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核心素养下的古诗文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核心素养下的古诗文教学范文1
一、古代心理文化
在一些古诗文的内容中还体现出了古代的心理文化,特别是一些将作者内心情怀表达出来的文本,学生通常都可以通过对这些文章的学习而感受到古代文人内心的情怀和他们的风采。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对文章进行更加深入的解读,这样一个教学过程才能让学生对古人的一些典型心理状态以及古人的价值观念进行更好的认知,这对于学生的古代心理文化教育渗透来说是很重要的。对文本核心思想的理解是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学习古诗文内容时的一个难点,造成这一点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对古文人的心理状态不够了解。所以,这部分内容的认知是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加强的,这样才能有效推动古诗文的有效教学。对于一些非常典型的古代心理文化,为了更好地加强学生对这方面背景知识的认知,教师可以找出相应的文本范例来进行教学。比如,古代酒文化在《醉翁亭记》和《水调歌头》中很好地表现出来;还有隐士文化也是其中最典型的一种,陶渊明的隐士情趣在他的《归园田居》中就反映出来,而刘禹锡的《陋室铭》则将一种淡泊名利的高雅之情表现了出来。在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基础之后,教师还可以让他们选择一些课外的古诗文进行学习,使学生对古代心理文化的认知得到拓宽。比如,古代的民间艺术文化和民间文学:介绍一种民间表演艺术的《口技》,还有具有浓郁民歌气息的《木兰诗》。这些内容都值得学生去认真学习,也是对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渗透的优质素材。
二、把握精髓
学生在对古诗词进行学习的时候,要懂得把握其中的精髓,不仅要了解古诗词和诗人的精神,还应该品味诗词中的古典韵味,从而使自身的文化气息得到提高,这就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作用。在对古诗词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诗文进行朗读,通过朗读方式的变化来更好地体会和品味诗词中的情感。对于古诗词中的情感,教师通过节奏、语调、语速、重音等朗读方式让学生体会和品味,从而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比如,在对《渔家傲•秋思》进行教学时,语文教师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就要引导他们体会词中征夫的艰苦生活和将军的英雄气概;再比如,《卖炭翁》的教学,对于诗歌中描写的卖炭老翁为了将炭卖一个好价钱,大雪天早早起床烧炭卖炭,最后却被抢走的辛酸故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卖炭翁的艰难和辛苦进行体验,了解当时平民百姓的悲惨情况以及当时社会对平民百姓的压榨,最终深切地体会作者在创作诗词时的心情。又如,在教学《武陵春》这首词时,该词表现出的忧愁之情学生都可以感受到,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作者怎样借助景色表达自己的忧愁之情进行思考,使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体会诗词情感,还可以了解作者的表现手法,使自身的文学素养得到充分的提高。
三、介绍创作背景
语文教材中包含了不同时代的作者在不同背景下创造出来的优秀作品,所以,这些诗文中就表现出了各种各样特殊的情感。想要对古诗文的主要内容还有诗文所表达出的情感进行更好的了解,教师就应该将文章创作的背景内容用合理的方式为学生介绍出来,在这个教学的环节中,针对语文教学的拓展教师可以借助背景介绍的方法进行,让学生在了解作者创作时代环境的同时,明确这个时代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比如,在教学《武陵春》这首诗时,为了将南宋慌乱环境下的文化特色展现出来,就要着重介绍作者李清照在后期的生活状况,所以,在对诗歌进行赏析的时候,对作者借助诗歌表达出的凄凉之感,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感悟。而在对比不同环境和文化发展路径的情况下,学生就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从而可以更加有效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作者:柯鹏飞 单位:湖北省阳新县高级中学初中部
参考文献:
核心素养下的古诗文教学范文2
关键词: 小学古诗词教学 存在问题 对策研究
目前,国内各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当中,古诗词都占有重要地位。那么,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如何贴近五千年的优秀诗词文化?如何让学生在体味诗词韵味的同时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如何让小学生与古诗词更贴近,从而实现我国古诗词文化的薪火传承?如何在古诗词教学活动中让小学生更加热爱我国传统文化?这些都是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应该综合考虑的问题。下面主要分析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1.小学古诗词教学现状
在古诗词教学中,虽然一些老师对教学内容有明确的掌握,但是对古诗词教学目标的总体把握不够。在古诗词的实践教学中,教师难以找到一个切点引导学生更好地贴近传统文化,且对古诗词课堂教学的驾驭度不够。在古诗词课堂上,一些老师并未充分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情,而且对于学习中的古诗词的隐性文化并未充分挖掘。
2.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曲解古诗词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主要强调学生充分吸收中华文化,提高整体文化素质,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小学古诗词的教学活动中,要秉承新课标教育思想,设置合理高效的古诗词教学目标,达到教学成果和学生发展的统一。小学古诗词的教育目标就是使小学生贴近古诗词文化,养成主动吸收优秀文化的良好习惯,在理解古诗词内涵的基础上,实现我国古诗词文化的薪火相传。但是在小学古诗词实践教学中,教师仍以单一的内容设定教学目标,学生熟读背诵古诗文即可实现教学目标。这种教学目标的设定是不科学的,对古诗文文化的传承极不公平,一方面教学目标与古诗词学习并未有效结合,小学生虽然熟读背诵了古诗文,但是并未真正体会到古诗词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学生机械式地背诵古诗文,根本无法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对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无益。
2.2把古诗教学等同于诗意解释。
现阶段的小学生古诗文教学,存在把古诗教学和诗意解释等同的问题,并未充分认识到古诗文的学习对学生身心修养所起的作用。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只是领着学生读读背背,或者抽查古诗文背诵情况,在课堂上对诗词进行诗意上的简单讲解,对于所蕴含的隐性文化并未充分发掘。如教学《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意解释:所有的山川都看不到飞鸟的影子,所有的道路都没有人的踪迹,然而却有一位老翁坐在孤零零的小船上,身披蓑衣,头戴斗笠,在飘着大雪的寒冷江面上孤独垂钓。如果只是单纯解释表面意思,就失去了这首诗简练淡雅和感情诚挚的味道。
2.3在小学古诗的教学中并未真正“走进”古诗。
古诗文教学通常采用一读、二释、三情感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同样普及运用于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我国清代学者做过有关古诗词教学的论述,比如方东树说:“夫论诗之教,以兴、观、群、怨未用。言中有物,故闻之足感,味子弥旨,传之愈久而常新。”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古诗学习的兴趣不高,认为其只是机械式地背诵和记忆,而且在考试中所占比例较小,造成小学古诗词教学一直在打战,并未真正让学生走进古诗词文化,并未充分感受到古诗词的独特魅力。许多老师都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唯一事业,投入了热情和精力,转变教学方式,与学生一起进行古诗的动态互动学习,让学生走进古诗,走进传统优秀文化。
3.关于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对策分析
3.1在古诗词教学中突出文化性。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一般要求学生背诵和记忆古诗词。因此,针对这种情况,要突出古诗词教学的文化性,多发掘古诗词中蕴含的优秀文化,引导学生进行诗词赏析和诗词讨论,避免学生因机械式的背诵对古诗文学习产生厌倦心理。如对于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学习,老师可以挖掘此诗中的隐性文化感染学生,比如这首诗是歌颂了高尚的品格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气概,告诉学生这种品质和精神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中华民族从不缺少高尚品格的诗人,不缺少宁折不弯的诗人,引导小学生主要学习作者高尚的品格,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这样不仅突出了古诗词教学的文化性,还提高了学生的思想品格,为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打下了基础。
3.2进行预设,保证小学古诗文教学效果。
小学生正处于各种观念价值还未完全形成的阶段,古诗词教学要精心预设,依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和古诗词教学内容,把学生的现有水平同古诗词教学内容连接。如在学习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时,老师要对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写作动机和作者的遭遇都有所了解,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预设教学。辛弃疾写道: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村头屋剥莲蓬。让学生展开讨论:辛弃疾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写出这首诗词的?你觉得辛弃疾想表达什么意思?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利用学习资源查找资料。最后老师进行总结,讲述辛弃疾作为南宋祖国爱国诗人写下这首诗词的缘由,让学生了解到词中表达的不仅仅是对农村温馨生活的向往,更包含满腔悲愤和炽热的爱国情感。通过内容预设,让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3.3小学古诗词教学不要拘泥于形式。
小学生是朝气活泼的,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不要拘泥于形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带动学生的学习。李白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些富有情感的想象和恣意的情感抒发,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老师不能采用单一的手段教学,要将诗词中饱含的无限想象力与小学生的想象力结合起来,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诗词的天空中展翅飞翔。比如赏析“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老师可让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说说通过这两首诗大脑映射出的图像。基于此,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让学生从各个角度赏析诗词美,营造闻之有声、视之有相和呼之欲出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
4.结语
从国内各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来看,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古诗词都有选取,而且古诗词在教材中的所占比重较大,这体现了我国教育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视程度。在古诗文中,唐朝和宋朝古诗文的所占比重较大,这主要是因为唐朝与宋朝故事较为通俗易懂,或大气磅礴,或简单直白,朗朗上口并记忆深刻。小学古诗词具有深刻内涵,读起来脍炙人口,是小学生必学内容,能够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传统文化素养。由此可知,小学古诗词教学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核心素养下的古诗文教学范文3
关键词: 古诗教学 学习空间 兴趣 语言风格 习惯
古诗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古诗凝聚着诗人的灵感和激情,短小精悍,字字珠玑,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习古诗,既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又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利于他们良好的语文素养的形成。然而在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我们似乎在走模式化的道路,“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悟情感,齐背诵”,似乎已成为古诗教学的万能钥匙,习惯于古诗教学模式化的教师们在备课时自觉轻松,不假思索地套用这三步曲,娴熟用之,使得本来意蕴悠远、营养丰富的古诗大餐被翻译成一碟索然无味的小菜,古诗教学最终被简化成会背诵似乎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因此多年来的古诗教学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状态,学生兴致不高,学习被动,效率低。课堂上缺乏对古诗词热爱的情感,课下没有注重古诗词的拓展、延伸,缺乏对诗人、诗情的激情共鸣,缺乏对古诗词语言文字的拍案叫绝,学生们似乎只是机械地“翻译”,苦苦地背诵。教材中虽编入了许多令人叫绝、千古传诵的经典诗词,但在学生眼中却如过眼云烟。对此语文教师不能不深思:如何站在大语文的角度,高屋建瓴地探索出一条古诗教学的新路,为古诗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呢?
一、注意为学生构造开放的学习空间
我们都知道,古诗意蕴悠远。如果只让学生利用短短的课堂时间感悟深远悠长的古诗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认为,古诗教学的内容应该突破文本时间的限制,注重课内向课外的延续,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古诗的空间。因为古诗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的诗都是有特定的历史背景的,这就要求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古诗前,可以布置学生阅读、收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资料,如古诗作者及写作背景等,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古诗。在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底蕴渐渐地厚重,领悟理解力逐步地提高,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日渐增强。如在学习一首诗前,可以让学生查询诗人的有关资料。学生们有的到网上查询,有的到图书馆查看,……这样能使学生了解作者及其写这首诗的背景,为下一步理解感悟诗句打下基础,又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长期以来,我们的古诗教学在一堂课中只是教一首或两首诗,这会使学生的视野受到局限,也不利于学生诗文素养的提高。因此,我们不应把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教材等同于古诗教学,课本中的古诗仅仅是核心教材。在教学古诗时,我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课本,更是许多相关资料的总和,是涵盖一切有助于提高学生古文知识素养的文本和非文本的、学校和社会的语言材料。在学完一首古诗后,我们可以以一带多地进行相关链接,如学完张继的《枫桥夜泊》和杜牧的《山行》,可引导学生自学刘禹锡的《秋词》;学完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可引导学生学记其他写冬天的诗;学完《静夜思》,可引导学生读李白其他的诗作,找与李白同时代的诗人的作品。这样,一方面可巩固学法,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学习迁移,培养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并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可拓展阅读,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就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使得学生的品位一步步地提高,从而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会对学习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主动质疑,主动探究,不再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多年来,我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以使课堂妙趣横生,学生兴趣盎然。
1.借助画面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古诗文教学中,如果能恰当地使用课件,课堂教学效果肯定就很好。首先是画面。古诗文描写的时代背景,离学生生活太远,如果只读文字,让学生感悟,学生不但会觉得枯燥而且会很难进入意境。但如果能适时地展现与诗中意境相符的画面,就可以缩短时空距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2.借助音乐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在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同山东兄弟》等诗时,可用《思乡曲》,如泣如诉的箫声,最能体现诗人此刻对家乡、对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而教学《从军行》、《出塞》这些诗时,则应使用《十面埋伏》的慷慨激越激发学生的激情。又如在教朋友之间的诗时,就应选《高山流水》。这些音乐的使用,能使学生很自然地沉浸到古诗文描述的意境中。有了这样的氛围,学生自然就想读、能悟、愿说。
三、注意课堂教学的语言风格
古诗教学跟其它教学相比,语言风格应该有所不同。古诗教学应当用更诗意抒情的语言或华丽壮美的词汇描绘美景或阐述诗意,这可以给整堂课的教学垫定一个基调。比如讲日落美景时,可以说:同学们,你们看,黄昏时分,太阳慢慢地从西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山、近水、小船、凉亭,全都被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再如讲边塞时,伴着凄凉的音乐说:远古的边塞,人烟稀少,这里有荒凉的大漠,冷峻的雪山,残破的孤城,更有四起的硝烟和血腥的屠杀……如今,我们还能看到远古边塞留下来的残垣断壁,土墙碎瓦。这样学生会很容易就进入意境。
四、注意培养学生“读”的习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实际上,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听到的多是教师们慷慨激昂的讲解,少有莘莘学子的琅琅读书声。教师大都放弃了读这个古诗文教学最有利的法宝,而是以讲代读、以议代读,使得古诗文教学中普遍存在重分析轻朗读、重翻译轻感悟的本末倒置现象。《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人对“读”也有经典概括和诠释,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可见,读是学习古诗文的入门之径。通过读准字音、节奏、停顿,才能整体感知文本的大意,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通过读,学生和文本才能进行零距离的亲密接触,才能感受古诗文特有的韵味和情趣,实现学生个性化阅读和与文本对话。离开了读,学生和作者心灵的碰撞,对文本的“感受、品味、领悟、体验、思考”都将无从谈起。古诗教学确实需要百花齐放的多种策略和模式。但“读”永远不应该遭受到课堂的冷落。
核心素养下的古诗文教学范文4
关键词:初中语文 融入 家训家规 研究 弘扬 传统文化
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今后我国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
指导纲要明确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方向,即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要求“在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应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
为了贯彻落实指导纲要和语文新课标精神,我们将开展“初中语文教育中的家训家规研究”。围绕研究目标,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研究:
一、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
1.分类搜集家训家规中具有家国情怀的古诗文。要分类搜集家训家规中具有家国情怀的古诗文,编纂成册,作为学生课外读物,引导青少年学生深刻认识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以祖国的繁荣为最大的光荣,以国家的衰落为最大的耻辱,增强国家认同,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
2.在语文教育教学中融入家训家规教育,发挥语文教学育人的独特作用。结合初中语文教材中具有家国情怀的课文,如《木兰诗》中木兰这一巾帼英雄身上体现的爱国精神,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欧阳修的“与民同乐”的感人情怀,以及《土地的誓言》、《最后一课》,都让学生受到了爱国主义熏陶。
3.让学生拓展学习温总推荐的《钱氏家训》,感受更丰富的家国情怀。
二、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
要分类搜集家训家规中具有“仁爱共济,立己达人”情怀的古诗文,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扶残济困、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风尚。
三、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
要分类搜集家训家规中具有“正心笃志,崇德弘毅”情怀的古诗文,引导青少年学生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坚韧豁达、奋发向上,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思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通过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三个层面的教育,要培养青少年学生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中国人。
四、开展综合研究性学习
1.开展优秀家训家规故事征集活动。我们在全校组织开展了百条“好家规、好家训”主题教育暨征集评选活动,以推崇既符合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又体现时代精神的“好家规、好家训”,进一步倡导弘扬良好家风,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征集要求:
“好家规、好家训”应体现家庭教育中为人、劝学、劝善、警世、励志等方面,既要反映我国传统道德,又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并在家族或家庭上下代之间实践传承的箴言(不包括名人警句、成语、歇后语等)。
(1)语言精练,富有内涵,健康向上,便于传诵;(2)每篇家训(家规)文字在50字以内,并结合家庭实际,附上500字左右的小故事予以阐释说明;(3)内容要求原创。
核心素养下的古诗文教学范文5
一.音读:疏通―感受
诵读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初高中语文教学标准都提出要“诵读古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的要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寿镜吾先生读书自得其乐,课堂人声鼎沸就是古代私塾诵读教学的真实写照。我国古代诗歌讲究平仄、押韵,格律要求很严。每首诗读来琅琅上口,极富音乐感。古人写诗作文讲究词藻、修辞、韵律和节奏,对仗工整,词丽景美,给人清新之感。无论诗经、楚辞,还是唐诗宋词,诗和音乐总是连在一起的。读着,吟着,会把人引入忘我的境地,陶醉在其中。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对琵琶声音的描绘,它使人感受到“大珠小珠落玉盘”似的美,清脆圆润;又使人感到如同“间关莺语花底滑”似的美,婉转流畅;还使人感到如同“铁骑突出刀枪鸣”似的美,激越雄浑。这样的作品适宜于声情并茂地朗读,朗读时把握好语音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并且在诵读时倾注自己的感情。通过朗读,使学生体味到古诗文的音韵美,从而达到激发审美情趣的目的。
音读可分解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第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义,读懂诗歌内容。例如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湘夫人》的教学:本课生字词很多,文化常识也很多,可要求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先正音,初步感知诗文,再朗读。第二、范读课文, 进入语境。教师范读,让学生感受作品语言的魅力,进入特定的语境。对于李白《将进酒》的教学来说,读就是打开这首诗的钥匙。教师范读,学生可迅速进入跌宕起伏的语境。第三、放声朗读,表情达意。在疏通文意和教师范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感受作品的语言节奏,掌握诗歌的节拍、用韵特点,进而领悟其有的韵律感和音乐美。以《将进酒》为例,学生通过大声朗读,因声求气,就会从跌宕起伏的语气里读出李白的“悲伤――欢乐――激愤――狂放”。而这样的感受为赏析诗歌的各个阶段扫清了障碍。
二.意读:意象―意境
音读要求我们“识字”,即正确理解字义、词义。更要注意的是对古典诗歌中常用词语特定含义的理解。意读可以帮助我们深入诗歌的特定内涵,从把握诗歌意象的基础上,读出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以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为例,音读可帮助我们准确读出“藤”、“树”、“鸦”、“桥”、“流水”、“人家”的景象,而意读就可以在此基础上读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意象。这些意象并置,组成了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就跃然纸上。有了这样的意象把握,理解和赏析诗歌就显得游刃有余了。
再以人教版必修2《涉江采芙蓉》为例,此诗选自《古诗十九首》,抒写的是妇思游子相思别离之意。我们首先可以读出“芙蓉”这个主要意象。“芙蓉”又叫莲,荷花,芙蕖、菡萏。由此可以读出以下几种意思:1.“莲”:《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纯洁的代表。2.“莲”与“怜”谐音,“莲子”的谐音是“怜子”,换成今天的话,就是 “(我)爱你”――象征男女爱慕之情。3.“芙蓉”的谐音是“夫容”,表现的是妇人对丈夫的思念。相思之意已经表达得很透彻了。再者,诗中还有其他几个意象:意象1.“涉江”,除了渡江之外,还是屈原的一部作品《楚辞・涉江》,写屈原被贬流放,暗含流浪在外之意。2.“远道”“旧乡”,也似乎暗示是外出的男子对故乡的回望。3.把“芙蓉、兰和芳草”放在一起看,容易想到的是屈原在《离骚》中,以各种香草比喻美德和高洁的品质。此时的抒情主人公也可是男性,这就拓展了“妇思游子相思别离之意”的主题。芙蓉和涉江,兰泽,芳草,远道,旧乡等意象一起组成了意境。意读帮助我们读出了诗歌的基本情感,也为我们多元解读诗歌提供了可能。
三.赏读:手法―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诗歌学习还有这样的要求:“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因此,了解学习诗歌的手法,赏析其表达效果应当成为高中生的学习目标。由此,“情读”成为我们进一步赏析诗歌的必经之路。常见的诗歌表达技巧有赋比兴、衬托、对比、悬想、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掌握这些手法,对于我们赏析诗歌甚至是写作都是大有裨益的。而这些手法的浮现必然借助于我们细读和品读。
以杜甫《月夜》(今夜~州月)为例,通过朗读我们发现:诗人从对方设想,写妻子“独看”~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诗人自己“独看”长安之月而忆~州已尽在其中,写妻子心焦丈夫,正是诗人牵挂妻子,这样思亲之情抒发得更为深沉,更为曲折,全诗都运用悬想的手法。又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通过情读我们得知这里诗人写故乡兄弟们因佳节缺少一人未能完全团聚而遗憾,其实这也正是诗人的遗憾;故乡的兄弟思念自己,也正是自己渴念着故乡的兄弟们。这里的悬想,使得普通的思乡之情抒发得曲折有致,也更为浓烈。由此我们看出,诗歌通过悬想的手法“把同一性质的忧愁,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不但使诗中的思念之情成倍的增长了,而且情感表达得更曲折有致,更含蓄蕴藉了。这就是赏读的魅力所在:可以让我们在简洁的文字中感受委婉含蓄的情感,发现摇曳多姿的精彩。
四.理读:背景―特点―价值
“音读――意读――赏读”都可依托诗歌的文本本身来完成,我们甚至可以借助主观感受、生活体验去帮助诵读、理解诗歌。而很多诗歌作品,应该深入探究其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其生活的环境和时代,“知人论世”,由背景出发,赏析特点,发掘价值,进入“理读”阶段。
以上文的《涉江采芙蓉》为例,我们通过知人论世,发现《古诗十九首》大约产生在东汉末年桓灵时期。这一时期社会矛盾极为尖锐,下层人民深受水深火热的痛苦。在统治阶级内部,政治腐败黑暗,外戚宦官和地方豪强垄断政治,彼此又争斗不息。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中下层知识分子既无社会地位,又无政治前途,他们往往落魄江湖,背井离乡,辛苦辗转,走投无路,失意彷徨。这些人文化素养较高,熟悉《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又能吸收汉乐府的营养,来抒写自己的人生。故而,这首诗中不仅有诗人对抒情主人公真诚的理解与同情,更融入了自己饱经忧患与痛苦的人生体验,凸显了诗人的哲学思考。通过理读,我们发现此诗作者以及《古诗十九首》其他作者也多以“女性口吻”来着笔,而这正是此类诗歌的特点所在――朴素情感中蕴藉了深远的哲思。
又如对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理读,发现这首诗是一首典型的“题壁诗”。唐代的著名诗人几乎都有题壁诗。盛唐如王维、崔颢、王昌龄、李白、杜甫、高适等都有题壁诗,常建也是题壁诗的常客,《题破山寺后禅院》更是题壁诗中的翘楚。古今各种唐诗选本,大多录入此诗。由此,我们在欣赏诗歌本身之外,获得了题壁传统的文学和文化的价值。
核心素养下的古诗文教学范文6
一、高考语文《新大纲》修订的内容变化
《新大纲》更注重体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综合性,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1.能力目标设计学科化,注重考查更高层级的思维能力,如鉴赏评价能力。
2.适度增加阅读量,考查信息时代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的快速阅读能力和信息筛选处理能力。
3.《新大纲》取消选考模式,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均作为必考内容。
4.在“古诗文阅读”部分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内容。
5.名言名句默写,必背篇目由原来的64篇拟调整为75篇。
二、高考语文试题变化预测
1.高考语文考试时间、试题总分不变。但原来的试题结构、题型和赋分会有较大变化,预测:现代文阅读35分,古诗文阅读35分,语言应用20分,作文60分,总分仍为150分。
2.总体上选择题型会增加,主观题减少。增加考试的区分度,考生的分差将会进一步拉大。
3.阅读量增加,阅读文体增多,备考范围也将随之扩大。2017年后变化最大的将是阅读。
4.试卷整体难度将保持稳定,难度不会因为增加阅读而降低,试卷文字量会增多,留给考生思考的时间将很紧,试题将会着力考查学生在快速阅读背景下的信心筛选、整合归纳,综合表达等语文核心素养。
5.诗歌鉴赏极可能变为一道选择(五选二),一道主观题。理解性的、诗歌表面的内容分析放在选择题里考,提高主观题的含金量。诗歌鉴赏今后将会注重考查鉴赏评价能力。
6.考题中增加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核内容,会继续像2015、2016年那样在文言文中集中考查。
7.命题选材立意突出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特别在现代文阅读材料,语言运用材料的选取上更加突出。
三、高中语文教学应对策略
1.教学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考纲变化,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工作。高中语文教学的关键是能力为本和学科素养。应注重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不是应试能力,要教“真语文”而不是教“高考”,应多做思维型训练而不是海量做题。
2.务必上好阅读课和写作课。坚持语文教学中阅读与表达的双轨模式。阅读教学要全面化,重点训练学生阅读习惯,要训练阅读的速度和质量,使学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将五种文本阅读完毕,根据题干要求筛选和整合各类文本信息,并学会鉴赏和评价。表达要改变以往只重阅读课而轻写作课的严重教学弊端,注重写作教学,从研究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要求出发,就立意、选材、结构、语言、主旨、技法等方面进行循序渐进式训练,让学生逐步掌握对材料的思考、辨析能力,并从材料中去感悟自己擅长写的一个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进行写作,展现自己对生活的认知与思考。
3.重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梳理。梳理教材,巩固古代诗文知识。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知识点要全面归纳梳理;要特别重视在文言阅读语境中理解、积累古代文化常识,切忌太难太偏。
4.扩大必修和选修教学范围,优化教法。要将选修中《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和《中国现代小说学欣赏》等选修教材纳入教学范畴,重视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扩大学生阅读量,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和归纳能力。同r要注意对教材的取舍,切不可求全责备,力量平铺。优化教法,不必拘泥于范文的精讲和训练,要注重培养学生多读书的习惯和较好的阅读与表达能力。
5.把基本题型训练贯穿于平时教学训练之中。即要在平时教学中有计划地开展针对性训练。不断扩大成语积累训练;病句训练要准确、典型、有区分度;衔接题的考察要注意语境义的推敲;图文转换的训练务必准确、明晰,不能让学生漫无边际地猜。名篇名句要通晓其意,理解背诵,强化默写。对于新增的名句名篇的篇目要加大关注力度,宽备窄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