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理性消费的看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理性消费的看法范文1
一个月收入不过1000元的年轻女孩可能用的是价值上百元的LANCOME化妆品;一个本打算上街买鞋的女性可能搬回家来的却是一套精美的装饰品;一个收入中等的母亲可能会一次给孩子买近三千元的英语教材……,这些让男性们百思不得其解,看似矛盾重重的消费行为,在生活中却并不罕见。
女性的消费会不时超越常规的轨迹。有时她们并不象营销专家所预测的那样遵从着常见的购物模式;有时她们会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彻底;有时她们周密的计划着购物的开销,却往往买回不少自己喜欢却并不适用、甚至是并不真正喜欢,也并不真正需要的商品;还有时,她们一边中规中距地描述着购买商品时的考虑因素,一边却在实际购物时把这些全然抛在脑后。追其原因,那种在女性天性中蕴含的易感特质似乎会不时地让她们受到自身心境和外在环境的影响,而做出连自己都预想不到的消费行为。这种现象在年轻女性中尤其常见。
零点调查公司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针对18-35岁青年女性进行了《都市青年女性消费面面观》系列研究,从女性的价值观、消费观念等方面考察了女性的非理性消费行为和一些新兴消费现象,同时还对比分析了女性在各领域的消费行为。本次研究重点针对女性消费的心理层面和消费特质进行了研究,从而得到了女性消费文化的四大特点:
消费非理性 氛围心情是主导
调查表明,93.5%的18-35岁的女性都有过各种各样的非理性消费行为,也就是受打折、朋友、销售人员、情绪、广告等影响而进行的“非必需”的感性消费。非理性消费占女性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20.0%。这种感性消费并非事前计划好的,所购买的商品也非生活所必需的,就如一个消费者在座谈会中谈到的,“男性消费属于缺什么去买什么,而女性随意性比较强”。对于这种“非必需”的感性消费,不同的人也有着不同的看法。在男性眼里,它被视为一种透着虚荣的不成熟,而在女性眼里,它却尽显天性可爱;在商家眼里,那意味着无限的商机,而在营销专家眼里,它却那么琢磨不透。感性消费从根本上反映出女性的好表现、爱炫耀、追求自我实现等心理需求,感性的女人从感性的消费中获得了被认同和自我完善需要的满足,实现了情绪及感情上的、需求与现实购买能力上的平衡。
女性的非理性消费有几种不同的表现。首先是受到打折、促销、广告等市场氛围的影响。数据显示,受打折影响而购买了不需要或不打算买的东西的女性比例达到56%;为形式多样的店内POP及现场展销而心动并实施购买的女性也有40.8%;另外,受广告影响买了没用的东西或不当消费的女性也不在少数(22.8%)。 在女性群体中,“传达打折信息比较多,一般知道哪家店打折多,就赶快去。”较男性而言,这种因受到促销及广告影响而发生冲动消费的情形在女性更为普遍,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这种消费行为多受到追求表现的利益驱动,是一种错误直觉引导下的消费。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不同于男性的统治者地位,女性在社会中多是适应者的角色。这一角色从根本上体现出女性对外界刺激敏感,并善于对刺激产生反应的易于受外界影响的本质,因此女性的冲动消费也就不足为怪了。
女性非理性消费的第二种表现则是易受到人为气氛的影响。50.7%的青年女性都有过受到促销人员的诱导而发生非自主消费不当产品的经历。一些女性认为,“女性在这一方面是天性,一听促销小姐说可以改变自己某些方面的先天不足,说有多好的效果,就会想‘说不定是真的’,不如买回去试一试,不试一试怎么知道,很难控制的。(最终不免)都会上一两次当。”很多人面对销售人员的讲解时,“听着听着就走不动了,买下来就发现其实根本不管用。”另外,朋友的影响力也不容忽视。青年女性中有55.5%的人因为“和朋友逛街受朋友影响”而购买或消费了本来不打算或不需要的产品或服务。我们很难指望一个面对同伴热心捧场、百般赞扬的女性仍然能够保持理智。因为女性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不同于男性,其受影响受感染的弹性较大,更易产生群体交互和从众心理,从而引发感染性消费。这也难怪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说,“在陪朋友出来逛时,总是自己买的反而比朋友更多”。
女性非理性消费的第三种表现就是情绪化消费。52.8%的女孩都曾经因为发了工资钱袋鼓了而突击消费,她们通常“就是发工资的时候,突然感觉自己好象一下子钱多了,然后就会想去逛街,去买一点东西。”或者是“习惯发了工资就买服装”。这是一种在特定情绪下的错觉引发的情绪化消费。除此之外,另一种情绪化消费则表现在与平常心境不同时的消费行为,在极端情绪中购物消费的女性相当多(46.1%)。在她们看来,“反正心情不太好,就买吧,那样心情会好很多,东买一点,西买一点,然后去看看电影,吃吃东西,一场下来,钱花完了,就觉得心情好多了,那时很欠考虑,反正想买就买。”这种女性专利的情绪化消费就如同男性开心时把酒当歌,不开心时借酒浇愁一样,在不如意的时候,女性的购物消费成为一种缓解压力、平衡情绪、渲泄无奈的方法,在开心的时候,购物消费也是她们表达快乐的一种方式。
买了不言悔 情绪消费最值得
尽管花了不该花的钱,但换得好心情并不言悔,79.0%的人事后持无所谓或不后悔的态度。在众多种情绪化消费中,最让人无怨无悔的是在快乐或心情不好时发生的消费行为,58.0%的青年女性不后悔自己为一时的心情好坏所付出的代价,还有30.0%的人认为无所谓,她们认为只要能代表自己当时的心情就是值得的。“发了工资,钱袋鼓了”造成的突击消费也很正常,多数女孩子都说不后悔(55.7%)。多数人(54.0%)认为自己在打折驱动下的冲动消费也并不让人太过遗憾。感到后悔程度较高的是受广告影响(35.9%)和销售人员的推荐(31.3%)影响而产生的非必需购买行为,不过仍有38.0%的女孩子仍坚持说不后悔。可见发生非理性消费后,青年女性对受广告和销售人员的影响耿耿于怀,而对于自己因心境变化、一时冲动或利益驱动下的选择却并不介意。因此抓住女性的消费心理,提供感性、富于激情而又实在的服务,将会使商家能够更加有效地吸引内心丰富敏感、消费充满激情的女性消费者。
逛街是享受 消费习惯各不同
女性对逛街购物的爱好是非理性消费的土壤。21.8%的年轻女性说她们非常喜欢逛街购物,比较喜欢的占39.7%,除了31%的表示一般之外,只有不到8%的女孩不太喜欢。不少女孩子“最大的爱好就是逛街,看看什么东西喜欢就买,不是需要什么了才去买,常在逛街时才发现有东西要买。”
在女性的消费群体中,虽然人们都喜欢购物,但因其所持有的消费观念不同,消费习惯也有所不同。有人习惯抑制购物欲望,就近便利购物;有人追求个性新潮,感觉好就行;也有人在意品牌档次,花钱有计划;还有人对这些都不在意,只是很随意地进行消费,这四类群体的比例基本相近。
现代女性消费形态会在消费方式和消费取向两个维度上展开,消费方式上是指感性随意型――理性计划型;消费取向上是指追求个性新潮――追求档次实用。不同收入、不同年龄以及不同生活状态的女性在两个维度上折射出多样的消费形态。
从消费方式上看,年轻一些的女性经常“到了月底就只剩下吃的钱”,除了年龄轻、经历少、无负担之外,也与她们不少人认为“我的目标就是养活自己。我觉得现在养活自己肯定是不成问题的,很多事情,很多其他问题留给另一半去做”有关,从而表现出挥洒自如的随意性;而年长一些的女性的消费则趋于理性,而且年龄越大,消费的计划性越强。女性在婚前“受打折影响,心血来潮就买了的情况挺多”,而在“结婚后的几年,这种情况就慢慢改过来了”。从未婚到已婚,女性经历了从感性随意到理性计划的消费形态转变。研究表明,一半以上的青年女性属于不易把握的个性化或随意化群体,注重自我的满足,她们是情绪化消费的主体,而年长一点的已婚女性则更趋向于理性消费。因此,感性消费与理性消费是都市女性的两大基本消费形态。
从消费取向上看,收入越高的女性,追求档次的程度越高。年轻的女性“看什么东西流行就穿什么”。很多成熟的女性“买东西更趋向于适合自己的”,因为“年龄大了,不能乱穿,总不能穿现在小姑娘穿的那些东西。”在消费取向的两极中,追求个性新潮的人占到近一半,而追求档次实用的也占一半左右,从而形成在消费取向上的两大基本消费形态。
人生换角色 年岁增长渐收敛
理性消费的看法范文2
2013年9月,《中国教育报》发表的“大学生每月需要多少生活费”记者采访调查,引起了社会对于大学生“超钱消费”的关注,尤其是家长该给上大学的孩子每月多少生活费?随即成为开学季社会热议的话题。大学生的消费是一个历久弥新的教育问题,也是学生、家长、学校与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2013年9月初,我国高校陆续开学,大学新生除去学费的各类消费以1万元作为起步价,对于普通家庭超过万元的消费着实有点“上不起”。相对于开学消费,大学生每月需要多少生活费?也成为学生家长“伤脑筋”的问题。
一、对大学生消费情况的调查解析
2013年8月8日,《现代金报》报道,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发出的新生入学通知书附带的致新生家长的一封信中写道:“学校提倡勤俭节约,崇尚俭以养德的传统文化,建议您提供给孩子的月生活费一般为600元,最高为800元~1000元。”这一建议引发众多大学生的吐槽,有学生说600元生活费在食堂都不够用。该校有关老师告诉记者,这个标准是根据在校生的消费调查得出的,绝大多数学生每月消费在1000元以内,学校建议每月600元生活费是给家长一个参考,并不是一个硬性规定,可根据家庭实际情况而定。此后,《中国教育报》对15个城市20多所高校479名大学生的采访调查发现,大学生每月生活费结构呈橄榄形分布,大部分集中在800元~1200元,约占到总数的45%。其中,600元及以下的占10.38%,600元~800元的占20.76%,800元~1000元的占22.67%,1000元~1200元的占23.09%,1200元~1500元的占12.29%,1500元及以上的占10.81%。
人民网通过网络随机对全国15个省市地区的30个大学生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绝大部分被调查学生表示月平均生活费水平为1000元左右。南京师范大学的调查显示:月生活费在1000元~1500元区间的大学生占44.4%;500元~1000元区间占37.8%;1500元以上的占12.3%;500元以下的占5.5%。《中国教育报》调查发现,不同城市高校的学生生活费呈显著差异。北京、上海两直辖市的学生每月生活费支出超过1200元的占39.15%;而省会城市学生主要集中在800元至1200元,地级城市学生在800元以下的占44.45%。事实上,大多数大学生消费在1000元左右的区间内,消费结构以生存性消费为主,21.4%的学生月吃饭支出在400元以下,30.3%的在400元~600元,30.8%的在600元~800元,只有17.5%的超过800元。
由美国花旗集团和《十七岁》杂志联合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美国父母为孩子上大学支付的费用呈下降趋势,2010年到2011年父母为子女支付费用的比例由47%降至37%。22%的学生由父母支付学费,41%的学生依赖贷款,18%的学生自己承担学费,19%的学生依靠奖学金。近4/5的美国学生在校期间都在辛苦工作,这些兼职或全职的学生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为19小时。我国大学生消费的资金来源为:72.46%的学生来自家庭,4.42%的学生通过自己赚取,23.12%的学生二者兼有。有网友认为,近年大学生在生活消费上相互攀比的越来越多,存在“超钱消费”现象。但调查显示:73.09%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及身边同学的消费适中,12.92%的人认为偏低,只有13.99%的人认为偏高。也就是说,少部分学生确实存在“超钱消费”现象。
二、对大学生“超钱消费”的一般看法
处于当今普遍崇拜“超钱消费”的社会,在思想、性格、兴趣尚未完全定型的少部分大学生,感染“超钱消费”的习气尽管在所难免,可是也实在令人担忧。大学生因为金钱发生的人生悲剧,在电影《金钱诱惑》中就有很好的体现,主人公因为别人异样的眼神,嫌弃自己家庭穷困,走上了犯罪道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最终堕落。实践也证明,“超钱消费”之风有很大的负面作用,会使一些学生追求生活享受、相互攀比、不求上进。
有网友表示,大学生主要是学习的,生活费应主要用在吃饭和生活用品上。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的倡议,有利于形成勤俭节约的风气。大学生在课余时间依靠自己的劳动赚取学费和生活费,走勤工俭学道路的行为值得鼓励,这也是应对大学生“超钱消费”的最终落脚点。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年满18周岁就读大学的子女,父母没有承担学费、生活费的义务。欧美一些国家,子女一旦成年,父母都会理所当然地停止供应学费、生活费,大学生完全可以申请助学贷款解决学费和生活费问题。也就是说,大学生作为消费者,不能盲目地“超钱消费”,要学会安排自己的生活。
在我国,一些家庭忽视了节俭教育,不少高校也没有注重节俭教育,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的研究不足,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侧重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消费观教育缺位是致使“超钱消费”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经营之神”王永庆的孩子在国外念书时,王永庆每个月给的学费和生活费都是“刚刚好”,而且要求孩子必须写家书,家书里必须报告每天的开销,就连买一支牙膏也要写进去。其实,无论生活变得多么富裕,节俭的美德都不能丢。
三、引导大学生成为理性消费者
兰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学系的一份调查显示,“勤俭节约”已是当代大学生心目中最不被重视的社会人格类型。在南京大学,不少大学生把“追求生活质量”摆在了“勤俭节约”的对立面。可见,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已经迫在眉睫。虽然,从不断推动社会经济繁荣的角度看,需要鼓励人们扩大消费、合理消费,但如果大学生不考虑家庭经济状况和支付能力,盲目追求“超钱消费”则是十分有害的。家庭、学校要针对大学生的实际,客观分析“超钱消费”问题,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消费心态与行为。大学生也要认识理性消费的价值,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
今天我们该怎样做父母?家长要以言行回答好这一时代话题。家庭是大学生消费的主要支持者,家长的消费理念、消费行为及教育观念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不管家庭收入高低,家长都应鼓励孩子在消费面前理性、节制、自立。俗语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家长不仅要为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拒绝孩子提出的“超钱消费”要求,还要教育孩子继承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鼓励孩子参加勤工俭学,塑造孩子自立自强的道德品格。
高校是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引导者,教师有责任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消费教育。学校应根据大学生的消费特点,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财富,提倡理性消费,反对“超钱消费”。其一,可通过开设相关讲座,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自己的消费行为。例如,可以通过消费道德教育使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能进行正确的道德选择,认识消费的道德意义,自觉抵制挥霍浪费、炫耀攀比等不良消费行为,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在西方国家,很多大学生认为,年满18岁以后如果一味依赖父母的资助是一件不太光彩的事,大学生既要有独立、自由的权利,同时也要承担自主与自我负责的义务或责任。
其二,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从消费细节着手,引导学生养成理性消费的行为习惯。叔本华说:“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因此,学校要对一些大学生随意而缺乏计划的消费给予引导。在《优秀大学生成长手册》一书中,作者戴夫・埃利斯提出了一则简易而熟悉的理财方法――记录新生一个月内所有的收入和支出。“只需要保证随身携带纸和笔,即便是不方便的时候也要记录。这样做的好处是把平时漏掉的财务细节管控起来。对自己的收入和花销越清楚,就越能作出可以改变自己生活的经济决定。”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向家长建议的学生“生活费标准”,就是对大学生消费的积极引导。
四、营造大学生理性消费的环境
雷泓霈在《伊顿公学为何不装空调》一文中介绍,英国的伊顿公学建在一座古堡里,学生生活条件相当差,宿舍里既无空调也无电话,甚至没有自来水,用水还要自己到井里去打,一切生活设施都尽量因陋就简。诸如洗衣服、打扫卫生、收拾桌椅等力所能及的劳动,必须由学生自己完成。一所培养了20位英国首相的名校,为何推行如此朴素的教育模式呢?他们就是想借助这种无比真实的艰苦,提高孩子接纳不如意及苦涩生活的能力,进而提高忍耐力、调节力以及适应力,过滤掉更多的心浮气躁。我们不赞成苦行僧的校园生活,但高校在为学生创造良好学习环境的时候,是否可以学习伊顿公学的精神,多一些艰苦朴素、少一点豪华奢侈呢?
在倡导“以人为本”的今天,对大学生的消费,也应以学生为本,遵循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尊重大学生的个性选择。我们提倡家庭与学校对学生的科学引导,但我们也要反思长期以来对学生的管制与强迫,是否可以还学生作为主体的地位,多一些尊重与赏识、少一点干涉与指责呢?
理性消费的看法范文3
反季服饰受欢迎
“虽然春装风头正盛,但冬季女装打折后,也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购买。有些市民一买就是三四件。四季商品的反季促销中,就属冬季女装卖得最火。”Etam weekend店长马兰兰说,不少市民在看中某款棉衣或羽绒服后,会专门等到反季降价促销时再来购买。而春装、夏装原价较低,打折后不会便宜太多,所以这些服装的反季销量远不及冬装。
“雅轩菲格”女装导购蒲丽芳对此表示赞同。她说:“我们店里的冬装T恤已经在反季促销中全部卖完。折扣价的大衣、羽绒服也受到了女性市民的欢迎。因为冬季寒冷,换季时间长,春秋两季相对较短,所以冬季女装在反季促销中最受欢迎。”
较之反季女装的热销,反季男装的境遇就尴尬得多。
男装品牌“恒源祥”导购李想兰说:“平时男装的销量就不及女装,反季促销也是一样。很多女性顾客一次就能买好几件女装,但即便是打折期间,顾客也只会买一两件男装。”
据某商场经理刘长春介绍,男装因为款式变化较少,需求量不多,折扣力度不大,即使在反季促销中相对便宜,购买者还是寥寥无几,整体较为萧条。
她说,女性消费者有更多的购物热情,女装需求量也最大。女装的反季促销往往持续时间最久、款式最多,因此在各类商品中能够拔得头筹。
反季购鞋女靴热销
在多家商场鞋类专厅,记者看到,虽然春鞋上市已逾一月,长靴、短靴等冬季鞋款仍然“霸占”着专柜中的重要地位。一些品牌的春季新品也推出了短靴、及踝靴的款式。
商场“曼迪莎”女鞋导购邓小芳告诉记者,因为鞋类反季要比服饰迟来半个多月,虽然现在已是三月,仍有不少顾客购买反季冬鞋。
她说:“不同于服装,鞋类的季节性并不明显。多数冬鞋到现在依然能穿,所以反季鞋品销量很好。由于我市春秋两季时间短、春鞋价格相对较高,目前冬鞋的反季销售更为火爆,仅在我们店里,反季冬鞋的销量就是春季新品的两倍。”
据某商场皮具部主管张丽艳介绍,全年不同期的反季鞋类销售中,女靴最受市民欢迎,春秋鞋款、凉鞋以及男鞋的反季销量并不理想。
她说:“与服装相同,反季销售中,冬季女靴可谓‘独霸一方’。因为女靴单价偏高,每年的价格都会有一定程度的上涨,所以不少消费者会等到反季促销时再来购买。不同于春、夏、秋三季的鞋款,女靴普遍以黑色、棕色为主,设计简单,不易过时。折后也往往能省下千元左右,所以无论从时尚出发,还是为省钱考虑,消费者都更加青睐反季购买女靴。”
反季饰品: 围巾墨镜受欢迎
走访中,记者发现,虽然夏季的墨镜已然登上货架,各大饰品专柜仍然在出售羊毛围巾、冬帽、手套等冬季饰品。
she's专柜店长徐嘉慧告诉记者,饰品销售的季节跨度并不明显,主要是围巾、手套、冬帽、墨镜存在反季销售的情况,而头饰、项链、戒指等首饰则基本没有季节性。
她说:“在反季销售中,夏季的墨镜与冬季的围巾最受消费者青睐。与服装、鞋子不同,饰品不易过时,便于搭配,所以在反季销售中也有着不错的销量。”
记者注意到,虽然来往顾客多数会购买丝巾等春季饰品,但面对打折,不少顾客也对反季饰品抱有兴趣。
正在挑选手套的市民郑女士告诉记者,反季销售期间,她已经买了不少饰品。“反季促销的时候,我为自己买了一些搭配用的饰品,也给朋友和家人买了围巾当礼物。饰品不容易过时,还是比较实用的。”她说。
据“丝路美雅”专柜导购李燕介绍,反季促销时,不少顾客都会选购饰品馈赠亲友。她说:“在反季促销时,我们一天能卖出十几件反季商品,多数顾客都会在这时选购礼品。与反季服装、鞋类的销量相比,反季饰品也毫不逊色。”
大多市民愿购反季服饰
反季购物是否具有吸引力?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在46名受访市民中,只有3人表示自己从未购买过反季服饰。超过93%的市民都有过反季购物的经历。
调查中,记者发现,虽然购买过反季服饰,一些市民还是对反季购物持反对态度,这一比例达到20%。有80%的市民表示接受反季购物,以后也会在反季促销期间购买商品。
46位受访市民中,有37人有过采购反季商品的经历,并表示今后遇到合适机会还会再次采购。而他们购买的主要原因,大都是反季商品在价格方面具有吸引力。
“80后”市民迪娜告诉记者,自己经常会在反季促销时购买服饰。她说:“有些品牌服装并不便宜,所以我会等到反季促销时购买。折扣低的时候,我会一次购买三四件衣服。虽然有些衣服放一年就不合身了,但我对反季购衣还是有热情。”
与迪娜看法相同,市民余佳也很青睐物美价廉的反季商品。她告诉记者,在她的衣柜中,有一半以上的衣物是在反季促销中购买的。
“我认为,如果不是特别要求时尚,反季购物是最好的选择。这时候买到的服饰物美价廉,一次购买三四件,可能还不如买件新品花钱多。”
60后网友“放飞心情说”:“我有很多衣服都是在反季促销时买的,每次穿出去,大家都以为是新衣服。只要了解适合自己的类型,选一些容易穿搭的款式,反季商品也能扮靓自己。”
反季服饰易过时、尺码不全
46位受访市民中,有6人表示曾经购买过反季服饰,但今后再也不愿购买;还有3人表示,自己从未有过反季购物的经历。
不够时尚、容易过时、不合身成为市民不愿购买反季商品的几大原因。也有市民认为,反季商品上架太久,又经过多人试穿,在卫生上和质量上没有保障。
网友“2013”说:“我从来不买反季服饰,好看的衣服早在当季就卖完了,反季衣物不够时尚,对我没有吸引力。”
与网友“2013”相同,网友“小包子”也从未购买过反季商品,但她的理由则是反季服饰被多人试穿后,太旧太脏。她说:“有次想要看看反季服饰,发现有些衣服都因被试穿多次而出现了汗渍或者毛球等情况。现在谈起反季促销,我就有心理阴影。”
此外,也有市民因为有过反季购物的“失败”经历而不愿再度购买。
理性消费渐成主流
记者了解到,虽然多数市民赞成反季购物并曾经在反季促销中购买服饰,但反季服饰的销量却在逐年递减。
据某商场经理刘长春介绍,近几年来,反季女装的销量正以每年5%的比例递减。她认为,正是市场竞争、市民消费心理的变化导致了这一现象的产生。
刘长春说:“为了应对市场竞争,不少应季商品在刚上市时就有一定的优惠。这导致了反季商品在价格上逐渐失去优势。此外,市民愈加强调生活品质,消费者对于美观、时尚的追求也极大程度地影响着反季销售,即使价格差距不小,但新款商品往往更受欢迎。”
刘长春认为,理性消费正逐渐成为消费者的主流心理是反季商品销量递减最主要的原因。她说:“当消费者趋于理性,不必要的消费行为就有所减少。在购买反季商品时,为满足刚性需求而发生的消费行为逐渐占据更大的比例。几年前,不少市民还会在打折时购买十几件反季商品,现在,消费者只会买自己真正喜欢并且需要的反季商品。”
不买便宜只买对的
该不该购买反季服饰?如何购买适合自己的反季服饰?伊琳SPA馆个人形象顾问毛慧建议市民,虽然反季商品的折扣一般很低,但购买时应当理性消费,尽量选择不易过时、适合自己的商品。
理性消费的看法范文4
李 华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宁夏银川 750021
【文章摘要】
微信作为新一种新的社交平台, 越来越受到企业重视。同时大学生消费群体成为微信互动营销的第一位消费者。本文主要从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信任、隐私关注等方面说明大学生使用微信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大学生是否愿意通过微信来购买产品,大学生利用微信购买产品的影响因素等等问题。并针对性提出针对大学生消费群体适合企业发展的微信营销策略。
【关键词】
微信;大学生;购买意愿;营销策略
0 引言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应用,据Google 与市场调研机构IPSOS(益普索)合作调研显示,中国69% 的居民使用智能手机上网,几乎98% 的用户曾使用智能手机研究、比较要购买的产品或服务。同时微信的出现,用户可以购买商品、打车、发红包等等,将个人消费与企业生产者相联系,使得企业目标客户群体更加精准。而大学生是使用微信的主题,作为社会的特殊阶层,是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消费人群,能够快速接受高科技产品,并对产品的使用提出自己的看法。企业利用微信营销,拓展新的营销渠道,开发大学生生微信用户市场,实现企业的移动化发展。本文主要是分析影响大学生微信购买意向的主要因素,为企业制定微信营销策略。
1 大学生消费人群及微信营销的特点分析
1.1 大学生消费人群的特点
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消费特点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追求个性消费:作为年轻人,他们在新时代追新求异,紧跟时尚潮流,微信关注的公众号中总有吃喝玩乐的商家,他们希望通过新式消费展现青春与个性;
(2)同学群体的影响:大学生们和同学之间有一种微妙的关系,特别是消费这一方面,他们中大对数缺乏应有的理性消费,在消费时表现出较强的从众效应,别人有的自己也想有,还容易受他人推荐、广告传媒的影响;
(3)消费受到限制:大部分大学生都是家长固定给生活费,其消费水平因此受到一定限制,花钱往往比较谨慎,所以他
消费警示
Consumer warning
理性消费的看法范文5
Abstract: Undergraduates, as a special group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have great effect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society, the construction of consumer culture. Currently, the problem of unreasonable consumption is very serious.It is the basic countermeasures of leading the undergraduates to do scientific, reasonable and healthy consumption to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consumer concept and financial education,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create positive consumer culture, and form a joint force of guiding students' healthy consumption.
关键词: 大学生;消费行为;消费观念;引导
Key words: undergraduates; consuming behavior; consumption concept; leading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4-0285-02
0引言
大学生是社会消费的重要群体,他们的消费行为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其消费观念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因此,关注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帮助大学生树立起适度、合理、科学的消费观念,规范他们的消费行为,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在校期间合理使用有限的经济收入,更为重要的是对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十分显著的意义。笔者选取陕西四所地方院校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访谈等方式,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68份,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基本反映出西部地方院校大学生消费状况,在分析大学生消费误区及其原因基础上,提出了对大学生消费行为进行教育引导的对策。
1西部地方院校大学生消费现状
1.1 消费结构分析在大学生的消费领域中,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是基本生活和学习方面的消费;休闲娱乐消费和人际交往消费的内容和形式变化发展迅速,日益呈现出新的特点;通讯消费上涨较快;健身、美容和考证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点。
1.1.1 基本生活消费大学生基本生活费在静态上可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而在动态上呈逐年递增趋势。调查表明大学生用于基本生活方面的月消费在300-500元的占72.6%,500-800元占15.6%, 800-1000元的占8.7%,1000元以上的占3.1%。
1.1.2 学习消费学习消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学费。本科生3500元/年,专科生4000元/年,艺术类7000元/年。②杂费。主要集中在购买教学参考书、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考研复习资料,以及购买报纸、休闲刊物等,约500元/年。③考证消费。随着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和应用型人才的走红,各种“考证热”成为大学校园的消费新热点,包括为考证而支付的辅导材料和辅导班费用,一般开支超过1500元。另外,“律师资格证”、“会计资格证”等另一些“考证热”也日见升温。④电脑消费。约7%学生拥有电脑,一台新电脑的价格一般在3500-5000元,而二手电脑则为几百元到1500元左右。
1.1.3 休闲娱乐消费西部地方院校大学生休闲娱乐消费的主要内容是上网、打台球、遛旱冰、周边旅游消费等,约1000元/年。
1.1.4 人际交往消费①人情消费。主要是过生日、当了学生干部、入党、评奖学金、比赛获奖请客送礼等。所有调查对象都有此项消费,一般每年在500元左右。②感情消费。调查显示,60%以上的在校大学生谈过恋爱,支出每年平均超过600元,有的高达数千元,而且出现女生恋爱支出超过男生的情况。恋爱费用的来源为:从生活费中支付、自勤工俭学收入、奖学金。大多数是从生活费中支付,这与大学生的社会角色有关,更与家庭对大学生恋爱的看法有关。
1.1.5 通讯消费学生公寓安装了电话,98%的学生拥有手机,与亲人沟通和朋友聊天是学生交流的基本方式,通讯消费一般每月50元左右。
1.1.6 减肥、健身、美容美发消费由于爱美和专业、就业的需要和时尚导向,部分女大学生为了保持身材苗条通过药物或健身减肥,为了追求淑女形象美容;个别男生为了保持身体强壮购置健身器材健身;追求时尚烫发染发等。这类消费每月50元左右的占50%,50元到100元的占26.3%,100元到200元的占15.5%。在200元以上的占8%,且人数费用呈增长趋势。
1.2 消费行为特点
1.2.1 消费结构成明显多元化趋势除生活消费外,休闲、人情等消费构成大学生消费的重要内容,这是当今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人们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消费观念在大学生生活观念上的反映,他们的消费走向多样化是必然的。
1.2.2 消费呈现阶段性特征随着大学生社会化进程,其消费也呈阶段性:大一学生主要侧重于学习、娱乐休闲、文体活动等消费;大二逐渐转向学习消费,参加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大三大四的消费主要集中于就业或准备考研等。
1.2.3 消费不够理性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易受媒体宣传诱导或同学影响而产生随机消费、冲动消费、攀比消费、奢侈消费。
1.2.4 热衷于追求时尚大学生对潮流有敏锐的领悟力,关注流行,追逐时尚,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消费进入网络电子时代,包里有银行卡、信用卡、上网卡、电话卡、公交卡、就餐卡等等,被称为“卡一族”。二是喜欢最新潮的物件,MP4、手机、电脑成为消费中较大的一项开支。三是广告影响明显,尤其是各类明星代言的品牌深受亲睐,调查显示,76.5%的大学生对消费对象的选择来自广告。
1.2.5 消费差异明显由于家庭背景、经济条件不同,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也不同。一是个体消费差异大,高消费与贫困生同时出现在大学校园,调查显示,21.5%的学生月支出不足500元,同时有3.1%的学生月支出1000元以上。二是在社会活动消费和业余爱好消费方面,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差异也很明显。三是性别差异,男生每月伙食支出比女生多100―200元,人际交往支出一般要比女生高,而女生在化妆品、服饰上的支出则比男生要多一些。四是年级差异,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消费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主要是人际交往消费、恋爱消费明显增多,特别是毕业生就业求职方面的消费和聚餐消费明显增加。
2大学生存在的消费误区及原因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发现大学生消费存在以下误区:
2.1 炫耀攀比消费受社会不良消费观念的影响,加之自身的不成熟,大学生炫耀性非理性消费行为时有发生。一些学生追求的不是物品的使用价值,而是要向他人传达某种优越感,因此,在消费过程中不顾自己的支付能力,出现炫耀攀比消费现象。
2.2 个性时尚消费大学生正处于追求个性发展、自我意识增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年龄阶段,面对不断增多的消费品以及导购广告,很多大学生在消费时并不太注重产品的功能,而更多追求的是商品的独特性和时髦性。
2.3 盲目消费当代大学生大多数从小生活无忧,再之生活经验有限,消费随意性强,缺乏独立生活应有的理性和冷静,消费计划不明确,见着好看或好玩的就买,往往是有钱时就花,前松后紧。
2.4 过度人情消费大学生正置青春年少,生活丰富多彩,喜爱交友,但有些大学生没有正确把握人际交往原则,靠消费来维系人际关系。不顾自身实际,人情消费已成为很多大学生的生活负担和精神压力,并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
通过调查和与学生的交谈,造成大学生消费误区的主要原因是:①家庭教育的缺失。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父母对子女是否进行相关消费、理财方面的教育会直接影响到他们以后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但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方式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3.2%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进行过相关消费、理财方面的教育指导,偶尔指导的43.6%,很少指导的33.2%。一方面,由于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是不愿意让孩子接触金钱,而这种消极的教育方式必然导致孩子缺乏经济意识,盲目消费,不会理财。另一方面,很多父母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更多扮演的是一个有求必应的角色,自己再苦再累也不愿亏了孩子,对孩子缺乏必要的感恩教育,这样就造成了很多孩子不懂得尊重父母的劳动成果,助长奢侈浪费。②社会环境的影响。一方面,市场日益繁荣,为大学生的消费扩大了范围、拓展了空间。另一方面人们生活方式、观念发生的巨大变化,大大刺激了大学生对生活质量的期望。经济的迅速发展、消费选择的多样化、市场的自发性导致大学生消费行为非理性因素的增多。③大学生自身尚未构建合理的消费观念。当代大学生从整体上讲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和创伤,强调个性化,忠于自己的心理感受,容易盲目消费、超前消费及品牌消费,如一些学生“有钱就有面子” 的观点,试图用富裕的物质生活来充实美化自己。④同龄群体的影响。同龄群体之间在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兴趣爱好、对着装发型的看法等容易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如某一时期大学生中流行染发,看着自己周围的同学都染了,认为可以彰显自己的个性,于是很多同学都跟着染。
3引导大学生正确消费对策建议
3.1 加强消费观念教育及理财教育由于理财教育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教育中都是非常薄弱的环节,加强大学生理财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迫切,应将消费观念教育及理财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第一,把消费观念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范畴。如在人生目的、人生责任、人生价值的教育中渗透消费观念教育,强调适度消费,反对无度消费,高消费、超前消费;强调勤俭节约这一传统消费美德,反对享乐主义消费观,强调理性消费, 反对盲目攀比、盲目从众的病态消费:强调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消费,反对和杜绝违德违法的消费行为;强调智力性、发展性消费,反对只重视娱乐性、消遣性消费等等。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经济能力与个人发展的关系、消费与节俭的关系、顺境与逆境的关系、个人与社会、家庭的关系等。第二,利用选修课或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聘请具有专业知识的教师或者校外专业人士,开展投资理财基本知识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金钱,提高其正确运用金钱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记账和编制预算等基本的理财知识,增强大学生的理财能力,指导大学生合理消费。第三,利用学生会组织,定期开办一些小市场,让学生把不需要的文具、工艺品、书籍等拿到这里出售、交流,培养商品意识和商品经济概念。第四,鼓励学生外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参加一些公益慈善活动,使其切身感受到金钱的来之不易,以及帮助别人的快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第五,根据情况设立各种消费咨询与指导部门,对学生的日常消费提供咨询和指导,培养科学理财能力,引导学生健康消费。
理性消费的看法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 消费收支状况 调查
该调查报告分析学生对于生活费收支的一些看法,就在校生如何进行更为科学的消费进行探讨。
一、研究过程
根据样本的生活费来源、分布状况的均值、方差等分布的数字特征,推测医科大学学生总体分布的相应参数;根据性别进行男女两个总体生活费均值之差的比较以及方差比的区间估计。我们采用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调查对象。从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选取了三个年级段:10、11、12级学生。我们向抽取的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205份,回收有效问卷19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5.12%。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大学生的日常消费构成与经济来源.。统计结果显示, 绝大部分本科生生活费均值的区间估计,发现大部分学生总体的生活费在500元~1000元之间;各个分类总体而言,我们以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为分类标准对总体又进行了划分,估计出年级以及性别对生活费均值没有显著影响,即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生活费结构总体一致,男生每月所花生活费总体较女生多,大三学生生活费总体较大一大二多。根据195份有效问卷的统计结果,月消费额在600元以下的有27人,占总人数的9.60%;月消费额在600元~1500元之间的有132人, 占总人数的72.5%;月消费额在1500元~2000元的有9人,占总人数的5.08%,而在2000以上的人数有8人,占总人数比例的4.52%。目前,大学生日常生活费资金主要来源于家庭, 其他来源依次是:勤工俭学、助学金奖学金、自主创业、实习打工及其他,分别占32.56%、10.47%、6.98%、4.65%。,高年级同学相对会多做一些勤工助学作为生活补贴。就男女生区别而言,勤工俭学的男生明显比女生少,生活消费金额靠奖学金助学贷款资助的女生占比例较大,而在实习打工方面男生略多于女生,女生在自主创业方面(包括摆地摊)较男生主动。
2.大学生的日常消费构成。大学生的日常消费构成主要包括饮食消费、交通通讯费、服饰消费、日常生活用品消耗消费、信息电子消费、学习用品消费、娱乐交际消费以及化妆品、饰品消费。消费构成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第一首要的消费在吃饭上,几乎所有问卷都显示大学生消费支出首先考虑的是饮食。
第二,日常生活用品消耗在大学生消费支出中所占比例位列第二,占有73.26%的比重。日常消耗支出男女生相差不大,女生略高,而从年级方面,10级学生在这方面的支出最多,有79.66%,其次是11级学生,占总支出比例70.91%,12级新生比重最低为68.97%。
第三,根据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手机话费的消费也成为大学生消费重要组成部分。打电话给家人、同学、朋友,用手机上网玩QQ、微信、微博,已经成为大学里大学生的一种时尚活动,手机服务功能越来越多,流量、wifi、3G、4G,这就容易出现学生手机话费支出增多,学生话费支出少则几十元,多则数百元。
第四,195人中服饰消费额占比例较高, 10级、11级、12级学生服饰支出占总比例数据分别是53.45%、62.71%、69.09%,而男女生在这方面的支出比例差别非常大,男女生比例分别是38.89%、72.03%。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更多的女孩子到了大学里更加重视自己的穿着打扮。
第五,娱乐交际消费包括上网、、打台球、溜旱冰、看电影、旅游等,同学们交往中聚餐,一同出去旅行,或是同寝室的同学生日送礼物都会有些交往的人情费用,195人中,认为这是一项重要支出的有48人,占27.12%。且这笔费用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增多,受性别因素影响甚小。另一方面,大学生正处在一个青春萌动年龄阶段,有些同学有了男女朋友后,约会多了,就不得不额外的多了一项开支。
第六,据调查显示:学生每月花在学习上的支出比例跟化妆品装饰品的支出比例值相同。其中学习消费主要是书籍费、学习用品费、等级考试费用、考证费等。195人中,认为自己会支出一笔学习费用的有40人占20.51%。
第七,由于大学生对新鲜事物与高科技的追求,部分学生每月都会在电子信息产品方面有一部分的支出,这些学生占总比例的4.07%,这笔支出比较有特点主要集中在男生,且主要集中在大二的年级,且主要以网购的形式出现。
三、大学生的日常消费特点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行为、消费心理随着年龄或者说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容易发生变化。但是理性消费是主流。
第一,大多数人能够合理计划自己的消费。195人中在费用开支上31.98%的人有一定的预算安排,合理规划,38.37%的人本着尽量节省的态度,只有16.86%的人随性乱花,用完了再想办法的。换句话说,大部分的大学生在消费时都是有计划的理性消费,当前社会上普遍关注的大学生超前消费只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少数现象。
第二,大多数大学生购物时都会有个理智的判断。有51.7%的人在非常需要此物品时消费,有24.41%的人消费是为了满足自己一时的消费欲望,还有21.51%的人消费是想买就买。
第三,对于消费倾向比较赞同哪种此项问题,62.21%的学生认为应该以经济实惠为主,29.65%的学生认为应该兼顾实惠和高档次,只有1.16%的学生认为应该尽量追求高档次,还有6.40%的学生消费倾向较随意。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R·所罗门.消费者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