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范文1
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要“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成为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笔者将从核心素养及其模型的内涵,核心素养模型对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和核心素养推动课程改革的途径三个方面,谈谈学生核心素养模型深入推进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意义与途径。
一、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内涵
当前,各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逐渐呈现出共同的趋势――由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取逐渐转入到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强调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能力的培养;由注重课程和学科的独立性和完备性转为促进学科之间相互融合、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而学生核心素养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构建学生核心素养模型推进我国课程改革,既是适应全球化发展变革的重要举措,也是课程、教学、评价改革与发展的必要环节,更是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
学生核心素养模型是世界教育改革浪潮中反复摸索与实践的产物,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在教育实践中,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指向和功能定位却是清晰的。在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与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有关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是教育目标的另一种阐述,构建核心素养模型旨在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核心素养模型是对学生受教育结果的总体描述,不仅涵盖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还包括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构建学生核心素养模型不仅要考虑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业成绩和就业后的职业能力,还要综合考虑如何促成学生发展为更为健全的个体,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构建学生核心素养模型不仅为个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还是促进社会良好运行的重要手段。
二、学生核心素养模型指导课程建设的
现实意义
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体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这一要求,按照学生发展规律规定其必须拥有的基本素养和能力,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育问题。构建核心素养模型,对推进课程和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推动课程的跨学科整合。核心素养模型是以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素养和能力为核心建立的,而非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核心建立。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精神等素养不是仅靠某一个学科能够培养的,而是多个学科多种知识多种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以知识为核心构建课程,虽然知识体系科学严谨成系统,但关注学生能力发展不够,容易导致教学“重知识轻能力”。核心素养推动的课程和教学改革,从人的能力出发,有利于打破学科界限,多学科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第二,推进课程、教材、考试等环节的统筹。当前,指导课程内容、教材编写、考试评价等环节的标准较多,各个标准之间并不统一,还存在脱节现象。核心素养模型是学生能力模型,是教育目标的细化,可以推进课程标准深化改革,为考试与教育评价提供有章可循的依据。将课程、教材统一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上来,有利于其有效配合,相互促进,形成合力,推动教育目标的实现。
第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能力的模型,它从学生个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目标出发设定,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以学科知识体系为导向的教学,往往追求知识体系的科学与完整。以核心素养模型推动教学改革就是要扭转这一现象,把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学生核心素养模型推动课程
全面深化改革的途径
(一)细化教学目标,明确学科当中体现的核心素养
学生核心素养模型可以促进教学目标的细化,使教学目标由传统的掌握学科知识转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各个学科领域中,要根据核心素养的框架制定本学科应该培养的学科基本素养,不仅要突出学科特色,同时还要兼顾跨学科素养。例如,数学学科不仅要突出数学领域强调的素养,如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等,同时也要注意跨学科的素养在数学学科内的体现,如言语能力(用语言文字符号表达数学逻辑)、创新意识(一题多解、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等)、自主学习(学习的计划、监控、反馈等),等等。英语学科教学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沟通合作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全球化思维、国际视野等。核心素养是每一个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能力,每个学科都要深入研究本学科如何在培养目标上体现核心素养的要求。
(二)完善教学内容,推动跨学科跨学段教学内容整合
各学科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指导教学内容编排,能够推动课程跨学科的整合。传统的课程标准是以学科内容为核心构建的,围绕学科内容的科学性和完备性编撰,以学科思路和逻辑为主要呈现方式。学科之间的分界明显、联系较弱,并且一些复杂的生活问题被抽象为符合某一学科教学的简单问题。近年来,国际上跨学科融合成为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趋势,比如科学、艺术、社会等课程。加大学科的融合就是为了整合学生碎片化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脑海中不同科学知识的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学科知识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这也正是用核心素养指导课程内容标准编排的目的。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指导教学内容编排,能够推动课程跨学段的整合。以学科知识内容为核心编排课程标准,不同学段知识内容的结构变化较大,知识点数量难度变化较大,学段之间衔接不够顺畅。学生跨学段学习可能会面对知识内容的激增,个别学生如果不能适应这种知识迅猛增加的学习阶段,很容易掉队。以学生核心素养和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内容,是以学生能力发展为内在逻辑。学生能力发展是一个连续体,只在不同阶段展现出阶段特性。在不同学段内容编排时考虑到这一点,能够让学段之间连接更加顺畅,不容易出现断层,促进学科和课程跨学段的整合。
(三)制定学业质量标准,指导学生考试和教育评价
考试和教育评价是教育教学的导向,是引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核心素养模型构建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以此为基础,制订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从而完善中小学学生评价体系。学业质量标准是核心素养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所指定的,它明确了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并以此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考试评价更加准确反映人才培养要求。学业质量标准不是基于学科内容的表现标准,而是基于能力和素养的标准。既可以是单一学科的内容,又可以打破学科内容限制,跨学科制定标准。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范文2
关键词:典型工作任务;基于工作过程;载体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product modeling design professional" course features, with the college teaching reform project, from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concept, teaching mode, teaching system and method from the aspects such as, probes into the working process based on the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in order to cultivate meets the new times need the innovative talents.
Keywords: typical tasks; Based on the working process; carrier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不仅是上岗能力,更应是适应职业生涯发展变化的能力。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职业教育的角度分析,"工作过程"是劳动组织中"旨在实现其确定目标的全部生产活动和服务活动"。我们产品造型设计专业教研室经过精心的设计,大胆的采用了基于工作过程方法的教学改革,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学院的课程教学改革项目中,我们产品造型设计专业教研室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本位为目标,借鉴国内外职教界先进的教学模式,结合当今职业教育特点,打破传统教学的学科体系,构建了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推进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以培养出符合新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
一、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构建
推进过程中关键体现出设计,而设计的灵魂是创新。要培养出创新的人才,就要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特点和规律,我们进行了课程改革,就是要突出能力的培养,面向企业、管理、服务的一线岗位,培养能力强、素质高、懂技术、会管理,社会满意的应用型、技能型和复合型应用人才。不断针对市场重构、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在学习掌握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理念、方法后,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掌握社会现有产品造型设计行业人才状况,分析社会对产品造型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为确定产品造型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提供依据,产品造型设计教学团队分工合作,采用拜访行业部门、兄弟院校、参加人才交流会、走访用人单位、开展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等手段,就相关行业和企业对产品造型设计人才的需求进行调查和分析。以调研结果为依据,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提炼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学习领域转换,确定了采取“2.25+0.75”工作室制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1353”型人才培养计划,其核心内容为“1个体系、3个阶段、5个步骤、3个结合”。“1个体系”指用于实现培养目标的理实一体化职业素质培养体系。“3个阶段”指三个培养阶段,第一阶段为第1—3学期的专业基础能力和职业单项技能培养,第二阶段为第4—5学期的采用项目课程教学进行综合技能培养,第三阶段为第6学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培养。“5个步骤”指按照认识规律和教育规律设置五个循序渐进的人才培养阶梯, 包括素质和职业素养培养、单项技能培养、综合技能培养、职业综合能力培养、职业拓展与后续能力培养。“3个一体”指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理实一体;市场、公司、学校(工作室、教室、实训室)一体。以工作室为纽带,进行校企融合,将企业的工作项目作为学习任务完成教学。
课程体系课程开发总览
典型工作任务提炼
从典型工作任务到学习领域
对工作任务与职业活动进行分析,确定职业岗位群与职业发展阶段的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再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按教育论和方法论转化成学习领域。根据人才培养规律与职业发展规律需要序化教学内容来构建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学习领域课程、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实践学习领域课程和拓展学习领域课程。
二、教学模式
本专业“设计表达为基础,以计算机辅助设计为重点,以产品造型设计为核心,以产品界面设计为辅助”的教学设计定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按照工作过程中的“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个环节组织教学、实施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工作感悟,培养其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三、专兼职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分工协作
(1)学生进校第1—2学期,是专业基础能力和职业单项技能培养,以创新思维的培养为核心,把专业应用能力融进基础教学之中,以专业带动基础提高,以基础促进专业发展,该阶段重在审美、创新和职业能力的体验、陶冶;关注学生灵魂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养成。这一阶段,主要由团队中专任教师负责教学的组织。
(2)学生进校第3—5学期,开设学习领域课程,用项目课程教学进行综合技能培养,以创新思维的培养为核心,把职业综合素质融进专业教学之中,以职业综合应用带动专业提高,以专业应用能力促进职业综合素质的发展,该阶段重在职业能力的理解,陶冶及创造潜质的唤醒。这一阶段,由团队专兼职教师共同组织教学和实践教学指导,其中,专任教师主要负责陶冶和创造潜质的唤醒,而兼职教师则主要负责职业能力的训练和理解,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
(3)学生进校第6个学期,进入实训基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以完成企业具体的生产项目,重在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真正实现与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这一阶段主要有团队中兼职教师负责指导,专任教师则仅是辅助兼职教师工作。
四、“引企入校”为实施“市场、公司、学校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提供平台
通过“引企入校”的方式,将合作的企业引进校园,不仅引进实战经验丰富的专家教师,而且还引企进校,建立企业名字命名的设计工作室,使学生同时接受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熏陶,教学与生产实践结合。将企业引入校园,学生学习的场所就是今后工作的场所、学习的内容就是今后工作的内容、指导教师也是工作的领导、学习的方式、学习的组织等都与工作高度融合,真正做到了“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
五、校企共建专业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
团队通过校企共建了以学院为中心的产品造型设计专业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体系包括了产品造型设计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为核心的专业质量标准体系,以教师工作规范、教学管理规范为核心的专业教学管理体系,以专业评价、课程评价和教学质量评价为核心的评价考核体系。这个体系以学院为中心,体现了社会参与,由校企共建、共管,融合了新评估指标的要求。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范文3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深化教学改革,是新时期高中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化学作为高中课程体系中的重要课程,课程的建设发展,应突出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验是化学课程的重要部分,实验的探究性、操作性,是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依托化学实验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基于学生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能力。本文立足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现状,从化学实验的视角,阐述了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培养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良好的科学素养,是促进有效学习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学习效率、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保障。化学作为高中课程体系中的重要课程。培养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旨在深化高中化学教学改革。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就明确了化学核心素养在化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是化学教育教学的核心任务。高中生处于个性发展的特殊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育,有助于挖掘学生的化学潜能,提高化学学习效率。化学核心素养着眼于学生对化学科学的情感与态度,学生对化学有正确的认识,有探究的热情及方法,这都是学生深入化学学习的重要基础,应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化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而实验是培养学生核心化学素养的重要“窗口”。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化学操作能力,能够在实验探究中,感受化学的魅力,理解并懂得化学知识的应用。因此,在高中化学教育教学中,应强化实验教学课程的构建,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二、化学实验下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化学实验作为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笔者看来,依托化学实验,培养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关键在于如何深挖教材,整合课程化学实验资源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设计实验,进而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化学核心素养。
(一)整合课程化学实验资源,培养学生化学学习的问题意识
在传统化学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强调知识的灌输,化学实验僵化,按部就班的操作,难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善于思考,紧扣实际生活,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及应用更加透彻,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首先,教师要优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理念,转变传统僵化的教学形态,更多地突出教学的生成性。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进而盘活课堂教学。学生有主动思考、质疑的良好习惯,这是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元素;其次,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空间。在传统化学实验课堂,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空间,更多地是教师“牵着鼻子走”,缺乏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师要善于通过化学实验的开放性,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搭建空间;再次,立足教材,挖掘教材内容,在教材整合中,引导学生有效学习。例如,在“二价铁、三价铁的转化”教学中,教师就转变传统灌输性教学,转而通过小组合作式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实验。一、二组探究“二价铁的氧化性”;三、四组探究“三价铁的氧化性”,盘活僵化的实验课堂,也为学生核心化学素养的培养,创设良好的思维空间,培养问题意识。
(二)践行“以生为本”理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践行“生本”理念,就是强化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进而实现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践行“生本”理念的过程中,应着力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化学实验的实践性,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途径。在化学实验中,学生有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能够在探究中强化对知识的理解,进而提高对知识的应用。高中生对化学缺乏兴趣,很大程度上在化学学习中未能发现其魅力,也缺乏正确的认识与良好的接触。为此,实验让学生对化学有了更直接的接触,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在“氯气的制备”实验教学中,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教学更多地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图i所示,是“氯气制备”实验装置。在教学中,教师为了引导学生科学探究,培养创新意识。用“批判的思维”对图1装置提出质疑:所收集到的氯气是纯净的吗?学生们便发现,通过此实验装置所收集到的氯气中含有“HC1”、“水”。为此,需要对装置改进,进而对水蒸气和HC1进行处理。如图2所示,是学生改进后的实验装置。从装置中可以看到,学生在探究中,用“浓硫酸”对氯气进行干燥处理,进而去除其中的水蒸气;用“饱和食盐水去除HC1”。这样改进之后的装置,更加科学。
(三)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在传统化学课堂上,化学实验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乏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机会。为此,在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过程中,应着力于学生化学实验设计的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在化学实验设计中,强化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这是加深学生化学情感的重要途径。在“氯气的制备”实验中,学生在紧扣教材制备方法的同时,在已有学习的基础之上,通过自主实验设计,制备“氯气”。学生通过“AT73+6AC7=AT7+3d72t+3尽〃”制备氯气。通过发散思维,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进而拓展性实验,进而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也促进学生更加全面的问题思考与探究,强化了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结束语
化学核心i养的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高中生处于个性发展的特殊期,化学核心素养着力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开展;依托自主探究学习,为学生搭建发散的思维空间;紧扣教学要求,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房宏.中学化学核心素养的构成体系与培养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07).
[2]臧景芽.浅谈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中外交流,2017,(11).
[3]王宝斌.发展学生化学黑心素养的三大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6,(03).
[4]付波.中学化学核心素养的构成体系与培养策略[J].神州,2016,(15).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范文4
【关键词】基础护理教学;职业素质培养;教学改革
职业素质是评价一个劳动者劳动能力的重要标准,而《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也是护理学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基础。今后护理学专业学生能否顺利就业,成为一名合格的护理人员,要看《护理学基础》是否能做好学生的启蒙教育[1]。为了让学生在今后工作中熟练掌握并运用所学到的护理技巧,很有必要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重点与教学目标也要逐步向这方面转变。为此,本文将研究以职业素养为核心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实施于护理教学中的效果,以期教学改革能收到良好成效,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235名2015级护理专业本科学生,学制四年,年龄在20至22岁,在《护理学基础》这门课中将职业素质的培养作为目标,实施改革教学。
1.2方法
2014级护理专业245名学生继续实行传统护理学基础教学。而2015级学生从教学设置、教学方法及评价方法等方面实行护理教学改革,实际操作方法如下。
1.2.1教学框架设定
成立《护理学基础》教学研究小组,讨论并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法。分别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护理学基础理论、基础护理技能、教学与临床衔接,将课程内容进行分解。护理学基础理论主要内容有:绪论、护士与患者、健康与疾病、护理记录等;技能方面包括:饮食营养、输液、输血、脉搏血压测量等;教学与临床结合则包括:急诊处理、病情监护、护理程序等。
1.2.2采取多元化教学
结合三部分教学板块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小组合作、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系统教学法等多元化教学手段。根据所学内容的不同选择其中一种或多种教学方法。
1.3评价方法
基础理论知识评价主要以理论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指标,再者是平常表现,如课堂参与程度与作业完成情况等,一百分满分,考试成绩占60%,平时表现占40%。护理技能评价则根据护理基本操作规则与评分标准为主,从操作前准备情况到具体操作过程,再到终末质量进行操作评价,一百分满分。最后是职业综合素质评价,创设就诊情境,学生演示护理过程,内容从就诊到接受治疗再到出院,其中有接待病人、护患沟通、急救处理与记录、护理日志等,教师根据学生表现打分。
1.4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在SPSS13.0中输入,组间计量数据用(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成绩对比分析2015级护理专业学生在理论成绩、实操成绩和综合素质成绩方面均高于2014级学生。具体如表1。
3.讨论
由上表可知,采用教学改革施教后2015级护理专业学生的各项成绩优于2014级学生,可见以职业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具有以下优点。3.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护理知识与护理技能。传统《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的方法较为单一,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形式于学生而言,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显得枯燥乏味[2]。往往是老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对护理基础知识的讲授采取“填鸭式教学”,学生学习完全处于被动式的接受,长此下去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加之实践经验的不足,导致学生容易把所学知识生搬硬套到实际护理操作中。老师不知道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学生也不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采取教学改革后,多种教学方式并存,增加了课堂趣味性,激发起学生学习护理基础的兴趣。特别是将职业素质培养作为教学导向,将课本知识与临床操作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实操性。对理论知识的教学以基础理论和职业热情为主,增加案例教学,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直观;护理技能的教学以操作训练为主;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则注重临床应用,利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活动,通过角色演练进一步提高学习成效。3.2提高学生临床实操能力。护理专业本身就是一项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要求很强的专业。课程改革强化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并缩短了理论学习时长,增加了操作技能的培养与训练。教师有更多时间指导学生护理操作,对于护理手法与操作顺序及时发现错误和不足,给予正确指导,学生也能从老师处学到更多实操经验[3]。综上所述,基于职业素质培养的基础护理学教学改革实践,能显著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良好成效,应加以利用。
参考文献:
[1]沈旭慧;林梅;姚金兰.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3):2138-2139.
[2]林婷,姜小鹰,郑翠红.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基础护理学教学改革[J].中华护理教育,2010年10月第7卷第10期:447-449.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范文5
关键词:OBE教学模式;本科教学;改革
当前,教育改革正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深入,国家更重视对人才的培养。OBE教学模式作为当前教学发展中的重要模式,对本科教学的质量和成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高校教学中如何正确运用OBE理念,是当前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
一、OBE教学模式在本科教学课程改革中的运用分析
OBE教学模式的运用主要是对教育结果进行系统评估和衡量,通过设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制订符合学校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作为衡量教学成果的重要形式,能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确立OBE教学模式在本科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将其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在高校本科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OBE教学模式在本科教学课程改革中的原则
1.确立课程教学目标。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是当前本科教学的重要内容,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和关键,这就要求本科教学内容必须要与当前的教学目标相适应,贴近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与企业的用人需求相契合。为此,应从知识、能力和素养等方面出发确定合理的课程教学目标,才能选择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施教学。
2.制订灵活的教学目标。结合当前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制订出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通过不断实践,确立科学的教学方法,灵活地制订教学目标,确保教学顺利实施。教师要重视教学目标的制订,把握好教学思路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况调整教学目标。
3.实施积极的评估激励机制。当前大多数学生社会经验较少,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比较担忧,通常缺乏自信心,这将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应该充分把握学生的这一心理,在教学中建立积极有效的评价体制,对学生进行激励,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能够勇敢面对学习和生活,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不断做出反省,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OBE教学模式在本科教学课程改革中的实施
1.分解教学目标。有了符合当前发展的教学目标,才能够实现对课程整体的良好把握。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应该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等方面进行努力。知识目标主要是要求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把握;能力目标需要学生了解岗位操作规范和职业操守,提升实践技能;素养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加强沟通能力,为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基础。
2.组织课程教学活动。在本科教学中,需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需要结合当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课程的教学活动进行合理安排,对学生的各项行为进行分析,为教学评估提供清晰的数据。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应该在教学基础概念、基础原理和综合运用等方面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将所学的知识能灵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来,切身体会教学活动对培养实践能力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3.开展精确的教学评估。教学评估主要是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评估,教学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践内容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在建立课程教学评估体系的过程中,需要细致整合各项评估内容,评估的内容应该包含知识目标考核和教学过程考核等。要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考查,并适当加入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OBE教学模式是当前高校本科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将OBE教学模式理论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当中,围绕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组织开展教学,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符合当前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将OBE教学模式融入本科教学课程中,进一步发挥其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符合当前高校的教学宗旨。
参考文献:
[1]赵毅,崔良乐.基于OBE教学模式的硕士研究生课程改革――以应用随机过程课为例[J].亚太教育,2015(34):149-150.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范文6
研学旅行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区域认知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研学旅行契合了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有助于完成地理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实现地理核心素养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
研学旅行;地理核心素养;课程目标;育人价值
《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2013]10号)提出,要“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2014年4月19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王定华在《我国基础教育新形势与蒲公英行动计划》的主题演讲中提出了“修学旅行又叫研学旅行,是学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活动”的观点。研学旅行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征、学生年龄结构、心智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出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学习生活环境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培养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见,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目标、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归根结底要落实到具体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上,落实到学科育人功能的发挥上,落实到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上。培育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只有根植于真实的地理教学情境中,通过深化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才能有效。研学旅行活动就是具体的教学情境,也契合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理念,有助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
一、研学旅行体现了地理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的地理学科品质和地理核心能力,主要包括人地观念、综合思维能力、区域认知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等四个方面。研学旅行让真实的生活情境走进了地理教学,打开了封闭的地理课堂教学空间,构建了开放的地理教学环境与氛围,培养了学生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能力,加深对人地关系的深刻理解,使学生地理核心能力得到强化和升华。
(一)研学旅行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念
人地观念是地理学科最核心的价值观。《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全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与行为以及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地协调观”。研学旅行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校门,从课内走向课外、从学校走向大自然,走向社区、走向社会,是教育的应有之义。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游览自然风光,融入社会,进行一定量的户外实践活动,可以强身健体,为学生的智力活动提供物质保障,更加有利于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到生活、社会、自然中去实践体验、尝试学习。学生在旅行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增长阅历、丰富见识、体验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研学旅行在内容上超越了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与扩大,密切了学生与自然、社会、生活的联系。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断与自然和社会“沟通”,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家国情怀,自觉树立科学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了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二)研学旅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本质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是地理学科素养的核心要求,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对地理事物过程进行分析、预测,解决实际的地理问题是地理学科基本的思维方式。研学旅行在方式、方法上体现了对学生综合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在研学旅行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善于思考,积极捕捉来自身边的问题并进行界定、甄别、筛选和整合,需要对可利用的课程资源进行分析、综合、比较与评估,学生必然获得较多的运用探究方法、综合分析的方式获取解决问题的机会,进而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三)研学旅行有助于提升学生区域认知能力
研学旅行活动必须在一定的区域进行。地理学科研究的对象发生在特定的区域,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自然地理特征与人文景观,不同的区域间存在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上的区域差异,区域之间也存在相互影响的区域联系。研学旅行活动与地理教材内容本身的课堂教学是不一样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要获得理性知识。由于缺乏适当的感性知识的支持,学生在对理性知识进行理解与应用时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困难。而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学生主动探寻问题的答案,这就要求他们一方面要提取先前储备的理性知识,用于理解当下所面临的感性知识,解决现实的问题,改造并重构自身的知识体系,使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紧密联系,互相依存,学生获得的感性知识多于理性知识。这种学习方式使得学生有机会在纷繁复杂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在课堂上学到的理性知识与客观存在的关系,通过观察、访谈、操作、验证和体悟等方法,检验其真伪,并对知识再次进行解读,直至“真知”,有助于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和能力。
(四)研学旅行有助于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提高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地理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实践体验和社会参与的能力,是地理核心素养的基础。学生只有亲身经历社会实践,才能真正形成实践能力;只有亲自经历科学探究实践,才能形成真正的科学素养。研学旅行是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实践活动,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匡正当前学校课程过于偏重书本知识、偏重课堂讲授、偏重让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弊端,弥补学生经验狭隘、理论脱离实际的缺陷,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研学旅行完成了地理新课程教学目标
(一)研学旅行契合了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教学基本核心理念,如何使地理教学贴近现实生活、构建开放的地理教学环境与氛围、突破封闭的地理课堂教学空间、让真实的生活情境走进地理教学,应是当前地理教学改革的方向。地理学科教学背景下的研学旅行与“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教学理念“不谋而合”,研学旅行是地理教学生活化的呈现方式,是生活地理教学的实践形式。地理教师应发挥其地理学科优势,指导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中开展观察、实践、探索和研究,加强学生对人地关系的深刻理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研学旅行让学生走向社会,体察社会民情,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在轻松愉快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体会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了解祖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也是一种升华精神的文化活动,能激发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更是一种伴随情感体验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道德情感激荡的机会,激发学生爱家、爱国情怀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感。拉尔夫?泰勒认为:“学生学习经验的获得,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他学到了什么取决于他做到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基于地理学科教学的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学生面临的不仅仅局限于知识范畴,它扩展到了学生个体的生理、情感和人格等各领域,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也不是线性的,而是一个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个体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研学旅行作为一项重要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以具体学科知识为依托,才能彰显教育教学的价值;研学旅行只有根置于学科教学的背景下才能焕发育人的生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科教学目标的达成、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通过研学旅行的这一具体情境来实现的。在地理学科教学视野下,研学旅行要始终贯穿素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文化教育,并把它作为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这将有助于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使之成为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朱雪梅.立德树人: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原点[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2).
[4]高晓光.社会实践让学生走得更远更扎实[J].基础教育参考,2014(17).
[5]丁运超.论教育旅游与地理课程改革[J].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2(12).
[6]丁运超.研学旅行:一门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J].中国德育,2014(9).
[7]李希贵.开设游学课程[J].中小学管理,2013(3).
[8]徐冬爱,王峰.中小学生修学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J].中国教师,2009(2).
[9]李成月.构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J].教学与管理,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