择度[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12)
[3] 闫怡恂,葛浩文.文学翻译:过程与标准――葛浩文访谈录[J]. 当代作家评论.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