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内经济热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内经济热点范文1
一年之计在于春,A股历年有“元月效应”、“春节效应”与“上半年效应”。近期的反弹行情走得颤颤巍巍,市场欲跌还涨,热点此消彼涨,大盘的底部却在犹豫中不断抬高,每次要破位时好像都有神奇之手化险为夷。
原因不难理解。其一,龙年伊始,工业生产、贸易以及旅游,各行业逐渐触底带来复苏憧憬,尤其是“两会行情”更让市场有了期盼。今年两会恰逢各地政府换届,全年政策走向与经济布局引发市场遐想,有望诱发行情深入发展;而穿插其中的年报行情势必借机推波助澜。
其二,自3478点以来,市场不断收敛的走势为超跌反弹行情创造了契机。在2010年14%跌幅的基础上,兔年市场重心不断下移,尤其在兔年尾部阶段,中小板、创业板暴跌,蓝筹股创出新低,市场结构性高估风险也得到了释放,为反弹行情持续演变奠定了基础。
其三,宏观经济软着陆可期。2012年是全球主要经济体政府换届年,也是国内经济转型的关键一年。欧债危机持续发酵将拖累欧洲经济,从而影响国内出口,房地产市场拐点显现,投资增速仍将进一步回落,居民消费将呈现平稳增长,国内经济增速将面临触底回升。为此,定向宽松政策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随着结构性减税措施的出台,制度红利也将初现端倪。
最后,在经济软着陆、通胀缓慢回落、政策逐渐放松的大背景下,连续两年的熊市格局有望在2012年得到改观。在股市过去20年中,没有出现过连续三年下跌,龙年股市理应保持相对乐观的态度。
我们预计,市场总体处于牛熊之交宽幅震荡的箱体阶段,上有中长期经济转型的压力、大量解禁未减持股份的压制、IPO仍持续不断的冲击,下有缓慢宽松的政策底、产业资本持续增持的估值底以及二季度可以预见到的经济底。相信在新管理层着手解决证券市场的制度性问题后,新股发行制度、老股分红制度改革以及引进长期资本活水进入股市等措施将给市场带来更多活力。
市场方面,长线看,2009年3478点以来市场围绕2800点不断震荡收敛,说明市场对中长期的看法不断趋同。短期看是资金在发挥作用,长期看是企业利润影响股价,表明上看受制宏观经济增速回落,本质上却是股票供给决定市场的运行中枢。大量“解禁未减持”与IPO筹码决定了市场长期运行中枢,正在消化筹码的2012年出现牛市行情难度仍然很大。
短线看,市场上攻60日均线后分歧加大,2350点是走出2011年以来下降通道重要的阻力位,是市场行情的先兆,半年线以及2400点才是中级反弹行情能否形成的关键。而自元月以来,市场出现了“利空不跌”的特征,一改去年“利多不涨”的格局,病去如抽丝,显示了市场逐渐由年前的“孱弱”格局再向“强壮”格局过渡。
国内经济热点范文2
在中国经济快速回升的同时,出现了许多新动向、新情况,政府的宏观调控变得复杂而有难度。一方面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十分稳固;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中还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尤其是一些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部分资产价格上涨过快的现象,为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增添了新的挑战。
可以预见,今年将是经济形势极为复杂的一年,这也引起了公众对于宏观调控政策转变的关注。在金融时报网“两会”经济热点调查活动中,“如何增强宏观经济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被排在了首位。
去年,为快速恢复经济,国家出台了许多刺激性政策措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信贷增长迅速,为我国国民经济总体回升向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们也看到,今年市场上流动性依然充裕,一些商品、资产出现价格上涨过快的情况,通胀预期加大,怎样增加货币政策、经济政策的灵活性,将是2010年中国经济面临的一大挑战。
在国民经济复苏过程中,在出口这驾马车突然减速时,我国依靠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卓有成效。在未来的发展中,怎样继续启动内需这驾马车,增加国内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和贡献率仍然是国内经济持续面对的考验。
世界经济的回升时期,往往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阶段,尽管我国的出口形势逐步好转,但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还比较脆弱,各国都有保护国内产业以提升就业率和提振国内经济的倾向,贸易保护主义的力度和氛围在扩大加深。怎样处理复杂的国际贸易问题,我国出口回升形势能否巩固,也将是2010年面对的问题。
面对困难和机遇并存的复杂形势,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在2010年最复杂的一年里,最关键的就是如何处理好保增长、调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
我们看到,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出。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增强经济发展拉动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怎样既能为中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增添新动力,又能解决好发展中的内部深层次问题成为一大考验。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也迎来了一个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的良机,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是大势所趋。去年我国在低碳经济、新兴产业领域取得了新的成绩,抓住机遇,在这些经济领域继续探索前进,仍然是2010年的重要课题。
在“金融时报网”的在线调查中,楼市调控还会出什么拳、物业税是否开征、如何构建一个合理的住房保障体系等均被列为网友最关心的“两会”热点问题。
国内经济热点范文3
2013年3月22日,大连商品期货交易所正式推出焦煤期货,迈出了煤炭期货的第一步。
2012年底,电煤价格双轨制的正式取消,市场化的动力煤期货、现货交易也将成为新热点。煤炭行业进入调整期。
2011年起,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和国内经济明显放缓,倒逼煤炭需求萎缩、价格下调,“黄金十年”面临终结。
21世纪初,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煤炭行业一片欣欣向荣。煤炭行业被认为进入“黄金十年”
3月22日正式登陆大连商品期货交易所的焦煤期货是今年国内首个上市的期货新品种,而其上市首日的活跃程度也成为市场热点。当日焦煤期货主力合约1309合约的挂牌基准价为1304元/吨,但是开盘即以1280元/吨低开,最终报收于1267元/吨,大跌5.45%。
焦煤作为煤—焦—钢产业链上游的核心原料,影响供求关系的因素很多,价格变化较大,不仅直接影响煤矿企业的利润,也显著影响中下游焦炭、生铁、钢材的生产成本,影响着企业的稳健经营和行业的平稳发展。上市焦煤期货有助于促进煤炭行业进一步加快市场化发展。煤矿企业处于产业链源头,难以随着焦煤市场行情频繁调整产量,价格调整周期也较长。上市焦煤期货之后,煤矿企业不仅可以根据远期价格信号及早调整生产计划,还可以锁定焦煤销售价格,规避市场风险,从而促进全行业可持续发展。
焦煤期货将成为煤炭、焦化行业结构调整的助推器。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制定煤炭、焦化产业政策,加快行业结构调整。在此过程中,期货市场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一些大型企业依托在人力、财力和管理方面的优势,有能力更好地利用焦煤期货做大做强,进一步提升市场规模和竞争实力。
提升话语权
期货市场具有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有助于形成合理的现货供求关系。随国内焦煤期货市场发展成熟、形成市场权威价格后,将向全球市场发出中国的声音,国内焦煤供求关系将对国际焦煤价格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服务钢铁
在冶炼企业,焦煤原料约占其冶炼成本的20%。作为上游原料的焦煤,钢铁企业还缺乏相应避险工具。上市焦煤期货后,钢铁企业可以从上下游两头管理市场风险,以减少成本和利润波动幅度,促进稳健经营。
相关
焦煤
焦煤也称冶金煤,是中等及低挥发分的中等粘结性及强粘结性的一种烟煤。在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中,是对煤化度较高,结焦性好的烟煤的称谓,又称主焦煤。从世界范围来说,焦煤的资源比较匾乏,它是必须加以保护的宝贵资源,所以已很少用焦煤单独炼焦。
国内经济热点范文4
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一个主题就是科学发展、改善民生,一个主线就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调整结构,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基本的政策取向就是积极稳健、审慎灵活。其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内生动力。
“十二五”是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同时也是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极其不稳定不确定的复杂时期。这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交织,结构性问题和体制性问题并存,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互联。我们一方面要在复杂的格局中保持国内经济平稳运行,另一方面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其中将面临诸多“两难”问题。
刚刚过去的一年,据初步估算,中国的纺织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将突破4万亿元,出口额将超过2000亿美元,利润有望突破2000亿元,利润增幅有望达40%。但是,这一系列光鲜亮丽的数据背后,是纺织行业背后的种种隐忧,人民币汇率波动、贸易保护、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等等一系列问题,都让行业专家和企业家们叫苦不迭。
国内经济热点范文5
在投资策略上,银河证券等机构表示,在普涨之后,未来个股分化态势将有所加剧,不过市场仍将呈现较多的投资热点,投资者可继续关注业绩预期向好的个股。
保持强势格局
在经过前期持续上涨后,周二市场以震荡整理为主。两市总成交金额为2555.34亿元,与前一交易日相比减少293亿元,但总体仍保持高位。从全日盘面看,板块轮动特征依旧明显,在有色金属、煤炭、新能源板块强势整理的同时,地产、电子信息、汽车等板块再度接过上涨大旗,个股热点精彩纷呈。在具体指数方面,沪综指和深成指盘中分别创出2532.09点和9701.75点的本轮反弹新高。
渤海证券的统计数据显示,14日A股市场净流入资金为234.95亿元,有21个行业出现资金净流入,2个行业资金净流出。从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例来看,电子元器件、交运设备、信息设备与信息服务等行业资金净流入较多,交通运输与黑色金属等行业资金净流出。从绝对数量来看,房地产、金融服务、交运设备与信息服务等行业净流入资金均超过20亿元。
经济转暖迹象出现
近来相关部门持续的宏观数据尽管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更多的仍显示出宏观经济转暖的势头正在初步浮现。国家统计局14日公布的1-3月全国房地产市场运行数据显示,3月份楼市量价回升。与此同时,财政部公布的3月份和一季度财政收入数据显示,尽管一季度财政收入仍延续下降态势,但下降幅度在2月份降幅减少之后继续收窄。这显示出经济有明显的回暖迹象。
银河证券表示,在新增贷款大幅增加和宏观经济转好预期的支撑下,市场正呈现出强势上扬格局。指数成功站上年线并创出新高,以及两市成交金额创出2008年10月底反弹以来的新高都反映出当前市场人气高涨。在先行指标已经小幅反弹的情况下,预计其他工业生产等指标将继续回暖,而市场也将呈现较多的投资热点。在投资脉络的把握上,业绩预期较好的公司值得继续关注。
回调压力逐步累积
但值得注意的是,沪深股市在经过4月8日的短暂下挫后,新一轮反弹至14日已持续4个交易日,期间累计获利盘已经较多。除此之外,在连续逼空拉升后,市场继续向上也存在蓄势的客观要求。市场人士表示,尽管强势格局依旧,但股指短期内或面临一定回调压力。
国内经济热点范文6
[摘要]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在这个历史大趋势下,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热点问题之一。如何客观地从中国国情出发,科学地制定维护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的措施并有效运用,确保中国的国家经济安全,对于提高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力并实现中国在世界上和平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外资并购;经济安全;策略
一、经济安全问题的提出
在新一轮跨国公司对国内企业的并购浪潮中,外资并购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少负面影响。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国家的经济安全,由此提出了经济安全问题。
1、外资并购国内企业热潮不断高涨,引起国内各界的担心和顾虑。频频发生的外资收购中国龙头企业的事件不断刺激国人的神经,也激起了公众对国内“经济安全”的担忧。比如有德国FAG兼并宁夏西北轴承、德国舍弗勒集团(Schaeffler)并购洛轴、摩根斯坦利收购中国电池、柯达并购乐凯、凯雷公司收购徐工机械等等。而2005年,中海油失手优尼科、海尔饮恨美泰克等一系列中国公司海外收购计划受阻,国内舆论也一度颇感挫折与不平。
2、外资并购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随着中国逐步融入WTO以及新一轮的经济增长,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并购活动日趋活跃。跨国并购一方面给国内经济发展带来急需的资金、技术、市场及先进的管理方法,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造成了国内企业自身积累不足,而跨国公司并购可以弥补国内资金不足,解决由于投资不旺而引起的增长乏力问题。与此同时,跨国并购也带来了新技术和新的经营模式,活跃了国内市场。但外资并购在给我国带来帮助的同时,也引起了不可忽视的问题和挑战。如跨国公司按照自己的全球战略和产业发展规律,将我国企业的功能锁定在全球分工体系的低端或者成为全球分工链上分割的一环;跨国公司在华的强劲并购,可能削弱和摧毁我国财富创造和技术创新的主体;外资通过并购增强其利润获取能力,通过利润的汇出,破坏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鉴于我国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可能形成我国的金融危机;跨国公司利用已有或可能的市场优势地位,取得垄断地位,进行限制竞争活动,严重危害我国正常的竞争秩序,扭曲资源的有效配置,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3、安全问题的提出。经济安全追求的是一种相对平衡状态,即在彼此矛盾的目标中取得平衡。一国不能把所有经济问题或对自己不利的东西,统统归属于经济安全范畴,因为不是所有的负面影响都威胁到国家的经济安全。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对企业竞争力和创新力的压制及跨国公司资金投入的产业分布和地区分布与政府的发展战略重点相冲突造成的国内经济安全问题。
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也有一些新的相关政策出台。例如,2006年9月8日起施行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是我国外资并购法规在总结经验教训基础上的完善。但目前的理论研究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例如对经济安全概念的界定,企业和政府面对外资并购能够和应该采取的措施与对策。
二、跨国并购与经济安全
1、跨国并购:全球竞争的新热点
(1)跨国并购的兴起与动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并购一直是世界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据联合国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2000年跨国并购交易额占世界直接投资交易额的90.01%。跨国并购是企业并购跨越国界的发展。近年来,西方学者对跨国并购动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七个方面,即目标公司价值低估;获取财务协同效应;适应国际环境变迁;获取市场势力;获得规模经济性;传递或获取厂商优势;获取速度经济性。
(2)跨国并购的形式与效应。根据外资并购的目的或动因,可分为以下几种:1)主要为谋取利润和资本增值的并购;2)以垄断市场为目的,并购东道国著名品牌,以消灭竞争对手,以保持自己在相关产业中的国际龙头地位;3)以控制东道国战略资源为目的的跨国并购;4)以进入东道国市场,分享东道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利益为目的;5)以利用东道国的廉价资源(如人力资源、土地资源)为目的,快速扩大其生产规模,占据国内外市场。
(3)跨国并购引发的经济冲突与安全
1)垄断市场。外资在我国并购常常以行业排头兵企业为目标,并在并购过程中极力谋取企业的控制权,最终实现高额利润回报;而且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包括全面压迫、整体蚕食、分步到位等一系列措施来逐步占据和压制我国的市场。2)压制创新。主要表现在对我国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压制。首先,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我国只是跨国公司整个生产链条上的一部分,而且这一部分的生产活动并不能接触到高新技术;另外,很多外资在并购国内企业时,要求原企业放弃研发部分的控制权,从而削弱和磨灭了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3)与发展政策相冲突。跨国公司为了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会选择进入能为公司创造更多盈利的产业和更有利于公司发展的地区,这样跨国公司资金投入的产业分布和地区分布可能与政府的发展战略重点相冲突,从而加剧了国内各地区之间的贫富差异。
2、经济安全辨析
(1)安全观的由来与发展。国家安全是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它是指国家拥有政治上的独立、经济上的自主和文化上的自成一体。从宏观来看,国家安全是一个体系,包含国家政治安全(或国家军事安全)、国家经济安全、国家文化安全。由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和国际背景的变异,这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匹配是复杂的,存在着不同强弱程度的组合,国家安全的程度也因此不同。
当前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的影响和作用明显上升,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成为各国间竞争的焦点。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加深了各国经济之间的相互依存度,经济竞争的加剧和贸易摩擦不断增加致使利益关系日趋复杂,经济安全风险在加大。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国家开始重新思考和权衡经济安全与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的相互关系,最终一个共同的做法就是,提升经济安全在国家总体战略中的地位。因此,可以说,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2)对经济安全的不同解读。由于各国国情不同、经济实力不一、面临的威胁也各异,所以不同国家对经济安全所持的观点也不尽相同。也就是说,国家经济安全是一个具有国别性特点的概念,对于不同的国家,其经济安全的内涵也有所不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安全的理解就有根本的不同,这是由其在整个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所决定的。一般来讲,发达国家的经济安全属于“进攻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则属于“防守型”。另外,在发展中国家内部,由于经济政治体制、经济运行特点及文化特点等的不同,其国家经济安全也具有不同的特征。具体到影响力与日俱增的中国,其经济发展具有很特殊的时代背景:集大国经济、转轨经济和不发达经济于一体。因此,中国经济安全既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进攻型”,也不同于一般发展中国家的“防守型”或“依附型”,而是立足国情、强调独立自主的“稳健而积极”的国家经济安全。
(3)重新认识经济安全问题。为了对问题的把握更准确,选择的研究视角更恰当,就必须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确定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和特点,这是整个经济安全研究的基础。然而,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不是一个确定的内容,各国在不同发展时期对安全的界定是不同的,不同的国家在同一时期对安全的标准也有差异。对我国目前来讲,经济安全的内容涉及:首先,国内产业的协调、均衡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安全的一个主要内容。例如,由于跨国公司资金投入的产业分布和地区分布与政府的发展战略重点相冲突,加剧了国内各地区之间的贫富差异。其次,其他方面的经济安全隐患。包括:1)对我国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压制;2)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冲击可能形成的垄断,尤其是在关键技术领域,一旦发生冲突,就会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威胁。
三、外资在我国并购企业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1、外资在并购我国企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国内企业定价过低造成的资产流失,使一些国内著名品牌消失。(2)出让了市场但得不到技术,跨国公司对技术及市场的垄断进一步加强,相当一部分产业为外资所垄断,对产业造成控制和压制。另外,中国企业的人才流失及逆向技术扩散严重,我国在技术进步和创新方面产生依附。(3)外资并购加剧了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2、问题的成因可归结为:(1)在跨国公司并购中,存在由于我国政府激励体制的因素和地方政府对外资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的偏好,导致我国国有资产的流失和跨国公司与垄断行业合谋的可能。另外,地方政府卸包袱、创政绩的心态和产权定价市场不规范,造成我国企业被贱卖的情况。而对自身的品牌价值和市场定位认识不足,致使自主品牌消失。(2)产业结构落后且不合理,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未建立起来。(3)外资流人的产业领域可能与我国的产业政策相抵触。
3、重新认识外资并购安全问题。一个国家经济安全的最终目标是保障企业的自主性和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是保证我国经济安全的重要力量。因此,外资并购中出现的所谓安全问题,重点不在于外资在资本、技术和国际市场上占据的优势地位,而在于我国企业、政府和市场存在的体制缺陷。国家应适应外资并购行为模式的转变,加快体制改革的步伐,建立规范、健全的政策法规环境和市场交易平台,令企业能够在国内跨国并购市场上与外资实现平等竞争,培育和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提高企业竞争力。
四、应对跨国并购安全问题的策略分析
1、企业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战略贸易理论在美国广为流行,并得到政界的共鸣。战略贸易理论的出现,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其直接的原因,是美国对其经济安全所受威胁的反应。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美国日益感受到日本对其优势地位和国家经济实力的威胁,这促使一些经济学家和国际关系学者研究日本的贸易政策和产业结构,向政府提出对策。“战略贸易理论”在美国的发展是同对日本的深入研究联系在一起的。战略贸易理论强调,天赋的自然资源已不再是竞争的主要要素,知识和技术才是比较优势的根本来源。在人工智能产业上处于优势地位,国家不仅能繁荣富强,而且还可以处于国际政治的领导地位。而美国正是围绕此理论推行相关的政策以保护国内经济的发展,消灭潜在的经济安全隐患。因此,企业自身要加强在保护国家经济安全方面的作用,以技术创新为核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作为成败的关键。
2、政府方面。许多跨国并购案都受到所谓国家安全审查或基于国家安全理由的社会公众压力,有的跨国并购案因此夭折。例如,美国国会以经济安全为由否决了阿联酋迪拜港口公司对美国6城市港口经营权的收购。美国国会正在酝酿修正国内有关法律,对外国国有企业收购美国重要资产制定更严格的标准并延长审查期。法国也以战略产业为由拒绝美国百事可乐公司收购达能公司,并列出几十家大公司为特殊保护企业,禁止外国企业并购。因此,我国政府也应该在维护经济安全方面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