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范文1
【关键词】旅游产业 经济政策 创新
引言
旅游产业作为发展迅速、市场需求旺盛、拉动性强的综合性产业,在产业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安徽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好的条件,但是其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所以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安徽省的旅游产业想要占有一席之地,就需要克服存在的障碍,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安徽省旅游产业发展优势
(一)旅游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善,旅游市场扩大
安徽省省内旅游资源丰富,各种风景名胜区(点)262处,其中自然景观87处,人文景观175处。国家5A级风景区就有4处。我省不仅自然资源较为丰硕,而且历史文化资源也是首屈一指,别具一格。安徽省同样注重与旅游相关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合安、合徐高速公路,跨江大桥的建成,京福高铁的开通都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大大方便了旅客出行以及旅游产地特色产品的运输,促进了旅游产业整体的发展。而与旅游密不可分的住宿、景区、通讯的建设也在不断朝着规模化、档次化方向发展,能够充分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2016年,安徽省全年全省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98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40856.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5%,显然,人们收入的增加将越来越多的消费倾向于旅游领域,使得安徽省旅游市场不断扩大。
(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
近些年来,安徽省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旅游产业的稳定成长,颁布了一系列对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政策与条例,例如《安徽省旅游市场管理办法》、《安徽省旅游条例》等。通过政策与条例的实施,保障各地旅游产业平稳健康发展,为广大旅客提供了更好的旅游环境。同时通过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使得旅游产业不断获得融资机遇。安徽省临近江苏、浙江以及上海这三地金融发达地区,并且这些金融发达地区现在资金外溢现象较为突出,许多民间资本企业等待投资。安徽省政府把握这个良好的发展机遇,加强与这三个地方的沟通联系,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将三地的外溢资金引入到我省旅游产业的发展中,有了资金的强有力支撑。
二、安徽省旅游产业发展障碍
(一)旅游资源保护滞后,旅游景点宣传力度不足。一方面,有些地方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致使地区自然环境不断恶化。另一方面,有些旅游景区承受过高的旅游游客的压力导致景区资源退化,特别是旅游旺季,这些问题更加显现。环境的恶化主要表现为污染,有些观光旅游区管理不善,对生活垃圾处理随意处理或不及时处理,造成水质恶化,生物种群锐减,景区环境严重遭到毁坏。安徽省在旅游景点宣传力度上没有做好相应工作,除了几个较为著名的景点旅游产业发展较好之外,其他众多旅游景点的知名度不高,无法吸引更多游客以及资金注入,旅游产业也难以进一步发展。也恰是由于很多旅游景点推广力度不够,导致我省旅游产业整体发展不均匀,无法在未来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二)旅游规划滞后,旅游区域合作不紧密。安徽省很多景区存在很多开发问题,包括缺乏科学的发展规划与管理,对外推广宣传力度不足,对内缺乏对景区内部有机组合,旅游产业发展举步维艰。各地区在资源规划管理方面仍少有建树,总体上还是处于初始阶段,有些观光景点甚至呈现资源不合理开发、发展不符合地方实情的旅游项目,各个旅游区分散经营,相互间的联系不紧密,缺乏旅游合作,不能有效将各地区资源整合共享。
(三)特色不,市场定位不清。由于特色不强,使得安徽省竞争力强的核心旅游项目甚少,粗糙的“农家乐”模式到处泛滥,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堪忧。此外,我省对省外地区乃至全球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旅游市场消费偏好和倾向研究较少,无法利用好这些待开发资源并实现资源有效转化为资金,导致地区游产业很难有所突破。
三、解决安徽省旅游产业发展问题的对策
(一)充分把“创新”运用于实践。
首先,将“创新”与传统相结合,形成富有安徽特色的旅游发展模式。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有效整合安徽省各地区旅游资源,开拓建设符合地区特色的文化精品和现代化休闲产品,改善旅游产品构造模式,提高各地区旅游产品质量。其次,运用创新的思想开发新的旅游方式和旅游景区开发管理模式,旅游信息传播宣传模式,从而实现安徽省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最后,推进旅游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通过多种融资方式汲取资金,扩大产业规模,全面放开旅游市场,加速省内旅游企业的竞争,政府也要鼓励新型投资旅游资源开发,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旅游机制的形成,加强旅游企业的市场化运作,提升旅游产业在经济市场的活力度,推动我省旅游产业稳步前进。
(二)加强旅游资源保护,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
如果我省旅游产业要想保持持久发展,就必须突破以往的开发经营模式,开辟一条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重视资源保护。在这一点上,我省可以学习加拿大政府的举措,在对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也注重保护,合理分配资源,保证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安徽省政府也要严厉打击破坏自然资源的行为,为旅游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安徽省旅游企业也可以与省内高校合作,系统性建设旅游信息管理专业,有针对性开展相关技能培训,共同培养信息专业化的当代大学生,使之较好的掌握信息化相关知识,为安徽省旅游产业未来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使安徽省旅游产业在未来发展中不缺失信息化基础和人才基础,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三)政府采取经济政策,引进和培养人才。
安徽省省政府以及各地方政府根据各地方特点以及所产生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经济政策,从而改善问题,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例如加大对一些发展前景较好的旅游景点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减少部分税收,同时加强政府对旅游经济发展的指导,合理规划旅游资源,科学指导,促进产业健康成长。政府必须重视人才和技术在产业竞争中的重要性。若想跟上现代化发展模式,必须实行人才战略,积极引进技术人才和知识,尤其是那些有着丰厚信息化知识和具有管理工作经验的人才。
(四)加强旅游区域合作
一方面安徽省省内各旅游城市要加强交流合作,相邻城市可以建成旅游城市联盟,尤其是皖南地区这些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可以建成皖南旅游区。另外安徽省以及省内各地区也可以同其它旅游大省或先进的旅游城市加强交流合作,开展旅游交流活动以及出入境旅游业务,吸取其它旅游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提出改革方案,促进本地旅游产业发展,如果有更好的机会接触外国旅游城市,就可以借机加强交流合作,促进本省旅游产业走向国际市场。
(五)加强市场定位
从客源市场上看,安徽省本省周围的浙江、江苏、上海三地可为最近市场,该市场客源量较多且游客资金十分丰富,安徽省可以采取相关优惠政策,更进一步吸引这些地区的居民到安徽省进行旅游消费,开拓这三个地区的旅游市场。另外对于其他的旅游市场,尤其是旅游高消费地区,安徽省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推广,让这些地区的居民更好了解安徽省,进而使安徽省旅游产业市场有层次,有目的的扩大,从而更好的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结论:安徽省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 还面临着发展旅游产业的良好契机,因此安徽省可以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等各方面优势,开拓创新, 努力提高安徽省旅游产业在国内和国际旅游市场中的地位和竞争能力。着力打造旅游精品,把旅游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安徽省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锐.安徽旅游产业结构演变的特征及驱动机制分析[J].安徽农科学,2014,(32).
[2]程晓丽,黄国萍.安徽省旅游空间结构演变及优化[J].人文地理,2012,(6).
[3]程晓丽,王逢春.安徽省旅游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J].经济地理,2014,(3).
[4]郑曼丽.安徽省旅游经济的发展研究[J].中国商贸,2011,(24).
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范文2
摘要:本文对共青城的旅游产业的发展优势进行了探究,提出了旅游产业发展目标及战略思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共青城;旅游产业;红色旅游;生态旅游
中图分类号:F 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1
1.引言
国务院已于2009年12月12日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共青城作为九江市分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发展区域,应该重新审视与把握共青城旅游产业的发展的定位、综合效应和发展趋势。昌九城际高铁的开通为游客提供了交通便利,为共青城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共青城应该综合利用自身的旅游资源,努力发展生态旅游和休闲产业,加快推进红色旅游业的发展。
2.文献回顾
共青城的相关文献大部分都在研究生态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只是作为一个很小的组成部分被提及。黄万林[2012]提出了“共青现象”,指出其本质是一条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道路,并指出了“共青现象”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其他城市建设的启示[1]。汤恒[2012]提出建设共青生态城的关键在于要抓好生态立项,同时,提出共青城生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融资问题的解决途径分析[2]。对共青城具有代表性的“中芬数字生态城”研究也是有关共青城研究文献一个重要部分。周愿,张峰[2012]以共青城中芬数字生态城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探讨了其创新性和实施推广的意义[3]。白海涛,李晓琼[2011]介绍共青建设数字生态城的背景,分析其发展生态旅游的资源条件和优势、发展策略及实施保障措施[4]。对共青城的旅游产业的研究较少,而且主要是关于共青城生态旅游的研究,忽视了共青城也是红色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3.共青城旅游产业发展优势
3.1.交通区位优势
地处江西省会南昌市至赣北历史名城九江市的中段,距南昌昌北机场和九江机场各30 分钟的车程。共青城毗邻南昌市和九江市,可以与其进行区域合作。昌九城际高铁的开通更是为共青城交通的便利提供了条件[5]。水路有鄱阳湖和博阳河,铁路有京九铁路和昌九城际高铁,公路有105国道、昌九高速公路纵贯境内。
3.2.资源优势
自然资源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构筑共青城旅游业的发展基石。共青城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自然候鸟保护区。共青城绿色资源丰富、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水资源优质丰富。
人文资源优势:共青城千年甘露寺、航天功臣阁、富华山景区等景区是具有代表性的人文旅游资源。同志的陵园就座落于富华山景区,是重要的红色旅游资源。至今为止,这里是全国唯一共青团命名的城市。共青城具有传承垦荒精神功能、知青文化、引领示范青年创业等作用的红色旅游资源载体[6]。
3.3.旅游基础设施完善
近年来,共青城在经济的飞速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了旅游设施建设,修建了休闲垂钓中心和高标准的高尔夫球场。共青城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新兴的旅游休闲城市。
3.4.政策优势和科技支撑
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环鄱阳湖经济圈规划(2006 -2010),市委、市政府根据省规划提出了“生态崛起”的口号都为共青城的旅游产业的反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共青中芬数字生态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4.共青城旅游产业发展目标及战略思想
4.1.发展目标:调整旅游产业布局及产品结构,构筑开放带动型旅游产业体系,全力打响”鄱湖水韵,魅力共青”的城市旅游形象,逐步打造“生态之城、活力之城、白鹤王国、鄱湖风韵”等旅游品牌。
4.2.战略思路:共青城旅游产业开发应策应九江大旅游,围绕庐山鄱湖的品牌效应,实施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旅游主管、社会参与的旅游发展战略。
5.共青城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5.1.建立领导机构,完善管理体制
从现有的旅游管理体制来看,共青城还没有成立旅游局,也没有一个专业的机构对旅游业进行有效地开发与管理。旅游业涉及的相关产业很多,因而必须要有一个专门的政府机构进行管理。应由政府牵头建立旅游开发领导小组,下设旅游局和旅游开发总公司,形成统一合理效能的旅游管理体制。
5.2.进行合理旅游规划,开发与保护并重
旅游规划是旅游发展的纲要,共青城应该组织专家对全县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对旅游项目进行深层次挖掘,尤其开发以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为特色的项目。结合“鄱阳湖经济区开发”良好的经济发展氛围,将零星散乱的珍珠进行串连,形成颇具特色的旅游景区。
政府和企业在开发的同时,必须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重视环境保护。在旅游规划时要着眼于长期利益,以环境保护为前提,注意景区的环境容量,做到科学合理保护性开发,协调好经济发展和旅游发展的关系。
5.3.进行区域合作,实现发展共赢
依靠鄱阳湖与九江和南昌相邻的有利地理条件,借助庐山和南昌旅游城市的品牌,加强区域性旅游资源合作性开发,开发庐山―鄱湖―南昌旅游线路,引导庐山和南昌的游客流向共青城。借助全省环鄱阳湖经济圈的整体规划的强大影响力,让我区旅游产业融入环鄱阳湖经济圈中。
5.4.加大政府支持,引进旅游投资
加强政府对旅游产业的导向性投入。要将旅游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进一步拓宽旅游投资、融资渠道,把立足点放在大力引资、利用外资和社会资金上,充分带动社会力量兴办旅游的积极性。鼓励在投资上开展区域联合,打破区域界限,进行共同开发。
5.5.加大旅游宣传
各级政府、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和旅游企业要高度重视旅游促销宣传工作。要重点旅游产品的整体对外宣传,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旅游的宣传。聘请旅游专业策划公司对共青城旅游整体形象进行策划、包装和宣传;积极开展旅游节庆活动,做到“以节促游”;在各车站码头及主要的商务中心区等人流集散地设立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网点;在主要的交通要道和大商场大酒店设置自助式旅游信息触摸查询系统和大型电子屏幕显示系统。
另外,需要重视新兴科技在旅游产业中的运用,重视优秀的旅游规划人才引进和优秀导游人员的培养。积极创建具有共青特色的生态旅游休闲和红色旅游品牌。
参考文献:
[1]黄万林.“共青现象”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J].鄱阳湖学刊,2012(2):47-52.
[2]汤恒.抓好生态立项 搭好融资平台 建好生态共青城[J].经济师,2012(3):225-227.
[3]周愿,张峰.“数字生态城”的规划探索与实践――以共青中芬数字生态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C].云南科技出版社,2012:325-339.
[4]白海涛,李晓琼.关于共青城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12):17-18+20.
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范文3
[关键词]宁夏;全域旅游;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一、宁夏全域旅游发展现状
宁夏作为全国第二个创建全域旅游示范省区,全域旅游发展目前进入了快车道。2016年,宁夏接待国内游客首次突破2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首次突破200亿元,进出境人数首次突破20万人次,这三个首次突破的实现,无疑得益于全域旅游的大力推进。2016年,宁夏开工建设旅游项目172个;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宁夏智慧旅游运行监测管理服务平台等公共服务不断完善;一批金牌旅游小吃、创意旅游商品、旅游演艺项目和特色农家乐走进游客视线,单纯依靠景区吸引游客,带动增收的局面已经有所改变。2016年,宁夏国内游客接待人次与旅游总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7.1%和30.2%,成为全国旅游人次同比增长最快的五个省市之一;旅游总收入占全区GDP的比值达到6.73%,游客人均消费近972元;出入境人数20.7万人次,同比增长97%[1]。2017年,全区将进一步加快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步伐,3月28日,自治区人民政府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十三五”全域旅游发展规划》,计划到2020年创建成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省区。
二、宁夏全域旅游发展与文化旅游产业的关系
(一)宁夏文化旅游产业是全域旅游发展的驱动力
宁夏旅游资源类型多样,种类其全,共有各类旅游资源单体达830个,其中在旅游资源种类方面,以建筑与设施类居首,有389个单体,占总数的46.86%[2]。总体而言,宁夏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突出,旅游资源中历史遗存众多,文化底蕴深厚,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特色鲜明,可以说文化类旅游资源占据了宁夏旅游资源的半壁江山,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而从来宁游客的旅游资源偏好来看,据宁夏旅游政务网公布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近5年(2012-2016年),文物古迹和民俗风情上升为游客最感兴趣旅游资源的前两位,说明随着消费理念的转变和休闲意识的增强,在旅游消费中,人们越来越关注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文化旅游产品,希望通过外出旅游获得不同的文化体验和更多的精神享受。据世界旅游组织估算,在全球所有旅游活动中,文化旅游所占比例为40%[3]。当一种新的旅游需求产生后,需要新的旅游产品来满足,同时消费需要和消费水平还决定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速度。因此,在当前文化旅游需求量越来越大,层次越来越高的大背景下,为了更好地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旅游产业逐渐开始向体验化、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并且愈加重视旅游产品和服务中的文化性因素[4]。全域旅游理念的提出,无疑顺应了旅游产业的这一发展趋势。任何旅游产品,剥开其外衣看,核心都是文化[5]。宁夏作为全国第二个创建全域旅游示范(省)区,在创建过程中,就是要围绕多姿多彩的文化内涵,并且将其放大,使它渗透到全域旅游的各个方面。换而言之,宁夏文化旅游产业是全域旅游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大力推进宁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是宁夏实现全域旅游发展目标的重要抓手。
(二)全域旅游为宁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
2017年3月5日,全域旅游首次写入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正式被列为2017年重点任务之一。这意味着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从以往的辅产业提升到战略性支柱产业,从位居台后的生活型服务业提到促进经济发展的前台行业[6]。对宁夏而言,2017年是宁夏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攻坚之年。为此,宁夏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在《2017年全区旅游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五大发展理念在全区旅游行业落地生根,其中一条就是要推动观光、休闲和度假与人文旅游产品并重发展,做精做深人文旅游。此外还提出了2017年的六大主要工作任务,其中明确要支持各地大力发展以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和实践活动为支撑的体验旅游、研学旅行和传统村落休闲旅游,要全面打通串联全区所有博物馆的精品旅游线路。而在自治区政府即将的《关于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要求结合“以文促旅、以旅养文”,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具体而言,意见要求充分利用各种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和科技馆,培育一批民族文化旅游基地和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挖掘和整合我区历史、民族、民俗和民间文化资源,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全面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充分挖掘和弘扬黄河文化、西夏文化、红色文化和回族文化等特色文化,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产品的研究和文化创意,最终实现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上述利好政策,无疑为宁夏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全域旅游视角下宁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一)注重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
目前,宁夏旅游产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产业链较短,这个问题已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17年3月30日,自治区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了自治区人大常委会调研组提交的《关于宁夏全域旅游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报告》中指出,宁夏旅游业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旅游产品单一,产业链条较短,旅游收入基本依靠“门票经济”,游客“进得来,留不住,消费少”[7]。为此,宁夏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在《2017年全区旅游工作报告》中提出,2017年要推动旅游“吃、住、行、游、购、娱”要素全面发力、景区建设与旅游配套体系并重发展,着力提升公共服务功能和旅游购物消费,加快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在延伸宁夏旅游产业链方面,文化旅游产业在以下两方面大有可为:1.精心打造旅游演艺精品目前,自2007年首演的宁夏第一部旅游演艺产品《月上贺兰》,由于演出场地改造及后续资金问题,已于2014年底停演。在演的《西夏盛典》、《回乡婚礼》、《西夏之恋》和《多彩吴忠》等产品,市场反应不一,后期发展不容乐观。由中华回乡文化园2015年开始斥资2亿打造的大型文化旅游实景剧《梦回•一千零一夜》,目前仍处于筹备阶段。2016年,宁夏演艺集团推出大型旅游秀《千寻宁夏》,但仅9月份在当年中美旅游高层对话活动中上演一场后就再无下文。因此,在全域旅游大背景下,宁夏急需精心打造一部能体现宁夏特色并能够长期上演的旅游演艺精品,形成品牌,经久不衰。这样一方面丰富了宁夏旅游演艺市场,另一方面也将有助于延伸宁夏文化旅游产业链。具体而言,旅游演艺产品的编排和制作要与游客的需求无缝对接,既不能曲高和寡,又不能粗制滥造。同时,政府还应制订行之有效的旅游演艺产品开发扶持政策,譬如可以用活用足文化产业发展相关政策,为旅游演艺产品的开发提供专项资金,营造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2.大力开发文化旅游商品据相关统计显示,目前旅游购物在旅游收入中的占比,欧美国家高达50%-60%,亚洲发达国家为40%,中国为28%,宁夏仅为14.8%。为实现全域旅游发展目标,宁夏计划到2018年将旅游购物在旅游收入中的占比提高到20%。从游客的角度而言,他们希望在宁夏除了枸杞还能买点其它的特色旅游商品,但当前游客在宁夏各大景区看到的是大同小异的旅游商品,缺乏文化创意和内涵,激发不起购买欲望,最终导致旅游商品生产企业举步维艰。201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局印发了宁夏旅游购物指南《宁夏特色旅游商品名录》,推荐了五大类110种特色旅游商品,但要真正能让游客主动掏腰包,还需在提升文化内涵上做足功夫。旅游商品是区域文化(地方特色、人文历史)、主体文化(景区、酒店、餐厅等经营主体)和创意文化(艺术、创意、工艺和材质)三者的结合体,同时,旅游商品只有在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精心设计的销售空间里,才能被游客更好地发现和认同,最终产生消费。目前,分别位于银川文化城的宁夏特色物产馆和银川大阅城观光夜市的漾•空间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未来,全区所有3A级以上文化旅游景点都将有文化创意产品展销区域,文化旅游商品必将在延伸宁夏文化旅游产业链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二)积极创建文化旅游综合体
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范文4
关键词:乡村旅游 现状 对策
Summary: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ourism industry in rural areas of Weifang City,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ural tourism in Weifang City, to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orderly an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has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Keyword:Rural tourism, Pres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
随着农村经济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我国的乡村旅游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发展很快。潍坊市乡村旅游兴起时间不长,在实践探索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误区,在理论研究方面,有关乡村旅游的研究尚不深入。为此,笔者尝试结合实际提出潍坊市乡村旅游发展对策,为潍坊市寻找科学合理并富有地方特色的发展之路,以促进潍坊市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和科学发展,同时也供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参考。
1、潍坊农村旅游现状
1.1现状
2009年,潍坊市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全市乡村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不断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优化整合了旅游资源,改善旅游大环境,充分发挥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的优势,以民俗旅游为龙头,规划培育了一批乡村民俗游、乡村休闲娱乐游、乡村田园风光游、节会文化观光游、生态农业观光游等具有一定规模、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提高了潍坊的旅游内涵和发展潜力。
1.2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目前,潍坊市乡村旅游发展速度加快,但仍存在着旅游项目开发普遍规模较小,旅游产品的层次有待提高;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旅游资源人工化倾向严重;乡村旅游人才匮乏,缺乏规范管理,营销宣传不到位;项目开发模式趋同,地方特色不够鲜明,品牌效应差;经营和开发各自为政,乡村旅游资源缺乏区域共享机制等等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2.潍坊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2.1统一规划布局,塑造潍坊乡村旅游的整体形象
发展乡村旅游,首先需要了解服务的对象是哪一些顾客,并找准他们的需求是什么,只有明确了市场目标,才能找准开发乡村旅游的要点,并在项目的选择、规划开发、市场营销推广和宣传中,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能够吸引顾客、打开市场。因此,在一个乡村旅游项目开发之前,必须要做好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和论证工作,对以下几点尤其需要关注:(1)本地区的区位优势分析(2)本地区的农业资源优劣分析(3)目标顾客群体分析。根据数据结果,综合分析,明确定位。
2.2精选地方特色项目,突出打造潍坊的乡村旅游品牌
乡村旅游的魅力和吸引力就在于乡村旅游项目具备其他旅游项目所不同的特色,如果没有有别于其他项目的特色,乡村旅游就失去生命力和吸引力,最终也就没有市场竟争力。各县市区在发展乡村旅游时,首先要根据各自的资源优势,围绕市场抓开发,集中人、财、物力重点打造品位较高、市场开发空间大、发展前景好的旅游精品;同时各县市区之间要注意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既有各自特色、又有整体优势的旅游开发格局,从而能使游客留得住、有得玩,刺激游客的消费欲望,以此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2.3系统整合旅游资源,实现乡村旅游区域旅游资源共享
强化政府的指导作用,将旅游项目建设作为全市的工作重点,列入全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范畴,加强日常调度,半年组织现场观摩,年终进行绩效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全市综合表彰内容。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资金投向乡村旅游开发。加大乡村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力度,把旅游大项目纳入全市招商项目库,给予重点推介。充分发挥市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协调推进小组作用,对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协调规划、国土等成员单位以及县市区政府解决,确保项目建设进度。
2.4统一策划,系统营销,提高乡村旅游吸引力
市场营销能否成功,是乡村旅游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乡村旅游项目规划开发以后,就必须遵循市场规律,设计项目市场定价,做好项目的促销宣传。根据市场营销学的理论和方法,从旅游主题口号和形象标识征集、旅游品牌整体策划两个方面开展工作,对乡村旅游项目进行统一策划、系统营销,从项目命名开始,明确项目市场定位,整合提升旅游品牌,面向全国公开招标一流规划策划机构,对潍坊旅游品牌进行重新策划、全面提升,提高潍坊乡村旅游项目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真正让潍坊乡村旅游走出山东,走向全国。
2.5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乡村旅游不同于一般农业,其经营者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较高的职业技能,善于经营和创新,能和游客相处融洽。因此,必须注重培养经营管理人才,科学培训和管理服务人员,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与从业队伍。通过对人员的培养和培训,增强从业人员素质,提高管理水平,培育当地最佳窗口形象,最大限度地发挥旅游资源及设施的作用,实现乡村旅游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另外,在传统旅游资源开发中出现过的过重投资、轻管理的现象,乡村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应引起高度的重视,注意开源节流,通过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科学规范地进行管理,坚决避免造成资源浪费。
3.结语
本文阐述了乡村旅游研究的意义及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发展的经验及启示,研究了潍坊市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总结了潍坊市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就如何促进潍坊市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建议,将对今后潍坊市的旅游产业发展起到很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闰娟乡.乡村旅游发展分析—以山东省为例[J]理论界2006,(11)
[2]李加林,童亿勤,时媛媛,李菁.中国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01)
[3]龙玉祥.基于文化营销的乡村旅游发展战略初探[J].农村经济,2009(6)
[4]洲仔金阳,张耀启.美国乡村旅游发展.农业经济问题,2007,27(4)
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范文5
关键词:旅游;金融;投资;信贷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10-0057-05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国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旅游业已成为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产业,是国民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迄今为止,全国已有27个省市自治区把旅游业确立为支柱产业、先导产业或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来自政府、银行、企业、外资和社会各界的金融支持对旅游业的高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
(一)政府的财政金融支持
“十五”期间,政府对旅游业的投资达1220.806亿元,占总旅游投资资金来源的16%;“十一五”期间,政府投资增加到3111.4亿元,占总旅游投资资金来源的18%。
目前政府对旅游业的资金支持主要体现在旅游国债、旅游发展基金、旅游发展专项基金、政策性银行贷款财政贴息、用于扶持旅游的国家扶贫资金等五个方面。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资源品位较高、发展潜力较大、所依托的主要交通干线建设已基本完成的国家级或省级旅游景区的项目。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国家的财政、货币政策对经济周期的调节,人民币国际化和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长期的持续影响,是支持旅游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二)银行的信贷支持
从旅游投资的结构来看,“十五”期间,旅游业投资来源中银行信贷投入为952.17亿元,占总投资的12%,比政府投资占比少4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银行信贷投入规模有所扩大,增加到2094.10亿元,但增速低于政府投入的增长速度,占总投资的比例仍然维持在12%左右,比政府投资占比少6个百分点。
(三)新型金融服务产品不断涌现
旅游金融产品在我国的最新动态表现为电子支付平台建设。例如,我国在线旅游服务商易龙公司与全球领先的维萨国际组织共同开创中国旅游在线支付市场。双方将通过建立共同的市场推广专项基金、联手发行联名卡等一系列市场推广活动,为消费者提供更为完善和丰富的旅游在线服务。中国建设银行与阿里巴巴网站已发行专注于电子商务、具有网购功能的联名借记卡――支付宝龙卡,双方又共同推出了电子支付领域的新产品――支付宝卡通业务。这意味着电子支付与银行卡真正实现了贯通,也表明银行对第三方支付的认可。此外,行业旅游预付卡也开始出现。一种是旅游电子网站发行的旅游预付卡,实际是电子代币券。另一种是当地旅游局发行的“旅游年票”磁卡。近年来,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还开发了旅游人身保险、货币结算、外汇兑换等金融业务,促进了旅游市场的发展。
(四)资本市场对旅游产业的支持
1993年11月18日,我国第一个旅游业上市公司东方宾馆于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掀起了旅游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开端。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目前我国沪深两市共有各类旅游上市公司27家,总股本为782117万股,总资产规模3388982万元,总市值8315433万元,通过首次公开发行募集资金639666万元,自2000年以来再融资规模388806万元,已成为证券市场上的一个重要板块。
从经营范围来看,我国旅游业上市公司主要分为4大类:第一类是以饮食为主的公司;第二类是旅游资源为经营主体的“资源类旅游公司”;第三类是以酒店经营为主的“酒店类旅游公司”;第四类为“综合类旅游公司”。截至2008年末,我国餐饮类上市公司3家;景区类旅游上市公司共9家,约占旅游上市公司总数的40%,酒店类旅游上市公司6家,占总数的20%,综合类旅游上市公司共9家,占总数的40%。
从市场结构来看,除了股票融资以外,债券市场发行了用于旅游业的国债,近年一些旅游企业债券也开始上市。
(五)风险投资初步涌现,海外风险投资公司充当主体
风险投资总是追逐着高科技,高成长性行业。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其每年平均高达12.5%的增长速度自然引起了风险投资的青睐。自2002年以来,以海外风险投资资本为主体的风险投资公司对我国的旅游产业掀起了两轮投资热潮。第一轮热潮是以“如家”酒店为代表的对经济型酒店的投资。“如家”的成功引来了更多的海外风险资本对我国经济型酒店产业的关注。目前,中国经济型酒店排名前8位的5家有风险投资涉足其中。另一个受风险投资青睐的旅游投资热点是旅游分销领域――旅游电子商务,相对于2006年旅游业8935亿元的收入来说,旅游电子商务B2C营收所占比例只有0.1%到0.2%左右,然而据估计,其未来更将会以40%以上的发展速度高速增长,因此旅游电子商务成为全球风投热点的前提所在。
二、旅游金融支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一)政府的财政金融支持力度有待提高
近年来我国旅游人数激增,尤其是旅游高峰期间,旅游城市和旅游景点的公共服务设施面临巨大的压力。卫生、环保、交通、市政、文博、体育等基础设施使用率高度饱和,过去的历史欠账和新增旅游业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难以满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些因素既制约着旅游业的发展,也意味着国家的公共财政和金融政策仍有较大的空间可为。
(二)旅游业投资效率不高
1 旅游业投资效率不高,面临严峻的结构调整压力。
表现在:(1)饭店总量失衡的同时还存在星级比例失衡,无法适应我国旅游市场上的国际旅游增长缓慢,国内旅游飞速增长的需求结构。(2)旅行社市场化率、行业集中度、经营绩效等指标处于较低水平。(3)从旅游景区看,中国优质景区资源较为稀少,整体规模不大,质量不高,存在着低水平铺摊和重复建设等问题。(4)旅游产业链和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以观光旅游为主的中低档产品占绝对比重,缺乏观光旅游、度假旅游、特种旅游、主题旅游等品种以及高、中、低档旅游产品之间的平衡协调发展,极大地影响了我国旅游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 我国旅游资源投资效率低下的成因。
在旅游产业要素中,旅游企业始终是产业内在运动的核心,中国旅游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差,财务状况不佳,核心竞争力弱,这种企业能力的不足导致了旅游产业的投资效率低下。在与世界旅游强国的指标比较中,我国与国际差距最大的就是旅游企业,这是旅游业的软肋。从旅行社
行业来看,发达国家旅行社市场集中度较高。美国的运通,日本的JTB 2006年的营业额分别是270亿美元和240亿美元,而中国目前最大的国旅总社,2006年营业额仅为13亿元人民币,不到前者的百分之一。从产业链和分工体系来看,国际旅游市场都是批零关系,不同旅行社分工明确,分为批发商、商、零售商等层次分明的状态,还有部分从事专业化经营的旅行社。实力雄厚的少量大型旅游批发商从事产品开发、宣传促销等业务,零售业务主要由小社完成。而国内旅行社则是小而全,分工体系混乱。由此,产业整合应是我国旅行社行业发展重点。
总体来看,中国旅游业存在投资效率不高,产业结构有待升级的问题。由于社会资本是目前中国旅游业投资的主体,因此旅游投资效率的提高有赖于中国旅游企业竞争力的提高。而在这~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资本市场功能的发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旅游业投资和消费的银行信贷支持不足
从旅游业投资来看,“十五”和“十一五”期间,信贷投资占旅游投资总体的11%,旅游项目之所以难以得到银行信贷的青睐。主要原因如下:
1 管理体制原因。旅游风景区分属不同的行政部门管理且产权归属不清,贷款主体不合格而达不到银行信贷条件。
2 多数旅游企业规模小、经营和财务管理上的随意性很大,抗风险能力较弱,客观上限制了银行信贷资金的进入。
3 旅游业贷款抵押担保难落实。一是旅游行业资产大都属于国家重点保护对象,其资产不能用于贷款抵押。二是担保机构数量少且规模都比较小,项目开发单位在申请贷款时又很难找到符合信贷要求的抵押物,金融机构出于审慎考虑而不愿过度介入,不少前景看好的旅游项目因无法获得金融支持而搁浅。三是旅游企业担保抵押办理较为困难,影响到信贷资金的支持。
4 商业银行与旅游企业的融资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对旅游管理、发展规划、项目开发、融资需求不甚了解,对项目前景、预期收益、风险程度难以作出准确的判断,致使银行信贷投放难以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5 旅游业投资额大回收期限长,不利于银行信贷投入。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景点资源开发投资所需要的资金量一般较大,建设周期较长,与信贷资金追逐高利润、保证安全性和流动性的特点背道而驰
6 信用制度不完善,信用体系不健全。目前的旅游市场信用制度不够健全,市场信息的透明度不够,缺少有效的投资评价机制,银行信贷对旅游业的投入遇到许多信用环节的困难。
(四)资本市场对旅游的资源配置作用有待加强
1 中国旅游类上市公司数量和规模实力均有待加强。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数量少,地位不突出。二是规模普遍偏小,我国最大的酒店类旅游上市公司锦江股份拥有的酒店数量尚不及美国史丹特饭店集团的1/100。三是地域差异明显。四是资本市场发展深度不足,制约了企业融资和再融资规模,难以满足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融资需求。
2 缺乏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不利于中小旅游企业迅速成长。
目前中国旅游产业正处于升级换代时期,新型业态不断涌现,经济型酒店、旅游电子商务以其巨大的增长潜力吸引了风险投资的关注。然而遗憾的是,民族资本,中国的风险投资资本却并未享受到这些旅游行业快速增长所带来的价值增值。制约中国风险投资乃至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主要障碍就是缺乏创业板市场,风险资本缺乏有效的退出渠道。因此,亟待国家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为那些达不到主板市场的上市资格却有发展前景,又急需发展资金的中小企业提供股份发行和交易的场所。
(五)旅游金融服务产品开发滞后
与迅速发展的我国旅游金融需求和世界旅游强国的金融服务水平相比,我国金融机构介入旅游的时间短,旅游金融产品创新能力不足,旅游金融服务水准亟须进一步提高。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金融服务产品本身就是旅游服务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的金融服务是保障旅游业运行和发展的必备要素。我国的金融产品少,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制约了旅游市场空间的进一步开拓。
三、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支持
1 制定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管理,增强吸纳银行信贷资金的能力。
政府部门应抓紧做好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的制定和招商引资的落实工作,为旅游业发展与金融资源优化配置提供支持。加强信贷政策与旅游产业的衔接和协调。在制定旅游发展规划、选择重点开发项目时,应注意吸收金融机构参与评估论证,增强信息的透明度。
2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改善投融资环境。
国家要适当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适度增加用于旅游基础设施的国债资金,主要投向直接为旅游景区配套的旅游道路、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供水供电设施、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设施等,并通过示范作用,促进各级政府增加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以实施振兴东北、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为契机,力争向中西部地区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改善中西部地区的旅游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挖掘西部旅游消费需求的潜力。
3 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旅游保险等化解旅游风险的机制。
推动各级政府和行业中介机构加强旅游咨询服务、旅游信息提示、旅游紧急救援、旅游企业评估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旅游保险制度,提高规避和化解风险的能力。
4 建立旅游业的中介服务平台,改善旅游投融资的条件。
一是建立旅游投资咨询平台,促使资金投向有市场前景、有经济效益的旅游项目。二是建立旅游投资信息平台。建立和完善旅游投资项目资料库,适时制定不同时期的旅游投资项目指南和指导意见,并通过政府新闻会形式向社会一定时期内的导向型旅游投资项目,以避免重复性、盲目性的水平投资。三是建立旅游投资交易平台,建立一个能够获得更多信息交流反馈的交易平台,使投资咨询、信息、融资选择、产权交易紧密联系,从而有效地完成旅游资源――旅游资产――旅游资金的良性循环。
5 加强旅游的政策性金融支持,引领金融业对旅游的投资。
为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可考虑结合新农村建设,给予直接的财政支持。一是直接给予政策性金融支持。可由政府来牵头,围绕乡村旅游,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并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予以支持。如争取使用世界银行贷款和国家开发银行贷款等。二是以直接的财政投入来带动其他的金融投资。对那些发展前景较好的项目和信用较高的中小型旅游企业,直接予以财政扶持,或是建立乡村旅游的专项建设基金,以用于旅游开发项目的贷款担保、贷款利息补助等。三是发放政策性的优惠贷款,由财政出资予以贴息。积极鼓励当
地农村信用社和农业发展银行发放这类利率低周期长的优惠贷款。四是进一步改革农村小额贷款制度,如放宽门槛,增加额度等。
6 建立和完善旅游市场的信用制度,为金融服务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各级政府在构建信用体系时,应针对旅游业的需要,加强信用制度的基础建设。为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进入旅游业提供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二)提升银行对旅游业的信贷支持
1 完善信贷管理体制,切实加大信贷投入。
(1)商业银行应增强服务区域经济、尤其是区域特色旅游经济的理念,充分认识旅游业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制定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措施,适时调整信贷结构和信贷力度,以信贷结构的优化促进旅游经济的优化和升级。
(2)积极开展旅游投资信贷业务创新,建立适合旅游企业的审贷机制,允许有信用、有市场、有效益的旅游企业用其经营权和未来收益或其他潜在资产作为贷款的抵押物,取得贷款。
(3)针对旅游景区景点投资规模大、资金需求大的特点,尝试推行银团贷款模式。实行贷款中的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增强银行贷款的抗风险性。
(4)简化贷款审批手续,提高放贷效率。为增强对旅游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各银行业机构应根据旅游产业的市场特征和资金需求特点,在贷款资金计划安排时适当增加对旅游企业的信贷权限和信贷额度,鼓励各银行业机构在每年的信贷增量计划中单独设立一块旅游行业信贷资金,力争每年旅游产业新增贷款的比重比上一年都有所增加;在审批贷款对象时优先考虑旅游企业的融资需求,用好、用活、用足贷款审批权和推荐权,在只有初审权的情况下应积极争取上级银行扩大授信范围和额度。
(5)加强对个人旅游消费市场的调研,依据居民的收入水准和信贷能力,推出银行的个人旅游消费信贷产品,适度开发旅游消费信贷市场。
2 找准财政、银行和企业信用的结合点,助推银行信贷对旅游的投入。
(1)设立旅游担保基金或旅游担保公司,解决旅游企业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探索由财政部门和旅游企业共同出资建立旅游业担保基金,以解决旅游企业贷款担保难问题。可以由政府牵头,财政和企业共同出资,建立旅游企业专项担保基金。对于重点旅游开发项目贷款,在规定期限内,由旅游担保基金给予全额或一定比例的贴息,同时分担信贷资金风险,对重点旅游项目的贷款实行贴息和税收优惠,增强银行信贷投入旅游业的积极性。加强银行业机构与担保机构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共同解决旅游企业的融资困难问题。
(2)建立旅游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有效联结机制。充分利用人民银行组织的银政企洽谈会、项目推介会等,构建金融机构与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的信息沟通平台,切实解决融资信息不对称问题。引导金融机构适度参与旅游项目总体规划、前期考察与后期开发的全过程,形成旅游信贷支持与金融风险控制方面的长效机制。
(三)发挥资本市场对旅游业的资源配置作用
鼓励旅游企业上市,增加旅游上市公司的数量。可积极优化成熟旅游景区资源配置,鼓励企业以市场方式兼并重组,进行股份制改造,做大做强,支持旅游企业优先通过发行股票、公司债券或可转换债券到资本市场融资。证券管理机构应配合国家发展旅游业的大战略,向旅游业进行政策倾斜,积极扶持旅游企业上市。要重点照顾中西部旅游资源大省,积极培育以旅游名牌为支撑的旅游行业的支柱企业,鼓励旅游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开展资产重组和行业并购,促进旅游上市公司的区域均衡发展。
资本市场还应支持已上市公司通过增发、配股、可转债等方式再融资,扩大旅游上市公司规模,借助资本市场促动产业结构升级。目前我国旅游上市公司规模普遍偏小,盈利能力较弱,抗风险能力较差。要鼓励旅游上市公司借助资本运营手段,打破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的束缚,通过联合、兼并、资产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等多种形式,组建大型旅游集团,盘活存量资产,实现低成本扩张,提高产业竞争力。
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不断向前推进,国家即将推出创业板市场、股指期货市场和融资融券市场等,场外产权交易市场也在逐步完善,这种多元化的资本市场的发展,为旅游企业尤其是中小旅游企业的资本募集和产权交易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中小旅游企业应抓住机遇,进行股份制改造,借助多元化的资本市场,培植品牌,资产并购,做大做强,迅速提升企业竞争力。
(四)加快开发和完善旅游金融服务产品
商业银行要为旅游业各方提供方便快捷、高效安全的支付结算手段。应积极研究市场需要,创新金融业务品种,推广信用卡、储蓄卡、公司卡、旅游卡、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新业务、新产品;要重视国际游客的金融服务需要,提供外币兑换、外卡取现、国际转账、本外币通用信用卡等全面的个人金融服务;为各旅行社之间的资金往来提供高效的结算手段,尽量减少资金来往时滞;全面整合本外币金融服务体系。培育发展个人旅游消费信贷,创新消费信贷产品。简化银行信贷手续,建立个人信用评价体系。
(五)加快培育旅游风险投资和旅游产业投资基金
相比之下,我国的旅游企业,由于核心技术含量相对不高,所获得的产业投资微乎其微,虽然目前我国在旅游景区的开发与管理方面尝试了一些国际化的融资模式改革,但大量旅游产业资金来自于政府。中小旅游企业想获得足够的发展资金相当困难。因此我国要加强旅游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促使旅游产业升级,就应健全社会融资体系,积极培育旅游风险投资和建立机制灵活的旅游产业投资基金,带动产业投资在范围与数量上的扩大,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市场化运作。
我国可以考虑以政府的旅游产业发展基金为杠杆,借助市场机制探索组建以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外资等为资金来源的旅游风险投资和旅游产业投资资金,以提高政府旅游产业发展基金的运作效率,并积极利用社会资本共同发展旅游产业。
(六)积极发展旅游保险
一是商业保险机构要积极开发多层次的保险需求市场,加强保险险种的研发,不断创新旅游保险产品。二是鉴于特色旅游景区开发预期收益存在较大变数,很难得到保险业支持,因此需要由政府建立专项基金,对旅游产业中投资一些高风险项目的投资人提供担保和补偿。三是建立环境保险制度。要建立环境保险制度,确保旅游开发的环境承载力为标准,要在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最终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者的统一。
(七)开展项目融资
积极推进旅游项目融资创新,对已经建成使用但经营效益不佳的旅游项目可以采用TOT(转让――经营――转让)模式融资,通过转让一定时期的经营权,一次性从经营者手中获取资金或贷款。对于无力开发的新建旅游项目,可考虑借鉴青岛污水处理厂项目BOT融资经验,采取BOT(建设――经营――转让)模式融资,政府作为项目发起人为项目公司提供特许经营权,项目公司作为投资者和经营者安排融资、建设项目、承担风险。在协议的时间内经营项目收回投资并获取回报,再将经营权无偿移交给项目发起人。
(八)积极尝试资产证券化融资
一是选择优质旅游资产进行证券化试点,进而将其推广。可选择资产质量较好、信用级别较高的资产作为证券化试点,及时总结试点经验,进而将其推广,扩大证券化的范围;二是建立政府主导型的旅游业资产证券化市场。成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抵押担保或保险,统一抵押申请和抵押合同,为抵押贷款的分类和打包组合创造条件。
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范文6
河北省明确提出要“依托华夏文明核心区和燕赵文化根基深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文化旅游在未来的旅游业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强对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营销,是促进河北省旅游业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手段。
一、河北省的文化旅游资源简介
河北省文化旅游资源的总体特征是:总量庞大,类型多样,分布广泛,某些资源具有国内独占性和世界性,与京津大都市群有很强的关联性和互补性,但多种资源不具备协调性,空间配置不平衡。综合来看,河北省的文化旅游资源有以下几个特点:
(1)文化旅游资源地域广阔、数量众多
整体而言,自然地貌呈现以平原为主的多样性,体现出从塞外到中原过渡的自然地貌与环境特征。北部以承德避暑山庄皇家园林文化、张家口坝上草原文化为主;东部以秦皇岛北戴河海洋文化为主,;中部是以保定为主的冀中平原红色旅游文化。
(2)文化旅游资源地方特色鲜明,保持了民间的质朴性
燕赵大地古为边陲之地,与游牧民族交往融合,素来有豪迈英武的气概,在河北的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上也体现了这一气概。如戏曲、曲艺唱腔高亢激昂,歌舞风格落落大方,武术、摔跤风格刚劲粗犷,许多杂耍表演也十分豪壮。河北梆子、石家庄丝弦、滦南评剧、徐水花狮、沧州落子、井陉拉花、定州秧歌、清苑哈哈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独树一帜,并且大量保留着传统的表现手法和风格,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很小。
(3)旅游容量宏大,可进入性强
河北省文化旅游资源遍布全省,而且环绕北京和天津,这种独有的地理位置是其他省份不能相比的。从北京南下的列车都经过河北境内,每到旅游旺季,都会开通从北京到承德、北京到秦皇岛等多条旅游专线。有多个高速公路进出口,境内有津浦、石太、京广等 15 条铁路干线。河北的海运条件便利,东临渤海,省内有京唐港、秦皇岛港以及黄骅港等。加之河北省迅速发展的航空交通,更使河北省具有很好的进入性,为河北省聚集人流、发展旅游起到强有力的促进作用。
二、河北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河北省文化旅游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与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孕育的巨大潜力相比,其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还有很大的差距。具体来说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布局结构散乱
河北省的文化旅游资源不少,但大多数文化旅游产品线路没有统一连贯起来,很多线路都是自成一体,没有进行合理整合。目前国际上旅游市场多以文化型、度假型以及复合型旅游产品为主,而河北省仍以传统的观光旅游产品居多,商务型、文化型旅游产品没有形成规模,这是导致河北文化旅游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且河北省处在北京的,内环京、津,与其地域相连,文化背景相似,很多旅游景点相近、甚至雷同。但河北旅游发展的各项条件都不及京、津优越,这使得河北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游客资源被大量分流。
2.文化旅游资源重开发,轻保护
旅游高峰期,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忽视景区的实际承载量,缺乏科学的评估以限制客源量,从而造成景区人满为患。这样既破坏了文化旅游资源,也无法营造出令人愉悦的氛围。
3.其他问题:河北省文化旅游行业体制不健全、观念落后,存在政府引导不足,管理权限不明,经费投入不够等诸多问题。而且河北省文化旅游产品宣传力度小,知名度较低,这些都成为了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三、河北省文化旅游发展建议
(一)整合产业要素
河北省有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有万里长城的起始地,还有中国北方最好的海滨与沙滩,有离京津最近的森林草原。坐拥这些国家级、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其旅游收入却是以门票为主,说明了旅游业仍然是以旅游观光为主,经营上还处于粗放阶段。
首先,河北省应该在保持现有旅游资源原有主题的基础上,依托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对资源进行重组,调整或挖掘新的文化诉求点。
其次,加强省区域内的旅游合作,突出各地区资源的差异性。
再次,大力发展新兴的旅游产品。目前,国际旅游市场地位较高且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是商务旅游、探亲访友、会议旅游等旅游产品,自助旅游是休闲度假旅游的新兴形式,也是旅游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因此,河北省必须针对日益兴起的新兴旅游产品市场,加快旅游服务体系的建设。要加快会展设施、商务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加快中心城市特别是重点旅游城市旅游咨询中心的建设,为商务旅游、会议旅游自助游等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二)优化产业结构
1.行业结构优化
河北省的旅游业结构不合理,旅行社、星级饭店、交通运载力、景点数量在全国虽名列前茅,但并没有带来好的经济效益,这与究旅游企业规模小、经营散、实力弱、效益差的格局有关。针对这一状况,要实现行业结构的优化,重点对现有旅游企业进行改造、重组,建立大企业、大集团,走规模化、集团化、信息经营之路。
2.消费结构优化
游客在河北省的旅游模式主要表现为以京津为中心的点线式旅游(如北京—北戴河—北京),游客很少在河北省区域中心城市逗留和消费,即使逗留,时间也很短,购物、娱乐与其他消费也偏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提升河北省整体旅游文化形象。
旅游形象是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实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新颖、独特的旅游形象定位,突出优势产品,展示自身特色,使旅游者能够形成旅游资源与目的地之间深层意识上的组合,形成独特的销售主张。河北省各地区应根据自有的资源特点建立自己的旅游形象,以形成整个省的旅游形象,并且借助各种媒体,提升河北的旅游品牌效应,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第二,完善中心城市的旅游功能。在区域旅游发展中,发达的中心城市本身就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能够集聚远距离的客源,同时又能把本地及外来的旅游者输送往周边地区。河北省在现有优秀旅游城市基础上,要进一步将这些城市建设成为旅游管理服务中心、商务会展中心、旅游购物中心和旅游人才教育培训中心。进一步完善这些城市的综合配套功能设施,通过打造核心城市品牌、主题旅游品牌等方法提升这些城市的聚集力。
第三,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商品。目前为止,河北省的旅游商品一直没什么特色,各地旅游纪念品重复无创新,让游客买无可,因此,应该根据当地文化旅游产品设计开发有当地各地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三)加强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联动
加强农业与旅游文化产业的合作
乡村旅游是传统农业与旅游文化产业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兴的旅游项目,它具有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就业等积极的意义。乡村旅游的开发应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以独特的田园风光和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为根本,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平衡当地经济发展、文明进步与地方文化本真保持的重要关系,以加强乡村旅游发展的后劲,实现农业和旅游文化产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转变政府观念,实行政府主导策略
河北省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更高层面、更深领域、更宽范围来考虑和支持旅游业发展,强化政府主导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意识。
在政府主导下,有重点有步骤的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特别是基础设施方面。完善供水、供电、供气系统,保证旅游景区、景点的正常供应。抓好旅游交通的安全管理问题,杜绝旅游企业使用“黑车”接待游客,做好安全教育培训,要保证各类娱乐设施设备安全运营,特种设备操作人员持证上岗,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机制、重大危险监控体系、应急管理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