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保护生物学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保护生物学理论范文1
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院的专业有:
哲学、应用经济学、金融、国际商务硕士、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社会学、社会学、人口学、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理论、法律、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硕士、高等教育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设计艺术学、翻译、数学、物理学、理论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光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精细合成化学与分子工程、海洋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统计学、心理学、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固体力学、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社会工作硕士。
(来源:文章屋网 )
保护生物学理论范文2
Abstract: To ensure teaching quality of botany increase steadily,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njiang university emphasizes theoretical teaching of botany, at the same time, strengthens the fieldwork of botany. Specific measures: ①Optimize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professors attend classes and fieldwork; ②In the context of compression theoretical class hours to ensure hours of practice teaching; ③Pay attention to stimulate student interest in teaching, combining practice content and geographical features;④Strictly abide by examination system , require students to understand100 to 200 kinds of common plants; ⑤Guide students to innovate and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scientific research.
关键词: 野外实习;教学质量;反思
Key words: fieldwork;teaching quality;reflection
中图分类号:C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1-0247-02
0引言
植物学是生物科学各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也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之一。植物学野外实习是植物学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掌握和巩固植物学基础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学生由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知识内化过程。
学生修完《植物生物学》和《植物生物学实验》课程以后,通过植物野外实习检验自己对植物学理论的掌握程度,进一步深化理论知识的认识,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新疆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植物生物学实习主要是在国家级或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中开展。
理论与实践是认知事物两个环节,相互促进,理论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实践需要理论指导,同时又给理论带来新的内容,促进理论的发展。植物生物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生命科学所有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分子生物学蓬勃发展的形势下,新兴学科不断出现,国内和区内许多高校采取了压缩传统学科学时数来适应这种变化的做法。现在植物生物学基础学科学时数大大减少,导致教学质量滑坡。多年的植物学教学总结表明,有不少学生学完《植物生物学》后不能把一些基本概念与植物具体结构对应起来,更不会运用工具书去检索自己不认识的植物,这与植物学教学课时缩减有很大的关系。当然,在新兴学科与边缘学科迅猛发展的今天,减少传统学科的学时数来加强主干学科的教学,以适应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无疑是正确的人才培养机制,但不能忽视或弱化植物生物学等宏观知识在生命科学中的作用,而使生命学科的发展受到制约,因为新兴学科的发展需要基础学科的支撑。孔子提出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的有很大的影响,近三年来,我院结合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强化植物生物学的教学工作,尤其强化了少数民族学生的植物生物学的实践教学,有效扼制了植物学教学质量滑坡。
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解决问题,必须在源头上找出思想根源,学习动机和目的的正确树立,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和学习效果,情感态度对学习过程有明显地调控作用。不少大学生进入高校,思想有所放松,缓解高中阶段学习的压力和紧张,学习的主动性下降,甚者认为,学好植物学与将来的就业没有多大关系,拿到学分通过考试就万事大吉。针对以上结症所在,教师应时刻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通之以理,晓之以情,让学生明确学好植物学对他们将来从事科研或教学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道理。在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地发挥,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2强化野外实习,促进学生对植物学认知的飞跃
目前,新疆大学植物生物学课程由原来的两个学期压缩到一个学期,汉族班理论课学时为64学时,少数民族班级略高,授课学时为80学时,所有班级的实验课学时均为48学时。野外实习两次,共三周。另外,在教学计划中还设置了包括植物学特色实验的“生物科学专业特色课程”,实践环节的学时数远远超过理论课。充分强调植物学野外实践环节,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融入社会,融入大自然,学以致用。教师主要指导学生野外实习工作有:①苔藓植物、维管束植物资源调查、群落数量动态等生态因子测定;②采集标本,制作标本;③分类鉴定标本;④编制植物名录,学习野外调查方法,监测群落组成及数量动态,研究植物群落分类。⑤实物学习,认识野外大多数常见的植物种类及其用途,了解当地的植物资源,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维持良好生态环境的情怀。
3坚持教授上课制度,优化教师队伍,确保教学资源充分发挥
教授的职称不但是对其科研水平的肯定,也是长期从事教学科研成果反应。对于教学规律掌握和理解愈深,越能从实际出发进行可行的教学改革。我院植物学教学工作一直坚持教授讲授理论课、主持实验课,指导学生野外实习,及时把握植物学教学动态,创新教学方法。把最好的教学资源配置给学生,达到最优的教学资源组合。于此同时,继往开来,放眼未来,高级职称的教师也担任培养中青年新教师理论和业务工作,培养后起之秀,实行植物学教学可持续发展。青年教师必须经过两年跟班带实验后方可指导实验课,考核合格后才能讲授理论课、带学生野外实习。这样,不仅保证了教学质量,同时提升了中青年教师理论和教学实践能力,促使教学工作长远发展。
4重视课堂理论教学,推行多样化的教学实践
保护生物学理论范文3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侧重于教师的讲解和安排,忽略了学生的探索和互动,即由教师给出实验目的、实验仪器以及实验的方法,然后由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和安排进行实验。改革后的做法是注重学生的自主、独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设计和方案制定中,使学生由以往的被动听课,变为经过质疑、分析、判断、概括等认知活动获得结论。
(一)应用为主,理论必须,突出岗位能力培养
针对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强调应用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应用相关理论指导学生的微生物检验技能实践,让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理论融入食品微生物检验的项目技能训练中。以国家食品检验职业标准为依据组合内容,以食品微生物检验操作技能为明线,以微生物学理论知识为暗线,将食品微生物学的理论知识融入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各项操作之中。在教师示范指导下,通过“理论知识预习教师讲解实验技巧和注意事项学生动手实验老师检查和纠错”的段螺旋式反复强化训练,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二)多媒体教学提高微生物检验教学质量
在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过程中适当使用多媒体,可显著提高学生微生物检验感性认识。微生物学检验实验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涉及微生物形态学,如菌落形态、显微镜下不同微生物的形态特征等。利用多媒体教学可形象、直观、高效地让学生掌握上述内容。此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关键实验步骤以及学生容易犯的检验操作错误拍成录像演示给学生看,以便于教师在课堂上纠正学生典型错误。我们发现利用多媒体教学对杀菌锅的使用和无菌接种技术进行示范,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更快。
(三)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参与感和积极性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分析和探讨为基础的教学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案例讨论,不像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扮演着传授知识者角色。我们通过收集、整理过往教学、实际生产检验工作、互联网的微生物相关检测的实际案例和视频资料,并组织学生对关键或错误的操作环节进行讨论,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感及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考核方案改革
保护生物学理论范文4
关键词: 园林植物 园林设计 植物配置 营造技术
随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不断增强,生态学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并不断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这要求风景园林设计必须加强对生态学理论的探索和应用。
生态园林的研究范围既包括微观的植物群落、物种配置方式,又包括中观的相互联系的生态网络、组织结构,更涵盖了城市宏观系统生态功能的发挥及其运动机理;既有生物多样性的基因交流与适应、生物链的连锁与共轭,更有全系统能流、物流、信息流的良性循环和生态平衡。植物生态学是研究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包括植物个体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及环境对植物个体的影响;植物种群和群落在不同环境中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以及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中植物的作用。园林植物生态学特性是指植物种类对外界环境要求的特性,是植物各类生物学特性的一个方面。
一、生态学原理在植物配置中的应用
1.遵循生态适宜性原理,保护性地利用景观场地现有的自然资源生态适宜性是指经过长期的与环境的协同进化,生物对当地的光、热、温、水、土等生态环境产生了生态上的依赖性。生物长期生长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其本身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也因为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变异,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生存下来的这些植物对于环境有更高的适应性。
因此,在生态园林建设时,首先要调查恢复地区的自然生态条件,如土壤性状、光照特征、温湿度等,根据生态环境因子来选择适当的生物种类,使得生物种类与环境生态条件相适宜。在生态园林设计中,应用生态学适宜性原理进行设计,保护自然环境不受或尽量少受人类的干扰,现有场地往往经过很长时间,已经形成了新的动植物生态系统。在生态园林设计时,要充分保护利用场地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尊重场地原有自然环境的生态特征,尽可能将原有的有价值的自然生态要素保留下来并加以利用,组织到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去,同时,要对现有场地的生态演变有一个了解并对将来的生态演变做出说明,以作为后续的工程或管理参考。
(1)尊重场所自然演进过程。现代人的需要可能与历史上该场所中的人的需要不尽相同。因此,为场所而设计常常不会模仿和拘泥于传统的形式。但是从生态学理论来看,新的设计形式仍然应以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据,依据场所中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及能量等条件。设计的过程就是将这些带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结合在设计之中,从而维护场所固有的生态环境健康。作为风景园林设计者应尽量保留原场所的自然特征,如泉水、溪流、造型树、已有地被及名树、古木、地形等,这是对自然的内在价值的认识和尊重,既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资成本,又能避免为了过分追求形式的美感而对原有生态系统造成无法弥补的破坏。
(2)利用当地的乡土资源,做到适地适树。乡土植物是指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及物种演替后,对某一特定地区有高度生态适应性的自然植物区系成分的总称,是最能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植物群体。利用乡土植物造景,植物成活率高,管理和维护成本少,能促使场地环境自生更新、自我养护,而且能够形成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景观。所以,植物造景中乡土植物是最佳选择。另外,因为物种的消失已成为当代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所以保护和利用地带性物种也是时代对风景
园林师的伦理要求。
(3)土壤的设计。在园林设计中,植物是必不可少的要素,而土壤是植物生活的介质,因而在设计中选择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就显得特别重要。分析植物的生态习性,选择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类型、质地。特别是在园林的生态恢复设计中,土壤因子更为重要。一般都需要对当地的土壤情况进行分析测试,选择相应的对策。常规做法是将不适合或污染的土壤换走,或在上面直接覆盖好土以利于植被生长,或对已经受到污染的土壤进行全面技术处理。采用生物疗法,处理污染土壤,增加土壤的腐殖质,增加微生物的活动,种植能吸收有毒物质的植被,使土壤情况逐步改善。如美国西雅图油库公园,旧炼油厂的土壤毒性很高,以至于几乎不适宜作为任何用途。设计师哈格没有采用简单且常用的用无毒土壤置换有毒土壤的方法,而是利用细菌来净化土壤表面现存的烃类物质,这样既改良了土壤,又减少了投资。
(4)以循环为主的水的设计。在风景园林设计中,从生态因素方面对水的处理一般集中在水质的清洁、地表水循环、雨水收集、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水的动态流动以及水资源的节约利用等方面。在生态园林设计中充分利用湿地中大型植物及其基质的自然净化能力净化污水,并在此过程中促进大型动植物生长,增加绿化面积和野生动物栖息地,有利于良性生态环境的建设。
2.根据生态位选择植物材料
植物群落并不是植物个体简单的拼凑,而是一个有规律的组合。生长在一起的植物之间存在着极其复杂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既包括生存空间的竞争与相互依存,也包括各种植物对光能、土壤水分和矿物质等外部环境的利用和植物分泌物的相互影响等。生态位就是种群在群落中与其他种群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相对位置及关系。每种植物在群落中都占有一定的生态位,如果二个种在同一个稳定的生物群落中占据相同的生态位,终究有一个要退出该群落。因此,在构建生态园林植物群落时必须按照生态位原理来确定群落中优势树种、伴生树种的种类。优势树种多为乔木,对群落的结构和功能起着决定性作用,因而它在群落中的数量是占多数的。
根据生态位理论,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择配置植物种类,避免各个物种对空间和营养的争夺,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又能形成具有良好视觉效果的园林景观。根据各种植地不同的实际情况(如干旱、贫瘠、土壤密实、污染严重、病虫害严重等),有针对性、有侧重点地选择植物种类,尤其是高大乔木优势种的选配,直接决定了园林生态效益的发挥程度。生态园林设计中要求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分异来配置植物,充分利用空间、营养,各个种才能协调共生。
因此,在植物材料选择时,应该因地制宜,发挥不同植物的各自优势,最大限度地满足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生态条件,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进行相应的选择。
二、生物多样性理论对生态园林设计的指导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4个层次。在城市绿地这一特定环境中,与植物配置关系最为密切的是物种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1.物种多样性
遵从生物多样性原理,模拟自然群落的植物配置。生物多样性不仅反映了群落或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均匀度等,也反映了群落的动态结构与稳定性,以及不同的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物种多样性主要反映了群落和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均匀度、群落的动态与稳定性,以及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生态学家认为,群落结构愈复杂,系统也就愈稳定。因此,生态园林设计过程中,设计多物种组成的植物群落,比单物种群落更能有效利用资源,具有更大稳定性,即保持各物种多样性如动植物种资源多样性、各种文化特质多样性等,具有重要深远的生态环境意义。
2.景观多样性
景观生态学把景观要素划分为三个基本类型:一是斑块,指外貌与周围地区有所不同的非线性区域。二是廊道,即与基质有所区别的一道带状区域,如道路、河流等。三是基质,基质的结构、功能及变化直接影响着整个景观。斑块的尺度、树木、性状及位置对生物多样性有直接的影响。斑块尺度越大,物种多样性越丰富,而尺度小的斑块则是某些物种的避难所,因此,生态园林中必须有大面积的森林以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和维护城市生物多样性;还必须有小的植物群落来保护和发展一些特有或稀有物种。斑块的数量越多,物种受保护的程度越大,因此,在生态园林设计中,必须设计2个以上的大型斑块,以达到保护某种物种的目的。斑块形状理论表明,边缘不规则的斑块比规则的斑块生态功能性要好,因此,在设计生态园林边缘时,要进行适度的不规则处理。当一个斑块中的物种灭绝之后更有可能被来自相邻斑块同种个体所替代,从而使物种整体上得以延续。因此,对整个生态园林起决定性作用或具有重要意义的植物群落必须设计在园林最关键的位置。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景观多样性是通过物种多样性实现的。当然,在提倡景观多样性的同时,也应考虑到景观多样性过度会导致生态位的重叠,造成物种间的竞争。例如,在草坪上植树可增加景观多样性,但是如果在植树过多,不仅会破坏原有的景观美感,而且会造成树种之间的竞争,影响植物生长。
三、生物学理论在生态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植物的生物学特性是指植物生长发育、繁殖的特点和有关性状,如种子发芽,根、茎、叶的生长,花果种子发育、生育期、分蘖或分枝特性、开花习性、受精特点、各生育时期对环境条件的要求等。必须了解植物的生物学特性,以便掌握植物的生长规律,进而进行植物配置。例如,根冠比是指植物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鲜重或干重的比值,它的大小反映了植物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相关性。这需要在植物苗期创造良好生长条件,促进根系生长,增大根冠比。
植物的生物学特性是生态学特性的个性体现,充分了解植物的生物生理学特性,可以对生态学做出补充,如树木周围的地面铺装材料必须是透气的,这样可以保证植物的根系呼吸,才能使现有的植物景观维系和发展下去。因此,了解所用植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创造适宜植物生长的环境,如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中耕断根、蹲苗等措施;为了减少外界对植物本身的影响,防止植物动摇,要做好加固措施;减少使用不透水、不透气的铺装材料等。
四、景观营造技术
随着树种培育和栽植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营造有了更高的追求。景区与园林建设已经开始改变原有单一绿色植物结构,选择了多样性的色彩景观。由于彩叶树种具有色彩丰富、品种多样、成景较快、持续欣赏时间长,随季节变化形成不同景观的特点,所以彩叶树种逐渐成为景观布置的重要角色。景区和城市园林建设,通过彩叶树种景观规划营造出各具特色的植物景观,从审美视角和色彩视觉给游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因此彩叶树种的景观规划、营造、品种更新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应用。
为了达到美好的森林景观效果,应根据地形走势和地理状况规划彩叶树种与常绿树种间呈现的景观效果。彩叶树种应使用大苗,以加快景区和城区周边森林色彩化效果。不同的彩色树种有不同的生态习性和生物学特性,所以在规划设计和栽植时要遵循生态自然、适地适树、视觉审美、经济效益等原则进行规划、栽植。在管护过程中对树形修剪、高度控制、枝叶修整、林区密度调整,色彩期调控等进行技术性规划。对嫁接和萌生的林木及时除蘖、定株,避免砧木长势过旺影响接穗和萌生条的生长,产生退化或死亡现象。各种植物的叶色还会因为管理过程中施肥、浇水、光照、温度、湿度、有害生物侵蚀、树势修剪等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所以可以根据需要对彩叶树种的叶片颜色变色期利用技术手段进行调控。应根据需要,遵循植物的生态习性和生物学特性的原则选择不同的树种和地域进行栽植、更新。
整体规划设计兼顾生态与经济原则由于景区树种营造具有整体性,应从景区的风格和地域特色入手将所选树种合理搭配,在原有纯林中可采取带状、块状、株间混交的更新改造技术方式进行。不仅要形成叶色组成图案的搭配、树势规划搭配、远景近景搭配、树种之间搭配,整体与部分搭配、树种与景观搭配,而且还要兼顾景区的经济效益利用搭配、生态资源循环搭配等。从整体上进行规划与设计,将生态自然、园区景色、审美效果、经济价值相融合。
五、 结语
生态学是一个动态的连锁反应,人类是其中的一环,人类活动是环境变化的起点,同时也是变化的接受者和被影响者,人类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中各种因素如水、空气、温度的不断发展变化造成环境的变化,环境的变化导致环境中生态群落的变化,从而决定了这个群落的发展方向,最终决定这个环境的发展方向和人类在其中是否适宜生存。
风景园林对环境的美化和绿化最终目的是使环境适宜人类居住,因此,风景园林设计、施工中只有充分利用生态学和生物学的原理,对其中的环境进行生态学设计,这样的园林才能真正达到宜居的目的。在景观整体规划设计和环境美化升级、地方生态特色营造方面给彩叶树种的栽植、更新创造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欧静 .生态园林的植物配置 [ J ]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1,20(3):170-173.
保护生物学理论范文5
1.研究对象
以无锡运动学校篮球队男女运动员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与课题有关的书籍、文献,并进行整理与归类;借助互联网广泛收集有关运动心理训练方面的资料,为研究提供背景材料。
(2)访谈法:走访北京、浙江、上海和江苏等业余运动学校和相关专家学者,充分了解我国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心理学训练情况。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1.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与篮球训练
(1)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是一种S-R(刺激―反应)的联结理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环境是刺激,由刺激产生的行为是反应。依此理论指导篮球运动训练,篮球运动中的刺激是通过篮球实现强身健体,增进健康,愉悦身心的目标,采用的方法和手段是反应;防守限制对方得分,进攻努力得分超过对手作为刺激,个人和全队采用的技战术行为作为反应,形成条件反射:刺激―反应―强化,进行篮球运动训练。
(2)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指导篮球训练存在的问题。
①机械地用动物的学习规律解释人类的学习行为,忽视了社会文化刺对人的影响,行为主义仅仅解释了人类学习的生物属性一面,未揭示人类学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忽视人类学习的内部过程,以及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差别。简言之,指导篮球训练呈现简单性和外在性。
②过于强调训练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行为主义过分强调人的行为,轻视或忽视意识、态度和情感意志的变化对训练的影响。
③忽视篮球运动专项的规律,篮球比赛的节奏调控,专项意识和专门化感知觉的培养。
2.认知心理学理论与篮球训练
(1)认知心理学理论既强调外在的客观因素(环境),又强调学习者内在的主观因素(心理结构),把重点放在二者的结合上,主张学习就是将外在事物的关系内化为学习者自己的心理结构(认知结构)的过程,既S-O-R。
(2)认知心理学理论指导篮球训练存在的问题。
①认知心理学脱离篮球运动的实践研究人的认识活动,把训练归结为单纯的内部心理过程和意识系统,把人的认识活动归结为纯粹的认知行为,甚至类比或等同于计算机对信息的加工,呈现认知心理学的片面性。
②篮球训练的实践中容易出现聚焦在认知上,而忽略其他非认知因素,甚至过于强调训练的认知性,轻视或忽视意识、态度、个性因素、自然环境、人文精神和情感意志的变化对训练的影响的现象。
3.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与篮球训练
(1)建构主义心理学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根据辩证法“观察渗透理论”,个体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构和解释客观世界,因而对客观世界的解释或建构是多样化的。建构主义指向开放性探讨,鼓励对事物事件及特点的文化经验进行创造性思考。
(2)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指导篮球训练。
①建构主义心理学强调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篮球训练: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事物的了解或对知识的掌握从多角度、多层次入手,学习者不需要设定某一固定的学习起点。可以采用语言传递信息的训练方法、直接感知法、帮助和保护法,身体练习为主的训练法、以情境和竞赛活动为主的训练法和探究法进行篮球技战术的训练。
②建构主义心理学指导篮球训练强调“自上而下”的学习策略。在训练中形成“支架式”、“抛锚式”等训练方法和模式。
③强调在实践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在根据理论设计与实践篮球训练时,避免过于强调相对性而导致真理观的相对主义。
4.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与篮球训练
(1)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自我实现的心路历程,认为学生有自我发展的潜力,学什么、如何学、进度怎样安排都可以由学生自己决定,提倡学习以人的整体性为核心,强调“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习成败的关键不在于指导者的专业知识与教授的技巧,而在于人际关系与情感态度。
(2)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指导篮球训练体现为:
①人本主义心理学重视学生的健康、全面、和谐发展。通过篮球训练不仅要掌握专项的技能和知识,还要掌握运用知识和技能促进健康发展的方法,培养获得强健体魄的能力。
②重视意义学习,强调非认知因素的重要性。
③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指导篮球训练存在的问题:过于强调人的自我实现的生物学动力机制,容易忽视社会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制约作用,以反对客观主义的面目出现,具有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即只重视人的情感与价值,淡漠客观的科学知识本身。
三、结语
保护生物学理论范文6
关键词:生命科学;国际化人才培养;分子生物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7-0073-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必须承认,我国目前在生命科学学生教育方面,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与国外学生的教育国家化发展模式和效果还存在巨大差异,因此以国外生命科学学生的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经验为参考,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国际化培养模式,对于提升我国生命科学学生的教育水平和层次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生命科学已经成为世界科学前沿最活跃的学科,是代表科学发展方向的学科之一。目前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形成了这样的共识: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主导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人类正在进入生物学时代,生物学正在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解决医药领域问题、科技制造业、绿色能源以及农业和环境保护等很多重大方面。而美国白宫也在2012年了“国家生物经济”蓝图,提出未来美国政府在生物经济方面的战略性使命。在这一新形势下,把培养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以及一定自主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作为生命科学学生培养的目标,并在构建生命科学学科学生的国际化培养的新模式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将变得异常重要。有很多学者发表关于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论文,如乔敏等的《学习哈佛经验建立基础医学整合课程体系的实践》、袁力的《中美大学本科课程体系比较及启示》、于歆杰的《麻省理工学院教育教学考察报告(二)――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篇》、蒋景华《麻省理工学院培养创新人才特色做法的分析研究》等,但关于国外生命科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文章很少,只检索到肖尊安的《浅析国外大学生物科学人才的培养》和夏薇的《麻省理工学院和清华大学生物学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等。近年来我国的高等生命科学人才培养已加快了改革和调整的步伐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改革试点已经考试启动,其总目标是: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中心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中心的基础上,建立生命科学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改革试点(简称改革试点),两个中心研究方向各有侧重,优势互补,资源共用,统一实施和管理,并为实现该目标制定了明确的改革措施。吉林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已经纷纷开始进行生命科学学生国际化培养模式的改革。而分子生物学做为现代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发展异常迅猛,以分子生物学课程为探索国际化培养模式的试点非常必要。因此,我们在辽宁大学生命科学院以中英双语教学课程分子生物学课程为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借以探索生命科学本科学生的国际化培养模式。
一、改革的目标及具体改革内容
以分子生物学课程的国际化实践为试点,为进行辽宁大学生命科学院现代生命科学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提供参考。
1.教学理念方面的改革:分子生物学课程是一门崭新的课程,作为现代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发展异常迅猛。这就要求分子生物课程的教学理念也要符合其发展特点。在教学理念上破除陈旧的照本宣科和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新性,鼓励教师从自己的学术科研实践出发,把前沿的学科发展动态同教材内容相结合,拓宽专业教育范围,把培养国际型实用人才做为教学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2.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分子生物学的前沿发展非常深入和迅速,这就要求分子生物学教学内容设置的最重要的标准必须是强调教材内容的先进性,这样才能保证所传授的内容不落伍。改变之前所用传统分子生物学的中文教材,通过使用与国际接轨的先进教材《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Gene》(科学出版社,J.D.,沃森等编著,杨焕明等译),以及自制的以该教材英文版为参考的全英文PPT课件,使教学的内容始终保持与学科的前沿发展契合(图1)。同时在每学期的教学中都根据学科发展的现状,合理并及时运用该教材编撰者在冷泉港实验室随时更新的最新的分子生物学教学动画及其他教学材料(图2),以及哈佛大学或麻省理工学院相关课程的教学辅助参考资料,这样做到随时进行知识更新,以跟进教材更新和修订周期中的学科发展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学方法方面的改革:分子生物学是一门理论和教学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任何一个知识点都从具体的实验数据得来,而学术和实验能力是分子生物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教学实践中理论部分利用研究式、讨论式(如第三四五章分子间的弱相互作用重要性的讨论,为分子生物学相关化学基础知识,由讨论课形式完成)、启发式、等教学方法,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将某些相关的理论形成过程分析出来,并就形成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知识点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精神。另外,开展多彩多样的课外活动,包括小型研究课题、实验技术训练和知识拓展讲座等。同时,开展“本科生导师制”工作,鼓励学生参与任课教师的学术科研实践,以实现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目标。
4.考核标准改革:改变原考试只重视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的做法,分子生物学考试改革改为出勤率、平时学术小论文报告、课堂讨论及发表并结合期末卷面成绩的做法,监督和培养学生平时夯实学习基础知识的好习惯,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具体实施方案
1.建立国际化的教学队伍与科学、公正的评价制度:引进具有国际化背景的分子生物学专业的教师承担部分教学任务,通过开展广泛的讨论与监督,评价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成果。
2.寓教于研,建立国际化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以辽宁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度为依托,吸引优秀的本科学生参与到任课教师的学术实践中。通过课题中子课题任务的承担和参与,强化其对分子生物学课程的理解,提高其兴趣。
3.制定国际化的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指导方案。构建国际化的本科生培养方案,将为提高研究生的国际竞争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借鉴国外高水平生命科学学科的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制定符合自身特色的本科生国际化培养方案。
4.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化学术交流活动。辽宁大学生命科学院的承担分子生物学及相关课程如基因工程、分子遗传学、细胞生物学以及细胞信号转导等专业的任课教师绝大多数都有海外工作或者留学经历,并且与国外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分子生物学教研室充分利用这些教师资源,利用辽宁大学的“暑假小学期”制度,定期邀请国内外分子生物学相关领域的专家及学者来院讲学及交流,为学生开设各种形式的前沿讲座和报告。这些措施使学生能够与外籍专家近距离的交流和学习,让学生能深刻体会到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感受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领略国际一流学者的风度和学识,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他们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渴望增加了助力。
通过以上改革,学生对分子生物学课程学习的兴趣显著提升,课堂出勤率显著增加,学习成绩也有大幅度提高。同时,通过对分子生物学课程学习的引导,学生对分子生物学相关学科如细胞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以及其他生命科学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提振生命科学本科学生的学习风气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得到了拓展,用英语讨论分子生物学学术研究热点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对国际学术环境有了较为整体的了解,而这些也使得本院本科生在联系国际知名大学继续求学深造的过程中竞争力大大提高,并且陆续获得了美国和日本等国际知名大学的录取。通过以上实践,希望我们的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对生命科学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能有所参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