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医药发展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目前中医药发展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目前中医药发展现状范文1

一、康养旅游的产生和发展现状

(一)康养旅游的产生

康养旅游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和墨西哥。目前,康养旅游发展主要来源市场是欧美国家,旅游目的地主要是欧美地区等非传统发展中国家。

(二)发展中医药旅游的背景和养生理论基础

养生理论是指通过各种手段或方法来护理人类生命的主观和客观行为,或根据人类生命过程的活动规律而采取的所有物质、精神和心理护理活动。随着人们对旅游业更深层次的认识,人们对旅游产品的需求日趋多样化,中医药旅游就是在这种状况下逐渐兴起。

(三)全国康养旅游发展现状

根据国家旅游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共有450多个景区、度假村和酒店等机构开设中医药康养旅游,90多家中医药机构从事中医、足部护理、按摩、水疗、药浴、美容理疗等中医药康养服务。

二、甘肃省中医康养旅游发展的产业基础

(一)甘肃中医药康养旅游发展的资源优势

甘肃旅游自然资源丰富,冰川、沙漠、戈壁、绿洲、石窟、文物、草原、马场、森林、高山、峡谷、瀑布、天池、沼泽、梯田、黄土、雅丹地貌、革命圣地、神话传说、魔鬼城、民族风情等等。甘肃是华夏古文化的发样地之一,完整保留了远古始祖文化、黄河文化、丝路文化,长城文化、政治文化等多种文化遗迹,系统记载着中华民族的八千年历史。甘肃省所拥有优越的中医资源优势,被称为千年医药乡,全省主产将近300种中药成为国家重点医药品种,拥有1600多种药用资源,是重要的药材产区。

(二)甘肃中医药康养旅游发展现状

1.建设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2013年11月,甘肃陇东南地区启动陇东南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创建。2015年11月,甘肃省推介五市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产品,并与省内外旅行社签署了合作协议。

2.建设养生旅游产业园。甘肃省发展中医药保健养生旅游基地的首要保障就是省内生态环境多样性,中医药历史文化和中草药种植等优势。同时,建设一批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产业园、产业基地。

3.形成特色的保健旅游品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优势,开发出类型丰富、优势明显、吸引力强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产品,形成特色的中医药生态保健旅游品牌。

三、甘肃省中医药康养旅游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一)缺乏完善的行业标准与规范

目前,我国中医药康养旅游标准几乎空白,因为没有完善的消费标准作为参考,旅游消费者只能从旅游供应商提供各种旅游产品进行挑选,随之而来的是供应商进行虚假宣传,而消费者跟风消费的趋势愈演愈烈,导致中医药康养旅游行业时常发生消费者投诉,消费争议频发,消费者满意度低,市场价格波动等问题。

(二)产业链不完整导致行业聚集性差

中医药康养旅游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链,产业完整性尚未达到行业标准,由于前端产品设计的形式相对薄弱,以中医药康养旅游为主题的体验服务,产品推广和营销网络发展跟不上步伐,中医药康养旅游终端服务质量和满意度评价不完善等问题导致中医药康养旅游产业链三端缺乏有机的整合与联结。

(三)基础条件薄弱以及品牌特点缺乏

当前甘肃省的中医药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开发,无法像发达地区一样投入大量财政资源,农业基础薄弱、高寒阴湿的六盘山、秦巴山区等连片贫困地区是甘肃中药材主产区,由于中医药康养旅游品牌效应尚未形成,中医药康养旅游和健康旅游企业的品牌特点不突出,导致旅游消费者对中医药康养旅游的产品差异性触觉相对较弱,缺乏全国性、地域性影响较大的中医药康养旅游品牌。

四、促进甘肃中医药康养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分析

(一)政府加强康养旅游行业标准化管理

中医药康养旅游标准化管理制度应涵盖中医药康养旅游行业规则、中医药康养旅游标准体系、康养旅游市场准入制度等,形成规范中医药康养旅游自律发展的完善机制。强化中医药康养旅游高素质、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的储备;确立中医药康养旅游行业的规则,包括:产品信息公开、公平竞争与诚信经营、确保产品的品质与质量基本要求等。

(二)行业促进康养旅游系列产业链完善

在宏观层面上,行业通过引导技术、资金、人员、信息等元素到中医药康养旅游产业中聚集,发挥产业链的规划和导向作用;在微观层面上充分发挥区域财税政策改革和区域财税政策优惠的作用,鼓励和支持中医药康养旅游企业的发展,鼓励外商和各类所有制企业参与中医药康养旅游项目的投资与支援。

(三)景点挖掘自身特色大力构建品牌体系

景点需挖掘自身特色,建设健康体验观察基地,通过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进行珍贵中草药栽培,发展田园生态和休闲旅游健康体验场地;同时注重中医药养生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发展医疗浴、沙疗、泥浴等系列养生项目,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构建属于自身的品牌体系。

(四)推动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

目前中医药发展现状范文2

【关键词】 中医药; 国外; 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R19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962-02

1 中医药在国外发展现状

1.1 国外中医医疗机构与从业人员情况

国外中医医疗机构主要分为中医、含针灸、诊所、中医门诊部,西医医院中医含针灸科、中医医院等。 这些中医医疗机构遍布全世界160多个国家或地区,在日本、朝鲜、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缅甸、柬埔寨、越南、英国、法国、俄罗斯、奥地利、美国、加拿大、巴西、古巴等国家的部分医院均选择性设有针灸、推拿、中医科室或疼痛门诊,每年为数以千万计的各国患者提供卫生保健服务。各地诊所数量差异较大,规模不一,科室设置迥异,在亚洲和欧美一些国家, 中医针灸诊所数量较多, 科室设置较全,通常配备中医诊疗常用的设施设备。 而在非洲、中医药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机构数量较少。德国大约每15 000人中就有1家中医或针灸诊所, 美国约有8 000多家针灸诊所,荷兰约有1 600家,法国约有2 800家,澳大利亚约有3 000多家中医诊所和近3 000家针灸诊所[1]。

国外的中医院数量较少 主要分布在东南亚一些国家 新加坡约有20家中医医院。 近几年,德国、法国也陆续建立3所中医医院,均设有病床。在我国港澳台地区和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的中药店内还开设坐堂医诊室[2]。

截止到2008年初,国外中医医疗机构有 5万多家 ,针灸师超过10万人 ,注册中医师超过2万名 ,每年约30%的当地人、超过70%的华人接受过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3]。从1987年到2005年, 我国为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54 700 余名来华学习中医药的人员。WHO在亚洲设立的 15 个“传统医学合作中心”中有13个与中医药有关,其中7个设在中国[4]。

目前全澳有中医执业医生超过2500名 ,另有约3000名以中医为辅助医疗职业的从业人员。每年中医及针灸门诊人数最少280万人次。1985年法国的针灸师达7000-9000人,拥有近10个针灸专门学校,18个针灸、中医研究单位,6家针灸杂志,中医从业人员达 1万人[5]。西方人使用中医药的比例接近40%,50%的人受过高等教育,80% 以上病人母语为英语[6]。目前国际上中医药从业人员大约有30-50 万人[7-9]

1.2 中药业市场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在全世界有40亿人使用中草药治病,占世界总人口的80%。2009年我国出口中药产品销售额达到了8.3亿美元, 中草药贸易超过200 亿美元[4]。亚洲、北美和欧洲是中药出口的主要市场。尤其是亚洲市场约占中药出口总值的2/3。这几个市场的中药出口近几年都稳步增长。2008年中药对亚洲出口4.86亿美元,对北美出口1.05亿美元,对欧洲出口9 270万美元,对非洲出口1 049万美元,对大洋洲出口889万美元,对南美洲的出口975万美元。目前,全球四个主要中药市场为东南亚及华裔市场、日韩市场、西方市场、非洲及阿拉伯市场。法国对中草药研究的力度低于日、美、德等国,每年用掉中草药达35 000吨左右[6]。中药在法国是不能作为药品进口的,目前一小部分中草药制品只能作为食品、营养品、补充食品等进人法国。较常用的中药饮片、中成药 ,以及针灸用品等均有销售。

目前 ,世界传统医学治疗市场每年达到 600亿美元 ,而且仍在不断增长。80%的非洲人求助于传统医学 ,而在中国、朝鲜、韩国和越南,传统医学已完全进入医疗健康体系。在发达国家,传统医学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在德国,77%的医疗单位建议病人用针灸治疗疼痛[3] 。中药产业规模小, 行业集中度低。中药研发能力严重不足。

1.3 国外中医药立法

世界各国政府现在日渐意识到中医药学的重要性,积极推动中医药学在本国的发展。2006年召的世界传统医学政府论坛上,WHO和东盟力促传统医学纳入国家医疗体系,1996年美国批准针灸作为治疗方法。截止到2007年,中医药在中国、澳大利亚、阿联酋、泰国、越南、新加坡、加拿大、南非等8个国家和地区获得了合法地位。世界上有54个国家制定了传统医学相关法案,92个国家颁布了草药相关法案。在朝鲜、 越南等国家已被纳入国家医疗保健体系,美国有42 个州对针灸进行了立法, 意大利、 奥地利、 巴西、 哥伦比亚等国也对针灸进行了立法,承认针灸的合法地位[3,5,7,8,10,11]。

随着中医药为更多的人接受,各国保险业也陆续将中医、中药、针灸纳入保险覆盖范围。韩国国家卫生保险制度中包括传统医学,政府在1980年将在韩国的中医称为“韩医”,允许其存在并纳入医疗保险范畴。日本于1976年经厚生省通过,汉方正式列入健康保险,210个方剂、140种生药在全国范围内被列为医疗用药(处方药),自1991年1月起,部分针灸费用可从医疗保险中支付。 2003年 9月英国补充替代医学委员会通过了中医跨行业注册,西草药、中医、印度传统医学、针灸等行业平等地参与立法注册,从而保证了中医的整体性和应有的法律地位。新的法令法规于2011年4月正式施行,成为第一个进行中医药立法的欧盟国家[12]。

1.4 中医药治疗病种

目前国外中医临床上主要使用针灸方法,中药的应用也正在逐渐增多。中医药治疗的病种较多,中医对下列疾病具有较好疗效:(1)呼吸系统疾病:如流行性感冒、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2)循环系统疾病:如心力衰竭、病毒性心肌炎等;(3)消化系统疾病:如病毒性肝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胃肠炎、药物性肝损伤等;(4)泌尿系统疾病:如慢性肾炎、非感染性尿频、尿失禁等;(5)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甲状腺疾病、Ⅱ型糖尿病、肥胖症等;(6)免疫性疾病:如克隆病、多发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7)神经系统疾病:多发性神经痛、弥漫性神经性皮炎、三叉神经痛、中风偏瘫、面神经麻痹等;(8)生殖系统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症、不育症、阳痿、、月经病等;(9)其他:;慢性疲劳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皮肤病等。

1.5 中医药教育

法国是开设中医私立学校最多的欧洲国家,也是开设中医私立学校最多的欧洲国家,2005年达到了40所,学制2-4年不等,每年培养的毕业生在500人左右[6]。法国就在7所医学院设立了针灸文凭,凡是应用针灸的医生必须获得由医学院颁发的针灸文凭。德国有中医学校几十所[13,14]。

国外中医药教育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与中国合作办学,引入中国优质的教育资源,在中国中医药教育界的积极支持下,境外中医药教育发展较快。国外中医药教育现有1~5年各种学制,招生对象也包括一些医学专业人员,如医生、牙医、护士、治疗师、康复医学人员等;专业设置有中医专业、针灸专业、草药专业及养生康复保健专业;开设的课程包括中国哲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医学史、证候学、中医诊断学、汉语、中药学、方剂学 、药用植物药、中医临床各学科、针灸学、推拿按摩、体育疗法、食疗与营养疗法等,总学时数约1800~5000h左右,主要为课堂教学,也有一定课时的临床见习和实习,全日制或业余。

1.6 中药研究

近年来,西方国家一些医药学术机构已开始重视中药的研究,以植物药为例,西方有40家植物药研究机构,500多个研究项目。在日本,许多汉方药企业建立的汉方研究机构从事汉方药物研究,建立了药材生产基地。在英国,Phynova公司以中草药为基础,开展抗感染和抗肿瘤研究。在意大利开展中医药治疗肿瘤、糖尿病的研究。估计有170多家大型国际制药公司在从事包括中药在内的传统药物的研究开发工作。美国NIH和艾滋病防治中心分别对300余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和有效成分研究,从植物药中寻找抗癌活性成分,取得了较多成果。俄罗斯在中药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对中医药特别是中药开展了不同程度的临床科研工作。国际上申请中药与其他植物药的专利数量亦在迅速上升。在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加拿大、法国、意大利、芬兰、新加坡、巴西、俄罗斯等积极开展中医药科研方法之研究、中医临床研究、疾病的中医疗法研究、中西医比较研究、中药药理及毒理研究等。

2 国外中医药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医药学在绝大多数国家中属于非正规医学范畴,在西方发达国家仍然被归类为补充替代医学的一种, 在医学教育体制中均无合法地位。目前国内中医系统的杂志还没有一种进入美国《科学引文索引》;中医药学,虽然有许多国家建立了中医药、针灸学院,但课程设置多不完善,无材及考试标准,教育水平不高。

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尚未被国际社会普遍理解和接受,中医药也未进入国际医保主流市场,中医药国际化人才缺乏,具中医药特点的国际标准规范尚未形成,中医药产品和企业国际竞争力弱,对中医药的基础性研究大都属民间机构活动,自然难以形成系统的研究体系。国外针灸研究基本停留在临床疗效客观性,机理研究不够。

中药材饮片和制剂质量不稳定,影响临床效果[15]。中医药学在临床、科研、教育、中药等领域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我国中药产业规模小,行业集中度低。我国中医药工业1300家企业中,中小企业占90% 以上,排名前10的企业销售额之和仅占整个中医药市场的23.7%, 而世界排名前20 的医药企业占据欧美市场的比重则达90%,占世界医药市场的比重达60%。我国对中药作用机理、 物质基础以及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统一的质量控制与检测标准,与国外“洋中药”在技术含量、生产工艺等方面的差距明显。我国药用资源丰富,药用植物约有5000余种,但作过化学或药学研究的不过20%,600多种中药中不少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药物,不能跻身国际市场。中药出口混乱的问题严重影响着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16]。

3 建议

3.1 加强国际中医药动态研究

应该建立一支研究“世界传统医学及中医药在国外”动态信息的专业队伍,系统收集、研究上述信息,作为领导决策的耳目、参谋与助手;成为中医药医、教、研、产、经、销机构的良友与顾问。

3.2 不断提高中药材及中成药质量、疗效

推出适合国际医药市场的中医药重点产品,如治疗疑难病症的中成药、养生保健营养型中药产品以及适合国外不同层次、不同科别的中医药人员学习需要的中医药学教材等。

3.3 拓宽与国外中医药交流渠道

在国外推广中医治疗,还需注意结合具体情况,比如人们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工作节奏等 ,来考虑疗程、中药剂型、中药品种等具体问题,与各国政府与机构合作举办国际或国外中医药大学,开展正规的中医药教育。

3.4 加强中医药涉外人员的培养 中医药走向世界需要一大批既懂中医中药,又熟悉外语及外贸业务的各种专业人才,包括市场调查人员、科研协作人员、合资管理人员、医疗教学人员、翻译写作人员、跨国经营人员等。因此,除中医学院原有专业外,有条件的科研、教学、医疗机构应注意开设涉外人员的培训班及专业。从而加速中医药国际化的进程。

3.5 制订中药标国际标准

要成立专门机构, 组织专家制订符合中药特点的中医药标准,包括中药疗效和安全性评价与再评价标准, 中药材、中药饮片、提取物及制剂的质量标准,中医药名词术语标准,中药生产和质量管理规范等主要技术标准等,以形成以中国为主的国际认可的中药标准体系、中医药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审查标准和组织。

参考文献

[1] 王波.澳大利亚中医针灸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针灸,2008,32(6):226-230.

[2] 任硕兰,刘晓明,包文虎.国外中医医疗机构发展现状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5): 460-462。

[3] 刘德红,施永兴,陈继根,等.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贡献率探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8):1752-1754

[4] 李泽庚. 段志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J]. 推动中医可持续发展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7(3):1-3,41

[5] 刘玉英, 靳全友. 中医药在法国发展概述[J]. 环球中医药, 2009,2(3): 237-238

[6] 张京红.. 澳大利亚的中医药市场与法规概览[J]..环球中医药,2009,2(1): 80-81

[7] 李红.中医药在国外发展的特点和启示[ 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6, 21( 6): 359-361.

[8] 左言富.中医药在国外[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3,19( 3): 184- 187.

[9] 许小芬,胡正路.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 18(3):198-200,232

[10] 许中伟..西方国家中医药立法比较浅谈―在立法上针灸与中医药的分与合[J]..法制与社会,2007,.5: 366-367

[11] 李红 国外中医药发展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6,6:7-8

[12] 邢冲. 英国中医立法回顾与思考[J]. 环球中医药,2009,2(2):155-156

[13] 简柳军. 中医药在法国的现状与展望[J]. 新中医,2008,40 (12):107-108。

[14] 理查德•傅莱.. 中医药在德国的市场现状[J].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9, 7(2)::13-17

目前中医药发展现状范文3

关键词:江西;健康产业;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5-0029-02

在“健康中国”战略已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大背景下,围绕大健康、大卫生和大医学的医疗健康产业有望突破10万亿元市场规模,可以说,整个大健康产业已经处于产业升级的入口[1]。2016年2月,江西省政府《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发挥中医药作用,着力推进健康江西建设,包括实施中医医院标准化建设工程,实施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工程,培育健康养老服务业等[2]。因此,本文基于江西省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对如何构建健康江西进行了研究与思考。

一、江西健康产业的发展现状

健康产业是经济系统中提供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缓和性医疗商品和服务的部门的总称,通常包括医药工业、医药商业、医疗服务、保健品、健康保健服务等领域[3]。由于江西省健康产业起步较晚且主要涉及医疗产业,而且其他健康产业规模较小没有相关数据。因此,本文主要针对的是医疗产业。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服务需求大。2015年全省各医疗机构的诊疗人数有1亿多人,比2014年增长了4个百分点,尽管增长速度放缓,但基数仍然较大。其中,2014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诊疗人次同比增长0.54%,到2015年同比增长3.42%,增速增长了533%,2014年健康检查人次同比增长3.73%,2015年健康检查人次同比增长18.55%,增速增长397%。可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医疗服务需求量问题较为突出。

2.医药产业发展日益突出。江西省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在中部六省中一直稳居第二,2014年更是突破1 000亿元大关,到2015年高达1 135亿元,并以11.25%的增长率成为全省千亿产业中增长较快的产业。其中,中药制造业发展最为突出,其次是医疗设备制造业和化学药品制造业。

3.科研人才支撑逐步加强。2015年江西省的卫生技术人员将近30万人,其中职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分别以10%和8%增长速度领先于其他卫生技术人员。而平均每千人存在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也从2000年的2.97人增长到目前的4.62人。此外,江西省的创新天然药物与中药注射剂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创新药物与高效节能降耗制药设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也已成为科技部2015年公布的第三批批准建设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4]。

二、存在的问题

1.资源整合不到位,产业链条未延伸。健康产业涉及医药制造、健康旅游、保健营养品、医疗服务、养生养老等多个领域,产业链条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而江西现有涉及健康产业的资源比较分散,行业间联系少,未能形成产业化、集团化、规模化的态势。

2.产业布局较分散,产品结构不合理。江西省的健康产业布局与浙江、广州等兄弟省份相比较,较为分散,产业集聚程度不高,集聚区的规划和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此外,相关企业规模较小,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缺乏中高端产品。

3.统计数据不健全,行业标准不完善。由于健康产业属于新兴产业,使得江西省许多行业如保健产品、医疗器械、健康保险等数据至今仍然是空白。同时,行业标准和服务规范尚未建立和完善,使得健康产业的产品与服务十分混乱,亟待政府规范行业标准,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统计体系。

三、政策建议

1.促进医药、健康、食品、旅游融合发展,实现资源有效整合。依托我省中医药优势,构建集中医医疗、养生康复、药膳、健康旅游、中医药美容、护理安老为一体的中医药养生康复体系,带动健康产业发展。按照“市场导向、企业主体、科技支撑、突出特色”的原则,大力发展保健酒、养生茶,促进特色保健品和绿色食品系列化、专业化和品牌化。促进健康与旅游融合,充分利用温泉、中药、森林等特色资源和生态优势,积极发展避暑休闲养生养老、温泉养生养老、田园观光养生养老和生态养生养老等新业态,把江西省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健康旅游目的地。

2.运用“互联网+”发展移动医疗,实现健康产业链的升级。“互联网+”为江西省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助力。应以“信息技术、网络终端”为手段,以“供给侧转向需求侧”为方式,以“提品转向创造价值”为目的,鼓励在线寻医问诊和远程医疗模式,使患者在线完成挂号、检查、缴费、取药等流程,减轻我省医疗服务压力,尤其是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医疗服务需求量较大的问题,可以通过网上问诊来解决这部分的需求压力。同时,通过互联网收集健康信息和数据,分析健康市场需求,开发健康产品和服务,积极开展网商打造健康全产业链。

3.强化产业集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实现产业集聚效应。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机构或园区建设临床研究、中试、委托加工、检验检测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支持和鼓励健康产业园区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并对此类服务平台和机构在租金和运营方面给予适当补贴支持。同r,充分发挥高校、研究院所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加强校企合作机会,寻找新的合作模式,从而提高产业集群的研发制造能力。鼓励健康产业企业、机构参与国内外合作和交流,支持有实力的企业或机构在本省组织开展健康产业论坛、展会等行业交流、贸易等活动,营造江西省健康产业集聚氛围,对于具有行业较大影响力并达到较好效果的,经政府认可,并给予适当经费支持。

4.健全统计数据,规范行业标准,推动健康产业有序发展。江西省统计部门要根据统计实际,制定相应统计制度,加强对健康服务业行业分类标准研究,加快完善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强化组织领导,各镇区、各相关部门要明确专人负责,每年对全市健康产业进行统计分析,指导我省健康产业发展。此外,应当建立统一的、能够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完善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医药企业沟通机制,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网络,形成全社会共治的监管格局,以保证健康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安全,最终实现健康产业有序发展[5]。

5.宣传现代健康理念,推动健康小镇的建设。充分利用媒体广泛开展健康栏目,打造宣传阵地,改变大众认为“没病”就是健康这一思维定式,引导居民培养健康的生活理念,使其形成“治未病”这一思维模式。同时,以建设“特色小镇”为契机,因势利导推动健康小镇建设,积极开展年度的健康产业发展论坛等活动,打造健康小镇品牌。严格规范药品、保健食品用品、医疗机构等健康产品方面广告和宣传行为,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和不实报道,为健康小镇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健康消费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玉.“大健康”产业将成经济发展新引擎[N].经济参考报,2016-04-19.

[2] 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N].江西日报,2016-02-24.

[3] 李江,刘文蕾,梁钰.中国大健康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S2):62-64.

目前中医药发展现状范文4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4.058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从数量扩张型向内涵管理型转变以及医学教育全球化挑战背景的出现,中医院校以教学质量为准绳,以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为抓手,以校设质量工程项目为切入点,进入内涵建设全面提速阶段。为了努力做强专业,在短时间内提高护理学专业的水平,需以专业认证为契机,依照专业建设标准与规范,促进专业建设。

1护理学专业发展现状

我国的护理本科教育始于1920年,是世界上最早开展本科护理教育的国家之一[1]。目前全国已有24所高等中医药大学或院校开设护理本科专业[2]。开设护理学专业方向主要有临床护理、涉外护理、中医结合护理、老年护理、助产护理、社区护理等,全国目前有高等护理专业的院校达250余家。2010年国家教委向全国本科护理院校发送认证试点通知,直至2012年12月,有26家报名认证,南京中医药大学成为中医药院校护理专业第一家报名和认证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也是我国高等护理专业教育排名第七的单位,是惟一一家进入全国高等护理教育20强的单位。目前,已有复旦大学、福建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多所大学护理学院首批通过认证。

2中医院校护理学专业危机分析

2.1多数中医院校护理学专业开办早,但建院晚,发展滞后中医院校护理学院在近几年来相继成立,明确学院专业与学科建设长远规划与阶段目标,全体教师潜心砥砺、奋力赶超,但中医院校还存在底子薄与先进院校距离太大等不足。

2.2中医院校存在的问题中医院校护理学院的不足具体表现为师资力量不足、学科水平不强、教学资源有限等,存在着教学、管理资源占比小,教学师资与学生人数比例不对称,实践办学条件不足等情况,这些也成为了制约中医院校护理学专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如缺少大平台,国家级课题、省级重点学科及一级学科硕士点等数量不多等。

3以专业认证为契机,提升专业竞争力

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提高教育质量是今后10年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教育部二期质量工程的基本思想是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学生收益为核心,以提高师资队伍为关键,以提高实践创新能力为重点,以教学资源建设为基础,以加强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价为保障,以专业认证为契机,提升专业竞争力,中医院校护理专业主要开展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3.1积极谋划,稳步推行认证工作中医院校筹备专业建设委员会,形成统一认识,分步推动认证各项工作,组建有较强执行力的认证工作组织,详细解读标准与规范,分批次外出学习和调研,走访4~5家单位,学习先进专业建设经验。通过认证工作办公室、专业建设委员会讨论制定工作方案,明确任务,分阶段稳步推进认证方案的实施。

3.2明确重点工作,以认证促建设,以认证促提高护理学专业认证涉及10个一级指标、39个二级指标和94个三级指标,任务繁重。在制订方案和实施准备的过程中,中医院校应在总结过去及对照标准找差距的基础上明确重点工作,保障认证准备工作水平能达到一定的高度。重点工作可分为5个强化,即强化专业特色、强化师资队伍、强化课程建设、强化教学改革、强化过程评价。

3.2.1强化专业特色教学质量是教学的生命力,特色则是专业的生命力。我院护理学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其特色是中医护理和人文素养(前者的特色已经形成、后者特色在培育)。如何体现学生的中医知识与能力结构、如何体现教师的中医知识对社会服务的贡献等,是笔者院校下一步要关注的重点。因此,在强化特色方面,中医院校应以开放、兼容的姿态做好特色,与中医诊断、中西医结合、中医信息技术等多学科学习与合作,提升中医特色品质;采取院院联合开办中医护理专科护士培养模式,加强社会办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加强与用人单位后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力争将专业特色转换为较强的专业优势。

3.2.2强化师资队伍专业社会学术影响力是通过教师行为或能力反映出来的。由于中医院校成立较晚,师资队伍的年轻化,因此强化师资队伍需借助学校的力量和学院的帮助,培育各种类型的师资人才。

3.2.3强化课程建设课程建设关乎质量根本。中医院校在课程管理上应实施主干课程精品化及全部课程责任化,采用PDCA循环管理机制,一步一步地设计、落实。在课程建设改革上,籍精品课程管理、护理西学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或网络课程开发等,打造特色课程。

3.2.4强化教学改革在教学改革上,中医院校应继承好的方法如PBL教学、早临床的周见习模式、标准化病人实践教学模式,再研究实践新方法,如创立独立实验教学体系,做到理论实验教学独立,编写独立实验教材,打造优秀实验教学团队。

4小结

以专业认证为目标的专业建设虽然面临困难重重,但中医院校首先对护理学专业进行危机分析,找准自身不足,以专业认证为契机,采取积极谋划、明确工作重点(如强化专业特色、师资队伍、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及全体动员的措施,将护理学专业建设提升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赵慧玲,代亚丽.我国护理教育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3):83-85.

[2]韩丽沙.对中医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的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杂志,2007,7(5):16-19.

[3]安力彬,李文涛,彭歆,等.中国高等教育护理学专业认证的认识[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2:1,8.

[4]安力彬,李文涛,彭歆,等.经历中国高等教育护理学专业认证的过程与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2):188-189.

目前中医药发展现状范文5

[关键词] 中药配方颗粒;临床运用;发展现状;未来趋势

[中图分类号] R28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6(a)-0070-04

[Abstract]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MM) formula granule on clinical status, quality controllability and good stability (compounding and dispensing ), price, reasonable useage and so on,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liable basis for the formulation of national standards or policies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teriamedica formula granule is a great reform on CMM.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herbal pieces, CMM formula granule is not only convenient and rapid-acting as boiling-free, but also advanced in producing techniques, and easily handled in storage. It can perfectly meet the basic reqirement on modern drugs and have a broad market prospect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yet is also hindered by several problems regarding equivalence, and security on clinical application etc. Respect the regular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compared with the standard water decoction based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and practice, adopt complementary and existence of CMM and CMM formula granule, mainly for Classical prescription granules, supplemented by single formula granule, CMM formula granule will have broad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 prospects on Clinical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ield.

[Key words] Chinese materia medica formula granule; Clinical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Status; Future trends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人们生活越来越追求便捷式的服务理念。传统中药煎煮时间长,不易保存,携带不便等诸多不足不断暴露,已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使得患者对于中药的依从性差[1]。研究表明:全国中药饮片产量正以每年14%~28%的速度递减,这说明最具中医特色的辨证论治、随证加减的汤剂用量正在减少,中医临床治疗的领域也正在缩小[2]。因此如何在提高传统饮片质量的基础上发展中药饮片剂型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成为促进中医药事业进一步发展的改革方向[3]。

中药配方颗粒作为21世纪中药饮片剂型改革的与时俱进的产物,逐渐受到医生和患者们的认可。它以传统中药饮片为原材料,采取现代化工艺提取、分离、浓缩、干燥、制粒、包装,组成“全成分”提取物[4],既保留了中药饮片的四气、无味和功效,又易于现场调剂发放、携带服用方便、质量基本可控,符合现代消费与生活需求,故为国内外消费者认可和接受,并为临床医生治疗疾病提供了一种安全、可控、高效、方便的现代化中药制剂[5]。其改变了水煎剂大包抓药、大锅煮药、大碗喝药的特点,但中药配方颗粒作为中药饮片的改良剂型,目前仍面临以下问题:质量可控性、与饮片相比安全等效性、价格偏高、包装规格及服用方法等临床合理使用情况等[6]。

1 中药配方颗粒在国内外的使用情况

20世纪70年代,日本率先在中药颗粒制剂上取得成功,此后韩国、中国台湾纷纷效仿。因技术工艺和医疗环境限制,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各企业间对于配方颗粒的应用情况及标准规定不尽相同。

在日本,按照“汉方认定医制度”,只有已取得西医师资格者才有权开具汉方制剂处方[7]。中药颗粒制剂被称为“汉方药”,现有汉方药厂40多家,主要生产210种中药经典方剂,单味中药浓缩颗粒200多种[8]。因日本掌握中医的精髓,即辨证论治理论的医生不多,故主要生产以经方为主的复方配方颗粒,并以传统经方命名组方而成。费用上,中药配方颗粒被列为国民健康保险基金的使用范围之内,规定使用配方颗粒的患者,其费用可由国民健康保险基金支付,因此减少了中药饮片的数量[9]。然而,缺少辨证论治的整体观念,应用汉方药治疗疾病,对病不对证,也是日本在汉方药使用上的不可取性,早年发生的“小柴胡事件”充分暴露了此点。

韩国主要生产单味中药颗粒,在单味中药配方颗粒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90年代初,其共生产出供临床配方使用的单味中药配方颗粒约68种,至1996年发展到300多个品种,并列入国民健康保险用药范围[9]。

在我国台湾,中药配方颗粒剂被称为“科学中药”,受到大多数民众的欢迎。因其注册要求较低,现有中药生产厂家30多个,复方生产300余种,单味中药400余种。在美国市场上应用的单味中药配方颗粒基本上都是台湾产品。台湾研制的单味中药配方颗粒,采取电子机器调配,临时包装,有别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固定式包装[10];在新加坡等国,配方颗粒已经完全取代中药饮片[11]。

我国国内中药配方颗粒制剂研究相对较晚,从1992年江苏江阴天江药业研制出的中药颗粒制剂到2001年中药配方颗粒正式纳入中药饮片管理范畴、实行批准文号管理历经10年。直到现在,我国国内对于配方颗粒的生产仍处于试验研究阶段,国家对生产企业采取试点生产、从严管控的政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先后只批准了6家试点生产企业[12]。目前,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准许的6家试点企业主要生产单味中药配方颗粒。在1200余种商品中药材中,超过一半的药味品种已经实现单味制剂的工业化生产。国内配方颗粒制剂不但在内地30个省的1000多家中医院使用,部分厂家的产品还远销国外其他地区[13]。从2002年至今,国内6家中药配方颗粒试点生产企业均按照国家颁布的《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研究的技术要求》规定,对常用的数百种中药饮片的有效成分及提取分离技术工艺进行了研究开发,同时为每味药物的颗粒制剂制订了质量控制标准[14]。中药配方颗粒在部分医院应用快速增长,正逐步为医生和患者接受[15],同时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有良好发展[16]。

2 中药配方颗粒剂与中药饮片的疗效比较

与传统中药饮片相比,中药配方颗粒在临床应用、药品供应、管理方面体现出诸多优点,因而保证了较好的临床疗效:①保持了中药汤剂的特点,药物作用快,疗效好,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特色,使中药治疗效果得到充分发挥;②可以单味药灵活组方或作为营养、保健品等,在慢性病、老年病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越性[17],扩大了临床应用范围;③急症可急用,提高了中医的应急能力;④便于运输、贮存、管理、不易虫蛀及霉变,减少剂量损失,一定程度上保证药品质量,减轻药房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6]。

在肯定颗粒剂临床疗效的同时,历来有关“单煎”“共煎”的分歧仍存在。传统的中药汤剂在煎煮过程中,不同中药饮片中的化学成份之间会出现“相互吸附”“相互沉淀”“相互助溶”,从而影响了单味中药成分的溶出率[18-19]。现今生产的中药配方颗粒,从表面上看被视为各味药物之间的简单混合物,因此被质疑其临床治疗疾病的有效性有别于传统的中药水煎剂。尤其矿物类、动物类及胶类药,如生龙骨、生牡砺及贝壳类药物,由于其有效成分均为小分子有机物,因其含量较低提取出的稠膏极少;同时,阿胶、鹿角胶、龟板胶等胶类药材,由于制成颗粒状需加入大量的辅料,其含胶元性有效成分和高分子赋形剂,故制成颗粒剂有一定的难度,且容易吸潮结块。

传统中药汤剂的复方合煎是药物之间的复杂的动态过程,多味药物在煎煮过程中可产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如酸碱性中和、成盐、重排、酯水解、苷类糖链水解、聚合、氧化、消除、变性等,因此中药汤剂是各味中药之间配伍合煎,水溶出的多种复杂成分使各种药味化学成分达到增强疗效、缓和药性之目的,从而改变某些饮片有效成分的溶解度及改善口感,甚或降低细菌的抗药性[20],因而可充分发挥中药汤剂中各药物之间的相互配伍作用。研究表明,单味提取物合并与合煎并不等效[21]。依据动物药理模型实验和临床疗效验证试验,无论是对于传统中药汤剂的水煎剂与中药配方颗粒剂疗效的对比研究,还是“单煎”与“合煎”的药效、药理学分析比较,均表明二者的临床疗效并不等效,有些无显著差异,有些传统中药汤优于中药配方颗粒,有些配方颗粒优于传统饮片,因此对中药配方颗粒剂与饮片制剂的临床疗效的等效性研究仍任重道远[22-23]。然而,从临床的使用来看,推广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加强对经方复方配方颗粒的研究和生产,既考虑到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需要,又避免了大量中药饮片临床运用时现场调剂时存在的慢、脏、乱、剂量差异等缺点,促进了中医药的市场发展。

3 中药配方颗粒的价格分析

中药配方颗粒的价格历来为临床关注点,依据国家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生产的要求,由于中药饮片性状鉴别、含量测定、浸出及可溶性成分等多个项目的检测,以及检验原料、控制生产过程及成品检验等步骤,以保证中药质量整体提高。因此,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对中药材的品种、生产设备和技术工艺、以及辅料和包装提出严格的要求,故而其价格一般比传统的中药饮片高[24]。有数据表明,中药配方颗粒价格相对于饮片高出30%以上[25]。

从临床整体来看,仅以颗粒剂与中药饮片的单味药物的价格对比,并不能反映使用中药配方颗粒防治疾病的医疗成本的真实变化。从药物经济学的角度评价分析其结果,不以所需药物价格而定,还应考虑加入其他方面的成本,如煎药所需的煎具、燃料、煎药耗费的时间和患者用药的依从性等,即不仅考虑药物制剂造成的直接成本,还考虑其临床诊治疾病所耗费的间接成本。同时,中药配方颗粒价格偏高还因其生产标准高,所需的投入成本也较高,因此使其药品的价格平均比传统中药饮片偏高[26]。据调查表明,与传统中药饮片的水煎剂相比,颗粒制剂的每个处方的平均金额远低于单价之间及加权价格的比较,这说明中药配方颗粒的价格并不像公众认为的那样高,而随着药味数的多少与处方复杂的程度,临床中的大型组方与患者对价格的敏感度成正比[27]。另外,由于中药材来源不同,成本各异,因采购渠道不同各地价格不一,甚至出现部分中药品种的“倒挂”现象,因此增加了中药配方颗粒市场的管理及监控难度,从而造成市场价格的混乱,加重患者的负担,影响了医疗市场的正常运行[28]。

4 中药配方颗粒在临床使用中的问题

虽然中药配方颗粒在临床中已广泛应用,尤其表现在小儿科和生殖科的使用率,但仍有众多医生及患者在临床中选择中药配方颗粒时对以下问题产生质疑:部分中药材同品种规格不全且剂量标准不统一,炮制产品的品种不全,使临床应用受到限制;所用辅料的品种、规格、用量有所差异,给临床应用带来不便[29];中药复方配伍药味较多,有些配方颗粒制剂由于溶解度差,其经现代化工艺提取的有效成分为难溶于水或不溶于水的物质,因其絮结成块或黏附性使口感不佳,不便于患者服用[23]。同时,传统中药汤剂大多以水为溶媒,而部分药物的因其难溶性和脂溶性的成分,使以水为溶媒煎出的成份含量高,药渣中沉淀较多的有效成分,造成药品资源的浪费。

对于就诊于医院不同科室的普通患者,各味药物的主要成分、功效、使用方法、剂量多少、造成的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等成为普遍关注点,特别是药物中所含的毒性成分及引发不良反应的成分。对于制成配方颗粒的矿物质药物,由于其炮制和基源的不同,其LD50可有明显的不同,主要表现在成分或溶解性的不同。因此,我国药政法规定:临床药物应有LD50参数,以为矿物药生产和鉴定方面提供依据[30],仅靠外观和部分元素的鉴定是无法从根本上保障药物的药效和安全性得。

5 中药配方颗粒的未来发展趋势

现如今,中药配方颗粒剂作为传统中药饮片汤剂的发展与补充,其具有安全性好、疗效确定、质量可控、便捷携带,便于厂家、医疗机构规模化生产及调剂,从而实现中药生产产业化,更加有利于医院药房现代化管理,因此受到广大中医药人士及患者的认可与关注[31];但仍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问题:①药材质量标准尚未统一;②对中药配方颗粒与传统共煎汤药的临床药效比较不明确,尚未有科学的实验证据考证;③对中药配方颗粒和原饮片的应用剂量折算无统一规定;④生产工艺等需不断改进,提高中药配方颗粒包装及质量[32-33]。

就目前中药配方颗粒的发展状况来看,在一段时期内,它仍然会与传统的中药饮片并存,临床中由医生和患者共同协商选择。例如与传统的中药汤剂混合组方使用,将处方中一些需要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的特殊药物采用中药配方颗粒制剂,配合无需特殊煎煮方式的中药饮片水煎剂,既简化患者服用传统中药汤剂的繁杂过程又避免因患者操作不当而影响药物疗效,二者在临床中互补共存[34];同时可与中成药联用,作为复方制剂的加味配伍,体现中医临床辨证论治运用方药的精华[35]。据调查,在日本、韩国和台湾等地区,单味中药配方颗粒作为经方复方颗粒的辅助形式已广泛应用,其经验值得我们思考借鉴。由此看来,中药配方颗粒制剂依据其便捷性、相对的质量可控及疗效稳定性等优势,将为中医药的国内外市场发展提供方向和动力[36]。

6 小结

中药配方颗粒剂作为传统中药饮片的改良剂型,具有用量小,毒性小,不良反应小;高效,速效,长效及服用、携带、储藏、生产、运输方便等特点[26],在临床中的广泛使用是对传统中药饮片的一次突破,它以中医辨证论治为指导,结合现代技术进行提取配制,虽然现在临床使用过程中仍存在不足,但与传统煎煮饮片相比,其优势也比较明显。目前,中药配方颗粒在临床使用过程中按照辨证论治单味组方,与传统饮片共煎剂的疗效差异仍存在着争议,因此,开展相须(相使)药对的对比,从而考察药物两两发生协同(增效)作用时两者的差异,是最简单的“单煎”和“共煎”问题的体现;以单味药及相须(相使)药对的研究为切入点,通过对“药对”化学成分的研究,进而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开展研制多方位的经方复方中药配方颗粒,在以复方配方颗粒为主的基础上,辅以单味中药及临床中经过验证的经典药对,辨证论治,随证加减,如此必将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传统医学走向世界开创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魏顺利,吴文博.调配中药汤剂时需向患者说明的问题[J].河北中医,2011,33(9):1380

[2] 仇法新,高福君.中药配方颗粒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J].中国药房,2007,18(3):163-165.

[3] 褚建宏.中药汤剂剂型改革研究进展[J].中外健康文摘,2013,10(10):360,361.

[4] 高世荣,李玉华.免煎中药颗粒的优缺点浅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7):9.

[5] 涂瑶生,谭登平.中药配方颗粒研究[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1:11.

[6] 孙源源,施萍.借助中药配方颗粒推进中药国际化的对策研究[J].中草药,2013,44(8):929-934.

[7] 赵佩婕.日本中医药标准化发展研究[C]//市场践行标准化――第十一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2014.

[8] 董丽丽,李野,刘春波.日本汉方药发展概况及借鉴意义[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10(5):66-68

[9] 张保国,王学礼,刘庆芳.中药配方颗粒研究的现状与发展动态[J].中国药学杂志,2000,35(7):487-489.

[10] 姜伟.单味中药配方颗粒替代传统中药饮片[J].中外健康文摘,2010,7(34):433.

[11] 刘克敬.浅谈传统中药汤剂与中药配方颗粒[J].医院药学,2008,15(11):106.

[12] 张旭鹏,曹学礼,白仲梅.中药配方颗粒的发展现状与应用前景[J].甘肃医药,2010,29(5):577.

[13] 王永慧,叶方,杜士明.中药免煎剂的研究进展[J].医药导报,2011,30(6):773.

[14] 钟可芬,陈国东.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待统一[J].医药经济报,2006,5(10):2.

[15] 朱静,刘兴文.浅议中药配方颗粒[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3):57,59.

[16] 雷玲.中药配方颗粒在社区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12):108.

[17] 韦海宁.中药配方颗粒剂与汤剂的对比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5C):180-181.

[18] 朱明刚,陈关键,杨金兵,等.中药免煎颗粒与传统中药的对比研究概述 [J].光明中医,2013,22(8):1728-1729.

[19] 徐汉明.我院2010―2011年中药配方颗粒剂使用情况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3,9(1):203-204.

[20] 朱桂花,徐秀丽.浅谈中药配方颗粒的优劣势与发展前景[J].中医临床研究,2014,6(2):132-133.

[21] 张兆旺,孙秀梅.中药饮片改革的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2002,4(2):34.

[22] 赵明敬.疏肝理气类中药配方颗粒与饮片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4,12(25):178-179.

[23] 徐宏伟.中药配方颗粒优劣势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5):103-104.

[24] 鹿岩,李妮,段梦雅,等.2010―2013年357种中药配方颗粒的临床使用分析[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4,29(9):1050-1053.

[25] 刘晖晖,李盛青,詹若挺,等.中药配方颗粒发展现状与临床推广应用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1,13(1):9-17.

[26] 纪昌青.中药配方颗粒剂临床应用的优势和局限性[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3):44.

[27] 谭伯森,谭大刚.中药配方颗粒与中药饮片的成本及效果分析[J].中国民间疗法,2010,18(5):59-60.

[28] 张洁,简华杰.对“免煎中药饮片”难以推广的原因分析[J].中国药师,2002,5(5):281.

[29] 陈捷,吴伟深,毛丹丹.单味免煎中药颗粒剂的使用体会[J].时珍国医国药,2002,13(11):661.

[30] 岳旺.中国矿物药的急性毒性(LD50)测定[J].中国中药杂志,1989,14(2):42-45,63.

[31] 戎玲勤,徐鲑.中药配方颗粒临床使用评价[J].中医临床杂志,2007,19(1):57.

[32] 周嘉琳.试论发展中药配方颗粒的重要意义[J].中医杂志,2007,48(2):177.

[33] 刘丽娜,邱家学.对中药配方颗粒发展的思考[J].上海医药,2006,27(10):444.

[34] 史惠,黄蓓.HPLC对戊己丸传统汤剂与其复方、配方颗粒汤剂的特征图谱比较[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 17(21):86.

[35] 邓轶渊,高文远,陈海霞,等.中药复方合煎与分煎的差异性研究进展[J].中草药,2005,36(12):1909.

[36] 王智民,叶祖光,肖诗鹰,等.对中药配方颗粒发展的几点建议和应用前景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04,29(1):1-3.

目前中医药发展现状范文6

倡导西学中

吕爱平认为,我国医学的特色是具有中医,联合利用中医、西医诊疗知识将一定能惠及百姓看病。目前西医综合性医院的临床服务量(门诊和住院)占医疗服务量的80%以上,对西医专业人员,特别是有一定临床经验的专业医师进行中医诊疗知识的培训,将提升我国医学服务水平,同时也会促进中医药学的发展。

他说,我国医疗服务既有现代西医,也有中医。是世界上特殊的医疗体系:我国的基本药物目录里面,既包括了西药,又包括中药,是世界上非常特殊的基本药物目录。因此,我国的医疗体系由于两者的优势互补,应该是世界上既非常特殊,又非常有效的医疗体系。

由于我国两种医学并存的客观事实,并经过长期的互通使用,我国目前的诊疗模式事实上也是西医疾病诊断和中医辨证分类相结合、西药和中药联用的模式。吕爱平认为我国医生应该同时具备两种医学诊疗知识。

目前,中医教育包含了常规的西医教育。中医院的医生大多具备西医一般诊疗知识,中医院的诊疗主要属于中西医结合诊疗。但西医教育中所含中医教育内容非常少,西医院的西医专业医生大多不具备一般的中医诊疗知识。而我国西医综合性医院承担着80%以上的临床服务量,同时其中成药的使用总量已经超过中医院的中成药的使用总量。说明中药被广泛用于西医综合性医院的临床实践,但在西医综合性医院中,中医人员只占总人数的5%左右。“因此。让更多的西医临床工作者学习中医诊疗知识,提高各级西医综合医院中高级临床人员中医诊疗知识水平普及率,不仅能让西医临床工作者更加准确地使用中医药诊疗方法和技术,同时更重要的是让更多的医务工作者使用中医药,提高中医药的临床服务能力。”吕爱平说。

为此,吕爱平建议从国家层面(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上制定相关政策,鼓励西医专业人员学习中医诊疗知识,从经费资助、学历、职业医师注册、培训时间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针对现实需求,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组织分期、分批地对综合性医院的西医专业人员开展针对性的中医诊疗知识培训。对中高级西医临床人员重点开展他们从事专业的相关中医诊疗知识培训;对基层西医从业人员,选择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进行针对专门疾病的中医诊疗知识培训,保证他们能比较熟练地运用相关的中医诊疗技术,确保中医药的正确使用。

吕爱平还认为。应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建专门的培训机构和师资队伍,采用系统授课、远程教育、专题讲座形式进行中医诊疗知识培训。同时应加大西医院校临床专业中医诊疗知识课程的比重,系统开设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等中医诊疗基础与专业课程,对西医学生中医基本诊疗知识的普及真正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西医从业人员中医诊疗知识不足的问题。

加强中药上市后再评价

“上市中药品种多达9000种,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修订过程中,对具体的品种选择缺乏科学依据,制药企业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难以提供足够的上市后评价的研究结果。因此。中药上市后再评价应该列为国家的科技专项。”吕爱平认为,“我国上市的药品包括中药、西药(化学药和生物药),而西药上市的再评价工作大多可以参考或者直接利用发达国家组织的科研结果,但上市中药的再评价应该既是我国独特的药品监督工作,更应该是我国药品监管制度下的科学研究工作。”

他介绍说,以安全性、有效性、药物经济学三种目的为切入点的药品上市后再评价是对药品临床试验后的继续研究和动态监测及随访。加强药品上市后再评价,是取得药品充分、真实的临床信息的有效途径,也应该是为国家确立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提供科学数据的有效途径。为此,2008年吕爱平就“关于加强药品上市后再评价、修订《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提出了建议,得到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高度重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自身的监管职责,将药品上市后再评价作为重要的常规工作。扎实推进落实。但令吕爱平担忧的是,中药上市后再评价的科学研究工作非常薄弱,不能显示上市中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致使临床的中成药使用规范性的科学依据不充分。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以下简称《目录》)旨在为医疗行为的双方提供客观、全面的药物基本信息,为治疗中药物的选择提供必要参考,在指导临床医生合理用药,以及其他医疗保险用药目录的遴选和制订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据了解,我国现在使用的2004版《目录》收录临床基本药物2033种,其中中成药1260种。目前我国正在组织专家修订该《目录》。我国《目录》的修订和调整主要是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医药学专家,在对药品安全性、有效性、质量等方面进行讨论和评价的基础上而确定。通过对参与修订《目录》的专家进行调查,吕爱平了解到,他们普遍认为缺乏中成药上市后再评价的研究资料。“因而上市药品再评价不应仅仅是一项行政监督管理工作,更应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吕爱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