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发展理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金融发展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范文1

一、采用激励理论分析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现状

激励理论应用于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日常运营之中,体现在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扶持政策之中,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民的激励工作,以及农村金融机构内部实行的激励策略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互相配合,融合成了一个整体,共同助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实行。

(一)激励理论下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扶持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对新农村建设工作越来越重视。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农村金融机构采取了一系列的激励政策,比如帮助农村金融机构扩大融资渠道,允许社会其他资本进入农村金融体系,允许资金雄厚且具有良好前景的大银行在农村设立子公司,促进农村金融多元化发展,增加农村金融资本实力。当前,在政府的激励政策的扶持下,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大幅增长,弥补了农村金融机构的空白,大量闲置资本融入农村金融体系,实现民间资本的合法化以及农村金融资本扩大化的目的,全力推进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但是,我国农村数量众多,不能由中央直接管辖,中央政府只能提供相应的政策进行侧面支持,实际上地方政府对农村金融建设的影响更大。地方政府处在中央政府和农村金融之间,发挥着重要的衔接作用,承上启下意义重大。但是由于某些地方政府认识的不足,并不能很好的发挥其作用,担心农村金融的发展对会减少其业绩,因此,常常采取消极的政策发展农村金融,控制当地民间资本的投入量,单单依靠中央的资金扶持。这种情况下,农村金融的发展前景十分堪忧。

(二)农民对农村金融机构的信任度增加

自我国政府大力扶持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后,下发了一系列帮扶对策,帮助农村金融扩大运营规模,扩大在农村信贷行业中的影响力。农村金融机构面向的重要群体是农民,因此要求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要满足农民的需要,贴近农民的贷款习惯。改变原有复杂的工作流程,建立良好的信用评价体系和担保机制,实行灵活简洁的工作流程,方便广大农民进行贷款业务。同时,农村金融机构结合农民贷款特点,不断降低农民的担保底线和贷款抵押,不断鼓励农民进行小额贷款,促进农业生产。另外,在政府的政策的保障下,民间资本能够以合法的身份助力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民间金融组织能够比一般的农村金融组织更贴近于农民大众的需求,方便农民大众的生产生活,增加了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民大众中的信任度,进一步扩大了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的影响力。

(三)当前农村金融机构实施激励策略现状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在日常管理中,也融入了激励理论,在内部实行激励策略,主要体现在薪酬和工作两个方面。一是薪酬方面,农业金融机构采取工资+ 奖金+ 福利的形式。工资根据当地农村金融机构的支付能力和金融市场,以及农村金融机构内部岗位和业绩等因素制定出基本标准。因为影响因素众多,导致农村金融机构采取不同等级的工资机制,激励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奖金方面,农村金融机构设立奖金机制是为了进一步鼓励员工积极工作,增加员工的业绩,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影响力。因此在奖金方面,农村金融机构采取浮动机制,根据员工个人的工作业绩决定其奖金的额度。而福利方面,是农村金融机构对员工的一种保护。福利机制也是采取差别对待的形式实行,因而导致其员工工作产生不同的效果。即福利待遇差别不大,可能会导致其员工消极怠工,工作积极性降低;相反,实行差别较大的福利待遇,会起到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二是工作方面的激励策略,农村金融机构常常采取目标式和奖惩式的激励方式,促进员工与农村金融机构的联系。目标式的激励方式是通过设定工作目标来实行的。但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很难设定好工作目标。一般农村金融机构没有实行该激励方式。而奖惩式激励方式在农村金融机构中就应用的十分广泛了,各个农村金融机构根据其机构文化、运营特点制定出了因地制宜的奖惩制度。很好的将员工和农村金融机构联系在一起,增强了员工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认同感,促进员工努力工作。

二、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随着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扶持,农村金融机构获得了发展的大机遇。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农村金融机构受政府过渡监管导致防范风险的意识变低,不能有效发挥其市场力量等;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民大众的服务意识较低,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金融机构缺乏完善的内部机制,导致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

(一)政府过渡监管限制了农村金融机构发展

在我国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进行大力扶持,为其发展提供良好的优待政策。但是受到我国旧经济体制的影响,国家政府部门在管理手法和政策上较为严格,长此以往导致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出现许多问题。一是因政府部门对农村金融机构管理过渡,造成农村金融机构过分依靠政府部门,一方面使其降低防范风险的意识,不注重防范风险,加大了风险的发生率;另一方面降低在金融市场中的竞争力和活力,信贷活动不能正常有序的进行。二是农村金融机构不能有效发挥其市场力量。市场力量来自于所有市场参与者,不光来自于农村金融机构。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还不完善,内部机制还不健全,过渡依靠政府监管,降低了其防范风险的能力,还增加了其运营的道德风险。由于农村金融机构受到我国政府部门的保护,使其受到的约束力大大减少,因而道德风险性增大。农村金融机构一旦破产,国家和农民将受到严重的损失,国家将承担农村金融机构的所有债务,三农问题将不断恶化。三是农村金融机构监管力度不足。当前,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还没有明确对农村金融机构制定出专门的法律法规。针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法律有些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比如《贷款通则》制定多年,但是对于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来说并不适合;而有一些法律法规就某事的规定不一,甚至自相矛盾。因此,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及时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对农村金融机构更好的监管。另一方面,监管人员也不够专业,对于金融知识以及风险评估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没能熟练掌握,造成监管不力等现象。

(二)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数量众多,加强新农村建设也成为我国发展的重中之重。农民是组成农村的基本单位,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力量。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所需要投入的资金也越来越多,因此需要向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已获得充足的生产资金。但是,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并不能满足农民生产的需要,进而产生了一些问题。一是农民向农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的需要大量抵押品,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还需要对农民进行全面的信息审核,造成农民在农村金融机构获得的贷款成本过高,难以满足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需要。二是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比二三产业发展较慢,农业企业还处于发展中,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但是我国农业企业等规模较小的企业受到农村金融机构的激励政策较少,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民、农业企业的重视程度也不高,致使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三是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民、农村、农业发展所提供的服务已经跟不上三者发展的脚步。或者所提供的服务不符合三者发展的特点,激励效果不佳,没办法满足三者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三)农村金融机构制定的激励策略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在其内部制订了一系列激励员工工作的策略,短期内实现了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的目的,但是长期下去就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农村金融机构内部实行的激励策略形式过于贫乏单一。这写激励策略虽然在短期内可以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但是并不能有效持续下去。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不能完好的结合在一起,最终会有导致员工工作积极性回到原先状态的可能性。二是农村金融机构制定的激励策略缺乏公平性,基本上是根据员工岗位级别制定的,造成员工内部的不满情绪,降低工作效率,甚至流失优秀的工作人员,对其造成严重的打击。三是农村金融机构的激励策略不完善,导致大量优秀员工离岗,剩下的员工工作素质等方面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这些员工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有所欠缺,无法为客户提供高层次的服务。长期发展下去,将严重阻碍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更会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阻碍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三、激励理论视角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对策

农村金融机构应用激励理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虽然在实际运营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通过适时的调整,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会越来越好。本文从政府、农村金融机构以及农民三个方面出发,多角度的解决农村金融机构实际运营中的问题。政府方面加强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管理,明确农村金融机构工作重点。农民方面主要是要求农村金融机构为广大农民提供适合的金融服务,更好的服务于农村建设。至于农村金融企业内部人员和工作的调整应以当地实际情况为准,实施合理的奖惩制度,提高内部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

(一)加强政府部门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

一是在保证农村金融机构能够独立运营的情况下,政府部门对其采取相应的激励政策,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坚持服务于三农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政府部门也应该明确分工,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监管,不断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保证农村金融机构能够正常有序的进行运营活动。并且创新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管理方式,使其管理手段符合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促进农村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农民能够从农村金融机构中获取充足的资金帮助促进农业生产活动顺利进行。二是加强地方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扶持力度。地方政府是农村金融机构与中央政府之间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在中央不断加强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扶持力度的基础上,地方政府也应积极相应中央政府对扶持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和方针,加强地方财政的扶持力度,为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三是不断推动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创建良好的融资环境,加强农村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中的竞争力。中央银行和银监会从整体上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改革,完善其监管手段和方式,创建一个规范的竞争市场环境,保证农村金融在金融行业中直步向前,不断的发展壮大,实现政府发展农村金融机构根本目标。

(二)完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提高服务水平

一是建立健全农业发展保障体系。农村金融机构是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的,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对农业生产的扶持政策有待加强和完善,采取激励政策,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针对农业生产的特点,即高风险和低收益,进行保险保护。使农民遇到重大自然灾害时,避免因为自然灾害造成减产,而无法偿还高额的贷款的后果。在这一点上,政府相关部门、农村金融机构以及商业保险业应该结合当地农村的发展情况,建立并完善农村保险体系,给农民生产活动最大限度的保障。二是农村金融机构应该加强服务农村,为农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根据当地农业发展水平和农村建设水平,制定出符合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金融服务项目,为农村和农业的发展提供最全面的服务体系。此外,因为在政府过渡监管下,使农村金融机构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有所降低。因此,在不断完善对农村和农业的服务时,农村金融机构也应该加强对风险的防范意识,加强防范风险的能力,提高其服务水平和质量。

(三)实施有效的金融机构激励策略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范文2

金融抑制主要指每个发展中国家在国内资本市场中以货币政策或是财政政策去影响市场的运作,把实际货币余额和物资的关系看作是相连关系,即为实际货币余额的增长会导致资本投入和总产值的增加。在金融抑制的作用下,存款的实际收益比较低,造成了储蓄比较低,低利率获取了低收益,相对于风险比较高的项目来说,银行会选择安全项目,从而降低风险;但是对于企业来说,则会借助于非正式或是场外市场,进行信贷交易,这样就会产生金融效应,从而形成了经济金融行为。

金融抑制具有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造成资本市场效率降低、经济增长达不到最佳水平、限制了银行体系适应经济增长的需求、融资形式受到了限制以及加剧了经济上的分化程度。

二、金融抑制理论对农村金融的关系

(一)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关系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之间具有千丝万缕关系,但是二者之间的关系却不像城市金融与城市经济一样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受到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模式影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自给自足能力比较强,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比较落后,商品化程度比较低,农民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够关注,对于贷款涉及到的金融商品更加不够了解,使其对农村金融的发展造成了一种抑制作用。再则农村的专业化分工水平比较低,导致了农村的收入比较低,收入比较低使得农民的储蓄能力受到了限制,农村资金的积累与供给相应就比较少。另外,农村居民的生活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往往是非人为因素造成了破坏,农业生产“靠天收”的状态,使得农民不得不根据农作物的生长状况进行市场产品的调动,他们成为了市场调节的被动者;中国的农村经济属于小农经济,分散的农户不能形成大规模地市场化发展,往往被动的受到市场调节,使得农民面临很大的风险,不能够以正规的方式进入到金融服务范围内;此外就是农民的融资能力有限,自身资金积累比较慢。

总的来说,中国的农村经济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受到外部经济的影响比较大,农村金融发展处于一个比较迟缓的状态。

(二)农村金融理论及其政策主张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在当今中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金融抑制问题,而农村的金融理论不免就会受到金融抑制等理论的影响。中国农村现有金融模式一共有三种,包含了农业信贷补贴、农村金融市场论以及不完全市场竞争力量。其具体的发展状态如下介绍:

首先需要介绍的就是农业信贷补贴理论,即为了减少农民的贷款压力,从一些政策上给予农民贷款一些帮助,增强其还贷的能力,从而缓解农村的贫困现象,这样可以缩小农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收入差距。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市场理论在逐渐的取代农业补贴信贷,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实现农村金融的发展,发挥农村中介的作用,储蓄动员是关键,运用市场调节利率,根据金融机构的成果和经营的自立性和持续性进行判断农村金融是够有效,使得非金融机构的合理性。

不完全市?鼍赫?就是改变完全由市场调控的状态,增加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利用市场与政府的双重左右,在借款人与组织之间形成一定的合同制度,减少农民的贷款压力,增强其还款能力;另外,政府的介入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市场秩序,保证市场有条不紊的发展,从而为农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安全感。不完全市场竞争理论给予了政府和市场双重的保障,既发挥了市场的经济调节作用,又保障了政府对于市场形式的控制。

三、农村金融抑制问题

中国农村金融抑制问题主要包含了一下几种:一是传统农村金融机构治理结构不健全,虽然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认识到了农村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但是在农村金融机构资金吸纳不足,金融机构无法提供为农民生产提供充足的资金;二是农村的金融机构中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安全感,不利于对信贷资金的监管,再则就是交易过程比较简洁,但是却没有制度支持,容易受到伤害。三是农村金融产品种类少,形式单一,不能够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对于当地的金融机构的利用仅仅停留在存汇款的状态。

四、金融抑制理论对农村金融问题的启示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范文3

关键词:农村金融;农村金融发展;交易信用

一、交易视角的农村金融内涵

在交易视角下,依据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只有真正具备农村金融交易的条件,并且这些条件能确保农村金融交易达到一定的规模,市场自然会诱导出相应的农村金融机构。相反,如果忽视农村金融交易的条件,人为地向农村经济系统强行输入某种新的农村金融机构,不仅不会带来农村金融交易规模的扩大,反而可能使这种农村金融机构陷入运转困境。由此可见,农村金融组织规模是农村经济活动规模的函数,农村金融机构作为农村金融交易的专业化供给主体,其本身数量的多少、规模的大小,现代化程度的高低并不必然与农村金融发展相对应,也就是说,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的价值在于其农村金融功能的发挥。因此,农村资金融通只是农村金融外在形式的概括,而非农村金融本质属性。农村金融不论其数量、规模、现代化程度以及表现形式和组织方式如何,其本质都是信用关系制度化的产物,是不同产权主体基于信息、信任、信誉和制度约束基础上的信用交易活动,它通过信用工具将分散资金集中有偿使用,以实现规模经济,并通过组织这些活动的制度安排构成经济系统及其运动形式。农村金融系统是由资金的流出和流入方,连接二者的农村金融中介机构和农村金融市场,以及对其进行管理的中央银行和其它农村金融监管机构及其运行制度和机制共同构成的。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实质是农村金融交易不足的问题,更进一步讲,是农村金融交易条件不足的问题。基于交易视角,农村金融形态的变迁应该内生于农村经济发展,只是其功能的实现形式。因此,农村金融的概念内涵在功能意义上表现为:

(一)农村金融是具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功能的金融。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的金融,在功能范式的认知框架下,是指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相对应、具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功能的金融,而不是被人为认定农村身份,或只为农业生产提供信贷服务的农业金融,或仅在农业和农村领域为自身需要而开展业务活动的地理意义上的农村金融机构及其组织体系。只有那些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交易需求,在分工和交换体系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组织体系才属于农村金融的范畴,即农村金融的交易功能决定了农村金融机构和组织体系的形态,而不是相反。农村金融的有效性不在于其机构的多少、规模的大小和现代化程度的高低,而在于其功能的发挥程度。

(二)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与整体金融的交叉系统。农村金融从属于农村经济系统,研究农村经济问题应包括农村金融,研究农村金融问题,要考虑农村经济的影响;同时,农村金融又属于金融范畴,是整体金融系统中的一个单元,研究金融问题不能回避农村金融。同样,研究农村金融问题,不能不考虑整体金融的影响,农村金融系统运动既是金融系统运动的一部分,又是农村经济系统的一部分;既具有金融的一般特征,又具有与农村经济需求相一致的独特形态,是宏观经济环境下农村经济与整体金融双重作用的结果。

(三)农村金融是内部功能和结构复杂多样的系统,农村金融的内涵既要从理论层面上根据整体金融状况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来理解,又要从现实层面上根据农村金融的现实状态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来理解。在理论上,农村金融应当包含一系列内涵丰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如储蓄、信贷、结算、保险、投资、理财、信托等,以及与之相对应的金融组织体系,或者说和整体金融应该是保持一致的组织体系。在现实上,农村金融则是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具有自身特点的不断演化的动态结构。

二、农村金融发展的制度分析

分析农村金融发展过程可以发现,农村金融发展是由特殊主义信用向普遍主义信用的发展,实体经济中规模经济的存在和经济主体对规模收益的追求是农村金融发展的前提;信息以及建立在信息基础上的信任、由信任产生的信用、持续信用形成的信誉是农村金融发展的根本;减少农村金融交易的不确定性,降低农村金融交易风险和农村金融交易成本的制度,是农村金融发展的保证。农村金融发展归根到底是农村金融制度的完善。

在把握农村金融发展制度属性的基础上,还必须结合农村金融的功能、特征和所处的外部环境,从功能范式意义上理解农村金融发展。

(一)农村金融发展的目标在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金融作为促进资本形成的重要方式,农村金融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农村金融发展就是要通过减少农业生产者的借贷成本,提供足够资金,改善其生产和生活条件;通过为其使用现代化技术提供资金支持,以刺激农业生产的发展;通过为其分散存在于生产和经营等过程中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以增进其农村经济活动的可预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农村金融发展必须以政府行为的有效性为前提。农村金融需求往往因正规金融供给短缺和非正规金融成本过高而难以满足,农村金融交易的自我扩张动力不足,农村金融发展的市场机制失灵。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条件下,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金融发展将处于低水平的均衡,进而进入相互抑制的恶性循环。因此,政府必须介入农村金融发展,使之超出金融交易的扩张的一般内涵。无疑,政府干预对早期的农村金融发展,尤其是重建并迅速发展农村金融组织十分有效。但金融展开其自身的内在逻辑,以及政府的有限理性和看不见的脚,必然使政府对金融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出现对金融发展的过度干预,进而越来越阻碍着农村金融发展,使农村金融发展因缺少有效的市场制度而停滞。因此,农村金融发展必须以政府行为的有效性为前提。

参考文献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范文4

关键词:农村经济增长;金融发展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和农村金融都有了质的飞跃。农业作为我国第一产业,有必要立足于当前金融发展形势,改变农村金融现状,更快更好地推进相关农业经济的建设工程。

1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

1.1农村金融发展理论概述

以及发展过程在20世纪80年代农村金融主要推行的政策是传统的农村信贷补贴政策。其主要以政府干预为主要方式,主张政府对农村金融市场进行补贴的理论。还有1种理论就是农村金融市场理论,它完全否定了农村信贷补贴这种手段,认为只有采取金融市场的方式才能够推动农村金融发展。为适应我国当前发展的环境形势,不完全竞争理论应运而生,这种理论认为政府不起主导作用,而是通过引导和规范农村金融市场来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其反对政府进行市场利率定价,支持政府采取相关政策辅助协调来保证其他银行利润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实现低息融资。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主要经过了4个时期。1979—1993年,农村金融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建立新的农村金融机构,1993—1996年这段时间,其方向主要是完善服务性的农村金融体系,而1997—2005年这段时间,则强调了对农村金融风险进行预测和控制,提出要加强农村信用合作社在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导能力,2006年—现在,实行的是农村金融改革,提出创新金融机构来适应新环境的变化。

1.2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我国目前仍然处于农村金融改革关键期,虽然近年来农村金融发展的整体水平有所提高,但依然存在农村的金融机构规模小、数量少、金融机制不健全、发展速度慢等问题。在现代化发展大环境下,流入第2和第3产业的贷款越来越多,而在农业方面的贷款额度都比较小,农业经济发展在基础上就没有其他产业牢固。目前,我国也正创立新型金融机构,比如村镇银行、农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这些都能够称得上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成功典范。

2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分析

提到农村金融的发展,可能大家第1个都会想到农业贷款,但金融机构进行的农业贷款对农业的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的增长作用不大。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2者之间的关系,其实主要体现在农村金融的发展可以影响农业经济增长机制。虽然储蓄率的上升下降是极不稳定的,但不能够否认金融发展可以给储蓄率带来不小的影响,金融的发展可以很大程度上分散金融风险。有效地开发农村金融资源,可以促进农村储蓄率的提升,也给农业经济增长带来影响。农业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产生多大的影响主要取决于金融储蓄向金融投资的转化率高低。目前有部分金融资源是不能够转换为投资的,他们多数都以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的形式流入了金融中介机构。金融机构从分散的储蓄户那里吸收储蓄时带来交易成本,而金融机构为了能够让储蓄户放弃积蓄控制时会付出的信息成本。不能否定这种机构的存在,但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一定要让手续费用或者佣金费用得到降低,才能够极大地提高金融运作效率,让农村金融市场走向市场化的道路。农村的经济增长并不能够改善农村金融规模以及结构,但农村的经济发展的确能够提高农村金融转化率。

3搞好农村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建议

要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效率,就要合理化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立足于新媒体时代,合理应用网络化建设,把握农业经济实际状况和农业需要,从技术上确保金融机构效率的提高。也要加强内部管理人员的素质培训,提高其管理水平和金融管理手段,进一步提升整个金融机构的效率。肯定以及重视非正规农村金融机构的存在,积极引导其与国有金融资源进行合作,促进经济结构和金融机构的合理化。继续合理建设与运营操作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推动全面农村金融机构与经济结构建设。加快改革和创新的脚步,构建科学化干预政策和现代化金融体系。顺应形势发展,政府应该减弱其控制力,促进非正式金融资本融入到整个金融市场领域,以活化金融资本为主要目的进行适当性干预,实现现代化金融体系的构建。面对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的现象,应该要完善农村金融机制,促进国有和民有资本的融合,保证其推动农业经济增长。

4结束语

要正确的认识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金融发展与之间的关系,就必须要对农村金融行业的发展予以高度的扶持,这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消费水平的提升都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范文5

关键词:改革开放;农村金融;供给制度;新制度经济学

一、引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如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需要,制度建设是关键,尤其是要建立适合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制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行了一系列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但是,就目前的农村金融发展状况来看,改革并未收到预期效果,其突出表现为: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缺失,农业保险发展严重滞后。原本给农村“输血”的金融机构却演变成从农村“抽血”的主力军,与此同时,农村中非常活跃的非正规金融却不断受到打压。总体上讲,城市和工业反哺和支持农业的金融局面还远未形成,农村金融改革任重道远。

近年来,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深化,学术界对农村金融制度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官兵(2005)认为,农村金融制度的决定和变迁是国家及人、农户和其他城市利益集团之间利益互动的产物,建立基于农户的市场化的农村金融制度是农村金融的改革方向;张杰、尚长风(2006)从农村金融市场内在制度和外在制度的角度,指出改革的方向应该着眼于理解正式金融与非正式金融应有的地位,改革的方向应遵循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非均衡性、金融生态与金融资源配置的内在均衡逻辑;赵丙奇、冯兴元(2008)认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必须大力推进农村民间金融制度的改革,在农村正式金融体制改革总体框架的基础上,确立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两部门一元金融发展战略,即需求跟进战略。由此可见,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研究农村金融供给制度陷阱问题的理论文章还不多见。本文拟从诺思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金融中的供给制度陷阱,并深入分析其深层原因,提出以农村金融供给制度创新跳出制度陷阱,推动农村金融的蓬勃发展,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新制度经济学基本理论分析

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就是制度变迁。制度变迁按照内在动力,可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指现行制度安排的变迁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它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利益驱动、自发性和渐进性。强制性制度变迁是指由国家政府命令和法律形式而引入实行的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主体是国家。其变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制度供给是国家政府的基本职能;制度是一种公共品,而公共品一般是由国家“生产”的;制度均衡是极少的,制度不均衡却是经常的,国家实行强制性制度变迁就是为了弥补制度不均衡状态中的制度供给不足。

在新制度经济学看来,要解释长期制度变迁,国家理论必不可少。道格拉斯-c,诺思在其所著《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一书中,提出了对经济学界影响颇大的国家理论,其主要观点如下:(1)国家是制度及制度变迁的主要供给者。(2)国家给社会提供制度并进行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动机是为了取得收人。诺思指出,国家及其统治者也是“经济人”。也追求福利和效用最大化,他们之所以愿意提供制度或者进行制度变迁以弥补制度供给不足完全是从自己利益出发的。(3)国家在提供制度的过程中,由于其目的(统治者的租金最大化和社会产出最大化)常常会发生冲突,因而,统治者也往往不愿意改变低效的产权制度。(4)国家提供的基本服务是博弈的基本规则,主要是界定形成产权结构的竞争与合作的基本制度。而当国家提供这些基本制度时。会出现一种我们常说的“悖论”现象,这就是所谓的“诺思悖论”。“诺思悖论”可以这样理解:一方面,国家权力是构成有效产权制度安排和经济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国家权力介入产权制度又往往不是中性的,在竞争约束和交易费用约束的双重约束下,往往会导致低效的产权制度结构。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实践逻辑:供给制度陷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金融体制进行了三个阶段的改革,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经济主体信贷需求难的问题。相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金融发展陷入供给制度陷阱之中:在支农的旗号下,农村金融供给制度却一直体现“以农养工”、“以乡带城”的“劫贫济富”倾向,农村金融供求呈现出明显的总量与结构的双重失衡,农村资金一直在“非农化”,农村金融体系一直趋向“非农化”,其结果必然是“城市吃肉、农村失血”。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范文6

关键词:农村金融效率;农村经济发展;AK模型;VAR模型;农村储蓄—投资转化率;农村金融相关比率;农村储蓄率

中图分类号:F30;F8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131(2013)01-0035-10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罗默(1986)、卢卡斯(1988)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了内生增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在经历了主要依靠有形要素(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结构的优化配置以及制度上的创新等手段实现经济发展之后,都面临着如何继续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问题(邓莉 等,2005)。要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必须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即实现从依靠要素数量扩充的外延式增长转变为依靠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内涵式增长。 在这种转变过程中,需要有金融中介来动员居民储蓄,聚集金融资源,从而促进经济增长(董晓林 等,2004;张颖慧,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