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核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庭教育的核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庭教育的核心

家庭教育的核心范文1

一、家庭教育中良好品质和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三分之二的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都在接受着家庭教育。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庭成员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教育影响着孩子。曾经这样说:“一个人小的时候,最是要紧,将来成大圣大贤大英豪,或者是一个大奸大盗小偷儿,都在‘家庭教育’四个字上分别出来。”家庭教育作为通向社会的第一座桥梁,对孩子的个性、品质和健康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古往今来,凡是卓有成效的名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在儿童少年时期都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良好的品质比智慧更有价值。有什么样的人品就会有什么样的业绩与生命质量。优秀的人品是个人成功最重要的资本,是一个人最核心的竞争力。在未来社会和成熟的市场经济中,良好的思想品质是成功的首要条件。习惯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链接。乌申斯基说:“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向破产的地步。”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抓住行为习惯培养这个根本,就抓住了家庭教育最有效的一条途径。

二、现阶段西部农村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责任意识淡薄,没有承担起全面教育孩子的责任。一大部分西部农村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我不是老师,我不懂教”。美国教育家M.S斯特娜说:“教育不应该在学校由教师开始,而应该在家庭里由母亲开始。”良好品质和习惯的形成,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人格的最好场所。而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会让孩子受用一生。

(2)期望值过高,只重视学习成绩,忽视品质和习惯的培养。许多家庭,望子成龙心切,在孩子的教育中,除生活上多多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良好的习惯培养则关心很少,甚至完全不顾。更多关心生理需求而忽视心理需求,忽视孩子健康的心理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炼。其结果是导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低,经不起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沮丧、颓废、自暴自弃,动辄离家出走,甚至厌世轻生。

(3)西部农村留守孩子家庭教育几近空白。据统计农村中小学中有50%以上是留守儿童,在西部农村比例更高达90%以上。留守孩子由于缺少健全的家庭教育,普遍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在道德品质方面的问题更严重。一是监护人对留守儿童普遍采用溺爱型的家庭教育,导致了孩子道德情感的缺失,孩子只知单项的接受爱,不去施爱,缺少社会责任感。二是由于监护人繁重的农活或是年龄较大,没有体力和精力重视留守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留守儿童离校后的监管几乎成为空白。三是在亲子教育缺少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自觉性和自律性,道德意志薄弱。

三、西部农村家庭教育培养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措施

(1)家庭应积极主动地承担起培养孩子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的责任。家长不能一味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家长不懂教育而对孩子的教育撒手不管。家庭教育做好了,孩子有良好的品质,端正的态度及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的学生会学习、懂事、吃苦耐劳,对学习任务能够轻松愉快地接受并高质量完成,是班上学习和品德优秀的好学生,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可塑性极强。而一部分家庭教育方法不当或忽视不管的孩子,不论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学生依然故我,品质不好甚至恶劣,对文化知识的教育就没有了基础。家庭教育中应“轻视”对孩子的文化知识教育,这些有学校和专业的老师来教,其实是不用家庭过多操心的。不要求家长是“百科全书”,家庭更多的注意力应放在孩子良好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上来。如果家庭过分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让学校和教师补上这一块而影响了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对家长和教师来说真是勉为其难、本末倒置,注定双方都不可能取得实效。

家庭教育的核心范文2

这位母亲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尝试比较早,可溯及到10年前,她主要是设法帮助孩子认识自己,归纳自己,充分发掘潜力,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克服心理困扰;培养积极进取,活泼开朗,自信自强,自主自立,耐挫、抗挫的良好心理品质,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素质。1999年,她的孩子参加高考,以优异的成绩被南京医科大学录取,并且在大学就学期间任学生会主席,品学兼优。这位母亲回顾说,她主要是从五个方面对儿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

一、强化理想教育,培养孩子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

有些家长忽视幼儿的理想教育,认为这是“对牛弹琴”。其实,孩子也有理想,心理学家认为,儿童阶段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奠基阶段,也是理想的萌芽阶段,如果教育得法,引导正确,对形成今后积极的心理品质必将产生重要影响。

马卡连柯在阐述他的著名的远景教育原则时指出:培养一个人,就是要培养他获得未来美好前景的道路,方法就是建立新的前景,用自有的前景,逐渐代之以更有价值的前景。孩子的理想是不断更新的,他对谁有好感,就会向谁学习。这位母亲对孩子的读物把关很严,小学阶段,就陪孩子到新华书店购置上百种小画书,都是利于儿童成长的。中学阶段,他们家里共购置了上百种青少年读物都是有讲究的,孩子生活在书的海洋里,受到知识的熏陶,逐渐形成了理想。他的理想是从读《干什么事最快乐》形成的,他读过动物的对话后,朦胧得体会到干自己能干的事最快乐,逐渐养成了为小伙伴服务最快乐的意识。

二、注重赏识教育,培养孩子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

当今家庭,孩子受到家长的娇惯,变的懦弱,不想做事,缺少自信,在任何家务事面前都说“我不行”。造成新一代人的依赖性病根还是家长,家长不让孩子做事。孩子自小帮家长做点事,家长说是“帮倒忙”,不让他们做。这位母亲可不这样做,她读过十余种心理学书籍,有意识地在孩子身上实验,做家务都让孩子在身边。孩子模仿做,就给予表扬,哪怕包饺子时他抓面,种菜时他埋菜,这位母亲都给予赏识,并教孩子把事做好,使孩子养成敢于动手的习惯。所以,孩子在家里有多种爱好,养乌龟、养金鱼、种菜、种花,在报刊上经常发表写实文章,我想是与他敢于实践,学会研究有关。孩子做事时从不说“我不行”,一般都说“我能行”、“让我试试”。心理学家认为,“我不行”是一种负信息,是缺乏自信的表现,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总是用这种信息来暗示自己,一种“我不行”的形象就被自己塑造出来了。而“我能行”是一种正信息,是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总用正信息来调控自己,一种“我能行”的形象也就不知不觉地被塑造出来。在孩子“我能行”时,家长给予赏识,就能巩固孩子的自信自强的心理。

这个孩子把“我能行”的心理迁移到学习上,上课发言踊跃,敢于实验。更让母亲高兴的是,孩子刚进入大学时,学校召开竞选干部演讲会,让学生主动上台,她儿子很自信地走上讲台,果然演讲获了奖,展露了才华,被选为学生会干部。

三、实施愉快教育,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心理品质

这位母亲说:“在家庭中,全家人活泼开朗,特别是在孩子小的时候,全家人常在阳光下游戏、星期日采标本,全家人动手布置家庭报栏,整理图书等。邀请几家亲戚孩子来家开赛诗会、歌咏会、作文讲评会,给孩子发奖品。在愉快的家庭活动中让孩子长知识,增才干。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家庭课堂不是家长教孩子,而是孩子教家长,儿子模仿老师的样子,给我们讲数学、讲故事,我们听得很专心,孩子讲得很起劲,我们每次都夸他讲得好,儿子兴趣就越来越高,经常这样活动,儿子在快乐中复习了功能,提高了说话能力,消除了胆怯恐惧心理,形成了后来的大方活泼、开朗的性格。”做家长的以愉快乐观的心境,引人入胜的方式,饱含情理的语言,全身心的投入,真可谓是对孩子尽到了教育之责。

四、引导自我教育,培养孩子自立自主的心理品质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心理依赖程度越高,其承受力就越低。如何帮助孩子克服依赖心理,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呢?这位母亲在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中,注意培养孩子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家里添置物件都征求孩子的意见。每逢寒暑假,让孩子负责一两周的家政管理,发给其家庭生活费,让他拿计划,让他买菜买粮,他居然在一两周里把家庭生活搞得有条不紊。平时孩子的生活也让其自己当家,自己选购衣服,自己招待同学,做母亲的只给适当的建议与配合。孩子有了缺点,他们在家庭民主会上适当提出,让其自我矫正。不断学会自我评价,每周都自己量化了成绩,并在自己房间里的“自我表现量化图象”上标上点和曲线,自己约束自己。她从来不干涉孩子的正当秘密,让孩子自己有一片“小天地”。

五、重视挫折教育,培养孩子耐挫抗挫的心理品质

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遭受各种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挫折可能给孩子带来心理、生理上的伤害,也可能变成站起来的动力,关键看孩子耐挫力的程度。

家庭教育的核心范文3

随着离异家庭的增多,离异家庭中孩子的教育问题和心理保健越来越受到关注。离异家庭不同于一般家庭,只具有“部分家庭功能”,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在家庭离异的过程中都深刻体验到分离的煎熬。

离异家庭是由于父母婚姻破裂而导致解体的家庭。其不良后果是多方面的,例如子女的生活问题、发展问题、教育问题,特别是心理健康问题等。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功能正常、无障碍或心理疾病。据调查,离异家庭子女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作为父母的任何一方,在处理离婚的过程中都要注意保护孩子的心理健康。此外,学校也应当关注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班主任和专职心理老师,还有孩子身边的同学和朋友。

一、父母离异时孩子的心理保健和教育策略

父母离婚,子女突然失去完整的家庭,失去了安全感和幸福感,很容易感到惊恐不安,容易被激怒。据调查,完整家庭子女只有不到10%恨自己父母,而离异家庭有40.16%的孩子痛恨父母。刚离异家庭的孩子由于沉浸在家庭瓦解的悲伤气氛中,对谁都不信任,自我封闭,不愿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遇事易怒,稍不如意就做出过激行为,以此来发泄心中长期压抑的不满,如骂人,打架,行凶,做事不考虑后果。这种强烈恐惧感如果无法得到及时的缓解和调节,很容易造成情绪上的障碍,在学习、生活中常常感到不踏实、焦虑不安、注意力严重涣散。

(一)相关案例

小雨,初一女生,14岁,来到咨询室就掉眼泪,说自己是个没人要的孩子。原来,她家里天天上演着一场由父母主演的唇舌之战,因为父亲有外遇,还嚣张到把情人带回家。母亲自然受不了,天天和父亲吵架,处于准离婚的状态。每当父母吵架的时候,就会拿小雨和弟弟出气。小雨和弟弟经常被骂,都非常害怕。父母吵架的时候他们就躲进房间,即使学校催交生活费,她也不大敢向父母要,因为父母常常因赌气而彼此推脱。这种状态持续了一个多月。

刚开始的时候,小雨还在学校强忍着痛苦,努力地学习,希望自己取得的优良成绩能挽回准备离婚的父母。但是,她发现即使自己成绩取得较大的进步,笑容在父母脸上也是转瞬即逝,他们之间的战火依然连绵不断。

小雨从内疚到麻木,因为在家得不到温暖,总在学校里耗着不回家,周末也借口出门。为了报复有外遇的父亲,她同时交了十多个男友,她心里认为,反正父母忙着吵架,反正家都不成家了,自己学好也没人管,自己学坏也没人关注,就这样混着过日子吧。

(二)案例分析及其对策

案例中,由于父母在准离婚时不能很好地处理彼此的情绪问题,在家当着孩子的面天天吵架,孩子也成了父母吵架发泄的对象。刚开始小雨认为自己有能力可以挽救父母的婚姻,改善家庭氛围,但是努力后她发现是白费力气。因为对家的失望和对父亲的报复,她成绩急剧下降,对待感情玩世不恭。我们需要如何处理准离异状态下小雨受到的伤害呢?

第一,澄清父母离异并非是对孩子的抛弃,父母对孩子的爱依然如故。当父母决定要离婚时,双方都会有较大的情绪波动,但是要学会在孩子面前控制情绪,理智地告诉孩子:父母由于某些原因现在不能在一起生活了,但是你永远是父母疼爱的孩子,我们都会照顾你……让孩子知道,父母离婚并非是抛弃他们,父母虽然分开了,但是与他们的血缘关系是永远都存在的。

第二,消除孩子对父母离异的内疚感,让孩子明白,离婚并非因为孩子的表现不够好,而是由于父母情感的破裂。当孩子得知父母即将要离婚的时候,会用尽所有的力量去协调父母的关系,保护完整的家。当孩子努力一段时间后发现父母还是要坚持离婚,会认为是因为自己做得不够好,内心产生很强的愧疚感。面对这样的情况,父母要澄清他们婚姻的失败与孩子的表现无关,让孩子知道他已经表现得很好了,他永远是父母心中的好孩子,离婚前是,离婚后也是,消除孩子的内疚感。

第三,离婚过程中夫妻双方经常吵架,情绪波动大,严重影响到孩子的心理状况,孩子不仅容易在情绪上大喜大悲,而且会习得以吵架为主要沟通方式。因此,父母在离婚的过程中,要特别小心地处理彼此情绪,并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等情绪平静下来的时候,才理性地和孩子分析离婚的事实,多关爱孩子一些,把离婚对孩子的伤害减到最少。

第四,离异家庭孩子的爱情观很容易受到误导,应与孩子进行爱情观的探讨。就如案例中父亲在外面有外遇,并带回家中让孩子得知,很容易误导孩子的爱情观,小雨在家里得不到的温暖,试图通过交多一些男友来补偿,甚至以此报复父母。因此应当让孩子明白,父母有他们自己的爱情观,但并不一定正确,我们爱父母,但并不一定用与父母类似的行为来表达我们对父母的忠诚。我们可以客观地看待父母的爱情观,但不去模仿。

此外,学校也应给予适当的关注和帮助。例如,心理老师可以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及时疏导他们的心情;并成立一些同质团体,进行心理培训,让他们知道他们并不是孤独的,他们是被关爱的。

二、父母离异后的心理保健和教育策略

离婚后孩子可能会跟父母中一方进行单亲家庭生活,也可能面临重组家庭的生活。那么,离异后父母该如何把握好对孩子的教育呢?

(一)相关案例

我校初一某女生,现在与父亲、继母一起生活,父亲、继母、姑妈和奶奶等都不喜欢她与亲生母亲见面。每次和母亲见面前后,都会面临一些针对母亲的恶言恶语,她很不开心。她想割掉与母亲的情感却不能,常常很想念母亲,想和母亲见面却不敢,怕父亲、继母等不开心。她不开心时经常自己一个人哭,喜欢隐瞒自己的感情,尽量表现开心的一面给别人看。

(二)案例分析及其对策

父母离异后,抚养孩子的一方对另一方的态度恶劣,最终伤害到的却是小孩。离异后的父母在探访孩子、教育孩子方面没有达成一致的认识,他们很传统地认为,孩子和我一起住就属于我,拒绝另一方的探访和交流。这种看似保护的行为,实质上是对孩子情感的伤害。怎么处理好离婚后孩子的教育问题,保护好孩子脆弱的心灵呢?

首先,处理好离异父母之间的怨恨情绪,不要对孩子表达怨恨。夫妻离异后,难免有一方会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因此,经常会在孩子面前抱怨另一方的不好,甚至有一种仇恨的心理。但是在孩子心中,两个都是他至亲的人。无论父母做错了什么,或者在外人看来有多坏,孩子在内心深处都爱自己父母。由于父母一方对另一方有恨,孩子为了表达对这一方的忠诚,不能表达自己对另一方的爱,就会处于一个非常痛苦的境地,爱不能,恨不能,只好收藏自己的感情,或者学会用恨来表达爱,严重了甚至会出现情感表达障碍。所以,离异后的父母应收起自己的怨恨,别把自己的情感强加在孩子身上。在孩子面前不要谴责对方或者互相诋毁,应告诉孩子父母离异是大人感情的破裂,与孩子无关,让孩子体验到虽然不能生活在一起,但父母双方仍是爱着他,想着他的。

其次,离异后子女的教养,父母双方都有平等权利,即使与孩子生活的一方,也无权剥夺另外一方探视孩子、教育孩子的权利。父母应尽可能地抽出时间共同商讨,达成较为一致的、具体合理的教养方法,在教育子中遇到的问题时,要开诚布公地交谈和商讨。如:父母中不和孩子住在一起的一方,应如何经常与孩子保持联系,间隔多长时间见面;孩子生日的时候,可以邀请父母一起为其过生日;孩子遇到人生中较大的抉择时,父母双方都有商讨和给予建议的权利。

此外,离异家庭的孩子在别人怎样对待其父母离婚的态度上很敏感,他们会担心其他人是怎么看待他们的父母,怎么看待自己的。作为老师,更应客观和谨慎对待其父母的任何一方,不要议论和贬低他们,尤其是不能在孩子面前流露出对其父母一方的不满和气愤。要明白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是永远割舍不断的,孩子内心深处爱着父母,如果教师流露出对父母一方的不满,孩子就很容易在如何对待父母的问题上处于两难境地。为了孩子,教师应支持孩子与父母进行更多的交流与亲近,欢迎他们来学校里看望孩子,主动地定时与父母双方交谈,了解孩子的情绪及各方面的表现情况,并针对他们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与方法提出建设性意见,让离异家庭的孩子在父母和老师给予的支持和关注下,带着满满的爱,快乐健康地学习生活。

家庭教育的核心范文4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4--01

老年痴呆是一种常见的老年性慢性神经系统疾病包括阿尔默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一般而言,患者表现为认知能力下降和行为障碍,最终致使患者无法自理,因而此类患者不仅需要长期有效的治疗,亦需要患者自身的配合以及家庭照顾者在老年痴呆患者接受治疗的过程中提供适时的护理配合治疗[1-2]。相关的文献表明[3],因家庭照顾者不了解治疗和预后,缺乏一定的治疗护理知识,常伴有紧张和抑郁等负性情绪,加之过度的体力透支而导致健康问题,进而影响患者的康复。本研究通过对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老年痴呆患者的家庭照顾者实施了多媒体综合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纳的98例老年痴呆患者,观察组老年痴呆患者49例中,男26例,女23例,年龄38~67岁,平均(49.6±8.9)岁。对照组老年痴呆患者49例,男22例,女37例,年龄32~65岁,平均(45.9±7.9)岁。两组患者在基础资料上具有可比性(P

1.2 方法 两组均接受神经内科相关治疗,观察组加以对患者家庭照顾者实施多媒体综合教育,具体方法如下:(1)powerpoint教学:在患者住院期间,定期组织患者和其家属照顾者在示教室进行互动式健康教育,应用powerpoint软件将宣教内容做成图文式的课件,声情并茂的讲解老年痴呆发病原因和康复注意事项,如服药、生活方式的改变等,以及患者和家属间如何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有效的康复效果等。宣教时间为20min,讨论时间为15min。(2)微信平台宣教:干预时间为出院当天至出院后的12月内,利用微信公众平台,除了每周推送老年痴呆相关的最新资讯,还单独设立家属照顾者的注意事项板块,以图文的形式定期更新板块内容,包括家庭康复的内容、家属日常生活中的情绪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以及家属定期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的重要性等。(3)视频宣教:将宣教的视频拷贝至每一位家属的手机上,视频内容包括肢体训练、日常生活护理、突发紧急状况处理方法、家庭护理等,由家属指导和协助患者在患者康复期间进行观看和训练。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干预前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客观评定。同时采用一般健康量表问卷(GHQ-12)对患者家属的身心状况进行比较。

1.4 应用SPSS21.0软件处理数据,两组间差异使用t检验、x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MMSE和MBI评分对比 观察组干预后的MMSE和MBI评分高于对照组和干预前,差异显著(P

2.2两组的家属GHQ-12评分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家属GHQ-12及其部分项目评分明显更低于对照组及干预前,差异显著(P

3 讨论

家庭教育的核心范文5

【关键词】家庭教育;未成年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大力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也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未成年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具体方向。目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怎样,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起着怎样的作用,我们应该怎样引导未成年人更好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应该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目前中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1.家庭教育知识匮乏直接导致家庭教育缺位

据统计,中国每3个家庭中就会有1个家庭在教育子女上感到困惑或苦恼,有很多家长教育方式仍是“情感+经验”式,家庭教育方式更多是从父母那里传承而来,家长们缺乏从更多专业角度获取解决问题的意识。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要做好家庭教育,家长同样需要学习,有很多人认为做了家长自然就会教育子女了,而更有甚者是稀里糊涂地做了家长,既无知识储备,又无思想准备。

正是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孩子在学校辛辛苦苦受了五天的教育,但周六周日回到家后,加之社会文化环境的缺陷导致孩子很容易受到一些外来消极因素的影响而使得在校五天的教育成果丧失殆尽。只有当这些影响与学校的影响趋向一致时才能形成教育合力,从而发挥5+2>7的功效。

2.“四重四轻”和家庭教育“被学业化”凸显家庭教育新课题

目前家庭教育中凸显出“四重四轻”现象,即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趋向急功近利,忽视个性发展;注重知识学习,忽视品德培养;注重物质营养,轻视体育锻炼。这也是导致当今部分青少年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仍有差距的重要原因。

许多家长注重家庭教育,但更多的是注重学业,部分家长把自己变成了老师、助教或者孩子学习的“拐杖”,忽视了孩子做人做事这些基本能力的培养。家长角色存在“错位”现象,过渡关注学业是家庭教育资源的浪费,往往事倍功半,家庭教育最大的优势是道德教育,人格教育,过多的掺入学业内容是扬短避长。

3.独生子女家长压力过大,“隔代抚养”引发家庭教育新矛盾

今天的独生子女父母压力过大,挑战很多,在子女教育方面常感无奈,甚至是孤立无援。有专家指出,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只有“医生”,没有“护士”。这里的“医生”相当于家长,而“护士”则相当于同伴。现在很多年轻的父母往往是生而不养,而祖父母又是关爱过度。“经验派”习惯事无巨细,而“本本派”又大而化之。祖辈关怀孙辈,往往是生活关怀备至,而心理健康重视不够。

此外,目前部分青少年因为迷恋网络,导致人生观,价值观暂时偏离正常轨道,也是阻碍广大青少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因素。

二、改进家庭教育方式方法,积极引导青少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正是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以上问题对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为此,我们首先应该从家庭教育层面着手,培训家长,转变家庭教育方式,抓住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基础的一环不失为上上之策。

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同志的重要论述为新时期的家庭建设指明了重点和方向。同志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注重家庭的地位和作用,是重视家庭建设的前提,而发挥好家庭的功能,正是家庭建设的保障。

1.注重家庭,为家庭建设助力

构建和谐社会,从促进家庭和睦开始。家庭既要传承好“百善孝为先”的“孝”文化,也要传承好“家和万事兴”的“和”文化,做到夫妻忠贞相爱、成员和睦相处、尊重孝顺长辈、关爱培养后代。家庭是相对独立的亲缘组织,却又是社会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及其矛盾不可避免的会反映到家庭中来,而善于运用家庭的特殊优势又恰是解决家庭矛盾的良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血浓于水的亲情、长幼有序的伦理、少有隐私的直率等等,都在化解家庭矛盾中起着重要而有效的作用,而每一次矛盾的解决,都会更加浓化家庭的亲情,提升家庭建设的品味,千万个“家和”是筑就社会和谐的根基。帮助广大家长建设学习型家庭,积极培育家庭美德,引导广大家长学会勤俭持家,更是积极促进青少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好保障。

2.注重家教,为家庭建设奠基

家教是家庭建设的奠基工程,对于传承优秀文化、构建文明家风、充实家庭内涵、推动家庭进步有重要意义。

家教独具天然亲情性、教养合一性、早期启蒙性、潜移默化性的优势。它充分体现着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观念。在家教中可广开生活生存、道德伦理、行为习惯、文化传统、家训家规等家教“课程”;可进行触景生情的开导教育、针对犯事的训导教育、循循善诱的说理教育、家务劳动的实践教育、以身作则的示范教育等家教活动。家教是最能完美体现晓之以理和动之以情相融合、言传和身教相融合的教育形式,家教往往是家长人文素养的自然流露,是子女对人文知识的自然养成的最佳途径。

3.注重家风,为家庭建设提质

家风是世代传承并得以巩固的家庭文化基因,是规范家庭成员的心理准则,是维系家庭稳定的精神聚力。家风是家庭建设的灵魂和核心。

学校要通过家长培训的方式引导广大家长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涵养家风。同志指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和万事兴、天伦之乐、尊老爱幼、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勤俭持家等,都体现了中国人的这种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民,流淌于心,这是我们涵养家风的精神瑰宝。

好的家风是生长正能量的摇篮,要引导广大家长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此来引领、端正家风,让文明新风登堂入室,将精神垃圾扫地出门。

为了让广大青少年更好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学校、社会要形成合力,一是要提高认识,不仅学校和老师要提高认识,更要通过适当的方式方法让家长提高认识,搞好家庭教育,为青少年更好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家庭保障和家教支撑。二是要有物质保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经济支撑。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在学年之初安排出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家庭教育和培训,要加大对老师和班主任的培训力度,让更多的一线教师本身学会科学的育人方法,形成良好的家风,同时学会正确引导家长的方法,l挥影响带动作用。三是选好主体路径,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综合性、兼容性、高度关联性的主体实践系统,如青少年户外拓展培训基地的进一步完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功能延伸等,用生动的体验式和实践式教育增强广大青少年的爱国情感,让学生感觉到爱国不是抽象而空洞的,而是具体而现实的。

参考文献:

家庭教育的核心范文6

可以这么说,天下所有父母对孩子的未来都会有种种期待,但同时,这些期待又常常在岁月的流转中转化为各种担忧与焦虑。哪个父母不指望用更好的方法教育好孩子呢?但往往事与愿违,现实中,我们看到了无数个因为教育方法错误而导致的家庭悲剧。

当人们遇到问题时总会想方设法去解决,这是每个人的基本反应模式。我们看到,有关家庭教育的图书铺天盖地,大家都在谈教子方法,尽管这迎合了父母们的内心需求,但其实,这些所谓的育儿方法大都是个体性的,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有的家庭拿去用时,可以立马见效,也有的家庭拿来用时,效果不彰,甚至适得其反。

家庭教育有一对基本矛盾,就是父母之“教”与孩子之“发育成长”无法同频而导致的冲突。具体来讲,一方面,每个孩子都需要在父母的呵护照料中长大成人;另一方面,人的成长本质上都是自我成长,这是当今许多心理学家研究得出的结论。

我一直在寻找能够从根子上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方案,所以我更多地会去反思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发育成长”?父母为什么会这么“教”?

经过多年的研究,可以断言:一切家庭教育问题的根源都来自童年,要从根子上解决家庭教育问题,就要去认识、理解缓慢又漫长的童年,包括父母的童年与孩子的童年。因为,父母童年时期的一些经验会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复演,而孩子童年时期的一些因素可能直接影响他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