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作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量经济学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量经济学作用

计量经济学作用范文1

关键词:女子竞技体操,核心力量训练

 

20 世纪90年代欧美的一些学者根据躯干在日常生活、训练等方面的重要性,开始认识到躯干肌的重要作用,他们从解剖学、力学和神经生理学等不同的角度对躯干肌群进行了研究,并将这个以往主要用于健身和健康的力量训练方法拓展到竞技体育领域,先后提出了核心稳定性和核心力量的问题,核心力量训练是在其基础提出来的,竞技体操运动技术作为竞技体育的一个项目,核心力量训练对其运动技能的提高有着重大作用。,女子竞技体操。。

一、核心稳定性、核心力量及其训练的作用

(一)核心稳定性及其训练的作用

1、核心稳定性

从解剖学的角度来看,人体的“核心(core)”是指脊柱、髋关节和骨盆,他们正好处于上下肢的结合部位,在运动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核心稳定性是指脊柱-髋关节-骨盆联合结构的稳定程度,即人体核心部位的稳定程度。而核心稳定性训练是指针对身体核心肌群进行的稳定、力量、平衡等能力的训练。,女子竞技体操。。核心肌群是由腹直肌、腹横肌、背肌、腹斜肌、下背肌和竖脊肌,并且髋关节周围的肌肉——臀肌、旋髋肌、股后肌群也属于人体的核心肌群。

2、核心稳定性训练的作用

核心稳定性训练能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核心肌群,这些肌群在运动过程中可加固稳定躯干,也可以把来自各个方向的力量有效传递到另一个方向,通过含有不稳定因素手段练习,核心稳定性训练可以充分调动神经肌肉控制系统,提高核心肌群的力量,改善神经肌肉控制的效率,顺利完成对运动的控制。

(二)核心力量及其训练的作用

1、核心力量

核心力量是指附着在人体核心部位的肌肉和韧带在神经支配下收缩产生的力量。核心力量是一种以稳定人体核心部位、控制重心运动、传递上下肢力量为主要目的的力量能力,是人体运动的一个重要“发力源”。,女子竞技体操。。核心力量训练是指针对身体核心肌群及深层小肌肉进行的力量训练。

2、核心力量训练的作用

核心力量训练存在于所有运动项目中,所有运动技术动作都是以中心肌群为核心的运动链,强有力的核心肌群对运动中的身体姿势、运动技能和专项技术动作起着稳定和支持作用。加强核心部位的肌肉群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稳定性及全身姿势的正确性,还可以稳定和强化髋关节及躯干在力量转换时提供能量输出,有利于提高速度,整合与传递整体用力,并减少运动损伤。

二、女子竞技体操运动员用力的技术、力量素质特点及其核心力量训练作用

1、女子竞技体操运动员用力的技术特点及其核心力量训练作用

女子竞技体操项目由女子跳马、高低杠、平衡木和自由体操四个单项组成,完成动作时要求运动员力争达到轻身如燕、动作刚劲有力、舒展优美和速度快等技术质量和动特点。体操基本技术动作分为人体屈伸类动作、支撑摆动类动作、躯体的鞭打动作、推掌类动作、静止类动作、腾起类动作、腾空类动作、转体类动作以及各种动作的组合。而女子竞技体操的4个单项又可分为各自不同的基本动作和组合动作,例如自由体操基本动作就有十几种,自由体操动作中仅单空翻类动作就分为前、后和侧空翻三个方向,其空翻动作按照身体舒展形式分为团身、屈体和直体空翻。如直体后空翻转速度完全取决于起跳时获得的冲量矩的大小,为获得较大的冲量矩,只能增加水平助跑速度和起跳踏力【1】。竞技体操技术动作的完成都是需要全身的协调用力才能得以顺利实现,人体的上肢或下肢是发力的源点,经由躯干传递或制动将力传到其它需要完成技术动作的相应部位,并在空中保持完美的身体姿态,可见核心力量的特点与作用已在女子竞技体操技术动作中完全得到验证。又如女子体操运动员在平衡木上单足或双足提踵站立是一种不稳定平衡状态,若要使运动员在转体或翻腾过程中保持身体平衡同时始终使重心落在一条直线上,那么必须使人体转动轴始终通过人体总重心,如此一来稳固的核心控制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只要强有力的核心力量内控力才能使竖脊肌稳定住躯干,确保运动员身体绕垂直轴旋转或绕额状轴前后翻腾能力的增强,从而保证人体重心稳定确保完美技术动作的完成,可见核心力量训练对促进竞技体操技术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2、女子竞技体操运动员力量素质特点及其核心力量训练作用

竞技体操项目比赛,比的就是运动员完成动作的难度和质量。运动员完成任何一个动作都是内力和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女子体操运动员的用力有别于男运动员,其主要以动力性动作为主,力量尤其是爆发力是完成动作的重要素质。女子体操运动员力量素质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克服和利用自身体重完成动作表现为相对力量、展现良好柔韧性的同时表现出强度力量等几个方面。相对力量表现出力量增加之时而体重并没有增加或者力量增加的比例相对要大,这样在完成动作时运动员克服相对较小的体重有利于更好地完成动作,这也正是女子体操运动员选材时为什么要求身材修长、娇小的原因。展现良好柔韧性的同时表现出强度力量,就是根据女子竞技体操运动要求和特点,要求其力量素质和柔韧素质同时发展,柔韧性主要表现在关节活动的幅度,在力量训练过程中为防止因关节周围肌肉、韧带的拉伤而限定关节活动范围,训练中往往是力量素质和柔韧素质同时发展。核心力量训练可以有效发展相对力量和强度力量,即在不增加肌肉横截面积的前提下,通过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的调节能力来提高肌肉力量,在核心力量训练中在增加肌肉力量的同时大力发展运动员的柔韧性,从而使其在完成动作时达到“刚柔相济”的效果,并力争使动作完成得尽善尽美。

三、女子竞技体操教学训练中核心力量训练方法

1、徒手单人练习

此类练习适用于核心力量练习的初始阶段,目的在于使运动员深刻体会核心肌群的用力和有效地控制身体。这种类型的练习认为是核心力量训练的最基础的练习手段,如仰卧挺髋、俯卧撑、两头起、单臂俯撑控腹、腿臂交叉两头起等。

2、在阻力下完成躯干屈伸练习

这种训练是在教练员或队员给予一定下压阻力下,运动员向相反方向以对抗用力来完成躯干屈伸训练,躯干伸直后,下落时也在教练员或队员的阻力下完成。

3、借助稳定器械的练习

根据竞技体操器械的特点,布置这方面的练习,如单杠的悬垂摆动、双杠的支撑摆动等。这些器械练习能有效地动员躯干深层肌肉参与运动,且能在动作中控制躯体始终保持正确的运动姿态,达到核心肌群训练的目的。

4、借助不稳定器械的练习

两脚支撑在相对不固定的物体上,成腹撑、双臂屈伸或直臂水平十字压起。这种练习在训练时是相对不固定,需要肌肉群协调用力达到腰腹的高度控制,是提高核心力量的一种有效的基本方法

5、借助综合器械的练习

如单、双足站立于平衡球上,做各种上肢持轻器械举、推、拉、下蹲以及扭转躯干等多种形式的练习,坐于瑞士球上做各种形式的练习等。这类练习增加了练习的难度,一般都经过了初期的徒手或单一器械的训练,能较好地控制身体,并在动作中使躯干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这一训练适用于核心肌群能力在中级以上水平的运动员。

参考文献:

[1]孙亦光,潘龙根.竞技体操基本动作的力学原理与教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6.

[2]柳克奇.体操教学与训练方法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4.

[4]毛秀磊等.浅析核心训练在体操教学中的应用[J].运动.2010,5:40-41

[6]黄继珍,赵嗣庆.核心力量训练的实质及在我国竞技体育的实践[J].体育学刊.2010,17(5):74-76

计量经济学作用范文2

关键词:新疆高校 计量经济学 教学改革

一、引言

新疆高校与内地高校不同,其少数民族学生占据相当比重,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更多的抵触与消极情绪。其中,最主要的原因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少数民族大学生并未接受英语教学活动,而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接受计量经济学教育过程中对软件的应用就十分吃力。从而影响到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效果。

如何改进新疆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质量,凝练适应本地区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特色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探索本地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对于推动构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教学体系具有重要的建设性作用。本文以新疆塔里木大学经管院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为例,提出了新疆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和教学改革的建议。

二、新疆高校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形式单一,学习积极性差

计量经济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更好地解释说明问题,往往会对经济模型公式进行步步推导分析。这样的过程对于实际的计量经济学应用意义并不大,学生受制于数学基础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影响了他们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新疆高校本科学生因此将高校计量经济学与数学化为一等,学习枯燥乏味,抵触情绪强烈。笔者在教授计量经济学与学生的实际接触中,了解发现学生们面对计量经济学教材中与微积分、概率与数理统计、高等代数内容相关的数学推导,会产生恐惧与反感心理,学生很可能因为对这门课程性质认识的偏差,认为计量经济学太难太枯燥,以后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也很少能用到这些知识,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此种认识尤为明显。而计量经济学是融合了数学知识、统计学知识以及经济学知识的交叉性学科,归根结底它是一门运用数学统计学方法的经济学学科,复杂的理论公式推导并不是教学的目的,运用计量经济学解决实际的经济问题才是根本,注重案例分析与软件操作解决实际的问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进行计量经济学的学习。

(二)软件应用障碍较大

计量经济学实际操作软件eviews中并未存在相当大的词汇量需求,但是由于缺乏一个详细的指导手册,造成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英语水平相对较低的本科学生对其产生抵触情绪。

(三)教学课程安排不合理

计量经济学应当在高等数学(函数与极限,一元函数微积分,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多元函数微积分,级数,常微分方程等)学习之后安排,但却存在有计量经济学先于高等数学教学的现象。

(四)教学课时安排不合理

计量经济学体系庞大,实际的教学中存在时间短而教学任务量大的基本情况。但是在此基本的情况下仍然存在继续压缩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课时的倾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束掉教学大纲的教室学习后准备要开始上机操作的时候就已经要结课了,留给学生自己进行实际上机操作的课时太少,致使新疆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通病是,学生貌似学了很多计量经济学方法,却不知道如何应用与解决实际的经济问题,有的不知如何建立模型,该建什么样的模型;有的是理解不了模型数据结果的经济意义。因此,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不合理,是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欠佳的一大关键问题。

三、新疆高校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意见与建议

(一)教室上课与机房操作“间作”教学

高校教务管理层应当根据具体的课时安排,采取上课与上机间作式的方法进行课程安排,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两个手段,及时反映问题,在良性互动中实现高效计量经济学的学习。

(二)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不仅要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培养提升,同时要对高校教师的思想态度进行引导,要树立学以致用的方法,并重计量经济学理论来源与放大使用,同时以实际使用与操作效果为考核的根本。

(三)扩大计算机教室承载力

高校计算机教室实际承载能力的提升需要硬件与软件的同时跟进,只有具备充足的实际承载能力才能更好地给高校学生的实际操作阵地,对于提升计量经济学的实际操作应用效果意义重大。

(四)合理安排课程与课时

计量经济学是高校经济类专业的重点课程,对于经济类专业学生的论文答辩以及考研升学或毕业工作意义重大,应当适当压缩非核心课程而加大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学时,增强高校大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实际掌握与应用能力。建议将总学时增加到64―72学时之间,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学时分别占总学时的二分之一。实验教学学时应当穿插在理论课教学之间,通过软件应用与操作及时消化各章节的理论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另外,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必须要有一个坚实的课程基础,在开设该课程之前,先修课程的协调与衔接尤为重要,必需的先修课程有微观宏观经济学、统计学、微积分、高等代数、概论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打破各课程主讲教师各自为教的局面,增强彼此间教学信息的沟通交流,使得这些数学学科以及计量经济学学科作为经济学工具为经济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张长青.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4).

[2]李磊.本科计量经济学“任务驱动型”教学改革探讨――基于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3(1).

[3]李晓宁,石红溶,徐梅.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2).

作者简介:

计量经济学作用范文3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理论教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293-02

1980年“颐和园经济计量学讲习班”的成功举行,标志着计量经济学正式进入我国。三十余年来,计量经济学在我国取得了长足发展。1998年7月,教育部将计量经济学规定为经济学门类的8门核心课程之一,使之成为国内各高校经济学科、管理学科等相关专业本科学生的基础核心课程,极大促进了计量经济学在国内的普及和发展;在培养经管类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方面,计量经济学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在新的发展阶段,进一步提高实际教学效果,促进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和发展,是经管类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的现实客观要求。

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包括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两部分,共同构成有机的统一整体,彼此融合,相互促进。在总结计量经济学教学规律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由于学生知识背景等方面的不同,教学效果常常表现出典型的差异性。现阶段,在经管类院校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的学生群体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学生源自文科背景,其数学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对于有较高数学要求的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常常感到吃力;因此,对具有文科背景学生的充分关注将直接影响到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整体水平。那么,现阶段具有文科背景的经管类本科生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主要的困难与问题何在?如何针对文科学生开展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教学、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本文拟对上述问题展开细致剖析,以期为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进行积极的创新探索。

一、文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困难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内容涵盖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其中,经济学为计量经济学模型建立提供了理论指导,而数学与统计学则为计量经济学的运用提供了方法和工具。因此,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学生的数学基础;特别的,计量经济学对高等数学、矩阵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济统计学等课程有较高的要求。这对于具有文科背景的学生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现阶段,文科学生在学习计量学过程中遭遇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课程学习的兴趣不高

认识不到位。对于广大文科学生而言,由于受到长期的文科知识体系的熏陶与训练,形成了相对更加偏爱于定性的思维模式,故对于以“量化”取胜的计量经济学,显得学习兴趣不是特别高。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多数学生的选课态度更加倾向于课程设置的需要,而不是自我提高的需要;另外,因感到计量经济学课程过于困难也成为部分文科学生对课程兴趣不高的原因。同样的,由于思维模式的冲突,导致许多文科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的认识存在偏颇,课程教学中就常常有学生提出“计量经济学是在玩数字游戏,对现实问题没有多少助益”之类的说法,表明其对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够,也制约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2.数学基础差,理论模型的数理推导与理解困难

系统深入地学习计量经济学,需要相应的数学知识储备,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理统计与概率论等。由于受到文科知识背景的制约,文科生高中阶段数学知识基础相对较差,加上现阶段我国高校对经管类本科生的数学课程开设相对简单,因此在涉及计量经济学理论模型的数理推导方面,文科学生相对于理工科学生的劣势非常明显;特别是在有关运用矩阵分析处理计量模型时,文科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严重阻碍了对于理论模型背后经济含义的理解。事实上,这正是众多文科学生感到计量经济学“太难”的根本性原因,使得文科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过程中显得格外吃力,教学效果不能令人满意。

3.实验教学中主动的探索性能力较弱

整体上看,文科学生更加习惯于按照既定的格式化实验报告要求,完成实验任务。一般地说,在现行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框架中,基本的实验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讲完理论模型之后,随即通过教材案例进行操作演示,学生据此进行实验操作。由于有完整的书本操作实例,或者教师操作记录,学生甚至不需要明白实验原理,就可以“依葫芦画瓢”完成实验。有些学生在做完实验后,甚至根本不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但由于有教材或教师的“操作范本”,学生总是能“漂亮”地完成实验报告,也很容易获得高分。但很显然,学生的实验主要是对教师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主动的探索性能力较弱,使得实验教学的自我发现功能严重不足。

二、针对文科学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针对文科学生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主要问题,需要对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创新,积极探索适合文科学生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提升教学效果。

1.加强科学引导,提升学习兴趣

针对文科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学习兴趣不高的现状,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领会计量经济学的学科优势,端正学生对课程的正确认识。众所周知1969年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正是颁给了计量经济学的两位创始人弗里希和丁伯根;而从1969年到2012年共计71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中,直接因为计量经济学贡献的有11位,这一比重远远高于经济学科中的任何其他一个分支学科。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莱因曾说:“计量经济学已经在经济学科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更是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时代”。通过对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的认识,以及在培养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的领会,培养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兴趣,激发其研究热情。

2.加深对理论模型的理解

3.重视深化实验教学

计量经济学的特色和优势,在于其方法性和工具性,即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方法指引和工具支持。针对文科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相对为弱的情况,在实验教学中需要从以下方面切实加强改革创新:一是要强化基础性实验教学,教学中,需要在保证实验教学课时的基础上,根据理论教学内容,精选实验项目,在教师的演示讲解和学生的观摩学习基础上,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项目的所有操作流程,教师则从旁予以适时纠偏,保证实验教学顺利进行;二是大力开展探索性实验教学,探索性实验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理论,借助于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对本专业的某一理论或现实问题,自行设计实验项目并完成项目研究的全部过程。通过基础性和探索性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对计量模型的理解,并掌握利用计量经济学工具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与发展。

三、结语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如何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创新能力,使学生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时又具有实际的动手能力,是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计量经济学教学在我国的长足发展,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现阶段,具有文科背景的经管类专业学生是学习计量经济学的一个大群体,充分关注并积极改进针对文科学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对于提升计量经济学整体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在结合笔者多年从事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经验基础上,归纳提炼了文科背景下经管类专业学生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所面临的困难主要包括对课程学习的兴趣不高、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数学基础差、理论模型的数理推导与理解比较困难,同时实验教学中主动的探索性能力较弱,教学效果不能令人满意。为此,文章从加强科学引导、提升学习兴趣,加深对理论模型的理解和重视深化实验教学等方面提出了对策思路,为提升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教学效果、促进课程改革与发展、进一步发挥其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进行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李南成,张卫东.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教学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统计教育,2003,(6):35-36.

[2]邱东,李子奈,肖红叶.经济学类专业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调研报告[J].中国大学教学,2007,(11):17-20.

[3]王立平,王健.《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4):56-58.

计量经济学作用范文4

计量经济学是以揭示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数量关系为内容的经济学分支学科,是基于经济理论选取变量,通过数学建立模型,利用统计方法获取经济实践中的样本数据,来研究经济现象中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经济运行进行预测,对经济政策进行评价,并对经济理论进行检验和发展的一门经济学课程。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s)最早由挪威经济学家R.Frish1926年提出,1933年世界计量经济学会(1930年成立)创办的学术刊物《Econometrica》的正式出版,标志着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诞生。经过20世纪40、50年代的大发展和60年代的大扩张,已在经济学科中占据重要地位。计量经济学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被引进中国,1998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把计量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财政学、国际经济学和货币银行学等八门课程确定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共同核心课程,这极大地推动了计量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计量经济学在创新性人才培养、经济研究的实证性研究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分析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本文主要基于笔者近十年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实践和最近四届学生课堂教学效果反馈信息,来分析影响地方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一、计量经济学实际教学效果和问卷调查说明

1.长江大学经济学院计量经济学最近四届教学效果。长江大学是湖北省二类本科,除了台湾省,生源覆盖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经济学院《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基本能反映地方高校的教学质量。根据近四届学生课堂教学效果抽样来看,2005级(包括经济30501班、经济30502班)、2006级(包括经济30601班、经济30602班和农经30601班)、2007级(包括经济30701班、经济30702班和农经30701班)和2008级(包括经济30801班、经济30802班和国贸30802班、国贸30803班)各年级实际计量经济学考试平均成绩及其分布见图1、2。由图1、2可以看出,从2005级至2008级,学生计量经济学考试平均成绩略有上升,但总体水平维持在70分左右。优良率在逐年递减,而中等水平和及格率从2006级开始在逐年增加。成绩的最高分为97分,而最低分仅为6分,离散程度非常大。2006级学生的不及格人数和不及格率都最大。从学生毕业论文中所使用计量模型来看,运用计量模型的比例仍然偏低:2005级比例为26.8%,2006级为29%,2007级为29.4%,2008级为31.6%;而从模型的正确使用来看,比例也不高,正确率分别为:53.2%,51.3%,40%和50%。由上述统计数据可以得出,目前普通本科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知识掌握程度还较低,对计量模型的运用能力仍不够。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学时的减少造成的:2005级为64学时;2006、2007级为56学时;2008级为48学时。另一方面,我们可能有必要深入分析教学方面的原因。

2.统计抽样说明及结果。本文使用的统计数据是建立在2007~2011年对长江大学经济学院2005~2008级学生的随机抽样得到的。四年共发放问卷190份,其中,2005级40份,2006级50份,2007级40份,2008级60份。从问卷调查表中,我们剔除了回答不完整的问卷,得到有效问卷171份,其中:2005级34份,2006级44份,2007级37份和2008级56份。占抽样年级人数的比例,分别为:2005级41.46%,2006级为41.12%,2007级为34.26%,2008级为36.36%。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1.理论模型建立和变量说明。由于问卷调查全部是定性问题,因此,我们建立如下虚拟变量模型:cji=a0+αsexi+βsubi+14j=1Σγjwji+μi,i=1L171其中,cji为第i个学生计量经济学的实际考试成绩;sexi=1L男生0L女Σ生;subi=1L理科0L文Σ科;wji=1L回答为优+良0L回答为中+Σ差

2.实证分析结果及解释。利用问卷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和学生计量经济学实际考试成绩,运用本文所建立的虚拟变量模型,在EViews6.0软件环境下,得到回归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性别和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兴趣,在10%显著性水平下,对计量经济学的考试成绩有显著影响;课堂板书与课件之间协调在5%,显著性水平下,对考试成绩有显著影响;而文理科别、对先修课程的掌握程度、课件质量和课堂板书在1%,显著性水平下,对学生计量经济学考试成绩有显著影响。由于计量经济学涉及到较多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统计学和概率论的基础知识,其先修课程包括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统计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理统计等,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先修课程掌握不牢,势必会对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产生影响。相对于女生而言,男生或理科生逻辑抽象思维较强,成绩相对而言会高。同样,课件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课堂听课的思路,进而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如果课堂上仅仅依靠课件,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对很多问题又无法深入理解。因此,老师的课堂板书对帮助学生加强知识点的理解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基本结论与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途径

计量经济学作用范文5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模式

1引言

计量经济学与宏观、微观经济学共同构成经济类专业三门核心的必修课程,是现代经济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而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但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仍明显落后于宏、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理解与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能熟练运用,以解决实际中的经济问题。因此,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融合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协调发展,是实现计量经济学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目前,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教师难教”与“学生难学”的双重困境,对于这样一门教和学难度都很大的课程,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而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发展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

2计量经济学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是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基础,国内高校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课堂讲授书本知识,由于理论本身的枯燥乏味,很容易使学生感到疲惫厌倦,很难形成感性认识,这种为应付考试而进行的学习,并不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思考。这一教学模式在我国高校中普遍存在,虽然在人才的培养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总体效果却不甚理想,要提高理论教学效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改变当前教学模式。

2.1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人才培养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要敢于打破落后的教学计划,根据社会需求来制定教学内容,争取在有限的时间传授给学生有用的知识,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为实践教学奠定基础。经济理论是经济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且随着经济实践的发展而深化,因此,在教学内容安排和教材的选定上,要推陈出新,引进前沿的学术理论和最新的经济范例。同时,鉴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具有主导作用,教师要对教学内容及时进行调整,以缩短理论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强化计量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2创新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

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互动授课方式和反向教学模式。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理论教学枯燥乏味,适当增加互动式授课,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解自己的观点,理论知识变得更生动、更形象,通过同学间的相互讨论,互相补充和启发,化被动为主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显著提高,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既活跃了学习氛围,提高了学习效果,又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反向教学模式是满足学生求知欲的一种有效方式,学生发现一些在实际生活中不能理解的经济问题,带到课堂向老师请教,在与老师探讨的过程中,深化了对经济问题的理解,完成理论与实践的初次结合。教学手段的丰富不仅学生理论学习的兴趣得到提升,而且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显著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明显增强,从而提升了理论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2.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学水平

教师是创新理论教学的主体,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导因素,计量经济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提升其教学水平的关键。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处于动态发展中的学科,新的知识和理论不断涌现,因而要重视对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提升其理论水平和创新意识,引导其投身于教学和科研之中,从而提升教学水平。

3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

经济学的宗旨就是要解释和解决现实中的经济问题。经济学是一门致用之学,须对现实世界的经济现象进行描述,对经济规律做出解释,能否准确地解释经济现象与规律,能否有效地指导社会经济实践,是评判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且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可使学生对理论知识产生全面而感性的认识。但目前许多高校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只是做做形式,走走过场,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相匹配,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我们要想使实践教学真正取得实效,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3.1加强理论教学的过程化学习,为实践教学夯实基础

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教学活动中有实验教学环节,安排在计算机房进行,在每一章都有一个综合案例,既能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熟悉计量软件操作。将抽象的计量经济建模方法贯穿于具体的经济范例分析之中,将枯燥而乏味的理论分析变为生动而有趣的案例分析,从而使学生能够主动接受相关的知识。这种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教学模式,契合大多数学生的认知习惯,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使学生能够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并提升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实践教学夯实基础。

3.2调动师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是进行实践教学的关键性因素,要适当地引导并激励学生,发挥其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只有提升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被动状态,才能真正达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老师既是理论教学的组织者,又是实践教学的引导者,学校应鼓励和支持老师进行更多的课程实践教学,还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老师多接触社会,提升教师队伍的实践教育能力,同时邀请社会上一些有实战经验的专家来学校做专题讲座,让同学多了解社会,以弥补校内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

3.3重视探索性实践教学,强化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融合

计量经济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切忌照本宣科,作是一门应用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其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计量经济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索性案例”使学生深刻体会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会如何进行定量分析,并清晰地进行阐述。在这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探索性学习过程的引导和考核,以提高教学的效果,真正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4计量经济学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融合模式

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依存,相得益彰。扎实的理论功底是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基础,实践教学改革必须在理论指导下进行,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同时,失却实践的理论是空洞而乏味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具有内在依存性和统一性。我们按照问题导向———研究探索———理论提升———指导实践的教学思路,建议采用如下几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4.1案例教学与课堂讨论

首先利用案例教学提出问题,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然后进行课堂讨论,让他们提出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然后针对学生的分析进行指导,对问题进行理论上的分析与总结,让学生较好的体验与感受计量经济学,而不只是空谈理论。利用案例来提出计量经济学所探讨的问题,案例教学可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与掌握抽象的理论,提高其学习兴趣,教师对关键知识点进行讲解,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在独立探索和共同探讨中,获得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4.2学术论文探讨模式

阅读一些经典的学术论文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计量经济理论,采用学术论文探讨模式应注意论文的选择,既要尽量贴近现实生活,又要难度适中,教师可选择一些经典的学术论文让学生先阅读,然后进行讨论,这可对有学术兴趣的同学进行启蒙,而且学术论文的精读是把握计量经济学前沿的有效方法,对那些希望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学生来说,研读学术论文更是一种将其引入计量经济研究的有效方法。

4.3项目团队学习模式

由教师设计教学项目,将学生分为几个团队,引导学生团队协作完成教学项目,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其理论和实践能力。基于项目团队的教学模式,既能够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又能够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调研,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分析中去,加深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解和运用。

5结论

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既相辅相成,又相对独立的特性,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融合应是一种互动的发展模式,符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只有将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融合,才能达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子奈.关于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的哲学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2010,(2):69-83.

[2]阳玉香,谭忠真,莫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J].经济研究导刊,2010,(20):212-213.

[3]沈星元.基于SECI知识创造模型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6,(15):165-166.

[4]莫旋,陈敏.计量经济学开放性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特区经济,2016,(2).169-170.

计量经济学作用范文6

关键词:区域空间经济学;空间计量经济学;空间自相关

区域空间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如今随着空间计量模型的广泛运用,尤其在应用经济学方面的应用十分广泛。但是,国内的文献检索中发现国内学者对于空间计量模型的研究仍然是比较薄弱。随着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和计量工具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经济地理学者和区域经济学者开始将注意力放到宏观尺度的空间集聚现象研究上,他们为了给区域经济的增长以及空间集聚产生的效应做出相对合理且详尽的分析,借助了空间计量方法以及一定的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并且在此过程中构建了空间结构模型的构建,分析集聚产生的机制以及经济成效,并将此应用于具体地区的实证研究。

一、 空间计量经济学的产生和主要概念

空间计量经济学作为一个确定的研究领域出现时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是为了满足区域计量经济学中处理区域经济数据的需要而出现的。1974年的荷兰统计协会年会上,J.Pealinck在其对大会的演讲中第一次提出了"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概念。

Paelinck和Klaassen(1979)没有定义空间计量经济学本身,而是初步确定了五个重要原则,用来指导空间经济计量模型。这五个规则包括:(一)空间相互依存的作用;(二)空间关系的不对称性;(三)位于其他空间解释性因素的重要性;(四)分化事后和事前互动;(五)明确建模空间模型中的空间模拟。

有趣的是,这些规则强调一个现实的表达空间直观变量在计量模型规范中的重要性,如潜在措施,距离衰退功能和空间的安排。他们同时指出,空间系列和时间系列的根本区别是由于空间相互作用相对于时间序列的反馈。

空间计量经济学系统研究后得出的结论由Anselin(1988a)提出:对总的空间统计分析特殊性所造成的空间科学模型进行处理。换句话说,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明确考虑空间的影响,包括空间自相关,空间滞后和空间不均匀误差的方法。Anselin在定义中提到的将区域,位置和空间的相互合成作用,及对他们的估计参考地理数据模型,数据可能来自空间中的一个点,也可能是从一个区域。

二、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一)国外研究状况

国外学者运用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和空间计量经济方法在分析区域经济增长的方面已经做了不少的工作。如Rey等(1999)首次运用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美国各州1929~1994年人均收入的收敛性,通过Moran's I指数测试验证了证明空间相关性在统计上非显著性,并根据LM检验选择了空间误差模型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结果比较。Baumont等(2003)运用空间数据分析方法辨识1980~1995年欧共体的空间俱乐部,发现南北两区分属于不同的俱乐部,并选择空间误差模型对南方和北方的俱乐部空间趋同性做了研究。

(二)国内研究状况

国内已经出现了许多研究空间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成果,研究对象很多都延伸到了县级单位,但是研究方法和实证检验仍有待进一步的充实和丰富。纯粹从理论层面来讲,大多数研究人员在解释研究成果时,对于省级尺度的研究成果更具有说服力,但是由于数据规模较大,而导致选择的参考意义和现实意义不强。吴玉鸣(2000)在分析时运用到了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对中国的31个省市进行了集聚增长因素的分析;陈晓玲等(2006) 采用了我国1978~2004 年30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省级数据,考察了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地区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联性。一些学者在引鉴国外研究时,保持了相对谨慎的态度,以地市或县域为基本分析单元,尽管总体上这类研究较少,但研究者开始关注县域尺度的研究,一些研究结论的解释的参考性和实践意义得到加强。如李小建等(2006)以县域为基本空间单元,以人均GDP为衡量指标,分析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过程。

三、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空间计量经济学主要包含的内容包括:主要包含了的空间相关为主的,辅之以空间差异性,涉及空间相邻,空间相邻矩阵等概念。

(一)空间相关

对于空间的相关性,空间自相关常常是其核心内容,空间自相关(spatial autocorrelation)是指一些变量在同一个分布区内的观测数据之间潜在的相互依赖性。

空间自相关的计算方法有许多种,但是为人常知的并且为学者所常用的方法有:Moran's I、Join count、Getis、Geary's C等。然而,这些方法都有其功能,但是在其范围和局限性方面,当然也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在一般情况下,该方法的功能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为全域型,另一种是区域模型。

全域型是为了确定是否存在这种现象在空间聚集行为,但它并不表明到底在哪些领域聚集。如果全域型不同的间距(空间滞后)顺序排列的空间自相关统计时,可以进一步作出空间自相关系数图,这种现象表明在空间分析上是否是一个层次的分布。根据Anselin(1995年)提出的LISA(本地空间关联指标)方法声明,区域聚集能推断(空间热点)范围的方法主要有两个:首先,通过显着性检验方法,表征收集空间单元相对整体研究范围,如果检测值是大的,表明空间自相关是显著的,也就是说,这是这一现象的空间聚集的领域,如:G系数和Ord(1992)开发的G系数的统计方法;其次,它度量空间单元对整个的研究空间自相关的影响程度,影响范围往往是一个大面积的"特殊情况"(离群值),这意味着这些"特殊情况"点往往是一个聚集点的空间现象,如:Anselin的莫兰散点图。

(二)空间差异性

空间差异性是空间相关的目标缺乏均匀性的区域,如发达地区和落后的区域,中央区域和区域等。例如,中国的中部和西部地区,中国沿海地区相对其经济有一个非常大的区别。空间差异的研究中,只要空间单元的特性考虑,大部分都可以使用经典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来解决。然而,当存在交叉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相关性存在,则经典的计量方法不再适用。

本文研究空间模型的主要区别有以下两种:E.Casetti(1972)提出了空间扩展模型和回归分析模型参数漂移。空间差异主要体现在模型中参数的空间相对位置的变化,空间单元的位置信息作为辅助变量。

(三)时空数据空间模型

该模型是在设计中考虑到了时间维,从而增加了描述的复杂。在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这是一个考虑全面的时间安排的情形,部分数据属于时间序列的情况,在实际工作中是非常有用的。同样,数据被划分成与空间有关的空间相关性的存在和缺乏。如果数据不存在空间相关性,可用于面板数据模型的。

四、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局限性及发展方向

在目前的研究中,由于其他单位系统单元内存在空间的位置影响到其他的位置,系统的单元位置受到相邻的单元格之外的边界位置的影响,以及如何影响模型仍然是一个问题并且值得研究的。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并不是由距离的远近来决定的,单用地理上的距离在如今看来显得太为狭隘,因此,在研究这些问题,如何进行交易,并且将资金,人才流动以及贸易,充分体现在空间权重矩阵去,仍然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除此之外,在许多经济问题中需要研究的问题并非只是一维的而是多维的,如何在空间矩阵中建立一系列的空间模型也尚待进一步研究。在此类问题中,整个模型的描述可能会因为数据级的变化而产生变化,不同的变化对模型变化也还未知,如何能采用一个统一的模式对系统进行描述仍然尚待研究。

随着我国遥感技术的逐渐发达以、统计资料的不断累积以及众多学者对空间计量经济分析方法运用的日趋熟练,根据时间以及对空间的排列数据越来越多,从而对数据的空间分析更为快捷。

参考文献:

[1] Paelinck, J. and L. Klaassen. 1979. Spatial Econometrics. Saxon House, Farnborough.

[2] Anselin, L.1988a. Lagrange multiplier test diagnostics for spatial dependence and spatial heterogeneity. Geographical Analysis 20

[3]Rey, S. J., and B. D. Montouri. 1999. U.S. regional income convergence: A spatial econometric perspective. Regional Studies 33

[4]陈斐,区域空间经济关联模式分析:理论与实证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4

[5]吴玉鸣. 我国31个省市区第三产业综合发展水平的最新评估[J],《中国软科学》,2000(10)

[6]陈晓玲, 我国地区经济收敛的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分析[J],《经济科学》,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