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时代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素质教育时代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素质教育时代特征

素质教育时代特征范文1

【关键词】高校 美术欣赏 素质教育 鉴赏能力

一、高校大学生美术欣赏课程教学的基本特点

1.高校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是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是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美、感悟美,进而提高审美能力的一门课程。它主要是通过对具体美术作品的解读和赏析来揭示出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使他们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认知能力得到一个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提升过程。另外,美术欣赏课程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必须突出“普及”和“审美”两个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在新的教学改革中取得主动。加强大学生的美术欣赏,使学生在学习赏评作品过程中建立完善的审美知识结构,提高艺术素养,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直觉和情趣。

2.高校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是“接受学”中的一个“再创造”过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注意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听课学生的主体地位。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专业,由于知识结构的不同,审美观点的差异,将会导致他们对欣赏美术作品的角度不同,有可能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得出不同的审美结论。这就要求任课教师积极主动地引导和鼓励学生,不要因循守旧,应开动脑筋,深入思考,大胆地发表自己的审美观点。

二、高校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探索

1.深入体会各个时期美术作品的审美情趣,掌握美术作品的时代特征和规律。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艺术,是古今中外艺术的共同规律。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审美思潮、文化特征和价值取向,都在美术作品中深刻地反映着,这是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必须注意掌握的。这也是同一题材的作品在不同的地域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并在很大程度上显露出其独特光芒的重要原因。如在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著名艺术家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他们分别创作的美术作品如《蒙娜丽莎》《大卫》《圣母像》等,还有19世纪下半叶的印象画派,以莫奈《日出印象》为例,明显可以看到他们关注自然世界和现实人生的目光,并能够主动地把科学和艺术结合起来。他们的作品中有着艺术家人文理想的倾注和对个人价值的肯定。在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应当指导学生掌握作品的时代特征和规律,深入体会各个时期美术作品的审美情趣,针对具体美术作品进行具体分析。

2.摆正美术作品与艺术家的关系,注重艺术家身世和时代背景的介绍。艺术家的美术作品是对客观现实升华了的精神产品,作品中表现的生命感受、艺术境界和审美情趣等都与艺术家的人生成长、经历环境、素质气质、和时代特征等有着关键的联系。另外,从不同的美术作品中,还可以感受到艺术家的气质、艺术追求及人生际遇等。其实真正优秀的耐人寻味的美术作品往往是作者心灵和情感的折射,创作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始终是对应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类型的美术作品,分析欣赏作品时重点把握“知人论画”的层面,避免在欣赏过程中不知道艺术家身世和时代背景的现象。如当我们欣赏近代国画家徐悲鸿先生的绘画作品时,如果不把作品与画家感情生活、具体身世和时代背景联系起来,就不能感受到他“忧国忧民”的画面背后,因军阀混战、和发动内战而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苦难而产生忧国忧民悲愤的心情;如果能做到“知人论画”,我们就可以通过美术作品,体味出徐悲鸿先生内心深处的那份孤寂、无奈与悲凉,感受到在他画面之外的寄托与向往。只有这样,作为欣赏者的学生才会与艺术家达到一种更深层次的精神沟通,从中获得更多的审美情趣,可见,欣赏作品时把握艺术家和美术作品之间关系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解读方法。

3.根据美术作品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深入体会审美心理的差异。由于东、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对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审美习惯不同。这对人们的欣赏和认知方式带来很多的不便。如在对古埃及的建筑和雕塑的欣赏中,应当了解古埃及人重视数理与形象的和谐,以及等,他们创造的娴静典雅的雕像和庄严肃穆的建筑,都与它的民族地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艺术家在作品中所遵循的对称、和谐、比例、秩序、均衡的原则,无不体现着古埃及数学家、科学家和艺术家共同的审美心理特征。可见,只有深入地了解这些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欣赏这些地域和民族的美术作品。此外,中外美术作品中诸多的差异,如表现形式、审美习惯、艺术特征等,也都是美术欣赏教学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因此,在欣赏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从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的视角切入,深入分析作品。民族和地域的不同,形成美术作品背后一系列更深层次的审美心理特征,体会艺术家审美心理的差异。

总之,美术欣赏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美术欣赏能够培养大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审美情趣,优化情感结构,提高审美能力,提升人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黎林.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评价的理论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5).

[2]张志华.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考评体系的构建[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3]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素质教育时代特征范文2

关键词:职业院校院校 美术教学 学生 综合素质

我国教育的宗旨是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职业院校院校肩负着为祖国培养高等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使命。在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劳动素质等)已成为职业院校院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一名职业院校美术教师,笔者结合多年实践教学经验,认为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势在必行,其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尤为重要。现将美术教学中的具体作法总结如下。

一、通过实践课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职业院校院校美术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学生综合运用眼、手、脑的总体协调能力。单纯通过感知让学生完成一件美术作品具有一定的难度。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例如对绘画、手工制作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采用低起点原则,在制定课程标准时要兼顾到能力水平较差的学生,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具体要求。对能力水平较高的学生给出更高标准,有效发挥其优势和特长;对能力水平较低、缺少信心的学生给予认真指导和经常鼓励,帮助其树立信心;对缺乏耐心的学生要进行说服劝导,让其独立完成作品……要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克服知难而退的消极观念,树立信心磨练意志,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通过欣赏课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

欣赏课教学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的现代审美意识,使其能够用发展的眼光来认知社会。“审美”是极具时代特征的。在达芬奇时代的绘画,注重的是科学性和理性,发展到现代艺术作品,则更加注重表现个性和情感。上世纪初的法国,人们还普遍看重古典美,崇尚优美的人体造型、庄重和谐的色彩,使得凡高的艺术生崖充满了坎坷艰辛。发展到了二十世纪中期时,人们却突然开始品味起艺术的“个性”,由此凡高的作品以其强烈的色彩、扭曲多变的线条令无数人痴狂不已,使每一件作品都被炒成了天文数字。而在中国美术史上,魏晋时期的“秀骨清像”,盛唐时期的“饱满丰腴”,两宋时期的“轻赢示病”,这些时代特征也同样在每一件同时期的绘画作品中有所体现。我们可以由此展开对现代人审美观点的思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各抒已见,提出个人观点以及展现美的具体形式。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并不失时机地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例如问学生将来可能成为哪类风格的美术艺术人才,未来的艺术道路如何选择等等。让学生针对这些问题用时展的观点去品评,最终通过教学和引导增强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其鉴赏水平,从而更好地欣赏美和创造美。

三、通过课外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整洁美好的环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带给人以美的感受和体验,增添生活情趣。美术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良好的教学环境能在潜移默化中带给学生以饱满的精神面貌和积极学习氛围,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课外活动时,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例如组织学生布置教室、美化校园、开展公益性活动等等,以此提高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并使其审美愿望得以充分体现。要让学生将美术课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教室布置、板报设计、设立图书角等课外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从而为其将来能够胜任各类美术工作奠定扎实的实践基础。

四、通过集体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每一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学校和班级其实就是一个“大家庭”。美术教学中还要注重对学生集体观念的培养,要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比如,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开展野外写生活动,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是室内教学无法比拟的。并且户外写生能够提高同学们的集体意识,让他们学会齐心协力地克服各种困难,互相帮助,彼此关心,共同探讨研究写生技巧,愉快地进行学习交流与合作。写生、郊游等各种集体活动的开展,对于丰富学生道德情感,增强学生责任感和集体意识,学会理解与包容以及培养和提高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

五、强化色彩重构训练,指导感悟色彩文化

艺术在创作和设计过程中,色彩的表现是一种文化创造,色彩文化能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人们的生活方式。艺术设计过程中,作者往往会受色彩文化的束缚,但其对色彩文化却永远处于主动地位。作者对色彩的创造首先要重构新的色彩秩序才能体现出艺术价值,这就给色彩教学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色彩重构。要想实现色彩重构需要两个前提条件:采集和传统艺术积淀。首先要让学生多学习思考,做好文化积淀,在此基础上再去体验品味色彩文化,最后再进行色彩创造。每个民族的艺术都各具特色,都有其独特的审美及表现形式。也正是由于这种艺术差异,才形成了各民族不同的独特文化,同时也涵盖了其独特的色彩文化。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其实还包括很多内容,笔者在职业院校美术教学过程中,仅就其中的心理素质教育与道德素质教育的一些具体做法和感受进行了浅析。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继续关注素质教育,积极探索开展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加强对学生素质教育的锻炼,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祖国培养合格的职业院校美术专业人才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培养和训练全面的色彩语言素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领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既是艺术本身的需要,同时也是时展赋予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有效处理好职业院校美术色彩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仍需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努力和认真探索。

参考文献:

[1]姚川.浅谈职业院校院校美术教学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文学与艺术,2011,06.

[2]张永龙.通过基础美术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04.

素质教育时代特征范文3

一、教学观念的改革

我国从高中就开始的文理分科,非常不利于“十字型”人才的培养,不利于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是指社会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经过环境教育等途径,内化于人的身心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基本的,内在的个性心理品质,它又外现为人的理想、志向、道德、情操、文化修养、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人之为人最起码所具备的道德品性,它是一切素质形成的基础与前提。”[1](P127)人文素质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一向是传统文学教育的重点。传统中学语文教育侧重于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学生已基本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写作能力。但面对高考压力,教学以灌输标准答案为主,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心灵的塑造。鉴于此,大学传统文学教育应从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健全学生人格这一角度出发。我国有数千年的文学史和浩如烟海的优秀典籍,这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取之不竭的源泉。我们要自觉地通过教学,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其灵魂,为人文素质教育奠基。

二、教材编纂模式的改革

教材编纂是教育理念的体现。据统计,截止1994年,海内外的中国文学史著作已达1600种以上,这些著作的编写都具有一定的模式。[2](P1)它反映出作者对前此有关经验的理解、继承,又表现出对已有模式的调整与创新。传统文学批评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知人论世”。以此为出发点的文学史撰写模式就是“知人论世”模式,它强调作家生平思想,社会、生活背景对作品的影响,考证是它的主要手段。在分期上多依据王朝更迭为序。从丰富的文学作品中找出带普遍性的、反映时代特征和本质意义的典型现象,然后分析、阐述以体现规律。这种模式资料翔实,有说服力,但往往体系庞大,大学中文专业本科生学习尚觉繁重。此外还有以诗为诗模式。此模式注重的是在文化背景下的文学内部规律的探讨,重视在文化视角下文学环境的复原工作。恢复文学环境的目的是为了沟通古今存在着的很大的心理差异。它的基本思路是:文化视野中文学环境的复原———审美意识的沟通、把握———文学内部机制的变化。这种模式易于把握每种文学样式的规律性及其流变过程,易于以“一以贯之”的方法,探索日常生活、时代精神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学样式及其风格与形式特征。在高职高专“2+1”教育模式下,许多课程的课时都要压缩,因此可以考虑编纂自己适用的教材。在大专中文专业,不妨采用知人论世模式,压缩考证部分的内容,将社会背景与时代精神的内容加以简化,以突出其规律性。具体到每个代表作家应以点代面,突出代表性作品。其余的作为扩展内容,用题解的形式简要介绍背景,注重内容的资料性与新颖性的统一。在大专文秘专业,应突出不同文体的特征,使学生对不同文体的产生、特点、流变及规律有深刻的认识。可以采用以诗为诗模式,分别纵向介绍。如中国诗歌发展史、散文发展史、小说发展史等。给学生以鲜明的整体印象。非中文专业,则可以采用普及型的文化讲座模式。依据教育目标,分为以文学角度、文化视野下的爱国主义文学讲座以及自我修养文学讲座等,以一定教育主题为线索。编纂时注意“史”与“面”、“面”与“点”的关系,既要有“史”的纵向发展意识,又要能选择合理的面以体现其时代特征和规律性,以精致的点展示其具体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以往的大学文学史课堂,多是教师的独角戏舞台。现在必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中做到“教”与“学”的统一、“学”与“行”的统一,将人文教育落到实处。为此,我们启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其原则指导下,运用建构式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和有选择地感觉外在信息,建构其意义。学习不是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反映过程,而是一种双向性的建构过程。[3](P64-6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对学生的探索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4](P75-80)鉴于此,在传统文学课上我们采用以下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模式:

(一)主动性原则与主题模式

主动性原则是指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主动地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有选择地感知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在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依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让他们采用不同的研究性学习方法,自己设立研究的主题,自己确立最近发展区,以便取得最佳学习效果。例如可以让学生以专项研究的方法,以小论文的形式谈谈对某个作家作品的理解。

(二)情境性原则与辅导模式

建构主义认为一切学习离不开具体的教育环境和学习环境的帮助,在此帮助下自我调动经验,完成对新知识的理解。学习是一个在具体的情境中逐步探索发现的过程。为此我们采用辅导式模式,帮助学生,提供相关情境,让他们先入境再调动相关经验,以完成对内容的理解和对意义的建构。如学习诗歌时设置认知范围的情境,给学生以发展智力的广阔空间。设置形象范围的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神游其间,流连忘返。具体方法很多,常用方法有:利用挂图、简笔画、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营造具体景象,使学生的想象有所凭依,在此基础上进行再造想象,丰富想象内容。还可以设置情感范围的情境,设置审美想象范围的情境等。

(三)协作性原则与咨询模式

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所建构的对外部世界的理解是不同的,并存在着局限性,通过意义的共享和协调,才能使理解得更加准确、丰富和全面。因此在教学中协作与咨询(对话与会话)必不可少。每个学生可以在自己的研究过程中向教师、专家、同学寻求帮助,尤其在互联网时代,这样的咨询会更为及时、方便与普遍。

(四)开放性原则与指导模式

素质教育时代特征范文4

1增强自信心

人们在充满力量的背景音乐中通过运动将身心融入健美操中,释放了不良情绪和郁闷的心情。在这种集体充满干劲和活力的环境中,人类的各种不良情绪一扫而光,以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取而代之,这是绝大多数健美操运动者的共同认知。甚至有人感慨颇深,以前总是羞于表现自己,但现在却可以无所顾忌的表现自己。由此可见,健美操在塑造健康的体魄、调节心理状态,改善不同心理环境,加强人之间的沟通交流等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健美操教学对素质教育的推动作用

2.1健美操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健美操是强调艺术性的特殊体育项目,它将健康、力量和美感有机结合,汲取音乐、体操和舞蹈的积极因素创造的内容丰富多彩,重视力量和感染力很强的运动。其中,健美操的关键是背景音乐,它的作用是调动情绪、激发活力;健美操优美动作的有机构成来源于舞蹈,它吸收了现代舞、芭蕾舞、民族舞以及其他种类舞蹈的基础性动作,模仿体操的动作特征,对舞蹈进行了创新与组合,将两者融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在节奏鲜明、韵律很强的现代音乐为背景的前提下,学员们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产生了一种轻松、欢快、激动等情绪。此外,通过练习健美操可以锻炼学员们的意志和精神,激发其学习专业技能的兴趣,提高欣赏音乐、舞蹈的能力和水平。

2.2健美操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健美操是集合许多学科的所长而出现的,根据人体的特征,遵循不同身体部位的规律,有秩序、有目标的为锻炼健康、协调具有美感的身体而创造的运动项目,是获得和实现人体健康美的重要手段。健美操练习可以调动身体不同部位参与活动,舒活全身的脉络,增强人类的体质,让人体健康发展;还有利于身体的第二次正常发育,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大脑获取营养物质的速度加快从而大大提高了人的记忆和思维能力。调查证明,参与健美操锻炼的学生心情轻松、精力充沛、反应敏捷,学习效率有了显著的提高。

2.3健美操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健美操由于动作优美、形式多样、时代感很强,追求时尚的学生很容易接收这种运动。在健美操的运动中要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其主体的作用,让他们由自学自练的模式转变到互教互学的模式,在团结友爱的和谐氛围中增强交际,从互相连练习中实现自我价值,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自我表现的意识。

2.4健美操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人自古以来就一直在追求美,这既是人的天性所在,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人力美就是其中的具体表现之一,但这种美强调姿态、体型、动作的完美结合。通过练习健美操不仅可以使人体身材和谐、健康、匀称,让形体、动作变得优雅大方,让人体的生命力通过身体特征表现出来,展示人类生命的勃勃生机和时代气质的变化,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使学生对自己身体有了正确的认识和进一步的理。刺激他们追寻健康体魄的热情,让学生的形体健美、气质优雅、风度翩翩,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力和欣赏美的素质。

3结语

素质教育时代特征范文5

关键词:体育教学;素质教育;渗透;原则;途径

素质教育是充分开发受教育者潜能的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的主旋律。体育教学鉴于其自身特点和功能,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效果。本文对如何把握体育与素质教育的结合点,充分发挥体育教育的功能,进而推动素质教育的渗透和实施,促进学校体育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化,谈一些浅显的认识。

一、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增强学生的体质

体育教学对增强学生体质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同时,体育教学还是一种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养成教育,使学生不仅有一个强健的体魄,而且有一定的体育素养,以适应现代的学习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2.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首先,体育运动能促进大脑的发育,改善机能,为人们从事智力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体育运动可以促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

3.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首先,在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克服一个又一个心理和生理的困难和障碍,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极大的努力,胜利往往取决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其次,体育以其丰富的内容和形式,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所以,长期、系统的体育教育有助于学生良好个性和心理品质的形成。

4.陶冶学生的情操

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中,学生都将获得各种强烈的情感体验,且有鲜明、强烈、丰富、多样、易变等特点,对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其责任感和团结协作与助人为乐的精神具有特殊作用。

二、渗透素质教育应坚持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教师的主导作用非常重要,但教育必须符合学生的内在需要,只有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认同接受,教育才能起到作用。因此,要特别确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启迪和引导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外在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内在的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自身素质。

2.整体性原则

体育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还应与素质教育的内涵有机地联系起来,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3.因材施教原则

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每个学生依据自身条件得到其可能得到的最佳发展,并在基本素质全面展现的同时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

4.长期性原则

从广义上讲,要制订出长远规划,将素质教育面向教学的整个过程;从狭义上讲,教师应从课的开始到结束,课与课之间要紧密联系,不失时机地渗透素质教育,使学生接受信息更深刻、更牢固。

三、实施渗透的途径

1.确定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师向全体学生传播体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广大青少年素质、发展智力、融合美育和劳动教育的重要形式,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担当桥梁作用。

体育教育中,教师要具备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学习新知识,探讨新教法,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三个基本特性,提高教学质量,为人类教育的发展作贡献。

2.发挥体育环境的熏陶作用

体育环境包含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是指体育场地、设施和运动器材,软件是指学校体育的氛围。学校体育以其鲜明的导向特征、强烈的时代特征及独特的调适和规范特征,在素质教育中居重要地位。今后学校体育的走向是:以紧扣成长为主题,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旨,以强身健体为目的,以课内外为结合点,以班级为依托,开展广泛的形式多样的活动。

3.拓宽体育养成教育的渠道

(1)进行角色转换。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组织练习和活动,由被动变主动,使活动内容更符合学生需要,活动方式更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并以此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锻炼学生的能力,提高活动的综合效果。

(2)因势利导。在体育养成教育中,学生既富有理想,但又易丧失信心;既希望体魄强健,又害怕吃苦;既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又不愿承担义务等。为此,必须注意因势利导,通过激发学生的积极因素来克服消极因素。

(3)拓宽体育养成教育的渠道,变单向为多向。打破传统的学校体育方式,把学校体育同家庭教育、社会体育结合起来,把学校有组织的体育活动与学生自发的体育活动结合起来,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4.结合实际,开展“快乐体育活动”

把开展“快乐体育活动”定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证明是成功的,而且在理论上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1)从理论上讲,“快乐体育活动”是一种投资小、见效快、效益好的学校群众性活动,是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新路子。“快乐体育活动”的开展,容易形成区域性教育优势,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它既针对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又能发挥体育教学改革的优势。

(2)从实践上讲,“快乐体育活动”具有丰富的内涵,它以形式多样的器材和设施,寓健体于快乐之中,促使学校体育由课堂向课间、课余延伸;变单调的纯技术传授为丰富多彩的活动;变少数人的竞技为全体学生的锻炼;变要学生练为学生要练。让学生乐中玩、玩中练,不仅增强了身体素质,也促进了其它各方面的发展。它顺应了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因此,“快乐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促进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还能推动学校各方面工作沿着素质教育轨道健康发展。

5.利用体育教师进行无形的渗透

素质教育时代特征范文6

关键词: 德育 音乐教学 渗透方法

如何在音乐欣赏课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品德,是音乐欣赏课永恒的课题。我认为音乐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树立德育意识,重视德育渗透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思想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灌输。音乐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树立德育意识,明确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在思想上重视德育的渗透。

二、深入分析教材,挖掘德育要点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有德育侧重点。高中音乐欣赏的内容涉及面广、风格类型多种多样,教师要从丰富多彩的《音乐鉴赏》教材中挖掘德育因素,并结合教学目标进行有序教学。教师对德育要有通篇的思考,制订德育教学计划,与教材内容相融合。

涉及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时,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纵览世界民族民间音乐,可以充分感受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人民劳动生活的状态和思想情感,还可以感受到我国大好河山之壮丽,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缩影和积淀。教师可以从热爱祖国、团结民族、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我国传统文化等方面进行德育教育。涉及国外音乐内容时,让学生以对比的方法感受外国音乐风格与中国音乐的不同之处,感受外国各民族文化,尊重多元文化,理解“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树立崇高的世界观、价值观等。涉及介绍艺术家的内容时,可以挖掘艺术家身上的优良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让学生通过“榜样”的力量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如贝多芬同命运抗争的大无畏精神,肖邦心怀强烈的爱国情感,以及人民音乐家聂耳、冼星海对革命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等等。

教师要正确找到教学内容与德育因素的结合点,切勿本末倒置。

首先,每一节课里渗透德育要有度,时间不宜过多,以免喧宾夺主,音乐欣赏课就变成了思想教育课。

其次,不要连续几堂课都重复某一个主题,如爱国主义等,学生会听觉疲劳,感到厌倦,不能达到德育效果,甚至适得其反。

再次,德育内容要结合时代特征,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需要,否则学生无法理解,也难以达到德育目的,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激发学生兴趣。

三、把握课堂教学,德育需要渗透

德育,不能灌输、强加。德育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无形感化力。在教学中,德育需要渗透进课堂,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知、接受、转化为内动力。

(一)第一节音乐课让学生理解音乐的特性。

很多老师在音乐的第一课时,习惯翻开书本从教材入手,直接聆听音乐或演唱,再进行德育灌输,使得教育成果并不明显。正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只有让学生了解音乐的特性,才能更好地延续德育教学。

教师在第一节音乐课可以与学生以“音乐”展开话题讨论,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引发学生对音乐的思考,了解学习音乐的目的所在,从而理解音乐的特殊属性――音乐赋予人类思想情感的表达。学生只有感受到音乐的这个特性,才能够理解音乐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和精神所在,打好了德育的基础,教师再渗透德育内容学生不但容易接受,还使教学目标得以升华,教学效果显著。

(二)介绍音乐背景时合理渗透德育。

在歌曲欣赏教学中,教师一般都要对歌曲作者及作品时代背景进行介绍,这正是进行德育渗透的好时机。

如在欣赏《黄河大合唱》第七乐章《保卫黄河》时,先介绍这首歌的创作背景:1939年春天,诗人光未然与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合作谱写了《黄河大合唱》,给抗敌演剧上演新节目,为战士鼓舞士气。听后高度赞扬,听后随即在星海的笔记本上写下“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的题词,此后迅速传遍全国。中学生已经有自己的思想,不喜欢教师的说教,但都尊重事实。教师在介绍时,不用刻意渲染什么,只要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让学生自己思考、发现,就能达到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作用。

(三)在分析作品过程中合理渗透德育。

音乐可以震撼人的心灵,学生在理解音乐作品的题材、体裁、形式、风格的同时,也会受到全面的思想教育和艺术熏陶,这是进行德育渗透的时机。

如欣赏《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黄河颂》,这是一首男中音独唱曲,表达了诗人对黄河――母亲河的赞美。男中音唱出了黄河的源远流长和曲折婉转,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幅员辽阔。随着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从音乐中更“品”出它的深层蕴涵。

(四)结合时代特征合理渗透德育。

音乐也是时代的产物,选择能够结合当下的时事、节日等的课程内容教学,能让学生充分体会音乐中的情感,营造学习氛围,抓好渗透德育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