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经济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加强经济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加强经济建设

如何加强经济建设范文1

【关键词】基层检察 司法警察一、当前司法警察的现状

司法警察的职能是否能得到较好发挥,在参与办案过程中是否能做到理性、平和,又能起到对犯罪份子的威慑作用,关键看其警务职能意识及警务技能等方面,这是司法警察素质的核心内容。就司法警察目前的素质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执法观念陈旧,法警工作不被重视。检察机关是国家司法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打击犯罪、履行检察职能是检察机关的重要职责,《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尽管提出了依法配备法警人员,但由于历史上的原因,目前相关的办法并没有得到充分落实,法警工作一直没有受到重视,其专项工作也未能得到具体体现,甚至不少人仍然认为,从检察各部门工作和保密角度来讲,检察官直接行使司法警察的某些工作,不但可以节约人力,而且能够减少案情扩散范围,减少泄密。所以当前大部分基层检察机关仍然沿袭检察官提解、押送、看管、搜查、追捕等属于司法警察履行的专项职责。

(2)队伍管理体制不健全。根据《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第十三条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队伍实行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即司法警察接受所在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领导,接受所在人民检察院和上级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部门的管理。但目前,基层检察院的司法警察队伍管理仍然由所在检察院实行块块管理,没有落实双重领导体制。由于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没有真正落实,无法实现上级检察院对下级检察院司法警察的垂直管理,导致司法警察无法接受专业管理。由于客观原因的长期制约,司法警察这个概念便在人们的思想上存在忽视,认为他们“无足轻重”,“可有可无”,具体表现在工作中的“警检不分”,“以检代警”。

(3)编队管理名不符实。根据《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第十二条的规定,对司法警察队伍应实行编队管理。但是,目前仍有些基层检察院的法警人员编制未能到位,有的还未进行编队管理,有的虽进行编队管理但大部分法警分散于各个科室,有些虽已进行了编队,但专职法警少,兼职法警多,有的法警平时还兼任其他科室工作,缺少正规化的领导,不能真正做到警有所用,警有所归,流于形式,形成“空壳式”管理,编队管理徒有其名。

(4)是学历水平参差不齐。从目前的政策看,从机关内部转编的司法警察大部分原来主要是从部队转业的干部和一些未能通过司法考试的人员,有相当一部分司法警察文化基础差、业务水平低,应变和反应能力不强,司法警察学历水平的差异较大,知识结构也不平衡,直接导致司法警察发展前途受限,影响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是法律知识尚显薄弱。前面谈过目前司法警主要是军队转业干部和一些没能通过司法考试的人员所组成,法律知识水平还很薄弱。司法警察作为检察机关的执法者,对外代表人民警察和检察机关的双重形象,他们的执法水平一定程度反映了检察机关的工作水平。因此,其工作性质要求必须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例如,有关送达法律文书的程序性问题、有关押解、看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时的诉讼权利保护问题等等。因为司法警察在执行这些任务时,难免会发生突发事件,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法律专业知识,不了解执法程序,就难以依法处理这些事件,给自己的工作带来被动。

二、对策与建议

(1)夯实知识基础,强化技能训练。司法警察的职能性质决定了不可能要求其具备检察官一样高的法律专业知识,但作为一名执法人员,如果不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是不可能胜任检察工作的。这就要求我们要通过切实有效的办法提高全体司法警察的法律知识水平,制定操作性强、实践性好的法律知识培训计划,确保每一名司法警察法律业务知识及时得到更新和提升。

如何加强经济建设范文2

(一)、案件检查工作,要贴近为经济服务的特点。随着企业制度的深化改革,特别是产权转让的制度,如何保证集体资产不流失,或尽可能减少流失,具体工作上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发挥监督职能,对产权转让的企业,必须进行全面清产核资,不留余角;2对债权、债务全面清理,特别是应收账款的核对,要逐一核准;3紧紧围绕新出台的改革措施和经济政策的落实,督促贯彻落实的结果;4对破坏经济发展环境和经济建设运行秩序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做到绝不手软,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版权所有

(二)、建立一套有效的工作机制,促进案件检查与经济工作的紧密结合。针对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中发现的问题与情况,纪检监察部门应制定相应的,且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并必须参照执行的有关纪律条规,使纪检监察部门在执行案件检查中有相应的执行依据。

(三)、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各种违纪违规现象越来越多,为适应新时期案件检查工作需要,要加强理论知识,特别是业务知识的学习,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做到政治思想坚定,思想敏锐。在复杂的经济建设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职能。

如何加强经济建设范文3

【关键词】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经济建设,经济发展,结合方法

1、前言

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在为我国培养优秀技术人才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高等职业教育能够直接地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对当地的经济建设发展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从这一方面来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当然还有挑战。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如何与当地经济建设发展相结合这一论题,本文从三个层面进行论述,即高等职业教育与当地经济建设发展相结合的重要意义、高等职业教育与当地经济建设发展相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策略。

因此,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与当地经济建设发展相结合,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与当地经济建设来讲都有较大的意义。然而,许多地方政府并没有重视起高等职业教育的作用。对于我国一些地区职业教育与当地经济发展滞后现象,以经济建设带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发展是一个双赢的举措,是值得人们花费精力去研究、推行的一个课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选择高等职业教育与当地经济建设发展相结合的方法作为研究对象是一定的教育意义的。

2、高等职业教育与当地经济建设发展相结合的必要性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在的意义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地方经济扫展,需要引进外资,而外资的引用需要人才的支持。技术型人才是人才构成的重要因素,地方政府加强对当地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就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技术性较强,其教学内容的应用性较强,其培养出的人才具有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

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人才是科学技术的重要载体,技术对于地方经济发展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缺少了技术型与应用型人力资源的支持,地方的经济发展思路会被限制。高等职业教育是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形式,成功的高等职业教育会对当地的经济建设有促进作用。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技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从我国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现状来看,社会对于高级的技术人员的需求较大。高等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较大的人才培养任务,是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困难的重要途径。企业利用高薪聘请技术型人才,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的配合。只有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才能够满足当代企业发展的需求。但是,许多地方政府没有重视起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特别是没有重视起其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要作用。许多地方的企业出现了外资迁移的现象,主要原因就是企业的人才构成不合理,人才水平较低。

高等职业院校可以为企业的人才培养进行服务,需要了解企业的需求,开展新的教育需要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联系与合作。高等职业院校要对自己的教育目标进行明确,了解应用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是其培养的重点,将科学技术融入到这些人才的头脑当中。高等职业院校的分布与地方经济发展有密切联系,经济发展好的地方自然会有一些高等职业院校。但是,高等职业院校在其自身的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育资金的以及教学方法不足、专业设置不尽合理等问题。要满足当地经济建设的需求,高等职业院校不仅需要与企业进行联系,更需要企业的帮助。

3、高等职业教育与当地经济建设发展相结合的方法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它能将经济与教育相结合起来,并且促进经济与教育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对于当地的经济建设来说,二者之间有着直接而又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在相互作用、影响这一方面,即当地经济建设发展可以为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机遇,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能够为当地经济建设发展培养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两者之间都有一定的制约关系,但当地经济建设的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较高于高等职业教育对当地经济建设发展的制约作用。将高等职业教育与当地的经济建设进行结合,需要双方共同做出努力。下面,我们就来对高等职业教育与当地经济建设发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简要的分析:

3.1当地经济建设发展需要依靠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当国家的工业发展处于初期时段时,对于劳动者文化素质要求也进一步的提升,在这个阶段需要的更多的是一些具有一定技能、文化水平处于高中阶段的劳动者。而当工业发展进入到产业布局规划与产业结构调整阶段时,就需要相当数量的高等文化水平的职业技术型人才,这样才能与产业结构高度地匹配;那么,在这一阶段,培养高等文化水平的职业人才就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迫切要求,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高当地劳动人员的文化水平与职业技能以满足社会、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发展需要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当地的经济结构要达到不断优化调整的要求,就要将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发展结合起来,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事业。

3.2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合理性

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其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是高等职业院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就目前情况来看,不同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生源大多为本地区学生,学生毕业之后也会选择留在本地。高等职业院校加强专业设置的合理性,使专业设置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相契合有利于解决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人才问题,更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的个人发展。在每一个地区,都会有一个支柱型产业,这个产业受到地方政策的支持,其发展链条较为合理,对于当地的经济建设具有促进作用。同时,支柱型产业对于当地的就业问题解决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高等院校要针对当地的支柱产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进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设置。对于那些发展规模较大的非支柱型产业,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也可以进行了解与考察,发掘一些受社会发展欢迎的专业。

3.3加强专业设置的特色性

高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具有明显的区别,其以专业知识为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因此,作为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其专业的设置要与高等教育的院校具有不同点。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可以选择那些具有特点的专业化专业进行设置,促进社会分工的明确化。高等职业教育强调专业技能与职业特色。比如,对于一些果园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可以设置一些与农业技术相关的行业,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

3.4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合作

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较大,但企业更希望利用最小的投入来取得最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向企业输送具有高技术水平的人才,使企业的人才需求得到解决。但这些人才的培养缺少全面且科学的实验场所与实习基地。企业与学校对于人才发展有着共同的利益,在资源上更具有互补性,加强产学研的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与当地经济建设发展相结合的重要手段。

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企业要与学校进行沟通,让学校以企业的需求为基础进行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而学校也可以从学校发展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让企业为人才的培养打造一个实习基础,提供一些资金支持。这样的合作,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与当地经济建设的结合具有促进作用。另外,高等职业院校还可以采取国外先进的校企合作方式。许多国外的大学与企业加强合作,建立起一个中间机构,负责学校与企业的沟通交流。企业的管理者与技术人员走进学校课堂,为学生传统技术与实践知识。而高等职业院校也加强企业所需人才的培养。在国外,许多高等职业院校都建设在发展效益较好的企业周围,利用企业的优势实现人才的培养。

因此,我国也应当加强学校企业化模式的利用,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培养优秀社会人才。

3.5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需要面向全球经济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断与国际接轨。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不断与国际人才培养模式接轨。首先,在高等职业教育的知识结构方向,高职教育要明确我国国情的发展,提高人才的外语水平,培养其专业的技术能力,使其了解国际贸易组织的基本规则,掌握一些国际性的经济法律,提高法律意义。其次,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于当代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丰富,能力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学校要对当代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先让学生学会做人,再让学生学会做事,之后引导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进行学习。最后,在品质教育方法。学生的个人素质对于其未来的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要重视起学生的德育工作,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6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

一支高水平与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水平的重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水平,更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与国外相比,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还明显落后。在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需要具有博士学历,还要具有五年以上的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每一位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都要具有两个职业。对于发达国家来讲,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教师教师是由专门的高等职业教育师范学校培养,其要求非常严格与明确。鉴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现状,高等职业教育学校要认识到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作用。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了解最新的教育思想与专业技术发展。不定期对教师的专业素质与实践能力进行考核,使教师建立起终身学习的意识。只有这样,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教师水平才能提高,学生的发展才有所保障。

4.结语: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与当地经济建设的结合,是企业发展与教育发展的共同需求。笔者从二者结合的必要性入手,对其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希望以此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对于当地经济发展现状的关注,利用正确的专业设置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要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并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就必须强化高等职业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发展的理念,提升办学水平,创办特色专业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发展培养出大量的、优秀的、当地经济发展所需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同时,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当地经济产业与政府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李沛武,刘桂兰.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及其与地方经济建设的关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4(11)

[2]孙琳.21世纪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取向[J].职教论坛.2004(04)

如何加强经济建设范文4

从基本矛盾认识总体布局的必然性

坚持四大建设协调推进,是由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决定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在四大建设中的体现,主要表现为彼此之间不能相互适应。尤其在经济发展还相当落后的阶段,生产力的迅速变化,极易造成生产关系的不适应。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就是其集中表现。协调好四大建设之间关系,将为生产力发展开辟道路,进而创造使社会主义中国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条件。

坚持四大建设协调推进,是由现阶段我国面临的主要矛盾决定。主要矛盾是社会发展某一阶段的集中表现,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支配和决定作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一矛盾,并以此确定工作重心和根本任务,事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呈现多个层次,它既表现为基本生活需求,也表现为精神和发展需求,满足这些需求,必须通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协调推进去实现。

坚持四大建设协调推进,也是总结过去经验教训得出的,它反映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虽然世界上率先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国家,有大量经验可以借鉴。但是,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展的人口大国,不仅面临特殊的历史背景资源,面临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而且在发展的目的、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发展的方式等方面,都与其他国家有显著差异,如果简单照搬它人经验,只注重经济发展,忽视其他方面发展,让经济建设孤军深入,缺乏政治、文化、社会的保障和支撑,不仅将付出惨重代价,而且可能葬送正在兴起的事业。

用科学发展观把握总体布局的协调性

我们对四大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作用,认识已经比较清楚。从总体上看,经济建设为其他建设提供物质条件,政治建设为其他建设提供体制保障,文化建设为其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社会建设为其他建设提供社会基础,四大建设共同构建了现代化建设基本内容。

然而,在全面推进四大建设中,四者之间关系如何更好地把握,仍然存在不少疑惑。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我国所处发展阶段和国情去认识各项建设之间关系,促使其保持动态平衡。譬如,建国后的几十年中,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落后,不仅制约着政治文明建设,而且制约着教育、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制约着社会组织的发育。为尽快改善群众的基本生活条件,为其他建设创造发展的物质条件,我们必须将经济建设置于四大建设首位,让经济适度超前发展。经济建设先行,既体现了广大群众的迫切愿望,也符合加快发展的要求。而在物质条件发生很大改善的今天,尽管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还不能被取代,我们仍然需要通过加快经济发展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通过又好又快发展提高质量。

与此同时,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尤其是社会建设滞后,也导致各项建设之间的不协调,引发了经济与政治、经济与文化、经济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倡导的协调发展要求。因此,在今后一段时间,加强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既符合广大群众的新愿望和新期待,也符合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的新要求。同样,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之间,也需要根据发展阶段的不同明确相对具有的主次关系。

促进四大建设之间的协调发展,还需要在各项建设内部形成相应结构。经济建设如果仍然以传统增长方式为主,那么,政府管理体制、企业经营的价值观、劳动者培训、科学技术发展、社会管理和社会事业等,就会有与之相适应的内容。

根据四大建设需要发挥政府主导性

四大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产物,将在基本规律的支配下和政府的引导下,形成与此相适应的自我协调与更新和政府促进机制,促进四大建设由不协调走向协调,由简单联系走向复杂联系,由松散联系走向紧密联系。

如何加强经济建设范文5

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村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开始流向城市,一些外出打工的农民,凭借着辛勤劳动,成为了百万富翁和企业的技术骨干。同时,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外出农民开始回乡创业,又推动了农村城镇化和农村经济、就业结构的变革。此外,国家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新农村建设突飞猛进,城乡间的经济发展趋于协调。

二、当前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分析

(一)如何实现城乡经济联动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顺利进行,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时,在城乡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城乡经济的差距越来越大,出现了城乡二元经济现象,严重影响我国整体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当前是我国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关键时期,如何实现城乡经济统筹发展,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是党和政府在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同时,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也进入“瓶颈”期,亟需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完善农村市场经济建设,促进要素在城乡间自由发展,实现城乡经济联动发展,以城带乡,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在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农民收入倍增的宏伟目标。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实现农村的小康社会。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小康,而实现农村的小康社会的重点在于促进农民收入的增收。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的收入得到快速增长,但是总体上看,农民增长困难,城乡的收入差距逐步扩大,严重影响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因此,在进一步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进程中,如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多方位地实现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是党和政府今后农村经济工作中的重点所在。

(三)如何转变农村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村的生活面貌得到很到的改善,但是农村经济发展出现减缓趋势,其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农村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生产力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形成科学合理的生产关系的保障。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的生产力水平仍很低,属于典型的以牛、锄、耕为主要生产工具的自家经营消费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生产技术含量低。同时,农业结构单一,主要以种植业为主,没有形成农林牧副渔一体化的多种经营模式,作物品种单一,质量低。此外,农村市场不规范,农村资料开发利用率低;当前,我国农村市场不健全、交易不规范、网络化程度低、农产品流通市场量小,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市场的不规范,造成农村的资源开发力度低,资源浪费严重,无法促进农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资源的经济价值。因此,如何转变农村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推动农村市场经济建设,是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所在。

(四)如何实现基层政府职能转变

农村经济的发展既要靠市场在经济运行的基础作用,也需要基层政府发挥其调控作用。而当前我国基层政府的种种弊端,没有完全充当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角色。基层政府的弊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机构繁多,财政给养人员过多,使基层政府的运行成本太高,财政负担过重,严重影响基础政府财政投入到农村经济建设的规模,最终影响农村经济发展;二是基础政府干部的综合素质不高,缺乏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乡镇干部专业技能知识主要靠自学,理解不透彻,往往存在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严重不利的影响。三是基础政府经济管理职能不明确,机构设置臃肿,造成对经济的多重管理的局面,各部门的分工不明确,因此,在涉及到责任时候各部门相互推诿,不能更好地发挥其相关经济管理职能,其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基础政府职能如何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怎样更好地为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课题。

三、继续深化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对策

(一)统筹城乡经济一体化建设,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城乡分割体制不仅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阻碍了我国城市化进程,最终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在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积极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社会平等地位,尤其要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此,要从规划入手,建立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相关机制,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连接城乡统一的市场,推动城乡商品、劳务、资源的自由流动,实现城乡经济的联动发展。

(二)拓宽农民收入渠道,着力多方面增加农民收入

放宽创业门槛,加强对农民创业的扶持力度,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多层次、全方位地鼓励农民的创业;同时加快农业的现代化建设,积极支持对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劳动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的收益。此外,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能,保障农民在土地上的合法收益。

(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变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率,摆脱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积极鼓励发展立体化农业,因地制宜,形成农林牧副渔立体化农业,多方位提高土地的收益;规范农村市场,逐步完善农村市场的管理制度,保障合法经营,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以市场化带动农村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促使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转变基层政府职能,更好服务农村经济发展

如何加强经济建设范文6

【关键词】 水利经济;促进;水利经济;发展措施

水利经济是我国水利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对国家水利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分配做出了一些贡献,同时也增强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实力,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在技术上仍然存在着不足,使其无法与西方发达国家保持步调的一致性。本文主要阐述我国在水利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促进水利经济的发展这两大方面,分别从水利经济发展的必要性、水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水利经济快速发展的措施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水利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水利经济包括水利基础产业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两个方面,其中还包括了水害自然灾害防治及对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促进水利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正因如此,相关部门必须采取一定措施促进水利经济的发展。

二、水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水利经济建设进入到另一个崭新的阶段,不管是在水利设备的开发与应用还是在水利建设的规模上,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这是不可否认的成绩,但在水利发展中依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包括水利企业实力的不强、发展资金的不足、管理水平的低下,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水利经济的发展。

1.水利企业实力不强

尽管我国在水利经济的发展上比较迅速,但由于大部分水利企业的发展规模相对较小,因此没有足够的实力来应对出现的问题,因此,相关企业不能很好地,及时地,去解决这些存在于水利经济发展中的疑难问题,加上水利企业之间发展比较混乱,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其不能合理地利用有效资源,从而容易造成有效资源的浪费,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水利经济的发展与创新。

2.发展资金的不足

由于我国在经济发展政策上不够完善,从而导致了水利经济管理制度上的不严谨,再加上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使其发展进程缓慢,存在明显滞后性,使得水利经济的政策与资金下达困难,无法从根本上实现水利建设的高度发展。

3.管理水平相对较低

水利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大工程,加上其过程十分繁琐,因此常常会出现水利企业人员岗位职责分工不明,各部门之间互相推诿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工作效率普遍低下,相关企业里还存在着人才缺乏与思路陈旧的现象,这些问题也成为制约当前水利经济发展的瓶颈。

三、促进水利经济快速发展的措施

综上所述,水利经济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因此为了促进水利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为水利经济发展扫清障碍。

1.政府必须加强政策的支持

由于水利经济发展属于我国重点经济发展的关键部分,政府必须要加强对它的支持,一方面,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没有足够的资金将会导致水利经济无从发展,同时资金的投入还能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完善;另一方面,政府还要对水利企业的发展积极地扶持,对于小型水利企业进行引导,促进企业的发展,这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水利经济发展问题的措施之一。

2.加强对水利经济专门人才的培养

由于当前水利经济人才匮乏的局面越来越严峻,政府必须要加强对水利经济专门人才的培养,提高水利经济人才的水平通常可以从两个途径去实现:一是大量引进专业水利人才。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水利经济发展水平依然存在很大差距,因此我国必须引进大量先进人才与技术;二是必须加强对企业水利人才的培养。相关企业应该定期组织员工进行教育培训,以此增强员工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水平与技能。

3.加强水利企业自身的管理

水利企业的发展必须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自身特点制订出相应计划与发展战略目标,切勿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同时还应该对水土资源进行合理开发,提高水利企业科学管理水平,协调各部门成员的职责,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只有不断加强水利企业自身管理才能促进我国水利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小结

水利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很突出的地位,它是不容忽视的部分,因此为了解决水利经济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政府部门必须加强资金的投入以及政策的扶持,当然企业自身也应该制订相应的发展计划,同时还要注重对员工自身素质水平与技能水平的培训,同时管理人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开拓思路,不断创新,树立科学合理的发展理念,同时要与政府部门保持一定的沟通与交流,确定一条符合自身发展方向的路线,大力推动我国水利经济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艳,杨东亚.浅议新时期促进水利经济快速、科学发展的策略[J].科技经济市场,2015,01:124-125.

[2]杨东亚,张慧青.探究有效促进水利经济快速发展的对策[J].科技经济市场,2015,01:188-189.

[3]张学源.如何有效促进水利经济快速发展[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1:90.

[4]叶凉军,邹仕芳.如何有效促进水利经济快速发展[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3,11:211-212.

[5]张国权,黄丽燕.关于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10: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