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教学管理的核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班级教学管理的核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班级教学管理的核心

班级教学管理的核心范文1

关键词:以人为本;和谐共进;初中学校;教学管理;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5-0013-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5.006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初中班务管理思想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教育发展。这种情况下,以人为本、和谐共进的教学管理新理念成为核心要素,其具有人性化、艺术性管理特征,与时代教育发展潮流相统一,有利于推动管理理念从形式化向艺术化发展。

一、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

(一)承认人的主体地位

初中学校的管理对象主要是学生和教师。初中阶段,学生开始形成独立的思想、意识、观念和行为,学校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引导学生思想、意识以及观念的正确形成。对于教师的管理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以及发展方向方面。教师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并且所具有的发展潜能巨大,学校要有效挖掘教师的发展潜能,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总而言之,学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明确人的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加强人性化管理。

(二)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潜能

在初中学校管理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其自身意识以及思想的形成关键在于主观能动性的有效发挥,这就显示出人的主体地位在学校管理理念构成中的核心价值,同时也体现出每一个人在思想观念形成中的主动性。学校对于人的管理强调思想引导以及行为规范,一方面通过良好的培训强化教师教学以及管理的意识,另一方面通过思想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这里培训与思想引导作为有效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必要途径,能有效激发人的潜能,使其主观能动性不断得以强化。

(三)重视人的情感

情感交流是初中学校管理过程中的主要沟通手段。从人本理念出发,人的情感作为形成某一事物的内心根本出发点,同时也是管理手段以及管理方法形成心理引导作用的直观表现。班务管理重点是对教师教学过程进行科学规范,使得具有个性化管理特征,而对学生的管理主要体现在思想引导以及情感培养两个目标层之中,从而展现出初中班务管理“以人为本”理念的根本核心,突出教学管理的艺术性及人性化,满足教师与学生内心发展的需求。

(四)重视民主性

一个好的班集体,要有一个好的班委来协助班主任处理一班级事务。好班委是班主任的左膀右臂。但班委毕竟是学生,作为学生,学习是主要任务,不可能也不希望花大量时间来进行管理工作。因此,管理班级不能只让几个人来做,而要让全班学生动起来,每个人都是管理者,每个人又都是被管理者,从管理与被管理的角色转换中寻找最佳的定位。在全员管理班级的过程中势必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此,班主任要树立新的管理理念,不断改进、调整、完善管理方法。让学生时刻有兴趣、有积极性,乐意去做,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理念:今天我是管理者,明天我是被管理者;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班级是我们的班级,我是班级的主人;今天我为班级骄傲,明天班级以我为荣。

二、和谐共进的教学管理理念

(一)师生和谐

师生和谐发展氛围的构建作为班务管理的根本目标,也是对人本理念有效贯彻及执行的具体表现形式。从管理的内涵出发,师生和谐教学管理氛围的形成要素在于教师教学管理思想能够具有人性化特征,而学生的发展思路能够得到有效的引导,促使学生自身的思想观念积极向上,教师教学管理特征能够以学生发展思想靠拢,促使教学管理逐步形成和谐氛围。这是初中班务管理的核心目标,其管理理念所具有的核心价值,能满足当今初中班务管理的整体要求,以和谐促发展并且形成良好的教学管理发展循环,可持续发展思想得到不断优化,和谐氛围的构建因素能够不断地得以明确。

(二)家校和谐

初中班务管理的又一重要环节在于家校合作,家校和谐是教学管理理念中“和谐共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一角度出发,班务管理理念应注重以人为本,明确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和谐的管理氛围。而家校管理思想保持统一,促使对学生管理理念形成一致,达到和谐管理的新目标,为和谐共进的教学管理理念的形成提供有效的保障作用。这与当今时代初中班务管理发展思路相吻合,能够形成管理理念的有效互动,为学生教学管理提供良好的环境及氛围。

三、以人为本与和谐共进的统一

以人为本的初中班务管理理念,将人的主观能动性作为侧重点,通过具体引导途径能够有效提升管理的艺术性。和谐共进的教学管理理念则是注重管理氛围的形成,以师生和谐、家校和谐为根本,对教学管理的外在环境给予有效的优化,而这一方面也是有效呈现人的主体地位。两种管理理念的作用对象具有共同性,而两种教学管理理念的有效统一,无疑是对以人为本教学管理理念进行升华,对教学管理的艺术性有效激发,形成独具特色的和谐管理氛围。

班级教学管理的核心范文2

当我们理清了教学管理的方向和目标,明晰了核心价值取向,还需冷静、理性地审视当下教学与管理的现状,梳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惑。

(1)教学高质量是不是简单地等同于高分数基础教育阶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关注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需为促进人的终身发展而奠基!但我们纠结和矛盾,因为知识,能力是可以被量化的,但品质的培养和润泽如何量化评价?现代学校,到底该如何评价教学质量的高低?正由于教师长期处于“用分数来衡量教学质量”的阶段,教师脑中已存在的定势、某些习惯、理念和行为与核心价值观还存在一些偏差,“以人为本”的理念还落不了地,常会出现公开课、展示课上很素质,回到课堂补应试;课堂上教师讲授多,学生亲历少,学习控制多,学生自主少;平时教学赶进度,“快速填鸭”“跟团游”,挤出时间做练习,短期就能出效果等教学现象和生态。

(2)精细化的教学管理是否真的能推动教师专业力发展现代学校,要科学提质,需要成就一支怎样的教师队伍?教学管理中,该如何评价老师?怎样的教师才能真正推动儿童的发展和进步?我们认为现代教师的必备素质应该是有责任心和爱心、具备正确的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优质的学习力、研究力和改革的内驱力、毅力等优秀品质。而这些教师的核心素养在教学管理中很难量化和评价。而随着绩效量化考核的出台,让教学管理的规定似乎越来越多,越来越细。教师教案的编写,如果一定要显性量化的话,无非先规定电子或手写?看教案书写是否详细,环节是否完整,教学插记后记和教学反思是否详细?殊不知教案上显性的字多,是不是就能评价该教师的备课认真?我们时常发现:当我们在教学中管的过多过细,过于量化,那么教师自主发展的空间少了,思考改变的少了,改革创新少了;简单机械多了,僵化教条的多了,应付、投机取巧的多了……

二、教学管理的实践与研究

我们认为教学管理和教学面对的同样都是“人”,教学管理的根本使命就是要促进教师走向睿智,走向成熟,走向主动,走向创造,走向成功。教学管理不宜细碎,应抓大放小,抓住核心环节,来润泽与点化教师思想,引领和经历教学的研究,创生和谐共长的学研团队,体验师生相长的幸福。

1.润泽核心价值观,让思想理念落地

一所学校,看得见的是校园,看不见的是共同的价值观和师生的行为方式。改革不是外在形式的变革,更重要是内在的变化。价值只有渗透到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去,渗透到教师的心灵中去,才能自主地进行改变,自发地渗透到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去。因此教学管理的首要核心任务是引领教师确立现代教育思想,了解现代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用新理念提升教学的品质,用新理念重塑教师的行为,用新理念改变学习方式。达成的路径是科研带教研,教科研融合。本年度教导处课程开发处联合,设计开展了“我的人生我的课”“,时代的变革,教学该往哪儿走?“”阅读,看不见的竞争力”,“课程引领,提育人质量”,“教学质量思行知”,“学科组长谈教学质量”等教师主题参与式培训和论坛,凝聚价值理念,明晰有质量的教学而非理智知识和认知的堆砌,更应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真心尊重学生,熟悉儿童,理解儿童,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情感赢得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启发智慧,迸发创造力。每学期学校引领全体教师共读一本书,这学期我们读的是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每周规定阅读内容,提前告知问题或主题,每周随机抽取3位教师,围绕主题,结合实际进行即兴发言。参与式论坛,帮助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视角,站在教育的高位上来看教学,站在课程的角度来做教学,站在儿童学习的角度来实践研究教学,为教学的走向和质量把好舵,引好航。

2.建设“学研共同体”,让教学研究生根

学科组、备课组是教师教学实践研究最基础的前沿组织,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开展教学交流的重要平台。学科组、备课组建设的质量决定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度和厚度,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学科组、备课组本质上应属于学术共同体,而这一共同体承担的任务,绝不仅仅是学校管理事务的上传下达,学科组、备课组的价值就在于集体群智慧,研究就是备课组活动的核心。学校应最大限度地调动组内教师的聪明才智,通过“学研共同体”的建设和日常扎实有效的教学研究活动来实现。

(1)让课堂教学研究常态化华罗庚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引导。必令学生运其心智,勤其联系,领悟之源广开,纯属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教学的质量归根结底在于课堂教学的质量,学校引领教师从“注重分数,关注学会”转向“注重能力,关注会学”这一战略性转移,探索“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高质课堂。每学期,各学科组(备课组)除开展各层级的教学研究展示外,都会开展一次全员参与,专家介入,骨干引领的“接龙式课堂学习研究”,组内人人参与上课、评课、研课。各组首先围绕教学目标和核心价值,商议确定研究的主题或专题,如本学期语文学科研究的是汉语拼音、识字、阅读、作文主题教学;数学实践研究的主题是解决问题领域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英语则进行单元整体设计下语篇带动词汇的教学研究;音乐围绕歌唱教学;体育围绕跑步教学;美术围绕造型表现;科学围绕实验课;信息技术围绕APD学习方式的变革。确定主题和专题研究后,各组商定选好相应的课题,并制定研究安排表,开展组内的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在课堂教学的研究中教师积极参与,互相研讨,初步形成了一些教学的范式,寻找到一些教学的规律,梳理出专题教学中的一般原则和实施的策略。通过接龙式课堂教学研究,让研究扎根于教学,有效地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能力水平。为鼓励老师们开放教室,相互观摩,围绕主题相互研讨,相互启发,逐步润化更新教师所持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用观念指导行动,用行动提升质量。学校新建立了“自主邀请听课”制,老师们可提前一周向教导处申报,写明上课内容、教学设计的亮点和研究点,每周五教导处会将下周教师自主展示研究课安排表公示在校园平台,分管的领导,同组的老师可前往观摩课堂,研究教学。结束后,听课老师以跟帖的方式对课堂进行点评。据统计,上学期共有18位老师自主发出听课邀请,这学期,每周均有2-3位老师自主在“百年东林”群内提前一周公示教学内容,开放课堂。通过家常课例的实践,研究和分享提升家常课教学的质量!

(2)让教学质量反思成为习惯学科组、备课组绝应成为教案分工的合作社,学生不是流水线上的模型,学生和学生之间,班级和班级之间,总存在许许多多的差异,面对差异,要想办法对症下药,如果机械划一,统一,这就不是在做教育,而是在做工业。学校本学期还学科组、备课组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每周保证至少一节课的集体研讨时间,让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扎根,生长。教学前,各备课组发挥骨干教师的力量,组织教师进行教材分析,理清教材的重点、难点,探讨突破难点的方式与方法。每一个单元教学后,每位教师围绕一个专题,主题或基于一个研究点写1-2篇的高质量的教学反思。谈自己的教学设计中的得失或教学范例上的一点尝试和思考,并在备课组活动中人人进行交流。反思的质量纳入到教学月考核中。在每次单元练习结束后,备课组内开展单元测试质量分析,既分析学生的得失,又请身边备课组老师剖析教材的重难点、探讨教学策略、分享成功经验,互相取长补短。在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我们欣喜地看到班级之间的差距普遍缩小了。

(3)让教学评价更趋合理和科学基于教学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学校引领教师改变用一张试卷来衡量学生的学业水平的方式,尝试找寻各学科的核心素养,老师们研读课标,请教专家,集体研讨,初步理出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序列,涉及到习惯态度,思想方法、积累与应用等方面,并将培养目标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渗透到日常的教学评价中,本学期改良了学生成长手册中的学业水平评价表。在评价中,除以纸笔测试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外,不同的学科还设计了有学科特色的多样化评价方法。语文组的朗读考查就以备课组老师现场考查各班级学生齐读、个别读的形式进行;个别年级以学生自己录音,上交朗读录音的形式进行考查。英语组关于学生“写”的能力的考核,老师以制作英语小报和写英语日记的形式进行。数学组除以笔试的形式外,还有以课堂观察评价的形式,以课堂操作的形式,以课后访谈的形式等进行。科学组,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三年级学生以口试为主,四五年级学生以实验操作为主,六年级学生以笔试的形式。美术组有的以欣赏图片口试的形式,有的以调色的形式,有的以设计制作的形式等。通过教学评价的研究,更新教师的视角和站位,在教学中着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教学管理的展望与追求

班级教学管理的核心范文3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43X(2015)04-0084-03

作者简介:李丹(1982-),女,河北唐山人,学士,实验师,主研方向为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及管理

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学是高职院校工作的核心,教学管理是教学的核心。教学管理为教育提供人力、物力、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对教育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水平也直接影响着院校本身的教学质量。教学改革的不断的推进,教学管理的难度也随之增加,而计算机技术在教学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教学管理进行简要概述,分析计算机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并探讨计算机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的提升策略。

1教学管理概述

教学管理服务于教育教学,对教学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是教学工作的基础保障。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管理工作也日益向信息化发展。教学管理信息化以实现教学为目标,通过计算机技术对教学过程实施高效的协调、组织、计划等工作,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是现代化教学的发展方向。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是教学管理的衍生,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是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教学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教学管理信息化的不断深入,计算机技术在其中的应用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里所指的并非是技术与资金的问题,而是管理意识的落后。首先,是对选用的软件无法做出准确的预期,造成软件使用后期无法进行有效的升级,就迫使高职院校更换新的软件系统,工作人员要重新熟悉软件的操作流程,降低工作效率。其次,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没有进行科学统筹,造成不能实现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相对较为繁杂,如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无法做到共享,会严重增加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再次,计算机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缺乏合理的责任机构,没有配备专业技术人员,软件系统需要不断的更新和升级,管理工作也会由于一些工作的变更对系统进行更改,这时需要专门的责任机构来完成,如果由不专业部门进行操作,会对整个系统产生威胁,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2计算机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计算机技术可以应用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多个领域,主要体现在一下3个方面。

2.1计算机技术在成绩管理中的应用

对学生的成绩管理是学习管理的重点部分之一,要求对所有学生所学课程的全部成绩进行管理。大量的学生成绩数据处理时十分繁琐,如果采用手写方式进行采集,工作量是难以想象的。计算机技术能够大大缩短工作时间,降低工作强度。在每一学期结束后,管理工作人员可以以班级为单位,通过计算机管理软件,将学生所学课程成绩进行录入,计算机可以自行计算出学生的总分、班级部分、及格率等多种数据,可以根据需求来查询所需资料,提高了工作效率。

2.2计算机技术在教学评定中的应用

传统以学生答卷对教学质量进行评定的方式以无法适应当前高职院校的发展脚步,新形势下各高职院校扩大招生,学生数量不断增加,随之教学管理的工作也不断增加,如果依然采用学生答卷、部门整理再反馈教师的方式会严重降低工作效率。通过计算机网络对教学质量进行评定和管理,能够做到反馈及时,综合分析。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对教师的教学效果给予评价,即方便又快捷。计算机对学生所输入的信息进行统计和整理,并做出综合分析,使教师能够及时查询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教学主管能够及时地掌握教师的教学效果,是教师考评的重要依据。同时,计算机对教学质量进行监督管理可以面向不同用户,根据用户的不同角度为其提供相应的服务。教师可以在系统中查询本人教学质量的评价结果,从而根据评价对教学进行完善和提升;教学管理人员要在系统中查询所有教师的教学效果,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比对,评选优秀教师,鼓励落后教师。学校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还可以对学生实施硬性评价,学生想要查询成绩或者选课,首先要完成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完成后才能够进行下一项活动。网络评价系统有效的推动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2.3计算机技术在日常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通常情况下,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工作时间都比较自由,除了规定的课时外一般都不在校内。计算机技术为教学管理部门对这些较为特殊的群体管理提供了更好的交流方式。管理人员通过计算机网络,只需将教学通知等信息进行,就可以完成对教师教学方面的管理。对于教室的管理也十分的便捷,计算机能够全面掌握全校的基础容量、多媒体设备安置、使用情况等信息,能够快速、准确地查询各教室的使用情况,从而合理安排课表,有效提高教室的使用率,更好的为学校服务。

3计算机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的提升策略

计算机技术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的应用,大大提高了院校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使教学管理走向信息化。从计算机技术在教学管理的层面来看,提升教学管理系统开发技术、提高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加大教学管理的资金投入,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3.1资源管理的提升

计算机技术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应用,成为了高职院校提升教学质量有力的后盾。高职院校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整体规划,选择适用的系统软件,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内部的知识和技术资源。教学管理需要院校每一部分的配合与参与,才能够统筹兼顾,实现资源共享。计算机技术对教学管理工作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作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教学管理知识和经验,而且还要具备计算机应用、信息处理的能力。

3.2组织管理的提升

基于高职院校管理具有多业务的交叉性,造成管理流程较为繁杂。因此,应在教学管理的所有环节设定一个部门,构建基于系统数据流转的体系,使数据流贯穿工作业务,基于流程的指导方向,实现工作结构与组织结构的流程再造。一些高职院校由于管理系统无法进行拓展,或者是升级后的系统不适用于本校的实际情况,只好进行信息系统的更换。高职院校可以设立专门人事技术管理的部门,这样一来就可以针对学校自身的发展需要来选择引进或升级,实现高职院校的个性化和稳定发展。

3.3质量管理的提升

计算机技术应用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能够助推高职院校实现教学管理的程序化和标准化。高职院校应针对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有了规章制度的约束,才能够降低出错率。高职院校还应构建相应的评价机制,对高职院校各部门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反馈和总结,以便能够对管理制度进行及时的修改和完善,使计算机技术更好的为教学管理服务。

3.险管理的提升

教学管理信息、数据存储的安全应得到有力的保障,任何数据的安全都以防患为主。高职院校应加强计算机技术的安全性,对教学管理数据进行备份。就目前而言,许多高职院校采用在服务器上运用RAID技术来进行硬盘数据冗余保护,不过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数据安全问题。高职院校可以建立数据中心,利用云存储将数据进行集中存储,或建立异地存储中心,防止由于自然灾害或其它原因引起数据丢失后无法恢复。

4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深入到各个领域,教育部要求高职院校顺应时代的发展,以信息化来助推教学改革。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推动了教学管理的现代化发展,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运用计算机技术一方面简化了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另一方面以代表着现代教育思想的转变,提升了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综合水平。

参考文献

[1]朱玮.基于网络信息化模式下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探讨[J].信息系统工程,2012(12).

[2]李丹丹.高校教学数字化管理建设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2).

[3]江敏,徐艳.数据挖掘技术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24).

[4]黄宝玲.高职计算机一体化教学优化策略研究[J].高教论坛,2011(02).

[5]朱浩浩.浅析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教务管理的应用与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15).

班级教学管理的核心范文4

学校教学管理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很多,这并不意味着在进行管理的时候要同步进行,也并不意味着在管理资源分配上要平均化。从学校教学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教学目标,推动教学效率的提升这一点来看,促进教学成果的转化是学校教学管理的核心工作。那么在进行管理的时候,对食堂的管理应该考虑食品的营养搭配和安全卫生,而不应当把食堂的盈利和装修档次当作重点;对学校宿舍楼的管理,应当以提高学生休息的舒适度,提高安全性为目的,而不应该盲目追求宿舍的豪华设计;在对教学设备、设施、体育器材和用品的管理方面,应当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第一目标,而不应该以保证所有的器材、设施不受损害,保存完好为目的。总起来看,学校的教学管理要遵从教学目标和各级管理目标之间的合理性,要围绕教学管理的最终目标制定各级管理目标和管理方案,确保学校教学管理在实际落实的时候是朝着有利于最终目标实现的方向发展,避免在针对某些方面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出现了违背教学管理最终目标,扰乱正常教学秩序的行为。

二、学校教学管理的计划性

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内容庞杂,在具体的管理措施和决定上都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这要求教学管理在一定的计划基础上进行。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有日常的计划和方案来落实;特殊的教学管理工作比如应对中考、高考、等级考试或学校要举行校庆、参加某些比赛等,这种特殊的管理工作就需要有特殊的管理计划来落实。关于教学管理计划的制定,需要有各方面涉及到的各部门、各单位负责人一起参加进行讨论,各自针对计划中的环节提出可能存在的问题,提供优化的意见,通过合作讨论来确定计划的可行性,由财务部门和各个管理部门对计划的可行性和可能存在的风险、应对风险的预案进行设定,避免存在严重的失误或始料未及的漏洞。学校教学管理计划在制定之后,必须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落实。对于计划落实过程中遭遇到的问题,如果事先没有预案提供参考的话,必须尽快汇报给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应避免私下决定、自作主张的情况出现,要注意观察计划执行过程中的反馈信息。比如制定了新的作息时间规划,要看学生们的反应如何,如果大量学生对此不适应、不满意,则需要尽快进行改进研究。

三、学校教学管理的两大内容

1.教育教学计划的管理

教育教学计划是整个教学管理计划中的重要内容。它是直接对教学活动进行管理的计划设计,是直接对教学成果和影响其作用的。对教学计划的管理,需要考虑当前学校不同年级的教学任务,需要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比如师资力量、教师的职称水平分布、教学设备设施的有效利用和储备、学校的性质等。制定教学规划一般要包含学制设置、教学制度、培养方向、班级分布和课程设置等,是学校对人力资源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和氛围管理、党和团组织的管理等各方面的综合考量和规划。它要遵循国家的既定方针,还要遵循学校自身的实力和特点。

2.教育过程管理

教育过程的管理,可以看作是教学计划管理的细化和深化。教学计划的管理,是从计划的整体布局来考虑,它不会细致的要求每一位老师在具体的班级课堂上应该如何去做。而教学过程管理则是更加细化,它需要让各位执教老师亲自去考虑和遵循过程管理的内容,对课堂授课、课堂气氛管理、课后作业和习题布置、课程间的前后衔接、教学方式、教学思维、课程内容安排和问题学生指导等各方面进行合理的设计和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在当今形势下主要的侧重点应该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提高教学效率。

四、结语

班级教学管理的核心范文5

关键词:中职学校;班级管理;问题分析;中职教育

在中职教育过程中,班级管理水平对于中职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为班级的主要管理者,中职班级班主任的管理将直接影响班级的整体管理质量,对中职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因此,中职院校在重视专业教育质量的同时,不能忽略班级的管理,班主任或者辅导员等中职班级管理者,要应该适应时代的要求,对中职班级管理工作有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针对班级管理存在的具体问题,找出相应管理对策,使中职班级的整体管理质量得到提升。

一、新形势下中职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现代教育改革深入推进,中职班级管理也逐渐走上了制度化和规范化的道路,管理科学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由于科学的管理理念指引,缺乏正确的管理方法,很多中职班级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在对班级进行管理过程当中,还没有完全摒弃传统管理方式,导致了管理水平和质量的低下,亟待解决。

(一)社会思潮对中职学生影响较大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社会上出现多种思潮,社会思想更加丰富、多元,对于中职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相比以往,现代的中职学生个性更强,独立性也更强,对于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因此,中职学校班级管理面临的形势更复杂,对于管理者的要求也更高。

(二)管理理念落后

开展中职班级管理,其中的核心就是处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由于传统中职班级管理理念的限制,很多管理者将自己摆在班级的主导核心位置,自己高高在上,与学生存在一定的距离感,认为自己和学生出于不平等的地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教师在管理过程中缺乏人性化手段,管理方式粗暴,不注重管理细节,忽视对于学生的人文关怀,而将管理着力点放在了班级秩序的维护和整顿上,这种舍本逐末的管理方式,成为制约班级管理水平的一大瓶颈。在这样的传统管理理念下,久而久之,学生与管理者产生疏离感,学生对教师缺乏足够的尊重,更多的则是畏惧,直接制约了中职班级管理水平和质量的提升,不利于学生成绩的提升,也不利于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三)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通道

在传统的中职班级管理过程当中,班级管理活动呈现出“单向特征”,即教师居高临下,向学生发号施令,学生则只是单纯的遵守,学生的感受和想法没有反馈渠道,也不敢向老师反映情况。由于缺乏畅通的沟通渠道,学生的意见和想法不能得到及时回应,教师也就不能改进自身管理方式,造成了班级氛围与环境的固化,学生的活力得不到激发。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下,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动力不足,与同学和老师交流主动性不够的问题,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响。

二、新形势下提升中职班级管理水平的策略

(一)践行“生本理念”管理思维

提升中职班级管理水平,首先要从管理者的管理思路人手,要践行“生本理念”,将学生放在管理工作的核心位置,从尊重学生自主性,挖掘学生个人潜力人手,探索新型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创新教学管理工作,转变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是重中之重,对于提升总体管理水平和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践教学工作中,教学管理工作者要将学生的需求作为自己开展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重视学生诉求,从学生实际出发,按照现代教育发展的方向和理念,提升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虚心接受学生的想法和批评,敢于面对自身不足,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勇于创新,树立服务型的教学管理思维,帮助教师和学生解决教学活动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升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

(二)注重管理方式和语言的和谐性

在中职班级管理当中,教师的信息都是通过语言来传达,语言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教师在进行活动安排和班级管理的过程当中,要充分发挥语言的艺术性,与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现在的中职课堂上,很多学生都是“90后”,甚至是“00后”,对于语言有着一定的敏感性,因此,在开展中职管理过程当中,可以适当运用一些网络热词,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消除与学生之间的代沟和隔阂,提升管理的效果和水平。

(三)形成中职班级管理合力

在传统的中职班级管理观点下,班级管理只是辅导员或者班主任自己的工作,其他科任老师只负责专业教课,不责班级管理工作,这样的想法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优化中职班级管理,离不开管理的合力,作为中职学校班级管理者,要发挥自身的引领和主动作用,在履行自身管理职责的同时,要善于运用专业课程老师力量,引导专业课程老师参与到班级管理当中来,形成管理合力,提升中职班级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

班级教学管理的核心范文6

关键词:幼儿园管理;管理模式;教育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254-02

当前来看,各个幼儿园都有着自身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也都或多或少地起到了一些作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其中也同样存在不少幼儿园对于自身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整个模式显得比较混乱、甚至是毫无规律可言,这对幼儿园自身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科学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建立,必须有一套先进的管理机制作为基础,遵循一定的管理基本规律,从而实现这一工作的有效实施。从幼儿园的建设角度来看,温馨可人的环境设施自然重要,然而加强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管理同样不可或缺。

一、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常规管理模式优化

1.教学活动的常规管理。对于教学过程的优化管理是提高幼儿园常规管理模式的有效途径。在教学活动的进行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重视备课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根据教学计划合理分配教学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备课中的重难点,逐步实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目标达成,从班级目标到学科目标,都应做出具体且合理的规划。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征,注重因材施教,同时,应把握学生的年龄特征,切实有效做好幼儿园的教学工作。课堂教学中,不同的教师必须承担不同的教学课程的讲授,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心理变化。此外,对幼儿进行合理的分组合作也能促进幼儿的心智发展和知识习得。力图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物品分配习惯,并就上课时间和活动时间做出合理的规划。

2.班级常规管理。在进行班级管理时,应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并适当安排学生中的“小能手”从旁协助,激发学生自觉完成课堂任务的意识和能力。可以在班级中举办“劳动之星”、“学习之星”、“未来小主播”这样一系列有趣的竞选活动,帮助老师进行有效的班级管理。同时,对于班级活动的实施也应该有一定的计划和安排,合理确定目标,并鼓励学生积极达成这一目标。班级管理工作的好坏并不只是老师单方面的职责,学生自身应树立一定的主人翁意识,从而有效地帮助老师完成班级常规管理的相关工作。

3.课外活动的常规管理。幼儿天性比较活泼好动,单纯的课堂教学势必会影响幼儿的兴趣和热情,制约幼儿的正常发展。由此可见,幼儿园定期举办一些有意义的课外实践活动是极为重要的,这对幼儿的整体素质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值得注意的是,幼儿园在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时必须深刻思考活动开展的意义,安排好每一活动环节的设置,体现实践活动的价值。此外,对于活动的安排可灵活多样,比如雨天还要上学,幼儿的心里肯定是极不情愿的,这时老师就可以利用“雨”这一元素,让学生仔细观察,并积极分享一些跟下雨有关的话题和趣事,从而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保证幼儿园教学工作的有效实施。

二、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科研管理模式优化

1.注重科研课题选择的实用性。在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科研管理当中,课题的选择是极为重要的。只有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的科研课题有利于促进幼儿园工作。比如说,针对当下幼儿动手能力广泛缺乏的前提下,幼儿园大可选择这类的课题进行研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进行一系列有趣的动手活动,类似剪纸比赛、橡皮泥制作、绘画评比等活动,既可以大大激发幼儿的创造热情,又可以帮助幼儿园完成相关的课题研究。

2.在日常科研工作中注重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在确立了科研课题之后,学校应有目的、有方向地进行一系列的科研调查,从而来展示科研课题的实用性和有效性。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只有具备完善的理论知识才能在实践活动中得以运用,完成相关的科研课题。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幼儿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根据课题的选择,对学生进行相关的理论知识灌输和实践能力训练,力图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完善学前教育理论知识,更新教育理念,有效指导科研实践活动。

三、幼儿园教育教学的资料管理模式优化

幼儿园工作中的档案资料管理对于幼儿园的长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资料管理,对于完善幼儿园的管理制度、促进教师的自身专业素养以及提高幼儿园的教学管理质量等方面至关重要,应该引起幼儿园管理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可以看到,不少幼儿园的管理中正日渐重视对于自身档案资料的管理,安排了专业的管理人员,对幼儿园日常的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总结归纳与及时归档,以便日后查阅。同时,在遇到相关的管理问题时,也可以从档案资料中找到类似的解决方案。此外,幼儿园的资料管理必须进行有效的分类,比如师资人员管理、科研资料管理、学生活动管理、教师工作档案管理等,这样有效准确的管理方式既节省了时间,又可以保证资料管理的质量。将这些资料整理成册、妥善保管,既成为了幼儿园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同时又很好地体现了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不断优化,在提升幼儿园社会影响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其教育教学的质量。

四、结束语

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园教育管理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教育教学管理对于学校自身和学生的重要意义,从实际的工作中体现教育教学管理的内涵,实现管理工作的真正价值。同时,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不断优化对于其自身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也是至关重要的,应当引起管理人员的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