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职业认知与决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职业认知与决策范文1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网站数据分析的方法,通过现场问卷采集北京市两家企业计算机软件技术人员相关数据,并对美国O*NET网站数据进行检索,获取美国计算机软件技术人员的相关数据,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两者在技能的重要性及程度要求上的差异。
研究者调查了北京市两家软件服务类企业的软件技术人员,通过现场发放、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搜集了40份调查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后最终样本量为31份,问卷的有效率为78%。
本研究的工具源自O*NET工作分析系统。O*NET工作分析系统是由美国劳工部组织开发,综合了问卷法和专家访谈法等各种工作分析方法,能够将工作信息和工作者特征等统合在一起,目前已取代职业名称词典(DOT),是美国广泛应用的工作分析工具。本研究选用了该系统的技能调查问卷,其信效度也得到有关研究的检验。
技能调查问卷包括35项技能,主要调查从事该职业所需要的核心技能。针对每项技能询问两个问题:一是该技能对职位的重要性;二是该技能在工作中使用的频度。被调查人员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对从事职业涉及的技能要求的重要性和程度要求进行评价。
重要性评价采用5级量表,其中1为不重要,5为很重要。被调查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重要性程度评价,选择“2”“3”“ 4”。程度要求评价采用7级量表,其中1为很低,7为很高。被调查者也可以根据自己认为的使用频度,选择“2”“3”“4”“5”或“6”。
利用Excel软件将数据录入SPSS19.0后,进行数据核查,剔除不认真作答或漏项较多等无效问卷。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根据O*NET问卷的结构,从技能重要性方面对计算机软件技术人员进行对比,均采用得分、排序和排序差异,结果如表1。
通过对重要性平均数进行排序,北京市重要性排前5的职业技能为:言语表达、积极倾听、阅读理解、主动学习和学习策略;O*NET重要性排序前五的职业技能为:编制程序、复杂问题解决、系统分析、判断与决策和系统评价。
从重要性排序来看,北京市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人员更加注重言语表达与学习技能的能力;美国O*NET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人员更加注重编程与系统数据分析,针对问题的决策及评价,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设备维护、维修设,备安装、运行监测,金融资源管理和物资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在北京市和美国O*NET的排序都比较靠后,说明北京市与美国O*NET在技能重要性上对这几方面的能力要求基本一致。
从重要性排序差异角度来看,北京市与美国O*NET重要性排序差异较大的6项职业技能为:学习策略、系统分析、设备检修(北京市比美国O*NET低16位)、谈判、主动学习、判断与决策。在重要性方面排序差异比较小的为:批判性思维、写作和设备安装。
从上述排序差异结果可以看出,北京市和美国O*NET数据在批判性思维、写作、设备安装的排序差异比较小,说明这几项技能要求的重要性基本一致。从重要性排序差别较大的方面来分析,北京市与美国O*NET在学习策略、系统分析、设备检修、谈判、主动学习和判断与决策这几项技能要求差别较大。其中北京在学习策略、主动学习和谈判能力的重要性排序上比较靠前;美国O*NET在系统分析、设备检修和判断与决策能力的重要性排序上比较靠前,由此说明美国O*NET更加注重技术的专业性和技术的成本导向,重视复合型人才。北京市更加重视人文知识、通用技术、表达能力和学习的拓展性,更加看重与用户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根据O*NET问卷的结构,我们从技能程度要求方面对计算机软件技术人员进行对比,均采用得分、排序和排序差异,结果如表2。
通过对程度要求平均数进行排序,北京市技能掌握程度排序前5位的职业技能为:积极倾听、阅读理解、编制程序、言语表达和主动学习;美国O*NET技能掌握程度排序前5的职业技能为:设备检修、编制程序、系统评价、复杂问题解决和阅读理解。
从技能掌握程度的排序来看,北京市的计算机软件人员对理解及倾听他人意见、编制程序和技术人员之间沟通交流的技能掌握程度要求较高;美国O*NET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人员对设备的检修与编制程序、系统的评价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掌握程度要求很高。其中编制程序和阅读理解在北京市和美国O*NET的程度要求中排名都比较靠前,金融资源管理、物质资源管理、设备安装、设备维护,维修排名都比较靠后,说明北京市与美国O*NET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人员在技能掌握程度上对这几方面的能力要求基本一致。
从技能程度要求差异性来看,北京市与美国O*NET技能程度排序差异较大的6项职业技能为:学习策略、帮助他人、时间管理、设备检修、系统分析和数学;在技能程度要求排序差异比较小的为:编制程序、批判性思维、说服力、设备安装和运行控制。
从上述排序差异结果可以看出,北京市与美国O*NET在编制程序、批判性思维、说服力、设备安装、运行控制几项技能程度要求基本一致。在设备检修、系统分析、数学、主动学习、学习策略、帮助他人的技能程度要求差异较大。其中主动学习、学习策略在北京市计算机软件技术人员技能程度要求排序比较靠前;设备检修和系统分析在美国O*NET排序比较靠前,由此说明北京市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人员更加重视主动学习和掌握学习策略的能力,美国O*NET注重分析数据及编程的能力,同时也要求掌握设备检修的能力,更趋向于培养复合型软件技术人才。
根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北京市和美国O*NET计算机软件技术人员在学习策略、系统分析、设备检修、谈判、主动学习和判断与决策等方面对于技能的重要性和技能程度要求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从个人角度讲,这种差别来源于中国更注重言语表达沟通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文化教育上更倾向于培养专一技术能力;而美国培养的是全面复合型技术人才,软件技术人员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编制程序的能力,还要会检修设备,更重要的是遇到问题要具备判断与决策的能力,也就是说中国的企业希望自己的员工可以“随时随地完成任务”,而美国的企业更希望自己的员工可以“更加完美地完成任务”。
从管理角度讲,中国比较重视团队协作,对协调能力和时间资源分配的能力要求较高;美国则比较重视提前识别系统性风险,提出改进措施组织的能力。中国在信息的传递、活动的调整及项目参与者之间的协调能力方面要求较高,而美国在接收信息、技术成本的投入和项目进度的调控上有更高要求。
本研究旨在帮助计算机软件技术人员了解本职业应该掌握哪些职业技能及其掌握程度如何,以判断自己是否适合此职业类型。职业技能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职业活动的质量和效率以及贡献的大小,职业技能是为人民服务的基本条件,劳动者只有为人民服务的认识和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掌握熟练的职业技能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
计算机职业认知与决策范文2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高职计算机课程 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
前言
总理在2005年11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是本世纪头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确定了职业教育在新时期的战略地位。同时国务院在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为了适应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理念、新观点、新思想和新举措,我们需要更多扎扎实实的新行动。笔者结合自己在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一些感悟,对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进行探讨。
研究性学习是教育科研领域中一个崭新的课题。为了促进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并且充分利用和挖掘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和潜能,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理论将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着眼于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和能力,反映了时代对教育的需求,是信息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研究性学习是教育科研领域中一个崭新的课题,同时也是一门追随学习者的课程,学习者的兴趣是课程的起点。与通常的学科课程相比,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可以用“四重”来归纳,即重发现、重自主、重开放、重合作。
1.重发现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第一要素是发现问题,发现学习和生活中有价值的课题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这些课题既可以是课堂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又可以是对社会和自然现象的探讨;可以是思考性的,也可以是操作性的;可以是已知的结论,也可以是未知的领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也可以是学生发现的。发现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要在对课题的探索过程中得到新的认识、获取新的体验,使自身在新的内容或领域中获得独特领悟。
2.重自主
研究性学习主要不是学习书本知识,而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学生是学习目标和计划的制订者、实践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而且,当前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型学习,这种学习方式适用于事实性知识、技能性知识和规律性知识的掌握,但对于策略性知识和情感类知识的学习往往不能奏效,这些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自主性学习,才能内化成为学生的自身经验。在研究性学习中,正是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实践、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开放
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是指构成研究性学习的各要素与实施过程所涉及的要素之间的非封闭性,集中体现在学习内容的开放、学习时间的开放。研究性学习没有内容限制和硬性指标,内容可以来自方方面面,学生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灵活选择自主研究,有来自学科知识的巩固、运用的学习,也有来自社会问题和自然现象等方面的学习,这些学习内容完全开放在学生的面前,充分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学习内容的开放,使得学习时间的开放成为可能,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按自己的学习进度和计划,适时地选择参与学习的时间。因此,相对于学科学习而言,研究性学习显然拥有更为开放的时间。
4.重合作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研究性学习是解决问题的学习,需要学生直接参与和分工合作。通过协作学习和研究,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取得高质量的成果,与此同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还需要了解不同人的个性,学会相互交流、协作。例如学会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学会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学会制定并执行合作研究方案的能力等。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设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既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分支,又是所有学科发展的基础。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而且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计算机是工具,学会使用计算机是和会读、会写、会算一样的。但计算机又不是一般的工具,只会使用是不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计算机的优秀用户,而是应懂得一些原理,并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单纯地强调知识的传授,并不能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这就要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应有别其他课程的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的设计应有所突破。因此,实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需要教学环境、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教学资源的有机协调,需要整合多种教学方式。
研究性学习的设计有多种角度,根据所选的参考标准不同、分析角度不同,对它的设计也有不同的表述,下面主要从研究课题、学习策略、学习评价三个方面,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加以设计。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研究课题的设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与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科教学内容有明显的区别,即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是基于统一的教材,以系统化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间接经验)为基础的,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则是以通过实践获得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因此,同样是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科范围里的内容,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科教学注重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原理和技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却注重使学生应用这些原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在坚持这一根本区别的前提下,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内容便可以在相当广泛、相当灵活的范围之内选择。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具体选择和设计,主要是体现在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原则,没有绝对的标准和要达到的程度,而是视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条件灵活把握。例如同样是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内容,擅长网络知识的学生可以选择网页设计与制作,擅长编程的学生可以选择编写程序来开发软件,这些选择都是合理的,都能够有效地体现和达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并没有优劣之分。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策略的设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研究性学习的最大特点在于,它需要学生运用多种感官主动地亲自参与完成的。同时,一方面需要学生情感的参与,另一方面又是学生的情感发展和新的情感获得的过程。情感的获得会对学生的认知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书本学习所不能比拟的。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当中,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包括:自主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分工、活动方式和方法选择观察或调查对象;进行资料查询、操作与整理;汇总、交流学习成果等。实现这样的自主性,不仅要求教师要从思路和活动空间、时间上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从而达到学生能够自主选择、自主安排、自己组织学习活动的教学目的,同时还要求教师不必拘泥于课堂教学或其它程序规则的限制,自主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
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评价的设计
评价是为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指,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系统地收集信息,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对学习中所引起的学生认知行为上的变化,在定性、定量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为计算机应用基础研究性学习的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总是呈现出种种阶段性结果,它们既是总结果的分支,同时又是学生在学习中预测总结果的反馈体。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就非常重视阶段性结果评价,即在研究性学习的各个阶段,设定考查学生的不同能力:
(1)在课题设定阶段,考查学生设定课题的能力。
(2)在收集相关资料、调整研究方案阶段,考查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
(3)在开展课题研究阶段,考查学生的课题探究能力。
(4)在自我评价阶段,考查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5)总结、汇报、交流阶段,考查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等。
结语
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正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广泛应用为高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条件,也证明了计算机技术在各专业岗位能力中的重要程度。计算机技术是操作性强、应用广泛的“工具型”应用技术,而且有着鲜明的岗位特性,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实现必将为高职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余清臣.研究性学习[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6.
[2]王文琪,邓小飞,李敬德.研究性学习百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4.
[3]刘婉华,罗朝猛.聚焦研究性学习――从理论到实践[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2.
[4]嵇永宁,苗长广.研究性学习教师导读[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4.
计算机职业认知与决策范文3
关键字: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干预措施 分类号:B849:C93
1 引言
1983年Taylor和Betz综合了自我效能理论和职业成熟理论的精髓,提出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的概念,认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完成择业相关任务所需能力的信心程度。其操作性定义包括五方面具体任务:个体对自身完成准确自知、收集职业信息、目标定向、制订计划、问题解决等所需能力的信心水平。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职业自我效能不同。职业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实施与生涯有关的行为、教育和生涯的选择以及对其坚持性的信念”。它包括与职业内容有关的自我效能和与职业选择过程相关的自我效能,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属于后者的一种。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是社会认知的职业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它代表着个体对于职业选择的自信心程度,也是评价个体决策困难程度的重要工具。
研究已发现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对个体的职业行为有诸多影响,如它与职业不确定性有负相关,与职业探索行为(包括对自我和对环境)有正相关,与多样化的职业认同有关,与职业态度也呈正相关。由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职业行为关系密切,总结影响它的因素及如何干预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将综述近十年国内外关于影响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因素的研究和干预措施研究。
2 影响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因素
影响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体、家庭和学校三个方面。由于国内目前的影响因素研究甚少,只是一些现状分析中涉及人口学方面的因素,以下各因素主要是综述国外的研究。
2.1 个体因素
2.1.1 情绪因素
情绪管理是Bandura提出的自我效能的四种来源之一,研究者关注的对职业决策制定过程有影响的个人情绪因素主要是焦虑。Hardin等认为焦虑因素很重要,它既是贯穿职业决策过程的个体变量,又是情境变量。
研究者关注特质焦虑较早,Gloria、Hird等研究发现,特质焦虑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有显著影响,特质焦虑较高的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较低。由于职业决策过程某些活动的社会性,以后研究可考虑研究概念更具体的社交焦虑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预测作用。
2.1.2 一般能力
Paulsen和Betz提出,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可能与一般自我效能关系密切,他们推测个人感知到的一般能力可能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有影响。他们选择了大学教育关注的6种代表性能力:数学、科学、技术使用、写作、领导力、文化敏感性,采用回归分析来考察这些能力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预测作用。研究结果发现,在样本总体和各个分样本中,个人对自己领导能力的自信心都是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最重要的预测因素。对文化敏感性能力的自信心是女性和欧裔美国人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显著预测源,但对男性和亚裔美国人预测作用不显著。对男性来说,个体科学能力自信心的预测作用仅次于领导能力,但对非裔美国人来说,技术使用能力自信心、数学能力自信心和科学能力自信心的预测作用一起排在领导能力自信心之后。
尽管该研究不是因果研究,不能证明学生的一般能力自信心与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之间的因果关系,但是可以假设的是缺乏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学生也很可能缺乏这些一般能力方面的自信心,这提示研究者今后除了直接进行职业效能干预,还可能通过提高这些一般能力来增加职业决策自我效能。
2.1.3 社会地位
1996年,Brown等回顾了社会地位和职业行为的相关研究,提出社会地位不应只是一个人口学变量,职业心理学家应该关注社会地位作为功能变量对职业选择等职业行为的影响。随后职业研究者开始在研究中关注社会地位的结构并探究它与职业感知和决策制定的关系。Blustein等研究发现,在学校一工作转换时期,社会地位对个体的职业决策制定过程起着关键作用。
Blustein等的研究中采用了传统的社会地位概念,仅从职业、教育背景、收入等方面把被试分为高社会地位和低社会地位。但有研究者提出疑问,社会地位只是指这些方面吗?Rossides曾提出从经济资源、社会威望、社会权力三个维度‘理解社会地位。其中经济资源的含义与传统的社会地位含义很相似。这个多维观点已被职业心理学家广泛接受。Thompson,Subich采用这个三维结构对大学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三个维度均与高水平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相关,而且这三个因素分别独立影响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当它们同时做预测变量时,预测效应并不累加。然而尽管该研究中社会地位的预测作用显著,但回归方程中,社会地位变量占的方差比例并不大,这使得对社会地位的作用解释还需谨慎,未来研究也需要在更广泛的样本群中验证。
2.1.4 种族认同
Parham和Austin认为研究者应重视文化和种族对职业发展和职业行为的影响,并指出如果种族认同是个体概念的重要部分,它们将很可能影响职业认同发展。
Luzzo发现,与美国白人相比,非裔、亚裔、西班牙和菲律宾裔美国人更可能认为种族地位是其职业发展的障碍。Hacker和Byars研究发现,种族认同发展能揭示出非裔美国女性的职业相关自我效能信仰。Gloria和Hird对白人占95%的山区大学的研究发现,与黑人学生相比,白人学生有较高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特质焦虑和所学专业相比而言,种族认同及相关变量是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更显著的预测因素。Gushue研究表明,种族认同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呈正相关,同时种族认同与职业计划和结果期望的关系受自我效能的调节。该研究结果证明了种族认同对亚文化群体的自我探索和职业指导的作用。
但Chung对美国南部大学生的研究却表明,黑人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和职业承诺得分明显高于白人。这可能是本研究群体中黑人学生比例较大(27%),校园里广泛的黑人团体中的黑人拥有更多的可能资源和角色模型。
2.1.5 人口学因素
目前为止,国外以大学生为被试的研究并没有发现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存在性别上的差异。Betz对美国中西部大学生的研究和Chung对美国南部大学生的研究都假设性别可能影响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但结果并没有发现性别差异。Arnold等研究也发
现性别只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有很微弱的影响。Guay和Senecal等的研究同样没有发现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存在性别差异。
关于年龄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关系的国外研究结果并不一致。Luzzo指出大学生的年龄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没有显著相关,而Peterson的结论与此相反,认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年龄、年级正相关,年龄越大,年级越高,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越高。另外有研究者指出,与年轻学生相比,在校的成人学生表现出更高的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
国内有研究者调查了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现状,对性别、年级、文理科、生源地等人口学因素进行了差异分析。结果发现,男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普遍高于女大学生,理科生高于文科生,不同年级间不存在差异,来自农村和城市的学生间不存在差异。这些结果反映了国内外的差别,但国内同类研究也有不同结果,仍有待以后的研究者进一步验证。
2.2 家庭因素
不仅自身因素会影响个体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家庭因素对个体职业决策过程的作用也已被众多职业理论提到,毕竟在家庭这一个体社会化的最初场所,个体开始形成自己应对职业决策要求的方式。近年来有不少实证研究关注家庭变量对职业行为的影响,其中多数研究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2.2.1 个体依恋方式
一些研究将依恋理论引入职业发展领域,发现分离或依恋安全性变量与生涯决策间只有微弱的相关甚至没有相关,如Blustein等研究并没有发现父母的心理分离与青少年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之间有关系,O’Brien等发现女大学生和父母间的依恋关系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有较低相关。
但Tokar等关于大学生的研究发现安全性依恋的某些组成与职业决策相关。Wolfe和Betz扩展了这类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女生来说,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同母亲和同龄人间的依恋均呈正相关,并与安全型依恋方式呈正相关,对男生来说,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不安全依恋方式间呈较低但很显著的负相关。结果表明与父母间的依恋关系是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一个重要预测变量。
2.2.2 家庭系统角度
另一类研究从职业发展的家庭系统观出发,研究家庭系统内的互动、情感依赖等变量对个体职业决策能力的影响。近年来研究者多利用三维的家庭环境问卷(FES)以测量家庭功能的不同方面,如Whiston、Hargrove等、Hargrove等的研究均使用了FES,这一系列研究可比性很强,能更好地从实证角度验证家庭环境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之间的关系。
Whiston的研究表明家庭关系维度的情感表达因素对职业决策过程有影响。Hargrove等对大学生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家庭关系维度的矛盾和情感表达两个因素是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显著预测源。情感表达与目标设置、职业信息利用自我效能呈正相关,而矛盾因素与目标设置、问题解决和自我评价效能呈负相关。Hargrove等进一步研究发现情感表达因素与高中生的职业计划活动也相关。
Whiston对214名大学生的研究结果表明家庭环境的个人成长维度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显著相关,表现为家庭的知识.文化倾向与被试的职业信息利用效能、现实决策制定效能之间存在正相关,但独立性和成就导向与职业信息利用效能之间呈负相关。Hargrove等也发现知识-文化导向与大学生的总体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呈显著正相关,但与Whiston不一致的是,他们还发现成就导向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之间也是正相关,伦理宗教观因素对准确评价自我的效能有负向预测作用。然而,Hargrove等发现家庭的知识.文化导向与高中生的职业计划态度之间没有相关,他们认为这可能说明了高中生和大学生感知到的家庭功能关系不一样。
Whiston的研究中,家庭的系统维持维度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之间相关的假设得到了证实。但Hargrove等的研究结果都表明家庭内的组织和控制性对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没有显著影响。
以上依恋方面的研究证实了以往研究者将依恋理论引入职业发展领域的必要性,同时利用FES测量家庭功能的研究也支持了家庭变量对职业决策行为的作用,这些鼓励职业咨询师去考虑并探究个体对家庭关系的感知如何影响了他们的职业决策。
2.3 学校因素
除了个体和家庭因素,学校开展的职业决策辅导也是影响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重要因素。职业决策辅导可由团体辅导和个体辅导交替组成,其中个体辅导关注反思与调查,团体辅导的范围从3~4人的小团体到包括整个班级的大团体,在团体活动中可以交流不同的观点。这些辅导方案通常为学生提供面试和观察的机会,并进行分析,它们也经常提供工作现场培训方面的建议。职业决策辅导方案通常是精心设置的,整体目标也很明确,其中的每项活动都有相应的具体目的。这些活动涉及职业决策活动的各方面,如自我认知、探索能力、确定目标、制定职业计划、问题解决、决定或利用可利用资源方面。这些方案通常是针对认知方面的,并努力传递关于实践体验的知识和想法。完成这些方案需要几个小时至贯穿几年的五十小时不等的时间。
最近有研究者对职业决策辅导方面的文献进行了元分析,筛选出了不同辅导中的5种核心因素:关于未来计划和职业分析类的书面练习;针对当事人的个别解释和回馈;收集关于工作领域的信息;提供职业探索、决策制定和生涯执行的榜样;支持当事人的职业决策和计划。这些因素直接影响职业决策辅导的效果。研究发现,不包括任何一个核心因素的干预平均效果为0.22,而涉及了一种、两种、三种核心因素(不管辅导中有无其他非核心因素)的干预,其平均效果分别为0.45、0.61、0.99。研究者从而推断说不管是个体、团体、班级还是自我指导式的职业决策干预,只要包含了这五种核心因素,辅导效果就会很好。相信这些核心因素的发现将使学校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辅导更顺利有效的展开。
3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干预措施
前面总结了影响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各方面因素,那么从实践角度来看,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提高个体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使个体更顺利的进行职业决策活动?国外关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干预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研究者们根据不同的理论指导,利用归因训练、团体辅导、职业决策技能训练、认知重构、计算机辅助系统等方式,设计出了一系列有效的干预措施。
3.1 归因训练
在归因理论的指导下,Luzzo,Funk和Strang考察了归因再训练对提高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效果,研究中被试观看了8分钟的彩色录像,内容是男女两名大学毕业生劝说被试把职业决策结果归因于个体的努力程度。结果揭示归因再训练过程能有效增加外部职业控制点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
但不是提高内部职业控制点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有效方式。
3.2 团体辅导
Betz提出,根据Bandura的理论,自我效能有四种来源,对自我效能的干预也应从这四种来源出发。Sullivan利用了该标准,干预设计从以往成就、多种学习、情绪评价、言语说服四方面来提供职业相关自我效能信息,该干预考察团体辅导对女性职业相关自我效能的有效性,并考察其对职业探索行为和承诺的影响。研究共包括6次团体辅导,每次90分钟。结果发现,团体辅导有效增加了女性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
3.3 职业决策技能训练
1999年O’Brien等针对学业和职业发展困境中的7年级学生设计了一套职业探索训练,训练由5次活动组成,每次2小时,涉及了四个方面的活动:探索职业自我、信息收集、决策制定、了解女性及少数人群职业发展中的特殊需要。研究发现该训练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有帮助,并提高了他们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将该职业探索训练修改后,2000年O’Brien进行了扩展研究。扩展后的训练持续五周,每周五次,其中增加了针对职业决策过程的活动(如参观大学生职业测评中心),并鼓励学生扩大职业选择,教给学生生活中可能用到的决策策略。该技能训练提高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效果较原来明显。
3.4 认知重构
利用贝克和艾利斯的认知行为理论,McAuliffe设计了一种通过挑战职业不合理信念来提高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方法,即认知重构。认知重构的第一步是咨询师和当事人通过评估找出阻碍职业发展的具体信念,这种评估可能借助职业决策方面的量表进行;接下来是咨询师询问当事人这些具体信念正确的证据,使当事人意识到自己的潜在假设;第三步是检验信念的正确性,为具体的不合理信念命名,并找出其存在的原因,也可以提供和当事人有类似特征的角色模范,使当事人意识到自己的其他选择;第四步是通过现实中的行为等信息进一步确定,并最终得出合理的决定。之后Peng采用实验研究证实了认知重构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
3.5 计算机辅助系统
最早的计算机辅助系统是DISCOVER,根据Crites的职业成熟度理论,自我评价是职业决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DISCOVER为个体提供了一个自我测评机制,帮助来访者做出职业决策。DISCOVER已被证明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
Gaff和Asher提出了一个系统的制定职业决策的三阶段模型一PIC,PIC为三个阶段的英文首字母:预先筛选(pre-screening stage)、深度探索(in-depth exploration stage)、决策(choice stage)。PIC模型尤其适用于有很多备选项的决策情景,就如同大多数职业决策的情形。预先筛选阶段的目的是定位较少数量的与个体的职业偏好相匹配的可能选择。深度探索阶段的目的是全面收集每个可能选择的信息并检验其适宜性。决策阶段的目的是锁定最匹配的选择,主要是关注那些可能选择的不同点来进行比较。研究已证明PIC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
Turner和Lapan提供了一种新的计算机职业指导辅助系统一描绘职业挑战(Mapping VocationalChallenges,MVC),MVC中包括多种职业途径的教育和职业信息,能使青少年对自己的兴趣、效能、多种职业价值观等进行自我评估,也能为生涯咨询师提供解释报告,使其更好的帮助青少年理解并利用自己的评估结果。研究表明MVC能显著增加中学生的职业计划及探索自我效能、学业及职业发展自我效能。虽然研究中暂未考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改变,但可以预测MVC也能对其有积极改善作用。
与前因变量研究相比,国内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干预研究相对较多,多是以团体辅导形式进行职业决策技能训练或归因训练,取得了不错的干预效果。但总体感觉目前国内各干预方案针对性不够,有些虽属于职业生涯辅导的大概范围,并不是专门设计来提高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另外国内的不少干预方案是从实践得来的,缺乏有力的理论依据。
4 结语
如前所述,目前关于影响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因素的研究已取得了许多成果,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均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但这些研究多是探讨某一类因素下某些具体变量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对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具体影响机制或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的实证研究较为缺乏,如在影响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时,这三类因素之间以及每一类因素中的具体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另外,是否还存在其它影响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重要变量?如有研究表明人格变量对职业不确定性、职业决策困难等均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个体的人格特点是否会影响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这些研究主题的深入将进一步明确个体、家庭和学校因素是如何影响职业相关问题。
计算机职业认知与决策范文4
[关键词] 工作过程 课程标准 能力 情境
20世纪90年代德国提出了“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即突破学科体系框架,将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加以融合,强调以典型工作任务为知识的载体,按照职业能力发展规律构建教学内容。这种模式注重了学生的核心能力的培养。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学生的后续课程的学习及就业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我们对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由原有的模块化教学转变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并作为2009年的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在课程教学中进行了试点,经过一学期的教学检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在多方调研的基础上制定课程标准
一门课程的课程标准是规定该课程性质、目标、内容、实施等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合理、准确的课程标准的定位是课程改革的关键。
因为计算机基础课是学生入学的一门必修课程,它将服务于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所以我们调研访谈了所有专业的专业主任及部分教师,了解了各专业教学对该门课程的相关知识需求,同时了解了学生在顶岗实习中需要掌握的相关技能,获得了专业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为根据不同专业特色进行分专业教学奠定了基础。同时,我们去各相关企业进行了调研,了解了企业目前正在使用的软件,企业对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需求,从而获得了企业需求的相关资料,也收集了大量实际工作中的操作案例,为课程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改革提供了依据。我们又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对该门课程入学时的掌握程度、希望获得的知识技能、喜欢的授课方式等,获得了学生的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我们邀请了专业主任、企业专家与我们一起制定了课程标准。
在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定位是根据职场工作过程、专业需求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组织形式,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架构课程结构,实行情境化教学;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评价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确定课程的能力目标
在课程设计中,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在掌握课程技能的基础上,融入了社会能力与方法能力的培养。其中课程技能目标为:能够对计算机软硬件进行日常维护;能够进行资源管理及系统设置;能够运用网络处理信息;能够利用Office软件熟练解决办公应用问题;能够根据专业特点模拟职场,完成不同专业特色综合任务。社会能力目标为:树立团队协作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方法能力目标为:能进行信息处理、分析;能进行沟通与总结;能制定计划并实施。
三、设计具有专业特色的以任务为载体的学习情境
在教学内容上,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组织形式,实行情境化教学,通过对企业与专业的调研,我们归纳出22项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结合知识体系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了6个学习情境(见表1)。
学习情境的设计主要考虑以下因素:学习情境设计要符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思想的要求,以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实现对学生能力目标的培养;学习情境的前后排序应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排列;在学习情境的具体实施中,专业不同,各情境完成的具体任务也会不同。例如,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要求学生会利用网络收集旅游相关资料;下载使用图片专家、DV编辑软件等旅游相关软件;会利用Word制作风景介绍、游览行程表文档,进而排版旅游杂志;利用Excel软件制作、分析旅行社报表;利用PowerPoint制作旅游宣传画册、影集;最终组成团队来完成旅行社日常综合性任务。对于学前专业的学生,则是要求学生制作幼儿画刊、营养食谱、动画课件等。
每个学习情境的完成又是建立在以任务为载体的具体任务完成的基础上,例如在第三个学习情境“利用Word排版杂志”中,包含了创建规范的文档、制作表格、制作图文并茂的文档、制作目录、制作个人简历表等工作任务,通过这些由简到难的典型任务的完成,使学生具有Word文档的建立、排版、页面设置、图文混排、表格制作、摘要目录的制作能力,从而能够完成杂志的排版。
各学习情境具体的任务组成如下:
情境一,按需求管理个人计算机由认识计算机的组成(2学时)、查杀计算机病毒(2学时)、建立个人的文件管理系统(4学时)组成。
情境二,利用邮箱传送搜索到的产品信息由网上信息的搜索下载(2学时)、利用免费电子邮箱收发文件(2学时)组成。
情境三,利用Word排版杂志由排版杂志的技能点的信息收集(2学时)、创建规范的文档(4学时)、制作表格(4学时)、制作图文并茂的文档(6学时)、制作图书目录(2学时)、制作个人简历表(4学时)组成。
情境四,利用Excel处理销售业绩表由处理销售业绩表的技能点的信息收集(2学时)、数据表格的制作与格式化(4学时)、数据的图表分析(4学时)、表格中的数据处理(4学时)、数据表的综合操作(4学时)组成。
情境五,利用Powerpoint制作各种用途的演示文稿由制作宣传广告技能点的信息收集(2学时)、课件文稿的制作(4学时)、宣传文稿的制作(4学时)组成。
情境六,模拟职场,完成不同专业特色综合任务由相关信息收集(2学时)、职场办公事务的处理(6学时)、操作技能的熟练强化(2学时)组成。
总之,教学内容的设置在注重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同时,力求满足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工具性和应用性的需求,满足岗位的职业需求。
四、按工作过程的六步法进行课程实施
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每个教学情境中,教师仿照实际工作过程,结合相应的任务为学生分发教学任务单,然后分小组让学生按照任务单的要求进行“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在此期间教师进行监督和指导。各阶段的教学组织为:
资讯阶段。教师通过机房计算机的网络教学平台给学生本次课教学任务单;学生阅读、分析教学任务单,明确工作任务;学生根据教学任务单提供的完成该任务所用的主要知识点自行查阅、熟悉相关操作;教师可依据具体情况加以适当点拨。
决策计划阶段。依据课程特点学生单人或分组讨论,制订工作计划;教师接受学生的咨询并监控学生的讨论。
实施阶段。学生动手操作;教师监控学生的操作并及时答疑;教师回答学生的问题,个别问题个别指导,共性问题统一讲解;教师提供相应案例学生再操作;教师系统总结本次课知识点。
检查评价阶段。学生对本次课的操作给出自我评价,并记录到教学任务单上;教师利用机房计算机的网络教学平台对学生的完成结果进行抽查演示,学生之间进行工作评估,将对该组评价分值记录在教学任务单上;教师评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改进作业;教师布置课外作业,回收本次课教学任务单及完成任务。
以“网络信息的搜索下载”一课为例,课程实施的“六步法”见表2。
五、编制依据课程标准的多种表现形式的立体教材包
在计算机网络时代,单一的纸质教材已满足不了促进学生能力提高的需求,为了高效率的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我们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依据制作了立体教材包。
1.编制了适合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的基于工作任务的教材和配套实训指导书。
教研室教师根据多年教学经验编写了适合高职的任务驱动的教材,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工作实践为主线,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实行情境化教学,通过若干个任务模块,介绍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相关知识内容,注重实际操作和应用。同时也编写了与教材配套的实训指导书,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教程中的内容、增强操作技能,实训书保持与课程同步,针对教程章节加强实训训练。
2.制作了适合不同专业的教学案例库、课后练习的习题库
根据不同专业需求,制作了适合不同岗位需求的教学案例库,这些案例均为企业调研中获得的实际工作中的相关案例,目前共有99个案例,涉及9个专业,同时配有练习题,教室授课可根据专业选择使用。
3.制作了整套的课程多媒体课件,建立了课程的网络资源
将课件、教学文件、题库与案例库、教材电子版安装于上课机房及校园网中,方便学生下载、学习,并建立与学生交流的平台。
六、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评价体系
公正、客观的考评对学生的学习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在课程考核方案的制定上,我们将考核分为平日考核(10%)、过程考核(60%)和期末考核(30%)三部分,平日考核注重学生的学习纪律、学习态度的考评,满出勤,为10分,旷课一次扣2分,旷课4次没有成绩,迟到早退一次扣1分,学习态度5分。过程考核主要是评定情境任务完成中的表现,采用教师指导量化、学生团队互评与自评相结合的方法,
过程考评成绩见表3。
期末考核为期末综合操作能力考试,考核全部采用上机操作完成,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期末考评成绩见表4。
经过一学期的试验训练,我们对课程进行了调研,我们对1529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529份,通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信息的整理,我们获得以下数据:在对课程的评价中,0%的学生认为没有收获;6%的学生认为收获较小;55%的学生认为有收获;39%的学生认为收获很大;在对是否喜欢这种授课方式中,1%的学生不满意;71%的学生满意;28%的学生很满意。这些数据也验证了课程改革的积极作用,促进了我们对课程改革的深入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杨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物流专业课程开发与实践[J].当代经济,2010,(2).
计算机职业认知与决策范文5
关键词:中职生;计算机专业;就业;专业课程
一、中职生计算机专业现状
1.学生综合素质差,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近年来,随着生源数量的减少,中职学生的入学门槛低,生源素质普遍下降。大多数中职学校的学生都是因为没能考进高中,退而求其次地选择来中职学校读书。因此,很多学生文化基础课较差、学习习惯和能力较弱、学习方法不恰当,他们对全新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学起来更感费力。
2.在校时间短,对学习没兴趣,学到的知识有限
根据中职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学习两年,第三年走入企业进行岗位认知实习和顶岗实习。在课程设置方面:第一年开设语数外等文化基础课和较少的专业基础课。第二年才是专业课程的学习。而计算机专业体系庞大,专业课程众多,兼顾学生学习状况和选择的专业方向,专业课多以通用课程为主,加上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浓,真正学到的知识量有限。市场竞争激烈,中职生就业难。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众多,小到中专、大专,大到本科、研究生、博士生,每年涌入社会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数以亿计。中职生如果没有一技之长是很难在残酷的竞争中找到以席之地的。在众多的高职同专业毕业生和其他大专生的就业竞争中,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始终处于劣势地位。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如何打造中职计算机专业品牌,为劳动力市场输送更多的技能型人才,让更多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实现顺利就业。
二、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1.调整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挂钩
目前计算机行业需要的人才分为三类:程序开发类、网络类、多媒体制作类。程序开发涉及到的课程多是语言程序设计类的课程,这些课程理论性偏强,难以入门,对于中职学生来说难度太大,一般同学能学会基本的语法结构,会简单的程序设计已属不易,至于参于软件项目开发,成为一名合格的程序员,不太现实。所以,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以网络类和多媒体软件应用的专业课程为学习重点。
基于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和社会对他们的认同度,中职学生应定位在面向操作第一线,这就要求课程设置要突出计算机维护、操作、应用能力和某专业基础知识这几方面。中职生的课程设置不宜过多,也不宜过于理论化,应注重实用性及实操性强的课程。
目前,多数计算机专业的中职生毕业之后所从事的工作主要分为: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操作和计算机组装维护,网页设计及网络维护、多媒体图形图像处理几个方面。
所以,我认为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应以办公软件、网络技术、计算机组装维修、图形图像处理、网页制作、多媒体动画设计、数据库技术为基础。例如:网络方向的学生基于网络技术课程再开设网络综合布线、局域网组建与维护等课程;图形图像方向的学生在学习Photoshop后可开设AutoCAD,3Dmax等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与技能拓展课程的学习,保障学生能带着1~2门实用技术走向人才市场。
2.改进教学方法,突出实践,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中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学生文化层次低,抽象、深奥的理论难以理解,更别提掌握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减少理论知识的讲授,增加实践教学或项目教学的课时。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旨在教会学生怎样“做”,而不是为什么要这样“做”。
3.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日新月异,对中职学校计算机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计算机专业课程特点鲜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不能满足现今的教学要求。采用先进的教学工具,运用现代化多媒体,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达到教学目标。
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必须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基础应用软件的使用能力和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同时,学校可鼓励和指导教师进行校内计算机应用课题的开发和研究,组织教师编写和制作多媒体形式的教案、教材和各种CAI软件。通过“项目开发”等活动,促进教师得到实践锻炼,提高业务水平和实践经验,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三、“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促进教学,保障就业
1.“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现已是职业学校创新教学保障就业的法码
企业需要特定的员工,而学校“统一”教育下的学生基本满足不了企业的要求,大部学生进入企业后必须经过企业严格的专业训练或指导才能上岗。而学校在盲目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技能的教学也没有明确的方向,计算机方向众多,东教一点西练一点,导致学生学的是“大杂烩”。进入社会后,学生是“什么都懂,却什么也不精”,往往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
2.校企合作,订单培养
以学校为主,企业全程参与教学过程。根据企业需求,由企业提出具体的要求,由双方共同制订和编写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的设置直接与企业岗位需求相关。企业可派技术人员指导教学过程;学校也可将学生的实践放到企业完成,由辅导老师跟班入厂,一方面,协助管理和指导学生;另一方面,下企业,锻炼、学习新技术。学生完成规定的全部课程且通过技术考核,签约企业才予接收。
3.校企合作,保障就业
校企合作,学校可依托企业的技术人员、设备和前沿信息等资源,有效地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职业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真正实现职业院校是技能教育,也完全达到了保障就业的目的。通过共同培养,为企业量身定做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学校也参与到企业的生产活动中,了解到企业对学生技能的要求,能将实践所得融入以后的教学中,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校企合作的最大获益都是学生,订单培养,保障学生的就业。校企合作,真正做到了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周文定.对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的思考.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8(1).
[2]张保山.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全国中小学继续教育网,2011-12-22.
[3]顾鸭萍.中职学生的现状之分析.考试周刊,2009(34).
[4]刘兴东,徐人凤,孙涌,等.高职计算机专业“校企联合,订单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2007-01-10.
计算机职业认知与决策范文6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8-1959-02
Study on Curriculum Reform of Applied Computer Technology in Vocational College
WEI Yan-jun, YANG Ming-li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hangqi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Shangqiu 476000, China)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main question on the current higher vocational curriculum, proposes project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the design pattern of the applied computer technology, studies the general goals and the content of the professional core curriculum, and discusses the teaching method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Only tightly arounds the field of expertise and professional job group representation requirements, the curriculum reform will receive actual effect.
Key words: applied computer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reform
课程是将宏观的教育理论与微观的教育实践联系起来的一座桥梁。无论什么样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培养目标,最终都必须借助这座桥梁才能实现。教育层次、类别的区分,也集中反映在课程观、课程模式、课程内容等之间的区别。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类别特征、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层次区别,也集中反映在其课程体系之中。近十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引入了能力本位的观念,学习借鉴了国外一些经验,改革了课程内容,增大了实践环节,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整体课程模式和体系上还没有根本的变革[1]。当前我国高职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学习国外经验与结合国情的关系尚未处理好;课程体系偏重以学科理论为导向的“知识本位”模式,缺乏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专业化、行业化的职业技能的培养,专业课程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对计算机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介绍不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在实践环节上缺乏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和行之有效的手段,由此导致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方面缺乏力度。
1课程改革的思路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改革主要经历了课程体系构建、核心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三个阶段。课程体系构建是课程改革的基础,本专业根据专业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和专业培养目标,构建了“IT职业能力培养渐进式”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通过“职业准备课程”、“职业技能训练课程”和“岗位技能应用课程”逐步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在核心课程建设过程中,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项目课程开发与设计模式,坚持“一个模式、两条主线、三个结合”的原则,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2]。
1)一个模式
以工学交替为模式,工作任务与学习任务交替进行,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理论知识,在学习中完成工作任务,体现“教、学、做”一体化。
2)两条主线
第一条是以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工作过程中活动与知识的关系来设计课程,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线地位,按照实际软件产品生产过程的需要来选择知识,每个项目的学习都围绕“网络商店网站”、“企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等典型应用软件产品为载体设计的活动来进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第二条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真正以“能力”为主线来设计课程。按照工作的相关性而不是知识的相关性来确定课程设置。同时要避免把“职业能力”简单地理解为重复的、刚性的操作技能,注重职业情境中实践智慧的培养,开发学生在复杂的工作关系中做到判断并采取行动的能力。
3)三个结合
一是企业与学校结合。一方面注重引进企业软件产品开发项目资源,将企业软件开发项目分解成教学实践项目和任务;另一方面,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结合,不但组成联合课程开发小组共同进行课程开发,而且邀请企业教师进行教学实施,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气氛。二是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结合。依据程序设计员国家职业标准、企业和软件行业对应用软件开发人员的实践能力要求设置课程内容,实现课程内容和职业岗位需求紧密结合。将实践教学分成基本技能训练、项目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等模块,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将职业素养的培养贯穿始终。三是知识学习与职业发展结合。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要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计算机程序设计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重视与学生终生职业生涯发展密切相关的心理品质的培养,关注学生毅力、自信心、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精神、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不断学习、不断发展的愿望的培养。
2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在专业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优质核心课程的确定和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核心课程建设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整个专业课程建设的效果。本专业课程组通过抽调骨干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和聘请行业技术专家、企业一线专家召开论证会的方式,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多方论证,并围绕工作岗位的需求,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解,确定了《应用软件开发技术》、《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SQL Server2008数据库应用与开发》和《嵌入式应用与开发》四门课程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并对核心课程提出了建设总体目标为:组建专兼结合的核心课程建设团队,制定各门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整体教学设计、课程单元教学设计以及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评价标准,并开发出保障教学效果的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核心课程的建设,带动本专业课程教育、教学的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个核心课程改革小组的成员严格按照依据工作岗位定位专业目标、依据工作任务确定课程设置、依据职业能力选择课程内容的原则进行课程开发。课程开发经历了课程定位确定、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项目设计、教学活动方案设计、教学资源开发和教学实施与反馈六个阶段。
四个核心课程小组根据各自课程的特点,结合能力模块,提取出每个课程的专业培养目标,将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素质培养、职业能力训练、专业技能鉴定有机结合起来,以软件产品开发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实际项目为主线,将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突出工作过程,主要考虑以下几个环节所涵盖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需求分析是分析用户需求的过程。主要工作任务是确定待开发软件的总体要求和适用范围,确定相关的硬件、支撑软件的要求、项目决策与解决方案等。
项目计划是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项目的总体工作量进行估计,并结合各自的工作能力和效率对项目的进度进行安排,也是对日后项目进展进行监督的一个依据。
概要设计主要工作任务是模块分解、确定软件的结构、确定模块的功能、设计模块间的接口、全局数据结构设计、数据库设计等。
详细设计主要工作任务是界面设计、每个模块的实现、局部数据结构设计等。
系统实现是将软件设计以程序代码实现的过程。主要工作任务是编写模块代码、调试程序、组件编程、组装系统模块等,并完成用户文档的编写。
产品的是在软件产品的开发基本完成之后,将产品成用户可方便安装或者使用的形式。
3教学实施过程改革
无论是课程体系的构建、核心课程的建设还是教学情境的设计最终都要落实到课程的实施上,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了保证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专门成立了课程改革和质量监控委员会。选派骨干教师,配备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成立核心课程改革小组,并配备充足的教学设备、建立有效的保障体系,保障课程改革的实施,同时,通过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监督教学实施效果。从而使课程改革的成果真正落实到课堂,落实到每一节课当中。
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知识水平、能力水平、认知水平、认知网络和认知特点,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六步教学法。
1)教师采用“任务驱动”或“问题牵引”等不同的任务提出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通过案例演示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对于部分实现的程序,教师边分析边实现,由老师讲解关键代码,在后面的环节学生可模仿完成功能实现。教师要为每一章内容精心制作具有动态效果的幻灯片,以及便于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实例代码,随堂演示,条理清晰,并在开发环境中演示实例代码运行效果。教师在示范时应注意编程的规范性,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
3)项目实战以仿真软件企业项目组的形式进行。教师分配任务,根据需要成立若干项目组,每个项目组配置一个项目经理(学生担任),项目组成员明确分工,分组讨论任务的实施方案,在小组内部形成明确的任务实施方案后分头实施。不仅能够培养学生适应多种职业岗位的专业技能,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各司其责”的团队合作精神[3]。
4)任务实施完成后,先在小组成员内部互检并讨论存在的问题,最后与教师互动解决存在的问题。在该环节中进行师生互动,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活动提供必要的指导,以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5)小组成员派代表汇报任务完成情况,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对照考核标准进行评价。
6)教师对学生实施过程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总结,小结本学习情境,布置作业,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安排能力拓展项目。并利用网络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注重学生课后学习过程监控。
4结束语
课程改革要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在改革过程中会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走适合自己发展之路,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多层次的职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只有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课程观,理解和把握职业教育课程的真正涵义,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我们的课程改革才会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陈娟.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改革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4):14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