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的定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产业的定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产业的定义

旅游产业的定义范文1

2010年河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出台。高度评价了河北省在“十一五”期间,全省旅游业的全方位发展,并且肯定了全省在空间上加强了资源整合,引导同类产品区域聚集,增强了区域旅游产业的整体实力;同时也指出了区域旅游整合的重要性,指出了管理体制不顺的现象存在而导致了区域旅游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这些在全省范围内都是适用的,而对于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来说,在这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端倪。本着生态环保的考虑从国有林场转型而来的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本身就是资源整合的一个范本。但是,在性的形势下,在良好的政策支撑下,我们要更进一步做好这一工作。所以,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在新的政策形势下应该进一步巩固已有成果。在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同时,更好的保护森林资源,为森林资源的一进步开发利用创造条件。

2 产业发展需要。

第一,旅游产业是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森林资源作为河北省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的绝对优势资源,肩负着富足一方百姓的使命。从这一层面来说,旅游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更多的相关产业发展,能够促进当地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因而能够更好地实现林业资源肩负的富民这一使命。第二,旅游活动客观上是人们认知社会、感受自然的文化交流;而森林资源所展示的给旅游者的都是旅游者感受自然、感知自然的主要直观感受,所以两个产业之间的共赢发展存在着良好的潜力;第三,旅游需求本质上属于精神文化需求;而森林资源的保护从长远来看也是满足近年来人们所追求的“低碳、环保、回归自然”的生活态度,作为全球四大旅游发展新兴趋势的森林旅游,正是森林资源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综上所述,旅游业发展与林业资源保护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并且在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进一步促进森林资源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应该成为而且也有可能成为富民一方、促进旅游业发展,更为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提供各种保证的有效途径。

3 产业性质决定了融合发展。

旅游产业的定义范文2

旅游景点建设开发所属文化旅游产业。

文化旅游产业是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学术界和省市政府部门对文化旅游产业的认识存在泛化现象,旅游业主体作为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包括旅游交通企业、旅游住宿企业、纯自然的观光型景区等。

文化旅游产业定义:

1、具有民族性、艺术性、神秘性、多样性、互动性等特征,文化旅游的过程就是旅游者对旅游资源文化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文化旅游产业以饱含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为载体,体现了审美情趣激发功能、教育启示功能和民族、宗教情感寄托功能。

(来源:文章屋网 )

旅游产业的定义范文3

【关键词】旅游 发展模式 创新 经济增长 对策

一、旅游产业创新发展模式形成的必要性

(一)旅游产业的高度关联性

旅游产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具有高度的产业关联性,充分体现了“木桶效应”。在整个旅游活动中,只要一个环节出问题,那么就会导致整个旅游活动功亏于匮。目前,我国旅游产业内各部门间的共同协作面临很多问题,如在同一行业中,由于缺少必要的规范制度,以及管理者管理意识的缺乏,致使企业之间出现相互扯皮的现象,导致旅游服务质量不佳。

(二)旅游产业的无边界特性

随着旅游者需求的个性化,旅游产业的无边界特性越来越明显,主要体现在:第一,旅游供给资源的不确定性。对传统的观光旅游,资源的供给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和当地的人文资源;随着游客需求层次的提高,工业旅游、红色旅游、科技旅游等旅游产品涌现,于是一些经济成就、产业活动和民风民俗等被作为旅游资源,来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第二,旅游需求的动态性决定了旅游产业边界的不确定。旅游者的需求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的,旅游发展初期,人们主要以“放松心情”、“游山玩水”为主,而如今人们更加注重的是“体验生活”、“提高自身修养”等,这就使原本不属于旅游产品范围的一些资源融入进来,致使旅游产业边界发生变化。第三,旅游产业的驱动要素已经进入由硬要素为主向软要素主导的阶段转变。旅游产业是一个由综合要素驱动、关联性强的产业,而核心驱动力已经由硬要素向软要素转变,从注重开发资源向注重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发展,这一现象从一侧面证明了旅游产业的无边界特性。

二、旅游创新发展主要模式分析

(一)协同发展模式

伴随着传统工业经济时代向新经济时代的转变,旅游地之间已不再是一方受益一方受损的“零和游戏”(Zero―Sum game),而是双方获益的“正和游戏”(Positive―Sum game)合作的高级阶段就是协同发展。旅游协同发展是旅游合作的高级形式。

(二)产业融合模式

产业融合最早出现在19世纪70年代的信息产业,随后开始向金融业、物流业、传媒业及服务业等领域蔓延。产业融合意味着将传统产业的边界模糊化,通过这种产业间新型的竞争协同关系来建立起更大的复合经济效应。在这种浪潮的带动下,近几年旅游产业也开始显现融合的发展迹象。随着旅游者个性化需求的提高,这种现象更加突出,如工业旅游、会展旅游、农业观光游、教育旅游、房地产旅游等。

(三)产业集群模式

旅游产业集群在理论上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通过总结国内外学者的观点,认为对旅游产业集群的定义有以下共同之处:一是强调旅游企业及相关企业围绕旅游核心吸引物集聚的现象,二是强调相关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本人认为旅游产业集群不仅仅是一种现象,还是一种新型的产业发展模式。旅游产业集群的出现打破了我国旅游产业长期以来的分散经营单一旅游产品的经营模式,是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一次革命。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有助于企业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性,形成规模效应,从而提高旅游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三、旅游创新发展模式促进经济增长的对策

(一)以科技创新提升产业融合的功

(1)构建旅游信息服务平台。 随着旅游者旅游需求层次的提高,旅行社已设制好的线路安排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通过构建现代旅游信息网络,广大消费者能够通过一个及时便捷的渠道,随时随地获取旅游过程所涉及的食、宿、行、游、购、娱等各种服务,这种一站式的消费诉求要求旅游主管单位及相关旅游企业共同提供相关信息,建立畅通的自动化网络,从而提高运营和管理效率。

(2)实施旅游企业的信息化工程。近年来,随着通讯业的逐步壮大,尤其是3G技术的推广,为旅游企业注入新的活力。通信业是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如目前中国联通的116 114旅游信息服务涵盖了预订机票、酒店,查询旅行社、旅游景点、周边设施,多语种在线翻译等各个方面。对旅游酒店来说,全面推广酒店预订系统、酒店管理系统(ERP)、旅游结算系统、旅游消费银行卡等系统,另外在酒店房间内还可以安装有互动性的旅游信息服务频道,让游客不出门就可以了解旅游目的地的信息。对旅游景区来说,除了引进旅游区点管理系统、电子门票系统以外,还可以开展多媒体营销系统。因此,信息化系统的建立有助于在减轻人力负担的同时,提高决策的准确性。

旅游产业的定义范文4

一、引言

打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战,其中具有战略意义的是“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牧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绝不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也就是说,居民收入与精准扶贫之于小康,其伟大的战略意义与深厚的历史内涵,确关大局,已无退路。实践证明,发展旅游业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极为重要的路子。然后如何从宏观上核算旅游收入占居民收入比重,以及由于发展旅游使多少贫困人口受益和脱贫,较为科学和具有说服力的宏观数据尚为鲜见。

二、旅游收入与居民收入、精准扶贫贡献的核算

(一)旅游业增加值与旅游产业增加值的界定。旅游业增加值与旅游产业增加值是两个涵义不同的概念,世界旅游组织的分类体系中就有这个不同概念的分类。旅游业增加值就是旅游直接增加值,它是依据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旅游卫星账户:建议的方法框架》(TSA:RMF)关于旅游特征产业的定义核算的,即旅游业增加值是来自游客在旅游特征产业中消费旅游特征产品(TCP)而产出的增加值,或者定义为“为由旅游产业和经济体的其他产业为服务境内旅游消费而产生的增加值”。而旅游产业增加值是由旅游直接增加值和旅游间接增加值的加总,即两者共同构成旅游产业的完全增加值。旅游产业增加值的长处在于它不但可以反映出游客的消费活动是怎样通过直接和间接影响和促进国民经济各部门产出,而且还可以计量出旅游业发展的乘数效应。

(二)研究旅游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的主要方法。迄今为止,研究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主要是投入产出分析法。通过投入产出表的第I象限(参数象限),即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参数―直接消耗系数,可以清楚揭示出旅游的消费活动与经济各部门之间复杂的联系性,也即将旅游业与国民经济各部门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将涵盖于国民经济各部门旅游业从投入产出表的联系中分离出来。通过投入产出表的第III象限(内生变量象限),可以通过国民经济各部门增加值率,核算出旅游业的增加值,再通过投入产出表的第II象限(外生变量象限),运用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ij)和列昂节夫逆矩阵(I-A)-1,以及它们与旅游各相关部门的最终消费需求(Yi)的关系,核算出旅游产业增加值。这样,可以清楚看出旅游产业的完全增加值是如何直接和间接地对国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从而弥补了旅游乘数研究无法解决的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影响和贡献的过程。进而核算缏糜味跃用袷杖牒途准扶贫的贡献。

(三)旅游收入与旅游产出(产值)的关系。弄清楚旅游收入与旅游产出(产值)之间的关系,这是利用投入产出法分析一个颇为重要的问题。根据国家旅游局《旅游统计调查制度》对旅游收入的解释是:游客(入境游客和国内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支付的一切旅游支出,也即是国家(省、区、市)的旅游收入。这就是说,对游客来说旅游收入就是游客的旅游支出,对国家(省、区、市)来说即为旅游收入。

还有一个与其相对应的概念是旅游消费,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消费的定义,旅游消费是指“由旅游单位(游客)使用或为他们而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也即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及目的地停留期间所支出的全部费用。由此可见旅游收入和旅游消费都是从需求角度加以定义的。对旅游目的地来说,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旅游收入在数值上等同于旅游消费总量(当然不包括旅游漏损)。它体现在投入产出表的第II象限内,即用支出法计算的GDP的“最终消费”项内。

旅游产出(产值)是从生产或供给方的角度加以定义的,是衡量旅游特征产业在核算期内生产的提供给游客进行旅游消费的价值总和,以反映旅游特征产业各部门生产活动的总规模。这是计算各部门增加值的基础,因为增加值是生产活动总规模即产出(产值)减去中间投入的价值。由此看来,旅游消费属于支出概念,旅游收入属于收入概念,都是从需求的角度出发的,体现在现行的旅游统计制度中,而旅游产出(产值)属于生产概念,体现在现行投入产出表中。旅游消费、旅游收入和旅游产出(产值)只是在不同视野角度下的概念,而在数值上是等同的。

(四)旅游业增加值的核算。通常将产业增加值与产值,中间使用之间的关系表示为:产业增加值=产值-中间使用,那么旅游业增加值也可表示为,旅游业增加值=旅游业产值-旅游业中间使用。因为等式右边的旅游业产值是已知的(在数值上等同于旅游收入)。但中间使用是未知数,因此需要利用投入产出表第Ⅲ象限中的相应各部门的增加值率(这是已知的),乘以旅游业产值即得旅游业的增加值。

假设第i部门的增加值率为Pi,将与投入产出表对应的第i部门的旅游收入为Yi,那么旅游业增加值的计算公式:

TVA(旅游业增加值)=∑YiPi(1)

显然,旅游业增加值是旅游特征产业与旅游相关产业直接引起的增加值。尽管它是衡量旅游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的核心综合指标,但它没有考虑旅游业对整个国民经济完全影响和贡献。由于旅游业是涵盖国民经济各部门,它的间接贡献远远大于直接贡献。

旅游产业的定义范文5

[关键词]影视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机制;旅游业;影视产业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1)06-0029-07

影视旅游实践的蓬勃发展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产生了众多相关文献,《旅游学刊》在2010年度两度刊文进行了综述,对该领域研究状况已经做了全面介绍,本文不再赘述。总体说来,国内外关于影视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影视对旅游主客体的影响、影视旅游主体的感知体验、影视旅游吸引力,以及影视旅游发展现状、模式、问题和对策等方面,虽然个别学者(如李道新)注意到影视旅游是影视和旅游两个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但是真正从产业融合视角进行的影视旅游研究并不多见,尤其是很少涉及融合发展的机制和特征等内容。尹媛媛等在对我国影视旅游发展研究进行综述时指出:“一个领域的形成、产生机制往往是它内在动力的保证,如果运行有效,能够协调各个部门,激发内在潜能,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但是对于影视旅游的产生机制,学者们对它的研究却仍然凤毛麟角。”本文将在充分借鉴现有影视旅游研究和产业融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影视旅游融合发展的模式和机制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以期对影视旅游研究以及产业融合研究有些许推进。

一、产业融合的理论和实践

学术界对产业融合的关注,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对数字技术革命引发的信息化实践的观察。1978年,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创始人尼古路庞特(Negrouponte)用3个相互重叠的圆圈来描述电子计算机、印刷和广播业三者的技术边界,认为3个圆圈的交叉处(即产业的交叉处)将会成为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领域。20世纪80年代,哈佛大学的欧丁格(Oettinger)和法国作家罗尔(Nora)与敏斯(Mince)分别创造了compunctions和telemetriqu两个新词来试图反映数字融合的发展趋势,并把信息转换成数字后,将照片、音乐、文件、视像和对话透过同一种终端机和网络传送及显示的现象称为“数字融合”。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通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为产业融合带来了新的契机,产业融合也逐渐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1994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举行了世界第一次关于产业融合的学术论坛――“冲突的世界:计算机、电信以及消费电子学研讨会”。进入21世纪以后,更多领域的产业融合现象得到了关注。

产业融合对于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催生新产品与新服务、促进新参与者进入和开辟新市场、增强竞争性和新市场结构的塑造、促进就业增加和人力资本发展、派生出产业发展的巨大增值机会等,甚至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都有着极其广泛的影响。早在1997年,欧洲委员会就“绿皮书”(Green Paper)指出,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三大产业融合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问题,更是涉及服务以及商业模式乃至整个社会运作的一种新方式,并把产业融合视为新条件下促进就业与增长的一个强有力的发动机,将扩展至整个信息市场乃至催化今后世界经济的综合。目前研究者普遍认为,融合化和信息化、生态化一起构成当前世界产业发展的三大趋势。

尽管主流学者对产业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化领域,而且还远谈不上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但是从既有的研究中至少可以得到如下一些结论:一是产业融合实际上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沿着技术融合――产品和市场融合――企业融合――产业融合的主线不断发展。二是技术创新是产业融合发展的主动力。技术创新导致通用性技术的出现,从而催生了新产品、新服务以及相应的新市场,然后是企业战略的调整,大量并购重组行为的发生,最终导致产业边界的模糊或消失,产业融合最终实现。三是信息产业的本质是信息化领域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不管是电信行业,还是广播、电视和出版行业,都可以纳入信息产业的范畴,照片、音乐、文件、视像或对话等的传播本质上都是信息的传递。

二、影视旅游的内涵和产业融合发展特性

1 影视旅游的内涵

影视旅游,西方称之为“电影引致旅游”(MovieInduced Tourism),认为它是由于旅游目的地出现在荧屏、影带、银幕上而促使旅游者造访这些旅游地和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定义1)。国内一个得到较多引用的定义是刘滨谊等提出的:影视旅游是以影视拍摄、制作的全过程及与影视相关的事物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定义2)。对比国内外两个典型的影视旅游定义,可以发现二者强调的都是影视和旅游吸引物的关系,但又各有侧重,定义1关注的是影视对吸引物的展示,定义2关注的是影视相关事物成为吸引物。两个定义实际上可以互为补充。从而形成一个更完整的定义:影视旅游是指主要因为影视制作、播映及相关事物而形成的旅游活动。

需要说明的是,提出这样一个定义不是为了完整而完整,而是因为影视旅游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需要。比如,在有关影视旅游的论述中,影视外景地、影视基地等普遍被认为是影视旅游项目。但显然对于影视外景地来说,影视起到的更多是传播作用,而不是构成吸引物(和定义2不符);而对于影视基地来说,之所以吸引人并不简单地是因为出现在荧屏或银幕上,而是因为影视基地提供诸多的参与和体验活动,包括参与影视拍摄以及见到明星的机会等(和定义1不符)。

2 影视旅游发展日益体现出产业融合特性

影视旅游在近些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越来越体现出产业融合的特征:

一是从被动走向主动。几乎从一诞生开始,影视就具有了传播旅游吸引物的功能。但是在早期,这种传播几乎是无意识的。如《庐山恋》对于庐山的宣传、《西游记》对于九寨沟的宣传,在很长时期内都是潜移默化的结果。和以前无意识导致的宣传效果不同,今天很多旅游目的地是主动地借助于影视进行传播。如:英国旅游局每年都会定期推出一张“英国电影地图”,详细介绍67部经典影视作品中的110个旅游胜地,旅游者可沿着这些路线,游览 影视剧作中主人公旅程的沿途风景,身处此境,重温影视剧作中演绎的情调;国内的张家界,也借《阿凡达》热播之际,制造将“乾坤柱”改名为“阿凡达哈利路亚山”的噱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二是从后期走向前期。在早期,旅游目的地往往是借已经播映的影视进行宣传,这时影视已经拍摄好了,进入后期播映阶段。如,虽然现在观看《庐山恋》已经成为游庐山的重要内容,在九寨沟体验20多年前《西游记》的拍摄场景也增添了游客诸多乐趣,但是当初《庐山恋》的拍摄并不是为了宣传庐山,《西游记》许多场景选址九寨沟也更多考虑的是电影拍摄的需要。然而发展到今天,很多旅游目的地事前就做好了利用影视进行宣传营销的计划,介入了影视产业早期的拍摄选址乃至剧本写作阶段。比如2010年在《非诚勿扰2》拍摄之前,北京市旅游局就和制作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片中植入了慕田峪长城、欢乐谷、紫竹院公园、潭柘寺等北京美景。

三是从片面走向全面。随着影视旅游的发展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后期走向前期,影视和旅游两个产业的融合也从个别环节向全面融合发展。典型事物就是影视基地的诞生。在影视拍摄基地,游客可以看到剧组拍摄的现场或遗留下来的场景、设施,可以亲自体验影视作品中的食品、道具、服装及饰物,过把演戏瘾,还可以体验飞檐走壁,探寻特技效果制作的奥秘。影视基地一方面可以用于影视拍摄制作,另一方面则是旅游活动的重要场所,真正体现了影视产业和旅游产业从产品、市场到企业、产业的融合。正因为如此,有研究者认为1963年好莱坞影城的建成标志着影视旅游的正式开端,1987年无锡影视基地的建立则意味着中国影视旅游的正式兴起。

影视旅游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韩国利用《大长今》《冬日恋歌》开拓旅游市场、新西兰利用《指环王》营销旅游景点等,都已经成为影视旅游的经典案例,以好莱坞影城为代表的影视城也在各地遍地开花。从国内来看,利用影视进行旅游宣传已成为普遍现象,而影视基地建设也迎来热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经建有40多家影视城,立项通过审批则有110多家,这些在建影视城95%投资过亿,总投资或已接近400亿元。影视旅游的这种蓬勃发展态势确立了理论研究的现实基础,其中体现的产业融合发展特性则指明了从产业融合视角进行研究的特殊意义。

三、产业融合视角下的影视旅游发展模式

从不同角度可以归纳出不同的影视旅游发展模式,如郭文等从发展途径的角度将影视旅游发展模式分为多元要素共生论、培育培植影视产业、原始资源直接利用。从影视和旅游两个产业融合发展的角度,则可以将影视旅游发展模式分为以下6类:

1 影视外景地旅游

影视的拍摄往往涉及大量外景地,这些外景地借助于影视传播,特别是在影视作品中唯美、精致的亮相,很可能从“识者寥寥”的地方“摇身一变”成为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一部经典电影《罗马假日》,使罗马的旅游热持续多年;每10个到新西兰的外国游客中,就有1人声称是被《指环王》纯净风光吸引而来;《古墓丽影》让塔普伦寺名声雀起;《乔家大院》让到山西的人都想去看看那忧怨的红灯笼;《非诚勿扰》里的一句“西溪且留下”让这片西湖边上的湿地从此广为人知。

2 影视故事发生地旅游

影视不仅传播拍摄地的景观,也在传播故事,因而这些故事的发生地也可能成为旅游热点,即使这些故事发生地并不是影片的拍摄地。正如凌莉萍、吴殿廷提到的:很多实例证明,旅游者更愿意到影片故事的发生地去旅游,比如《勇敢的心》中对华莱士(Wallace)和苏格兰人独立战争的刻画给苏格兰带来了旅游热潮,虽然影片较多地取景于爱尔兰。

3 影视文化旅游

影视传播的内容,不仅是景观和故事的传播,从更深层次说,是一种文化的传播。因而,影视传播引发的旅游活动并不局限于到外景地或故事发生地旅游,而且包括体验影视传播的文化。如《少林寺》及有关影视极大地传播了中国武术文化,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包括普京的女儿前来学习中国功夫。韩剧也是非常典型的例子,韩剧热播引起各国游客对韩国文化的关注,他们不仅对影片中浪漫的外景地充满了向往,而且对韩国生活方式、食物等民俗文化也充满了好奇心。以往旅行社在宣传韩国景区时,并没有多少卖点,游客对韩国文化的了解也仅停留在烧烤和泡菜上,因此造成了韩国旅游线路的冷清局面。随着《蓝色生死恋》《冬日恋歌》等热播,韩国旅游内容大为丰富。特别是在《大长今》播出之后,各旅行社也借此挖掘新题材吸引游客,旅游线路中除了有关拍摄点外,还有品尝韩宫廷膳、穿韩服照相等各种体验活动。

4 影视拍摄制作基地旅游

观看影视已经构成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影视的拍摄制作对于人们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一些拍摄制作的设施设备,比如说什么是混音棚、什么是录音棚等,大家就不是很了解。拍摄过程本身也对人们具有一定吸引力,如看演员特别是明星如何表演,导演如何指挥等。影视拍摄制作还会留下一些场景,这些场景在影片中出现过,能够唤起游客的记忆或关注。上述这些内容使得参观影片拍摄制作基地可以构成旅游体验的重要内容。进一步说,还可以利用影视拍摄基地的场景、设施等为游客提供更具体验性的旅游项目,如自主表演、自主拍摄等。天津中贸国旅曾推出了一个参观长春电影制片厂的项目,活动内容包括厂史和影片生产状况介绍、电影流程介绍、拍摄场景参观等。

5 影视主题乐园旅游

影视主题乐园是在影视拍摄制作基地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种集影视拍摄制作与旅游娱乐为一体的场所,通常我们所说的影视城大多属于影视主题乐园的性质。影视主题乐园具有影视拍摄制作基地的几乎所有功能,同时大大丰富了旅游休闲功能。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好莱坞环球影城,在影城可以参观电影的制作,解开特技镜头之谜;可以回顾经典影片中的精彩片断;可以观看娱乐动物明星表演;可以体验侏罗纪公园、未来水世界、终结者等大片电影场景,甚至还有自动拍摄系统记录下你的惊险一刻。

6 影视节庆旅游

当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级电影节有柏林电影节、戛纳电影节和威尼斯电影节等。影视节庆既是影视行业的盛会,同时,电影节的开幕、新片的展映、国际巨星的到场,也会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到举办地观光游览,大大促进举办地旅游业的迅速提升发展。

在上述6类影视旅游中,影视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程度是不一致的。影视外景地旅游、影视故事发生地旅游、影视文化旅游这3类影视旅游,其影视和旅游的结合往往是偶发的、分散的,主要停留在市场和产品的融合方面。对于这些外景地、故事发生地或文化体验目的地来说,虽然也可能拍上一两部影视,但是由于这种行为是偶发的,缺乏完善的影视生产设施设备,一般局限于外景地拍摄等简单环节,因而构不成影视产业的组成部分。影视拍 摄制作基地,初步集影视拍摄制作和旅游体验为一体,但是其旅游功能只是附加的,因而还称不上旅游产业的组成部分。只有影视主题乐园,一方面提供影视拍摄制作功能,另一方面提供旅游体验功能,既是影视产业的组成部分,又是旅游产业的组成部分,从而真正地实现了企业融合进而产业融合。和外景地等相比,影视主题乐园的拍摄制作功能不是简单地拍上一部、两部影视,而是有着较完善的影视拍摄制作设施设备,可以连续性、经常性、较为完整地进行影视拍摄制作,因此构成了影视产业的组成部分;和影视拍摄制作基地相比,影视主题乐园以招徕接待旅游者作为重要目的,提供了大量供游客参与的项目,因而也构成了旅游产业的组成部分。至于影视节庆相对说来较为特殊,虽然同时构成影视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组成部分,但是一般并没有形成相应的企业融合。

四、产业融合视角下的影视旅游发展机制

发展机制问题是产业融合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将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来进行分析。静态分析着重剖析影视旅游现象存在的机理或者说运行机制,而动态分析将考虑影视旅游的产生和发展机制。

1 静态分析

前文从产业融合的角度将影视旅游发展模式分为影视外景地旅游、影视故事原生地旅游、影视文化旅游、影视拍摄制作基地、影视主题乐园、影视节庆等6类,在这6类中,前3类实际上都是影视对旅游吸引物的传播,后3类则是影视本身构成旅游吸引物,或者说影视提供旅游内容,两大类型影视旅游分别是定义1和定义2各自关注的要点,其存在机理或运行机制是不同的。

(1)影视传播旅游

影视之所以能够宣传推广旅游目的地,最根本的当然是由于影视所固有的传播功能。而且和专门的广告相比,影视传播旅游至少还具有以下一些优势:第一,嵌入其中、和影视剧情融为一体的宣传可以避免人们对生硬广告的反感;第二,影视剧集画面、音乐、故事情节等为一体,在宣传旅游目的地方面的表现力更强;第三,影视在传递目的地信息的同时还附加了影视自身的内涵,从而增强了目的地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国内外的众多研究表明,印证、寻梦是游历外景地最重要的动机之一,这意味着影视不只是提供信息来源,而且能够直接影响旅游动机和决策。

影视传播旅游的另外一个内在依据在于影视和文化两个产业共同的文化产业本质。这一点和信息化领域产业融合的依据在于信息产业本质类似。影视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毋庸多说。旅游产业在本质上也是文化产业。早在1986年,于光远就提出,“旅游业是带有很强文化性的经济事业,也是带有很强经济性的文化事业”。2009年8月,文化部、国家旅游局联合《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强调: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要加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结合。尽管影视和旅游的体验方式不同――前者通过影像传递的方式为人们提供,后者通过人员移动的方式来实现――但是二者的本质都是文化体验。

共同的文化产业本质使得影视传播旅游能够持续、稳定地发展,从而真正形成影视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现象。对影视植入广告的分析也许能更好地揭示上述原理。植入广告确实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但是这最多可以说是影视产业和广告产业的融合,而不能一概说是影视产业和相关实体产业的融合,比如,《手机》中植入手机广告就不能说是影视产业和手机产业的融合,因为这只是一种偶发的商业行为。但是影视和旅游的关系不同,影视传播旅游已经形成一种较为普遍和长期的现象,因此已经可以看成是影视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

(2)影视提供旅游内容

影视产业的发展能为旅游者提供多方面的体验内容,包括体现在旅游配套服务当中的一些影视文化体验,但主要是构成旅游吸引物的组成部分。影视之所以能够提供旅游内容,首先是由于旅游吸引物的无边界性质。今天我们所能认识到的旅游吸引物,从天上到地下,从中国到外国,从古代到当代,其形态千差万别,其类型多种多样,唯一的共同点在于对人们具有吸引力。不管是影视拍摄,还是影视文化或影视节庆,都能够对旅游者具有一定吸引力,这是影视提供旅游内容的基础。

影视提供旅游吸引物的第二个依据同样在于两个产业共同的文化产业本质。旅游吸引物的无边界性质使得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事物都有可能成为旅游吸引物,实际上近年来农业旅游、工业旅游等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影视提供旅游吸引物的特点在于,共同的文化产业本质使得影视提供旅游吸引物成为一种常态,并催生了影视城等新生业态,其融合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是一般生产所无法比拟的。

以上分析的内容可以直观地反映在图1当中:

2 动态分析

在静态分析中本文已经指出,影视固有的传播功能、旅游吸引物的无边界性质以及影视和旅游的文化相容性构成影视旅游运行的三个关键要素,但是这只是从静态的角度解释了影视旅游的存在,并不能解释影视旅游为什么产生、为什么发展。毕竟,无论是影视固有的传播功能,还是旅游吸引物的无边界性质或影视和旅游的文化相容性,都是伴随着影视产业、旅游产业各自的产生就存在的,而两个产业的融合发展却是近些年的现象。

(1)市场是影视旅游发展的根本动力

前文已经指出,在一般的产业融合研究中,技术创新被认为是产业融合发展的首要动因。但是在影视旅游发展中,不能说没有技术创新,然而,利用影视进行旅游地传播或者将影视拍摄基地改造成主题公园很难称得上革命性的技术创新,退一步说,好莱坞影城在1963年已经建成,要说技术创新那时候就有了,并不能解释最近数年我国影视旅游才得以蓬勃发展的事实。

除了技术创新以外,研究者比较多提到的产业融合动因还有:市场发展、模块化发展、政策管制放松、企业竞争合作行为等。在这些因素中,模块化发展可以看作是技术创新的延伸;政策管制放松更多的情况下是融合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原因;企业竞争合作行为则是任何时候都存在的,很难解释一种融合化现象普遍出现的根本原因;市场发展和产业融合的关系则较为复杂,需要做进一步的分析。尽管有研究者宣称,融合的最重要的动因是对未来的愿景――所有的服务都变得更加简单,但是从信息化领域产业融合的实践来看,使所有服务变得更加简单的前提正是技术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市场的出现是和新产品的出现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预先存在的,因此并不能技术创新是信息化融合发展首要动因的结论。

对于影视旅游的发展来说,市场的因素更为关键。这种关键不是说新市场的出现导致影视旅游的发展,而是说影视和旅游两个产业的市场各自发展使得其市场融合程度日益加深,为影视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尽管从技术上说,影视传播旅游、影视提供旅游内容从一开始就是可能的,但是在影视市场规模和旅游市场规模都比较小的情况下,影视传播旅游和影视提供旅游内容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 果。简单地说,如果没有几个人看电影,也没有几个人去旅游,那么就不可能指望有多少人因为看了一部电影而去其外景地旅游;而如果拍摄电影场次不多,旅游者出游次数也不多,则影视拍摄基地也很难对旅游者产生大的吸引力。因此,尽管影视和旅游融合的技术基础一直存在,但是由于缺乏应有的市场基础从而限制了影视旅游的发展,直到近些年影视产业和旅游产业各自蓬勃发展,才使得我国影视旅游发展迎来了真正的热潮。

上述论述可以用图2更加直观的解释。从图2可以看出,在产业的实质没有改变(圆心不变)的情况下,仅仅因为两个产业规模(面积)的扩大,就会导致两个产业融合范围(重叠部分)的扩大。也就是说,随着影视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融合的重要性日益体现出来。

(2)企业是影视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主体

在信息化领域,产业融合的最终表现是企业跨领域并购行为的大量发生,从而导致产业边界的模糊乃至消失。也就是说,虽然技术融合是信息化领域产业融合的首要动因,但是产业融合的最终实现是企业融合。对于影视旅游来说也是如此,市场融合为技术和产品融合提供了基础,但是如果没有发展到企业融合,那么可以说产业融合的过程并没有最终完成。目前在影视旅游领域,企业的跨领域并购行为还不多,但是企业跨领域业务拓展已经体现得比较充分,初步实现了企业融合。以浙江横店影视城为例,早期主要是建设影视拍摄基地,从1996年开始,在最初的几年内,相继建成了秦王宫、广州街一香港街、清明上河图、大智禅寺等十多个影视拍摄基地,吸引了一大批影视剧组来此取景。其间虽然也发展旅游活动,但是还比较初级,客源也以周边为主。从21世纪开始,浙江横店影视城逐步转型,一方面成立了国家级首个影视产业实验区,实现了影视拍摄基地向影视产业基地转化,另一方面从影视拍摄基地向影视主题公园转化,以影视元素为基础,以互动理念为核心,开发出独具特色的影视旅游产品,发展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不仅影视城建设在全国掀起热潮,在看到影视旅游发展的良好前景后,目前一些传统的影视行业巨头也酝酿踏足旅游业,如2011年2月,华谊兄弟与上海嘉定工业区签约,计划建设占地1000亩、总投资数十亿元的华谊兄弟文化城,这也是华谊兄弟进军文化旅游市场的首个项目。

五、结论和建议

1 关于影视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结论

影视旅游是影视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结果,和信息化领域的产业融合发展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特征。和信息化领域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是共同的信息产业本质相类似,影视旅游发展的基础是影视产业和旅游产业共同的文化产业本质。和技术创新是信息化领域产业融合发展的主动力不同,在影视旅游发展中,市场融合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如果说信息化领域产业融合沿着技术融合――产品和市场融合――企业融合――产业融合的主线进行发展,那么,影视旅游更贴切的是沿着市场融合――技术和产品融合――企业融合――产业融合的主线进行发展。

2 对我国影视旅游发展的若干建议

一是加强影视旅游发展的规划引导。正如本文分析的,市场融合是影视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础,影视旅游的发展不能脱离市场需求的实际。目前我国的影视城建设已经出现过热的苗头,国内80%以上的影视基地处于亏损状态,15%的影视基地勉强持平,仅有5%的影视基地可以做到微利。这种状况需要引起重视,建议由宣传部、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共同出台指导意见,规范有关项目的审批。

二是支持符合影视旅游发展需要的企业组织形态发展。产业融合最终要体现到企业组织的融合上来。虽然影视旅游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市场需求的发展,但是市场需求需要企业去发现和满足,从中寻找自己的商机。建议有关部门放宽影视旅游业务许可,加强信息服务,支持企业开拓新的业务领域,支持企业之间的各种合作乃至兼并重组。

三是丰富影视旅游的文化内涵。不能将影视旅游等同于一般的植入广告或简单地建拍摄基地,而要深入挖掘影视旅游的文化内涵,紧紧围绕影视作品核心主题,深度开发相关旅游衍生行业的“后电影产品”,并系统性地将其整合在一起形成跨行业、复合型的影视旅游产业链。建议进一步加强影视旅游研究,探讨影视旅游的发展模式和规律。

旅游产业的定义范文6

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见证和民族精神的财富,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是我们的职责,是人类共同的事业。旅游开发可以加强公众对文化遗产的地位和价值的认知度,延续文化遗产文脉,传承人类文明,而那些不丧失原真性的、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在更大层面上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使旅游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因此,本文通过对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分析研究,论证了二者相互依存的关系。

一、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产业发展的相互依存关系

(一)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关系密切

“文化遗产”的定义是:被各种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此定义的两大特点是“活态性”和“同人结合密切”。“活态性”这一特点指的是文化遗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种鲜活的文化,社会各因素均会影响到其发展变化。“同人结合密切”的特点指的是这种活态的文化遗产依赖特定人群而存在,是同传承人结合在一块。文化遗产展现出来的文化价值使其和旅游有了密切的关系,将某些文化遗产开发成旅游产品,既可以作为独具特色的旅游吸引物,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也可以作为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

(二)文化遗产丰富了旅游业的文化内涵

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的文化传承,是一个地区的精神文明寄托,体现了该地方人民生活情趣。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产物,好好利用和开发,会对一个地方的旅游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地域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特征之一,非遗旅游资源是一定地域内人们智慧的结晶,其文化内涵丰富,旅游价值高,可以有效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内容丰富多样。我国西南部文明神秘而又美好,由于远离城市的喧嚣,其文化遗产在大山的“屏障”下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例如:湖北省咸丰唐崖土司城遗址成为继武当山古建筑群、钟祥明显陵之后的第三处世界文化遗产。若能加以好好保护,加大政府宣传力度,以文化遗产为主打旅游产品,吸引外地乃至世界的游客慕名而来,从而进一步发展旅游业,用旅游增加的经济收入用来保护“非遗”,开发更多的旅游产品,于是一个良性的产业链随即诞生,从而能进一步改善我国西南部以单一自然资源为主的旅游业情况,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

(三)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增强了旅游者的文化体验

中国的文明、文化、历史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从未间断的,中国不仅是遗址、遗迹、古建、文物等物质遗产的大国,也是文化遗产大国。中国的文化遗产种类齐全、内容丰富。多彩多姿的文化遗产能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求知、求美、娱乐休闲等多方面的需求,一旦经大众传播途径为人所知,即迸发出巨大的旅游吸引力,为日益升温的旅游找到新的出口。日趋成熟的旅游消费者也不再满足于观赏静态的旅游产品,转而追求活生生的旅游体验,这一转换势必引发对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强烈需求。无论从文化遗产自身的保护与传承还是从旅游资源的需求来说,旅游开发都是不可回避的,比如咸丰唐崖土司城遗址在充分挖掘唐崖土司所潜藏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在保护中适度开发,在开发中更好保护,以旅游名胜为高度,精心打造鄂西唐崖土司文化旅游新高地。

(四)旅游产业发展铸就文化遗产传承基础

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了非物质文化遗赖以生存、发展的传统社会环境,其根基受到侵蚀,其传承由此面临巨大的威胁。文化遗产具有的复合价值,要求我们对其进行保护,而文化遗产定义及其特点决定了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别与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难点在于文化遗产本身的两个特点:活态性和同人密切结合。文化遗产的活态性决定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定格化,不能将其固定在某一个时点,而只能让其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演进,其传承也不能将文化遗产放到真空的环境中,市场是文化遗产传播的载体与传播的空间,文化遗产不能独立存在,它必须依附在某个特定的载体方能显示、传播、储存与传承。旅游产业的发展借助的是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旅游需求的增长,而在经济学理论中,供给和需求是相互影响的。旅游资源数量的不断拓展,质量的不断提升,特别是文化内涵丰富的文化遗产加入到旅游资源的行列,吸引了更多的旅游者,进而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发展。反过来,旅游产业发展为日渐式微的文化遗产的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和机会,这同时为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旅游模式,是将“非遗”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开发成为可供游客游览、体验、学习和购买的旅游产品,使“非遗”在现代社会中以一种新的方式进行生存和发展的模式。

(五)旅游产业丰富了文化遗产的传播途径

文化遗产作为民间的文化和传统,是多年以来人类智慧的结晶。现在,文化遗产已经被提到了新的高度。文化遗产作为文化表现的一种形式,在很早之前并没有被人们所熟知,但是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很多途径去认识它,比如通过娱乐节目、宣传教育、纪念活动等多种载体延续传播,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让人们去了解到文化遗产的内涵,这就是旅游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巨大效果。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旅游目的地的宣传媒介

在微观经济学理论中,市场中有供给方和需求方,联系两者之间的是价格。随着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媒体宣传对供需双方的影响变得与日俱增。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加之媒体的宣传,文化遗产普及程度逐步提高。文化遗产具有地域性特征,随着当地文化遗产知名度的提高,其所在地域和旅游景区已逐步为旅游者所熟知。因此,文化遗产成了宣传旅游目的地很好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