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原油和有色金属的关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原油和有色金属的关系范文1
[关键词] 江西 生产资料市场 现状 分析
一、江西省生产资料流通市场运行现状概述
据调查,我省近期流通环节生产资料销售价格同比保持明显上涨,价格环比变化相对平稳。从流通环节生产资料销售价格变化趋势来看,自从去年10月份以来,流通环节生产资料销售价格同比涨幅明显加大,2008年以来生产资料销售价格同比涨幅继续保持了明显上涨的态势,且流通环节生产资料销售价格上涨的品种范围明显扩大,在流通环节统计的类生产资料中,主要品种销售价格同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
1.钢材价格同比、环比均出现普遍上涨,2008年上半年后期价格上涨态势放缓。1月~6月份,钢材销售价格同比累计上涨34.55%。钢材环比价格4、5、6月份分别上涨1.55%、6.87%和下降0.3%。总体上看,钢材价格涨幅呈现逐月增加的运行态势。
从不同钢材品种来看,1月~6月份线材价格累计比去年同期上涨57.51%;4、5、6月份线材价格环比分别上涨3.28%、7.64%和6.64%;1月~3月份板材价格累计比上年同期上涨28.7%;板材的环比价格在4、5、6月份分别上涨1.63%、6.13%和7.84 %;1月~6月份管材、型材价格累计比上年同期上涨22.71%;管材、型材环比价格在4、5、6月份分别上涨2.33%、7.72%和5.81%。
2.有色金属价格同比继续保持高位震荡,但涨幅明显低于上年同期,部分品种出现下跌,而环比价格出现明显的波动态势。从环比来看,4、5、6月份各月有色金属的环比价格分别下降2.33%、9.37%和4.69%。分品种来看,4、5、6月份铜(1#)环比价格分别下降2.21%、2.63%和0.77%,铝(A00)环比价格下降1.23%、1.25%和2.47%。
3.能源价格大幅走高。1月~6月份累计,煤炭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82.26%,其中4、5、6月份各月煤炭环比价格分别上升1.8%、1.94%和4.85%;进入3月份以来全国产煤地区煤炭价格呈现全面上涨态势,其中,以山西最为明显。从煤种看,炼焦煤价格上涨最为强劲,全国呈现普涨态势,且涨幅最大,动力媒、无烟煤则总体上保持上涨态势。
成品油价格1月~6月份累计比上年同期上涨11.02%,其中4、5、6月份各月成品油环比价格分别上升0.43%、1.68%和10.19%。
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且涨幅较大。1月~6月份,化肥价格累计上涨71.03%,其中1月~6月份氮肥价格同比上涨31.03%,磷肥价格同比上涨56.21%,钾肥价格同比上涨99.29%,复合肥价格同比上涨91.58%。
二、江西省生产资料流通市场运行分析
2008年以来钢材、石油、煤炭、农业生产资料、建材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一是固定资产投资依然旺盛。2008年1月~6月份,江西省固定资产投资1571.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3.1%,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13.6个百分点。其中上半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04.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5.1%,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15.3个百分点,拉动了建筑钢材、水泥、有色金属等投资类生产资料商品市场需求。二是上游矿产原料、能源原料涨价推动。2008年以来铁矿石、废钢、焦炭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特别是进口铁矿石涨幅达8成以上,导致钢铁生产成本上升,推动了钢材价格上涨;另外,国家发改委2008年6月20日全面上调柴油、汽油价格,每吨涨幅高达1000元,大大增加生产资料商品生产成本、运输成本。三是一方面中国南方雪灾、四川震灾以及南方电力供应紧张造成了钢材、有色金属产品产量上的损失,使得市场对铜、铝等大金属的供应出现了担忧,另一方面是灾后重建带来的钢材、建材需求。
三、对策与建议
1.据国家统计局报告,我国2008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3061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0.4%,比上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继续稳定较快增长,投资结构有所改善,同比增长26.3%,比上年同期加快0.4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经济依然保持快速稳定增长势头,因此,国内钢材、能源、有色金属、建筑材料等投资类生产资料商品需求依然旺盛;2.铁矿石、废钢、石油、煤炭等原料价格大幅上涨,钢材、有色金属、塑料等生产资料成本居高不下;3.国家进一步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有利于改善钢材、有色金属、建筑材料等生产资料市场供求关系,但也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资源紧缩。据此分析,下半年以及明、后两年我省生产资料价格总体上将保持上涨走势,其中生产资料出厂销售价格涨幅将明显高于去年同期。由于总体上生产资料价格涨幅比较迅速,且是在前几年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基础上的持续上涨,因此,对我省经济运行和价格总水平的影响不可掉以轻心。为保持我省生产资料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促进我省高耗能行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笔者建议:一是灵活运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工具和有关法律、行政手段,保持我省固定资产投资稳定适度增长,同时,加强我省房地产市场调控引导,抑制过度投资。二是加强生产资料重要产品供求特别是进出口形势分析,密切关注运行中出现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使其处于合理水平。三是适应国家积极稳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加快我省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
四、市场走势预测
1.有色金属价格整体小幅震荡,铜、锌、铅等主要有色金属价格有涨有跌,整体价格保持平稳。受旺盛的需求以及价格上涨的惯性作用影响,预计下半年有色金属价格仍将保持上涨走势。但随着价格上涨,有色金属的生产供应将会增长,加上国家降低有色金属出口退税率,并对电解铜、铝、镍等有色金属加征15%的出口关税,也将有助于减少出口,增加国内供应,供求矛盾将得到一定缓解,因此价格涨幅也会随之略有减小。但由于需求仍然旺盛,有色金属价格仍将维持高位震荡走势。
2.钢材价格将保持高位运行持续上涨的走势。2008年以来钢铁生产成本持续上升,生产钢材的原料及能源如煤、铁矿石、废钢等价格持续上涨,推动了钢材生产成本的上升,进而直接影响钢材价格的上涨。特别是进口铁矿石长期协议价格上涨达八成以上,加上国际海运费持续大幅上涨,进一步加大了铁矿石进口成本。另外,国际市场钢材价格的上涨也将影响到国内钢材价格的上升,2008年以来,国际市场钢材需求明显增加,钢材价格持续强劲回升,近期一些国际大企业纷纷提高了出厂价格,国际市场钢材价格明显高于国内市场,诱发国内钢材生产企业的出口量大幅度增长;从发展来看,下半年国际钢材价格仍将继续上涨,国内外钢材价格的差价有可能进一步加大,这会加大刺激国内钢材出口的力度。此外,下半年度钢材需求进入旺季,加上国家继续加大对落后钢铁产能的淘汰力度等因素影响,将在供求两个方面对钢材价格形成支撑。但是,由于我国钢材生产能力大于需求,钢材价格的进一步上涨会刺激生产企业自发的增加钢材的产量,因此国内钢材市场不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钢材价格也不可能出现大幅度上涨。综合以上因素,预计下半年钢材价格涨势将有所减弱,总体上将保持高位运行走势。
3.成品油、煤炭价格仍将保持高位波动运行态势。2008年以来,国际市场原油加尔多次刷新历史纪录,成品油价格也呈现同步上升的趋势。受其因素影响,加上国内市场需求渐进旺季,供需形势趋紧,市场价格呈现高位持续攀升态势。从近期走势来看,首先,美元近期反弹力度不足,虽然美国联合其他国家在短期内实施了一连串紧急救市举措,使美元暂时止跌企稳,但疲弱的经济数据决定了美元难以转势。其次,美国近期炼厂产能利用率总体下滑,虽然近期稍有恢复,但速度缓慢。同时进口量亦大幅波动,整体走低。据此预计,短期内国际原油价格仍将继续高位震荡,我省油品价格也将处于高位运行并不断上推的趋势。
原油和有色金属的关系范文2
关键词:资源税;问题;改革;建议
资源税是以各种应税资源为征税对象,体现国有资源有偿使用而征收的一种税。1984年我国开始开征资源税,当时主要是对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三种矿产品超过12%的部分征税;1993年国务院对资源税暂行条例进行修订,规定自1994年起,对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盐等七类资源产品征收资源税;2004年以来,国家对资源税又进行了多次调整,但历次资源税的调整并没有对其进行根本性变革,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税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一、现行资源税存在的问题
(一)征收范围过窄
目前我国仅对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和盐等七种产品征收资源税,土地、水、森林、草场等众多自然资源,至今仍未纳入资源税的征收范围。虽然资源税税目并未包含以上资源,但是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我国却十分普遍,没有对这些资源征收,既不利于它们的全面保护,也不利于它们的持续有效的利用。另外狭窄的征收范围导致资源价格进入市场的成本较低,过度开发严重,对环境有着严重的破坏。
(二)计税依据选择有误
我国现行资源税暂行条例对资源税的课税依据做了如下规定:“纳税人开采和生产应税产品销售的,以销售数量为课税依据;纳税人开采和生产应税产品自用的,以自用数量为课税依据。”这种规定使企业对已经开采而无法销售或占用的资源可以不付任何税收代价,企业在开采资源产品时,无需为开采过程中发生的资源浪费付出代价,因此企业既不必考虑采用先进生产技术以提高开采效率,又不必考虑资源开采的及时性,从而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与积压。
(三)从量计征的调节作用微弱
我国资源税实行从量计征,根据不同资源产品及资源条件的差异,区别不同的开采单位,实行差别税率。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资源产品价格已经由计划调节转变为市场供求决定,而资源税的从量征收方式无法体现税款与资源价格变化的关联,阻止了资源税对不同企业的产品利润调节功能的发挥。资源税从量计征的方式也使得资源税收入未能跟上资源价格的上升,进而导致资源开采行业利润剧增,增加了资源开采行业和其他行业的收入差距。
(四)资源税税额过低
目前资源税的单位税额只是部分地反映了资源的级差收入,这也使应税资源的市场流通价格不能反映其内在价值,造成资源的过度使用。过低的资源税单位税额限制了资源税税收调控作用的发挥空间,弱化了资源税对资源的保护作用。具体来看,除1995年外,其他年份增长缓慢,近几年国家调整了部分资源税税额后,资源税收入有了迅猛的增长。但即便如此,2007年我国税收总额达到49449亿万元时,资源税收入也仅为261亿元,资源税收入占全国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仅为0.53%,资源税在整个税收体系中的地位明显偏低,限制了其应有功能的发挥。
(五)税费并存,相互混淆
我国目前对于资源除了实施一定的税收调节外,还辅之以各种形式的收费调节,形成税费并存的格局。1994年税改后资源税既具有原有的调节级差收入的性质,还具有“资源补偿费”的性质。这种具有相近的性质和作用,却采取不同的征收形式的做法,造成资源税费关系紊乱,严重削弱了资源税的地位作用。
二、资源税改革的理论分析
(一)科斯定理
科斯定理指出,只要产权明确,并且其交易成本很小,市场有效率均衡与开始时将财产赋予交易的哪一方无关。但现实中运用科斯定理解释外部性问题不一定真的非常有效。
第一,产权无法明确地加以界定。例如空气这种资源,在历史上就是大家均可使用的共同财产,很难将其产权具体分派给哪一方;有的资源的产权即使可以明确界定,但由于社会、文化、道德的不一致性等问题也使得无法消除外部不经济的状况。
第二,已经明确的产权不能保证总是合理转让。交易的过程涉及到信息是否充分、交易双方是否达成一致、交易成本是否过高等问题。
第三,明确产权的转让同样有可能实现不了资源的最优配置。在产权的转让过程中有可能出现产权的实际转让量与理论最优值不相等的状况。
(二)庇古税
环境经济学家经过研究表明,环境恶化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具体而言就是,经济发展的较低阶段,环境恶化程度较小;经济发展的中期,环境恶化严重;到了经济发展较高的阶段,环境状况将逐渐得以改善。这一假定被环境经济学家们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我国目前尚还处于经济发展中期,即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状况将恶化,这就给资源税的调整和深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资源税是将负外部性内部化的有效的手段,而负外部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环境污染。英国经济学家阿瑟・塞西尔・庇古在发展了马歇尔的外部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庇古税收理论,最早提出政府可用税收调节环境污染的思想。庇古认为,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是导致市场配置资源失效的主要原因,政府可以通过征税或者补贴来矫正外部性问题,即通过“庇古税”将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相适应。
但是“庇古税”也存在自身的不足。税收本身并非中性,税收增加必将导致一部分社会福利损失;另外,实施“庇古税”,需要政府具有充分的信息,准确的度量负外部性的大小,而这并不容易做到。
三、现行资源税改革的建议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思想和“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税制改革基本要求,确立资源税的应有地位,对照前述资源税现存的各种问题,对现行资源税改革做如下建议:
(一)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
为解决现行资源税征收范围太窄的实际状况,我国应该大幅度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不仅应该把不可再生的资源全部列入资源税的征收范围之内,还应该把包括水资源、森林资源、草原资源、土地资源、沙漠资源、地热资源、滩涂资源、海洋资源、燃料资源等可再生资源也全部纳入资源税调节范围,体现出真正意义上的“大资源税”概念。在执行过程中,可以选择以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为主要调节对象,同时还可以将土地使用税、水资源费等合并,使之成为资源税的一个税目,从而建立起一个具有所有权性质的生态物质资源税制。
(二)完善计税依据
资源税计税依据不合理已经严重影响了资源税调节功能的发挥,本着简化税制的原则,将资源税计税依据从现行的按开采或者生产应税产品的销售数量或自用数量改为按开采或者生产应税产品的实际产量计征,这样能更好地发挥资源税的调节功能。计税依据的改变,一方面能体现国家对资源的调控和保护思想,另一方面也能通过物质利益刺激纳税人合理开采,使企业积压的资源产品也负担税收,引导企业出于利润最大化的目的珍惜与节约国家资源,避免过度开采,减少积压和浪费。
(三)计征方式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
为了有效利用资源、保护资源,资源税的课税依据应改为按应税产品的开采或生产数量的市场价格计税,而不是按照现行的从量计征的方式。从价计征是以征税对象的价格为标准,按照一定的比例计税,其受价格变动的影响明显,与征税对象的数量也有紧密关系。通过从价计征的方式有利于通过资源税调节产品利润,提高资源进入市场的税收成本,使有限的资源能够得以更好的开发利用。从价计征的方式也能更好的体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价格自由变化的情况下,税收和价格之间的联动性,防止由于价格的大幅度变化而引起资源税功能的弱化。
(四)提高资源税收入比重
一个税种地位高低,除了受到税收立法层次等因素的影响之外,更重要的还是看这个税种所带来的收入量的多少以及这些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的高低。现行资源税不受重视,与其税收收入太少,资源税税率过低,组织收入的功能弱化是分不开的。要想提高资源税的地位,必须需要提高资源税收入总量,使之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得以加强,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提高资源税的税率。但是提高资源税税率并不能将所有资源一视同仁,不加区分,原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较为稀缺,而且其开采、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会产生较大负外部性,因此对于这类资源就应该要大幅度提高其适用税率;对再生周期较长的耕地资源、原始森林资源、草场资源、滩涂资源、海洋资源和相对稀缺的水资源,从保护这些资源本身出发,也应该大幅度提高其适用税率;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等资源可以实现循环使用,但其开采过程对生态环境会造成一定影响,并且这些矿产资源本身也属于稀缺资源,因此对于这些资源的适用税率应该提高,但不宜提高幅度太大。
(五)清费立税
通常收费的理论依据是公共部门为社会成员提供特定服务和特定设施而收取的经济补偿,收费适用的是利益报偿原则和成本补偿原则。但从目前的资源品税、费负担来看,过多的收费严重地侵蚀了税基,弱化了资源税的调节功能。且许多对资源的收费,从其性质看是应该属于税收范畴,本身就应该通过资源税来征纳。因此,从清费立税、减轻负担、强化税收功能的角度出发,全面清理现行资源各类收费项目,并逐步将这些收费转变为税收是强化资源税调控的重要环节。目前,可首先将矿区使用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等改为矿产资源税,水资源费改为水资源税等,由税务机关统一征收,通过对这类费改税的试点,逐步推进并完善这项工作,既能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使用,又能保证政府的权益,还能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小东.资源税制改革探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7(3).
2、张捷.我国资源税改革设计[J].税务研究,2007(11).
3、孙刚.我国资源税费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J].税务研究,2007(11).
4、计金标.略论我国资源税的定位及其在税制改革中的地位[J].税务研究,2007(11).
5、陆宁,彭毓蓉,甘家武.资源税改革的公共经济分析――基于生产外部性的内部化问题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8(5).
6、安体富,蒋震.我国资源税:现存问题与改革建议[J].涉外税务,2008(5).
7、杨志安.现行资源税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偏差及其矫正[J].税务研究,2008(11).
原油和有色金属的关系范文3
关键词:地租理论;资源税;改革
中图分类号:F8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3月6日
一、资源税收的理论基础――地租理论
目前,我国实行以资源公有制为主、资源私有制为辅的所有制结构,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由国家代表所有者行使所有权。而资源所有制体现了资源的权属关系,提供了配置资源的产权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资源所有制结构必然会产生国家所有权与个别资本利益的对立,其所有权的经济实现就是通过租金形式来完成的。于是,作为地租表现形式的资源税或矿产资源补偿费等就只能由国家以资源所有者的身份收取,表现为资源使用有偿性。这就是资源税收的理论基础――地租理论。虽然,地租理论是资源税收的基础已经成为一种通识,但关于地租理论本身争论却一直没有停息。
(一)马克思地租理论。认为,地租是土地所有权的特有经济表现,是土地使用者由于使用土地而支付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根据地租产生的原因和条件,马克思把资本主义地租分为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两种基本形式。租种任何土地(包括劣等地)都必须交纳的地租。绝对地租是以土地所有权的垄断为原因,以农业中资本有机构成较低为一般条件。级差地租是等量资本投资在等面积的土地上所产生的不同生产力率形成的,是由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构成的超额利润转化的地租形式。级差地租的形式分为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级差地租Ⅰ是以土地自然肥力或自然生产力的不同为前提;级差地租Ⅱ则是以技术条件或技术生产力不同为基础的。级差地租Ⅰ是土地粗放经营的标志,级差地租Ⅱ则是集约化经营的表现。
(二)萨缪尔森地租理论。缪尔尔森认为,地租是为了使用土地付出的代价;土地供给数量是固定的,因为地租量完全取决于土地需求者之间的竞争。他还认为,可以利用地租和生产要素的价格来分配稀缺的资源,而不收取地租会造成缺乏效率的以及不适当的使用方法。地租是土地要素的相应的报酬,其大小取决于生产要素互相依赖的边际生产力。地租决定于供求关系形成的均衡价格。由于供给缺乏弹性,所以需求就成为唯一的决定因素,地租完全取决于土地需求者支付的竞争性价格。地租在更大程度上是土地产品的市场价格的后果,而非市场结果的原因。可利用地租和生产要素的价格来分配稀缺资源,对稀缺资源征收地租有助于取得资源的一种更有效率的配置。萨缪尔森的理论指出:可用地租来优化配置稀缺的土地资源,强调供求关系决定土地资源的价格。
(三)霍特林租金。1931年著名经济学家哈罗德・霍特林《耗竭性资源经济学》,首先提出了矿产资源耗竭理论,霍特林以“社会价值”来判断开采可耗减资源的合理性。资源边际产出的社会总价值是为了得到该单位产出的社会意愿支付价格,这一价格减去边际开采成本就是社会净价值。其主要结论是霍特林法则,它说明了资源不可再生性对资源价格的影响:即使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资源价格也不等于边际开采成本,两者的差额(社会净价值)是稀缺租金(霍特林租金)。当资源的供给是固定时,随着对资源的需求增长,资源将变得相对稀缺,或者当未来可用资源稀缺时,就会带来资源产品边际成本(即价格)的提高,这两种情况都会使得生产者剩余增加。稀缺性租金是一个衡量资源稀缺程度的有效指标,特别是当边际开采成本基本不变时,稀缺租金为正表明未来可用资源所能获得的收益越大,即未来资源越少,资源正在变得稀缺。稀缺性租金作为必须支付给资源所有者的租金一般就表现为矿区使用费、权利金或类似于我国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属于一种绝对地租。
虽然马克思、萨缪尔森和霍林特在地租(租金)的产生方面存在分歧,但都指出了资源所有者可以凭其所有权收取地租(租金)。而萨缪尔森和霍林特更是进一步指出:随着人类对资源需求的增加,资源的稀缺性进一步显现,地租(租金)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
二、西方发达国家资源税征收的参考意义
在西方发达国家属于绿色生态税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成为各国设置资源税的最主要目标。由于发达国家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环境的恶劣迫使发达国家自1970年开始调整税收政策,资源税由收益型转向绿色生态型。
进入后工业社会,发达国家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步入成熟阶段,表现为许多国家普遍征收较高的资源税,如日本和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都对能源产品征收重税。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联邦制国家能源税负担相对较轻。同时,国外资源税的归属情况各异,大部分是中央和地方共享,如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也有中央独享,给地方以财政补偿,如英国。
不同的资源税政策产生了不同的后果,资源重税政策使日本和欧洲国家的能源利用效率远远走在了美国前面,2010年日本、德国、英国和法国等四国的GDP总量大约占全球GDP的35%,消耗的能源仅占全球能源消耗的14%。而同时期美国的GDP大约占全球GDP的26%,消耗的能源大约占全球能源消耗的24%。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资源税率处于绝对的低位,这种低税率的存在,一方面增加了资源企业的利润,特别是一些大型国有资源垄断企业的超额利润,造成社会分配的不公;另一方面也不利于资源的节约利用。2010年我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是日本、德国、英国和法国等国的5倍左右,在金砖国家中,也仅仅比南非稍低。
三、我国资源税改革历程
我国资源税开征于1984年,先后经历1986年和1994年两次大的改革,由此形成现行资源税制。征税范围涵盖原油、天然气、煤炭、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其他非金属矿原矿和盐等7个税目大类。在计征方式上实行从量定额征税的办法,体现了“普遍征收、级差调节”的原则。2006年取消对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税减征30%的优惠政策,恢复全额征收,并且调整了对铁矿石资源税的减征政策,暂按规定税额标准的60%征收。同时,调高了岩金矿资源税税额标准,统一了全国钒矿石资源税的适用税额标准。2007年2月,又上调了全国主焦煤资源税的计征标准,并对盐资源税税收政策进行了调整。2007年8月,又大幅上调铅锌矿石、铜矿石和钨矿石的资源税。
2010年6月,我国率先在新疆进行资源税费改革,将原油、天然气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税率为5%。同年12月,推广到西部12个省、区、市。2011年4月,财政部下发通知,决定从4月1日起大幅上调稀土矿原矿的资源税标准。2011年10月10日,新资源税暂行条例公布,国务院正式《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的决定》,修订后的条例于2011年11月1日执行。2012年2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关于调整锡矿石等资源税适用税率标准的通知》,全面上调铁矿、锡矿、钼矿、菱镁矿、滑石和硼矿六种矿产资源的适用税率标准。其同时把煤炭确定为下一步资源税改革的重点。
四、目前我国资源税存在的问题
第一,覆盖面窄。目前,我国仅对7种矿产品征收资源税,而俄罗斯、法国、瑞典等国将土地、森林、草原、滩涂、海洋和淡水等自然资源也列入资源税征收范围。我国廉价的土地矿产资源已然成了少数垄断集团的大餐,由此引发行业收入差距越拉越大。
第二,税率偏低,约束效力边际递减。目前,资源税从量计征的最大弊端在于缺乏对开采企业进行资源合理利用的有效约束,甚至在客观上助长了矿业企业“吃肥丢瘦、采厚弃薄”的开采行为。
第三,税制留有改进空间。在资源税从量计征、税收收入归属地方政府财政的制度背景下,资源地政府对于财政增收和单一的GDP考核制度的追逐,助长了对资源滥采浪费的默许,缺乏在资源及环境保护过程中对资源地政府行为的正向激励。
从各国资源税的发展演变来看,各国对矿业部门征收的税负高低与矿产资源的租金高低相关联。在矿产资源价格上涨之时,政府相应增税,以分享资源价格上涨所带来的租金收益。在资源价格疲软之时,则通过调低税率等激励措施减轻企业税负,促进矿业发展。因此,构建一个与市场密切相连、可以迅速进行动态调整的资源税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五、资源税改革的意义
第一,资源税的调整为结构性减税创造了条件。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运行的下行阶段,经济增速放缓,正在推进结构性减税。而在进行结构性减税的同时,理顺资源价格体系十分必要。目前,我国各种资源价格体系是扭曲的,大多数资源的开采都能获得超额利润,需要进一步理顺资源价格体系。在这个过程中,税收要发挥主要作用。因此,结构性减税和扩大资源税覆盖范围,包括提高一部分资源税的税率是不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资源税改革将提高一些资源的税率,避免结构性减税给财政收入造成太大影响。
第二,资源税改革可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改革提高了资源税税收水平,使得企业的成本增加,企业在利用资源时就会考虑到其稀缺性和有偿性,进而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合理、有效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就成为必然的趋势。
第三,资源税从价计征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假如国际油价像稳定在每桶80美元至90美元之间,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油气资源税收入将从现在的每年约60亿元左右提高到300亿元以上。以新疆为例,2010年上半年,新疆油气资源税收入只有3.71亿元;而实施改革后的下半年,油气资源税收入猛增到21.64亿元。由于发展地方经济与环境、资源保护等任务需要地方政府进行大规模投资,地方财政收入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地方政府与中央博弈的冲动。
资源税实质是资源所有权的让渡,是国家凭其资源所有权收取地租(租金)的表现形式。马克思、萨缪尔森和霍特林等人的地租(租金)理论,为我国的资源税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在资源税制设计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也给我国的资源税改革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样本。
主要参考文献:
[1]萨缪尔森,诺德豪斯.微观经济学(第十七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原油和有色金属的关系范文4
报告分析了2007年前三季度对外贸易运行情况。报告指出,当前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国际市场需求较旺盛,中国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有利于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同时,外贸政策调整和人民币升值的影响逐步显现,进出口结构将进一步优化。预计2007年全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将超过2.1万亿美元,增长20%以上,继续保持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地位,进出口顺差为2500亿美元。
报告预测,2008年中国对外贸易将增长15%左右,比2007年的增长速度略有放缓,进出口总额有望超过2.4万亿美元。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既具有较为有利的条件,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和考验,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对外贸易更加协调和健康发展。
世界经济贸易增速将有所放缓
世界经济已连续六年持续较快增长,原因在于经济全球化引发新的产业转移和国际分工格局调整,世界各国需求持续增长。但在这一过程中,国际经济、贸易和金融领域产生了一些新的不平衡和矛盾。美国次级贷款危机暴露出信用过度膨胀和金融疏于监管等问题,其影响到底多大还有待观察。如果美国房地产市场持续降温,次级贷款危机蔓延到实体经济,2008年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可能进一步放缓,并在一定程度上拖累全球经济增长。同时,次级贷款危机蔓延也会进一步影响全球资本市场和货币体系稳定,导致一些国家的保护主义势力抬头,影响国际贸易和投资健康发展。
从目前情况看,全球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因和趋势并未发生大的变化。美国居民消费增长虽放缓,但企业投资和出口形势逐步转好。欧元区内部需求旺盛,经济持续增长。日本私人消费和设备投资稳健增长,景气复苏进程仍在持续。发展中国家经济总体上保持近年来强劲增长态势。各主要经济体协调政策,联手干预和刺激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IMF预计,得益于新兴市场经济强劲的增长势头,世界经济基本面总体将保持稳健,预计2008年全球经济仍将保持4.8%的高增长。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产业调整和转移不断推进、国际分工格局持续变化的背景下,2008年世界贸易将继续扩张,增长速度高于世界经济。
国际市场能源和资源价格仍将在高位运行
近几年,由于世界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投资和消费需求强劲,一些能源和资源大国加强价格干预和保护,部分资源产品的供给被少数跨国公司垄断,生物能源快速发展,国际能源、资源和部分大宗农产品价格居高不下。2007年以来虽然主要能源、资源的产能和运力有所扩大,但是仍然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国际原油期货价格近半年间上涨近20%。在全球气候变暖和生物能源发展加快的共同推动下,9月份国际市场玉米和小麦价格分别比上年同期上涨44.5%和112.1%。投机因素和地缘政治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2008年上述情况不会有根本改变,加上美元贬值抬高了以美元计价的商品价格,美联储降息加剧了市场流动性过剩,国际市场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等能源资源产品以及大宗农产品价格仍然会在高位运行。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威胁仍在增大
随着经济的增长和贸易规模的扩大,而各国之间获益并不平衡,全球范围内各种形式的贸易摩擦呈上升态势。中国作为世界贸易大国,近年来进出口持续快速增长,面临愈来愈严峻的贸易摩擦形势。从中国遭遇的贸易摩擦特点看,贸易摩擦出现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扩展,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从反倾销等传统领域向反补贴、技术壁垒等新的形式延伸,从具体产品层面向宏观经济政策、体制层面发展等趋势。这对今后中国外贸的持续增长仍是严重威胁。一旦世界经济增速出现大幅下降,中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形势将更加严峻。
中国经济将保持平稳增长
2008年中国将继续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和社会发展政策的协调配合,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处理好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居民收入将不断增长,城乡消费需求将继续扩张,投资增长将进一步得到控制,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将更加牢固。预计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趋于回稳,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将为进出口持续增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根据以上分析,初步预计,2008年中国对外贸易将增长15%左右,比2007年的增长速度略有放缓,进出口总额有望超过2.4万亿美元。
相关链接
美元汇率走弱可能产生的影响
2007年以来,美元对主要货币汇率呈现疲弱态势,其中美元对欧元比价曾跌至有史以来1欧元兑1.43美元的最低点,美元对主要货币的贸易加权指数9月份跌至75.9,是近几年来最低水平。美元汇率走弱,表面原因是美联储大幅降息,深层次原因则是美国经济增长可能放缓。目前,次级贷款危机和房地产市场持续疲弱,已经使美国消费者信心受挫,支撑美国经济增长的消费受到影响。9月18日美联储降息更加加强市场看跌美元预期。由于美国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对进口商品的依赖不断上升,美元疲软难以解决美国贸易逆差问题,却很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欧元、日元对美元汇率升值,对欧、日出口来说是一种考验。欧元升值使出口价格升高,出口增速放缓。2006年初以来欧元已经升值近17%,欧元升值对法国和南欧国家的打击更重一些。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数据显示,2006年法国劳动生产率仅增长1.2%,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增幅不到1%。欧元坚挺也给欧洲带来了好处,如购买石油等原材料的支出减少。今年5月,欧元区13国扭转了去年同期的逆差局面,实现了顺差,表明欧元区总体上能够经受欧元走强的考验。由于欧元区经济将继续增长、欧洲央行可能调高利率,欧元可能进一步走强。日元方面,尽管日元对美元有所升值,但由于出口在日本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日元升值将影响日本经济增长,日央行将继续采取谨慎态度,适度干预外汇市场,保持日元升势弱于欧元的状态。
相关链接
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
2007年国际商品市场继续高位运行。一个显著特点是,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与能源和有色金属一起推高全球物价水平。
由于气候异常等原因,2006年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国不同程度歉收,2006/2007年度全球粮食供求关系趋紧,粮食出口减少,进口增加,价格高位运行。玉米和小麦价格在2006年底达10年新高后,2007年涨幅进一步加大。农产品价格高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越来越多的粮食和油料作物用于生产生物燃料。2007年,美国用于生产乙醇的玉米估计占玉米产量的25%,全球油/油脂总消费量的10%以上用于生产生物燃料。
原油和有色金属的关系范文5
关键词:价值链;成本控制;电信
随着电信市场竞争的升级,国内运营商加大资本投入和价格竞争力度,可在成本预算几近难以控制的同时业务增长举步维艰。首先,运营商普遍采取价格竞争,部分企业在信产部管制下变相降价,对用户进行优惠赠送和折扣抵减,加大了企业的成本支出。其次,原油、有色金属和劳动力价格飞涨,导致设备供应商普遍提高供货价格,导致资产支出预算增高。而本文则从成本控制的角度出发,结合电信行业价值链特点,寻找成本居高不下的实质所在,确定最佳成本控制策略,从而实现成本控制下的收益最大化。
一、成本控制的内容
主流教科书对成本控制一般定义为:成本控制是保证企业完成既定成本目标的重要手段,目的是降低产品成本、增加盈利、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但实际企业运营中,成本控制不应该是单一的降低成本,更应该是利润的规划和运营目标的具体化.考虑收入和成本的形成过程,按照成本对收益的不同贡献,可以将成本简单分类:
(一)经常性成本。这类成本,是那些用以维持公司存在但是极少创造未来价值的部分,如办公场所的租金和淘汰产品维持费用。这些资产在过去投入过资金,在今天也有其价值(账面),但是他们很少甚至已经不能创造价值,或者准确地说是有着递增机会成本的沉没成本。这样的成本是对企业利润的无效消耗应当努力减少,甚至于果断地削减和消除。
(二)开创性成本。这类成本,是需要企业不断追加投入从而创造更大价值的部分,如某种适销产品的研发费用和对员工的薪酬激励。这部分投入为企业的现在和明天创造价值,应当是企业利润的最佳流向,如何合理分配这部分成本是企业获得最大收益的关键。
随着管理的范围从单一企业内部到供应链再到整个行业,成本控制也相应扩大到整个行业价值链。如何有效的控制制电信行业价值链成本,已成为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进程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二、电信价值链成本分布
会计基础建设、价值链管理和财务控制,是财务工作者的三个主要管理职能,深入挖掘价值链成本,不仅仅是如实的反应行业价值现状.同时能够为决策者提供必要的支持。控制成本的关键是先识别成本来源,并进行结构化的分析,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展示一个透明的成本体系和关键成本控制点给决策者。
(一)上游供应商成本。上游供应商主要职能是通信设备制造、网络集成与软件开发,为运营商的网络建设与运营提供支撑,他们关注自己产品能否为运营商带来价值,能否最快地满足运营商的要求。随着电信设备中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使用,原材料耗费日趋下降,而研发费用却急剧上升,主流提供商研发投入占销售额15%-20%,在成本中占比高达30%-40%。由此可见研发成本的高涨是提供商成本的关键。
(二)下游分销商成本。份销商的拥有点多面广的营销渠道、直接接触用户,主要职能是电信服务产品的推广和销售,关注及时将用户信息反馈给运营商,同时是现金流、息流和物流的载体。
由于分销商规模小、资金少加之人员有限,难以进行自身业务流程优化,造成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浪费,并且无法承担巨额宣传和推广费用。这些成本投入的欠缺,都造成分销商很难实现自身职能,也制约了电信市场的开拓。
三、服务提供商成本
服务提供商是电信增值服务提供商的简称,即通过运营商提供的增值接口为用户提供服务,然后由运营商在用户的手机费和宽带费中扣除相关服务费。SP作为电信运营企业的合作伙伴,面临着业务推广成本和克服成本高的问题,
识别出成本来源后,企业可着手进行成本结构化的工作。所谓成本结构化即是要求企业基于流程将总成本与子项成本的隶属关系、子项间的关联关系界定清楚。这样做的主要目的:避免成本重复计量、找到流程中成本控制的关键点、识别成本间“此消彼涨”的关系。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成本与服务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悖反关系,因此企业在识别浪费和控制成本的同时,需要考虑在保证一定服务水平的前提下展开工作,否则成本控制的工作将“得不偿失”。
(一)面向设备供应商成本控制。随着电信业务推陈出新,设备供应商研发成本急剧上升,有效获取和理解用户需求无疑是降低研发成本的关键。而这一点,也涵盖在电信运营商职能之内,即收集用户需求同时将其转化为技术需求,进一步反馈给设备提供商。准确、及时的技术需求反馈,一方面避免供应商闭门造车,从而降低其研发成本,另一方面缩短供货时间,确保掌握市场先机。所以作为电信运营商,应当加大对市场信息收集和有效分析的投入,特别是面向供应商的业务分析和信息反馈,从而良性互动形成双赢局面,而不是一味的削减订单或是硬性压低价格。
(二)面向分销商成本控制。电信分销商星罗棋布,各自效率和效能不一而足,如何提高分销商绩效是电信运营商考虑的重点。麦当劳之所以能风靡全球,这得益于开发一套设计科学、流程合理、高效运转的、标准化的、可以复制的系统,而没有早期对规范的研究和标准化的巨大投入就没有麦当劳的今天。所以运营商,而致力于分销商运营机制的开发和推广,帮助分销商切实有效的改善自身绩效。在成本控制上,应努力避免现在的高佣金政策,而是借助高效运营机制的推广提高每个分销商的营销效率。
(三)服务提供商成本控制。语音业务市场趋于饱和,运营商对增值业务寄予厚望,但难以确定目标客户和不规范运营招致投诉,让增值业务的推广裹步不前。运营商在追求客户满意度上的巨额投入,却难以应对与日俱增的SP相关投诉,在阻碍业务增长的同时也损害了企业形象。从战略合作的角度来看,运营商应凭借自己的先天优势,一方面帮SP准确定位目标客户,另一方面指导其规范客户服务。运营商和SP战略伙伴关系,决定电信运营商应帮助SP寻找目标客户,从而使其专注于增值业务开发,同时规范SP服务标准避免客户投诉。
(四)电信价值链成本控制。电信业务流程日趋复杂、服务种类增多,导致了供应链的升级和延伸,迫切需要多个企业的参与,在用户需求的驱动下进行职能分工与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在合作与利益共享的联盟关系中的每个企业都能获得利润,最终实现整个行业价值链的不断增值。电信运营商就是行业不同供应链的交叉点,即核心节点企业,如何有效的控制成本,不仅要考虑企业内部,还应面向整个行业。
总之,如德鲁克在《21世纪管理挑战》一书中所说,单个企业的竞争正在转化为价值链上企业联合的竞争,最后胜出的肯定是善于控制整个价值链的人。电信行业的价值链不断延伸,随着服务提供商的加入日趋复杂,但是简单的原则没有改变,那就是合作。作为电信运营商,在价值链成本控制上,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如何降低价值链成本提高行业竞争力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原油和有色金属的关系范文6
2006年GDP将增长8.8%
宏观经济计量模型测算,受资源约束、市场需求、劳动力素质和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现阶段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在9%-9.5%,1997-2002年我国经济增长一直在潜在增长率下方徘徊,2002-2005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扩张期,连续三年经济增长达到9.4%-9.5%,达到潜在增长率的高限。我国“十五”计划确定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7%,而2001-2004年均增长8.7%,2005年增长9.4%,远远超过了预期增长目标。经济快速增长会带来相关的问题,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经济实力有了飞跃性变化,这就使在今后更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都将保持较快增长成为可能,日本、韩国经济高速增长持续了15-20年,我国持续时间也将超过预期。
基于上述分析,再考虑到我国资源供给因素,初步测算,2006年GDP将达到172491.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8.8%,增速比2005年低0.6个百分点,与2001-2005年平均增速基本持平,经济实际增长接近潜在增长水平,是各方面可以承受的比较理想的增长速度。
从三次产业的发展来看,三次产业增长结构会发生一些变化。第二产业仍是经济增长的主力,但受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经济增长结构以及能源、原材料瓶颈约束的的影响,工业增速将有所放缓,预计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1%,比2005年低0.5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加速发展将是支撑经济快速增长的新动力。随着“三农”政策的不断落实和深入,各类农业投入持续增加,我国农村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第一产业增速呈现稳步提升的局面,2004年和2005年第一产业增长均达到5%左右,比前2003年以前提高2-3个百分点,预计2006年第一产业增速仍将达到5%左右,农业生产连续快速增长,对于改善农民状况、实现经济可持续快速发展起到重要拉动作用。
第三产业加速发展是众望所归,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第三产业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我国2005年人均GDP预计将达到1200美元,已步入第三产业加速发展的时期,因而在2006年以及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将明显加快。有消息表明,最近几年我国第三产业增速较慢与统计不全面有很大的关系,少报、漏报和估算的情况较多,没有真实反映第三产业的发展。一旦国家调整了统计口径,加大第三产业发展的统计力度,必定会使第三产业呈现崭新的发展局面。预计2006年第三产业增长将达8.1%,比2005年提高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稳步提高。
固定资产投资略有回落
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钢铁、建材、房地产等行业投资快速增长是本轮经济出现过热苗头最基础的拉动因素,2004年下半年和2005年国家实施了多项投资调控政策,目前投资增长高位趋稳。
展望2006年,投资增长处于一个较为微妙的阶段,抑制投资增长的政策效用依然发挥作用,但是投资内生性、市场性增长动力也较强,支持投资增长的因素不少,因而投资增速可能会比2005年有所回落,但仍保持20%以上的增长。
从目前形势看制约投资增长的因素包括:一是2006年国家依旧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国债投资发行额不会高于2005年,即使国债投资与2005年持平,但在使用结构将更多的偏向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社会保障等方面,用于经济建设方面的投资将进一步减少,因而中央政府投资不会大幅增长。
二是国家对房地产、土地等方面的紧缩性控制措施短期内不会改变,房地投资占我国总投资的30%,这部分投资平稳增长不会引起投资增长的反弹,2005年1-8月份房地产投资增速逐月回落,回落幅度甚至高于总投资,充分说明国家对房地产业的调控措施的是行之有效的。
三是企业实现利润增幅减少,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自有资金将受到一定的局限。2003年和2004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企业实现利润更是以翻倍的速度增长,高盈利使企业实力迅速增强,积聚了大量的自有资金,这成为2005年投资快速增长的重要来源,2005年我国固定投资资金来源中,接近40%是自有资金,银行信贷和政府投资比重很小。但是,2005年下半年以来,在能源、原材料涨价、人民币升值、降低和出口退税率等等因素的影响下、企业实现利润涨幅不断降低,同比降低几十个百分点,而且有相当部分的企业出现亏损,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将使企业资金的充裕度受到严重挑战,2006年继续扩大投资必将受到一定的限制。
促进投资增长的因素主要包括:一是我国经济已进入重化工发展阶段,投资额大、周期长、覆盖产业链长是其主要特点,在这一时期投资必须保持相当速度的增长,这是经济发展新阶段所要求的,过低的投资增长速度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是在经济快速发展面前,我国短缺行业不断显现,煤电油需要加大投资力度、大力发展,交通运输更需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国港口、码头货运的瓶颈制约非常严重,货物积压严重,铁路运输方面的问题也存在,因而2006年在改善海运、陆运等方面的投资将大为加强。
三是在企业技术改造、设备更新方面的投资将陆续增加。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问题日益突出,发展节能型产业、控制资源消耗已成为经济持续发展、向高水平发展必须考虑的问题,一些传统和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亟待淘汰,因而在现阶段企业技术设备更新换代、科技创新、技术革命等方面的投入将大幅增加,当前的环境也为企业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创造了较好的条件。一方面国家对用于技术改造方面的投资贷款实施鼓励和优惠政策,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2%,并将继续升值,人民币越来越值钱,也企业以较低的价格进口同样的机械设备和生产线提供了便利条件。
四是“十一五”计划第一年和地方政府换届效应将引发地方政府投资的较快增长。按照我国的惯例,五年计划启动年和地方政府换届年均是上项目、增投资的有利时机,银行配套资金也比平时更好申请,2006年恰好处于这样一个阶段,受政治因素的支持,投资增长不会大幅回落。
综合分析,我们预计2006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将完成90826.6亿元,同比增长22%,增速比2005年回落5个百分点,但仍属高增长,其中房地产投资增长呈现前慢后快的态势,预计平均增长23%%,高于2006年的水平2-3个百分点。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增长20%,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基本与2005年持平。
进出口增速持平,贸易顺差将过千亿
2005年前8个月,我国累计实现贸易顺差602亿美元,远远超过贸易顺差历史最高纪录,而上年同期为逆差9.5亿美元。2006年我国仍将延续出大于进的局面,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进出后增速差将明显缩小,呈现出进口增速不断加快,出口增速有所下降的新格局。
影响出口增长的因素可从国际、国内两方面来分析。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的基本面尚好,但受世界能源价格居高难下等因素的影响,2006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放慢。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迈克尔・穆萨预测,2005年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将从去年的5%降至4%左右,2006年将进一步降至略高于3%的水平。导致世界经济增长放慢的因素很多,主要是国际石油价格飞升、美国遭受飓风的严重打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紧缩货币政策和全球房地产市场将降温等。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对我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将会减弱。
从国内因素看:一是2005年900多亿美元的顺差规模将成为我国外贸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无论国际、国内都将采取措施施加影响。二是人民币汇率机制的调整及人民币升值将成为影响2006年出口波动的重要原因。三是2005年实际使用外资大幅减少,2006年我国利用外资难以出现明显提高。外商直接投资连续下降,外资形成生产能力的减少将影响我国外贸规模的持续扩大。同时,自2004年下半年以来,加工贸易进口增长速度的低位运行将导致2006年加工贸易出口增长速度放缓。四是煤电油运供应紧张、国内市场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以及环保压力的增大、贸易摩擦的急剧增多、出口退税地方分担压力、抑制“高能耗产品”出口的最新措施等问题都将对我国外贸出口产生抑制作用。
人民币升值导致进口品价格降低,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要求高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对铁扩石、原油和有色金属等大宗国家初级产品的进口需求有增无减,等等是2006年进口增速加快的主要原因。
综合以上因素,考虑到2005年基数因素的影响,2006年我国对外贸易将呈现均衡发展态势,预计全年出口将增长20%左右,进口增长20%左右,贸易顺差约1170亿美元,比2005年高200亿美元,外需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将继续提高。
居民消费物价水平略高于2005年,生产性物价走低
根据我们研制的CPI先行指数来看,物价的先行指数在2005年3月份达到谷底,从4月份开始反弹,由于先行指数领先CPI指数变化半年左右,据此判断,CPI涨幅也应该在2005年四季度有所回升。2006年物价水平将略高于2005年。
从新涨价因素来看,近期国际油价上涨幅度较大,2006年也会保持较高水平,因而国内成品油价格存在上涨压力。同时,近两年一些基础产品价格上涨的压力没有充分释放,也对CPI的上涨形成压力。从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来看,2005年下半年以来,银行货币信贷的控制趋于宽松,表现为M1和M2增速普遍提高,2006年货币政策不会进一步紧缩,反而会出现结构性放松,例如扩大农业贷款投入、鼓励企业技术改造投资贷款、消费信贷也有望做出新的调整等等,货币供应量宽松,将有助于抑制CPI涨幅下滑的势头。
公用事业等服务价格上调将是推动2006年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2005年国家确定了公用事业价格上调的两条线标准,各地政府严格控制、有序出台调价措施,1-8月服务价格上涨4%,高于居民消费价格约2个百分点,但全年看服务价格涨幅小于年初的预期。我国服务价格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许多城市水电和燃气价格也迫切需要上调,但由于这类价格对居民生活影响较大,不宜集中出台,因而许多地方分期分批出台调价方案,以缓解全年的物价上涨压力,一些城市在目前已酝酿好明年的调价方案,因而明年服务价格上调带动的新涨价因素将构成价格上涨的主要部分。
预计居民消费价格全年大约上涨2.5%左右,比2005年水平提高0.5个百分点。受工业消费品价格持续走低的影响,商品零售物价上涨继续保持低增长,预计上涨1.2%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