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石症的治疗复位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耳石症的治疗复位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耳石症的治疗复位方法

耳石症的治疗复位方法范文1

【摘要】 目的 探讨Epley手法第2、4步骤出现的眼震形式与复位效果的关系。方法 应用Epley 手法对73例确诊BPPV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患者进行治疗,在裸眼状态下观察治疗过程中位置性眼震的特点,并根据Epley 手法复位第2步骤眼震形式将患者分为3组:带上跳性垂直成分的旋转性眼震(Ⅰ组)、相反方向的眼震(Ⅱ组)、无眼震(Ⅲ组)。结果 在手法复位第2步骤,有56例患者出现带上跳性垂直成分的旋转性眼震(与其DixHallpike试验第1步骤眼震一致),6例患者出现反向的眼震,11例患者未出现眼震。56例患者中有40例首次复位成功,12例第2次复位成功;相反,经过2次复位后,6例出现反向眼震的患者中有4例,11例无眼震的患者中有7例,均复位失败。在首次或第2次复位成功过程中, 42例的Ⅰ组患者在手法复位第4步骤时出现下跳性眼震。结论 Epley手法复位第2步骤出现带上跳性垂直成分的旋转性眼震以及第4步骤出现下跳性眼震,大多数可以预示着复位成功。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后半规管;Epley 手法;眼震形式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nystagmus patterns during the second and fourth position of the Epley maneuver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the repositioning results.Methods The Epley maneuver was performed in 73 patients with confirmed posterio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PCBPPV).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sitioning nystagmus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naked eye. During the second position of the Epley maneuver, they wer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nystagmus patterns into three groups : torsional upbeating nystagmus(group Ⅰ), reversed nystagmus(group Ⅱ), no nystagmus(group Ⅲ).Results During the second position, 56 patients developed torsional upbeating nystagmus, which was in the same direction during the first position (DixHallpike maneuver), whereas 6 patients showed a reversed pattern. In 11 patients, nystagmus was not induced during the second position. Repositioning was successful in 40 of the 56 patients after the initial treatment, and another 12 achieved resolution after the second treatment. In contrast,4 of the 6 patients with reversed nystagmus and 7 of the 11 patients without nystagmus failed to resolve after the two treatment. Of the 56 patients with torsional upbeating nystagmus(groupⅠ), 42 patients with the downbeating nystagmus in the fourth position had resolution of BPPV after the first or second treatment.Conclusion Torsional upbeating nystagmus in the second position and downbeating nystagmus in the fourth position of the Epley maneuver, mostly predicts a successful repositioning.

【Key words】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Posterior canal;Epley maneuver;Nystagmus pattern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 是常见的周围性眩晕之一,随着BPPV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的明确,耳石复位成为首选的治疗方法。耳石复位治疗前要求能准确定位患侧半规管[1],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osterior canal BPPV,PCBPPV)可行Dix Hallpike 诱发试验,观察到典型的眼球震颤可确定病灶侧。对于病灶在单侧PCBPPV可行Epley手法复位,在复位过程中旋转运动刺激半规管的壶腹嵴可引起眼震。我们对200510~200903收集的73例门诊或住院BPPV患者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组男20例,女53例;年龄21~79岁,平均55.8岁;病程1d~2年,平均28d。第1次发病57例,多次发病16例。合并头部外伤12例,原发性高血压46例,糖尿病15例,高脂血症23例,偏头痛12例,慢性中耳炎9例,前庭神经元炎3例。BPPV病灶在左侧28例,右侧45例。

1.2 方法

1.2.1 诊断:单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2]: ①典型的临床症状:有因头位改变诱发的短暂眩晕发作史,恶心、呕吐少见,常见发病是起、卧时。②特征性试验——Dix Hallpike 诱发试验阳性, 即受检者坐于检查床上,头向一侧转45°(注视检查者) ,迅速将受检者放倒, 头超出床沿并下垂30°,经过3~5s潜伏期后出现眩晕和方向指向受试耳、带上跳性(upbeating)垂直成分的旋转性眼震,持续时间多数不超过30s,呈疲劳性。恢复原坐位时出现反方向的旋转性眼震。③行仰卧侧头试验为阴性。所有纳入标准的患者均行双侧Dix Hallpike 试验及仰卧侧头试验,以排除双侧PCBPPV 、水平性位置性眩晕(兼具PCBPPV 和HCBPPV 特征)。符合以上诊断标准,经头部CT或MRI、颈椎MRI等有关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1.2.2 治疗方法:Epley 手法(针对后半规管耳石症),共4个步骤[3]:①患者坐于治疗台上,在治疗者帮助下迅速取仰卧头悬位(头超出床沿并下垂30°),并向患侧扭转45°,使管石沉到后半规管中部。②头逐渐转正,然后继续向健侧偏45°,使管石移近总脚。③将患者头部连同身体向健侧翻转,使其侧卧于治疗台,头部偏离仰卧位135°,使管石通过总脚。④坐起,身体及头部转正前方,头前倾20°,使管石回归椭圆囊。完成上述4 个步骤为1 个治疗循环,每一待眼震消失后再保持1 min,每一治疗循环后让患者坐在椅子上或坐原位至少10min以防跌倒,每个患者就诊首日接受1~2个治疗循环(首次复位成功者只行1次治疗)。

在上述复位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各种主观反应, 如眩晕、恶心、呕吐等, 4个治疗步骤中嘱受试者应配合睁眼,治疗者要密切观察眼震变化,并根据Epley手法复位过程中第2步眼震变化予以分组:指向患侧耳、带上跳性垂直成分的旋转性眼震(Ⅰ组),背向患侧耳、带下跳性(downbeating)垂直成分的旋转性眼震(Ⅱ组),无眼震(Ⅲ组)。治疗结束后即可正常工作,不限制头部活动,复位成功后6个月电话随访。

1.2.3 疗效评定:①成功: 眩晕消失,DixHallpike试验阴性。②失败: 眩晕及位置性眼震仍存在。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χ2检验,P<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研究中确诊单侧PCBPPV 73例,首次行Epley手法复位第2步骤时,出现指向患侧耳、带上跳性垂直成分的旋转性眼震(Ⅰ组)56例,其中首次Epley手法复位即成功40例,占71.43%;出现相反(背向患侧耳,带下跳性垂直成分的旋转性)眼震(Ⅱ组)6例,其中首次Epley手法复位即成功1例,占16.67%;未出现眼震的(Ⅲ组)11例,其中首次Epley手法复位即成功3例,占27.27%;Ⅰ组与Ⅱ、Ⅲ组的首次复位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5.017、5.995 ,P<0.05),见表1。

3组首次Epley手法复位失败患者第2次行同方法复位,Ⅰ组复位成功12例,占75%;Ⅱ组复位成功1例,占25%;Ⅲ组复位成功1例,占12.5%;Ⅰ组与Ⅱ、Ⅲ组的第2次复位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7、0.008),见表2。

Ⅰ组56例患者在Epley手法复位(≤2次)过程中,第4步骤出现带下跳性垂直成分的旋转性眼震43例,两次复位共成功42例,占97.67%;仅有第2步骤出现带上跳性垂直成分的旋转性眼震,而第4步骤未出现眼震13例,两次复位共成功10例,占76.9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Epley手法复位过程中第2步眼震形式及其首次复位疗效(略)

注: Ⅰ组与Ⅱ组比较,χ2=5.017, *P=0.025

表2 3组首次复位失败患者第2次以同方法复位疗效(略)

注:Fisher确切概率检验, Ⅰ组与Ⅱ组比较,*P<0.05; Ⅰ组与Ⅲ组比较,**P<0.05

表3 Ⅰ组56例患者Epley手法复位(≤2次)过程中第4步眼震形式及其疗效(略)

注:Fisher确切概率检验,P<0.05

所有病例随访6个月, 共6例患者复发,占8.2%;其中Ⅰ组有4例复发,Ⅲ组2例复发,Ⅱ组无复发。

3 讨论

关于BPPV 发病机制主要存在两种学说:一是以Epley[4] 提出的“半规管耳石症”(canalithiasis) ,认为变性的耳石悬浮在半规管长臂的内淋巴液中,当头位变动时,变性的耳石及内淋巴液均发生离壶腹运动,使壶腹嵴神经兴奋,出现眩晕、眼震。二是Schuknecht[5] 提出的“壶腹嵴帽耳石症”(cupulolithiasis) ,认为因椭圆囊自发性退变,耳石自囊斑上脱落,沉积在后半规管壶腹嵴上, 从而使其对重力变化的敏感性增加,当头位改变时,诱发壶腹帽耳石发生变位,临床上出现眩晕、眼震等表现。由此可见眼球震颤可由旋转运动刺激半规管的壶腹嵴引起。从发生机制来看,眼震慢相是前庭活动相,快相为眼球的快速复位活动,临床上一般以快相作为眼震的方向,眼震快相运动一般认为是大脑皮质兴奋后对眼球位置的矫正动作,但其神经通路不甚清楚[6]。“半规管耳石症”和“壶腹嵴帽耳石症”在临床表现上均可出现短暂眩晕、眼震,行DixHallpike 诱发试验时,上述两种耳石症患侧半规管中的壶腹帽均可能发生离壶腹运动,故根据病史或行该诱发试验难以将二者相鉴别。后半规管耳石症多于后半规管壶腹嵴帽耳石症,Epley手法复位是针对后半规管耳石症发病机制而设计的。Epley手法复位第2步出现指向患侧耳、带上跳性垂直成分的旋转性眼震预示着耳石颗粒离壶腹运动,第4步坐起后出现带有下跳性质的眼震预示着耳石颗粒回归椭圆囊,故我们选择观察Epley手法复位第2步、第4步的眼震变化来判断复位效果。

对于PCBPPV患者,可以通过Epley手法复位过程中出现的眼震特征来预测耳石复位的效果[7],其中Epley手法复位第2步骤的眼震形式很重要。Brandt T等[8]认为在Epley手法复位第2步骤时诱发出指向患侧耳、带上跳性垂直成分的旋转性眼震,预示着复位成功。本研究资料中3组患者在Epley手法复位第2步骤时的眼震形式不同,其中Ⅰ组(指向受试耳、带上跳性垂直成分的旋转性眼震)的首次复位成功率为71.43%,远高于出现反向眼震的Ⅱ组(16.67%)、无眼震的Ⅲ组(27.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部分患者(特别是高龄)初次经历Epley手法复位,配合欠佳(如恐惧,转头或转身动作速度较慢、不到位等因素),影响观察及治疗效果,但患者经历一次复位过程后心理有所准备,动作配合改善,故我们予以第2次Epley手法复位,其中Ⅰ组患者再次复位的成功率为75%,也远高于Ⅱ组(25%)、Ⅲ组(1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Ⅰ组患者在此步骤中诱发出的眼震与DixHallpike诱发试验倒下时的眼震(指向受试耳、带上跳性垂直成分的旋转性眼震)一致,说明耳石碎屑离壶腹运动,逐渐移向半规管的总脚,这将预示耳石复位成功率较高。Ⅰ组中2例患者因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活动后气喘明显,其余2例因颈部肌群僵硬,转头不到位,2次复位后均不成功。

在我们的资料中,Ⅱ组患者首次及第2次复位失败分别占83.33%、75%,说明Epley手法复位第2步骤时,出现相反形式眼震的大多数患者预示着复位失败。在Epley手法复位第2步骤出现这种眼震,可能有两种机制[7]:首先,耳石碎屑可能黏附在壶腹帽,导致壶腹帽向壶腹运动,这可能是壶腹嵴帽结石的特征性体征;其次,自由漂浮的颗粒可能移回壶腹帽。出现指向健侧耳、带下跳性垂直成分的旋转性眼震多数预示着复位失败[8],需要重新手法复位或改用Semont手法(针对壶腹嵴帽耳石症)。需要注意的是该类型眼震的PCBPPV容易与前半规管BPPV(anterior canal BPPV, ACBPPV)相混淆,后者有以下两个特点[9]:(1)单侧ACBPPV患者行双侧DixHallpike诱发试验时可能均阳性,此时眼震表现为单纯快相向下,或者带有很弱的旋转性眼震,但由于潜伏期短或快相向下眼震太强烈,临床上不易观察到;(2)ACBPPV患者直悬头位试验(头超出床沿并悬垂直位)检查阳性,直悬头位试验时头位要比DixHallpike诱发试验时低约20°(后者因为头部已向一侧水平转45°,倒下后头部无法达到更低位置),头位更低20°对于诱发ACBPPV至关重要(此时前半规管壶腹帽处于垂直向下位置,易诱发出眼震)。Ⅱ组6例患者行双侧DixHallpike诱发试验及直悬头位试验后排除了ACBPPV。

Ⅲ组患者经过2次Epley手法复位后仍有7例复位失败,其中3例行多次Semont手法,4例重复多次行Epley手法复位(其中1例最多达26次),最终全部复位成功,说明两次Epley手法复位时第2步骤均未出现眼震的,可能为顽固性BPPV。在这步骤中未出现眼震可能有以下四种机制:(1)壶腹嵴帽结石:壶腹帽可能与重力轴线平行,这种头位情况下壶腹帽未发生偏移。(2)半规管中分散的颗粒既有向壶腹方向移动,又有离壶腹方向移动,导致复位效果不佳。(3)适应性可能抑制了眼震的出现。(4)复位中自由漂浮的颗粒密度较低、松散,以致于无法诱发出眼震。令人感兴趣的是,Timothy C[10] 利用合并流体动力学的数学模型来研究BPPV时,发现耳石颗粒分散后产生的眼震并未减弱,反而更明显。

Ⅰ组56个患者首日接受Epley手法复位1~2次,第4步骤出现带有下跳性质眼震的43例患者,其复位成功率达97.67%;而该步骤未出现眼震的13例患者,其复位成功率达76.9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Ⅰ组患者在Epley手法复位第4步骤时,出现带有下跳性质眼震,提示耳石复位成功率更高。 Brandt T等[8]认为,行DixHallpike诱发试验后坐起,因为耳石颗粒向壶腹移位,所以出现带有下跳性质的眼震。根据这个理论,在Epley手法复位第4步骤时出现带有下跳性质的眼震预示着复位失败?然而在我们的观察中,复位第4步骤时出现带有下跳性质的眼震,大多数预示着复位成功(成功率达97.67%),这两者机制的不同:Epley手法复位第2步出现指向患侧耳、带上跳性垂直成分的旋转性眼震,耳石颗粒离壶腹运动,移向半规管的总脚,第3步使耳石颗粒通过总脚,第4步坐起后耳石颗粒回归椭圆囊,出现带有下跳性质的眼震;而DixHallpike诱发试验后坐起,耳石颗粒未经历离壶腹运动,通过总脚等步骤,坐起后出现带有下跳性质的眼震,是因为耳石颗粒向壶腹运动。

在复位治疗过程中,由于潜伏期短或眼震较弱时,若配合使用红外视频眼动采集仪,通过视频影像可更直观地观察BPPV 患者的眼动变化,特别是对旋转性或扭转性眼震的观察[11]。我们发现5例复位成功患者,在耳石复位坐起或移向靠背椅后10min内出现瞬间向后倾倒,这可能是耳石碎屑出现在椭圆囊新的、不熟悉的位置,人体对此刺激产生的前庭功能有一个过程,因此复位后10min内要特别小心对患者的防护,以免跌倒。目前不支持复位过程中常规使用乳突振荡器,复位后患者不必要保持头部直立24~48h[12]。至于每个复位步骤姿势保持时间与疗效的关系需要更多的研究。

总之,Epley手法复位第2步骤出现指向患侧耳、带上跳性垂直成分的旋转性眼震以及第4步骤出现下跳性质的眼震,大多数预示着复位成功。 【参考文献】

1] Han BI, Oh HJ, Kim JS. Nystagmus while recumbent in horizontal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J].Neurology,2006,66:706710.

[2] 邢光前, 卜行宽. 颗粒复位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J].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9,34:163.

[3] Epley JM. The canal repositioning procedure : For treatment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J].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1992, 107:399404.

[4] Epley JM. New dimensions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J].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1980,88:599605.

[5] Schuknecht HF, Ruby RR. Cupulolithiasis[J]. Adv Otorhinolaryngol,1973,20:434.

[6] 王德生,金立德,张守信. 眩晕诊断与治疗手册[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6465.

[7] Oh HJ, Kim JS, Han BI, et al. Predicting a successful treatment in posterio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J].Neurology,2007,68(15):12191222.

[8] Brandt T, Dieterich M, Strupp M. Physical Liberatory maneuvers. Vertigo and dizziness[M]. London: Springer, 2005:4750.

[9] Bertholon P, Bronstein AM, Davies RA.Positional down beating nystagmus in 50 patients: cerebellar disorders and possible an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ithiasis[J]. 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and Psychiatry,2002,72:366372.

[10] Timothy C,Hain, Todd M,et al . 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J]. Ann N.Y. Acad Sci, 2005,1039: 384394.

耳石症的治疗复位方法范文2

耳石脱落可引起眩晕

人的内耳的椭圆囊和球囊上有囊斑,表面覆有一层耳石膜,有很多碳酸钙的结晶,称为“耳石”。某些情况可引起椭圆囊的囊斑蜕变,导致耳石脱落。耳石脱落后,有可能掉到内耳中的半规管,半规管是一个负责管理平衡的装置,当耳石脱落后,会直接影响半规管内淋巴液的流动,给平衡神经提供不正确的刺激信息,就可能引发眩晕。

耳石症容易被误诊

耳石症引起的眩晕与颈椎及心脑血管病引起的眩晕是有区别的。颈椎病和心脑血管引起的头晕,都是由于大脑供血不足引起的。颈椎病主要表现为头晕、恶心想吐、视物旋转,而且随颈部的转动明显。脑血管引起的头晕,常常伴有头痛,疼痛位置固定。最好做个头颈部CT,以明确诊断。耳石症的这种眩晕只在某种时发生,比如睡觉的时候向一侧翻身,或早晨起床、晚上睡觉躺下时,又或者晾衣服抬起头,都可以诱发眩晕;另外,耳石症来得猛去得快。眩晕发作时会产生天旋地转的感觉,有时还伴有恶心、呕吐和冒冷汗等症状,但这种眩晕是短暂性的,一般不超过1分钟,如变换,眩晕好转得更快。一些常年被眩晕折磨的患者,躺下或坐起来都会觉得天旋地转,但做遍了所有检查都找不到原因,这类眩晕很容易被误诊为颈椎病和心脑血管病,久治不愈。

耳石为啥会脱落

发病因素目前尚不明确,可为一孤立的特发症状,亦可能由下列因素引发:

遗传性因素 耳硬化症患者直系先辈后代中有相同病的较多,约54%有家族史,有人认为是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半数以上病例可以发现异常基因。

内分泌紊乱因素 本病多见于青春期,以女性发病率高,且于妊娠、分娩与绝经期都可使病情进展加快,被认为与激素水平有关。

自发性退行性改变 若本病发生于老年者且无明确诱因时,可能为前庭迷路的退行性变化使内淋巴中产生高比重的沉淀物所致。

外伤 耳石症是头部外伤后出现的最常见的表现。另外,血管病变如高血压、低血压、颈基底动脉供血障碍引起的内耳循环障碍,特别多发于轻度头颅外伤后数天及数周,或头部加速减速运动时所致的外伤也可以引起。有报告颓骨纵行骨折的病人中这种位置性眩晕的发生率占47%,头部严重损伤但无颅骨骨折的病人中约占20.8%。其发病机理可能为椭圆囊耳石膜破裂。耳石释放于肉淋巴。这种类型其症状可维持2~6个月,因为移位的耳石吸收需要上述时间。

中耳炎 很多既往或现在有耳部感染者也容易引起耳石脱落。

耳部手术 可发生于耳手术、特别是镫骨手术后。主要是损伤椭圆囊耳石膜,使耳石释放于内淋巴液中所致。

手法复位眩晕立刻消失

耳石症的治疗复位方法范文3

【关键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误诊;疗效

Clinical analysis of 48 cases of misdiagnosised patients with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TANG Jin-yong, PENG Jian-hui. Chenzhou First People’s Hospital, Chenzhou 423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linical misdiagnosis reasons, curative method and effect of 48 patients with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MethodsThe proces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for the 48 patients. Results All 28 patients were misdiagnosed for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vertigo, 8 cases for Meynier's disease, 5 cases for hypertension, 5 cases for cervical vertigo, 2 cases for cerebral infarction; later 39 cases were diagnosed for 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BPPV, 9 cases were diagnosed for lateral semicircular canal BPPV; all misdiagnosed cases were recovered by giving manipulative reduction after definite diagnosis. Conclusion Usually when patients have vertigo associated with head movements and short duration, Dix-hallpike test and supine side head evoked tests should be performed in order to avoid misdiagnosis. Curative effect of giving manipulative reduction after definite diagnosis is clear.

【Key words】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Misdiagnosis; Curative effect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 是常见的外周性前庭性眩晕疾病, 在耳鼻咽喉科相关眩晕疾病中占首位[1]。因多发于中老年人, 常合并脑梗死、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 临床诊断时易被这些疾病所掩盖。部分临床医生对BPPV的认识不足, 容易将BPPV的患者误诊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颈性眩晕、梅尼埃病等疾病导致患者辗转于耳鼻咽喉科、脊柱外科和神经内科之间。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于2010年2月~2013年12月治疗他科误诊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48例, 为提高临床医师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认识, 避免误诊,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48例, 其中男性19例、女性29例; 年龄45~81岁;25例为住院患者, 23例为门诊患者;合并有脑梗死病史10例, 高血压病史20例, 糖尿病史8例 , 颈椎病病史8例。48例患者均行听力检查, 其中38例患者在正常听阈范围内, 10例为感音神经性耳聋;48例患者确诊前分别于神经内科、急诊科、心血管内科、老年病科、脊柱外科就诊, 误诊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28例、梅尼埃病8例、高血压病5例、颈性眩晕5例、脑梗死2 例 , 本科就诊前给予扩血管、降血压、营养神经、镇静、使用激素、高压氧等治疗, 治疗时间3 d~1个月, 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后请本科会诊, 经本科会诊后诊断后半规管BPPV(PC-BPPV)39例, 水平半规管BPPV(HC-BPPV)9例, 无上半规管BPPV(SC-BPPV)病例。

1. 2临床诊疗方法所有误诊病例在本科行诱发试验阳性, 后半规管BPPV 的诱发试验为 Dix-Hallpike 诱发试验, 两侧分别进行以判断患侧;水平半规管BPPV 的诱发试验是平卧侧头诱发试验。诊断后予行手法复位:后半规管BPPV 的复位方法为改良Epley 法, 水平半规管BPPV的复位方法为 Barbecu 翻滚法。若仍有发作, 隔天再次进行复位治疗。复位后予甲磺酸倍他司汀抗眩晕治疗, 并患者24 h内勿侧卧及低头, 1周内勿剧烈运动。

1. 3疗效评价所有病例观察治疗后1周和1个月时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疗效标准为:痊愈:眩晕完全消失或位置性眼震完全消失;有效: 眩晕或位置性眼震减轻, 但未消失;无效:眩晕和位置性眼震无变化, 加剧或转为其他类型的BPPV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规管BPPV[1]。

2结果

48例BPPV误诊患者经试验确诊, 行管石手法复位治疗均获得痊愈, 所有患者复位过程中未发生眩晕加重等不良反应, 其中42例经1次复位痊愈, 4 例患者经2~3次复位后痊愈。

3讨论

BPPV是因特定头位改变而诱发的阵发性短暂眩晕, 为常见的前庭末梢器官病变, 亦称耳石症, 好发于中老年人, 以女性居多[2]。BPPV 的发病机理, 现广泛认同的嵴顶结石症学说和管结石症学说[3], BPPV的发病在于前庭囊(椭圆囊和球囊 )斑内耳石的变性与脱落, 从黏附在囊斑变为漂浮在内淋巴液中, 随着头部的运动, 聚集成块的耳石沿着重力方向移动, 这些变性的颗粒就会撞击半规管的感受器, 形成眩晕的临床症状。只有当头位改变时才会引起耳石移位与壶腹嵴偏移, 故BPPV患者典型症状为变位性眩晕;因头位改变引起耳石移动, 克服惯性需要时间, 故变位后有1~5 s的潜伏期后才出现眩晕。由于半规管与椭圆囊之间的空间解剖关系以及耳石比重远大于内淋巴液的因素, 脱落的耳石最容易漂浮到后半规管, 后半规管BPPV发病率高, 水平半规管BPPV 次之, 前半规管 BPPV 最少见。

本组48例病例中易误诊的眩晕性疾病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梅尼埃病、颈性眩晕等。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好发于中老年人, 亦为临床常见病;其病因为椎-基底动脉及分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血液黏度增高, 血流缓慢, 血液呈高凝状态或微血栓形成状态, 导致脑部血液循环障碍, 血流阻力增加, 脑组织灌注减少, 最终影响脑平衡系统功能而发病;常见症状为头晕、眩晕、头痛、呕吐、复视、短暂意识丧失等, 无变位性眩晕症状。梅尼埃病确切的发病原因尚无明确定论, 以膜迷路积水为基本病理基础;典型临床表现是突发性旋转眩晕、波动性耳聋、耳鸣三联征, 眩晕时间持续20 min至数小时, 至少发作2次以上, 任何变化都可引发眩晕加重, 并非单一诱发眩晕。颈性眩晕为颈源性因素所引起的以眩晕为主症的临床综合征, 其特点是眩晕多发生于头颈活动时;其病因可能是椎动脉受压或椎动脉受刺激引起痉挛;部分影像学检查可发现颈椎增生或脱位。

以阵发性头晕为主诉的BPPV患者误诊原因可能是临床医师对此病认识不够深刻, 未详细询问本病发作是否与头位相关。在接诊眩晕患者较多的神经内科及脊柱外科医师中, 部分医师对BPPV了解与重视不够, 对眩晕认识水平有限, 诊断眩晕时脑海只有梅尼埃病、颈椎病、后循环缺血性眩晕、高血压病等, 这时眩晕诊断就像一个迷宫了, 容易将BPPV患者误诊。若BPPV患者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颈椎病等病史, 临床医师容易被原发病误导, 导致临床误诊。其实是BPPV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疾病, 大概占到全部眩晕的20%~30%[4]。在眩晕诊疗过程中, 临床医生应要考虑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这一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疾病, 结合患者临床表现诊断应不困难, 避免临床误诊, 减少患者痛苦。

管石手法复位治疗针对其发病机制, 通过一系列头部运动使管石碎片重新回到椭圆囊, 最终被内淋巴囊吸收或清除, 绝大部分患者能得到治愈, 为BPPV治疗指南中推荐的方法。其简单、方便、疗效明确, 治疗后复发可多次手法复位。现为临床上治疗BPPV患者最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头颈外科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与疗效评估(2006年 贵阳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7, 42(7):163.

[2] Oas JG.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a clinician's perspective. Ann N Y Acad Sci, 2001, 942(1):201-209.

[3]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听力学组、嗓音学组、《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八次全国听力学及嗓音言语医学暨第五次全国人工听觉技术学术会议纪要.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12(5):409.

耳石症的治疗复位方法范文4

【摘要】 目的 观察Epley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52例PC-BPPV患者采用Epley手法复位治疗,观察治疗后即刻、治疗后2周的疗效。结果 经1次手法复位单侧受累者治愈40例,改善5例,双侧受累者有效1例,总有效率88.46%。2周后随访,单侧受累者均治愈,双侧受累者2例治疗有效,总有效率94.23%。结论 Epley手法复位治疗PC-BPPV安全有效。

【关键词】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后半规管;Epley手法复位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ositional paroxysmal vertigo , BPPV)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眩晕,约占周围性眩晕的17-20%[1],其中最常累及的半规管为后半规管。本研究通过Dix-Hallpike试验诊断后半规管BPPV(posterior canal BPPV,PC-BPPV)并观察Epley手法复位治疗该病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0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就诊并确定为PC-BPPV的患者52例。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的诊断依据[2]。所有患者有头部运动至某一特定位置时出现短暂眩晕的病史且Dix-Hallpike试验阳性。52例患者中其中男15例,女37例,男:女为1:2.47;年龄37~76岁,平均年龄(51.25±15.35)岁,;病程1h~2年,平均90.42天。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5例,高血脂病史5例,糖尿病病史10例。

1.2 治疗方法:采用Epley手法进行复位。具体操作方法如下:①患者坐于治疗台上,在治疗者帮助下迅速取仰卧悬头位,并向患侧扭转45°;②头逐渐转正,然后继续向健侧偏45°;③将患者头部连同身体向健侧翻转,使其侧卧于治疗台上,头部偏离仰卧位达135°;④保存原头位,扶患者坐起,头转向正前方,头前倾20度。完成上述4个步骤为1个治疗循环,每一待眼震消失后再保持1min。对治疗后无效或复发者随访时重复Epley手法复位。

1.3 疗效评估 按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2007年)的疗效评估标准[2]评定。①治愈:眩晕消失,复查Dix-Hallpike试验阴性;②有效:头位变动时仍有轻微短暂眩晕感,但较前明显减轻,或程度不等的头昏、不平衡感,或Dix-Hallpike试验有诱发性眼震,但持续时间缩短,眼震度数减小;③无效:治疗后眩晕发作次数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变化。④复发:复位后眩晕消失或缓解,但间隔一段时间后再次出现与首次眩晕发作时相类似的症状。分别于治疗后即刻、治疗后2周随访评估疗效。

2 结果

Dix-Hallpike试验诱发阳性患者中单侧受累49例(其中左耳23例,右耳26例),双侧受累3例。经1次手法复位单侧受累者治愈40例,改善5例,双侧受累者有效1例,总有效率88.46%。2周后随访,单侧受累者均治愈,双侧受累者2例治疗有效,总有效率94.23%。

3 讨论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为周围性眩晕中最为常见病因,该病具有自限性,也是各种眩晕病中最有希望治愈的疾病。尽管BPPV预后良好,但亦有反复发作甚至顽固发作者,其发作时的剧烈眩晕以及恶心呕吐常导致患者紧张恐惧,在生理、心理上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很大危害在临床工作中。

该病好发于中老年人,6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是18—39岁之间青壮年的7倍[3],以女性多见,且最常见的类型为PC-BPPV。本研究52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1.25±15.35),男:女比例为1:2.47。这一结果亦支持中年为BPPV的好发年龄,且以女性患者为主。

对BPPV发病机制尚存较多争议,目前被广泛接受的是Hall和Epley提出的半规管管结石症理论,该理论认为半规管腔内淋巴中存在一些细小致密颗粒,当某个头位时,这些颗粒物受重力影响牵动内淋巴,使流体力学发生改变而刺激壶腹嵴的毛细胞引起眩晕和眼震。在此假说的理论支持下,Epley[4]提出管石复位法并得到推广及应用。进行手法复位治疗,目的是通过序贯的变化使游离于半规管中的细小致密颗粒回到椭圆囊中,不再影响内淋巴的动力作用。目前Epley手法复位仍是治疗PC-BPPV的常用和经典方法。Epley手法复位动作相对缓和,过程简单,更易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注意每个步骤头部所处的位置,将患者的后半规管放置在最有利于耳石沉降的位置,使耳石误入其他半规管继发形成另外类型的BPPV的可能性降低。

BPPV行手法复位疗效较好,尤其是半规管,李艳成等[5]研究了275例半规管患者,手法复位有效率达99.3%,Epley[4]报告治愈率为97.7%。本研究表明手法复位总有效率94.23%,与国内文献报道一致。本研究一次复位的有效率达88.46%,部分患者需2次或2次以上复位治疗,可能因半规管中耳石数量较多,尚未完全回到椭圆囊中,或者因为各种原因使椭圆囊中的耳石重返回半规管中,故复位时在不同提供足够的耳石移动时间,必要时重复复位操作直至各个均无眩晕或眼震出现。李艳成等[5]研究认为与复位治疗时的幅度与速度有关,可能动作幅度越大、速度越快,一次复位成功率越高。本研究证实了Epley手法复位治疗PC-BPPV疗效显著,而且复位过程中不同年龄段的病人较少发生并发症状,故Epley手法复位治疗PC—BPPV安全有效,经济简便,值得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Parnes LS,Agrawal SK,Atlas J.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benign positional paroxysmal vertigo(BPPV) [J].CMAJ,2003,169:681-693

[2]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2006年,贵阳)[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42:163-164

[3] Brevem M,Radtke A,Lezius F,et a1.Epidemlology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a population based study[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07,78:710-715.

耳石症的治疗复位方法范文5

关键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复位法;药物治疗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种常见的内耳前庭疾病,约占所有眩晕的25%[1]。其主要特征是患者头部运动到某一位置,出现短暂的旋转性眩晕与眼震,偶或伴有漂浮感或翻转感,不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该病患者多就诊于神经内科、普通内科、耳鼻喉科、急诊科等。常因就诊科室不同,患者接受到的治疗有所不同。本文旨在研究BPPV患者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患者均为2011年4月~2012年4月收住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81例BPPV患者,均为汉族。81例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51例,年龄在18~74岁,平均年龄(56.67±11.2)岁,病程1d~3w。

1.2诊断标准 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分会2007年的BPPV诊断标准[2]:①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出现短暂性眩晕病史,②变位眼震实验阳性,③具有短暂潜伏期 、(

1.3方法 将纳入本研究的81例患者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及手法复位组。药物治疗组41例,平均年龄(55.43±12.3)岁,男性14例,女性27例,病程(4.9±1.8)d。手法复位治疗组40例,平均年龄(54.43±10.9)岁,男性16例,女性24例,病程(4.6±2.1)d。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药物治疗组给予天麻素注射液600mg,静脉输液,1次/d;倍他司汀片6mg,口服,3次/d;共14d。手法复位组根据患病类型选择复位方法,后半规管BPPV采用Epley管石复位法,水平半规管BPPV采用Barbecue翻滚法治疗。Epley管石复位法[3]:①患者坐于诊断床上,头向患侧转45°,治疗者手扶患者头部,迅速使患者由坐位变为平卧位,头向下垂30°。②将头向健侧转90°。③将患者头部连同身体继续向健侧转90°,此时身体由平卧位改变为侧位,头与地面呈45°。④坐起,头向前略倾。Barbecue翻滚法[4]:①患者坐于诊断床上,让其变为平卧位,头向健侧扭转90°,身体向健侧翻转180°,头转90°鼻尖向下,继续向健侧方向翻转,使侧卧于患侧。②坐起,头向前略倾。以上每个步骤均停留足够时间,一般维持至眼震消失,或旋转感消失后再保持1min左右。如此反复操作,直到在任何头位都引不出眼震,或直到连续3个治疗循环结果完全相同为止。14d后结束治疗。

1.4疗效评估 分别在结束当日、第3d、第7d、第14d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评估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2007年的BPPV疗效[2],评估标准:①痊愈:眩晕完全消失或位置性眼震完全消失,②有效:眩晕或位置性眼震减轻,但未消失,发作次数减少50%以上,③无效:眩晕和位置性眼震无变化,加剧或转为其他类型的BPPV。有效例数为痊愈及改善例数之和。

1.4统计学处理 用SPSS13.1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值变量采用t检验,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P

2结果

两组各评定时间点疗效比较,见表1。

于治疗第1、3、7,14d评定两组疗效,并对比分析,耳石复位法疗效在各评定时间点均优于药物治疗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种常见的内耳前庭疾病,发病率约为64/100000[5],男性与女性性别比约为1:2,发病高峰期在40~50岁。BPPV的病因尚不清楚,多数与老年退行性改变、头部外伤,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内耳血循环障碍、耳部疾病如中耳炎、乳突炎、迷路炎,耳硬化症等[6-8]。BPPV的治疗主要采用耳石复位法;药物治疗,包括血管扩张剂、营养神经药物、抗胆碱药物,抗眩晕药物等[9,10],包括后壶腹神经切断术、半规管堵塞术等。复位法主要通过对耳石浮游颗粒进行溶解、消散作用而实现治疗作用。天麻素、倍他司汀可改善扩张脑血管,改善脑及内耳血流,后者还可以影响前庭神经核,抑制神经冲动向前庭外侧核多突触神经元传导,从而有抗眩晕作用。

本研究可看出,手法复位治疗在各评定时间点均取得明显效果,有效率高于药物治疗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使用血管扩张剂、抗眩晕药物能够减轻眩晕及植物神经症状,但不能改变疾病的自然病程,此结论与国内外报道相似。本研究为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一定参考价值,提示与药物治疗相比较,手法复位起效快,疗效确切,简便经济,易被患者接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Pames LS, Agrawal SK, Allas J.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J]CMAJ.2003.169(7):681-683.

[2]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42(3):163-164.

[3]Eplpy JM. The canalith repositioning,procedure for treatment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J]Head Neck Surg,1992,107:399-404.

[4]Lempert T, Tiel-Wilck K. A positional maneuver for treatment of horizontal canan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J]Laryngoscope.1996,106:476-478.

5、Froehing DA, Bowen TW, Mohr DN, et al. The canalith respositioning procedure for the treatment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a randomizad controlled trial[J]Mayo Clin Proc.2000,75(7):695-700.

[6]张淑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病机理、临床诊断和治疗[J].继续教育医学.2006,20(20):16-22.

[7]钱淑霞,胡兴越,张晓玲,等.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诱因研究[J].现代实用医学,2010,22(3):286-287.

[8]Von Brevern M, Seeling T, Nevhavser H, et 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Predominantiy affects the right labyrinth[J]Neur Surg Psyc.2004,75(10)1487-1488.

耳石症的治疗复位方法范文6

我1年半前被查出患有前列腺癌,做了切除手术。术后服用“比卡鲁胺片”,至今病情基本得到控制。最近去医院复查,PSA(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都在正常范围,但血小板从发病时的50×109/升下降到20×109/升,已服用过血美安胶囊和升血小板胶囊未见成效。我想知道,血小板降低与服用抗癌药物有关吗,用什么药可提升血小板?

安徽 耿先生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教授成文武:比卡鲁胺片是前列腺癌常用的激素治疗药物,从说明书上看,其有可能导致贫血,但没有提及对血小板有较大影响。你的血小板降低,可能与肿瘤本身、前期的其他治疗以及身体的原因有关。可以使用相应的升血小板药物,口服的起效慢一些,毕竟血小板是血液中最难升的细胞,也可以适当使用针剂,起效快一些,不过也因人而异,需要经治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开处方。

专家门诊:周五上午

糖尿病肾病日常生活要注意哪些问题

我母亲患糖尿病多年,最近出现了并发症――糖尿病肾病。为了控制病情,生活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上海 张女士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糖尿病防治科主任医师李锐:要比较好地控制糖尿病肾病,需要在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的基础上,注意以下3方面问题。①改变生活方式,如合理控制体重、戒烟及适当运动等。②低蛋白饮食,肾功能正常的患者饮食蛋白入量为每日0.8克/千克体重,在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后饮食蛋白入量为每日0.6~0.8克/千克体重,饮食中蛋白质来源应以鸡蛋、牛奶等优质动物蛋白为主,禁食豆制品。③低盐饮食,盐的摄入每日应控制在5克以下,发生水肿时,对盐的限制要更严格,同时还要限制饮水量。

特定为何会眩晕

最近我经常头晕,躺在床上向左翻身就会感觉房子在转,其他不会晕。这是为什么?应该怎么治疗?

江苏 王女士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杨军:临床上经常有患者抱怨,在某个特殊的会出现眩晕、视物旋转感,换一个眩晕即好转甚至消失。这种情况极有可能是得了位置性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偏头痛、脑干或小脑损伤等均可出现位置性眩晕,其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最常见,约占90%,耳石脱落移位是“罪魁祸首”,因此也被称为耳石症。治疗耳石症,手法复位治疗是最有效的方法,其原理是通过头部位置的调整,改变耳石碎片的位置,从而消除眩晕症状。

专家门诊:周一上午,周五全天

出现血尿是否意味着膀胱癌

最近,我的小便经常透着红色。曾经有同事因出现血尿而被查出患有膀胱癌,我很担心,尿中带血是否意味着得了膀胱癌?

浙江 刘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