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工业互联网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工业互联网的认识范文1
一、信息化与城镇化关系研究
中国工程程院院士、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胡肩恒的报告是《城市化与信息化的学习与思考》。胡启恒指出,在工业革命之后漫长的250年中,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互相交织形成强大的驱动力量,推动现代社会走向信息时代。一方面,工业化、城市化大大推进了现代化的进程,尤其是城市规划、公共基础设施以及居住和交通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工业化国家已经走在信息化发展的道路上。胡启恒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目前进入了城市化的中期,即加速发展阶段。我国古老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受历史和政治、文化因素的影响,在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与其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国家相比,都存在很大差异。物质方面的差距,通过购买、学习和创造可以弥补。难补的课程主要是现代化国家在漫长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积淀传承下来的现代科学理念、同民遵守规则和法律的社会共识与基本道德底线、参与和开放型的社会治理机制熏陶出来的人文精神与公民意识,特别是现代社会对环境的重视。这些都是无形的,属于软实力、精神层面的,也是现代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价值。中国目前还不完全具备工业化国家城市发展的要素。这些是我们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基本背景和国情。我们必须跨过差距,与工业化国家一起走上信息化的赛场。但是作为信息时代的插班生,有些课程不补也是不行的。胡启恒认为,中国目前存在迫切需要加强认识的问题,比如重新认识城市规划的地质科学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城市化的基本原则、走出将城市化混同于“居住楼房化”的误区等等,尤其是清醒认识信息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杨培芳在《T业化、信息化与城镇化包容发展路径》报告中认为,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用包容比融合来形容更准确。发达国家一般是上世纪70~80年代完成工业化以后再进入信息化阶段,而多数发展中国家是在工业化中前期就遭遇到信息化的冲击,必须采用工业化与信息化并举的包容发展战略,才能规避过度工业化的弊端,更快进入信息化社会。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是两种产业的融合。杨培芳认为中国将度过农业化、工业化与信息化包容发展的阶段,与此对应的是集市化、城市化与城镇化阶段。我国要用100年左右的时间来完成发达国家用300年走过的两次现代化进程,并规避过度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弊端,必须将第一次和第二次现代化同时并举,走包容发展之路。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中央智库)的王宪磊在《信息化促进城镇化》的报告中指出,城镇化不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也是带动全球经济复苏的亮点。
关于工业化、信息化与城镇化发展的未来前景,胡启恒院士认为,值此工业化转变为信息化时代之际,信息化是手段不是目的。培养一代又一代有更高素养的社会公民、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才是目的。而社会文明得以依托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则是培育成功的社会公民的载体。信息化的实质是数据和信息共享。社会网络化、网络服务化、服务平台化、平台开放化、数据和信息可共享化,这是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也是城市信息化的基本目标。杨培芳认为,信息化打造的是扁平化社会,这是一个以知识劳动者为首的社会,是改变传统的集中化大城市生存模式,代之于分布式、自组织化的小城镇模式。
二、信息化及发展趋势研究
胡启恒院士认为,信息化的实质是数据和信息共享,造成效率社会,方便生活。当前普遍现象是不同部门管辖下的服务以对用户不友好方式互相隔离。服务对象需要学习使用各种服务的方法,甚至分别多次注册为用户,分别登记用户名称和密码。社会网络化、网络服务化、服务平台化、平台开放化、数据和信息可共享化,这应是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也是城市信息化的基本目标。由于体制、观念和文化传统的差异,我们要达此目标需要走更长的路。许多PC应用正在快速向手机类的移动终端复制。适应手机类移动终端的新技术及其应用正在兴起。网络重心向移动转移的时代已经来临。随时随地的、更加个性化、私密性的服务将进入生活。无所不在的网络,带来更高的生活质量、更高的社会效益和新的问题。网络应用日益深入广泛,成为国家和人民每日每时依赖的基础设施。网上欺诈、违法和作恶日益增多,使安全成为网络时代的大问题。网络实名(后台实名)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云计算是绿色低碳信息化的产物,未来5~10年间将对互联网结构产生影响。
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名誉理事长乌家培作了题为《三网融合的历史与现实》的报告。三网融合是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的相互进入和联接,形成话音、数据、广播、影视一体化的网络、终端和业务。乌家培认为,三网融合是数字技术广泛渗透、深度应用的必然结果,也是生产发展、生活改善、资源整合、产业升级、监管统一的强劲需求。最大的受益者是广大的用户,三网融合后,他们就可用任何一类终端通话、传数据、看影视、听音乐,享受新的增值服务,收便宜、便利、便捷之效。乌家培指出,三网融合应先易后难,突破重点。其中有技术问题,但更需要改革管理体制和完善运行机制。三网融合后全业务经营,必须完善运营机制,提高市场化、商业化、企业化的程度,由垄断走向竞争合作,避免恶性竞争,走合作共赢之路。三网融合应法律先行,在美国有1996年的电信法,在日本也有2010年的信息通信法,我国只有条例没有法律。i网融合还需要加强技术创新。物联网被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革命,与新能源相并列,是后危机时代振兴经济的不二法宝,物联网应用业务广泛。
三、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研究
此次年会关于电子商务的研究主要围绕两个方面:一是电子商务的市场研究;二是电子商务技术及其影响研究。
关于电子商务市场研究,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潘勇教授带来的成果是《逆向选择环境下电子商务市场研究》。他认为,目前网络逆向选择(“柠檬”问题)依然是影响我同电子商务潜力发挥的主要障碍之一。设法减少存在于网络市场中的逆向选择问题,是我们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市场效率的必然要求。潘勇教授基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Akerlof的经典逆向选择模型,构造了电子商务市场逆向选择模型和双市场(传统市场与电子商务市场)逆向选择模型,得出了逆向选择环境下市场均衡和市场细分的条件。通过理论模型和来自淘宝网数据证明,在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上,网络消费者的“柠檬敏感性”更强。虽然现在的网站采用信用评价系统等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网络逆向选择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网络逆向选择现象不仅存在,而且具有一定的
持续性,造成解决网络逆向选择问题的恶性循环。潘勇教授还根据自己对日本オネット会社的案例追踪,提出了减少网络逆向选择的策略建议,包括市场细分、并行营销、渠道整合以及实施第三方中介的策略等。表现在中国网络市场中的逆向选择问题的严重性和特殊性,要求我们在探讨解决该问题的途径时必须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充分考虑到我国消费者对创新的接受程度和接受能力,设计符合中国国情和特点的网络模式。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的吕本富教授作了题为《数字内容产业的商业模式》的报告。数字内容产业由内容提供商(CP)通过数字化形式提供内容产品,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该产业通过离线、在线和特殊终端这三种方式提供碎片消费(快速消费品)和功能消费(耐用消费品)。他认为,数字内容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途径有4个:创造一种新的产品和服务、为某一种产品发掘出一种潜在的顾客群、为价值链增加一个新的要素以及为价值链的实现发现一个新的媒介。
关于电子商务的技术研究。北京邮电大学吕廷杰教授带来的研究成果是《移动电子商务发展趋势展望》。他认为我们现在已经进入移动互联网周期的早期阶段。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快于桌面互联网,其规模将数倍于桌面互联网。移动通信与互联网正在整合资源,形成由电信运营商、设备提供商、终端提供商、服务提供商、内容提供商、芯片提供商等产业部门组成的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并逐步向商务、金融、物流等行业领域延伸。移动互联网代表着网络泛在化、媒介融合化、终端智能化、服务协同化、应用情境化、内容海量化、社交虚拟化、市场小众化、用户自主化和监管复杂化十大趋势的融合。清华大学的卫强带来的研究成果是《互联网关键字广告与智能推荐技术》。他认为,互联网广告是支撑大量免费互联网与电子商务服务的主要经济形式之一。互联网广告形式包括搜索引擎广告、展示性广告和电子邮件广告等。搜索引擎(关键字)广告的特点是比例大、定制水平高、精准性高、相对成本低和灵活多样性。中国搜索引擎广告市场规模为70亿元/月,年增长率超过40%。
北京大学董小英教授以武夷山为例介绍了电子政务与城市信息化管理的模式与经验。
四、信息经济学理论与应用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的陈禹教授的报告是《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和教学》。他认为我们现在正面对着信息化建设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技术上的突出代表是云计算和新型计算,应用上的突出代表就是物联网。在新的技术的支持下,信息经济学的学科发展获得了极好的机遇。作为在高等学校开设的一门课程,信息经济学面临着新的形势和要求。对于经济类专业、信息管理专业和一般的管理专业,高校信息经济学的教学目的因学生所学的专业不同而有所差别。可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规范理论教学或案例教学,引导学生研究和关注中国实际情况,正确引入博弈论方法,甚至实行更加开放的教学。应提倡编写多种类型教材,加强案例的提供,并提供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普及教材。
中国人民大学左美云教授的研究成果是《强势用户在信息系统实施中的行为研究:基于控制理论的视角》。“强势用户”是在信息系统的实施过程中,由于拥有实施方所期待的后期利益这一独特资源从而处于主动控制的优势地位的用户。左美云提出在信息系统实施的不同阶段应采用不同类型的控制机制的组合,并且要根据合作双方的特点进行各种机制的强弱安排。为此还需要研究在不同阶段这些机制的组合方式,并确认影响项目最终成功的关键机制。
五、互联网应用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关于工业互联网的认识范文2
关键词: 能源互联网; 可再生能源; 电能; 互联网技术
中图分类号: TK 01+9文献标志码: A
Abstract: The utiliz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with the deterioration in 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serious risks of energy shortage.Energy internet,whose characteristics are the combination of the renewable energy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will bring 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This paper presented the development,content of Energy Internet and its market prospects,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ergy Internet,its architecture and technical support.As the new trend of future energy development,Energy Internet will bring the revolution to energy consumption,energy technology and energy industry.Energy Internet will also bring the society a great welfare during the promotion of energ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 Energy Internet; renewable energy; electric energy; internet technology
随着智慧能源概念的提出,能源发展与大数据处理、云计算等互联网智能技术的关联性越来越强.近年来,物联网、智能家居、智能电网已成为行业热点,其快速发展离不开海量数据信息的计算与处理.为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信息网络与能源网络的结合必然更加密切,对能源产业进行互联网化将会是能源利用模式发展的新趋势.
另外,化石能源消耗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已经引起全球的共同关注,扩大可再生能源规模已是世界发展的必然方向.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在其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提及:以大规模利用化石能源为核心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正在走向结束,以新能源技术和信息技术紧密结合为特征的能源互联网将会带来第三次工业革命[1].能源互联网是新能源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深入结合,以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为主要一次能源,形成的新的能源利用模式.
1“能源互联网”的发展
“能源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得到了各界的强烈响应与高度认可,美国和欧洲对其的研究依然处于领先阶段.
2008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成立研究项目“未来可再生电力能源传输与管理系统”(the Future Renewable Electric Energy Delivery and Management System),简称“FREEDM”,以此作为“能源互联网”原型.FREEDM提出了“能源路由器”新概念,模仿网络信息技术中路由器的概念,运用“能源路由器”实现能源互联.该系统以电力电子技术为核心,对分布式能源系统实现高效控制.另外,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提出“以信息为中心的智慧能源网络”模型[2],实现能源信息的数据采集,并高效地对能源的生产、传输和消费各环节进行管理.该能源网络结合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以获取大量能源数据,通过云计算进行数据分析,应用于整个能源系统,实现能源与互联网的高效结合.
与此同时,2008年德国联邦经济技术部门和环境部门提出建立新型能源网络EEnergy.该网络在智能电网的发展基础上,运用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实现电网设施与用户端的相互通信与f调,其目标包括高效供电和优化能源供应系统.高效供电即通过电力系统的数字联网,确保电能的稳定高效供应;能源供应系统的优化可以理解为横向多种能源的优化互补,包括化石能源以及风、光、电等可再生能源的相互协调供应.EEnergy项目的重点将是实现整个电力系统信息网路覆盖,致力打造一个从发电到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的一个全新能源互联网.
我国能源互联网技术依然处于起步阶段.2013年,北京市科委组织召开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和“能源互联网”专家研讨会;同年12月,国家电网公司指出“能源互联网”是智能电网未来的发展方向;2014年6月启动了“能源互联网技术架构”;2015年2月,刘振亚的专著《全球能源互联网》首发仪式暨专家座谈会在北京召开.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另外,国家能源局在同年7月正式确定《能源互联网行动计划大纲》和12个支撑课题.虽然国内“能源互联网”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但其已得到了相当程度的重视和发展力度支持.
2“能源互联网”的内涵
“能源互联网”虽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对其并无明确的定义.杰里米・里夫金在其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也只是描绘了能源互联网的愿景,并没有给出具体定义.从欧美对能源互联网的研究方向以及各界专家对能源互联网的分析可知,对“能源互联网”的理解主要有两个方面:
(1) 采用互联网的技术架构为模型,形成新型的能源网,其概念包括各种能源产业以及不同能源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对于各种能源产业,例如供热、供冷、供气、供电等不同形式的能源之间可以形成互联;对于不同能源网络,例如分布式能源网,各种微电网之间也可以形成互联.
(2) 搭载互联网通信技术和大数据处理技术,可更加准确、高效地处理能源供应、能源消费等问题,以实现一种新的应用模式――“互联网+智慧能源”.
以上两种理解,只是认识的侧重点不同,并不存在绝对的概念界限.作为未来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能源互联网的研究将变得更加深入和规范,而其内涵也必然包括以上两种理解.华北电力大学曾鸣教授指出:“要构建一个具有‘横向多能源互补’、‘纵向源―网―荷―储协调’和能量流与信息流双向流动特性的大能源互联圈.”[3]
为适应新的发展变革,不论从哪种认识角度,能源互联网应具有以下特征:
(1) 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
随着环境污染加剧、能源严重短缺等问题的出现,可再生能源利用将越来越普及.太阳能、风能、光能等新能源技术正在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以电能作为中介能源,利用绿色可再生能源替换高污染化石能源,以提高能源消费的环境友好程度,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虽然目前改变不了化石能源的主导地位,但新能源的大规模利用已是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能源互联网概念的不断深入,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技术的不断进步,必然会引导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提到未来理想的能源互联网愿景:“在即将到来的时代,我们创建的能源互联网可以让亿万人都能够在自己的家中、办公室以及工厂里生产和消费绿色能源,多余的能源可以与他人分享,就像现在我们在网络上分享信息一样.”[4]
(2) 搭载互联网技术实现能源共享.
2015年3月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即利用“互联网” 或参考“互联网”的技术架构与其他行业相结合,产生新的应用模式[5].如果将互联网与能源结合,形成新的“互联网+能源”应用模式,将能源产业进行互联网化,并对能源产业通过ICT技术赋予数据属性,则对能源产业的控制与管理将更加高效、经济.在广域能源供应体系中,实现能源综合数字化互联,实时动态地收集和处理海量负荷信息、市场交易数据、设备运行状态参数、气候环境等其他数据,进而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数据云计算处理技术设计出新的解决方案,进一步提高能源供应的智能化,实现能源产业的最优化管理.“能源互联网”必须搭载互联网前端通信技术和大数据处理技术才能发挥其革命性作用.
(3) 能源消费终端改变消费模式.
目前可再生能源绝大部分转化为电能,可通过以电能作为中间介质,用绿色可再生能源替换其他一次化石能源[6].电能具有优质、清洁属性,增加其消费比重将为能源终端消费的结构优化带来推动作用.首先,推进电能消费发展可缓解因化石燃料燃烧带来的污染问题;电能还是高效能源,提高电能消费比重有助于世界各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而降低世界能源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电动汽车在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电气化交通系统将会是能源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动汽车的发展将改变传统大量消耗化石能源的交通行业[1].通过将电能作为中间介质,不仅为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利用提供了平台,而且促进了消费市场的模式转变.电气化交通可节约大量化石能源,未来一定会成为能源互联网的重要支撑.以电能为主的能源体系将不断强化能源消费模式,其不仅在汽车应用中发挥作用,在其他能源消费领域依然可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工厂各种加热设备可用电加热方式替换传统的煤燃烧加热方式,既容易实现热量的均匀控制,又可通过电力能源的高效性实现降低能耗的目标[7].
(4) “储能”的广泛应用.
大规模的新能源发电装置在接入的同时,由于其自身发电能量具有间歇不连续与波动不稳定缺点,将会给电网的稳定性带来一定的冲击作用.分布式储能技术可以缓解能量流的不确定性,抑制和平缓能量的波动,将成为能源互联网中重要的基础支撑[8].在今后能源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储能装置将广泛应用于商业建筑.智能储能装置通过互联网大数据进行云计算,以实现充电与放电的快速切换,更准确地匹配电源与负荷,更高效地提高能源利用率.
3“能源互联网”架构
根据能源互联网的特点,可设计出能源互联网架构体系,如图1所示.
从横向和纵向对能源互联网架构图进行分析.从横向来看,为横向多能源互补.虽然目前
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并不能完全替换化石能源,但可与化石能源相互协调供应.利用互联网技术赋予能源数字属性,准确分析能源供应情况,以达到多种能源的最优供给.
从纵向来看,能源进行供电、供热、供冷、供气等其他能源转换,然后传送至消费终端的过程中,电力行业起到了主干作用.从发电系统经电网传送到用户端,利用储能装置和互联网技术实现电力行业的高效运作.各个环节中,对电气设备运行状态、电能传送数据、消费终端负荷变化等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实时监控,确保整个系统的最优化运行.由于交通行业的能源市场巨大,随着消费终端的消费模式转变,未来的电气化交通系统也将占据重要地位.电动汽车充电装置、储能设备将充分发挥各自作用,搭载通信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可确保电气化交通领域的稳定运作.整个架构体系中,互网技术将覆盖各个环节,实现能量流与信息流双向流动.
4“能源互联网”技术支撑
从能源互联网的特点和架构中可归纳出能源互联网的技术要求.从目前技术发展现状来看,五大技术将在能源互联网中发挥重要作用.
4.1先进传感技术
从能源互联网内涵可以认识到,其范围涉及到整个能源领域,能源之间的互联互通与能源传输必须依赖于多种多样的基础设备.基础设备工作状态良好,系统的稳定性才能得到保障.准确监测设备信息、保障设备工作正常是能源互联网技术框架的基础要求.因此,必须依赖先进传感技术对各种基础设备进行状态监测,实时准确地获取设备参数,并做出实时诊断,避免出现设备安全隐患长时间存在,以确保整个系统高效运行.
4.2先进故障自诊断技术
实时监测设备信息,分析系统运行参数,运用先进的数据处理与诊断方法,做出准确的故障预测与诊断,及时处理安全隐患,才能保证系统安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故障诊断技术愈发地趋向于高效率、安全性、可靠性,其复杂性也越来越高.能源互联网体系庞大,系统复杂,其每一个环节不可能一直处于良好运行状态,但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各种故障与隐患,将会影响到下一个环节的正常工作,甚至带来巨大损失.所以,为确保能源互联网的高效与安全,既要利用先进传感技术准确获取各种参数信息,又要利用先进的故障自诊断技术及时发现安全隐患,给出专家建议,并作出正确处理,维护系统安全.
4.3新能源发电技术
在介绍能源互联网特征时提及,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接入时,将电能作为中介能源,可用绿色可再生能源替换高污染化石能源.因此,新能源发电技术必将是能源互联网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4.4大容量储能技术
从能源互联网的内涵与新能源发电的特点可以看出,大容量储能技术可为能源互联网提供重要保障.传统电网的运行时刻处于发电与负荷之间的动态平衡状态,即“即发即用”模式.[9]但随着技术的进步、要求的提高,这种模式的缺陷变得越来越明显.大容量储能设备可以有效地对电力系统进行调峰和平滑负荷.另外,新能源发电、电气化交通的大规模接入所带来的电能不稳定与波动性问题,也促进了大容量储能技术的发展.
4.5互联网技术
在“能源互联网”架构中互联网技术覆盖其各个环节,实现能量流与信息流双向流动.高效信息传输、大数据处理、云计算等都必须依托互联网技术才能实现.各种数据与信息的宏观体现、整体策略的准确部署、产业的最优管理都与互联网技术密不可分.
5“能源互联网”市场前景
互联网与其他行业的结合将是未来的发展主流.据业内人士分析,加上投资建设,我国能源互联网市场约为5万亿元以上,可见能源互联网存在广阔的市场前景.关于能源互联网的发展,曾鸣教授指出:“能源互联网”将在能源消费、能源技术、能源产业方面带来革命潮流.[3]
美国通用电气将发电、输电、配电、用电等全过程进行物联网化,通过准确处理产业链数据信息,合理优化发用电交易模式,并提供维修、节能等其他技术增值服务,其能源管理收入规模可达440亿元;Google收购Nest后将涉足智能家居能源管理行业;德国有上千家售电公司,分别围绕新能源、电动汽车、储能等领域开展相关业务.[10]
2015年4月,国内著名光伏企业协鑫集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华为公司达成战略合作.通过本次合作,协鑫集成与华为致力打造一个智能高效光伏电站,拟在物联网、光伏电站开发与实施、光伏电站信息化技术等领域展开合作.4月20日,中石化与阿里云达成技术合作计划,利用阿里巴巴在大数据、云计算等稻荽理方面的优势,对传统石油化工业务进行产业升级,开启多业态的能源产业全新模式[3].另外,新电改方案进一步得到落实.
能源互联网概念在不断加深.我国“国家能源互联网行动计划”正在制定和完善,它作为我国首个能源互联网概念、框架纲领性文件,将指导能源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
6结语
构建“能源互联网”可以促进能源结构优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能源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能源互联网”的出现将带来广阔市场,为社会带来巨大福利.但“能源互联网”的发展也面临诸多难题:网络信息安全、电动汽车充电装置覆盖率、产业转型初期的技术普及等,都是待解决的问题.目前“能源互联网”的顶层设计以及纲领性文件正在完善,相信在其指导下,能源互联网的发展方向将更加明确.
参考文献:
[1]董朝阳,赵俊华,文福拴,等.从智能电网到能源互联网:基本概念与研究框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4,38(15):1-11.
[2]曹军威,杨明博,张德华,等.能源互联网――信息与能源的基础设施一体化[J].南方电网技术,2014,8(4):1-10.
[3]姚尧.5万亿能源互联网市场呼之欲出[J].中国经济信息,2015(11):58-59.
[4]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M].张体伟,孙豫宁,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5]安建伟.什么是智慧能源产业创新与能源互联网?[J].互联网周刊,2015(7):64-65.
[6]周海明,刘广一,刘超群.能源互联网技术框架研究[J].中国电力,2014,47(11):140-144.
关于工业互联网的认识范文3
美国高科技公司似乎不像美国政治家那样没有战略眼光,谷歌公司近期一系列投资布局提醒我们慎重思考未来5~10年的产业方向。从去年年底,谷歌公司通过收购8家机器人公司对外宣告了其战略方向的重大改变,今年初又陆续收购了人工智能公司和智能家居公司,并与奥迪、通用、本田、现代等汽车制造商组织成立开放汽车联盟。这家被人看作互联网的翘楚、富可敌国的高科技公司为何开始对汽车、机器人、智能家居等与制造业有着紧密关系的领域产生浓厚兴趣?
截至目前,谷歌在互联网或者与互联网相关的领域都是成功的,大部分收入也来自虚拟世界。但谷歌认识到,由于互联网产品或服务生命周期相对较短,单纯的虚拟世界不可能无限拓展,也会遇到天花板,需要向实体经济领域延伸。这正是包括谷歌在内的很多互联网公司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表现出浓厚兴趣的主要原因。受此影响,未来制造领域将掀起并购狂潮,而这股潮流将由拥有新型智能机器人、智能控制系统的信息服务企业来主导。
谷歌的战略是以信息技术和服务为依托,在完成对个人全覆盖之后,开始向工厂、家庭、汽车等领域延伸,计划打造一个高度智能化的生产和生活网络空间。谷歌对汽车和制造两个领域的渗透尤其突出,其把Android系统免费向汽车平移的同时,还积极开发基于谷歌地图的无人驾驶技术;对于后者,谷歌已经与全球代工巨头富士康达成合作协议,联合开发高度智能化的工业机器人。
作为制造大国和汽车消费大国,中国也是一个互联网应用大国,在全球科技精英试图用互联网的基因改造前两者的时候,我们的企业准备好了吗?在这一战略机遇期面前,联想、海尔、华为以及所谓的BAT等企业有没有明确的战略规划。
德国作为老牌的制造强国,为迎接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制造业变革,提出了工业4.0的概念,西门子公司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积极探索未来制造的有效路径。索尼、松下、夏普等由于对互联网浪潮的轻视甚至无视,造成了日本电子制造业的集体迷失。上述一正一反的例子,提醒中国企业高度重视谷歌、苹果、微软等美国高科技公司近期的战略调整,把握机遇,争取在即将到来的智能制造、智能汽车、智能家居等跨界融合的新型产业的价值链上占据有利位置。
关于工业互联网的认识范文4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从工业互联网说起。工业互联网是一个五层架构,第一层是智慧连接层,第二层是数据和信息的转换层,第三层是计算网络层,第四层是认知层,第五层是配置层。这五层架构实际上是一个典型的自动控制系统,是一个反馈式的控制系统。
工业互联网系统控制的对象包括人、机、物。所有控制对象的状况是通过连接层来反馈的,得到的数据对它进行智能分析和知识挖掘,反馈器得到的结果就送到第三层,就是比较器,比较器实际上就是作为信息的中心枢纽,把整个系统实际运行的情况跟期望值做一个比较,这个比较是在计算网络层完成的。第四层就是通过比较,弄清楚得到了什么,整个系统运行正不正常,并据此做出一些决策,从而对整个系统进行调整。这些调整都是通过网络去完成的。
那怎么来认识工业互联网呢?先看一下工业互联网系统的技术支撑。在底层我们如果需要掌握一个企业相关的全部数据,这个数据在哪里?一部分是人员数据,一部分是信息系统业务数据,还有一部分就是企业的产供销数据。第二层就是把数据转换成信息,靠的是大数据技术。第三层靠的是云计算技术,第四层靠的是计算科学,因为要做很多决策模型。第五层是靠网络化的自动控制。
所以可以看到,工业互联网系统的基本特征,是一个包括人、机、物在内的,典型的反馈控制系统,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是过去几十年企业信息化经验的总结和未来10至15年信息化追逐的高层次目标。而整个工业互联网系统就是在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基础上重构自动化。
信息化开始走向
社会化和分子化
现在我们正在发展的自动化,跟原来工业化的自动化有本质区别,这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是系统能力的极大提升。
而这个系统是什么呢?就是智能物理系统(CPS)。过去70年信息系统的发展走过三个比较重要的阶段,从信息系统走到大系统,走到超级系统。现在实际上我们已经进入大系统和超级系统的阶段。工业互联网系统就是一个基于网络的或者说基于互联网的大系统或者超级系统。所以工业互联网是构造了一个大系统、大平台,从而获得了大数据,而数据是工业互联网系统一切业务活动的基础。
同时,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关键之处,首先是人的计算机化。早先是台式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然后现在快速发展的可穿戴设备,还有正在快速发展的植入式设备。这实际上就是要把人计算机化,就是要把人变成一个数字的人,如果人不是数字的人,就没办法采集它的数据,没有办法把它送到网上去,所以人的计算机化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其次是物的计算机化。关于物的计算机化,估计到2030年全球大概有5000亿件物品要联网,全世界的男人、女人、小孩加在一起,平均每个人有七件东西连在网上。行业或者地域联网,包括车联网、水联网还有建筑物等,另外还要实现人、机、物的一体化管理,充分利用监测数据和风险实现智能控制、智能管理。
另外,计算机实际上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包括创新业务模式,创新运行模式,创新人才等。以前做计算机化的时候是要把企业业务模式能够计算机化。那么现在的问题是新的创新业务模式,另外就是内部系统的整合和一体化,还有外部信息系统的整合和一体化都要计算机化。
所以,我们正在迎来一个物的计算机化的新时代。比如一家叫BI Intelligence的公司预测,到2019年,全球的个人电脑数量大概只有25亿左右,全球智能手机数量大概会到40亿左右,但全球物联网设备数量大概会在250亿到300亿。我们可以看到产业会往什么地方走,就是说个人电脑基本上饱和了,智能手机也有饱和的一天,现在唯独不饱和的、前途无量的就是物的计算机化。
物的计算机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如果每一样产品都要加一个芯片,芯片需求量就大了。另外物联网固定宽带、移动宽带会有急速的发展。比如现在的互联网就有35亿左右的用户,将来的物联网可能会有500亿,1000亿乃至两三千亿件的物品。
最后就是云计算,云存储、云服务以及大数据的发展。
这样的结果就是,信息化开始走向社会化和分子化。社会化就是信息系统的构造不再局限于一个组织结构的内部,而是根据需求可以覆盖全社会,由全社会共同打造。另外,信息化也不再是组织机构的事,而是向全社会的每一个“细胞”渗透,包括每一个个人、每一个产品,甚至每一个活动或事件。没有计算机化的人可能会被淘汰,没有计算机化的产品也会被淘汰。
这样发展下去,一方面将形成物联网,这个物联网会覆盖所有重要的领域。另一方面,将人、人和物全部连在一起,构成一个智能互联的世界。这样就是在互联网之外新产生两个网络,一个是物联网,一个是全联网。我们现在是讲互联网+,那下一步呢,一定会走到物联网+,再下一步一定会走到全联网+。
产业和社会的数字转型
由此所引发的问题就是“数字转型”。数字转型这个概念是IBM公司在2012年提出来的,当时提出来的时候并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但到2015年,开始引起全世界的产业巨头的重视。2016年1月,世界经济论坛和埃森哲发表了一本白皮书叫《产业界的数字转型》,这本书把过去这几年全球数字转型的状况做了一个总结和分析。
其中讲到,数字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已经从提升效率和劳动生产率的辅助角色,快速演变为基础创新和创造的使能者。换句话讲,数字技术就上升到生产力的中心位置,不是辅助角色。这是数字转型的最重要的一个认识和转变。
而且这本书里也讲到,产业与社会的数字转型,是所谓第四次产业革命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数字转型是信息革命和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而且,产业的数字转型一定会带来社会的数字转型。
我们可以看出来人类拥抱数字化的三个阶段是从信息的数字化到业务的数字化再到产业和社会的数字化。所以我们今天全世界的热点可以说是聚焦在数字转型上。这个当然就包括刚才讲到的人和物的计算机化。
在这份报告中可以看到,数字转型对企业来讲非常重要。传统的世界500强企业平均需要20年才能够达到10亿美元以上的市值,但是今天的企I新秀们达到这一目标的速度则要快得多:Google用了8年,而Uber、Snapchat、小米等只用了四年或更短的时间。
用什么来衡量今天的数字企业?我觉得很有代表性的三个条件可以帮我们理解什么叫数字转型。
一个是数字业务模型。企业以往数十年成功运行的业务模型(商业模型),已经被数字创新所摧毁,不再有效;企业如果不下决心“毁了自己”,在创造一个适应于数字时代的、可变的、数字业务模型时,将不知所措。这种业务模型,一定是数据和技术强化的业务模型。
第二个是数字运行模型。就是在数字化的条件下,重新定义企业的运行模型,清晰地描绘业务功能、流程、与组织架构之间的关系,人、团队、各组成部门之间如何有效互动,从而实现企业的战略和最终目标。
关于工业互联网的认识范文5
几乎没有什么事情比攻击公司的域名系统服务器更能引起IT部门的恐慌了。今年1月12日,由于美国域名注册服务商的重大疏忽,致使中国搜索巨头百度的域名解析遭到不法分子恶意篡改,故障长达5个多小时。在蒙受巨大经济损失的同时,百度CEO李彦宏更是连用多个“史无前例”表达感慨。
目前,这场重大故障最新的进展是:美国时间7月22日,美国纽约一家联邦法院做出裁决,允许百度美国域名提供商违反合同、和应对黑客攻击轻率。
这场事故无疑为更多的互联网企业敲响了警钟。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应用都离不开域名,域名安全直接关系到互联网应用能否运行,是互联网的“命门”之一。如何最大限度保障域名持有者的合法权益,已成为全球域名行业不能回避的话题。
针对域名服务体系的安全隐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主任毛伟介绍,域名服务实际上至少包括两个大类,一个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域名注册服务,另外一个就是域名安全运维服务,而在使用过程中,域名安全运维显得更加重要,但是这个方面却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拷问域名安全现状
北龙中网《报告》数据显示,从2009年8月到2010年8月一年时间内,全球大型的域名攻击多达20起,安全故障无孔不入,涉及到了域名服务的各个层级:有对国家顶级域名的事故,如瑞典顶级域名.se因技术问题造成的瑞典全国网络瘫痪;也有因电信运营商的递归服务器瘫痪造成的大面积断网,如暴风影音事件,同样,对域名解析服务(DNS)提供商的攻击更是不绝如缕,易名中国DNS服务器攻击导致上万域名无法解析,新网则造成二十万域名“罢工”。
相比显性的网络欺诈和病毒攻击,域名故障的影响范围广大而损失更为惨重,攻击隐蔽而破解更难入手,造成的损失非常严重,互联网底层故障造成网络生活受阻甚至国家信息安全危机。域名系统作为4万亿电子商务市场的支撑基础,如果存在安全隐患,相当于在沙地上建立摩天大楼。
互联网急需一家具有权威背景、雄厚互联网基础资源和丰富产业技术经验的机构来领导并解决这一切。
对于尚显粗放的域名服务行业,大部分网站尤其中小型网站,建站后自动将域名运维服务“配套”托管给了域名注册服务商,在网民和终端不多的早期,无论是电信运营商抑或域名托管商均能承受不大的访问流量;随着网民突破4亿,上网终端剧增,网站访问流量的剧增让各级域名服务体系变得相当脆弱,运营商之间、域名托管商之间“良莠不齐”的域名服务水平以及互联网的整体勾连性,让域名服务的局部改进成为“按下葫芦起了瓢”的游戏。
事实上,多位电信和互联网专家都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关键――我国很多省市在域名服务器部署方面没有很好的机制,包括域名服务管理机构、电信运营商、域名托管商等产业链的所有环节都需要按照一个标准来更好地设计网络。
域名安全运维服务关键在于技术标准
由北龙中网联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制定的《域名系统安全防护要求》和《域名系统安全防护检测要求》两项标准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审批,成为域名行业首度获批的行业标准,实现了域名系统安全方面“零的突破”,这两个标准为我国域名服务系统提出了安全等级保护、安全风险评估、灾难备份及恢复等方面的安全防护要求,自此我国域名服务行业有“规”可依,域名服务行业真正走向规范、安全和可靠。“‘5・19暴风事件’之前,我们就已经着手进行域名安全相关标准的制定。”北龙中网总工李晓东博士介绍。
在2009年底,根据中国科学院、工业和信息化部领导要求,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将原CNNIC运行管理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互联网关键词寻址等基础资源服务进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成立北龙中网(北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这一企业的使命就是让互联网更便捷、更安全、更有价值。而制定域名系统安全方面的标准,正是其践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一面。
此前,记者从域名管理机构工业和信息化部的行业标准列表中了解到,目前通信行业的2766个行业标准中,没有一个行业标准和域名系统有关。根据互联网的网络分层,互联网大致分为物理层、协议层和应用层,在近3000个通信行业标准中,关于互联网设备工程等物理层的标准占据绝大部分,协议层中关于IP地址的标准也为数不少,唯独协议层中的域名安全运维领域,无一个标准先例,这和域名的重要性显然不相符合。
李晓东博士认为,域名服务系统的行业标准空白,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域名本身作为基础设施,其重要性的认识有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的过程,因此起步较晚;第二相比通信网络设备等研究,国内对域名行业进行跟踪研究的单位非常少,因此研究力度比较薄弱。
究竟怎样的域名服务器部署才算好的机制?究竟怎样设计网络才能降低域名系统乃至互联网的风险,对于域名系统的安全有没有统一的要求?面对国内良莠不齐的域名服务水平,是一刀切,还是制定一个域名服务的分级标准,实施分级而治?对于整个域名服务行业,这些问题此前全无定论。北龙中网联合CNNIC制定的《域名系统安全防护要求》和《域名系统安全防护检测要求》无疑填补了这一空白。
域名安全运维服务关键在于技术标准。根据标准要求,将域名系统安全防护内容分为安全风险评估、安全等级保护、灾难备份及恢复等三个部分,提出了安全防护要求和检测要求。标准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推荐性标准,对提供相关域名解析服务的整个业务系统都有引导和推荐作用。北龙中网是业界领先的互联网基础服务提供商,其战略合作伙伴CNNIC是我国域名运行管理机构,在域名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和运行经验。
域名行业标准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为域名行业提供了两个关键性指标。“一个是针对域名,即根据域名的社会影响力、所提供服务的重要性、服务规模的大小分别定级,并对不同的域名提出不同的域名服务需求,以求提供最为精确和稳健的域名安全运维服务。”审批该标准的中国通信化标准协会的专家为记者分析了标准的内涵,“第二个指标针对提供域名服务的相关运营商,对资产识别、脆弱性识别、威胁识别、已有安全措施的确认、风险分析、风险评估文件记录等进行评级,确认域名服务商的服务水平”。
这也意味着,以该标准为指标,域名服务开始有“规”可依。无论是从技术还是在从管理上来看,对于域名的这个环节实现规范、高效的产业化是根本的解决之道。
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保障局闫宏强处长在域名服务安全高端论坛上强调,要规范整个域名服务行业,提升域名服务安全系数,急需一个中立、技术过硬、管理有序第三方来提供域名安全运维服务。企业可以将自己的域名安全运维服务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服务机构。
这意味而此前大量存在的由域名注册服务商“绑定”实行域名运维服务的粗放方式开始改变,从电信运营商、域名服务商到需要服务的网站所有者,域名服务的标准化、统一化,规范化时代就此开启者,整个域名服务链条即将迎来清晰、明确、精准、规范的服务态势,有利于提升域名行业的安全系数和可靠性,从而从根基出发提升了互联网的安全和可信。
北龙中网的历史机遇:寻找新蓝海
“域名系统是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如同互联网的空气。一旦发生域名信息被恶意篡改或被攻击,将对网站的正常运转和业务经营带来巨大负面效应。”北龙中网总工李晓东如是说。
与域名注册服务商所不同,北龙中网定位为互联网基础资源服务提供商。按照互联网的三层架构,基础资源服务层是介于物理基础设施层和业务应用层之间,任何互联网业务应用必须查询基础资源服务获得相关基础资源信息后才能进行数据通信和互联互通,才能使各项业务得以开展和实现。
针对域名解析服务的安全问题,北龙中网即将推出一个完整的、可信赖的“云解析”服务方案:包括高可信智能化的解析服务、免费递归服务、中小企业托管服务、企业级DNs托管服务、企业级DNS备份服务。 “云解析”方案既包括了硬件,也包括软件,既有针对大中小企事业单位的企业级服务,也有针对普通网民、个人站长的免费服务。
关于工业互联网的认识范文6
在过去很多年间,ICT技术都在产业内部发生作用 不过目前可以看到的ICT技术不仅仅是产业内的技术而成为一种以快速、连续、系统作为主要特征的通用技术,能够提供更好、更快、更便宜的服务。随着电信业价格下降,ICT的技术应用开始向非ICT部门溢出 带动了社会劳动生产力,进而增加整个经济效益 如今,信息通讯技术带给我们最根本性的变化实际上是媒体的融合.未来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将会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实现广泛的连接,在这其中也带来了包括病毒、欺诈等相应的成本。
最近这些年 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变化最大,我们把这个阶段的技术应用叫“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国务院提出的八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呈现出替代或者成为中国支柱性产业的趋势。过去我们认为宽带是信息通讯技术的基础设施网络;未来,互联网和计算机的融合、三网融合、移动互联网到物联网等技术融合不仅组成了基础设施网络,同时还与公共应用平台一起会成为基础设施的一部分 在智能之道最经济最核心工业层面,技术间不断渗透交融,带来了各个方面的革命,三网融合带来广播电视的革命,移动互联网,尤其大数据对生产方式的调整使整个产业模式都带来很大一个变化,比如劳动力的作用在下降、劳动对象在发生质变,同时导致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生产方式都发生很大变化。因此,有人提出。信息生产力是当代最活跃的生产力”,在信息生产力引领下我们需要考虑生产方式怎么调整、生产关系怎么调整、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怎么布局等一系列问题。
在麦肯锡评出的未来十二大颠覆性技术中 移动互联网技术位居榜首,第三、第四位分别是互联网技术、云技术。而随着自动汽车、智能机器人、3D打印等新兴产业的发展,ICT技术都作为最基础的层面来支撑,未来数据通信技术发展变革核心是以互联网为基本平台向产业各方面扩展。
全球科技创新的大潮如今引发了总结性的变革,即新一轮的产业变革。比如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被引入制造业领域后必须加上制造业控制技术、传感技术等,在能源领域需要融合能源方面的再生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拓展利用范围,推广多领域跨界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产业革命,将重塑经济发展方式和国际竞争格局,这对我国产生深远影响。
新一轮信息技术和工业融合怎么走?
在工业领域,80年代有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到90年代有计算机辅助和制造工程,再往后出现了企业资源规划ERP……虽然在2000年到2001年这一阶段新的变革并不多,但是到2001年之后工业生产的远程思维比如网络制造、云制造、智能制造快速发展了起来,可以看到一个融合的趋势。通信技术ICT技术的发展早在工业融合先前十年,互联网技术应用从90年代到现在正从生活服务阶段步入生产服务阶段。换句话说,也就是互联网进入生产领域,或者叫两化融合、工业互联网或者叫工业4.0,引发新一轮产业变革。
为什么ICT技术可以驱动产业变革7它的机理到底是什么7这里面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使交易的成本降低,这里面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电子商务。传统的商务模式大多是从全国、各省、然后地市到县,向下通过供销渠道到某一家商店,由于层级过多交易成本往往非常高,商品价格也相对较高,而电子商务通过网络在线实时对接降低外部的交易成本,中间跨越了大的商场大的批发,并且从仓库可以直接送到个人手中,减少中间环节、交易费用,提高效率,这如今已成为大家都能享受到的网购服务。同时,从2008年以来,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得非常快,而且是从消费、娱乐、服务和流通等环节,逐步降低成本、价值传递走向价值创造,价值创造这很重要的环节就应用到了工业领域。
第二个是分工深化。这里最典型一个例子是车联网,所谓车联网就是为车连接网络。过去汽车生产属于典型的工业制造,联网技术是典型的通信业务,通过它们两个的结合形成的车联网产业链,改变了很多东西。第一改变了用户的需求,过去我们买一辆车都关注硬件配制怎么样,现在很多人买车会考虑它的多元信息需求,包括联网需求等,在这种以车联网为中心的发展模式中,实现了通过ICT技术实现汽车的个性化生产和服务,汽车的销售变为消费者为中心,但是这对于传统汽车生产方式来说成本就太高了。第二整个产品有很大变化,一个是展示信息的屏幕,一个是智能操作平台,未来智能操作平台会控制汽车的相关电子系统,变成它指挥大脑的东西。未来汽车制造会成为新一轮革命中最先受到调整的非常重要一个部门,它既是消费者也是装备工业,它的产业链上不仅仅是宝马、奥迪、奔驰等生产厂商,苹果、谷歌、中国BAT、电信运营商都先后进入,随着ICT技术深入应用,既改变了用户需求又改变了产品,同时实现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很深的一个融合,重构了整个商业社会链条,将产业链完全拉开了,分工更加深化,开启了产业互联网一个新的时代。
第三是提高工作效率,美国提出工业回归的目标,通过大量机器人技术应用来不断提升工业的效率,并将自动化、智能化的相关技术应用在提高效率和提升相关设备和产品性能上,做出很多改造。
从这几个角度来说,未来新一轮信息技术和工业融合还会有更大空间,这是它的驱动机理。
我们可以看到信息技术与材料技术、生物技术能源一些以及先进的制造技术结合,成为驱动工业转型成为新的产业革命最重要新的引擎,同时可以看到新产业革命引发出一系列新的产品、新的服务、新的生产体系、新的产业形态。关于新形态有产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等说法,在美国叫互联网,德国叫工业4.0,中国从两化融合来落脚,无论哪一种说法,都可以看出新产业革命对于转型中的企业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欧美发达国家怎么布局?
ICT技术在发达国家推动工业变革,通过大、智、物、云的技术,通过扩展的物联网到设备层,实现了物理信息的感知网络通信、数据分析、精确控制和远程功能 信息通信技术在工业中智能控制生产线,通过传感器感知数据、产生大量数据流,通过高速网络和信息控制设备到达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平台,进而服务于决策流 这一过程通过大量公共的宽带网络,寻找精确定位、市场定位,然后通过大数据把系统与系统连接起来,变成协同生产,把供应链连接起来变成这智能的供应链。
因此,在这样的流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主要三层结构 最底下一层是网络层,是物联网企业内的设备链 然后是高速网络,最上层是云平台,这样的三层结构最后形成一个大的系统流程。工业互联网是一个系统和一个系统交融得到一个系统间系统的布局。随着整个技术不断成熟发达国家都提出了各种工业的政策跟战略本质都指向广义互联网在工业中的应用。
美国提出的是先进制造战略,工业互联网是美国先进市场战略最重要组成部分,然后德国有工业4.O信息物理系统作为核心的载体。不过,在亚洲经济逐步对德国构形成竞争威胁的背景下,美国也通过去工业化加快工业发展。在ICT技术在各国逐步深入经济最核心部分的时候,全球互联网上市公司位列前十却主要是中、美两大阵营,整个欧盟尚没有尽头强势的互联网公司。由此不难看出,德国人认为工业是最核心的部分,在美国ICT技术渗透、中国工业不断强大的背景下,他们选择在重振工业方面进行新的布局,这也是德国工业4.O出台最重要的原因。
那么,德国工业4.O关键是什么?实际上基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打造智能工厂和智能市场模式实现从智能设备、智能系统到协同产业,这里面有几个关健词
一是互联,万物连上。
二是数据,通过大量互联产生大量数据 包括产品数据、运营数据、客户数据、社会的数据和研发的数据。
三是集成,包括纵向集成和横向集成 纵向集成就是指产品从材料到生产再到销售环节这样一个集成,横向集成是产业之间、端到端的产业链集。
四是创新,大批量的创新会带来生产制造业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企业的产生。
五是保障,真对前四点而提出的组织保障,技术标准化、监督管理保障、网络安全保障等前提。组织保障是德国政府所提到的第一位保障条件,进而政府给予一定资金,然后很重要就是统一标准,然后再往下是网络基础一个保障。据了解,在此期间,整个联邦政府内阁通过数据议程来加强网络基础设施为德国工业4.0提供一个动力。
美国将工业互联网作为实现先进制造的重要载体,从2012年2月先进伙伴计划的 同年11月份GE通用公司提出工业互联网,到之后成立互联网计划的联盟,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GE工业互联网软件平台,是以机器为中心,确保工业大数据现代架构稳定可靠。这两年美国制造业回国趋势非常明显,消费者越来越重视美国制造,这一方面借助市场影响力降低成本使美国产业重返美国成为可能 包括鼓励高科技及早创新,以及培养良好劳动力,用工业互联网不断引领新的产业革命。
从美国和德国对比来说,我们看到工业互联网与德国工业4.O更加注重软件、注重网络ICT技术,通过它进入物理系统和实际融合,而德国是在先进制造的基础上融入一些ICT技术,两者出发点不完全一样,但总的来说仍是工业和IT技术融在一起的。
我国产业革命的基础
今天,智能制造已经成为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核心。不管你是从ICT往工业层面融合,还是从给工业融入ICT技术,其核心都是智能制造,表现在产品智能化上,这个空间太大了。未来智能化这个空间将是一个朴实性、演进性的,同时还有装备的智能化、服务的智能化等同步发展。
不过,智能制造不是简单的制造,它是系统的系统,比如说在企业内智能制造强调的是系统支撑,而在企业跟企业之间强调的是协同系统,企业和企业协同形成大的行业,行业和行业形成一个产业生态系统。因此,智能制造核心是系统。
竞争焦点在什么地方?未来智能制造生态系统主动权在谁拥有对操作系统的控制权。如今,不仅仅是产业链在争夺,国家与国家在竞争,不同企业不同行业都在争控制权。我国在推两化深度融合,其目的和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是一样的,2013年我们提出新兴产业,现在我们又提出将两化融合深入到装备制造业,走到工业生产中去。虽然近些年我国在消费型互联网上应用发展是很快,在有些领域甚至已经超过美国,但是,在产业互联网中我不得不承认我们和美国、德国有非常大的差距,要有很长一段时间、一个发展阶段我们才能够赶上美国和德国同步的水平。
ICT技术又是怎么渗透的?先从我国三大产业来说,在第三产业中最先开始的是对信息服务业的渗透,从个人消费到互联网金融都是热门趋势,如电子商务、批发物流,移动医疗、在线教育的兴起,共同促进了第三产业的新技术趋势。而第二和第一产业中的农业信息化来说,全球的路径基本一致,IGT技术在应用初开始阶段是电子商务引领消费者,比如移动社交、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等新趋势的出现,而工业向消费品布局中,可以看出通过电子商务拓展个性化定制变革还处在引领过渡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