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供应商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绿色供应商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绿色供应商管理

绿色供应商管理范文1

现代市场营销的基本观念是“以消费者需要为企业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如果我们说这一观念的产生相对于以往的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而言是一次企业经营思想上的革命的话,那么,绿色营销观念将掀起企业经营管理领域的一场新的“革命”。这场新的营销革命刚刚拉开它的序幕,它所涉及的范围、涵盖的领域以及影响的深度和广度都将是以往的营销观念演变所难以比拟的。本文试图从这一观念产生、演变的历史过程中去探寻其变革的机制,在实践中把握其发展的逻辑和规则,并根据我国现实需要作出切实可行的战略选择。

一、“绿色营销”:变革的基础与特征

所谓“绿色营销”,是指社会和企业在充分意识到消费者日益提高的环保意识和由此产生的对清洁型无公害产品需要的基础上,发现、创造并选择市场机会,通过一系列理性化的营销手段来满足消费者以及社会生态环境发展的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绿色营销的核心是按照环保与生态原则来选择和确定营销组合的策略,是建立在绿色技术、绿色市场和绿色经济基础上的、对人类的生态关注给予回应的一种经营方式。绿色营销不是一种诱导顾客消费的手段,也不是企业塑造公众形象的“美容法”,它是一个导向持续发展、永续经营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在化解环境危机的过程中获得商业机会,在实现企业利润和消费者满意的同时,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存共荣。

绿色营销的变革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征:

首先,绿色营销以绿色文化观念作为价值导向。人们面对日趋严重的生态失衡、大气污染和生物灭种等环境危机,越来越认识到在工业发展和科学技术后遗症这些表象后面,隐藏着深刻的文化价值观的问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然环境的不同文化态度,将在宏观上影响其生态状况。“天人合一”这一东方综合思维模式将获得现代意义,“绿色文化”成为构架未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存共荣的基本文化范式。随着环境教育的普及,生态观念和绿色意识将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层面,成为影响未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次,与绿色营销相伴随的是全社会经济观念和经济行为的转变。今天,我们普遍感觉到,正是那种过度掠夺式的消费方式和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造成了这种威胁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危机,传统的生产方式和企业行为缺乏生态观念,那种对自然资源采取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方法,以追求一己的、一时的高效益、高速度的经济增长,必然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峻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由单纯追求经济目标向追求“经济—生态”双重目标转变,资源配置逐步向“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企业行为将越来越理智、克制和具有合理性。

再次,绿色营销建立在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之上。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愈来愈需要从两种不同的技术途径中作出选择,“黑色技术”是传统工业遗留下来的机器、石油和电子线路,而“绿色技术”则是以生态工程和基因工程相结合的新兴领域。虽然黑色技术永远也不会被抛弃,但随着“绿色科技”(或称“高科技的绿色化”)渐居人类生产方式的主宰地位,一个涉及环境协调,清洁的、无公害化的“绿色产业”将登上21世纪的舞台,从而使人类的生产方式出现根本性的改观。目前,“绿色产品”与“绿色市场”的兴起势不可挡,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的速度很快,而且拥有市场广阔、成本低廉等优势,有望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主导21世纪的市场潮流。

最后,绿色营销的实现有赖于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参与和互动。随着人类生态意识的提高和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人们不仅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努力地付诸行动。首先,各国政府在这一绿色行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由于环境和生态问题更主要地是一个涉及民族、国家利益和宏观经济发展的大问题,更要受到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影响,所以政府毫无疑问要在这一行动中发挥主导作用;消费者因其切身利益的影响,对绿色营销的关注程度会随着其经济条件的改善而不断提高,他们是绿色营销活动的直接受益者,其需求规模直接制约着绿色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唯利是图的资本本性曾经造成了阻碍企业发展的“营销近视症”,但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企业的生产方式受到越来越严厉的控制,绿色市场的培育无疑是关乎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三方的共同参与和良性互动,是这一新的营销方式的重要特征。缺少三者中的任何一方,绿色营销都将遭受挫折。

二、企业行为逻辑与绿色营销的现实冲突,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然而,我们面临一个“两难选择”问题:在环保与经济之间企业行为与绿色营销存在现实冲突。从经济学的传统意义来看,企业行为的目标就是利润最大化——主要是即期利润,企业现实的经营决策对远期利润的考虑是有限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企业行为的关键性因素是市场的供求机制和价格机制,市场决策主要依据这两方面的信号尤其是价格的变化来作出。生态环境因素由于是市场经济体系的外生变量,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后果无法通过价格机制得到反映,这就意味着企业行为对环境造成的损害无需企业自身作出补偿,反之,其行为对环境的改善和保护也不能从市场机制中得到回报。由于生态环境这一典型的“外在性”因素的作用,就必然产生私人成本(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与社会成本(即社会总耗费)之间的差异,当企业行为造成环境破坏时,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即由社会来承担企业为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而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后果。“外在性”是造成经济发展过程中“越污染越发展”这一企业行为悖论的主要原因。

以科斯为代表的产权经济学家试图通过建立产权制度、运用产权安排与交易来解决“外在性”问题,从而为解决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提供了一种思路。一方面,它为政府制定环境法规和政策提供了依据,即通过制定并强制执行环境标准来界定环境产权,并通过征收各项环境税费来实现环境产权的交易,弥补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之间的差额,并最终实现对环境损害的补偿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它为企业经营决策的制定提供了行为的准则,即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仅要考虑市场价格方面的因素,还必须遵循政府在生态环境方面的各项制度规定。后者可能有损于企业自身利润最大化目标(主要是即期利润)的实现,但通过这一制度安排,可以使企业的环境短视行为得到矫正,在客观上符合了社会整体对于生态改善的要求。

我国绿色营销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企业经营思想仍然停留在以推销为主的营销导向时期。这是因为:第一,企业在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追求利润最大化和实现规模快速扩张是企业行为的主要目标,表现为宏观的、长远利益的生态环境因素远未成为影响企业运作的“内生变量”。这一点在乡镇企业和中小企业中表现尤其明显,即企图通过损害消费者健康和牺牲公众环境的行为来获得额外的利益。第二,我国的环境产权机制还不健全,政府的环境立法和司法制度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基层政府出于地方主义的利益保护,对环保法规执行不严,职能部门在生态环境的管理上亦缺乏力度。第三,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我国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整体水平较低。从消费需求满足的层次来看,只有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人们才会对消费安全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第四,社会范围内的环境意识还有待提高,如果说我国公众对假冒伪劣产品的危害性已经有了足够认识的话,那么他们对破坏生态环境并对其生存状态造成损害的产品则显然认识不足。由于上述原因,我国除了若干大城市之外,绝大部分地区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尚未形成;除了少数具有领先水平的企业之外,绝大多数企业的环保意识仍然十分淡薄。如果这种情况不能迅速改变,我国21世纪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国家生态安全计划都将成为泡影,企业在即将到来的全球化的竞争当中,也不可避免地陷于被动甚至遭致灭顶之灾,我们相信这决非是杞人忧天或者危言耸听!

三、政府主导型的绿色营销发展战略

有关研究表明,经济发展与环境状况变化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环境保护抑或环境恶化不仅取决于经济发展的规模,更取决于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除了像城市废弃物、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会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成比例增长外,许多环境问题都是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逐渐缓解的,如饮水安全、城市卫生水平、生态改善等都是如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的环境与生态问题并非源于经济规模过大或者增长速度太快,而主要是因为技术水平过低和管理不善造成的,换言之是贫穷和落后的产物。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加强了对主要河流、矿山的污染治理,并关掉了一大批作为污染源的制造企业,结果不仅经济发展的质量更高,而且极大地缓和了环境压力,成效十分显著。这表明只有坚持实现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的根本转换,采用清洁、有效的绿色生态技术,树立新的文化价值观念,建立新的绿色消费模式,加强对生产过程的环境保护和监督管理,则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会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步减少到一个可以容忍、可以承受的水平。

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当前实施绿色营销,其战略选择的基本原则应当是:政府主导、教育先行、以法治企、技术创新。

1.政府主导我国现阶段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发展绿色营销,主要原因是三个方面:首先,在我国这种市场经济发展历史较短的社会主义国家,市场机制不够完善,相反,政府则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对涉及到整个国家、民族发展前途和未来的“生态安全”问题,必须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依靠政府力量,并调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手段来解决,否则很难迅速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其次,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因为人口过多,我国几乎所有资源都面临短缺问题,而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双重使命又使我国仍处于资源型的发展阶段,因此,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实现资源配置的同时,还要借助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合理调节经济增长对有限资源的需求。第三,只有政府最能够代表广大公众利益,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意识,能够发现并超越企业追求即期利润而牺牲环境的“发展陷阱”,使国家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绿色营销”在我国更主要的是一种宏观营销活动;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相对而言效果最好、成本最低),应当成为我国目前、乃至其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实施绿色营销的战略选择。

2.教育先行实施绿色营销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今天的发展基础还很薄弱,问题就在于社会的绿色意识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不仅是要研究和推广绿色产品,更需要开发绿色市场,培育具有绿色消费意识的消费者。所谓“教育先行”,就是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环保教育,使每一个公民都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是现代人应尽的基本义务。我们已经在中、小学教材中注入了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教学内容,还要扩大生态教育的覆盖面,促进绿色文化与生态科学的社会化,普遍唤醒各界人士和广大公众的生态觉悟。企业作为实施绿色营销的主体之一,更需要在学习中建立新的经营理念,即在消费者利益、环境生态利益和企业自身利益统一的基础上,寻求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普遍和谐,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企业的永续经营。

3.以法治企不能否认的是,我国目前的生态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因追求即期利润的最大化而造成的环境污染所致,如“三废”的超标排放和生态资源的滥采滥伐,以及假冒伪劣产品的屡禁不止。在绿色消费和绿色市场尚未成熟的时候,企业不可能在绿色产品的生产和开发中获得足够的超额利润,因此,在没有外力干预的情况下企业行为的改变缺乏内在依据。我们寄希望于企业生态意识的觉醒,放弃企业的眼前利益而去追求社会环保利益、实施“绿色营销”是不现实的。政府主导型的绿色营销战略强调从实际出发,通过政府职能来解决绿色经济中市场机制失效的问题,通过法制程序强制性地引导企业行为朝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的方向转化,除了立法和执法之外,还包括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和加强大众传媒的舆论监督。据报导,2001年无锡市环保局对该市新上项目采取环保“一票否决制”,19个工业、房地产项目因为“环境影响评价”无法过关而下马,其中有的项目投资高达数千万元,能够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这表明,只有在法制环境下,企业单纯的牟利行为才能得到有效的纠正。

绿色供应商管理范文2

关键词:绿色采购;为美好生活加油;绿色供应商

中图分类号:D9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在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之后,在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进而把目光对准发展中国家,国际环境保护组织也在积极推进各国污染治理工作,在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将成为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瓶颈。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应对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能源需求增加,另一方面要处理环境压力增大,节能减排的双重压力。

十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贯彻落实十精神,2014年8月中石化集团正式确立了“为美好生活加油”的企业使命,把“建设成为人民满意、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作为企业发展目标,把绿色低碳作为六大发展战略之一。这是中石化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行动,也反映了中石化“报国为民,造福人类”经营理念,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及其所蕴含的“三老四严”的作风在新时期的传承和发扬,是中石化自成立起一直秉承的“为国争光、为民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革命精神的新形势下的新体现。

为践行 “为美好生活加油”的企业使命,中石化积极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可行性的减排技术,减少生产运行环节二氧化碳排放量,开发低碳高效新产品方面做出努力。采购作为企业从供应市场获取企业资源的一项经营活动,发挥着提高产品质量,确保生产正常运行的重要职能。因此实施绿色采购也是进行绿色生产,获得绿色产品的必然要求。

绿色采购是指企业和政府等经济主体一系列采购政策的制定、实施以及考虑到原料获取过程对环境的影响而建立的各种关系及与原料获取过程相关的行为。实施绿色采购通过优先购买对环境负面影响较小的环境标志产品,对资源的减量使用以及产品的回收、重用及有效处置,促进企业环境行为的改善,从而对社会的绿色消费起到推动和示范作用,其实质是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施绿色采购必须使绿色观念深入人心,采购流程各环节都要增加环境因素,下面就实施绿色采购谈一下个人的观点以供参考。

一、开展绿色宣传教育,创建绿色企业文化

绿色企业文化(Green corporate culture)是指企业及其员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为全体职工所认同遵循、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对企业成长产生重要影响的、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及其与企业成长关系的看法和认识的总和。

绿色采购必须是在绿色企业文化基础上实现的,在我国现阶段人们对绿色知识的了解较为肤浅,加上绿色认证市场不规范,各种打着绿色标志的产品充斥市场,常使购买者不知如何选择。实施绿色采购首先取决于员工特别是管理者是否具有绿色意识,绿色知识的掌握程度常常是影响员工绿色意识的重要因素。开展绿色宣传教育,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形式,增强职工的绿色意识,同时进行绿色知识培训,通过普及绿色知识,促进员工思想转变,树立绿色价值观,才能使全体员工统一信念和决心,支持并积极参与到企业实施绿色管理行动之中。

二、绿色供应商选择开发与评价

选择供应商是采购实施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好的供应商是采购者实现目标的保证,供应商的环境绩效最终也决定了采购者的环境表现。在绿色采购环境下对供应商的选择除了传统供应链环境下供应商的衡量标准以外,还要考虑供应商的环境表现,包括环境质量指标、环境管理指标、环境投入指标等。在审查过程中增强供应商环保资料的对审查,分析其是否符合本企业绿色产品要求,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或产品是否可以与所采购的环境目标达成一致,建立适合本企业的科学实用、侧重环保的环保供应商评价体系。组织对供应商产品环境管理物质进行调查,调查合格后纳入环保合格供应商选择范围内,在供应商选择时应鉴别其供货能力与品质是否达到环保要求,依环保进料检验标准对环保原材料的进料检验与判定。与供应商建立紧密和合作关系和充分的沟通协调机制,开发在符合环境要求方面有意愿和潜力进行持续改进的供应商,并进行环境管理系统品质辅导。

三、实施绿色采购

绿色采购是供应商开展绿色生产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源泉。绿色生产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如果市场需求不足会挫伤供应商生产的积极性,或者以次充好获取利润,因此实施绿色采购首先要培育绿色市场。

物料的采购是为了配合生产需来而进行的事先准备,来源于生产需要,因此培育绿包市场从设计、生产阶段就要将环境因素考虑进去,从而带动绿色需求。绿色设计包括材料选购、生产工艺设计、使用乃至废弃物的回收、重用及处理等内容,即进行产品的全寿命周期设计,目的是要从根本上防止污染、节约资源和能源。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到产品及工艺对环境产生的副作用,并将其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或最终消除。绿色设计是实现绿色生产的前提。在生产过程要实现清洁生产,产品原材料的选择应尽可能不破坏生态环境,选用可再生原料和利用废弃的材料,工艺技术与设备要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料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在采购过程中提高环保的考评权重,在质量、交货、服务等指标同等的条件下,优先购买有环保标志的产品,不只看产品的价格,应考虑总的购置成本,将绿色产品在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污染等方面体现出来的成本节约考虑在内。同时在合同中增加供应商回购条款,尽量减少包装材料,使用再生材料或可再生材料包装,可降解包装。

绿色低碳是国际化贸易的需要,也是提高企业在未来国际市场上竞争力,落实企业社会责任的需要。实施绿色采购,加强与绿色供应商合作,利用供应商的专业技术优势以最快的速度形成生产力,把供应商看作自身企业产品开发和生产的延伸,对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们的绿色采购还存在不少问题还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唯真,孙勇.中国供应商如何应对绿色采购[J].国际市场,2007.

绿色供应商管理范文3

关键词: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供应链;并行工程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

早期的观点认为供应链是制造企业中的一个内部过程,概念仅局限于企业内部操作层上,注重企业的自身资源利用。后来供应链的概念注重了与其他企业的联系,注重了供应链的外部环境,认为它应是个“通过链中不同企业的制造、组装、分销、零售等过程将原材料转换成产品,再到最终用户的转换过程”。而最近,供应链的概念更加注重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如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乃至与一切前向的关系,与用户、用户的用户及一切后向的关系。绿色供应链是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其目的是使产品从原料获取、加工、包装、存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从而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充分考虑环境问题

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中物流、能流、信息流、资金流以及工作流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及控制。它是以顾客需求为中心,将供应链各环节联系起来的全过程集成化管理。它强调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以正确的方式将产品送达顾客。但它仅仅局限于供应链内部资源的充分利用,没有充分考虑在供应过程中所选择的方案会对周围环境和人员产生何种影响、是否合理利用资源、是否节约能源、废弃物和排放物如何处理、环境影响是否做出评价等等,而这些正是绿色供应链管理所应具备的功能。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强调供应商之间的数据共享

数据共享包含绿色材料的选取、产品设计、对供应商的评估和挑选、绿色生产、运输和分销、包装、销售和废物的回收等过程的数据。供应商、制造商和回收商以及执法部门和用户之间的联系都是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因此,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信息数据流动是双向互动通过网络来支撑的。

(三)绿色供应链管理是闭环运作

绿色供应链中流动的物流不仅是普通的原材料、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更是一种“绿色”的物流。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品、废料和在运输、仓储、销售过程中产生的损坏件及被用户淘汰的产品均须回收处理。报废产品或其零部件经回收处理作为原材料再利用或重新销售时,绿色供应链就没有终止点。

(四)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现并行工程的思想

绿色供应链管理从原材料生产、制造到回收处理,实际上是研究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并行工程要求面向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从设计开始,就充分考虑下游可能涉及的影响因素、考虑材料的回收与再利用,尽量避免在某一设计阶段完成后才意识到因工艺、制造等因素的制约造成该阶段甚至整个设计方案的更改。因此应用并行工程的思想,使材料生产、产品制造全过程与回收再利用并行考虑。

(五)绿色供应链管理充分应用现代网络技术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加速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也为绿色供应链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企业利用网络完成产品设计、制造,寻找合适的产品生产合作伙伴,以实现企业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化组合,节约资源;通过电子商务搜寻产品的市场供求信息,减少销售渠道;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中资源配送,减少运输对环境的影响。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基本内容

绿色供应链管理包括从产品设计到最终回收的全过程,其体系如图1所示。

(一)绿色设计

研究表明,产品性能的70%-80%由设计阶段决定。而设计成本仅为产品总成本的10%,因此,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产品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使设计结果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资源利用、能量消耗和环境污染最小。绿色设计主要从零件设计的标准化、模块化、拆卸和回收设计上进行研究。1、标准化设计使零件的结构形式相对固定,减少加工难度和能量的消耗,减少工艺装备和拆卸的复杂性。2、模块化设计满足绿色产品的快速开发要求,其产品结构便于装卸、维护,有利回收和再利用。3、可拆卸设计指零件结构设计布局合理,易于接近并分离的联结结构,便于回收和再利用,减少环境染。4、可回收设计指产品在寿命周期内达到最大零部件重复利用率,减少最终处理量。

(二)绿色材料

原材料供应是整条绿色供应链的源头,必须严格控制源头污染。从大自然提取的原材料,经过加工形成零件,同时产生废料和污染,这些副产品一部分被回收处理,一部分回到大自然。零件装配后成为产品销售给消费者,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要经过多次维修再使用,直至生命周期终止而将其报废。产品报废后经过拆卸,一部分零件被回收直接用于产品的装配,一部分零件经过加工形成新零件。剩下部分废物处理后,一部分形成原材料,一部分返回大自然,经大自然的降解再生,形成新的资源,通过开采又成为原料。

(三)绿色供应过程

供应过程是制造商向供应商进行原材料采购,以确保整个供应业务活动的成功进行。1、绿色供应商。选择供应商要考虑的主要因素:产品质量、价格、交货期、批量柔性、品种多样性和环境友好性等。积极的供货方把目光聚焦对环境过程的提高,对供货产品有绿色性的要求,目的是降低材耗,减少废物产生。2、绿色物流。物流指在运输、保管、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等作业过程对环境负面影响的评价。评价指标:①运输作业对环境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交通运输工具的燃料能耗、有害气体排放、噪音污染等。②保管过程中是否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③搬运过程中是否噪音污染,因搬运不当破坏商品实体,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④在包装作业中,是否使用不易降解、不可再生或有毒的材料,造成环境污染。

(四)绿色生产

生产过程是为了获得所要求的零件形状而施加于原材料上的机械、物理、化学等作用的过程。这一过程通常包括毛坯制造、表面成形加工、检验等环节。需综合考虑零件制造过程的输入、输出和资源消耗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即由原材料到合格零件的转化过程和转化过程中物料流动、物能资源的消耗、废弃物的产生对环境的影响等。1、绿色工艺。在工艺方案选择的过程中要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因素加以分析,如加工方法、机床、刀具和切削液的选择,尽量根据车间资源信息,生成具有可选择的多工艺路线,提高工艺选择简捷化程度,达到节约能源,减少消耗,降低工艺成本和污染处理费用等。2、生产资源。随着加工水平的提高,尽量减少加工余量,便于减少材料的浪费和下脚料的处理。3、生产设备指选择考核设备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能源、资源消耗及环境污染情况。零部件具有较好的通用性;维修或保养时间合理,费用适宜;维修人员劳动强度不太大等。4、提高绿色产品制造中的宜人性,通过改善生产环境,调整工作时间及减轻劳动强度等措施,提高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生产效率。5、重视环境保护。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各环节不产生或少产生对环境有害的污染物。

(五)绿色销售、包装、运输和使用

1、绿色销售是指企业对销售环节进行生态管理,它包含分销渠道、中间商的选择、网上交易和促销方式的评价等。①企业根据产品和自身特点,尽量缩短分销渠道。②选用中间商时,应注意考察其绿色形象。③开展网上销售。④在促销方式上,企业一方面要选择最有经济和环保效益的方式,另一方面要大力宣传企业和产品的绿色特征。2、绿色包装。消费者购买产品后,其包装一般没有用途,任意丢弃既污染环境又浪费材料。3、绿色运输主要评价集中配送、资源消耗和合理运输路径的规划。4、在产品使用阶段主要评价其使用寿命和再循环利用。使用寿命指延长产品寿命,增强产品的可维护性,减少产品报废后的处置工作。

(六)产品废弃阶段的处理

工业技术的改进使产品的功能越来越全面,同时产品的生命周期也越来越短,造成越来越多的废弃物品。不仅严重浪费资源、能源,而且成为固体废弃物和污染环境的主要来源。产品废弃阶段的绿色性主要是回收利用、循环再用和报废处理。

三、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本途径

(一)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由于企业情况千差万别,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模式也多种多样。企业在决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时,应仔细分析自身状况,从承载能力和实际出发,既解决企业急需的问题,又能以见效快的环节作为突破口,明确认识实施目标,确保成功。强化环保意识,企业高层领导转变观念,积极地把经济目标、环境目标和社会目标恰如其分地同供应链联系在一起考虑,通过学习和培训,提高企业各个层次员工的环境认识,让员工了解企业对环保的重视。

(二)加强供应商的环境管理

绿色供应过程对供应商提出更高要求。首先,根据制造商本身的资源与能力、战略目标对评价指标加以适当调整,设置的指标要能充分反映制造商的战略意图。其次,强调供应商与制造商在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上对环境保护的认同,是形成供应链成员间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再次,供应链成员要具有可持续的竞争力与创新能力。最后,在供应商之间具有可比性,有利于多个潜在的供应商之间择优比较。

(三)加强用户环境消费意识

发展绿色消费可以从消费终端减少消费行为对环境的破坏,遏制生产者粗放式的经营,从而有利于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同时,发展绿色消费可提高人们的消费质量和身体健康,而且在消费过程中通过观念、行为的转变,提高广大群众对环保、绿色消费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王能民等.系统工程,绿色制造模式下的供应商选择[J].2001(10).

2、Guangxing Tan Jian Pan.Habitual Domain A nalysis Based on the Rough Set Theo ry[J].A dvances in System s Scienceand App lications,2000(2).

3、朱庆华.绿色供应链管理[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2).

绿色供应商管理范文4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供应链;管理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企业逐步朝向国际化、标准化及现代化发展,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及经济社会运行的支撑力量。但在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进程中面临着严峻的“绿色壁垒”挑战,主要原因在于,受长期经济粗放式发展的影响,加之我国供应链管理起步较晚,我国大部分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滞后,在绿色生产技术上创新驱动力不足,导致环境问题及资源浪费,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虽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凸显,但绿色理念并未渗透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再加上绿色产品价格较高,导致我国绿色消费氛围不浓厚,即使企业通过技术、制度及管理创新生产出资源消耗低、对环境影响较小的产品,公众也缺乏消费动因。由此可见,低碳经济下绿色供应链的管理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及消费者达成“绿色共识”,从原材料采购,到加工生产,再到物流配送及消费形成绿色闭环,以此提升绿色供应链管理水平。

一、低碳经济与绿色供应链的交互关系

低碳经济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及新能源开发等为主要手段,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新型经济形态。绿色供应链管理是指以绿色制造理论及供应链管理为指导,以原材料采购、加工生产、物流及消费等各个环节资源消耗量、环境影响最低为目标的现代化供应链管理模式。低碳经济与绿色供应链管理具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而后者是前者的支撑,涉及供应商、生产厂家、物流服务商、消费者等多方的协同配合,在政府统筹规划、社会力量参与下实现绿色供应链的良性运行,继而实现企业节能减排、降本增效的可持续发展目标。[1]

二、低碳经济下绿色供应链管理问题

(一)过于重视内部环境管理,忽视对供应商的考核评估

近年来,我国企业环保意识有所提升,在绿色生产上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从其供应链管理实践来看,依然存在过于重视内部环境管理,忽视对供应商考核评估的问题。调查显示,企业内部生产环境有所改善,生产过程中资源消耗量及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大幅度降低,内部环境管理的累计贡献率高达45.5%。但在供应商管理上,累计贡献率仅为8.9%,表明我国大部分企业并没有从原材料采购环节考虑产品设计、研发及生产对环境的影响,究其原因在于我国企业缺乏绿色供应链管理意识,且管理技能薄弱。

(二)绿色生产渗透性差且技术要求高,企业经营压力大

企业从传统的粗放式生产转变为绿色生产,需要对产品设计及研发、生产流程、生产技术等进行全方位的调整,并且需要购置节能减排设备,对于企业来说绿色生产前期资金投入规模巨大,且资金回报周期较长,实行绿色生产后,企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需要承受着巨大的经营与资金压力。虽然当前我国各地政府加大对企业绿色生产的支持,但存在政策供给不足的问题,单纯依靠政府投入显然难以解决企业绿色生产资金短缺的问题。[2]

(三)绿色物流标准尚不成熟,物流过程中资源浪费问题突出

物流是绿色供应链体系内资源消耗量庞大的环节,发展低碳经济及绿色供应链,最为关键的是突破绿色物流难题。绿色物流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运输过程中,运输工具的尾气排放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大气污染,当前运输工具新能源的使用及碳排放量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加之我国当前新能源布局尚不完善,物流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难以控制;二是现代化绿色物流体系不健全。现代化绿色物流具有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物流标准化的优势,能够有效降低物流配送过程中的能源与资源消耗。但当前我国部分物流企业信息化、标准化及现代化程度不足,在资源配置、节能减排等方面较为薄弱,无法充分发挥现代化绿色物流的作用。

(四)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不足,绿色产品价格偏高

消费是绿色供应链的终端环节,也是绿色供应链管理中容易忽视的内容。大部分绿色产品的价格要高于普通产品价格,消费者出于对产品的综合对比及对自身利益的考量更倾向于购买普通产品,一方面反映出当前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偏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绿色营销不到位。要想激发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既需要消费者个人意识的提升,又需要产品商家采取适当、合理的营销策略提升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心理价值。

三、低碳经济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改进对策

(一)绿色采购:加大供应商审核力度

绿色采购是绿色供应链的开端,鉴于我国基本国情及当前供应商经营发展实际情况,在挑选供应商时切忌“一刀切”,而是要秉承互惠互利的理念与供应商及区域内企业构建绿色供应链企业战略联盟,遵循利益共建共享、风险共同承担的基本原则打造利益共同体,将区域内企业集成在同一条供应链上,一方面降低绿色金融供应链的风险,另一方面则使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实现综合成本最低、资源消耗最低。除此之外,企业可以构建供应商清单,严格审核各供应商原材料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资源、能源及排放许可证,选取一家作为主供应商,两家为备选供应商,避免因原材料断货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进程。

(二)绿色生产:大力发展绿色金融

绿色生产资金投入规模大,且对技术要求较高,在政府支持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应由政府主导大力发展绿色金融,鼓励各金融机构根据企业的绿色生产需求开发不同层次的个性化绿色金融产品。与此同时,政府可在政府信贷的帮助下发行节能环保技术债券,吸引社会及私人资本购买债券,间接投资于绿色生产技术研发中。除此之外,政府需要结合当地低碳经济发展情况、行业发展形势等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律条例,明确绿色供应链管理中企业、金融机构等应当承担的责任,使各方主体在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绿色供应链良性运行方面达成共识并采取协同行动,着力解决企业绿色生产资金难题[3]。

(三)绿色物流:完善绿色物流标准

绿色物流体系的构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地方政府积极构建现代化物流产业布局,实行一体化、规模化及专业化采购、仓储、运输服务,在降低企业采购成本的同时减少物流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其二,在现代物流网络基础上整合区域内物流企业,发挥区域内物流企业整体规模优势,并借助大数据、5G网络等技术手段促进物流与商业、金融的融合,实现物流点的全覆盖,继而缩短产品由商家至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其三,制定物流包装标准,包括集装箱的体量、纸箱的循环利用与材料用量、塑料包装的使用范围等,最大程度上降低物流包装环节对环境的影响。

(四)绿色消费:加强宣传教育引导

其一,建立绿色金融发展中心,以政府为主导,以金融机构为主题,以社区为基本单元形成全面覆盖的绿色金融服务网络,使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激发消费者绿色消费动机。其二,绿色产品商家需要创新营销方式,通过公益广告,借助新媒体宣传产品等形式提升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提升产品的购买力。同时,开展绿色消费双倍计分返还活动,吸引消费者关注并购买绿色产品。

绿色供应商管理范文5

产业链上的绿色竞争

近年来,随着“绿色消费”潮流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绿色竞争力。正如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必须是综合整体实力一样,要想具有真正的绿色竞争力,就不能仅仅体现在新产品和新技术上,还必须在原材料采购、产品包装、运输以及回收再利用等各个环节上都实现节能环保,打造一条完整的绿色产业链。

何为“绿色产业链”?事实上,这并非是一个新概念。它最初是由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在1996年提出的。提出这一概念的目的,是从资源优化利用的角度来考虑制造业供应链的发展问题。也就是说,从产品的原材料采购阶段开始,就进行追踪和控制,使产品在设计研发阶段,就遵循环保规定,从而减少产品在使用阶段和回收阶段给环境带来的危害。

众所周知,传统的供应链是由物料的获得、经过加工或制作而成为半成品或成品,再将产品送交至客户的手中而形成的上下游网络。它使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及作业流程,通过绵密的架构来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成本。较之传统的供应链,绿色供应链则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不仅考虑资源运用效率,而且还考虑了综合制造及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的现代管理模式。它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货商、制造商、经销商、用户和废弃物处理商,保证产品从原材料的获得、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使用到最后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的冲击影响降至最小,资源效率的运用达到最高。

作为“世界工厂”,中国近年来取得的社会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然而,规模巨大的出口加工产业,也让中国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在向西方国家输出廉价产品的同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倾倒在自己的“后院”中,空气、水体、土壤等都面临着污染的威胁,一些地区早已埋下了公共健康隐患。传统的发展模式再也难以为继,中国工业必须向“绿色制造”转型。

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也正面临着来自国际的绿色大考。2007年8月11日,欧盟EuP指令正式转化为欧盟成员国的法规。它是继RoHS和WEEE两项绿色指令之后,欧盟设置的第三项“绿色壁垒”。这次指令直指生态设计理念,第三次“绿考”也由对产品的绿色检验上升到对企业的绿色考核。

对此,业内专家指出,“中国制造”要想成功转型,实现绿色制造的根本在于成功打造一条绿色供应链。如果大型企业一味关心价格和质量的话,难免会诱使大批供应商为了赢得订单而竞相降低环境标准,在环境表现上展开一轮又一轮的全球性“向下竞争”。为此,大型企业和零售商的领导者必须正确认识环境污染可能将给企业带来的不良后果,积极采取行动,加强其供应链条的环境管理。

而就国际范围来看,绿色供应链管理早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欧美等国早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便掀起一场“绿色革命”,领先的全球企业正在推动供应商履行环保的责任。许多跨国公司,如宝洁、雀巢、特易购和联合利华,正推出新的举措,重视供应链的绿色管理。许多美国公司都相信,联邦政府会在未来几年内就气候变暖问题立法,企业相信,在政府颁布法规之前就采取行动,而不是被动应对,将使他们在市场中占得先机,并被消费者视为可信赖的企业。而当供应与采购实现对接,谁说绿色供应链不会成为全球产业发展的下一站风景?

壁垒还是动力?

对于绿色供应链的实施,国内企业表现的是“又爱又恨”。所谓“爱”,是因为多数企业都明白一个道理,“绿色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而绿色供应链的实施,不仅是一个社会效益显著的行为,也是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当前的企业在注重其竞争能力的同时必须注重其自身的社会形象。越来越多的重要客户已提出作为供应商应该拥有一整套有效的环境管理措施。绿色供应链可以避免资源浪费,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给企业带来良好的声誉和绿色产品的品牌形象,扩大产品市场。而生产原料的节约则降低了最终产品的生命周期成本,从而使得消费者能以更低廉的价格得到更安全、更环保的产品。

然而,这些乐观预期都是针对已经实施了绿色供应链的企业而言的。对于许多中国企业,尤其是那些面临巨大生存压力的中小型企业来说,“绿”(环保)与“金”(竞争优势和商业利润)被认为是一个典型的零和游戏。它们分别处于跷跷板的两端,在环保上的投入成为侵蚀利润的成本,而利润的增长就意味着削减了环保成本。

在学术界,这种矛盾心态也一直存在。内蒙古大学法学院教授鄂晓梅认为:“发展中国家还达不到发达国家的一些标准或技术,即使要达到那些标准,也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 商务部贸易与投资专家组成员、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马宇更是表示了莫大的担忧:“对我们来说,(壁垒因素)还是比较重要的一个问题,今后碳税等新的因素加入进来,麻烦会更多。”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主任赵玉敏也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大家有分歧。有人认为长远来看这些因素是结构升级的促进力量,是摆脱过去增长方式的外部途径,是一种推动力,但对具体的企业来说,调整需要时间。”然而,多数专家都认为,壁垒因素仅仅是暂时的,有关环境、安全的要求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不应被视为贸易保护主义,因为它不是特定针对中国市场的……短期内对企业的竞争力有所削弱,但长远来看是有帮助的。而且,绿色供应链的实施,无论对劳工还是对环境,实际上更多的好处留在生产地了。

不仅如此,当前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供应链已经成为当今国际市场和贸易关系的关键特征。用某业内专家的话来说,“如果不从供应链去努力,厂商可以把污染环节外包出去。其结果是掌握品牌的大企业声称自己的产品越来越绿色,而其供应链环节的污染得不到控制,实际上产品生命周期污染可能更严重。一旦周边投诉激烈,或者管理趋于严格,就关了这个厂,搬到地价更便宜、管理更松的地方去,甚至厂名都不变,继续以原有的名义供货。”显然,从品牌采购商来说,管理供应链责无旁贷。这一点,已经成为全球贸易规则中的共识。《华尔街日报》曾援引Liz Claiborne Inc.负责职业道德与法规遵循的副总裁达里尔・布朗(Daryl Brown)的话:继劳工问题之后,环境污染已成为新的热点。

在当今国际社会,绿色供应链的管理措施已经被逐渐采用,显著的例子就是许多欧洲工业化国家确立了相关的环境法规,让生产商为其产品的逆向物流负责,包括旧产品和工业废品的处理。另外,一些全球性的企业,比如IBM、施乐公司等均已采取有效措施,整合他们的供应商、批发商等,改善设计和生产工艺来提高产品的可重用性,促进绿色供应链的发展。

如何玩转绿色供应链?

就当前来看,尽管绿色供应链已经成为不可扭转的国际趋势,然而,在事实上,众多的国际品牌在庞大的采购链条和网络中,或者不动声色地延续着对污染企业的采购,或者鞭长莫及、受到蒙蔽,难以实现对供应链的完整监控。在这方面,享誉全球的沃尔玛超市为众多企业在绿色供应链方面的管理和实施提供了良好的经验。

以“平价”著称的沃尔玛同时也是精于计算的“省钱达人”,它在做“绿色公司”的同时,也不忘要省钱――如今,它给众多的供应商们灌输的一个观念就是:“绿色就是金钱!” 为此,沃尔玛选用了第三方审核机制,委托一些具有相关资质的机构,到工厂去观察和了解人权、环保、安全、用料等情况,看是否符合其采购的标准或者某些行业标准,他们提交的报告,就将作为其选择供货商的依据。从质量开始,延伸到劳工人权和生产条件,再延伸到用料、安全、环境政策和环境友好程度。尽管不少供应商叫苦连天,但却又必须主动去适应沃尔玛的这种标准,否则其产品将无法进入沃尔玛超市。目前,这种第三方审核机制已经在中国企业间逐渐推行,虽然有些中国工厂主将这种审核戏称为“买猪看圈”,并对不同品牌的反复审核感到疲惫,但这一趋势已无可回避。

沃尔玛在对供应商进行“绿色供应”要求的同时,自己也在环保上下足了功夫。沃尔玛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不仅自己要做“绿公司”,同时还“逼”它上游的供应商一起做“绿公司”。沃尔玛企图用“绿色”手段,找到降低大家――沃尔玛、供应商、消费者、社会――成本的方式,从而实现多方的共赢。

而具体到国内其他企业,如何才能打造出一条完美的绿色产业链?对此,业内专家认为,首要之务是企业必须具备绿色的经营理念,将绿色发展的理念融入企业愿景及使命宣言中。同时在经营思维方面必须改变原有的心态,将企业的未来与环境的永续性画上等号,肩负起社会责任,参与社会公益或环保活动。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规划设计上,皆需从环保与生态考量的角度出发,除了财务营收之外,社会责任及环境保护更要考虑到。

绿色供应商管理范文6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绿色供应链管理 协调

在世界经济得到快速增长的同时,人们不得不面对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所带来的窘迫局面,在“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的原则约束下,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绿色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理念可以较好地使资源、环境和经济效益三者达到均衡,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有效方法。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容

对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目前理论界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义,而且研究人员所站的角度不同对绿色供应链管理所作的定义也不相同,本文比较支持以下四个观点:绿色供应链管理就是在供应链管理和工业采购中考虑环境因素(Green et al., 1996, 188);绿色供应链管理包括对于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和替代材料的采购上(Narasimhan & Carter, 1998, 6);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注意控制和提高环境绩效(Godfrey, 1998, 244);供应链就是供应商、分销商和消费者的网状分布。同时包括供应商和消费者之间,以及最终用户之间的运输方式…,而在产品设计、加工、储存、运输和使用产品、以及残料的处理必须考虑对环境的影响(Messelbeck and Whaley, 1999, 42)。简而言之,绿色供应链管理就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以达到提高环境绩效的目的。具体内容包括:绿色采购、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包装、绿色营销和逆向物流。绿色供应链管理要求彻底改变以往“先污染、后治理”的观念,转而强调“源头减少”――在产品设计和采购阶段就充分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进而减少企业治理成本,提高企业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

绿色供应链的协调管理

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要实现环境目标和满足利益相关者的期望,他们的环境计划不能只局限在企业内部,还需要包括供应企业。如电子和汽车行业的镉和铅,造纸行业从原始森林获得的纤维等。现在日渐推行的回收行动要求公司更紧密地与供应商合作,确保材料设计实现拆卸和再制造。然而,企业是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首要目标的,在成本可以外化而收益不能内化的条件下,企业并不关心系统的最优,而节点企业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往往与供应链整体利益相冲突;而且企业都有保留私有信息,以获得谈判优势的驱动,信息的不对称往往造成悖逆选择和道德风险。因此必须进行绿色供应链的协调管理。可以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本质是通过上下游企业、企业内部以及企业同政府等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资源共享进行协调与合作来达到提高环境绩效的目的。

绿色供应链的组织协调管理。绿色供应链是由各个不同的企业合作组成的联盟体,为了能够快速响应市场的个性化需求以及达到甚至超越环保部门的环保要求,提高供应链的竞争能力,必须在各合作伙伴间进行协调管理,减少供应链中不增值的活动,实施并行工程管理。实践中,企业通常的做法是建立跨部门、跨组织的小组,以便快速解决供应链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小组成员来自不同的企业和部门分别代表各自的利益和专门知识,通过小组协商可以快速解决问题,同时可以将企业及供应链的环境目标及时传达到每个成员,使成员理解环境目标并发挥成员监督作用,便于环境措施的开展和实施。该方法一般由核心企业进行协调,以免利益各方出现冲突,互不相让。如通用汽车成立了一个供应商环境咨询组,开发一些方法,通过使用这些方法,可以与供应商更好地合作把环境问题集成到设计、材料来源和制造过程中。

绿色供应链的知识和信息管理。信息共享是供应链管理实现的基础,知识是对信息质量改进得到的,通过建立知识和信息共享的有效通道,发挥集体的智慧提高创新能力,有利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目标的实现。如波音公司每隔18个月与主要的供应商40-50个代表进行技术论坛讨论共同的环境问题并交换看法;耐克公司为供应商提供各种教育培训和技术支持帮助他们达到公司的环境要求。实践中还有很多信息沟通的方法,如通过网络的交流、调研和问卷以及标杆信息等。

服务供应链战略。服务化成为提高供应链绿色度的又一有效战略。特勒斯研究所(Tellus Institute)即化学战略伙伴计划寻求化学营销交易的转变――从产品出售导向转为服务导向。服务化就是将原来购买其产品转为购买其服务。例如一个化学品供应企业不是向制造企业出售溶剂以清洁电路板,而是负责制造企业清洗业务。这样供应企业有积极性提高溶剂的使用效率,即使用较少化学溶剂清洗更多的电路板。在一些行业,尤其是汽车制造业已经有了这样的转变。

绿色供应链的跨文化协调管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核心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供应链成员会因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出现沟通的障碍。因此,核心企业在寻找合作伙伴对其进行评估时,除了考虑环境、质量、成本、供货及时性等因素外,还应考虑该企业是否具有团队精神,能够与他人进行较好的合作,并在合作过程中进行适时的评估。

结论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践目前还局限在一些领先企业,主要是一些企业认为增加企业的绿色度会增加企业额外投资成本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然而,一些领先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却证明了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并非相互矛盾,如通用汽车、IBM、施乐、贵糖集团、GMP和SMP等,绿色供应链的本质就是通过协调与合作,通过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利益共享、成本共担、风险共担,创造出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局面。而且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和各国环保法规的约束,环保战略会成为企业新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Narasimhan, R. and J.R. Carter (1998) Environmenta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Center for Advanced Purchasing Studies, Tempe, Arizona.

2.朱庆华.绿色供应链管理[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马连杰.虚拟企业的协调管理. 省略

4.Elkington, J. Towards the Sustainable Corporation: win-win-win business strategi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94,36(2)

5.Lippmann, S. Supply chai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elements for success [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199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