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世界文化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世界文化发展范文1
关键词: 中国传统音乐 多元文化 保护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每个民族都创造了自己灿烂的音乐文化,历经漫长的岁月而保存至今,并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成为一座传统音乐文化的宝库。历代以来,各族人民一直传承和发展着自己的文化。可以说,我国音乐文化本身就是由多元文化组成的大文化集合。近代以来世事巨变,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和发展空前严峻,连连遭受重大损失。社会政治动荡、内外战乱、强敌入侵等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以及西方音乐的大量涌入,使得人们学习、接收和欣赏音乐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传统音乐也遇到了无数巨大的新挑战。
当前,随着全球现代化进程加速和世界经济一体化逐渐形成,由于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存在着很大差异,如何平等相处和交往便成为一个重大问题。在发达国家,有一种以强势经济为后盾的强势文化主宰世界的趋势,使得部分国家的传统文化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冲击,有些已经濒临。特别是在广大发展中国家,这种现象更为明显。为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更好地展示全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从而为人类的发展创造一个更好的文化生存空间,在2001年的联合国文明对话年活动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31届会议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化宣言》,宣言认为文化多样化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1]因此,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尤其是濒临消亡的传统文化),及时地抢救和保护处于生存困境中的文化遗产,成为时代赋予世界各国非常紧迫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正视当代传统文化发展中的危机意识。实际上,我们要认识到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既有同步的一面又有独立的一面,任何以牺牲文化建设来进行经济建设的做法都是万万不可取的。
在中华文化已有的各种传承方式中,努力建立一种严格意义的“原样保存”模式,不仅仅是借用今天的录音、录像、书籍记录等现代化保存手段,记录下传统的“此刻”状态,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发自内心对传统的尊重和珍惜,为当代及后代负责的态度,以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尽可能地将传统原样保存和继承。此外,我们还可以借鉴世界许多国家和民族在保存自己文化遗产过程中所积累的成功经验。任何轻言“创新”都是很危险的,只把传统看成“创新”的垫脚石,更是非常可笑的。马克思指出,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永远起着后人难以企及的不可代替的“典范作用”。
随着世界多元文化思想的不断传播,我国政府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喜讯捷传。我国的昆曲艺术、古琴艺术、蒙古长调民歌(与蒙古国共同申报)和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先后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我们在为中华民族有如此灿烂丰富的文化遗产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之余,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人们传统生存环境的改变和文化选择多元的冲击,部分传统音乐文化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严重影响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生存与发展,使在风雨飘零中的传统音乐受到了历史性的挑战。我们没有理由不将这些遗产保护好、管理好、传承好。
近年,国家针对传统文化流失严重的现象,采取了相关的保护政策。2005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进一步阐述了我国政府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及总体目标,大大推动了对包括中国传统音乐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发展的力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针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并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作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了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有史以来,官方大规模地保护传统文化正深入发展。
此后,部分专家认为“申遗”是保护传统文化的最好手段,特别是在地方政府中也有这种想法。而一些地方政府却往往借文化的招牌招商引资,其结果是“政绩”有了,实际上并没有达到真正保护文化遗产的目的。如果仅仅通过“申遗”来保护文化遗产,将对传统音乐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如只通过“申遗”保护,则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完成。“申遗”是一种手段,保护文化才是最终目的。保护文化遗产的手段多种多样,不能在“申遗”这一棵树上“吊死”。传统音乐是我们自己的精神文化,不论是否“申遗”,它都是我们世代相传、不可丢弃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自觉保护这份遗产。人们最初是自发学习和传承传统音乐的,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一直延续至今。如今,乐师们已清醒地认识到传承后继乏人,只要有人习之,他们便竭尽全力“传道、授业、解惑也”。政府的帮扶有利于乐社的发展,但传统音乐始终是生于民间,长于民间,服务于民间的,传统音乐的发展离不开民间。我们认为,政府的积极、正确引导有利于传统音乐的健康发展。乐师不仅要推动乐社发展,而且要自觉保护祖上留下的音乐文化,积极招纳、吸引新成员加入乐社,培养新会员和知音,因为人们的需要是传统音乐真正存在的价值。
总之,处于自发状态下的传统音乐人,不但要自醒,而且要自觉保护传统文化,要有一种对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珍惜,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子孙负责,尽可能将这份遗产“原样”传承下去。
历经岁月的洗礼而保存下来的传统音乐,虽然在当代急剧变化的浪潮下,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冷遇,但依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河北省徐水县迁民庄南乐会“无论是来自外界的压力或是隐存于内部的危机,都从未令它放弃过生存的希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善于利用各种变体巧妙地维持自己的生存与发展”。[2]河北省高碑店市虽紧邻京郊,尤其是部分大型企业入住该市后,使得其经济快速发展,但城郊的虎贲峄南乐会依然茁壮成长。另外,在经济发达的广东,民间乐社遍地开花,尤其在广州,以及广州附近的番禺、佛山、中山等地较为兴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番禺区有大大小小的民间乐社60个”,[3]它们依然活跃在民间社区。因此说,中国传统音乐依旧前景光明,并随着经济的发展将进一步壮大,并非有些学者所担心的那样――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逐步消亡。
然而,在部分地区,民间乐社不能正常参与活动,甚至有些乐社已经陷入瘫痪的境地,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艺术研究院张振涛研究员在1993年至1996年采访的冀中地区55家乐社中有8家乐社已经瘫痪,[4]占总数的15%,相当于有1/7的民间传统乐社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时至今日,更多的传统乐社不能正常活动。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现实,加强保护处于困境中的民间乐社和那些承载着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民间乐师。冯骥才曾对中央电视台的记者说:“每一分钟都有遗产在消失,文化就是我们的生命。”“有些没有文字记载的遗产,全靠实物和传人,实物、传人一旦消失,这些遗产也就随之消失。”因此,必须正视当代传统文化发展中的危机意识,必须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
当前,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好形势之下,各地政府应该提倡和积极引导,让农民做新农村文化的主角,正确合理地开发中国蕴藏的乡土文化资源,激发乡土文化的活力,这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延续无疑将会起到积极作用。我们相信,随着政府和民众保护古乐的意识越来越强烈,中国传统音乐的复兴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实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真正到来之时,中华文化将成为世界多元文化“大家庭”中一枝美丽的奇葩。
参考文献:
[1]管建华.文化策略与世界多元 文化音乐教育的思考[J].中国音乐,2005,2.
[2]谢穗.河北徐水县迁民庄南乐会研究[J].中国音乐学,2007,1.
[3]王晓燕.对民间乐社的文化价值探讨[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1.
世界文化发展范文2
一、重在深化学习、深入调研,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
在第一阶段学习调研的基础上,广大干部党员继续深入学习、深入讨论,进一步研读两个读本、党的*报告,深入学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新要求。6月6日,厅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转发了《关于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网上知识竞赛活动的通知》,全厅党员干部踊跃参加,约1100人参加了竞赛,参赛率90%以上,得分普遍在80分以上。南京图书馆党委还以支部为单位组织了生动活泼的知识竞赛。通过网上答题和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更广泛地调动了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掀起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新。为了进一步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找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着力点和切入点,在第一阶段调研的基础上,章剑华厅长亲自对江苏文化产业进行了专题调研,深入了解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和实际困难,找寻文化产业项目发展的政策瓶颈和解决对策。同时全系统党员干部利用江苏文化周讯、江苏省文化厅门户网站等平台加强交流,进行思想解放大讨论,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重在走群众路线,着力对照检查、分析问题,进一步明确科学发展思路。
厅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把第一阶段收集的80多条意见建议进行了重点的梳理,归纳了8个方面28条意见建议,把基层群众的反馈意见作为第一手资料进行深入分析,为厅党组查找和分析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突出问题,深刻分析原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厅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始终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公开接受群众评议监督,走群众路线,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大大提高了学习实践活动的有效性、真实性和可行性。厅党组为了拿出高质量的分析报告,6月12日,召开厅党组专题民主生活会,重点查找领导班子和个人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的突出问题,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进行了批评和自我批评;6月18日,召开党组扩大会,对厅党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分析报告初稿进行讨论,与会同志对初稿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6月27日,公布《江苏省文化厅党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分析报告》(征求意见稿),在全省文化系统范围内组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群众评议工作,向厅机关全体党员干部、群众代表、部分离退休干部代表,向省文化厅直属单位中层以上干部、党代表、人大政协代表、专家代表、群众代表,向省辖市、市(县、区)文化局领导班子,向音像、网吧等有关服务对象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目前,已经收到厅机关各处室、厅直各单位、部分市县和服务对象80多条评议意见。在意见反馈后,厅党组本着“对厅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更高层次上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更高标准上剖析文化工作存在的问题,在更高目标上推进文化建设的新发展,进一步深入推进省文化厅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要求,对照检查了近五年来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深入分析了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不足,认真排查原因所在,并制定了在更高目标上推进文化建设新发展的战略思路。
三、重在突出实践、服务基层,扎实推进为民办实事举措。
为了深入推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机关作风建设,厅党组确定实施“六项举措”,着力解决基层人民群众关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为民办实事六项工作扎实推进:电子政务信息平台初见效果。厅机关办公楼的电子触摸频、信息滚动频和部分厅直单位公共场所信息滚动频建设工作已经完成,南京博物院大型多媒体触摸屏展示系统正式投入使用;乡镇文化站建设管理有效推进。《乡镇文化站管理办法》已经正式列入立法项目。全省乡镇文化站长培训班月底全面启动,年底前完成三年的轮训工作。全年116个乡镇文化站建设任务,截至7月10日,新建、改扩建72个,已建成5个,48个在建,其他的在做开工前准备;置换44个,大部分已经办理置换手续,正在装修中;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工作顺利进行。省文物局联合有关部门,对全省各级、各类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268家的从业人员数量、展览面积、馆藏数量、近三年收支情况及免费开放后预计新增支出等诸多方面进行调查,进一步掌握免费开放的有关基础资料;送戏到基层演出成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谐文化基层行”以抗震救灾等为主题组织到基层和社区演出26场,收到基层群众的好评;文化行政执法装备配置初步落实。配置资金已经落实到位,配置方案已经通过,各种配置器材正在购置之中;现代戏创作投排有序推进。从目前各地排练的作品来看,极有可能产生一些现代优秀作品。把学习实践活动与当前工作相结合,以学习实践活动推动各项工作,扎实推进为民工程,体现实践特色、文化特色,是我厅学习实践活动的一大特色。
世界文化发展范文3
向家坝奇石馆位于云南省水富县人民东路,总面积近1000平方米,是水富县内集观赏、营销、交流为一体的最大的综合性石馆,馆内藏石种类繁多,有金沙江奇石、长江石、云雾石、戈壁石等全国各地出产的名石千余枚,馆内藏石最大的重达千斤,最小的有几十克,馆内奇石件件形象逼真,形态各异,它们有的似美女风姿绰约灵秀;有的似飞禽走兽惟妙惟肖;有的像山水美景意趣深远,有的像苍松挺拔、遒劲有力。馆内具有代表性的金沙江奇石有“佛手”、“奇山胜景”等。
石馆主人张辉是个不善言辞的人,但一提起他的石馆和藏石,他的钟爱之情溢于言表他说,自己最初喜欢上石头是因为觉得金沙江奇石很好看,其中“三江图纹石”的山水美景、人物肖像、动物姿态等栩栩如生,让人爱不释手。自此,他萌发了跻身其中,创建石馆的决心。自2007年建馆以来,来馆参观、赏石、购石、指导的全国各地石友、玩家、专家、领导已有近10000人次,累计交易额达400多万元,石馆搭建起了金沙江奇石与全国赏石界的学习交流平台,对金沙江赏石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张辉坦言,经过这些年辗转深圳、天津、广州、宁夏、内蒙、成都、重庆等地学习参观,自己对赏石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作为石头爱好者,除了喜爱石头之外,还要顺应市场潮流规律,更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多看、多听、多学,不受地理、空间的局限,不断提高审美水平,赋予视觉以文化内涵赏石文化博大精深,从个人角度讲,赏石玩石者以石结缘、以石怡情、以石交友;从政府角度看,当有了丰富的资源、一定赏石群体和成熟的市场后,奇石是一个既环保又经济的产业,可以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提升整个城市的文化品味。
对于金沙江奇石产业发展前景,张辉认为:县委、县政府已经成功举办了“2010首届中国水富国际金沙江赏石文化旅游博览会”,目前正在进行“中国观赏石之乡”的申报工作,充分说明了县委、县政府着力把水富打造成金沙江观赏石交易和集散中心、打响“三江”图纹石品牌的决心和信心,这必将带动全县石产业的不断发展,整体提升“三江”图纹石在全国赏石界的地位,提高水富的文化底蕴与知名度。
(供稿:水富县“中国观赏石之乡”申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世界文化发展范文4
积极完成《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制发了《××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生态旅游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生态资源大市向旅游名市跨越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商品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坚决杜绝无序开发和违规建设,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确保旅游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大力创建品牌,增强旅游文化产业的竞争实力
全面启动中国旅游强市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切实加快××国家地质公园、大小兰沟国家自然保护区和世界自然遗产申报工作。在市委、市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相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被授予为中国生态旅游大市、中国最具原生态旅游大市、中国红叶之乡,××被命名为中国人文奥运最佳人文旅游景区,成为我市又一知名旅游品牌,切实增强了××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抢注“中国红叶之乡”、“××”等旅游域名商标,进一步加大了旅游品牌保护力度。
三、狠抓重点工程,奋力推进旅游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2、乡村旅游经济势头良好。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协调发展”的原则,编制了全市“农家乐”产业发展规划,规划发展了以铁炉坝村生态观光园、黄金村高效农业示范园为主的“一村一品”、“一户一特”的农家乐特色村(点),形成了区域特色明显、功能布局合理、内涵丰富的发展格局。全市共发展农家乐170户,新发展农家乐20家,新评定星级农家乐5家,实现乡村旅游收入4000余万元,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1120人。我办还围绕乡村旅游的带动作用,在农家乐发展规模较大的村,鼓励农户充分利用各地资源优势、配套开发出了蔬菜、林果、冷水鱼、土鸡土鸭放养等种养殖基地,带动农民增收,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了旅游富民惠民的目标。
3、旅游文化活动异彩纷呈。认真抓好了红叶节期间的各项旅游文化工作。一是成功举办了红叶节开幕式广场文艺演出,演出不但展示了我市的地方特色,同时还向广大观众展示了独具异域风情的新疆文化特色。二是赴汉中为我市组织筹办的旅游推介会举办了大型广场文艺演出。组织了《天上的星儿排对排》、《打双麻窝子送给你》情歌对唱,并参加了成都举办的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展示演出。三是拟定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案,聘请了专家为我市专家咨询员,并确定了“舀火纸、杂耍、说春”等三项省级申报项目,“舀火纸”项目的拍摄和资料的收集工作已经完成。初步研究了“米仓古道文化空间”项目的申报方案,并筹备成立相应的专家委员会,开始第一手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4、接待能力进一步提升。进一步完善服务设施,新建大坝锦绣森林宾馆、和平饭店两家宾馆,并着力改造和提升现有宾馆接待能力,金惠宾馆、枫叶大酒店、××大酒店等星级宾馆接待能力明显增强。同时突出农家特色,体现山珍野味,规范发展“星级农家乐”20家,旅游服务功能日趋完善,接待水平大幅提升。
5、产业培育逐步增强。按照扶优做强的原则,积极培育扶持壮大旅游文化产业,努力增强旅游带动力和支撑力。一是不断壮大国有企业。按照做大市场、做强产业、做优品牌的思路,重点扶持壮大××旅游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米仓山森林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等国有企业,鼓励扩大经营范围,实行多元化经营,逐步壮大规模。目前,公司年营业额达200万元以上、年利税达60多万元。二是大力扶持民营企业。给予优惠政策,大力支持小巫峡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旅行社有限公司、青丫公司、九龙公司、绿野公司等民营企业进入旅游文化产业开发领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积极引进外来企业。按照“谁投资谁经营”、“有偿经营”原则,吸引市外资金进入旅游旅游开发,先后引进四川中大、巴中星河实业、××蜀道茶业等企业累计投资500多万元进行旅游开发,促进了××旅游快速发展。四是积极鼓励个体经营。坚持引导、规范、发展的原则,积极鼓励个体经营业主投资旅游业,先后支持80多位个体业主在景区经营宾馆和农家乐,实现户均年收入5万多元,成为了以旅促农、以旅致富、以旅带动发展的典范。
6、商品开发全面升级。在市委、政府制定的优惠政策激励下,形成了国家、集体、个人竞相开发的势头。先后成立了四川米仓林业有限公司、四川翡翠粮油集团有限公司,绿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落实了产业化、特色化、专业化开发旅游产品举措,共开发了4个大类80多个品种的旅游产品,并新开发了××微章、××风光碟、吉祥物、××春茶、××野生菌等旅游商品,新建旅游商品门市部7个,制作旅游移动货亭10个,实现销售收入5000余万元。
7、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实现红色旅游项目巴山游击队纪念馆招商引资280万元,全面建设宾馆饭店,提高接待能力;实现铁炉坝生态观光农业园引资400余万元,建成了冷水鱼养殖基地、光雾水业等项目。同时挖掘现有宾馆饭店、农家乐的潜力,提高接待水平。2008年将建成××车站宾馆。
8、行业培训逐步加强。采取单位自己培训与全市统一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切实加强人员培训。先后与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在市城、桃园、大坝分期举办两次大规模的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班,对各宾馆、酒店、农家乐从业人员进行了烹饪技术和餐厅、客房服务技能培训,对景区讲解人员进行了讲解、礼仪、服务培训。并在红叶节前,及时从外地邀请专业人员对星级宾馆、非星级宾馆,私营餐旅馆、农家乐、旅游企业的服务、管理人员和导游、讲解人员重点进行旅游礼仪、服务技能、讲解技巧、法律法规等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了从业人员服务技能和综合素质。
四、强势宣传促销,打响××旅游文化产业品牌
以省人民政府名义成功举办2007中国·四川××红叶节,成功召开“××楹联创作笔会”、“魅力××书画笔会”、“旅游文化产业论坛”,成功举办××旅游西安、成都、重庆、汉中推介活动,先后组织参展“西安旅博会”、“成都西博会”、“南充西交会”,分别在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西安电视台、重庆电视台、《中国旅游报》、《华商报》、《华西都市报》、《西安晚报》、《行游天下》等新闻媒体进行专题、专版宣传和在西汉、绵广、城南高速公路制作××红叶风光喷绘广告,完成了焦家河、铁炉坝、集镇、景区楹联规划,制作安装楹联120余幅;积极挖掘了生态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文化、达到了旅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并在××旅游信息网、中国旅游网、四川旅游政务网、巴中旅游政务网等专业网站广泛宣传、推介、促销,××旅游知名度、美誉度明显提升,成为西部最具原生态旅游区、中国最大红叶观赏区。
五、建好信息平台,加快旅游文化产业信息化步伐
旅游局出台了《××市关于加强旅游信息工作的意见》。落实旅游系统专(兼)职信息人员;建立健全旅游信息目标责任制、采编责任制和考评考核制;与省、市、市新闻媒体积极交流合作,与国家、省、市旅游政务网站和××市政府门户网站等实现链接;指导××景区、米仓山森林公园、小巫峡景区、××旅行社、秦巴旅行社等搭建网络宣传平台。初步构建起全市旅游信息涵盖政务公开、宣传促销、行业管理、项目招商、资讯服务等网络体系。突出宣传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 两个国家级品牌,展示“迷人的翡翠”;挖掘“天人和谐”的生态文化,传承、倡导“崇尚自然、诚实守信”之民风;保护、推介特有动植物资源,宣传“××金银花”、“××翡翠米”、“××山核桃”等国家原产地保护品牌和绿色品牌,实实在在为××经济建设出力。 六、着力营造环境,努力提高旅游文化产业满意度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按照“一切为游客着想、一切为游客服务、一切让游客满意”的工作思路,强化旅游行业管理,不断整顿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保障旅游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让游客“吃得舒心、住得安心、游得欢心、购得放心”。分别印发有关旅游市场综合治理、景区综合整治、旅游市场秩序整顿规范等系列文件,制定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旅游、卫生、质监、工商、林业等部门先后组织各旅游景区(点)、宾馆饭店、农家乐、涉旅企业开展旅游秩序规范、市场整治和诚信创建活动,坚持 “公开政策依据,公开办事程序,公开责任人,公开办事结果”的“四公开”阳光政务,严格宾馆、饭店、农家乐的服务质量规范,严格旅行社(门市部)的组团经营活动和导游、讲解人员的服务行为监管,努力创造“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的旅游大环境。着力纠正了行业不正之风,严格宰客、欺生等不规范行为发生,自觉维护景区的良好声誉,牢固树立“景兴我誉、景衰我耻”的理念,形成了“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处处都是旅游环境”的良好氛围。
回顾过去的旅游文化产业工作,我们有以下三点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保障
市委、政府把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作为支柱产业来抓,成立了××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推进领导小组,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凯担任领导小组组长,负责全市旅游文化产业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同时将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对部门和乡镇目标考核,并逗硬奖惩,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部门配合,是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
为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确保任务按时按质完成,我们按照市委、政府安排的各项工作和要求,逐一列出重点,进一步细化了各部门的任务,落实了总责任人、牵头人和具体负责人员,明确工作任务和职责,××管理处、林业局等各部门分工不分家,切实做到了通力合作,相互配合,从而大大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三)强化管理,是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
我办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和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目标,提出了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具体措施。撰写了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文章4篇,共出简报13期,制定完善了办公室各项制度、职责、管理办法、工作考核等制度。同时,划分了领导班子成员的管理职责,明确了具体任务,从而使各项工作得以有效推动。
世界文化发展范文5
【摘要】本文从人才总量、人才结构、人才环境三个方面描述了宁波人才资源的现状,并对人才资源状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宁波;人才资源;现状;分析研究
人才和城市的发展是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一个城市发展决定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主要是决定于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决定于人才结构的优化,从这个角度看,笔者认为人才是决定我们当前宁波城市发展的核心关键的因素。为此,有必要对宁波人才资源进行实证分析研究。
1宁波人才资源的现状
宁波是我国沿海开放城市之一,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为3964亿元,发展速度惊人。这样的发展速度,既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浙东宁波历来是人文荟萃,英才辈出。纵观历史,浙东宁波养育人才之众,涉足领域之广,取得成果之富,产生影响之大是宁波的特色和亮点之一。但20世纪的宁波本土,人才资源却非常匮乏,许多人才都从宁波走向了上海及各大城市,这种人才不断外流的状况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30年,宁波的人才资源有了很大的改变。
1.1人才总量:以2005年为例,全市人才资源总量已达48万人,其中党政机关3.2万人,事业单位13.5万人,国有企业3.9万人,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等27.4万人,每万人人才资源数为871人。到2007年,全市人才资源总量已达56.2万人,专业技术人才39万人,每万人才专利授权量由2001年的66件提高到2006年的113件,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一位,2005、2006年共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人才科技贡献率达50.3%。
1.2人才结构:根据2005年数据资料分析,从学历结构看,本科以上学历10.7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员28万多人,分别占人才资源总量的24.3%和63.6。45岁以下的人才26.5万多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80.3%,已成为我市专业技术队伍的生力军。从职称比例看,高级职称1.5万人,中级职称9.8万人,初级职称21.7万人,高中初职称比例为1∶6.5∶14.5,初级职称比例逐年下降,高、中级职称比例逐年上升,高中初职称比例为有较大改善。现为甬服务的两院院士12人,博士(博士后)860余人,硕士7400余人,高级职称19000余人,人才竞争力名列全国第13位。
1.3人才环境:宁波市在人才环境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已经成为了国家级CAD重点示范城市、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国家级海外留学人员创业示范基地、国家级科技兴贸重点城市、国家级生产力示范中心、国家级区域性人才市场。同时,人才使用效能也进一步提高,我市每亿元GDP所使用人才数由2001年的248人下降到2006年的189人,在长三角16个城市中,宁波百万元GDP所使用人才数仅次于苏州、上海,人才效能居于第三位,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宁波百万元GDP所使用人才数最少,人才效能居首位。
此外,宁波还是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十佳会展城市和全国首批文明城市。目前,全市六县、区均已进入了中国经济百强县。
2宁波人才资源状况分析研究
2.1人才资源的特点分析:经分析,宁波人才资源特点有:一是人才资源数量快速增长。在2001年,我市人才总量只有32.5万人,而到2007年人才总量就有56.2万人,每万名人口中人才拥有量有了大幅度的攀升。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有上万名人才来我市开展技术攻关、项目合作、新产品开发等活动,我市人才资源的集聚力日益增强。二是人才整体质量显著提高。通过引进和培养,我市现有高级职称人才已达19000余人,比1998年底增长了1倍多;硕士、博士高学历人才从2001年的1950人,提高到2006年的8260人,硕士、博士高学历人才明显增加;高级职称人才从2001年的9100人,提高到2006年的19000人。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在人才总量中的比重分别从2001年0.6%、2.8%,提高到2006年1.54%、3.55%。三是人才队伍结构趋向合理。从年龄结构看,45岁以下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有20多万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80%以上,已成为我市专业技术队伍的主力军;从产业分布看,第一产业人才占11%,第二产业占32%,第三产业为57%。人才分布正在逐年趋向合理。四是人才对经济和社会的贡献率不断增加。近年来,我市狠抓高新技术产业建设,积极引进培养高素质人才,营造了良好的用才环境,使得经济和社会实现了快速发展,也使宁波进入了全国先进城市行列。
2.2人才资源存在问题分析: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宁波人才资源开发和利用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人才储备的后续力量不足。与深圳、杭州相比,宁波人才总量明显低,人才后备力量不足,影响着宁波的发展。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影响更大。截至2005年底,全市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约占技术工人总量的7.5%,这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二是人才结构失衡问题明显。目前全市高、中、初级职称比例为1∶6.5∶14.5,这与国际上较合理的职称比例1∶3∶6相差较大。三是宁波人才竞争综合实力依然较低。宁波的人才竞争力不仅较多地落后于上海、深圳等人才强市,也落后于杭州等城市。体现在宁波高校总体实力不强,国家级科研院所少,重点实验室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层次不高,综合竞争力不强。四是创新创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全市科技投入经费比例仍然偏低,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有限,企业总体的科技含量不高,创新创业的承载力不强,且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五是人才政策体系有待完善。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政策优势不明显,引进人才的易地安家补贴费、科研项目启动资金等都相对偏低,有待于进一步整合和完善。
面对存在的问题,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宁波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切实抓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宁波的人才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相比,与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要求相比,与上海、深圳先进城市相比,人才工作特别是在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因此,必须着力构建区域性的人才高地,亟待形成与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和长江三角洲南翼的中心城市相适应的人才资源优势。并将进一步创新工作措施,制订实施优秀人才集聚战略,努力为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力争把国内外优秀人才最大限度地集聚到宁波。
参考文献
世界文化发展范文6
一、恩施市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的优势分析
1、神奇的自然风光优势
恩施市地处鄂西南山区,境内有奇峰异石、溶洞飞瀑、佳林名卉,形成了雄、奇、秀、险、幽、绝的旅游资源。其中恩施大峡谷位于清江上游,集山、水、洞、情于一体,拥有清江升白云、绝壁环峰丛、天桥连洞群、暗河接飞瀑、地缝配天坑等五大奇观,总面积达300平方公里,是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同时,境内还有形成于4.6亿年前的世界第一奥陶纪石林――梭布垭石林;有形成于5.5亿年前寒武纪的水旱兼备洞穴――龙鳞宫;有入选“中国特色旅游30佳”的神州第一漂――清江漂流等。
2、独特的文化魅力优势
恩施市是一个“大杂居、小聚居”的少数民族地区,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其中以“恩施女儿会”最具代表性,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形态受到了民俗专家、文化学者和各族人民的青睐,被誉为“东方情人节”;还有恩施耍耍、傩戏、灯戏、扬琴以及山民歌、土家吊脚楼、摆手舞等都展示着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恩施市还是湖北省历史文化名城,早在2000多年前,巴人先祖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大革命时期,曾是、周逸群等老一辈革命家浴血奋战的红色土地;时期,恩施又是湖北省临时省会。这些都为恩施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集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3、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
恩施市位于北纬30度附近,境内气候宜人,植被丰富,有“中国硒都”、“鄂西林海”、“华中药库”、“天然植物园”之美称,是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评定的“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与大兴安岭和西双版纳齐名为“中国三大后花园”。良好的气候和生态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富硒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尤以茶叶、药材以及畜禽、蔬菜等倍受市场欢迎,其中“恩施玉露茶”自古以来就享有盛名,曾被列为“中国十大名茶”,现被专家认定为“湖北第一历史名茶”。此外,“板党”、“窑归”、“紫油厚朴”等名贵中药材享誉中外,为加速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大力开发生态旅游商品奠定了良好基础。
4、突出的地理区位优势
恩施市是恩施自治州首府所在地,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是鄂西南地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聚集地和集散地。恩施市西与重庆万州毗邻,东与长江三峡、神龙架相连,南与湘西、张家界相望,地处湘鄂渝大旅游圈的腹心地带。318、209国道在境内交汇,沪蓉西高速公路和宜万铁路恩施段即将全线建成通车,恩施机场已开通武汉、宜昌、重庆、广州、北京、上海等航线,被列入全国公路运输197个枢纽城市之一,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即将形成,制约旅游的交通问题即将彻底解决。
二、恩施市生态文化旅游现状特征
近几年来,恩施围绕“把恩施市建成主题鲜明、特色突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的奋斗目标,加大了财政投入、招商引资和政策扶持力度,形成了浓厚的旅游发展氛围,取得了初步成效。
1、景区开发建设起步良好
目前,全市共开发景区20余处,主要有恩施大峡谷、梭布垭石林、龙麟宫、柳州城、红花淌石林、清江画廊等,其中恩施大峡谷被世界旅游专家誉为世界奇观;梭布垭石林堪称“世界第一大奥陶纪石林”,已成为湖北省12大特色旅游景区之一,清江闯滩被列为全国旅游30佳;恩施土司城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土家族土司文化标志性建筑。目前,恩施土司城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梭布垭石林、龙鳞宫创建成为国家3A级景区。
2、旅游服务功能日臻完善
恩施从2006年起开始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8年顺利通过了国家旅游局的检查验收。几年来,恩施以“创优”为主线,不断完善旅游配套服务功能,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大力建设市内通往各旅游景区(点)的公路;增加城区公交车、出租车辆、旅游客运车数量;全市拥有星级宾馆14家,其中四星级和三星级各3家;发展星级农家乐34家;发展旅行社23家,其中国际旅行社2家;建成高档文化娱乐和休闲场所14家。开发了“恩施玉露茶”、“中国板党”、“西兰卡普”等特色旅游商品。
3、旅游市场拓展力度逐步加大
加大旅游宣传和市场开拓力度,先后在武汉、重庆、成都、广东及周边地区举办旅游产品推介会,组织了“中外摄影家看恩施”、“恩施土家女儿会”等一系列活动,编制了多卷画册,拍摄音乐风光片。组织了武汉、重庆等地的多家旅行社负责人到恩施考察,积极开展区域联合以及国内外市场对接工作。
4、旅游业对市域经济的拉动作用日趋明显
2008年,全市景点景区接待游客12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28亿元,比上年增长19.6%,旅游收入已达全市生产总值的10.68%。生态文化旅游的发展对绿色富硒食品加工业和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拉动作用。
三、加速发展恩施市生态文化旅游的抉择
2009年7月,省委书记罗清泉到恩施调研时指出:要把恩施打造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上最重要的战略支点、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地,把恩施大峡谷打造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上最重要的核心景区,以旅游业为引擎,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据此,在加速发展恩施生态文化旅游的着力点上必须积极实施“四大对接”。
1、旅游规划对接,全力构建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格局
按照“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总体战略构想,坚持做到“四个衔接”。一是全市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总体规划相衔接。做好基础设施、品牌塑造、发展机制、营销策划、客源市场的规划对接工作。二是旅游总体发展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以旅游产业为抓手,构建市域旅游经济发展框架体系。三是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与城市建设、路网交通、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相衔接。四是重点景区建设详规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规划相衔接。
2、项目建设对接,切实改善旅游发展条件
为落实“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战略构想,湖北省委、省政府将在未来两年内启动圈内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项目520个,预计投资1664亿元。恩施必须抢抓发展机遇,积极搞好相关项目对接,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政策支持范围,改善旅游发展条件。一是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打造快速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增强区域旅游的可进入性和集散能力。积极争取增加通达恩施的航线和航班密度,降低和稳定票价,形成方便快捷的空中进出通道。不断加强生态文化旅游交通道路线路建设,重点抓好恩施―大峡谷奉节―长江三峡、恩施―巴东―神农架、恩施―黔江等旅游道路线路建设,打造无障碍旅游圈,实现客源市场对接。积极改善恩施城区至各景区的可进入条件。全力打造好“1-2小时旅游圈”,提高旅游舒适度和旅游品位。二是加大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围绕把恩施打造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积极做好相关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改善旅游发展条件。在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基础上,继续强力推进“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提升城市形象水平,提高旅游知名度。三是加强景区景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景区景点的供水、供电、通信、标示、公厕等配套设施和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面改善景区形象,提高景区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
3、发展机制对接,不断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一是建立和完善生态文化旅游投融资机制。努力争取国家财政专款、转移支付和贴息资金,对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和天然林保护、农业综合开发、农村能源、乡村公路、民族发展、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资金实行整合使用,进一步加大恩施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投入。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景区开发建设步伐,建立完善“吃、住、行、游、购、娱”配套产业体系,提高旅游整体接待能力。重点是做好恩施大峡谷、清江画廊、红花淌石林、梭布垭石林、星级酒店、旅游车队等旅游项目的策划和包装工作,着力解决当前旅游开发企业实力偏弱、投资不足的问题。
二是搞活生态文化旅游开发经营机制。力争在旅游开发权和经营权出让、以资源和土地入股合作开发、投资商以基础入股参与开发等方面实现根本性突破,鼓励国内外企业集团以参股、控股、联合、兼并等形式参与市内旅游企业重组,壮大旅游市场主体实力。
三是创新生态文化旅游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突出抓好旅游行政管理人才队伍、导游员队伍、服务员队伍和旅游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培养壮大,积极培养引进一批懂专业、善管理、素质好、能力强的旅游人才,强化旅游业发展的人才支撑。四是不断优化生态文化旅游服务环境。牢固树立“人人都是旅游环境,人人都是旅游形象”的观念,大力推进生态文化旅游诚信体系建设,规范旅游经营秩序,确保旅游市场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