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历史文化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历史文化意义范文1
关键词:甲骨;殷商文化;殷墟;占卜
甲骨文是现存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种文字,因其最早发现在动物骨头上而得名。甲骨文的形状会略有差异,大致为武丁时期的甲骨最为完整,同时武丁时期也是现存甲骨数量最多的时期。甲骨文发现地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小屯村、花园庄一带,而后扩大到后冈、和洹水北岸的侯家庄西北冈、高井台子、大司空村等地。自殷墟发掘以来,先后出土有字甲骨约15万片。郭沫若称:“殷墟的发现,是新史学的开端”。
1什么是甲骨文
甲骨文制作的方法是先将准备好的龟甲或兽骨处理,然后在背面钻洞到即将要穿透而又未穿透的程度,再用火烘灼,龟甲的正面就会在钻洞的四周出现裂纹,这些纹路称为「兆。负责观察纹路的就是占卜的人,叫做「卜官,在判断吉凶之后,才将卜问的内容书写或刻画在甲骨上。除了卜问吉凶之外,还有的甲骨文是用来记事的,记事的甲骨文字多用刀子刻,有的是先用笔写好后再刻出来,也有的是直接刻画出来的。甲骨文内容是殷商王室占卜的一些纪录,商朝的人普遍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卜问,有些占卜的内容是天气情况,有些是农作收成,也有问病求子的,而打猎、作战、祭祀等大事,更是需要占卜了!所以从甲骨文的内容可以隐约了解殷商时期的人的生活情形,也可以得知商朝历史发展的状况。
甲骨文的出土,不仅把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可信历史提前到了商朝,而且由于甲骨文内容丰富,涉及殷商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的各个方面,被称为中国古代乃至人类最早的“档案库”。对甲骨的研究,也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甲骨学[1]。
2.1甲骨文的历史价值:甲骨文的发现证明了商王朝的存在。在甲骨文发现以前,人们只能从以前的文字记载中知道有商王朝,并没有实实在在的实物来证明,但甲骨文的发现让大量殷商人篆刻的文字摆在了我们面前,这些文字也填补了以郑州二里岗为代表的早商文化和以殷墟为代表的晚商文化之间的空白,从而完善了商代的编年框架。在殷墟里陈列着的大量甲骨、青铜器都向我们展现了当时殷商人的生活形态。在殷墟王陵遗址中我们从他们使用的器皿可以看出当时殷商人的饮食文化,从他们使用的务农工具也可以学到现代工具从古代的发展演变等等。甲骨文为古代信仰、古代社会制度以及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留下了考古依据。这不仅是中国历史研究的一件大事,同时鉴于甲骨文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也是世界历史研究中重要事件。
2.2甲骨文的文化价值:文字的出现意味着人类走向文明,甲骨文是中国有据可查的最早的文字体系,它提供了中国古代特有的造字法则,对三千多年以来的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甲骨文具有一定体系并有比较严密的规律,篆刻精湛,内容丰富多彩,对中国古文字研究有重要作用。过去,古文字研究的主要的依据是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如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甲骨文比《说文解字》要早1500年,并且它是来源于直接出土的文物,可信程度更高,对研究汉字的起源和发展,纠正《说文解字》的疏失,解决青铜器铭文中悬而未决的问题,都有极大价值。随着1903年第一部甲骨文著作《铁云藏龟》的出版及其后甲骨的不断著录,甲骨文走出了学者的书斋,从“秘不示人”的个人摩挲雅玩变为大众可及的“公器”。自此,甲骨文成为全社会的文化财富吸引着更多学者投身研究之中[2]。甲骨文从发掘共计出土甲骨154600多片,到目前为止这些甲骨上刻有的单字约4500个,已翻译出的字有2000个左右。甲骨文虽然经过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不同书写形式的变化,但是以形、音、义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语法保留至今,对汉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中国的书法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2.3甲骨文的经济价值: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不仅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友人,同时还有很多国外学者也来学习,大大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以及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自从1928年殷墟甲骨正式考古挖掘以来,甲骨文闻名于世的同时也让安阳殷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1961年3月,国务院将殷墟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7月,殷墟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3]。中国古都协会将安阳列入中国七大古都,这是一件值得我们安阳人骄傲的事。越来越多的学者来到甲骨文的发源地来学习,同时带动了殷墟周边的经济发展,也让安阳的旅游业走向了新的阶段。
总结:
甲骨文的发现是照亮中华殷商文化的一盏明灯。它证实了殷商王朝的存在,并反映了当时统治下的人文背景,同时提供了中国早期汉字的形态,大大改观了对传统中国文字学的感官。虽然截止到现在并没有完全翻译出所有的文字,但随着学者的不懈努力,总有一天,这些字会完完全全的翻译出并展现在我们面前。只要我们秉持着探究学习的态度,困难就会向我们低头。
参考文献
[1]张志立;殷墟文明照亮中华;河南报业网—大河报2006.07.03期
[2]王宇信;“冷门”甲骨学代有传承;光明日报2016.06.02期
历史文化意义范文2
一、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含义和意义
历史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人类活动的痕迹,蕴含着政治、经济、艺术、建筑、技术、社会活动和环境演变等大量的丰富的历史信息,然而在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中,文化遗迹历经破坏、重建、修复和改造,很多历史信息不断变化甚至丢失,成为当代人无法解读的“密码”,留下诸多无法弥补的遗憾。有鉴于此,中华民族素来即有记录历史的优良传统,从实物载体的木简、纸质文本的典藏到数字媒介的立体化记录,从传统的舞台展示、书本传播向3D动画、全景全息呈现方式发展,体现了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所谓历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就是利用以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和虚拟现实技术为核心的综合信息技术,对历史文化遗产加以数字化建模、虚拟修复、辅助管理、数字展示,以互联网为平台,拓展文化遗产在虚拟空间中的时空延展性。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为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手段,另一方面也前所未有地改变了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目前,世界各国为了迎接信息时代的到来,将文化遗产转换成数字化形态的技术革命正方兴未艾,文化遗产数字化也成为将民族文化遗产和资源转化为新兴文化产业的一个关键环节。与其他保护方式相比较,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优势:首先,数字化方式可以使文化传统得以有效保护和展现。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可以使现代文化和人类学家能够描绘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图谱”,甚至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再现和复原久已失传的文化遗产。例如百多年前毁于英法联军之手的圆明园,这一久负盛名、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和国际影响力的遗址群,要想全方位实物复原,必将耗费巨额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需要克服众多的科学技术难题,但是如果采用数字化方式去呈现,就可以在不改变既定现状的前提下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得以网络化的复原。又如像敦煌莫高窟这样的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长期以来饱受“假日经济”游人过多、温湿度难以控制而导致壁画毁坏严重等困扰,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当地文物管理部门与美国梅隆基金会签订了协议,拟建立“数字化虚拟洞窟”,这一技术突破实现之后,无论何时何地何人都会足不出户在网路虚拟的现实中游览敦煌莫高窟而不必造成对实体文物的损坏。其次,数字化方式有助于多元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数字多媒体技术具有即时性、海量性、全球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利用网路的即时有效传播,可以在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遗产和资源永久保存的基础上,使得世界各国的人们都能平等共享。例如,中国多个省市博物馆、文化馆先后建立了以“360°环视扫描、虚实结合场景、三维空间虚拟”为特征的数字化全景式艺术体验平台,人们只要登陆相关网站,足不出户,就可以逛数字博物馆,看数字艺术展,倾听各种讲座,免费在线学习各类优秀教师讲授的精品课程,让普通市民随时都能在线欣赏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再次,数字化方式符合文物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传统方式的文化遗产保护中,实物修复与重建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砖瓦、陶瓷、金属等结构材料、装饰材料和某些专用材料,造成对自然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浪费,甚至会使地方财政背负沉重的经济负担。而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通过数字技术修复和还原文化遗产,虽然也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投入,但它不用消耗林木石材等自然环保资源,只需投入由电子计算机所承载的新兴网络信息技术,这种可持续的资源使用方式更符合中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社会发展原则,同时也代表着人类社会未来资源利用发展的走向。复次,文化遗产数字化可以使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文化与经济高度融合所催生的“文化经济”,不仅会加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提升,而且还能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国民经济更加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快速发展。经过文化遗产与资源的数字化开发,即使民间文学、舞蹈、美术等“许多以往不被认为具有经济意义的文化形态,经由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所负载,进入经济学家和投资人的视野”,从而被赋予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经济价值;以往被认为处于经济生活“边缘”的文化事业机构,特别是一向依赖于公共资助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将可能被接入经济开发的中心地带。
二、对黑龙江省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的若干思考
黑龙江省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边疆省份,历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诸多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为保护挖掘与利用创造了先决条件。2004年黑龙江省全面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省重点少数民族及汉族文化遗产资源区域普查基础上,初步梳理出57项重点保护、挖掘与利用的资源,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进入旅游文化产业行列,创造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整体来看,黑龙江省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能力和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保护形式单一。一是缺乏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责任意识。有些城市和地区,片面注重经济增长而忽视文化建设,文化遗产的隐性价值和房地产开发的眼前利益相比,后者更符合相关部门的政绩需求,因此,只顾单纯的经济开发和规模的扩张,城市在旧城改造和房地产开发中,不切实际地进行大拆大建,忽视了对历史文化遗产和城市特色的保护,其结果是导致有些历史文化名城面目全非,失去原有的文化韵味。二是开发形式较为单一。目前黑龙江省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是政府主导之下的旅游开发,不可否认的是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的确可以为旅游部门增加直接的收入,但是在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中除了旅游之外还应开辟多种途径,应该在保护的基础上,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增加,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必须结合起来,极端的采用政府主导开发或市场主导开发都是不可取的。为解决上述问题,可以以历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护和开发作为契机,带动黑龙江省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资源的保护能力和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首先,文化遗产数字化将激发黑龙江省旅游业发展的新机遇。开发模式的选择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要综合考量旅游开发的历史、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地理位置、资源状况等主客观情况而灵活选择。目前来看,旅游业与信息产业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趋势,与旅游相关的各种网站也成为网络经济中“异军突起”的一支重要力量。黑龙江省也应抓住基于数字技术的“文化之旅”的网络商机:一方面,深入挖掘省内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并赋予其旅游开发的价值,继续推动传统意义上的旅游业的信息化发展,使出游感觉更加方便、舒适,费用也更加低廉;另一方面,在数字化信息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将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开发,建立虚拟旅游世界,彻底改变旅游服务模式,从根本上提高旅游活动质量。现实旅游业和新型旅游业的关系是:现实旅游依赖于虚拟旅游,虚拟旅游依赖于文化意义链接,文化是旅游业贯穿始终的关键环节,技术附着于文化,文化通过技术来体现。在虚拟旅游空间中,游客将旅游的对象物以及旅游活动本身与历史事件、文化观念联系起来,形成对于旅游吸引物的意义理解。这样的“旅游活动”与当代“素质教育”的基本主题有内在的联系,它能提高现代人的文化素养、还有助于人们形成现代文化眼光,从而对现代人的精神世界产生影响。其次,文化遗产数字化将激发现代教育发展的新机遇。目前,“数字化形象被认为是传播文化资源的第一步”,渗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信息内容以及对信息内容的需求成为推动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研究结论,“教育产品是目前需求最大的网络信息内容服务产品”,关于新型共享知识手段的大量创造都应围绕文化内容而展开,文化内容应该在信息构成中占有重要席位,因此“文化遗产数字化是实现上述教育发展新机遇的关键”。由于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在虚拟现实空间中再现真实的历史地理信息,并且能够与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的文字资料、文物图像实现“链接”,甚至辅以不同领域中专家学者的咨询与解说,传统的课堂教育与广义的文化信息资源实现普遍链接的条件已经具备,传统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界限将彻底打破。在数字技术教育产品市场需求大量增加的情况下,大量可接触和不可接触的文化遗产正在转化为最有价值的教育产业资源。因此黑龙江省也要加快教育产品信息化的发展步伐,通过多媒体、图像处理、虚拟现实等多种技术实现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使之成为“教育强省”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必须体现深刻的文化内涵。任何一项文化遗产数字化活动,都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但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而是依靠人的灵感、创意和想象力,借助数字技术的手段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提升。黑龙江省已有部分数字化艺术馆、博物馆资源,内容单薄,有些仅能提供一些没有解说词的糟糕图片,或者只有一条解说词的一系列照片,因此淡化或模糊了文化内涵。因此,应用数字技术保护好中国的民族文化遗产,应在深入挖掘的基础上,全方位地展现文化本质和内涵,唯有如此,才能使人们为古老博大的中华文化所折服,才能激发和培育民族认同感,从而增强中华文化的社会凝聚力和创造力。
作者:朱子娟单位:齐齐哈尔大学
历史文化意义范文3
在许昌当前城市形象营造中,这5种要素极其组合也具有关键作用。路径(Path)是观察者习惯、偶然或可能顺其行走的通道,是感知城市的依托,林奇认为“路径是许多个体意象的关键”。它可以是大街、步行道、铁路、河流等,这些是大多数印象中占控制地位的因素。如文峰路纵观城区南北,将明清古城、解放后老城、近年来新城区联系起来,既是一条交通干道,也是居民感知城市的重要载体。边界(Edge)是指不作道路或不视为道路的线性要素,通常是两个区域的分界线,或连续中的线状突变,如河岸、路堑、开发区的边界、围墙等。如许昌古城的护城河即是边界的典型例子,古城内外景观迥然有别。区域(District)是城市中较大的区块,是指观察者可以随意进入其间而且具有共同特征的区域,具有一般可识别性,有的区域具有鲜明的主题。城市景观营造中,可以从文化、特色、形态、细节、活动甚至地形等多方面突出区域的主题。如许昌古城区,因其建筑风格、街巷格局而与护城河外的区域明显不同。节点(Nodes)是观察者在运动中能够进入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焦点,或是日常往来必经之点;通常也是城市中能使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关键点。典型的节点包括道路交叉口、广场、车站、城门等,如许昌城区的文峰广场、火车站、各路口转盘等。标志物(Landmarks)是观察者只能位于其外部而无法进入的典型参考点,一般具有唯一特殊性。标志物是人们认识城市、观察城市、形成印象的主要景观要素。观察者通常将具有特色的建筑物、构筑物、标示牌等作为城市的标志物,如文峰塔、丞相府、游客服务中心大楼等是许昌的标志性景观。随着城市意象概念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致力于城市意象理论引导下的城市设计研究。上述5要素是林奇根据在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三个城市认知地图的问卷分析中提出来的,也为城市设计提供了一种方法,有的放矢地塑造特定的城市意象。刘怡等提出“城市意象形态”概念,提供了城市设计构思的物质形态依据,对于延续城市特色具有重要意义。朱育帆提出城市设计“三置论”,从中小尺度对城市环境设计中的文化传承问题进行了剖析和归纳,并从中提炼出延续城市特色的一些细部设计手法。张楠提出“城市故事论”,以城市故事的概念,分析城市意义要素类型和营构特性,建立了一种后现代城市设计思维。城市意象的5要素是构成城市形象的原始材料,它们的组合得以构成特定的城市形象。这些要素对把握市容景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营造城市特色形象方面,对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现状历史文化展示不足的许昌城区来说,利用城市意象理论为指导,展开针对性城市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许昌历史文化展示途径
运用GIS、文献分析、现场调研等方式,全面调查许昌城市景观,识别五要素的现状特点及空间分布,分析历史文化展示现状;在评价的基础上结合自然机理、文化机理,确定基于城市意象五要素的历史文化展示和城市设计方法。通过研究认为:(1)许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值得展示的历史名人、历史故事、文化要素均十分丰富。尤其是作为“汉魏故都”,汉魏三国文化是许昌文化色最突出、认同度最高的要素,因而在城市设计中需要重点展示。通过对文学作品、民俗文化、东汉及三国时期物质文化遗迹等资源的梳理研究,确定了大量的可在城市中予以体现的元素,宜利用城市意象五要素的设计方法,使得汉魏三国文化能够得到合理地体现、传承、延续。(2)许昌现状城市景观中,对历史文化的展示严重缺乏,现状文物的保护利用展示不够。许多城市景观既未能突出许昌悠久的历史,也未能充分展现特色地方文化。历史遗迹在城市空间中被边缘化,其价值及文化内涵被遗忘。研究认为需要寻找各种历史遗迹与现代城市的结合点,利用五要素的设计方法,合理安排其在城市空间景观风貌构建中的植入方式。下文探讨城市意象各要素在许昌城市形象展示规划中的应用途径。
1.路径
路径包括主次干道、步行道、河道等。各种道路是许昌市民生活的主要公共场所,是进行历史文化展示的重要区域。(1)用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词语进行道路命名。重点突出许昌的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目前命名有些能体现历史文化特色,但相当一部分不接地气。由此,建议横向道路采用许昌历史人物命名,如许由路(大道)、华佗路、孔融路、画圣路等,纵向道路采用重要历史事件或地名命名,如许州路(大道)、文峰路、钧瓷路、春秋路等。(2)沿道路设立雕塑(人物雕像、事件雕像、出土文物雕像)、诗墙(三曹、建安、唐宋时期著名文人诗作,集中诗墙与分散诗碑形式结合)、浮雕墙(展示历史故事)、绘画墙(市区各处永久或临时墙体均可绘画,重点绘制三国故事)等,展示历史文化要素。(3)在延安路、许由路、莲城大道等主要景观道路设计中,充分体现历史文化特色。如建安大道上反复展示建安文化、建安文学作品、建安七子形象及事迹。
2.区域
区域是观察者心理上所能进入的城市中较大面积的单元,并且本身有某些共同的景观特征。对整个许昌城区进行区域划定,依据不同区域现状确定不同主题,采取相应设计和展示策略。(1)古城区,即城墙内的魏都风情区,为许昌历史文化展示的核心区。作为延续历史文脉的重点区域,古城区环境景观的营建首先应符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要求,建筑风格体现老城的传统风貌。(2)旧城区,东到清潩河,北至天宝路,西至延安路,南至许由路。本区是魏都风情区的缓冲区,是民国时期及解放后改革开放前城市扩展的主要区域,是这段时期历史文化的积淀,城市建设主要体现传统的历史风貌。(3)东城区(清潩河以东)。展示许昌城市建设新成就和许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窗口,体现许昌的现代化城市风貌。(4)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位于许由路以南,以展示许昌现代工业成就、工业园区风貌为主。(5)其他区域,主要为城市新城区,以展示城市现代风貌为主。重要交叉路口对许昌的历史文物进行展示。
3.边界
边界不仅可以划分不同区域,对游人来讲,也能比较方便的识别出不同景观空间,留下深刻印象。边界可分为多种类型,常与道路结合,比如高速路是一种路径,但更是划分不同区域的边界;河流是一种典型的边界,但也可当作一种路径。许昌城区内主要的边界要素包括清潩河、清泥河、运粮河、护城河等主要河流;高铁、高速公路、京广铁路、外环路等道路。许昌可资展示的历史文化要素中,优先考虑布置在边界要素内。边界的景观设计要体现出不同区域间的景观特征差异,如护城河内外景观有所不同,新老城区景观有所区别。
4.节点
节点是城市中可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点。城市设计中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节点:入口节点、道路广场节点、重要历史遗迹点。(1)在进入许昌的主要对外交通线上,可设置汉阙风格门楼或牌坊,提示进入“汉魏故都”——许昌历史文化名城。(2)城区内主要道路交叉口(环岛)布置雕塑,展示复制的许昌重要出土文物、重要历史人物雕像、出土文物雕塑等。(3)老城区、旧城区的城市广场、沿街公园等处布置景观节点,展示许昌历史文化、历史事件、三国故事、历史人物等。(4)对文保点、具有历史特色的建筑物和构筑物进行保护和展示。5.标志物标志物设置的目的是要突出一种主题、文化或场所感。标志物可以放置于城市出入口处,如位于高铁站和高速出入口附近的许昌旅游服务中心,给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标志物也可放置于城市内部重要地段,如火车站、博物馆等。标志物要想成为人们心中景观意象的浓缩,就得有其可标志性。(1)突出展现主要的标志性景点:霸陵桥、春秋楼、文峰塔、西湖公园、丞相府等。(2)对新建的大型公共建筑,设计上应运用传统建筑元素,风格上应体现许昌历史传统。
三、结语
历史文化意义范文4
关键词:有形文化遗产 汉英翻译 策略
河北素有“燕赵”之称。文化底蕴深厚、有形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历史遗存众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中华文化越发散发出迷人的魅力,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纷至沓来,河北省内有形文化遗产汉英翻译中存在的问题越发的突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影响着燕赵文化的推广和传播,必须针对性的提出基于燕赵历史文化视野的有形文化遗产资源的汉英翻译策略,以便更好的服务旅游经济的发展,提升文化的影响力。
一、有形文化遗产资源的翻译原则
1. 跨文化交际的原则
有形文化遗产资源翻译的根本目的是要诠释文化和传递文化,一方面要让受众作出最接近历史真实的理解,同时更要让他领会到其中的文化韵味,这就要求译者首先要掌握跨文化交际这一基本原则,不仅仅是对汉英两种语言的熟练运用,更要对有形文化遗产资源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有深刻的体会。
2. 忠实而明了的原则
有形文化遗产资源翻译的衡量标准首要是看译文的忠实程度。高质量的译文不仅是对有形文化遗产的简单描绘,更要能够清晰而准确地把文化传递给受众。在翻译过程中力求体现有形文化遗产的风韵,语言运用既要生动活泼还要能呈现其独特气息。同时,由于有形文化遗产涉及历史文化的演变迁流,如译文太过复杂则易让受众如入雾中,这就要求译文一方面要忠实,文字描述恰到好处,还要遵循明了易懂的原则,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
3. 信息准确的原则
有形文化遗产均有独特的历史底蕴,乃至其名称的由来都历尽了沧桑变幻,蕴含了无比丰富的文化信息。译者在保证译文忠实度的前提下,要重点把握其是否能够准确传递出受众渴望并且需要得到的文化信息。为此有必要在翻译过程中巧妙的加入某些重要的背景知识。
二、有形文化遗产资源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1. 音译法和意译法
对于有形文化遗产资源名称的翻译多采用音译法、意译法或者二者交互使用的方法。特别是对于某些有形文化遗产资源中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质或者历史渊源过于复杂悠久,有形文化遗产资源可直接采用音译法。例如保定大慈阁的“大慈”原指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如按照其深层含义翻译为Mercy Temple,会让国际友人有如入雾中的感觉,而进行详细的解释又会使翻译太长,此时一般应直接译成“Daci Temple”更加简洁明了,对于其中的典故,可另行注解。
也有某些有形文化遗产使用意译的方式会让受众理解起来更容易些,比如直隶总督署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座最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翻译时可采用The Zhili Governer’s Office,单从字面上便可得知这是直隶总督的办公场所。再如古莲花池也可采用意译的方法,译为Ancient Lotus Pool,通过名称便可知晓此园与荷花密切相关。
2. 补益法和去除法
由于有形文化遗产的翻译涵盖的历史文化太过丰富,仅靠单纯的直译并不能完全精准传达出其含义,这时便需要译者结合翻译对象采用灵活的处理方法。可以对译文进行补益或去除,既可适当补充说明或加入关联背景,也可将不影响对文化理解的部分隐去。例如,1968年,在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之妻窦绾墓中发现的长信宫灯。此灯乃为长信宫所出土,并因此而命名,鉴于此历史背景,有译者将其翻译为The Changxin palace lantern,但也有译者翻译为Gilt Bronze Human-Shaped Lamp,对其外形有了追加性的描述,同时去除了长信宫的信息。在同一墓葬中还发现了金缕玉衣,按照上述原则一般译为The jade garment sewn with gold thread,追加了“缝制”一词。
3. 类比法和释义法
为了让有形文化遗产的信息更迅速地让国际访客产生共鸣,可以采用类比的方式进行翻译,换句话说就是运用受众耳熟能详的事物取代直译。比如观世音菩萨可译为Eastern Venus。
如果有形文化遗产的文化渊源异常复杂而又难被受众准确的理解,便可采用释义的方法,例如在满城汉墓中出土的国宝“错金博山炉”,其炉身如豆状,炉盖之上则雕镂了用来寓意海上仙山的“博山”。通体用金丝和金片错出舒展的云气,香料置入炉内点燃,香气便会透过炉盖的微小孔隙,徐徐而出,香薰弥漫。错金是一种金银装饰工艺,博山则为传说中的仙山。我们可以翻译成Boshan bronze incense burner inlaid with gold(an incense burner, height 26cm)。表层意义的翻译,再加上进一步的解释会让受众更加清晰地感知其意义。
历史文化意义范文5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3-0053-02
建设现代化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普遍追求的目标。城市文化是现代化的根基,是城市的内在气质,每个时代都在城市发展中创造并留下了自己的痕迹。保护历史的连续性,保留城市的记忆和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内容
一座城市经济越发达,社会文明程度和现代化水平越高,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越显重要。因为城市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明的生成地。城市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离不开人文创新来引导,现代城市是现代文明和现代经济的聚集地,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是―个没有品位的城市,是不太可能持续发展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通过漫长的历史时期逐步形成和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不要小看城市的一块砖、一片瓦、一堆石头,它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反映着城市的历史、社会、思想的变迁。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活化石,代表着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和自然风隋,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为什么今天许多人仍然喜欢去朝拜中世纪的城镇,仍然热衷于去看那些古城堡、古遗址,主要不是因为它们美,而在于能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和文化。“在中世纪的城镇里,清晨公鸡长啼报晓,屋檐下鸟巢内的鸟儿叽喳而鸣,城边修道院的报时钟声,广场新钟楼发出的和谐钟声,它们宣告一个工作日的开始。人们随意哼起歌曲,从修道士单调的咏唱到街上歌手们歌词的反复回荡,还有学徒工们和家庭女仆的信口低咏。唱歌、跳舞、表演,这些仍然都是即兴自发的活动。”现在看来,那种情景虽然不很出奇,甚至还很平淡,但却古朴自然,那种情趣、那种和谐,充分显示出那个时代的文化和那个时代平静的城市生活。城市的贡献和作用就在于它能保存、留传和发展历史文化。
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激情、奋勇向上的民族,有着丰富灿烂的文化和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世界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它对于提高国民的文化品位,增强民族自尊,激发爱国主义热情,丰富世界文化宝库都有极大作用。因此,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建设现代特色城市的基础
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而特色的基础又在于文化。城市特色,是指一座城市的内涵和外在表现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城市的危机在于趋同化,失去个性。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特色内涵的重要集中表现,可以表现独特的城市民俗风情,它是超越国界和民族的,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具有普遍的吸引力。
当今世界的许多国家,维护城市的历史风貌,保护文化遗产,不但已成共识,而且已成法律。俄罗斯圣彼得堡法律规定,涅瓦大街的建筑不准拆。尽管内部可以进行现代化装修,但外观不许作一丝一毫改变。这一方面是俄罗斯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高度尊重与珍爱;另一方面也是法律的作用。德国规定,凡80~100年以上的建筑都必须无条件的保留。对于一座城市来讲,文化遗产就是自己的品牌和个性,就是财富,就是创造与建设现代特色城市的基础。绍兴的沈园,是一座非常小的园林,亭台水榭也不出众,而800多年来却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至今游人不绝。它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文化。凡读过陆游的《金叉头凤》和《沈园》诗词的人,走进园林里,都会有深刻亲切的感受,陆游和唐琬凄怆的爱情故事打动游人心弦,激起心灵的共鸣,“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给园林增添了浓郁的文化点染。
城市特色反映着城市社会现实,是构成一个城市社会文化的和物质环境的总特征。城市特色不光局限在美学意义,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社会意义。一个城市的特色,标志着它的社会能力和水平;城市的存在,表明它对自然和社会的适应能力得到社会的承认。历史上有些城市衰落了,究其原因就在于外部条件发生了变化,城市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水平不能满足变化后条件的要求,丧失了生存优势的结果。例如,沿古运河的城镇,过去很发达,现在衰落了,不是运输方式改变了,就是河道不通了,原来的商埠变成了荒芜的村落。
城市文化气质与内涵既可以从社会精神文明方面来考察,又可从物质环境协调优美、交通井然有序来考察。尤其是建筑风格更容易表现城市的个性,凝聚城市的历史传统和风貌,是独特的人文环境的物化形式。土耳其名城伊斯坦布尔,以完好保持城市轮廓线而闻名,高耸在天际线中的众多的圆屋顶和清真寺的尖塔(拜占庭和奥斯曼帝国时期的遗迹),在傍晚时,犹如飘浮在暮色苍茫的天空一样。在上海,从外滩看浦东黄浦江的两岸建筑,强烈地表现了上海城市的个性。失去了外滩,也就没有上海的历史和上海的特色。
三、我国城市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面临的问题
近20多年来,我国城市有了巨大的发展和变化。但是也要看到,不少城市和地区,只顾单纯的经济开发和规模的扩张,忽视了对历史文化遗产和城市特色的保护,破坏也是十分严重的,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一)建设性的破坏
有的城市在旧城改造和房地产开发中,不切实际地进行大拆大建。实质是打着开发建设的旗号,进行的历史大破坏,其结果是导致有些历史文化名城面目全非,失去原有的文化韵味。城市要发展,势必要拆迁一些失去历史使用价值的老建筑。但是不能不加考究就把一些历史建筑用推土机铲掉、用大铁锤毁掉。有的名城一边在大搞“故城寻梦”活动,一边在大拆旧城,让人一筹莫展,不知何处“寻梦”。
(二)改善市民居住环境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缺乏妥善协调
在北京,常常遇到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就是胡同该不该拆、要不要保护。从根本上提高胡同居民的生活水平,在于减少胡同居民,降低旧城区人口密度,拆除违章建筑,改善胡同建筑的内部设施。人们希望修整与恢复老式民居四合院的美好生活环境,而不在于毁灭胡同。到处高楼林立,旧貌换新颜,似乎是一派新气象,其实文化底蕴很差,千城一面,千楼一面,千街一面,失去城市的固有个性与文化。
(三)法制不全.执法不力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多管齐下,尤其是要依法管理。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重要的是要加快立法。因为文化遗产是稀缺资源,具有唯一性、独特性和不可再造性,它的价值是难以用金钱来估量的,必须要有严格的法律和监督机制来加强对遗产的保护。
四、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层次和基本要求
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大体分三个层次:
(一)保护城市文物古迹
保护文物古迹,要特别注意保护它的历史环境。只有保存了历史的环境,才能更好地体现它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二)保护具有传统风貌的历史街区
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条件是有真实的遗存物,要尽量多保存原真的东西;有完整的历史风貌,能够反映城市历史上的典型特色;有一定的规模,能够造成一种环境,使人从中感受到历史的气氛。保护历史街区的原则是要保护历史的真实性;保护风貌的完整性;维护生活的延续性。
(三)保护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文化名城主要在于看它承载的优秀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而且名城的现状格局和风貌应有历史特色,具有成片的历史街区。历史文化名城,除了要保护有形的、实体的内容外,还要保护无形的、传统的、原生态的文化,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在特色地域中生长的历史文化。
总之,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各级政府和每个市民的神圣职责。政府要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和保护力度,同时要广泛发动群众,让每个公民都能自觉珍惜爱护文物;并且要加强舆论监督,有了群众和舆论支持,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遗产就能落到实处。愿我们这一代人不要再给后人留下历史的遗憾了。
参考文献
历史文化意义范文6
文化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文化创意城市的实践正在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
进入新世纪以来,一些公认的世界城市越来越重视文化在促进发展方面的特殊作用,纷纷从城市未来发展角度提出一系列增强文化竞争力的新要求、新目标。
美国华盛顿于2001年制订了“创意城市草案”;日本大阪于2005年成立了“日本创意城市交流协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4年成立了“创意城市交流协会”,并将文学之都爱丁堡评为第一届创意城市。
中国是充满创造力、激情和活力的国度,尤其是北京市“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出现的新名词“文化创意产业”,正式以政府重要文件公布,引起的关注就更为强烈。
文化创意的发展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城市综合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基于文化创意与城市竞争力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共识,英、美等国学者提出“创意城市”(CreativeCity)的理论和评估指标,强调城市的创意氛围和创意阶层不仅是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源泉,而且是城市经济核心竞争力持续提高的动力。不少国家、地区和城市因此把创意产业作为战略产业和支柱产业,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和手段来积极推动和扶持发展。韩国提出了“资源有限,创意无限”,并已跻身世界文化产业大国之列。日本高度重视创意产业,提出“独创力关系到国家兴亡”。
创意是产业之魂,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放眼世界,一些城市众多的创意产品、营销、服务等迅速发展,伦敦、纽约、东京以及中国香港等国际型城市无一例外地拥有强大的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已在事实上成为这些城市的支柱性产业,一股巨大的创意经济浪潮开始席卷全球。
文化创意是城市竞争力的动力之源,文化创意城市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将十分紧密地联系,甚至取决于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形式的创意能力,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人力资本的价值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代世界城市的发展进程已经充分证明,文化既是城市经济、政治发展水平的精神投影,也是城市经济、政治发展的表现,在城市之间的竞争和城市发展后劲的强弱较量中,文化竞争力的高低已经演变成为决定性因素。
城市竞争力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原动力,而文化创意已成为一个城市未来竞争的制胜法宝。目前,决定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主导因素正由资本、资源等经济优势转向人才、制度、环境、创新等文化创意优势。文化创意在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发展后劲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纵观那些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几乎无一例外都是“文化创意城市”,是文化创意产业最集中、最发达的地区。正是发达而富有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大大增强了城市的竞争力和辐射功能,造就了世界级城市,并使其闻名遐迩。
城市的竞争不仅在于数量的比拼,更在于质量的考验。文化创意恰恰能够提高一个城市比较优势的质量。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既可以是劳动力、资本和资源等生产要素,也可以是自然环境等禀赋。通过文化创意,对这些要素可以起到去劣存精、精致强化等作用,使其竞争优势更加突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的前期注重的是经济增长,经济实力的强弱、增长的快慢往往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而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城市发展与竞争不仅仅体现在经济上,更体现在文化上,以文化论输赢、以文化比后劲已成为城市竞争的重要主题。因此,文化创意水平将成为城市竞争的关键所在,富有文化创意的城市才能在城市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文化创意城市理念强调依靠创意主体的力量来提升城市的竞争力,突出创意城市远景、品牌、形象和生活时尚
一座文化创意城市实际上也就是一部巨大的富于创造性的杰作,一首昂扬向上的史诗,一曲雄浑的城市交响曲。人们解读一座城市,可以读到城市的灵魂、精神、激情、力量和壮丽憧憬。从一定意义上说,更能读出这座城市创造者们的新颖、独特、深刻的文化创意。
文化创意的主体是富有文化见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创新、文化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卓越人群。文化创意城市就是创意主体(组织者、决策者、实践者)充分地、尽可能地吸收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努力借鉴国内外优秀文化并与现代文化有机融合实现文化创新,让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科技教育、时尚都能伴随时代前进的步伐走在社会发展的潮头,用最新的文化理念作指导,冷静应对宏观世界,展开最丰富的想象力去构思、探索、开拓、创造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管理方式和城市生存空间。
那么,怎样建设文化创意城市呢?应着力从四个方面入手:
创意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远景。首先是要用文化创意工业,用文化消费来提高企业的供应链和产业链。其次要用和谐发展的文化理念来规划和实施全方位的社会事业发展和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再次要用人文关怀和对自然的敬畏尊重、保护的情怀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调节社会矛盾,以达到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
创意城市的品牌。“文化经济提供物”造就的品牌,不仅能集中体现创意主体的文化见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想象力,而且这种文化创意的品牌,更适合创造人们生存发展的良好文化生态环境,满足人们对物质文化的追求。我以为城市的风尚(如学习型城市)、诚信、风景名胜、历史文物、名人名家、名牌产品、文艺、影视、出版、演出、娱乐等都可以成为城市品牌。这对于增强城市凝聚力、影响力、开放度、美誉度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创意城市形象。这里讲的城市形象是城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城市精神与城市风貌的统一,是城市管理与城市基础的统一,是城市灵魂与城市美感的统一。这里既反映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市民向往,更反映城市的潜在优势和美好前景。比如说,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文化设施,就要体现自然生态、文化积淀、地域风格,时代性、社会性和独特性(个性),这样就能彰显出富有自身魅力的城市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