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概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产业链概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产业链概述

产业链概述范文1

关键词:农业旅游;主要类型;盈利模式

0引言

近年来,虽然农业旅游发展较快,但是关于其盈利模式与产品类型等方面研究尚未进行系统的论述,使得大多数人都对农业旅游存在的具体问题没有准确的认知。这种现象会影响农业旅游的发展状况,从而影响整个旅游业的发展。因此,本文对农业旅游的具体详情做出系统的概述。

1主要类型

1.1休闲农业

1.1.1概述

休闲农业的主要旅游服务类型为休闲娱乐,旅游者有不同的旅游方式,如采摘瓜果、休闲、观光和体验农乡等。在休闲农业旅游中,主要以旅游为主,农业为辅。休闲农业形式具有多样化,大多为农耕体验园、租赁农场与采摘园等[1]。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应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依据当地特色提供独特的旅游项目,从而促进农业旅游的发展。

1.1.2特征

①功能多样化。主要以体验和休闲娱乐为主,具备度假、休闲和体验等功能。②产业主体化。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注重旅游业发展,相对忽视农业生产的发展。③服务系统化。该类型旅游模式主要服务项目与服务设施完善,服务较为系统化。④效益多元化。该类型旅游模式经济效益增长较为迅速,可以通过销售农产品、门票费用和娱乐场所费用等方面增加经济效益。

1.2创意农业

1.2.1概述

创意农业是将产业进行创新,主要形式为创意农业园,其主题为文化。该类型的旅游模式主要将旅游服务与第三产业相融合,实现旅游综合服务化,增加其附加值[2]。农业生产将传统的单一产业向综合性产业转变,从而将旅游与农业高度融合。

1.2.2特征

①经营模式转变。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以农产品的销售与生产为主,该种旅游类型打破了传统的经营模式,融合现代产业形成“自组织”式的产业链,从而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3]。②增加增值次数。该旅游类型农产品经过了2次的升值,第1次升值为对农产品的深入加工;第2次升值为对农产品创意性的文化包装。

1.3观光农业

1.3.1概述

观光农业是以观光游览为主的旅游方式,主要形式为观赏花卉园和观光园等,集旅游、观光、经济和文化为一体。该旅游类型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旅游为辅。观光农业的形式随着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多元化,提升了其科技含量[4]。观光农业主要以观光为主导,依赖当地的自然景观丰富观光内容,但是缺乏相应的服务设施,旅游项目较少,造成了该农业旅游类型的经济水平较低。

1.3.2特征

①盈利模式单一。主要以收取门票费用为盈利来源。②服务设施不完善。主要的服务设施为观光通道。③经济效益低。没有形成系统的旅游产业链,导致经济效益相对较低。

2盈利模式

2.1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具有相对成熟的旅游产业链与系统性的服务体系。休闲农业主要产品有农家乐、休闲农场、体验农场和度假山庄等。在盈利模式上形式多元化,可以通过收取租赁农场与旅游者采摘的费用,销售高质量的农产品,收取门票与服务费等[5]。

2.2创意农业

创意农业的盈利模式主要是创新。创意农业既注重开发和利用资源,又能够很好地将旅游业与农业相结合,它是一种高效的创意产业。基于该旅游模式下构建了新的旅游产业链,并随着对农产品的升值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功能与服务设施较全面,有效地提高了经济效益[6]。创意农业有3个盈利途径,第1个途径为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第2个途径为在农产品中加入文化主题;第3种途径为对农产品包装进行创新。从某种意义看,创意农业已经不仅仅只是作为经济活动,而是对农业文明的高度展示,通过“从农业入、从旅游出”的途径来促进农业与旅游业的高度融合。这种盈利模式为新型的农业模式,带来了较大的经济价值,并且实现了农业旅游的综合服务化。2.3观光农业观光农业盈利模式相对单一,且这种农业旅游类型的经济水平相对较低。观光农业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旅游业为辅,季节特点较为明显[7]。观光农业中服务设施较缺乏,其盈利来源主要为收取游客的门票,盈利设备仅为观光通道,并且因该农业旅游类型没有形成系统的产业链,使得缺乏后续的服务,从而影响了农业旅游的发展。

产业链概述范文2

所谓产业链,就是在地区产业发展环境下,以未来市场发展潜力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的一系列主导产业以及优势企业为核心,以技术和资本作为联系纽带,以上游产业为基础,向下游产业作延伸而形成的产业链条。有效运行的动漫产业链是一条跨行业的产业链,即产业链条中的创意制作、发行播映、衍生品开发等各环节应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上游开发制作、中游建立品牌、下游拓展延伸”的产业链。

二、河北动漫产业链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产业链上游――动漫产品的创意制作环节存在的问题

1、动漫作品原创能力薄弱,缺乏本土知名动漫品牌

纵观河北动漫产业,原创人才匮乏,原创作品内容单薄,没有深入人心的本土动漫形象,更缺乏品牌构建的能力,这使河北动漫产业核心竞争力不足,明显落后于动漫发达地区

2、题材选取缺乏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的挖掘和开发

除大获成功的《麋鹿王》之外,河北大部分以历史文化为题材的动漫作品中传统的元素过多,缺乏时代感和创新性,没有结合现代思想意识,所设计的动漫形象不适合下游衍生品的开发。

3、河北动漫产业链上游的创意制作环节产业结构设置不合理

河北很多动漫企业资金能力有限,依靠为其他企业代加工的方式来获取运营资金,导致产业链上游的产业结构偏重于绘制加工环节,而前期的市场调研和策划创意的力量偏弱。

(二)产业链中游――发行播映环节存在的问题

1、播映平台的缺失

“播映难”是致力于动漫原创生产的企业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之一。河北动漫企业发展不够成熟,缺乏产业意识和市场运作经验,电视台进入门槛过高,尚未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播映网络,加之我国电视台制播分离改革到今年才有了实质性进展,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造成河北原创动画作品传播渠道狭窄,进而限制了整个河北动漫产业链的激活。

2、缺乏市场营销意识

在动漫作品制作完成后,很多动漫内容制作企业缺乏市场营销的意识,没有借助可利用的各种资源对动漫内容产品进行宣传造势。即使大获成功的《麋鹿王》,也只是在华表奖获奖之后才在河北的部分媒体上做了一些相关报道,直到现在大部分河北人并不知道“麋鹿王”为何物,更不知道《麋鹿王》是河北原创的动漫作品。

(三)产业链下游――衍生品开发营销环节存在的问题

1、动漫衍生品开发力度不够,衍生品开发计划滞后

河北的大部分动漫企业的工作重心都放在了动漫作品的生产制作阶段,没有将动漫形象授权及衍生品的开发整合进产业链中,上游创意设计工作缺乏对下游衍生产品开发的考虑,造成动漫形象不易于或不适合下游衍生品开发,这对整个产业链的增值非常不利。

2、动漫产业链下游衍生品开发环节资金不足

河北动漫界已经意识到了衍生品市场收益可观,但是由于动漫产业链下游环节的资金投入规模太大――从动漫衍生品的产品研发、生产、储存、物流,到开辟销售渠道,需要数百万到上千万元的资金。尽管河北原创动漫企业很想介入衍生品市场领域,但大多因为资金压力而放弃这个利润巨大的市场。

3、版权意识的缺失

版权问题是动漫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联系的关键。河北动漫企业普遍缺乏版权意识,对其动漫形象没有进行相关的品牌维护和知识产权布局,因此导致很多动漫衍生品开发企业获得了动漫形象授权却没有相关知识产权的保障,打击了其继续投资动河北漫衍生品领域的积极性。

三、产业链视角下的河北动漫产业发展路径选择

(一)产业链上游创意制作环节

1、提高动漫作品的原创能力,打造河北本土动漫品牌

首先应该通过代加工学习别人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培育自己的原创能力,加强本土动漫原创人才的培养力度,以代加工扶持原创,重在发展原创;其次在题材选取上应该注意选择国内外动漫作品的“盲点”题材切入,设计出适合中国人审美心理的动漫形象;此外,应该加强河北动漫品牌建设,形成品牌效应。

2、立足燕赵文化资源,打造具有时代感的河北原创动漫作品

河北动漫创意从业者应该高度重视河北的历史文化资源,并根据时代特点及现代人的审美心理对传统元素进行创新性开发利用,这样才能在振兴河北动漫产业的同时,将燕赵优秀文化传播出去。

(二)产业链中游的播映环节

1、充分利用新兴媒体拓展动漫作品的播映渠道

以互联网、数字电视和移动通讯为标志的各种新媒体已在河北快速普及,无疑为河北动漫内容制作企业提供了一批巨大的潜在受众群体和新的利润增值空间。截至2009年底,河北省网民总数已达1842万,网民规模居全国第六位,手机上网用户已达1102万,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到240万户。河北动漫企业规模不大,可尝试制作一些成本低、篇幅短、制作精、内容新的动漫作品,在新媒体的平台上进行高频率传播,可能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2、为河北自产优秀动漫搭建充足的播出平台

河北地区的电视普及和覆盖率是相当高的,首先借助河北各级电视频道资源,利用其固定受众群的本土性优势,在播出时段、购片价格上给河北原创动漫作品予以适当的政策优惠。其次,还应该以积极主动地姿态通过各种营销手段促使河北优秀动漫作品在中央电视台及全国4 家上星动画频道中播出,扩大河北动漫作品的全国影响力。

(三)产业链下游的动漫衍生品开发营销环节

1、加大动漫衍生品开发力度,使衍生品开发计划与动漫作品的制作计划同步进行

河北动漫企业如想生存和发展必须依靠衍生品市场。这就需要建立一种成熟的商业运营模式,即动漫作品的制作计划与衍生品开发计划同步进行,而且应该通过周详的计划、严密的论证以降低投资风险。

2、大力扶持河北动漫产业衍生品开发环节

河北省相关部门应积极扶持相关企业,建立起高端的、规模化的河北动漫衍生品龙头企业,引领河北动漫衍生品市场;在河北各地的动漫基地建设中,应放弃以往那种单一发展动漫制作业的模式,可结合各地的特点,在适合地区的动漫基地建设中重点发展动漫衍生品产业,使整个河北动漫产业的收益结构多元化。

3、寻求多种途径解决动漫衍生品开发环节的资金不足问题

一方面可以积极争取政府的资金扶持,改变河北动漫产业链上、下游资金配置比例严重失衡的状况,分配较高比例的扶持资金注入重点项目或重点企业的衍生品开发环节。另一方面应积极促进金融业、投资业与动漫衍生品开发环节的对接。引导金融机构、风险投资以及民间资本加大对动漫衍生品开发环节的资金投入。

产业链概述范文3

关键词:低碳产业链;低碳经济;推进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0-01

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是我国改变产业结构的一种途径。另外,低碳经济的推进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主流方向。在地球资源面临枯竭危机和传统经济模式发展水平滞后的背景下,引进先进的节能技术、勇于推进低碳经济的改革创新,成为改革经济产业链的动力。虽然大多数发达国家掌握着低碳经济的主动权,但我们应该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低碳产业的经济转型,化被动为主动,提高科学技术的学习能力,努力推进我国的低碳经济道路。

一、低碳产业链的概述

产业链是指在上一级向下一级输送产品、服务过程中,形成的一个联系,为了保证一个产品、服务完善健全所产生的支撑链。这种联系是企业为了使各个部门可以团结合作,保证产品的完整性,同时还是为了企业的形象和后期的发展。在人类没有意识到资源匮乏之时,为了节约企业成本,大肆生产,不计后果。现在,低碳经济已经慢慢深入人类的思想中,开始注重低排放、低污染,发展低碳经济已经迫在眉睫。低碳产业链是指在产业生产、制造、包装、运输过程中,都进行严格的低碳标准检测,为了满足消费者的低碳要求而进行的低碳产品开发,形成的一种新型产业结构链。

具体讲,在产业设计研发阶段,节约材料、高效运行、充分回收,不产生浪费;在原料提供方面,要选择低碳材料,对材料选择上做一个严格的检测;在生产制造上,采取节能减排技术,减少能源浪费消耗、实现无污染生产;在包装运输环节,降低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简单精装,运用新型运输工具;最后在售后方面,要倡导低碳消费,实施绿色销售,完善回收制度,各个环节都对低碳产业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综合考虑碳排放的程度,进而做出相应的产业计划。

二、我国低碳经济推进路径

根据发达国家的低碳经济事实来看,从几个方面来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比如说,改变产业结构,发展新型产业;发展可再生资源,风能、太阳能;采用节能减排的新技术,从产品生产和运输等环节一直贯穿低碳的经济运营模式。由于低碳经济的推进依靠着低碳产业链,所以只有客观的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才能对低碳经济做出有效的指导。对于我国低碳经济的推进有以下4种重要途径:

1.先发展起来的低碳经济企业带动没发展或后发展起来的企业进行经济的改革发展。我们通常把先发展起来的企业称为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已经在低碳产业发展中拥有了一系列的技术品牌优势,在竞争激烈的时代,希望自己的经济实力继续发展壮大,要求其他企业一起加入到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来,从而满足了自己的发展欲望,同时还带动了低碳经济的发展,企业从发展自身经济利益上节约资源、优化减排,到转向其他企业合作协同发展,从多方面、多角度共同受益,是一种有效发展低碳经济的模式。

2.统一规划新型园区,重新构建工业园区,专门发展低碳经济。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进行低碳产业工业园区的构建,对新建工业园区进行低碳引导,以低碳经济作为工业园区发展的最终目标,合理布局,推动低碳产业经济的大规模覆盖,形成产品全过程的低碳产业链。建设新型工业园区就是为了改变“高碳”老模式,所以在新工业园区环境管理和生态设计上处处融入节能高效的理念,减少废物产生与排放。

3.对传统的产业进行升级改造,引进新技术,发展低碳化产业。这种模式主要是适用于对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改造,新能源、新技术的推行,使得企业的传统模式得到改变。企业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慢慢意识到没有了废弃物的处理和污染的压力,反而会给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由开始的强制执行到自愿发展也加快了我国低碳经济推进的步伐。当然,各大企业集体发展低碳经济,形成了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低碳产业链,这种形式从企业自身的硬件设施上入手,更能有效的推进我国低碳经济。

4.改变消费者的观念,从日常生活入手,增强节能减排和优化资源的意识。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拥有一个庞大的市场,可以从侧面发展低碳经济。广大的国民作为一个庞大的消费者,只要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提高低碳意识,将会积累下一大笔资源财富,放弃高污染的产品或服务,向低碳环保进行选择,这样从侧面给予高碳企业一个竞争压力,同时自己还得到了一个高效的服务。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力的增加,低碳产业链日益形成,绿色环保已经在人类脑海中慢慢筑起,低碳经济将会在更多地方得到重视和推广。推进低碳化的发展,加快低碳产业链的构建,加强绿色产业竞争力,是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该如何推动低碳产业的构建,如何有效的利用资源,如何抓住新的政策机制,都十分值得大家去深度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家海.企业间资源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2).

[2]王维兵,刘苗.低碳经济与生态工业园[J].中国商界,2008(11).

[3]赵广华.产业集群企业的低碳供应链管理[J].企业管理,2010(8).

[4]袁迎菊.煤炭产业链低碳演化机理及路径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

[5]文龙光,易伟义.低碳产业链与我国低碳经济推进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14).

[6]刘旭东,刘金屏.从低碳经济产业链分析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中的技术需求——以太原市为例[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2(7).

[7]张艳珠.低碳模式下我国在全球产业链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

[8]王欢芳,胡振华.我国产业集群低碳化升级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2(12).

产业链概述范文4

内容摘要:本文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河南省鹤壁市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为实例,进行相关问题讨论。资源型工业城市如何发展循环经济、如何实现工农良性循环,现已成为学界焦点问题。

关键词:循环经济科学发展观生态城市路径

1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问题阐释

所谓的生态城市,就是指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的人类聚居地,是一个社会和谐进步、经济高效运行、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而发展生态城市就要发展循环经济。因为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就是经济发展,经济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是生态城市的不竭动力。当然,这是建筑在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基础上的经济发展,这是完全不同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生态经济。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三R”为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以最终可达到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这一生态经济形式是承接工业经济的全新经济形态,而贯穿于这一历史过程的逻辑主线就是经济发展,它遵循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经济法则,不仅是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存的需要,更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必然选择。在当今时代,能够确保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正确选择就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构成了生态城市的基础。

2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现状概述

鹤壁市循环经济工作从2004年开始起步,当年即被确定为河南省循环经济试点城市,目前《鹤壁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通过了国家级初审,是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城市。根据规划,鹤壁市确定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和总体目标,即以循环经济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为先导,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以效益为中心,构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发展模式,建设三大基地、打造五大产业链,从而实现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用3-5年时间初步建成资源循环型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依据总体思路,以全社会的循环为目标,以产业延伸、互补、配套为主线,从城市、产业、行业、园区到企业不同层面,建立完善发展循环经济框架。

(一)农业循环经济

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种植和养殖及农畜产品的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形成“种植业养殖业食品加工污水和废物回收利用”、“秸秆青贮饲料牲畜粪便沼气与渣肥料”的产业链,形成农业生产的生态良性循环。

大力发展生态林业。建造淇河森林公园和防护林带,提高森林覆盖率,打造“林业生态市”。积极发展苗木花卉和森林旅游业,开展林下养殖业、采集业、种植业的多种经营,拉长产业链,开展木材精深加工,使有限的木材资源由原料产品、半成品向终端产品转变,从而提高产品附加值。

(二)循环经济产业链

围绕建设“三大产业基地”,即依托老区大力发展煤、电、水泥、金属镁等产业,建立资源型产业基地;依托两县大力发展种、养、加工循环产业链,建立优质食品加工基地;依托新区大力发展电子、通讯、生物制药、汽车配件等环保先进制造业基地;同时,以工业化为龙头,以建设重要的特色产业基地为方向,拉长产业链条,初步形成了煤炭、电力、水泥、金属镁、食品加工五大循环产业链。其中,在食品加工方面,初步形成了“种植业养殖业食品加工业废物回收利用有机肥和其他工业原料”等产业链,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生态良性循环,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对动物下角料进行综合利用,生产蛋白质饲料;对动物粪便进行综合利用,生产沼气、复合有机肥;对玉米秸秆进行综合利用,在收割玉米时对秸秆同时进行叶、秆分离和初步加工,将玉米叶制成干燥叶片砖,是牛、羊的上等饲料,把玉米秆皮与秆芯分离,分别是上等的造纸原料和提取低聚木糖的医药化工原料。目前,这五大循环产业链已初具规模,推动了工业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

(三)建设生态城市的原则

坚持“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水平”的原则,突出了规划的龙头地位,科学规划了工业区、生活居住区、文化区、商业区和休闲娱乐区,并且严格按功能分区摆放项目。抓好城市绿化,采用开敞通透的手法,以草坪为基调、以植物造景为主导、以种植乡土树种为主体,大力推进公共绿地和庭院绿化。城市绿地面积566公顷,城市绿地率达到38%,绿化覆盖率达到40%。具体做法为:大力开展生活垃圾、特种废物和城市中水的回收利用,提高社会资源再生利用率;加强用水计划和用水定额管理,积极推进工业、农业和城市节水技术开发和新产品推广,着力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在城区逐步取消小锅炉,增加集中供热覆盖面;强力推进“禁实”工作,推广新型墙体材料和绿色节能建筑;把淇河开发、保护和新区建设密切结合起来,加快推进沿淇绿化、淇河新区段开发和引水入市工程。

3生态城市建设的创新路径

借助大学、科研院所的集体智慧,高起点规划。围绕“一个核心,二个转型,三大基地,五大产业循环链”,聘请专家编制《鹤壁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指导循环经济的发展。首先聘请中国科技促进中心有关专家编制《鹤壁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又组织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专家评估,高起点规划。

政策保障,措施得力。一是充分利用国家有关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经营的税收优惠政策,出台有关产业发展政策。二是市政府出台了《淇河开发保护管理办法》、《鹤壁市淇河水资源保护暂行管理规定》、《鹤壁市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关闭污染严重金属镁、化工助剂生产企业专项实施方案》等相关政策。三是加大财政对区域性危险废物集中处置项目、城市垃圾分类回收及再生资源利用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排污费和科技三项费用对企业清洁生产项目和循环经济链接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给予支持。

注重效益,项目先行。发展循环经济的落脚点是项目,做到建成一批、开工一批、超前谋划储备一批,围绕循环经济五大产业链和农业经济循环链条,做好项目包装策划,建立循环经济项目库,为循环经济提供项目支撑。围绕循环经济五大产业链和农业经济循环链条,做好项目包装策划,建立了循环经济项目库,筛选保留具有地区特色及适应本区域发展的项目,为循环经济提供项目支撑。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增强全民“资源意识”。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可以多方面运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等手段进行广泛宣传,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宣传国家有关法律知识和方针政策,报道循环经济先进案例,增强全社会的“资源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和“清洁生产意识”,提高社会各方面对发展循环经济重大意义的认识,为最终形成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建设生态城市的良好氛围奠定坚实基础。

4结论

总之,我们要建设生态城市,就是立足于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用生态经济理念指导和规范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活动,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经济社会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区域内环境保护、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建设是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良性循环、协调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生态城市建设是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和建设现代化城市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于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佟凡.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实践模式[J].实践(理论思想版),2008(1)

2.陈小敏,杨洁等著.发展区域循环经济对策[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产业链概述范文5

1 龙江家具产业链的现状

一个地方的产业链情况,与当地的许多因素相关,尤其是产业集群的利益相关者,这些利益相关者或多或少的推动或阻碍当地经济的发展。以下从政府、企业及运营几个方面分析龙江家具产业链的现状。

1.1 政府的支持 近年来,龙江镇委、镇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建设与之相配套的家具原辅材料专业市场。例如投资近3亿元兴建的龙山家具材料市场,面积达15万平方米;投资近3亿元兴建的豪俊材料城,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首期投资2亿元的龙江亚太国际木业城,已吸引了来自马来西亚、泰国、缅甸等国家以及东北三省、江西、云南、福建、湖南、广西等省区50多家大型木业供应商前来认购或承租铺面,设点经营,预订率高达70%。由民间投资近20亿元的325国道龙江段商贸城,建成了100多幢风格各异、设计新颖的家具展区,形成了十公里长知名繁华家具精品展示一条街,加速了大市场、大流通、大商贸格局的形成,有力推进了龙江经济向集约化、族群化、规模化发展。因此,政府对于推动龙江家具发展及产业链升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2 龙江家具企业发展状况 家具制造业是龙江最大的特色产业,行业内企业约有3500户,已经发育为配套最完善的产业链,被命名为“中国家具制造重镇”,“中国家具材料交易之都”,在业界有“中国家具第一镇”的美誉。

但是一方面由于龙江的家具制造业大多是由以前的家庭作坊式企业发展起来的,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经营方式,使龙江的一些家具生产厂家存在分散、小型、粗放、落后等弊端,严重地制约了规模化优势的形成,无法介入到高端市场的竞争。另一方面,龙江虽然是全国最大的家具生产基地,但并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大型专业展览市场,优质的龙江家具大多拿到全国各地、包括邻近的乐从、东莞等市场去销售,龙江成了家具的生产车间和仓库,龙江家具在流通中大大增加了运输成本,再加上铺租费用等成本,白白流失了许多中间利润。而省内外一些地方的家具产业近几年奋起直追的势头很猛,也给龙江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他们凭借外资和创新优势等,已经成为龙江的重要竞争对手,再加上由于营销的力度不足,龙江家具的整体品牌效应始终没有真正形成。

从整个规模构成上看,目前龙江缺乏大型的“龙头”家具企业;另一方面是众多中小企业自成体系,结构趋同,高成本、低效益的企业在龙江家具企业中普遍存在,无法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性和产业集群效应,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的盲目发展也直接影响到骨干企业效益的发挥和产业的升级。

1.3 龙江家具的运营状况 家具业的运营与其他的产品有共同之处,也存在不一样的地方。本文主要从专业交易,物流以及会展对龙江家具运营进行状况分析。

1.3.1 专业交易市场 家具产业的交易一般有专门的交易市场,因为它与普通产品不同,它种类多,包括客厅家具、房间家具以及厨卫家具,且大部分体积较大,需要特定的交易场所,因此家具产业的发展需要有上游产品供应场所,例如材料交易城等,下游产品交易场所,例如会展馆等。据统计,龙江的交易市场共有15个,总经营面积1,240,900平米。这些场所承担着龙江家具的主要业务交易。

1.3.2 物流业 龙江镇工商注册登记的商户约8500户,其中家具行业的户数占50%,从事生产的约1500户,从事配套、原料经营的2000多家。为数众多的家具企业形成了庞大的物流需求,物流企业的货源自然主要是家具和家具材料。

由于龙江镇家具等产业的蓬勃发展,其物流行业是随着其产业的不断扩张而形成起来的。这些物流企业起初是伴随着市场调节而自发发展起来的,这些零散的物流企业主要分布在三联工业区。龙江镇目前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园区要数亚洲国际家具材料交易中心配套的“亚洲国际物流货运中心”物流区,这个物流园区是由于家具材料贸易所带来的物流市场而进行规划设计的。目前园区共有将近70来家物流企业,其经营范围几乎可以覆盖全中国。但是主要提供的是简单的货物运输服务,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技术装备水平和信息化水平都还比较落后。缺乏能提供高效、组织功能强、服务品质优的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来提高龙江物流行业的整体水平。要发挥龙江家具产业的优势,有必要建立相对完善的现代物流配送系统。

1.3.3 会展业 龙江镇的会展业最近几年也逐渐发展起来,已初具规模。专业会展馆有龙江前进会展中心。位于新325国道与龙洲路交汇处,建筑面积40000平米,已成功举办过十五届“龙家具精品展览会”、顺德涂料展览会、顺德家具材料及机械配件展览会、华南塑料机械展览会等,影响颇广。

此外有“亚洲国际家具材料交易中心”,位于新325国道旁,已经成功举办了四界“亚洲国际绿色环保家具材料博览会”,影响较大。该项目占地1000亩,目前经营面积为40万平米,规划投资20亿,总建筑面积120万平米。亚洲国际家具材料交易中心规划是集展览中心、星级酒店、商务大厦、产品研发中心、中西餐厅、商务中心、外商服务中心、国际采购中心、银行、保险公司、邮局、公寓等一系列配套设施于一体的综合型家具材料专业市场,目前在专业批发市场方面主营皮革,布艺,辅料,海绵,弯板,化工,五金等家具材料。在珠三角乃至全国也具有一定影响力。

2 龙江家具产业链优势及存在问题

产业链概述范文6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区域经济单元,是农业、农村、农民经济实力和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也是增强县级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最佳选择。县域经济产业链的建立、延伸和改造,不仅可以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可以带动传统意义的以农业为主业的县域经济内部的演变,使之升级换代,富于竞争力。因此,充分延伸传统农业产业链,实施产业链延伸带动战略,可以提高以农业为主的县域经济的专业化水平、优化其产业结构、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实现县域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一、县域经济和产业链的内涵

有关县域经济内涵的界定,学术界曾作过诸多讨论。2003年第二届县域经济论坛将其概述为:“县域经济首先是区域经济,而不仅仅是产业经济,即农业经济,或者是县城经济。它是以县域行政区划为单位,一、二、三产业俱全的与外界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综合性的区域经济。其实质,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腹地,发展产品加工业为重点,城乡一体、工农并进、由各种经济成分和不同产业构成的区域经济”(黄小晶,2006)[1]。县域经济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点。首先是区域性。这是县域经济最基本和最突出的特点。县域经济与其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因而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县域经济的区域特点带来了县域产业的特色化和多样化。其次是综合性。县域经济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和三次产业各个部门。从地域的经济活动分布上看,它既是城镇经济,也是农村经济。再次是开放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县域经济不是封闭的,它要接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不能搞人为的市场分割。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它可以突破区域和边界,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形成跨区域的经济协调网络,获取区域竞争优势(王传民,2006)[2]。

总的来讲,县域经济可以界定为以县级行政区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自然界的生物之所以能维持生态平衡,是由于有生生不息的生物链在维系,而企业要想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求得稳定发展,依靠的正是上下关联的产业链。产业链被认为是一个十分传统的概念,早在1958年赫希曼就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从产业的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的角度论述了产业链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对产业链概念还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认识。贺轩、员智凯(2006)认为: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是建立在产业内部分工和供需关系基础上从最初始的原材料生产和销售到中间产品生产和销售,再到最终产品生产和销售全过程中各个环节所形成的一种企业群体的关联图谱。产业链分为垂直的供需链和横向的协作链。垂直关系是产业链的主要结构,通常将其划分为产业的上、中、下游关系;横向协作关系则是指产业配套。从现代工业的产业链环节来看,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包括原材料加工、中间产品生产、制成品组装、销售、服务等多个环节[3]。赵绪福(2006)认为:产业链是指从初始资源直到最终消费的路径上,由若干相关产业部门基于经济活动内在的技术经济联系,客观形成的前后顺序关联的、有序的经济活动的集合[4]。张铁男、罗晓梅(2005)认为:所谓产业链,是以生产相同或相近产品的企业集合所在产业为单位形成的价值链,是承担着不同的价值创造职能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围绕核心产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在采购原材料、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通过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中形成的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构成的一个功能链结构模式[5]。

综上所述,产业链可以定义为:在纵向上从原料采集、运输、半成品、成品生产,到产品进入分销渠道,最终到达消费者,实现商品市场价值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涉及生产者和生产活动的组织及利润分配;横向上是两个或多个提供相似产品的竞争与合作,共同推动核心产品升级的同类型企业或组织。产业链延伸则是将一条既已存在的产业链尽可能地向上下游不断拓宽和延伸,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当前环境下农业支撑型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农业是中国大部分县域主要或重要的经济部门,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现实起点和重要支柱。农业支撑型县域经济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农业发展条件比较优越,但同时其它资源又相对比较匮乏。这种模式使县域经济在具备发展优势的同时,也面临着以下主要问题。

(一)传统作业方式的制约

从目前情况看,大部分县域还是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和作业方式及初级的工业模式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农业内部产品结构层次低,经营规模小;农业产品加工增值能力弱,导致市场竞争力弱;农业产业化组织程度低,松散型、半紧密型的居多;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对经济的拉动力弱。即使农村剩余的劳动力就地从事农业生产,其综合效益也是递减的,导致我国农业呈现出低水平的增长,县域尤其是农业县域,农业产业呈现的低层次发展,使得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困难,直接制约了广大农村及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传统农业产业链的制约

传统的农业产业链属窄短型,农业衍生型经济不发达,农产品附加值低,主要出现在短缺经济时代。这种类型的产业链只含有农产品的初级生产和销售环节,既不存在向前和向后部门的纵向延伸,也没有在横向上的拓展,因此,难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价值,提升农业的比较利益。

图1传统农业产业链

(三)相关辅助行业发展严重落后的制约

首先,农业的信息化水平较低。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对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农业信息化方面,特别是在农业信息系统建设、涉农信息资源开发方面取得一些进展。然而,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较低的现状并没有改变,农业信息化工作队伍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传播农业信息的潜力还需要进一步开发。这些都形成了对现代农业建设的制约。

其次,农业技术手段陈旧、落后,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不利。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成果的推广率只有30%~40%,转化成果普及率仅为30%,而在英国、法国和德国,农业技术推广率达50%~60%,美国更是高达 80%~85%。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为35%~40%,而发达国家已达到70%~80%,只有发达国家的一半左右。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农技推广机构、农技人员的数量、质量存在着较大差距[6]。

最后,融资途径少,融资困难。目前我国农村商业性金融供给严重不足,原国有商业银行除中国农业银行外已大部分撤出农村市场,新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基本不愿涉足农村,农村信用社资金运用“非农化”趋势明显,投向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等项目的资金明显增加;另外,中小企业及农业个人信贷限制多,担保中介机制尚不健全,进一步加剧了农民融资的困难。

(四)政府的市场引导和制度建设职能滞后的制约

首先,在耕作方式上,现有的农村耕作方式都是基于家庭联产承包制责任制展开的。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耕作方式使得作业范围受到局限,无法带来规模经济效应,不利于农业生产和经营效率的提高。其次,在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由于缺乏政府的引导和合理的规划,农户的生产预期是由现期市场需求或销售价格高低的诱导作出的,现期生产决策所依据的市场需求或价格是由前一期的生产规模所决定的,这种信息的非对称性使得初级产品市场的生产经常产生波动,出现低价竞卖或高价竞买的现象。最后,在农业产业链的协作上,各节点组织从自身利益出发作出市场决策,上下游组织缺乏供应链的写作思想。如何激励和约束产业链节点组织行为以实现共赢,需要政府或者公共部门进行制度设计和制度供给以加强产业链协作,解决协作的问题,以提高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三、基于产业链延伸的农业支撑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型

图2 基于产业链延伸的农业支撑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型

基于产业链延伸的农业支撑型县域经济的发展指的是通过对传统的农业产业链进行纵向(向前可以延伸到为农户提供种源、化肥和农业机械设备的供给,向后可以延伸到初次加工和深加工,以及销售服务部门)和横向方面(如播种和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科技、信息、金融等服务供给;全自控、现代化的育苗、育种车间及大小样式各异的塑料大棚、销售业、运输业和其他服务业)的延伸[7],有效的带动农产品深加工或精加工企业、农用物资加工、设施农业及技术研发等关联产业的形成和集聚,实现产品生产和培育技术的升级、产品附加价值的提升、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最终促进农业型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产业链延伸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型如上图2所示。

因此,基于产业链延伸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是在传统农业产业链的基础上,在纵向层面向前、向后的延伸,以及在横向层面向外围产业的拓展,也可以说是以第一产业为核心向第二、三产业的延伸和拓展。

四、依托产业链延伸促进农业支撑型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按照产业链延伸促进农业支撑型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型来看,主要通过在纵向上向前延伸和向后延伸,使产业发展的各环节有机地联结在一起,构建起一个完整的产业发展形态,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在横向上向外围产业拓展,通过产业链关联作用,把不同的产业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更为广泛的产业发展空间。并且,在产业链纵向和横向延伸中,要注重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和发展,构建起以优势特色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提升竞争力。

(一)进行农业产业链的纵向延伸

1.发挥资源优势,延伸和培育特色产业链

农业驱动型县域经济发展主要不是基于农产品的数量扩张,而是重在市场性农业的发育和建设。其主要特点是农业及其延伸产业的发展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表现有三:一是面向市场,培育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特、新农产品;二是农副产品进入市场前已在县域内初步加工或深加工,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三是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农村市场主体和市场制度。制度创新推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和农业生产科技含量的提高,激励了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营销和品牌战略的自觉实施,使农业由弱势低效产业转变为强势高效产业。因此,政府要选择本地区最具优势的产业,加大引导和投入力度,聚合各种要素,进行重点培育,尽快把企业群体做大,把产业链做长。如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围绕蔬菜生产中的各个环节,突出完善了良种繁育、生产种植、加工配送、生物工程、技术推广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基本形成了集蔬菜生产资料供应、菜果配送营销、蔬菜加工出口、农技推广培训、科技项目研发五大体系于一身的大型蔬菜产业化集团,为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8]。

2.转变作业方式,实现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转变作业方式的关键是要建立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培育农村土地要素市场,促进土地资源在大范围流动。科学选择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如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建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建立农业利益组织联合体等方式,都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经营效率的提高。为此,首先要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发挥产业的聚集效应;其次,注重科技创新,实现农业产业方式由劳动、资源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方向转化,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再次,注重培育优势产业和产业基地的建设,发挥出产业的规模效应;最后,探索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化体系中的利益机制,积极推进契约型合作模式向资产联合型模式转化。

3.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提升农产品附加价值

传统的农产品经过加工后直接销售,经济效益低下,农产品竞争力也非常弱。而经过深加工的农产品,价值得到提升,农民可以获取更多的效益。进行农产品深加工,首先要扶持、发展和壮大产业链中的一些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指基础雄厚、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企业或集团,它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度加工、提供服务等综合功能。它们基础设施完备、资金雄厚、技术研发能力强,在推进农产品深加工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其次,转化和推广农产品深加工的技术,打破产业链延伸的技术瓶颈。例如,鹤壁浚县食全食美食品有限公司采用现代生物技术从鸭血中提取SOD岐化酶,可年产鸭血生物制药(SOD岐化酶)10t,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9]。

(二)进行农业产业链的横向延伸

1.加强和完善辅助服务行业的建设

(1)积极进行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科技研发和科技推广对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从以下方面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①农技研发要根据市场要求和区域特点进行。产业链的延伸、增值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突破,而一项技术在实践中被采纳、推广,必须很好地解决与市场的接口问题,往往实验室内可行的技术在现实中可能会因为成本过高或效益过低而不受欢迎,在一个区域可行技术在另一个区域就不见得适用。因此,必须根据区域特点推动成本有效、现实可行的科技技术的研发和创新。②创办农业培训班,推动农业科技推广,提升农民科技水平。为此要加快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农技推广组织形式,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入户,引导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以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技术入股等形式,直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③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技研发和创新不仅仅是农民或企业的责任,要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科技研发体系,即以企业为主体,结合相关的高等院校、农技科研院所合建研发机构,不断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和产品档次。④在普及现有农业技术的同时,要围绕基地建设和农产品深加工,建设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园区,积极引进、示范农业高新技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2)不断推广和普及信息服务。面向农业产业链的信息服务,将有助于实现农产品生产和交易的信息化和网络化,降低农户的种植和市场风险,提升效益。第一,在农产品生产前期,帮助农户和企业进行网上采集信息,网下发展“订单”。通过上网,用户可以采集到各种农副产品的供需信息以及农业生产新技术、新品种,通过筛选、分析、甄别,为农户提供包括种子种苗、种养技术、市场价格、供求情况等各方面的实用信息,指导农户进行种养结构调整。网上还可以联系到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经销商的农业生产订单,通过发展“订单农业”,进一步降低分散生产的千万家农户抵御市场的风险。第二,在农产品生产中期,各级涉农服务部门把通过平台采集到的农业生产实用技术、病虫害防治、市场行情、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保鲜、储运、包装技术指导等分类进行编辑,通过网络、电子邮箱或印发宣传资料,及时送进千家万户的农民手中,为农户生产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和服务。第三,在农产品生产后期,进行农产品网上营销。网络营销的实现,确保了农产品销路畅通,供销协调,交易成本降低。通过把各种农副产品的供求信息在平台上进行,主动向市外、省外甚至国外的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经销商发送电子邮件,直接“上门”推销各种农副产品,把分散生产的农副产品集中销售,形成规模效益,使农户获取更多利益。

(3)完善融资途径。积极发展农村金融组织,逐步培育功能健全的农村资金市场,为产业链延伸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

(4)完善产业链基础配套设施。硬件基础设施和集群公共服务机构、集群机构等共同构成产业链发展的基础结构。硬件基础设施包括全部为产业链提供硬件支持的要素,如道路、水电、通信网络等设施。另外,还要协助建立产品销售市场、展示市场,进行相应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促进市场的繁荣,引导外部协作机构进入产业链内部,尤其是产业发展所需的配套企业和机构。

2.转变竞争中的竞底观念,发展多途径的关联产业

(1)发展生态旅游观光产业

利用农作物在生长过程、收获中的可观赏性,结合当地的旅游资源,开发生态观光旅游业。首先需要对先天性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开发,加强配套设施建设,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其次,应拓展旅游产业链,促进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再次,应适时拓展旅游功能,将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和文化旅游等相结合,满足游客的多样性需求,增强旅游吸引力;最后,应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如改善景区交通、治安、卫生条件等,为游客创造愉悦的旅游氛围,树立旅游产业品牌,尽力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重游率。

(2)建立产前产中农用设施和物资供应市场

农业产业链在横向和纵向上延伸后,播种和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全自控、现代化的育苗、育种车间及大小样式各异的塑料大棚,可有效的带动农用物资加工、设施农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并且随着农业特色产业链的形成,一乡一类、一村一品的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经营必将代替“小而全”式的小农经营模式,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更加需要农业机械和物资,因此,建立有序、公平交易、提供高质量产品的农资市场,是保障农业产业链有效延伸的必不可少的一环。

(三) 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

发挥政府的职能是推进农业产业链有效延伸的条件之一。政府应扮演引导者、调控者和服务者的角色,为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做好政府引导。结合实际需求,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农业产业链延伸规划并具体实施,制定并落实有关政策、法规,为农业产业链延伸提供政策指导和法律依据。第二,做好政府协调。通过协调农业产业在地区之间的产业布局,合理调节地区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协调农业产业单位内部各方之间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合理调节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第三,做好政府服务。健全信息网络提供信息服务,健全技术咨询和推广机构提供技术服务,通过金融体制改革提供政策性的贷款服务。此外,还要在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市场体系和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的服务,为农业产业链延伸后的优化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参考文献

[1]黄小晶.区域产业政策与中国区域协调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92-93.

[2]王传民.县域经济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4-15.

[3]贺轩,员智凯.高新技术产业价值链及其价值指标[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6(2):83-86.

[4]赵绪福.产业链视角下中国农业纺织原料发展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40-42.

[5]张铁男,罗晓梅.产业链分析及其战略环节的确定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5(6):77-78.

[6]杨宝祝,吴建伟.面向农业产业链的信息服务业分析[J].农业网络信息,2009(5):7-9.

[7]张满园,张学鹏.基于博弈视角的农业产业链延伸主体选择[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397-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