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药文化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药文化发展

中医药文化发展范文1

[关键词] 中医药文化;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R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10(a)-0120-04

Research on the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uji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PENG Haiyuan1 ZHU Xiangzhi1 HONG Fan1 WANG Fangren2

1.Fujian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formation, Fujian Province, Fuzhou 350003, China; 2.School of Public Health,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Fujian Province, Fuzhou 350108, China

[Abstract] As a new industr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cultural industry has varied degrees of development in the country, especially inside some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nd TCM culture deep city and area where had achieved good results. Based on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Fujian TCM cultural industry, this paper is pointing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ting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suiting its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will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ujian TCM cultural industry.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status; Countermeasure

近年来,随着文化多样性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用的日益显现,文化产业对促进经济增长、增强综合实力、参与国际竞争、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中医药文化产业作为健康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也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支持,2009年我国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1],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2]。因此,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增强其竞争力和影响力,推进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对促进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5]。

目前,国内已有研究机构开展中医药文化产业相关研究。如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张超中[6]开展了我国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对策研究,提出了中医药文化科技园区的建设方案。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周钊和等[7]从中医药文化研究保护、宣传教育、行业文化、文化产业及对外合作交流等方面,对湖湘中央医药文化发展对策进行了深入探讨。黄冈师范学院江军民等[8]通过对蕲春县李时珍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的状况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促进蕲春县李时珍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应对策。同时,我国也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中医药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中医药文化产业规模呈现逐步壮大的趋势。如浙江现代联合集团投资超过60亿元筹建中医药健康文化产业园;山东宏济堂制药集团投资近十亿元建成了省内首座宏济堂中医药文化产业基地;安徽启动了中华医药科技文化产业项目;黑龙江也明确了2014年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文化产业等。福建省在中医药文化开发方面也有所成就,但仍存在中医药文化产业领域的研究较少、产业发展不够成熟等问题。本文主要针对福建省(以下简称“我省”)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我省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对策建议。

1 福建省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1 中医药文化产业内涵

中医药文化产业是健康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主要借助传媒、科技手段,将中医药的属性,蕴含的历史、地理、民族习俗、风土人情、文学艺术、道德规范、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人文元素进行文化加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其经济价值的的全新产业,涉及科研、教育、医疗、休闲娱乐、国际交流合作与传播等各个领域[9-11]。

中医药文化产业产品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与中医药文化相关联的历史、人物、文物等为内容,利用图文、音频、视频等传播手段制作的书刊、包装、广告、广播、影视、戏剧、曲艺等产品;另一类是有益于人们身体健康的各种养生保健服务项目及平台,包括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中医药主题公园、医药文化会展、文化养生机构等文化服务性消费行业[12]。

1.2 福建省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借助国家扶持中医药文化产业的良好政策优势,福建省利用自身所积淀的资源文化优势,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经过多年的努力,福建省在中医药文化产业研究及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并进入快速发展通道。

1.2.1 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优势,引领了相关行业协同发展 我省积极推广中医药老字号品牌,弘扬传统文化。据统计,我省从2006年开始开展并认定了三批共53家“福建老字号”,其中34家被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中医药领域包括片仔癀、灵源、采善堂等品牌[13]。这些品牌企业依靠中医药“老字号”涉及医药、食品、餐饮、酒业等行业,牵起了整条产业链。如以漳州市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泉州市灵源药业有限公司、厦门中药厂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中医药骨干企业依托传统品牌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基本形成从药品、保健食品到饮料、家庭药膳,从原料、片剂到胶囊、口服液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产业链条。漳州片仔癀公司在四川阿坝州和陕西秦岭山脉以南的凤县投资建立养麝基地,产品由单一的药品发展至保健品、特色化妆品、医疗器械、日化产品及其他护理用品等多个品种,逐步覆盖了上游原材料、中游研发、下游生产销售产业链。泉州市灵源药业有限公司打造“灵源”牌,产品由“灵源”万应茶延伸至茶剂、散剂、饮料、食品和中药饮片等多系列品种。

1.2.2 加大了中医药文化宣传 发展中医药文化会展业。利用地缘优势,我省坚持办好“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海峡两岸中医药发展与合作研讨会”“闽台中医药学术论坛”“海峡两岸慈济中医药文化节”等一系列活动。通过学术交流、经贸洽谈、药物交易等形式,推广中医药品牌,吸引国内学术机构、科研单位、知名企业等各方力量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漳州片仔癀公司就常通过展览、视频及作为馈赠礼品等方式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展示了源于宫廷秘方、历经弥新的传统名贵中成药文化。

开发中医药文化科普教育产品。近些年,我省反映中医药内容的报刊书籍、音像制品等中医药文化产品深受观众喜爱。比如,中央电视台慕名采访、拍摄的片仔癀专题片――《国宝秘药之秘》上下集在CCTV国际频道播出后,引起海内外的强烈反响;同时,为了弘扬片仔癀文化,宣传国药普济苍生的MTV《爱的传奇》在社会大众中广泛传唱;与原卫生部、国家药典委员会合作制作的大型系列专题片《中华特色药―片仔癀》专集,翻译配音了中文、英文、日文、韩文等多个版本广泛宣传;与中央电视台海外频道、凤凰卫视中文台合作的介绍国宝名药片仔癀的专题节目播出后也在海内外引起较好反响[14]。另外,福建三明市也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并正式出版发行了保护民族中医精华的2部民间医药专著――《三明畲族民间医药》和《三明畲药彩色图谱》[15]。

参与大型科普公益宣传活动。在“中医中药中国行”福建活动中,我省也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走进社区和农村培训社区及乡村医生、举办义诊与健康讲座等,并为现场群众发放扑克牌、团扇、科普小册子、单病折页、中国中医药报特刊等宣传用品,开展草药辨识、药膳制作、膏方介绍、中药炮制、制药等服务项目,颇受群众欢迎。此外,利用地缘优势,加入海峡两岸中医业务交流活动,组织我省中医药专家奔赴马祖等地,开展肾病、胃病的中医治疗和饮食宜忌、中医保健养生等讲座,并进行学术交流。

1.2.3 推动了中医药文化融入旅游产业 在打造“海峡旅游”品牌上升为国家战略、我省经济加快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我省越来越多企业,尤其是中医药企业选择开发品牌文化,与旅游业“结缘”,将智慧和创意注入冰冷的产品,让其华丽转身,成为给旅客带来欢乐和惊喜的时尚旅游产品。如漳州片仔癀公司打造片仔癀博物馆、中药标本馆、植物园、中成药生产车间等组成的片仔癀中药工业园浏览路线,通过物化形式,形象、客观地反映片仔癀的文化特定,展现片仔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同时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工业旅游示范点供游客参观,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00多个团[16]。灵源药业也参与工业旅游示范点创建,打造以灵源山风景区、灵源禅寺、公司等为核心的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使企业产品、管理、文化与游客无缝对接。

1.2.4 筹建了一批中医药文化产业园(基地) 为实现中医药相关产业有机整合,形成完整产业链条,我省积极鼓励支持企业通过自建、联建或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方式,建设中医药文化产业园(基地)。由万好国际与福建中医药大学合作,投资2.5亿元,以纯药用植物为景观的中医药文化创意博览园将于2014年7月开放,园内拥有神农谷、体质辨识园、万博园、经络园、中医药文化博览馆等十八个贯穿中医药发展史的文化互动景点。2012年3月,尤溪县与福建中医药大学合作的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也正式启动,该项目提出建设一个融中医药文化、旅游、中药资源开发利用于一体、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总体思路,园内包含中药材种植生产基地、中医药休闲养生基地。2013年2月22日,融合两岸中医药科技、金融、产业等优势要素的海峡两岸中药现代(福建)产业园落户漳浦,将重点建设两岸药用植物园示范区、两岸药材集散中心、两岸现代生命科技园、中医药文化体验园等。

1.2.5 建设了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是传承中医药文化和凸显中医药特色的平台、宣传和展示中医药文化的窗口。我省确定片仔癀博物馆、海沧青礁慈济宫景区闽台中医药博物馆、万好药博园等为我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另外,福建省人民医院、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和福建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联合打造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内容涵盖中医药文化起源、古近代名医介绍、杏林典故、养生保健知识、中医特色疗法及用具、常见中药展示等。

1.3 福建省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省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发展势头良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3.1 中医药文化产业规模小,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 中医药文化产业空间巨大,中医药文化资源蕴含着巨大的市场经济价值和开发潜力,但目前我省中医药文化产业的主体较弱,具有竞争力的中医药文化品牌较少,中医药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还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发展能力明显弱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仅少数如漳州片仔癀、厦门中药厂等企业的经济规模、企业规模、品牌影响力等具有抗衡能力。如漳州片仔癀已形成产业链和规模经济,居我国中成药行业50强,中华老字号品牌价值20强。近几年,该公司产品畅销海内外,年出口超千万美元,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单项中成药出口金额首位。

1.3.2 中医药文化遗迹开发与利用不足 我省对中医药文化产业领域的创新、发展规律和思路等方面的关注和研究较少,中医药文化遗迹开发与利用不足。如武夷山地区是早期福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区域,该地区的医籍医事是古代福建医药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地区出现了法医学家宋慈、理学家研医有成就者蔡元定、为官习医者钱闻礼等[17],但该地区开发利用名人品牌明显滞后,没有真正把名人文章做出深度和广度,中医药文化与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程度较低。

1.3.3 尚未形成集群优势 纵观我省中医药文化产业,基本还处于单兵突进状况,布局分散,尚未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因此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如漳州片仔癀位于漳州,灵源药业位于泉州。另外,可集群化的中医药文化产业园(基地)尚未完工,大量企业、科技、人才、资金、政策等多因素也未能真正发挥作用。

此外,我省还存在中医药文化产业园区特点不突出、地域同构化问题突出、创新能力不足、高端人才短缺、产业配套不到位等问题。

2 发展福建省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对策建议

2.1 制订相关发展方针,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制订相关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从政策、机制、投入、项目、税收等方面,给予倾斜,对中医药的医疗、教育、科研、影视、出版等给予政策支持,大力扶持扩大中医药文化事业;并积极引导、鼓励中医药企业和文化产业链相关企业联合,深度开发医药文化内涵,促进中医药文化产业健康成长。同时立足全省中医药发展大局,统一规划全省中医药文化产业,结合区域文化资源特色,逐渐建立起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的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体系,避免出现特点不突出、地域同构化等问题。

2.2 发挥中医药文化资源优势,培育鲜明特色的文化品牌

政府应大力推进实施品牌培育战略。一是培养国际中医药文化名人、国际中医药文化品牌、国际中医药文化著名企业、国际品牌中医院等,通过文化贸易、中医药服务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多种方式,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二是采取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推进的中医药产业发展措施,以品牌促规模,以品牌拓市场,以品牌增效益,打造具有福建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品牌。

2.3 调研福建省中医药文化,进行深层次挖掘开发

福建省孕育了众多著名医家,如东汉建安时期与华佗、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的长乐人董奉、宋代建阳法医学之父宋慈、闽台民间医神“保生大帝”吴、清代长乐著名的医学理论家、临床家和医学教育家陈修园等[18]。因此,应对福建省各地中医药文化资源进行摸底调查,包括中医药文化古迹的考察、传统中医药地方风俗民情的考证与开发利用研究、近代中医药贸易故址与文化研究、知名中医药种植基地、企业与医院文化的整理与开发利用研究等。通过深度挖掘、整理、研究中医药文化内涵和原创思维,把名人古迹等文章做出深度和广度。

2.4 重视中医药文化产业人才建设,加快人才培养力度

2.4.1 建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是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的第一资源。中医药作为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其文化内容的传播者往往较难替代,中医药文化产业需具有中医药知识、中医药事业管理知识、文化产业化专业知识等复合型人才才能胜任。因此,我省应建立集中医药、文化、创意、市场运营等于一体的中医药文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中医药文化产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4.2 构建良好的人才引进机制 我省可从功能导向、政策扶持、制度激励等方面构建良好的人才引进机制,从北京、广东、台湾等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成熟的地区引进优秀的中医药文化产业人才,尤其是那些闽籍的在外工作的高端人才,以提高我省中医药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素质。

2.4.3 搭建中医药人才交流平台 福建中医药大专院校、中医医疗机构、研究机构、中医药企业以及中医药产业基地等应加强合作,共同搭建人才交流平台,达到人才培养机制共建、师资队伍互动、课程体系共享、科研项目合作等目的。

2.5 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创新中医药文化产品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因此,要充分利用广播、影视、广告、书刊音像、演出活动和动漫等形式多样、科学实用、健康向上的中医药文化精品,通过生活化、时尚化的创作,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同时,向人们宣传普及中医药知识。同时,也要注重开发新兴传播方式,创新中医药文化产品,吸引更多人关注中医药文化。如以魔方为基础,融合五行和阴阳元素的中药魔方,就是借助益智类玩具传播中医药文化理论,进而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2.6 加强闽台合作,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

我省可充分利用国家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政策、福建对台“五缘”优势和中草药资源丰富等独特的有理条件,以及台湾在现代中药制造业的优势,积极开展闽台中医药科技文化交流。通过筹办海峡两岸中医药发展论坛等活动,推动海峡西岸区域内中医药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人才流动、产业合作、监管联动、标准互动,实现两岸中医药优势互补;建立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中草药产业基地,使福建成为两岸中医药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门户和对台中草药供应集散地,形成两岸良性互动的双赢局面;通过闽台民间共同信仰的医神“保生大帝”吴加强合作,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

2.7 深化中医药文化与金融合作,建立投融资平台

我省中医药企业规模较小,资金不足。因此应将中医药文化产业与资本进行有效对接,为投融资双方搭建一个对话平台,应利用各种融资渠道,如在相关基金会设立专项基金,争取政府的专项基金,风险投资基金,成长性投资,私募股权基金及国内外社会资金,银行无形资产质押贷款等。

3 结语

福建省中医药文化独特,地域性鲜明,同时也孕育了众多著名医家。因此,利用区域文化资源,发挥特色优势,通过挖掘中医药文化价值、开发中医药文化资源、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等方式,不仅可以促进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而且可以增强中医药文化的软实力和影响力,从而使中医药文化得到弘扬、传承与保护。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Z].2009-05-07.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Z].2012-04-20.

[3] 高彦彬,赵慧玲.加强中医药文化研究,提高中医药文化软实力[J].世界中医药,2011,6(6):461-464.

[4] 肖燕,宁泽璞.略论中医药文化产业化[J].世界中医药,2011,6(5):372-374.

[5] 官翠玲.中医药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医学与哲学,2013, 34(11A):75-77.

[6] 张超中.我国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10):5-7.

[7] 周钊和,徐海燕,范霞,等.湖湘中医药文化发展对策研究[J].湖南中医杂志,2013,(9):165-166.

[8] 江军民,陈中文.蕲春县李时珍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当代经济,2013,(2):100-102.

[9] 赵立冬.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意义重大[C].北京:北京养生文化创意产业协会,2009:893-896.

[10] 陈小平.地域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2013:1-136.

[11] 蔡光先,陈志鹏,宁泽璞.加快中医药文化产业化发展[N].中国中医药报,2010-04-08(3).

[12] 秦伟民,刘蔚.简论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桎梏及对策[J].湘潮,2013,(10):82-83.

[13] 刘文艳.泉州再增一家福建老字号[N].泉州晚报,2014-06-18(10).

[14] 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宝秘药之秘――中央电视台慕名拍摄并将播出介绍片仔癀专题片[EB/OL].[EB/OL].2012-04-18/2014-07-22.

[17] 吴童,王莹颖.理学与宋代武夷山地区中医药文化[J].中华医史杂志,2011,41(4):214-216.

中医药文化发展范文2

一、法律文化建设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意义

企业要寻求稳健有序的发展,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目标,就必须在内部管理上做足文章。因此,做好企业内部管理工作,企业才能有较大把握赢取市场,开拓市场。当然,企业管理过程中离不开企业法律文化的积极参与,法律文化在企业实现科学合理内部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有助于实现企业依法经营管理,确保企业健康发展。

企业的有序管理需要健全的规章制度来加以保障。否则,企业的发展将陷入困境。当今社会里,大多数企业都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经营规模,其规章制度的合法性、规范性、健全性已经被企业逐渐关注。以往那些有违法律法规的规章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形势,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纠正,必然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前途,缩短企业的生命力。开展企业法律文化建设,能够有效促进企业建立健全系统科学的规章制度,实现企业依法依规管理的新型管理模式,使企业朝健康有序规范合法的方向发展。

第二,有助于增强员工的法律观念,使企业规章制度得以落实。

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必须得以贯彻落实,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目前,多数企业都借鉴或自行制定了许多规章制度,但在实际管理中不能很好的落实,无法收到预期效果。开展企业法律文化建设,能够促使企业员工充分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树立员工的法律意识,使他们诚实劳动,自觉遵纪守法,坚决杜绝不良的违法违纪犯罪行为,最终通过员工个体的努力,使企业规章制度实现很好的落实,促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三,有助于提升或巩固企业形象,维护企业的良好声誉。

企业的良好形象是提升其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元素。一个企业良好形象需要多年的努力才能树立。相反,如果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的某个细节出现纰漏,就有可能导致企业原有良好形象的坍塌。因此,开展企业法律文化建设,能够使整个企业树立起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不欺骗消费者,不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经营理念,逐步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或者稳妥巩固已有的企业形象,使损害企业声誉的行为得以有效克制或避免,为企业的管理活动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第四,有助于企业建立正确的内部矛盾解决机制,维护企业内部稳定。

企业的内部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目前,很多企业在面对内部矛盾时总是希望通过非正常途径加以解决,反而因对方对处理结果的不满,引发更为激化的恶性事件,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通过开展企业法律文化建设,能够促使企业建立起科学可行的内部矛盾解决机制,引导员工树立法律意识,在出现利益冲突时秉持理性思考的态度,实现通过合法正当的手段进行处理,使内部冲突解决机制得以有效推广,满足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矛盾时的解决需求。

二、法律文化建设在企业市场竞争方面的意义

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企业依然要坚持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发展理念。市场经济在寻求自由发展特色发展的过程中,仍然是一种法制经济。因此,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开拓市场,就应当明确法律地位,知晓相关法律知识,并合理利用法律规则,以确保自身的发展方向。

第一,有助于增强员工的自主创新意识,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当前,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离不开知识的强大推动作用。我国知识产权领域的侵权现象频繁发生,往往使企业承受巨大损失。通过企业法律文化建设,可以积极推动广大员工主动参与到企业维权活动中,及时有效的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同时,员工也会自然的意识到,没有知识产权,企业的发展步伐会日益缓慢,从而激发员工的自主创新意识,扭转企业缺乏知识产权的被动局面,最终,推动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第二,有助于企业建立突发事件预防应急系统,从风险中寻求希望。

市场经济所处的环境具有复杂多变的显著特点。企业在寻求发展的过程中,机遇与风险并存。如果对风险处理不当,企业的负面曝光率可能会直线上升,使企业在突发事件中处于相当被动的境遇。因此,开展企业法律文化建设,企业就具备了一定的法律文化底蕴,能够促使企业及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突发事件预防及应急机制,使企业在真正面临突发事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能够将事件处理过程公开透明的呈现给公众,从不利中寻求希望,获得媒体和公众的认可。

第三,有助于营造公平正当竞争氛围,降低恶性竞争事件发生频率。

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之间不再进行单纯的实力较量。各种发展策略相继登上企业发展的舞台。当然,如果策略运用不当,在可能给其他企业造成损失的同时,也为自身带来麻烦。有效开展企业法律文化建设,可以帮助企业树立起合法公平竞争的经营理念,促使自身坚决抵制恶性竞争,也可以对其他企业不良行为作出正确及时的判断,有效避免其他企业恶性竞争给自己带来风险的可能性。

第四,有助于发挥法律顾问在法律风险控制机制的主导作用。

企业的稳定发展需要在运行过程中时刻注意对法律风险的防范。而企业法律顾问在法律风险控制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若想法律顾问正常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对法律风险进行及时到位的监督,就需要科学可行的企业法律文化环境做为支撑。可见,企业法律顾问是银行法律风险的动态监测仪。因此,要实现对企业法律风险的有效检测,营造一个可行的法律文化环境显得尤为迫切。这样,能够充实法律管理队伍,明确法律顾问的职责权限,节省时间资源,提升工作效率。同时,可以促进企业应当提高法律顾问的业务素质,使他们对法律风险有一个思想上的重视,有效的发挥自身作用,及时发现和控制法律风险,最终为企业打造一个坚实的法律保障体系,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为企业的发展前途指明。

三、法律文化建设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意义

企业在追求利润效益的过程中,还应当承当重要的社会责任。企业空有内部经营管理水平和外部竞争力,却不愿或不能肩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也是无法顺利前行的。毕竟,企业无法脱离社会而绝对的独立存在,其发展过程往往与社会发展形势紧密相连,其发展步伐必须跟紧社会发展进步的潮流。因此,企业必须在需求发展过程中发挥一定的社会作用。

第一,有助于带动中小企业和公众形成自觉守法的意识。

企业在运转过程中时刻落实守法经营,社会公众才能对其予以认可,并对企业发展给予善意的关注。如果大型企业能够以身作则,带头守法护法,则中小企业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公众也会在日常生活中客观审视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是否能为他人多接受,从而有效约束自己的行为。因此,开展企业法律文化建设是我国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相对于弱势群体,企业具备更强的宣传优势,可以促进社会诚信的稳固树立,使全社会形成遵法守法的良好风尚。

第二,有助于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秩序的法律价值。

企业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企业如果尚未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势必会对社会价值观造成很大的冲击。过去那些重学历、企业裙带关系等现象就是不良企业价值观的体现。有效开展企业法律文化建设,能够使企业融入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促使法律公平公正价值的充分发挥,实现企业之间的平等有序竞争,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为适宜生存的社会环境。

第三,有助于倡导崇尚公德的社会风气。

在很多灾难发生后,多数企业都伸出了有力的援助之手,也让社会变得和谐,让公众感到丝丝温暖。因此,企业在摒弃社会不良习气,推崇良好社会公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表率作用。通过企业法律文化建设,企业可以在整体范围内营造法律文化氛围,促使企业领导和员工抛弃惟利是图的腐朽思想,承担起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自觉维护生态环境,自觉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巩固已经形成的善良社会公德。

四、结语

中医药文化发展范文3

关键词:中医药;国际化;对策建议一、我国中医药国际化的现状

1、针灸疗法被广泛接受

由于中药和医药的治疗机理有着很大的区别,西方国家对中药的认识还不是很全面,因此,西方社会对中医药不是特别重视。但是这种状况在上世纪70年生了改变,在20世纪70年代针刺麻醉原理研究的突破震惊了世界,让世界认识到了中医药的作用。西方社会对中医药也越来越重视。通过我国中医人才的不懈努力,针灸学受到了世界各国尤其是亚太地区的认可和推广。目前,由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针灸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在中国专家和世界针灸爱好者的共同推动下,已在世界各国广泛应用,为中医药在国际上推广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现代中药产业初步形成

目前,我国中药种植业发展非常快,中药加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也断提升。大量的中药以及保健产品企业不断建立,中医药专业团队不断发展壮大,包括中药加工、中药贸易、中药种植的现代化中药产业初步形成。中医药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不断改良制药技术,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医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我国中医药国际化面临的问题

1、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中医理论经过几千年医疗的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但由于中医是中国独有的,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西方世界的现代医学理论体系知识和思想有很大的区别,因此西方国家还不是完全接受中医。另一方面,世界现在的主流医学与中医的诊断与技术标准也存在较大的差别,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依靠医生的感觉器官收集信息,因此在稳定性和准确性方面还存在缺陷。中医水平主要依靠医生的从医经验的积累,这种诊断体系对中医的国际化传播有很大的阻碍。

2、中药基础研究滞后,缺乏现代质量标准和规范

在我国的中医界,中药还缺乏科学的临床药理根据,并且对中药药效基础物质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对中药里面特别是复方中药里面其主要作用的成分确立,以及该成分的治疗机理等问题,还不能作出科学有效的回答。中药临床医疗的认定与现代科学认定方法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传统的中成药临床医疗绝大多数还停滞在医学经验基础上,当今仍然缺少依照循证医学原则、采纳“随机分组,多点观察,双盲对照”等现代临床科学实验得到的数据,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医学界和卫生部门很难认可中医药的科学实验数据,这点是中医药国际化道路上遇到的最大障碍。另一方面,中医药尚未建立一套全面的质量标准体系也是一大阻碍。

3、中药创新不够,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

在中医药的长期发展中,我们虽然继承了祖先的中医药事业,但是缺乏创新思维,没有把中医药发扬光大,目前所有的成就主要还停留在对古代药房的运用上,而对古代的医药书籍中的古方挖掘发扬力度严重不足。古人给我们流传下了六万多个古方,还有一些民间偏方,现在我国大约有十多万种古方。现在在市面上使用的一万多种中成药,雷同现象比较严重,虽然名字不同,方子也有所不同,但是它的功能却大同小异。这种现象造成了资源浪费,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4、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

自古以来,社会各界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而我国的中医药企业也不例外,它们缺乏专利保护意识。历史上,很多老中医在长期行医中总结出了很多临川经验,但是取法专利保护机制,他们对自己的秘方保护的特别严,不会轻易传授给他人,导致很多珍贵的治疗方法及技术得不到传承,甚至有些会失传。而西方国家的专利保护机制比较完善,他们不断的获取各种核心技术,立即申请为自己的专利技术,在其他国家建立起该技术的垄断地位,这成为了我国中医走向全球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三、中医药国际化的对策建议

1、用现代和通俗的语言解释中医药

我国的中医随着几千年的传承发展,形成了一个庞大体系,几乎上可以用博大精深来形容。但是中医药要想能够成功地全球普及,首先是实现现代化。主要包括中医药名称的语言现代化,例如我们经常听到的“疏肝理脾”、“滋阴壮阳”等专业术语,西方人对这些很难理解。所以不但要不断探究和整合传统的中医药古籍,而且更应该用现代语言来阐述这些医药知识。

2、加强中药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我国对中医药的基础性工作研究严重不足,应加大力度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中药药理基础。目前,我国在中药化学方面的研究有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成果。要想全面的参透中药的作用机理,首先得弄明白中药的药效基础。所以,研究中药药效的物质基础具有重要作用。中药的研究方法与医药的研究方法有一定的差别,如果我们研究出了中药的作用机理,那么中药的现代化研究将会获得质的突破,这将使其他国家能够进一步认可中药。

3、建立中药的质量标准和规范

我国应该建立统一的中药标准,这样才能快速地进入到国际市场,但是我国的中药标准要有中国自己的特色,借鉴西医的一些标准,建立一套完整的中药质量标准,以便得到西方国家的认可。

4、加强对中药的知识产权保护

中医药企业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主要包括对专利和植物品种的保护,中药配方是中医核心部分,因此要加强对配方的专利保护。国家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并且不断完善中药的相关法律法规,为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保驾护航。(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晓彤,浅谈翻译工作与中医药国际化进程[J].经济观察,2007,1

中医药文化发展范文4

[关键词] 旗县级;中医院;文化建设;发展;作用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95-01

旗县级中医院起步晚、环境差、底子薄,医院的医疗设备、技术力量、硬件设施大多难与同级西医综合医院争锋,要想提高中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充分认识中医院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改变中医院的管理模式,突出“以人为本”理念,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医院文化建设已成为现代化中医院管理的重点,谁拥有文化优势,谁就有竞争优势、效益优势、发展优势。

1 中医院文化建设在医院发展中具有导向作用

中医药的文化是中医药几千年发展过程中积累形成的精髓,要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中“医乃仁术”“大医精诚”“天人合一”“调和致中”的价值理念,在当今医患关系紧张的情况下,使广大医护人员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思想理念决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在发展战略上“决定做什么、不做什么”;在价值取向上“追求什么、放弃什么”[1]。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建立职工医德档案,并与工资、职称挂钩。大力倡导中医药文化价值观念,使全院上下形成共识,并转化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为。

2 中医院文化建设在医院行为规范体系中有主导作用

中医院的文化的核心价值应融入各种规章制度、工作规范以及员工手册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医院行为规范体系内涵丰富,涉及方方面面,其中诊疗行为、言语仪表、教学传承、同道相处等方面的行为规范以及特定礼仪最能体现中医药特色。诊疗行为规范:是开展诊察疾病、处方用药等技术服务的行为准则;言语仪表规范:是员工在提供服务过程中,言语举止、衣着服饰、服务态度等方面的行为准则;同道相处规范:是处理同道关系中所持态度、沟通方式、交往等方面的行为准则;教学传承规范:是传道授业、学医习业等方面的行为准则;特定礼仪规范:是医院员工在重大活动或特定场合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在医院行为规范体系建设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有利于坚持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有利于在服务中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有利于提高全院职工的综合素养。

3 加强中医院文化建设能起到凝聚力量的作用

在中医院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把培育、形成、发扬医院精神贯彻始终,在提炼医院精神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医院职工的智慧,发动职工积极参与,重大活动齐唱院歌,使广大职工树立“院兴吾荣、院衰吾耻”的思想。为更好的激发广大团员青年爱岗敬业的工作热情,我院团支部举办“让青春为证、向祖国承诺”的宣誓仪式,面对国旗庄严宣誓医师誓言。在“5・12”国际护士节纪念日及护理人员上岗前,悬挂南丁格尔肖像,朗诵南丁格尔誓言,举行庄严地授帽仪式;在历届师承工作开始时,举行隆重的拜师仪式,通过贯彻医院精神、院训、齐唱院歌等多种活动,达到凝聚力量,振奋精神,从而在工作中起到导向、凝聚、约束、激励的作用。

4 加强中医院文化建设使医院环境大为改善

领导班子统一思想,充分认识中医院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充分体现中医药特色。开设中医院文化知识专栏,健康教育宣传栏,介绍中草药知识、中草药煎煮知识,针灸理疗知识,并成立“治未病”科,通过滚动屏广泛宣传中药养生保健知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兴趣,庭院中种植中草药,既美化环境又有所收益。在优化医院环境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全方位、规范化展示和传播中医药文化,不断优化中医医院的公众形象和品牌价值,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的信誉度和知名度,引导广大群众主动、早期应用中医药服务。

总之,旗县级中医院通过加强中医院文化建设,打造自己的品牌,提高了核心竞争力,以弘扬人文精神为出发点,通过中医院文化建设,使人民群众从诊疗环境、就诊方式、服务态度等方面感受到独特的中医药服务,有效的促进了医院的和谐、稳定、发展。

中医药文化发展范文5

关键词:文化 中医药企业 发展

据报道,西城区是北京老字号品牌的主要集聚区。目前北京西城区有95家老字号,占北京全市老字号数量的50%以上,其中中华老字号54家,约占全市的47%。可清晰追溯的老字号平均年龄144岁,发展比较好的占20%左右,发展一般但有店面在维持经营的占60%,剩下的大约20%濒临消亡。

北京同仁堂创建于清代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距今已有343年的历史,历经数百年沧桑变革却能老树常青、开枝散叶、生机盎然,是名符其实的老字号,而今又成为闻名遐迩的现代化股份制企业,其生存能力之强令人慨叹,发人深思。究其原因,自始至今都重视文化的浸染和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条。

1.同仁堂的文化魅力

同仁堂创始人乐显扬精通医药,他曾提出“可以养生可以济世者惟医药为最”,为同仁堂创建奠定了良好基础。之后,其子乐凤鸣在宫廷秘方、民间验方、祖传配方基础上总结前人制药经验,完成了《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一书,该书序言明确提出“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修和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训条,成为历代同仁堂人的制药原则。古训代代相传,其后人以“同心同德、仁心仁术”的管理理念不断实现“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经营理想。该店所售的中草药和丸、散、膏、丹等各种中成药,以选料真实、炮制讲究、药味齐全、信誉为重闻名于世。也正因此,同仁堂自1723年开始供奉御药,历经八代皇帝,长达一百八十八年之久。

时过境迁,同仁堂人从老铺古训到企业精神,不断根据时势变革,凝练补充形成自己的文化体系。翻开同仁堂历史新章,我们发现同仁堂人在传承以“仁”为核心的价值观的同时,产生了与时代接轨的创新文化:四个善待理念、四个运行原则、四个发展理念、四条用人标准、四个提倡与反对等,这些传统文化与创新文化共同构造了同仁堂“以义为上,义利共生的诚信文化”和“以质为先,质量共存的品质文化”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体系。

2.同仁堂的文化张力

三百多年的悠悠历史,供奉御药历经八代皇帝的传奇经历,铸就了同仁堂独特而又深厚的文化底蕴。同仁堂的商标以两条飞龙围绕“同仁堂”三字戏珠为主体,在我国,龙是至高无上的象征,两条飞龙,代表着源远流长的中国医药文化,“同仁堂”三字犹如御匾,寓意了以药品质量为至尊。从始至今浸润在文化氛围里的同仁堂,越来越有生机,而强大的文化张力使同仁堂不断散发出浓浓的品牌魅力。

2002年,中国证券报社亚商企业咨询股份有限公司评定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为“2002年中国最具发展潜力上市公司50强第一名”。

2004年,世界著名企业联盟确定“同仁堂”品牌为“2004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行业十佳品牌”;中央电视台授予“同仁堂”品牌“ 2004CCTV我最喜爱的中国品牌”称号;同年,由北大案例研究中心和经济观察报经过调研授予同仁堂“全国最受尊敬企业”称号。

2005年,“保护知识产权 —— 我们在行动”组委会确定“同仁堂”商标作为中国第一个驰名商标,载入中国知识产权发展史册;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获得“关心百姓安全用药活动组委会”颁发的“百姓放心药荣誉证书”;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全国唯一的中药企业被中国社会工作协会评选为首届“最佳企业公民”荣誉称号。

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确定,国务院批准“同仁堂中医药文化”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12月,同仁堂被国家商务部认定为首批“中华老字号”。

3.同仁堂的文化载体

聪明的同仁堂人深知企业文化的力量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因而千方百计通过各种载体各种途径不断地传播这种文化,强化这种力量。

刊物。刊物是传统的传播载体。同仁堂人在办好内部刊物《同仁堂》的同时,还注重文化厚重性与传播通俗性相结合,既有沉甸甸的著作《国医同仁堂》,又有轻松活泼的《同仁堂历史连环画》,适合不同层次对象的阅读。

网络。从同仁堂的网站建设看,非常重视品牌文化的地位,栏目清晰,内容齐全,让人点指间便能大致了解同仁堂的辉煌历程和文化理念。

影视作品。影视和舞台剧是大众喜闻乐见的载体。多部以同仁堂历史故事为蓝本的影视作品和舞台剧,如《大宅门》、《大清药王》、《风雨同仁堂》、《戌子风雪同仁堂》等等,深受观众们的喜爱。甚至在北京大栅栏老店夹道里每天循环播放的十分钟小电影都吸引着不少中外游客驻足观看。老百姓喜欢看故事,影视作品通过曲折的故事、丰富的史料、鲜活的人物把深层思考和文化底蕴生动体现出来,令人荡气回肠,远比单纯的诠释理念更能打动人心,更能让人记住企业品牌。

医馆(院)。以医传文,在古时老中医坐堂的基础上发展为医馆(院),以仁心仁术践行着“修和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古训。

其他途径。如不断以企业文化为核心加强员工培训,以员工的精神面貌反映文化建设;建立博物馆和研究院,深层全面展示或研究同仁堂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积极参加各类公益活动和晚会,与民众相溶;努力在店堂装修和产品包装上下功夫,体现独特的企业风格等。

无疑,这些做法是成功的。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对企业文化进行大力宣传,起到了扩大影响,让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效果。

4.同仁堂文化建设对广东中医药企业发展的启迪

广东拥有丰富的中医药材资源,良好的民众基础,中医药行业发展自古以来长盛不衰。早在2006年2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出发,站在弘扬中国文化的高度,在全国率先作出了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定,力争做到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大见成效的目标。而今,正值广东中医药强省建设的关键时期,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透析同仁堂文化兴业的发展里程,我们有所启迪,科技兴业固然十分重要,但文化兴业的潜在长效作用往往能决定一个企业甚至一个产业的存亡。

4.1提升企业竞争力必须依托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具有导向、凝聚、激励、约束、辐射的强大功能。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长寿、基业常青之道。同仁堂,这个饱经沧桑的民族品牌何以会历久弥坚,成为质量与信誉的象征?这个百年老店又何以能发展成为闻名遐迩的现代化股份制企业?毋庸置疑,传承和发展老店精神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是推动同仁堂走向辉煌的重要力量。

4.2中医药企业文化必须融入传统文化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中医药其天地一体、天人合一、天地人和、和而不同的思维理念,整体观、系统论、辩证论证的指导原则,以人为本、大义精神的核心价值,始终贯穿于中医药对生命、对健康、对疾病的认知理论和防病治病、养生康复的临床实践,而且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仁堂的文化特色主要体现在将传统的中医药文化和优秀的中华文化有机结合,如“炮炙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同修仁德,济世养生”、“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以义为上,义利共生”、“同心同德、仁术仁风”、“讲信义,重人和”等理念都体现了中医药文化和儒家思想的精髓。

4.3企业文化必须结合现念

企业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凝固的体系,而是一个开放动态的过程,既有稳定性又有创新性。企业文化应当立足于企业本身的发展变化,而企业本身运作的发展变化又必然要求在企业文化上得到反映。1同仁堂人在传承古训的同时,不忘与时俱进,顺应时展,在古训精髓的基础上衍生出新的经营之道,不断丰富自身的企业文化,其中四个善待理念、四个运行原则、四个发展理念、四条用人标准、四个提倡与反对尤为鲜明。

4.4企业文化宣传必须结合潜移默化与浓墨渲染

企业文化需要宣传才能为人所知,为人乐道。探究同仁堂的成功之道,我们不难发现,潜移默化与浓墨渲染同样重要。

4.4.1潜移默化。不断凝练企业文化内涵;重视员工的内部培训;从细微处着眼重塑职工形象;办好内部刊物;店堂装修;产品包装等举措宛如春雨入夜,润物细无声,对整个企业的运作起到潜移默化的长效作用。

4.4.2浓墨渲染。通过广告宣传、媒体报道、网站平台、公益活动、影视作品、行医建馆等举措大力宣传企业文化,树立企业良好的公众形象,这宛若水墨山水画中的浓墨渲染手法,从而达到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经营目的。

1992年的《中国药厂大全》收录了全国已注册的药店(铺)、药厂有3200多间,属于广东地区者达到530多间,广东约占全国的16.5%,其中有不少百年老店,如陈李济、冯了性、敬修堂、潘高寿等,都具有传奇的发展史和独特的经营之道,值得进一步挖掘和弘扬老店精神。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同仁堂文化建设的成功之举对广东中医药企业,尤其老店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广东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发展中医药文化 提升广东中医药产业竞争力》,本文作者李彩云为项目负责人,项目编号:2010B070300069,批准文号:粤科规划字[2010]145号。

参考文献:

[1]《京华时报》2012年2月17日A10版《西城将复名近百家消失老字号》

[2]贾春峰,《文化力提升企业竞争力——企业文化理论与建设实践如何深化拓展》,《南方日报》2007年1月25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中国药厂大全(第二版)》[W]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8.1.2

中医药文化发展范文6

可促进大学生注重和谐发展。中医学讲究平衡发展与和谐统一的观点,有助于引导青年大学生在认识问题和处理事物的过程中学会用哲学的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另外,中医药文化引领大学生道德人文情怀。中医药作为一门“人学”,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唐代以来中医药“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的大医精诚文化昭示着勇担使命,执着敬业,仁者仁心的博爱奉献精神。2012年1月第二十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提出实施好新一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作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在这一背景下,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的中医药文化应当成为开展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想素质提升的重要载体。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与推广依托中医学理论体系所形成的文化社会背景、蕴含的人文价值和文化特征,借助网络载体必将对当代大学生青年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外在的行为规范,起到直接或间接的思想引领作用。

易班与中医药文化网络传播相结合的特点

当今网络时代信息的传播形式具有时效性、广泛性、非线性、互动性、灵活性等特点。易班网上互动社区与以实体性为特征的传统中医药文化相结合,产生的叠加效应可以体现在网络专业特色显著、网络服务学习、传播网络元素表征等方面产生新的形式。

1为易班网络注入了专业特色中医药文化历来同中医疗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医药文化与易班结合最直接的成果是将中医药相关信息直接融入大学生的网络虚拟体,紧密同社会大众健康需求联系,使得中医药文化内涵较为丰富的项目或者社会上较为流行且具有一定疗效的知识成为大学生比较喜闻乐见的网络关注项目。值得注意的是,蕴含中医药文化精神的现代新媒体作品,如影视剧、网上博物馆等,越发受到推崇,成为中医药文化网络推广传播的一个亮点。

2有利于资源共享和专业知识交流易班网络脱胎于大学校园生活,因而作为一个网络虚拟群体,承载了实体班级日常网络学习的几乎全部功能,成为大学生学习的一部“记事本”。因而,其在服务大学生学习功能上具有公益性、非商业特点,有利于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和校际间专业知识和课程学习的交流平台,产生一定的功能性和服务性价值。

3网络元素表征呈现多元化和信息化随着中医药文化多元化传播的深入,中医药文化在易班网络表征元素呈现出多元化和信息化的总体特征,以西方文化为外在形式的网络语言的出现和中医药文化的融合在不断进行,但其特有的民族性、传承性、内敛性、大众性依旧作为中医药文化的网络表征主体元素存在。

递进式开展中医药文化易班网络传播

中医药文化易班网络传播推广是一项系统工作,涉及宏观到微观多个层次,涵盖“软件”和“硬件”不同方面,需要兼顾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等不同主体的能动性,分阶段循序渐进推进。

1打造中医药文化易班推广的保障机制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从领导到教师、从教师到学生,首先强调树立中医药文化易班网络传播推广的正确理念。提出增强民生意识和服务意识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群众基础,易班中医药文化传播发展应当与整个社会大背景紧密相连,易班所承载的中医药文化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注学生的需求,面向学生,及时把最新成果传递给学生,消除认知误区,准确引导不断涌现的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其次,从学校层面到二级学院,再到教研室,逐级制订易班网络中医药文化内涵规划,打造易班推广的保障机制。中医药易班网络文化发展源于学生对于中医药文化的认同,应实现信息的联动机制,建立易班网络实体服务体系,探索面向不同层次实体开展中医药文化易班教育活动的形式和途径。为保障机制的良性运转,我们着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中医药文化的教师网络传播队伍,加强中医药文化的网络氛围,打造通向社会、基层的渠道,以及校园生活服务的适宜方法和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同时,积极拓宽中医药文化易班教育活动,整合各种校园媒体资源,定期协调整合中医药宣传资源,加强对易班中医药文化发展项目的管理和质量监控,建立不同参与主体间竞争规则,不断提高易班中医药文化水平。

2加强易班网络中医药文化特色内涵易班网络的内涵决定其传播质量,因而加强易班网络内容中医药文化特色是实现中医药文化在易班多视野、多维度、多角度交流与融合的先决条件。

在易班建设中,我们深切体会到中医药特色网络语言是中医药文化易班传播基本要素,也是中医文化易班特色发展的前提条件。为此,在传统中医标准语言的基础上,针对特定的人物或者事件组织学生发烧友开发推广特定的中医基本网络用语,以特定符号、笔名、网上绰号、网名等各种新颖的组合方式进行中医语言创新来吸引青年大学生,赋予中医药文化以新的活力与生命力。另外,我们还注意到应当体现易班版块项目的多元文化融合。中医药易班网络文化建立在网络文化、青年文化、虚拟文化等亚文化类型基础上,因而需要通过易班以网络语言的方式促进中医文化与多元文化融合,聚焦青年成为易班网络平台“流行”的源动力者。例如:在看似平常的养生网络文化中融入青年所关心和偏爱的元素,如人际沟通等,将青年人所关注的健康保健与处世哲学联系起来,并在易班网络中借助网络语言来构筑虚拟的语境,以青年所热衷的方式进行传播。同时,重视中医药文化易班网络应用的现代化和实用性特征,积极拓展功能平台,加快与3G和Wi-Fi网络的同步,并保持与基础应用程序的同步更新。

3不断推进易班中医药网络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易班中医药网络文化的传播是一个实践的过程,需要通过丰富的网络虚拟活动和实体活动挖掘整合中医教育资源,打造通畅迅捷、平等交融的网上师生交流平台。

3.1构建易班发展平台,形成易班基本用户群围绕打造易班大学生校园网络第一平台的目标,着力发展易班基本用户群,上海中医药大学推出了“一份导航,一份简报,一个推广月”系列活动。“一份导航”是指易班建设初期,普及易班理念和技术制作并印刷的一套《易班使用手册》,分学生版和教师版,内容涵盖易班使用的基本技巧和常见问题;“一份简报”是指易班建设中期推出的一份名为“医在易班”的易班简报,以网罗易班建设大事小事、分享易班建设趣事轶事为办报理念;“一个推广月”是指学生工作部在设计全年的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月时,专设每年的四月份为“易班推广月”,意在集中力量、大力推进易班工作。同时,大力打造精品社团与易班网络社团,重点培植特色易班社团和品牌社团,逐步使易班客户群扩大并形成特色。

3.2紧密结合专业特色,整合中医学习资源借助易班的各项活动实现科学研究与易班发展的衔接。利用易班平台成为课题组成员间的交流方式。深入老师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访谈和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归纳,了解师生对易班服务科学研究传播交流的各种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正和调整,呈现易班的交互与人性化设计理念,让易班更好地为大学生服务。同时,打造易班的课件资源与学习讨论平台,结合专业学习的活动更好地展现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魅力,带动各学院以及各行政班同学上易班学习和发帖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受易班阵地可互动、可便捷获取资料、可参与趣味投票、获取积分和奖励等各种充满文化魅力的网上特色活动。

如:我校推出了“扛着易班上天目”、“方剂课进易班”等活动,通过网络接龙的方式,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养成和兴趣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学校还要积极整合实体课程与网络课程资源,积极推进各类讲座课程视频易班公开化,形成易班内的中医药文化学术氛围和科普积累,做到实体班级与虚拟班级、线上课堂与线下自学相结合,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国内教育与国际教育相结合,将中医教育和中医药思想贯穿课堂内外和世界各地。

3.3以易班为载体,实现中医药文化归属感的转变着力打造两支易班发展工作队伍,一支为通过网络遴选得出的人气选手———“中医易班形象大使”。由这些形象、口才俱佳的中医网络推手肩负起易班宣传推广的重任,从拉横幅、设摊点、做宣讲到进课堂、进教研室,让易班真正走进了校园、走近了师生;另一支为教师和学生易班骨干、实体班专职易班干部。在学工部易班发展中心推动下,各个专业教师则把自己研究领域的中医药文化成果传输进来,各行政班成立易班班委维护易班和发送资料,分享成果;学校还开展了易班LOGO设计评比、易班注册人数以及活跃度评比、师生易班博客评比等各种特色活动,物质和精神奖励并重,实现中医药文化归属感虚拟向心力到实体向心力的转变。学校还将进一步探索中医药易班网络文化与大学文化的结合机制,增强凝聚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如:以易班为载体开展“中医文化节”,整合我校各类学生活动,推进易班线上与线下传播方式;打造如“中医周热点”、“中医精品贴”、“中医名师空间”等板块作为品牌单元,结合易班社区,开展具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线上线下活动,满足学生需求;创办上海中医药大学各系科的“教师之家”栏目,鼓励各学院教研室专任教师进驻易班社区,畅所欲言,相互交流与答疑,形成师生互动机制等。

4加强中医药文化易班网络建设的愿景

中医药文化易班网上融合与推广的最终目标是弘扬国医国粹,推广中医药文化,扩大中医药在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力,为其他院校提供中医药相关学科乃至传统文化的专业信息和多方面服务。通过易班的有机融合,既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促进大学生知识的学习,又可以达到涵养大学生心灵,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目标。我们目前只是开展了一些初期的建设性工作,为使中医药文化在易班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今后还当不断充实和丰富易班的建设。例如:

①开设中医知识网络兴趣班。将大学生较感兴趣和喜闻乐见的中医药实用知识和热点话题定期整理,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美容、康复、营养、保健、养生类文章,滚动播放中医药视频,如介绍中医知识和中药用法,传播中医药文化,提供名医在线咨询,增进大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

②建立易班中医名医名师库。整合我校的教学资源与医疗资源,实现医疗资源网络共享,推动中医药文化在易班上的推广和宣传。充分响应国家大力扶持网络资源的优势,开辟中医名师讲座,构建与名师交流的便捷通道,学习名医名师的为人、为学、为医之道。

③大力宣传中医药科普知识。充分发挥上海中医药大学武术队、民乐队、中医药科学商店服务队、中医药志愿者服务队、中医药慈善爱心义工队等的作用,加强中医药文化的社会服务功能,为易班社区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创造有利条件。如在易班网上发起号召开展中医药文化社区宣传活动,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进街道和社区义务服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