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动物学的定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动物学的定义范文1
【关键词】 有效教学 教学目标 同课异构
1. 教学目标的意义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鲁姆指出:“有效的教学目标是让有准备的教学达到一定的目标。目标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要建立以目标为导向、以反馈为核心的目标控制体系。”从此可见,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整个教学过程有很强的引领性和规定性。它不仅决定着教学内容的确立、教学步骤的设计等,还是判定教学是否有效的依据。
2. 常见教学目标的设定误区及解析和对策
2.1教学目标的设定以教师为主体而不是以学生为主体
【案例一】 八年级人教版新目标 Unit 2 What should I do? Section A 教学技能目标
例如:To help the students learn to talk about problems and give advice
解析及对策:我们在设定教学目标时,第一点:应该关注一下学生通过这一节课能学到什么而不是教师应该完成什么,也就是说教学目标的主语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第二点:以学生为主体还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学生原有的知识能力水平,情感等。我们的教学目标时要根据学生的需求、现状来实事求是地设定,要根据最近发展区原则来设定,不能过高或过低于学生目前的水平。因此上述教学目标可改为:To be able to talk about problems and give advice with their partners fluently。
2.2教学目标模糊、笼统应付差事而不是明确、细化具有检测性
【案例二】 八年级人教版新目标 Unit 2 What should I do?中的阅读部分Maybe you should learn to relax!
例如:develop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解析及对策: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应该把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和教学目的细化到我们每一节课的教学中,而不是把一些大而又笼统的教学目的列为我们的教学目标。在平时的教学目标设定中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呢?拿阅读课来说,在平时的教学中英语阅读有哪些技能训练,而这堂课我要着重训练哪一种或哪几种技能?怎样去训练学生的这种技能?因此,上述的阅读目标可以修改为:After reading this passage, most students can understand this passage better by adjusting their reading speed they read and underlining the key points as they read.
2.3教学目标单一化而不是多维化、立体化
【案例三】 八年级人教版新目标 Unit 2 What should I do? Section B 部分
例如: Teaching objectives:
master the following words and expressions, such as keep out; argue; style; out of style
Train students’ ability of communication and listening skill
解析及对策: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学生的知识接受和技能的训练,忽视学生的过程与方法,冷落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中,知识、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目标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链接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的桥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升华
2.4目标设定没有层次性
【案例四】 八年级人教版新目标 Unit 2 What should I do? Section B 部分的知识和能力的教学目标可以进行如下设计
1. Be able to master the following structures (low-level students): What should I do?
Be able to master the following structures and talk about their problems fluently with their partners (for high-level students)
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既要确定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目标,又要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设计可灵活调整的拓展性目标。教学目标的层次性还体现在:教师有时针对一节课设置几个目标,其中一个可能是核心目标或重点目标,其余的则是为实现或强化核心目标而设计的次要目标,它们难易适当,层层深入,逐步接近核心目标。(郭美红,2009)
3. 结束语
总之,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要以学生为主体,还要多维的、明确的、创造性的去制定教学目标,真正地让教师为达标而教,学生为达标而学,带着目标走进课堂,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1] 余文森. 课堂教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动物学的定义范文2
Biology of the Land Crabs
2009, 479pp.
Paperback
ISBN: 9780521112925
Warren W. Bruggren等著
随着生物学家对陆生生物的关注越来越多,人们对于陆蟹类的研究兴趣也迅速发展。本书在1988年第一版出版以前,还没有一本专门研究陆蟹类的专业性书籍供那些对陆生十足类甲壳动物的各个方面感兴趣的生物学家们参考。本书是一本关于陆蟹类的综合性专著,它包含了甲壳纲动物中异尾类和短尾类动物近期和长期以来所进行的研究结果。
全书共有11章,1.引言部分,编者从整体上定义了什么是陆蟹类,强调了陆蟹类的重要作用,并指明了本书的研究范围;2.Richard Hartnoll对陆蟹类系统学做出的十分重要的评论,尽管作者将讨论范围限定在了陆蟹类,但是,书中所提供的有关陆蟹的进化、系统学以及地理分布等内容对于不同研究方向的甲壳动物学者们都是十分有用的;3.Thomas Wolcott讨论了生态学家和生物学家都十分感兴趣的陆蟹类生态学,本章涉及陆蟹生存的环境条件、与其他动物及人类的相互关系以及繁殖生态学等内容;4.关于陆蟹类行为学的内容,包括取食、梳理、打斗行为以及听觉和运动行为等;5.研究了繁殖和发育,本章重点讨论了生理学的内容,而对于陆蟹类幼体的发育和特征却讨论的较少,特别是考虑到这方面的工作已经开展了很多,作者对这方面的介绍就略显单薄;6.讨论了陆蟹的生长与蜕皮,特别是自割与再生现象;7.很好地论述了陆蟹的渗透调节,作者对于陆蟹类动物的盐和水分调节机理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与讨论;8.是由本书的两位编者撰写的关于陆地呼吸问题的论述,综述了有关供氧生理学及其机制方面的知识及其在陆蟹类呼吸系统中的应用;9.10.讨论了陆蟹的循环系统以及与动物取食、消化、生理代谢和运动有关的能量学的内容;11.总结了陆蟹类研究的现状及本书对于后续研究的启示作用和目的。
本书的一点小小的瑕疵就是在术语的应用方面还存在一些不统一,这将对本类群研究不是很专业的同行造成一定的迷惑。
本书的两位编者,Warren W.Burggren和Brian McMahon都是非常有名的甲壳动物生理学家,Warren W. Bruggren现为北德克萨斯州大学生物系教授,他主要致力于组织和器官水平的生理学研究。
本书不仅适用于甲壳动物学家,而且对于一般陆生动物生态学研究者们也同样十分有用。
朱立峰,博士后
(中国科学院动物学研究所)
动物学的定义范文3
导演李安在关于《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采访中保持着他一贯的冷静和儒雅,微笑总是这么迷人而平和。但我知道,他的内心是极不平静的,一个喜欢阅读的导演总是能在故事的平凡之中看见不平凡,在微弱之中看见花火,在阅尽春色之后看见秋的坚韧和寒热。这是一个少年劫后重生的现代寓言,这个寓言和现实生存困境无关,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不会有机会和一只老虎在一艘漂流的船上共度227个日夜。这是一个关乎精神困境的寓言。李安说这是一个面对自己内心的故事,我们在纷繁错落的枝枝节节之中如何安置自己,如何向自己敞开心灵。我们的灵魂该如何存在,这跟227天的漂流有关,也似乎无关。
在pi所遭遇的困境里,现实与宗教的争论一直击打着pi的神经。关于宗教的讨论对笔者构成一个极大的诱惑,因为笔者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但在伊犁多民族聚集地生活会遇见很多有宗教信仰的人们,他们虔诚的信仰之姿常常影响到我,笔者甚至还与回族邻居专门探讨过关于宗教信仰的问题。
下面笔者从精神困境及宗教两方面入手,展开对《少年pi的奇幻漂流》影片及原著的分析讨论。
何为精神困境,哲学家雅斯贝尔斯首先对何为处境做了一个说明,他说处境就是一种现实,不仅是自然规律的,而且尤其是具有意义的现实,它不是就心理而言,也不是就生理而言,而是同时就身心两方面而言的具体现实,它对我的实存意味着或者有利和或者有害,或者是机会或者是限制,那么这种现实就叫做处境。雅斯贝尔斯进一步对处境和精神困境的关系做了明确的说明:处境有内外两个方面,既包括外在的环境,也包括人所处在的某种特殊的精神状态,这就是人心理上的某种情调。这种情调在人身上每时每刻都有,仿佛是某种不以意志为转移的外在东西,人永远也摆脱不了某一情调的纠缠。换言之,人的精神上的处境就是所谓的精神困境。哲学家萨特对精神困境做过更加形象的说明:精神困境就如悬崖,我们走在悬崖边,并不苦恼,害怕掉下悬崖才是我们真正的苦恼。如果用死亡作为精神困境的象征物,那么死亡本身并不令人苦恼,真正令人苦恼的是如何避免死亡。
扬马特尔在原著一开始就提到,pi获得的是双学士学位:动物学和宗教学。pi的动物学毕业论文写的是关于树懒的研究。树懒,顾名思义,这是一种在树上生存的很懒的动物,平均每天睡眠或休息20个小时。pi说我写树懒是因为它镇定自若,温文尔雅,喜欢自省,欣赏并观察树懒可以让心烦意乱的生活得到平静。平静、宁静、平和、平衡等状态是pi从少年时代就追求的人生状态,这种平和的状态辐散在人与自然、人与神、人与宗教、人与周围的一切之间。据说树懒嘴上总是挂着和善的微笑,在树上生活的样子像一个头朝下陷入深深沉思的瑜伽修行者,或是潜心祈祷的隐士,这种充满想象的生活是理性的科学所无法解释的,这段文字明显把pi的兴趣倾向指向了佛教。佛学似乎不是一个少年所能担当的,但pi天生是一个宗教的学习者、研究者和领悟者,动物学学士学位论文描写自然界的隐士树懒,这本身就指向了佛家境地。相传释迦摩尼在森林里苦修六年,之后在菩提树下苦思数天之后参悟佛法,这与pi所喜爱的自然界的隐士树懒有太多相似之处,比如大多数时间都在沉默,仿佛瑜伽修行者。不知道释迦摩尼在苦修时是否犹如树懒,脸上总是挂着神秘的微笑。
无论原著还是电影都很明显地显示出佛家苦修带给孤苦中在海上漂流的pi以坚韧与超脱的力量。佛家上说人的精神世界有三大苦闷,即怨憎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pi至少正面对着两大苦:其一是爱别离苦,pi终日思念在海难中失去的父母和哥哥;其二是求不得苦,把求生的字条放在瓶中让其漂流到远处以求得援助,求充足的水与食物,求安全,而一切都似乎不可得。最后在垂危之际幻听幻觉,犹如佛教修行者正在完成涅槃一样。
海上漂流的苦难让pi由最初的求生渴望到失望到不再对万物万事抱有任何幻想只是坚韧地战斗着。海明威说人生就是一场孤独的战争,胜利的人一无所获。漂流的pi在孤独地战斗。pi祈求上帝的拯救时上帝并没有如约而来,这让pi很难过并开始怀疑上帝的存在,当pi准备彻底放弃生命并不再进食时,醒来时却看见一个漂流的绿色的岛屿,是不是上帝看见了垂危的pi并动了恻隐之心?老虎在饥饿中怒吼时,骄阳暴晒pi的皮肤时,暴雨倾泄时,电闪雷鸣时,没有食物时,甚至在原著中pi开始吃老虎的粪便以求活命时,笔者一直默默地为pi加油,希望孤独的pi不要放弃,因为传统的教育让我相信坚持就是胜利。但pi上岸之后的一句话让笔者不得不重新思考关于胜利的定义,他说他大声地哭泣不是因为自己活了下来而是因为和他朝夕相处亦敌亦友相依为命的老虎一跃而走进树林没有回头看他一眼,就那样随随便便地走了,永远消失在树林的无限之地。这让pi难以忍受,因为pi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和这只老虎血肉相连成为生命不可分离之物,不可分离之物轻易的离开让pi悲痛不已。pi出现了一种那227天里都不曾有过的巨大的挫败感,有一种东西在他心里轰然倒塌,崩毁,涣散,这让pi如同死去。这样的结果到底是胜利还是比死亡还令人沮丧的失败?人生真的是一场孤独的战争吗,最后的岸边真的只会留下孤独的自己吗,胜利的人真的会一无所获吗,真的连敌人都会最终消失吗这让笔者不禁想起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想起那个孤独的捕鱼老人,想起他克服一切恐惧和障碍,得到一副毫无价值的鱼骨。想起老人那胜利的失败面容。也许生命的全部欢喜和悲伤体现在孤独战斗的过程中而非岸上,体现在独自一人的漂流中而非获救,体现在信仰与理性的挣扎之中而非绝对的有或无pi说他总是喜欢把人类的情感投射到动物身上,总是认为动物的眼神里表达的情感比我们知道的更多,但父亲的理性的动物学知识教给了pi生存技能,尤其是和老虎的相处和模仿训练场的一切技能都来自父亲的教诲。但是不是这一切足以让漂流的pi获救?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在茫茫无际之中历经艰险的pi,是宗教吗?上帝为pi送来了一座岛屿,让他在生命即将逝去时看见曙光并活了下来,但为什么又让那只爱恨交加如同生命的老虎随意散淡地走掉,头也不回,看也不看pi,哪怕一眼?动物的眼神里到底有没有更多的情感,还是一切只是人们加上去的虚幻的想像?那么宗教又是什么,为什么上帝送来一座岛屿时却叫走了那只叫理查德帕克的老虎?一只有着人类名字的老虎是不是应该具有人类的情感,比如离开时回一下头?动物学和宗教学的双学士学位从一开始就注定了pi的关于世界的认识是复杂而混淆的,整个漂流的过程充满了理性和神学的纠缠和萦绕。到最后,我们似乎没有资格期待一只老虎会像人类一样深情地回眸一望,但在那只叫理查德帕克的老虎随意地离开时我们会像pi一样心如斧砍
动物学的定义范文4
关键词:文化传播;进化;模因论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32(C)-0173-01
1976年,牛津大学著名的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指出除了基因之外,还存在另外一种复制因子,就是meme,中文译做“模因”。就像基因在基因库中通过跳来跳去的或卵子自行繁殖那样,模因在模因库中通过在广义上讲可被称为模仿的一个过程进行繁殖。
从那时起,关于模因研究的理论――模因论,就一直力争达到一种科学地位。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斯科特•爱特朗已经采取了步骤:初始阶段要通过详细审查说明是否基因与模因可以类比。如果可以类比,将会引发对于具体的因果结构的重要和惊讶发现。如果不能类比,整个研究将被认为非科学的并被丢弃。
一、Meme-as-Germ和Meme-as-Gene
根据类比,模因论文献资料倾向于把它分为两个主要分支:Meme-as-Germ和Meme-as-Gene。“meme-as-germ”是最受欢迎的模因论的解释,它把模因看做是疾病毒剂。这种观点强调对于进化理论的主要问题的回答。传统的社会科学一直认为文化行为必须最终显示为个人受益的行为,而模因论认为得益于进化文化动力学的是模因自己,而不是大脑,个人或团体。
第二种主要方法被称为“meme-as-gene解释”,它对道金斯最初关于遗传和文化传播的类比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这个学派以进化遗传学为科学依据,因此采用类似于“基因视角”的“模因视角”来解释在过去几年模因理论的发展。进化模因论从遗传学得出的主要概念是复制:就像DNA链复制产生相同的自身拷贝一样,模因也可以自我复制实现进化。模因论亦指出,模因自我复制的方式是模仿。
二、复制与模仿
把达尔文的进化思想理论应用于文化研究的思维当然也不是什么新东西。社会生物学及其最新衍生学科进化心理学的目的是缩小自然与社会科学的差距,提出一个在他们的追随者看来早该被称作关于人类研究的达尔文化学说。这些学派把所有人类行为看做是进化的生理和心理变量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人类文化将最终由生物因素上物种的进化历史所决定。这一立场致使社会生物学家和进化心理学家把某些普遍的行为(例如使用避孕用具)看作是人类在石器时代的本能特性与现有的技术环境产生冲突的不适应结果。
社会生物学家和进化心理学家的极端简化言论在某种程度上受文化选择方法的缓和,文化的选择性承认人类物种遗传存在一种双重体系:基因传播和文化传播。在这一方面,模因论可以被认为是一个文化选择的分支,不同于主流的共同进化,它坚持认为复制是文化遗传的机制(而文化选择仅仅假定了一个未指明的遗传机制)。认为文化单元可以像基因一样复制的观点假设那些不连续的、可以确定的单元可在文化内得以区分。模因的立场一直受到主要来自人类学家的批评,他们的理由是:文化构成一个统一的连续体,任何这一体系内的单元都必然是观察者任意的构想。但即使文化单元可适当区分,模因论者坚持把复制作为文化遗传的唯一机制的观点也受到了批评,他们的依据是复制是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例外而不是规则。
进一步的观点认为,文化传播的进化特性不受遗传机制定义的限定。苏珊•布莱克摩尔强调模仿是人类物种的显著特征。然而,对模仿的限制受到了哲学家大卫•霍尔的质疑,他认为:对于人类物种的限制严重削弱了模因的跨度和兴趣;这种独特的人类模因论不能把一般的进化趋势解释为一些动物家族智力的提高。
正如罗伯特指出,一个潜在的模因科学面临三个主要问题:
(1)是否文化可以被看作是由独立的信息单元传送;
(2)这些单元的传播过程中是否必然要复制;
(3)一种达尔文主义或选择主义的方法是否足以成为文化科学采取的最充足的形式。
模因论对于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然而,这篇文章中所提到的反对意见不过是这样一个不恰当问题提出的并发症的样本。在将来,如果模因论想要达到真正的科学地位,模因论者必须应对这些并发症、修改和重新定义他们目前对模仿和复制的概念,以提出一个一致的理论。
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Blackmore, S. The Meme Machine[M].Oxford: OUP,1999.
[2]Dawkins,R. The Selfish Gene [M].New York: OUP,1976.
动物学的定义范文5
【关键词模因 基因型 表现型 模因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98-01
牛津大学著名动物学家和行为生态学家道金斯《自私的基因》中首次提出了meme的概念,模因论的提出为多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何自然首次把meme译成“模因”,开创了语言学研究新方向-模因论,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启发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利用模因复制、传播的特点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本文从模因论这一视角,探讨模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模因与模仿
模因的定义有两个形成阶段:前期被认为是文化模仿单位,其表型为曲调旋律、想法思潮、时髦用语、时尚服饰、搭屋建房、器具制造等模式;后期的模因被看作是大脑里的信息单位,是存在于大脑中的一个复制因子。
模因的核心是模仿,模因是模仿的产物。模因复制的基本特征是模仿,它因模仿传播而生存,语言是它的载体。从模因论的角度看,语言模因揭示了话语流传和语言传播的规律。语言本身既是一种模因,也是模因传播的载体,它的功能在于传播模因。模因论的根本要点都奠基于模仿一词的含义上。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它就可以称为模因。
二、模因的复制与传播
语言模因信息的复制和传播分为两大类型:基因型和表现型。
(一)基因型
基因型模因指大脑里信息内容作自我复制和传播,可以理解为内容不变,但以不同形式复制的模因。又分为:1.相同信息同形传播,也称为引用,即在合适的场合下不改动信息内容而直接传递。如引文、口号、转述、及引用的名言、警句或复述话语等。2.相同的信息异形传播,也称为移植。模因在传播复制的过程中尽管出现信息变异,但内容本身并无变化。模因在传播、复制的过程中尽管形式发生了变化,但实质没变,形成了内容相同、形式不同的基因型模因。
(二)表现型
表现型模因指信息的形式被赋予不同内容加以复制和传播。可以理解为形式不改却以不同的内容加以扩展的模因。又分为:
2.1 同音近音异义横向嫁接:语言模因保留原结构,以同音近音异义的方式横向嫁接。如广告中常用的伪成语,成语的四字结构不变,关键词按需要换成同音近音异义词,“酒(久)负盛名”、“净(尽)如人意”等。
2.2同形联想嫁接:语言模因形式不变,嫁接于不同场合产生不同的联想。如小品演员赵本山和宋丹丹被称为“山丹丹”组合,此语境中“山丹丹”意义发生了变化。
2.3 同构异义横向嫁接:语言模因的结构和形式都不变,在原有的语言框架内换上新的词语或调换某些词的位置。如“女郎”一词,早见于宋代《乐府诗集》中《木兰诗》,经人们长期复制和传播,沿用至今,形成“×女郎”的模因。如美国电影007中的“邦女郎”,海岩的“岩女郎”等。
三、模因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发
模因论为外语教学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启发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借助模因复制和传播的方式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和套用,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一)重新审视传统教育方式的作用,重视熟读与背诵。新教学方式不断涌,传统教学方式如朗读和背诵,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冲击和质疑。然而根据模因论和语言模因复制传播的规律,背诵教学不但不应放弃,还应大力提倡。熟背的材料能在大脑中复制并应用于交际,稳定的语言模因储存于大脑里随时都可被激活。模因有利于语言的发展,而模因本身也使语言得以复制和传播。背诵输入是一种可理解输入。大学英语教材中有不少成语、谚语、俗语、名言警句不仅是语言文化的积淀,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教师应要求学生背诵经典材料,充当学生直接表达信息内容的“模因”。
(二)对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分析和模仿。《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强调: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模仿范文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必要阶段,教师应对有代表性的范文进行分析,讲解语篇建构由语言要素、语境要素和写作的交际目的等诸多综合因素构成。通过讲解和小组互改等步骤,学生可以从范文、同学和教师处获得必要的写作知识和技能。教学过程既能发挥教师和范文的指导作用,又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还可从所学课文精心挑选背诵材料,帮助学生归纳范文的类别风格,总结常用词汇和句型,鼓励并监督学生背诵优秀范文。
(三)结合不同语境,在英语教学中引想启发法。启发式教学是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自觉地发展智能、情感和意志的认识活动。在英语教学中引想教学是启发学生活学活用语言的重要手段。模因的复制和传递方式启发我们如何学习语言:既要学会以不同形式表达同一信息,又要学会以相同形式套用不同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根据不同语境以不同的方式来表达相同的思想,还要教会他们依照地道的英语表达形式与人交流。 四、结论
从模因论的角度看,模仿与创新是和谐的统一。我们模仿的目的是为了创新,因此,在我们练习英语写作的过程中,应当提倡模仿,让学生在模仿中前进,在模仿中提高,在模仿中熟练的掌握英语这门语言。
参考文献:
[1]Richard Dawkins. 1976, The Selfish Gen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
[3]陈琳霞,何自然.语言模因现象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6)。
[4]蔡少莲.模因论与语言变异[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6(3)。
动物学的定义范文6
关健词:生物标本;档案管理;计算机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014-03
生物标本档案是人们在生产活动和科研工作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以生物制品为主要载体的历史记录。正如挪威档案学家列维・米克伦所说:“档案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仅是一种信息,而且是人类进行各种活动的记录,反映人类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是反映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基础。没有档案的世界,是一个没有记忆、没有文化、没有法律权利、没有历史的世界”。生物标本档案在人类的自然科学文化教育和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界多种门类的实体档案,通常由标本和文字记载组成。它生动形象地反映了生物物种资源的各种信息,具有真实性、凭证性、历史性、形象性,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因此做好生物标本档案的保护管理工作意义重大。本文以南京大学生物标本档案管理实践为例,就如何进行生物标本的档案管理做一些探讨。
一、南京大学生物标本馆情况
南京大学生物标本馆,是我国最早建立、最有特色的大学标本馆之一。它位于南京大学田家炳艺术中心的四楼,总面积约400平方米。它依托于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其始建于1915年,是由原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的标本室合并组建而成的,迄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工作、不断积累,馆藏标本种类日益丰富,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南京大学生物标本馆的发展,凝聚着耿以礼、耿伯介、方文培等诸多国内外动植物界知名专家、学者的心血。现馆藏植物标本已达10万多份,模式标本500余份。以华东地区的植物标本为主,同时收录了全国及世界各地的植物标本,其中禾本科,藻类植物等标本蜚声国内外,具有很高的知名度。馆内有4个动物标本室分别为:哺乳类、鱼类、两栖类、和无脊椎动物。有些是国家一、二级珍贵保护动物的标本,如:藏羚羊、白鳍豚、中华鲟、灵猫、鹈鹕等。
二、标本档案的基本特性
了解研究标本档案的基本特性,根据它的性质特征采取相适应的保护措施,是发挥标本档案作用的基本保证。
1.标本档案具有易损性。标本档案源于有生命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由于这些生物体的构成不同,标本制作方式也就有所不同。生物标本制作方式主要可分为两大类:(1)干制标本:腊叶标本、叶脉标本、菌类标本、苔藓类标本、藻类标本、动物标本。(2)浸制标本:整体浸制标本、解剖浸制标本、个体发育浸制标本。容易损坏是这两类标本共有的特性。因此,必须采取与纸质档案不同的保管方式进行管理。
2.标本档案具有直观性。所谓直观,就是人们用肉眼观看时能感受到它的现实存在和形态。将这些标本展示出来,就能发挥它的作用。例如在植物学课堂教学中,通过苔藓、蕨类及裸类植物标本的学习,理解在植物的进化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由水生到陆生。在动物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对脊椎动物各个类群做了讲解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动物标本,总结他们的生活环境,及各类动物哪些结构特征与生活环境相适应。标本能让同学们直观地感知和认识动植物,有利于他们理解和牢固掌握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标本开展启发式是教学最好的教具,将学生从被动式学习中解放出来。
3.标本档案具有真实性。档案的真实可靠性是档案的一种极为重要的特征。档案的真实性应当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档案形制过程的真实,即档案形制过程的原生态(形制的真实);二是档案所载的信息真实地反映了客观历史事实(内容的真实)。标本档案是档案家族的一个门类,它源于自然,是物质生命的展示,是生命历史的真实记录和稽凭。生物标本包含着物种的大量信息,诸如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生态环境和物候期等。例如南京大学师生采集的黄山地区植物标本就真实地反映了黄山的植物分布情况、物种资源、及不同时期的植被的变化,是那个地区植物变化的最好的实物记录。
三、标本档案的归档
1.收集范围。标本归档既有一般档案的共性,又有自已的特点。虽然标本与一般档案一样,都要经过收集、整理、编号、排列和保管等程序,但在各个程序、环节上,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如植物标本的收集应选取最能反映植物整体面貌的、有代表性特征的植物体各部分器官。一份合格的标本应该是:(1)种子植物标本要带有花或果(种子)。(2)蕨类植物要有孢子囊群。(3)苔藓植物要有孢蒴,以及其他有重要形态鉴别特征的部分,如竹类植物要有几片箨叶、一段竹竿及地下茎。动物标本的收集内容囊括了无脊椎动物类、昆虫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七大类动物。动物标本以整体制作为主,部分标本会采取解剖某一部位的方式。照片也是标本档案的内容,它包括标本的整体、局部及不同生长期的照片。
2.标本野外记录与标本编号。标本在野外采集时只能采集整个植物体的一部分,而且有不少植物压制后与原来的颜色,气味等差别很大,如果所采回的标本没有详细记录,日后记忆模糊,就不可能对这一种植物完全了解,鉴定植物时也会发生困难。因此,记录工作在野外采集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而且记录和采集工作是密不可分的。采集记录一般应掌握的两条基本原则是:一要记录在野外能看得见,而制成的标本无法反映的内容;二要记录标本压干后会消失或改变的特征。记录时注意观察。在同一株植物上有两种叶形时,采集时只能采到一种叶形的话,那么就要靠记录工作来帮助了。如禾本科植物象芦苇等高大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我们采集时只能采到其中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必须将它们的高度、地上及地下茎的节的数目、颜色记录下来,这样采回来的标本对植物分类工作者才有价值。同一采集人采集号要连续不重复,同种植物的复份标本要编同一号。对植物标本的记录要认真检查、记录内容是否对应所采的标本,这点很重要,如果其中发生错误,标本就会失去价值,甚至影响到标本的鉴定工作。标本档案与文书档案的保管单位不同,文书档案以“份”或“卷”为保管单位,而标本档案则以“号”为保管单位。
3.标本的库房管理方法。编目后入库保存的标本分类排序方法是:动、植物标本分别按照动物、植物分类系统顺序排列。动物标本分为鸟类、兽类、昆虫类、鱼类和两栖爬行类入库保藏并分别按门、纲、目、科、属、种的系统排列。对大型珍稀动物标本如大熊猫、羚牛等应单独陈列,摆放在醒目位置;陈列的标本按分类存放在标本储藏室内供研究使用。蕨类植物科按秦仁昌(1978)的系统,裸子植物科按郑万钧的《中国植物志》第七卷的系统,被子植物科按恩格勒(A.Engler)系统排列,属和种分别按拉丁文字母顺序排列。标本必须要有标签,标签上应有标本的科名、学名(中文学名、拉丁学名)、采集人、采集地、采集时间、馆藏号等内容。对标本室的标本必须有详细的登记册。
四、生物标本的管理
生物标本档案的管理主要可分为日常管理和档案信息化管理。
1.日常管理。(1)标本保护,对标本的保藏、管理和养护,就是按标本自身的质地和特性,根据损坏原因、损坏规律等,采用科学的保护方法,延长其使用寿命。标本按制作方式划分:主要有干制标本和浸制标本。干制标本的保护主要是保形、保色。变形和退色是光照与氧化作用引起的。光照对色素的破坏极为明显,特别是紫外光,具有很强的解离色素物质的能力。标本本身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质,既是虫最嗜食的食料,又是霉菌繁殖的良好培养基。因此,标本的保护应定期检查,防潮、防虫、防光是标本保护中最主要的工作。标本档案的环境温度一般控制在20℃~23℃,湿度一般控制在55%~60%,干燥和低温有利于防止标本的霉变和虫蛀。浸制标本保护技术就是利用药剂浸渍液的化学性质来处理和保存标本。针对浸制标本的质变机理,常用的防护方法是:①选择适当的保存液。5%的福尔马林是最常用的植物标本保存液,动物浸制标本则多保存在10%的福尔马林液中。添加没食子酸、柠檬酸等抗氧剂,可制约自动氧化反应。②环境控制。库房应具备低温和弱光照等环境条件,展厅要避免使用天然光,采用不含短波辐射的人工光源。(2)标本损耗登记,在标本的使用过程中当发生标本丢失或损毁时,标本管理人员需要及时登记被丢失或损毁的标本,包括标本的名称、编号、丢失或损毁人员的姓名、课程名称、任课教师等相关信息。(3)模式标本的管理,模式标本的定义可以引用《国际动物命名法规》中的一段话来表述,模式标本“是所有动物分类单元学名的持有者。它提供了在动物学命名中的客观性,是国际参考的标准”。模式标本不同于一般供参观展览用的陈列标本,也不同于待研究或正在研究的标本,而是经研究者研究鉴定、公开发表后指定的,作为以后鉴定的标准和研究查考的依据,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标本。鉴于模式标本在科学研究上所具有的重要地位,认真研究其特点,并妥善保管收藏和提供利用,对科学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档案信息化管理。《档案法》规定要“采用先进技术,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档案管理除保管档案实体、延长其保存寿命、维护历史真实面貌外,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管理。开发标本档案信息提供档案信息服务是档案管理的重要职责。档案工作属于信息管理服务范畴,而计算机在数据处理与信息管理方面又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标本档案信息是研究生物系统分类、区系、进化、种群、群落等的基本资料,也是现代生物多样性保护决策的重要依据。传统的研究方法是逐份查阅标本。例如为分析某个地区,如省、县的植物区系状况,就要把采于该地区的标本从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份标本中逐一挑出摘记,然后才能进行分析。如此艰巨的工作,完全可以利用高效率的计算机来解决。
计算机管理标本档案的基础是建立标本档案数据库。标本档案数据库可以储存大量图文信息,使研究人员能通过计算机迅速、准确地查阅到与标本相关的所有文字和图像信息,方便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不应将建立标本档案数据库工作理解为是对各门类标本档案信息进行简单收集和录入,而应将其作为一项运用科学方法对标本档案信息进行充分、准确、规范的收集、整理、标引的高标准系统工程对待。处理输入系统内的信息是计算机分内之事,但输入哪些内容、输入内容是否正确,计算机是无法进行判断的。因此,在建立计算机标本档案数据库之前,需要精心准备各种标本数据,要按规范把大量的标本档案信息进行标引。标引工作的优劣,将对计算机档案数据库的质量产生直接影响。标本档案数据库标引的文字信息主要有中文名、拉丁名、编号、科、属、种、采集人、采集号、采集地点、采集时间、签定人、签定时间等;标本档案数据库标引的主要图像信息则是标本的形态、色彩、细微差异等文字信息难以准确描述的特征。总之做好数字化生物标本馆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特点:(1)馆藏信息数字化。(2)信息传递网络化。(3)数据检索自由化。生物标本数字化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庞大的标本数量,标本信息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探索适合于生物数字采集、整理等式的方法和技术将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生物标本档案是开展物种鉴定、资源调查、环境论证的历史记录,是对纸质档案的一种重要补充,在教学、科学研究以及科学普及工作等方面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对生物标本档案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使之更充分、高效地发挥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需要不断创新和提高的工作。南京大学标本馆在原有标本档案管理基础上,对标本档案管理工作进行了一些创新探索和尝试。通过运用先进的数字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将馆藏资源信息进行数字化转换,建立了生物标本信息数据库和数字化生物标本馆,让传统的实物标本以崭新的姿态展示出来。未来,全新的数字化生物标本及其相关的物种信息借助于互联网将会实现资源全球共享,使生物标本档案的利用、服务途径进一步拓展,社会价值得到进一步实现,这是生物标本档案管理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宗培岭.公共档案馆建设若干基本问题探讨[J].浙江档案,2006,(8):6-8.
[2]傅碧宁.自然保护区标本档案管理初探[J].龙岩师专学报,2003,(11):185-186.
[3]黎桂芬.[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4):50-51.
[4]赵慧兰,俞亚芬,刘卿雯.简论植物标本档案及其管理[J].城建档案,2002,(4):23.
[5]王树新,梁玉实,刘英杰.动物标本日常管理与保藏[J].特产研究,2002,(3):51-53
[6]徐阳.科学研究中模式标本档案的管理[J].档案学通讯,1992,(5):8-10.
[7]王素红.高等生物标本档案的价值归属及实现途径[J].兰台世界,2011,(8):18-19.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南京大学生物学人才培养基地(项目编号NSFCJ1103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