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分析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免疫学分析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免疫学分析方法

免疫学分析方法范文1

关键词:化学发光免疫法;免疫放射法;促甲状腺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thyrotropin,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是腺垂体分泌的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和机能的激素。TSH多以游离的形式存在于血液中,其含量很低,是性质稳定的糖蛋白激素。TSH受下丘脑一脑垂体一甲状腺轴线控制,当人体的甲状腺功能发生变化时,血清TSH的水平出现波动。甲状腺机能低下即甲减者的表现,多为血清中的TSH水平增高,甲状腺功能亢进即甲亢者,多为血清中TSH的降低。临床上,因此,TSH是判断甲状腺功能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是否正常的一线指标[1-2]。作者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CLIA)与免疫放射法(IRMA)两种方法同时测定正常人及患者血清TSH,对其结果比较分析,从不同角度探讨两种检查方法在甲状腺功能疾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有人员均为来我单位健康查体或就诊的人员,见表1。

1.2仪器与试剂 CLIA采用美国雅培公司Axsym免疫化学发光仪,IRMA采用西安262厂F5-20089γ-放射免疫计数器。免疫化学发光测定试剂盒,由美国雅培公司提供,IRMA采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提供的试剂盒。

1.3方法

1.3.1样品采集 于每天上午采集研究对象空腹血清3 ml,然后分离血清,立即进行检测或-20℃冷冻保存,1 w内检测。

1.3.2 TSH的检测

1.3.2.1批内变异 分高、中、低三份质控样本,所有质控样本分别用CLIA和IRMA测定血清TSH含量,重复测定10次,计算批内变异系数。

1.3.2.2批间变异 将高、中、低三份血清样品,分别置于20只试管中,密封后置-20℃冰冻保存,于20个测定日复融后检测其含量,计算其变异系数。

1.3.2.3结果比较 将三组试验人员共213份血清样品同时采用CLIA和IRMA测定其TSH含量,对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x±s)的形式表示,对两种方法测得的结果行相关性分析,甲亢、甲减组和正常组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2.1批内变异和批间变异,见表2。

结果表明,CLIA的重复性和精密度优于IRMA。

2.2三组受试人员TSH测定结果比较,见表3。

2.3三组受试者诊断符合率比较,见表4。

TSH对甲亢组患者与甲减组患者的诊断符合率均较高,尤其是对于甲减的诊断,CLIA法检测TSH几乎是最为灵敏的考察指标。

2.4相关性比较 用CLIA和IRMA法分别对受检血清标本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两法测定结果相关系数为0.995,提示两法相关性良好。

3讨论

TSH 是腺垂体分泌的一种糖蛋白激素,主要功能是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临床上是反映甲状腺功能非常敏感的指标[3]。目前,常用的测定血清TSH 的方法有免疫放射分析法(IRMA)和化学发光法(CLIA)。化学发光法(CLIA)测定是根据化学反应产生的辐射光的强度来检测物质含量的一种有效的痕量和微量分析方法[4]。

本报告数据显示,CLIA和IRMA法检测血清TSH相关性好。但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化学发光法具有以下优点:①无污染:CLIA 法检测以化学发光剂作为标记物,试剂稳定且无放射性,对周围环境无污染,工作人员也不会损害;IRMA通常以125 I标记,125 I半衰期仅为1个月左右,放射性碘对环境有污染,对工作人员也有伤害。②线性范围宽:有报道显示,低浓度时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区线性范围较宽,在低浓度范围测定较免疫放射分析法更为准确[5]。③自动化程度高: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自动化操作,这就排除了人为的误差,使操作更加简便,明显优于放射免疫法。④本组结果显示, CLIA的重复性和精密度优于IRMA。

综上,CLIA在检测血清TSH方面有着IRMA无法比拟优势,建议有条件的实验室采用。

参考文献:

[1]尹东光,贺佑丰,刘一兵,等.促甲状腺激素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研究[J].分析化学研究报告,2004,7(32):893-896.

[2]王华新,张立东,秦晓光.促甲状腺激素检验研究进展[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08,15(5):328-331.

[3]范仙萍 赵爱萍.血清甲状腺激素高灵敏度测定的临床应用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2000,6 (7):426 .

免疫学分析方法范文2

关键词 骨髓细胞学 免疫学分型 血液病 诊断

中图分类号:R733.2; R7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6)23-0059-03

Value of MICM classification in the diagnosis of leukemia*

PENG Yongquan**

(Department of Laboratory, Ji-an central hospital, Ji’an 343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MICM (morphology, immunology and cell genetics) classification in the diagnosis of leukemia.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three cases of leukemia patient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5 to January, 2016 were selected as subjects, and the coincidence rates to the diagnosis of leukemia were compared among three detective methods including single bone marrow cytology classification, single cell immunology classification and MICM classification. Results: The coincidence rates to the diagnosis of leukemia were higher by bone marrow cytology classification combined with immunology classification than by single bone marrow cytology classification and single cell immunology classification (94.17% vs 76.69% and 78.64%) (P0.05). Conclusion: The MICM classification has a higher value in the diagnosis of leukemia and is worthy of further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 bone marrow cytology; immunology classification; blood disease; diagnosis

血液病是指造血系统发生的生理或病理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发热等症状,常见的血液病有白血病(acute leukemia, AL)、再生障碍性贫血等[1]。白血病是常见的血液病,在造血系统疾病患者中占首位[2]。目前对白血病的分型诊断标准是根据细胞形态学进行分型,但该分型方法常因白血病细胞形态不典型而出现误诊,诊断符合率有待提升[3]。本文探讨MICM(形态学、免疫学与细胞遗传学)分型在白血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月我院治疗的白血病患者103例,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查初诊为白血病。纳入标准:①符合WTO关于白血病的诊断标准[4];②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不同意纳入本研究的患者。其中男53例,女50例,年龄5~72岁,平均年龄(41.21±4.57)岁。

1.2 方法

1)样本收集 采集骨髓标本2~3 ml于抗凝管,置于15~25 ℃保存,制备样本待测,所有样本在获取6 h 内处理。

2)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常规使用瑞氏过氧化物酶(POX)染色,光学显微镜下对血细胞进行细胞形态学分型诊断。

3) 细胞免疫学检查 取抗凝骨髓液2 ml,常规分离单个骨髓核细胞,采用荧光显微镜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单克隆抗体购自美国贝克曼公司和BD公司,流式细胞仪由BD公司生产,严格按说明书操作。 判断标准:淋系抗阳性细胞>30%, 髓系及干组系抗原>20%,非系列特异性抗原及其干组抗原>20%为阳性,分型判断标准根据国际白血病欧洲协作组 (EGIL)标准[5]。

4)检测方法 根据检查结果,比较分析单一的骨髓细胞形态学分型,单一细胞免疫学分型与MICM分型这3种检查方法对白血病诊断的符合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

2 结果

2.1 分型结果

检测结果显示,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检出率最高,其次是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和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急性白血病(AL)最低(表1)。

2.2 单一骨髓细胞学分型、单一细胞免疫学分型与MICM分型诊断比较

MICM分型诊断白血病的灵敏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均较单一骨髓细胞学分型、单一细胞免疫学分型诊断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异常克隆性疾病,至今仍有40%左右为难治性病症,且其发生机制目前尚未明了。患者的临床表现、细胞形态、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各不相同,因而正确识别和诊断不同特征的白血病患者,对于指导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6]。骨髓细胞形态学分型是白血病分型的基础[7],它可以按不同的血液病的细胞形态学特征,结合临床表现做出肯定性诊断,有利于各种血液系统疾病的早期诊断,尤其是对各型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为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8]。作为基础的诊断方法,它常由于细胞形态不典型而难以明确诊断。细胞免疫分型应用多种荧光标记单克隆抗体对细胞行标记检测,由于其对某些形态特征不典型、单克隆抗体反应特异性不灵敏的白血病的诊断确诊有困难,故单独使用符合率不高[9]。

本文通过研究单一骨髓细胞学分型、单一细胞免疫学分型与MICM诊断白血病,比较这3种方法诊断白血病的价值。结果显示,在如M2等某些特定的白血病分型中,形态学和免疫学诊断各有优劣,然而总体诊断的准确性,特异性均较低,故目前临床上很少单一使用。相比之下,MICM分型在白血病各类分型中诊断的价值较高,诊断结果符合率因而也较高,因此成为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诊断白血病的方法。本文通过研究MICM分型临床应用现状再次验证其应用效果,明确其广为推广对于患者临床分型的重要指导意义。MICM检测,可供的标本种类有骨髓外周血脑脊液及其他体液,既克服了传统形态学和细胞学分型方法上的缺点,又具有简单快速计数细胞量大灵敏度高及结果准确度高的特点,对提高白血病诊断的灵敏度及分型的准确性起到极大的作用[10]。随着近年该检测技术的推广,操作技术日益娴熟,MICM分型为白血病患者的诊断提供了准确的结果,对深入研究其发病机理,进行个体化治疗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综上所述,MICM分型在白血病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为白血病的诊断提供准确结果,值得临床进一步实践。

参考文献

[1] 胡炯. 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第四次修订版)解读[J]. 中华内科杂志, 2013, 52(8): 710-711.

[2] 吴克复, 郑国光, 马小彤, 等. 白血病的克隆性演化[J].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5, 23(1): 1-5.

[3] 刘志祥, 姚忠红, 李瑞明, 等. 129例急性白血病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的特点分析[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3, 17(1): 124-126.

[4] 蒋锦文.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诊断的近期进展[J].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3, 31(2): 149-150, 177.

[5] 江毅, 张蔓莉, 李志斌, 等. 伴髓系抗原表达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分型特点与疗效分析[J].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2009, 1(4): 338-339.

[6] 庄文芳, 盛慧明, 马骏, 等. 急性髓系白血病干细胞及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J]. 上海医药, 2015, 36(3): 64-68.

[7] 范立权, 陈伟琴, 王剑飚, 等. 12例急性双系列白血病细胞形态学与免疫表型分析[J]. 检验医学, 2015, 30(5): 446-449.

[8] 李保才. 贫血儿童治疗过程中骨髓细胞形态学动态分析[J]. 河北医学, 2013, 19(11): 1739-1741.

免疫学分析方法范文3

关键词 病原生物学 课程编排 整合教学 医院感染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Problems in Pathogen Biology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Content Choreography

GAO Jian, HOU Qiulian, Rebiya oNuli, MA Wenjing

(Department of Human Parasitology, Basic Medical College,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11)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tatus of pathogen biology courses at medical schools and to set the ba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dical teaching courses in other disciplines as well as their course schedule, analyze pathogen biology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content scheduling problems on the proposal will Pathogen Biology after all basic medical courses were taught, while paying attention to microbiology and parasitology section of content integration in choreography and join hospital infection-related content.

Key words pathogen biology; curriculum;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hospital infection

病原生物学是研究人类疾病生物性病因或病原体生物学的科学,是一门基础医学课程。但由于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各类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与宿主及外界因素的相互关系、 致病因子及其作用、致病机理、实验室诊断方法、所致疾病的传播和流行特点,以及预防和控制原则。①因此既是基础课,又是主要桥梁课和应用课学科,是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础。随着医学课程的整合和缩紧,合理编排课程对病原生物学等桥梁学科的教学效果非常重要,现结合病原生物学课程编排现况浅谈病原生物学课程编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病原生物学与其他基础医学课程教学顺序的问题

1.1 病原生物学应放在所有基础医学课程之后进行学习

病原生物学是临床医学、检验医学、医学影像、医学护理、药学及预防等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不仅与各基础课程之间密切联系,而且与临床课程密切相关。其内容丰富,信息承载量大,是知识更新和发展最为迅速的课程之一。②以病原生物学课程中的医学寄生虫学部分为例,首先介绍各种寄生虫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外,随之是对寄生虫生活史、致病、诊断、流行和防治内容的讲解。在各种寄生虫生活史的学习中首先要明确医学蠕虫成虫和幼虫以及各种医学原虫的寄生部位,医学蠕虫幼虫在宿主体内的移行过程,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对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细胞生物学有很好的掌握基础,而关于虫体的生活习性,生长代谢特点,又牵涉到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在寄生虫的致病中,牵涉到病理生理学和病理等多门基础医学学科的知识,在寄生虫病的诊断中,除了病原学检查方法,还需要向学生介绍临床常用的免疫学诊断方法,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各种寄生虫致病的医学影像学表现,不仅需要各门基础医学知识的融会贯通,还牵涉到诊断学、医学影像学等多门临床学科,而对于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对于人体寄生虫病的流行现况和特点的学习,又牵涉到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同时在寄生虫病防治措施中,还涉及大量药学和护理的相关知识。

以人体寄生虫学中对日本血吸虫内容的讲解为例,如果没有系统解剖学的知识做铺垫,学生不可能对日本血吸虫的寄生部位――门脉肠系膜静脉系统有清晰的认识,从而也就无法就“日本血吸虫成虫寄生于宿主门脉系统,为什么却能在宿主粪便中发现虫卵?”这一问题进行理解;系统解剖学的知识同时影响学生对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中,尾蚴进入人体后的发育和移行过程的清楚认识,甚至进而影响学生对虫卵主要沉积部位和致病的理解;而在血吸虫的致病中,几个重要的知识点会联系到其他多门学科,如“血吸虫虫卵肉芽肿的形成机制”涉及免疫学中Ⅳ型超敏反应的知识,而晚期血吸虫病致门脉高压的临床表现,需要学生熟知病理生理学中“门脉高压”的形成机制。目前各高校基础医学课程编排一般都将病原生物学课程和免疫学课程、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课程安排在二年级进行同期讲授,无法对病原生物学的学习起到知识奠定作用。以人体寄生虫学的临床诊断为例,由于包虫病严禁穿刺性诊断,主要以影像学诊断为主,肝包虫病在B超中表现为肝部的液性暗区,而蛔虫成虫寄生于宿主肠道可通过肠道钡剂X线透视发现条索状暗影获得诊断依据,但目前高校主要将医学影像学课程安排在三年级与临床医学各专业课程进行平行教学,影响学生对病原生物学中影像学诊断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1.2 病原生物学至少应放在免疫学课程之后进行学习

在基础医学课程中,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其实是“己”与“彼”、“我”与“敌”的关系,免疫应答过程本身就是发生于机体内部的一场战争。病原生物学为现代医学微生物学与人体寄生虫学的整合课程,在中专、大专、高职类教材中,通常把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三门学科整合为《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一门整体课程进行学习,③而本科及本硕连读班级的教学中,采取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分段式教学、综合考核的方法整合为一门课程进行教学,免疫学常作为另外一门必修课程平行讲授。从教材内容看,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中都涉及病原生物的抗原性质、机体应对不同病原生物抗感染免疫的特点以及免疫结果、病原生物疫苗研发的进展等内容,针对上述内容的领会和学习,离不开对免疫学课程的整体掌握。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平行教学的现状下,学生在学习病原生物学时听到的免疫学相关名词在他们的免疫学课程进度中还没有涉及到,课堂讲授中陌生专业名词的引入会增加对学习的疲惫感,从而极大影响学生对病原生物学的学习积极性。

高校的课程编排要立足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考虑学生的身心规律以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要注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考虑学生学习注意力和大脑调节功能的生理及心理特点, 实现课程的合理搭配和负担平衡。④结合上述要求,要想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病原生物学应该设置在所有基础医学课程之后进行讲解,通过之前课程的学习加强对病原生物学相关知识点的领悟,同时对一、二年级所学的基础医学知识进行回忆和巩固,方能保证基础医学课程学习的递进次序和学习效果。而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课程编排顺序上,建议将病原生物学放在免疫学之后进行讲授,从而保障学生对病原生物学中所涉及到的免疫学相关内容的理解与领会。

2 病原生物学自身课程内容编排的问题

2.1 生物学分类与临床知识实践之间的矛盾

病原生物学教材以七版人卫教材为主要代表在各医科高校中应用,其中《人体寄生虫学》和《医学微生物学》是独立发行的。当然也有一些学校用整合后的《病原生物学》教材,但其实质内容依然是寄生虫学部分与微生物学部分独立编排的。从生物学分类角度,不可能实现寄生虫学和微生物学的整合教学,然而在两部分病原生物各自的章节编排中,医学微生物学的章节编排优于人体寄生虫学。以细菌学部分和病毒学部分为例,长期以来的《医学微生物学》教材都实现了通过感染部位来编排细菌和病毒部分的各论章节,从而能与临床医学的分科教学有所衔接,而《人体寄生虫学》依然采用传统的生物学分类法,在教学意义上没有微生物学教材的实践意义大。《人体寄生虫学》之所以无法通过感染部位来编排章节,是因为一种寄生虫幼虫和成虫的寄生部位以及相应的致病都不一样,以钩虫为例,成虫寄生部位为消化系统,但在致病上从幼虫经皮进入人体就开始了,幼虫穿刺入皮肤时引起钩蚴性皮炎,幼虫在宿主肺部移行时引起钩虫性肺炎,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则引起贫血为主的临床表现。其实医学中寄生虫学与微生物学最具有相似性的分类依据不是生物学分类,也不是感染部位分类,而是传播途径分类,如果能将所有的病原生物按照传播途径进行编排,例如经口感染的病原生物有寄生虫学中蠕虫部分的蛔虫、钩虫、鞭虫、蛲虫、旋毛虫、肝吸虫、肺吸虫、带绦虫、棘球绦虫等;原虫部分的溶组织内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等;细菌学部分的埃希菌属、志贺菌属、沙门菌属等;病毒学部分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轮状病毒等,将这些病原生物放在一起讲授,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对不同病原生物引起的消化道症状的辨识程度,而且能够真正实现病原生物学的整合教学。

2.2 建议在病原生物学课程中增加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章节

病原生物学作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有临床专业技巧的直接服务意义。作为医学生未来工作的大环境,医院感染因其特殊的病因学和感染对象而备受关注。任何感染都是病原生物与宿主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而发生的一种病理过程,医院感染也不例外。有资料表明,目前中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中有关医院感染的内容只在流行病学课程中提及,仅占3~4个学时,使临床实习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对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学习课时少。⑤医院感染的教学内容更贴近病原生物学的学科内容,在学习了各种病原生物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后,如果加入医院感染的相关章节,可强化病原生物的临床应用,课程设置更为合理。

综上所述,作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课程编排对病原生物学的授课效果非常重要。其中主要体现于病原生物学与其他基础医学学科的教学安排顺序,尤其是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的授课顺序。此外,应当注重病原生物学与临床医学相关知识的衔接与应用,提倡病原生物学各论内容以传播途径对所学病原生物进行章节编排,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病原生物学整合教学,同时建议将医院感染相关内容编排入病原生物学课程进行讲授,增强本学科的临床意义。

基金项目: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科研项目启动基金;新疆医科大学科研创新基金(XJC201222)

*通讯作者:高剑

注释

① 张浩.病原生物学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22) :3626-3627.

② 邵世和,张文,申红星,等.病原生物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0.5(4):317-318.

③ 刘荣臻,马爱新.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

免疫学分析方法范文4

[关键词]蛋白多肽类药物 药物动力学 测定方法

[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019―[2010]06―31―02

蛋白多肽类药物具有生物活性强、相对成本高、作用靶点专一的特点,近些年来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诊疗,在治疗疾病地位日趋重要。但是蛋白多肽类药物剂量小、各种内源性蛋白含量高,建立准确、灵敏、专一的测定方法是药动学研究的重点,为此,笔者就近些年蛋白多肽类药物的动力学研究分析、综述如下。

1 生物检定法

蛋白多肽类药物的分子量为数千至几十万,具有二维、三维结构,其复杂的结构决定生物活性的特殊性,一般非注射给药的生物利用度很低,几乎在百分之几。生物检定法能够定性测试某种物质是否具有活性,定量测定适量的药量,因此,用于蛋白多肽类药物分析。如Wei等利用两种新的治疗用重组促红细胞生成蛋白(EPl和EP2)刺激SD大鼠红细胞生成的特性以评价其体内动力学。也可利用体外酶体系进行生物检定法分析,如Han等利用水蛭素对抗凝血酶活性的影响间接分析了N2Ilel2Thr22632去硫重组水蛭素(rH)在家兔的体内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rH在家兔体内迅速消除,分布局限于细胞间隙,在皮下注射点吸收迅速,主要通过肾排泄。

2 同位素标记示踪法

同位素示踪法是利用放射性核素作为示踪剂对研究对象进行标记的微量分析方法。由于获得的分析结果符合生理条件,更能反映药物代谢、转化的机制。另外,同位素示踪法在离体、整体、无细胞体系的情况下也能进行定性、定量分析。Plech等用同位素125 I标记的-白细胞焦激肽研究其在大鼠脑部和内脏器官中的分布,发现其在肾上腺、下丘脑和大脑海马部位有很高的积聚。标记法有体内掺人法和体外化学连接法。体内掺人法即把含有同位素的氨基酸加入生长细胞或合成体系,但是获得的蛋白多肽分子生物活性较小,且制备复杂而限制了其广泛应用。体外化学连接法如氯胺T、Iodogen和Bolton―Hunter试剂连接到1分子上,因相对简单而被首选。Iodogen法适于标记含有酪氨酸或赖氨酸的蛋白,标记效率高、反应温和,但这种方法得到的标记物存在体内迅速脱碘并使放射性碘被甲状腺所摄取的问题。由于蛋白多肽进入体内会被降解代谢,或与其它蛋白质结合,同位素标记示踪法不能代表药物动力学过程。

3 色谱法和质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具有分离速度快、效率高、可对药物进行有效的分离鉴定,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中,可分离极性的、离子化的、不易挥发的的高分子质量和热不稳定的化合物,对于蛋自多肽类药物主要是分离纯化。质谱分析(MS)也能用于蛋白质多肽药物及其代谢物的鉴定。然而生物制品的处理过程和生物样品中分析物的含量太少已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应用和普及。在逐步研究中发现,色谱一质谱联用在蛋白多肽类药物分析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尤其是液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技术(LC-MS)的应用,很大程度上对蛋白多肽类药物的药物动力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瞿文等制备了丙氨瑞林微球,由于丙氨瑞林在体内不稳定,按常规测定血药浓度的方法考察体内药动学比较困难,所以通过测定注射微球中残留的药量,计算释放百分数对其进行体内评价。Ferraiolo等在给实验对象大剂量(0.5~1.0mg/kg)静脉注射松弛激素后,用单克隆抗体亲和层析分离得到外源性人松弛激素后再用快速原子轰击质谱进行分析。色谱和质谱技术的日益成熟,LC-MS已逐渐成为新药研究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免疫学分析方法范文5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教学方法;新模式

医学免疫学是医学本科生必修的一门主干课程。免疫学具有知识性强、抽象理论多、内容繁杂的特点,因此怎样把这门枯燥难懂的理论课变得轻松易学,就需要我们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探索新模式,同时也应及时总结思考。

一、研究对象

选择本校药学专业的本科生为研究对象,每年级选择2个班级进行新模式教学,其他班级采取传统教学方法。

二、研究方法

教学大纲的重新编写。编写实用性、针对性强的高质量学习指导,完善考试题库,考试制度以配合该学科的教学。优化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平台,一方面跟踪浏览各大院校的教学改革历程,另一方面完善本校的教学学习交流网站,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阅文献资料,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1.讨论式教学

医学免疫学中对于信号通路,抗原抗体结合等许多知识点描述让人感到抽象、难懂。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经常会提出许多他们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和困惑。为了解决这种情况,我们提出课后问题讨论的模式。每堂课结束后,学生对难以理解的或者想进一步了解的知识点进行提问并在下堂课中和教师一起讨论。这种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在“免疫球蛋白”这章结束后,集体讨论:“为什么说IgG是机体内主要的抗感染抗体”。通过这种教学模式,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知晓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所在并帮助他们解答、讨论这些问题,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并对所学的知识有更好地延伸掌握。

2.教学倒置模式

这个“倒置”是说让学生改变身份,走上讲台当一回老师。为了加强学生对“超敏反应”内容的理解,我把全班同学分成四组,每一组都做好PPT,上台讲解这章的内容并回答其他组同学提出的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在整个过程中每个学生从查阅资料到融入理解完整的制作PPT,再到连贯性的讲解,使学生真正地体会教师的思想,引起学生兴趣,增强记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教学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效率,有利于学生将成功的经验更好地应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和提高解决一些书本上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改进实验课教学改革后的实验安排包括

医学免疫学实验课教学是为了验证理论,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并掌握复杂抽象、难懂又不易记忆的医学免疫学理论知识,使学生通过基本技能的训练,掌握实验技术及相关的检测技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往的实验课教学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在实验中同时应用几种简单的实验技术,这种强调传授知识的思路能起到巩固理论知识的作用,但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略显不足,不利于学生综合技能的开发与提高。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我们开设了实用性和发散性强的实验课程,注重课程的连贯性和整体性。与此同时,我们对科研兴趣高的同学定期开设科研小实验,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为主,通过文献检索、教师集中辅导、分组安排实验、学生实验操作、师生讨论总结、学生撰写科研报告及总结,使学生提高探索的兴趣。实验流程例如分离免疫细胞、检测表面标志物及其功能性检测的系统性实验。学生首先学习如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然后学习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细胞表面CD抗原,接下来采用T细胞/B细胞增殖试验、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试验、溶血空斑试验等检测免疫细胞功能。连贯性实验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细胞分离、表面标志检测及其功能检测,从形态上观察细胞以及细胞鉴定的重要性。更有利于把所学的理论寓于实践,又能将大量的实验体会升华为理性认识,发现自己的不足,大大增强了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真正做到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

三、反馈调查

反馈调查问卷分析结果显示,作为研究对象班级有35%的学生认为新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和创新力。15%的学生认为通过新的课改可以提高对其他学科的学习理解,而且有48%的学生认为对本学科的学习有极大帮助,从调查结果可以总结出:该教学模式获得了大部分学生的赞同和肯定,并对学生有所帮助。

四、讨论

通过对医学免疫学实验和理论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改革,完成了教学大纲、教案、课件和网络平台的建设。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目的是相同的,即为了使教学课程更利于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提高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新力和理解力,以及对新知识的分析和延伸能力。医学免疫学的教学改革是一项探索性工作,在传统教学模式情况下,引入全新的教学理念,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以有限的教学资源支撑教学需求,顺应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潮流,符合实施素质教育以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韩德平、田野苹,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高医学免疫学教学质量[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2):276-277

2.林巧爱,薛向阳,提高医学免疫学教学效果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5):407-408

3.柳忠辉,台桂香,医学研究生素质教育所引发的公共实验课教材改革的思考[J],中国教育理论杂志,2003,27:53

免疫学分析方法范文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225-02

免疫学是生命科学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理论和实验性强,并与其他学科交叉明显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免疫学是一门概念抽象、逻辑性强的学科,学生普遍认为免疫学深奥、难学。如何在传授基础理论知识、实验动手技能的同时,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一直是我们探索与改革的重点。经过多轮的调研、实践与反馈,本课程组探索了一套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开放式考试三位一体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免疫学理论的研究型教学

1.1 教学方式与组织形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普及,教学效果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然而多媒体教学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方式与组织形式,而且在传统的教学尤其是合班上课中,经常出现“原理概念满堂灌”的现象。在这种课堂中,教师从头到尾唱主角,无法顾及到每个学生是否听懂;学生往往只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教学效果较差[1]。因此,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必须实现教学方式与组织形式的转变,引入学生参与式教学,将教学组织形式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转变,让大学生走上讲台,而老师则主要起好引导作用[2]。

通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摸索,我们在免疫学教学中成功地引入学生“参与式”教学。在这种“参与式”教学中,课题组教师结合国内外免疫学研究热点、动态以及与免疫学相关的社会生活事件,拟定了一些主题,如“三聚氰胺”、“甲型H1N1流感”、“器官移植”、“奥运会违禁药物”、“艾滋病”、“疟疾”、“有机磷农药”等,并将学生分组,自由选题,通过课后查阅国内外文献进行拓展式学习,安排两学时的时间由每组学生推举代表讲解各组制作的PPT。在参与式教学中,台上的学生或娓娓道来,或热情洋溢,将理论学习联系科研或生活实际,通过科学问题的提出、研究内容的归纳与分析,最后都能提出一套比较完善的方案来解决问题;台下的师生参与讨论与点评,收获都很大。这种“参与式”教学方式将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式学习,将教师的课堂灌输变为学生课后拓展、师生共同探究。通过学生上讲台,师生互动,教师转变角色,教师的权威不再建立于学生的被动学习基础上,而是师生在共同参与的探究活动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从多年教学实践的情况来看,学生主动式学习的兴趣提高,并通过课外学习延展了课堂的内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而且,我们在教学中将我院熊立仲教授提出的“千问计划”的教学组织形式也运用到日常教学中。在教学中多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课堂讨论或课后查找资料来回答问题。有的问题虽然是目前暂时回答不了的,但为他们以后探索研究这些问题播下了种子[3]。

1.2注重与研究型教学相适应的免疫学内容调整与更新

在教学内容方面,免疫学课程过去主要讲授免疫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技术,根据教学大纲的框架来实现既定的目标。对于这样一门实践性很强、发展日新月异的学科来说,完全按照以前的知识结构来设计教学内容已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一方面,我们根据课堂需要经常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打破“重近代经典内容、轻现代新科技知识”的传统,精选经典教学内容,在内容上更要力求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注意把体现当代学科发展特征,免疫学与其他学科间的知识交叉与渗透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加大新内容的份量。另一方面,结合笔者的免疫学相关研究内容和成果引入课堂,把创新思维逐步融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中,为学生探索新事物、培养乐于创新的精神和习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4] 。

表1与研究型教学相适应的免疫学实验课内容调整

同时,通过单独设置免疫学实验课,对课程的理论与实验内容进行整合,补充了间接法ELISA实验,并采用酶标仪对ELISA结果进行检测,强化了实验教学的先进性和新颖性。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则强调实验顺序的连续性、实验内容的密切衔接(见表1)。在免疫学实验中,学生以基因工程技术超表达的蛋白为抗原,以小鼠和家兔为免疫动物,每班每人都能得到抗血清制备和ELISA检测的实验技能训练,加深了对免疫学方法原理的深入了解。

2.以科研课题形式设计实验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1将实验内容与科研课题、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SRF)项目、毕业论文和兴趣小组等科研活动有机融合

免疫学实验内容被整合成一个综合大实验后,类似于一个小型科研课题,是一种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一体的初步科研训练,要求学生必须以科研探索者的角色融入到实验中,加强了实验的科研训练目的。在课余,我们还注意收集一些能用免疫学实验解决的科学问题,如某些教师想用表达的蛋白来免疫获得相应抗体、某个研究生正在制备抗血清用于免疫印迹杂交、某些SRF项目正在研究的对象可作为抗原等,将学生正在接触或即将接触的科研课题与实验内容有机结合,学生更能体会免疫学实验技能的重要性,会更能有准备地上好免疫学实验课,避免为了做实验而实验,为了修学分而做实验的消极态度[5]。

2.2以自身血液为标本,与社会实际加强联系,提高学生动手的兴趣

在间接法ELISA孵育等待的过程中,我们穿插安排了血型鉴定的兴趣实验。在实验中让学生亲手采集自身血液,研究自己的血型。实验完毕后将本班同学测得的血型做一统计,并与献血、中国的血库供应情况、血型改造等相关信息联系起来。这个与自身相关的兴趣实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3要求学生以论文格式提交实验报告,为科研论文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第一次实验课上,让学生明确本实验类似于一个小型科研课题,并要求学生以论文格式提交实验报告。对于即将迈入大四,进行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写作的学生来说,写论文比写一般的实验报告要难。因为,前言部分需要他们去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材料与方法部分要求他们了如指掌;实验过程中要求观察更加细致全面;所有实验结果要求及时实事求是地纪录;实验后要求对结果运用因果关系、现象与本质等关系去推理分析,运用理论知识去认识讨论各种本质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关于本实验或整个综合实验的本质的完整的认识。如此理论一实践一再理论一再实践,能较好地激起了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研作风,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科研写作能力,从而达到了研究型教学的目的[6]。

3.实行开卷考试,考察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本科教学改革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考试改革。生命科学的一些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基本上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采用一般的闭卷考试,这样容易造成学生仅仅通过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而不是通过灵活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弊端。因此,本教学团队结合我院考试改革的要求,在考试方式上做了一些改革,对免疫学开卷考试进行了一些尝试。考试题目结合当前农业、医学、环境和食品等领域与免疫学相关的热点问题,如针对瘦肉精的安全检测或禽流感病毒的检测等,如何建立快速灵敏的免疫学检测方法。在考试内容的灵活性和题目的多样性上下工夫,使之更全面地考察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中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到了学生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