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起源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命起源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命起源特点

生命起源特点范文1

读过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后,更加了解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仅仅是说大自然,我们人类的生活亦是如此,正如达尔文的进化论不仅阐释了生物的进化原理,也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一些关于物种起源读后感,请您阅读。

物种起源读后感1我读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知道他是英国的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

《物种起源》是它的代表作,它在《物种起源》中所体现的认真精神同样值得钦佩。他的那种不敷衍,充分体现了达尔文对科学认真、严谨的态度。这本书概括地总结了他对自然界观察所得的基本事实、思想、结论和推论。达尔文进化的动力则是:自然规律、食物得失、繁衍的能力、新种持续产生、不适者淘汰。而最大的原因是食物来源和繁衍能力。

达尔文自己把《物种起源》称为“一部长篇争辩”,它论证了两个问题:第一,物种是可变的,生物是进化的。当时绝大部分读了《物种起源》的生物学家都很快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因此进化论从此取代了神创论,并且成为生物学研究的基石。第二,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的主导思想,即"自然选择"。它有一切伟大的自然科学真理所具有的特征,变模糊为清晰,化复杂为简单,并且在旧有的知识上添加了很多新的东西。

达尔文是一切世纪的博物学中最伟大的革命者。虽然达尔文在完成《物种起源》时遇到了一些困难,但这并没有影响他要完成该书的决心。我想正是因为这些困难,才使得达尔文在《物种起源》该书中运用了大量资料。并最终证明了形形的生物都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在遗传、变异、生存斗争中和自然选择中,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不断发展变化的,且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

《物种起源》是世界生物进化很有价值的作品之一,,是一部深切关注生物土地家园的,以灵魂回应灵魂之书《物种起源》具有很多的重大意义:这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它标志着19世纪绝大多数有学问的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的地位的看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影响历史进程的经典著作。对人类发展进程产生过广泛影响的巨著,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经典译作,沉重地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

其中也不乏一些伟人对它的高度评价。马克思就认为《物种起源》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李卜克内西则认为它是成为划分科学史前后两个"世界"的界限。而英国植物学家华生则认为达尔文是本世纪的、甚至是一切世纪的博物学中最伟大的革命者。我想也许华生的评价有点极端,因为在未来的世界谁也无法预知,但这已经充分说明了达尔文对人类社会所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

当然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中不仅仅是生物进化论值得我们学习,其中还有更多的观点,如自然选择学说,遗传变异,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适者生存,这都非常值得我们去好好学习。总之,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对我是受益匪浅,让我学到了很多以前所不知道的东西。

物种起源读后感2我们在探讨信仰问题的时候,经常会听到一些有关对进化论的争论,有些人把之当作不争的事实,而有些人则认为其一文不值,有时双方各执己见,争论得不可开交。但是,大多数参与这一争论的双方都没有读过进化论的经典著作-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我在尝试着读这一本书,那些有意无意的争论我能从这里明白许多!

首先:什么是生命起源?这是这本书最为基础的一个问题。

达尔文用其仔细的观察及丰富的想象力,在该书中描写了生物物种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繁多这样的一个演变过程。就象是一棵树不断能长出新的枝条,在生物的演变过程中,新的物种分枝会在原有的基础上产生出来。但毕竟整本书也就是在探讨物种的问题,这是假设有了生命以后的事情。但不幸的是,有许多的人有意或者无意地把它当作生命起源的权威,实在是有点勉为其难。

达尔文相信所有的物种都是由简单的生命单位演变而来,但最初的生命是怎么来的呢?一个不常被人提及的事实是达尔文认为它们是被创造的。在这本书里,我发现这样一个结论,大概意思就是,他在经过类比以后得出结论,所有在地球上的有机生物都是起源于一个共同的原始生命,而这个原始生命则是"被吹了一口气"而来的。这与圣经里创世记里讲到人是因上帝吹了一口气而得到生命的写法有点相似。

基于这一结论,我们可以知道,达尔文所倡导的是所谓的"创造进化论",这也是为部分所接受的理论。其实,达尔文所观察到生物物种的出现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基于这一结论,我们可以知道,达尔文所倡导的是所谓的"创造进化论",这也是为部分所接受的理论。其实,达尔文所观察到生物物种的出现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相信上帝是违背科学和理性吗?

达尔文得出了上帝是生命起源的结论,这是发自内心的信仰,还是一个不得已的结论,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常听说诸如"相信上帝是不科学的"或"科学已经否定了上帝"之类的话,但这些话本身不一定就是科学的,至少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商酌的。正如达尔文一样,我们会思索、探讨最初的起源的问题,但如果不承认有上帝的话,将会遇到一个很大的难题,人们往往会不得不以很不科学的方法来解决。

在解释生命起源的时候,所有的理论都是要靠信心来接受的,也既是说,都是信仰。要接受不相信上帝的信仰,应该是需要更大的信心,需要克服更大的障碍,因为这些信仰里实在是包含了太多的未知因素。这也许是为什么许多现代科学的奠基人,诸如牛顿、伽利略、法拉第、爱因斯坦、及达尔文等等,都相信上帝的原因。

每个人都有不相信上帝的自由,但要用科学和理性来作为这些事的依据这里有似乎有些牵强吧。

物种起源读后感3一个月来,我对《物种起源》进行了持续的阅读和研究,体验到了一种智力上的享受。达尔文理论的核心乃是“自然选择”,这是一个虽不复杂,但易被误解的概念。赖特在《道德的动物》中对这个概念的概括很是到位,这里借鉴一下,“自然选择”就是:如果在一个物种中个体之间存在遗传性状的变异,且某些性状比另一些更有利于生存和繁殖,那么,前者就会在群体中(明显地)扩散开来,结果(显然是)物种中遗传性状的总体表现发生了变化。达尔文就是利用这一模型,对生物世界的各种现象展开了解释。自然选择具有强大的解释力,这一点只有亲自看一看此书才能理解。这本书内容丰富,值得探讨的问题很多,这里仅谈谈我印象较深的几点吧。

一、博物学。这个学科有什么特点,看看达尔文的著述就很明白了。对海量资料地把握,是我最为惊叹的。博物学者的确很“博”,种植、养殖、观察、考察,从家鸽的毛色到白垩纪地质层的特点,无一不知。在对大量感性资料的占有基础上,博物学者们进一步整理、归纳,提出了诸多理论。许多现代科学如地质学、生物学等都产生自博物学。虽然现代学科划分越来越细,传统博物学似乎已“日薄西山”。但是,博物学或者说一种跨学科研究的思想方法,对现代科学研究的影响依然很大。

二、大自然的“想象力”。书中对某些动植物有趣习性的描述让我不禁感叹自然选择的神奇力量。大自然造就了如此“计划周密”的行为,简直超越我们的想象。如第六章关于盔兰属植物“大水桶”的作用,真令人拍案叫绝。

三、达尔文谨审慎的学风。达尔文有理由为自己建立了这一解释力强劲的理论而骄傲。但是,从书中我们看到达尔文并不自负,他对自己理论的局限性有清醒的认识并对所有质疑者者表示了可敬的尊重。如第九章“首次杂交不育性与杂种不育性的渊源与原因”这一节中,达尔文写道,“经过再三考虑,我确定这个结果大概不是经由自然选择而来的”。达尔文的谨慎还表现在他对人类认识局限性的承认。他在第七章中对为什么与长颈鹿亲缘很近的动物没有长出长脖子时,写道,“正如对为什么人类过去有的事情没有在这一国发生而在那一国发生这种问题,期望得到确切的回答一样是不合理的。”

本书的阅读使我理清了许多之前模糊的问题,如进化是否有方向,复杂性与适应性等等。但是,在我理解了很多的同时,产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物种起源读后感4高中那时学生物的时候就听说过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那时候一直备战高考,没有机会去了解这本书。所幸这个月去图书馆借了一本《物种起源》,看了这本书,不仅对之前生物课本的相关知识点印象有所加深,而且对物种起源过程感到神奇,更多的,是对其中的哲理的感悟!

《物种起源》自1859年在英国伦敦出版以来,受到众多市民的热烈欢迎,被争相购买。这本书的第一版1250册在出版之日就全部售罄。它以全新的进化思想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把生物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提出震惊世界的论断:生命只有一个祖先,生物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而来的。它发表传播后,生物普遍进化的思想以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已为学术界、思想界公认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20世纪40年代初,英国人霍尔丹和美籍苏联生物学家杜布赞斯在达尔文思想的影响下,创立了“现代进化论”。可以说,这本书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是最伟大、最辉煌的划时代的里程碑,对人类历史有着极大的影响。

达尔文在每个人都信仰神的时代敢于挑战权威,坚持自己的看法,与权贵斗争,即使被权贵刁难,他仍相信自己的结论的正确性,并且四处宣传自己的结论,唤醒封建迷信的人,这种为学术奉献的精神,很值得现今社会的我们学习。与达尔文相反的是医学家富兰克林,本来她发现了某一项研究,但由于当时社会主流思想并不接受她的研究,所以久而久之连她自己也开始怀疑自己的研究的正确性,最终遗憾地放弃了这个结论,然而,两年后,两个年轻的医学家看到富兰克林的研究结果认为很有道理,两人开展了对这个结论的深入研究,最终发表所得结论一举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而富兰克林辛辛苦苦研究了十几年最终就是没有坚持自己的看法最终将原本属于自己的荣誉拱手让人。所以,现今社会中的我们,现有的知识太多,这无形中给我们添加了许多条条框框,许多人有新的看法和研究但是不敢确认其正确性,使得很多研究无法更新,作为新时代的一员,我们应该扛起社会的责任,为科学社会的进步而努力。

这本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理论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生命的进化过程就是这个原理,不是环境适应生命,而是生命适应环境。能够适应环境的就能够生存下来,不能适应的就只能被淘汰,这就是一个自然选择过程,最终有能适应环境的优秀基因的物种就能够一直保留下来并遗传给下去。现如今我们这个社会也是如此,许多人在抱怨社会不公中沉沦,最终被社会淘汰出局,然而真正有毅力的人却能够适应环境大潮流,顺应时代的发展,最终在生存斗争中胜出。

所以《物种起源》这本书的许多理论是能够应用到社会中的,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指引了我们该如何在这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成功地生存下来,很有现实意义,我强烈推荐大家看这本书。

物种起源读后感5随著科学与哲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世界及人的主体性,提出一系列的问题题:

例如生命的起源究竟是什么?。人及世界上各物种在进化中是否具有自主性和选择性?如果有,它同客观决定的力量之间又是什么关系?这样的问题谁也解释不清楚

但读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我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达尔文相信所有的物种都是由简单的生命单位演变而来,但最初的生命是怎么来的呢?一个不常被人提及的事实是达尔文认为它们是被创造的。在阅读当中,我发现这样一个结论,大概意思就是,他在经过类比以后得出结论,所有在地球上的有机生物都是起源于一个共同的原始生命,而这个原始生命则是"被吹了一口气"而来的。这与圣经里创世记里讲到人是因上帝吹了一口气而得到生命的写法有点相似。达尔文主义的理论是逻辑推理。也就是说自然的选择与进化只是通过推理的论据来表达,是一种逻辑上的顺延。事实上,生物改变并不一定是按这种推理进行的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论是科学的假设。达尔文证明自己理论的证据是缺乏说服力的,只能解释一些不寻常的现象

他却由这些特例推广到普遍进化,因而只能是特殊基础上的假设。的确,达尔文的理论是不能让人信服的。如果生物真是由一个物种向另一种物种进化而来,那么必定存在物种间的过渡类型。可是为什么我们所发现的化石中却几乎找不到这样的证据?如果生物的进化真的是长时间的逐渐变化,那么从单细胞又如何产生出复杂多样的动物门类呢?从同一个祖先那里又如何进化出多种不同基因组合的物种呢?为什么大约6亿年前的寒武纪,几乎所有动物的“门”同时在地层中出现呢?

生命起源特点范文2

在贵州省平塘县。在贵州省四面环山的平塘县,有一处四面环山的大洼地。在洼地的底部,有一个古老的村落。2008年,这个村落在山脊外的附近小镇安置了新家。而原址却变成了世界知名场所,这里建造了号称“贵州天眼”的世界最大规模射电天文望远镜。这项工程方案于2008年5月28日正式通过。

天眼利用天然喀斯特地貌洼坑作为台址;另一个特点是,它是目前世界最大单口径的射电天文望远镜,口径500米,镜面有30个足球场那么大,可接收110亿光年外的微弱信号;它还有一个特点是,球面镜的镜型可以进行高精度定位。贵州天眼项目建成后,它将探寻被称为21世纪的物理学最大之谜“暗物质”与“暗能量”的本质,为中国开展宇宙起源和演化、太空生命起源、寻找地外文明等研究给以重要的支持。

(来源:文章屋网 )

生命起源特点范文3

摘要:作为一名普通的舞蹈演员,笔者在工作学习和实践中悟出了一个道理:在一个舞蹈作品表演中,如果没有合理的情感运用,那就如同一个机器人,或者不如用一个动画表演来得更实在、更简单,再好的舞蹈,如果没有情感运用,任何舞蹈动作都不能打动观众,因为在舞蹈中情感是灵魂。

关键词:情感运用;舞蹈表演;探究

在舞蹈的表现上,舞蹈动作也是表现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的身体是舞蹈表现的工具,是通过对某些事物产生了情感,然后通过想象和完美的动作,用来传达作品的情感,而这些动作和表现,是和宣泄生命情感和烘托场面气氛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当然,简单的一个动作,是无法完整地表现一个思想的。所以说,在舞蹈上必须通过想象,把一些连贯的动作用艺术表现的手法连接起来,使它们随着想象和情感的起伏而连接成舞蹈上的“舞句和语言”。再把这些无数的“舞句和语言”组织起来,使大家可以看出一个完整、明确的故事情节。从这种明确的动作和故事情节中产生联想,这就是表演者情感运用的作用。

每次谈到舞蹈表演中的情感运用时,就会有人提出来舞蹈表演中的情感是和不同的民族风格、不同的地域特点的舞蹈而有所不同的问题。因此,就又引申出了舞蹈风格特点与人类起源及地域特点相联系的问题,及舞蹈风格起源又与人类起源有密切相关的看法。既然谈到了这个问题,就顺便提一下,关于人类的起源问题:因为舞蹈起源与人类的起源息息相关,它是伴随着人类起源而发展起来的,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世界人类单一起源已经在人类DNA里和人类头盖骨中得到了世界科学家们的证实,从而使我们知道世界人类的基因起源于非洲的猿类。而全世界人类的共同祖先,证据显示已经是个人类了,而非猿类,头盖骨证据显示:从非洲迁出的古人类只有中国的这一支存活了下来,最后从亚洲的中国艰难地迁移走向了全世界。外表不同是环境造成的,DNA并没有变,根据考证,人类最早在没有产生语言以前就产生了舞蹈,不难想象,在从非洲迁出,又从中国走向全世界迁移的漫长的道路上,人们在狩猎和生活间隙就已开始用动作姿态和表情来传达各种信息和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了。以后又发展出了语言及音调以后,才相继产生了诗歌音乐和其他艺术。所以,虽然舞蹈表演中不同的民族风格,不同的地域特点的舞蹈而有所不同,但他们舞蹈的风格特点也是和人类起源是一样的,从单一再到迁移然后才有变化和不同,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他们喜怒哀乐的情感应该是一致的。因为虽然人类迁移后,因环境食物不同,其外表也变了语言也不同了,但是身体的DNA没有变,情感更没有变,高兴了同样是手舞足蹈精神焕发,悲伤了同样是垂头丧气痛苦不已。所以,在舞蹈表演上,任何地方的舞蹈表演的喜、怒、哀、乐的情感运用应该是一致的,不一样的地方主要是服饰及动作等风格的区别。

我们知道,舞蹈表演中的情感运用是根据要表达的故事情节,再经过想象思维后才会有真实的舞蹈表现情感。这里舞蹈者必须塑造艺术形象,用情节和情感去发展,就是通过具体人物形象及喜怒哀乐中起到类似的联想去发展,才是舞蹈表演中的情感运用。舞蹈首先要从情感出发才会产生丰富的想象,没有情感根本不可能有想象,假如没有人物的对象作为内容,对生活只有笼统的想象而非亲身体验,那只能产生不真实的抽象混沌的情感,它与现实生活是脱节和游离的、虚假和缥缈的,也就无法创造出生动深刻鲜明的舞蹈形象。在我们进行形象思维的创作过程中,就要发挥情感的运用才能深刻地表现真实的现实世界,所以,强调舞蹈表演中的情感运用及凝聚和捕捉情感,准确无误地对现实生活进行情感运用的概括,这就是舞蹈表演中的极其重要的问题。舞蹈表演中的情感,展现了舞蹈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只有将情感融入每个动作表演中,才能赋予舞蹈以生命。舞蹈艺术是运用人体动作的舞动来传情达意的,而情感是舞蹈作品中始终贯穿一切动作的灵魂,任何舞蹈作品的表演都需要以情感为支柱,以舞蹈动作为辅,将真挚的感情融入每一个舞蹈动作之中,用内心创造舞蹈、以舞蹈传递情感,才能创造出一个情感世界丰富的舞蹈艺术,舞蹈的情感表现是指将内心的情感通过其动作呈现出来,用来感染大家,在舞蹈表现里有极重要的意义。因此,虽然情感是舞蹈艺术的主要的动力之一,但只有情动于中后才能有言行。舞蹈艺术和其他的艺术门类一样,在建构自己的艺术大厦时情要真意要深,而情真需要创作者对民众的生活来源于深刻的体验里,意深则需要艺术家们对社会生活有高层的理解认识,只要情真意深形象必然丰富。作品的哲理品格便会通过情节自然浮现出来,所以我认为,在舞蹈中不可否认那些动作形式感强,动作让人眼花缭乱的舞蹈作品,能使人赏心悦目。但是真正能留在人们心目中的还是表现抒发感情世界的作品,在舞蹈创作过程中应该先有内心的感受,然后通过动作形式和表情将人物情感最大限度地表达出来,创作出能够激发观众心灵深处的好舞蹈。在舞蹈作品中,舞蹈与情感的结合形成完整的舞蹈艺术。当情感的作用充分表现在舞蹈的优美之中时,舞蹈才能更加打动人心。千变万化的情感可以表现多姿多彩的生活,而接下来再从舞蹈表演中的听觉和视觉的感受中,也才会激发和唤起观众们对情感的共鸣,所以也只有通过舞蹈情感的运用表现所产生的共鸣,才能领悟到编者用其作品所要表现的故事情节,浮现出观众自己的形象联想。例如,中央芭蕾舞团在石河子和我们一起演出时,每支舞蹈表演后,为了让本市的观众理解和增加舞蹈知识,都有人现场讲解和说明,当然这种讲解也并没有拿内容去限制观众的想象力,而是通过生动的现场深情表演等,来帮助和诱发大家对舞蹈情节的理解,让观众主动、自由地从舞蹈联想到生活。所以,只有观众理解了情感和舞蹈音乐动作等有机结合后,舞蹈情感也算有了真正的归宿。用情感加动作来表现舞蹈的中心思想及内涵,加上演员的二度创作来塑造艺术形象,才能做到舞蹈艺术的完美呈现。舞蹈是来自内心,表现和抒发人的主体情感是它的艺术特长,而表演者在舞蹈表演中的情感运用是否真挚投入则是一个舞蹈作品离不开的灵魂。

生命起源特点范文4

【关键词】传统文化;孝;综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问题逐步显现出来,由于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社会各界对于养老问题的关注程度逐渐升高。由于养老问题与孝道紧密相连,于是,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研究传统孝文化及其当代价值等问题。其中,早期专门研究传统孝文化的学者占据大多数,近年来,对于传统孝道观念当代价值的研究兴起。本文中,笔者对这些成果进行了逻辑的梳理,现概括如下。

一、国内研究状况综述

国内学者对于传统孝文化的研究有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第一,对孝的起源的研究。肖群忠教授在《孝与中国文化》中首先提到了孝的起源与演变,他从历史文化角度及现象入手,对孝的起源进行分析。他认为,孝当产生或大兴于周代,其初始意指尊祖敬宗、报本返初和生儿育女、延续生命。到了汉代,封建统治者从实践上使其政治化了,出现了“汉以孝治天下”的情形,孝被纳入封建道德体系中,开始成为封建家长制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魏晋隋唐时期,玄学、佛教盛行,这体现了道、佛对儒家的冲击,在儒、佛、道对立交融的过程中,该时期的孝文化体现出崇尚与变异的特点,魏晋仍以“汉以孝治天下”相标榜,但已出现了一些援道入儒的新特点,强调孝道的自然亲情,而削弱孝道的政治教化功能。唐代时期,从总体来看,甚至不太重视孝道。宋元明清时期,孝道演变到了登峰造极的状态,除元朝外,宋、明、清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孝道,孝道在理论上出现了论证哲学化、教化通俗化、义务规范极端化、专制化,在实践上则体现为愚昧化,也就是后来所说的“愚孝”。近代中国,一些仁人志士开始怀疑批判封建家族制度与孝道,但由于传统势力的强大,以及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思想家的软弱性,往往又出现徘徊和对旧的礼教传统的复古。i到了现代,前后出现两种不同的观点对待孝道;建国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尤其是“”时期,孝道是被否定的;近些年又重新对其进行辩证分析,进而扬弃。

肖波先生在《中国孝文化概论》中探讨孝文化的起源时认为,孝文化起源具有原因和条件两方面特点。就其起源的原因来讲,可以分为:生命个体性起源;社会性起源;信仰性起源。其中,生命个体性起源是因为,人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具有本能性。社会性起源则是由于孝是一种伦理层面的规范,马克思曾说过:“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ii所以,这种联系必然会反映到生活中,于是,孝文化的社会性起源也就不难理解了。信仰性起源存在两方面崇拜,一是生殖崇拜,二是祖先崇拜。再者,从孝文化起源的条件来看,有特定生产方式、血缘宗法制度以及中国个体家庭三个条件。肖波认为,孝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最具有基础性的精神内涵,它源于人类的社会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它和人类社会发展相统一。正如黑格尔指出的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孝文化总括性地涵盖了人伦本源的孝伦理和政治化了的孝道德,它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iii

第二,在孝的内涵方面的研究。朱岚在《中国传统孝道思想发展史》中对孝的内涵作出概括,她认为,中国传统孝观念内涵丰富,从行孝对象及行孝内容来看,有四层含义,分别为:对在世或已故父母的孝敬;对先祖先公的追念祭祀;对君王天子的孝;继承先祖德业、立身扬名,以耀族荣宗、光前裕后。张云风在《漫说中国孝文化》中谈到孝的内涵时指出,孔子在《孝经》中全面阐述了孝的内涵,包括孝的地位与意义、孝的阶段与层面、孝的标准、孝的作用,孝子施孝方式等等。iv并且,他认为,“善事父母”是孝最重要内涵,但是,由于“孝”涉及道德品行的各个方面,包罗万象、蔚为大观,所以,将其固定于“善事父母”还是不够的,还应推广为“泛孝论”。

第三,传统孝道的反思与现代价值方面。曾仕强教授在他所著的《孝就是道》中对于传统孝道的反思与现代价值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二十四孝”的故事所追求的是永恒的价值,其内容要与时俱进,不应该局限于某一个时代去理解。这些故事中,一些故事迄今为止仍具有深远的意义,要用心体会其中的道理。另外,对于孝的现代价值的理解,曾仕强教授认为,现代人有时过分自我,彼此疏离,需要孝道和谐来调适。更重要的是,道是要实践的,人能弘道,但是不能等着道来弘人。

另外,对于孝的反思与当代价值的问题,大部分学者都是在继承传统孝道观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批判的集成,并对其负面作用进行反思,从而弘扬其正向值。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学者、教授利用传统孝道解决现实问题,以挖掘传统孝道的当代价值时,很统一的对养老问题进行了探讨,例如《关于孝文化的若干思考》、《社会变迁中的养老和孝观念研究》、《孝与折衷主义:中国城市养老的实证研究》、《中国传统孝文化探析》、等。杨振华《“孝”的历史流变及其现代德育价值研究》指出孝的德育价值意义;陈旭《传统孝道在和谐家庭建设中的价值研究》揭示了孝道与和谐家庭的关系;方程《传统孝道的历史嬗变与当代审视》在孝道的历史与现在中把握其意义。中国传统孝道文化随着历史的变化发展,已经成为新时期的孝道文化,如何正确把握孝道文化的内涵及意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孝道的关键所在,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二、国外研究状况综述

对于“孝”的研究并非国内学者的专利,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孝道,国外不乏一批学者钻研儒家文化,研析传统孝文化,可以说,孝、孝道、孝文化等问题的研究,已经是世界性课题。外国人同样讲究“孝”,西方人则更多的将目光放在感恩教育上面。他们眼中的孝文化与中国传统孝文化一同构成了世界孝文化的重要内容。在西方一些国家中,早在古希腊时期,孝道就被视为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但是,由于价值观的不同,这些国家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我国一样,把传统孝道发展成为一种系统的价值体系来弘扬和教育人民。所以,在西方,除了《圣经》这本经典以外,对孝的相关阐述不在多数,而西方哲人们更多的将注意力放在了社会养老问题中,所以西方社会养老理论发展速度较快,而孝文化研究发展缓慢。虽然这些成果没有全面地阐述孝的前身及后延,但是却对我国自身研究孝及孝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的近邻,日本和韩国则同样将更多的重点放在了儒学研究上。

一方面,日本对待儒家学说的态度,是将儒学渗透于国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要求以儒学规范行为,并将其融入到人际关系中。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一直以来,日本的民族行为极为明显,传统孝道文化贯穿于日本发展,逐渐变成统治者的思想工具,但是,同它的积极意义相比,这种极端化的思想给其它国家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能被掩盖的事实。

另一方面,韩国对于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吸收和借鉴至深。我国传统孝道在韩国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韩国同我国一样,将孝道观念作为维系家庭关系的纽带,血缘关系情节深厚。然而,虽然两国对于孝道的认同相似,但是在孝道的实践上却存在较大的差异。韩国对于孝道的发展与我国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韩国目前所推行的孝道仍具有一定的封建统治色彩。

以上就是对国内外关于传统孝文化的研究状况的浅略综述,通过对这些问题的了解,可以为日后对传统孝文化的研究打下基础,厘清孝文化的发展脉络,更好的发挥孝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注释:

i 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9.

ii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24.

iii 肖波.中国孝文化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

生命起源特点范文5

绝对的信仰神创论者的人数,要比人们预想的多得多,但没有哪个理性的人会支持《圣经》中提到的创造论。一些宗教和其他团体,包括很少一些科学团体提出的“智慧设计”(ID)理论,宣称人类起源和进化过程中的某些事件无法用纯自然的说法来解释。就其本质而言,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

现代科学对于创世纪的解释没有《圣经》上的故事那么精彩,但绝对不缺乏神奇。根据科学解释,地球是在大约45亿年前,即大爆炸大约90亿年后,在一片大气和尘沙的旋风中与太阳及其他行星一起诞生的。5亿年后,我们的行星已经完全从它诞生的剧烈震动中恢复过来,在物质基础上已经可以孕育生命了。又过了不到5亿年时间,它真的孕育了生命。这个被称为宇宙最终的共同祖先(LUCA)的存在体,通过进化带来了所有已知的活的生命,包括各种微生物、植物、真菌、动物和人。

最初的有机组织也许是从滚烫,含硫、充满金属成分的岩浆水里的非生命物质中生成出来。这种难闻的混合物好像是被“添加”进了丰富的小有机分子,如氯基酸、糖、含氮碱基,以及其他典型的生物组成成分。过去几十年间,人们对空间、近太空物质,尤其是坠落到地球上的陨石的探索所得出的一个最令人震惊的发现是――许多生命的化学基本成分是在整个宇宙间自发形成的。有机化学反应,因为其被认为是有生命的有机组织的一个特点而得名,实际上是最广泛和平凡的化学反应,即碳的化学反应。

那么,“宇宙化学反应”到底是如何产生最初的活细胞的呢?这还是个谜,但这一进程也许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一个是“化学反应”,也就是生命的本质。在被称作催化剂的酶和从阳光、矿物质或由其他有机组织形成的养分中所获得的能量的帮助下,活的生命不断地从小的非有机组织和有机组织的基本成分中制造它们自己的成分。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生命的起源中,只是其途径、催化剂的作用以及能量的来源尚不为人所知。

科学家们对此问题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还没有找到真正的答案。现在能说的只是这一化学进程必须是高度决定性的和可复制的,就是说,在主要的条件下是必定会发生的。

第二个关键词是“可复制性”。目前这主要是由DNA(脱氧核糖核酸)来完成的功能,也许最早是由DNA的近亲,也就是RNA(核糖核酸)来完成的。

一开始,复制只发生在RNA分子上。不久,根据由RNA所提供的模板RNA分子开始参与到蛋白质的合成上来,于是这种复制就通过RNA(最终是通过DNA)扩展到了蛋白质上。反过来,复制通过蛋白质和越来越复杂的物质扩展到了细胞和多分子的有机组织上。

复制允许同一个实体一代代永无止境地复制下去,这是基因延续的基础。另外,因为在进程的保真度上难以避免会发生错误,复制必然会带来变异(在复制的形式上),因此也带来了不同种族间为争夺可利用的资源而进行的竞争。其必然的结果,就像查尔斯・达尔文首先描述的,是对那些最适合生存,尤其是,在已有的条件下制造后代的物种的选择。这一进程在可复制性一出现后就被加进了化学反应中,首先是在分子上,随后是在越来越复杂的聚合物上,一直到今天。

复制会出现变种和变形,而自然选择会对它们作出甄别。根据我们所知道的情况,这些变种完全是偶然发生的,没有任何的意向性和预见性,因此就有许多人认为生命的历史是由偶然事件来控制的。但是这种观点忽略了自然选择所提供选择的排列会足够延伸,从而允许出现一个最佳或接近最佳选择的可能性。

事实上,有很大的理由相信,最优化选择也许比人们普遍所预期的要更多地发生在起源和进化的过程中。这表明,只要是在与其在地球上诞生时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就很有可能产生与我们所知的相同的生命形式,由此也证明我们今天对地球外生命的兴趣是正确的。

生命起源特点范文6

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全国版画展览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美术作品展”和“2013年新疆国际版画展”。在几届“全国《民族百花》美术作品展”上荣获过金、银、铜奖。

乌日切夫,一名来自北方的艺术家,他跟狼有着同样明显的特征。世界的北端,有着刺眼的白色积雪,浩瀚无垠的草原,这景象一下子开阔了艺术家的认知和视觉,搅乱了他们的感官神经,给他们以新奇而惊人的体验。他们应接不暇,向往自由的战斗,这是一场追求生存的斗争。

他的作品中萦绕着狼一样的野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乌日切夫分说,狼是蒙古族游牧文明重要图腾的代表动物之一,为保护他们的群体和家园,都会战斗到最后,誓死如归。有这样的勇气,团结,坚韧和英雄主义者都是参与战斗时必备的。

因此,狼是英雄。它浑身都体现了原始雄性的特征。草原的传说中狼是唯一一个有权与人类女性的雄性动物,传宗接代,生生不息并荣耀永传。

那么,按照这个思路去想,在蒙古族的传统中,人们认定狼是成吉思汗的祖先绝对不是一种巧合。毫无疑问,成吉思汗是苍天的使者一天狼,一个至高无上的,唯一一个有能力与“白鹿”一即欧亚大地,传宗接代的男人。

我不仅想说狼和鹿的明喻象征着男性和女性,更重要的是他们所指代的特征。母鹿是白色的,就如冬日的大草原,洁白如雪,清晰的就如宣纸,在宣纸上写下文字,图画以及描绘这个世界的蓝图。苍狼,不能仅是蓝天,白雪也是墨色,他不仅是传说更是概念,又是一种力量。就像在草原上白雪融化燎原后的野草根里隐藏着的那些刚刚发出来的嫩芽。

大面积的黑白对比和简洁大气是乌日切夫近期版画的一大特点,创作中木刻的版印力度和水墨融化的结合是画种材料结合的一大尝试。在纸上,在画布上,在木版上,艺术家的双手呈现了狼那强而有力的质感,在他的土地上,在他的领土,在他的蒙古草原上,唯一一个他想要从之吸取养料和精华的地方打滚。从此狼的力量在这儿发芽,并让自己成为“根源”的本身。以不同的形式让人想起那些繁衍后代“生命的源泉”,生生不息而强有力的“生命的圣火”……

线条锋利果断,毫不留情也不留半点空间,线条遵循唯一的确定途径,这是一个男人在洁白草原上走路时留下的脚印。这些轨迹象征着这个男人经历路途,有意识地留下走过的痕迹,虽然雪会将其融化,但在艺术家乌日切夫的眼中看来,它留下的是不朽的信息,世界的起源就是这,狼。