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核心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的核心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的核心问题

教育的核心问题范文1

关键词:核心素养;核心问题;教学改革

一、核心素养培养的提出及重要性

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我们一直在思考哪些因素决定并影响他们的成长?2012年党的十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内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明确强调了教育的本质功能和根本价值,开始从国家的层面深度的思考“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明确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又进行了补充并提出了新要求,为了贯彻十精神,教育部启动了“立德树人”工程,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2014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落实“立德树人”工程的十大关键领域,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是首要环节,并提出把核心素养作为研究学业质量标准的依据,用于统领课程改革的相关标准,同时在文件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核心素养”一词,体现了以人为本,尤其是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本的教育改革思路,意味着党和国家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放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上。

教育部依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确定了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制定了各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并据此对高中各学科的课程标准进行修改。专家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要求,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内容结构上,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注重系统性,各具特色”“价值取向上,核心素养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3]

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制定,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建立健全的社会。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内容和指标的确定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2015年11月29日中国教育学会联合《光明日报》组织了一场以“核心素养如何转化为学生素质”为主题的教育研讨,参会的教育专家指出核心素养是“在三维目标基础上提出的,是对三维目标的发展和深化。核心素养更直指教育的真实目的,那就是育人”“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是从教书走向育人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教育部也在依据核心素养体系“设计不同阶段的课程标准,制定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学校基于课程标准来设计教学、命题、作业和考试”[4]教育部基本上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确定为9个素养、23个基本要点、70个关键表现。

二、核心问题教学模式的选择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正确的教学模式作为载体,相对于以往的课堂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转型,钟启泉在《课堂转型:静悄悄的革命中》论述了课堂教学转型的内涵:课堂转型要实现从“灌输中心教学”向“对话中心教学”的转变。[5]而核心问题教学模式则不失为一种正确的x择,利用设计好核心问题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问题指的是能激发和推进学生主体活动、能整合现行教材中应该学习的内容、能与学生生活实际和生活水平密切相关联的,能贯穿整节课的问题或者任务。[6]在核心素养培养的背景下我们在处理核心问题时必须要将核心素养融入到核心问题之中,将知识点的传授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相结合。

基于核心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是以问题及其及其解决为主线的教学。课堂教学的设计思路是,在教师的策划、指导和支持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的发现、提出与解决,在探索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新知,建构新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学习共同体的一员,和学生共同为问题的解决,开展合作学习、共同探究,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解决问题、培养核心素养。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主旨。通过课堂教学,达成各学科的课程学习目标,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促进个性化发展。

三、核心问题教学模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正确处理课堂中的师生关系。

核心问题教学模式的课堂,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是问题的求解者,也是解答者,从求解者到解答者的转换,需要学生积极地开展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要求学生的独立学习,也要有合作学习的讨论交流活动,还需要师生间的言语对话和情感交流,需要教师发挥支持和协同学习作用。核心问题教学模式,在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不能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问题的情景设计,激励、支持、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上,教师有责任、有主张、有行为、有担当。教师可以在知道学生选择应用解决问题策略、调控合作学习活动、指导问题解决成果的总结和展示等方面发挥协同学习作用。由此可见,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不是矛盾的对立面,而是学习的共同体

2.重视课堂的设计与组织。

核心问题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三个方面:创设问题情景,设计并开展探讨学习或问题分析、探讨活动,整理展示学习成果。创设问题情景是基于问题教学的前提,问题的设置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设问和提问,更加侧重于启迪、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所设计的问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的设计着眼点要适中,如果问题的设计着眼点过大,能够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但也会让一部分学生对于问题的解决无从下手,没有思路;问题的着眼点如果过小,学生思考的余地狭窄,会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对于课本上明确的书写的答案,不用学生思考与探索,问题的解决也仅仅是个形式。问题的起点要高,落点要低,既能为学生提供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难以解决,需要进一步学习、思考的学习需求,又能让学生看到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以及合作探究使问题得以解决。在整个核心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营造宽松的对话氛围,注意聆听学生的发言,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并及时的作出反馈和引导。

3.加强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科学理论教育。

学科教学要依据立德树人的方针,依据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及培养要求,集合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科学伦理教育。核心素养体系中的9 大素养就包括学会学习、实践创新、公民道德、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的素养,这些素养的基本要点和关键表现涵盖了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伦理教育的要求。

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对人的尊重,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是中华文明的思想内涵之一,学科教学要教育学生自觉地集成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继承以人为本的思想,把人的培养放在首位,教育学生学会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

科学伦理是科学技术研究与研究活动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想於行为准则。这些思想於行为准则规定了科技工作者以及共同体应该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从观念和道德层面上规范人们从事科技活动的行为准则。任何人在做出价值判断的时候都要受到其所拥有的理论、信念的影响。科技工作者接受了科技伦理,就会自觉地把科技研究及其成果的应用置于伦理的规训范围内,不损害生态环境,不损害人类的生命健康,保障人类的切身利益,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精神不仅仅是从事科学事业的人所不可或缺的,也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热荨?蒲Ь神包括追求真理和实事求是精神,有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志向,有事不避难、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有严谨的求知态度,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具有尊重事实和证据的品格,具有实证意识,用于弘扬理性,能运用科学知识、原理和方法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孙明霞.课堂与核心素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辛涛,姜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构建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J].人民教育,2015年第7期。

[4]中国教育学会,光明日报教育部.核心素养如何转化为学生素质.光明日报,2015年12月8日第15版。

教育的核心问题范文2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情境;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4-0026-02

【作者简介】唐惠忠,江苏省常熟国际学校(江苏常熟,215500)教师,高级教师,苏州市名教师。

所谓“问题解决”教学,指的是依据教学目标和要求,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创设问题情境是中心环节。在问题情境的引领下,学生利用素材、资料,深思酝酿,提出假设,引发争论,进行批判性思考和探究,进而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不断发展、升华。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如何实现“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有效运用,让课堂教学成为始于问题、围绕问题、为分析解决问题而展开的师生共同合作的活动?试针对这一话题,谈谈我的思考与实践。 一、“问题解决”教学的核心――问题情境的创设

如何提出具有一定的探索性、适度的开放性的好问题,借以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呢?就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看,可着重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从学科内容所标示的重点、难点中寻求与发现问题。例如教读散文《肖邦故园》时,可引导学生思考三个问题:(1)梳理文章脉络,说说你对课文主题的理解;(2)研读课文前两段,思考这两段文字中包含哪几组对比,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慨叹;(3)诵读文本第20~27段,明确作家将四季美景与肖邦音乐融会在一起,把自然景色与音乐家人生对应起来描绘的意图。二是从学生感兴趣且有争议的教学内容中寻求与发现问题。教师尤须关注的,是文本的看似矛盾处(或曰“貌似不合理处”)。如学习散文《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学生普遍的困惑是:由开头的“印象最深”“受益也最多”,不难看出作者是要褒扬自己的国文老师,可为什么第2~6段,作者却不惜笔墨描写老师可怕的绰号、怪异的相貌、狰狞的凶笑、不良的习惯呢?为此,师生不妨就抓住这一看似矛盾处深入研讨。此外,文本的留白处(或曰“不确定处”)也不容忽视。三是从与学科知识相关联的学生日常生活、社会文化生活中寻求与发现问题。例如上海建平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郑朝晖老师执教的《老王》一课,他将学习重点放在了探寻“人物交流异常”之上(即体味违反常规的语言交流背后的心理)。郑老师提出文中有两处描写值得思考:一处是,“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另一处是“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他只说:‘我不吃。’”。由此入手,启发学生将文中的对话与日常生活中的交流作比较,从而发现老王言谈中异乎寻常的地方,深挖人物心理,使学生深刻体会人物的情感,理解文章主旨。

需要指出的是,“问题解决”教学提倡为学生构建一个有利于质疑问难的开放的发展空间,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探求解决方法。换言之,问题的提出者(问题情境的创设者),除了教师,也完全可以是学生。这方面,笔者常采用的做法有二:

其一,引导学生写“预习提问”――让他们在预读课文(预读活动可安排在课前,也可设置在课堂)中初步感知文本,列出有疑惑的问题,教师从中选取有价值、有意义的提问作为教学要点。比如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教学前,鉴于课文篇幅长、阅读障碍多,而要领略文本的情感之美、思想之美,读懂文意是前提,所以我要求学生读思结合,踊跃地就课文提问,并把提出相关疑难点(至少两个问题)作为书面作业来布置。事实上,学生的不少问题颇具思维含金量。

其二,将学生在具体教学情境中,由相互讨论所引发的高质量问题作为新一轮“问题解决”的对象。如阅读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课堂上有学生质疑:刘兰芝既然“生小出野里”,为什么她的嫁妆会有那么多?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这个提问很有意思,我让学生深入思考、各抒己见。有学生这样解释:课文中有刘兰芝自述“十六诵诗书”,其母也说女儿“十六知礼仪”,可见刘兰芝确实有着良好的教养;她对焦母诉说的“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既是一种谦辞,也说明了她“知礼仪”且性格刚强。可以设想,如果她真的“生小出野里”,那么以焦母的势利,当初怎么会同意儿子娶刘兰芝?县令家、太守家后来又怎么会向刘家提亲?所以刘兰芝家境应该是富裕的,这就不难解释她的嫁妆为何会有“箱帘六七十”之多。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时应随学情而有机调整。此类调整有助于我们找到打破教与学隔阂的钥匙,唤起学生内在的求知欲。

二、“问题解决”教学应遵循的理念

1.教学要引领学生形成观念。

实施“问题解决”教学,其根本目的是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原有观念的基础上产生更精彩的观念”,因而,语文教师应着意观察、归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的规律,研究他们思维活动的发展过程,把观念的培养纳入到知识的学习、思维的训练、能力的提高和情感教育等过程中去。例如教学《项脊轩志》,我提出的问题之一是“‘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从这句话的语气中你读出了什么”。学生很快从文中摘选语句作答:“大家庭‘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以至于‘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作者为此而慨叹。”我给出评判与指引:“这样的理解没错,但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未能进行情感体验。请结合原文,再用心品味一下。”一番默读、沉思后,有学生发言:“‘通南北为一’的大院落现在已破碎不堪,被分割成多个小块,在视觉上形成巨大反差,因此,作者的感伤是由家道中落的破败情景引发的。”教师的理答是:这个理解“深”了一层,已经由文字表层进入作者心灵世界了,但还没有“深”到位,仅仅是对家道中落的伤感吗?结合文本再仔细揣摩……学生进一步发现作者心灵世界里更深层的东西,咀嚼出“诸父异爨”“多置小门”“东犬西吠”这些诉诸视觉、听觉的文字,还传递着作者对于至亲疏离、亲情淡漠的苦痛与无奈。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因势利导,学生细读深思而形成观念,问与答之间呈现协调一致的和谐感。

2.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高中语文学科实施“问题解决”教学,教师应以理解学生的心灵为前提,为他们提供主动建构知识的情境和机会;对“问题解决”活动的调节,不应是直接给出解决方案,而要将对学生的理解、等待和帮助作为教学的关键,让学生体验到知识源于生活和经验,学会对知识进行加工、改造与应用。比如,当学生面对问题茫然无措时,教师可提供能使问题解决逐步深入的阶梯式的“问题链”,或提示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的来源,让学生查阅信息并找到正确的思考路径。

3.让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

“问题解决”教学强调用问题启动思维,注重让学生在研究、探索中学习,师生、生生之间平等地对话、真诚地合作与交流的必要性得以凸显。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应经常性地用小组合作、自我展示与反思等形式开展多边活动,使学生拥有更多讨论、表达的机会。如教读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在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之后,我与学生协力研究两个问题:(1)假如要为贝尔曼写一段墓志铭或写一则颁奖辞,怎样写比较合适?(2)构思《最后的常春藤叶》,可有不同的写法。欧・亨利为什么不这样写?“欧・亨利笔法”的好处究竟在哪里?

教育的核心问题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建议

每位教师都知道要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在实践操作中,却因多种原因使自己的课堂教学陷入了无效的困境,教学花样也在不断翻新、课堂氛围也特别热闹,但回头来看却没有什么教学成效,甚至还不如回到传统的教学形态下所取得的效果。

问题没有出在“课程改革”上,而是出在了自己改革的思路和方法上,没有搞清楚“教学质量低下的教育绝对不是素质教育”这个道理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的问题

在新课改之前,教师们任劳任怨地主动灌输,学生神情漠然地被动接受。实施新课程以后,创新课堂教学,全面推进改革便成了当务之急。但不少教师并没有真正认识创新的理念,使得自己的教学创新走入了形式化、口号化、表演化、无效化的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教学方式上,教师依然在课堂上唱“独角戏”,仅仅是在灌输的过程中加了几个提问环节,就美其名曰“讲授式教学法”。其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依然没有体现,只不过是给“传统”披上了“创新”的外衣。

二是在教学设计上,在教学方法上追求丰富多彩,在教学氛围上追求活跃、和谐……教师确实在课前下了足够的功夫、付出了很多心血,教学的过程也很精彩,也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才华,但精彩和丰满的教学设计背后却是被忽略了的学生。教师一手操纵的教学,从教学设计之初就是“目中无人”的。

三是在教学评价机制上,出现了新形态的“刻板僵化”。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教学评价的多元性。有的教师就完全放开了教学评价的框架,一味鼓励学生,将鼓励为主当作了鼓励为体,失去了其激励作用;有的教师鼓励学生自评和互评,几乎所有的评价都交给学生,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但却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发挥“教”和“引”的作用。

四是教学方法过于单一。这里所说的单一还不同于传统所指的单一的灌输式教学,而是“创新”后的单一。新课改后,一些适应新目标需求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被挖掘和整理出来,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当中,但教师在应用时过于呆板僵化,讨论法就是讨论法、合作法就是合作法……不知道启发教学与体验教学是可以结合应用的,不知道一种教学方法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的。这样的创新教学还停留在较低的层面上,也体现了教师掌控能力的不足。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的建议

针对以上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方面出现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研究以及自己的教学反思,提出以下建议。

1.发挥师生双方的创造性

教师一人的才智是有限的,教师也并一定能够完全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情。所以,在教学创新设计和应用中,教师不仅要发挥自己的能量,也应发挥并尊重学生的创造性。

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别》时,我本来设计的是使用问题式教学法,通过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问题1:李白与孟浩然为什么“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问题2: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都是送别诗,二者有什么异同?在向学生抛出问题后,我发现学生们在下面交头接耳,于是我想可能讨论法更适合现在的学习实情,便将问题和讨论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组织学生们分组进行讨论,教学效果比我预设的要好。

2.大胆突破教材又能回归目标

新的课程改革强调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而教材中的内容往往经典有余而拓展不足,不能满足学生素质发展和渴求新知的需要。教师应能够做到既立足于教材,紧紧对准教学目标,又能大胆突破,给学生带去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如在讲《装满昆虫的衣袋》这一课时,我为了提升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也为了给他们带去拓展的知识,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了课本内外的一些昆虫,如萤火虫、蜗牛、蝴蝶、蝗虫等等,用图片和视频向他们介绍了许多关于昆虫的知识。这些科学课上才讲的内容出现在语文课堂上,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当然,我也没有把语文课改为自然科学课的意思,在拓展了知识并调动了学习兴趣后,我还是带领学生回到了课文本身,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在学习人物叙事描写技能的同时,引导他们认识到“成功需要兴趣、执着和努力”。

3.遵循学生学情和学科规律开展创新

在进行课堂教学创新时,教师一定要注意新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如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生活经验等,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心智发育变化非常快,每个学段学生的学情都不一样,教师也就应该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如,低年级的学生不适合使用讨论教学法,而高年级的学生对游戏教学法则兴趣度不高。此外,在创新教学时,教师也要考虑到学科的特征,把语文学科与科学、体育、音乐等学科的教学区别开来,体现并适应其人文特征。

如《三顾茅庐》这一课,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不能把这样的课程当作历史课程来教学,在教学中应注重语文学科学习的思想性、文学性和人文性。如果在教学时,教师过多地关注于对学生进行故事情节的教学,就脱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了。课文中“……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这一类具有文学性的描写,具有比拟、情感特征的对话,教师一定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细致的指导。

教育的核心问题范文4

每学年初,我都要花两节课时作为新学期的语文开场课,使学生明确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两年前我自己撰写了《你能学好语文!》十条开场课提纲。上完课我将这十条放大复印粘贴在教室。通过这样的做法,营造语文学习的氛围。

你能学好语文!

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是快乐的,学习语文也是快乐的!

二、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我们都用汉语思维:学好语文,你将因此而更加聪明!

三、语文学习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四、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语文即生活,用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你将因此而收获意想不到的成功!

五、积跬步至千里,量变才能质变:多读、多背、多写,积少成多,注意知识的积累。

六、思维具有整体性,学习应顺应思维的规律:做好笔记,注意总结,重视知识的整合。

七、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认真完成作业,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重视每次考试,养成良好的考试习惯;温故而知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八、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要想学好语文,切忌想一想感动,听一听激动,第二天早上一动不动。

九、态度决定一切,努力就能成功:你能学好语文!

十、九九归一:愿语文老师的期望与你们的希望一起腾飞!

二、注意营造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氛围

新课标要求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学不是满堂灌,而是应该师生间的互动。教师应当首先自己要有激情。教师自己都没有激情,又何谈学生会在教学活动中产生什么情感体验,又何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呢?我自己上课经常是走到学生中间去,这样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而且有些学生想不听课也难了。特别是在普通班上课,往想睡觉的学生旁边一站,多少有些警示作用。有时借题发挥,点着打瞌睡学生的名字,来一句“庄生晓梦迷蝴蝶”,顿时笑声一片,想睡觉的同学也就回过神了。

三、不断学习中文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

我感到遗憾的是我的办公地点,是在班主任办公室,而不是在语文组办公室。因此也就失去了同组的老师学习的机会。上次到以前的学校办理档案转移手续时,我跟以前的教研组长就谈到这个问题。他说,每天大家相互提问一个问题,长此以往地积累,于人的进步是很大的。而且那边语文组订阅了专业的语文教学方面的报刊杂志,大家有空随便翻翻,也能积累很多东西。可是我现在基本不能在这些方面发展自己了。老实说,有事没事我们也不会到学校阅览室去看书,来回跑不方便,还有课和别的事啊。阅览室报刊不给外借,所以我们获取做前沿的教育教学信息。倒是我自己掏钱定了本《名作欣赏》,以便于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

教育理论的学习方面,我XX年毕业的时候,毕业论文的题目就叫《语文教育教学与学生人格建构》。为了完成论文,我接触到当时还出台不久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知道了如今最时尚的“三维目标”这一概念。所以XX年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我便开始按照“三维目标”的要求陈述教学目标。通过对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读,我发现一个问题:很多教案中对教学目标的陈述存在不规范的情况。昨天我参加马鞍山市的教研活动,马鞍山二中的老师的教案中,在陈述教学目标时就出现了“引导学生培养……”的句式。其实教学目标的实现是落实在学生身上的,应该是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在内在的能力或情感上的变化,而不在于教师做了什么。即教学目标中行为动词的主语应当是学生。总之,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三、将语文教学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

生活中有许多语文现象。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尤其是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更要密切关注生活。具体来说我有一些做法:运动会的时候,要求同学们给本班同学撰写祝词;教师节要求同学们给本班的两三位老师写祝福语;中秋节或家长会时,写一段想对父母说的话等等。当然要求是表达流畅、语言优美、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多少字等。有时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广告词、标语等,让他们多注意生活中的语文现象。

四、语文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力量是不容低估的。语文教学要集中学生的智慧,为我所用。

首先,每节语文课安排一次课前演讲。按照一定的顺序,全班轮流演讲,演讲的主题自定,形式自己安排。借此展示学生的口才,其他同学在听别人讲述做人做事智慧的同时,也为写作文积累了素材。

其次,将全班同学划分为六个语文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轮流出语文课堂练习。(教师对习题进行审核)也以小组为单位,让同学们利用第三节晚自习的时间在黑板上抄一些易错字词和成语并给出解释,有时也抄一些名言名句等。抄写的内容一直保留到第二天早读后再擦。通过这样的做法积累语文知识。

再次,针对目前的选修课程《〈史记〉选读》,我将六个小组分工整理文言现象。整理后的文言现象交给我审核后,作为他们整理课堂笔记的资料,以实现分工合作,资源共享。

另外,我还十分重视教学反馈。通过收小纸条和布置《假如我是语文老师》的方式搜集学生对语文教学的意见,以根据学生的需要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利用批阅小作文和学生进行沟通,让他们喜欢语文。【1】

以上便是我在语文教学中的心得和体会。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云飞扬/文

教育的核心问题范文5

1.现代信息技术与汉语拼音教学的整合

汉语拼音对帮助学生识字和学习普通话是非常重要的,是以后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基石。如果学生拼音学不好,无疑会给今后的识字和学习普通话带来严重障碍。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学习的前提和保证。对于“a、o、e”这样的拼音字母,虽然有些学生在幼儿园、学前班已经学过,但是这几个音怎样才能发得标准,对他们来说却是陌生的。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应该做的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特长,采用新颖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积极性。比如在教“a”这个拼音字母的时候,可以通过小孩子在感情是最依赖,生活中最亲近的一张妈妈的幻灯片,先把孩子的兴趣激发起来再加上一张字母发音口形对照的幻灯片和教师本人的示范发音、带,引导学生悟出该字母的发音正确与否与口形有很大关系的道理,从而让学生正确掌握这个字母的发音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会令我们的拼音教学事半功倍。

此外充分利用CAI多媒体课件、幻灯投影图像、课文插图,在进行拼音教学的同时,还要教他们学会听普通话,以及结合拼音教学进行正音的工作将汉语拼音教学与口语训练紧密结合起来达到既巩固拼音教学的成果,又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使学生在尚未接触汉字之前,便可以掌握不少词语和句子的正确法。

2.现代信息技术与识字教学的整合

儿童识字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儿童能否熟练运用汉语拼音,准确出字音;能否运用字的各种结构规律,分析、记忆字型;能否具备熟练地查阅一般字典,并从中选择恰当字义的能力;以及是否掌握多音字据词定音的方法等方面。

在小学识字教学中,只重视识字的数量,而忽视以上所列儿童识字能力的培养,是一种相当错误的教学观。只有着眼于识字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用的技能、技巧,最后达到自主识字的目的。

相对于蝌蚪式拼音字母,汉字从外形上呈现出来的是一个一个的方块。识字本身是单调而枯燥的,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儿童,尤其是低年级儿童的自制力差,注意力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也较差,学习过程中的无意注意占优势,而有意注意的劣势。因此教师仅仅或者完全依靠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的具体直观、形象生动来进行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要从根本上改变识字本身的单调、乏味,在教学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多种媒体有机组合起来,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3.现代信息技术与阅教学的整合

阅能力主要是指对书面材料充分调动认、理解和评价的能力,阅是一种基本的复杂的智力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能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阅品质和思维品质。因此在进行阅教学时,如何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培养学生阅能力、发展思维、开发智力的目的。这一点应当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和教育研究者值得重视和深思的课题。

教育的核心问题范文6

关键词 视角 数字融合 体育文化 文化创新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快发展,为数字融合推动体育文化创新提供了机遇,它改变传统体育文化的表现形式,结合数字信息形成新的虚拟文化形式,使得创新以后的体育文化所传播和展现的内容符合当今社会文化需求,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数字化的体育文化,不但没有对体育运动的本质的造成损失,而且还有助于提升体育运动艺术性,推动体育文化价值凝练,促使体育文化进一步传播、消费发展,使其更符合当代人们的需求。

一、体育文化数字融合创新的发展理念

随着体育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大、程度越来越深,体育文化已经由简单的满足人民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转变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体育文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已经得到时间的检验。因此,促进数字科技与体育文化相融合,形成数字化体育文化,将其庞大的商业价值转变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对推动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二、体育文化在数字融合视角下的创新体现

(一)数字融合促进民族体育文化进行全球化传播

在全球文化大融合的形势下,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出现困境。我们要转变思维方式,将传统民族体育文化与数字科技进行融合,使其可以以更加开放的艺术形态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这样不仅可以保证民族文化的传承,还可以推动民族体育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例如,“抢花炮”是以拼抢为表现形式的传统民族体育项目,是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的代表之一,“抢花炮”体现着我国侗族人民不怕困难、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在与数字科技的融合下,将声音、图片等信息融合到抢花炮的数字化传播中,对其进行现代美术、音乐等设计加工。一方面,可以使“抢花炮”在音乐、舞蹈等现代元素的融合下转变成新的民众体育文化,这样不仅延续着少数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还可以增强其竞争性和趣味性。另一方面,将符号化的“抢花炮”运动经过现代艺术的加工,使其以数字信息为文化传播新载体,通过网络、影视、媒体等简单、高效的传播方式的向全球进行传输独特的侗族文化。这样运用科技手段可以更好的向世界展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使其可以在全球体育融合的趋势下继续发展。

(二)数字融合满足符号体育文化的消费需求

传统体育文化的全球性传播,就需要通过科技引导来完成体育文化与游戏、漫画等产业的融合,创造出符合时尚体育文化的需求的高品质文化形式。例如可将体育文化与电子游戏进行结合,开发以体育为背景的电子竞技运动,如模拟技术操作为主的FIFA系列游戏、CS等,模拟体验为主的铁拳系列、极品飞车系列等,模拟团队竞技为主的LOL、DOTA系列等,让游戏者感受虚拟化的真实运动情况,让人们可以在享受游戏乐趣的同时满足身临其境的体验需求。数字融合下的体育文化电竞化发展,不仅促进了体育文化的创新发展,还满足了人们对符号体育文化的时尚消费需求。

(三)数字融合推动落伍体育文化进行整合、再发展

虽然新的体育文化满足人们现代性与时尚性的追求,但落伍的体育文化不一定会衰退、消亡。通过数字融合的推动下,可让落伍的体育文化进行整合、重塑,实现其再次崛起的发展目标。例如飞跃最早诞生于1959年的上海,在中国已经有近60的发展,以其结实耐用、价格低廉的简约设计成为时尚的代名词,当时的销售量与日俱增,是我国体育品牌的代表之一。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其它球鞋与假冒伪劣产品过多的双重冲击下,飞跃球鞋逐渐离开主流市场。派特斯・巴斯坦在取得了“飞跃”的海外所有权后,对其进行设计、材料、制造等多行业的文化整合,使其在数字融合下得以重塑,在飞跃球鞋使用功能不变的情况下进行文化内涵扩展。运用“FEIYUE”进行注册,并赋予这个商标向前飞的新意义,在FEIYUE的宣传中,派特斯运用数字科技制作了一个学习中国功夫的广告,并在其背景配上“少林功夫”几个字眼,这样就激起西方人民对于神秘东方文化的猎奇心理,使得FEIYUE在巴黎很快就开始和国际品牌一起销售,并且其影响力正在逐渐扩大。

三、结语

综上,体育是人们进行一切物质活动的基础,是人们适应自然、改造自然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一种独特生活方式。体育事业的发展已经和人类生活休戚与共,因此要促使数字科技与体育文化进行融合,推动体育由技术体育向智能体育的转变,使其成为国民经济中越来越重要的新文化产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