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范文1
【关键词】《爱弥儿》;道德教育;自然教育;卢梭
在《爱弥儿》这部著作里,卢梭通过爱弥儿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历程,提出了“自然教育”思想,卢梭以爱弥儿从小在自然环境中生活,接受自然教育,不断增长知识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一过程阐述了他的道德教育思想。
一、卢梭道德教育思想概述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哲学观点出发的。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他所谓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因此,他主张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来培养儿童。
(一)道德教育的分阶段理论
卢梭认为,人的成长和发展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根据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征,把儿童受教育的身心成长分为四个阶段:婴儿期(出生—2岁),遵循顺应自然的原则,这一阶段应着重进行体育教育,养护身体和锻炼感官,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家庭教育和体育教育。儿童期(2—12岁),这阶段的儿童处于理智睡眠期,,这时候儿童的心智还处在懵懂混沌的状态,没有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这时期应该以感觉教育为主,发展儿童的视觉、听觉、触觉等。青春期(12—15岁),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由于通过感官的体验,感觉能力和感觉经验获得了基础,所以主要对其进行智力教育和劳动技能教育。青春期(15到成人),卢梭认为这是“激情和热情时期”,应该进行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教他如何在社会上生活、如何去爱、如何控制自己的感情。
(二)道德教育的目的
卢梭的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公民和爱国主义教育者[2],他对封建主义的宗教教育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斥责它不顾儿童的自然本性,通过注入式的方法向儿童灌输知识,摧残儿童的天性。因此,他主张在自然的环境中对儿童进行教育,将儿童培养成身心和谐发展的自然人,他心目中理想的“新人”就像爱弥儿一样,是个“身心两健、手脚灵巧、自食其力、富有情感和理智、心地善良、个性解放、摆脱传统束缚” [1]的新人。
(三)道德教育的任务
卢梭认为道德教育的任务有三个方面:激发善良感情、养成善良判断和培养善良意志。[2]他认为,自然状态下的自然人有两种自然的、本能的秉性,即对自身生存的关切和对他人的怜悯,前者表现为自爱,自爱的最基本表现是关心和保护自己的生命。怜悯,也就是同情,是当其他人遭遇不幸时,个体从内心深处产生的恻隐之心。卢梭主张把自爱和同情二者结合起来,他认为只有自爱的人才能爱别人,才能同情别人。
卢梭认为善良的判断是一个理性选择的过程,如果判断正确,他就会选择善;如果判断错误,他就会选择恶。因此,“教师的艺术是:绝不要让学生把注意力放在那些无关紧要的琐碎的事情上,而要不断的使他接触他将来必须知道的重大关系,以便使他能够正确地判断人类社会的善恶”[1],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判断人类社会中的善和恶。而这需要通过阅读伟人传记和研究历史,在不断的学习和接触社会的实践中去培养善良判断。
在卢梭看来,善良意志只有通过善良的行为才能得以实现。一个人心中能够产生善良、博爱、同情、仁慈,也能够正确对待奢侈、欲望、仇恨。个人品德要外化成社会道德,就必须在人与人之间,在社会生活中通过自我的行为表达来实现。因而,培养善良意志对于儿童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四)道德教育的方法
在道德方面,卢梭认为人天生就具有善性、理性和自由,它们使人具备了获得良好道德的基础。首先是人的情感,人具有自爱的本能,为人向善提供情感导向的基础;理性教导我们区别善与恶,获得道德观念;自由是自然人的本质,人的自由天性使人可以独立地进行判断,由此产生的行为才能体现出个人的道德。卢梭认为,根据这些基础和条件进行恰当的道德教育活动,就可以培养学生对个人的道德和对社会的道德。
卢梭的道德教育思想方法另一方面是强调行以求知。他反对宗教教育中的灌输法和训诫法,提倡尊重儿童的个性对其进行引导,在实践中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他反对盲目的惩罚,主张使用自然后果法,即让儿童经受由于自己的行为过失而招致的后果。“不要对你的学生进行任何种类的口头教训,应该使他们从经验中去取得教训。” [1]
二、卢梭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道德教育的启示
(一)以儿童为中心
在儿童早期的道德教育上,卢梭从“归于自然”的思想出发,提出重视教育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当前教育的一大弊病就是以成人的眼光看待、要求儿童,搞“听话教育”,使儿童变成了大人的附庸,这就违背了道德教育的规律,使儿童身心不能健康、自由的发展。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爱护儿童,尊重他们的天性,给儿童应有的地位。教师要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教学,把儿童放在教育的中心,要充分考虑到儿童的利益,以儿童为本。
(二)把儿童当做儿童来培养
卢梭在《爱弥儿》序言中说“我们对于儿童是一点也不理解的,对他们的观念错了,所以愈走就愈入歧途。最明智的人致力于研究成年人应该知道什么,可是却不考虑孩子们按其能力可以学到什么,他们总是把小孩子当做大人看,而不想想他们还没有成人呢,我所钻研的就是这个问题。” [1]卢梭所提到的问题,一直存在于我们的教育中,即教育往往是脱离儿童实际,按照教师或社会的期望来进行教育。在卢梭看来,道德教育的本质是“把儿童当儿童看待”,他说“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 [1]所以,我们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育应该从儿童主体出发,尊重儿童的自由个性,顺应儿童的自然成长。
(三)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
根据卢梭的自然主义道德教育理论,教育者给受教育者的教育影响应该是连贯的、持续的。父母和教师作为儿童首先模仿的对象,他们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事等方面的表现都对儿童起着模范作用。因此,卢梭强调成人严格要求自己,言行谨慎,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好表率和楷模。卢梭告诫教育者说“你必须牢记,在你训练人以前,你自己必须是人,你自己必须作为儿童效仿的典范” [1]。
【参考文献】
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范文2
论文摘要: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作用是巨大的,教育按年龄分段教育、善的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卢梭的 《爱弥儿——论教育构思 20年,撰写 3年,对当时法国腐朽的政治、宗教特别是教育进行了猛烈抨击。这部讨伐传统教育的长篇檄文,刚一发表,就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卢梭崇尚自然,主张 “回归自然”,他提 出了自然教育理论。 自然教育思想是卢梭教育理论的根本思想,其影响深远。
一、 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概论
《爱弥儿》全书共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自然发展。卢梭主张从出生到 2岁的婴儿应由父母养育。他认为儿童的第一个保育员是母亲,第一个教师是父亲。父母不应以任何借口推脱抚育子女的责任。他还指出,幼儿不仅需要细心养护,而且更重要的是锻炼,因为锻炼可以帮助抵御灾患。卢梭反对溺爱儿童,反对娇生掼养。
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各种感官教育的具体论述中,有些意见也过于偏颇,不够全面。这些都是其思想中不足之处。但是作为伟大思想家的卢梭,在教育史上他第一个详细地研究了外感官教育的意义、内容和具体方法,其中有很多可资借鉴的东西。
在第三卷 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
卢梭要求教学必须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他说 ,儿童时期有儿童自己的观察、思考和感觉的方法,企图以成人的方法代替儿童的方法那是最愚笨的。他强调按儿童年龄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
卢梭还提出,教学必须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自觉地去获取知识。他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比较和概括。教师要少讲,学生要多问。
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
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 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当然,他的这种分期以及把体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但是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段,每阶段进行各有侧重的教育,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而且揭示了幼儿、少年和青少年身心发展变化的某些规律及其对教育的深刻意义。这在教育史上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其可贵的启示。
二、卢梭教育思想的内容
1.注重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卢梭认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善良的感情、善良的判断和善良的意志,而其核心是博爱。人生的目的无非是爱人类,使一切人达到幸福的境地。他说,“要教育你的学生爱一切的人,甚至爱那些轻视人民的 ’,“在自然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他们共同的天职是取得人品;不管是谁,只要在这方面受了很好的教育,就不至于欠缺同他相称的品格……从我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人: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他在紧急关头,而且不论对谁都能尽到做人的本分;命运无法使他改变地位,他始终将处在他的地位上。”试想,在物质文明丰富的今天,我们的精神文明是否同步进步呢?每个公民是否尽到做人的本分呢?
卢梭认为培养善良的爱人的感情和思想不能靠说教,而要通过观察了解社会,r解人类的贫困和苦难。因为经过苦难生活的人,自然产生同情、爱怜不幸者的思想感情。善良判断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学)J历史、伟人传记,从中学习区分善恶,而善良的意志则是通过行为的练习来培养。其思想无时不闪烁着高尚道德的光芒。
孔子说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则以学文。”( 学而》)可见,孔子认为先有品德、道德的培养,才有专门学问的教育。孟子主性善说,认为教育的目的在收回善性,扩充善端:“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 )“存其心,养其性。”(《尽心上》)苟子主性恶说教育的目的在去恶植善,使人的本性 “长迁而不返其初,则化矣。(《不苟》)以后诸家如董仲舒、韩愈、朱熹、王阳明等都阐述过他们的教育主张,其意旨大抵不出先教人向善、做人,而后再教学问,中国诸圣贤之学问,首在向善和做人。在中国现代教育建立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在阐述他的教育主张时指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说 :“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基础的东西确实非常扎实,但就是缺少一些精神层面上的东西。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我认为最终是要让孩子们懂得爱,懂得自由懂得创造,真心热爱自己的祖国,理解和乐于去创造美好的世界,同时学会鉴赏生活,鉴赏人,鉴赏艺术,而且这种鉴赏的眼光不是强制出来的;还要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生存。这些都会使人的气质境界产生变化。总之,我认为最好的教育应该是把孩子们对善的向往提升起来,他们在学习独立生活的本事时,还要建立起独立的精神、独立的人格。”
曾经发生的马加爵事件,至今想起来还是令人触目惊心。从某种程度上讲,马加爵实际上是未受过真正的教育,因为真正受过教育的人,他首先要有善的理念,有 了善 的理念的人,他能够辨是非、识善恶、鉴美丑。人的教育首先是善的理念的教育、人品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必须在儿童时期就抓住机会,一旦松懈,日后再补,就会难上加难。同时它不仅仅是几节思想品德课就能实现的,应该是学校、家庭、社会合力努力的结果,更不是空洞的说教就能让人向善,从而成为一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它必须是在良好的氛围中长期熏陶、潜移默化,才能形成优良的品质,成为有益社会的人。这无疑对我们目前的德育敲响了警钟。
2.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自然教育理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天性充分得到发展的 “自然 ’。这种思想强调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天胜发展的自然历程,即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同时还要尊重儿童的个性特点。卢梭对此进行了论证,他将教育理解为 “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 “事物的教育”,后二者在遵循前者的基础上实现三者的协调一‘致。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存在着天性至上,把教育视为自然生长等偏激的观点,在当时这种思想有着巨大的反封建教育的进步意义,他要求尊重儿童的自由和兴趣,鼓舞学生通过自己的实地观察,结合实际生活主动地、自觉地掌握有用的知识。他提出必须把儿童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引导、鼓励他们主动学习所有这些都表明卢梭反对传统教学的彻底性,这种强调儿童是教育主体的思想,开辟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先河。
卢梭说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丁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91~92)他反复强调 “要按照你的学生的年龄去对待他”…(91~92)。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还必须尊重儿童的个性。卢梭认为,每个儿童的心理有他自己的形式,必须按照个别的形式进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就。卢梭要求教育必须从儿童的实际出发,激发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身心得到顺利发展。
卢梭作为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思想启蒙家,他最恨社会的不平等,他大力倡导人人平等,他在二百多年前就提出教育过程中的参与主体——老师和学生——的平等。他要求年轻的教师应该把学生当做一个完全的 “自然来看待,在他看来尊重孩子比时时处处牵引着孩子还要有效果。他的这一一思想正好是我们国家教育改革中首要提倡的,那就是教师应该把学生当做人来看,教师要 “目中有 ’,教师不能将学生看作自己的私有物品,要尊重孩子完全的人格。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来不注意学生的个体尊严,认为学生就应该听从教师,学生就应该将老师说的话尊若圣旨。就这样,最后终于培养出了听话的孩子,却剥夺了他们说话的权利。尊重每一位学生、“以人为本”,是对每一位教师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转变观念,从圣坛上走下来,放下架子,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他们,走进了解他们,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如今我们正在大力提倡主体性教育,与先哲卢梭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而教育作为受教育者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基本功能就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与品质,使他们的身心都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或主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并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在本质上是对个体主体性的培养过程,是一种主体性教育。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全新教育模式的教育观和方法论,是素质教育的精髓,促进受教育者主体性素质的充分发展是我们当代教育的理想和追求。
参考文献
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范文3
关键词 卢梭 自然教育 儿童教育 启迪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1卢梭自然教育观概述
从整体而言,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是从“自然人性观”出发的,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归于自然”释放儿童的天性。从组成部分而言,卢梭在教育方面对施加教育所必须匹配的一切需要,进行了深入的解读。《爱弥儿》中就体现了卢梭对教育的观念―自然主义,这深深地影响了现代的教育理论。另外,我们需要意识到卢梭的自然教育观包含的内容是繁多且相关贯穿的,包含自然的教育、渐进的教育、自由的教育以及消极的教育等,它们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
首先,卢梭说人的教育应该“归于自然”,他所说的“自然”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神翦自然。他认为上帝具有最高的意志,万事万物由它创造。第二,社会的自然。卢梭希望出现一个人人自由、平等、幸福的理想杜会。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人类社会最原始、最自然的时期。第三,心理的自然。卢梭的“性善论”属先验主义唯心论的范畴,不过卢梭将他所说的人性的自然,即自然天赋与先天个性纳入了他的自然概念之中。其次,卢梭主张教育循人的自然性能的发展顺序,适应儿童生活,自然规定了人的生理心理机能器官和内在能力的发展顺序和途径,因此,应按照这种自然发展的程序、方式和途径进行施教。另外,卢梭崇尚自然,他认为人的最重要的自然天赋权利就是自由。《社会契约论》中说到:“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锁链之中。”卢梭反对习惯的养成,认为自然人“应当以无习惯以习惯”,他反对学校教育形式,提倡家庭个别教育。当然卢梭所说的自由放任,也不是毫无限制的自由,它是由有自然规定的范围限定的。最后则是消极教育,所谓消极教育就是只进行必要的事实教育,而无外在的干涉和控制,即属于“自然后果教育”。
2自然教育理论对现代儿童教育的启迪
2.1卢梭“自然教育观”对认识儿童的启迪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在18世纪的欧洲是赋予革命性的,他锐利笔锋更使他的著作显示出巨大的煽动力,他的自然教育观超越了时代的桎梏,以至于他的观念至今对教育仍然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2.1.1教育必须考虑儿童年龄特征
卢梭“自然教育理论”中关于儿童年龄阶段的分期理论中强调教育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征,在不同的时期应进行不同的教育。在这方面,我们可以从我国的教育要求和教育法中找到相应的对照。对于儿童来说,教育需要讲究适时适当,儿童的思维水平的发展受年龄的限制,所以教育必须要考虑儿童的年龄以及特点。
2.1.2教育必须尊重儿童的天性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中充满着热爱儿童的感情。他号召尊重儿童的个性,研究儿童的兴趣,要求采用积极的教学方法,让儿童多接近自然,在自然界中进行知识的学习,使教学和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主张培养“自然人”;主张儿童亲身活动;提倡家庭教师实施自然教育;反对压制、灌输,主张给儿童以自由。
2.1.3教育必须符合渐进要求
儿童发展是有顺序、有阶段的,在适合的阶段要对应与之相当的教育内容,这也就是卢梭“自然教育观”中的渐进教育。孩子的发展切不可急于求成,一旦压力过大,那么将会对孩子形成一定的伤害。故而教育者需要尊重孩子们的决定和感受,有目标有规划的实施教育,孩子们在这样的教育下不但汲取的知识更多,而且对孩子的身心来说都是一种保护。
2.2卢梭“自然教育观”对开展儿童教育的启迪
卢梭的“自然教育”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时期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在充分认识和研究学生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实施的,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是实施自然教育的前提。卢梭的教育特色启发我们,要注重研究和分析儿童的心理特点,在教育中做到有的放矢。
2.2.1尊重儿童意愿,启发儿童思维
在卢梭的“自然教育观”中,儿童都是顺应自然,依靠自然而长大,而现代教育也应当从“尊重儿童意愿,启发儿童思维”开始。教育者需要做到依据儿童的天性特点以及基于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考虑开展适宜幼儿的教育,让幼儿有足够的选择的权利,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去选择自己喜爱的那一方面,教育者身为引导者要加以引导和启发。
2.2.2顺应儿童意愿,创设“自由”教育环境
卢梭的“自然教育”不是说不管不顾,而是说教师是起引导的作用。卢梭认为教育有三种: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自然的教育。儿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教育者们应当对于这样的权利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为孩子们尽量创造出一个自由的环境,这样儿童自由的天性才会得到一定的解放。
2.2.3引导儿童意愿,施加适当教育
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需要从卢梭的“自然教育观”做出引伸,从渐进的原理出发,卢梭主张教育循人的自然性能的发展顺序,适应儿童生活。另外,儿童的思维会受到很多方面的限制,身为教育者,既需要考虑到孩子们的天性也需要对孩子们进行适当的引导,把握合适的时机对孩子给予指导,但是指导并不是干预,不是代替孩子的想法,而是在他的感受和决定的基础上为他要走的路照一盏明灯。
参考文献
[1] 魏彦红.卢梭自然教育观的发展及其影响[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02):6-8.
[2] 吴值敬.简述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观及其影响[J].考试周刊,2009(04):209-210.
[3] 马玲娥.感悟卢梭的“自然主义的儿童教育观”[J].学前课程研究,2009(03):49-50.
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范文4
西方国家与中国完全不同,他们教育理念的源头是“成长”。所谓成长,是指一切有生命的个体(包括人的智慧)在一定的条件下,任其自由生长,由幼小向着成熟的方向发展。在英语中,Grow一词含有生长、发育、增长、长大、逐步变成等意思,它十分形象地反映了西方国家自由教育的理念。
成长教育是西方教育理念的核心,它贯穿在从幼儿到研究生的教育全过程中。在西方国家,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开明的,是顺应自然发展的,他们几乎从不干预幼儿的兴趣,更不会强迫孩子做什么或不做什么。他们倒是十分重视对孩子的自身锻炼,要孩子懂得无论什么事情都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到了中学和大学,学生选择什么学校,学习什么专业,什么时候毕业,从事什么样的职业,都是由学生自己选择做出决定,没有什么人可以干预他们的自由选择。
西方国家的成长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的教育理论的影响。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现代儿童心理学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创始人。同时,卢梭又是自然主义教育的奠基者,自然主义教育理论是他全部教育学说的核心。他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自然本性,成人不能不顾儿童的特点,按照传统与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所谓教育,干预或限制儿童的自由发展。从自然教育理论出发,他反对死读书,反对灌输知识,反对“揠苗助长”,主张教学要适应学生的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卢梭的教育思想在西方具有极大的影响,像德国的康德和赫尔巴特,瑞士的裴斯泰洛齐,美国的杜威等无不受卢梭教育思想的影响。所以,自然主义教育就是成长教育的理论基础,它已经牢固地扎根于西方国家的各级各类教育中,并逐步形成了西方教育的精髓。
其实,在汉语中教育是由“教”与“育”这两个词语组成。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这就是说,教育是包括施教者和受教者的双向活动过程。施教是教师的作用,是外因;而“育”是发育,是内在的生长力量。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显然,教育的作用,关键在于“育”,即学习者内因的作用。这里的“育”,也就是西方教育中“成长”的意思。可是,千百年来,我们只强调了“教”的功能,而完全忽视了“育”的主要作用,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中的极大的偏差。这个偏差所造成的后遗症,正如英国教育家洛克所指出的:“教育上的错误正如配错了药方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
对比中国与西方的教育理念,最根本的就是在教育理念源头上的差别,我国强调“塑造”,而西方主张“成长”,这就犹如“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就是我国应试教育的根源,是我国缺少杰出人才的根本原因。找差距必须从源头上找,看问题必须看本质,改造我国教育必须从源头改起。在这里,我要大声疾呼:请家长、学校、教师和教育行政部门以及整个社会都彻底放弃“塑造”的教育理念。在世纪之交,法国三位不同学科领域里的著名学者在关于教育“结构危机”的一场讨论中,提出了要创建“没有权威、没有惩罚的教育”。这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新方向之一,我们应当从中受到启发,让我国儿童回归他们的天性。要尊重各类学校学生的志趣和选择权,让他们在独立、民主、自由的氛围中成长,这是杰出人才成长必须遵循的规律。
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范文5
关键词:爱弥儿;家庭教育;自然主义;“乡村”视角
一、《爱弥儿》中的家庭教育思想
卢梭的教育学思想是一种典型的家庭教育思想,这种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爱弥儿》一书中。在《爱弥儿》中,卢梭从虚构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着手,分别对婴幼儿时期、六七岁的学龄儿童、十二三岁的少年、二十岁左右的青年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描述。尽管其间穿插了作者道德、社会、国家、政权、法律等的观点,但家庭陪伴教育是该书的重点。在卢梭看来“生活就是教育”:“我们一开始生活,我们就开始教育我们自己了;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我们的第一个教师便是我们的保姆”。卢梭的这种家庭教育观点,与中国家庭教育的私塾形式不同,他更在意家庭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倾向于陪伴式的“亲子教育”。在书的开篇,他就宣称,“教育孩子是父亲的天职”,“不能借口贫困、工作或者人的尊敬而免除亲自教养孩子的职责”,而且在文章结束前,爱弥儿已经明确称呼“我”为父亲了。可见卢梭的家庭教育更强调父亲必须履行的职责,而不是其他形式的家庭教育。但在卢梭那个时代,许多父亲为了生计和更多的家庭责任而忽略了对下一代的教育,这才有了卢梭的“假父”之名而对爱弥儿行使“真父”之实。卢梭宣扬的这种教育,固然有许多优势,可以将爱弥儿“培养成一个人,而不是公民”,但这样一个“野蛮人”一旦走向社会,必然被各种规则和“套路”限制,甚至于要不时地栽跟头,弄得头破血流,也不一定真能逐渐适应社会,这在书中附录“爱弥儿和苏菲或孤独的人的书柬”里可以看到爱弥儿或想象或真实的遭际。且这种教育只能存在于大工业革命之前的社会,因为那时的小农经济更能培养出爱弥儿这样的掘墓人。总体来说,“《爱弥儿》是教育中划时代的巨著,是卢梭对教育的理性思考和敏感想象。这部教育小说以爱弥儿的成长与教育过程为顺序,构想不同时段爱弥儿所受的教育。全书诠释了一个人应该如何追求自己的教育和选择自己的美好生活”。《爱弥儿》一书的主要价值在于从家庭教育的视角揭示了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特别是赞扬了歌颂自然的“乡村”视角,这种乡村视角是信息化社会美丽生态和谐构建的一种不可多得的思考维度。其次,卢梭赋予了教师极大的权利,这种权利比“天地君亲师”的权利有过之而无不及。正是有了能够制定人才培养规则、设计教学方案、实施教学步骤的权力,爱弥儿才有可能被培养出来,家庭教育才能真正取得实效。此外,卢梭的教育学思想认为,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技能、学问,还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学习的方法,以帮助其去发现世界的秩序、社会的规则乃至找到自己的人生伴侣。这种教育观,是一种全人的教育观,是人的全面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需求。
二、《爱弥儿》中的“乡村”视角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是《爱弥儿》一书的精华。无论是爱弥儿的生长环境,还是作者理想的生活场景,甚至是爱弥儿及其理想伴侣苏菲的相见、相交和相爱之地都在外省的异乡,这是有别于作者在文中一再抨击的“巴黎”的对照物。这种讴歌乡村、热爱自然,反对城市禁锢人思想、灵魂、行为和发展的思想是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观“乡村”视角的鲜明特征。“由此,从自然状态也即从动物状态经历漫漫进化而来的现在的人类的种种特征,如理性、正义感、对朋友的爱、对荣誉的追求等,这些被视为人性之基本构成的东西在卢梭看来不过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偶然事件的结果,这种结果绝非必然,不是人的本质,所谓的人性不过是历史的产物。我们现在所理解的人的诸多特征也可以从来没有。这是一种演化论的观点,也是卢梭信奉近代自然科学的必然结果。”第一,乡村是自然主义的代名词。在卢梭看来,乡村的一切都是宇宙自然而然的结果,尽管这其中掺杂了宗教的宿命论色彩,但这种强调自然环境对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是值得注意的。尤其是作者大力讴歌了乡村教育对爱弥儿及其代表的“野蛮人”的作用,这是今天研究西方教育史所不得不深思的地方。然而,卢梭的自然主义又是唯心的,过分强调只要按照和自然法则就行,“他在十岁的时候是听糕点指挥的,在二十岁的时候是听情人指挥的,在三十岁的时候是只知道追逐享乐的,在四十岁的时候是只知道追逐野心的,在五十岁的时候是只知道追逐钱财的”。通篇来看,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认为,尽管教育有规律可循,但总体来说,乡村是要胜过城市的。“城市是坑陷人类的深渊。经过几代人之后,人种就要消灭或退化;必须使人类得到更新,而能够更新人类的,往往是乡村。”第二,乡村的一切都是好的。卢梭在书中的一个显著观点就是“乡村的一切都是好的”。卢梭认为,“农业是人类所从事的历史最悠久的职业,它是最诚实的,最有益于人的,因而也就是人类所能从事的最高尚的职业”。不仅乡村的植物性食物有利于儿童的喂养,而且乡村的空气也有利于儿童皮肤乃至内脏器官的发育,连乡间儿童的发言都是纯正、响亮和完整的。与之相对的,无论是英国的首都伦敦,还是法国的首都巴黎都是污秽不堪的。在逼仄促狭的空间中生长起来的孩子不仅视野过于短浅,连说话都哼哼唧唧和含混不清。哪怕是在乡村里长成了的青年,尽管之前培养了良好的生活和工作习惯,但当他(抑或她)来到了巴黎的都市氛围中,不出半年就会变成另外一个连他自己都认不出来的狡诈可怜人。第三,乡村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卢梭认为,乡村教育培养出来的人,不是为了继承什么家产和财富,而是为了依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的一个“野蛮人”,而且这个野蛮人有自己的感觉、知觉、推理和判断,能够独立自主决定自己的命运和未来要走的道路。“他必须像农民那样劳动,像哲学家那样思想,才不至于像蒙昧人那样无所事事地过日子。”总之,卢梭要通过他自己标榜和践行的乡村教育,把爱弥儿培养成为一个农业职业教育领域的通才。受过乡村教育的爱弥儿,不仅认识花草虫鱼鸟兽,还会耕田做工,甚至会造房子、修器乐、懂经营、善持家,完全是一个独立自主的法国现代社会意义上的新型职业农民。
三、卢梭在《爱弥儿》中强调教师的重要性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观中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教师的重要性。与韩愈所提出的“传道受业解惑”不同,卢梭更强调教师的陪伴和引导。然而,这样的教师太少了,将毕生精力投入到一两个普通野蛮人身上,是资源极大地浪费。但如果将教师转变为父亲、母亲这一角色,就会发现,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更为难得的是,好的“爱弥儿”和“苏菲”易寻,但好的家庭教师难找,尤其是在教育普及化和法制化的今天,让孩子完全在家接受家庭教育的可能性不大,这就更显现出《爱弥儿》代替人们在家庭教育,特别是在自然主义教育观念指导下对家庭教育作出的探索是多么的珍贵。第一,教师是学生最重要的引路人。虽然卢梭讲的是家庭教育,但在书中,爱弥儿的父亲并没有出现几次。更多的时候,是教师“我”在为爱弥儿制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加以实施,同时,根据外在条件的改变和爱弥儿的自身成长进行适时调整。与其说这里的“我”是一个家庭教师,不如说“我”是爱弥儿的引路人和陪伴者。从爱弥儿出生一直到他结婚成家,能陪伴这么长时间和不计回报的老师是少之又少的,哪怕是被赋予了书中那么大的权利。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最好“顺木之天”,以求对学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良好的影响。卢梭这种培养人的方法,如同柳宗元的寓言《种树郭橐驼传》。从这点来看,教师的指引作用是提醒学生按照成长规律自然发展就行了,不需要过多干涉,否则就是误人子弟。所以,他说,“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过早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第二,学生最需要的成长是陪伴。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观中不时强调:爱弥儿的成长需要教师的陪伴。虽然爱弥儿被作者提及的次数还没有“我”的自叙传那么长,但爱弥儿的每一个关键的成长节点,都会被作者拎出来从学科、历史、需求等各个角度加以分析,并结合爱弥儿的特点进行一一培养。尤其是对爱弥儿的欲望和面临的风险挑战,作者都会事先进行延迟和规避,实在不行下就尽可能地陪着爱弥儿一起去面对、讨论、分析,并加以解决。可以说,卢梭深知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而在面临这样那样的风险情况下,陪伴是帮助他们成长的最好的老师。正是因为有了“我”的陪伴,爱弥儿才能幸福健康地度过成长的每一个阶段,成为作者理想中的成人。
四、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观的丰富性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观不仅体现在爱弥儿的成长上,还体现在爱弥儿成长过程中对世界、家庭、爱人等的看法,这些内容是传统学校教育所不关心但又对人的成长极为重要的内容。第一,人的成长要遵从自然规律。在卢梭看来,万事万物都有秩序,这个秩序就是自然主义教育观的核心要义。在学校教育中,孩子必须要听从老师安排。“卢梭认为,人生在每个阶段的需求与发展规律各不相同,成人不应该总把儿童当作小大人,用成人的一系列标准与眼光去衡量儿童是不对的,儿童享有儿童时期的特权,不应去承担成人之后的各种责任。卢梭提出在不同年龄阶段实施不同教育。”因此,卢梭的做法是带着爱弥儿一起在自然中成长。与柏拉图《理想国》中男女一起成长不同,卢梭更看重社会对男女的分工需求,认为在爱弥儿和苏菲的成长轨迹相同的前提下,要有各自的第二性征和社会特质。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卢梭认为,“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毫无疑问,这是一切良好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第二,人在自然成长的过程中依然要受到社会秩序的制约。尽管卢梭一再反对社会教育对人天性的戕害,延迟对爱弥儿的社会教育,但他最终仍不得不把爱弥儿推向社会,让其经受社会的考验,融入其中,并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但卢梭这种乌托邦式的幻想出来的爱弥儿是不存在的,即便是有这样的爱弥儿和苏菲,也会在社会秩序的强压下变成和芸芸众生一样的“巴黎人”。第三,人的全面发展是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观的根本出发点。卢梭之所以要写爱弥儿的培养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宣扬人全面发展的理论表达,在于抨击封建礼教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压迫,在于控诉资本主义享乐精神对人天性自由发展的误导。可以说,《爱弥儿》一书的根本出发点就在于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自然人,这个自然人可以叫爱弥儿,也可以叫苏菲,或者是《汉乐府》中的罗敷。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观的丰富性,在于其梳理了古希腊、古罗马、英国、欧洲乃至亚洲、北非和美洲的教育学现象及思想观念,《爱弥儿》是当时启蒙思想背景下教育学著作的集大成者。
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范文6
他为人类盗来天火。这次,天火不是用来温暖我们的身体,而是点燃了我们的内心。他说要有自由,于是世界追求自由。而这位盗火者却永恒地被锁在高加索山上……
整整300年后,当我们静静地站在法国先贤祠中,仍不禁会想起他,他的名字叫让·雅克·卢梭。
穷困中死去
卢梭10岁时,父亲因与一个法国军官斗殴而被迫逃亡他乡。小卢梭被迫寄居到舅妈家,并在乡下上了两年学。两年后,12岁的卢梭开始自谋生计,他做过书记,做过学徒,忍受了很多枯燥、侮辱与暴虐。16岁时卢梭再也不想忍气吞声,终于逃离了日内瓦,在欧洲各地流浪长达13年。
在恶劣境遇中的卢梭坚持阅读了大量书籍。谈及此,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彭刚感慨颇深:“卢梭有超越凡人之处。他遭遇的困境,一般人能够承受就不容易了,而他把这些变成了创造力的来源。他在非常坎坷的条件下,完成了自我的教育。其坚强的意志让人联想到的是,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
然而,“如同格洛巨斯的雕像之遭到天气和海水的侵蚀与狂风暴雨的吹打,已经被弄得不像一尊海神而像一头猛兽”(引自《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卢梭的灵魂也一样。残酷的生存环境使他养成了很多恶习与性格心理缺陷,撒谎、偷窃、诬陷、、与华伦夫人似情人又似母子的紊乱感情,这一切或者出于自我保护,或是渴望安全的心终于扭曲,或者……而卢梭的性格缺陷与敏感的心理,注定了他最终的悲剧命运。
1741年,29岁的卢梭终于结束流浪,来到巴黎。之后,卢梭结识了狄德罗、孔狄亚克等启蒙思想家,并参与编写《百科全书》,他们一起指点江山、纵横捭阖,卢梭的视野大大开阔了。但卢梭始终还是寂寂无名,穷困潦倒。
直到1749年,37岁的卢梭写出《论科学与艺术》,获得征文大奖,才一举成名。三年后他创作的歌剧《乡村卜师》首演大获成功,法国皇帝路易十五准备接见他并赐年金。但是卢梭逃开了,他要保持自己的独立自由。
1755年,卢梭写出了和启蒙思想的主流相逆的《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他认为,文明与自然是对立的,随着文明出现而产生的私有制导致了人类的贫富分化,而强势者制定出不合理的契约来维持这种不平等。至此,卢梭与狄德罗、伏尔泰等人的思想冲突开始爆发。启蒙思想家们认为理性能解决一切,历史是不断进步的,而卢梭却持相反的论调。根据彭刚的分析,身世性格的差异也是这一冲突的重要原因,“启蒙思想家中很多人属于社会上层,像狄德罗、伏尔泰,他们在贵族圈里妙语连珠、如鱼得水。而卢梭对上流社会一直是格格不入的。”
终于,卢梭无法忍受浮华的巴黎了。他搬到巴黎郊外隐居长达6年。这6年是卢梭创作的黄金时期,《新爱洛伊斯》、《社会契约论》、《爱弥尔》等著作都是这一时期的成果。
谈到思考的动力,彭刚认为卢梭是个非常特殊的人。“卢梭的生平传记就是他的思想传记。他的思想发展变化脱离了他外在生平就难以得到解释。”
在这个时期,因为与狄德罗、伏尔泰等人论战不休,学术思想日益分歧,卢梭的心理状态越来越糟。1762年,《爱弥尔》的问世在法国乃至全欧洲引起轩然大波。法国当局忍无可忍,准备逮捕卢梭。卢梭只好逃到瑞士,又藏身普鲁士,后又逃回瑞士伯尔尼,但均不被容纳。
1770年6月法国政府宣布赦免卢梭。卢梭终于结束逃亡重回巴黎,这时他已经58岁了,靠替人辛劳地抄乐谱为生。同年11月,动笔4年的自传《忏悔录》得以完稿。8年后,66岁的卢梭在穷困中死去。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大革命期间,卢梭被移葬先贤祠,棺木上镌刻着“自然与真理之人”。
不可驯服的灵魂
谈到法国大革命,人民大学哲学院龚群教授一方面强调大革命是由非常复杂的经济、社会因素引起的;但他也承认,在精神层面“如果没有卢梭,几乎不可能有法国大革命。比如法国大革命的旗手罗伯斯庇尔就极其忠诚于卢梭,他把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当作《圣经》一样,天天揣在口袋里。实际上,卢梭的著作就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圣经》。拿破仑也说过无卢梭则无法国大革命。”
彭刚认为,就大革命的爆发而言,“(卢梭的)思想没有那么大的能力。”从两本世界文学名著——狄更斯的《双城记》和雨果的《九三年》中,则可以清晰看到人们尤其是文化人对大革命的复杂心态,“一方面革命仿佛有他天然的道义上的合理性,但另一方面,革命所带来的血腥,对平等、博爱、仁慈等价值观的抹杀,是让人无法接受的。”但是,对于大革命中的恐怖暴力行动,卢梭早于大革命30多年前的话可谓一语成谶:“甚至正直的人们也把残害同类视为一种不能不做的事情,以致互相残杀,牺牲了数以千计的人的性命之后,竟浑然不知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引自《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
之后,经过200多年的历史,尤其20世纪一系列血腥的战争与革命后,人们更加清楚这样一个道理:靠恐怖暴力无法达到善的目的,甚至会造成更大的恶。
龚群则站在宏观的角度一再强调:“无论大革命有多么负面的影响,比如说它是道德乌托邦的覆灭,但它所追求的自由、平等仍然是我们当代最伟大的精神……卢梭(对自由、平等)的表达最响亮、最有代表性,并且促成了法国大革命这样的运动,所以卢梭的思想最典型地代表了现代性。”
卢梭的重要贡献不仅仅是他的政治思想,正如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尚杰研究员所提到的,“卢梭一生著述不多,但他每一部作品,几乎都是该领域在近代学术史上的奠基之作,比如《爱弥尔》之于教育学、《忏悔录》之于文学、《社会契约论》之于政治学、《论语言的起源》之于语言学。”
在尚杰看来,“卢梭有一个最深刻的思想动机:必须恢复一个绝对自然的人,绝对不允许任何虚伪和腐败。”在卢梭看来,个体是没有“原罪”的,人性本善,是所谓的文明社会玷污了人的天性,在这方面历史倒退了,所以重要的是恢复人的自然本性。
彭刚认为,后世对卢梭的解释分歧之大在思想史上是罕见的,“很多人坚定地认为自由是卢梭思想最核心的概念,但以赛亚·柏林宣称,现代思想家中有几个自由的敌人,卢梭是被他明确列为自由最危险的敌人。有人会说卢梭是主张返回自然的,但也有人说他所设计的那样一个政治共同体,恰恰是剥夺了人类自然状态所拥有的东西,把人完全置于一种最严格的管制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