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

高中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范文1

一、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应该注意的问题

1.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参差不齐和思想上不重视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对结果作出正确评价,并形成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使高中学生发展为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但由于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列入毕业考试的科目,部分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平时很少开设甚至不开设信息技术课,等到这些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几乎不了解信息技术,即使了解,也知之甚少。

在这种情况下,在高中阶段如果依据新课程标准来实施教学,就给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那么谈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另外,虽然现在高中阶段信息技术已经列入会考、学业水平测试或高考,但由于考试的内容过于简单,通过率很高,导致很多学生在思想上不重视,上课时不认真听讲,操作时不按照要求去做,这些都影响着他们信息素养的提升。

2.信息技术教师方面的原因

信息技术教师是培养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实施者,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目标的实施效果。要将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目标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信息技术教师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理论和技术,更要具备很高的信息素养。但目前信息素养高且教学经验丰富的复合型教师非常少。首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主要是大专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他们一般在计算机理论和技术操作上比较熟练,但缺少社会和生活等其他方面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导致信息技术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不高。其次,很多信息技术培训往往局限于一些理论培训,缺少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实践培训,因此不能有效地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的能力。第三,现在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不但要承担教学任务,还担任其他方面的烦琐工作,他们从早忙到晚,很少有时间来加强自身的学习,无法集中精力改进教学,影响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3.信息技术学科自身的原因

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不仅涵盖面广,而且与许多学科联系紧密,而信息技术仅仅是它的一种工具。另外,现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所开设的课时也很少,如果仅靠信息技术教学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就显得很乏力。

4.终结评价机制的影响

新课程虽然已经实施了好几年,但最终评价的方式就是通过考试来检验教学成果,而且考试的题型和内容很难检验学生的信息素养,比如选择题和填空题大多是一些基本理论和一些软件的某些操作步骤,而操作题纯粹就是对某一软件的操作。考试内容大部分过于简单,题目的质量不高,因而不能完全体现学生的信息素养。另外,信息技术考试能否通过影响着学生将来的高考录取,使得考试通过成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唯一选择,使得平时的信息技术教学纯粹是一种应试教学,影响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对策

1.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和评价标准,为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作保证

国家相关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确保在中小学开好开足信息技术课程并进行监督,对违反制度的学校要作出相应的处罚。对所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制定相应的评价和考核标准,以提升信息技术教学的地位,这样从制度上保证信息技术课程的正常开设和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2.不断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必备条件

教师的信息素养状况对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学习热情有直接的影响。从原来的纯技术教育,转向技术教育基础上的信息素养提升的教育,需要教师挖掘技术所蕴含的方法和思想,挖掘信息社会和生活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以及知道信息技术是怎样影响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首先,教师要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多学习,拓宽知识面,提升文化素养,不断进行创新教学实践。其次,主管部门要创新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培训的实效性。要以典型的成功案例引导教师在交流和分享中学习他人长处,自主建构新课程倡导的教育教学新理念。第三,多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的成长。

3.把信息素养教育整合到各科教学中去,通过多学科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一种涵盖多学科的综合能力,把信息素养的培养整合到各学科中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又受到信息知识的熏陶和信息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把信息技术当做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各学科教师要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对本学科进行辅助教学,要实现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而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一种演示工具。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育思想和方法,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并应用到教学中,如建构主义理论等。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根据需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问题探索、信息交互、自主学习等,从而达到培养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

4.制定科学的考评机制,为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指明方向

考试内容和形式直接影响到教学过程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但当前的考试内容和形式明显地制约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和教师能动性的发挥,需要进行改革。首先,要设计出符合新课程理念、难易适中的题型,不要纯粹考查某个理论知识或某些技术操作,试题的内容和形式设计要充分体现过程化、人性化,面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原则。这就要求试题设计者对信息技术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把握要准确,对信息技术的理论和技术掌握要透彻。其次,要突破技术瓶颈,设计出人性化、交互性强、容量小、易运行且安全的优秀评测系统。这些都需要主管部门认真研究并加大投入。

三、结束语

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科学的且与时俱进的。虽然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历史较短,在实施过程中可借鉴的经验较少。但是只要我们从思想上重视,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积极投身到课改中来,持续不断地从事新课程的体系、内容、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完全能够实现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新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 曹恒来,薛冲.信息技术新课程实验的成绩、问题与对策[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4):19-20.

[2] 蔡福民.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冷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4):25-27.

[3] 祝智庭,顾小清.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1):37-41.

高中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范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B-0084-03

新一轮课程改革十分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因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能否有效,能否达到提高教学效果这个最终目的,教师的信息素养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是当今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和师生信息素养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定义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构建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素养,包括现代教育观念、信息意识、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整合能力,可具体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懂得信息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如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数字化原理等。

2.具备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除计算机的一般操作外,还包括网络检索,信息获取、分析、加工、表达、传输等多种能力,以及各种软件、平台的使用能力。

3.具备信息技术的教学能力。即能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的教学。

4.具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即能将信息技术整合在所任学科的教学中,包括以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指导学生上网收集、获取、加工、运用信息学习各门学科知识的能力。

5.掌握开发信息资源的能力。包括以下三方面的能力:第一,会制作课件;第二,能开发综合性的学科专题学习网站;第三,能从互联网上浩瀚的资源中搜索与教学有关的资源,引导学生上网检索学习。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对于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意义,一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教会学生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学习与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二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使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具有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更好地学习学科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二、影响师生信息素养提高的问题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存在以下问题影响了师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1.教师信息意识不强。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目前的装备条件与师资力量根本无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从保证教学进度考虑,认为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为宜。很多教师还认为信息技术只是在参赛课中用于作秀,所以对平时课堂教学用的课件没有用心去开发研究。

2.教师培训成效不高。为解决好工学矛盾、培训经费缺乏等问题,大部分学校现在的培训方式往往都是选派学校骨干教师外出参加相关培训,回来后进行校本培训。但是由于受培训时间的限制,参训教师没有学深学透知识,缺乏实践经验,不能起到示范作用。同时,校本培训质量也不高。

3.学校只重视硬件装备,忽视软件的建设与应用研究。同时由于缺乏先进教育思想的指导,教师不注重课堂教学设计,因此在很多课堂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只是走过场。

三、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提高师生信息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教师要具备信息素养,不能光靠听几个报告或参加一些培训就所能达到。关键是通过接受系统的培训后在平时学以致用与积极钻研,把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日常的教学与生活中。这样才能形成熟练的技巧。

1.加强以校本培训为主的教师培训

学校应从本身需求出发,制定基于信息技术的实用的校本培训实施方案;聘请校外专家指导,解决校本培训师资力量不足的难题;创新培训模式,优化培训方法,如通过集体备课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质量,通过典型示范课使参与者在交流和分享活动中取长补短,从而产生新的思想,达到新的认识,实现自我提高;加大投入,为教师学习培训提供良好的信息化硬件环境。

2.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中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

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不仅要注重信息技术培训,更要注重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学科教学的实践中。

(1)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中做到“四关注”,提高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的设计。

高中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范文3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瓶颈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为总目标,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着力培养学生对信息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2003年)同时,《课程标准》也指出:“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为契机,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力量,为高中学生提供必备的软硬件条件和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使学校学习与社会学习相连续,使当前学习与未来发展相连续;既关注当前学习,更注重可持续发展,为学生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上述内容已经对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提出了具体、明确的目标,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但在现实中,由于高中信息技术课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从而制约了这门学科的发展,形成许多发展的瓶颈。

一、教师学科本位意识缺失

调查表明:由于不少信息技术课教师缺乏对自身职业的正确定位,学科本位意识不强,对所教学科不去认真钻研与探究,加上有不少教师在学校还要承担学校网络管理、机房维护、电子学籍管理、教学比赛课件的制作等任务,有的甚至还要负责学校办公电脑、教师家庭电脑的维修维护,诸多因素使得信息技术课教师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深入研究课程本身的教学,因而教学中仍然以讲授操练为主,缺乏应有的变化与创新,很少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信息技术时代,信息技术课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中心,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认真钻研学科教学,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从而在课程教学改革中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因此,信息技术课教师缺乏钻研精神,学科本位意识不强,不利于信息技术的师资队伍建设,这些成为高中信息技术课发展的一大瓶颈。

二、教材内容更新慢,教学内容断层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了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的目标和任务,但小学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缺乏明确标准。这给教材的衔接及学科发展的系统性、连贯性造成了困难,缺乏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有力支持。由于客观因素,信息技术课不同于语数外学科,其知识内容和技术更新日新月异,而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很难跟上快速变化的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可能有人会说,新《课标标准》也已明确要打破“以教材为中心”的理念。所以,信息技术课教师可以不依赖教材内容来进行课堂教学。但是,教材是课程的重要依据和课程资源,加上信息技术课教师能力参差不齐,很少教师能够做到不依据教材,而且又能游刃有余地从事教学。

课程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设置的,课程具有基础性、综合性、人文性、时代性,既体现科学精神,又强化人文精神。教学内容的断层、教材内容的滞后和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随意删减必然会影响和制约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发展。

三、课程核心价值认同感的缺失,课程定位模糊

由于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实践还比较短,该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还比较浅薄,信息技术课程定位还比较模糊,人们对这个课程的认同度比较低,造成信息技术课越来越不受重视。另外,在实际操作中,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有许多不同的解读,有不少信息技术教师对“重技术”还是“重素养”争论不休、莫衷一是。有些地区的高考改革方案中也没有提及信息技术课,这就造成许多人认为高中还该不该开设信息技术课。应该说,高中信息技术课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能够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利于创新,并提高认知能力和决策水平,进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课程评价体系不够健全,缺乏评价可信度

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和质量监控作用。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健全的评价体系对一个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课程标准》对信息技术课的评价目标、评价规则和评价方法的表述也都是比较模糊的。因此,信息技术课教师对日常的教学评价也是见仁见智。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就不考虑过程性评价,只关注终结性评价,而终结性评价在全国各地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是不一样的。有的地区用学业水平测试来代替信息技术课评价,由于学业水平测试难度低、容易过关,但不能真实地考核信息技术课程水平,这使得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掌握得甚少,也就很难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所以,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评价应该是采用多元性的评价主体,丰富的评价内容,灵活的评价手段和多样的评价方法,通过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发展。

总之,尽管制约高中信息技术课的瓶颈还有不少,但是笔者认为,以上因素则是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最主要的制约因素,并成为这一学科发展的瓶颈。为此,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在心中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转换观念、不畏困难、努力钻研、全面革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新发展奉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2003.

2.郑明.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理性反思.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12.

3.胡济良等,高中技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高中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范文4

关键词:新课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178-02

一、前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信息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步发展,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充斥着人们的各项生活和工作。人们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已经作为一项基本的工作、生活技能。随着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在全球社会不同领域的推广及应用,各个国家把普及信息技术、开展相应的信息技术教育摆在了首要位置。可以预测,在不久的将来,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不同领域的应用将更加的广泛。随着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的结合更加紧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所带来的一个巨大影响就是相应基础课程的网络化。向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开设现代信息技术课程,其最为核心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能够使学生更好的适应当前社会对信息化的要求,更好的为迎接当前信息社会的诸多挑战做好准备。通过开展相应的现代信息技术课程,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从广阔无垠的信息海洋中获取信息的能力。鉴于此,对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高成为了各个国家对课程改革的一个热点。

二、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不够。现行高考选拔制度下,大部分地区并不涉及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因此学校、学生、家长甚至部分老师并不是特别关注信息技术课,把它当作一门不重要的学科。

2.对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认识过于肤浅。有些教师将信息技术课简单地定位于让学生学习和了解计算机操作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信息技术领域核心内容的学习以及个人信息素养培育却被严重忽视了。

3.忽略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差异。信息技术教学是理论知识与技能实践相结合的教学,需要较完善的配套教学软、硬件设施及环境。不同学校由于地理位置、教育经费、学校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其教学设备条件一般很难达到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学生上机实践机会很少,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得不到巩固。

三、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

1.基于学生发展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学生的发展是课程设计的主旋律。而在信息教育课程实施中,重视学生发展往往只是停留在指导纲要的文本中,远没有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具体表现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典型教学场面为:教师针对某一款应用软件,将其功能从头到尾详细介绍一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演示,然后再要求学生仔仔细细从头到尾操练一遍,加之某些教材本身就像是一本使用说明书,学生其实是在照猫画虎,依葫芦画瓢,完全的进行临摹,并没有增加入自己的所思所想。但实际上,信息技术课程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促进在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力、相互之间的协作能力和遇到问题的决策能力三个方面的提高。学生之间的交流主要是指相互之间信息的交流,具体表现在,通过信息之间的交流,进而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在此基础之上,通过行之有效的信息表达和传递途径,进一步的促进了学生之间协同工作的能力。与此同时,人们每天都需要面对社会的变化,需要经常对一些事情做出判断、决定,而这些决策又要以事物表象的信息为依据,可以说一个人的决策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的信息素养。

2.基于社会需求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概括了我国社会现阶段对学生基本的要求。信息技术课程的“过程与方法”着重体现在掌握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理解信息系统的方法,这是将信息科学与技术的有关知识、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学习的延伸,并且可以反过来促进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指信息技术的文化价值、信息技术与社会发展、信息社会中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等内容,并且要通过恰当的学习方法的设计使学生充分理解、内化。

3.基于学科体系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学科体系可以分为学科背景体系和学科课程体系两个方面。一般说来,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课程,总是以相应的有一定学术性的、相对独立的学科作为背景,这就是所谓的学科背景体系。学科课程体系简单地说就是所谓课程化,即按照什么样的理念选择课程内容,又如何把选择的课程内容有机地组织起来,甚至可以发展到怎样设计本学科的课程学习环境。课程化实质上是课程设计者,上至国家课程标准研制人员,下至一线学科课程教师在一定的课程观的指导下,将学科背景体系向学生发展、社会需求的映射过程。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加之研究不足,我国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体系研究或借鉴于其他学科,或引自国外,真正植根于本学科的、本土的研究几乎尚未实质性地开展。

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的策略

1.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探究式教学的载体核心是问题,高中信息技术的整个课程学习活动必须要围绕问题展开。从教学的角度来说,教师需要根据《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加以精心设计,提出难度适宜、逻辑合理的问题,这样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学习。

2.以信息化教学设计为主,鼓励学生实践。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可以帮助学生先拟定较为合理的研究计划纲要,提供一系列可行的方法供其选择,再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自己动手实验去寻求问题的答案,或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假设和探究的答案。

3.倡导合作探究,注重过程评价。探究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来发现新事物,教师要给学生在课堂交流自学成果的机会。

4.注重学生实情,精心设计课后作业。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学生的电脑操作技术如何、学生是否具备学习工具、学生的家庭文化氛围如何等,同时,作业量不能太大,要足够又新颖,这样不但可以巩固学过的知识,而且能在学生完成作业后激励他们进一步探究可能遇到的新问题。

五、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模块化教学设计具体做法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块主要包含三个模块,既有学生必须学习与接纳的必修模块,也有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可供选择的选修模块,三个模块在内容上紧密联系又相互独立,相辅相成,具体内容如下。

1.必修模块1:信息技术基础。包括2个主题:信息处理与交流(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技术与社会。

2.选修模块2:多媒体技术应用。由3个主题组成:多媒体技术与社会生活、多媒体信息采集与加工、多媒体信息表达。

3.选修模块3:网络技术应用。由3个主题组成:因特网应用、网络技术基础、网站设计与评价。

六、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教师一定要根据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进一步探索出一条适合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最大限度的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祖忻.教学设计——基本原理和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2]蔡铁权.现代教育技术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高中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范文5

【关键词】高中 信息技术 信息素养 培养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在当今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却并不注重这一点。许多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和电脑的实践操作上过于层次低化、简单化、分散化。这样既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也无法培养出具有高水平的信息技术人才。在高中,有一大部分学生都具有制作网站的能力,但由于不会在网上建立站点,不懂如何去管理自己建立的网站,导致网站站点中的文件、电子资料、模块等存放过于凌乱,也不方便查找。种种现象表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已刻不容缓。本人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对信息素养的培养做了一些实践。

一、信息素养

一般来说,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素养包括三部分,分别是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意识是培养信息素养建立、发展的“温床”,信息意识逐渐加深形成信息能力,这也是信息素养中的重点,而信息道德规范我们的信息行为,确保信息社会的稳步发展。这三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

第一,信息意识,即人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察觉力和判断力,建立对已得到的信息进行分析、筛选、吸收的过程。养成良好的信息意识有利于形成关注时下最新信息技术的习惯,并在第一时间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的了解和吸收,以便日后在遇到信息技术问题时解燃眉之急。第二,信息能力,指的是发生信息问题时,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知识的解决能力。培养信息素养的重点是培养信息能力。信息能力包含三种,即信息检索能力、信息整合能力、信息扩展能力。所以,教学中应侧重对这三种能力的培养。第三,信息道德,含义是个人或个体在进行信息活动时应遵守道德规范。在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问题,比如网络诈骗、知识产权问题、网络黑客、个人信息的窃取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需要网民们建立信息道德准则,对违法的信息行为坚决抵制。

二、有效提高信息素养的教学方法

由于高中信息技术课与其他课程存在明显的差异,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在教学时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学习,从而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独特性。

1.设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设置学习任务实质上即“任务驱动”,其含义是学生从教师授业之外的途径获取知识,或以其他的教学方式中通过学习资料或互相借鉴等方式来获取知识。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实质就是将传统教学方式转化为“任务驱动”模式进行教学。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高中阶段的教师应懂得以教学目标来设置情境,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知识真正地融入自身。“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获得学习的主动权,主动进入学习的模式当中。

2.培养学生特长,分区域教学。由于每个学生在生活环境、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的差异性,势必导致每个学生存在差异性。教学应对这些“差异性”一视同仁,并且根据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划分不同的教学方向,保证每位学生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类划分不同教学方向的分区域教学法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每位学生展示出的不同能力,将学生进行分区域教学。比如,逻辑思维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应该着重发展其程序设计方面,培养专业的计算机人才;如果遇到对美学感兴趣且信息技术操控能力较强的学生,应着重在软件编程、运作能力、CAD软件操作等方面进行专业性的培养,为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动漫设计专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普通的学生按一般的教学模式教学即可。

3.课堂反馈,修正学生学习中的错误。高中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其课程的特殊性,所以学习知识反馈是教师尤其需要重视的。一般课堂练习便可以达到反馈学生学习质量的效果,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布置课堂练习需具有针对性,根据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布置课堂练习。假如有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的学生,教师需对其引起重视,询问未能及时完成作业的原因,如果学生是因为作业的难度而未能及时完成,教师就应立即加以辅导。教师在对作业进行批阅的过程中,不能只重视作业的错对结果,对于不正确的地方,要进行修改分析,使学生懂得错误的原因及正确答案得来的原理,这样学生能及时地了解自身的不足,并在课堂反馈的过程中得到改正。

三、结语

改革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是促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对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方法不断地提高和创新,正确引导学生构建信息素养,成为具备信息素养的优秀人才。

高中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范文6

一、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高中信息技术是一门集实践、应用、创造发展于一体的学科。笔者结合多年的从教经验,总结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传统教学与新教学体系的冲突

新课改后,信息技术教学体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的课程主要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这两个部分互相协调、缺一不可。必修部分以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为基础,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让学生在当今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里体会并学习现代信息文化的形态及其内涵,逐渐培养学生正确的信息价值观。选修部分则是以必修部分为基础,它的出现使信息教学更加人性化,因为这个部分更加看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平衡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但是,现在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和知识的积累,而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关注不足。这样不仅违背学科的特点,还导致学生失去对该学科的兴趣,学习效率低下。

2.教学结构的转变步履维艰

教师要彻底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授课方式,进而转变为课堂的指导者;学生要坚决摒弃以前被动听课的不良习惯,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各种媒体的使用,也要灵活多变,要摆脱之前只能作为展示知识工具的作用,让它成为一种有效的知识认知的资源。然而,教师仍然没有从讲明者的桎梏中挣脱出来,媒体大多是知识展示的工具,讲授与演示一如既往地充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探究和实践始终不见踪影。

3.信息技术的更新已经造成了研习培训的压力

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更新速度,面对硬软件的迅速更新,学校、教师无所适从,加上巨大的资金压力,对新软件的研习把握让高中教师心余力绌。

二、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效果的策略

1.端正态度,明确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任务,学生要具备搜集、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一个追求高效率的信息时代,团队合作不可或缺。学生要学会最基本的与人交流和沟通的技巧,和谐愉快地与他人合作。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工作中以课程目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案例:在学习《信息技术基础》必修中《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这一节时,让学生发挥想象,结合信息技术发展,以故事的形式描绘100年后的家庭生活。设计这类问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发挥想象,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然后通过讨论,了解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利与弊,以达到本主题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

2.实际教学应注意教学的方式与技巧

(1)培养兴趣,增进互动

基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枯燥的文字表述,教师一味地说教只会使学生越来越反感,而无意间的小幽默却可以缓解学生的负面情绪,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无疑有着明显的作用。

案例:在运用照片编辑器调整图像大小和进行艺术效果处理方面,有些学生设计出来的作品极具艺术性,及时对其进行表扬,可有效促进师生互动的深入进行。

(2)促进竞争,力求效果

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的有效手段,竞争对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尤为重要。

案例:在图文混排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一般会要求学生处理图文混排,例如插入图像、插入图形框等。如果只是要求学生进行练习,学生会感到枯燥无聊,练习的效果也不会很好。采用竞赛的形式,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教学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3)主题拓展,建构网络

新体系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把各个部分相应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实践证明,学生各个部分零碎的知识没有形成系统,不能形成整体的结构,就像机器零件没有组装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机器一样,难以发挥各自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