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产业经济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产业经济分析范文1
一、经济法概述
从一般意义上讲,经济法是用以调整现代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最早,经济法产生于资本主义国家,是发达国家追逐经济利益,改善社会关系的基本法规。然而在早期,经济法没有民法的概念,并不注重法律内容的区分与研究,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经济上,比较脱离法律范畴。对我国而言,经济法出现较晚,在我国经济水平逐渐发展提高的基础上,经济法必须与宪法、行政法、社会法、刑法等一样成为我国最为基础最为根本的法律。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新兴的法律部门,经济法可以起到干预国家经济的重要作用,能够有效地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并以促进经济发展为根本目的,对经济关系进行综合调整。
二、民族旅游产业中经济法运用的意义
(一)欠缺完善的法律保护
由于我国大多少数民族地区都处于较为偏远的位置,因此在具有十分优美秀丽的自然风光与淳朴传统的民族特色的同时,也表现出法律的缺失与疏漏。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传统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得较为完整,这些相对完整的旅游资源对外界旅游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为民族旅游产业创造了充分的发展条件。然而旅游产业与很多产业有很强的联系。一次完整的旅游活动就涵盖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必然会与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相联系,具有拉动性强的特点,继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全面发展。”[1]尽管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有效应用能够充分地满足其迫切改善落后经济状况的心理需求与生存需要,但是法律的不完善与局限性都给其旅游经济的增长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困窘,不仅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旅游者的权益,也会给自身的经济发展带来制约。研究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中经济法运用,能够在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基礎上保障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有效地促进民族和谐
一直以来,我国都是一个团结奋进,各民族间相对和谐友好的国家,并将民族之间的和平共处作为国家统一的重要标准,因此,在民族地区旅游业开始崛起发展的时候,我国政府有必要做好相应的宏观调控,制定良好有效的政策继而保障民族地区收入,使其能够通过旅游行业的开展带动整个市场经济的提高。只有在大力支持民族旅游产业的同时积极地做好监督管理工作,确保经济法规能够有效实施,才能保障民族之间的和谐,减少各民族之间的矛盾与纠纷,为国家的统一与社会的安定奠定基础。
(三)合理保护环境资源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拥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包括秀美的自然景观,大量的生态物种、丰富的矿物资源。如在我国的云南,有着号称中国西南地区最大湖泊、中国第六大淡水湖,且被誉为“高原明珠”的滇池,有着让人看过一眼便铭记于心的秀丽洱海,同样有着大量的动植物与有色金属,因此被称为“动物王国”“植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长年以来,有色金属的矿产量都位居全国前列。不仅在云南,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均如此,然而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为了获取可观的经济利益,就开始肆无忌惮地开发及利用这些自然物质资源,这种过度地、毫无节制地资源开采及利用不仅会造成物质资源的匮乏与枯竭,还会给自然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与污染,为此,少数民族旅游产业的发展应该建立在对经济法律合理的认识与了解基础上,尽可能地实现人与自然相和谐、经济与民族风光相协调。
三、民族旅游的特征与经济法的联系性
(一)民族性与经济法的联系性
民族性是民族旅游最重要的特征,每个民族之间的文化特点、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都与其他的民族存在巨大差异,这种民族性决定了在开展旅游项目,发展旅游产业时,各民族地区要采取许多截然不同的方式,这种民族性特点给经济法的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经济法的执行必须有的放矢,以多样性迎合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民族性特点。
(二)地域性与经济法的联系性
地域性对民族旅游而言,既是一种限制,又是一种保护,任何民族的发展与生存方式的形成都建立在特殊的生存环境和地域特征上,只有在这样的独特的地域环境才能够形成独特的民族习惯,才能给游客制造出独特的民族氛围,为此,地域性特点必须与经济法高度融合,经济法要建立在对地域性有所针对的基础上,才能确保游客在学习神秘民族文化的同时领悟、体会地域性所带来的民族精神。
四、民族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长期以来,民族区域旅游产业都存在着公共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随着现代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民对于民族旅游的需求也相应不断提高,而民族旅游产业的配置设施处于无法满足的落后阶段。这不仅导致民族旅游产业正逐渐丧失竞争力和吸引力,也导致游客无法从旅游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民族旅游的乐趣与特点。以交通条件与住宿条件为例,民族旅游产业的交通道路条件往往非常恶劣,难以承受大量的车载客流,因此对于游客人数造成了一定的限制,也给行车安全埋下了隐患。而在住宿方面则更为明显,很多民族区域的住宿条件极差,但是由于住宿房屋的有限,导致收费极高,既有坐地起价之嫌,价格又无法与实际环境相符。这种地形、环境封闭以及经济落后导致的基础设施不足与局限,给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带来了桎梏与消极影响,也给游客的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
(二)开发具有盲目性
由于一些少数民族聚集区域的规模与资源都难以满足旅游产业的需求,所以这些少数民族地区开始进行资源的开发与产业规模的建设,但是,其在开发建设之前并没有进行细致合理的规划,缺少宏观的战略思考,而只是一味地将落脚点放在获取更多经济利益上,以至于旅游产业开发具有盲目性,缺乏质量保障,不仅对于当地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还会导致资金利用不佳,设施建设不到位等情况,对少数民族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没有促进作用,反而产生了巨大的阻碍。
(三)旅游市场存在不正当竞争
“我国的民族旅游产业正处于迅猛发展的阶段,但是随着发展节奏的加快,游客对旅游项目的投诉也大幅度地增长,尤其是旅游社与游客间的纠纷增长速度非常之快。”[2]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项目的对外开放过程中也存在这样的情况,且近年来愈演愈烈,最主要原因即旅游市场中出现了不正当竞争手段,为了获取利益,旅游产业商家弃道德于不顾,其操作手段甚至违反了我国《旅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有关规定。如民族地区的旅游餐饮行业将收费标准定的过高,趁机敲诈游客。还有一些旅行社强制性地要求游客进行购物消费等,这种行径不仅对游客自身的安全及经济造成损失,也给民族旅游产业的形象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五、经济法对优化民族旅游产业的作用
(一)经济法的完善大力扶持民族旅游产业
为了大力扶持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项目的开发与运行,我国政府应通过经济法的制定进行补贴和优惠,“这些政策包括:财税优惠政策;对民族地区发放无息和低息贷款的金融优惠政策;采取利润自留、自有资金照顾、价格补贴照顾等措施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的优惠政策,同时应放宽扶贫标准,加大民族地区扶贫资金及完善相关惠及民族地旅游开发的倾斜政策。”[3]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降低民族地区的旅游资金投入标准,使其无论从建设还是管理上都能够得到有力的资金扶持,合理地利用各项资源,加快旅游业发展脚步。
(二)合理地制定民族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民族旅游产业的长期性发展进程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果不能做到合理规划,就会破坏民族地区的整体和谐,破坏民族地区的生态结构与建设规模,使其失去原有的民族性特点,因此,政府应该通过经济法的制定调控帮助民族地区进行合理的旅游产业开发规划,并以此培育市场,完善旅游产业的服务。在实际操作时,政府要以市场导向作为旅游产业及产品开发和发展的牵引力,有步骤、有时序地为民族旅游产业制定符合自身发展思路的开发规划,既能大力地保障民族地区自然生态资源的完整性,也能促进自然生态环境与旅游产业平衡发展。
六、运用经济法管理民族旅游产业市场
(一)管理民族旅游产业市场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休假制度的调整,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在旅游带给游客快乐享受的同时,关于旅游的投诉日渐增多。”[4]民族旅游产业市场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与休假制度不断调整的基础上,民族旅游市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只有以经济法作为管制的途径才能确保侵损游客的不正当行为受到大力打击。如今,各旅游商家经营者为了获取经济利益,甚至谋求暴利,不惜自毁信誉,采取吃回扣行为、打击诋毁其他商家行为、虚假广告宣传行为等,导致民族旅游市场出现了病态之状,严重阻碍了民族地区旅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了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关系。市场需要完善与规范,只有加强对于旅游产业的有效规制,加强市场监控的力度,才能促进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自由竞争。
(二)采取公开手段实行监管
传统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市场缺乏经济法的有效监督管理,最根本的原因是缺少统一的制度与规范,缺少信息资料的公开和共享,导致了在法律判定时缺少合理有效的证明。为此,政府应在经济法相关规定中要求旅游行业提供信息资料并进行公开。游客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旅游行业的各项信息内容,并选择口碑质量最佳的旅游项目,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信息公开制度可以帮助游客制定一条属于自己的旅游线路并根据自身经济条件选择费用标准。旅游产业信息的公开可以通过网络、问询部、书籍音像等途径。如当地旅游局主管部门建设网站,公开各项旅游产业信息,其中包括餐饮、住宿、交通等,并进行实时更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必须确保提供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游客及时获取有利于出游的相关路线、住宿、购物资料。
(三)构建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制度
为了保障消费者的权益,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必须按照经济法的相关规定,订立并履行旅游合同来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旅游合同要对各项纠纷制定明确的,具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以及赔偿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兼顾双方利益。除此之外,旅游执法部门应针对各项旅游产业项目的工作内容进行细致严谨的检查,只有加强自身的监督力度,才能有效地增强旅行社以及各相关经营企业的自觉性,并自发提高自己的服务意识与服务质量。有效的监管与合同规定能够减少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发生,改善坐地起价、强制消费、吃回扣等不良现象。
经济水平的提高促使人们消费意识不断转变,让旅游度假成为了目前最受青睐的放松方式,“旅游业一度被誉为‘朝阳产业’,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弘扬了民族文化。”[5]在旅游行业大力兴起的前提背景下,我国的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也开始势头猛进,然而,“由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其他地区存在巨大差异”,[6]民族地区的地域限制与民族特征决定了其发展具有局限性与阻碍性,如果没有合理的规划与监督,就会引发一系列不正当竞争与违法行为发生,导致民族地区旅行产业陷入恶性循环,为此我国政府必须加强经济法的构建,加强对旅游业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旅游产业的各项目符合旅游合同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改善当前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不良现状,促进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振兴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罗中昌.民族旅游产业的经济法思考[D].西宁:青海民族大学,2014.
[2]甘子红.从经济法视域分析我国旅游业中损害赔偿责任[J].今日湖北旬刊,2015(8):17.
[3]冯冰冰.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产业发展看民族经济法的相对独立性[D].长春:吉林财经大学,2010.
[4]熊靓.从经济视角看我国旅游业中损害赔偿责任[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11).
[5]徐萍萍.論旅游业政府监管失灵的法律救济[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14.
[6]田钒平.民族经济法理论研究的根本问题——基于西部开发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关性的理论分析[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0(5):98-104.
[责任编辑:王鑫]
旅游产业经济分析范文2
郴州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文化、景点开发、设施建设、旅游业管理等都有较为厚重的积淀。改革开放以来,市政府一直十分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了郴州基础和支柱产业。近年来,郴州旅游呈现跨越式发展态势,年均增长速度超过GDP和其他产业的发展速度。从1997年郴州市成功举办第一届郴州山水旅游节后,2000年开始,郴州市委、市政府决定把举办生态旅游节作为开放兴郴的重大举措。2000年―2007年,郴州市坚持每年举办一届生态旅游节,连续举办了八届,对整合旅游资源,传播旅游形象,提升郴州知名度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郴州生态旅游节,2005年被评为全国节会50强,由此,成为了具有全国一定影响力的节会品牌。2009年,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建设“湖南最开放城市”和“湘粤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其中一项重要规划,即“至2020年,将郴州建设成全国生态休闲度假基地,全面提升旅游产业品级。
随着郴州构建全国生态休闲度假基地和提升旅游产业品级的需求,郴州生态旅游产品的优化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主要从优化郴州生态旅游产品文化和提升郴州生态旅游产品保护意识两方面来探讨生态旅游产品优化的路径。
一、通过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郴州生态旅游产品文化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面向大众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务体系。我国现阶段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以文化馆(站)、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等面向社会公众的文化机构和场所为中心,以非政府、非营利性的相关社会组织为的,遍布城乡的文化服务点和网络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功能就是向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在服务过程中不仅只是为当地居民服务,更是一种地方生态旅游文化,在生态旅游产品优化的过程中,通过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以进一步优化生态旅游产品的文化。
(一)通过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提升生态旅游文化品位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常是指文化馆(站)、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等面向社会公众的文化机构和场所等设施,但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功能即面向大众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务体系来看,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可以更丰富,不仅是指一些文化场馆和机构,也应包含无形的文化形式和内容。比如昆曲作为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湖南省郴州市的优秀文化旅游资源,也是郴州人们的高端文化遗产。在生态旅游开发中就可以利用昆曲作为当地居民的公共文化的特点,把高端的文化资源开发成常规的表演形式,就像以前一样搭台唱戏,不仅供旅游者观赏也作为当地居民的休闲方式,这样既能丰富旅游文化,增强旅游感受,提升生态旅游文化品位,又可以使作为郴州高端公共文化的昆曲得以以常见的形式表现出来,更好的服务大众,提升人们的修养和文化品位。
(二)通过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挖掘生态旅游文化的内涵
公共文化可以把深奥的文化转变为喜闻乐见的形式,更好的为公众服务。我们都知道周敦颐先生的《爱莲说》,而周敦颐曾三度在郴州为官,是在郴正常任职次数最多、时间最长、政绩较好的朝廷官员。他在郴州兴学校,办农桑,关心民间疾苦;他亲辟莲池,自种莲花,也自喻莲花,写出了千古名篇《爱莲说》,写尽莲之高洁和君子之品质。郴州的爱莲湖风景区就是结合郴州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运用现代城市理念经营城市的产物。这样的旅游文化开发,使得相关文化走进了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中,也走进了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里。
城市公共术景观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美国著名城市规划师伊利尔・萨里宁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的追求是什么。”其含义是说人们可以通过城市具象去领略城市文化,那么旅游者也会在旅游城市,透过城市的公共艺术景观,真实的感受到独具特色的城市生态旅游文化。而当地居民也会在公共艺术景观的熏陶下,潜移默化的形成自己的文化氛围和特色。如郴州五岭广场的标志性雕塑“神农作耒耜”,就反映了郴州的历史,代表了郴州的文化。炎帝制耒耜,种五谷的事迹就发生在郴州。当时正是狗尾巴粘了谷种,让炎帝开始种谷。之后,炎帝在嘉禾的九老峰下的“丙穴”中,对关养在那里的六畜,开始了驯化,而用牛耕田的历史也由此拉开。神农发现嘉谷,驯牛教耕、遍尝百草三大贡献,郴人皆占有,此为郴之幸也。而其归葬之地,现今虽不属郴,但“神农精神”却流传郴地,新鲜依然。神农作耜在郴山,彰显的是“奉献、创造、忘我”,也可以说是“敢为人先”的一种郴人精神和文化。
(三)通过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对象,提升生态旅游文化的效益
公共文化的开发,不仅可以丰富一地的旅游资源,更重要的是可以挖掘出旅游资源的内涵,让旅游资源“活”起来,更好的服务于旅游者。比如郴州的文化中心内有市图书馆、展览馆等设施,就在五岭广场旁边,它们都是郴州的公共文化设施,为郴州市居民提供了休闲等文化服务。如果这些场馆与旅行社开展合作,进行相关的主题活动,开展根据客户要求组织特殊主题类的活动项目,或者开展学生团活动等,通过媒体宣传,建立品牌效应,这样可以使公共文化设施的旅游价值得以提升,进而引起当地居民对公共文化的重视,吸引更多的人来充分利用和保护公共文化设施,形成一个很好良性循环。又比如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一方面可以满足旅游者追求异质文化的感受,成为旅游地的吸引点,同时,增强目的地人们对自身民俗文化的自豪感,激起爱护、保护、发扬民族、民俗文化的热情。丽江古城的开发,让纳西族人们认识到了他们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原本只有老人玩的东巴古乐不仅吸引了全世界的旅游者,也走向世界各大舞台,从而得到了年轻人的青睐和追捧,也使得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发展下来,现如今在丽江光看一场东巴古乐表演,门票价格就在百元以上,不算其它的附加效益都已经很可观了。
又比如,郴州桂阳阳山古民居的开发中,就应挖掘其蕴含的文化内涵。阳山古民居这个村落在布局上讲究“天地人合”,结构上体现儒家“中和”思想,是民俗文化与建筑的完美结合。 阳山这个村落居住着何氏族人,他们崇文尚武,重伦理,求和睦,明理义,事农桑,涌现出进士、举人十余人,官至将官、翰林者多人,不以望族自居,助弱扶贫,自发设立了“重九会”(敬老)、“议学会”(助学)、“女儿会”(扶孺)、“禁戒会”(自律)等,形成了“宽容诚厚重,和气致祯祥”的数百年家风,这也当今应推崇的精神文化。
二、通过校企合作提升郴州生态旅游产品保护意识
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生态旅游资源被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是人们缺乏应有的生态旅游教育,缺乏保护生态旅游资源的意识,有些行为完全是出于无意。生态旅游教育的缺失可以由高校来弥补,旅游景区、社区又可以为高校提供很好的实习实践机会,通过高校和旅游景区、社区的合作来提升人们保护生态旅游产品的意识。
(一)校企合作提升生态旅游产品保护意识的模式
1.高校提供培训和专业指导
(1)为旅游景区提供生态旅游专业讲解。首先在学校要开设生态旅游相关的课程,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学生的培养采取分阶段培养的形式,即在旅游旺季,专业学生进入景区做生态旅游专业讲解,把生态旅游知识贯穿其中,从而潜移默化的把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意识传递给旅游者。如莽山国家森林公园,可以培养专门的景点专业讲解员,经过生态旅游知识的专门培训。在团队入园时由景点专业讲解员进行讲解,在游览的过程中要重点结合生态旅游的知识进行讲解,由于莽山国家森林公园很大,游客乘景点旅游车进入的时间较长,在沿途一方面通过专业景点讲解员的讲解,另一方面可以在旅游车上播放有关生态旅游的相关宣传片,来提高旅游者的生态旅游意识。这项工作如果长期坚持去做,可以有效的提高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生态旅游意识。
(2)共同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做好生态旅游宣传。利用高校的专业人才优势和生态旅游景区的特点,根据市场需求,推陈出新,设计出一些能启迪游客环境保护意识是设施和旅游项目。如开发出一些体验性旅游产品,原汁原味的真品、精品,避免文化污染。科学的做好旅游市场营销,科学的宣传旅游产品,用对游客负责任的态度来宣传生态旅游目的地,避免过度宣传,以免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通过高校的专业力量,科学准确的确定生态旅游景区承载量。
(3)为社区居民开展培训。可由高校组织生态旅游专业志愿者团队,由他们分批与社区居民联系,深入社区居民的生活中,通过言传身教的影响,结合适当的专业培训,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使生活在生态旅游景区内和周围的居民从生态旅游景区的管理中或观光中获益,而后自觉地保护这些让他们获益的生态旅游资源。
2.生态旅游景区提供实习实训机会
而学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正肩负着培养生态旅游专业一线人才的使命。职业院校要求以服务地方企业为主要目标,比如我们郴州职业技术学院,由于地处中国旅游城市郴州市,旅游业是郴州的支柱产业,我院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服务地方产业的支撑型专业。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性,实践性,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习专业的生态旅游课程,还要学生把生态旅游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去应用,他们非常需要通过实习实训来提升他们的生态旅游的专业实践能力。他们的实习实训就要到生态旅游景区去,深入企业进行实习实训,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到实践中去发现非生态的问题,并帮助解决要。高校从理论上培养了学生的生态旅游意识,非常需要企业为他们提供实习实训的场所,而企业也需要大量的懂得生态旅游的专业人才来管理。
(二)提升生态旅游产品保护意识的作用
1.解决当地居民和旅游经营者的专业培训与提高的问题
生态旅游景区一般是没有收到干扰、生态和文化特色保留比较完好的地方,当地居民思想朴素,缺乏相应的生态旅游专业知识,而一些旅游经营者也比较缺乏生态旅游专业知识,同时他们又没有时间、精力、经费去进行的专门的学习,而通过校企合作,由专业学生深入他们的生活中,把培训与教育放入的他们的生产、生活中,由学生通过实践对当地居民和旅游经营者开展培训教育,这样不仅能有效的解决学习与生活、生产、工作的矛盾,又不需要增加过多的经济负担。
2.解决生态旅游景区生态旅游专业人才匮乏的矛盾
通过校企合作专业学生有了更多实践机会,也有更多接触一些生态旅游景区非生态的行为和现象,从而促使他们去思考,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有利于的培养出更优秀的生态旅游专业人才,为生态旅游景区的经营和管理提供保障。因为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关键就是人才,只有加强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科学文化素质和管理能力,才能满足生态旅游事业发展的要求。而校企合作可以很好的为将要从业的专业人员开展良好的职业培训,从而确保行业内拥有高素质从业人员,有效的为生态旅游景区服务,实现生态旅游景区的良性循环。
3.提升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经营的机会和层次
通过深入当地居民生活中,宣讲生态旅游基本常识,以身作则,示范带头作用,逐渐提升居民的生态旅游知识,随着居民生态旅游专业水平的提升,让他们可以更好的参与到生态旅游资源的经营当中,从而从生态旅游资源的经营当中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这样才能有效的改变原来由于缺乏专业知识而只能从事一些浅层次的工作的局面,从而调动起居民主动保护生态旅游资源的积极性。
旅游产业经济分析范文3
[关键词] 钻石模型 旅游产业 竞争力 产业集群
一、钻石模型理论
“钻石模型”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以产业结构的“五力竞争”模型为基础,来分析一个国家特定产业是否在国际上有很大的竞争力即所谓的波特“钻石”模型理论。他认为决定一个国家的特定产业竞争力取决于要素条件、需求状况、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机遇、政府等六因素,其中前四个因素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如图一)
1.生产要素。可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初级的生产要素是指自然的资源,如气候条件、交通设施,资金支持和技术人才等等;高级生产要数是指经过自然资源加工后的资源,如高级技术管理人员资源和投入改造的设备等。生产要素在竞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需求状况分析, 包括国内需求和国际需求。本地顾客的需求对企业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有很高素质的国内消费者,可以激发本国企业改进生产的设备,提高企业的服务,推动国内企业的竞争力。本国市场对产品的需求不仅通对企业加以影响,还有本地高素质顾客的预期需求陷于其他的国家,那么也会拉动企业的竞争力。
3.相关和支持产业。在许多产业中, 相关和支持性产业和优势的产业是一种休戚与共的关系,尤其是“产业集群”这种产业链现象,说明很多优势的产业和其他产业是一种密不可分关系,他和区域间的强势产业一同崛起。
4.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走国际化的道路可能是本国企业的竞争和国际市场的需求。本国市场的竞争可以让国内企业提高自己的效率、减少成本,形成自己的宏伟战略的目标,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为企业在激烈的全球中立于不败之地提供了很好的国内环境。
同样,在国际市场中,只有在国内成功搏斗的企业在中改进设备和创新的企业才能在国际上和外国企业一争高下。
5.钻石模型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是机遇和政府。机遇是外在的因素, 他有双向的作用,绝非企业的影响力所能左右。政府在提高产业的竞争力中起到提供企业所需的资源,创造发展的环境等责任。
波特的“钻石模型”说明一个具有优势产业的竞争力需要生产要素、需求状况,企业的战略和相关与支持产业四因素的互动和机遇和政府的参加。
二、对贵州省旅游业波特的“钻石模型”的竞争力进行分析:
1.生产要素方面。贵州省是名副其实的旅游资源大省,截止到2007年底,贵州省建设世界自然遗产一处:荔波;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3个,省级风景名胜区59个,此外还建有2A级旅游景区(点)9个,3A级旅游景区(点)13个,4A旅游景区(点)3个,5A级旅游景区(点)2个;中国文化遗产5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2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9个;国际生态博物馆4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9个;国家森林公园21个;国家自然保护区8个;国家地质公冈6个;国家水利风景区7个,创建了贵阳、遵义、安顺等6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然而,根据2007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可得,贵州旅游社总收入74187.42万元,现有从业人员47494人。而作为旅游产业大省的广东,其旅游社收入2020332.59万元,从业人员261029 人。根据以上说明,贵州旅游业现阶段与广东差距有很大的差距。使得贵州旅游产业现阶段还只属于旅游资源大省,要转变为旅游大省还有很大的差距。
2.需求条件。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2007年贵州入境游比上年增加33.78%,同时旅游业创汇能力以12.17%的增速居全国前列,贵州旅游产业正再从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大省转变。除此外,随着国家对西部的支持力度,2007 年贵州省GDP达到2741.90 亿元,比上年增加13.7%,为省内市场的开拓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促进了省内旅游的蓬勃发展。
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在旅游业很大发展的2008年,贵州省旅游总收入创下了653.13亿元的好成绩,较2007年净增140亿元,增长27.50%,旅游总收入在全国的排名由18位上升至17位。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升。同时,旅游产业集群的作用开始显现出来。全省2006年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47494人,为缓解全省就业压力做出了积极贡献。旅游业的发展也推进了交通、餐饮和娱乐业等相关企业的发展,截止2007 年底,贵州全省旅行社数量达到 177 个,收入达 74187.42 万元。星级饭店227家,吸引了世界很多著名酒店来入黔。同时其他的保险、娱乐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尤其是交通业发展,对打破贵州那种“黔驴技穷”的局面,提升旅游业的品牌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4.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贵州地处中国的西南部,与四川、广西、贵州、重庆、云南毗邻。四周都是旅游资源大省或旅游产业大省,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让贵州旅游企业发展壮大起来,需要有有好的企业组织结构和战略。而本身企业的的制度创新是贵州旅游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利用举办旅游节提高旅游品牌形象,吸引国内外旅游者到贵州旅游有很好的作用。近年,贵州连续举办了黄果树瀑布节、油菜花节、苗族姊妹节等旅游节庆,大大提高了贵州旅游产业知名度。这不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旅游者,还引来众多国内外旅行企业到贵州考察踩线,为贵州的发展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支持。
5.政府支持。贵州省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力争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并且积极发展信息、物流、金融、保险、法律服务、咨询、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传统服务业,发展连锁经营、集中配送等新型服务业,拓展文化、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服务领域。放宽市场准入,建立公开透明、管理规范的准入制度,强化对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和引导。
6.机会。在贵州地处西南的中部地带的地位优势,为大力增加和周边旅游大省的合作创造了机会,在产业上和周边地区相互补充。同时,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和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的机会,大力发展旅游服务和配套的企业。
三、 提升贵州省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建议
1.从生产要素方面来看。要按可持续的观点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按照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的观点来指导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加强和旅游发达地区的交流合作,注重旅游专业队伍人才的培养,还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
2.从需求层面来看。注意提升贵州旅游的文化内涵,按照“多彩贵州”的理念宣传贵州的旅游资源。同时按照旅游需求来调整旅游资源的市场化需求,按照旅客的需求来改革旅游产业链,提高贵州旅游的品味
3.从相关与支持性产业来看。旅游产业的竞争力的提升需要相关配套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应该加强相关产业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的力度。同时积极扶持龙头企业,打造旅游产业的空间集聚模式。
4.从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看。贵州旅游企业应该有长远的规划目标,按照创新的理念来发展企业,革新企业的管理理念,发展思路。调整企业的结构。同时企业要勇于竞争,在激烈的竞争中学习对手之长,发展壮大自己。勇于面对更大的挑战。
5.从政府和机会层面来看。政府要有大局意识,合理整合资源,制定发展规划和目标,发挥在旅游产业中的主导作用。同时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形成旅游产业间的互相合作,培育产业集群。在发展中任何的机会都有双面性,旅游企业要有清醒的意识,在发展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化不利为有利条件来发展自己,壮大自己。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M].华夏出版社,2002
[2]张梦: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3]赵莺燕:基于“钻石模型”对青海省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分析[J].攀登,2007(3)
[4]李金玲 杨占锋:基于钻石模型的湖南旅游业竞争力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09,(09)
旅游产业经济分析范文4
关键词:旅游产业;经济增长;单位根;协整理论;因果检验
一、引言纵观世界各地旅游发展历史,不同地区由于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不同、国家发展战略取向不同,旅游产业具有不同的演进发展路径。从旅游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基本上可以把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归结为两种:一种是经济增长促进旅游发展(economypromotingtourism)模式,简称ept模式,即通过经济增长来带动和促进国家(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模式;一种是旅游发展拉动经济增长(tourismpromotingeconomy)模式,简称tpe模式,即通过发展旅游产业来拉动和促进国家(地区)经济增长的模式。就中国的情况而言,目前理论界对ept和tpe两种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尚存较多的争议,而重庆作为我国最年轻的直辖市,综合性强、关联度高、拉动作用突出的旅游产业日益成为重庆市国民经济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所以,有必要深入研究重庆市旅游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而科学地认识旅游产业在重庆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地位与作用。
2010年,重庆市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62亿人次,比上年增长31.54%;旅游总收入917.85亿元,比上年增长30.52%;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gdp)的11.76%。与直辖之初的1997年相比,13年来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数量、旅游总收入和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市gdp比重分别增长8.62倍、l2.49倍和6.97个百分点。其中,重庆市全年共接待入境旅游者137.02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7.o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74%和30.9%。与直辖之初的1997年相比,13年来全市入境游客数量和旅游外汇收入分别增长5.25倍、6.66倍。由此可见,研究重庆市旅游产业发展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是一个极富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课题。
二、文献综述
旅游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国内外学者在这一问题的认识上始终未能达成共识。chi.okoh[】(脚’于韩国的实证研究明确表明,韩国的旅游业发展与以gdp为代表的经济增长之间并不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二者时间序列数据的granger因果检验则表明,在短期内经济发展导致了旅游消费的增长。周路[3的研究表明,四川省经济增长与旅游总收入、入境旅游收入之间不仅存在长期正向均衡关系,也具有短期动态调整关系,四川省国民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旅游收入总量增加0.58个百分点,入境旅游收入增加0.13个百分点。刘其君¨](的研究结果表明,江苏入境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正向关系,并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说明两者间存在的动态均衡关系。同时,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江苏入境旅游与经济增长两者呈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的关系。邓祖涛、陆玉麒j(-97)对湖北省旅游收入及经济增长进行研究发现,湖北省经济增长与旅游业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湖北省经济增长对旅游业的正向作用明显强于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反向影响。
三、变量选择说明与数据的采集和处理(一)变量选择及其说明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重庆旅游业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97年直辖以前,重庆旅游业发展经历了“接待型起步”和“事业型管理”两个阶段。自1997年重庆设立为中央直辖市,重庆市旅游业发展逐渐步人产业化推进阶段。在直辖西部大开发战略、“两市一地”(指原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并入重庆、三峡工程全面建设和百万库区移民搬迁等重大事件背景下,新重庆的行政区划范围、城市地位和发展格局、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及定位等均发生重大变化,给重庆旅游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本文采用1997—2010年共l4年的统计数据,数据来源于历年重庆市旅游局和重庆统计局联合的《重庆市旅游业统计公报》,以此来突显相关政策下的重庆市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二)变量的选择和数据的采集与处理这里主要有三个变量:一是国内旅游总收入(tr),衡量国内旅游发展的水平;二是入境旅游收入(ir),衡量入境旅游发展的水平;三是国内生产总值(gdp),衡量重庆市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m’。通过对变量进行计量分析并建立模型,说明tr和ir是如何影响gdp以及二者的影响差异。为了避免数据序列的剧烈变化,分别对三组数据进行对数处理,即:lntr、lnir、lngdp,其相应的一阶差分序列记为dlntr、dlnir、dlngdp。这样处理可以消除各个变量之间的异方差性,使变量的变化趋势线性化,不改变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因文章篇幅所限,1997—2010年重庆市旅游总收入、入境旅游收入与经济增长数据从略。
四、动态计量分析
为了直观地观察变量之间的变化趋势,笔者运用eviews6.0软件绘制变量间的时序图和一阶差分序列图,可以看出:gdp、tr和ir的三组变量对数值lngdp、lntr和lnir的变化趋势,其变化特征非常相似,可以判断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趋势,即重庆市的gdp、tr、ir都表现出稳定快速的增长趋势。为了消除共同趋势的影响,对变量采取差分处理。一阶差分序列的变化特征表明,变量gdp和tr的一阶差分平稳性不高。因此,继续对变量进行二阶差分处理。二阶差分序列变化特征表明:变量的二阶差分具有平稳性,其可能是平稳序列,进而进行单位根检验。
(一)变量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由于本文所选的分析变量是宏观经济的变量,这种变量的时间序列通常情况下都是不平稳的,随着时间的位移而持续增长,也就是说有一种长期趋势的特征。
检验结果表明各变量的adf值与1%、5%和10%临界值的大小比较,lngdp、lntr在10%的置信水平上都接受原假设,可以认为是不平稳序列;而lnir在1%的置信水平上同样接受原假设,为不平稳序列。lngdp、lntr的adf检验值大于各自的临界值,说明他们的一阶差分序列是不平稳序列,需要进行二阶差分;而lnir的一阶差分序列是一个平稳序列。lngdp、lntr的二阶差分序列是平稳序列。因此,接下来可以对三个变量进行协整检验。
(二)各变量间的协整分析
由单位根检验可知:lnir为一阶单整变量,lngdp、lntr为二阶单整变量,他们之间应该存在一个平稳的线性组合,即gdp、tr、ir之间应该存在一个长期的稳定关系,可以进行变量之间的协整检验。本文运用eg检验法,eg检验是建立在两变量之间是同阶单整基础上的,如(1)式则用ols法估计长期均衡方程(称为协回归方程):yl=+卢i+g2z+占。(1)将残差e。用作为均衡误差s的估计值,用adf检验测定e的单整性。如果e。为平稳序列,则认为变量之间是(1,1)阶协整;如果e.为一阶单整,则认为变量为(2,1)阶协整。由于残差e。的均值为0,所以在对其进行adf检验时,应该选择没有截距项的模型进行检验。现对e。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的表达形式为:lngdp=4.399856+0.541809lntr+0.198351}lnirt(9.688225)(2.685068)(0.777850)r=0.929767dw=0.670440上述方程表明:重庆市的旅游收入、入境旅游收入和国民收入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国民经济增加1个百分点,旅游总收入增加0.54个百分点,入境收入就会增加0.198个百分点。
由检验结果可知e.是平稳的,因此lngdp、lntr、lnir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即重庆市旅游收入、入境旅游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这样就可以建立lngdp与lntr和lnir之间的误差修正模型ecm。
(三)emc修正模型
d(lnir)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现在去掉此序列,重新回归,ecm模型标准格式回归结果如下:lngdp=0.612190}d(lntr)一0.361554}et(一1)t(4.239910)(一2.119883)r2=0.532946dw=2.014152方程的回归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误差修正系数为负,符合反向修正机制,反映了变量间的长期和短期关系。
检验结果表明:长期均衡经济增长模型的短期波动对其影响不显著,当经济变化超过均衡水平时,短期波动将促使其向均衡水平趋近,调整幅度为0.36%。同时,经济量受滞后1期的旅游总收入的影响,即重庆旅游总收入的增长有导致重庆经济增长趋势,其比例为61.22%。模型中r=0.532946,也就是说各变量的变化仅能解释经济变化的53.29%,说明影响重庆经济变化的因素是多种的,其他因素在模型中没有反映出来,如进出口贸易等。
(四)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利用granger因果关系来检验自然对数化以后的数据,以此考察重庆市经济增长与旅游总收入以及入境旅游收入之间的因果关系。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明,在滞后长度为1和2的情况下,除了重庆市的旅游入境收入不是引起旅游总收入增长granger原因之外,lngdp和i_~tr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lngdp和lnir之间也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说明经济增长对旅游总收入起到了刺激与推动作用,重庆市经济的繁荣带动了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在滞后长度为3的情况下,gdp和tit之间仍然互为因果关系;在滞后长度为3和4的情况下,接受lnir不是引起lngdp原因的零假设,也接受lnir不是引起lngdp原因的零假设。同时,lntr和lnir之间不存在双向因果关系。
五、结论
协整检验表明:重庆市的旅游收入、入境旅游收入和国民收入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旅游总收人增加0.54个百分点,入境收入增加0.198个百分点,国民经济增加1个百分点。
修正误差模型检验表明:在短期内当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系统将以0.532946的调整速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即是说,重庆市的旅游收入、入境旅游收入和国民收入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在滞后长度为1和2的情况下,重庆市的经济增长与旅游总收入和入境旅游收入之间都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因而,重庆市可以采取有力措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从而提高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程度。但是在滞后长度为3和4的情况下,入境旅游收入对重庆经济增长以及旅游总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不大。
自1997年重庆市直辖以来,重庆市的旅游业发展有了明显提速,但与某些省份相比还存在差距,需要通过加大旅游业的宣传力度,创造更多吸引旅游者的条件来缩小差距。重庆旅游业的发展要以经济增长为基础,同时经济增长也能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就目前来看,重庆入境旅游收入占国民经济收入的份额以及重庆旅游总收入的份额相对较小,重庆的旅游业还局限于国内旅游。加强旅游景区相关设施建设、提高旅游产品质量与旅游接待水平、吸引外国游客入境旅游,成为重庆市大力发展旅游业的首要任务。
旅游产业经济分析范文5
一、环京津客源市场基本情况
(一)地域构成特点
1、以京津及河北省内客源为主、以外省客源为辅
为了调研“环京津”客源市场情况,特取样白洋淀、野三坡和承德景区进行问卷调查,三者均为旅游胜地,有较强代表性,其客源区域构成主要以京津和河北省的客源为主 (三地平均分别为30.0%、14.7%和36.6%),外省客源为辅(平均16.3%)。该部分市场最大特点为与河北地理距离较近,交通费用较低,以利用周末闲暇时间为主,京津客源的可自由支配收入较高。
2、地理集中度较高
对于客源的空间分布特点,可用地理集中指数来分析,公式为:
其中G为客源地的地理集中指数,xi为第i个客源地的游客数量,T为旅游地接待游客总量,n为客源地总数。游客来源越少越集中,G值越接近100;G值越小,则客源地越多越分散。对于任一旅游目的地,客源地越分散,其经营就越稳定,如果客源太集中,经营风险将变大,客源地社会、经济、政治等的变化将很容易冲击旅游者的数量。
三地客源市场区域构成比例即为xi/T,白洋淀来自京、津、河北、外省和国外的客源分别为29%、13%、37%、21%和0%,野三坡景区为38%、13%、45%、2%和2%,承德为23%、18%、28%、26%和5%,代入公式即得三个取样景区的地理集中指数:G白=53,G野=60,G承=48。如将京津市场看作整体,各地G值将会更高,如白洋淀景区的G白’将达60(此时xi/T=42)。由此可看出“环京津”客源市场地理集中指数偏高,在经营上有较大风险。因此在“环京津”建设同时,应防范风险、注意客源市场的多元化。
(二)消费结构及水平分析
取样景区客源市场的消费结构及水平的调研结果基本相似,在食、住、行、游、购、娱六方面消费水平都偏低,调研结果呈正态分布,以白洋淀为例,游客食、住、购和娱的费用均值都集中于50元以下(游客食、住、购和娱的费用在50元以下的人数比例分别为58.06%、55.56%、58.82%和49.41%),而行和游的费用均值集中在50-100元(游客行和游的费用在50―100元的人数比例分别为39.76%和46.43%)。但是主要客源(京津和省内)的地理距离较近,交通费用比例本来应该较低,调查结果却显示较高:这一方面是因为我省短期内仍以观光旅游市场为主,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对客源市场的满意度进行分析。
二、河北省客源市场满意度分析
(一)满意度分析
三个取样点的游客满意度调研结果呈正态分布,游客对环京津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评价大多为“满意”和“一般”,平均值偏向于“满意”,说明游客对环京津的满意度较高。
(二)吸引动因分析
游客来“环京津”的显著动因是风景优美(三地平均27.6%),因此在主体形象塑造上可选择“环渤海生态前沿”;承德由于满文化的开发成功,使得文化成为主要动因之一(三地平均24.2%),因此结合河北省其他特色文化可选择“特色民俗文化遗产”作为主体形象;而由于娱乐性较低,因此在“度假休闲胜地”形象的建设中要注重提高娱乐性和参与度。
(三)改进需求分析
1、景区改进需求分析
游客的景区改进需求普遍集中在清洁卫生、导游服务、可看性、可玩性和地方文化的“前台化”上,例如承德游客选择需要改进“清洁度”、“讲解”、“可看性”、“可玩性”和文化性的比例分别为15.0%、15.1%、13.0%、26.0%和20.5%,而白洋淀景区分别为16.3%、15.6%、14.1%、22.2%和15.6%。但野三坡的结果具有差异性,分别为38.9%、11.6%、3.5%、5.2%和11.1%,在清洁卫生上有明显的改进需求,对其他因素的改进需求并不明显,这是因为当“环境卫生”亟待改进时,其他因素受到忽视,而不一定是对可看性和可玩性已满意,主要是因为骑马项目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尤其动物的排泄物严重影响了游客的满意度。同时野三坡景区游客选择改进道路指示的比例为19.8%,高于其他景区,说明野三坡景区需要进一步完善景区规划。
2、餐饮和住宿改进需求分析
餐饮的改进需求点主要集中在清洁度、增加地方特色、改善服务态度和食物口感上(三地平均为23.84%、22.61%、17.75%、17.63%),服务态度可以通过引进人才和提高管理水平改善,其余三点可以通过提高餐饮设施和产品档次实现。由此虽然会造成价格提升,但从游客消费情况和主要客源地的可自由支配收入水平考虑,并不会对需求造成影响,反而有利于整体形象的提升。同理,由于住宿的改进点主要集中于整洁度(承23.4%,白39.0%,野45.7%)和服务态度(承28.9%,白28.1%,野12.1%)上,我们可以得出引进人才、提高管理水平和提高住宿设施档次的建议。
三、基于客源市场分析的旅游开发对策建议
(一)目标市场定位
从区域上细分客源市场,要注意在“环京津”的开发中不能只以京津和省内客源为目标市场,否则会因为集中度过高而经营风险过大。在开发中还应分析河北省与外省客源地的文化差异,尤其是与东南沿海地区客源市场的文化差异,以此来增强客源市场的多元化,分散风险。在进行旅游目的地营销时,河北省内及京津客源适合作为一级目标市场,而辽宁、河南、山东等河北省临近省份、东南沿海省份以及国外客源市场适合作为二级目标市场,而其他省份适合作为三级目标市场。
从类型上细分客源市场时,可以看到目前“环京津”景区仍以观光旅游市场为主,但是这部分客源不仅消费水平较低,而且对于社会及生态环境的压力比较大,因此长期来看并不适合做主要目标市场。前景看好,但有很大潜在风险的是度假旅游市场和会展旅游市场(包括节庆、商务、会议和展会旅游市场),目前可开发的市场为周末旅游市场和第二套住房度假市场。
在以上目标市场定位的基础上,还需注意在开发中要以塑造“环京津”度假区的形象为主要目标,在没有建立成熟有效的管理模式之前,不宜过快地扩大规模,应尽量吸引有管理经验和信誉的开发商进行项目开发,增强“环京津”的市场号召力。
(二)号召力的增长模式
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号召力增长模式理念包括生态、文化和休闲三方面,特色形象定位为环渤海生态前沿、特色民俗文化遗产和度假休闲胜地,具体途径需结合河北省特色,结合其他开发建设工作(例如交通条件的改善)的成效,为增长模式的循环提供动力。
(三)在旅游发展中重视社区参与
调研发现“环京津”的社区参与度并不高,如白洋淀在景区和当地的村庄间竖起了铁栅栏,并控制游客进入村庄食宿,只允许景区码头经营游船游艇项目,禁止村民私营。这在优化了景区管理的同时,降低了社区居民的参与度,不利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并会造成游客对景区文化感知度的显著降低,因此需注重社区的参与。在改善初期可选择景区与社区共同受益项目为切入点。如目前白洋淀正规化渔家乐接待和水乡风俗深度休闲体验游,但这些只是属于商业化的“前台化”地方文化,难免有表演的痕迹,虽然能提高经济效益,却在提高白洋淀整体吸引力上作用有限。因此可以在绿化景观规划中设置当地居民的游憩空间,在这些公共绿地中,居民除了因为新增的公共基础设施受益外,还将自发地开展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艺活动和民俗活动,这些非商业化的“前台化”地方文化对游客有更强烈的感染力,虽然表面上没有经济效益,却因提高了目的地吸引力,能够给白洋淀带来巨大的潜在经济收益。而在改善后期,应该注意逐步增强社区居民的旅游发展决策参与度。
(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针对游客对生态环境改进的需求,以及环渤海生态前沿的定位,“环京津”在建设当中应注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目前白洋淀已有成效值得借鉴。如安新市政府已投资1亿多元进行污水处理、清淤及主航道护坡工程,对码头、游客中心、停车场及景点进行了整修美化,并进行了生态补水。另外还加大了环境治理和督察力度,设立生态监护站,并加强对水区村环境卫生的整治,对社区居民进行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结合湿地景观布局,设计生态旅游栈道体系。在规划生态观鸟基地时,规定除必要的观鸟台、喂食区外,严禁建设其他人工景观,限定日旅游人数等。
(五)基于客源分析的旅游房地产定位
从客源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环京津”地区的核心吸引力之一是优质的风景,所以在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的旅游房地产发展中,应该注意和资源环境的结合,加大度假者与景观的接触度,以加强度假区旅游房地产的吸引力,例如海南三亚华宇皇冠、天福源、天泽海韵三处产权酒店的销售率分析可以说明:是否临接一海景观对于项目销售的好坏至关重要。因此以白洋淀高档度假酒店为例,具体措施可以包括缩小酒店与景区的距离,增大度假者的景观视野,设置临水客房等。同时还可以规划环湿地步行道,这可以弥补已建成酒店的距离弱势,增强整个淀区度假酒店的吸引力。
旅游产业经济分析范文6
[关键词] 旅游产业 国际竞争力 述评
1989年,原国家体改委与世界经济论坛(WEF)、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商定进行国际竞争力方面的合作研究,并于1993年将中国的部分数据纳入《全球竞争力报告》。我国对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末,在其他产业研究的基础之上,目前正处于日趋全面和深入的发展之中。
一、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1.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解释国际竞争力的一个传统经典理论。根据其发展阶段的不同,可以分为比较优势外生理论和比较优势内生理论。
(1)比较优势外生理论
在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大卫・李嘉图认为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产生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H-O”理论则从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别方面解释了生产成本和商品价格的不同,并由此导致比较优势的产生。此后,美国的雷蒙德・弗农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拓展了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的范畴。
由于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强调的是比较优势的外生性与静态性,其前提假设与现实有着严重的背离。这是导致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无法解释当代国际贸易格局和竞争力的一个主要原因。
(2)比较优势内生理论
根据比较优势来源的不同解释,其研究成果可以分为三类:比较优势来源于规模经济,如克鲁格曼、斯蒂格利茨等创立的规模经济贸易理论;比较优势来源于专业化分工,如贝克儿、杨小凯等人的分工与交易成本理论的解释;比较优势来源于技术与学习,如卢卡斯、克鲁格曼等人的研究。
内生比较优势理论强调的是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和知识的创新与经验的积累,这与现实经济的发展状况是一致的。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比较优势内生理论的兴起,比较优势理论得到了新生。
2.竞争优势理论
把国际竞争力放在产业这一层次进行分析研究,可以说是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的独特贡献。波特教授经过对许多国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后认为,一国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钻石模型”,模型中各因素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和动态转换关系。
3.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的评价
比较优势理论强调的是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如何充分发挥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以实现稀缺资源在国际范围内的最优配置,而在无形中忽略了竞争的主体――企业在竞争中的主导作用。事实上,现代企业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战略选择来配置稀缺资源,进行人为比较优势的创造。
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则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这个微观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和竞争力问题。波特使用产业经济学的分析思路,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结构性的知识框架,其中的钻石模型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经济分析范式。不过波特教授的范式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同时对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分析范式也未必一成不变。
在经济分析中,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是可以区分的两个概念,但在实践中往往联系紧密。首先,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内在因素。比较优势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竞争优势,因为一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由于基础条件的优越性往往易于形成较强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其次,一国的某一产业的比较优势要通过竞争优势才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即使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果缺乏国际竞争力,也无法实现其比较优势,反之非常缺乏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很难形成和保持国际竞争力。第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本质都是生产力的国际比较,所不同的仅仅是比较优势强调的是各国不同产业之间的生产率的比较,而竞争优势强调的则是各国相同产业之间的生产率的比较。
二、国内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成果
1.宏观角度的研究
(1)定性研究
我国旅游产业走上良性的发展道路、提高国际竞争力关键靠政府与旅游产业部门对发展战略的选择与对机遇的把握(马勇,2003)。在改善旅游产业的要素条件、需求条件、支持性产业、公司治理机构和市场环境方面,政府的作用举足轻重。另外,政府干预在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加快旅游人力资本积累和促进旅游市场有效竞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缪婧晶,2002)。旅游产业诸要素的改善,取决于政府的干预方式和力度。
(2)定量研究
通过对较常用的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的计算和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旅游产业一内处于向上的发展态势,综合的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显示我国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强(金博轶,2006)。因此,加强中小旅游企业的联合、提升服务质量、开发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旅游产品,以及从宏观上为旅游立法等具体应对策略将有助于我国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遵照“选择评价因子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指标量化与处理―计算综合评价值”的逻辑顺序,可以得出某区域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总评价值(朱应皋,2003)。结果证明,中国与德国和英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均衡,但其竞争优势不尽相同。
我国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宏观角度的研究,主要分析政府如何从产业的层面上协调旅游业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并以规制措施保证旅游业的良性发展,而对旅游业诸要素自身微观条件的改善则鲜有论及。
2.微观角度的研究
我国旅游企业长期以来奉行的是各自为政的封闭经营模式,企业间缺乏分工与合作(刘文波,2001)。由于经济发展的实质在于分工专业化的发展,即每个个体所掌握的信息相对于全社会的知识越来越少,因此在新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分工可以带来效率优势,它是我国旅游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经济效益,尤其是弱化恶性竞争的必然趋势。
我国旅游产业具有企业素质优势、经营优势、管理优势、产品优势和网络优势(李红,2003)。我国旅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的关键就是这些内部优势的挖掘和发挥。要较为精确的衡量旅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需要通过将统计分析得到的硬指标和通过专家评价调查得到的软指标相结合,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我国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微观角度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旅游企业进行的,对旅游资源、旅游市场及其所处的宏观环境关注不够,并且对决定旅游企业成败的旅游人力资源、现代高科技等因素关注不够。
3.宏观和微观相结合角度的研究
我国要想在2020年建成为旅游强国,必须靠国际竞争力、达到质量型竞争、效益型发展(魏小安,2003)。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旅游发展的主体是旅游企业。要提高旅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其根本就是建设强大的创新型的旅游企业。
从资源优势提升为竞争优势,将是我国国际旅游业发展战略的根本转变(黎洁,1999)。目前特色旅游日益重要,因为我们发展国际旅游业的成本优势日益减少。传统的思维将使我们容易形成“旅游资源比较优势陷阱”。环境的变化要求我国在与其他旅游目的地竞争和动态博弈中求发展,钻石模型中六要素的组合与动态作用过程将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核心是竞争优势,涉及的是各国旅游产业之间的关系(张明清、刘超,2000)。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以旅游产品、旅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基础,是通过旅游企业在国际旅游市场上销售旅游产品而反映的生产力。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角度的研究,较系统的对我国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和论证,但主要从竞争优势的角度出发,对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则予以放弃,同时没有针对客观条件分析我国旅游产业的竞争优势之所在,更缺乏为了提高我国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而进行的实证研究。
三、国内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评价
国内对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是旅游业现实发展状况催生的结果,当今的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热点是从竞争优势的角度提升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它考虑到市场经济的特点与环境的变化,对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从国际市场较量的结果看,产业国际竞争力集中体现在产品和服务在目前和未来环境中的市场占有率,或者说是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和续存能力,而要保持和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必须有更新、更好的产品、服务和较低的成本、价格。基于这一点认识,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客观观测资料就是相关国家特定产业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和盈利率。这是产业国际竞争力最终的实现指标,反映了产业国际竞争的实际结果,因而是产业国际竞争力强弱的最具显示性的检验标准(《我国工业品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课题组,1996)。以此为基点来审视我国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还存在着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第一,目前的研究片面的从竞争优势出发,对传统的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分析予以全盘否定,疏忽了其中的合理因素。
首先,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要求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的结合。从国际分工的角度看,比较优势具有决定性作用;从产业竞争的角度看,竞争优势又起决定性作用。从全局性的系统角度考虑,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是在承认各国各产业间存在着比较优势,而且承认比较优势对国际产业分工的基本格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前提下,着重研究各国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态势,以及影响各国特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其次,当代国际竞争特点的现实要求二者的结合。当代国际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市场价格机制与企业机制同时在起作用。如果说在李嘉图时代,由于资源配置主要靠市场价格机制发挥作用、外生比较优势能够发挥比较充分的作用的话,那么到了近代,现代企业则成为最重要的资源配置主体和竞争主体。比较优势是形成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但存在产业比较优势的国家,并不一定会将这些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国际竞争力。要将其变成真正的国际竞争力,还需要企业机制将其转化为竞争优势。因此,要赢得国际竞争力,需要同时借助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并且竞争优势的重要性更为突出。
第二,实证研究不足。到目前为止只有金博轶、朱应皋和万绪才等少数学者定性的研究了我国旅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还没有形成一个百家争鸣、去伪存真的学术氛围。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研究的目的就是为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决策支持和理论指导,故而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实用研究的匮乏秩需完善。
第三,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缺乏与政府、旅游实业界的互动,没有形成“官、产、学”的密切配合。纯粹理论的研究固然是旅游学科建设的需要,“官、产、学”的互动更是有助于学术的进步和实业界竞争力的提升。
第四,对于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多是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缺乏本土化的研究,缺乏在现实意义上的理论创新。全盘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不适合于我国国情,例如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体制因素的影响就非常大,很难将其排除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视野之外(金碚,1996),国外研究成果对此则关注程度明显不大。
第五,产业竞争力归根结底是一个产业组织问题(杜传忠,2003),这一点是符合SCP分析范式的。事实上,作为我国旅游产业中最活跃细胞组织的旅游企业,在市场上仍旧没有实现网络型寡占市场结构。从这一层面上来说,旅游产业结构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魏小安:旅游纵横――产业发展新论[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10
[2]郭鲁芳:关于我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思考[J].旅游科学,2000.2
[3]张广瑞等:2002年~2004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