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平衡的观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平衡的观点范文1
保护森林的措施毁林开荒、乱砍滥伐,使我国本来就不多的森林资源破坏非常严重。火灾、虫灾等也加剧了对森林的破坏。面对森林严重不足,对现有森林资源的保护就日益重要。
首先禁止乱砍滥伐,改变"靠山吃山"的落后思想。我国政府已规定,对天然林、原始森林一委严禁采伐。这对一些身居深山老林的百姓(少数民族)来说,应该转变过去"靠山吃山"的观念。山上的森林不是"上帝"只传给你的,还要留给子孙后代的。如果现在把树木砍伐光了,山秃了,几年后会带来"泥石流"等灾难。
同时,制定并实施多项林业生态工程计划,大力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
主要措施如下:
对森林资源保护,最重要的是提高民众对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认识,强化人类生存环境意识,此外还要做好以下工作:
1、健全森林法制、加强林业管理
要管好林业,首先要建立和完善林业机构;二是加强林业法制宣传教育;三是严格森林采伐计划、采伐量、采伐方式;四是严格采伐审批手续;五是重视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的防治;六是用征收森林资源税的方法,加强森林保护。
2、合理利用天然林区
利用森林资源,一定要合理采伐,伐后及时更新,使木材生长量和采伐量基本平衡。同时要提高木材利用率和综合利用率。
3、分期分地区提高森林覆盖率
在本世纪末使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达到20%,应分期分阶段和分不同地区来实现。
4、营造农田防护林,加速平原绿化
我国应尽快建立起西北、华北等地区的农田防护林,发挥森林小气候作用,抗御自然灾害。积极推广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建设。提高单位面积上的生物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同时提高系统的稳定性、改善土地和环境条件,减少水土流失。
5、搞好城市绿化地带
城市应大力植树造林,把城市变为理想的人工生态系统。我国城市绿化面积很低,上海市仅为人均0.5m2,距国家人均10m2的差距很大,和国外差距更大。
6、开展林业科学研究
重点开展对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者之间关系研究。特别是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注意改善生态状况,力求生态、经济、环境三者之间相对协调发展。
7、控制环境污染对森林的影响
大气污染物如SO2、O2、酸雨及酸沉降等都能明显对森林产生不同伤害,影响森林的生长、发育。水污染和土壤污染随着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也将对森林产生影响,控制环境污染的影响有助于森林资源的保护。
森林是陆地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它的结构最复杂,功能最稳定,生物总量最高,在维持人类生存环境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对森林过度砍伐,又不进行培育更新,那么森林的质量就会下降,林中的动物就难以生存,土壤微生物区系也将会改变,生态功能就会受到影响。1958年和1968年前后,我县有些乡镇、村曾一度对森林进行了大面积毁灭性地砍伐,因此造成了地表暴露,水土流失,洪水泛滥,河床上升,土壤越来越瘠薄,再种阔叶林也很难成活。有些乡镇、村为了图眼前利益,将山脚到山顶的杂木林全部砍掉,然后再种上幼小的松树,并在幼林中套种玉米、番薯、大豆等旱杂粮。但由于林地土壤瘠薄,抗旱能力差,因此种下去的松树很少成林,变成了荒山。用这种方法来经营管理林业,由于违背了客观规律,因此最终还是要受到大自然的处罚。我们维持生态平衡并不是主张“一草一木都不能动”,让生物资源自生自灭,而是要科学开发合理安排森林的采伐量和生长量,提倡采伐不超量,并要经常抓好森林的培育更新及“自我调节”工作,这样森林才能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
2从维持生态平衡的观点谈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
众所周知,地球表面的生物圈是由许多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例如森林、江河、海洋、湖泊、草原及农田等等。它们虽然在形态范围以及生物群落组成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区别,但其结构和功能都是有共同点的。在结构上它们均是由生物和非生物因素所组成的。非生物因素就是指空气、水分和阳光等;生物因素则是指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及部分动物)等。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各种生物成分经常进行不间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例如生产者利用光能,将自然界的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合成有机物,提供给消费者利用,以及为它们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提供足够的养料。而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尸体及排泄物又提供给分解者进行分解和转化。于是营养物质又从生物体回归大自然,再被生产者所吸收和利用。由此可见,生态系统的主体就是生物群落,由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相互作用共同完成这些复杂的功能。所谓生态平衡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各成分之间相互制约,循环不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均各有各的特殊地位及作用,任何一种成分,尤其是生产者遭到较大推残或破坏时,就会影响甚至破坏生态功能。二是在一个成熟的生态系统中,其生物种类和数量,生物量和生产力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线上而且相对稳定,如果功能受到较大破坏,生物种类和数量,生物量和生产力就会全面下降,平衡就会失调。一般来说生态系统是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在允许的范围内,它可以承受各种变化而保持相似的结构和功能,这样就可以维持生态相对平衡。
3从生态平衡的观点谈如何抓好环境的保护
为了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维护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最根本的措施就是保护森林和发展林业。近年来,我县各级政府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提出了“茶山竹海”的发展战略和“山头植松、山腰栽茶、山脚种果”加快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狠抓了植树造林和生态公益林的建设。我县地处亚热带地区,县内山多田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野生动植物资源相当丰富。目前已查明的野生动物有28个目,76个科241种,野生植物有68科124属356种。其中属于国家保护的一二类动植物也有不少。它们大部分栖居于森林之中,在林地中取食,活动和繁衍后代,因此保护和发展森林就能使动物繁殖加快,物种增多。反之如果破坏森林,则会使各种野生动物遭受灾难,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因此,我们必须对“森林法”加强宣传,对生态环境保护加以巩固。我们不但要稳定山林政策,努力提高林农的思想认识,改变过去那种片面强调伐树增加收益的偏见,充分利用我县山多、土壤肥沃,气候适宜的优势,发动群众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的工作,引导群众在山上搞好多种经营,抓好野生动植物人工繁育和驯养工作,合理开发和保护生物资源,以利维持自然生态的平衡。
4从生态平衡的观点谈如何抓好封山育林
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等多种功能。它在维持人类生存环境中的作用远远超过了它的直接产品的价值。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求就要有计划地改造自然,合理安排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开发矿藏,使用化学药剂等工作,就要严防人工合成的化合物进入地表对环境造成污染。例如,在林业生产上,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森林砍伐和培育的问题。由于各地人工栽培的阔叶林较少,以杉松等针叶林为主的人工林较多,对保护生态平衡就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以杉松为主的针叶林虽然价值较高,但扎根较浅、水土易流失,而且单独种植一二种树,害虫也较容易发生危害,不利野生动物取食,隐藏和栖息,使野生动物拥有量不断下降,生态平衡也会不断受到破坏。所以说,过去那种放火烧山、成片伐林、毁林种粮的做法,对保护生态平衡是很不利的,必须坚决加以制止。昔日,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人为破坏而遭受大自然惩罚的例子已有不少,教训也很深刻。人类依靠森林和自然生态环境而生存,但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也要靠人类。所以我们必须大规模地发动人民群众去植树造林,去开展封山育林,建设生态公益林,努力抓好阔叶和针叶混交的植树造林工作。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我县的森林覆盖率,才能保护生态平衡,创造一个有利于人类生存,有利加快小康社会建设的良好环境。
生态平衡的观点范文2
第一种观点:认为自己对某些食物“过敏”,不能吃辛辣、生冷的食物,甚至连牛奶、啤酒、火锅、海鲜都不能吃、不敢吃,一吃就拉肚子。
第二种观点:认为自己“水土不服”,一到外地出差、旅游就拉肚子。
第三种观点: 认为自己“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大,一紧张、一到关键时候就想往厕所里跑。
如果食物过敏,为什么别人不拉?如果水土不服,为什么别人没事?如果工作压力大,为什么别人就没有肠道问题呢?
不是食物问题,也不是精神问题,而是你的肠道出了问题!
三种有益菌缺乏导致反复拉肚
正常人的肠道中有三种有益菌: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链球菌,数量达70万亿个之多,占人体微生物总量的90%以上,它们像防护林一样,维护着肠道内的微生态平衡,帮助人体对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维持肠道的正常运转。把这些有益菌一个接一个连接起来,可以搭建出一道保护人体肠道健康的天然长城。
现代人如果滥用抗生素、止泻药、饮食不当,或者长期受到各种有害物刺激,肠道内的这些有益菌群就会受损失衡,肠道的保护膜――肠黏膜就会直接暴露在各种食物、药物、毒物的刺激之下,就象水土流失极易引发洪水,这时候的肠道就象失去保护的污水管道,有益菌大量死亡,各种有害菌横冲直撞,只要稍有刺激,肠道就会作出强烈反应,拉肚子、腹胀、消化不良等肠道疾病自然层出不穷、反反复复,仅仅止泻已经远远不能解决问题,滥用抗生素更是会雪上加霜,因为抗生素会把有益菌、有害菌一起杀光。长此以往,不但营养流失,还可能会导致肠道疾病恶化,后果不堪设想。
简单、有效治疗反复拉肚子的方法,就是针对反复拉肚子的病根――肠道菌群失衡,有效补充三种有益菌。
由上海信谊医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培菲康双歧三联活菌制剂,能有效补充肠道内三种有益菌,调整肠道菌群平衡,有效治疗急慢性腹泻、腹胀、消化不良等病症。
相磁链接:
培菲康有效治泻三大特点
1.三菌作战,联合止泻。培菲康选用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链球菌三种人体
肠道主要的有益菌,采用先进的低温冻干技术,活菌含量高达1亿个/粒.支,活力强劲,能有效到达人体肠道内止泻,是单一制剂无法达到的。
生态平衡的观点范文3
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26章“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一节涉及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可分为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各种生态系统都能维持生态平衡,但调节能力有大有小;生态农业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稳定和持续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等内容。其中较深刻地阐述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有重要影响;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一类生物,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对维持生态平衡起重要作用。通过学习,使学生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以及自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本节的教学不能只注意单个的知识点,而应站在生物圈的高度,把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以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都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本节的教学与情感教育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旨在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认识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情感。由于学生已经接触到不同的生态系统,了解了探究的一般过程,这也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说出各种生态系统;举例说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描述生态系统的平衡;举例说明人工生态系统和生态农业的意义。
2.2能力目标
运用生态学观点分析人工生态系统是否平衡。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确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激发对生物学的兴趣。
3教学过程
课前一周制作一对生态瓶(一只瓶中的小鱼多;另一只瓶中的小鱼少,其他条件完全相同),并将生态瓶放在教室中便于学生观察。要求学生对生态瓶中的水草、小鱼、水体的透明度进行观察和记录;准备海洋、淡水、森林、草原、荒漠等生态系统的大幅彩图。
3.1游戏激情
教师出示准备的5张生态系统图片,让学生说出其名称。然后安排5位学生上台手举图片角色扮演,开展“找朋友”的游戏,并且说出成为好朋友的理由。该游戏意在对海洋、淡水、森林、草原、荒漠生态系统进行分类。并进一步追问:地球上所有生物构成的最大生态系统是什么?生物圈各圈层生活着哪些生物呢?各种生态系统有联系吗?
3.2实验探究
教师就课前准备的一对生态瓶请学生提出问题,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对焦点问题“为什么小鱼多的都死了呢?”,以及对如何补救的措施作出探讨,引导学生提出增加水草的数量、把瓶盖打开、多照照光、增加空间等措施的基础上,教师指出这些即为促进生态平衡的方法,在一定的时间内,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一般是相对稳定的,它们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生态平衡。随后教师话锋一转,问:“生态系统总能保持平衡吗?它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无限的吗?”结合生态瓶作进一步分析。
3.3故事续编
教师娓娓道来:有位王大叔修建了一块漂亮的草坪,为了不让鸟儿吃草籽,他想出了一个办法,用铁丝笼子将草坪罩起来,不让鸟接触草坪,草坪的命运会怎样呢?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续编故事,提醒他们别忘了科学性。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不少学生很快会想到王大叔干了一件蠢事,草坪因为虫害的原因而遭到严重破坏,效果是事与愿违,因为害虫失去了天敌。由此让学生发现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外界的因素会干扰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进一步提问:怎样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强呢?让学生结合几种生态系统类型图作出判定,并给出理由,达成共识。再借助于俗话“不吊在一棵树上,要学会两条腿走路”,强化食物链食物网越复杂,调节能力越强的结论。
3.4草坪设计
教师提问:“兰陵中学有一块空地将要建成草坪,如果你是校长,如何设计才能使这个人工的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呢?”学生开动脑筋,献计献策,经过讨论之后得出结论:只有那些生物种类多、数量多,自然条件好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才强,才不容易被破坏。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草坪作为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它确实更能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但成本高,系统的稳定得靠人类来维持。并且,人工生态系统不能过度扩张,自然生态系统要保持一定比例,要能使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例如,“生态农业就是一个典范”……让学生从教材插图中了解,生态农业是如何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
3.5拓展延伸
教师提问:“对于常州这座生态城市,我们该如何做才能使它更加趋于平衡,稳定性更强呢?”学生们畅所欲言: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控制人口,人口过度增长会造成环境污染以及森林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等的危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它们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建设生态城市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3.6进一步探究
建议学生结合生态瓶制作的实践,探究哪些因素会影响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如何使它的自我调节能力更强?并撰写科学小论文,参加科技创新大赛,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生态平衡的观点范文4
关键词:城市;防护林;生态效益
随着大气污染、热岛效应、风沙危害、水资源短缺等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建立健康、安全、舒适的人居城市生态环境已成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近几年来,在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城市生态环境虽得到了一定改善,但与城市居民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一是森林覆盖率偏低;二是水土流失、风沙危害等自然灾害还没有彻底根治,城市生态安全受到威胁;三是城乡结合部及近郊造林绿化相对落后。因此,建设城市生态防护林体系,既是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维护生态平衡、改善投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提高城市品位的重要保障,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城市防护林
防护林是为了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减少污染所经营的天然林和人工林(林分指林木的内部结构特征)。是以防御自然灾害、维护基础设施、保护生产、改善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群落。
森林植物群体在其生长、形成过程中进行着物质的转换和能量的循环,其间除了建造森林生物量自身,并为人类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的木材和副产品外,又以其与环境因素间的依存关系,对环境因素(土壤、气候、水文、生物等)产生着深刻的多方面的有利影响,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防护林这一林种就是人们运用森林对环境特有的有利影响,通过配置和营造森林,以及合理的经营管理,以充分发挥其防护作用,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2 生态效益
生态效益是指人们在生产中依据生态平衡规律,使自然界的生物系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条件产生的有益影响和有利效果,它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生态效益的基础是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良性、高效循环。
长期以来,人们在社会生产活动中,由于只追求经济效益,没有遵循生态规律,不重视生态效益,致使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各种资源遭受破坏,已经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经济发展也受到阻碍。从事某项生产建设项目,以单纯的经济观点来衡量,其个别的、一时的经济效益可能很高,但往往存在着对生态资源的掠夺和破坏,如森林过伐、酷渔滥捕、陡坡开荒、草场超载过牧等。这种只看当前、不顾长远的开发利用方式是错误的。客观现实要求人们树立生态经济效益的观点。
3 城市防护林生态效益内涵
防护林是城市生态建设的主体,具有涵养水源、固土保肥、固碳制氧、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环境、防风固沙等生态效益。
3.1 涵养水源效益 城市防护林涵养水源功能主要表现为截留降水、涵蓄土壤水分、补充地下水、抑制蒸发、调节河川流量、缓和地表径流、改善水质和调节水温变化等。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具有最大涵养水源能力,洪水季节可以蓄水防涝、干旱季节可以供水抗旱,故被誉为“绿色水库”。据研究表明,森林土壤根系空间达1m深时,1hm2森林可贮存水200-2000m3平均比无林地能多蓄水300m3。
3.2 固土保肥效益 城市防护林保育土壤的效能主要表现为减少土壤侵蚀、保持土壤肥力、防沙治沙、防灾减灾等。森林一般可减少地表径流和土壤冲刷的70%~80%,同时也大大减少了矿物水土流失、肥力下降、水利工程淤积等。
3.3 改良土壤效益 森林植物每年有大量的凋落物和死根,在水、土、光、温和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分解与矿化,将逐渐形成有机质、N、P、K等营养物质,供植物生长吸收利用。森林以上的自肥作用,极大减少了人们培育森林施肥投入。
3.4 固碳制氧效益 防护林在生长过程中,不仅林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并固定空气中的CO2,而且通过凋落物转化为有机质将部分CO2存贮在林地土壤内。这一功能对于人类社会、整个生物界以及全球大气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5 生物多样性保护 城市防护林生态系统不仅为各类生物物种提供繁衍生息的场所,而且还为生物及生物多样性的产生与形成提供了条件。
3.6 净化环境 一是树叶树枝表面粗糙不平,多绒毛、能分泌黏性油脂和汁液等,所以能吸附、粘着一部分粉尘,从而可以降低大气中的含尘量;二是森林还可以依靠生态系统其特殊的结构和功能,通过吸收、过滤、阻隔、分解等生理生化过程将人类向环境排放的部分废气物利用或作用后,使之得到降解和净化,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从而达到净化环境的目的;三是许多树木和植物都能分泌杀菌素,能够很好的杀死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等有害生物。
生态平衡的观点范文5
【关键词】生态建筑;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生态平衡
生态建筑就是将很多人整合聚居在一个大的空间中,通过各种有组织的物态作用,使能量和各种人类生存所必须的物质在一个空间中合理有序地不断相互转换,使人们获得一种高效低耗、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空间。
1. 生态建筑的发展现状
由于生态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和自然条件之上的,而这些社会和自然的条件需要一个从产生到成熟,再到普及的过程[1]。所以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生态建筑不是在某个时期突然出现的,它的产生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历程。
工业革命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人们逐渐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且为保护环境不断进行努力。在世界各地,人类对自然资源掠夺和破坏在不断增加,同时环境污染也在各地开始蔓延。在人们追求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大背景下,导致人们居住的环境超越了自然所能承受的限度,结果致使人类生存环境恶化。人口膨胀、环境污染、气候异常、资源枯竭和环境危机成为摆在我人类面前的难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这就要求人类不断地反思总结,面对当前的环境形势,人类应该思考如何去利用自然,如何去建造自己的居所,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0世纪七十年代初期,随着美国设计师提出“生态建筑”的概念,人们逐渐在建筑中探索和实践改善人居环境的方法。半个多世纪以来,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也为生态建筑的兴起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人们开始不断把新的能源技术、节能技术、环保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应用于生态建筑,使现代生态建筑有了充分的发展。例如德国通过利用太阳能,建造出了没有污染的生态建筑;巴西在建筑物的周围栽种草木,建成了建筑物生态墙;英国利用生态平衡的方法建造出了适于人类生存的生态建筑空间。
2. 生态建筑的基本准则
地球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适于人类生存的环境,人类是随着自然的发展,不断进化而来的,所以人类所进行的一切活动,必须遵从自然规律,达到生态平衡[2]。人类生存的环境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共同构成,并且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使人类的生存得以延续。
生态建筑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人与自然,以及建筑相互融合起来的人工环境,这个人工环境虽然有别于一般的自然环境,但同样应当遵循生态平衡的自然规律[3]。只有当建筑同当地的自然环境相结合,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平衡时,才能给人类营造出舒适的生存环境,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3.生态建筑的基础
摆在人类面前的各种环境问题,使人们意识到这些问题的根源是在过去发展工业和经济的过程中[4],没有使人和自然和谐统一起来,人们始终在想办法改造自然,而不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即充分利用自然的同时,又不影响后代人对自然的需求成为了生态建筑的基础。在新的环境保护观念影响下,人们逐步形成了兴建绿色家园的行动,包括发展绿色工业,推崇绿色交通,兴建绿色居所,保护生态资源等,其中追求人与自然同建筑和谐统一的生态建筑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4. 生态建筑的特征
生态建筑是人类在新的形势下,不断思考总结发展而建造的一种人与自然和建筑相互和谐统一的居住环境,也是把新的科学技术不断应用于建筑,更好地为环境发展和人的舒适居所和谐统一做出贡献。生态建筑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
4.1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相互协调
在古人营造的建筑中,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经常体现在其中,这便是中国古代风水学和现代建筑观点相吻合的地方。人工建筑通常不是孤立的一个建筑,而是处于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因此人工建筑需要与周围的环境相互协调统一起来,才能使居住在建筑物中的人感到舒适。
4.2注重建筑内的生态平衡
人类所建造的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属于一个新的生态系统,这就要求新的生态系统中作为生产者的周围植物,和作为消费者的人,以及作为分解者的微生物,需要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并且达到生态平衡,才会对周围环境做到可持续发展,不至于对环境产生超载或破坏。要达到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相互平衡,最主要的就是要求生产者提供合理的能量来维持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这就要求建筑物在设计的时候,就应该充分考虑周围环境中植物的数量和分布,做到植被数量合理利用。
4.3绿色生态建材的选择和应用
当前建筑中常用的钢材、水泥、砂石、砌块等都是取自地球上现有的资源,既对自然资源浪费,又容易对环境产生污染。而生态建筑所用到的建筑材料既要不浪费自然资源,又要对环境不产生污染的新型建筑材料。日常建筑中可以选用一些对环境友好的建筑材料[5]。例如可以选用垃圾和废品制成的砌体材料,使用不排放有毒有害气体的装饰装修材料等。
4.4加强建筑设备和设施对环境的保护
传统建筑中,在建筑的建造、装修和使用等各个阶段,均会产生噪音、空气污染、光污染等各种问题,严重影响了周围环境和人的身心健康。生态建筑要求在建筑物从开始建造到日常使用的各个阶段,不对周围环境和人体产生危害,营造一个舒适和谐的居住环境。
4.5处理好建筑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建筑物通常都处于一种社会环境中,所谓社会环境,就是由既有建筑、街道和一些人造景观所组成的直观环境,和由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人为观念、社会制度和审美等潜在的环境所组成的。人类是从自然界中由生物进化而来的,并且每天生活在一个社会环境中,所以只有当人类自己所处的环境同周围的社会环境相一致时,人们才会感觉到舒适自在。这就要求建筑物具有与周围社会环境相协调的作用,即生态建筑。
5. 生态建筑的发展趋势
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生态建筑已逐渐深入人心,并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为生态建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发展生态建筑,是提高人居环境的最有效途径。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以及对居住空间的舒适度要求提高,生态建筑将会产生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煜,Deo Prasad.国际绿色生态建筑评价方法介绍与分析[J].建筑学报,2003,(3):58-60.
[2]刘逊.生态与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之路[J].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2001,34(1):85-89.
[3]吴北华.试探建筑与园林的和谐统一[J].中国房地产业,2012,(8):420.
生态平衡的观点范文6
关键词:生态农场建设;复合系统;经济效益;探讨
中图分类号: S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286-1
0 引言
根据生态学的理论,生态农场就是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在某一特定区域内建立起来的农业生产体系。在这个系统内,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和产品结构,投入最少的资源和能源,取得尽可能多的产品,保持生态的相对平衡,实现生产全面协调的发展。
生态农场计划对环境的许多方面都有潜在的提升空间,而且可以提高农场的经济效益。制定《生态农场建设规划》是建设生态农场的第一步,但是如果没有正确的实施途径和方法,仍然存在半途而废、甚至有功亏一篑的可能性。建设生态农场,提高经济效益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实施。
1 借鉴别国经验,打造生态农场
20世纪60年代以来,英国、美国、日本、菲律宾和印度等国,相继建立了一些典型的生态农场,取得了很好的综合效益。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并建立了几个不同类型的、试验性的生态农场。生态农场的特点主要是:
1.1 因地制宜
生态农场是建立在合理和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基础上的。在不同区域范围内,只有对当地特点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才能建立起最佳的生态农场。
1.2 综合性
生态农场与普通农业生产系统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是通过能源利用和经济效益的综合规划来提高生产率的,从而避免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生态平衡的破坏。
1.3 稳定性
包括营养物质和能量平衡的相对稳定和经济效益稳定增长两重含义。营养物质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一种循环运动,对于某一特定范围内的生态农场,要尽量把生态平衡维持在一个较好的稳定状况。某一特定范围的生态农场能量都是由太阳提供的,因此,应尽量利用太阳能,使能量在农场中维持一个稳定的输入和输出。农场经济效益的稳定增长是建立在对营养物质和能量动态平衡计算的基础上的。因此,应对多目标的投入、产出与循环进行成本效益分析,选取经济效益最优化方案,据以指导农、林、牧、副、渔及其加工工业的生产,达到系统产出的经济效益稳定增长的目的。
按照生态学的观点,首先必须大力开发替代能源,比如沼气、风能、日光能技术的引进和运用。逐渐完善配套新的无污染的能源系统。从实际情况出发,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有机肥料的液化运输的问题。传统的堆肥方式不能有效解决肥料还田的问题,而且地力缺乏后劲影响了产量的提高,因而有机肥料液化输送的设想是可实施的,而且是十分迫切的。这一措施不但可以解决有机肥还田的问题,而且还使种地、养地达到了统一,形成了平衡稳定的良性生态循环系统。
在资金不到位的情况下,生态农场系统的建设要坚持先简后繁、先局部后整体的原则,要选择投资少、见效快的单位实施。通过先小后大、先易后难的实施步骤,逐步推而广之。
2 先进的技术措施
一般来说,生态农场的建设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它必须是尽可能地包括能源在内的自给系统。农场所生产的粮食大部分用于人的生活和牲畜的饲养。(2)必须是多种经营,具有多样化的环境。(3)单位面积的净产出要高。(4)规模大小与地理位置、地形土壤、降雨量以及社会经济因素相关。(5)从生态角度讲,农场必须是有发展前途的,或者说具有生态活力。所谓生态活力是指能提供足够的收益以维持农场全部工作的一种能力。(6)农场能加工大部分产品。(7)生态农场的建设必须合乎美学原则。
根据我农场的生产特点,应积极推广最新的科技成果,组织各部门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科技攻关,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
3 配套的产业措施
从生态经济学观点出发,以建立稳定合理的“大农业”生态系统为目标,大力发展林业,以林促农,以农促牧,以牧养农,以农牧为基础,积极发展工副业。要充分认识工副业的战略地位及其对农业的主导作用。在搞好农业生产的同时,有计划地上一批工业项目,特别是初级产品加工业,提高加工深度,提高农副产品的商品价值,做到增加利润,提高效益,用工副业积累的资金进一步提高和武装农业,形成一个大范围的良性循环体系。从大农业全局观点出发,正确认识和处理各业之间的关系。应该意识到,按照生态农业观点,大农业中各业之间的次序不是“农-林-牧-副-渔”,而是“林-农-牧-渔-副”。因此,我们建设生态农场的指导方针是:大力发展林业,巩固地发展粮食种植业,稳步地发展果菜业,积极发展畜牧水产业,努力发展配套加工业,继续重视发展效益工副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