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技术经济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技术经济论文范文1
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和铁矿的开采情况,铁矿开采企业应满足的新型矿山的建设条件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依法建矿,提高可行性铁矿企业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按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欲治理恢复方案》和其他规章制度的规定认真执行,依法合理经营,办理全套证件照片,使企业日常行为更加规范,促进开采方案可行性不断提高。
(二)加强管理,规范标准铁矿企业必须自觉遵守《新型矿业公约》的相关规定,积极投入到相关规章制度的执行中,制度符合新型矿山建设的制度和标准,切实落到实处,加强管理,增强企业全体人员对相关规章制度的认识,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土地复垦、环境保护等方面必须有明确的规定和保障措施,以促进铁矿资源有效利用率的不断提高。
(三)创新技术,提升水平在铁矿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革,在实践生产过程中,铁矿企业每年投入科技创新的资金要高于总产值的百分之一,以保证企业铁矿生产工艺的不断创新,促进企业生产水平的快速提升,尽可能的达到与先进科技技术同步。与此同时,运用先进技术,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企业生产力,促进铁矿企业环境和经济等各方面效益的显著提高。
(四)严格要求,综合利用根据国家矿产资源开发规划和涉及到的相关规定,铁矿企业必须按照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的相关指标认真执行,尽可能的完成指标,使企业的技术经济水平在我国同类矿山中处于领先地位。与此同时,按照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鼓励、淘汰等技术目录的相关要求,进行矿山开发和利用,保证开发工艺、设备等符合新型矿山建设的标准,并且保障企业“三率”指标接近或者超过我国相关规定标准,促进矿产资源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五)提升形象,促进和谐新型矿山的建设,对社会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因此,矿山企业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必须提升企业形象,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赖。在涉及损害公共利益的事件上,能够有效解决,促进社区关系和谐,给矿山企业的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二、新型矿山技术经济评价指标的具体实施
根据铁矿企业的发展情况,在进行新型矿山的建设时必须符合上述条件,才能保证企业的建设能力,因此,新型矿山技术经济评价指标的具体考评如下:
(一)对开采进行可靠性估算现代化建设中,对铁矿开采的可行性进行估算,可以采用的新型矿山技术,并不断探索和创新更新的技术,因此,在技术方面要对技术改善水平、新技术采用率和技术创新资金投入水平三个方面进行估算,根据各自的度量方法进行考评。在矿山企业的实践生产过程中,企业所采用的新型矿山技术是矿山建设不断优化和实现能源集约化的根本途径,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二)铁矿开采前期的方案分析在铁矿开采前期,针对企业现在的发展情况和新型矿山建设的要求,制度合适的开采方案,并对方案进行全面分析,保证企业的生产力,在设备、人力和物力等方面给以高度重视,以提高铁矿资源的有效开采量,促进铁矿开采量不断提高。
(三)初步设计方面的相关指标在新型矿山的建设和开发过程中,对初步设计进行概算,要注重资金的合理分配,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和开采过程的安全性,减少开采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在环境方面主要注意水污染、矿石减排和生态环境改善三个的考评,防止环境污染产生。在矿山开采的过程中,矿石堆积、矿井水污染、地表下沉等会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因此,新型矿山在环境方面的建设过程中,必须改善开采环境,严禁环境污染的产生,有效控制污染物的排放,促进生态平衡。
(四)经济效益方面的评价指标矿山企业在追求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遵守自身的社会责任,加强经济效益的评估和监督,在生产过程中,严格履行义务和职责,保护矿山环境,促进社会与企业的协调发展,给企业长远发展提高可靠保障。在经济与社会效益方面,铁矿企业要在降低成本、增长利润和提升社会效益三个方面进行重点预算,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不断增长。
三、结束语
技术经济论文范文2
科技项目评价体系直接关系到项目本身的有效性,也对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改进提供了有效的依据。因此,我们在构建农业科技项目的评价指标体系时要遵循以下原则:①适用性原则。科技项目评价指标要具有和农业科技项目同质性的要求,能够切实反映科技项目的特性和本质。②全面性原则。评价指标要系统、全面、综合地反映被评估项目的整体情况,保证评估的全面性和科学性。③客观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尽量从客观的实际需要出发,避免主观意识的加入,注重指标的权威性、普适性和代表性。④时效性原则。农业科技项目评价指标的建立要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指标要反映社会价值观念,避免不合适宜的指标影响决策效果。⑤独立性原则。指标之间要保持相互独立,从而避免相关影响带来的重复计算和影响决策的精准性。
2科技项目评估的方法
总结国内外的针对科技项目评估方法,可以分为定量、定性以及其他衍生的方法。定性的方法估计方法主要包括同行评议法、德尔菲法等;定量的方法主要包括层次分析法、经济评估法;其他衍生的评估方法主要包括模糊综合评价法、综合集成评价法。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使用的范围和局限性。在评估过程中需要我们根据具体的对象进行方法的选择。
2.1同行评议法一般认为,该方法是针对某一或若干领域的专家采用同一种评议标准,共同对涉及相关领域的某一事项进行评估的活动,其评价结果对有关部门的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该方法效果较好、可信度高。但是也有缺陷,比如“熟人关系网“会使其不能真正的有效评价科技项目;另外,对于中间层次的科技项目的评估会使得出的结论摇摆不定等。
2.2德尔菲法德尔菲法是决策、预测和技术咨询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征求相关领域的专家对复杂问题的意见(一般是20~50位),并据此作出判断。该方法是一种群决策技术,可有效地征求和提炼群体的意见。但比较耗时,达成一致意见需要多次反馈意见,从而会降低评估效率。
2.3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把复杂的问题分解为有序的阶梯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层次中相对更重要的,从而对总体进行排序。但是该方法仅限于书目不多的项目排序,而且是作为一种辅助方法和其他方法在一起使用。
2.4经济评估法该方法属于技术经济评估法,主要通过价值分析、成本效益以及价值功能分析,采用净现值及内部收益率等指标来计算比较得出结论。但是该方法有时候不能较好地量化一些指标,或者存在建立模型过程中有些数据难以测算等问题。针对以上几种方法,我们在进行农业科技项目评价时选择经济评估法。
3农业科技项目技术评价体系
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指出:决定产业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四个,即生产要素条件、国内市场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发展状况和企业战略结构以及同业竞争状况;四个因素之间彼此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整体,共同决定产业竞争力水平的高低。另外,机会和政府支持是影响某一产业竞争力的两个辅助因素。本文主要分析农业科技项目评价体系研究,和分析某一产业竞争力具有相似性,在这里我们采用波特的“钻石模型”来选取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初级基本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本文的指标体系中的技术可行性指标体现该因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可以体现国内市场需求要素;法律分析可以看做是支持性产业发展的要素;组织管理层面的指标体系则体现企业战略结构状况,经费的划拨则体现政府的支持。评价体系的具体指标分为定量和定性指标,由于农业科技项目本身的风险性和技术不确定性,有的指标难以量化,需要定性分析(具体指标体系见表1)。
4指标权重的确定
权重的确定方法有很多,而且指标权重直接影响科技项目技术评价的结果。不同的农业科技项目由于项目的侧重点不同,权重设置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根据评估对象的具体要求来选择适合的权重。对于农业科技项目评价指标权重的设计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权重的确定方法要符合经济发展规律,能体现评价项目的真正目的;其次,权重确定方法必须具有可行性,较易进行重复评估,体现评估的精准性;再次,权重方法的确定要简单易操作,耗费成本较小,较易被评估机构采用。
5结论
技术经济论文范文3
根据其它同类型水电站(石棉松林河大金坪电站、洪一电站)技术供水系统技术改造经验,结合五一桥水电站技术供水系统现状,笔者认为增设一套机组顶盖取水供水系统较为合适。笔者对机组顶盖取水技改方案和相邻水源取水方案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表1)。
1.1技术经济分析根据技术经济比较后认为,采用顶盖取水方案更为经济、可靠,可操作性更强且能确保电站具备黑启动条件,安全性能更高。
1.2厂用电比较分析根据厂用电比较分析,采用顶盖取水方案将节约大量的厂用电(158.112万kW•h/a),从而大大节能降耗(表2)。
1.3顶盖取水可行性分析(1)水质:顶盖取水水源先经过顶盖上止漏环过滤(上止漏环单边间隙为1~1.2mm)后再排出,较滤水器(过滤精度为4mm)水质好,可确保机组长期稳定运行。(2)水压:五一桥电站额定水头Hr=202.5m,流量Qp=24.24m3/s,顶盖与转轮密封间隙δ1=1.9mm,转轮与密封环间隙δ2=1.1mm,顶盖有压排水压力(现约为0.14MPa)将随着密封环磨损量增加而增大,初步分析能满足机组冷却系统水压要求。(3)水温:九龙河流域河水水温常年较低,最低时约为7℃,最高时约为12℃,水温低对降低轴承温度有较大作用。根据上述分析可知,采用顶盖取水方案较相邻水源取水方案经济、安全、可行。
2顶盖取水方案的设计
2.1总体方案将三台机组顶盖有压排水管(DN150mm)分别接入水轮机层技术供水各自供排总管(DN250mm),设计原则为不得增高机组顶盖处的水压力,且满足在不向机组供冷却水时可自流排向尾水,具体设计情况见图1。
2.2管道设计
2.2.1机组用水量空气冷却器用水量:230m3/h。发电机上导、推力轴承油冷却器用水量:80m3/h。发电机下导轴承油冷却器用水量:20m3/h。水轮机导轴承用水量:30m3/h。单机总用水量:Q=360m3/h。
2.2.2管路设计因顶盖取水后采用单元供水方式,故不存在重新增设管路计算问题。考虑到在单台机顶盖有压排水管增设蝶阀,在蝶阀前端增设三通并与单机排水总管相连,在蝶阀后端增设三通并与单机供水总管相连,可利用技术供水泵定期进行反冲。
3结语
技术经济论文范文4
根据水质全分析可以看出,原水含盐量较低、固体悬浮物较少,但胶体硅含量较多,硬度较大。另一方面,本项目水量相比同类项目较大。综合水质和水量,选用膜法和离子交换法做为主选工艺。
1.1膜法膜法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正常情况下,原水进入多介质过滤器,去除较大颗粒悬浮物后进入超滤装置,进一步去除微米级的悬浮物及胶体,保护后续的反渗透膜。经超滤处理后出水浊度小于0.2NTU,满足反渗透除盐的进水要求。超滤出水经保安过滤器后进入反渗透系统,可去除水中不低于98%的溶解盐。为满足锅炉补给水的水质要求,反渗透出水还需进一步除盐。反渗透后的二级除盐目前有混合离子交换器和EDI2种工艺最为有效。针对该项目水质较好、水量大的特点,选择混合离子交换器作为二级除盐工艺。同时,为了避免水中CO2含量高影响最终出水水质,在进入混床之前加除碳器去除水中大部分CO2。经过混合离子交换器处理得到精除盐水,外供至锅炉。此工艺技术成熟,产水水质优良。设置板式换热器的目的是在冬季水温较低时,通过蒸汽或电厂的冷凝水与原水换热,提升原水的水温,避免因水温低而影响反渗透系统的脱盐率和产水量。
1.2离子交换法离子交换法工艺流程如图2所示。原水经多介质过滤器去除较大颗粒悬浮物杂质后,进入活性炭过滤器去除未被多介质过滤器拦截的胶体,提高后续离子交换的效率。经过预处理后出水进入阳离子交换器,水中的大部分阳离子与树脂官能团进行交换被去除。为避免水中重碳酸根离子对阴离子交换器的冲击,阳离子交换器出水需经过除碳器将重碳酸盐转化为CO2从水中去除。除碳器出水进入阴离子交换器去除水中绝大部分阴离子。至此,水中绝大部分盐已去除。再经过混合离子交换器精除盐,即得到合格的锅炉补给水。
1.3离子交换法和膜法主要工艺参数离子交换法和膜法主要工艺参数如表2所示。2种处理工艺的出水水质相差不大,都能很好地满足要求。但从以上参数对比可以看出:(1)对于这样的大水量系统,离子交换法设备数量多,装置所需占地面积远大于膜法工艺,而且离子交换设备多为立式容器,所需厂房高度也大于膜处理厂房。(2)离子交换器运行周期低于反渗透膜,相同时间段内的操作量自然大于膜法,单台(套)设备周期制水量低于膜法。(3)离子交换法所需药剂主要为酸、碱,消耗量非常大,给运输、储存带来严峻考验;膜法工艺后置混床再生仅需要消耗少量的酸、碱,另外反渗透运行需要消耗阻垢剂、还原剂、杀菌剂等药剂,但消耗量不大。
2工艺对比
2.1工艺可靠性对比相对于技术而言,可靠性越高,工艺无故障运行的时间越长。由于锅炉补给水是电厂发电必不可缺的一环,因此,其处理工艺的可靠性不言而喻。离子交换法和膜法工艺可靠性对比如表3所示。从表3可知,从耐冲击性、运行稳定性、操作难度和维护需求4个方面进行比较,膜法具有运行稳定、操作维护简单的优势,同时,在处理大水量系统中优势会更明显,其耐冲击性较离子交换法强,因此在工艺可靠性方面,膜法显著优于离子交换法。
2.2建设投资估算对比投资是影响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参数。根据工艺路线和处理水量,同时根据经验估算,离子交换法和膜法的投资构成及投资额如表4所示。从表4可知,在建筑工程投资和其它费用上,离子交换法高于膜法,但在设备安装工程投资方面,膜法高于离子交换法。对比总投资,离子交换法稍低,这主要是因为膜法工程费用主要为膜片的购置,由于目前膜片材料的价格较高,导致膜的投资略高。
2.3运行费用对比根据离子交换法和膜法工艺特点,其运行费用主要为人工费、电费、药剂费,在设计水量为2000m3/h的条件下,2种工艺主要运行费用明细和吨水成本如表5所示。由表5可知,人工费方面离子交换法高于膜法;电费方面由于膜法运行需要高压力,电力消耗较大,其电费高于离子交换法;虽然膜法所需药剂种类多于离子交换法,但离子交换法吨水酸碱耗量大,每月盐酸用量达830t、氢氧化钠用量达436t。膜法的药剂耗量较小,吨水人工费、药剂费均远低于离子交换法,其吨水直接运行成本为0.976元,低于离子交换法的1.271元,具有明显优势。按总的直接运行成本计算,膜法相比离子交换法一年可节约近480万的运行费用。
3结论
技术经济论文范文5
1.1科学技术使机器体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机器系统在十九世纪机器使用的初期由传动机、发动机、工具机或工作机三个部分组成。电子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作为机器的一个部分进入机器体系,为传统的机器系统增加了自动控制和调节装置,将机器大生产转变为全盘自动化的大生产。生产的全盘自动化能够用机器操纵机器,还可以使人类能够用机器制造机器。机器代替了一部份人脑的功能,而且也代替了人繁重的体力劳动,让人们有更多的精力与智慧参与更多的创造性劳动。国外有人统计:物化在生产中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比在机械化初期为9∶1;在中等机械化水平时为6∶4;而在高度机械化时为1∶9。
1.2科学技术使劳动对象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工合成材料正在向多品种、料正以每年约5%的速度增长;还可以使人类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探索。现寸的人工合成的化合物全世界已知的有800多万种,并且每年在以25万种的速度持续上升,特别是像新型合金材料、非晶态金属、超导金属材料等,其独特良好的性能,令劳动对象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2科学技术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根本动力
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系统中各个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的形式就是我们所说的产业结构。英国的配第1691年初步提出了三次产业的分类方法,并使用了商业、农业和工业的概念。新西兰的费舍尔1935年第一次明确使用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概念用来分析产业结构。此后,克拉克对三次产业的内涵作了明确的界定,认为第一产业即指农业,包括所有的畜牧业;第二产业即指工业;第三产业又称服务行业,主要包括建筑业、运输业、通讯业、商业、金融业以及国防和行政管理部门,还包括私人家庭服务等。产业还可以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此外,西方学术界还有朝阳产业(或新兴产业)与夕阳产业(或传统产业)的划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经济增长的基础,而科学技术则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根本动力。
2.1科学技术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劳动力转移,进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上升,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这是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得出的。生产领域所需劳动力在生产规模不变时,与技术成反比,劳动力渐渐从技术进步的部门中游离出来,然后向需求上升的新兴产业和服务部门转移,这样一来就使产业重心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进而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18世纪中叶,以蒸汽机广泛使用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使欧美一些国家逐渐由农业占主导的产业结构转变为轻纺工业占主导的产业结构;19世纪下半叶,以电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不仅使欧美一些国家原有的采矿、钢铁业加速发展,同时形成了电力、电器、石油、化工、汽车、飞机等一系列新兴产业。20世纪中叶以来,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革命,使第一产业在国民收入中的相对比重趋于减少,使第二产业在国民收入中的相对比重在逐渐下降,而第三产业则在国民收入中的相对比重快速发展。
2.2科学技术使相对成本发生变化,进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技术经济论文范文6
1.1较高的有效性数据挖掘技术作为一种数据的深加工技术,其本身是带有鲜明的目的性的,在实际应用活动中能够对长时间积累下来的经济统计数据进行基于数据使用者要求的深入加工。在实践应用活动中主要有两种重要的应用形式,一种是对积累经济统计数据的管理高效化处理,一种是对现有经济数据的目的性分析。其中第一种分析方式是从经济数据管理的角度出发的,在应用中主要是以固有数据信息的统计、分类为基础,将原本混乱的数据库信息进行科学、系统的归类,保证统计数据管理的高效性和使用的便利性。另一种工作方式是一种经济数据的再加工过程,以鲜明的数据统计、分析目标为指引对原有数据的呈现形式、组成内容和关联形式进行重新加工,以保证经济统计数据能够最大限度地服务于管理者的需求。
1.2综合应用性强如前文所述,数据挖掘技术是一个工具系统而不是单一的工具,能够实现使用主体的各种信息需求,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经济管理的各个部门都需要大量的经济统计信息来作为经济管理决策的基础。但是因为各个管理部门经济管理的领域不同、经济管理的方式不同、经济的管理权限不同,所以相应的经济统计数据呈现形式的需求就不同。这就为经济数据统计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不仅要对符合各个经济管理部门需求的数据内容进行统计,同时要将统计完成的数据换算成各种不同的呈现形式,并根据统计信息的来源和统计信息的计算方式对其可靠性进行评估[2]。最终这些数据信息的输出格式还应该符合所服务的经济管理部门管理系统的格式要求,保证统计数据能够在管理部门的管理系统中正常录入、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很好地满足了上述的复杂经济数据管理要求,其功能的综合性促进了其应用深度的提高和范围的扩大。
1.3宏观数据库有利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当前因为经济管理部门的职权较为分散,各个经济管理部门的经济统计数据需求不尽相同。所以我国的经济统计活动绝大多数还采用传统的经济统计方法,统计收集的经济信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够服务于经济管理活动的整体,或者造成一些数据统计工作的重复,对经济数据统计工作造成了一系列的质量和效率上的影响。经济数据统计活动急需一个能够整合各个统计系统,实现统计数据信息融合的新技术。宏观经济统计数据库为数据挖掘技术的开展提供了平台,数据管理系统的经济统计信息要正确无误,然后经过数据挖掘技术的整合,就能得到更加丰富的数据资源[3]。
2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
在社会经济管理活动中,管理主体对经济统计数据的要求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一个是数据统计信息的实用性。单就这两个经济统计数据要求而言,数据挖掘技术能够很好地满足经济统计工作的需求,是适用性极强的一种经济数据统计技术,其在具体的经济数据统计活动中主要有以下三种应用方法。
2.1预处理方法在经济数据统计活动中,最为基础的一种处理方式就是经济数据的预处理方法,因为数据挖掘本身是一种基于提供基础信息的智能分析技术。其本身是受基础经济信息限制的,不可能无中生有代替经济数据收集系统的功能。所以所有作为数据挖掘系统数据基础的经济统计数据信息都应该进行预处理,处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对这些数据中不正确、不真实、不准确,以及不同经济统计数据信息之间差距较大的现象。对这些基础数据存在的问题进行处理的过程被称为数据清理,当前数据清理主要采用的方法有均值法、平滑法和预测法。其中均值法是现代分析技术中模糊理念的一种应用形式,当基础数据中的一个数据点是空值或者噪声数据的时候,可以采用均值法进行处理,即用数据库中所有该属性已知的属性均值来填补空缺。保证数据挖掘系统对基础数据的分析和整理能够正常进行,得出相对而言准确度较高的统计分析数据。其中Ci表示当前数据点的取值,Cj表示当前数据点前后不为空的数据点,K表示当前数据点进行计算所取的参考数据点数量[4]。平滑法依然是对基础数据中空值和噪声数据的计算方法,其与均值法的区别是用加权平均数代替了平均数,考虑了计算过程中提取的每一个数据对数据结果的影响权重,所以计算出的结果往往更加接近真实的数值。其中Ci表示当前数据点的取值,Cj表示当前数据点前后不为空的数据点,K表示为对当前数据点进行计算所取的数据点数量。WJ表示Cj数据点的权值。
2.2集成化处理方法在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活动中,因为相同地区的数据统计主体不同,或者在不同地区对相同经济数据的统计标准不统一,会产生一系列的数据集成问题,如何对这些调查方向不同或者是呈现方式不同的数据进行有效集成而不影响经济数据统计的准确性,是数据挖掘技术的重要任务。在具体的数据集成过程中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5]。
2.2.1模式集成当前因为社会经济活动中经济数据的统计内容过于广泛,很多经济数据统计并不是来自于官方的统计局而是来自一些民间统计组织,或者是由一线社会经济主体直接提供的经济数据,在数据挖掘过程中将这些来自多个数据源存在多种数据呈现模式的经济数据信息进行集成就涉及实体识别的问题。例如在数据挖掘过程中如何确定一个数据库中“std-id”与另一个数据库中的“std-no”是否表示同一实体,当前一般使用数据库与数据库之间的含元数据对比来保证实体识别高效率和高质量[6]。
2.2.2冗余问题数据挖掘本身是对经济统计数据的一种深加工技术,经过其加工的经济统计技术应该在本质上达到最简状态。在数据挖掘过程中要将与其他数据呈现某种正相关关系的数据项目进行精简,以保证数据库中数据量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为数据管理和应用提供便利。在经济数据挖掘活动中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就是典型的冗余属性,因为其数值是可以通过国内生产总值和总人口属性计算出来的,所以类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这种冗余属性在数据挖掘过程中就应该精简,应用的时候在利用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口属性计算得出[7]。对冗余属性的判断主要通过相关度对比来实现。其中n表示元组的个数,分别是属性A和属性B的平均值,分别是属性A和属性B的标准方差,在这一公式中如果则表示A、B两个属性是正相关,也就是说A越大B就越大,值越高二者的正相关关系就越密切;如果则表示属性A、B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是相互独立的;如果则表示A、B两个属性呈负相关,属性B会随着属性A的减小而增大,的绝对值越大,二者的负相关关联关系就越密切。
2.3决策树方法在数据挖掘技术应用过程中,经过系统的分析和总结以后,分析数据的输出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其输出的数据形式会对使用者的经济管理决策产生直接的影响。决策树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直观的快速分类方法。其应用的关键是决策树的构建,具体而言主要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利用训练集建立并精简一棵决策树,建立输出分析的模型;第二步是利用构建完毕的决策树进行输入数据的分类,这一分类是一个递归的过程,从决策树的根部开始进入到树干、枝丫,直到输入数据的分类满足了某种条件而停止。在具体的应用中停止分割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当一个节点上的所有数据都属于同一个类别的时候;另一个是没有分类属性可以对输入数据进行再分割[8]。在决策树构建完成后,还要根据使用者的具体要求对决策树进行“剪枝”,剪枝的主要目的是要降低因为使用训练集而对决策树本身数据输出产生的起伏影响。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