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简述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简述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

简述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范文1

关键词: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关键技术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prestressed concrete continuous beam in construction of the key technology is analyzed, pier beam temporary rigid fixity system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cantilever construction of prestressed reinforcement to establish disease analysis and guarantee measures and linear control technology, gather together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oice of temperature section discusses how to the right choice and control of the key technology of the continuous girder construction, avoid to cause disease structure.

Keywords: prestressed concrete, continuous beam, the key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在铁路、公路桥中的广泛应用,悬臂浇筑施工技术已发展成熟,但由于设计和施工不当,该桥型所暴露出来的结构病害问题也日趋增多。施工阶段出现的腹板裂缝、合拢段底板混凝土崩裂、坚向预应力筋有效预应力损失或崩脱;运营阶段出现的结构长期下挠、各部位裂纹的持续发展等,将严重威胁到了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内在质量和安全。本文就悬壁浇筑连续梁关键施工技术进行探索和研究。

悬臂浇筑预应力连续梁关键施工技术:主要包括墩梁临时固结体系设计及施工、悬浇段施工、边跨直线段现浇施工支架结构设计及刚柔过渡的、合龙段施工四项关键技术,笔者从以上方面进行分析并探讨施工关键技术的控制。

1、连续梁悬臂浇筑施工墩梁临时固结体系设计及施工

1.1、设置墩梁临时固结的作用及目的

在连续梁受力体系中支座以承受竖向荷载为主,支座本身并不能承受弯矩;在悬臂浇筑施工过程中,为防止因T构两侧不对称导致梁部倾覆和支座承受弯矩,需要将墩梁临时固结。

1.2、临时固结体系设计计算原则

悬臂浇筑施工过程中,临时固结体系设计计算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则:

⑴、临时固结体系不考虑永久支座参与受力。

⑵、临时固结体系最大不平衡力矩M要能够抵抗单侧悬浇节段发生挂篮连带湿混凝土一起坠落[(梁段重G1+挂篮重G2)*梁段重心与0#块中心距离L]后T构整体不倾覆。

⑶、临时固结体系最大竖向反力N与T构重量相当。

⑷、体系转换时方便操作。

⑸、临时固结体系要考虑在特殊地区(如风区)受水平荷载作用下能够抵抗位移的能力。

1.3、常见墩梁临时固结类型及比较

悬浇连续梁墩梁临时固结形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墩顶预埋钢筋和硫磺砂浆临时固结垫块组成的墩梁固结。

该种固结方式目前设计最为普遍,其优点是结构简单,施工较为方便,梁体施工过程中比较稳固安全。缺点为电解电阻等容易出现故障,往往不能完全熔化临时支座,体系转换时切除临时支墩困难(见图1)。

(2)、墩顶预埋钢筋与砂筒组成的墩梁固结。

其优点是墩梁固结较为稳定,拆除方便。缺点是砂筒在承受梁体重量和施工荷载时有较小沉降,选成砂筒受力不均。

(3)、钢筋混凝土组成的墩梁固结。

通过承台预埋钢筋浇筑混凝土墩,通过墩内配筋与梁体连接。优点是可以承受较大不平衡力矩,且可简化0#块支架;缺点是墩身较高时,本身施工较困难且拆除有难度(见图2)。

(4)、钢管混凝土柱与混凝土柱内预埋钢筋组成的墩梁固结。

钢管下口与承台预埋钢筋焊接,管内灌注混凝土,钢管上口预埋钢筋与梁体连接。优点是可适于较长的0#块,可简化0#块支架搭设,可承受较大不平衡力矩;缺点是墩身较高时,操作较困难拆除不便(见图3)。(5)、竖向预应力钢筋与砼临时支座组成的墩梁固结。

临时支座的作用是:施工上部结构时,连接墩身和上部梁体、传递上部梁体的重量使墩身受力(永久支座不受力)。在墩身横桥向两侧浇注混凝土临时支座,在墩身与临时支座间预埋精轧螺纹钢筋,埋入深度≥120cm。待0#块浇注完成后,接长墩顶预埋的精轧螺纹钢筋与0#块梁体连接并锚固在底板上(见图4)。

该体系结构简单,拆除方便,但施工过程中若发生不平衡重(如挂蓝坠落)的倾覆,安全性较差。

综合比较,当墩身高度小于20米时连续梁跨度较大时,采用钢管混凝土柱与混凝土柱内预埋钢筋组成的墩梁固结方式,抵抗不平衡力矩能力更强,自身施工便捷且能为0#块现浇支架设计提供方便,建议为首选方案;当墩身高度大于20米时或跨度较小,采用墩顶固结方法,首选预应力临时支座较为方便。

2、悬浇施工

悬臂浇筑连续梁由三向预应力体系组成,纵向预应力筋:总体分悬臂预应力筋和连续预应力筋两种。悬臂预应力筋是在悬臂浇筑施工时,要配置承受负弯矩的悬臂预应力筋(亦称一期配筋或前期预应力束);连续预应力筋是合拢成桥后,要配置承受恒、活载产生正、负弯矩的预应力筋或连续预应力筋(亦称二期配筋或后期预应力束)。坚向预应力主要作用增加腹板抗剪能力,抵消连续梁所产生的部分主拉应力,有效地消除或延缓裂缝的出现。悬臂浇筑施工中主要容易忽视的:⑴ 对于纵向和横向预应力一般都较重视,对坚向预力往往重视不够,使有效预应力小于设计值,造成主拉应力过大,出现斜向裂缝。⑵ 悬臂浇筑过程中未根据施工情况和观测数据及时对挂篮和混凝土浇工艺进行调整,预拱度设置不够,使梁体线形与设计不符,梁体在荷载和徐变的影响下出现下扰,出现“马鞍形”,甚至导致梁体开裂。⑶ 混凝土灌筑方式及振捣不到位而产生质量问题。

2.1、对竖向预应力钢筋的应力分析及措施防治

目前普遍存在坚向预应力钢筋有效预应力小于设计值,因此并不能完全防止腹板开裂。造成的原因:坚向预应力筋锚具变形和钢筋回缩引起的损失占坚向预应力第一批损失的比重较大,占总损失53.7%;混凝土水化热产生温度对预应力筋影响,造成损失占18%;坚向预应力损失越大对箱梁腹板的主拉应力越大,当超过腹板混凝土抗拉强度时将造成腹板斜向裂缝。所以充分重视坚向预应力的作用,采取足够的措施从施工工艺上保证有效坚向预应力满足设计要求。

2.1.1 控制精轧螺纹钢应力与屈服强度的比值

竖向预应力钢筋张拉锚固的方式决定了在张拉过程中必须要先超张拉一定数值,后在拧紧螺母锚固过程中损失一部分后达到设计数值。存在问题是钢筋瞬时应力值很大,接近或超过其屈服强度,不利结构安全。因此要复核设计提供的锚下控制应力和屈服强度的关系,一般建议锚下应力控制在屈服强度的80%左右,瞬时应力不突破屈服强度的90%。

2.1.2、选择合理的锚固螺母与锚垫板接触形式

接触形式分球形和平面两种,球面接触的设计初衷是螺母与球面充分密贴,有利于压应力的分散。但实际操作难度很大,问题很多,往往出现螺母拧紧因与球面垫板接触不密贴引起大量的预应力损失。因此要统一上下锚均采用平面垫板。

2.1.3、重视锚垫板安装倾角对预应力损失的影响

有关试验表明:当安装倾角在4°之内时,钢筋回缩量与安装倾角呈线性关系;当安装倾角大于5°后回缩量明显增大,并可使钢筋进入塑性变形阶段或拉断,从而彻底失去效用。

2.1.4、采用扭矩扳手代替人工操作

施工现场操作最大的缺陷在于缺乏锚固标准,仅由工人凭经验缩紧,且受制于预留槽口施做质量,施力困难,难以拧紧,造成预应力大量损失。采用扭矩扳手能够将紧固扭矩准确量化。

2.1.5、提高预应力的措施

A:超张拉:主要是确认最大值,防止超过屈服强度。

B:二次张拉工艺:采用二次张拉可以有效减少预应力损失。根据湖南科技大学2008年针对赤山大桥的试验结果,第一次张拉完成后4h,实测预应力损失率接近20%,这里面主要是桥规中的锚具变形、钢筋回缩和接缝压缩;一周后进行第二次张拉,实测二次损失约在5%左右。据此判断,采用二次张拉工艺可以有效改善应力损失,可起到减少钢筋松弛、补偿混凝土收缩压缩与收缩徐变引起的预应力损失、预防施工中漏拉、少拉的作用。所有所有悬臂浇筑连续梁竖向预应力张拉,无论设计有没有规定张拉程序,必须采用二次张拉工艺,且二次张拉与一次张拉时间间隔在一周左右,原因在于一次张拉完成后,竖向波纹管内积存的水会加速钢筋的锈蚀。

2.2、悬臂浇筑过程中线形监控

2.2.1 监控的主要内容

对大型连续桥梁而言,理想的几何线形与合理的内力状态不仅与设计有关,而且还依赖于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法。如何通过对施工过程的控制,在建成时得到预先设计的内力状态和几何线形,是桥梁施工中非常关键和困难的问题,否则梁体在荷载和徐变的影响下出现下扰,出现“马鞍形”,甚至导致梁体开裂。施工监控的目的就是通过在施工过程中对桥梁结构进行实时监测,根据施工情况和监测结果,评估各主要施工阶段主要构件的变形及应力变化状态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判断施工过程是否安全,结构是否正常工作;及时对挂篮和混凝土浇工艺进行调整,而当出现较大误差时,应对结构进行误差调整,并对设计的施工过程进行重新安排,从而保证桥梁建成时最大可能地接近理想设计状态,同时也确保施工期间的结构安全、施工质量和施工工期。

连续梁桥的施工监控一般有三个方面的主要任务,一是使结构在建成时达到设计所希望的几何形状,二是使结构在建成时达到合理的内力状态,三是在施工过程中保证结构的安全。

由于连续梁桥是多次超静定结构,施工过程中箱梁中实际结构尺寸的变化、临时施工荷载的施加,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收缩徐变,预应力张拉力施加的时间、大小与损失情况对结构的总体受力和成桥线形有很大影响,因此,在施工中如何根据各施工段的实际龄期考虑混凝土收缩、徐变,考虑成桥混凝土取样的实测弹性模量、成桥实际几何尺寸等的现场信息反馈来确定相关参数,使计算状态尽可能与实际相符,达到‘自适应’状态,确保桥梁总体受力和成桥线形是悬臂施工连续梁桥施工监控的主要任务。根据以往这类桥梁施工控制的经验,大跨度连续箱梁桥施工误差主要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混凝土材料的容重、弹性模量因混凝土配合比不同而异;

②环境温度、日照及空气相对湿度的影响;

③悬臂施工挂篮作用在箱梁上的反力、施工荷载等;

④施工时因模板变形等原因造成的梁段自重变化;

⑤混凝土收缩、徐变变形复杂性的变形差异;

⑥各梁段预应力的实际张拉力与理论值之间的差异等;

⑦预应力的松弛、徐变分析的不确定性;

⑧上部结构合拢顺序的变化。

2.2.3 立模标高计算

在主梁的挂篮现浇施工过程中,梁段立模标高的合理确定,是关系到主梁的线形是否平顺、是否符合设计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在确定立模标高时考虑的因素比较符合实际,而且加以正确的控制,则最终桥面线形较为良好;如果考虑的因素和实际情况不符合,控制不力,则最终桥面线形会与设计线形有较大的偏差。

众所周知,立模标高并不等于设计中桥梁建成后的标高,总要设一定的预抛高,以抵消施工中产生的各种变形(挠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Hi—i 位置的立模标高(主梁上某确定位置);

Hsji —i梁段的设计标高;

γ1—挂篮置于i-1梁段,由于挂篮自重引起第i梁段端部挠度计算值;

γ2—第i梁段自重及以后各梁段的自重及合拢段质量的1/2在第i梁段端部产生的挠度计算值,正值;

γ3—第i梁段预应力及各阶段预应力在第i段湍部挠度计算值;

α1—挂篮自重引起梁段端部挠度折减系数,取α1=0.5;

α2—梁段自重及各梁段的自重产生挠度折减系数,α2=实测值/计算值;

α3—预应力张拉挠度值的折减系数,α3=实测值/计算值;

f i徐—混凝土徐变对相应梁造成的挠度影响值,由于徐变影响较复杂,

f gl—考虑挂篮自身挠度面增加的预拱度,正值。

其中挂篮变形值f gl是根据挂篮加载试验,综合各项测试结果,最后绘出挂篮荷载—挠度曲线,进行内插而得。

经参数修正的计算模型与已施工完的阶段状态一致,但在下一阶段,预测值与实际值不一定相符,所以每一个施工阶段均进行参数识别与误差分析,防止误差偏大。

3、合龙段施工

3.1合拢段劲性骨架设置

在边、中跨合拢过程中,结构发生体系转换,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梁部结构会产生内力重分布和相关的次应力。在合拢段混凝土达到足够强度前,为减小梁部结构拉压应力对合拢段混凝土的影响,必须设计劲性骨架对合拢段做可靠的临时锁定。通常设置临时刚性支撑可以抵抗合拢段压力,设置临时预成力钢柬可以抵抗合拢段拉力,刚性支撑与预应力钢束共同组成临时锁定的劲性骨架。

3.2 合拢温度的控制

混凝土结构产生一定温度变化,在顶底板之间和内外之间较大温差分布,随着悬臂长度的增加温度导致箱梁悬臂端的高程和梁的长度变化也增大,若合拢时刻和测量时机选择不当,将会在梁内产生较大温度应力,使主梁出现裂纹甚至合拢困难。根据对悬臂连续梁的长期观测,在一般气候条件下,具有如下规律:梁顶表面处温度变化最大,清晨 5:00~7:00左右温度最低下午 16:00~17:00左右达到最高;箱梁内温度变化次之,最低温度发生在清晨7: 00~8:00左右,最高温度发生在16:00~17:00左右;悬臂部分标高上午6:00~9:00最高, 15:00~19:00左右标高最低。

温度对箱梁挠度有较大影响,温度变化趋势与悬臂部分挠度变化趋势相反。箱梁截面上的温度梯度越大,由此产生的挠度越大,挠度的变化滞后于温度的变化。在悬臂状态下, 最远点的挠度变化最大,且温度效应在最大悬臂状态下对挠度影响最大。因此为了避免温度和日照对梁体挠度和受力的不利影响, 应选择合理的合拢温度和测量时间。

从观测数据分析可知,大气温度与箱梁内的温差是导致挠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在一般地区和季节23:00~次日2:00 左右悬臂梁高程接均值, 23: 00~ 次日7:00箱梁温度变化较小,箱梁接近为均匀温度场,其挠度和应力变化很小,且变化趋势平缓。所以23:00左右对合拢段进行测量, 合拢口高差达到要求后,快速锁定合拢段体外临时劲性支撑,合拢段混凝土的浇筑时段应选在次日1:00左右开始,6:00前浇筑完毕为宜,测点高程变化最平缓的时段是6∶00~9∶00左右。

在合拢前对大气和箱梁温度、挠度进行一周左右的连续观测,以采集相关数据分析两者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确定合拢段的施工时间。特殊地区当大气自然温度与设计要求的合拢温度相差较大时(如10℃以上),则属于高温或低温合拢,可采取调温措施,搭设封闭保温棚,适量的加热或降温。

参考文献

简述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范文2

[关键词] 电子商务 供应链管理 绿色供应链

随着电子技术和因特网的发展,信息技术作为工具被引入到商贸活动中,产生了一种新的商务运作方式――电子商务。与此同时,中国的企业家们也逐渐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的21世纪,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毫无疑问将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的集成彻底地改变了供应链上原有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交互方式和实现手段,充分利用了资源、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服务质量。但是,伴随全球环境问题日益恶化,各国的环境法规越来越严格,各国的绿色壁垒不断加强,企业正受到来自各方面的环保压力。体现了企业绿色形象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强调全局和长远的利益,突出各个环节对环境的关注,是供应链管理新的发展趋势。

一、电子商务简述

电子商务是指通过信息网络以电子数据信息流通的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并完成的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

电子商务所强调的是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商业化应用,不仅仅是硬件和软件的结合,而是把买家、卖家、厂商和合作伙伴在Internet中结合起来的应用。具有全球化、高效化、低成本、快捷化、选择性强等优点。

电子商务范围广阔,利用一种前所未有的网络方式将顾客、销售商、供货商和雇员联系在一起。从而实现小批量、多品种、零库存、即时制造和交货的理想模式,大大提高交易速度。简而言之,电子商务系统能够将有价值的信息迅速传递给需要的人们。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简述

首次系统地提出绿色供应链概念的是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MRC)。该协会进行了一项“环境负责制造(ERM)”研究,并于1996年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和消费者,其目的是使得产品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影响最小、资源效率最高。”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涉及到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其主要内容包括:绿色采购、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绿色物流、绿色回收等。

1.绿色采购。绿色采购就是指尽量采购对环境和生态无危害或危害小的产品或服务。通过对其源头控制,在采购时就考虑材料是否为环境友好型材料(一般包括材料能否再循环、再利用,以及通过粉碎、无害焚烧和降解等措施清除废物等)。绿色采购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对优秀供应商的选择。

2.绿色设计。绿色设计是指在构思阶段充分考虑产品的功能、质量、开发周期和成本,提倡无废物、可回收设计技术,将3R(Reduce,Reuse,Recycling)原则引入到产品研发阶段,论证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使得产品对环境影响和资源消耗最小。

3.绿色生产。绿色生产又称清洁生产,它要求企业以清洁生产技术为基础,通过不断地改善管理和改进工艺,替代有毒材料等方法来加强内部管理,从源头上削减废物和污染物的产生,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降低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

4.绿色营销。它是指供应链各企业在市场调查、产品研制、产品定价、促销活动等整个营销过程中,都以维持生态平衡、重视环保的绿色理论为指导,使企业的发展与消费者和社会的利益相一致。绿色营销是以产品对环境的影响为核心的市场营销方式,是传统营销的延伸,更加重视全球的环境保护问题。

5.绿色物流。绿色物流是从环境的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形成一个环境共生、友好型的物流系统,通过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形成一种能促进经济和社会生活健康发展的物流系统。物料和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运输过程中所产生的能源消耗和废气的产生,以及有可能产生的物料和产品的泄露,这些都会影响环境。

6.绿色回收。绿色回收是物流活动从用户返回到制造商或者供应商的过程。它是指产品报废后,对产品和零部件进行回收处理,使产品或零部件得到循环使用或再生利用,以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通过绿色回收,能够节约原材料、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对自然规律的污染。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绿色供应链管理

绿色供应链中所有的节点企业都要相互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电子商务的应用消除了各个节点企业之间联系的障碍,有效连接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和用户之间在绿色供应链中的关系。在电子商务环境下,通过数据共享完成绿色材料的选取、产品设计、对供应商的评估和挑选、绿色生产、运输和分销、包装、销售,以及废物的回收等过程。

基于电子商务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

1.采购管理。通过电子商务系统,企业可以从全局范围了解业务运作情况、供应商和客户信息,并通过平衡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来调整设计自己的供应链。对供应链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有计划的控制。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提供的供应商有关信息、商品报价、商品目录,形成稳定、高效的绿色采购供应体系;另一方面,通过网上绿色采购招标等手段,集成绿色采购招标和互联网的优势,扩大采购资源的选择目标,使绿色采购工作低成本、高效率运行。

2.订单处理。通过电子商务系统进行订单设定和订单状况管理。借助电子商务进行订单处理,当收到客户订单时,制造商可以及时分析所需产品的性能要求,判断能否达到订单中的技术要求,尤其是绿色度要求,进一步分析绿色的实现成本和利润,最终做出签单的决策。这样可以缩短订单的循环周期、减少订单的绿色度成本,大大提高企业经营的效率。

3.生产组织。通过电子商务可以改善供应商、核心企业和客户之间的通讯,有效地降低企业生产过程绿色度成本控制的难度。核心企业可以用电子商务系统协调与供应商的准时供应程序,与多个供应商之间协调制定绿色生产计划。

4.配送与运输管理。通过电子商务系统,对配送中心的发货进行监视,对货物运至仓库进行跟踪,加强配货、补货、拣货和流通加工的加工作业管理,提高产品的绿色度,不断降低环境影响。此外,对运输资源、运输方式、运输线路的优化和管理,降低运输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5.客户服务。应用电子商务系统,核心企业的客户可以通过互联网非常方便地联络生产商了解有关服务问题,而核心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让客户方便快捷地了解企业产品的绿色度信息,接受顾客对产品的投诉,充分了解客户地需求,改善产品的绿色度以赢得源源不断的客户,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客户忠诚度。

四、小结

在环境问题、绿色壁垒为全球所关注的今天,企业如何有效解决环境问题、应对绿色壁垒的严峻挑战,成了供应链管理的重点问题。企业生产上的“末端处理”方式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并且造成严重污染,损坏了企业形象。因此,显得尤为重要。有效的环境管理是一种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武器。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融人企业的生产经营之中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正是这样一种可实现经济和环境双赢的管理模式,它是企业发展的新的战略模式,是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这种模式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可以使供应链上的各企业进一步改善效率、优化资源利用,实现快速市场反应、减少经营的时滞、提高顾客服务和寻求扩大新的市场机遇,并最终获得最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王能民:基于绿色制造的供应链设计,制造业自动化,2001;(4)

[2]V Daniel R Guide Jr, Luk N Van Wassenhove.The Reverse Supply Chain,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2;80(2)

[3]蒋洪伟韩文秀: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经营管理的趋势.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 ;10(4)

[4]James B Rice, Richard M Hoppe. Supply Chain Versus Supply Chain: TheHype & The Reality.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view, 2001;79(9)

[5]陈梅梅许为民:电子商务实务.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1

简述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范文3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

1. 选题的意义;

2.简述选题在该领域的水平和发展动态;

3.设计(论文)所要设计、研究的内容和实施方案;

4.主要关键技术、工艺参数和理论依据;

5.设计(论文)的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等。

一.选题意义

做为一个完整的电子商务过程,正如一个完整的商品流通过程一样,如果进行细分,可以分解为商流、物流、信息流、货币流等4个主要组成部分,任何一次商品流通过程包括完整的电子商务,也都是这四流实现的过程。现在看来,商流、信息流、货币流可以有效地通过互联网络来实现,在网上可以轻而易举完成商品所有权的转移,但是这毕竟是虚拟的经济过程,最终的资源配置,还需要通过商品实体的转移来实现,也就是说,尽管网上可以解决商品流通的大部分问题,但是却无法解决物流的问题。我的论文就是想将物流配送对电子商务的重要性和目前国内的电子商务中的物流情况进行浅要的分析与阐述。

二. 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的简述

在一个时期内,人们对电子商务的认识有些偏差,以为网上交易就是电子商务,这个认识的偏差在于:网上交易并没有完成商品实际转移,只完成了商品所有权证书的转移,更重要的转移,是伴随商品所有权证书转移而出现的商品实体转移,这个转移完成,才使商品所有权最终发生了改变。在计划经济时期,这个转移要靠取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实现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之后,这个转移则就要靠配送,这是网络上面无法解决的。而目前我过的发展状况却比较令人担忧,中国物流落后发达国家30年,中国物流业是近6、7年才开始起步的,并进入了发展期。中国物流业发展很快,基础设施并不完全落后,但是与物流相关的服务体系落后,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过物流社会化程度低,物流的管理体制也很混乱。电子商务是网络经济和现代物流一体化的产物,想要实现真正的电子商务就必须先解决物流的瓶颈,并完善物流的管理体制,把与物流相关的服务体系建立起来,当物流业走上正轨时,电子商务的道路也会相对平坦一些。超级秘书网

三. 论文提纲

第一章 传统物流已不能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要求

1.1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

1.2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

第二章 电子商务对现代物流的影响

2.1电子商务时代的来临,给物流带来了新的发展,使物流具备了一系列的新特点

2.2电子商务对流通领域的影响

2.3供应链技术

2.4供应链管理的变化

2.4.1供应链短路化

2.4.2供应链中货物流动方向由推动式变成拉动式

第三章 国外电子商务物流解决方案

第四章 总结

参考文献:

[1](美)佛莱哲利,任建标.物流战略咨询[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9;

[2]王瑛,孙林岩.供应链物流平衡分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0;

简述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范文4

新时期背景下,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供应链竞争也是其中的内容之一。企业要想确保在市场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重视加强供应链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推动实现营销目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于营销视域下的企业供应链及其管理进行全面的深入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基于营销视域的企业供应链简述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营销和合作,在其长期的发展中,供应链便因此产生。从营销视域来讲,企业供应链分析应明确的一点是,消费者是企业供应链的重要构成,对企业发展有着巨大影响作用。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可以将新时期的企业供应链竞争视为消费者竞争,市场竞争可以视为顾客竞争,所以,企业应重视加强消费者管理,确保供应链实现健康发展,促进经济效益的增加。供应链发展应以促进企业效益的增加为指导,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尽量实现对于信息和资金等因素的合理控制,确保规范生产和运输,促进产品销售,从而不断完善和改进企业的营销模式。对于目前的市场经济来讲,如果缺乏综合实力强的领导企业,就很难形成供应链。市场经济供应链的构成企业具有不同的职能和作用,所谓的供应链竞争,本质上也就是消费者竞争。营销视域下的企业供应链主要构成有产品供应企业、制造企业和销售企业以及消费者,互利共赢是企业供应链形成的首要原则。营销视域下企业供应链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解读:一、成员拥有共同的消费者群体是供应链形成的前提基础,这也就决定了成员之间的关系不仅是供需关系,还应重视加强互相合作。二、供应链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实体价值链,其具有典型的虚拟性质,成员的自愿加入促成了供应链的有效形成。三、供应链是成员基于互惠互利的目的形成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因此,其中并不需要核心领导进行刻意组织。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取得巨大发展,企业的发展环境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因此,从目前市场实际出发,基于营销视域对于企业供应链进行全面的理性分析,对于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和赢得市场竞争的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深远意义。

三、基于营销视域下的企业管理探讨

企业要想实现健康、长远发展,就必须重视自身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管理手段的革新,就当前形势来讲,企业管理除了要加强内部管理之外,还必须重视加强供应链管理,促进自身综合实力的提高。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出发,从营销视域来讲,企业的发展必须重视加强管理工作,重点提升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促进企业经营状况的改善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一)形成科学的管理概念

对于企业来讲,首先必须重视管理工作,加大管理力度,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和效益的增长,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还有很多。企业应明确加强管理的重要性和产生的重大作用,转变传统的企业管理观念,形成科学的管理概念,其中,成本概念是重点之一,对于企业经营影响重大,因此,必须加强对于产品营销过程中各个影响因素的合理控制和管理。科学管理概念的形成应围绕成本概念展开,将其作为核心内容,实现最大限度的优化管理和相关影响因素的有效控制。对于企业来讲,应重视加强材料采购管理和设备管理,采取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管理措施,以成本管理概念为思想指导,做好企业内、外影响因素的管控工作,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二)合理利用现代化技术

新时期背景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现代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人类生活提供了巨大便利。因此,现代企业管理中应重视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企业各项资源,促进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供应链的各个成员企业之间,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实现与其他成员的信息共享,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构建起有利于企业共同发展的信息系统。另外,企业的产品营销策略的制定也可以通过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推动销量的增加。

(三)重视服务和合作

从营销视域来讲,企业发展应建立在产品销量增加的基础上,这也是企业竞争力的体现之一。消费者对于企业经营效益的改善起着毋庸置疑的影响作用,也是产品销量增加的直接动力,因此,企业必须更加关注消费者心理,在为其提供更为优质的产品的同时也应重视改善服务质量,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赢得消费者的好评。服务质量的改善对于企业成本的降低和效益改善有着重大影响,一条完善的供应链对于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和增加产品销量具有很大帮助。

另外,企业要发展就必然要与其他企业合作,经济活动的目的之一是通过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而管理的意义就在于降低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因此,营销视域下,企业的发展必须重视加强与其他企业的合作,科学制定产品营销方案,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为企业实现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简述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范文5

论文摘要:供应链协同内在动因问题是供应链战略协同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一直是理论界和企业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企业是具有智慧的商业生命体,供应链是由企业构成的具有自然生态系统特征的复杂系统。生物界的形成与演化是有一定的科学规律可循的,试图从生态学理论的角度,以自组织、协同基因、自然选择和生物进化动力为切入点研究供应链协同的内在动因,为对供应链协同内在动因问题的研究开辟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在供应链的战略协同中,协同内在机制是供应链协同研究领域中一个最为重要问题。它是战略协同中决定供应链上的各企业能否达成协议,进而进行协同的首要问题。其中供应链协同内在动因问题又是一个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企业是具有智慧的商业生命体,供应链是由企业构成的具有自然生态系统特征的复杂系统。所谓供应链协同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实现某种战略目的,通过公司协议或联合组织等方式而结成的一种网络式联合体。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意识到自然生态系统解决复杂性问题的能力和经验值得好好学习,生态学理论可以为人类解决经济管理系统的问题提供一个方向。其一,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复杂系统。其二,生态学研究的系统往往是非线性系统。其三,生态学研究的系统规律往往具有不确定性。生态学理论对供应链协同的研究具有适用性,所以本文试图从生态学理论的角度,以自适应、协同基因、自然选择和生物进化动力为切入点研究供应链协同的内在动因,为对供应链协同内在动因问题的研究开辟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1、供应链协同内在动因的研究现状

供应链协同内在动因问题是供应链战略协同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一直是理论界和企业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对此的研究只局限在经济管理领域。目前在理论界和企业界针对供应链协同的内在动因问题普遍认可的观点有:谋求中间组织效应,追求价值链优势,构造竞争优势群。

1.1 谋求中间组织效应

供应链上各企业之间的关系即不是单纯的组织外关系,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组织内关系,它实际上是一种中间组织关系。因为它们的关系在形式上保留着许多市场交易关系即组织外关系的特征,又融入了一些企业之间关系已带有固定性即组织内部关系的特征。中间组织既具有内部一体化组织的一些控制和协同优势,又保持了市场的灵活性。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协同,动因之一正是为了谋求“中间组织效应”,是为了稳固、强化企业之间的协同关系,发挥协同效应,避免企业组织规模扩大可能产生的负面问题。

1.2 追求价值链优势

供应链系统上的各个环节都有自己的价值链,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和细化,技术创新及其推广速度的加快,市场范围的日益全球化,价值链的增值环节变得越来越多,结构也更加复杂。价值链分解使企业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从事所有的价值链活动。企业保存有竞争优势的价值链环节,把没有竞争优势的环节分离或外包出去,在市场上寻求新的合作伙伴,组成协同关系,共同完成整个价值链的全过程。价值链的分解与整合都是企业生产与组织的创新,用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这也是供应链协同的一个动因。

1.3 构造竞争优势群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消费者需求日益的多元化,单个企业已难以应对复杂的市场环境,企业与企业之间结成一组具有动态适应和调整能力的竞争优势群已变得越发的紧迫和必须。供应链协同是一种较为便利和便宜的方式,可以使成员企业优势互补,形成共赢局面。

2、生态学理论的供应链协同内在动因分析

在上一节中,简单对供应链协同内在动因的研究现状做了一个概述,从此我们可以看出对此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管理和经济领域。供应链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具有非线性和不确定,这些特征与生态学理论研究对象的特征是相一致的。所以本文试图从生态学理论的一些观点和视角去审视供应链协同的内在动因,以系统自组织、协同基因、自然选择和生物进化动力为研究切入点。

2.1 供应链协同是供应链系统的一种自组织

生态学理论针对复杂系统的形成强调系统元素的自组织性。生物进化的本质是生物为适应生存环境的变化而对自身生存状态进行的自调节:调节过程包括生物与外界进行的质量、能量及信息的交换;进化的结果是生物本身结构复杂性的提高。生物进化总是导致新物种的出现和结构的复杂化,即有序性的增加。有学者认为,生物在进化过程中满足一定条件时生物可以自发地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以适应周围环境。这种适应既包括暂时性的适应性反应,如条件反射,也包括永久性适应,即产生遗传性变异。把这个生物进化自发性条件称为自适应函数。生物界的生物自适应对社会领域问题的研究很有启发意义。

目前供应链已从分散式管理转变到协同式管理,所以本文研究的是由自组织程度低到自组织程度高的演化过程。供应链系统是一个自组织系统,是一个与外界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开放系统。供应链系统从外界环境中吸取的任何东西,都可能产生序参量,都会引起涨落。由于系统的开放性,系统无时无刻不在与外界环境发生着能量的交换,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行为都会导致序参量的产生,同样,外界环境的变化也会导致序参量和序参量系统的产生。因而新的有序只是在一个瞬间,系统始终处于非平衡的相变中,“涨落”现象总是发生。正是由于有不断的序参量产生,有不断的“涨落”出现,供应链系统才得以不断创新。可见供应链系统具有把物质、能量、信息转化为维持自身存在,谋求自我发展的“自组织”的能力。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供应链系统内部序参量的不断产生,比如物流瓶颈、信息共享的需求、供应商忠诚关系等,有不断的“涨落”出现,使供应链系统向协同自组织,以求共赢的系统平衡。但供应链系统不完全与自然生态系统一致,它具有很强的自组织性,供应链自组织具有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的能动性;同时它还存在着“自组织悖论”,所谓自组织悖论指的是系统的演化与发展、组织化、进化既是自组织的又是非自组织即他组织的。供应链系统是经济系统,它的运行环境离不开人为的干预、一些政策法律法规的组织策略。总之。供应链系统的自组织属社会系统范围内自发的一种组织现象,它反映了人类在一定社会范围内,并在一定条件下通过自我选择、协同、改变和适应环境,从而达到新的有序状态的社会行为。 转贴于

2.2 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供应链协同

生物学中达尔文式的自然选择定义为生物体繁殖引起了资源的稀缺,从而形成了消灭不够适应变种的压力,这种过程就叫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本质上就是“有益的变异被保存而又有害的变异被拒绝”。进化论学家拉马克认为,生物进化的动力与机理,首先来自于生物具有一种不断地增加结构复杂性和完美性的天生趋势,其次是生物具有对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有两种观点:一个是器官用进废退的观点;一个是获得性状的遗传的观点,也就是生物体在环境的长时间作用下而获得或失去的任何性状都可以遗传给后代。自然选择对变异和遗传发生作用,导 致新物种的形成或旧物种的灭绝。自然选择学说认为适者生存是进化的机制,它认为每一物种在发展中越来越适应环境。物种每个个体的基本特征由后代所继承,但后代又会产生一些异于父代的新变化。在环境变化时。只有那些能适应环境的个体特征方能保留下来。

把经济系统的运行机制建立在生物进化和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其理论的核心是适应机制,强调经济体能否适应环境是企业生存的决定性因素。弗里德曼在其经典论文《实证主义经济学方法论》中求助于“自然选择”论证了市场竞争倾向于保证最有效率的企业生存下来;最有效率企业的行为都基本上做到了使其利润最大化。

在现代市场选择压力足够大的情况下,只有最有效的策略才能生存。器官用进废退的观点对企业的启示是企业在进行自我的审视之后,把自己的现有价值链分解,充分发挥自己的有优势的价值链环节,把不具有优势的价值链部分分离或外包出去,这就产生了需求合作伙伴的欲望,这是供应链协同的内在动力。

供应链系统的生存与此非常相似,面对有限的资源,现代的竞争形式已转变成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同一行业里的各条供应链在接受着经济自然选择。如果供应链仍按传统的分散式管理,已不能适应竞争环境。那些能够很好地整合供应链上各个企业的相对竞争优势,实现无缝协同的供应链往往经受了自然的选择,得到了快速发展,不断成长壮大。所以供应链协同是环境赋予的供应链企业迫切需要的适应模式。

2.3 生物进化动力——协同基因

自然界从诞生到现在,无论是在物种数量或者是质量上无疑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认识自然界进化的动力机制对我们研究社会系统的形成进化机制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大量生物实验和研究表明,生物进化的基本动力有竞争和合作。竞争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所以在有限的生态位内,竞争是生存的必须。竞争主导的生物进化是存在的,在一定范围和水平上竞争的结果有利于植物形态、生理适应特征及生活适应策略的进化。

但对我们更有意义的是生物界存在着广泛的合作机制——互惠共生机制。所谓互惠共生是指物种之间相互有利的共居关系,彼此之间有直接的营养物质的交流,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双方获利。尤其是在自然界生物集群中,分工与合作的意识更强烈和明显,特别是在较稳定的生物集群中,个体之间具有相互吸引力,彼此互相需要,分工协作,共同维持这一群体组织,从而使集群能够长期存在。并且这种性状会随着物种的进化逐渐的保留下来。我们知道,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在此我们把控制物种分工与合作的性状的基因为协同基因。协同进化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共栖、共生等现象都是生物通过协同进化而达到的互相适应。协同进化强调通过不同种群问的相互协作来提高对环境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彼此间的生存能力。协同有利于加强系统自身的自组织能力,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有序性和多样性。因此,协同作用的结果应该是更有利于生物进化,而且比竞争更普遍、更有意义。

网络组织内部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类似的关系,企业之间若为上下游关系或相关产业,则其收益相关性一般比较大。供应链系统是典型的网络组织。供应链中除了核心企业外,其他节点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为了保存竞争优势必须对自身的资源及配置资源的能力不断进行调整,逐步形成各自不同的经营目标、资源和技能组合、竞争战略及企业文化。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历程中充满了竞争,资源规模有限,竞争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其实协同合作是他们的需求和内在愿望即他们携带有协同基因。正因为如此,供应链理论一经实施。便取得了很好的响应。所以供应链系统也采用了协同进化的方式来建立相互之间的互惠共生关系,以提高对外部市场的适应性。

3、结束语

供应链协同内在动因问题一直是企业理论界关注的问题,对它的研究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时代,很多新的理论被引进来。在此大背景下,从生态学理论的角度对供应链协同进行分析。首先简述了供应链协同内在动因的研究现状,被普遍认可的观点有:谋求中间组织效应,追求价值链优势,构造竞争优势群。在此基础上,又从生态学理论的角度,以自适应、自然选择、协同基因和生物进化动力为切入点研究供应链协同的内在动因,得出供应链协同是供应链系统的一种自组织,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供应链协同,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具有协同基因等论点,为对供应链协同内在动因问题的研究开辟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韩福荣,徐艳梅,企业仿生学[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2]程国平,供应链管理中的协同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4.

[3]孙锐,王战军,“自组织悖论”与社会组织进化动力辨识[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66-70.

简述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范文6

关键词:ERP;实施管理;公司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0-0051-02

ERP是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的简称,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把企业看成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是“将企业所有资源进行整合集成管理,将企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集成一体化管理的信息系统”。它可以将企业内部所有资源整合在一起,对采购、生产、成本、库存、分销、运输、财务、人力资源进行规划,从而达到最佳资源组合,取得最佳效益。ERP通过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强调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高度柔性化的战略管理以及降低风险成本、实现高收益目标等优势,从集成化的角度管理供应链问题;ERP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它同时又是一套先进的计算机管理系统。

ERP既是一种管理方法,也是一个使财务、分销、制造和其他经营业务达到均衡协调的应用软件系统。它是从物料需求计划发展而来的新一代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它扩展了MRP的功能,其核心思想是供应链管理。它跳出了传统企业边界,从供应链范围去优化企业的资源。ERP系统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思想于一身,成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反映时代对企业合理调配资源,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的要求,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基石。它对于改善企业业务流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显著作用。

项目背景

2005年,我公司的销售规模接近3 000万人民币,当年产量达到35%的增长,销售市场开始向国外扩张。但是由于我司产品规格多,产量大,依靠人员管理的模式越来越显得捉襟见肘,管理效率越来越低。为了保证长远发展,公司成立信息化工作筹备组,筹备组由财务总监,运营总监和财务部经理组成,财务总监任组长。由于整体实施周期长,我们把整个信息化工作分成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实施情况

2006年上半年,筹备组组织相关知识的学习;同时对多家ERP供应商的服务和软件进行对比。在对产品有一定了解后,筹备组走访了其他几家已运用ERP软件的企业。在比较了软件性能、成本以及后期开发和服务水平,最终筹备组和某软件达成合作意向。我们向该公司购买了REP软件中财务、供应链(销售、采购、库存、存货核算)和人力资源模块。同年8月,成立了正式的项目小组,由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分别担任项目组组长和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和相关岗位员工为项目组成员。供方制定了详细明确的实施计划方案。但是,由于我们经验不足,在实施初期遇到了很多困难:

首先,供方客服对公司调研不够,服务不到位。未能安排一名熟悉软件并且能根据客户的个性制定新方案的实施顾问,对物料、仓库、机构及人员设置的编码没有提供科学的编制方法,软件工程师在没有对公司的业务进行一定了解的情况下就下达指令;其次,公司项目组内缺乏专业人士,对外配合力度不够。由于缺乏一名既了解公司业务,又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责任人,以至做了很多事倍功半的工作;第三,就是实施前的准备工作不充分。具体的操作员未能正确理解数据信息化的意义,以至大部分人对项目充满抵触情绪,对于初始化的核心——成品及原材料的编码,只是由库管提供或临时编制,技术部门没有参与。在这种情形之下,除了财务模块按原计划实施外,其他模块的实施都受到不同原因的阻碍。第四,公司销售业务模式复杂。销售模式一时无法改变,软件不能满足提供灵活的操作方法。

双方磨合了1个月的时间后,项目组决定销售模块暂不启用。由于原材料和成品的型号规格非常多,物料编码编制混乱,手工账和系统账并行了4个月后,在2007年的1月份开始正式使用;在编码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之前,物料的价格在系统内无法计算,所以,在2007年的5月份公司向计划采购部调配了一名熟悉产品的采购专员,按照图号重新编制了原材料的编码,同时技术部按照BOM对成品的编码予以更新,这样采购和存货核算模块开始启用,成品的收发存开始用系统内的数据向财务传送报表。经过几个月的上线运作完成了采购—库存—财务的规范管理、实现了公司内的数据共享,并使相关部门能了解到存货的实时运行状况。

新系统走上正轨后,大家逐步感受到电子数据的优越性,仓库实时报表统计及月底结账瞬间完成,让仓库统计员从繁重的记账工作中解放出来,数据的准确性大大提高;车间领料的各种数据在材料出库时已分配至相关产品,节约了车间统计员的工作时间,避免了与仓库之间的重复劳动;采购模块开始利用库存管理的数据对原材料进行结算,可以随时掌握供应商的供货、结算、未结算情况,采购人员在总账内可以随时查询供应商的账款;财务每月直接根据原材料收发及采购结算后的数据,进行材料记账和成本结算,分享供应链的成果。与此同时,为了规范操作和管理,陆续出台了公司内ERP使用规定和进销存业务流程,目的是明确各岗位职责,规范业务流程,利用软件平台提高管理水平,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在软件使用初期,大家在系统内只是完成一些简单的操作,并没有根据各自的需求去学习软件自带的各项功能。公司内也没有专人负责管理和维护软件,同时由于软件验收期长,在未进入服务期前,没有专门的工程师上门提供服务。软件公司来公司培训也是从产品设计的角度做介绍,因为那是对他们的基本要求,并没有根据公司的具体情况去说明。

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问题:由于原材料的入库、出库都是单据生成,而入库时的单价是仓库管理员直接填制,并没有考虑到其准确程度直接关系到产品成本,加上财务人员对存货核算模块的功能没有完全理解,在月末出现了某些材料没有数量只有金额,有数量但金额为负数的现象。在发现了这些问题后,我们及时与实施工程师联系,可是他们手上的项目很多,不可能有系统的时间帮我们解决问题。在2008年,该软件公司开通了全国服务电话,接线员大部分非常专业,于是我们经常向他们请教,明白了之前很多模糊的概念,特别是存货核算内的操作原理,以及其与总账之间的关系,提高了我们使用的信心。这时,公司的销售规模比2007年增长了43%,计划采购部也开始在采购模块录入到货单并赋以单价,仓库只是根据到货单生成材料入库单,材料单价的准确性得到保证。同时,公司开展了进料加工业务,为了区别材料的加工和一般贸易进口,我们增加了一个仓库单独核算加工材料,满足了加工贸易核算的相关规定。在2008年底,软件终于验收,操作员的数量也在增加。

第二阶段实施情况

在2010年8月份,公司决定启用销售模块,于是我们对各种软件不能满足的业务进行梳理,公司管理层对这项工作给予极大支持,销售部制定了订货和退换货的相关规定,并得到了客户的理解和配合,我们也吸取了前期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请软件公司派了一名专业的实施顾问来公司了解业务情况,把我们认为的问题拿出来,实施顾问为我们制定了相应方案,加上我们积累的经验,在2010年的11月份开始试运行,2011年开始正式运行。

销售系统启用后,仓库可以直接参照销售订单生成发货单,与过去直接做出库单相比,出库单的准确性得到保证,从管理角度出发,销售部和财务部可根据需要,直接从系统取数据做相关分析,分析手段更加规范和多样,同时改变了过去任意退换货的做法,销售模式的规范程度有了很大提高。目前,我们有增加了条码录入系统,大大加快了产品入库、出库的速度。

存在问题:在运行过程中,发现系统内销售发票计算出的售价与税款和金税系统不能保证一致,原因是两个系统设置的计算公式不同,就这个问题多次向软件公司反映,至今未得到解决,考虑到调整软件的费用较高,而手工调整的工作量不大,目前,我们在每张发票生成后进行手工调整。

第三阶段实施情况

为避免第一、二阶段出现的问题,我们邀请了武汉科技大学对我们的生产流程进行梳理,准备进一步完善供应链情况,将整个生产流程纳入ERP系统。

一点体会:ERP软件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其核心是产品的BOM和产成品的编码,BOM和产成品编码必须唯一,如有变化及时调整。我公司ERP实施之所以要分为三个阶段,无法一步到位的实施,主要由于因为各种原因造成BOM不唯一,无法和部件一一对应。技术人员又不能及时调整BOM,也不能将生产流程合理细化。其他的体会如下:(1)在公司内部,必须有懂业务的管理层作为具体项目实施的总指挥,还需要各部门负责人的支持,在软件实施前,已经有一套相对完整规范的业务运作流程,而不是利用软件来规范业务;(2)在选择软件时除了考虑软件质量和价格外,对后期的服务质量以及开发能力也要充分估计;(3)加强了内部控制,流程要与软件相适应。在工作控制方面,要能够做到分工明确,适时控制,对每一环节所存在的问题都可以随时反映出来;理顺和规范业务流程,消除业务处理过程中的重复劳动,实现业务处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供数据集成,使得公司管理的基础工作得到加强,工作的质量进一步得到保证;(4)要重视培训,对各站点的使用者要做好培训,这样才能从使用者角度发现问题,为解决问题提供前提。

结束语

2011年度,公司销售收入达到1.4亿元,相对2005年,销售收入增加4.6倍,而相应的管理人员仅仅增加了1倍。可见ERP软件的正常运行,显著提高工作效率。ERP软件的实施还需要在细节上花时间去研究,通过灵活的调整,将非标准流程变成标准流程,从而使得ERP软件具有一定的“柔性”,达到进一步提高管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